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8:05
导语:在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性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针对性,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小组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开展了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围绕《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专业,深入农村、学校和社区,开展村情、校情和社情调查。学生在社会调查活动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并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评选出获奖作品,进行表彰。任课教师每个学期都会对社会调查进行总结,不断找出不足,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调查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内涵、意义和构成因素
“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要求,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社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组织大学生以深入社会实际,参与社会调查,让大学生们了解校情、民情、社情,一方面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促进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第二,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可以将学生的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调查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洞察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提升了教学、科研以及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包括五个关键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1](P.36)其中,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操作程序包括:调查准备阶段、调查实施阶段、调查研究阶段和调查总结阶段。实现条件是指能使社会调查活动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和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水平,调查的方案、内容和方法,调查的体制保障等等。目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需要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大纲、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大赛三方面入手。
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所谓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是指大学生正确、全面使用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在明确的问题意识引导下,选择调查题目,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分析资料,获得理性认识,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目前,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1.调查准备阶段,有些学生的选题过大或过小,过大的题目学生难以把握,有的过小的题目而又没有实际意义。2.调查实施阶段:大多数学生对于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不能熟练应用,表现在很多学生不能掌握访谈的技巧,无法深入展开访谈;观察不够细致,不能准确把握观察点;不能正确设计问卷,难以把所要考察的问题转化为问卷中的调研指标。3.调查研究阶段: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对调查资料进行有效地审核、分类、汇总;多数学生不会使用 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甚至有些学生使用最为机械的笔算方法进行统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4.调查总结阶段:部分学生对调查报告的撰写缺乏清晰地认识,他们不知道如何规范地撰写调查报告。对报告的结构、报告的语言、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在学生方面。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使学生对社会调查的内涵、类型、程序、方法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应该明确社会调查工作的具体程序:(1)确定调查课题;(2)设计调查方案;(3)收集资料;(4)整理分析资料;(5)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学生对每一项程序的工作方法要有明确的认识,比如: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调查方法:(1)问卷法;(2)访谈法;(3)观察法。[2](P.67)在选择课题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研究能力的高低和兴趣爱好,选择难易程度合适的课题。选题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代表性原则,选取现实生活中那些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二是可行性原则,所选主题能有可操作性,学生也有发挥的余地和自由度。三是社会调查的内容既要紧扣教学重点,又要贴近客观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忌选题过于宽泛,大而无当。要“小题目做大文章”,专谈一、二个问题,便于剖析。
在师资方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聘请校内外实践教学的专家和学者担任兼职培训教师,并在课时与经费上给予保证。并使这一做法制度化、常规化。
在学校方面。高校各部门应相互协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为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保证。在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可能会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这时,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协调学校各相关部门,为这一举措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教学大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2005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05方案”), “05方案”中规定,要从本科《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实践教学的要求,我们对教学大纲作了调整,制定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调查实施方案。社会调查实施方案从社会调查的内容、时间,调查报告的要求、题目、评分标准、会序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说明,可以说方案为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参加报告会提供了有效指导。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仍然发现,在社会调查实施方案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社会实践教学目的和任务、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及计划安排、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式及过程要求、考核方式方法与评分要求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为了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务处、学工部、思政部、教学小组以及任课教师应该相互协调,统筹规划,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教学大纲,以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新的实践教学大纲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调查的目的;2.社会调查的计划安排;3.社会调查基本要求;4.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原则;5.社会调查活动成绩考核标准;6.社会调查理论知识学习提纲;7.社会调查报告完成的基本程序;8.社会调查活动选题指导;9.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结构;10.社会调查报告格式要求等等,一个较为丰富和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将使《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社会调查更加有序进行,并产生积极效果和有效作用。
四、进一步丰富社会调查报告比赛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社会调查报告比赛,作为一个展示社会调查成果的一个平台,可以使大学生在总结自身社会调查经历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增强对社会的认知,而在这个平台上,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从而能够使大学生彼此得到新的灵感、新的视角,能够使大学生得到多维度的社会经验,增强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使自身的潜力得以发掘!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调查报告比赛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组织比赛的经验。在比赛中,教师和学生分工协作,有详细的评分标准,有非任课教师组成的专家和评委,有知识抢答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形式,有对获奖学生的表彰和鼓励,最重要的是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每一次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都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但我们也在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希望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报告比赛,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在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中,评委人选可以不仅仅局限在思政部,可以打开视野,聘请其他院系的专家、教师、辅导员,这样一方面充实了评委队伍,另一方面又扩大了社会调查活动教学模式的影响力,重要的是在不同部门的支持下、参与下也可以使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逐步完善。
政治理论课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论素养。当然,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还有很多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坚持长期实施,进一步完善其具体环节,加大对其实施的支持力度,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果,以此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功能和效应。
参考文献:
结合“关注民生,为响应团省委和大学校团委的号召。服务”社会实践主题,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使学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团队拟定于年暑假期间赴省市县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一直以来,年是县建县年纪念。县都在努力打造“客家古邑,人文”形象。年,市委书记同志提出了作为“客家古邑”文化形象,而这一计划的实行又以成功申办年“世界客属肯亲大会”为载体。自秦汉赵佗开发以来,北方先民不断踏入这块热土,并通过向南迁徙,使得成为客家地区中开发最早的一个地方,堪称“客家古邑”也在年通过申请,成为“千年古县”因此在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上,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甚少,考察在客家形成历史上的历程与作用,对客家文化将是一个重大补充,对打造“客家古邑”文化品牌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县的大部分历史文化至今保存的十分完好。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至今保存完好。如:等。
为县乃至市建设成为“客家古邑”形象的目标提供科学的调查数据和文献支持,将努力通过本次暑期社会调研活动。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市年世客会的顺利举行贡献我一份力量。
二.活动意义和目的
客家千年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县于年月被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批准成为“千年古镇”镇内很多的古迹至今保存完好。为市成功申办年的世客会作出巨大贡献。基本上都因为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而让各种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为什么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得这么好?为什么像这样优秀的千年古镇并未被世人所认知?这其中问题出在哪里?
发现目前国内在客家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空白,通过大量的网上搜索和查阅文献资料。或者是进行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专项研究,不能很好地进行总结和概括,而一些民间学者的研究又只能小范围发表,不能很好地宣传和推广。
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案。让我优秀而又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团队此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县作为一个千年客家古城的文化保护经验的一个调查。还可以传播优秀的客家文化,为市打造“客家古邑”文化形象的策略提供助力,市世客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带来新的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为乃至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服务。
三.实践课题
实践团队选题为: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市县。
四.完成课题的设想及方法
(一)可行性分析
1.运用多种适当的调查方法。解研究现状;当地政府多方协调和大力配合下实地参观调研;邀请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与老百姓参加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为课题的论证提供充足的论据,课题确立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很强针对性。
2.团队稳定而优秀。团队成员都具备社会调查研究相关经验。准备充分,具有很高的配合度。有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带队,请专家论证我报告初稿,成为我坚强后盾,确保了调查任务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研究课题具有很大的可提升价值。通过探讨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研究的现状。通过对其研究方法的改良和具有创造力的提升,使得我研究体现出卓越性和突破性的飞跃,填补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缺。
(二)研究方法
1.基本思路:
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出发,本课题按照“问题提出—构建分析框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路展开研究。首先。阐明政府机构与民间团体近年来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分析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制约因素,并结合大量证题研究与理论分析,进而搭建课题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界定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性质、特征和范围;接着,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解答相关理论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和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法,收集材料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检验假设、修订完善理论认识和假设模型;最后,以理论论据和实证论据为支撑,对问题进行多维度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的调查和分析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围绕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这一主题。并进行归纳、对比和提炼,获取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基本理论认识和假设。此外,搜集涉及古邑文化保护与修复、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数据,为评估保护研究效果提供素材。
2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与普通百姓的调查中:①在开发证题研究时。选定景点附近百姓未调查对象,调查当地保护方案落实情况,以及文物真实保护情况②用于评估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效果。采开放式问卷和结构化问卷调查相结合,拟在案例发生地县,选取普通民众中分层抽样调查,获取他对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主观评价和期望。
3实地研究法:由深度访谈法(10人次)和观察法(不确定次数)组成。呈现详尽的调查客家古邑文化的背景、原因,保护措施的运行状态和效果,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
4统计分析法:主要用于问卷调查信息处理。并划定等级标准和确立标度、标号;综合应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模型的项目质量和信度、效度。
五.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题目: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县为例。
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团队会根据我调查研究结果统计分析的得到资料和数据。反馈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同时,各大媒体投稿,争取发表,总结出客家古邑千年文化保护的经验的基础上,将这种具有共性的文化保护经验推广出去,让其他地方得到借鉴。因此我成果将会以报告以及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
会全力做好准备工作,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活动之中。完成前期的申报工作以及申报后的完善细化工作,中期的调研工作,后期的总结和报告撰写工作,最终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六.实践前准备工作
1.查找大量相关文献。
解人们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已经进行到哪一方面,期刊网上查找资料。哪些方面又还有待加强和改进。同时也登陆当地政府门户网站,解当地的有关于文化保护方面的政策以及当地的一些其他信息。
2.制定调查方案。并请校内知名教授指导问卷。
3.与当地紧密联系。及时政府部门以及文化相关部门联系。解当地的相关情况,也为我今后的调查研究提供便利。
4.每三天召开一次会议。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进度,至少三天就会开一次例会。而且也将大家的一些准备工作的经验分享。
5.分工合作。团队分为四个小组,团队信息交流畅通的前提下。每个小组负责每一个模块,例如有小组负责计划书的撰写,有小组负责问卷的制作,每个小组的成果出来之后大家一起讨论修补,最后通过。
七.实践后的总结内容和日程
1.统计调研资料。与指导老师一起分析调研结果。
2调研结果按照“现状—分析—总结—建议”思路布局写成调研报告《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县为例》。
3进行成果展示。召开成果交流会,并把调研报告回馈给当地市、县政府与文化部门。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进入换挡期相对应,国内社会责任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新的形态带来新的要求、更需要新的准备。社会责任报告也需要回到原点,总结优秀经验、适应新的规则、融入新的议题,在服务决策科学透明、创新沟通模式方式、提升管理效率效能等方面创新突破、再造新的源头活水。
作为对此的思考和准备,以“沟通创造价值”为主题的本届报告会的一大亮点就是了国内首份《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数(2009-2014)》(下称“《报告指数》 ”),对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参考建议。
事实上,伴随着国内社会责任近年来的迅猛发展,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开展利益相关方沟通和优化组织管理新的工具,受到了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类组织的普遍重视。
据本刊统计,截至10月31日,2014年中国各类组织社会责任报告数量达2240份,继2009年的“井喷”和2012年的快速增长后,再现高速增长态势。而迄今已走过七个年头的社会责任报告国际研讨会,也集聚了越来越多来自国内外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先锋企业,负责推进企业履责工作的实践者们,以及致力于社会责任理念创新的研究者们,正成为国内社会责任报告领域以及CSR同仁们思想碰撞、信息集散、资源分享的盛会。
首个金蜜蜂CSR报告指数揭示报告新常态
“连续五年,我们对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收集、分类统计、评估和研究,完成了五份整体的研究报告以及10多份专项报告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的首份《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数(2009-2014)》将成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新工具。” 从报告研究到国内首份报告指数,变化的不只是名称,更是基于我们对于CSR报告更深入的了解。如本刊副社长殷格非所言, “‘CSR报告指数’基于金蜜蜂历年追踪的报告并加以深化,从中可以看到国内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轨迹,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判国内外CSR报告的脉络和趋势,帮助企业更好发挥报告价值,提升管理和运营水平。”
事实上,在经过近年来井喷式的快速增长之后,国内社会责任报告近两年在发展环境、推进格局、条件和挑战方面既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定的经验模式,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的形态。
从增长速度上,国内社会责任报告高增长的态势放缓,在报告数量增长的同时,报告整体质量也在稳步提升。近两年报告虽然增速会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报告指数》显示,报告处于起步级别的报告所占比重由58.1%下降到30.9%,其他各个级别的报告比重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增长结构上看,在外资企业报告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发现中央企业及国有企业报告量增长较为明显。榆与此同时,《报告指数》还发现,非企业组织报告数量呈现不断增长势头,2014年达到764份,超过总数的三成,逐渐成为报告增长的主力。
从增长动力上看,由监管机构要求、外部监督力量倒逼,编制社会责任报告逐渐成为企业的主动追求和积极参与,成为企业加快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创新工作部主任程多生在与本刊记者的交流中表示:“《报告指数》以5年为期,以参评企业为样本,既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特色实践和社会责任信息的大数据库,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工作者和研究者们某种程度上则具有实践创新的工具库和方法论的借鉴意义。”
关注CSR报告新趋势
谈及CSR报告的新趋势,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副司长刘毓骅在主题致辞上表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生着三大转变:从“新鲜事”转变为“新常态”,从“报成绩”转变为“报规划”,将从“自己写”转变为“大家说”。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中国区总监惠宇明带来的信息是,主动披露负面信息已经逐步成为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新要求。然而,多数企业担忧相关信息的披露会有损企业形象。针对这一现象,惠宇明认为,在网络时代,企业通过回避,甚至隐瞒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可取。而应该积极地进行负面信息披露,直视危机,直视挑战,积极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企业自身透过这种披露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获得利益相关方的认可和谅解,预防信任危机的爆发。”他说。
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政府将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企业以更加负责任的方式开展运营。欧洲,2014年9月29日公布的《欧盟非财务报告指令》将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列为一项强制标准,符合要求的企业最晚将于2018年开始必须按年度披露在社会、环境、员工、人权、反腐败、贿赂等议题上采取的政策、措施及绩效。“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遍观之前的各类报告倡议,更多的是如何界定公司面临的各种外部因素。如今,该指令改变了这一状况,它强调的是这些行动将带来什么样的结果。”CSR Sweden环境与社会治理主任Ola Lhman认为,这更是一个对公司股东的价值导向过程,将有助于营造一个推动企业履责的商业体系。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也被提上了日程。“这一定会对我们进一步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一个极大的推动,也是对CSR同仁的极大鼓励。”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发表了他的看法。
挖掘CSR报告价值的新思维
正所谓“始于报告,不止于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工作的完成是新一轮工作的开始,有效的传播可以为下一步社会责任工作提供支撑。同时也可以通过传播发现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存在的缺陷以及公司管理当中存在的遗漏,从而实现报告与管理的融合。这是参加“重塑价值:CSR报告传播与应用的新思维”分论坛的嘉宾的共识。
中国广核电力股份公司社会责任高级经理娄云指出,“报告的传播,说到底,是为了获得大家的理解和认同,从而解决社会责任工作面临的问题。”然而,沟通的对象众多,他们的认知程度、偏好、了解深度等均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报告传播的策略首先要紧扣利益相关方的关注需求,并以利益相关方能够接受的形式予以呈现。根据《报告指数》的发现,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利益相关方沟通方面具备相应的行业特色,这些具有针对性的内容更应该以利益相关方喜闻乐见的过程进行传播。
报告的编制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报告传播同样需要对内整合公司包括市场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各个业务条块现有的资源,把内部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打出传播的组合拳”,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竹笋给这个方法做出了精辟的总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4G的普及,每个人的阅读习惯、沟通交流习惯正在发生这改变。传播具体思维也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善于运用微博、微信、APP、微视频、轻应用等新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实现品牌社交化、推广移动化。
探讨CSR报告评价的新标准
对于如何评价一份好的报告,业界有众多的评价标准,但是多数评估体系认为一份优秀的CSR报告应当兼具结构完整性、报告可信性、报告可读性、绩效可比性、报告创新性和内容实质性六个维度。
“社会责任报告按道理是公司实践的真实反映,就像我们常说的社会责任报告实际上不是编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没干这事编不出这报告,可信度也不高,虽然可能好看。”听了各位嘉宾在“告别短板:均衡CSR报告质量‘六大准则’”的分论坛上的讨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副所长张峻峰如是说。就六个维度的逻辑结构而言,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实质性和完整性。离开了这两点,一份报告最基本的效用就无法得到展现。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要是要让投资者、监管者、其他利益相关方全面知晓企业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以及这三大效益怎么得来的。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和管理放到阳光下接受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中国铝业公司研究室副主任赵秀富作为一名长期在社会责任工作前线的CSR人,进一步强调了社会责任报告实质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一份报告兼顾了可读性、可比性和可信性,可以让利益相关方读起来觉得更加有意思。
创新性则是很多报告编制者最为头疼的事情。虽然这是工作的一个难点,但《报告指数》显示,各企业报告的创新性指数保持着平均55.3%的增长速度。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各企业对社会责任工作和报告创新的重视程度。
“走出去”披露CSR信息的新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有1.53万家中国企业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5400家分支企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充分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负责任的国际形象,也会深刻地影响国际社会责任发展的潮流与方向。“道济天下: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分论坛关注的正是这一热题。
中国石油和中国五矿作为较早的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和信息披露方面也走在了前列。他们选择了在其社会报告中都披露了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还采用了国别报告的方式,更加系统化地梳理和提升在海外的社会责任实践。这些报告打开了企业内外部沟通的一扇窗,为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了解企业提供了一个新工具和渠道。
在海外,法律、政策、经济、社会环境与国内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如何适应这样的环境,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协会、国际组织等相关机构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五矿化工进口出商会《中国对外矿业投资社会责任指引》,在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开展了许多的工作。中非卓越基金则一直致力于为中国企业创造在非洲和当地的利益相关方达到共赢的商业模式。
展示优秀CSR报告新样本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为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学习,使学生对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市场的调查的方式和步骤、市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市场观察调查法、询问法、文案调查法、实验调查法等;市场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专家预测法、德尔非法、头脑风暴、时间序列、相关回归分析等。
2改革思路
2.1课程改革的目的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调查分析报告撰写、预测分析报告撰写等模拟训练项目;切实提高了学生市场调查设计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和预测报告的写作能力,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的需求。教学的效果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培养高学生的解决实际市场调研方案撰写和问卷设计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设计出较好的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
2.1.2培养学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
2.1.3培养学生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和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
2.1.4培养学生的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统计图表,建立预测分析模型。
2.1.5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比较好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相关专业学科知识走向整合,最终形成良好的专业技术技能。
2.1.6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真正的学会运用本门课程相关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2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的要求该院定位于“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等办学指导思想,为《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导向。我们认为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才能体现商学院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内在要求。为此,市场调查与预测确立强化案例与项目驱动教学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的意识,符合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的要求。
2.2.2课程性质的要求《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在《管理学》、《经济数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单纯讲授市场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势必与其他相关学科在教学内容上造成很大程度上的重复,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需要从应用的角度组织教学,重视实践性教学。
2.2.3教学实训、实践提供的启示过去我们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倾向,导致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后,仍然不会设计市场调查方案和问卷,不会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写不出符合要求的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后来,我们尝试采用案例与模拟教学法,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只有确立“强化案例与教学模拟、动手实践”的教学法,才能使本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特色。
3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考试方式、实训实践教学课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
3.1改革课程教学目标我们认为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除了应掌握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外,应重点获得五种能力:市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方向改革。
3.2改革教学内容根据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和培养应用性能力原则,我们增加了市场环境研究、市场供求研究、销售潜力研究、消费者市场研究、顾客满意度研究、生产者市场研究、销售潜力研究、产品市场研究、产品销售市场分析、产品品牌研究、广告研究等市场调研内容的教学。同时增加统计软件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应用等等。
3.3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市场调研和预测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更新和优化为基础,以案例和模拟训练为实践教学平台,以案例和项目分析为教学手段。
3.4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主要采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总体思路是将案例教学法、项目试验教学法、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入教学中。
3.5改革考试方式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测试为主,难以测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调查方案和问卷设计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与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为了适应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采用综合性测评的考核方式。
3.6改革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本着提高学生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构建了包括课程设计、计算机软件应用、案例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等方式相结合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式。
4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考试方式、实训,实践改革操作初步设计
4.1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初步设计根据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和培养应用性能力原则,我们将教学体系分为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两部分考虑,再分别从理论和实践部分进行设计。
4.1.1市场调查部分①市场相关概念、市场类型等相关教学内容介绍。②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指标介绍讨论。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市场供求、销售潜力、消费者市场、顾客满意度、生产者市场、销售潜力、产品市场、产品销售市场分析、产品品牌、广告等市场调研内容的指标体系提示讨论。③市场调查方案、方式方法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研方案的设计,市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文案调研法、观察调研法、询问调研法、实验调研法,还增加网络调研法。④数据收集与整理理论教学,回顾统计基础计算知识,EXCEL、SPSS软件简单常见功能介绍。⑤实践教学部分设计初步。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将学生按自由组合的方式,以6~8人为一组,成立“模拟调查公司”,并让学生为自己的公司取一个名称,确定公司总经理及内部人员分工。在成立公司之后,告诉他们,先学理论知识,在学完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后将让他们以模拟公司为单位,开展一次真实的市场调查活动,并且每个公司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还要在课堂上来介绍分享自己的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期望让学生以这种特有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来,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实际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也希望真实的调查活动能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的兴趣。在调查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验几种调查方法:文案调研法、观察调研法和询问调研法。让学生根据本组确定项目设计调研过程。过程中将涉及调查方案策划、调研方法、时间安排、资料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一系列环节。通过真实的调查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情景模拟。观察调研法、询问调研法两种方法可采用课堂模拟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对调查部分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图表在EXCEL、SPSS等软件中的制作。提出调查报告,进行PPT概述介绍。
4.1.2市场预测部分①预测理论学习。包括预测相关概念、类型,对于我们学院学生主要从定型预测方法的学习讨论和定量的时间序列、相关回归预测、抽样调研的基本估计进行教学。②实践教学。观看头脑风暴的视频,看后确定学生关注热点话题进行模拟头脑风暴,让学生切实了解头脑风暴的相关概念、操作步骤、实际应用的意义。引入上机实训,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笔者设想在讲授市场预测的内容时引入上机实训。根据一些简单数据预测未来的数据走势,设计简单模型。
4.2考核考试方式初步设计
《市场调查与预测》考试改革先采用班级试点的形式开展,实际操作成熟后进行推广至全部班级。主要采用能力测试为导向的考试方式。改革方案的总体思路是成绩分两个学期进行评定,最后合成本课程的成绩,最后按比例与平时成绩合成总成绩,分段测试的内容如下:
4.2.1第一学期,创业计划书撰写大赛阶段根据问卷设计、创业计划书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及实际调研报告撰写情况进行能力评估。由班级内部对市场调查与预测部分撰写情况进行评定,分5等级进行,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其中,90分(优秀)以上按10%的比例进行,80~90分(良好)按20%的比例进行,其他不限比例。
4.2.2第二学期,市场调查校外实践阶段调研方案再加工,校外调查效果,调查报告再加工能力评估。成绩评定应根据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数据分析与报告写作测试、市场预测分析与报告写作测试的质量、篇幅大小、观点(结论)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内容是否完整、要素是否齐备等评定成绩。以上各阶段以100分为满分,按完成情况,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考评小组进行审核打分。
4.2.3平时成绩,主要用到课率来衡量。平时表现不及格者,期末成绩不予认定,作缺考处理。总评成绩=第一学期创业大赛成绩、第二学期评定成绩均值×70%+平时成绩×30%
5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改革效果
市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获取相关市场、产品等方面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1课程改革效果
5.1.1提高学生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与建模的能力。
5.1.2提高学生软件使用能力,特别是Excel的统计功能,大部分学生能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统计图表,建立简单的预测分析模型;部分学生对SPSS软件应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5.1.3提高学生市场调查方案撰写和调查问卷设计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设计出较好的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5.1.4提高学生市场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过程、技巧、方法和要求。
5.1.5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较好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通过市场调查、预测模拟等实践,真正整合了《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等学科知识。
5.1.6通过教学改革,我们正在将《市场调查与预测》申报为云南省精品课程。2012年由王召宝完成本校商学院辅导员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学生参与完成本校商学院班级管理情况调查报告,成果提交学校相关领导,为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本年度商学院被授予“平安学院”;经过本门课程的实践,对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起到一定的帮助,据学校相关就业统计数据,参与省级、国家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的获奖大学生就业率100%;2013年参加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场调查分析比赛(主办方未公布最终结果);2014年荣获海峡两岸市场调查大赛一等奖。另外,由于该院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生很难通过笔算掌握本门课程预测定量计算题,经过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了过去出卷考试计算题空档而导致分数不高的尴尬局面。
5.2课程改革小结与不足
随着公司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逐渐分离,公司第一类委托问题产生,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标志,也标志着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开始。由于股权的高度分散,作为现代公司制度代表的上市公司在第一类委托问题中表现更为突出,为解决该问题,证券监督管理部门、证券交易所等纷纷规章制度,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即进行信息披露。所谓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依照法律法规、相关管理规则及证券交易所有关规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以及利益相关方披露与证券有关信息的行为。基于股东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制要求的会计信息披露可以有效缓解该矛盾,进而约束筹资方的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而且还有利于证券市场?O督管理部门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督管理,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为一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所以,上市公司应该及时、真实、充分、公平地向广大投资者披露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社会各界开始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义务,于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应运而生。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David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概念,从而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最初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要以企业年度报告为载体,李正(2006)认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方式应该从年报内的分散过渡到独立性报告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发展到以企业官方网站、单项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形式的以“日常信息披露、临时重大信息披露以及年度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为基础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随着我国融入世界广度和深度的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引入我国,2006年9月25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文鼓励上市公司“定期评估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自愿披露公司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5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文鼓励上市公司“及时披露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特色做法及取得的成绩,并在披露公司年度报告的同时在本所网站上披露公司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2012年我国已有1 006家企业2011年社会责任报告、沪深300指数企业已有286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本文在梳理国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叠加以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关于我国沪深300指数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研究为基础,着力从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角度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工作情况。
二、 国内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回顾
国内外对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评价是建立在构建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目标之上,为了构建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指数,指数开发机构需要首先筛选出构成指数的成份企业。因为该指数是以反应社会责任优秀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综合变化为目的,所以成份企业的选取需要基于对目标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的基础之上。
1. 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社会责任评价。道琼斯可持续指数于1999年9月,是由资产管理公司(SAM)和道琼斯指数公司(Dow Jones Indexes)联合开发,该指数样本企业由道琼斯全球总体股票市场指数(Dow Jones Global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2500家最大的企业中可持续发展能力领先的10%组成,综合反映了这些公司总体的股价走向。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来评价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全面地考察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状况。
2. FTSE4Good指数社会责任评价。FTSE4Good系列指数创立于2001年,由伦敦证券交易所和英国金融时报合作,用来测度满足全球公认的企业责任标准的公司的绩效。FTSE4Good系列指数在选择样本企业时,不仅通过消极筛选排除特定行业企业,而且通过上市公司在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方关系管理、人权、劳工权益以及反贿赂的实践来对其社会责任状况进行评价。
3. 深证社会责任指数社会责任评价。2009年8月,深交所“深证责任指数”,该指数的目的是反映深交所证券市场上社会责任绩效较好的公司的整体股价情况,包括全收益指数和纯价格指数。在选取成份股中,该指数首先设置了八项标准对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所有A股进行消极筛选;在此基础上,该指数计算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净利润”、“为国家创造的税收”、“向员工支付的工资”以及“向银行等债权人所付的借款利息”等四项总和,然后将其与公司的净资产相比求出比值进行排名;之后,结合对于公司在和谐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中的实践,最终选取样本股票。因此,深证社会责任指数通过对上市公司在股东责任、政府责任、员工责任和合作伙伴责任方面的履行情况来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状况进行评估的。
4. 上证社会责任指数社会责任评价。上证社会责任指数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于2009年8月推出,该指数选取上证公司治理板块中社会责任履行表现良好的公司股票作为样本股。样本股选择在考虑剔除“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排名在沪深A股(非ST、*ST股)后20%的股票”之后,利用每股社会贡献值来对剩余的股票进行排名,并且,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在一年内发生了明显违背社会责任的事件,在原则上也不能成为上证社会责任指数的样本股。可见,上证社会责任指数对于社会责任的评价主要以社会贡献值为核心,进行积极筛选。
5. 国内外社会责任评价方法评析。整体看来,在筛选成份股票的过程中,国际著名的社会责任指数对于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进行的评价起步较早、体系较为完备,但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文化特异性,所以,由于文化和历史传统不同,国外对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评价可能不一定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在国内层面,虽然国内社会责任指数编制过程中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现我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但是评价方法往往较为简单,没有能更充分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的要求。
三、 沪深300指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1. 研究方法。针对国内外对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方法的不充分,乃至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提出对我国上市公司企业责任状态的研究方法是考察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情况。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涉及“日常信息披露、临时重大信息披露以及年度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另一方面,较临时重大信息披露,日常信息披露和年度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更为普遍和易于为上市公司采用。
企业官方网站是上市公司日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载体和平台,本研究从七个维度来考察企业官方网站的非财务信息披露,即结构完整性、信息易得性、更新及时性、访问互动性、网页易览性、视野开放性、披露平衡性(详见表1)。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上市公司披露年度社会责任履责信息的载体和平台,本研究从六个维度来考察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即完整性、实质性、平衡性、可比性、可读性以及创新性(详见表2)。
在对上市公司日常信息披露和年度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考察的基础之上,按照日常信息披露占权重40%,年度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占权重60%,计算上市公司总体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来反应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状况。
2. 主要结果。
(1)日常信息披露是社会责任信息主要披露方式。超过九成沪深300企业具有官方网站,比较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沪深300企业不足八成,日常信息披露是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主要方式。
(2)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依然偏低,进步较快。沪深300指数企业官方网站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相对较高,2011年和2012年均超过40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较低,不足30分,但整体二者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水平较低,综合得分不足40分。从沪深300指数里涉及到的企业信息披露水平变化情况来看,披露进步较快,官方网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水平增长近20%。
(3)官方网站平衡性最低,但提高最快,易得性大幅下降。沪深300指数企业官方网站易得性大幅下降,由64.33分下降为47.10分。平衡性得分最低,不足5分,但提升速度最快。及时性得分大幅提高,完整性(31.02%)、易览性(13.74%)和互动性(6.49%)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4)责任报告平衡性提高最快,创新性下降最大。在标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水平的六个维度中,实质性、平衡性、可比性、可读性得分上升,其中,平衡性得分提高最快,由2011年的最差位次提高到仅次于实质性得分。完整性、创新性有所降低,其中,创新性得分下降16.94%,下降最大。
3. 主要结论。由2011年和2012年沪深300指?灯笠瞪缁嵩鹑涡畔⑴?露的研究结果,得到的结论如下:首先,我国上市公司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途径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需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其次,我国上市公司当前的社会责任绩效整体不高,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企业官方网站的相关披露水平,均低于50分,因此上市公司需进一步开展社会责任实践,并及时通过官方网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渠道将社会责任绩效向利益相关方披露。第三,沪深300指数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平衡性较弱,反应了我国上市公司风险管理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加强;平衡性较快的提高速度反应了我国上市公司对于管理突发负面事件的意识不断提高,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第四,上市公司官方网站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同维度之间变化差异很大,反应出我国上市公司整体在社会责任规划和管理方面的相对缺乏,以及在控制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以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不足。
四、 政策含义
基于2011年和2012年我国沪深300指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结果以及主要结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管理、实践以及信息披露水平,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做到以下四点:
1. 转变社会责任工作理念。“社会责任不是一项新的工作,而是以新的方式开展工作”,我国上市公司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应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工作观,不能将社会责任看作与企业业务活动和管理实践毫无关系的附加的工作,而应当转变社会责任工作理念,利用全新的社会责任理念来指导改造原有的、落后的工作方式。
2.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由对我国沪深300指数企业2011年和2012年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的研究可知,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目前处于较低水平,整体得分不足40分,而这与我国上市公司本身的披露意愿有很大关系,他们不愿甚至不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有关信息,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上市公司缺乏相应的管理结构以及相关实践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治理提升的要求,我国上市公司应该在加强社会责任管理方面,进一步做好责任战略、责任治理、责任融合、责任绩效、责任沟通等五个方面工作。在加强社会责任管理的基础上,上市公司需要积极开展社会责任实践,将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理念落到实处,并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
“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是市场营销的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市场预测与决策基本知识和理论,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市场现象进行合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制定的各种营销方案进行科学选择和决策,具备综合运用市场预测和决策方法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运用“干中学”教学模式对“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普遍存在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兴趣,认为没有实际用处,导致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而另外一个更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市场预测和决策知识和理论,而不能学以致用,不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加以具体应用。长期以来“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现有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介绍基本的市场预测和决策基础理论和方法,而忽视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环境的联系。比如预测方法主要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定量预测主要包括回归分析法、季节变动法以及马尔科夫法等等。这些预测方法多侧重于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文科背景的学生普遍觉得这部分内容枯燥,晦涩难懂;而理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又对市场预测和决策活动所反映的现实经济环境缺乏认识。在市场预测与决策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常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活动,而很少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进行分类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其次,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理论与实际联系太少,无法与其他的专业知识相融合。目前的教学模式仍停留在灌输式教学阶段,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成绩评定主要依靠课堂考试形式,过多注重于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和记忆,而忽略了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只有通过对教材中的预决策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才能充分体会到市场预测和决策的作用和魅力,才能更好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二、“干中学”教学模式介绍
“干中学”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同时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去实际运用相应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干中学”教学模式试图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的单方向的知识流动,而替代以“教学”互动的双向流动,使学生由目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为此,在进行“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从教和学两方面同时加以考虑。一方面,加强教师课堂讲授,重点讲解是市场预测与决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应用领域和限制;另一方面,将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余时间结合起来,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预测和决策活动。采用“干中学”教学模式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互动,改变目前知识信息由老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利用所学的知识去积极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干中学”模式在“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制度设计
为实施“干中学“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特别从制度上进行规则设计,主要包括如下方面:改革现有课程考核方法,增加实践成绩比重;采用自由组队形式,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建立有效激励措施,对优秀作业和报告进行奖励。
1.改革现有课程考核方法,增加实践成绩比重。构建包括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在内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市场预测与决策知识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知识运用能力。只有将市场预测和决策方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加以应用,才能使该课程的教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使学生在通过“教学用”之后获得更多知识。以往本课程的考核主要以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约占总成绩的70%,而平时成绩仅占30%。拟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至5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实践成绩构成,包括实验成绩和团队作业成绩,各占平时成绩的40%,其余20%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堂表现等决定。
为此,在现有45学时的教学时间别安排10学时的实验教学,编写“市场预测与决策”上机实验指导书。通过利用统计软件SPSS模拟大量经济现象,将其抽象为一个数学模型,要求学生应用数学或统计方法得到模型的解,在此基础上对经济现象外推预测和决策,提出具体解决对策和措施。主要实验内容包括移动平均法与指数平滑法、趋势预测法、季节变动预测法、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和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线性规划决策的实现方法等。
2.布置市场预测与决策小组作业,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课程伊始就要求学生自由组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主动联系企业或结合社会经济热点,从社会实际中选择预测与决策题目,完成一份市场预测与决策小组大作业,实实在在地进行“发现问题和寻找市场机会”,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意团队合作,期末课程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市场预测与决策报告,并使之成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立有效激励措施,对优秀作业和报告进行奖励。在“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采用“干中学”的教学模式,建立有效地激励措施,制定详细的市场预测与决策作业评分标准,在每学期末课程结束时对优秀作业和报告进行本课程内部评比、展览,要求各小组使用PPT形式进行现场汇报。如果有小组为企业所做的相关调研报告和预决策报告得到企业的认可并获得了企业的实际资金支持,将给以一定程度的奖励。
(二)具体实施过程
1.研究方法。在“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采用“干中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实验法及比较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在学期中同时选择开设“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的部分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组班级教学过程中运用“干中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验,而对于控制组班级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期末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班级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完善。
2.具体实施计划。采用“干中学”模式进行“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加强“干中学”基础理论学习,为“干中学”模式顺利开展提供思想和方法准备。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出发点,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第二阶段:研究方案制定阶段。对“干中学”教学模式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细化,通过小组座谈以及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目前“市场预测及决策”课程教学的看法及建议,制定科学的实验方案。
第三阶段:研究实验阶段。根据制定的实验研究方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班级开展“干中学”教学模式改革对比实验。在实验组班级中采取新的“干中学”教学模式,而控制组班级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验组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学过程中增加10个上机实验教学学时,设置了6个上机实验。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式实验教学,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预测分析和决策能力。同时要求各小组从社会实际中选择预测与决策题目,在课程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市场预测与决策报告。
第四阶段:研究完善阶段。对第三阶段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并加以完善,再次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干中学”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信息从老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模式,过去呆板和单一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具有立体感。但同时也发现了若干问题,比如文科学生在应用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不够娴熟,学生中“搭便车”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在完善阶段,在加强对SPSS等常用预测和决策软件的课堂学习的同时,增加小组课下学习时间,对学生“搭便车”现象给予严格监督。
第五阶段:总结阶段。对“干中学”教学模式实验结果进行认真总结,将总结的经验在类似课程或相关专业中推广。
四、总结
关键词:合作研究性教学;《商法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64-03
笔者认为合作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支撑学生的思考。(2)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3)参与性。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生通过语言交流、实践操作、质疑探询等过程获得知识。《商法学》教学要让学生达成这目标,重点在合作与研究的运用上。笔者以为这两点的实现,除去在理论上要注意优化《商法学》教学重点外,主要体现在《商法学》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及《商法学》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两方面。
一、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商法学》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
《商法学》教学要实现合作研究的目的首先就要研究怎样提供合作的条件。笔者以为,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合作、互动为主导形式,通过自主构建的案例库、现实企业及网络虚拟平台生成动态案例的方式,营造仿真的商法教学环境,实现商法与社会的结合;通过问题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亲历教学、网络虚拟实验教学等教学形式,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提升学生在真实的商业法律环境中运用商法的能力。
1.《商法学》实践课程的目标。通过由网络虚拟、校内模拟和社会实践构建而成的“案例教学、课程实训、课程实习”《商法学》实验教学体系,实现《商法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契合,使学生在仿真的商事运行法律环境中掌握并运用《商法学》知识,增强商法实践能力。
2.《商法学》教学的总体要求。(1)在实践内容上,以全真案例、网络生成案例为实验教学素材,突破静态预设,强调动态生成。(2)在实践方法上,以“讲、辩、写、练”为主线,通过多主体的交往互动,实现教学环节与专业能力培养的交融。(3)在实践手段上,创设网络虚拟、校内模拟和校外实践的开放性实践,营造仿真场景。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商法学》实践教学的特点,构建了从虚拟到现实、从模拟到真实、从学校到社会的多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包括:(1)案例教学。是指依托课堂和课程开展的实验教学,包括开展案例研讨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庭审观摩(视频)报告等。(2)课程实训。是指根据《商法学》知识模块安排的综合实验项目,如公司运作模拟综合实践、证券虚拟交易综合实践、公司模拟资本运作综合实践等实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律综合运用能力。(3)课程实习。是指走进(近)企业调研,为特定企业量体制定《法律服务体检表》,法律宣传、咨询与服务等,并请写出调研报告。
4.实践课程内容。(1)搭建《商法学》校内模拟实验平台。为了满足《商法学》实验教学的深入,我们课程组力求搭建“案例分析平台、角色模拟训练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商法实务平台”等4个法律模拟实验平台。(2)安排多种《商法学》实验项目。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商法学》模拟演练实验项目。主要包括,商事法律文书写作训练、模拟实习、模拟律师事务所业务承接全过程(企业法律服务)。第二类,主要有企事业法律体检活动及股权转让案件、证券投资案件、保险理赔案件等法律咨询。第三类,主要有社会实务训练,如商业运行法律咨询、商业合同谈判咨询、商事纠纷调解与仲裁等活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学生选取一家企业进行商户法律问题调查与分析。
5.《商法学》实践课程教师指导方法。根据《商法学》课程实践课程教学项目的不同需要与不同特点,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第一,模拟性实验方法。模拟性实验方法是指通过营造仿真的法律环境,以真实案例教学、庭审观摩(视频)、角色扮演、模拟实习等形式,组织学生分组并担任相应的角色,运用法律思维进行合作与对抗,推演法制运行的特定过程。第二,亲历性实验方法。亲历性实验方法是指利用走进企业、商户法律问题调查等形式让学生真实参与部分法律运用过程的实验方式。同时,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商户法律咨询与服务等实践活动。第三,虚拟性实验方法。虚拟性实验是指通过社会提供的网络将法律运行的现实过程移植到计算机网络中,由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参加到商业运行法律环境中,完成实验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实践课程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商法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从事商事运行的法律环境、条件,增加学生对法律职业活动的感悟能力;通过模拟商事纷纷调解、仲裁与诉讼以及校内外实习实训等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处理商事纠纷案件的司法活动全过程,熟悉法律职业活动的基本特点、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
二、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商法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研究性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进行教育观念创新、知识结构创新,而且需要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是“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作为教师调整以往的教学手段以适应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就成了当务之急。
1.教学方法的选择。我们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以建构教学流程和创新教学方式为路径,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整合教学资源和拓展教学空间为保障,通过几年的反复探索和实践,总结并凝炼出适应《商法学》课程教学要求的以“问题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亲历教学”和“虚拟实验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讲辩写练”的特色教学方式,从而满足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2.教学方法的实施及其效果。(1)问题启发式教学。这一教学具体分为三个阶段。①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就教学内容及方式及可能的问题进行课前沟通。②课堂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分三个环节,即“一讲二问三辩”。“一讲”是教师讲授;“二问”是指教师可择时发问,并引导学生提问,以此启发学生的思考;“三辩”是指就事先预设或即兴提出的理论与实务上的争议问题进行辩论,教师还适当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分析,鼓励创新思维、发散思维。③课后总结阶段。这一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组教师之间就课堂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等进行沟通,指出优势和不足,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师生之间就教师讲授内容、方式、手段等内容进行沟通,听取学生意见,聆听学生需求,调整和完善以后的教学。实施效果:其一,课堂以“问、辩”启发式为特色,学生在课堂不仅可以逐步习得发问与辩论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循序渐进地养成对话精神,养成这种通过对话方式形成共识以及依赖对话方式解决问题的精神对于法律人来讲至关重要;其二,教学中的“问、辩”过程,可能收到相互激荡的效果,可能收获一些意外的思想火花,某种意义上或可达到提升科研兴趣的效果;其三,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案例分析、相互合作等。为了实现更好的互动,提供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参与的程度非常高,教学效果也非常好。(2)案例教学。合作研究式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网络、律所、法院的公开判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法制教育栏目所提供的案例及经济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上课的方式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学生阅读案例—小组讨论—老师点评—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模拟角色训练。所有的案例教学的开展都按照案例分析流程来进行。老师引导学生先分析案情事实、找出争议的焦点,然后结合法律适用及法律分析,写出小组案例分析报告。除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外,任课教师还要根据小组讨论的情况,对各小组进行角色分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角色训练。小组负责人必须在模拟角色训练开始前将组织成员、角色分工、案情简介、时间、地点等报告任课老师,并由任课老师来协调模拟角色训练,最后在所计划的课程中进行角色训练,老师总结。这样的训练,一是让学生懂得如何适应团队合作,二是让学生熟悉法律规定对于案例解决思路。
一、问题提出
心理咨询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当事人通过与咨询师的互动后会在某些方面发生变化,且期望这种变化是积极有利的。但问题在于,如何反映这种变化,并且加以分析,从而判断心理咨询的效果,这就是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问题。尽管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心理咨询是有效的,但其评价的科学性依然是一个问题。
近年来,在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推动下,越来越多中小学设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咨询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心理工作者也着重思考及实践各种心理咨询技术,但很少有人对学生咨询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及思考,普遍的做法是咨询结束后填写一张咨询记录,以存档案。所以,学校心理咨询效果应从哪些方面去评价,如何做科学的评价,如何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发展,是一个非常有参考及指导性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述评
早期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对理论的依赖性很强,比如精神分析学者关注“自我力量”,认知心理学者使用“认知方格”。后来则发展为使用不同量表进行的多元评价,但评价标准很不一致,不同量表之间缺乏可比性,这让研究者和实践者无所适从。面对这种情况,心理学家开始尝试构建适用于各种咨询和治疗方法的效果评价模型。这些基于临床实证研究构建的模型摆脱了对某一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的依附,使得其适用面更为宽广。杨宏飞就提出了围绕当事人变化回答四个核心问题的四维模型。
四维模型包括内容、报告者、方法与时间四个维度(见表1)。其中,“内容”回答“什么在变化”这个问题,既要反映消极心理的多寡,也要反映积极心理的变化。“报告者”回答第二个问题,包括当事人、专业人员(指咨询师和受过训练的观察员) 以及知情者(指亲友、同事、学生、教师等) 。“方法”回答第三个问题,包括侧重量表与实验设计的“实证法”与侧重个案报告的“现象学方法”。“时间”回答第四个问题,包括“即时报告”“跟踪报告”“中期报告”“总结报告”等多种时间维度。
三、构建学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
学校心理咨询不同于面向社会人员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心理咨询对象的年龄比较集中,都是青少年,主要解决正常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人际、家庭等问题,更注重的是教育、指导和支持,是一种适应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咨询,其效果评价着眼于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和社会技能的提高。因此,参考杨宏飞心理咨询效果评价四维模型,笔者尝试构建以报告人为主导,以时间为主线,内容及方法为报告项目的学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见下页表2)。
以报告人为主导符合学校心理咨询的特点,关注当事人学习、生活环境因素。
来访的“当事学生”和对其咨询的“心理辅导老师”报告内容,既包括体现心理咨询的积极效果的积极心理变化,也包括反思自己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消极心理变化。而家长、同学、班主任只报告当事人的积极心理变化,这有助于形成当事学生积极的心理支持环境。
来访的“当事学生”和对其咨询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咨询前、中、后都报告,有助于当事学生积极心理与行为的推进与发展,“心理辅导老师”的后期跟踪辅导有利于评价咨询效果的延续性。而“家长”“同学”“班主任”只是报告咨询前、后变化,给该当事学生的心理咨询效果作辅评价。
在评价方法上,测量是实证性的评价,是所有“现象观察”的现象学评价的有力佐证。
当然,此模型只适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个体咨询),对于全员参与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比如团体辅导)则有非常大的局限。
四、学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实践与思考
接下来,笔者将以一个适应问题学生咨询案例为例,重点阐述学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实践与思考。
(一)咨询案例
我校是全寄宿学校,适应不良是刚入学的初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每年九月份班主任转介的个案多属此类。独生女杏儿开学后就感觉适应不了学校的住宿生活,非常想念妈妈,回到宿舍就往家里打电话,虽然妈妈鼓励她要坚强,但自己就是控制不住,常以泪洗面。据班主任反映,这种情绪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习生活:在课堂上经常发呆,望着窗外,教师稍微提醒,她就趴在桌子上簌簌落泪;在生活中,同学们都不太敢跟她交往,生怕一跟她说话她就哭,而她在课间也经常趴在桌上,在活动时躲在角落,不主动跟同学交流。
该案例采用的心理咨询方法为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杏儿的个体信念(B)从“觉得自己适应不了,觉得在学校无法生活”转变成了“要主动和同学、教师交流,要自信地适应初中生活”,行为结果(C)从“整天流泪,吵着要回家、要转学,上课不专心,不和同学进行交往”转变为“能主动交往,自信地适应初中生活”。
(二)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实践
下页表3贯穿咨询全程,适时记录咨询效果。
在此后的心理咨询中,对每个个案咨询结束后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在此基础上亦有多次补充和完善,比如:针对“当事学生”所反映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SCL-90、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等量表进行测评;对家长、班主任和学生的报告除了访谈,还设计了简单问题供作答的形式。
而“心理辅导教师”报告维度,为及时反映咨询工作和反思咨询进程,结合心理咨询中当事学生的变化,进一步细化为下页表4这样的咨询效果评价模型,以便咨询师在咨询结束后对整个咨询过程有整体的认识:此个案系列咨询如果成效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哪里?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在哪里,是学生因素,还是咨询方法因素?
当事人的想法与情绪状态是每个阶段基本可以评估及报告的,但是否形成了积极的人格品质,是否在社会生活行为及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则主要在咨询结束后及追踪评价中体现。
测量分析主要体现在咨询前与咨询结束后,能及时反馈当事人的变化,而咨询方法的分析则主要体现在咨询过程中的选择和咨询总结时的反思,以研究咨询方法是否恰当及有效。
(三)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思考
立法后评价在提高立法决策科学化水平,改进立法过程管理以及提高立法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进行立法后评价,对已完成的立法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立法的经验教训,可以检验在作出立法决策时所依据的立法项目前期评价中进行的分析和预测是否准确,增强立法者的责任感,促使立法决策更加慎重、科学;可以指导正在进行的立法工作以及未来立法的管理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可以及时发现法律法规制定中存在的不足,比较法律法规实际效果和预计效果之间偏离的程度,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也可以通过后评价发现新的立法需求,为启动新的立法项目做准备。
但在实践中,立法后评价往往被忽略,立法机关通常将法律法规的颁布施行作为立法工作的结束。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立法后评价制度,没有法定的立法后评价机构,没有成型的立法后评价程序和方法。反馈机制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律法规质量。近两年,福建、云南、上海等地立法机关陆续开始立法后评价的探索工作,引起了较大反响。在各地纷纷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立法后评价方法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立法后评价制度将具有实际意义。
一、立法后评价的原则
立法后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公开公正原则。法律法规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对法律法规的效果有着切身体会,因此,立法后评价应该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关门评价”。立法后评价还应该尽量从立法和执法部门以外的第三者的角度出发,独立进行,特别要避免完全由立法决策者和立法工作者自我评价的情况发生,以便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客观公正原则应贯穿从后评价的选定、计划编制、评价队伍组成到评价报告的编写等整个过程;
二是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法律法规的质量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只有实践的结果才能说明立法工作的成效,因此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保证评估资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三是科学性原则。正确的数据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后评价的质量还取决于后评价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因此,需要选择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评价人员,认真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报告中注明评价单位名称和评价者姓名,以增强其责任心,注明使用的评价方法和选择的依据等,使报告的分析和结论具有充分可靠的依据。
四是实用性原则。进行立法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法律法规的决策、制定取得的经验教训,为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和今后其他立法项目提供参考意见。来自实践的评价结果必须通过对法律法规的修改再回到实践中去影响和规范社会关系,因此,后评价报告必须具有实用性,注重时效性、针对性,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是后评价的结果要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完善反馈手段和方法,及时有效地反馈给立法决策、起草、审议的有关机关,为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和今后立法提供参考。
二、立法后评价的时机
立法后评价的时机最好选在法律法规实施后已经开始显现对经济社会的规范作用,积累了足以进行后评价的的数据资料,具备了后评价的条件后进行。时间选得太早,法律法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尚未显现出来,无法进行科学的评价;时间选得太晚,立法过程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及时总结,法律法规中存在的不足不能及时改正,新的立法需求不能及时发现,后评价起不到及时反馈的作用,评价的作用将受到影响。由于不同的法律法规规范经济社会关系显现效果需要的时间不同,如交通管理、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一、两年后就可以通过事故率、人口出生率等指标反映出效果,而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法律法规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决定进行后评价的时机。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各种经济社会关系也是动态的,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过去能够有效规范和调节经济社会关系,解决存在的矛盾,并不意味着现在和将来也能始终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还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和需要,建立对法律法规进行定期评价的制度。
三、立法后评价的程序
立法后评价主要应包括以下程序:制定后评价计划、收集信息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后评价报告和报告的反馈。
制定后评价计划应该包括确定后评价目标、项目干系人分析、确定信息收集和综合评价的方式方法、落实人员和责任、制定工作日程、确定报告格式和反馈方式等。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认真分析法律法规的项目干系人,也就是与法律法规相关、受法律法规影响的人或机构。法律法规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项目干系人,尤其是执法部门和管理相对人,在法律法规的引导下采取的行为是否与制定法律法规时预期他们将要采取的行为一致,法律法规效果的好坏取决于项目干系人的实际行为与预期行为之间的偏离程度。通常情况下,项目干系人包括立法工作者、立法机关组成人员、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相对人等,以《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为例,涉及的项目干系人众多,条例适用省内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地方政府负责实施,县以上计生、计划、财政、工商等十多家政府部门负有管理职责,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各级计划生育协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部门,学校,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等都有涉及。这就需要正确分析判断各项目干系人对条例影响或受条例影响的大小,决定应该向哪些项目干系人、采用何种方式、就哪些方面了解法规的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
信息资料的收集可以采取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书面征求意见、发放调查问卷、开展网上评价等多种途径。需要注意的是,既要注意进行后评价时信息资料的收集,也要注意平时的信息资料收集。从长远看,需要在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后就参考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法律法规后评价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在网上长期收集意见反馈,将平常的执法检查、调研、听取汇报、代表视察等有关资料及时分类保存,将已经进行的法律法规后评价资料存入等方式不断充实和更新信息系统,为立法后评价积累资料。由于法律法规之间往往存在交叉领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为待评价法律法规后评价提供资料,也可为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参考信息。
四、立法后评价的评价方法
尽管国内目前对立法后评价的评价方法研究才刚刚起步,但在投资领域和经济社会其他领域中已经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思路和方法可资借鉴。立法后评价可以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对法律法规的作用和效果作出定性评价,主要包括前后对比法、有无对比法和逻辑框架法。定量分析法是运用数学方法对法律法规的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可以采用成功度法。
前后对比法(Beforeandaftercomparison)是指将法律法规制定实施前的情况和实施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以确定法律法规产生的作用。对比时还需要将决定制定法律法规时进行的研究报告中预测的效果与实际效果相比较,以发现差距,分析原因。通过这种对比,可以揭示法律法规计划、决策和制定的质量。
有无对比法(withandwithoutcomparison)是指将法律法规制定后出现的实际情况与如果没有制定该法律法规应该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度量法律法规的真实效益、影响和作用。由于从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到进行后评价期间,经济社会中很多因素发生了变化,对法律法规规范的领域产生了影响,因此,简单的前后对比法不能对法律法规的效果得出准确结论,需要运用有无对比法,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确定法律法规的作用。
逻辑框架法(Logicalframeworkapproach,LFA)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项目评价方法,它应用问题树、目标树和规划矩阵三种辅助工具,分析和分解问题,找出问题间的因果关系、目标--手段关系和外部制约条件。逻辑框架法通过建立宏观目标、具体目的、产出和投入四个层次的目标及因果关系,形成垂直逻辑关系,确定立法的各个目标层次、层次之间的因果链和重要的假定条件及前提。通过比较原预测目标、实际实现目标并分析变化与差距,形成水平逻辑关系。垂直逻辑关系和水平逻辑关系生成矩阵式框架结构--逻辑框架表,用来进行目标评价、立法效果大小的原因分析和今后的趋势分析等。
成功度法是依靠评价主体的判断对与法律法规质量相关的各项指标进行单独评价,并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得出对法律法规质量的总体评价。法律法规的质量涉及到法律法规的运行成本、实施效果以及法律法规本身的合法性、协调性和语言文字水平等多个方面,错综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从单个方面难以得出质量高低的结论,因此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运用一些数学上的分析方法对各指标得分进行整合得出综合分值,确定质量等级。成功度法包括三大要素:一是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指标权重,三是综合评分方法。
法律法规的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专家调研法征求专家意见汇总而得。也可以借用逻辑框架法的问题树和目标树工具,帮助立法后评价人员理清思路,建立科学、完备、符合待评价法律法规具体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可以从法制统一性、可操作性、立法绩效、立法和运行成本、文字结构合理性等方面着手,其下再细化设立相应的二级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对法律法规质量影响的大小不同,因而重要程度不同,应该使用一组不同的权重值来描述。指标权重指每个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体现了每个评价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定指标权重可以采用经验判断法,通过设计相应的调查表,请评委对指标权重作出评价,打出相应分值,取平均值代表集中意见决定指标权重。为了提高科学性,也可以采用其他确定权重的方法,如Delphi法、层次分析法、秩序法等。在实践中层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应用较广,它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Satty,T.L.提出的一种处理复杂指标体系权重的系统分析综合方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层次化,用将指标成对比较的方法构造比较判断矩阵,或者由多个专家构造比较判断矩阵,然后综合给出评估结果,确定指标权重。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必然需要不断调整以期更符合客观实际,因此,需要不断研究新的方法并对指标体系和权重定期修正。
在确定指标体系和相应权重后,设计调查表,请各评价主体对法律法规相对于指标体系中的每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次的评价,为了克服系统误差和利于数据处理,五个等次可分别对应设定为一定的量化分值。
对每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质量高低评价只代表了法律法规某一方面的情况,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最后的综合结论。由于立法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层次性、模糊性的系统特点,在进行综合评分时,为了克服系统误差,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对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模糊的、不确定的事物和现象做出总评价的一种定量化的数学方法,它以模糊数学为运算工具,在确定各指标和子指标的权重系数的基础上,构建单因素评价模糊矩阵和模糊综合评价矩阵,根据模糊数学的合成原理,计算出最后综合评价得分,从而确定法律法规的质量高低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