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8:10
导语:在药学学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
2、题目
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不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或符号,尽量避免用英文缩写。
3、作者、单位和脚注
作者姓名居题目下方,单位名称用括号注于作者下方,写至具体科室并注明城市和邮政编码。稿件首页的脚注处用中(英)文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简介,包括学历、职称、学衔(如院士、博导、硕导或其他学术头衔)、研究方向、本研究的基金资助项目与编号(附基金证书复印件,将优先发表)、联系电话、传真、E-mail等。
作者姓名的排列顺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再更动,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它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通讯作者);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志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或本人签名。
4、摘要
本版采用结构式摘要(讲座与综述可不按此结构书写),摘要的内容应客观真实,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主语,前三部分切忌掺杂作者的主观见解、解释和评论。非公知公认的符号或术语第一次出现时应写全称。
5、关键词
论着需标引2~8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主要的自由词和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处理办法有:①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②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③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隔开。
6、序号及标题层次
文中的各种序号,全部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左起顶格书写。标题层次不宜过多,有标题才有序号,标题层次按第一层1,第二层1.1,第三层1.1.1,第四层1.1.1.1的顺序逐级标明,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加下圆点相分隔,最后一位数字后面不加标点,写法如下:
1 (章的标题,顶格,占一行)
1.1 (条的标题,顶格,占一行)
1.1.1 (顶格,接正文)
1.1.2 (顶格,接正文)
本文作者:吴琦磊马世平李民胜喻强杨萍工作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图书馆承担着本校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信息检索教学工作。对于综合性高校而言,信息检索的教学工作比较容易开展。而对于专业性很强的高校而言,传统的信息检索教学工作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必须结合本校自身的专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检索教学工作。比如本文涉及的药学类高校,就必须将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与药学方面的相关知识结合,产生出新的教学课程———药学信息检索,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图书馆内的知识查新工作也需要具有两方面专业知识的馆员来提供服务。药学类高校图书馆中的图书馆员,由两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一方面是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传统图书馆员;另一方面是具有药学背景知识但不具有图书情报知识的图书馆员。在从事药学信息检索课程教学的工作中,这两方面的馆员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分享各自的专业知识才能从事好教学工作。虽然这两方面馆员之间有分享知识的意愿,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实现。这就需要在图书馆内部建立一个基于知识分享的学习型组织。
知识分享的过程涉及4种知识形态:个人隐性知识、群体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库。这4种知识之间的转化分为5个过程: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个人隐性知识转化群体隐性知识、群体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转化到系统知识库、显性知识库转化为知识个人分享。想要建立知识分享的学习型组织,需要对知识分享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激励。激励机制包括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励、个体隐性化知识群体化激励、群体知识显性化激励、显性知识系统化激励以及系统知识个人分享等[3]。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励包括物质激励、成长激励和威胁激励。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进行物质激励,可以促使组织内部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物质报酬是激励图书馆员知识共享的最基本的条件。同时,薪酬也是馆员对组织价值创造贡献的充分体现。即不仅仅着重于调整薪资、职位以及提供工作保障等方面,还应该注重如何激励馆员内在的荣誉感、成就感以及被同事肯定等方面,同时对知识分享不力的馆员将不给予晋升职务。对于那些积极参与知识分享的馆员要着重培养,帮助其发挥自身潜能、提高知识水平、实现自我价值等[4]。建立馆员知识分享考核机制,进行威胁激励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对馆员分享的知识按数量、价值量和引用次数进行评分考核,增加馆员的紧迫感。个体隐性知识群体化激励实施授权,鼓励参与图书馆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在管理中实现馆员之间的交流。馆员从事创造性工作,注重独立性、自主性的特点,让馆员参与管理,授予他们一定的自和决策权,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可以充分表达组织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在工作中让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高水平馆员自身隐性知识向组织其他馆员的传递。学习型组织要倡导和强调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彼此相互学习、相互协作,使新知识能不断引进并实现创新,注意引导馆员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的集体目标结合起来,使馆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和谐的环境和机制会促进员工间的交流与沟通,最大程度地实现知识的传递。重视非正式渠道的交流。高校图书馆中既存在正式组织结构,也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结构。非正式组织结构和正式组织结构同时存在,互相影响,甚至彼此依附。非正式组织结构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并具有不容管理者忽视的影响力,所以要想做到知识分享,必须很好地引导非正式组织,使得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在非正式组织渠道中分享[5]。群体知识显性化激励组织结构扁平化变革。传统的组织结构层次过多,不利于员工沟通、信息流动和知识共享,有必要对传统组织结构改造,使组织结构更趋于扁平化。在学习型组织的结构上设立知识主管一职,以专门负责制定知识收集、知识转化、帮助组织员工进行知识共享。知识主管要来自于组织内部的馆员,要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随时掌握馆员动态。知识主管肩负着把组织当中的大量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的责任[6]。显性知识系统化激励建立知识分享系统。促进组织显性知识分享是组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型组织来说,要想使得组织能够良好地实现知识分享,就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建立知识分享系统。知识分享系统为组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馆员借助于它实现远程交流、虚拟讨论等,从而促进知识分享。知识分享系统不仅能够促使显性知识的流动分享,同时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分享[7]。系统知识个人分享促进知识由隐性转化为显性。建立文档积累制度和知识分发制度,使得文档积累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得组织内的馆员可以充分交流和分享知识,将组织中个人的专业知识、授课技巧、上课经验等隐性知识整理成文字材料或其他信息传达媒介,供所有馆员分享。另外,要根据馆员对知识分享的不同贡献水平,对馆员赋予不同的权限级别。根据不同的级别享有不同的信息查阅权限。通过权限管理,促进馆员积极参与知识分享[8]。文化机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能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只有树立优势的组织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对组织成员进行长远的激励。培养一种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要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创造一种信任、合作的组织氛围组织文化的形成是以组织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在知识分享中,信任是知识交换的核心。组织成员不愿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参与共享双方的相互不信任。因此要培养相互信任、合作的文化,使组织成员信任组织,信任伙伴,看到知识分享带来的益处,这样他们才会乐于与组织其他成员合作,与其分享自己的知识[9]。建立开放的共享环境组织要以人为本,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环境。在实际工作中,馆员会由于自我保护而对知识分享产生抵制,而开放的共享环境则要求打破这种抵制,消除思想顾虑,营造轻松、愉快的知识共享氛围,鼓励馆员之间进行直接的自由的沟通与交流。如可以不定期地召开小范围的非正式的组织成员交流会、周末沙龙等,创造一个轻松、开放、灵活的环境,让馆员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和分享知识。平台机制学习型组织需要一个完善的平台去实现馆员之间的知识分享。主要从软件和硬件上来支撑。硬件方面,需要建立一个虚拟的馆内交流信息网络,让馆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方便、快捷的交流;组织内部需要有一个固定的交流场所,来长期开展一些讲座、研讨会、交流会等;要备有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软件方面,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知识数据库系统,形成知识图谱,并做到实时更新。一些应用软件,诸如电子会议软件、文档信息系统以及知识地图等都对组织知识分享有着很好的基础辅助、促进作用[10]。
通过以上知识分享机制的研究,笔者构造出药学类高校图书馆学习型组织的知识分享模型(图1)。建立组织内部网络交流途径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内部局域网络,馆员之间具有方便、快捷的交流途径。不论馆员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都可以通过内部网络方便地进行交流,同时将新的知识分享至组织内部网络平台。举办定期讲座组织内定期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开展的讲座,让组织中的馆员直接获取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增强工作能力。同时,馆员可以将讲座获取的新知识编辑转化后分享至组织内部网络平台。不定期开展组织内部交流组织内的馆员之间通过不定期的内部交流研讨,间接地获取新知识。同时也可将获得的知识加工整理后,分享至组织内部的网络平台。知识数据库系统的知识获取针对知识数据库系统,给组织内的每位馆员建立一个登录账号,设定一定的权限(图2)。组织内的馆员通过每一次的上传知识内容,并由系统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获得相应的权限积分,达到一定的积分后,可以查看对应的知识内容。这样,可以促进组织内的每位馆员都积极进行知识分享。鉴于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共享对组织进步的巨大效用,应当深入研究图书馆以及知识分享的特点,建立科学的有利于馆员发展的激励体系和组织文化,促使图书馆实现知识分享,向学习型组织转化,提高竞争力。在药学类高校图书馆建立一支具有知识分享能力的学习型组织,对于加强药学类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数学化倾向: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运用着最普通的数学概念和结论,但许多情况下人们往往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关注现实中数学的应用,培养具有数学应用意识的学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的这种应用价值并没有受到充分尊重。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干看成是感知和再认识,而数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思维则被削弱或取消了,这显然有悖于数学发展趋势。改变这种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是,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挖掘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的大量的数学资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内容的六个方面都可以在教学中作这样的嫁接。比如数感这一学习领域,在认识了多位数以后,可以让学生调查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的意义,让他们明白把一些数字排列在一起组成多位数,不仅具有记数功能,还能约定俗成表达特殊的意义。调查结束后,还可以指导学生尝试为学校图书馆设计借书卡的编号,进一步领会编码功能,掌握编码方法,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形成数学化倾向,这是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二、提高数学化能力:数学有效教学的核心要素
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思维水平取决于个体的思维倾向性、积极性和专注性。正因如此,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这里的“做数学”绝非纯粹的解数学题,而是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现实的“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要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的有价值的问题,要创设可供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比如一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物体,教师可以先提供形形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然后引导学生:“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与数学联系不够紧密的,如物体颜色、本人喜好等。另一种是与数学紧密联系的,需用数学知识去解答的,如方位、多少等。面对这种情形,应进行巧妙引导,让学生以数学的眼睛看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提问题。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化能力,要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尽管小学数学教学不能指望学生系统地掌握建模步骤及方法,但应进行有益的尝试。张景中教授曾举过一个很浅显的学“数”用“形”建模的例子:在学习“2”的时候,可以画一条线段,指出两头有两个端点;在学“3”的时候,可以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学“4”的时候,可以画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顶点”等。学生如此经历数学思维过程,探索思维路径,数学化能力必将得到整体提升。
三、形成数学化元认知:数学有效教学的必要措施
本文作者:李莉顾万红工作单位:甘肃省中医院药学部
患者入院后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抗感染及保肝、祛痰等对症治疗并继续予硝苯地平缓释片(Ⅱ)、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泼尼龙片等药物治疗基础疾病。患者2011年11月17日夜间出现寒战,高热,考虑阳性球菌感染可能性大,遂加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11月18日血培养结果回报: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菌落数大于15个。11月22日因肾功能不全停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改为注射用夫西地酸钠,患者感染控制尚可。11月27日患者病情稳定停用莫西沙星。后又因发生黄疸停用注射用夫西地酸钠,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经上述治疗,患者病情稳定,无发热,精神,饮食,睡眠可,于2011年12月16日出院。基于肺部感染相关指南,评价初始抗感染方案该患者为老年人,合并多种基础病且既往多次住院,有铜绿假单孢菌感染危险因素,根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可选用的药物有:1)具有抗假单孢菌活性的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必要时还可同时联用氨基糖苷类;2)具有抗假单孢菌活性的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静脉注射喹诺酮类;3)静脉注射环丙沙星或左旋氧氟沙星联合氨基糖苷类。综合考虑患者既往有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史,应尽量避免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患者在急诊使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抗感染并对症治疗后,有所好转,入院查体,体温为36℃,所以初始抗感染继续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2011年11月17日夜间患者出现寒战,高热,考虑阳性球菌感染可能性大。根据我国2010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告[2]:在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中,进入分离菌株数前10位的革兰氏阳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MRSA和MRCNS的分离率分别为69.9%和83.3%;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均<6.2%。基于以上分析当日夜间经验性给予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次日血培养结果回报: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患者体温有下降趋势,故继续原方案治疗。综上所述评价此阶段患者抗感染方案合理,药物选择适宜。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长期以来的报道显示,万古霉素的肾毒性和耳毒性,可通过监测药物浓度进行干预,以降低毒性。早期普遍认为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10μg/mL,较安全且能达到治疗效果,>30μg/mL,可出现肾、听力损害等副作用。近年来,万古霉素在治疗葡萄球菌、特别是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感染时出现部分临床治疗失败病例,同时药物敏感监测显示,尽管万古霉素对MRSA仍在敏感范围之内,但其最小抑菌浓度(MIC)逐年上升,形成所谓“MIC漂移”现象。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万古霉素常规治疗剂量能否达到理想治疗浓度,以及万古霉素在感染组织中能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2009年美国多家学会联合制定了《成人万古霉素治疗与监测实践指南》[3],指出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是监测疗效最准确而实用的方法。万古霉素峰浓度监测并不能降低肾毒性发生率。对于接受较大剂量万古霉素来维持谷浓度在15~20mg/L的患者,或正同时接受其他肾毒性药物治疗的患者,最适合监测血清万古霉素谷浓度来降低肾脏毒性。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应进行每周一次的谷浓度监测。而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建议进行连续监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需要每日监测)谷浓度。目前甘肃省中医院尚未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工作,为了监测万古霉素疗效,降低肾毒性的发生,采用1g,ivgtt.q12h给药,严格控制滴注速度大于60min,密切观察患者体温、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及其他生命体征,并严密监测肾功能。万古霉素相关的肾损害万古霉素主要以原型从肾小球滤过,经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而排泄,还有少部分由肝代谢,有肾毒性。国外多项前瞻性研究已证明,由于万古霉素药物纯度的提高,肾毒性的发生率是很低的,平均发生率是5%,而且即使发生,病情也较轻。高龄、长期治疗、高谷浓度(30~65mg/L)等,是发生万古霉素肾毒性的危险因素[4]。本例中患者为老年患者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易发生肾损害,在治疗过程中监测了患者肾功能。患者入院血肌酐48.3umol/L,根据Cockcroft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为91.34ml/min,提示患者肾功能正常。2011年11月18日复查血肌酐50.8umol/L。11月22日(使用万古霉素第5天)实验室检查回报:血肌酐94.6umol/L,计算Ccr为46.64ml/min,提示患者肾功能中度损害。期间未加用其他药物,感染控制尚可,无法用患者本身疾病进展解释,根据《成人万古霉素治疗与监测实践指南》若患者经过数天万古霉素治疗后,多次监测(至少2~3次连续监测)显示,血清肌酐浓度增高(绝对增加值大于0.5mg/dL或超过基础水平50%以上)且没有其他原因解释时,应视为发生了与万古霉素相关的肾毒性[3]。综合考虑患者继续使用此药会加重肾损害,且患者体温明显下降,基本在38℃以下,故当日停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换用注射用夫西地酸钠以覆盖阳性球菌,并继续严密监测肾功能,之后患者血肌酐逐渐下降,2011年12月16日复查血肌酐:60.3umol/L,计算Ccr为73.17ml/min,提示患者肾功能已恢复正常。
抗生素相关的肝损伤患者入院时肝酶轻度升高(AST73.5U/L、ALT43.2U/L),已给予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片保肝治疗。2011年11月30日查体发现患者双侧巩膜黄染。急查血生化回示:ALT103.0U/L、AST47.8U/L、总胆红素136.5umol/L、直接胆红素98.5umol/L。此时,患者已停用其他抗感染药物,从2011年11月22日开始单独使用注射用夫西地酸钠治疗。夫西地酸主要经肝脏代谢,几乎完全由胆汁排泄。由于其代谢和排泄特性,《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注意事项中提示:黄疸第19期李莉等:基于1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探讨其药学监护特点153及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用药前后以及用药过程中应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以及肝功能[5]。曾有报道个别病人用药后出现可逆行黄疸,若黄疸持续不退,需停用夫西地酸,则血清胆红素会回复正常[6]。考虑患者肝损伤可能与夫西地酸钠相关,当日停用夫西地酸钠,并给予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1000mg,iv.qd保肝、退黄治疗,次日遵消化科意见改用多烯磷脂酰注射液465mg,iv.qd。经上述治疗,患者肝酶,胆红素逐渐下降,2011年12月16日复查结果示:ALT94.7U/L、AST46.6U/L、总胆红素25.5umol/L、直接胆红素18.4umol/L,提示患者肝酶、胆红素等指标明显下降,在恢复过程中。也有报道莫西沙星肝损害主要是胆汁瘀积型或肝细胞-胆汁瘀积混合型,发生率均高于肝细胞型。症状一般在3~10d内出现,也有个例报告迟发性肝毒性作用,一般发生在停止莫西沙星治疗后5~30d[7]。患者黄疸发生在停用莫西沙星4d后,且肝损伤表现为肝细胞-胆汁瘀积混合型。故本例患者肝损伤不除外与莫西沙星相关。
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有着特殊的生理特点:机体老化、功能障碍。一般患有多种疾病,且症状常不典型不明显,病情可突然变化,在用药过程中由于多种疾病的存在使药物的体内过程复杂化。易发生变态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状况、用药相互作用、临床特殊症状等,利用药学信息优势,对其进行全程的药学监护和及时的用药分析指导,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学术论文 摘要 英译
一、引言
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是作者为而撰写的、对论文进行简明确切记述的短文。学术论文的摘要是关系到论文能否被录用、发表及检索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起着吸引读者并为其提供主要研究内容的作用。摘要作为论文的高度浓缩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一批有影响的成果纷纷问世。有的研究是比较总括性的,它们归纳英译后的摘要的常见错误对翻译做出指导,还有的研究是在某一特定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分析,常提及的翻译理论家有纽马克(Newmark)、尤金・奈达(Nida)等,涉及的翻译理论多为目的论、等值理论等,有着重体裁、人称、时态、等文摘翻译中某一具体的方面来研究的。
但是,这些对中文论文摘要的英译的研究关注的重点多为科学技术类学术论文,只有少部分为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同为摘要,人文社科类摘要和科学技术类要不同,没有固定的结构和模板,更加灵活。故本文以教育类期刊《全球教育展望》为例,对摘要英译中的问题进行剖析。
二、错误分析
1.词汇层面。在词汇方面,通过分析所选10篇摘要的英文版,归纳出以下五类主要错误。
第一,错误使用或漏用冠词。如“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⑧)该部分作为摘要的第一句话,却用定冠词“the”而不是不定冠词“an”。再如,“… shows that reasonable curriculum pattern can be …”(④)中就缺少了个不定冠词“a”。
第二,忽略复数形式。“in primary school” (④)、“more opportunity” (④)等这样的例子,都是本该用复数形式却还是用了单数形式。
第三,错误使用介词。如“In nowadays …”(⑧)多加了介词“in”;“Under the field of …”(⑥) 中的“under”是误用,应该是“in”。
第四,没有使主语和谓语保持一致。如“While a task-driven approach to authentic assessment emphasize the fidelity of assessment tasks...”(⑩)中的“emphasize”和单数的主语不协调。同理再如“the modern view of children enters China..., which gain legitimacy...”(⑥)中的“gain”。
第五,错误翻译或选择错误对应词。例子有如将“理念呼吁阶段”(①)译成“the stage of idea appealed”和将“吸取・・・・・・经验和教训”译为“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③)等,其译文因受直译的影响而使译文让人无法理解、觉得生硬。还有将术语如“错字和别字”(④)、“字形和音义”(④)和“反映式倾听”(②)乱译为“wrongly characters”、“font, phonetic, and semantic”和“reactively listening”等错误。实际应该是“wrongly-written and mispronounced characters”、“orthography,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和“reactive listening”。术语的错误翻译是影响准确的最大问题。
2.句子层面。摘要的英文译文在句子层面的问题使得行文不够通顺流畅清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省略连接词,其中“and”遗漏的错误尤为明显。例如,“on changing …, constructing …, improving …”(①)、“due to the fragmental status, the lack of ” (③)、“… object, context, theory system.”(⑨)等句子中最后一个逗号后都缺少一个“and”。
第二,产出结构混乱的句子。特别是有从句的句子,如“Its main content is that to use the methods of... to establish..., and to use the methods of ... to eliminate...”(②)、“It has always been an issue... that how to reduce the rate...”(④)等。其它包括语序混乱在内的结构极不符合英语规范的句子还有“An approach inquiring...shall be advocated that comes the possibility...”(⑦)和“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⑤)等。
第三,错误使用标点符号。如分号“;”的错误使用:“we should emphasize...; focus on...; strengthen...”(⑦)、“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⑦);再如逗号“,”的错误使用:“... are the main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 participation is...”(①)。这里,译者很明显混淆了逗号和句号的使用。
3.篇章层面。在篇章层面,即从摘要全篇的行文方面来看,英译的摘要不符合“简练”的原则。这和近年来在各国各界盛行的“简明英语运动”所提倡的基本原则不符。
随机选取的10篇英译的摘要中,就有⑧和⑩两篇在它们100-150字长度的段落中花了一半的篇幅介绍研究背景。更有甚者,⑤在中文摘要没有背景知识介绍的情况,在英译中增加了45字的背景。这样的弊端不仅是使得译文显得冗赘,而且使其重点不够突出。
三、原因分析
从以上错误我们可以看出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问题颇为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中英文摘要翻译的难度首先源于中文和英文这两种语言在词法、语法和句法上的差异。英文中有冠词“the”、“a”/“an”,中文中没有这样的冠词体系;英文中名词有单、复数形式的区别,动词也需要遵守主谓一致的原则、还需要注意时态,但是中文中没有这些曲折变化;英文的介词和中文的介词不一样,比如中文中的一个介词“在”就对应着英文中的“in”、“on”、“at”等多个介词,这样的一对多的介词为翻译时对应词的选择增加了难度;英文有简单句和复合句,其中的复合句结构在构成上比较复杂,有着中文中没有的关系从句(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表语从句等)。中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则是通过逻辑而不是句型或标点来体现的:“汉语中句子的概念比较模糊,句号和逗号的使用有很大的随意性”(李长栓, 2004)。
译者的能力也很重要。译者的翻译能力决定了译文的质量,译文的质量决定了文本的接受程度,所以为了促进学术之间的对话,为了中国学术更好地走上世界舞台,译者需要平时要加强学习,提高中英文水平、增加翻译知识,勤加练习,积累翻译经验。
参考文献:
[1]陈吉荣,赵永青.论文摘要英译的翻译显化[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0(1),122-125.
[2]方宗祥.理工类院校研究生英语写译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1手参属植物的生药学特征:
手参属植物为陆生兰科植物,具掌状分裂的块茎;茎直立,在中部或近基部具3~5叶,基部具数叶鞘;叶数枚,长而尖,茎生;夏天开花,密集总状花序顶生,呈柱状,长5~30cm,淡紫、粉红及白色不等;中萼片与花瓣分离;唇瓣前部3裂,基部具细长的距;蕊柱短;柱头2,较大,近楔形;花粉块2,由许多小块疏松粘合而成,有花粉块柄与粘盘,子房无柄。
1.2地理分布特征:
手参属植物多生于高海拔地区,除手参分布范围(265~4700m)广外,其余4种均需生长在海拔2800m以上。手参又名手掌参、佛手参、阴阳草,蒙药名额日和藤乃一嘎日,藏药名旺拉,始载于藏医药书《四部医典》,有生精壮阳,增生体力,润肺安神解毒的功效,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和陕西;西南手参分布于青海、陕西、湖北等,角距手参产于,是特有品种,短距手参产于、亚东、四川、云南,为中国特有种,藏医常将它们的块茎当手参混用;峨眉手参主产四川峨眉山,生于灌丛草地,其药效同于手参。
1.3栽培技术:
手参属植物由于生长范围狭窄,本身繁殖能力的低下,加上人为的滥采滥挖,野生类药材已非常稀少,现已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定为近危种。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临床需要,宋晓明等对手参的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杨爽等从微观角度对手参的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为手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化学成分的研究
2.1基本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国内外对于手参属化学成分的研究颇多,但主要还是集中于手参。根据文献多方面的报道综合得出手参中主要含有机酸苄酯苷类、二苯乙稀(芪)类和菲类成分,另外还有简单的芳香性成分,包括酚、酚醛和酚酸类化合物等。我国学者李帅等经95%的乙醇回流提取手参,得乙醚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得到十八烷、丁香酚和β-谷甾醇,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5-羟甲基糠醛、正丁基-吡喃果糖苷、薯蓣皂苷和果糖。李敏等采用柱色谱法从手参块茎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苄基二硫醚、4,4''''-对羟基苄基亚砜、腺嘌呤核苷、militarine、loroglossin、dactylorhinB、dactylo-rhinA,又于第二年首次分离出了十六烷酸甘油三酯、丁二酸、胡萝卜苷、coelovirinsB、dactylorhinE、coelovirinsF、coelovi-rinsG。杨帆等采用反相柱色谱等手段从手参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了对羟基苯甲醇、香草酸、对甲基苯基β-D-葡萄糖苷、腺嘌呤核苷、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基苄基β-D-葡萄糖苷、对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蔗糖。岳正刚等通过大孔树脂、反相闪式快速分离等手段从手参乙醇提取物中鉴定出了34种化合物,如凹舌兰素、天麻素和各种氨基酸类等。除国内研究外,日本学者也从手参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27种化合物,其中包括12种二氢类化合物和10种菲类化合物。
2.2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手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近几年才渐渐兴起,有杨蓓蓓等利用HPLC测定藏药手参旺拉中dactylorhinB,loroglossin,dactylorhinA,militarin四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并测定了24个不同产地样品的含量,该方法可快速高效的检测出样品中4个有效成分的含量,为全面控制藏药旺拉的质量提供了依据。薛楠等通过HPLC法测定了青藏高原不同地区藏药手参中天麻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天麻素可以作为手参质量控制的指标。张海先等采用HPLC法对不同产地手参药材中的天麻素、腺苷、对羟基苯甲醛和对羟基苯甲醇4种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并考察了气候因子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和准确性都比较良好,可为科学评价手参药材的品质提供更进一步的参考。张晓红等从手参干燥块茎的热水提取物中醇析分离得到纯的手掌参多糖(GCP),GCP的数均分子量为:Mn=3.21×104;糖组分分析显示GCP葡萄糖和甘露糖摩尔比为1:1.5;结构分析表明GCP是以13位和部分14位键合的糖苷键,GCP糖苷键为β-吡喃型糖。
3药理活性的研究
目前对于手参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的研究比较少,更多的是关于手参的报道,综合近几年已有的文献,我们得出手参在药理方面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3.1促进祖细胞增殖及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卢卫红等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红系祖细胞(CFU-E)的影响实验中,对于辐射性贫血模型,观察各组培养皿的细胞灶数,实验组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可见手参有促进祖细胞增殖的作用;在抑制HBsAg活性检测中,通过不同剂量手参液和病毒抗原体的相互作用表明手参有中度的抑制HBsAg的作用,起且效时间较快,一般2h左右即能有抑制作用,作用时间长且稳定。
3.2抗过敏及抗氧化作用:
手参块茎的甲醇提取物,在用于鼠耳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中显示抗过敏活性,用反相硅胶柱色谱对该提取物进行纯化,发现甲醇洗脱流份的效用接近抗过敏药Tranilast,更能抑制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BL-2H3)抗原诱导的B-胺基己糖苷酶释放,经分析得知该甲醇洗脱流份含有菲类和二氢芪类化合物。李红兵等利用手参不同的溶剂提取物(pH3水,水,60%乙醇,95%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水饱和正丁醇)测试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结果表明95%乙醇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最强。
3.3其他药理作用:
手参提取物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具有一定降脂作用,并能保护脂质代谢紊乱造成的肝损伤;蒋灵芝等通过比较不同剂量单味药手参散剂对急性胃溃疡模型的治疗作用,表明手参对急性胃溃疡疗效显著;手掌参醇提物能够明显抑制矽尘诱导的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的过度表达,明显抑制SiO2粉尘致大鼠的肺纤维化,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肺组织脂质的过氧化损伤;手参可减少小鼠双前肢的抬举次数,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能够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的入睡个数和延长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持续时间,实验表明手参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3.4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周建平等成功构建了手掌参的全长cDNA文库,容量达到8×105个/μgcDNA,全长cDNA比例达到68%,重组率超过96%,为手掌参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功能基因发掘等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通过筛选手掌参cDNA文库获得γ-硫素基因,它是植物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菌、抑制昆虫α-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在转基因、植物病虫害防治、粮食增产等方面有应用,并在原核系统中获得了高效表达和纯化。
4临床应用研究
手参属药用植物作为我国传统药材在藏医和蒙医方面较为常用,具有补肾益精、理气止痛、补脾益肺的功效,主治肺虚咳喘、虚劳消瘦、神经衰弱、止血、疗伤、通淋、慢性肝炎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藏药中,手参和盘龙参皆为药用正品,而短距手参、角距手参、西南手参等常被当作手参使用,代用、混用现象很多,除此之外还有凹舌兰、红门兰、绶草、角盘兰等属的多种植物;在蒙药中,手参为药用正品;中医用作手掌参正品的的还有粗脉手参和长苞凹舌兰。现在市场中也出现了很多含有手参的成药,如复方红芪颗粒剂,治疗因体虚所致的反复发作性疾病以及抗癌辅助药;手参肾宝胶囊能够补肾强体;洛布桑胶囊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蒙药苏格木勒-7调经养血、暖宫止带,蒙医用于治疗心、肾脏“赫依”病,气滞腰痛等病症;手掌参三十七味丸用于治疗肾寒肾虚、腰酸腿疼、消化不良等;复方手参丸治疗失眠,改善睡眠状况;手参用羊奶和牛奶炮制能增强一定的滋补强壮作用。
5小结与展望
论文摘要阐述了山药的生物学特性,并详细介绍了山药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山药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山药又称淮山、山薯、薯蓣、大薯,原产亚洲热带地区。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地下肉质块茎供食,喜温暖湿润,忌积水,怕干旱。山药为中药、蔬菜兼用,营养丰富,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VC、V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胆汁碱、尿囊素等。作为中药可以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肾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抗肝昏迷、延年益寿。一般产值9万元/hm2左右,与其他作物进行周年间作套种产值可达15.0~22.5万元/hm2。
1生物学特性
山药为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茎细长,叶对生或3叶轮生,1m以上,叶片心脏形或箭头形,叶腋间常生1个珠芽(气生块茎),亦称零余子(山药蛋),可用来繁殖和食用。地下肉质块茎,分为棍棒状、掌状和块状3类,表皮粗糙呈淡黄褐色或黑褐色,表面密生细须根,春季自块茎上生不定芽,肉白色或淡紫色。夏季开花,花单生,乳白色少有结实,都行块茎繁殖。雌雄异株,穗状花序,雌花序下垂,雄花序直立,花小,黄绿色。果实有三棱,呈翅状,成熟后枯黄色。山药要求高温,干燥气候,块茎10℃开始萌动,生长适温为25~28℃,在20℃以下生长缓慢,叶蔓遇霜则枯死,短日照能促进块茎和零余子的形成。
2高产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当前栽培的山药品种主要有2类:一是普通种,通常又叫家山药,二是大薯又叫田薯。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种有淮之、农大短山药1号等。
2.2土地选择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松软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块,要求上下土质一致,如下层有较薄的黏重土层,挖沟时挖去,也可种植。土壤以微酸到中性为宜。山药不能连作,一般应隔3年轮作1次。
2.3种子处理,培育壮苗
应采用零余子(俗称山药蛋、山药豆)和山药块茎段作种。种前需晒种1周以上,促进种子内部物质的转化,打破休眠,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零余子晾晒至表皮呈灰绿色,上面有很多疙瘩突起,用手剥开表皮可见紫绿色的肉。山药块茎段晾晒至伤口向内萎缩,并从断面中间裂开。4月上中旬选择较肥沃的土壤掺以腐熟农家肥进行集中催芽育苗,可采用10cm×20cm的窝行距,待苗高10cm左右便可移植大田。
2.4栽植
挖沟栽植时,首先把沟内20cm深的熟土取出放在沟两边,沟宽30cm,再继续将沟下40cm深的土层挖松,将拌匀的腐熟农家肥15.0~22.5t/hm2、磷肥750kg/hm2、碳铵450kg/hm2、硫酸钾375kg/hm2施入其上,并稍加翻挖,最后把沟两边的熟土提到沟上,培成宽30~35cm、高20cm的土垄,再将繁育好的山药苗栽植在土垄上。一般栽4.5~7.5万株/hm2,水肥条件好,密度宜小。为了便于搭架、田间管理和通风透光,宜采用宽窄行相间栽植,如100cm×70cm×25cm,栽4.65万株/hm2;或80cm×50cm×25cm,栽6万株/hm2。
2.5常见的栽培模式
常见的栽培模式有:韭菜与山药套种、玉米与山药间套种、蚕豆与山药套种等模式。蚕豆与山药套种,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整地点蚕豆,来年3月到4月收蚕豆栽山药,效益可达15万元/hm2;韭菜与山药套种,效益可达18万元/hm2;玉米与山药间套种高效立体栽培,周年可生产蔬菜,效益更高,可达22.5万元/hm2以上。
2.6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徒长,促高产
多效唑对山药藤蔓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节间缩短、藤蔓粗壮、叶色浓绿、叶片增厚、顶端新生侧枝减少、花蕾发育不良、零余子生长受抑,能使山药增产10%以上。喷施多效唑的最佳时期在山药藤蔓满架,现蕾开花初期,均匀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生长过旺的田块可多喷1次,间隔1周。
2.7搭架通风透光
山药是藤本右旋攀缘性植物,任其自然生长不利于通风透光和产量提高。搭“人”字架应在藤蔓生长到50cm以上进行,支架顶端用架材连接,并用绳子扎牢,以提高支架的撑力和抗风能力,防止倒架。搭架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架内的湿度,减少病害,从而提高山药产量。一般架高在2m左右。
2.8重施钾肥,促进块茎膨大
山药喜有机肥,从播种到发棵都可铺施。在生长前期以藤蔓生长为主,应适当供应速效氮肥,进入块茎生长旺期,要重视氮、磷、钾的配合施用,特别是重视钾肥的施用,以促进块茎膨大和物质积累。生长后期要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藤蔓徒长。一般使用的钾肥有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生物钾肥等。在山药生长期内,一般需分次追施硫酸钾600kg/hm2,
才能达到较好的高产效果。生长后期结合防病治虫,根外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还可达到保叶防早衰的目的。
2.9病虫害防冶
2.9.1病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白锈病、褐斑病。白锈病于春季发生,褐斑病于夏季发生。防治方法:①搭支架,使通风良好,不能在阴湿积水的地方种植;②用波尔多液(1∶1∶140)或多菌灵800倍液喷雾防治。
2.9.2虫害防治。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咬食根部。防治方法:①结合整地施入辛硫磷或毒死蜱颗粒剂;②发生时用毒饵诱杀或药液灌根等。
2.10防止畸形山药的形成
在山药栽培过程中,因不良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使山药在生长过程中改变了内部组织结构,从而产生各种奇形怪状的山药,如山药块茎上端分杈、下端分杈、蛇形、扁头形、脚掌形、葫芦形、麻脸形等,这些统称为畸形山药。防止措施:①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谨慎施用种肥,防治地下害虫施用毒土、毒饵时不能盲目加大剂量;②人工挖山药沟时应在冬前进行,通过冬春雨雪侵蚀冰冻使土块充分风化粉碎,随风化解冻及时填沟,填沟时仔细剔除上壤中的石块、砖块、沙砾等硬物。不要将大土块填入沟内;③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人粪尿、堆肥、厩肥和优质土杂肥,要利用夏秋季节气温高、易发酵腐熟的有利时机提前进行沤制。提倡有机肥和部分化肥在种植完山药后施入山药行间,把腐熟的有机肥铺施于2行山药之间的畦面上,耧划翻土15cm深左右,使土、肥充分混合,然后将畦面的肥土覆于山药垄的两侧。
1.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实现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对学术研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实现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学术评价是其中至为关键的一环。当前我国对于高校教师的考核测评,主要是以科研成果的数量、发表和出版的刊物级别为主要依据,高校往往将高水平论文的发表与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的立项等相结合,这种过度量化式的学术评价严重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这样的学术评价体系不仅不能保障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反而易导致学术之间的无序竞争,这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在对定量性的评价进行批判时,应更多地思考在适当降低量化考核的标准的同时,如何建立以质量为主要标准的学术评价制度,奖励那些确实有学术价值和影响的研究成果,以此来推动学术环境的创新,推进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发展。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多样性要求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目前还处于一个探索研究的阶段,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就需要通过评价活动来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表现在其学科划分愈来愈细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愈来愈明显,这就导致了其最终的成果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客观合理地反映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结果,且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还涉及许多无法量化的评价指标,因此,定量的评价标准不能很好的适用于跨学科、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的评价,这就需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深入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建构完善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3.全方位的人文社科评价离不开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全方位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指的是对学科的评价、中观层面指的是对科研机构的评价、微观层面指的对科研成果以及科研人员的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多指微观层面的评价,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关系到人员评价、项目评价、学术成果评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选择都需要科学化、规范化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系统,否则就会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
4.已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研究评价理论可供借鉴当前我国的人文社科评价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一些不同特点,如较强的主观性、滞后的效益、价值的间接性、评价对象的复杂性、某些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等,应根据这些特点来构建一个不同于自然科学评价体系的更为独特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自然科学评价体系研究起步较人文科学较早,形成了一些经过实践证明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虽然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来说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为之借鉴。
二、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要素分析
系统是指“部分构成整体”,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的结构形式联结而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我们可以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因此构成评价体系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关于评价系统的要素构成,主要有“三要素”、“四要素”和“六要素”理论。“三要素”理论指的是科学的评价系统是由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手段三个基本要素构成,除此以外还可以包括一些其他要素,如评价目的和评价结果。“四要素”理论是指科学评价的系统应该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参照和评价目标四个子系统构成,总体来看,这两者所包含的内容是基本相同的。“六要素”理论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客体、目的、标准及指标、方法和制度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六个要素中,评价目的构成了评价体系的首要要素,因为任何评价都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来达到评价的目的,它制约着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程序等制度的制定或选择。所有的评价都需要确定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准则,换言之都需要确定评价的标准或评价的指标,这关系到整个评价系统的性质。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需保证评价活动本身的公正、公平以及可持续发展,一旦被证明是正确的方式、方法、标准、程序就形成了评价的规程,即就是评价的制度。评价主体通常是评价活动的实施者,也被定义为具备一定的评价知识和技能,能够参加评价活动的人或机构。它可以是对评价对象发表评价意见的个人、团体、媒体、社会机构等,其中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术共同体的评价,即同行评议。
评价客体即被评价的对象,评价客体可以是学者、研究机构、学术研究成果、研究项目、学术媒体等。只有明确了评价的目的,才能确定评价对象;只有确定了被评价的对象具有可比性,才能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目的指的是评价要达到的预期希望和总的原则要求。评价目的不同决定了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甚至决定了要选择不同的评价专家、确定不同的评价程序。评价的目的连接着评价的客体和评价方法,是最为重要的评价要素。评价方法是指评价中使用的工具或手段。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其研究对象一般来说是有人参与的,这样就包含了与人有关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不是所有的定量评价都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除了一些可量化的因素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涉及到很多无法量化的指标,评价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历史的评判,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价值观和历史观还需要对其进行定性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指的是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评价的标准依赖于评价目的,也就是说评价目的决定了评价的标准。如果说评价标准是总的衡量尺度,那么对于评价标准进一步细化则构成了评价的指标,例如,引文量、获奖数量等。而定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按其是否符合创新性、规范性、价值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来设定。评价制度是指有关部门制定的保证评价活动正常进行、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程,包括了评价专家的遴选、评价对象申诉、评价结果公示、反馈意见、评价结果共享等。评价制度的保障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支撑点,因此良好评价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活动是一个系统,构成评价体系的多个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他们是构成评价体系的有机整体,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准确、公正、客观、全面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对一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最终评价,是各个评价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制度保障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还可避免学术不端行为、抑制学术腐败现象的频发。学术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术失范现象泛滥、独立的学术评价机构缺失、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和渗透等,这些因素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实施都造成了严重的干扰,进而影响了评价的过程和评价结果,这些体制方面的缺陷需要通过制度的变革来实现。
1.建立专门的评价机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而科学的评价机构是构建评价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已有一些评价机构和组织,他们依附于政府机关或其他实体单位,但是发挥的作用都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其对学术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未能进行科学地、有效地认证和鉴定,设立独立专门的评价机构就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学者提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它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专门的、权威的机构,它可以对学术研究成果、研究项目、科学研究机构、学术研究者以及学术机构委托的一些其他的评估业务等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保证评价活动的公正性。因此,建立专门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构是实现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2.健全完善同行评议制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模糊性、描述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像自然科学成果一样通过科学实验和反复、精确的数学计算加以验证,也不能用指标和数据进行简单测定,因此,由从事相同或相近领域的专家来判定研究成果的价值就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评价方法,即就是同行评议法。同行评议法是一种定性评价方法,其特点是操作较为简单,评价结果易于被使用。由于充分发挥了同行专家的经验知识、调查分析能力,从而避免了这种评价方法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然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活动中使用同行评议法仍然会存在一些随机因素,如评价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同行专家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等,这些使得评价的结果常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各种新兴、综合、交叉学科的不断产生,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对于那些应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影响成果价值的标准既要考虑其学术价值同时还需考虑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同时,同行评议制度还应实行专家回避原则,其重点是对同行专家的有效制约,从而可避免一些非学术性因素的干扰,使评审结果公开、公正,接受学界的监督。
题目:分层异步教学模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于分层异步教学模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 提供几点增强其应用的策略, 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分层异步; 教学模式; 策略;
近年来,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转变当中。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比较刻板, 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而分层异步教学法能够根据学生的智力发育情况进行分类, 同时进行学习, 设置不同深度的问题和内容, 进行针对性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分层异步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为了扩大学生之间的差异, 而是通过不同方法的训练得到相同的学习效果, 其根本目标在于消除差异, 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一、分层异步教学法对小学数学发展的意义
1. 分层异步教学概述
分层异步教学法并非是在近年来才开始兴起的, 而是从古代就有的。最早出现在《论语·先进篇》, 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大家孔子提出的, 也被称为因材施教、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等[1]。而分层异步教学法是对其的发扬和丰富, 它要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别, 再进行适应的教育。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快速发展的时期, 不同人的智力水平不尽相同。而数学是一门对智力要求较高的学科, 在不同的年龄段智力发育程度也存在差异, 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很可能导致学生之间差异越来越明显, 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因而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它不仅仅能够解决上述的问题,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发育, 在适宜其学习内容的前提下, 再进行拓展训练, 就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2. 消除学生差异
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而言, 学生之间的学习情况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果教师一味按照相同的进度进行教学, 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降低。数学学习好的学生学不到更多的内容, 只能止步不前, 而且会对数学学科产生轻视心理, 而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不再努力学习数学;另一方面, 数学学习差的学生长期赶不上学习进度, 就会产生自我放弃的心理。这两者现象都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 更不利于学生自身数学内涵的发展。而分层异步教学法能够将两者进行分离, 再进行不同方式的辅导, 能够快速提高基础差的学生, 而且对基础好的学生进行拔尖, 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有利。最为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完成基本学习的同时进行自我扩充[2]。
二、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逻辑思维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指导意义, 而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当前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宜小学数学的发展, 而且也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目标, 需要转变成为分层异步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宗旨就是因材施教, 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学生的材质和智力水平的发展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1. 科学分层
有效合理的把学生分层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基础的一部分, 如果分层不到位后续学习就无法进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 有分为两层的, 即成绩优秀和欠缺的;也有分为三层的, 简单来说就是上、中、下阶层。就作者个人而言, 将教学分为三个层次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因而本文就针对三层分段进行简述。首先在分层之前, 教师必须对学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单纯依靠成绩进行分层是非常不科学的, 而且不利于阶层之间的进步[3]。其次, 第一层次就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牢固, 而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第二层次就是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能够接受知识的学生;第三阶层就是基础知识掌握欠缺, 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不高的学生。另外, 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小学生的智力发育非常快, 要根据学生能力的提高进行调整, 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数学学习。
2. 异步教学
异步教学并不意味着学生进行完全不同的教学, 它要求在进行相同教学内容的同时进行不同的训练模拟[4]。这也就是说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是相同的, 而对于较快掌握的学生进行扩展。数学最为重要的就是做题, 小学也不例外。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足以接受新知识, 就可以进行题库的拔高训练。教师可以把训练题目分为三类, 即基础题、能力题、拔高题,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 避免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3. 差异化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