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办学特色汇报材料

时间:2023-03-06 15:58:20

导语:在办学特色汇报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办学特色汇报材料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质量监控;高职特色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按照“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的建设标准,各级教育机构精心组织、精心设计、加快建设、加快实施,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各级别的精品课程在其建设时都注意到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科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得到提高,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明显。

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在其办学过程中,一直是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中,课程是重要的载体,因为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得到实现的,课程建设成功与否,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精品课程也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必须应有反映其办学特色的精品课程。

2003年以来,各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现代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改变传统的“类本科化”的学科体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截止于2010年年底,学校已经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76门,精品课程建设成绩显著,在全省乃至于全国都处于领先位置。从教学管理角度而言,学校有关于精品课程的管理工作从每年的3月份一直延续到12月份,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省级精品课建设项目评审推荐、教育厅教学专项检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推荐,从申报文件制定下发、项目申报文件收取、初审、立项文件制定下发到经费管理,事务繁多。从某种意义上说,精品课程管理已经占据学校教学管理中的相当部分比重。而且,由于目前各级别精品课程管理权限基本上还属于学校,所以精品课程管理的工作也一般都是由学校教务处承担。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尚待完善

精品课程是新生事物,它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过程,是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建设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优选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材、高水平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重在“建设”,难在“监控”,评审立项只是建设工作的开始,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决定着精品课程设立目的能否顺利实现。因此,为充分和持久发挥精品课在教学改革中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建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已势在必行。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对精品课程的评审立项较为重视,但是对“后立项”阶段的精品课程监管不足。

国家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但对评审立项后的推广与应用,特别是真正能否落实到实际教学应用,则关注不够,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重点是课程的教学质量监管不够。

例如,从2004年着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开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严把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质量关。2009年起,校级精品课程申报立项、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推荐都采用网络评审的方式进行,确保了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做到了把真正的优质课程送入精品课程的建设轨道。课程申报立项后,学校对于课程的管理基本上是采用“校级普查、省级送查、国家级不查“的方式进行。

所谓“校级普查”指的是对于校级精品课程,学校教务处分批次每年按立项年份进行中期检查,由课程负责人填写“精品课程中期检查表”,并在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会议上汇报建设情况,由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根据汇报情况打分,决定其通过检查与否。通过检查者,则发文确定并给予报销余下建设经费(总经费的70%),未能通过检查者,责令其继续整改待下批次接受检查。“省级送查”指的是对于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其检查对象由每年末的省教育厅教学专项检查中省级精品课程抽查名单确定。学校教务处只负责告知被抽查者准备检查汇报材料,并不参与检查过程。省厅抽查合格者即视为学校检查通过。“国家级不查”则指对于立项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基本上不予检查。

从2005年8月起,教育部开始组织专家成立质量检查组,对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年度检查,但检查范围只限于课程网站运行情况,运行不良者则通报告知,其实约束意义不大,等于未查。

(二)缺乏完善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标准,质量检查能落实到具体教学效果的核查,检查过程未能有效吸引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尚未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的精品课程检查基本上都是采用听取课程负责人汇报的形式进行,缺乏教学现场情况检查环节,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真正提高了教学效果,很难得知。其次,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精品课程组应该紧跟行业企业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的建设才真正具备了高职特色。然而,当前的精品课程检查者基本上都是教育部门的专家,检查过程缺少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检查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课程网站的资源利用率不高,课程的辐射作用不强。

从目前的表现形式来看,精品课程主要实物载体其实就是课程网站。某种意义上说,网站资源的利用率和网站的推广程度决定着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发挥与否。因为,以公开课或教学观摩课的形式来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在目前开展的次数很少。

当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或者说是绝大多数的高校精品课程,其网站建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精品课程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大部分的精品课程网站中虽然都建有教学讨论区,但是实际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尤其是在线互动交流非常缺乏。教师对于自己课程网站的介绍推广不够,学生对于网站资源的内容也很难深入了解,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二是课程网站的资源更新不足,网站的动态发展严重滞后。个中原因,部分教师存有惰性思维,课程立项后,建设经费到手了,只要在检查之前更新一下内容,应付检查就行了;部分教师出于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原因,不愿意将更多的资源上传公开。由此,学生和其他教师都无法从课程网站中获取更多更好的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评审立项后产生的效果和最初所设想的效果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就无从说起。

三、高职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研究

前文所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尚待完善。在目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大面积铺开,并取得初步成绩的背景下,如何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课题。结合自己岗位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有效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构;

(一)将部分精品课程管理权限下移,分别建立精品课程管理责任制。

随着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展开,可以预想,未来会出现更多的精品课程或类似精品课程项目。如果所有的精品课程都集中于学校教务处管理,那么教务处将会不堪重负,根本没有精力来进行课程建设质量监控。笔者建议,未来应该将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权限下放各教学部门,由各教学部门进行质量监控,各教学部门负责人组织课程建设情况检查,检查情况报学校教务处备案。学校教务处负责课程评审信息汇总、评审组织、经费管理与政策支持,并集中精力对于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涉及到学校声誉的课程项目,进行细密的全程化质量监控。

(二)将精品课程的建设融入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中,使课程的质量监控高职特色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建设项目中,除了精品课程外,还有专业建设项目(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和教学团队(学校、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与精品课程相比,这些项目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可能性更高,更具高职特色。而且课程改革的实施一定是以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为平台的,课程建设必定是在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中进行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现阶段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完全可以并入对于专业和教学团队的检查过程中。这样的好处在于:一、可以减少检查环节,各个项目的建设质量监控可以同步进行,教学部门的工作压力会有所减轻;二、可以借专业和教学团队检查时必须有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契机,引入行业企业人员进行精品课程的检查,做到监控的真正高职特色化,这是以前单纯的学校检查所无法办到的。

(三)改革精品课程检查方式,变课程内容检查为教学效果检查。

上文所述,目前的精品课程检查方式一般为汇报式检查,真正的课程教学效果难以得知,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作用以及学生的能力素养提高情况,无法实际体现。笔者建议,一方面,我们可以改变单纯汇报式的检查方式,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来展现课程建设成果。2010年12月,笔者所在教务处对于学校第五、六批校级精品课程的中期检查就采用了课程负责人说课的方式进行。说课是在真实的教室环境中展开的。按照要求,课程负责人汇报课程建设情况5分钟,然后利用课程网站说课10分钟。现场说课的压力使得课程负责人不再把精力放在汇报PPT的准备上,而是认真更新网站资源,缜密考虑说课内容和方式。最后,虽然有个别课程负责人未能完全贯彻教务处的意图,说课情况不尽人意,但是大多数课程负责人都能利用课程网站的资源,圆满地完成了说课任务,顺利通过了检查。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在精品课程检查中引入学生的信息反馈,调查学生对于课程组教师教学能力的认可情况、课程的知晓度以及对于课程网站资源的利用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感受应该是评价课程的第一要素,如果忽略了这个要素,课程建设情况的检查就不够全面。学生介入课程建设情况的检查,将促使课程组教师及时把课程建设相关内容告知学生,这样就会提高课程的推广程度和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自觉提升。

同时,笔者还有一个设想,精品课程检查时,课程建设汇报人(说课教师)的人选可以不限于课程负责人,而是临时从整个课程组中任意抽取人员,并非以往那样由课程负责人自己或其指定人员来进行汇报(说课),这样可以促使整个课程组都发动起来,致力于课程建设。如果整个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够实行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并充分发挥课程负责人教学名师的核心辐射用,反过来又会推动精品课教师队伍整体素的提高。

(四)采用“双轨制”的课程教学资源安置方式,促进网络互动教学的深入发展。

教学资源尤其是课程网站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全面开放的主要载体形式以及社会共享的主要渠道。但是,目前的精品课程的资源静态化严重,主要是缺乏互动教学环节的展开,课程的优质资源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推行网络教学时都感到困难重重,推动速度很慢,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笔者建议,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后,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分割,理论知识的展现仍旧放置于课程网站中,将课程的互动教学环节平移入网络教学平台中,这样的“双轨制”教学资源安置方式,既可以为精品课程的互动教学提供高效平台,又可以大力推动网络教学的开展。同理,教学管理部门在进行精品课程检查时,就可以采用“双轨制”的检查方式了。

例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2月完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的招标工作。为了推动网络教学的及时开展,学校规定,所有的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共105门课程)都必须于2011年5月份之前完成课程教学资源向网络教学平台的迁移工作,这其实就是希望借助于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此举意义重大,效果必定非常明显。

四、结语

目前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发展迅速,精品课程数量逐年递增。但是,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却难以同步跟进,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作用与辐射作用就很难保证。有鉴于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方式应该进行改革调整,重点突出精品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体现课程的示范效应以及凸显课程的高职教育特色。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Z]. 2006-11-16.

[2] 谢一风. 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比较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9).

[3] 王宁,郑贞宝.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J]. 职业技术教育, 20007:(34).

第2篇

关键词:学校主课题研究;区域教育科研部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3-0041-03

学校的主课题研究具有引领学校办学方向和特色发展的功能,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笔者在课题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校主课题研究目标明晰、过程有序、研究扎实、成果丰硕,而有的学校却问题很多,迫切需要教育科研部门适时介入,以帮助学校提高主课题研究的实效。

一、学校主课题研究问题分析

1.主课题研究认识不够

有的学校对于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够,只是把主课题研究作为学校的“金字招牌”,导致主课题研究华而不实、空泛虚浮,不能很好地引领学校办学,不能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认识不够,重视不足,有的学校在立项前没有对主课题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与论证,从而导致学校对课题的内涵没有深度把握,对课题研究的目标没有明晰了解,对课题研究的进程没有整体布局。个别学校甚至还没有将课题研究具体落实到人,只是拿平时与课题研究关系不大的常规工作,如教师读书活动、集体备课活动、青年教师拜师活动、教研组开课等,来充作研究活动。可见,缺乏认识高度的主课题研究带来的只能是虚假与应付。

2.主课题研究引领不足

随着教育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在积极倡导学校走内涵发展、文化引领的办学之路。目前,苏州市吴江区正在推进学校教育转型,这要求学校主课题更要切合新时期发展的实际,能够对学校办学进行高位引领,能够反映学校的文化价值取向,能够引领学校内涵发展,而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刻意创新,更不能盲目克隆。但在课题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的主课题并没有扎根学校文化,与学校办学风马牛不相及;有的学校的主课题视野非常狭窄,只能观照学校办学的局部,甚至只关注一些具体的项目,不能统领全局,也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也有的学校的主课题好高骛远,一味求新求变,放弃了学校原来的办学传统与研究基础,“拍脑袋”另起炉灶,使得主课题研究犹如镜中月、水中花,难以落实到实践层面。这些主课题都没有做到传承、整合与创新,研究很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主课题研究目标不明

学校的主课题研究应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应有清晰的蓝图与愿景。但是在调研时,我们发现,有的学校对于主课题的内涵、外延、特征、价值等前期性研究不够,导致研究具体指向不明晰,不知道研究到底要达成怎样的目标,使得研究过程沦为“盲人骑瞎马”的乱撞乱闯。有的学校由于主课题研究目标不明,导致子课题研究无所适从、各行其是,子课题与主课题之间、子课题与子课题之间关系混乱,无法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目标不明的主课题研究带来的只能是离散化、形式化。

4.主课题研究落实不力

学校主课题研究的进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课题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严重脱节,形成研究与实践“两张皮”的不良现象。学校主课题研究之所以难以落到实处,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学校对主课题研究重视度不高,立项之后就高高挂起,主课题研究变成了“空中楼阁”,只等着写结题报告“顺利”结题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学校对主课题研究分解不透,导致很多本该属于主课题研究的内容没有囊括,很多需要依靠一线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项目没有纳入,使得研究成为“空对空”的过程,难以着陆为有效的实践。

5.主课题研究提炼不精

学校课题研究需要落实为行动,但同时也要在行动研究中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经验、结论、观点,甚至是思想、理论。学校主课题研究承担着促进学校发展的重任,更需要在研究中提炼出具有纲领性、指引性的教育哲学、文化主张、发展理念等。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的主课题研究普遍提炼度不够,学术味不浓。有的学校在开展主课题研究时,让研究仅仅停留在了实践层面,做了很多具体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具体的研究成果,也积累了很多过程性的研究资料,却没有对课题研究中实施的策略、获得的经验、遇到的问题、难解的困惑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更没有将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提炼,以形成具有理论含量的课题研究成果。

二、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介入学校主课题研究的策略

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源有很多,除了学校科研意识不够、科研能力不强以外,还和学校与区域教育科研部门缺乏沟通、协调与合作有关。如何才能让学校的主课题研究更为扎实有效?笔者认为,从区域教育科研部门的角度来看,除了对课题研究进行常规管理之外,更要强化服务学校科研的意识,在学校课题研究进程中适度介入、适时参与,帮助学校切实提高主课题研究的实效。

1.注重对课题申报材料填写的培训指导

对于学校教师来说,学校主课题申报材料的填写是一项名符其实的技术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区域教育科研部门进行专门的培训指导。吴江区教科室通常会在省规划课题申报前进行全区课题申报者培训会议,围绕课题选定的方向、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预期研究成果和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分析等七大板块的填写,逐一进行辅导培训,使得学校主课题申报者不但明白课题申报书的基本板块分别是什么,更明晰了这几个板块为什么要填写和具体怎样填写。这样专业而务实的培训活动,一来让学校对于主课题研究更加重视,二来也使得申报者的课题申报书填写更科学规范,极大地增加了主课题顺利立项的可能性。

2.注重对课题选题方向定位的策划引领

学校主课题的定位是在哪里?选题方向是什么?对学校的办学有什么引领作用?……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区域教育科研部门提前介入,与学校课题团队一起,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要求,根据学校的传统和现实,策划、论证主课题的定位与选题,对课题的整体布局进行谋划。在组织学校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时,吴江区教科室不但自己提前介入,而且还邀请省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对各个学校申报的主课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之后,学校主课题的方向更加明确,选题更加科学,定位更加准确。有的学校主课题选题从大处着眼,研究学校整体的办学走向与文化建设,让研究统整学校的各个方面工作;有些是小处入手,以小、新、精的视角,选题求精求深,凸显学校的亮点与特色,打造学校的优势品牌,借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3.注重对课题关键阶段研究的适时参与

作为课题管理部门,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不可能关注到学校主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但是,在课题研究进入关键阶段之时,如开题论证、中期汇报、结题论证等,区域教育科研部门应该及时介入,帮助学校走好这些关键的步骤。“十二五”课题集中开题期间,吴江区教科室就走遍全区每一所学校,与学校展开充分的合作,帮助学校厘清主课题研究开始阶段的主要工作。对于区域内的6个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区教科室还邀请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专家进行现场开题论证。在“十二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区教科室成员又进行了务虚思考与务实践行相统一的课题研究调研,了解学校主课题研究开展了哪些理念层面的深层次挖掘,取得了哪些进展,今后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有哪些调整,在实践中又做了哪些具体的课题研究工作,最后还要了解学校在主课题研究中是否觉得推进乏力、遇到哪些困难困惑等等。区域教育科研部门的适时参与,使得课题研究在关键阶段都能做到顺利过渡,有效推进。

4.注重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规范常态

在学校主课题研究过程中,区域教育科研部门除了日常要深入学校指导并参与研究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课题研究的实时监控。目前,苏州地区都实行了课题网络化管理,要求学校将课题的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学期汇报、研究成果和成果鉴定等内容及时上传到课题网上,作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原始材料。吴江区教科室也制作了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网,要求区域内各校将各级各类规划课题和区学年课题按苏州规定的六大板块及时上传。区教科室平时非常注重课题,特别是学校主课题的过程性监控与管理,经常查看网上各校主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时掌控课题研究的进展与动向。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与学校一起调整学校主课题研究的思路、手段、途径等,使得主课题管理走向务实、走向常态。通过常态化管理,也能督促学校将主课题落地生根,有效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从而让学校主课题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做优实践,做实研究。

第3篇

2016年4月,辽宁省政府公布了《辽宁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此项改革完全打破了以往高考的考试结构模式,新的高考改革措施顺应了时代好社会的要求,实现学生健康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科学选才的总体教育目标。建昌三高中为了尽快适应新的高考改革形势,在校园建设和教育教学等方面做了一些准备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建昌三高中教育资源的现状

(一)学校硬件设施情况

建昌县第三高中是2005年8月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筹资建成的一所新型普通高中,至今建校12年整,学校在初始建成的一栋教学办公楼、两栋学生宿舍楼的基础上多方筹资,逐步改善、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依据《辽宁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一般普通高中质量提升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我们又多方筹资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目前校园占地面积78亩,建筑面积25310平方米,绿化面积12726平方米,拥有一栋教学办公楼,两栋学生宿舍楼,两部学生餐厅,一部教职工餐厅,一个多功能报告厅,学校共有6个实验室、3个计算机教室、2个专用多媒体教室,1个电子监控室,一个电子图书室,45个装有多媒体设施的学生教室。学校现有400m环形八道的标准田径运动场,有6个室外篮球场,办公楼内设有一个现代化健身房和两个瑜伽室。整个校园布局较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区明确,为全校师生的学习、运动和生活提供幽雅的环境。

(二)学校师资和学生现状

学校现有教职工235人,专任教师180人,本科率为98%,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含在读的)比例为10.8%,其中高级教师有83人,省市级骨干教师20人,全校现有45个教学班,2643名学生。按照市县教育局有关规定,学校高一新生在建昌县第一高中录取1000名学生后再与凌东高中平均招取,从全县中考考生的整体质量来看,我校生源质量很差,高分段入学学生寥寥无几。但经过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课堂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等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完善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管理,着力进行教学评价办法的改革,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我校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近几年,我校高考成绩突出,每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均能达到20%左右,大专上线率达95%,学生结业水平考试及格率95%以上。总体成绩位列全市普通高中前列。

二、学校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学生教室严重不足。

目前我校只有一栋五层教学办公楼,教师办公和学生学习混在一起,教师办公室少,空间狭小,办公拥挤;学生教室少,班型过大,每个班级都在70人左右,不利于组织高效的教学活动,也不利于学生的高效管理,严重制约了我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另外,12年间,尽管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学校原有的各项教学设施已不能满足现今高中教育改革的需要,现有设施已大多老旧并且受规模不大、空间狭小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如果不加以改善、升级,实施走班制上课难度很大,将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师资力量薄弱,适应现今高考制度改革存在较大困难。

目前我校教师队伍,从人员和业务能力上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教师结构还不够合理,年轻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70%左右,学科间比例不够协调,有的学科,尤其是小科教师缺口较大,再加上休产假和病假的教师较多,有的科目老师上三四个班的课,业务负担过重,如果高考实施选课走班制教学,会使我校部分学科开课困难,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改革的效果。

(三)教育经费不足,给学校的整体发展带来了巨大阻碍。

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学校的收费是特别有限的,教师的办公费、水电费、取暖费以及校舍和各种设施的维护、教师出外学习培训等,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上级政策对学生收费的缩紧,仅靠收取的学费很难支付以上的这些费用,每年学校都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如此,学校的发展严重收到了制约,尤其新的高考制度的改革,学校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运转,这已成为促进教育改革的一大瓶颈,亟需得以解决。

三、学校应对措施

(一)学校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群策群力,为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多想办法,提升领导班子的管理能力。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梳理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以人为本,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向管理要质量,完善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使学校管理实现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精细化,构建廉洁、高效、民主的领导管理机构。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

学校努力使教师队伍向专业化发展,完善目标引领与个人规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多元校本培训机制建设,提升教师备课有效性业务水平。开展校本研修活动,逐步优化整体师资水平,尤其要加大对年轻的培训,使他们早日成为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业务骨干。多为年轻教师创设条件,培养中青年骨干,壮大骨干教师队伍,早日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素质强、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优质教师队伍,努力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4篇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对我省31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从200*年5月开始开展了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自评工作。在省公安厅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帮助下,我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自评工作经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要求,完成了四个阶段的自评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被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为优秀。现将我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今年5月接到省教育厅评估通知后,学校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多次召开党委会和校务会,专题研究评估工作,从各方面加强了对自评工作的领导。一是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特点和实际,制定了《关于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自评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自评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措施步骤。二是成立了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自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评建办,由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任主任,教务处长、校办主任为副主任,抽调了专门人员,正式开展自评工作。同时,成立了16个项目组,具体负责15项二级指标和办学特色、创新项目的自评工作;各部门也成立了自评工作小组,抓好本单位自评工作。学校确定了校长为学校评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本单位的第一责任人。三是抓好指标分解,明确工作任务。校评建办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经过认真梳理,将评估指标体系的8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81项主要信息,具体分解到各部门,明确自评任务,责任到各单位。各部门根据评建办分配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进行合理分工,及时将指标和主要信息分解到有关科室,指定专人负责,开始了“清查家底”,收集整理档案资料工作。四是搞好建章立制,保证了自评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明确要求评建办要定期向校党委汇报,每周至少要向校长专门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并出台了《评建工作奖惩规定》;各部门自评工作小组也建立了定期研究、汇报、检查评建工作的制度。校评建办坚持每天上午开早会,通报各项目组、各部门自评工作小组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对评建工作的协调和指导。此外,学校还分别于6月底、8月中旬和10月初对各项目组的自评工作进行了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明确整改方向,增强了评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抓好学习宣传,提高思想认识。5月17日,学校召开了接到教育部评估正式通知后的第一次迎评创建动员大会。8月30日,在新学期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校领导就迎评创建工作再次做了动员和部署。评建期间,刘瑞榕副校长还参加了教育厅组织的水平评估培训会,并多次亲自主持召开项目组、各部门自评工作小组会议,就大家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各部门层层动员,广泛宣传评建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师生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增强了搞好评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政治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充分利用广播、校园网络、学生刊物、宣传栏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评建氛围。校评建办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教育部文件和评估指标体系内容,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组织人员到已接受评估的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观考察、学习取经;邀请评估专家、福州大学原教务处处长郑威教授,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负责人到校作自评辅导报告;编写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宣传手册》,做到全校师生人手一册,广泛宣传,使大家对评估指标体系等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三)开展自评自查,整改存在问题。评建期间,各部门按照评估指标、观测点的等级标准,逐一进行对照检查,深入剖析,找准找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差距和不足,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集中力量整改存在的问题。迎评创建期间,学校在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先后投入715万元,建成了射击馆;投入35万元,建成了物理实验室;投入近200万元,用于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并添置和更新了一大批教学仪器设备,改善了教师办公条件。同时,修订完善了各专业教学计划;建立健全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出台了精品课程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学风建设行动计划、教师干部外出参加会议等制度,并将全校规章制度汇编成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各项教学、行政管理;针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理,抓实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学校还与石狮市公安局、福州市公安局仓山分局建立了包括人才培养、对口业务交流、教官选派、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挂职锻炼、学生实践锻炼、科研协作等全方位的协作关系,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互动式教学训练模式;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建立了侦查治安法律综合实训基地和警务技能实训基地。此外,还开展了校级专业改革试点工作和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活动。

10月中旬省教育厅专家组对我校进行预评估后,学校党委认真研究了专家组的反馈意见,要求各单位按照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要求,认真消化、限期整改,并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严格评估工作纪律,增强评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校师生员工根据学校的部署,又一次全员发动,逐项落实,层层把关。各系部进一步规范了教学档案,加强了专业剖析工作,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水平。后勤部门进一步整治了校园环境,修缮了各项设施。学生管理部门层层动员,分级负责,狠抓学风、校风的薄弱环节。教学管理部门评建结合,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的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校评建办克服困难,加班加点,精心撰写,对《自评报告》、《特色和创新项目》、《自评依据》数易其稿,反复修改,对重要数据进行了多次核对;各项目组对自评材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修改。

(四)全力做好准备,迎接专家评估。评估临近期间,学校把评建工作与日常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软件和硬件上做好最后的准备。校评建办对各项目组汇总上交的材料进行了最后的审阅,并成立了校内专家组,对各项目的自评材料进行了交叉审阅;总务处对教室、宿舍等设施以及校园环境进行了最后的修膳和整治;政治处对校园环境和相关场所进行了布置。学校调整了评建办人员,成立了专家秘书组和接待组,从各部门和单位抽调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强,熟悉学校工作情况的教职工担任评估专家秘书和接待员。12月17日,评估专家组进驻我校,正式对我校近三年来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全力以赴,积极迎评,做到:提供材料,及时准确;访问师生,随叫随到;考察现场,准时畅通;学生测试,规范应考。师生员工以诚实、认真、积极的态度对待评估,保证了专家考察工作顺利进行。

二、主要收获和成效

(一)进一步转变了教育思想观念,明确了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在迎评创建期间,通过学习讨论教育部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促使广大教职工对过去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传统和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进行认真反思,拓宽了人才培养工作的视野,提高了对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和办学规律的认识,从而增强了质量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了较为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尤其是各项目组、各部门自评小组的教师干部结合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评估指标的内涵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讨论,促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此同时,学校根据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需要,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学校确定的“立足福建,服务公安,以专科教育为主体,培养公安一线高等应用性警务人才”的办学定位准确,符合高职高专学校为地方经济、行业部门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定位。学校根据福建省对公安工作发展的要求,提出到2010年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福建省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职民警训练基地、警务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跨入国内同类专门院校先进行列的发展战略目标切实可行,发展规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二)加大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力度,推进了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建设。学校以此次评估为契机,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从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入手,推进了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先后启动建设了一批校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加大了高职高专示范试点专业的建设力度,并论证设立了“反恐反暴专业”,初步形成了警察指挥与战术、刑事侦查、刑事科学技术、治安管理等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二是加大了对课程建设的政策扶持与经济投入力度,把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相结合,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把课程建设的普遍开展与扶持打造精品课程相结合,探索教学训练模式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继2003《警察查缉战术》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后,今年《刑事侦查学》课程又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赔偿法》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我校申报的教改项目《创建警察指挥与战术专业教育实战新体系》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并被选送参加教育部评比。三是在认真调研公安工作改革与发展对当代公安业务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以及公安业务工作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对公安类各专业计划进行较大范围的修订,优化了课程体系结构,合理调整了课程结构比例,建立了以培养公安通才为基础、专业各有侧重的“公共基础课+公安通识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技能课和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四是推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各系部认真开展教学法研究,根据课程的内容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探讨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推广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动力和活力。学校积极引导教师研究开发多媒体课件,将公安实战中鲜活资料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教师自主制作课件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教学已尉然成风。在省直机关工会组织开展的省直院校多媒体课件比赛中,我校推荐的《福建省毒情分析》多媒体课件获得二等奖。

(三)加强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迎评促建,学校认识到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高专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学校坚持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平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公安应用型专门人才,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稳定的运行机制。学校根据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的需要,把校内实训基地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立足点,把校外实训基地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主阵地,突出警察职业训练特色,建设了各类实训基地。评建期间,学校先后建成了侦查治安实训基地、警务技能实训基地、模拟法庭等校内实训基地,并在原有12个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又建立了16个专业基地和12个学生课余实践基地。依托各类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实践操作和校外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学校成立的由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公安实践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成为我校与公安机关合作办学的纽带,进一步丰富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和内容。此外,还进一步完善了我校与公安机关的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实战性。在科研方面,通过以评促建,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获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1项,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1项,社科项目3项,获得课题资助经费21.9万元,实现了我校获省级重点项目立项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今年12月7日,省社科“十五”规划项目管理检查组对我校科研工作进行检查,对我校科研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评选2002-2004年度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先进单位的民主投票中,我校获得全票通过。

(四)全面总结了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提炼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更加全面、详实、客观地总结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发展的成果、经验和特色,校领导、校评建办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各项目组在收集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就该项目所涵盖的学校工作进行了认真回顾总结,撰写了观测点自评概述和依据说明;各系部自评小组从专业剖析入手,全面回顾了近年来各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学生就业等11个方面的建设经验和成果,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负责撰写《自评报告》、《特色与创新项目》的同志认真对照评估指标的内涵要求,结合近年来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收集、查阅大量丰富而厚实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报告的框架、内容进行了精心构思,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改革与建设、特色与创新等方面的成果、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能较好反映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现状和办学特色的质量较高的《自评报告》和《特色与创新项目》,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评估期间,经过专家组全体成员充分讨论,并投票表决,认定学校的特色创新项目为: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实战三位一体,培养公安一线现代警务人才;学校创新专业和教学训练模式,促进警察技战术水平全面提升。通过对学校办学经验得失、特色创新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总结与回顾,既增强了我们搞好公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也使我们看清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迎评创建工作的体会

(一)正确认识是先导。正确认识评估工作是做好评估工作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工作才能到位,评估才能见到实效。我校对评估的认识,也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刻,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开始评估时,有一部分同志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和“草率应付、侥幸过关”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党委认识到要抓评估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学习讨论、大力宣传、层层发动,并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全校上下认识逐步提高,思想趋于统一,从评建开始时的“要我评估”转变成后来的“我要评估”。广大教职工普遍认识到:“评估就是学校的发展”。评估是对我校办学过程的全面审视,是推动学校上台阶的绝好机会,是学校发展史上难得可贵的机遇。通过评估,使我们更加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找准办学定位,制定发展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事业发展。大家把评估视为自身学习和提高的一次难得的机遇,激发了干劲,明确了目标,总结了办学经验,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环节,制订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决心为学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平时工作是基础。评估是对以往工作的集中检查。通过评估,虽然能够解决一些平时不易解决的问题,但把所有的问题寄希望于一次集中解决也是不现实的。如果仅靠评估这几个月的临时突击,可能起到“临阵磨枪,不利也光”的功效,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只有把功夫用在平时,基础工作打扎实了,评估工作目标才能更高,效果才能更显著。学校制定实施“十五”计划以来,始终都把人才培养列为重中之重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的定位,明晰了办学思路,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2002年以来,学校通过采取“引进、培养、使用”的各项措施,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提高了师资的整体水平;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发挥示范试点专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设了一批具有较强优势和特色品牌的专业;通过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扶持打造了《警察查缉战术》、《刑事科学技术》、《国家赔偿法》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推行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十分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科研成果初显成效。学校先后投入了10293.1万元,建成了图书馆、学生公寓、办公楼、射击馆等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所有这些,都为此次评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全员参与是保障。学校是一个整体,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评估不仅要评教学,而且要评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对办学水平的一次大检阅,牵涉到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我们认为,没有与评估无关的人,没有与评估无关的事。因此,评估工作人人受益,人人有责,人人应当参与。在评估中,师生们人人总结成绩,鼓舞自己,人人查找问题,鞭策自己,通过评估这一特殊的工作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评建期间,我们努力做到软件与硬件一起上,教工与学生一起抓,行政工作与思想工作协调开展,集中检验人才培养工作支撑保障体系工作成绩,加快改革、建设和管理的步伐,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前进。

(四)自查自评是重点。评估的原则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评建期间,全校上下普遍认识到如果找不到真正的问题,就谈不上改,更谈不上建。事实上,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专家们驻校考察,是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整改。同时也认识到,当前学校要发展,面临多方的困难与挑战,有些困难需要借助评估强大的外力推动,集中迸发出我们内部的能量才能解决。因此,各部门都能按照要求严肃认真地做好自评自查,不讳疾忌医,不文过饰非,不夸大成绩,不回避矛盾,认真总结经验,查摆存在问题,整改突出问题,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第5篇

关键词:涉农专业 办学情况 问题 建议

课 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D/2011/03/026)。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2013年12月5-15日,由江苏全省七所农牧院校推荐专家组成的调研组对各院校涉农专业办学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

一、基本情况

1.教学管理情况

各院校均对近几年涉农专业的办学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撰写了汇报材料,准备了佐证材料。从结果看,近10年是江苏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管理不断规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大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内涵建设硕果累累。

2.学生学情考核

选取种植类专业的基础课植物与植物生理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从各院校提供的每门课程2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各50名学生进行人机对话考试。测试结果如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平均成绩为77.76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平均成绩为87.01分,苏北3所学校与苏南各院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见表1)。

表1 学生学情测试结果一览表

组别 院 校 植物与植物生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 备注

组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75.9 93.8 考试对象为三年制高职二年级学生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95.6 94.1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98.0 97.6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98.6 98.0

平 均 92.03 95.88

组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43.2 58.1 考试对象为五年制高职四年级学生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9.2 76.8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73.8 90.7

平 均 58.73 75.20

全省平均 77.76 87.01

3.教学档案检查

各院校均按照江苏省农委教学档案员培训会议的要求,制定了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以及院系二级教学档案目录,明确了档案管理人员,组织开展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的检查评比,各院校院系二级教学档案资料均比较齐全和规范,教学档案的总体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都有明显的提高。当然,在检查中也发现,各院校在教学档案管理中仍或多或少存在档案资料收集不够齐全、档案内容不够规范等问题。

二、办学成绩和成功经验

近年来,江苏省农委在全省农业职业院校中通过开展教师说课比赛、举办教学档案管理员培训班、立项开展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活动等,有力地促进了农职院校办学内涵建设。各院校以国家和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及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等项目建设为契机,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内涵建设,使江苏农业职业教育在全国农业职业教育中“第一方阵”地位得到了巩固。

1.办学定位日益明确,办学特色不断彰显

各农业职业院校紧紧围绕江苏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构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与需求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优化专业结构,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先导,带动所有专业(群)的建设,整体提升了专业办学水平。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按照“做强一产专业,提升涉农二产专业,做特涉农三产专业”的办学思路,规划和实施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工程。

2.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1)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近年来,各院校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江苏农林职业教育集团,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省内138家畜牧养殖企业成立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59个农业产业园、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江苏科圣农科教集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140多个农业园区、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

(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农业职业院校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积极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工作与学习一体化,探索和实践农业生产类专业“前校后园,学岗直通”,形成了植物保护专业“一条主线、两次循环、三大模块”的“123”人才培养模式,园艺技术专业实践全程化“课堂+园区”的人才培养模式,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形成了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学习三阶段、实践三过程、能力三层次的“333”人才培养模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推进“五岗一体、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大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

(3)加强专业基础建设。各农业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实训资源、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国内高职院校、企业等27家单位合作建设园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涉及12门课程和6项社会服务项目,包括标本库、案例库、录像库、名园录、课件库、虚拟实训中心、测试中心等内容。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合作联盟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校企共同开发核心课程资源库课程46门,共同开发、公开出版校企合作特色教材30本。

(4)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各农业职业院校十分重视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在各主要教学环节都建立了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控与他控、校内和校外监控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行全方位质量控制,确保教学评估与检查做到制度化、常态化。苏州农职院在全国职业院校中较早建成并使用了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实现了学生宿舍区、教师办公区有线光缆覆盖,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使学院整个管理工作更加透明,管理效率大大提升。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师资水平不断提升

各农业职业院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批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服务能力强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与目标管理相结合,采用承包式经营等方式增强教师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能力;依托职教集团平台,与挂职锻炼相结合,增强学校的科研开发能力;依托产业推广应用平台,与科技帮扶相结合,增强学校服务“三农”的能力。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把师资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通过实施“5299工程” “凤凰人才工程”和“1511工程”,打造一支以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为中坚的高素质专兼结合教师团队。近几年来,农职院校教师通过各类国际国内培训,通过参加省“挂县富民工程”、基层挂职服务等途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得到进一步优化,科研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4.科技研发成效显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积极争取科研经费,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工作。2012年,纵向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横向经费超过1000万元;2013年,纵向科研经费达到2110万元,横向经费达到1100万元。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全天候值守服务农民。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争取驻地政府苏州市的支持,联合实施了科技结对现代农业园区(企业)工程,市政府和学院每年各投入服务经费100万元,支持20多个科技服务团队,大力开展结对服务,为推动苏州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薄弱环节与政策建议

各农业职业院校虽然在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人才培养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1.服务行业与社会需求的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各农业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但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加上办学理念的更新、专业改革、教学建设等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专业结构优化、专业改革与建设以及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2.名师引领的专业教学团队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业职业院校视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的结构不断优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各院校省级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建设还有待突破,名师引领的专业教学团队水平及教师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构建现代农业职教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农业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管理规定,紧紧围绕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率先构建现代农业职教体系,系统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各个环节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4.加大优惠政策支持力度,助推农业职业教育转型

升级

第6篇

一、以培养技能性人才为教育核心。教师为主导,实训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把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通识课和实践课程六大类。其中核心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和实践课程,校办学特色是学历教育加技能教育。占总学时的85%以上。校每周总课时为46节课,除文化课外,专业技能课都是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先在课堂上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后马上针对理论知识进行专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为12目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能马上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为职业技能。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教批辅改是搞好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务处一直非常重视这些环节,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从规范教案入手。抓备课。

检查结果直接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案规范格式》教务处每周一次全面检查教案。

向45分钟要效益。抓教学。

并规定了讲课的大体时间配制,不断深入课堂。不得满堂灌,不得放羊教,教师上课全神贯注,精力集中,用良好的教态感染学生,用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用幽默、优美的语言启迪学生,不浪费课堂上一分一秒。

也就是第一段35分钟,今年我校教务处在个别专业引入“35+10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解决学生预习过的学案,以学生展示为主,老师主要是引导点拨。第二段为后10分钟,发下一课的预习学案,老师点拨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课后自我学习,为下一节课前35分钟的展示做准备。本模式最大优点就是充分利用课下时间,把课堂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家长,延伸到网络。最大可能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即是教育资源最大化,每节课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连接构成一个链接,无限延伸......

抓好批辅考改

形成一帮一、一对红的良好班级学习氛围。教师批改作业要认真仔细,要求各科任老师成立班级学习小组。作业量适当。对学生辅导无论优差生都要热情耐心。学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各类考试,严抓考风考纪做到出题严谨、紧贴统考;做题严肃、规范考试;改题苛刻、确保质量;析题严密、查漏补缺;规范监考、人性化监考。并要求老师对第次考试都做出试卷分析。

四、建立技能大赛制度。

要求将技能大赛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全面建立技能大赛制度。实现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转变,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转变,真正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新局面。校每学期末举办一次大型的技能大赛,由各个学科带头人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进行策划组织,大赛当天邀请用人单位、学生家长、行业专家进行验收评比,这种技能大阅兵不仅能检验学生在本学期的专业技能拿握情况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认真教研。

全新推出ssre模式,教务处经过反复调研。ssre为四个英文的缩写,即stage阶段性教学计划)把学生在校的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入门阶段、提高阶段、发挥阶段和实践阶段,step循序渐进学习步骤)把学生都放在同一起跑线进行教学,由浅至深,由基础到拓展,real全真项目演练)实训采取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提前进入工作状态,employ100%保障就业)学期结束前学生会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作业,并装订成册做为学生去用人单位的应聘材料,还请资深专家为学生讲解应聘技巧和从业后的知识培训这样能使我学生不管从技能还是从综合素质上都强于其它竞争者。

四、将课堂搬出教室。

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由专业老师带队把学生带出课堂。如建筑施工专业我根据课程的进度让实训老师带领学生真正进入工地并根据课程现场进行授课。广告设计专业我利用周六日让学生进入广告公司进行实际操作有学生实操后回来深有感触的说:广告公司待一天学到东西比在课堂上五天的还多”还利用五一、十一等大型节假日时间把旅游班学生直接送到旅行社里顶岗实习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7篇

1、考评全区所有初中、中心小学及省市级实验小学,采用平时抽查和集中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学年至少集中考评一次。其他小学由各教育中心校按此标准进行考评,并把考评结果报局备案;

2、被抽查学校的积分以集中考评与抽查得分综合积分,平时抽查和集中考评的分值各占50%。

3、考评的具体办法是:听取学校领导汇报,查看校舍、校容校貌,查阅有关档案资料,问卷调查或测试,召开师生座谈会,观察师生活动,德育信息上传、各种德育资料上报、德育工作会议出勤等。

二、奖惩办法

考核结果计入学校教育管理考评积分,并作为评选德育先进集体(学校)、个人的主要依据之一,对积分低的学校提出批评,限期整改。

三、说明

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1)严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2)教职工有违法违纪受处理,学生有违法犯罪的;

(3)学校领导及教职工因失职造成责任事故的;

2、本考评方案从2007年3月开始执行。

3、本考评方案将根据我区的工作实际不断加以完善,并逐年修改,以便形成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推动我区中小学德育工作走向规范、深入、科学的发展之路。

贾汪区中小学德育工作考评细则

考评内容与分值

分值

得分

积分

检查

抽查

1、按要求成立了德育处,人员到位德育工作分工明确(2′);德育工作计划、总结齐全(1′)。

3

2、能利用校会、宣传橱窗、升旗仪式和各种比赛活动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文明礼仪、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教育。校会每月召开一次,校会议程、讲稿、照片等资料齐全(1′);有宣传橱窗,每月进行一次更换,有底稿、图片资料记载(1′);有规范的升旗仪式,有旗手、护旗手安排纪录,国旗下讲话记录(1′);各种比赛活动(每学期不少于3次)(2′).

5

3、能利用晨会、班会、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和谐相处等方面的教育。各班级晨会纪录齐全(1′);班会、主题班会(每周一次)备课齐全(2′),学校有检查、有记录(1′)。

4

4、建立班主任月考核制度,有详细的考核材料(2′);建立班主任培训和例会制度,每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布置工作、进行培训或经验交流,有培训材料,有会议记录(2′);班主任津贴能按时发放,无拖欠(1′);班主任手册记录齐全,学校有检查、有记录,并纳入对班主任的考核(1′)。

6

5、建立文明班级考核评比制度,有考核评比细则(1′);有每日检查记录,有周汇总,有月评比结果,有月文明班级表彰记载(2′)。

3

6、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住校生管理制度、学生文明礼仪常规、违纪学生处理办法,文明学生、校园之星评比办法,并有检查、评比、处理、表彰等过程资料记载(3′);学生仪容仪表端庄大方,男生不留长发、不染发,女生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各类饰品,举止文明、待人礼貌,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有良好的校风(2′)。

5

7、长期坚持学科德育渗透,有制度、有检查记录(1′)。开展读书活动,有必读书目,学生阅读规定图书每学期不少于2本,并建立了读书笔记(1′);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征文活动,有征文,有评比结果,有表彰材料(2′)。

4

8、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学生有心理健康教材(1′);学校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次的集体心理健康讲座(1′);建有心理健康咨询室,室内的布置符合要求,各种制度齐全(1′);有心理咨询纪录;无各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事故发生(1′)。

4

9、认真推行“全员育人责任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教职工的考核(1′);能同各工作岗位签订全员育人责任状(1′),岗位育人职责明确,制度上墙(1′);能认真实施德育导师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1′),认真对学生进行辅导,有辅导安排、辅导纪录(2′)。

6

10、成立了学生会、自管会等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2′);制定了自我管理章程、工作目标、工作计划、明确了内部各岗位工作职责(2′);积极参与学生管理、检查和活动,能较好地开展工作(2′)。

5

11、能成立广播站、小记者团、学生社团等学生自育组织(1′);组织内部章程、目标、计划、职责健全(1′);能积极地开展各种自育活动(2′);能积极开展自育之星评比活动(1′);广播站每周播音不低于2次,每次播音的广播稿齐全(2′)。

7

12、能认真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各项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和评价小组,制定评价实施方案(1′);能按要求做好宣传公示、评价、填写表格和资料收存工作(2′);学生成长记录袋按要求建立、保管(1′);推行学生操行评语改革,学校有具体要求,有检查记录(1′)《素质报告书》填写认真,符合要求(1′)。

6

13、重视团队建设,各种制度健全(1′),按规定发展团队员,手续齐全(1′);能按要求开展各种团队活动,资料齐全,有活动图片记载,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2′);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先进团支部(雏鹰中队)、优秀团队干部、优秀团队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比活动(2′)。

6

14、能根据学校历史和办学特色,结合时代要求,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2′);并将其作为教育师生的生动教材,提高校园的整体文明程度(1′)。在校园内有放大的校风、教风、学风要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内容,刻写、张挂在醒目处(1′)。校园、墙壁、室内等处张贴、悬挂伟人名人像、艺术作品、师生作品等(1′)。对办公室、教室、寝室文化氛围浓郁,有基本统一规范的要求,效果好(1′)。

6

15、重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举办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有学校讲稿、班级讲稿,有活动过程材料和图片记载(2′);有班主任家访记录(1′);有稳定的校外德育教师队伍和德育教育基地,并正常开展有关活动(1′)。

4

16、重视教师师德教育,有政治学习纪录(每学期不少于10次)(1′),能够按照《徐州市师德、师风考核办法》每学期对每一位教职工进行一次考核(1′)。学校无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教职工热爱学生,无违法犯罪行为(2′)。

4

17、农村学校能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城区学校能重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个人资料详细(1′);制度齐全(1′);能定期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有相关材料,和图片记载(2′)。

4

18、能重视德育信息上报工作,德育信息在各级报刊、杂志和网页上采用率较高(学校提供)(2′);能按要求上报各种德育材料(以局统计为准)(2′)。

4

19、开展德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方案(1′);有学期工作计划、总结(1′);有创建过程性材料(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区内有一定的影响(2′)。

6

20、重视德育研究和改革,积极参加区“两制”课题研究,有德育研究课题或“两制”子课题(2′);课题内容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课题成果,德育、获奖等)(2′).

4

第8篇

一、课程群建设理念与目标

1.课程群建设理念

在大课程观的理念下,课程群实际上是包含学科知识、互动中的师生以及文化环境在内的课程组织、课程团队。课程群建设改变了过去单门课程的建设,而是将有内在联系的相关课程进行合理整合以达到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具体而言,我校英语学科特色课程群的建设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系统性原则。课程群建设立足于课程群的系统性建设,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承互补,给学生提供立体、开放、自由的成长平台。

校本性原则。立足学校发展现状,使课程内容更切合社会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发展愿景。

选择性原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菜单,完善低、中、高段的自主选课制度,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开放性原则。注重教育时空的开放,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要求与内容的开放,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开放,以及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估的开放。

2.课程群建设目标

英语学科特色课程群旨在为学生提供最优的英语学习资源和最高效的英语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英语素养,为培养未来具有国际素养的创新人才奠基。为此,学校制订了英语学科发展愿景。根据语言习得规律及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公民素养、文化意识六个层面来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既体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同时彰显其人文性,在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学生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在英语学科发展愿景的引领下,我们编制了英语课程群学生发展三级目标,并从学科愿景的六个层面分别提出细化的级别要求。如图1所示。

二、课程结构和设置

1.课程结构

英语特色课程群建设包含基础课程、广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基础课程以国家一至九年级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大胆引进国外原版英语教材,重新编写校本课程标准,以不同的课型结构将国家英语基础课程重新整合,大胆创新,使国家英语基础课程校本化;广域课程指的是与英语学科相关的各项综合课程;项目课程以拓展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帮助学生迁移所学,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持续动力。基础课程为整个特色课程群的根基,为课程群功能最大化的实现奠定基础;广域课程为课程群的中部,是由根而生的枝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项目课程为整个课程群的最高层,它突破时间与空间的范畴,是学生探究体验、交流共享的载体,是课程群的丰富与发展,是树干滋生的枝叶,处于课程群的顶层。基础课程、广域课程、项目课程之间通过环境关联、资源配置、成果共享、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如图2所示。

2.课程设置

根据英语特色课程群结构,我校从学生实际出发,将英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采用学分制进行管理。必修课为原来的国家基础课程,一年级完成Elect English1、2、3、4册,二至六年级共完成朗文10册,七至九年级完成Go for it6册,每学年2学分,年一共完成18学分。与此同时,选修课分为广域课程和项目课程,采用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每门课程1学分,每学年须完成相应年段的广域课程与项目课程各一门,年一共完成18学分。如表1所示。

三、课程实施

1.基础课程群――奠基

我校基础课程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译和视听主要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英语原版的视听材料为载体,如英语动画片、英语电影、英语歌曲、英语故事等,让处在英语学习启蒙阶段的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纯正的原版英语,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为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英语歌曲是文化的缩影。在很多歌曲中,都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难度适中的英语歌曲,对于处在低段的学生,选择节奏明快、简单上口的歌曲,如《Apple song》《ABC song》《Good morning》等,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的教师将英语歌曲作为warming up(预热),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英语歌曲的教唱过程中,教师还会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知识,也会适时讲解歌曲中涉及的西方文化,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此外,我校在高段的基础课程中,除了顺延中低段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增设了译这一能力。鉴于翻译须具有比较高的外语知识储备方能开展,我校在高段尝试开设翻译课程并非期望学生在翻译领域有所建树,而是鼓励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英语,做到学以致用,充分体现英语语言的“工具性”;同时,在与外界不断的沟通交流中,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公共空间意识等方面逐渐培养英语人文素养,拓展学生多维发展空间。

2.广域课程群――贯通

广域课程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做到活学活用。例如低段采取多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组合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英语学习以及思维训练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在中段的广域课程群中,则为学生增设了西方文化修养课程,如希腊文化鉴赏、以中西方节日为载体的体验课程、“Walking dictionary”单词记忆社团等,帮助学生全方位体验西方文化,加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提升学生的中西方文化素养。高段的广域课程中还将高雅艺术搬进课堂,让学生品味原汁原味的西方著作,如莎士比亚戏剧的欣赏与表演;英美经典诗歌、小说的拜读等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模拟联合国这一新颖的课程形式则鼓励学生们放眼世界;公共演讲艺术课程让学生们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展示英语语言与西方文化的艺术。

【案例】以广域课程《Drama表演基础》为例,选修此课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喜好自主选择加入Hamlet剧本改编组、Hamlet道具制作组、Hamlet设备导演组,由英语教师带领学生们欣赏原版戏剧,对剧本进行研读和鉴赏。为了确保Hamlet莎剧汇报演出的成功进行,学校还专门聘请戏剧表演专职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表演艺术的培训。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组选出一个最感兴趣的剧本桥段,自编自导自演,汇报演出时人人登台,全员参与,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剧大餐。莎剧表演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增强了学生自信心,锻炼了学生语言和肢体表现力,而且在学习剧本、排练戏剧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广域课程群的实施丰富了我们的基础课程群,给常规的英语课堂提供了新颖的教学素材及形式。广域课程将西方传统文化带进传统课堂,突破时空限定,注重学生体验,加强中西方文化融合,拓展学生多维发展空间。

3.项目课程群――迁移

项目课程是基础课程和广域课程积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旨在为学生的“英语输出能力”提供一个展现平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体验中运用所学,利于学生鼓足后劲持续发展。如低段的“故事大王”从语音语调、情感态度、肢体语言等多方面对选修学生进行考核;中段的“展信太平洋”和“海外游学”项目课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发现不足并能积极改进;高段的“志愿小导游”项目课程,要求学生走出校园,以志愿者的身份,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向国际友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提高其英语人文素养。

【案例】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在选修“展信太平洋”课程之后,在日记中这样记录:学校开展了“展信太平洋”的活动,我有了一个美国笔友。每周五下午,我都在电脑教室给我的笔友Louis写信。Louis是美国XXX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我们在世界的两端,却能联系在一起,这难道不奇妙吗?第一次使用电子邮件时,我们都激动不已,这些邮件让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使我看到了跟我年纪相同的小伙伴的不同生活。陈老师首先教我们怎么样发送电子邮件。因为是电脑技术,大家自然都很感兴趣,很快我们就都学会了怎么样发送和收取电子邮件。接着,陈老师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电子邮箱,这些英文字母背后可都是一个个充满惊喜的外国小伙伴啊!我的笔友Louis十分健谈,对我提出的疑问回答得十分详细,还配上图片,让我了解得更加生动。我对他们的学校生活特别感兴趣,他在回信中跟我讲述了他们在学校的一天,我了解到原来美国的小学生活跟我们有那么大的差别,我真的很想去那里看一看。我非常高兴能有这个美国笔友,他解释了我的很多疑问。(摘选自五1班陈嘉伟)

第9篇

A大学自建校以来大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将国际化办学作为学校办学特色,力求培养和打造“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新型人才,以满足当今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有能力参加国际竞争、懂外语、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我校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借助学校搭建的交流平台赴语言对象国学习、体验和历练,并为之建立配套措施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路径。到目前为止,我校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新西兰、乌克兰、俄罗斯等13个国家43所院校建立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合作举办“3+1”(语言进修)、“2+2(双学士学位)”及“3+1+2(本硕连读)”等不同类型的合作项目,累计派出1317名学生赴海外留学深造。每年参加项目出国留学的学生占本届学生10%左右,有半数学生在国外院校攻读研究生学位,部分学生已在国外院校攻读博士学位,为学生搭建赴国外合作院校深造的平台。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交流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反映高校教育水平的一重要标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因此,国际交流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成为一项核心内容,要培养合格的国际交流生人才,需要探索一套科学、高效、合理的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宽严相济,才能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本人对如何做好国际交流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初步研究,建议按照出国前、在国外期间、回国后以下三个阶段开展国际交流学生教育教学管理。

一、出国前遴选及教育

国际交流学生是指我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准参加我校国际交流项目(如2+2双学士学位项目、3+1语言进修项目等)赴国外交流院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学生在我校与国外交流院校签署合作协议的框架下继续学业,我校按照项目进行管理。

1、经学生本人申请,各系根据国际交流学生选拔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对申请参加项目的学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后,对不符合条件的学生不派出。

2、申请参加项目的学生,需由本人提出申请,并严格按照出国项目流程办理离校手续,未按要求办理以上手续的学生,均不能按照项目派出生对待。

3、院系对拟派出学生采取有效形式开展出国前教育(包括:外事纪律教育、个人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帮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了解所赴国家情况及注意事项,指导并敦促学生增强意识、提高能力,并进行预防教育。

4、各系应确定一名负责人(辅导员或外事秘书或教学秘书),负责与出国学生保持日常联络和沟通、学生信息汇总、及时协调解决学生反映的各类问题等工作。

5、项目所在系应在同批次派出学生中指定一名学生负责人,负责与我校及国外交流院校负责教师保持日常联络和沟通,及时反映出国学生的各类问题,配合校方组织开展各项有益活动。

二、国外学习期间

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必须严格执行两校签署的项目协议以及与国际交流中心签署的“学生出国协议书”,接受双方学校的共同管理。

1、学生在国外交流院校学习期间应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遵守所赴国家的法律和风俗习惯,遵守所在国交流院校的校规校纪,刻苦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维护国外交流院校与我校的校际交流关系,每学期应向所在系负责教师汇报本人学业、思想、国外生活方面的情况(包含所学专业、联系方式、国外住址等信息)。

2、学生负责人应及时向所在系反馈同批次出国学生在国外期间学习生活、开展各类活动以及取得成绩的情况,我校将通过校报、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报导。

3、各系负责教师应与出国学生保持经常性联络,并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如微信、QQ、Email等)对学生进行不定期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业、思想、生活上出现的各类问题,具有普遍性或重大问题应及时向我校相关部门反映并协调解决。

4、国际交流中心应与国外交流院校保持经常性联络,随时掌握各项目出国学生的情况,汇总信息并建立出国学生信息台账。

5、如学生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在国外交流院校完成学习任务,我校允许学生回国继续学业。学生应及时向所在系和我校相关职能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并按要求办理相关手续返校复学。

三、国外学习结束后

1、选派学生到国外交流院校学习是学业的延续,学生在国外交流院校学习期间我校保留其学籍,承认其按规定获取的学分。学生学习期满后应按时回国,并将国外交流院校出具的成绩单(一式两份原件)交由所在系进行审核。成绩单经审核合格并系主任签字、盖章,连同一份成绩单原件由教学秘书报我校教务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