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6 15:58:40

导语:在新型玻璃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第1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口语交际的新理念:“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然而,现阶段许多小学生在口语交际时,只会当一名机械的聆听者或简单的回答问题的说话者,失去情境,失去感染力,失去兴趣,不愿表达交流,更不用说乐于表达交流和善于表达交流了。这是人们对口语交际的重视不够,理解偏颇造成的。如:一方面,忽视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简单机械地理解为“听”和“说”的训练,只重口语交际的工具性,轻人文性。另一方面,忽视学科的整合和日常生活口语交际的指导,片面地认为口语交际只是口语交际课的任务,甚至认为是成人以后的事。有关专家认为: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途径很多,阅读教学是学生口语交际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强调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且操作起来省时省力便捷可行,易于调控。

下面,笔者就阅读课《新型玻璃》一课的片段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的案例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二、教学片段实录

内容:《新型玻璃》片段教学(义务教育五年制四年级第七册)

目的:创设情境,采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介绍新型玻璃;编演玻璃娃娃和顾客对话的课本剧;要求语句通顺连贯,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味、有吸引力。

部分实录:

(在学生充分读通课文交流后,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师:同学们,为了迎接“3.15”消费者权益日,某大城市举办了一个新型玻璃大展销,玻璃家族的成员听说了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到这儿,想找一个合适自己的家庭去施展本领,为人民服务。于是,在展销会上,他们各显神通,说出自己的本领和特点,吸引前来参观购买的顾客把他们带回家去呢!玻璃娃娃们一时想不出好主意,可急坏了!请你们给你自己最感兴趣的玻璃娃娃出出主意,帮他们介绍自己,好吗?请喜欢同一种新型玻璃的人编为一组并选出一个小队长,负责选派发言人。(共5组。)

(学生相互介绍,小组推选出一名最佳代表上台示范介绍。)

生:亲爱的顾客,你们好!我是“吃音玻璃”,是消除噪音的能手。日常生活中,噪音就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无处不在又难以对付,常常使您无法安心休息、入睡。可是,我却有办法制服它,信不信?如果您的家、办公室在闹市区,街上的噪音常干扰您工作、休息的话,那么请您将我带回去装上吧!我一定会还您一个清静舒适的环境,街上的噪音传到房间里就大大减弱。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马上行动吧!

师:谢谢“吃音玻璃”的介绍,你们觉得他的介绍怎么样?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生1:我觉得他的介绍很精彩。尤其是“吃音玻璃”的作用放在开头,一下子就吸引住别人的耳朵听下去。

师:你真会倾听,这也是李老师想说的。

生2:他的介绍能抓住顾客的心理,特别打动顾客的心。比如:在闹市区无法安心休息、入睡等,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我听了他的介绍,只想把“吃音玻璃”买回去,因为我家旁边很吵,有时吵得我无法睡觉。

师:说得好!能结合自己听后的感受和生活实际来说话。

生3:他说话很亲切又有礼貌,值得大家学习。

师:我想你肯定也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指名其他4组代表上台介绍,再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优秀学生的示范介绍带动后进生,评议时深入交流和指导介绍方法,有利于集体交流。同时,组与组之间的示范介绍是一种竞争,有益于组内的合作与交流。)

师:你们想的主意太棒了,玻璃娃娃们在展销会上大获成功。顾客们听了他们的介绍后,都对新型玻璃非常感兴趣,向玻璃娃娃提出了许多问题。玻璃娃娃为难了,你们好人做到底吧!根据顾客们可能提的问题,编演一出以玻璃娃娃与顾客们之间的交流对话为情境的课本剧。

(小组长任导演,指名担当向往的角色:防盗玻璃娃娃、吸热玻璃娃娃、吃音玻璃娃娃、变色玻璃、夹丝玻璃及顾客们。分角色编排练习,上台表演。“吸热玻璃”剧组第一个出场,其他4组依次上台演出。评选出最佳主角、最佳配角。)

师:谢谢“吸热玻璃”剧组的演员给我们带来的表演。各位观众你们观看后说说谁演得最棒?

生1:我觉得顾客A演得特别很自然,像我妈妈平常去买东西时一样问这问那的,还讨价还价的,感觉很真实。

师:你的评价结合生活实际,真能干!

生2:我觉得顾客B都不说话,是不是对这种玻璃不感兴趣,还是演出不够认真、不够投入?

师:观察真细致,能够发现别人疏略的地方。

生3:“吸热玻璃”这个主角挺难演,说的话多,还要回答顾客的提问,她都说得那么完整,真不简单!

师: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真好!

(其他4组表演和评选最佳主角、配角过程略)

(设计意图:要求演员感情投入,进入情境;观众注意观察比较、辨析、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交际中来,展示各自才能和特长。通过课堂这个小舞台提供锻炼的机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尝试成功,养成积极乐观的良好个性。)

师:同学们自编自演的课本剧真精彩!下面,根据你家的环境,说说你家最需要哪种新型玻璃?为什么?

生1:我家的客厅朝西南,夏天时特别热,开空调很浪费电。我想我家要是装上“吸热玻璃”就好了。

师:你是个节俭的好孩子!

生2:我家在街道的十字路口,车来人往特别吵。寒假里,乡下来的姥姥难得来了,住了一天就嚷着回去,说在我们这里整天闹哄哄,吵得整夜睡不着。如果装上“吃音玻璃”的话,下回姥姥来了可以多住些天了。

师:你是个有体贴长辈的好孩子!你姥姥知道了会更疼你的!

生3:有一次,我一家人都外出不在家,结果家里被偷了。如果买了“防盗玻璃”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

师:你会替大人分忧,真了不起!

(学生纷纷举手,呼之欲出,畅所欲言。他们热情洋溢,各个争着说,抢着说。)

师:同学们,你们回家再向爸爸妈妈介绍介绍各种新型玻璃,探讨探讨家里需要哪种新型玻璃?好吗?

三、案例反思

这是一堂阅读课中的口语交际片段,构思精巧、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在交际态度和即席发言等方面得到有效训练,而且十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口语训练的要求。这个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话题生活化,创设立体和谐的交际空间

口语交际不同于写作,它需要交际者的心理适应。这就要求口语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因此,交际的话题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话题本身感兴趣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玻璃是生活中随处可见为学生所熟知,加上新型玻璃的不寻常的功能与特点,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话题。笔者创设了生动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如“3.15”消费者权益日的新型玻璃展销会上帮助玻璃娃娃介绍自己;优秀学生声情并茂的示范介绍;玻璃娃娃与顾客之间的可能对话等情境,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进入“玻璃娃娃”的角色。后来,成功构建了交流时畅快讨论、第一人称创造性介绍、课本剧表演的立体和谐的交际情境。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口语交际而架桥铺路。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互动的交流参与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交流参与,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交际场景来展开。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口语交际的参与者。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应该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赏识孩子的闪光点,正面评价鼓励。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互动方式,便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具体说来有:小组轮流介绍,共同编演讨论课本剧等组内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还有在说说自己家最需要什么新型玻璃则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为了集体的荣誉,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将对自己以及他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并积极参与活动,都希望大家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努力赢得比赛胜利。这样的设计基本上照顾了全体学生,又尽量让优秀生脱颖而出,使得后进生“能跟得上”、优秀生“能吃得饱”。然而,热闹激烈的背后却出现了后进生被忽略,而优秀生“曲高和寡”的情况。课后了解原因,后进生普遍认为自己插不上嘴、帮不上忙,怎么比结果反正也是输,优秀生说了算,不如放弃。从而暗暗滋生压抑、自卑的不良情绪;而有的优秀生则认为他们拖后腿。笔者反思着:课堂上到底要不要设计类似比赛或比赛的竞争活动呢?

3、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口语交际的环境不断扩展、延伸。如:“回家后向家长介绍各种新型玻璃,再探讨家里最需要哪种新型玻璃”的问题设计,建议学生将课堂上讨论的话题讲给家长听,并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回到课堂上交流。这就拓展了课堂,可谓自然、顺畅、丰满。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54-01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的交际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是一种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过程。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识字、看书、听话、说话和写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然而阅读教学作为教学难点之一,也常常使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头疼,不知从何下手。笔者结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实际,把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流程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恰当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巧妙的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促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采用直接导入,如《七月的天山》这一课就是直接导入;可采用歌曲导入,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我就播放《二小放牛郎》的歌曲来引出小英雄雨来;可采用故事导入……等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因教材而定,诱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由题目入手,让学生对课题大胆质疑,孩子们会根据课题提出很多问题,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这时让学生自主通读课文,老师不失时机的出示精心设计的学习提纲,以克服学生初读课文的盲目性、随意性。读完课文后,让孩子试着概括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开始可能感到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是可以办得到的。这一教学环节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捕捉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来探究作者为了表达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按什么顺序将这些材料有条理地组织安排的,也就是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段意。这样学生就掌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一步骤的教学,老师不但要让学生分清段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分,也就是说让学生逐步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分段规律。比如叙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分,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描景的文章可按时间或地点的推移来划分段落。如《祖父的园子》、《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说明文可按说明的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如《新型玻璃》。总之这一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掌握分段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四、精读课文,揣摩领悟

这一环节是对课文理解的深化阶段,要围绕训练重点逐步精读,特别对重点段落和词句,要反复进行精读,咀嚼,深刻理解和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中心的。进行的方法主要是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好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根据提纲精读感悟。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是这样设计来学习重点段的: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5—10自然段,并思考讨论填表: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每次分别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美丽的幻象呢?要想深入透彻理解课文就要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剖析,而且要通过这些词句的表面意思,挖掘出丰富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议论,争辩,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课文的各部分,又能掌握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再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接连不断的擦燃火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孩子们讨论的热火朝天。这个问题也为升华中心做好了准备。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和读——思——议的方法。如在《新型玻璃》一课中,作者共介绍了五种玻璃,都是介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于是在学习第一种新型玻璃时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而后面的四部分老师提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并出示图表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讨论填表,来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在教学顺序上可因文而异,有的采用顺序法,

五、品读课文,升华主题

这一环节是指导学生分段精读之后,让学生再次通篇品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回顾、议论整篇文章的学习,谈谈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或明白了什么道理,对课文进行评赏,总结课文带给我们哪些读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这一环节可采用讨论法、谈话法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总结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中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寓思想教育与教学之中,升华了主题。

六、拓展延伸,能力迁移

第3篇

一、引疑激趣 自学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从课堂导人到组织学生活动都要有意引疑激趣,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对所学教材产生兴趣。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切人口。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如教学《威尼斯小艇》一课时。注重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出示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威尼斯,让学生去领略异国风光。看完课件后,让学生谈感受,进而导入新课:“同学们,沿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在这众多的景物中,作者为什么单写小艇呢?它同这座水上城市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威尼斯,了解威尼斯。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使学生观赏到异国的风光,拉近理解的时空,引起探索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奇、探索的境地。再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油然而生。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联系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二、解疑导拨 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以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同桌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习探究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互相启发,互相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人、六个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从中有所发现、学有所得。三是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搭建民主和谐的学习平台。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适时导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从打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例子了解詹天佑杰出的才能。教师先请各学习小组细读课文,并互相合作在本子上画出施工示意图,然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把施工示意图通过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并且说说你们这样画的依据是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最后师生共同交流,达成共识。

三、感悟体验 实践探究

这一环节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要求和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主和合作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拓展延伸文本内容,这是培养学生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

一位教师在教学《亡羊补牢》时,由于学生充分诵读了课文,在启发学生想一想有哪些补牢的办法时,学生反响强烈。思维活跃,提出了多种补牢的办法:(1)亡羊后应当及时补牢,堵住那个破洞,狼就进不来了。(2)亡羊之后应该全面加固羊圈,否则补了这个还会出现另一个。(3)补牢不如逮狼,派人守候,把狼打死,彻底消除隐患,不是更好吗?(4)应该经常检查羊圈,发现有破损就应该及时修好……见解不同,感悟生动丰富,独特而有创意,充分表现了学生的个性。

再如教学《搭石》一课教师设计:搭石对老人说:“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出示多媒体课件)”仿照这个句式,同学们想一想,搭石还有可能对谁说什么呢?”这样利用变换角色和转换思维角度的方法来体现文本价值,让学生借助搭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体验得到充分的释放。

又如教学《新型玻璃》教师让学生找出五种新型玻璃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然后把全班同学分为五组,教师引导说:“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请你们把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这样设计其目的有二:一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利用课文上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使学生在完成“自述”的过程中学习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自己玻璃相关的特点、用途等有关的信息,还要想办法说明白、说生动,并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而且增强了学生感悟体验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激励评价 引深探究

第4篇

本次决赛初中物理组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现象》中的第五节《光的色散》。从决赛前的信息化原始教学设计,到现场对兄弟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从完善自身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制作可视化陈述软件,到问鼎“恩欧希”现场观摩赛。我们三个人发挥各自优势,针对具体的任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中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和尊重集体智慧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明白了激辩是提高大脑高级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

激辩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学设计片段对比

片段一:引入新课

原始设计: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光的三种传播规律,还记得吗?

(投影多幅照片)问题2:能告诉我这些图片分别是由哪些物理规律形成的?

(投影彩虹图片)问题3:图片中色彩斑斓的是什么?

问题4:哪位勇敢的同学能对彩虹提出一个有意义的关于光的物理问题?

问题5:哪位聪明的同学能帮忙解答呢?

思辨与升华:

【吴昊】由彩虹引入色散现象,正好顺应了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这样的引入虽朴实但不做作,直奔主题,简洁明了,这也是教材的内容安排。我们是否应该直接引入而舍去复习引入部分?

【季长青】纵览整章内容,不难看出人教版教材对本节安排的目的。第1节提出光的直线传播,第二、第三节是光的反射与生活中的应用,第四、第五节安排的是光的折射与色散现象。那么从教材安排的角度来看,第五节内容应该是第四节内容的补充,侧重于应用。而且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光的三种传播方式都已经学习过,在课前增加了近两分钟的复习,也是遵循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吴建东】复习引入部分可以点明本节课有“承上”的作用,舍去这部分教学也行,但无法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季长青】我们通常所说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都说明是现象,而原设计中提出的是“三种传播规律”是否欠妥?

【吴昊】改用现象或方式是否稳妥一些?

【吴建东】问题4让学生提出“色散”问题是否过于开放?难度和跨度太大不宜达到预期的效果,应该重新考虑和更改。

【季长青】原设计中不少提问过于简单或意义不太大,应简化问题,提炼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优化教学效率。

【吴昊】直接引入彩虹,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现在有很多学生应该已经知道“色散”这个名词。

最终设计:

(投影多幅照片)问题1:说出图片中的光现象分别是由光的三种传播方式中的哪一种方式形成的?

(投影彩虹图片)问题2:彩虹很美,为什么会出现彩色的光带?

片段二:太阳光色散

原始设计:

问题1:你能运用手边的仪器,找到彩色的光吗?

提供多个器材(LED手电筒、装有水的玻璃杯、三棱镜、白纸、光盘、斜放有平面镜的水槽、小罐空气清新剂、肥皂水、吸管),学生自己寻找彩虹。参考实验:①光经过三棱镜;②光经过装水的玻璃杯;③观察调整角度的光盘;④光照射在水槽中斜放的平面镜上;⑤观察肥皂水泡;⑥光照射喷出的空气清新剂。

问题2:你能从这些实验中找到什么规律吗?

思辨与升华:

【吴建东】现在提倡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在多个器材中有所选择的实验,既锻炼了思维又提高了动手能力。

【季长青】问题的难度是否大了些?而且实验器材太多,学生们在课堂几分钟的时间内能完成吗?教学设计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重要的是实践,是课堂,是效果,是可操作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突出要解决的问题。

【吴昊】本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得到太阳光色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和抽象出“三棱镜”模型。是否可以让学生们直接动手完成两个基本实验,引导他们得到现象与模型。

【吴建东】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现象,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项能力也是初二学生的弱项。

【季长青】操作两个实验,正好再强化一下“对比法”和“类比法”的物理思维方法,让他们再次体验科学的物理思维方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吴昊】可以通过问题来引起学生们进一步对三棱镜模型的注意。比如:光通过三棱镜色散成多种色光,谁更偏向三棱镜的底部?

最终设计:

分组实验,完成三棱镜色散光和水三棱镜色散光实验。

问题1: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实验的现象描述出来?

问题2:大家都看到了人造彩虹,请类比我们所做的两个光的色散实验,你们能解开其中的奥秘吗?

问题3:在利用三棱镜观察光的色散现象中,有的同学认为红光一定在上面,紫光一定在下面,你们认为呢?

片段三:光的三原色

原始设计:

问题1: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色光,我们要想在电视荧屏上显示自然界的画面,必须要使屏幕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光来,你知道电视屏幕是怎样实现的吗?(教师演示放大镜下的电视屏幕,用多媒体放大现象)

问题2:你们发现到了什么?

问题3:科学家发现,用红、绿、蓝三色光可以混合成多种色光,于是我们把这三种色光叫做什么?

思辨与升华:

【季长青】物理是实验的学科,新课程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认为应该修改教师演示实验,或增加学生动手实验。

【吴建东】教师演示应该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尽量选择学生动手实验,也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吴昊】学生们动手的实验应该贴近他们的生活,通过感受自己动手完成的探究过程,设计与他们平时生活经验有强烈对比的实验现象,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有可能会终身难忘的。

【季长青】彩屏手机和电视荧屏相似,贴近学生们的生活。

【吴昊】水滴相当于放大镜,也贴近学生们的生活。

【吴建东】不错,用牙签沾水到彩屏手机屏幕白色区域,通过水珠观察手机屏幕。

【季长青】是否需要在学生动手探究之后,再运用多媒体来直观地总结色光混合的原理、总结光的三原色?

最终设计:

教师演示放大镜下的电视屏幕,用多媒体放大现象。

问题:我们如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彩色电视机屏幕,就会发现绚丽多彩的画面其实只有三种颜色,彩屏手机与彩色电视机的屏幕非常相似,现在让我们将水滴放大观察一下,你们看到了哪三种颜色,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水滴下的彩屏手机图像。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实验现象。教师再运用动画模拟屏幕显色原理做总结。

一小时的头脑风暴――问鼎“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

22日下午,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争夺“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现场。

【评委】下面我宣布比赛规则。每一组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在除去本组的教学设计之外的所有组设计中,寻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设计片段,说明理由;并寻找出你认为最值得修改的设计片段,也说明理由;最后把你们的想法制作成可视化的陈述文件。一个小时后选出一名选手来参与陈述,其他两位选手则准备陈述后的答辩。

思辨片段一:

【吴昊】这个教学设计的流程分三个部分,很新颖,也很实用,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思路很好,尤其是课前网上自主探究环节(如图1)。

【吴建东】利用博客平台和动感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来为学习服务,我喜欢。

【季长青】更重要的是利用论坛及在线答疑功能,既能实现学生们之间的讨论,又能让教师解答学生们的问题。体现了小组协作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也能培养学生们相互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设计很妙,很好。

【吴建东】而且这样的设计充分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谁预习谁没预习、谁真思考谁马虎,教师在家就能监控,不错。

【吴昊】这样也正好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本”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季长青】经过比较,还是这个设计片段最精彩了,那就定它了。

思辨片段二:

【吴昊】你们看,这个教学设计整篇都是测试,没一个学生探究的实验,也没一个教师演示的实验。课前先是预习测试,然后课中是习题讲解,最后是课后测试。看来这篇设计应该是最需要修改的设计了,我们可以选择这篇。

【季长青】刚才评委说明的是选择一个“最值得”修改的设计片段,而它通篇体现的是应试教育的思想,它确实需要修改,但不是“最值得”修改的。

【吴建东】“最值得”修改的设计片段,应该考虑到花最少的工作量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如果对这篇设计进行修改,应该会从头改到尾,那就失去了修改的目的了。

经过不断的讨论,我们最终选择出了最值得修改的教学设计片段。

值得修改的原始教学设计片段:

学生从获取知识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谈论收获和疑惑。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如图2)。

思辨与升华:

【季长青】这个设计中的课堂小结使用了思维导图的方式,但没能深层体会思维导图的含义。

【吴建东】嗯,不错。它只是简单地将本节课的几个知识点做了罗列,没能体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其说是运用了思维导图的方式小结课堂,不如说仅是回顾了几个知识点而已。对比前面的设计片段,还是这个片段“最值得”修改了。

【吴昊】对,就它了。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知识梳理和知识回顾的方法,在课堂小结或复习课中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要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

【吴建东】这样的使用,并不能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运用思维导图的想法是好的,就是可惜了,没能更深层地使用思维导图。

【季长青】应该在课堂小结前加上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们自行归纳总结课堂知识。

【吴昊】让学生们通过小结活动感受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这样也能培养学生们的记忆力啊。

【季长青】对,我们要交给学生“渔”而非“鱼”。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片段:

问题: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在纸上写出或画出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间的关系吗?比如,用图画的方式,或表格的方式,用大括号也行啊。

展示几个典型的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解释后,展示教师的设计图(如图3)。

反思与感悟

【吴昊】通过参加网络教研团队赛项,深刻体会到了两点。

1.能够从别人的成功经验中取长补短,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在评价兄弟团队的教学设计赛程中,我们深深地被兄弟团队设计中的动画演示、视频资料所吸引,“借鉴”是我们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阅读了兄弟团队对我们设计的评价后,虚心讨论被指出的不足并合理地更改自己的设计,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2.参加本次全国性的团队竞赛,真实地体验到团队的和谐氛围是多么的重要,集体的智慧要强于个人。尊重对手,尊重队员,“三人行,必有我师”。

【季长青】有幸参加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决赛,通过对自身教学设计修改、定稿,对兄弟团队的设计评价和现场答辩,历经三人的思辨和现场陈述,过程是艰辛和紧张的,但渐渐地从紧张和迷茫中领悟到网络教研对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能力有很大促进作用。

我已从教多年,教育教学难免会形成定势,很难有所突破,虽然也会适当地运用PPT、Photoshop、思维导图等软件辅助教学,但也都是肤浅的拿来主义,没有深层次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软件相结合。通过参加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在团队的个体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相互提高中,我认识到现代教育可以很好地运用各种教学软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模拟物理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立体思维,利用网络突破时空,将教与学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不断更新理念,寻求开辟新的教育教学途径和方式。历经比赛的全过程,我隐隐觉得,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比赛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也让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的我体会到“教无定法”、“学无止境”的另一层含义。

【吴建东】南京的初赛,我们头脑中其实一片空白,可能较之其他队伍,我们就是稍微多了一些准备,有幸代表南京到石家庄参加NOC活动的全国决赛。从第一次的一片空白到第二次的稍有经验,我们可谓走得一路艰辛。暑假里有过多天在学校从早忙到深夜的经历。虽然辛苦但很快乐,因为我们学习、收获了许多。

参加了这次NOC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网络的多彩,团队的力量,教研的重要。首先,在网络上,从教学设计的灵感到一些过渡细节的处理,可以汲取到他人的精华,聚百家之智慧,还有些素材的搜集、实验的再现都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其次,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凝结成的就是灿烂的智慧结晶。最后,教研活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经常进行,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不过传统的教研活动受时间地点的局限性较大,特别像我们较为偏远的学校更加深有体会,网络教研这一新型的教研方式将会很好地克服传统的局限性,更好地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使广大教师团队受益匪浅。

后记:网络教研团队比赛是艰苦的,让我们感受到主办方的深谋远虑和用心良苦。在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度不高的今天,如何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学生的高级思维而不是为了运用技术而用技术?如何能够通过现代技术拓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促进团队的协作?……这些都是我们现阶段有待解决的问题。未来的教育,相信会因为大家的努力而更好。

《啊!我想到了》专栏参考答案

第5篇

目前学生的实验课程大多是按照传统的实验教学,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较多,学生在实验课上大多就是按照课本上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添加试剂来验证一些实验现象,没有任何创新性,大多数时候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只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这样的实验学生做起来没有任何挑战性和新颖性,实验课上起来就没有激情和兴趣。

2微课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1微课的概念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M.Penrose于2008年提出。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并进一步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推广的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在维基百科中,将“微课”界定为:“微课(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利于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呈现的实际教学内容。”而百度百科中,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2.2微课的特点

2.2.1微课内容短小微课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众多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根据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所以,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为宜。

2.2.2微课教学目标明确传统教学视频往往是一堂课的复制,包含多个知识点,含有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更注重教师的“教”,可以说,微课是传统教学视频精华的浓缩。微课授课教学目的很明确,是教师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尤其在授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或者是抽象问题,系统完整的讲述。

第6篇

关键词: 物理课堂 激励性教学 教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激励性教学主要是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取鼓励的教学手段的方案,运用带有鼓励性质的话语及行为举止感染学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从心理上愿意充分投入到物理学习过程中。具体贯彻实施到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充分发挥课程的启发性、层次性、激励性,提高教学效率。以下主要探究了物理课堂激励性教学的方法。

一、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对学生实施鼓励式教学

在物理学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便是对课程的预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把握该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需要将学生自我预习的内容整合进来,首先根据课程重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预习课本,找出课程的重点,标出自己的疑惑,然后,在该课程中涉及的实验过程中贯穿对理论的教学,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把握重点,从现象看到本质,从而解开自己的疑虑。设计好教案后,将其付诸具体实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转变传统课程中的主宰、权威地位,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重点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激励式教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授《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这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及声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老师在课程开始前,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同的声音进行观察,探究不同的物体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进而结合课本对问题进行探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老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由各种不同声音组成的录音,让学生聆听后提出问题,造成这些声调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进而激励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让学生拿出自己日常度量的刻度尺,放在桌面上,一端悬空,用手按住桌上的另一端,拨动刻度尺,让其上下振动,仔细听尺子发出的声音,在其他因素不便的情况下,改变尺子悬空的长度,再来听其发出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变化,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课本找出音调发生变化的原因,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充分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重视鼓励交流的作用,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型课堂。老师充当主宰、权威角色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充满信心地学习,首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中老师的权威地位,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密切与学生的友好关系。在物理教学中,同样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对老师普遍存在害怕心理的状况,给予学生更多鼓励,不仅做到从课堂上了解学生,同时对生活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真诚的探询,主动与学生交流,鼓励生活中困难的学生,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鼓励与关心,敢于与老师分享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老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给予相关的改进意见,让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够取得较高效率。

在具体讲授课程时,老师可以通过丰富课堂形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将物理学习寓于制作富有趣味的物理教具及设计富有趣味的物理现象演示中,将教具的制作过程与物理实验的操作及相关规律总结融合在一起。例如,初中物理中涉及教具的内容包括力学、声学、热学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比较简单的力学及热学教具——酒精喷灯,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物理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口服液瓶取下铝制瓶盖,按十字形扎五个洞(中间一个,周围四个),直径1.5mm,再拿一根铜丝,长度长于瓶身2.5cm,把铜丝从中间的小孔中插入,装上玻璃瓶,灌上酒精,加热铜丝预热,热量下传使酒精沸腾,酒精蒸汽通过小孔喷出燃烧,再次加热铜丝,在学生设计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述其工作原理,它主要靠酒精与空气、蒸气混合后燃烧而获得高温火焰,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热情,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二)利用作业评语鼓励学生,让学生充满学习的信心。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作业讲评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老师需要在作业评语上多下工夫。一般而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少有科任老师在作业批改时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评语,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评语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评语与老师的鼓励类似,同样能让学生产生学习信心,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因此,老师要重视评语的作用,根据不同学生的作业特征,尽可能多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充满信心,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说;晓;晚

无意中,笔者发现当学生时背诵得滚瓜烂熟的《惠崇》变成了《惠崇》,惊讶之余,开始查阅资料,想弄清到底是《惠崇》,还是《惠崇》。

有的教材里是这样的: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另有一些版本的教材又是这样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语文出版社第7页。)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不同在于“晓景”与“晚景”,诗的内容是一样的。“晓景”与“晚景”虽只是一字之差,但表达的意思却大不相同。诗中“晓景”指初春时节的景色,而“晚景”则指晚春景色。经多方查阅,笔者了解到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资料: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惠崇、苏轼及关于这首诗的“画”和“诗”。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福建建阳人,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尤其描绘荒漠虚旷更是一绝,世称“惠崇小景”。《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原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他的画名在他死后五十年左右,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达到了鼎盛,沈括、王安石都写诗赞美它。王安石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虽然他的画现在还有些遗存,可惜这幅原画早已遗失。这不但是艺术界的损失,也是科学界的损失,否则,今人就不会为到底是“晓景”还是“晚景”而争论不休了。

我们知道,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的这首题画诗,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这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第一首是题鸭戏图,还有一首应该是题飞雁图的,诗的内容分别为:

第一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第二首: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其次,笔者了解到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画叫《春江晓景》,诗叫晚景。

另一种说法认为:惠崇春江晓景和惠崇春江晚景是同义词,已合并。有人觉得两个都行,叫晚景好像多点。理由是:因为由于出版社的不同还有就是时代久远了在历史上会存在一些争论和理解的不同。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晚”改为“晓”,更加奥秘,显得独特,别有风范。认为应该是《惠崇春江晓景》,这是苏根据《春江晓景》的画作写的题画诗。虽然之前许多小学教材是《惠崇春江晚景》,但是分析全诗,我觉得应该是《惠崇春江晓景》。理由是:

1.“竹外桃花三两枝”一句,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这就应该用“晓”字才能文题相扣,画诗相符。“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这说明春天刚到,暗合了“晓”的意思。

2.教育部是不会随便擅改教材的,终归是有依据的。

3.不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原因弄错了,也便以讹传讹了——这倒应了王安石那句名言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哉?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与“黄沙远上白云间”。

4.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也认为是“晓景”,而不是“晚景”。

纵观以上几种观点,前两种观点虽各有理由,但理由不够充分,难以服人,本人认为第三种观点理由充分,有理有据,并与画和诗的内容比较符合。正确与否,还有待专家考证。

第8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主体;小组合作;能力

近年,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教育部最近公布的《科学课程标准》,将探究教学置于核心位置。本文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浅谈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一、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

探究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1.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并把它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因而教学过程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细心爱护学生的独到见解,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和操作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自由思考、大胆猜想、自由操作、共同讨论、设计等。课堂教学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教学的探究性

传统的接受性教学,往往过分强调学生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权威性事实和结论,而对这些事实和结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不重视。著名教育家施瓦布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教师应采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知识开展学习,主动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所必需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注重自主性、探究性和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更强调科学概念的掌握、探究能力的形成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的统一。

二、探究教学的实施

探究教学如何实施呢?从探究教学的纵向展开程序来看,大致要经过以下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探究教学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学情境要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一般选择日常生活、社会热点、自然现象和最新科技成果等学生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感兴趣的问题。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可接受性,既体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要与学生探究的问题有很大的相关性。教学时,教师把这些情境通过多媒体、实验等手段展示给学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对问题产生困惑和强烈要求弄清的愿望,为探究做好情感铺垫。

比如,在《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一节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媒体展示三幅图):(1)一农夫在烈日下劳动,大汗淋漓(配诗朗诵李绅的《悯农》);(2)农夫回家后来不及擦汗就去插插座的插头;(3)很不幸,农夫被触电死亡。你认为农夫死亡的原因是什么?若发生在你的身边,你该给你身边的人怎样的建议?创设这一情境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观察、体会,引起关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激发探究动机。

2.明确问题,设计方案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教学时,采取交互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进行阅读、体会、分析和讨论,从中挖掘出蕴含的若干个矛盾,并从中筛选出主要矛盾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明确了待究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四人一组),围绕教学情境引出产生的待究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充分利用每个小组成员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积累,发挥每个小组成员丰富的想象力,各抒己见,提出问题的产生原因,并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猜想和设计,形成小组意见,每个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取长补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修改、选择或综合,使学生混乱的思绪在讨论、争辩中逐步修正和澄清,得出较切实际的设计方案。

比如,在《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一课中,先设问: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有哪些?通过学生猜想、讨论,列举农夫死亡的可能原因,然后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得出农夫死亡的原因是“农夫身上的汗水容易导电的缘故”,再展示:思考题和学生分析、判断,明确待究问题:“什么物质容易导电?什么物质不容易导电?”要求: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结合桌上给定的实验器材,围绕待究问题,大胆设想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回忆、想象、讨论,归纳出实验方案: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形成一个通路,再依次检验并给出器材的导电性。

3.实验探究

对于设计方案是否真实可行,能否解决待究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探究才得以证实,探究过程是教学的关键。探究开始时可能有点“乱”,这是正常的。实验时,只要有意义就应加以肯定,对于有新意的实验方法要加以表扬。事实上,学生时代有些所谓与主题无关的实验探究往往很有意义,导致今后重大发现的事例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验因素的控制,进行实验现象观察和数据收集,每一步都类似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使他们对科学发现有了亲身体验,提高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当然,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指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了实验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比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一课中,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按照实验要求和“探究实验”报告单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

4.得出Y论,质疑结论

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从而总结出初步结论,然后对初步结论进行质疑,检查和思考探究方案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所获结论的科学性,再利用已有知识和实验探究释疑,最后得出可靠结论,并用文字、图像、公式等方式表达出来。这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在《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一课中,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大组长汇报实验情况,通过补充、争论、再实验,得出实验的初步结论。金属、人体、大地、石墨、盐水容易导电;橡胶、塑料、玻璃、瓷、木棒、油和干燥的空气不容易导电。先质疑:玻璃一定不容易导电吗?然后实验:分别用常温下的玻璃和烧红的玻璃做实验;通过观察、回忆、分析、讨论得出可靠结论:玻璃在常温下是绝缘体,而烧红的玻璃是导体。说明导体与绝缘体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5.迁移应用

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的可靠结论和探究方法,一方面它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科学结论与探究方法只有与实际相联系,才能体现出知识和探究的价值。所以,要把结论和方法迁移应用到日常生活、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比如,在《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一课的最后,设问:为什么插头和插座上既用铜又用塑料?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探究教学的功能

通过对探究教学在自然科学课堂中的实施,本人认为,探究教学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功能: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究教学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问题”即“思维”,一切探究发现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示的。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尽量减小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训练学生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能力,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探究教学的目标和归宿,是适应知识经济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探究教学的提出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习”的理念,力图在保证学生“基础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习”,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探究教学使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观察能力显著提高,终生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初步学会探究问题的基本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的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小组合作是探究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学生尝试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通过情境明确问题,设计方案,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学会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他人达成一致。

4.培养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探究教学所创设的情境或待究问题以及迁移应用的练习,大多是与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如环境生态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科技兴国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四、对探究教学的思考

在实施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和障碍。比如,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教学的环境;教师需要培训,转变教学观念;探究教学的安排要有由易到难的梯度;探究教学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水平;在强调探究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并用。

总之,准确地把握探究教学的实质,开放地实施探究教学的过程,合理地处理探究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的并用,将创造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n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冯克诚主编.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1.11.

第9篇

关键词:提高 高中化学 教学质量

做好化学教学工作是顺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高中的化学教学面临着学生不愿意学、学习质量差的困难,尤其在高三阶段化学学习的效率最差。如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成为了高三化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全面的重视化学教学

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是由于不重视化学教学而引起的[1],例如学校不重视化学教学而引起教师不重视,最终导致学生不重视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首先应该高度重视化学的教学工作,招聘优秀的教师任职、积极的更新教学设备、引进大量高科技的化学实验设备等等。其次教师应该重视化学教学的作用与意义,切实的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为授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让学生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心里重视化学课程,发自内心的去学习化学。只有这样全面的重视化学教学,才能为之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这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第一步。

二、营造良好的化学课堂学习气氛

经过调查研究,无论哪种课程的学习课堂氛围都是十分重要的,化学教学当然也是这样。化学课堂氛围的好坏可以很大程度的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调动课堂氛围这一措施中,教师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绝大多数的课堂氛围都是由教师直接掌握的,所以教师应该想办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高三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时候,邀请学生作为助手进行实验,增加学生的兴趣。或者也可以比较好玩的办法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讲解钠的相关课题的时候,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将部分过氧化氢固体放入脱脂棉中,这个过程是不能让学生知道的,等到上课的时候教师把脱脂棉放进蒸发皿中,用细长的玻璃管吹气,这时候脱脂棉就会燃烧,学生并不知道教师之前的准备,此时学生就会觉得好奇、就会讨论,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课堂气氛瞬间就被点燃,学生的注意力也会瞬间集中,获取的知识量比平时要多得多。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适当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最终以此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这种方法在高三的化学教学中更为实用。高三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教师活跃课堂气氛无论是对于学生情绪的放松还是对于成绩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的采取这种办法。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会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通过制定学习目标来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知识的程度。目前高中的化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着目标过高、不切实际的问题。化学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还应该切实的考虑学生学习的能力,必须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目标相结合。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不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相应的学习的结果也就不同,教师不能盲目的要求每位学生都成为居里夫人,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了解,通过测试、实验等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学习目标,目标过高、不切实际的学习目标都可能是影响化学学习质量的因素。

四、创新高中化学教学模式

目前不仅是化学教学所有的教学都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2],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了。高中化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切实的为学生思考,只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讲解习题,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许多时候,教师的一句化学理论解释学生根本听不懂。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采用新型的“换位教学”的模式进行授课,实际的了解学生的想法。所谓的“换位教学”是指学生自由选择课题扮演教师进行授课,教师成为聆听者。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可以直接的了解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的看法,对于教师调整学习计划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胆量,对于学生的未来也有一定的帮助。

五、采取多元化的化学教学方法

现阶段

在的化学教学方法有许多种,但是高中化学教师没有将这些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知识单纯的采用某一种方法在进行教学。化学教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最直接的措施就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需要在基本的教学内容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例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分配组长,然后分配不同的实验,分组进行试验,最后的实验成绩直接由小组组长给出,教师不参与评分。通过这个办法,可以增加小组团结性,增加合作的能力,也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比如说,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其他学校具有成果性的实验,了解其他学校的水平,从他人的实验中学习经验、学习知识。只有将基本的教学方法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实施多样化的教学,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化学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升。

总的来说,化学教学工作是高中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中化学教学工作至关重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不是简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只要坚定不移的做到了以上提到的几点措施,才能做好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学生与学校的发展才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李艳.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j]. 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