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8:11
导语:在三年级数学下册工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数学活动的过程,了解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感受到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共有学生57名,中等生约占60%,优生约占20%,反应迟钝、学习不用功的学生约占20%,总体看经过上学期的管理,学生纪律普遍好些,上课基本能认真听讲,但也有少部分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发言不积极,作业不认真,有些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有错不能主动改。
经过两年半的数学学习,本班学生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他们已经能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思考问题,能熟练地运用一、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对表内乘法也比较熟练了,有了计算乘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经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和思考问题。在合作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本班学生由于年龄、农村家庭环境等差异,导致本班学生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充分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质疑精神,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包括: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年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在空间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用正确的语方描述行走路线。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本册还引入了面积的认识和计算。这部份内容也是生活中应用性比较强的,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有关面积的知识和问题,这部份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扩大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生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与任务:
使学生:
1、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进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和简单的两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口算: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及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4、结合生活经验,能辨认从不同方位
5.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实施措施:
1、先由学生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试着独立解决
2、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小数和面积的意义
3、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位置与方向
4、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四边形变换的奇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帮助与辅导
个体分析: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老师应善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形象的动作思维和抽象的计算思维结合起来,把讨论与交流结合起来,实现内化,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由于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有的孩子表现得特别优秀,而有的孩子则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针对本班孩子的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帮助与辅导。
辅导目标和措施:通过辅导让后进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比较牢固,成绩有所提高,基础好、智商高的学生更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措施:面批作业,及时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与家长联系;利用课余时间辅导
六、教学检查与评价
评价是为学生服务,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为原则,我从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优化数学课评价过程入手,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7、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8、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39名学生。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一),面积,年、月、日,复式统计表,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一)”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统计表”这一单元。让学生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学习中,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数据所包含信息的作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数学广角----搭配(二),”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学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
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3“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
由例题开始,通过课件展示两种蝴蝶只数的变化,从而引起倍数关系的变化,让学生边看图边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小棒,讲数理,做第一层次的练习;第二层次画图,教师只画出第一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图形让学生自己定,是第一行的几倍,通过画一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最后,设计了一个浏览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学生既感新鲜又感亲切,兴趣盎然。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从学生喜爱小动物入手,例题出现颜色艳丽的蝴蝶,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还创设带小朋友游动物园的故事情节,通过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动物造型吸引学生,让学生根据动物图,用“倍”说一句话,调动了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数学就在我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反映数学实用性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把握机会,就能让学生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比交待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到摆、画,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4本学期,自从从事教师这一行,当一位好教师就是我的目标,我担任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中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学期将过,我付出过辛劳,也有收获的喜悦。为了下一学期更好地工作,现作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
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
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作业。
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育教学方面:
一年来我一直担任三年级班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1、尊重学生是以学生为主的关键。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以学生为主个人工作总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尊重学生探究精神个人工作总结,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做到这些,才能够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探究。
2、分层合作,是实现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必由之路。
学生的层次不同,思考的效率不同,往往会造成一些学生怕于思考,懒于探索个人工作总结,依赖别人的思想。教学中如果让好中差混成一个小组,这样好的学生永远成为领头人,成为代言人,而差生永远就在小组中得不到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分层分小组合作的方法,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不同小组以不同层次的任务,学生在层次相同,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有了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就达到了分层次合作的目的,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挑战性任务。
3、规范作业。
学生学习新课和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要靠一定的作业来巩固提高。通过规范化的作业使学生的思路明晰,条理清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新课程标准里的一个鲜明观点,而规范化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的习惯得以形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制定帮教方案。
对个别的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例如,自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落班辅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及时反馈的形式,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在班级中开展互帮互学小组,进行一帮一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端正思想,互相学习,互想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平时,自己还注意“两手抓”:一方面培养好尖子生,一方面通过尖子生辅导后进生,以先进帮助后进,以好带差,促进双赢效果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课改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5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51名学生,其中男生28人,女生23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4、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习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
八、课时安排
(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
1、口算除法3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统计(4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
2、平均数2课时左右
(四)年、月、日(5课时)
制作年历1课时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
1、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面积(7课时)
二年级的学生应把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作为一个长期学习的重点,而这个习惯都是从小就开始注重培养起来的。对于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学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呢?小编为大家整理归纳了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 ×(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
1.角的动态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2.角的种类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平行)!
3.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 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 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在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以往,有的老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学习,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是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那里,带者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课堂学习效率。教学时间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即使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2、课前准备习惯
课前准备是良好课堂秩序的一种保障,学生每次上完课后及时收拾好上节课学习用品并准备好下节课用品如课本、工具书、练习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并要按一定顺序摆放。这样既避免了课堂上杂乱无章的现象,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1、培养良好的坐姿习惯
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发育阶段,柔韧性非常好,但同时也非常容易受到“冲击”。小学生在读写时如果坐姿不正确,久而久之,将养成不良的坐姿习惯,很有可能造成骨骼的变形,不利于身体保持平衡,出现驼背或肌肉疲劳等症状。为了改变这种不良习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要用一句话来提示学生,“坐如钟”一句简短的语言,能提醒学生及时改变不良的坐姿。我还经常告诉学生坐姿与自己的视力也密切相关。不正确的坐姿会造成眼睛的疲劳、使眼睫状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以往,势必导致视力的下降。不良坐姿也会影响自己将来身体美,不良坐姿还会影响将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相信正确地引导培养,学生均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
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首先,重视学生书写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们来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而且书写质量很差,这跟书写习惯养成有密切关系,那么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书写姿势的培养。严格要求,反复强化。良好习惯的形成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如:坐时要端正,腰杆挺直,要求眼睛视线与水平面接近直角,距离在1厘米左右,这样既保证了脊椎正常发育,又做到了用眼卫生,书写时不要求多,也不要求快,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书写习惯。除严格之外,还有一个反复强化持久要求的问题,只有反复不断地强化练习,才能使学生逐渐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所以书写习惯的培养就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课堂上只要是提笔书写,我就让学生想口诀:书写要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这样学生通过简单的儿歌来强化记忆书写的正确姿势。长此以往,一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使其受益终身;然而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坚信,只要锲而不舍,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必然会逐步形成。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还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是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之后,先后顺序搞不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认真读题,抓住关键字眼,找出已知条件,认真分析,每道题至少读两遍,达到题意弄明白方可解答。
要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应用题的解答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学会认真思考。认真检查的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不愿意检查,也不会检查。既然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欠缺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指导、多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检查方法,在检查中使学生意识到认真检查的重要性,从而能坚持认真去做。
认真验算的习惯,很多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每次写完题之后就感觉万事大吉,大功告成了,为此以往很多老师采取批评的态度,但结果没有太大的改进。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教育学生正确的方法,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等书写清楚规范,竖式要写清楚,排列整齐,以便检查。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审题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教师平时多引导、多检查、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逐步养成。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解析
1、计算要过关: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最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计算问题,计算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根据学校数学的学习情况,孩子还没有学习乘除法的列竖式,尤其是乘法的列竖式在二年级数学的学习中要求的比较多,比如数学课本下册第三讲速算与巧算中就多次用到了乘法,另外一些应用题中也会有所应用。
2、枚举是难点: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序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对于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愿意以凑数来尝试解答问题。而枚举法的问题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有序思维,比如数学课本上册几枚硬币凑钱的方法,下册的整数拆分都属于枚举法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孩子要有序,同时直观性不强,对于孩子理解有一定困难。建议家长可以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近日,笔者参加了绍兴市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比武,其中有一项是教学设计,内容是设计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一课时,试卷提供如下教材:
■
熟悉低年级教材的老师都知道,这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在拿到教材后,我凭着自己的经验,知道这是加减法的四种形式(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其中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难点,学生错误最多,笔算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途径。
再粗粗一看教材,93页课本上一个小男孩说出笔算的方法引起了我的关注。于是,几乎是不加思索的,把知识目标定为“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可以说是奋笔疾书,把教学重难点、设计意图、教学流程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完成了,把重点放在了优化出笔算的方法来。回到学校后,翻开数学书,急急地看了后面的几个课时,糟了!教学目标定错了,重点偏离了,追悔莫及。
二、追根溯源
晚上静下心来,分析自己失误的原因,终是“把握教材不准”惹的祸。
1.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过分自信导致“把握教材不准”
知识就像一棵树,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科书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其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如同数学中的点、线、面、体一样,知识的掌握也可分为四个层次。有的人只能掌握一个个的知识点,但不能把这些知识点连成一条线,如同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连不起来,这是掌握知识的第一个层次;有的人能够把同类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形成一条线,但不能把不同类型的各条线的知识横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面,这是第二个层次;有的人能够把同一年级的知识纵向、横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面,但不能把不同年级一个学段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的立方体,这是第三个层次;只有把整个学段的知识纵向、横向联系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知识立方体,这是第四个层次。一个教师如果达到了第四个层次,就会成为一个教学专家,在教学中不管从哪个知识点切入,都能把各种知识连接起来。一些特级教师之所以能随心所欲地驾驭教材,就在于他们达到了第四个层次。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应该是属于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我的主观臆断,知识体系的前后倒置导致在设计时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
2.对学生情况的经验主义估计导致“目标定位不准”
最近教三年级上册的《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学生掌握良好,把笔算加法的算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课堂上我几乎不用总结算法。我想,学生对于连续进位几乎一看就会,大概是二年级时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功效,于是猜想此课一定是《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教学内容,同样是第一课时,根本没有想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实在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已经学过了,本节课不过是100以内口算的继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萎、抽象,以学生乘船去鸟岛春游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确定如下。
(1)让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
而我,居然把笔算当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定位,难怪教研员要说“一直教低段,就连目标都把握不准!”
三、有效对策
1.以把握教材为目的,吃透课标精神
课标可以说是我们进行教学工作的指南针。怎么才算吃透课标?我认为,知道甚至会背都不够,必须把课标从遥不可及的神坛上请下来,做到心中时时有课标,把课标与教材、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不自觉地就融入了课标理念,才会习惯于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而对于把握教材的重要性,我想可以借“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故事来解释。即我们要想成功上好一节课,心中必须有教材,即对教材的编排、例题的教学目的和对应习题的处理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要有一个准确全面的把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驾驭教材,活用教材,让教材充分为教学服务,发挥它的工具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明白,教材的本质就是一个工具,一个载体,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教材范围内,更不能迷信于参考书的权威性而困住自己改革的脚步。
2.画知识树为突破口,整理知识结构
为了使教师能够熟练把握教材体系,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习,可以画知识树为途径,进行课标解读的一系列活动。
开学初拿到课本,很多老师都急于备出下学期两周的新课。现在看来,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一个真正有经验的教师首先要通读整册课本,对照课标,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前后联系,画出整册书的知识结构图,写出教材分析。包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本的编写意图和逻辑线索,本学段知识的内在关系,自己如何整合和处理课本等。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讲,每个人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可以借鉴一年级数学上册解读课标知识树)和处理设想。通过研讨,相互都有启发和收益。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教研组共同设计出本学段本学科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张贴于每位老师的备课笔记上。
在新学期的开始不要急于讲第一课,而是给学生讲整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3.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苏教版
小学的数学教育,是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和数学能力提升的初始阶段,也是打基础、长见识的关键期,地位十分重要,应该受到广大数学教师和业界人士的重视。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自觉的参与数学学习,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一、巧设数学情境,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来说,这一观点同样适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之自动的热爱数学,自觉的进行数学的学习,这就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设置巧妙、精细的情境、场景和空间等来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情境教学的好处在于:空间化、立体化和形象化的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感和求知欲,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用情境带动数学课堂教学,是不错的选择。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认识角》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干巴巴”的讲授,学生恐怕很难理解“角”的真正含义,这时可以使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如,可以从学校器材室借来三角尺、小黑板等工具,分别展示三角形、四角形的形状,并告诉学生们,“角”的“外形”和“长相”,这样易于他们的理解。同时,在教室里,黑板是长方形的角组成的,教室墙壁的四周也是角构成的。类似于此,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角”的实际存在,然后教师在从旁进行点拨和讲述。类似于这样的情境设置和模拟,效果远大于常规的课堂授课,值得尝试。
二、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教学,带动小学生对“生活化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学做三者的有机结合,生活即教育。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陶行知理论同样是适用的。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可以尝试将生活、社会和日常元素带入数学课堂,这样不仅拉近数学与学生们的距离,而且一下子使得原本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栩栩如生”。小学生大部分处于7-12岁的阶段,他们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不够多,但是已经具备基本的生活常识和起码的社会认知,所以,引入生活化的因素,有利于数学课堂气氛的活跃,也有利于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知人民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生活中常用的人民币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如100元、50元、20元、10元、1元纸币和硬币等。在进行章节知识的引入和简要讲述后,可以向同学们提问生活中他们都见过哪些人民币,之后教师可以拿出预先准备的人民币,并逐一的进行细致讲解,如人民币的基本特征、面值、发行信息等,这样,学生可以找到亲切感和生活气息,利于本章节的课堂教学。
三、适当运用教学工具,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工具”是较为宽泛的概念,既可以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具,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和手工艺品等,总之,只要是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工具”,都是可以加以使用的。使用教学工具、教具、物件等进行课堂教学的引导和辅助,最大的好处是使死板的数学知识动态化,符合小学生“好奇”和“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在类似于游戏的状态中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同时可以适度的调节课堂气氛。通常可以用来使用的数学教具,既可以是直尺、三角板、四方框,也可以是折叠的纸飞机、四方形纸盒。在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上,并没有严格限制,只要是利于课堂教学的物品,都可以拿来使用。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四方框来演示一般正方形的形状,并按照实物解释四方形的基本特点,如四条边长度一样、四个角都是直角等;另外,可以用一个普通的烟盒来演示长方形的外观,并向学生们解释,长方形的基本特点是四个角都是直角,边是两两对等的,同时要让学生们通过观察长方形烟盒,来进一步认识长方形的长与宽。此外,像生活中的长方形纸盒、四方形包装盒等,都是可以使用的“教具”,也是激发学生们求知欲、探索欲和学习兴趣的好工具。只要教师开动脑筋,大胆创新,一定可以找到更多的教学工具、方法和模式,一定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郭淑芬.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3).
[2]黄世英.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J].广西教育,2008(Z4).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教育创新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他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有素养、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祖国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要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重任,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要创新,因此,我校把教育教学创新作为工作重点来抓。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信息技术也悄然深入到我们农村,个人计算机进入了我们农村的大部分家庭,学校也新添了许多信息设备,网络资源共享成了一种趋势。根据时代的要求,又根据多媒体的特点,为把我校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为把我校打造成先进学校,我校决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网络资源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创新。
一、要实现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必须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做准备,于是我校加强了硬件设备的建设,为教育教学的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几年来,我校建立了学生微机室,里面有50多台电脑,一间远程教育资源接收室,每天接收教育资源,在每间学生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在学校开通了校讯通,以保证学校和家长的联系。
二、教育要创新,教师是关键,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提高,必须具备创新型教师应有的素质,新时代要求教师必须懂电脑、会用电脑、会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于是,我校请微机教师培训其他学科的教师学电脑,我们利用双休日和晚上的时间到学校学电脑,学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今年暑假还请了县教研室的张科长教我们教师制课件,为我校的全体教师上好多媒体课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学习,我校教师――无论年轻教师还是年老教师,都学会了计算机的许多知识,如打字、设置字体、设置段落、制作表格、制作幻灯片、从网上下载、查找资料等等;都能熟练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了,大部分教师还能自己制作简单的课件,用自己制作的课件进行教学,有许多教师的课件还获得了省市级的荣誉。我校教师在运用多媒体上达了标。学会微机知识,学会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教育要创新,必须从课堂教学抓起,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让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共同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1、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而多媒体正是以它的声音、视频和动画效果这些独特的魅力,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于是我校的教师从网上学习先进的、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从网上下载,自己制作课件,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譬如:我在教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孩子们熟悉的自选商场画面,有许多小朋友在买东西,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购买热情,进而引出购买东西要用钱,中国的钱叫人民币。多媒体出示各种面值、各种材料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并分类,这样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知识就变得直观、形象了。在教一年级语文上册自选商场时,要求会认面包、牛奶、火腿肠、牙膏、毛巾、洗衣粉、铅笔、尺子、作业本九个词语,我出示多媒体课件,自选商场的一角,一个三层货架,第一层摆着好面包、牛奶、火腿肠三样食品;第二层摆着牙膏、毛巾、洗衣粉;第三层摆着铅笔、尺子、作业本三样学习用品。在每样商品下是对应的词语,再让学生认读这九个词语,读对了,多媒体里还说声恭喜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使识字变得简单了。同时也有助于这九个词语分类认识。在二年级语文上册我们成功了这一课,多媒体上播放了天安门广场和中华世纪坛申奥成功的热闹场面,那场面和声音感染着每一个孩子,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热情,他们个个跃跃欲试,好想要参与到庆祝申奥成功的活动中去一样,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也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本课的兴趣,这种学习动力的调动,是我们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在太空生活趣事多这一课中,我课前在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宇航员生活的课件,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让孩子们一下子对浩瀚的太空产生了兴趣和向往,对宇航员叔叔产生了无限的羡慕和敬佩,对我们祖国的航天航空事业产生无比的自豪,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这一课兴趣,同时激起了孩子们想象太空生活还有那些趣事的思维的火花,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学习和孩子们的生活拉近了,使学生乐于学,在学中得到快乐。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我校利用微机课教给学生一些信息知识,如:教给学生打字、设置段落、从网上获取知识信息,从网上下载、等等,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为所学的知识查一些相关的资料,在课上展示,这样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既可以为自己的成果感到欣喜,又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三年级语文的园地二要学到名人名言,课前让孩子们在网上搜索了名人名言,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查到的名人名言,结果学生们的兴趣很高,展示的内容也很多,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中学到了很多,这比老师的直灌要强多了。学生上网也可以应用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是三年级作文,三年级的孩子由于刚接触作文,所以写的时候有些难,在上作文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在网上查一些相关的作文,上作文课的时候,教师讲完习作要求后,让学生把范文读一读,让学生向范文学习,范文读多了,学生才能言之有物。在写我最熟悉的一个人这篇习作时,学生们在课上读了许多网上的范文,有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姥姥、我的同学、我的老师等等,文中的一件件事例感人至深,让学生们在互相展示中感受到了亲情,与自己的最熟悉的人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使学生们有事可写,有事会写,为写好我最熟悉的一个人做了良好的准备,这节习作课上得很成功。
一、了解数学历史,发挥榜样激励作用
爱国主义思想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如每星期的升旗仪式,教室黑板上悬挂的五星红旗,及红旗旁的标语“祖国利益,高于一切”,都着重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包含数学方面的辉煌成就。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
二、挖掘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中包含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具有说服力的相关数字或统计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只为了学习数学而教学,要有意识地挖掘材料中所蕴含思品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乡等方面的教育。如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有这么一道题: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市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高是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问中央电视塔高约多少米?学生很快就可以计算出中央电视塔的高度:209+196=405米。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高405米的电视塔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对比一下学校的教学楼高6层,约24米,那么电视塔的高度约是学校教学楼高度的17倍。学生就会大呼惊叹,教师就可以相机进行思品教育:祖国建设成就辉煌,祖国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大踏步发展,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建设更美好国家的愿望。又如小学数学中,出现了这么一些数字:珠穆朗玛峰高度是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长城的长度是6300千米,是世界最著名的古建筑物之一。长江的长度是6211.3千米,是亚洲的第一大河。祖国人口是13.39724852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等。利用这些详实的数字,让学生体会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从而激发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结合习题练习,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数学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在日益重视环保教育的现代社会,教师不仅要讲授数学教科书上已有的环保题材,而且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努力挖掘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把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环保知识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环保知识、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如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是《美丽的校园》,我们可让学生看着这一幅画,说一说上面都有什么。当学生说到校园里有8个垃圾桶时,就问:“为什么学校要放8个垃圾桶呢?”通过讨论,他们知道了主要是为了便于垃圾的分类。然后再给学生讲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的好处,并且让学生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把装易拉罐的垃圾桶放在操场边上,把废纸桶放在教学楼前等等。这样不但净化了校园的环境,而且有利于能源的再利用。又如:在教学第三单元时,有一幅“野生动物园”的图,可让学生说一说我国有哪些野生动物,并且说一说图中哪些动物的数量同样多。这时我们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我国许多野生动物将要灭绝,我们要怎样保护它们呢?”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四、根据学科特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课程整合;千山路小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008-03
[作者简介]刘静,山东省威海市千山路小学教师。
一、课程整合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层面
问题:课程门类不断增多,现行地方课程增至四种,同时,学校也在着力打造体现特色的校本课程,而总课时量的固定导致课时分配紧张,并且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存在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课时浪费。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在保证国家课程有效实施、地方课程创造性实施、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的基础上,使课程量与课时量能够合理配置,构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课程环境,形成与学校文化特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二)学生层面
问题: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生存、适应能力普遍较强,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比较认真,但在创新意识、合作能力、人际沟通等方面较为薄弱。目标:通过课程整合,让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个性品质得到彰显,做最好的自己。
(三)师资层面
问题:学校有一支高素质、爱岗敬业的青年教师队伍,但相较于学生数量来说,教师人数少、工作量大,存在一人兼授多科的现象。教师精力有限,对课程的认识停留在书本理论上,对课程的钻研不够深入,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促进教师对各级各类课程的钻研,同时解决部分学科师资薄弱的问题,实现学科均衡发展。
(四)管理层面
问题:学校课程门类多,导致分管部门、分管领导多,存在交叉管理或重复管理的现象,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和负担。目标:通过课程整合,精简课程管理部门,使之系统化、专门化、专业化,实现管理的科学、高效。
二、课程整合的方法
(一)同学科课程的整合
1.学年的教材整合
学年的教材整合即跨越年级、册别,将内容相关、主题相似、形式相近的内容整合到一起,实现课程的优化。整合原则:就“低”促“高”,即以较低年级的内容为主,适当整合高年级内容,以辅助低年级教学。如语文三年级上册选读文章《字典公公家里的吵架》采用儿童诗的形式对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了区分,极富情趣,读来朗朗上口。二年级教师在进行写话指导时就选择了与《字典公公家里的吵架》进行整合,设计了《如何在写话中用好标点符号》一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单元的教材整合
单元的教材整合即同一年级、同一册别中对不同单元或相同单元中相似的内容进行整合。整合原则:详略得当,整体推进。如四年级语文下册有两篇林海音的文章――《窃读记》《冬阳童年骆驼队》,分属于第一单元“我爱读书”和第七单元“童年生活”两个不同的单元。教师在教学时就将两篇课文整合,从林海音的生长、生活背景入手,切入主题,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为详,以《窃读记》为略,整体推进。
(二)跨学科课程的整合
1.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整合
(1)社会主题课程――环境教育和品德与生活(社会)整合
我们把环境教育和品德与生活(社会)整合起来,力求通过品德课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使其获得基本的环境知识,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技能,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2)人文主题课程――传统文化与语文整合
“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传统文化教材突出了原典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我们将传统文化课程与语文阅读积累、经典读本整合起来,让学生领略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3)安全主题课程――安全教育与班会课整合
安全教育的很多内容都与班会课的主题活动相关,我们结合学校班队会活动,将安全教育与学校的班会设计整合起来,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安全的重要性,留心身边的安全隐患,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中,行动上时刻注意安全。
(4)环境主题课程――海洋教育与科学整合
科学大都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而海洋教育在编排上也恰恰体现了小学科学的特点。于是,我校把海洋教育和科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在海边的幸福,并从中体会海洋文化,学到科学知识。
2.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整合
(1)修身课程――礼仪教育和品德与生活(社会)整合
礼仪教育一直是我校的校本课程,在编排礼仪操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细化了学生校园礼仪教育,和品德与生活(社会)进行整合,将学生一天在校的礼仪整理汇编,配以形象的图片,编写了校园修身课程“礼仪,让你的形象更美好”。
(2)启智课程
这部分课程的整合包括两部分,一是劳动基地教育与综合实践、科学的整合。劳动基地教育一直是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科学、综合实践教师结合学校劳动基地中的农作物种植,编写了《“躬耕”体验行 快乐你我他》校本教材。二是数独教学与数学、信息技术的整合。数独是我校的经典校本课程,一至五年级每周都开设单独的数独课,教师依据校本教材《快乐数独》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数学探究的乐趣,锻炼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推测等综合能力。现在,我们又将数独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探索开发了数独课的新形式。
(3)怡情课程
怡情课程的整合包括两部分,一是口风琴与音乐的整合。口风琴一直是学校坚持开设的音乐校本课程。通过几年的教学,音乐教师精选难易适中、学生喜爱的曲子,按年级段编写了《琴声飞扬》校本教材。每天下午上课前的十分钟吹奏已经坚持了6年,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二是田园美术教育与美术的整合。美术学科依托基地里丰富的资源,开发了田园美术校本课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麦秆画、玉米皮画、五谷画等艺术形式,为学生长期、系统、科学地学习田园美术提供了保障。
(4)立德课程――德育和品德与生活(社会)整合
我校对德育课程和品德与生活(社会)进行了整合,围绕“德”与各年级相应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分年级确定了不同的重点,从“立德、礼德、力德、历德、理德”五个方面开发了不同的德育课程。
(三)课内外课程整合
我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自主实践平台,每月开展整合后主题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将课内所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现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的整合。学生以手抄报、卡片、研究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将研究内容呈现出来,并在教师的统一组织下,在级部层面、学校层面展示、交流。以一年级数学为例,每月的整合活动主题如下:
三、课程整合的效果
课程整合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通过课程整合,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学习力、思维能力、实践探索能力等都得到了显著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我校近几十人次在省级、市级、区级各类科技创新、艺术素养、知识竞赛、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中获奖。
以下是对全校低年段(一、二年级)320人、高年段(三、四、五年级)360人课程整合前后的调查结果:
可以看出,经过课程整合,低年级学生会合作、敢表达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高年级段学生自主合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课程整合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为教师一专多能充电;建立课程体系,为学校体验特色增彩。学校的课程整合与教学工作得到了家长、同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参考文献: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增设了“综合与实践”这一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既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又是数学课程内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是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实现学生学习数学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有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 探究 创新能力 数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18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实践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活动,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那么,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呢?下面,以“制作年历”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与现状
1.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之一,既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数学实践活动是小学低年级数学实践呈现的主要形式”“将数学实践的目标定位在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上”。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性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
2.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现状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纵观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可能是单元学习的综合应用,或是学生早已接触过的知识,有的教师觉得不是新知识的传授,所以没有教的必要,干脆弃之不教;有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活动,因而对学生的操作不加以指导,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繁多,没有重点,学生操作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华而不实。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时间不长,很多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把握不准,认为浪费时间、不好上,从而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新课程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面对以上的种种现象,需要我们教师亲身去实践,亲历研究的全过程,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以上现状,对“农村小学第一学段学生亲历数学活动的探索”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真正实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二、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准备
俗话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地进行,课前收集资料,做一些准备工作是少不了的。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所涉及的其他学科,考虑到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其次,使学生明白课前需做一些什么准备,如准备活动中用到的一些资料和学具等。
例如,三年级下册“制作年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年、月、日这一部分知识后安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年、月、日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所以,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寻找生活中不同年份、不同种类的年历,并给学生布置了开放性的任务——找2014年的年历。有了这些准备,课堂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
2.搭建实践平台,培养探究能力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动脑思考、合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收集、调查、总结的方法,在于培养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能力。平时的数学教学,都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的数学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形成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亲历体验、自主活动的平台,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形式,把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学生课外收集到的2014年年历,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同时,我及时进行指导,抛出第二个问题:“先观察你手上2014年年历的整体布局,结构是怎样的?”
生1:我的年历上有12个月,每行排了4个月,排了这样的3行。
生2:我的年历上也有12个月,每行排了6个月,排了这样的2行。
生3:老师,我的年历上的12个月是一页一个月,12个月就排了12页……(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发现了很多的数学奥秘。对,不同年历的排列方法可能不一样,但不管怎么排都是由12个月组成的。那么,这12个月中每个月的排列方法是否都相同呢?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互相说说。(在同桌学生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
生4:我观察的是8月份的月历,它的第一行表示“星期”。
师:那你们观察的月份中的第一行是否与他的一样,也是第一行表示“星期”?(学生都表示肯定)
生5:我观察的月份中,重要日子用红色标出。
生6:制作月历首先要知道每月1日是星期几。
……
在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找到了不同月历中的共同特点,如每个月的第一行都是“星期”、重要的日子用红色表示等,实现异中求同。这样教学,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明白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又为接下来小组合作制作年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创新能力
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知识只是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更谈不上创新了。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说的是人们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要亲自参与、尝试、体验,即在做中学、学中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与反思、修正与完善中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对课堂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今年的6月1日是星期日,那明年的儿童节又是星期几呢?(学生沉思)
生1:老师,我们制作出2015年的年历,不就知道了吗?
师:好,你的方法很好,我们就根据你的建议,一起来制作2015年的年历。那该怎么来制作呢?
生2:要先知道2015年的1月1日是星期几。
师:你们有办法知道2015年的1月1日是星期几吗?(学生在2014年的年历上找到12月31日是星期六,因此认为2015年的1月1日是星期日)
师:由于这一节课的时间紧张,我们就分小组合作,一起来完成2015年的年历制作。(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一个月的月历制作)
……
上述教学中,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去创造美、感悟美。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创造交流机会,体现数学价值
一堂完美的数学课,离不开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要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延伸到社会上,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用到课堂中去,应回归生活”的理念。
例如,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制作好一个月的月历并进行美观加工后,我请学生上来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案。一个学生说:“因为3月份有植树节,所以我就在月历的周围画了一些树,提醒大家要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另一个学生说:“我制作的是10月份的月历,10月1日是国庆节,这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于是我在月历上添加了烟花礼炮来表示庆祝。”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的生日是5月12日,我把这一天用红色标出来。”……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但个性鲜明。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倾听别人方法的同时,去体验、去感受其中设计的妙处,在倾听与思考中取长补短,找到更完美的设计方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进而提高自身的素养。
5.发挥教育作用,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许多内容并不是让学生学会一个数学知识并加以应用,而是以明确的主题来组织教学内容,使数学知识更加人性化,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人文精神。因此,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而是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将课本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进行有效的延伸,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例如,课堂教学中,在学生介绍了自己制作年历的设计方案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会设计年历了,那年历除了了解具体的日子外,还有什么作用?”
生1:可以知道重要的日子。
师:是呀。年历的用处很大,同学们可以回家调查一下自己最亲的人,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生日,然后在年历上做上记号,等他们生日到来的时候,给他们送上祝福,感谢他们对你的爱,并祝他们生日快乐。
生2:可以根据年历来制订学习计划。
师:你很会思考!今天是6月13日,我们这个学期期末检测安排在6月27日,算一算,这个学期离结束还有几天?你打算怎么安排好这14天的学习,争取取得好成绩,为三年级的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
这样教学,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学习与生活中,既引导学生学好知识,又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感恩等思想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教版五数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五数下册教学计划1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入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入学生空间看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
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入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详细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看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措施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小学阶段,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往人们认为,它既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又是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素材同时,人们普遍认为,这部分内容概念集中,比较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由于以往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联系实际的素材不多,学习这部分内容,既需要学生理解并记忆一些概念,又要求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入行一定的推理、判断所以,学习过程显得比较枯燥因此,这部分内容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内容
本套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主要的依据是《标准》的要求和所提倡的理念"在《标准》中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有所降低,明确在1~100的自然数中认识有关的概念和性质,并且这部分内容不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出现,在教材的编排中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散到数的熟悉和计算中去"(刘兼孙晓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第20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使得上述两单元中相关内容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下面几个特点:
(1)精简教学内容,突出基本概念教学①不再以整除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与倍数,而是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乘法算式得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和经验,对整除的含义能够清晰的理解,不出现整除的定义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不再出现"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②"分解质因数"和"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材中,"分解质因数"及"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是作为求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安排的,因此,"分解质因数"一直作为必学内容编排而在本册教材中,由于允许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失去了其基础知识的作用,因此不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只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介绍
(2)增加了直看和联系实际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于形式化,一系列的概念引出,好像都与现实生活无关;从概念到概念,似乎都难以直观而小学数学的大多数教学内容的引出都注意从实际引渗入渗出,注重提供直看支柱因此,本套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尽量联系实际,内容的呈现、展开注重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例题和习题,都增加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和插图;用铺地砖的问题情境引出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等这样的处理便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关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3)增加探索性和开放性例如,"3的倍数的特征"的得出,"做100以内的质数表",找出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过程,等等,都体现了放手让学生探究,鼓励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了拓展性和知识性内容精简之后,出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考虑,教材在相关教学内容之后,利用"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栏目,安排较多的拓展性知识作为阅读资料提供应学生例如,介绍完全数(第14页)、互质数(第83页)的概念,奇数和偶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怎样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第81页)等,以丰富学生的数论知识,激发继续探求的欲望,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探索数学持久而稳定的兴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样的编排使因数与倍数教学的教育价值得到扩充与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与数论相关的最基础的知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实际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逻辑思维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2.改入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还注意采取下面几个方面的措施:
(1)加强直观,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里,引进分数概念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数比较抽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分数也比较少,因此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教材的编排比以往更重视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体会、理解有关知识例如,"分数的产生"提供古人测量与孩子分物的两幅直观图,帮助学生感悟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促入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分数的意义"则通过直观插图,从两个方面说明1/4的含义(可以表示一个物体的1/4,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的1/4),在此基础上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揭示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2)对部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或精简其一,分数大小比较与通分结合在一起教学其二,将以往"约数与倍数"的部分内容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即:将公因数、公因数与约分编为一节,同样,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编为一节这样的调整,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迁移,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认识的螺旋上升。
(3)加强开放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不再采用的、固定的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找"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改入了过去只介绍单一的一般算法的做法,还介绍了把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的方法这样的编排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加强联系实际,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如前所述,有关分数、整除的知识都比较抽象,本套教材特别注重联系实际,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渗透手探讨新知识例如,无论是公因数与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引渗透,还是约分、通分的给出,教材都创设了适当的现实问题情境,入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得出数学方法,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这样编排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因数、公因数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图形的变换"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入一步扩展和提高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熟悉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入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看念教材的编排,首先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例如,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先让学生复习轴对称图形和画对称轴,再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从而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其次,加强直观教学图形的特征例如,图形的旋转的教学,让学生看察钟表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熟悉它们是怎样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第三,设计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不仅设计了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还设计了需要学生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的探究活动例如,让学生判断某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图案的特征,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入行"折叠"和"剪开",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则是学生系统熟悉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从熟悉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立体图形方面的最基础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观念,为入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在以往的教材中,这些部分内容的编排往往侧重于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本套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变化是,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例如,每种图形的特征,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为学生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又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方木块拼摆长方体,通过对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看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教材编排还加强了联系实际例如,从现实生活素材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图形;在介绍了容积概念后,还介绍了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在练习中适当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如第32页第6、7题);等等这些新的变化使以往知识容量大且比较抽象的这一单元,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开放的教学空间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关于统计的教学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教学新的统计知识--众数,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找出数据的众数,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其二,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看念
在教材的详细编排上,一是注重与先前学习过的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新内容例如,众数的含义是通过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得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二是注重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和方法的价值本册教材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更好地体会统计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统计看念,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入渗出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入渗出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之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看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与前面几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仍然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数学广角"单元以及数学综合运用活动中,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设计了"粉刷围墙"和"打电话"两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如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入渗出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次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看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探求欲望,此时需要教育者入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看,这同样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本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熟悉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1)提供丰富的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爱好的素材。
考虑到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等因素,本套教材注意选择知识内容深刻、内涵更丰富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例如,"图形的变换"单元,呈现了大量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美丽的事物和图案;数学综合应用"打电话"、数学广角"找次品"等,都蕴涵了优化的思想方法,这些简洁、巧妙的解决问题策略体现的是数学方法"数学在使人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门类媲美"(M.克莱因)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稳定的探索数学的爱好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仍然注意采用阅读材料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一些有关的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如安排了14个"你知道吗?"6个"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了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家的故事等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入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看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入学好数学的信心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概念,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1~20各数的因数个数有什么规律的活动,从而为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再如,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让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找质数的一般方法"筛法"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出,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出长方体中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再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求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教材展示了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三、课时安排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
…………………………………………………………………1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
……………………………………………………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五数下册教学计划2一、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
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6、后进生转化措施: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五数下册教学计划3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52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1.“简单的统计(一)”
2.“约数和倍数”部分的调整。
由于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奎逊耐彩条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根据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用图解的方式也完全可以使学生理解分解质因数的原理,奎逊耐彩条在此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此次修订把利用奎逊耐彩条来分解质因数的有关内容删去了。但是在讲约数、倍数、公约数等内容时,仍保留奎逊耐彩条的形式,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进行理解。
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部分的调整。
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中的“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但是,我们认为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仍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需要让学生掌握,故把这部分内容移至本单元。
4.“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部分的调整。
(1)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三部分内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移至上一单元),并对有关例题和练习题中的数据进行修改。
(2)删去“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连加、连减”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5.增加“数学实践活动”。
高年级的数学实践活动逐步转向培养学生初步的课题研究能力。本册教材中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1)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这个活动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初步体会到用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例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家长比学生更喜欢新闻节目,等等。
在这个活动中,首先要使学生通过调查,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从统计的结果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第三,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
(2)数字与编码
这个活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邮政编码的有关信息。其次,共同交流了解到的邮政编码及生活中其他数字编码的知识。最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号的方法。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探讨一种全新的编码规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以及简单的课题研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 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 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 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数学思考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解决问题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进度表
单元教学内容
总课时
时间安排
一 简单的统计(一)
8
第一至第二周
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
15
第三至第五周
三 约数和倍数
17
第六至第十周
四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0
第十一至第十四周
五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0
第十五至第十七周
六 总复习
10
第十八至第十九周
五数下册教学计划4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三班共有学生52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很大。
二、指导思想
以国家教育方针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方针,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认真分析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学有所得,落实本册的教学目标。采用各种开放的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适应新时期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中有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中有复式折线统计图,其中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来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还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
四、教材特点:
1、优化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丰富素材。
2、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教学目标及要求:
(1)基础知识:
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⑤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⑦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基本技能:
①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
难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
七、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五数下册教学计划5一、班情分析
本学期执教五(4)班。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实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能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但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高。
二、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
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①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②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③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结合多媒体、教具、学具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通过实物教具、学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法则、知识之间的联系规律和解答方法;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
6、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
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练习,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和学生练习的达成度。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