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机械工程论文

时间:2023-03-06 15:58:04

导语:在大学机械工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机械工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04-03

国家教育部于1997年起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增强研究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能力,正式设立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工程硕士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相比,具有招生起步晚,规模小,形式单一,涉及职业领域比较少,全日制攻读比例较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缺乏特色,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常照搬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等缺陷。现在普遍采用的培养模式并没有突出工程硕士的工程特色,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存在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的不足,不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数量、质量的需求,所以对于一个教育体系来讲,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成熟和完善。本文通过对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力图结合学科的特点,在传统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的学习内容并完善相关的培养方案,以期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于机械产品市场了解和对于生产企业运作的了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产品开发所需的创新技术,而且可以了解产品的市场需求,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研发,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毕业后想在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而言,掌握了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以后,无疑可以使学生们尽快胜任管理岗位;对于部分想自主创业的学生来讲,可以利用学到的公司运作所需的知识,结合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迅速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可以改变目前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学生的就业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一、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目前,国内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门研究在研究生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教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改革及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些研究者目前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但是还只是局限在培养平台的建立上,还没有具体实施的事例,还没有见到关于适应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

目前在机械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只是重视研究生的对于机械产品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所以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为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和公司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为了开阔在职研究生对于机械产品的创新能力和知识面,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使培养的学生具备创新和创业两种能力,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对于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除了强调其工程特色之外,还需在论文选题之初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产品开发和技术市场的调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和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了解,可以使研究生们在论文选题之初就学会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选择市场急需的产品来开发研究,结合论文工作开发出产品的生产工艺,提高学生对于机械产品市场的了解和对于生产企业运作的了解,提高研究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创业能动性,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管理工作岗位或是成为自主创业的能手,使研究生具备创新能力,增加研究生的知识面,为将来可以胜任本职工作、胜任管理岗位或是为将来自己创办公司打下良好的基础。构建该种培养模式时应该采取在对于某种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生产工艺创新研究、市场推广的基础上,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

二、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1.课题的市场调研是本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每位学生开始进入课题之前,首先由导师在自己和框架式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建立上,还没有具体实施的事例,还没有见到关于适应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建立符合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有本领域创新及创业能力特色的培养模式是本文需要着重研究的内容。

本文在构建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时,首先应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由于他们一般都有职业背景,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不乏生产单位的技术骨干,对于机械产品的生产工艺甚至市场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采用的培养模式应该由导师将自己的成果或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内,为学生筛选出与学科前沿发展紧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际课题拿来供学生筛选,为每一个研究生因人而异地设计好理论研究方向。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要以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主,对研究生实施个性化管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每位学生在拿到导师提供的工程实际课题以后,首先需要对于课题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市场推广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2.培养方案的修订。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可聘请与学生选择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老师作为导师组参与课程设置的工作。对于开发产品类的学生可适量加入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对于这部分知识点,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可以采取让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采取听取讲座并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培养。

三、具体培养过程的实施和验证

本文第一作者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思路用于自己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的一个学生是2011年入校的在职工程硕士,进校时是一个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擅长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等工作。我给学生列出了3个工程实际课题,首先让学生开展课题的市场调研。经过3个月的市场调研,该学生选择了“基于快速成型的树脂铸造模具的制造”课题,他认为这个课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广阔,这个项目引起了他的学习兴趣。

确定了这个课题以后,作者给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除了机械工程领域必须掌握的一些课程以外,还聘请了我们学校工程实训中心的老师、商学院的老师以及研究生处的老师作为导师组,为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除了包含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点外,还包括了市场调研方法、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知识点,并分别由相关的老师进行个别辅导,该知识点的考核采取学生撰写总结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

该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不仅完成了硕士论文,而且还从原单位辞职,自己购买数控加工设备,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自己的模具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而这些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事项都是学生本人自己主持完成的,可以说该学生的表现证明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是合理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总结

1.本文所构建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突出了工程硕士的工程特色,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既重视了论文的学术水平也重视了论文的工程应用,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2.本文构建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强调了课题的市场调研是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

3.本文构建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采取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避免了由于机械工程研究生属于理工科类招生范畴,不少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方面,明显重视专业课的教育,而对于学科前沿和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明显不足,这从某种程序上限制了机械工程硕士科研思维的发展的弊端。本文所述的培养模式中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所需的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适量加入了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点,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为学生以后从事管理工作或是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经过了作者实际培养过程的检验,培养的机械工程硕士从课题选择,到培养方案确定,再到完成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后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本文的实践过程丰富了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丰富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论,有利于深化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认识,促进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利于学校明确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倪敬,孙a.面向企业需求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2]黄东兆,胡忠举.机械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2).

[3]邹玲,汪毅能,陈启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探索,2013,(11).

[4]王燕萍.从职业性要求看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5).

[5]高月娟,杨茜,黄琳.工程硕士培养中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

[6]赵岩,徐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2,(9).

第2篇

【摘 要】探讨了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发展现状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 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并探讨了工程硕士管理过程组织的三点工作体会。 

【关键词】工程硕士 水电特色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23-02 

 

在长达13年之久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试点后,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5次会议审核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其目的是为了改变研究生培养类型单一现状,解决企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紧缺但又长期得不到应有补充的问题,为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当时,全国按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的试点高校有14个,招收人数为1525名。到2007年,按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的高校增至212所,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增至57146名,招生规模扩大了近40倍。各培养单位均在积极探索工程硕士培养的新思路,以切实解决培养中的共性问题。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本文结合该院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探讨具有水电特色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制定及相关问题研究,以加速为我国水电事业在职培养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 

 

一、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现状及不足 

 

通过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单位对我校的工程硕士培养与管理工作是满意的,起到了以科研促生产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下列不足: 

1.培养方案单一,不能完全适应工程硕士培养的需要。 

工程硕士来自生产单位,多是带着实际问题来的。知识需求的选择性比较强。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以创造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工程领域。在水电设计、施工企业有大量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采购、招投标等工作的技术人才。三峡大学是一所水电特色鲜明的学校,近年来,也招收了部分具有水电工程背景的机械专业的技术或管理人才攻读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实践表明,用现有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来指导这些在水电领域工作的工程硕士的培养,显得生硬而不切实际,必须制定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2.课程设置不够丰富,未能完全贴合人才培养需要。 

工程硕士对知识的选择性,决定了他们对课程的选择性。在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时,工程硕士心中都有个期望的课程菜单。调查显示,学生的期望菜单不能在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得到部分或完全的实现,目前的课程体系未能完全贴合人才培养需要。 

3.培养过程的管理不够灵活 

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工”、“学”矛盾突出。而且生源分散,培养过程中个性化特征突出。因此,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工作,突出体现为对象少工作量大,规范管理难度大。探讨适合工程硕士管理的体制和平台建设非常必要。 

 

二、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制定 

 

培养方案必须解决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的问题。随着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水电行业亟需大批从事水电施工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维护及采购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因此,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为水利电力事业发展培养具有一定工学理论基础和水电工程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现代技术方法与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 为更好的体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征,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采用“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1]“平台”是指机械工程基础平台,体现为该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口径应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和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要求来确定。“模块”则体现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和市场需求。根据水电事业发展的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需求,设置六个专业模块,形成六个具有水电特色的方向,如下图所示。 

 

 

三、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依赖并服务于培养目标,是落实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依据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工程硕士的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其中,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则属于“平台”部分,专业方向课则以模块形式存在。学员进校后可以根据他所选定的研究方向来选定所修的课程模块。 

分析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可知,“复合型”与“应用型”是其主要特点所在。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复合型”的培养特点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上。知识虽然是分学科的,但是应用或创新时却是不分学科的,这就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之所在。因此,依据研究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应涉及包括机械工程在内的两到三个学科的主要内容。各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学科见图1所示。但这并不是说将其方向课设计成无所不包的大杂烩,而是要在保持培养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这一基本定位的前提下,开设部分与培养方向相关的其他学科的课程。并对部分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如整合数理统计和矩阵论成高等工程数学;整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成高等工程力学;整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成计算机与网络数据库技术;在基础英语部分加强词汇、听力、阅读、写作能力的训练,在专业英语部分加强专业文献的翻译和写作训练。为此,设置平台课程如下:科学社会主义、外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高等工程力学、高等工程数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等。 

“应用型”的培养特点并非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而是体现在教学大纲,即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它不要求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对该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作面面俱到的讲授,而是有选择地讲授工程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务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撰写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课程大纲时,应注意与本科生和在校硕士研究生课程大纲区别开来。另外,因为工程硕士的工作经历和理论基础不一,在专业课的讲授方法上,建议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尽量不要“满堂灌”。[2] 

 

四、加强过程管理,把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关。 

 

1.整合多方资源保证理论教学的质量 

培养方案的实施很重要的一部分便在于理论教学。上述专业模块,涉及多学科知识,仅靠一个专业的师资力量来完成教学任务,是很困难的,而且势必加大教学成本。通常,机械工程领域是依托在机械工程类学院组织教学,师资可以聘请经济与管理类、外国语类、土木工程类与电气类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甚至还应积极寻求不同学院,不同学校间的教育合作,试图把在同一地区开设教学点的学校联合起来,根据专业对来自各校的学员进行统一分班,师资上学校间协调选派,建立学校间互相承认学分的制度。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教育成本,还可以集中多方优势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另外,还可以为学员提供更多的便利,从而扩大招生规模。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注意培养既热心工程硕士教学,专业与教学水平又高的教师组成较为固定的教师队伍。 

2.校企联合保证实践环节教学质量 

工程硕士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指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及最后的毕业答辩环节。工程硕士采用的是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论文工作大部分需在工作单位完成。这给学校导师的指导带来不便。而且学员除要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完成本职工作,压力大。因此,调动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单位导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校企联合,才能保证实践环节教学质量。[3] 

3.提高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部门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这种不脱产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其教育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工程硕士的教育是一个过程管理过程,只有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质量,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媒介和协调作用,调动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各方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有效达成。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工程硕士管理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以及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五、结束语 

 

文中探讨了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发展现状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并探讨了工程硕士管理过程组织的三点工作体会。其中,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向,对解决水电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丰富机械工程领域的培养特色有一定贡 献,对指导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复查.地方高校“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11~14 

第3篇

关键词:课程内容设计;模块核心内容;核心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74-02

一、前言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是非机械类专业大学生了解机械工程知识的重要课程之一,随着全世界对机械工业的重新认识,该课程得到了全国范围内各大院校的重视。但是,由于该课程涉及面非常广,如有机械识图、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材料热处理、冷加工和热加工等内容,且受课程学时限制,课程内容设计比较难于让学生接受。经过相关的调研,该课程的内容设计存在的如下的不足:(1)课程内容模块化划分不够明显。该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内容繁多,目前的课程实施情况是没有对各个知识点内容进行有效的分解,结果给学生造成了课程内容繁杂和难以接受的现象,也就难以在42学时内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例如课程包括的机械识图和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和热处理等,都没有进行有效的划分,这些问题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2)课程每块内容内部没有进行有效地梳理。例如工程材料部分内容知识,金属材料宏观、微观结构和铁碳相图等知识点更是相互交错,没有明显的主线;例如热处理部分内容知识,等温冷却转变曲线和过冷冷却转变曲线等,更是无法清晰的描述。因此,对本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3)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不够明确。没有对核心知识点的明确,就会给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引导,从而又会导致学生更加的抵制本课程。因此,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明确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目前本课程内容设计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每个内容模块核心知识点的“机械工程基础”课程内容设计方案,通过近三年的实际教学应用,得到了大学分学生的认可。

二、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实施方案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方案,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演练和相关知识点视频相结合的形式,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为准绳,探索一套能提高学生机械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内容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包括:课程内容模块划分、模块内容内部知识点梳理、核心知识点明确和强化三部分。

1.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划分。针对本课程内容囊括机械识图、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材料热处理、冷加工和热加工等诸多内容,可以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划分为机械制图模块、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模块和冷热加工模块。(1)绪论。该部分说明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机械识图与制图。该部分说明机械工程图纸的具体过程。(3)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该部分说明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优化方法及过程。(4)冷加工和热加工。该部分说明获得具体机械产品的方法及过程。

2.课程模块内容内部的知识点梳理。针对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具体44学时的课程模块内部内容的知识点梳理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讲述机械工程学科知识的涉及范围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意义,共2学时;第二部分“机械识图和机械制图”,主要讲述机械结构零部件图纸的绘制基础知识,平面图纸的识图看图方法,12学时,CAD计算机制图基础知识,3学时,该部分共15学时;第三部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主要讲述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结晶过程等微观结构3学时,金属材料宏观力学性能及结构3学时,铁碳相图6学时和奥氏体转变图6学时,共18学时;第四部分“冷加工和热加工”,主要讲述相关的压力成型加工方法及设备3学时,铸造方法及相关设备3学时、焊接方法及设备3学时,共时。

3.课程核心知识点的明确和强化。有了课程内容的具体梳理,课程内容核心知识点还必须有所突出,以保证学生对本课程的重点了解。(1)核心知识点一:机械识图。该知识点主要培养学生的看图和图纸设计表达能力,即便是对经济管理类等非机械类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实用的。它既可以拓宽学生的工程识图及制图方面的知识面,又可以为学生提供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背景知识,从而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2)核心知识点二:三条曲线。该知识点由应力应变曲线、铁碳相图和热处理C曲线组成。这三条曲线覆盖了整个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内容,既可以拓宽学生的工程材料方面的知识面,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工程材料专业的专业背景知识,从而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效果

经过近三年的实际应用,以本人承担的教学班级(80名学生)为例,实际得到的课程评价效果如下:(1)课程内容设计实施第一学期,课程教师的学生学评教成绩提高30%;第二学期以后,课程教师的学生学评教成绩稳定在学院前10%;(2)64%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特别是机械识图和制图部分,对自己的今后发展是有用的;(3)78%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认为课程是有意义的;(4)52%的学生对机械工程专业有了新的认识;(5)82%的学生会自发来上课。

本文提出了基于每个内容模块核心知识点的“机械工程基础”课程内容设计方案。该课程内容设计经过近三年的实际应用,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全小平,潘玉良.机械工程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包海涛.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工程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08,2:170-173.

[3]曹立文.谈谈如何在非机械类专业学生中进行《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J].机械管理开发,2011,4:179-184;

[4]王世刚.机械工程基础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258-259.

第4篇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地方高校面向地方大中型企业,在机械工程领域已经招收了大量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培养条件差异化较大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相当于国内一流高校和各种强大资源,其硬件条件(如实验条件、经费支持、信息资源等)和软件环境(师资力量、管理体系、研究氛围、校企合作、公共关系等)处于相对劣势。但另一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更为重视工程硕士培养,在导师选聘、学生待遇、学习环境上或能提供更有优越的条件,且政策层面更加灵活。以某地方高校2009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为例,共29人,学院在授课方式、生活学习条件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并为每位研究生配备双导师,研究生论文全部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因此,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条件往往呈现很大的差异性。

2.生员质量参差不齐

(1)知识背景各异:由于机械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材料、机制、电气、测控、管理等诸多学科,生员专业差异性大、毕业院校也各自不同,因此该领域的生员背景知识差异较大。(2)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地方大中型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一线及管理部门,具有极为丰富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经验,但绝大部分人员离开高校较长时间,加之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精力学习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存在一定知识陈旧现象,且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3)学习积极性高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参加工程硕士学习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干部,甚至有些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往往很难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3.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协调一致

地方高校机械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企业、研究生本人三方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1)企业迫切需要学校培养出创新能力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企业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往往很难将上述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培养方案并落实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2)大多高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受以往惯性影响,往往会倾向于更为重视研究生的理论及学术水准提升,未能有效与企业沟通,协调一致,从而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3)绝大多数学员都是抱着很强的求知欲来学习的,但是往往低估了学习过程的艰苦性,加之家庭、工作方面的影响,往往会降低自己的要求,演变成为仅仅为了毕业证和学位证而学习,把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而有利于自身发展作为学习目的。

4.过程管理不够建全和完善

工程硕士研究生往往是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承担着繁重的科研、生产、管理任务,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又是“进校不离岗”,因此在硕士生培养阶段的学员往往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投入精力上会出现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此外,学习内容与学员自己的知识背景差距大,学习难度大;同时,导师往往在学校承担有其他教学科研任务,难以全身心投入。其次,在实际培养中往往沿用学术型培养模式,学院负责研究生的理论课教学、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工作,企业很少能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往往造成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与研究生的培养脱节。另外,“双导师制”是针对工程硕士特点而实施的,但由于学员是在职学习,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校导师往往很难像指导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致指导,企业导师则往往是业务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难以抽出有效时间进行科学指导,从而使得工程硕士指导过程出现空档。

5.评价标准难以把握

工程硕士培养是为工业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内容侧重于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毕业论文中应强化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思路、新设想、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而不一定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校内指导老师往往沿袭以往惯例,重学术水平轻工程应用、重理论轻实践,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仍需要进一步厘清,因此对工程硕士论文客观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质量的探讨

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和区域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师情、生情、校情,湖南科技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培养体系,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省情、校情、生情,依照“突出实践能力”、“强化应用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及“夯实基本素质”原则,学校、企业单位、学员(导师)三方面结合协商制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在具体实践中,开学前邀请研究生院主管领导、企业专家、部分导师和学员代表进行沟通,根据生产、开发、制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经现场专家、导师的交流和学员的面谈后,学员可以结合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选择合适的课程满足自身需要。

2.改革授课方式,强调灵活性和实用性

湖南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大都来源于本地大型工业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学员无法脱产学习。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确立班主任责任制,每个班级配备1名硕士生导师为固定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和联系。(2)多时段集中授课。由班主任提前调研,确定合适授课时间,然后提前通知各位学员。对于因特殊情况未能参加授课的学生则利用周末、节假日进行单独补课。(3)现场授课。对于部分距离较远的学员,湖南科技大学采用教师现场授课。如学校多次组织相关教师到学生较为集中的企业等进行集中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校企合作,深化“双导师制”

湖南科技大学针对“双导师制”进行了以下改进:(1)师生双向选择:入学前组织师生见面会,加强交流,保证学员、校内导师、现场导师研究方向的一致性。(2)重视论文开题。由学位分委员会统一组织、集中管理、集中审核、严格把关。(3)加强中期考核。由校内导师和现场导师组成评议组,互相检查监督,保证论文质量。

4.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为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湖南科技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院、学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1)研究生院严把生源质量。在招生中全面考核学生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严把招生质量关。(2)学院负责日常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上有效结合学员实际工作内容、突出个性,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方式采取读书笔记、笔试、研究报告、综合分析等多种方式。(3)导师负责督促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由专家组集中组织学生开题、期中检查,答辩过程由导师初审、预答辩、匿名评审等环节组成,确保研究生论文质量。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工程材料与热处理;任务驱动;教学

1 前言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高等学校工程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工程材料和热处理的相关知识,并且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内容相对复杂、抽象,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任务驱动法是将课程任务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机械专业主要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性人才,将课程任务驱动法应用于《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中,根据其特点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现教、学、做一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构架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任务中心,在问题动机、实践任务等驱动下开展教学的方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以知识的构建为基础,通过以提出问题、提出任务目标以及完成任务目标的教学方式。将任务驱动法教学导入《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中,在总体教学目标的框架下,将总体目标分为一个个小目标,根据学科的特点明确教学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教学安排。

3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方法

3.1 根据职业特点确定能力培养目标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为机械专业类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将材料的加工与热处理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根据专业和职业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更加重视课程的学习。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机械工程材料以及热处理工艺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件加工的全过程、了解热处理工艺的特点、根据零件要求合理选择热处理方式,实现工作过程中的学习与课堂上的学习的整合,在教导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3.2根据岗位需求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对于未来机械人才的培养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相关行业与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与学生的岗位发展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本校所开《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总学时为63学时,其中的教学内容包括金属学的基本知识、机械工程常用金属材料、陶瓷材料与复合材料等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对其中一些理论性强、岗位实用性较差的内容进行压缩,为了满足现代岗位的需求,及时补充新知识,确保教学的时效性。

3.3 以任务过程为导向的组织教学

任务引导型的《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教学组织,需要采取问题教学的方式,通过教学导入,让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课程组织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组织中,以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将教育行动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分为相应的项目组,从而完成教学。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中,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任务驱动与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根据项目布置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3.4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并不相同,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差异化教学,以异质小组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整体提升。任务导向式教学需要以学生的情况为基础,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安排,有意识的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明确发展方向,同时相应的教学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

3.5 以任务为导向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任务导向的实验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原有实验主要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对于学生的提升有效,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加入以任务为导向的实验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让学生能够了解实验方案,熟悉实验材料,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企业典型应用为载体, 实现以实例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借助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课堂讨论,以将学习过程转化为 “企业现场情景的再现”, 实现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 的学习目标。

3.6 以学生创造力为主的考核方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为主,为了确保学生得到提升,取消传统的书面考核,而取代以综合性应用知识的考核,能够深化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的发展。采用项目报告的方式取代传统的考试,能够让学生在任务的基础上,对任务进行思考与分析,并且就此开展资料搜集,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任务,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通过“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工艺选择”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课程结构。本校近年来开展《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任务教学,从教学的准备、教学的组织、教学的开展等方面开始,结合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情况开展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树明.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过程设计--以“机械工程基础”课程为例[期刊论文]-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4)

[2] 李蓉.陈志平.张巨勇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堂教学改革[期刊论文]-教育教学论坛2014(19)

作者简介:

第6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问题;对策

机械工程自动化主要是指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原材料的加工,同时促进机械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生产的流动速度,促进生产的自动化与快速化的发展。同时自动化应用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进而有效的展现出来,同时全面提高机械化过程中劳动生产率。在生产的过程中,促进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在现在社会中广泛的应用与机械工程行业,进而促进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一、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现状剖析

我国现阶段,无论是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有很大的进步。而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有效的促进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但是与国外技术相比较来说,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伴随着我国因其先进的技术以及人才培养,鼓励以及发展实践创新,进而有效提高工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

针对我国目前机械自动化技术管理的模式来说,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落后。同时机械自动化技术有效的促进机械工程企业应用。而目前国内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缺乏创新意识,导致机械自动化整体水平更新较慢,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而我国在人才管理中,受到全面发展的制约,同时在开发自动化技术村在严重制约,人员技术水平也存在落后的现象,导致我国工程自动化发展不平衡,不利于整体发展。

二、机械工程自动技术如何创新

(一)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

对于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以盲目进行操作。同时自动化的发展,有效的取代传统人工操作的弊端,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保证发展目标,针对我国具体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与此同时,积极引进国外详尽的技术,学习创新的理念。在发展中丰富机械技术的理论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加大对自动化知识的普及,促使市场与机械行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发展资金政策,坚持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符合多元化市场特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加快机械工程经营效率,有效促进产业机构完善。

(二)引进自动化设备以及应用技术理论

针对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来说,虽说存在落后的显现,在发展的过程中落后于国外的发展。没有实现自动化发展趋势,发展基础理论不足。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以自身发展为特点,借鉴国外经验,完善自身发展不足之处,同时实现技术突破与创新。针对目前发展的特点来说,大批量零件加工仍然处于流水作业模式,根据半自动化发展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积极的引进先进的设备,努力提高机械自动化发展。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针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通过成熟技术人员进行加工,全面实施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在自动化发展过程中,不只是单一模式的复制,也要针对性的进行侧重。针对不同的特性的产品进行优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促进自动化技术应用发展的空间。针对目前自动化技术开放式结构的发展特点,运用数字化方式,可以全面的促进自动化发展的特点。在我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抓住时展的特点,大力推广工程自动化,实现企业发展的自动化。

(三)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实现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必须要注重专业人才技术的培养。不仅如此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建设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与此同时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特点,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机械工程自动化发展中坚持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有效促进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于教育机构与校外企业合作,进而有效保证工程自动化人才的发展。针对目前专业自动化人才发展的特点,必须结合科学理念,制定一系列培养与管理的方案。注重人才的挖掘与培养,有效实现机械功能自动化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

三、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对未来工业的发展影响

对于我国科技发展来说,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有效推进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而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体系逐渐运用到各行业的发展中,实现自动化产品的普及。同时将自动化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以及发展之中,全面促进机械智能化的发展。同时结合时代化发展特点,运用环保材料以及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对于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机械自动化技术的趋向于网络化以及时代化的特点。同时促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不受传统应用管理的低于空间限制,有效的促进行业的发展。为工程机械化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领域。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管理的技术与特点,全面促进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形成一系列完整、系统的机械工程自动化体系,促进经济体系的利益。

结论

自动化应用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进而有效的展现出来,同时全面提高机械化过程中劳动生产率。我国现阶段,无论是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有很大的进步。而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有效的促进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但是与国外技术相比较来说,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尽管如此,工程机械自动化应用促进工业发展。我国工程机械化除了技术方面以及用用技术方面存在落后的问题,同时人才资源的空缺。

因此,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机械工程自动化发展中坚持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有效促进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特点。同时自动化措施的发展要明确工程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应用,促进工程机械化的长远发展,确保工程机械自动化的时效性。而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全面促进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冲,李广学,《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26)

第7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MSU;SAU;课程设置;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46-02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SAU)和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MSU)在联合培养学生、交流访问学者和科研合作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P系。笔者在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工程学院学习期间了解了该校和其他一些院校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部分重点课程的授课安排,与我校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对比分析,从发达国家的课程体系设置得到启示,对合理配置我校机械工程专业课程结构提出改进建议。

一、比较与分析

(一)总体培养计划

两校的本科学制为四学年八学期,都采用学分制,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密西西比州立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总学分为128学分(笔者同时调查了美国其他一些高校如普度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密舒里大学等高校,学分设置都在120―130学分),每学分学时数为16学时。我校机械工程专业总学分为200学分,一些课程或教学环节,例如军训、军事理论、体育课等,共计12学分,在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和其他国外大学的课程表中并未发现,略去这些课程,总学分为188学分。

我校课程设置在英语、政治、专业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较MSU安排多,MSU在力学方面的课程较多。两校都重视数学课程,我校在大学刚开始连续三学期都开设有数学课程,但没有很好地建立培养学生数学、力学、设计能力的有效课程体系,缺乏工程模型和计算方面的应用数学知识和实践,以至于学生不清楚对数学知识如何应用。密西西比州立大学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内容由基础数学知识及工程简单模型应用,到工程学科中的数学技术方法和计算,直至工程数学及其在机械、化工、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二)课程设置

1.母语写作技能。在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的课程设置中,英语写作、科技写作课程12学分,占总学分的9.4%,是学生写学术论文和作学术报告的基本要求,笔者同时调查了卡内基梅隆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密舒里大学等高校课程设置中的母语写作和表达都占有一定的学分。由于国内现在对英语课程的普遍重视,对英语学习和写作技能较为重视,而对于汉语写作类课程没有安排,在母语类课程的设置上存在欠缺。

2.力学知识。美国大学重视力学知识,课程设置中除了包括工程静力学、工程动力学、材料力学等力学课程,还设置了热力学、流体力学及传热学等课程共12学分,占总学分的9.4%。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力学课程只开设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课程,关于热力学、流体力学及传热学方面的课程没有涉及到。

3.实践环节。密西西比州立大学没有制定学生到工厂实习环节内容,但很多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工厂去见习或者到学校相关研究实验室去工作,学生在工厂或实验室见习期间,通常还可得到一定的报酬。我校学生有单独的生产实习实践环节,学分为3学分,时间为3周,集中安排学生到相关工厂进行生产实习。

密西西比州立大学没有单独设置课程设计时间和学分,但对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设计、机械系统设计、能源系统设计等课程均有设计课题,设计基本安排在课后进行,集中在第3学年和第4学年。设计课题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每组5―6人,要求口头答辩和书面报告。我校课程设计学分单独计算,共计12学分,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刀具及机床构造与设计等课程设计。

(三)考核方式

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学生考核成绩包括作业、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一些课程还要求学生小组合作项目。国外课程教材内容较多,教师课堂讲解主要内容之后,课后给学生留大量作业,通过作业来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对于小组合作项目,要求学生有书面报告和口头陈述,培养学生在完成项目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作业、平时测验和小组合作项目通常占总成绩的60%左右。

二、启示与建议

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开设的普通化学、计算机编程、力学、传热学等基础课,加强了学生对专业课的横向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扩宽学生视野。我校应当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的深度理解,加强培养学生基础课联系专业课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基础学科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素养,面对实际的工作问题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在实际的工作学习环境中不断地成长,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升学深造或尽早地步入工作岗位提供有利的保障。

国内过多的学时数将使学生疲于应付上课和考试,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并使学生难以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一步学习,抑制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进一步改变教学方法,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间,课程内容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等等。这些措施将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增设部分专题讨论课和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提供时间上的保证。鼓励将行业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主干课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贯彻先进教育理念,加强各课程间的协调优化。

为保证本科教学的培养质量,势必需要学校加强对平时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督,改进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平时的学习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接受的课堂内容与课后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加大平时的考核力度,细化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以避免课后作业的抄袭和期末考试突击的现象。

为提升本科教学的质量,工程实践应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在保证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实践环节的深入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进行转化和拓展,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环节的深入,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从事工作的发展前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合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能作为旁观者来进行,要真正融入到实践内容和实践角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性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结语

通过对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揭示出两个学校在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上的差异。美国的高校更看重学生本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当然也包括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我校在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专业训练和专业素质上,对全面的关注性不够。美国高校重视母语写作课程的开设和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力学和热学等基础课程的开设,这些课程对于学生个人科研素养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必不可少。因此,我们应对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和相关背景进行进一步研究,以利于我们有效借鉴、取长补短,追求我们自身课程设置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建.美国普度大学机械工程本科教育的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3,(4):94-96.

第8篇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计算机的应用使机械制造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渗透到从设计、工艺、制造、检测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构成了计算机集成制造。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先进制造技术迅速发展,新的生产模式不断出现。现代制造业对人才的要求显然不同于传统机械制造业。因而,传统机械制造专业的教育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发展作相应的改革与调整。我们经过对相关企业广泛、深入的调研及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根据对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的研究,构建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是培养机械行业研究、开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教学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市场经济接轨,培养职业类综合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械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而反观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就会发现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面和专业面窄、课程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不足之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当今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造能力强、素质高的机械工程人才,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严格学习和训练来实现的。我们在实践中开创了“课堂与实训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新模式,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对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两大类。但机制专业的一些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许多理论知识都与实际紧密联系,实践性非常强,单凭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授这些知识,没有感性认识,无疑是纸上谈兵。针对此种情况,我们采取的方法把课堂和实训车间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把教学要点分解为两种课型,即采用课堂理论课与现场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目前我院机械类设置招生的本专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与工艺设备、数控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为了使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专业整合与分流的要求,结合我们学校对大学一年级进行公共基础课通修的课程改革方案,针对机械类各专业的特点,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然后按专业进行专业限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形成良好的学风,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能力的培育,提供后续所需。

二、机械制造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机械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并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的原则,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不是针对.某一单一专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能的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公共基础课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文化课程类包括政治、高等数学(含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和体育等课程。文化课程是所有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习专业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工具课程类包括英语和计算机课程。随着科技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外语、计算机作为一种必不一可少的工具已日益突出。外语应全面加强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课程类包括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经济管理、文献检索及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修其中的若干门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专业课。我院机械制造专业采用两年半+半年的教学培养计划,其中两年半为毕业前在校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后半年提前走入企业。学生可直接就业于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制定符合实际的实习计划,配备专业的实习教师,结合专业课的内容进行技能教学。具体采用“即讲即练式”或“理论实践交替式”技能教学模式,即指导教师在实习现场讲授操作技术,然后学生马上动手进行操作实训,及时消化,及时掌握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在“讲、学、练”相结合的技能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夯实坚实技能基础。

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跟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突出工程技术教育的特点,同时要面向市场需求,立新求精,动态改革,力求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体现行业特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在我院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借鉴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中的创新思想、系统理论、优化方法等先进理论,从整体到局部,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实施,从宏观培养目标到教学保障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志毅.林雪娇.谈21世纪先进制造技术对机械类专业教学的影响.期刊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 丰二中.高职教育现代机械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期刊论文]-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第9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学改革

“卓越计划”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简称,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之一,其目的是旨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人力支撑,示范性引导高等教育部门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要目标来培养人才,从而全面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开展“卓越计划”的首抓要务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对教学进程的设计和课程序列规划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以“卓越计划”为契机,重新审视和研究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组织教育专家对国内外著名高校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借鉴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把反映当代先进工程技术、特别是机械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新知识及时引进课程体系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教师教学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教师在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应大胆探索和实践,有针对性地采用启发式、问题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互动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互动研讨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分工合作、学会改进创新,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机械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注重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在课堂上引入工程实例,课外以虚拟工程项目的形式,让学生以分工协作的形式完成相应的综合性工程项目的设计规划,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项目中得到应用训练。

(3)校企联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高校的整体力量统筹规划,加快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基地的建设,努力拓展校企合作规模,争取与机械工程类企业签订专门的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合作协议,明确规范双方在创新型高级机械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中的权利和义务,联合建立机械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现场教师聘任、人员挂职锻炼、科研教学合作等互动条款,从而达到深化与企业实质性合作的目的,为学生高质量高效率生产实习、岗位实习和工程实训的推进提供稳定持续的保障。

2围绕“卓越计划”的师资队伍建设

法国著名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认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高低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卓越计划”真正贯彻实施的根本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果是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针对“卓越计划”,机械工程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应打破传统相应做出改革:

(1)加强校内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优秀人才到校任教。利用学生企业学习阶段指导机会,开展教师到企业实习和挂职锻炼,并利用校企横向项目研究的机会增进相互之间的技术交流和碰撞。

(2)加强校外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授课教师和实践指导导师,组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师资队伍。围绕每个试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专门的“卓越计划”教学团队。

(3)设立“卓越计划”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卓越计划”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立项。如“课程开发专项计划”、“教材编写项目申报”等工作均可用立项申报的形式开展实施。

3针对“卓越计划”要求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制

“卓越计划”中,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而持久的培养主题。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教学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1)改革办学模式,实施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办学。比如,通过与机械工程相关企业合作设立本科生特色专业创新班,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提前架设供需桥梁,使毕业生无需岗前培训就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

(2)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包括逐步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为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不同模式,制订不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积极发展特色专业。通过专业评估,分层、分类的逐步推进机械工程专业建设和改革,遵循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的递进路线建立特色专业,按照“卓越计划”的专业建设标准和目标进行渐进实施,并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进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4)注重课程建设与改革,凸显“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特色。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实际水平,因材施教的实行分类、分层教学;定时开展课程评估,适时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机械工程类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融合度和实用性,使机械工程人才的培养体现“卓越”特色。

(5)进一步延续深化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强力辅助。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式,在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探索和实践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主线贯穿产学研的始终。目前,产学研结合已硕果累累。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和企业不断完善共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不断深化共建产学研用基地,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强力辅助。

4“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典型经验与做法

(1)开展课外创新活动,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把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将专业背景相关的教师和学生组织到一起,开展师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术交流、创新结对,大范围的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使教师能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而学生也能技术路线明晰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2)教师指导精英学生授课,营造相互学习的氛围。比如,卓越班学生十分希望学习机械工程应用软件,教师可利用专业所长对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而这部分学生在获得指导后又可免费在同学中言传身教的带动其他学生。

(3)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加大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学和指导的频率,并更大面积的引导鼓励学生参加机械类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

5结语

顺应国家“卓越计划”实施的潮流,机械工程专业教学应以辩证思维的探索推进教学改革,突出“应用、创新”特色,加快基层教学以及科研的组织形式建设和改革,制定能引导教师向创新型、应用型方向发展的管理政策,在全面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础上,加强师资队伍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益飞.高校培养卓越人才探讨[J].教育评论,2013

[2]杜伟,任立刚.开展卓越教师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

作者简介: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