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村级妇联工作报告

时间:2023-03-06 15:58:28

导语:在村级妇联工作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 现状 对策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基础教育规模庞大,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据统计,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占中小学总数的89.96%,农村中小学生占中小学生总数的81.7%[1]。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对整个国家的人口素质、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1997年,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平均值为4,8%,我国被列入中下等收入国家,而当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55%[2]。经过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这一比例在近年虽然在不断攀升,2008年国家财政总支出为62592.66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为2062.46亿元,比重仅为3.3%,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第一,政府投入有限,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制度性根源,在于教育经费的负担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教育总经费中,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直接负担比例太低。据有关专家测算,2009年教育事业经费总支出10437.54亿元,中央政府直接支出567.52亿元,只占约5.44%,地方政府直接支出9869.92亿元,约占94.56%。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在广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主要依靠乡、村两级政府,乡级财政是我国各级财政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而村级根本就没有财政,这使得义务教育这项最应由政府承担的国民素质教育无法得到政府财政的足够支持。

第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农村教师流失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我国800万农村教师肩负着亿万农村孩子的教育使命.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差、社会福利差、办学点多而分散,许多学校缺少良好的环境氛围,缺乏民主,超负荷劳动使教师离开了教师行业,这些加剧了农村教师的流失,进一步使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力量不足,又导致的是教学计划得不到全面落实。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近年来,由于取消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农村初中挑大梁的骨干教师多数是过去中师毕业生,之后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3]。这些教师很少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加之学校提供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并且专职教师不到位,即一名教师兼任几门课的现象。

第三,辍学现象较为严重

首先,“新读书无用论”悄然抬头,冲击着农民传统的成才观。农村学生家长认为改变自身经济与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是:“小学—初中—中专或大学—参加工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实行读大学自掏腰包,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制度。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大学生毕业也难以向过去一样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些不仅增加了农民供子女念书的压力,也与人们传统的读书观产生冲突,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重新抬头和漫延。其次,教学质量低下,学校管理不到位。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相当严重;在教材内容上,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及相互衔接,导致部分学生因失去学习兴趣而失学[4]。学校管理松懈,直接影响了整体办学水平,这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原因之一。再次,由于教育改革引起的辍学增多。近几年农村小学的人数在逐渐减少,为了更好的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顾实际情况撤并学校,在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减少了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

第四,留守儿童增多,管理难度增大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而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涌入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员数量还会持续上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呈上升趋势。全国妇联在2008年2月27日召开的会上的数据就证明了这一点。目前全国农村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4000多万。

二、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

第一,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首先,增加投入总量,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经费,首先意味着国家要增加对教育的总投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调整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支出结构。努力改变义务教育经费“城市偏向”的现状,强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其次,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确保政府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免费教育,政府应该是义务教育资源的主要配置者。要实现真正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才能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并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再次,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相伴随的,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低绩效。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能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更应强化义务教育预算的约束功能,减少经费投入的环节,加强监督和审计的力度,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效率和经费使用质量[5]。

完善和改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的具体措施有:在预算管理体制上,将基础教育经费全部实行预算统编:合并原来的各种教育集资、教育维持费以及杂费等,实行“一费制”,统一编制、统一管理;在资金使用上,优化农村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强化资金管理,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的布局,最大限度地实现投资效益;深化农村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改革,提高公用经费的比重,确保人员经费支出的效益;加强地方政府对教育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建立一整套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支出效益的考核标准。

第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从教师编制、待遇、培训、住房等各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缩小城乡教师待遇差距,调动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首先,完善民主管理,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完善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维护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其次,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鼓励他们终身从教。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6]

其次,一定要采取一些硬措施。责成相关部门督查,确保政策法规在各地真正落实,确保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待遇,让城乡的广大教师安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一件关系未来的大事。

再次,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变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有利于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师资的均衡分布。为了确保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应该采取鼓励性措施和强制性措施结合的办法,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尝试:以立法形式确定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努力建立起教师有序流动的机制。根据实际情况限定流动对象,还可以制定一些政策法规,明确要求每位教师在评聘中高级职称时,都必须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7];健全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加强师范院校的师资培养,鼓励大学毕业生赴农村任教。

第三,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从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看,办好寄宿制学校显得十分必要。这不仅能保证儿童在更大程度上接受义务教育,而且方便群众,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农村学生的辍学现状,进一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住宿问题。

办好寄宿制学校, 首先必须重视生活教师的配置和培训,对寄宿制学生而言,生活教师不仅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管理者、指导者、教育者,更是情感寄托和倾诉的对象,鉴于生活教师如此重要,寄宿制学校必须更加重视生活教师的教育性,这样有助于寄宿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完善寄宿生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再次,完善寄宿制学校的设备。

当前,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农村教育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任何忽视农村基础教育的认识和行动,都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延误时机,这不仅是有碍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必然会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对我国而言,农村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与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相互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355.

[2]刘泽云.我国教育财政体制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3(7):23.

[3]陆应龙,周霞.农村义务教育何时才能走出困境—农村中小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5):104.

[4]高尚刚.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的思考[N].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99.

[5]庄西真.对2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变化的回顾与思考[N].河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