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数学年级组

时间:2023-03-06 15:58:04

导语:在小学数学年级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数学年级组

第1篇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

1、认真落实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力争形成浓厚的校本研究氛围。本学期继续将课堂教学研究作为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在针对性、相关性、活泼性、思考性、实践性上下功夫。以教师的实践课案例为载体,问题为核心,通过全组教师的评议,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作为每位教师行动研究的主题,创出校本教研的特色,争创优秀教研组。

2、组织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教育刊物上有关课改的经验和先进的理论,以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每位教师继续做好教改信息的摘录工作,青年教师更应高标准、严要求,勤反思,勤小结,增强争先创优意识。

3、开展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青年教师向党员教师学习的活动.我教研组共有10名教师,其中经验丰富的老教师3名,党员教师4名,本学期日常教学中要发挥每人潜能,充分发挥老教师及党员教师的先锋作用,使青年教师无论在业务上还是思想上都能有巨大的飞跃.

4、定时按量进行教研组活动,认真开展有关教育教学的各种讨论学习,特别是要进行教材的分析研究,集体备课,案例分析,教学安排等问题的讨论与研究,使教研活动成为每位教师的自发需求.

二、切实转变观念,全面提升课改水平。

1、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髓与要求。本学期继续加强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做好新课标的“回头看”工作。每位数学教师都应努力将课改理念转化为自觉的课堂实践的思想基础,做到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正确把握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展示课与常态课、热闹活泼的环境与安静沉思的氛围、问题讨论式的师生互动与教师单向的逻辑推理演绎、丰富的多媒体与常规板书、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与学习上的刻苦钻研精神等的关系。

2、科研引领是推进课改的有力手段。继续围绕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开展研究活动,结合课改,联系实际,将课题研究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3、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努力追求真实、有效、高效的课堂。要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从教材内容的特点出发,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落实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中动态生成的关系”。努力锻造课改精品课,注重提高常态下课堂教学的水准。

4、关注评价改革,做到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并重,保证教学行为改革和教学效果的统一。特别要关注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提倡学习评价的多样性、趣味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勤思索,爱动手,敢说话,善质疑,能静能动,同协作、共分享的学习素养。

三、抓实常规,推进校本教研。

1、规范教学管理。教学要讲究实效,每位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备课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案。要善于反思,不断总结课堂实践中的得失,优化自己的教案。

第2篇

古代的孔子曾这样说过两句很有哲理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个体的力量是单薄的,见识毕竟有限,团体的力量与智慧,可以启发个体的思想,开拓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率。多年的课堂改革研究与实践,证实小组合作是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最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之一,那么在低段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学习呢?结合笔者在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一些体会:

一、小组分工必须明确,体现科学性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算很大,积极性都很高,不能过分强调差异性,否则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进行建立小组时,一般原则是按座位分配,学生的距离近,有利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有目的的小组讨论,是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是把座位前后四人分成一个小组,安排一个纪律性好、表达能力好的学生为组长。组长不但要管好小组纪律,还要帮助学习吃力的学生,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正常进行。经过一段时间反复的训练,学生基本形成了合作的意识,掌握了交往的技能,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都能够顺利进行了。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合作学习中,让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可以让学生轮流当小组长,促进学生不断体验、锻炼和提高。

小组学习的分工,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平台,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交往。简单的小组讨论,只是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印象。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让小组的四个同学,利用自己带的人民币,相互之间扮演角色,进行认识、使用人民币的实践活动。这种分工明确、操作简易、有趣的合作学习,因为接近生活,一般学习效果就比较明显。

二、教法要灵活,体现探究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已不是主体,学生才是主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课堂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要围绕学生展开,为学生的个性表现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教法。

第一,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爱动、活泼。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一个美丽的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引入新知识,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现在低年级的新教材有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的情境,使学生能以高度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所要学习的知识之中。比如,在教学《人民币》时,我的教学设计这样的:小华在商店里买东西,一共买了几样文具,请你帮他算算帐等几个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情境中去,利用人民币知识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利用新知识帮小华解决了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分享学习的乐趣。

第二,抓住时机、开展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由传统的方式转变为师生交往互动、平等和谐、团结合作的方式。时机之一,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有点难度,这就需要师生合作,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在教学一年级的“凑十法”时,利用了分与合的知识,把一个加数凑成十后再计算,学生掌握了方法,学习也就简单了。

时机之二,在出现多种答案,多种想法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依赖于教科书上或教师的答案。由于低年级学生考虑问题不全面,想到一两种答案后就已沾沾自喜,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才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处理运用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如一年级上期出现的12-( )=5,( )+( )=19 等这种题目的答案有很多种,对于学生来说,很快就能独立写出两三种答案。通过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同组其他同学那里得到不同的答案。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及时指导、提高交流技能。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让学生拿着问题任意讨论交流,不然可能导致放任自流,毫无收获的尴尬结局。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在合作中遇到疑惑或困难时,教师要以学生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发现,及时指导,适时点拨。并适量提出值得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学习《认识图形》时,可以让学生摸一摸实体教具,感受图形的形状,分一分,理解图形的特点。这时学生会有很多的问题,这时教师就是一名合作者,参与学生共同体会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教师的参与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学习任务要明确,体现实效性

每节课都是有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时间也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老师一定要明确学习任务,即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让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我在教学《分类和整理》时,课前就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知道分类的目的是什么?分类有标准吗?分类标准会不会变等等。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会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后,学生才能知道去学什么,该学什么,把学习渗入到生活中去。

四、合作学习成果要总结,体现评价性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对学生小组合作的总结,既要关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收获,在合作讨论中: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自己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等等,引导学生听取别人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后,也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什么收获等等。

第3篇

关键词: 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课堂形式 多媒体课件教学

我已连续几年担任小学一年级教学工作,深感组织教学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的难度和重要性。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决定教学任务能否完成。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组织好学生,使其在教师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学习呢?以下是我对组织一年级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或者游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去听去想去演去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整节课沉浸在快乐的海洋里,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智慧老爷爷的生日,淘气和笑笑约好,一起去给智慧老爷爷庆祝生日。去老爷爷家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淘气的座位号是13,笑笑的座位号是15。过了一会儿,丁丁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丁丁司机想考一考淘气和笑笑,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淘气和笑笑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华,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淘气和笑笑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都想帮助淘气和笑笑。我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情景策略,是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认识“做中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创新的规则、技巧。把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成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投其所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二、课堂形式灵活多变,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层面,日积月累,延误孩子的一生。所以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地采用游戏教学对学生的学有裨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4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4名学生围着3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直观地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3比4少1,4比3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3”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又如,教学“10的组成”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3和7组成10;2和8组成10中,“3”和“7”是一组好朋友,“2”和“8”是一组好朋友。)学生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孩子们的注意力被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又如,口算等口答类题目。具体细节就不一一再谈了。总之,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及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即使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第4篇

认真学习、贯彻市、区教研工作计划,结合学校实际,体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让学生“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 

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学制度,认真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强教研组建设,以继续争创先进教研组为动力,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聚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数学教研组在有朝气、有创新精神、团结奋进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 

1、配合学校组织本组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提高师德修养,树立名校意识,创教学特色,进一步发扬我组的优良教风。集中精力练就教学内功,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修养,注重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要朝更高的目标不断努力。 

2、加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的理论,课堂教学要渗透先进的学科教育理念,积极探究学科教学模式。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要把立足点放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探究学习”中来,要努力规范课堂教育行为。本学期在每人上好课的同时,教研组进行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教育实效。 

3、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活动时间,以确定的时间和不确定的时间相互结合为主,每周确定的时间集体备课,平时利用不确定的时间交流教学心得、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其一,备教学大纲,备教材、教法,备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备知识和能力的检测方法。其二,备教师的指导,备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发扬教业精神、求实精神、协作精神,强化绩效意识,各备课组加强集备,每次集备请一位老师做中心发言,并作好记录,坚持每人每学期上一节校内公开课,按计划上好课题实验课,活跃组内教学研讨活动。按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十节,教研组配合教研处加强教师听课检查,听课后及时交换意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根据我组的特点,青年教师少,中年教师多,积极配合教导处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帮助,教师要加强相互之间随堂听课、评课。听课前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议,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的渗透提出反思。鼓励教师自积极申报校级、区级公开课、研究课,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博采众长。 

5、继续开展数学学科竞赛。 

6、本学期做好数学教研组的课题,积极主动的开展课题研究,为结题做好准备。 

7、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师们要抓好培优补差工作。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要以良好的心态接纳他们,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适合的数学,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有所进步,以提高学校的数学成绩合格率。 

  

三、具体的工作 

三月份: 

1、四、五、六年级教师参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下)实验教材培训会。 

2、各年级数学教师制定好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3、教研组长制定好教研组工作计划。 

4、开学教学检查。(针对学校提出的备课模式,认真地备好、上好每一堂课。) 

5、组织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 

6、各课题组讨论本学期工作安排,制订计划。 

7、参加区级数学精品课评选。 

四月份: 

1、组织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 

2、各年级组开展活动。 

3、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 

五月份: 

1、组织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 

2、各教师调整教学进度,制定好中期复习计划。 

3、课题组研究周。 

4、参加“我读的一本书”读书报告会。 

六、七月份: 

1、撰写教研组工作总结。 

2、调整教学进度,制定好复习计划。 

3、期末各年级数学竞赛情况分析。 

第5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272-02

一、前言

在最新的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数学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学习习惯作为自己的主要责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这套体系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悉心指导学生进行主动且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在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下,以及在全新的教育体制和形式下,对于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提高,而竞争与合作也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对社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各项教育研究结果都指出,作为教学的组织方式之一,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概论

(一)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

合作学习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方式,古人在《学记》中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也是我国传统教育中比较优秀的思想之一。在18世纪初的时候,英格兰的教育工作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展开了实验性的测试,并且,他们于19世纪在美国首次提出合作的思想,后来被世界各地普遍应用。美国的教育家帕克是这方面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很多的来访者对他应用合作学习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测。而在他之后,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把合作学习小组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教学中的建议。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投入到系统、科学和真正的合作小组学习教学的研究中去,他们专注于能力分组教学与合作小组教学的分组方法,基于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开发出了竞赛、游戏、团队合作等趣味十足的学习形式。进入80年代,合作学习的相关体系有了越来越快的进步,同时也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从事相关研究的人们甚至想出了“共同学习式”、“小组调查法”和“学生小组成绩分工”等一系列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目前,日本、荷兰、英国、以色列和美国等国的中小学教学普遍地应用合作学习,人们普遍认为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和学生学习成就的提高。合作学习在当时融合了有关的教学知识,且逐渐向学校的各个层次不断渗透。我国正式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1993年年末,《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项目正式展开,它牵涉到天津、北京、河南、山东等9个省市的学校,前后经历了6年的时间,实验课程立足于外语、数学和语文。在实验之后,提出了合作教学的技巧、方法以及实用性等,这奠定了我国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

(二)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

由群体动力理论可知,群体是成员间依赖性能够时刻发生改变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当中,任意成员状态的改变都会影响或者是制约着其他小组成员的状态,并且对于全体而言,成员间的状态对目标的实现也具有激励性的作用。在合作性的情况下,群体的个体体现出推动性的互相依赖,而在竞争性的情况下,群体的个体呈现出排斥性的相互依赖,它属于一种消极的相互关系。而跟非合作性群体进行对比,合作性群体有着更高的效率。在群体动力理论为理论前提的条件下,教育工作者约翰逊提出了更深刻的社会互赖理论,并以此作为依据,提出了课堂当中的三种目标结构――竞争、合作以及个人单干,且以此建构了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情境。如果分析个人单干这种目标结构,则可得知其中个人的利害关系与任何其他人都毫无联系,个人目标的实现不会对别人目标的实现造成什么影响。然而在个人主义学习当中,学生的学习不具有互相的作用,一个学生自身学习目标的实现跟别人是毫无关联的,他们仅仅是关心自身的学习成就。教师要想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加团结和热爱以及掌握更多技能,合作教学的应用是非常合适的。

(三)合作学习的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在应用中有着显著而较多的优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为学生创造了沟通和交流的宝贵机会,而且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利于小组成员之间情感的增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和各取所长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相互地支持和激励,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同时,学生也懂得了怎样关心和评价别人,认真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不错的收效,合作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他们需要仔细地分析与阅读学习材料,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回答与提问,安排小组成员的角色,并且及时地完善存在的问题,且进行有效地归纳,这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高。

三、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来做知识衔接

经过科学的研究证实,人的认知过程通常都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关联、扩散、推断等方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以及运用,之后又必然会在学习到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到另外一些更陌生的知识。我们还知道,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循善诱,让他们做到融会贯通。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自主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在合作学习之中,学生可以共同理解新知识、新概念,并且把它转化成容易理解的知识内容,逐渐生成一个科学的认知结构,提高自身运用知识处理未知问题的技能。

(二)组织小组合作使学生掌握重点难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关键地方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合作学习活动,然后根据活动设计对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安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得到完全的发挥,持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探索新知识的意识。

(三)组织小组合作消除意见分歧

因为不同学生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以及各自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时,教师不妨试着去多组织一下相互合作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给予其足够的自由讨论时间,放手去让学生自主寻求各种不同的正确解题之道,尽量消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出现的意见分歧。

四、小组合作学习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一)案例1:小组合作学习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本案例的主要内容取自于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个部分,同样也属于比较基础的教学部分,是小学生首次接触立体几何的启蒙课程。选该课题作为案例来进行研究分析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1)从该教材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程度来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单元,也是小学数学的入门知识,在整个小学数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对以后的几何知识学习打基础。(2)结合具体生活来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不仅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也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生学好几何知识之后,可以利用几何概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相对于其他数学来说,几何是比较具象化的知识,可以通过各种图片或实物来向学生展示几何图形以使他们了解几何图形的魅力。

案例反思:本案例中,教师可以首先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把它们带到课堂中来,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安排学生各自展开对生活中常见立体物的形状的讨论,比如冰箱、柜子和门都属于长方体,而魔方属于正方体。教师还可以把制作立体几何的塑料模型带入课堂,让各小组的学生自行搭建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从中讨论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性质。为了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教师可以引进魔方这一道具,教学生魔方的入门知识。对于分组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合作探讨,共同研究魔方的玩法,在学习中体会到简单的乐趣和几何知识的奥妙。

(二)案例2:小组合作学习在“分数乘法、除法”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本案例采用小组合作开展互动的方式进行“分数乘法、除法”的教学,以图1为例。

教师在幻灯片上打出这么一张图,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图中的圆被分为了几个部分?其中红色、蓝色和绿色各占多少?”等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得出问题的结果后,教师进而继续讲解更深入的知识点,比如分数中分母的最简化,还有对于分数除法的内涵的解释,即任意数除以一个分数,就是乘以它的倒数。而在开展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各组的小组长组织对于该题目的提问和解释,各组小组长必须亲自向组员发出自己的疑问,或者组织小组组员分别向组长提问,互相探讨与解决提出的问题。

五、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目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可以得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施行还有待策略性提高的结论。而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观念,扮演好角色,选择开展小组合作的恰当时机,有效组织,合理调控。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内容基本是计算和数字,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很难打起注意力,集中精神学习。价值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死板,学生的兴趣会逐渐降低,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小朋友不愿意去上学的原因,课堂上并没有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的事物。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获取知识。会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建立起学习自信。

一、根據具体教材内容,组织同学讨论

一年级的数学学科中计算题目偏多,主要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本身就是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及时给予回应,教师讲课也会更加富有激情。分组学习还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手段,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共同使用操作同一个器具,比如在关于比大小的知识时,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小组之间的成员一起进行探究。把十块石头分成任意三组,要求有两组的数量是一样的,一共有几种方法?在分石头这个小活动中,小组里面的成员通过共同的努力去探究了一个命题,也增进了感情。除此之外教师在讲应用题时,问题情景创设的教学手段就可以运用,作为教师要发现题目中的教学点,比如这个例子,“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五只豹子,两只狮子在追赶十头牛,后来豹子和狮子吃掉了一只,逃跑了三只牛,问一共还有多少只动物?”这种应用题目也同样需要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教师分配一些学生当狮子,一些学生做豹子,一些学生做牛,然后在经过学生们对题目的再现然后再进行思考计算。还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学生对数学架构一个良好的认知体系。趣味情景还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愿意加入到解题过程当中来,经过长期的这种锻炼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数学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架构一个非常独特的数学思维。

二、组织讨论是创设情境中重要的一步

组织讨论是高效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能整节课的时间都由教师占据。学生们需要时间把老师讲解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互相讨论中还可能发现新的课本之外的知识点,小孩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无限大的,教师应该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这种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灵活的学习思维,不被拘束在课本教材中。其次,每个人之间的想法存在差异,能够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教师在进行加减法的相关内容的讲解时,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是很重要的。首先老师可以先引出教学内容,问学生“老师手里有50块糖,咱们班一共有45名学生,老师一人分一块糖,那老师手里还有几块糖?”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还可以简单的讲解一下这种类型的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时老师可以让不理解的同学来黑板上进行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老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演示过程清晰的找出对应问题的答案。同学之间组织讨论是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心态的,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不敢向老师请教,害怕老师。但是同学之间就不一样,能够在互相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疑问,也可以帮助别人解决疑问,及时解决好问题。

三、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数学学习起来枯燥,很容易就让学生失去兴趣,数学更是如此,计算偏多,知识也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激励为主要原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帮助学生减少上课期间的紧张心理,使学生融入到学习的环境氛围中。况且时代已经不同,学生们的想法已经不再像以前中规中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都很强烈,想法也很新奇。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能会带给教师另一种教学体验,让教师体会到如今的孩子们的想法是什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想法和特点找到更适合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师生共同进步。

四、总结

总之,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要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在学生刚刚接触到学习就因为各种原因就产生抵触情绪。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部分害怕老师的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活跃的学生更加发散自己的思维,建立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一手段也是对集体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忙协作。教师也可以从中受益,所以在一年级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汪胜奎.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179-180. 

[2]宋金胜.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188. 

第7篇

一、心里有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教材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人们常说“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高度”。没有这种想法时,我从来没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有了这一想法后,我开始尝试着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备课时努力从教学内容中寻找开展合作学习的契机。因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我就从完成一个任务入手,将一些动手操作题、思考题、多种解法的题、探索规律的学习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尽量将任务细化到每个人做什么、怎么做,怎么说,切不可为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

二、科学地组织,达到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

在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在人数安排上。低年级学生以三人为一组最好。这样安排的根据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表明,三人一组是最稳定的合作关系;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范围小、注意时间短,人数多的话学生往往不能全程参与;小组人数多每个人都发言,往往会花费较多的时间,三人一组花费的时间不长,不会出现完不成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现象。

二是在发言顺序上。发言的顺序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来决定。我通常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放在第一发言人的位置,中等生为第二发言人,学习能力较好的为第三发言人。要求每位组员都要按照发言顺序进行发言,如果一号发言人无法发言时,二号和三号接着发言后,再由一号发言人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再发言。这样,我们就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性格外向愿意说的学生可以带动讨论的氛围;学习能力强的从帮助同伴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中等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起到知识的过渡作用,既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又能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同伴;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同伴的带动下学习,也会有所收获。

三、把发言权交给学生,把握语言的科学性

第8篇

1、全组成员精诚团结,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弘扬一种同志加兄弟的同仁关系,力争使我们高二数学备课组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优秀集体。

2、不拘形式不拘时间地点的加强交流,互想之间取长补短,与时俱进,教学相长。

3、在日常工作当中,既保持和优化个人特色,又实现资源共享,同类班级的相关工作做到基本统一。二、指导思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之兴衰,孩子的进步与徘徊事观家庭的喜怒和哀乐!数学这一科有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学科特点,在高考中的决定性作用亦举重非轻!夸张一点说数学是强校之本,升学之源。鉴于此,我们当举全组之力,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立足高考,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原来良好的基础上锦上添花。

三、主要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四、活动设想

1、按时完成学校教导处,教研组相关工作。

2、轮流出题,讲求命题质量,分章节搞好集体备课,形成电子教案。

3、每周集体备课一次时间为每周二下午第

三、四节课,每次有中心发言人,组织进行教学研讨。

第9篇

一、在营造良好的小学数学双语课堂教学环境中进行双语教学。

小学数学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的数学加汉语,不是把数学知识用汉语讲授就是双语教学了,应是汉语与数学教学要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双语教师,我认为首先营造良好的小学数学双语课堂教学环境,让小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双语数学,以此作为实施双语教学的最基本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双语数学的兴趣。提高双语数学教学质量。比如,在刚刚学习“认识数字”的时候,即用维语认识数字,又对应着给出汉语的读法,让学生在初步学习时就形成双语学习印象。同时,我在黑板报上用维语写上1-10的数字,并在每个数字的下面标注上相应的汉语,让学生在维语和汉语的互译中学习,学生在说一个数字的时候,就在脑海中形成了维语和汉语两种表达方式,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双语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双语数学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术语、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符号,用维语、汉语两种方式表达,这样让学生能理解数学知识,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法则、数学符号,用汉语写好,,课后反复朗读记忆,这样能切实有效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双语水平,提高双语数学理解能力。

二、利用直观图形、实物进行双语教学。

小学一年级儿童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我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给小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的图形、实物,并用汉语、维语说出这些实物图形的名称,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让学生获得一些维语汉语知识。这就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汉语和双语数学的兴趣。如在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时,我先带了一些礼品盒,让大家用维语和汉语说一说:这是什么礼品盒,是什么形状?每个面是什么图形?让学生摸一摸自己文具盒的面,书面有什么感觉,体会面的手感。接着出示立体图,问他们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这些积木的面画下来,并用维语和汉语写出各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利用尺子、绳子、剪刀等工具,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着三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说出相同点:三种图形都有四条边,都有四个角。不同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上下两边、左右两边相等;正方形四边都相等。让学生用汉语表达,表达不清楚或不会用汉语表达的,我再补充,引导学生用汉语思维数学、表达数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双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双语数学教学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双语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学完10的分解和组成后,我设计了“拍手凑十游戏”:我有节奏地拍手,给出任何一个十以内的数,让学生同样有节奏地拍手,说出一个能与我所说的数凑起来是十的数。

我说:我拍(三下手掌)。学生回答:我拍(七下手掌)

我说:我拍(六下手掌)学生回答:我拍(四下手掌)……

这个拍手凑十游戏,节奏感强,朗朗上口。不仅能够消除小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快速回忆刚才所学的新知识,深化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了一年级小学生学习双语数学的兴趣。

四、在动手操作中进行一年级数学双语数学。

小学一年级儿童更多的是具体的形象思维,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做中学”,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小学生喜欢、乐意,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活泼,而且能激活大脑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可以装满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里装了9盒牛奶,另一盒里装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样装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总瓶数?学生在掌握“凑十”的基础,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想一想,我们怎样操作,能使我们一眼看出这些小棒的总数?由于有了放牛奶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从右边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边的9根凑成10根。然后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我再将学生的想法用算式写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动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双语数学的兴趣。

五、在解决实际应用题中进行双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