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通信实习学习总结

时间:2023-03-06 15:57:55

导语:在通信实习学习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通信实习学习总结

第1篇

 

前言:通过近一周的学习,我们从感性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对我们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的确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次参观实习丰富了本人的理论知识,增强了本人观察能力,开阔了视野,并使我对以后的工作有了定性的认识,真是让我收获颇多。现将本次实习就参观实习内容、实习收获、以及未来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此次感想等三方面作以总结。 

 

准备工作:

9月1日这一天我们参加了认识实习动员大会,会上带队老师给我们详细说明了实习时的注意事项等各项事宜和这几天实习的统一安排,并鼓励大家见习时要勤于向技术人员提问,希望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对本专业有更好更深入的了解。

 

一、参观实习内容

 

1.中国地质大学通信系统实验室

9月2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坐车前往中国地质大学,去参观那的通信系统实验室。在那里我们了解到中国地质大学通信系统实验室是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重要通信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基地,集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开放性实验室。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为校企共建提供一个合作交流平台。系统的总目标是建成实验平台。

在跟随老师参观的同时,内部老师介绍到该通信实验系统由华为公司的 metro 系列光传输产品、 c&c08 程控交换机、 ma5300 宽带设备、 h3c 二层和三层 数据通信设备、无线接入等五大硬件平台和 专用通信软件 组成。 各平台在专用软件( e-bridge 、 tXX 等)的支持下既可以开设独立实验,又可以开设系统性实验,提供多种端到端的通信解决方案, 可同时容纳 35 位同学上机操作。

依托此平台可完成通信及信息专业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科学研究等。该平台可涵盖的课程: 接入网技术、 程控交换、 光纤通信、 sdh 、 计算机通信网 、 信息管理与安全、 电信信令与通信协议 、多媒体通信、语音处理、图像处理 、通信原理、 移动通信 、电磁场与电磁波等。 同时该平台可支持华为光传输网络和 h3c 网络培训认证业务,通过认证考试者,可颁发相应的认证证书。

对于次实验室今后的发展,老师强调创新源于实践,在温总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办学宗旨指引下,把实验室建成国内一流、功能齐全、面向社会、创新型通信实验教学基地。

 

2.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

9月3日,我们大清早就坐车赶往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参观实习,在大厅的时候,公司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向我们介绍了下公司的概况。

长飞公司创建于1988年5月,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荷兰德拉克通信科技公司、武汉长江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是我国唯一具备制棒、拉纤及成缆一体化规模生产能力的专业厂家。公司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关山二路四号,占地面积达十五万平方米,员工总数约1000人,年销售额接近30亿元,是当今中国产品规格最齐备、生产技术最先进、生产规模最大的光纤光缆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自1992年投产以来,长飞公司的光纤和光缆产品的产销量连续十六年排名全国第一位,累计产销光纤5250万芯公里、光缆123万皮长公里(合光纤3600万公里),销售总额超过200亿元。产品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中东、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跻身成为全球第二大光纤生产企业及第五大光缆生产企业。

长飞公司自创业至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已经探索出一条振兴民族产业的成功之路。

研究与开发中心,是长飞公司专门从事对光纤和光缆制造技术、生产工艺、制造设备以及产品用材料进行研究的部门,拥有博士和博士后13人、硕士54人、本科103人、高级技术专家22人,致力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新型光纤、光缆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工作。

截至到目前,长飞公司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9项,其中发明专利达51项。同时,还获得了多项美国专利授权。

同时,长飞公司还多次承担了国家级“十五”攻关项目、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技术升级项目、国家级“863”项目、“科技兴贸”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商务部“出口机电产品研发”项目、武汉市的科技攻关项目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两项,并参与了国际电联itu-t标准的制定工作。

此外,长飞公司还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基础建设。先后被认定为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湖北省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湖北省光通信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中国信息产业年度创新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武汉市光纤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自1992年投产以来,长飞公司已累计产销光纤5250万芯公里、光缆123万皮长公里(合光纤3600万公里),销售总额超过200亿元。光纤产品和光缆产品的产销量连续十六年排名全国第一位,并且在全球分别排名在第二位和第五位。

在国内市场,长飞公司的光纤产品和光缆产品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等通信运营商,以及电力、广电、交通、教育、国防、航天、化工、石油、医疗,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40%。 共2页,当前第1页1

在国际市场,长飞公司已累计出口光纤光缆产品约1000万芯公里。产品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中东、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10%。

在引进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同时,长飞公司也引进了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尤其是现代化的质量管理程序,使长飞公司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处于严格而科学的质量控制之中。

1993年,通过荷兰kema公司的全面审核,长飞公司成为全国光纤光缆行业第一家获得iso 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

XX年,长飞公司采用erp系统启动企业资源计划体系,从原材料的采购、合同评审、产品生产、成品交付一直到售后服务,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确保产品、工艺和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

XX年,长飞公司获得iso 9001:XX版国际标准认证,这预示着长飞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由当初的引进、借鉴模式,发展到自我完善和不断提高的模式。

到XX年年,它的单跟光线预制棒拉丝长度突破XX公里,并荣获“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称号和“中国光纤光缆三十年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

跟随着工作人员,我们大致参观了一下光纤光缆相关产品生产过程的流程,对整个预制棒的生产有了很好的了解。

烽火通信自1999年成立以来,将多模光纤产业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实施了跨越式发展战略。首先,在原中试车间,通过提升设备性能,增加新pcvd设备,改进工艺技术等措施,就使XX年的光纤年产销量比1999年增加了5倍。同时,在武汉•中国光谷新建的光纤厂即将投产,除了大规模生产单模光纤之外,还将采用最新一代的pcvd设备生产高性能多模光纤,生产能力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4~5倍。在新一代50/125?多模光纤的研究方面,dmd测量是不可缺少的技术。烽火通信早有准备,研发人员收集、研究了相关技术资料,购买了dmd测量设备,进行了消除rip缺陷的工艺研究。

3.烽火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简介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是国内优秀的信息通信领域设备与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内光通信领域唯一的“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武汉•中国光谷”龙头企业之一。

公司1999年成立,XX年烽火通信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烽火通信主要发起人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是中国光纤通信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中国的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通信工程以及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都是在这里研制完成的。

烽火通信掌握了大批光通信领域核心技术,其科研基础和实力、科研成果转化率和效益居国内同行业中之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0多项。近年来,烽火通信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40gb/s sdh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自动交换光网络”、国家863计划“tbpsdwdm传输系统研制”等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代表国家向世界领先科技技术冲击。

烽火通信是国家基础网络建设的主流供应商,其产品类别涵盖光网络、宽带数据、光纤光缆三大系列,

光传输设备和光缆占有率居全国首列,10万套设备在网上稳定运行,100余万皮长公里光缆装备国家基础光缆干线网;代表业界最高水平的ulh wdm、3.2t dwdm、ason系统率先应用于电信运营商的国家一级干线网络;ftth率先成熟商用……创新的网络设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烽火通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道路,在信息网络安全、计费软件、集成业务等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烽火通信本着"创新、服务、尽责、共同发展"的企业精神,将进一步提升资本的运筹能力、资产的运作能力、产品的开发能力、市场的拓展能力、高质量的服务能力、强有力的行政管理能力,围绕主业发展、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整体优势的发挥,把"烽火"品牌做大、做精、做强,为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辟新的篇章。

产业规模

烽火通信拥有亚洲一流的生产基地,总面积约8万多平方米,包括现代化的通信系统设备生产车间和光纤光缆制造车间。先后引进了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种技术装备和生产线50多条,年生产能力达50亿元人民币。

研发实力

烽火通信长期专注于通信网络从核心层到接入层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历年来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光纤通信领域内绝大部分“863”、“攻关”项目,并朝着实用化推进。

第2篇

1目前高校通信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

从高校对通信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验证性实验多。大多数通信实验教学还是停留在“实验箱”时代,内容以验证性为主,实验手段单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是按照传统的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难以体现通信的系统性和网络特点[3],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而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造成一定的障碍。(2)系统观念不强。学校大多采用“模块式”的实验教学,各模块之间或各门课程之间相互分割、相对独立,造成学生缺少综合性的整体概念,没有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有机结合,更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设计能力。(3)创新精神不足。由于受学时的限制,实验项目一般为2学时,而设计性实验往往不可能在短短的2节实验课内完成,因此实验效果不理想,况且大部分实验项目由生产厂家预先设定,不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的发挥。(4)缺乏自身竞争优势。学校的教学与社会新技术应用严重脱节,学生所具有的实际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与真正的就业要求相距甚远,就业形势严峻。除此之外,实验室管理体制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分得过细、专业面窄。这样设置的实验室模式功能单一、规模小,仪器设备重复投资,实验技术力量分散,资源难以共享,影响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难以发挥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中的整体功能效应[4]。所有这些情况,造成了学生缺乏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缺乏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毕业之后立即进入通信行业比较困难,出现社会通信合格人才缺乏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尽快采取措施,从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

2精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按照普通高等院校对本科生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基本要求,以培养适应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的,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总体培养目标为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未来高技术人才。对通信专业来说,在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结合大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并行,课程实验与工程训练、创新设计、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创造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环境,把知识传授、能力提高、素质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始终,深入落实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的教学理念,实行开放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大工程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美国工程教育界根据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对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研讨,明确了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是要使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回归其本来涵义,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人把这种思想称为大工程观视野中的教育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说:“大工程观的术语是为工程实际服务的工程教育的一种回归,而与研究导向的工程科学观相对立”[5]。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曾对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提出了l1条评估标准[6]。我国有学者也曾对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强调的侧重点进行归纳:一是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多学科的背景以及多方面的能力;三是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吴启迪副部长也指出,工程教育改革不仅要确保质量,还要应对工程全球化、工程复杂性的挑战,建立具有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的工程教育体系。大工程观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最终需要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来实现。

4通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下,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强化工程实践意识,锻炼学生的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深入落实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的教学理念,把通信工程实验室建设成为创新实践的教学实验基地。

4.1优化资源配置,成立专业实验中心2004年我们学院将专业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了专业实验中心。一是集中和充实了实验室技术力量,完善了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人、财、物的潜力,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二是将有限的经费集中使用,使实验室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三是增大了专业实验室的规模,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实验室结构、层次、布局趋于合理,本着大学科、大平台、中心型的思路,形成了多学科通用的实验室,有利于实验室的开放、交流和管理。整合后的实验室,学生人时数大大增加,人员、房屋、设备由学院统一调配使用,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实验室的结构、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为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必备的物质基础。

4.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实验教学水平以地方经济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基础实验,完善专业基础实验,提升专业实验,强化工程实践意识,对课程进行整合和内容创新,形成专业特色。

4.2.1精简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大量的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精简验证性实验项目,只保留少量必开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少量的验证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术和工程素养是必要的。

4.2.2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在完成了少量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拟或根据实验室下发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设计方案、完成设计、实验结果分析、总结报告等方面的锻炼,使学生产生对现代通信技术教学的喜爱,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推动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如在通信原理及通信电子线路实验中,可以考虑安排以下综合性实验项目:(1)时分复用2DPSK、2FSK通信系统设计;(2)两路PCM数字电话系统设计;(3)时分复用数字基带通信系统设计;(4)中波调幅发射机设计;(5)锁相频率合成器设计;(6)超外差调幅收音机设计;(7)基于调频、调幅的无线通话系统设计;(8)半双工调频无线对讲机设计等。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增加Matlab仿真实验、SystemView仿真实验、FPGA/CPLD设计性实验等。实验方法由原来单一的必修实验内容增加了选修和开放性实验内容。通过该实验,提高了学生对通信原理实验的兴趣。如开设基于FPGA的基带信号编解码系统建模与设计、数字复接技术建模与设计、同步技术建模与设计、数字通信基带系统建模与设计、数字信号频带传输系统建模与设计、误码检测器的设计与实现等。

4.2.3引进通信网络综合实验平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根据目前各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的经验以及未来通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发展趋势,力争专业实验室建设跟市场接轨,缩短毕业生与社会的磨合期,以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地进入状态,于2006年新建了e-Bridge现代通信网络综合实验平台。通信网络综合实验平台主要包括程控交换、光纤传输、宽带数据、无线通信等[8]。其中程控交换系统采用华为公司的C&C08程控数字交换机。该设备是大容量的综合网络交换系统,易于平滑升级到下代网络,全球在线使用量近2亿端口。光传输网络系统采用华为公司的SDHoptix155/622M光传输设备3台。SDH传输机制目前在线使用量已超过90%,是主要的光网络传输模式。宽带接入系统采用华为公司的MA5100宽带接入设备。该设备适用网络宽带并存和宽带化发展的需要,可根据业务需求灵活配置,在国内的众多运营商中已得到广泛的使用。该平台类似于电信系统,是电信运营网络的简化缩影。通过该平台的建设,达到了高校的理论教学与目前社会通信领域所应用的技术同步,对学生更好地掌握通信基本原理,了解电信运营商实际使用的通信设备,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缩小教学实验与社会实际应用的差距,把学生的学习与现实中的使用结合起来,跟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好处。建成后的通信网络综合实验平台,已成为青岛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实验、实习基地。通过该平台的学习,学生可以利用在大学里学习的相关通信知识来完成一个通信局点的设计,包括通信网方案规划、通信网设计、通信网产品选用、通信网环境配置与调试等。通过该设计,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还能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通信工程网络调试能力,使学生与企业达到无缝接轨,毕业后几乎不需要额外的培训就能很快适应电信、网络工程等岗位工作,不会对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技术、设备等问题感到陌生,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3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管理制度的健全是实验室工作的保障。我校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实验室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编制实验室主任工作手册和实验室工作记录册,并抓好检查落实,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实验人员的工作考核、评优制度,完善了实验室开放制度,实现了实验室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4.4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激励竞争机制实验教师队伍是工科专业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责任心强的实验教师队伍,是搞好实验室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前提和保障,符合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9]。因此,高校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加强对工科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1)重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引进高水平人才,重点抓好实验室带头人的培养工作,以点带面,提高实验队伍的整体素质。(2)制定必要的激励政策,如实验室管理成果奖、实验技术研究成果奖、实验教学成果奖等,形成激励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优化实验队伍,促进实验人员合理流动,在流动中稳定业务骨干。(3)加大对实验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综合素质训练,组织实验人员参加实验技术培训,开展多种研讨活动,鼓励实验人员在职攻读学位,使他们的业务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高。

第3篇

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引进,本团队已经构建了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和比较扎实的师资基础,建立起一支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近年来,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高学历、高水平的青年教师加入教学团队,近3年派遣1位中青年教师到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3位年轻教师到知名大学继续深造。采取措施积极培养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以及宽广的国际视野,同时还聘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教学和指导学生。逐步提升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选派1—2名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训,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产品研制,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逐步改变现行以科研项目和为主的教师业绩和学术水平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和肯定部分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或从事工程科技项目开发和工程项目设计,以加强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并争取获得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职称。从现有合作企业中选聘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指导。注重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级工程师及参与过企业项目研发的博士毕业生,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工程实践能力。设计“知识—能力—品格”一体化培养的教学模式借鉴先进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结合本校的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依托学校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和架构,设计“知识—能力—品格”一体化培养的课程模式,以学生的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发展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工程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了增强各个课程之间的联系,克服现有的以考试为驱动的教学模式的弊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学习轻知识应用),本课程增开一系列专题教学环节,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渗透、融合,设置一系列专题,以增加章节之间的联系,强化知识的应用。同时将几个相关专题整合为一个实训(工程)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训练形式,由相应的核心章节和若干专题来支撑。项目以接受任务开始,以完成项目为目标展开学习,以完成项目设计为考核方式,构建一种项目(任务)驱动型的综合培养方案。综上所述,在原来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增加了专题教学、项目实训和参加竞赛三个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工程经验。有教学模式和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的关系。建立起“组合合理、引入有效、结合市场”的教学环节(1)组合合理。课程组织按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顺序讲授,模拟通信系统作为独立的章节进行处理,数字通信系统按信源编码、基带传输系统、频带调制系统、最佳接收、信道编码和同步系统进行讲述,通过该方法使学生容易循序渐进地建立整个通信系统的结构联系,不会造成对通信系统组成支离破碎的理解,能够很好地建立起对课程核心的理解。(2)引入有效。课堂的引入要设计得当,衔接好前次课程的内容,例如如何利用信号与系统知识实现本课程的信号处理,如何利用数字电路、模拟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线路的知识实现通信系统的功能等,再如实现差分编码可以教授学生如何用编程方法或硬件D触发器方法设计实现要求的功能。(3)结合市场。适应市场需求,把产品引入课程中。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市场相关产品的动态,熟悉产品的功能和使用范围,也促使学生更加乐意完成书本的知识点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同时,笔者在教学中,也经常把自身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拿到课堂进行分析,从项目的创新型和技术指标等方面去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让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这些措施对教师掌握新技术的要求大大提高,同时要求教师对前续课程有很深的了解。课程组教师都要求有讲授前续一些课程的经历,大大提高教师钻研技术的兴趣,基本消除了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本课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搭建好“基础训练和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校内外实践平台实验环节是工科学生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学生创造性的重要过程,是理论应用到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关键手段。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首先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要求学生能够很好掌握和应用通信的基础理论,而后能够利用仿真手段评估理论可行性和先进性,并能够灵活应用所学技术实现自己的研究设计。为此,通过对多年的教学研究总结,本团队在通信原理实验中将基础训练、单元训练、综合训练相结合,验证实验与设计实验相结合,最终达到使学生对通信系统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搭积木”的方式,完成通信系统的原理性设计与实现。在实验平台的搭建上形成如下特点:第一,硬件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支持“通信原理”中的各类模拟、数字通信的单元实验、平台中的各种接口支持各类波形的观测,强化和提升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第二,更加注重基础实验的训练与升华,如对PCM、DPCM、CVSD、ASK、FSK、PSK(DPSK)、MSK、GMSK、QPSK、QAM编解码等实验进行扎实训练过关,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适当选做一些设计性的课题,比如基于单片机(ARM)、A/D、DA、FPGA的数字振荡器的设计,各类调制解调通信实验等;第三,实验平台配合将学院建设的“无线通信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利用AgilentADS通信系统设计仿真软件,将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集中在一起,在取代传统示波器和替代高档频谱分析仪的基础上,可完成较复杂的数字通信综合实验,如信噪比对模拟、数字基带调制解调系统的传输误码率影响的研究、现代数字解调实验等教学内容,其中ADS软件系统主要有通信系统仿真软件包(E8852A)、射频微波电路设计软件包(E9004A-AK6)、3GPPWCDMA设计库(E8875A)、高级通信系统模型库(E8827A)等,该平台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业界最先进的工具,取得良好的效果;第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推进与厦门市电信局、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市华泰视通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厦华恒达数据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促进本课程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笔者根据集美大学近几年来的“通信原理”教学实践,适应通信新技术发展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对通信原理课程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良好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

作者:陈朝阳 刘璟 查时应 单位:集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上海远洋海事培训中心

第4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教学改革;实践改革

1.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产业、和市场的蓬勃发展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与工程实际结合越来越紧密,由其是随着4G的到来,与时俱进的实施移动通信内容的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融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

2.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基于前人的成果以及自身的实践经验,从市场需求和产业链出发来讨论移动通信课程的改革。目前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如:1)当前移动通信课程大多数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都非常零散,且学习的很多内容都已过时且脱离实际,不能及时的适应市场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吸收先进的技术;2)很多教师是刚毕业的学生(研究生、博士),且没有工程经验,在实际的移动通信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掌握的知识及实践能力和实际工程应用之间有较大差距的问题。研究如何缩小这种差距,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3)教学方法落后。目前,许多院校的移动通信课程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由于上课人数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不能及时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方面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不思考、不主动学习,成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观能动性根本无法发挥;4)实验内容脱离实际。移动通信通常采用模块化的实验箱来完成,一般都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比如:信道编码与解码、直接序列扩频通实验等。这些实验内容很难组合和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验,仅仅能验证一些以前在理论课学习过的知识,而且与现实的手机用户、基站和移动交换中心等元索组成的移动通信系统差别较大。很多信号处理过程都被集成在模块中,学生无法观察移动通信网络中信号的传输和处理过程,理论和实际无法结合,做完实验后学生对于实际的移动通信系统还是缺乏感性认识。

3.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3.1 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

移动通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基本原理,包括移动信道、数字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和组网技术;二是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包括GSM和CDMA移动通信系统;三是移动通信中的各类新技术,包括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和OFDM等。另外,移动通信技术更新速度快,目前2G的手机用户仍占大多数,3G的手机用户已经突破4亿,而4G的TD-LTE牌照已经发放,目前用户突破1000万,未来几年2G、3G与4G将是互为补充、长期并存的状态。不断增多的教学内容和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为解决这一矛盾,在教学中采取以社会需求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特别是3G和4G系统的应用,未来几年内通信行业人才需求会更加旺盛,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移动增值软件开发、移动通信工程类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课程内容需要删除过时的内容,减少理论部分,增加3G、4G移动通信系统内容重新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能适应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3.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为了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每节课都充满期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案例教学法

在对某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应尽可能找出具体的案例,因为结合案例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尽可能把所涉及的各种器件、设备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结合图片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

(2)多媒体教学法

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整合文字、声音、图像、FLASH动画、视频等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生动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3)专题讲座

在移动通信的教学中,可以将一些内容根据课时的情况分成几个专题,如移动通信的概述、移动通信网、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G等等。并插入案例讲解(包含乡村、城市),案例分析及网络优化综合专题。每个专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授课:教师先给学生讲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向学生引出问题,然后讲解其基本原理,阐述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最后,教师就该专题进行总结。

(4)专业报告

请专业人士做报告,企业或者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士对移动通信系统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此可以从不同角度讲述移动通信系统的理论和应用。但这种方式还存在着诸如专业人士的选择,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题选择以及课时等问题。

(5)讨论式教学法

可采取讨论的形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6)课外自主学习

由于学时有限,移动通信课程的很多内容无法在课堂上深人展开,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例如,为学生介绍一些比较大的通信行业论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一些资讯。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 实践教学改革

(1)实验环节

目前实验是采用实验箱或软件仿真的形式,以前主要做一些验证性实验,因为实验仪器、步骤和方法的选择基本固定,实验内容与实验设备与真实的工程实践相差较远,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这部分的课时量我们会相对的减少,增加了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加强课程、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先将“高频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三门课程的实验课程打通,以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掌握了通信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原理,为课程和毕业设计做铺垫。

(2)实践环节

1)以南京润众的移动通信设备为平台,进行相应的实训和实验项目的研究开发。设置一些相应的课程设计或者让学生以现有的设备做毕业设计,以此来锻炼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2)与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按照学生的认知习惯,首先到企业认识移动通信系统;其次在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学生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完成一个移动通信系统的配置方案,在基站实验中,要求学生认识基站基本机构,了解基站安装一般要求;认识室内同轴避雷器与馈线的连接;认识天线、馈线的基本结构与连接方式;认识天线、馈线系统的工程安装。

3.4 考核改革

以往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好坏通常是期末考试。然而一次考试决定学生成绩是不够准确的。应当改变单一的期末评定方式,使其变为:(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作业)+(论文或参与讨论主讲者)+(实践)的评判方式。这样的方式可以与教学过程相匹配,而且也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不是只追求一次成绩的高低。

3.5 重视就业指导

在课程运行过程中不定期的安排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对通信行业及相关企业有充分了解,同时对移动通信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就业情况有了解,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做什么,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为培养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教师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就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与学生成绩评定等几个方面做出了一些改革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通信10级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达90%以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也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就业竞争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将该课程建设成通信专业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蒲秀娟,韩庆文.移动通信实验课程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5):77-79.

[2]章坚武.移动通信(第四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第5篇

【关键词】信息论与编码 微考试 层次化评价体系 自主教育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信息论与编码》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2-02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和学位课,也是研究生(含博士)入学考试的笔试和面试课程。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开设的《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总学时48学时,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在第7学期开设;先导课程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线性代数》、《通信原理》等;该课程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从事信息系统研究与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点,涉及众多学科,需要广泛的数学基础。

1.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及教学改革,发现目前该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考试模式没有体现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的大四学生尤为重要,在大四教学中必须重点强调和培养。但目前该课程考试偏重于知识记忆,课程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教师指定的重点。学生形成了普遍的依赖心理,无法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限制了学生创造-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2)评价标准不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考试模式单一化、简单化。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中考研和就业学生比例分别约为30~40%、60~70%。该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思路是学生以后从事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对今后学生从事研究工作而言极为重要;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基本理论在相关系统中的工程应用与实现则更为重要。目前,该课程考试仍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单一理论考试为主,没有考虑学生需求的差异。

(3)没有正视“大四”现象。由于大四学生要参加考研、面试、实习、出国等,客观上造成学生时间零散、心态浮躁的问题。据调查大四学生90%以上曾经逃课, 经常逃课的学生比例高达36%,长期不上课的学生达到7.3%,作业抄袭与实验“混点”更是普遍现象。因此,目前以期末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难以适应“大四”现象,甚至在客观上纵容了学生的“大四”情绪,教学效果无法保障。

(4)考试信息反馈缺乏。目前的考试方式,只注重考试过程的组织和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对试卷中反映的问题,很少反馈给学生。考试只起到了评定分数的作用,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改革理念及思路

本次改革计划以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分层次的评价标准,探索适用于“大四”的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改革思路如下:

2.1根据“大四”学生需求差异,制定层次化评价体系。

根据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的不同,制定与其需求相适应的层次化评价体系,从考试模式、考核内容上充分体现层次化。

(1)考核模式:改变原有单一化、简单化的考试模式,将考核类型分为“研究类”与“应用类”,建议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选择“研究类”;建议准备就业学生选择“应用类”。“研究类”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培养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应用类”注重考核基本理论在相关系统中的工程应用与实现,从应用的层次引导学生创新。

(2)考核内容:平时成绩考核设计为随堂作业与自主学习作业,实验考核设计为基础实验与自主学习实验。根据考核类型的不同,成绩构成比例和考核内容选择上都体现出层次化差异。

2.2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考核类型、考核内容、考核时间上都具有一定自主选择、自我规划的空间。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考核类型;学生能根据选择的考核类别,选择不同的平时成绩考核和实践考核内容;学生能根据自身时间和学习情况,选择参加平时成绩考核和实践考核的时间。以此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成自我发展的规划,合安排时间和学习,减小对老师的依赖,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3注重考核方法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建立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机制。

平时成绩考核中随堂作业与自主学习作业、实验考核中基础实验与自主学习实验的成绩构成比例既要体现层次化,又要具有公平性和有效性。自主学习作业、自主学习实验内容的选择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容易量化、区分度好。平时成绩考核、实验考核的考试形式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充分考虑“大四”学生“事务多,整块时间少,零碎时间多”的客观事实,平时成绩考核、实验考核的考试内容不宜过多且时间不宜过长。

3.改革方案

本次考试改革从成绩评定改革、考试方式改革、考试内容改革三方面进行了改革方案设计,具体如下:

3.1成绩评定改革方案

“研究类”与“应用类”考核的总评成绩均由平时作业、实验、期末考试部分构成,具体构成与比例设置如图1和图2。

图1 “研究类”成绩构成比例 图2 “应用类”成绩构成比例

3.2考试方式改革

根据改革思路,设计了灵活、可行、可操作的考试方式,具体如表1。

表1 考核方式一览表

3.2.1创新性提出“微考试”方式。

所谓“微考试”模式中的“微”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考核内容“微小化”,即每章结束后即进行一次微考试。二是考试时间“微小化”,即每次微考试时间在0.5小时左右。多次“微考试”成绩的总评作为随堂作业成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时间情况,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主选择“微考试”的时间。

3.2.2建立“微考试”平台,实现多元考试模式中各类成绩的考核和管理。

“微考试”平台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平时成绩考核模块”和“实验考核模块”主要实现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的在线考核和管理。

(1)随堂作业的“微考试”的考核和管理。在每个阶段学习结束后,学生在系统规定的时间段内,通过平台预约“微考试”时间。审核通过后,在规定的时间来机房在线完成试题,教师能在线处理微考试的成绩、反馈批改意见及下一步学习建议。系统可根据每次“微考试”的成绩,给出随堂作业成绩。同时,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考核类型,通过系统可选择自主作业的内容。自主作业在线下完成,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系统提交报告或代码,课程组组织教师统一对报告和代码进行评阅,并提交成绩与反馈意见。

(2)实验的考核和管理。基本实验以实际中常用的数据压缩、图像压缩算法及标准、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算法的MATLAB仿真为主,学生通过系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基本实验的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在系统上提交实验报告和代码即可。同时,《信息论与编码》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的课程,在数据压缩、图像压缩、光纤通信、移动通信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常用的数据压缩、图像压缩算法及标准、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算法均可在已有的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实验箱上来实现,学生根据兴趣和需求在线选择自主实验的内容。先在虚拟化实验平台上验证算法的正确性,验证通过后可通过系统预约实验室时间,然后在实验箱上搭建实际的光纤/移动通信系统,实际观测系统的性能提交相应的报告。

3.3考试内容改革

根据考核类型的不同,考核内容要体现出差异化。“研究类”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培养学生科研方面培养创新意识;“应用类”注重考核基本理论在相关系统中的工程应用与实现,从应用的层次引导学生创新。具体如表2。

表2 考试内容一览表

4.结语

本文针对《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特点和目前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的分层次评价标准,创新性地提出了“微考试”方式;以微考试平台为基础,在成绩评定改革、考试方式改革、考试内容改革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可行的方案;引导学生自我规划学习和考试时间,有效地促进学生“开展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18-03

教育部有关“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指示中提到:“各高校要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各地教育部门要大力开展就业实习实训,建立稳定的、能满足教学和就业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指示精神和具体实施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201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成立“电工电子创新人才培训中心”。

“电工电子创新人才培训中心”的培养模式是:实施“201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在相应学期第3~16周的周六和周日,以及部分暑假时间)补充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个性化特色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践教学观念和管理体制;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先进的创新型实践教学团队,配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参加全国性和省级“电子设计大赛”和“IT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的成果作为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以“电工电子创新人才培训中心”毕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作为实践教学的特色。

1 “中心”设立的目的、意义及指导思想原则

“电工电子创新人才培训中心”培养学生在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自动控制、电子科学、电子信息、光电信息、通信、仪器仪表与数字控制等1~2个领域内具备硬件、软件的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和技能。“中心”着重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21世纪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需要,能在相应领域内从事各种元器件、部件的制造和应用,能从事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等工作,以及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的工作。培养“合格+特色”的一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工程系统创新能力,拓展学生就业领域,同时提升学院在同类院校中的竞争力,打响学院品牌。

“中心”设立的指导思想原则是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主线,以常态化运行为管理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目标,以“理论、设计、实验、技能”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为手段,旨在提升学院在各级电子设计大赛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 “中心”的运作模式

2.1 稳定队伍,固定场地,规范管理

变突击集训为常态培养,改变原带队教师临时召集,场地临时借用的松散型管理方式,建立有着稳定的师资队伍、固定的培养场所、明确的培养目标、系统的培养计划、优质的参赛梯队的规范化运作机构。

从目前已有的师资力量来看,总体满足“中心”的运作要求,但在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年龄结构的合理性、专业的匹配性等问题上难以满足“中心”中长期发展目标;从场所来看,开出理论课程的场所已解决,而系统培训,开出设计、实验、技能等课程的场所不足;从管理来看,规范师资、安排教学计划、配备场地、调用实验器材、控制参赛队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

目前采取的实施方法为:1)对师资的培养建立“传帮带”的机制,通过搭班子,以老带新、中带青、强帮弱,提高师资的水平;做好“中心”教师资源规划,以年龄、职称、专业方向、协作能力作为依据,解决师资长远发展问题;2)“中心”理论培训纳入日常教学安排,教务统筹排课,解决理论课教室的问题;落实学部实验中心统筹管理职能,协调实验室安排,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解决实验、专题训练、强化训练场地不足的问题;3)以2013年湖北省电子设计竞赛为切入点,在实践中摸索,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最终达到创建“电工电子创新人才培训中心”管理体系的目标。

2.2 建立阶梯式淘汰机制,不断优化参赛队伍

改变以前精英强化训练方式,建立大一、大二、大三阶梯式的逐级淘汰机制,不断优化参赛队伍,保证参赛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总结3年以来的电子设计大赛培训经验,多方听取学院领导的意见,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条件,结合学院实行“潜能导师”个性化教育理念,初步计划只在信息学部和机电学部各专业招收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生源,大一招收120人,大二招收80人,大三招收45人。而实际报名人数达到702人之多,其中大一(2012级)384人、大二(2011级)203人、大三(2010级)115人。考虑到学部的师资、场地、经费等诸多因素,学院做出决定:对大一(2012级)的384人进行选拔赛,最终录取138人,编成4个班,保证两学部各专业都有人参加。

综合计划招生和实际招生情况,按3:2:1的比例控制,以创新学分、潜能兴趣方向及晋级考试等方式,建立大一、大二、大三阶梯式的逐级淘汰机制,保证稳定培训生源,优化参赛队伍。

2.3 以常规学科教育为主,在优中选优,锻造实践人才

常规的学科教育是正常按专业教学计划进行的培养,而“人才创新培训中心”是按个性化教育理念,以电子设计竞赛为主线,对有潜能的电工电子人才的强化培训。在师资安排、学生课程安排上,以常规学科教育为主,以培训中心为辅;在满足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兼顾中心的教学;如果正常上课时间与培训课程时间冲突,以正常上课为主。

在此,有一点除外:大三的暑期正是电子设计竞赛强化训练时间,部分专业的暑期生产实习和电子设计竞赛开赛时间冲突。这时考虑学生意愿,是选择生产实习还是电子设计竞赛,若选择电子设计竞赛,则可以用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替代生产实习的学分,与此同时,“创新人才培训中心”出具相应的证明材料。这样,一方面作为学生替代生产实习学分的依据,另一方面为实际参赛队伍的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以上这些措施是锻造实践人才的基石,也是培训中心健康发展的保障。

2.4 个性化培养模式,强化大赛技能技巧

为了落实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和学院人才潜能的挖掘,成立“电工电子创新人才培训中心”,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1)科研创新培养模式:在培训中心的运作模式下,在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中,若发现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则单列出来,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另外通过申请“大学生创新设计”专项经费予以资助;若发现有理论和工程素养的学生,则提前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或者引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

2)课题培养模式:在学院的组织与管理下,有课题的教师把课题放到“中心”,组织“中心”师生进行课题的开发,特别是学院立项的课题纳入“中心”平台中来,一方面让“中心”优秀学生得到锻炼,另一方面让课题得以完成,最终为学院发展科研打下基础。

3)引进“企业+中心”共同培养模式:通过学院引进校外企业,按照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培养,简称订单式的培养,这是高职院校一贯的成功做法。另外可以设法把公司的岗前培训、生产培训、技能培训和高级技能资格证等都嵌入到“培训中心”来。

2.5 在大赛中锻炼队伍,向着以赛养赛的目标不断发展

通过不断的培养、在大赛实践中的磨练,形成科学的、个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强大的师资力量,创造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以大赛为主线的培训模式,如果运作取得实效,可以考虑以赛养赛的想法,一些大赛配有奖金,获得的奖金可以按比例反哺到“中心”日常运营中来,还可以通过和外单位的科研协作、校外企业的资助等方法来维持“中心”的运作。

3 培训安排

“中心”为成功参加2013年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特将培训课程分为3个阶段,即电子设计竞赛基础培训课程阶段、专题训练阶段和强化培训阶段。

3.1 建立较完善的电子设计竞赛培训课程教学体系,为培养创新人才端出丰富的知识套餐

为了巩固和加深理论和实验环节,基本解决“四位一体”综合教学中的“两位一面”的问题,研究推出具有培养、选拔功能的三段式集训课程教学体系,即电子实用技能、电子技术应用、实用电子系统设计与创新。共有8门课程,分别是电工电子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应用、高频技术及通信系统设计、CPLD与仪器仪表设计、数字控制系统设计、电子系统案例设计(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学时远多于理论课时),加上一个强化训练(根据各人兴趣不同,可做多个自选课题,包括独立设计的创新性课题)。

由于集训课程在设计上具有很强的知识集成性与旨在应用的工程实践特性,它是相关课内教学通向应用的桥梁,因此,并不主张用它来替换相关课程的课内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具有更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创新能力。

3.2 专题训练阶段

专题训练主要是针对历年全真试题进行培训,共分成4个专题:交直流稳压、稳流电源设计;通信系统设计;仪器仪表设计;数控系统设计。每个专题初步定为32学时,共计128学时,主要针对大三的学生进行培训,通过全真题认真剖析,让学生对电子设计竞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学生掌握全部单元电路的设计,熟练掌握基本软件的使用技能以及培养快速编程的能力,完成基本单元电路和基本程序模块的储备,为开赛时增添自信心。

3.3 强化训练阶段

1)强化训练重要性。电子设计竞赛基础课程培训第一阶段形成“理论”和“实验”一个面,构成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学生的基础知识平面,有了这知识的平面,使其构成知识体成为可能;再通过第二阶段的专题训练,能让电子设计竞赛学生的电路“设计”和编程“技能”形成另外一个新的知识平面。

若这两个知识平面是平行的,则电子设计竞赛学生没有经过第三个阶段,这样掌握的知识是相对独立的知识平面,只有经过第三阶段的强化训练,才能让两个独立的知识平面相交,就构成电子设计竞赛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以“理论、设计、实验、技能”四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方法才能让个性化教学理念更进一步得到升化。

2)强化训练的计划。强化训练历时超2个月,共计64天,所有16位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指导教师要轮班指导,完成64×16=1024学时的指导任务。竞赛前两周,明确带队教师及参赛队员,形成参赛组队。每一个参赛选手、每位指导教师要全面备课,有目的地去解决每一位学生的具体问题,让每位学生都要完成1~2个功能完整的设计作品,至少掌握2个方向的竞赛内容,以一个方向为主,另一方向为辅,以不变应万变。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总结

毋庸讳言,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与学生实力和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而且对“大三下”的学生而言,面临考研压力,对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既抱有希望,又有顾虑,怕得不偿失。然而,文华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从2006年开始进行电子设计竞赛方面的教学改革,容太平老师的“依托电子通信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展学生潜能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研究”从2006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鼓舞学生参与电子设计竞赛竞争。

到目前为止,文华学院的电子设计大赛参赛经验已经有6年了,取得优异成绩:2008年共有6人获得湖北省二等奖;2009年共有3人获湖北省三等奖,3人获“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二等奖等;2012年3人获毕RIGOL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等。学生通过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了宝贵的人生历练的勇气和信心,知道了从集训中获取知识、历练意志,将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也才是对电子设计竞赛宗旨的本意回归。

所以,把电子设计竞赛和教学改革统一起来,也是领导和教师激励学生参赛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提高电子设计竞赛集训质量的一种有效办法。电子设计竞赛作为一个契机,推动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模式的改革,这些教学改革的深入又必将把竞赛推向更广泛的参与和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