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8:43
导语:在生物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min左右。
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
斐林试剂的配制
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
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苏丹Ⅲ溶液的配制称取0.1g苏丹Ⅲ干粉,溶于100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苏丹Ⅳ溶液的配制称取0.1g苏丹Ⅳ干粉,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溶于50mL丙酮中,再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3.通过在显微镜下的实际观察,理解细胞质的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
二、教学建议
(一)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的教学建议:
1.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材料的选择,应以取材方便、制片简单、观察效果好为原则。藓类植物的叶薄而小,叶绿体清晰,可取整个叶制片,作为实验材料的首选对象。实验时,可选取葫芦藓或墙藓的叶作观察材料。
2.显微镜的使用。关于显微镜使用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做实验前教师讲解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将显微镜安放好显微镜放在操作者前方偏左,镜筒在前,镜臂在后。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距载物台约2cm);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选用大光圈,弱光源时选用凹面镜。
(3)低倍镜观察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至距玻片2~3mm处;左眼注视目镜内,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当看到物像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细胞物像。移动装片,将观察物放在视野中心。
(4)高倍镜观察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所要观察的物像。
3.观察程序的指导。观察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最后绘制镜下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图。
4.讲解绘制生物图的要求。绘图的要求包括绘图的工具要求,以及绘制生物图的方法要求。如,图的摆放位置和大小,线条和点点,指示线、注字和图名,作者姓名和日期等。
5.条件许可的学校,最好每人使用一台显微镜,以便培养学生对显微镜的操作能力。
6.增加演示实验。如果条件允许,则可以增加“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体的形态变化”的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叶绿体对不同光照条件的适应性。实验课前,在讲台前摆放3台显微镜,载物台上分别放着强光(200W灯泡照射5min)、弱光(25W灯泡照射10min)、黑暗处理过的3片葫芦藓叶的临时装片。让学生轮流观察,看清楚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置的改变。应该注意的是,如果用强光照射叶的装片,灯泡不能离装片太近(灯泡距装片应大于20cm),否则叶绿体会被强光灼伤而解体。
(二)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的教学建议:
1.继续强化高倍镜的操作训练。在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对于显微镜的使用,是进行全面地训练和操作,而在本实验中应重点加强高倍显微镜的操作训练。
2.观察程序的指导。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向学生讲清首先要找到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然后以叶绿体作为参照物。学生观察时眼睛应注视叶绿体,进而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最后,再观察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和流动方向。
3.指导学生寻找最佳观察部位。在学生观察之前,教师应告诉学生寻找靠近叶脉部位的叶肉细胞进行观察,此处细胞水分供应充足,容易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细胞质的流动方向可参见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教科书中实验二的插图。
4.可以增加演示实验。建议增加“不同外界条件下细胞质的流动情况”的演示实验。在讲台前摆放3台显微镜,分别是缺水(萎蔫)、光照(强光照射过)、化学刺激(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刺激过)三种不同条件下黑藻叶的装片,让学生轮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情况。要使学生了解,细胞质的流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流动速度不完全一样。
5.课前应检查实验材料,以便做到心中有数。观察细胞质的流动,理想的实验材料是黑藻。实验前,教师必须检查供实验用的黑藻叶片细胞质的流动情况,如果发现细胞质不流动,或者流动很慢,应立即采取措施,加速其细胞质的流动。方法有三种,可以任选一种:一是进行光照,即在阳光或灯光下放置15~20min;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温,可加入热水将水温调至25℃左右,再将黑藻放入其中培养;三是切伤一小部分叶片。
三、参考资料
观察叶绿体实验的原理简介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观察叶绿体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用的葫芦藓必须提前准备。从阴面潮湿的墙根、林地、花房的花盆土表可以找到葫芦藓。将它连根铲起,带土栽在花盆内,放在阴面,要经常洒水,保持湿润。
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用的黑藻应该提前到池塘或小河中捞取,采集后放在实验室的养鱼缸中,让它继续生长。
黑藻是淡水沉水草本植物,根入泥,叶短,3~4片叶轮生(图2-6)。有冬芽,生小枝顶端,芽的苞叶卵状披针形至线形,排列紧密,可进行营养繁殖。夏季采集到以后,可以一年四季连续培养。春天时,其冬芽伸展,一个月之后,茎可伸出,并长出较多的叶。
观察细胞质流动的代替实验材料观察细胞质流动的材料,如果找不到黑藻,可用以下材料代替:
①紫鸭跖草雄蕊的花丝表皮毛;
②鸭跖草的蓝色花瓣,观察韧皮部筛管细胞中的细胞质流动;
③向日葵舌状花花冠的表皮;
④万寿菊管状花的花瓣表皮;
⑤新鲜大白菜内层叶片宽大中脉处的表皮;
⑥黄瓜嫩茎的表皮毛;
⑦小麦的根毛。
图2-6黑藻
1.植物体2.叶(放大)3.雄花
4.雌花5.种子
使用上述实验材料时,实验课前教师应该对实验用的植株浇足水分。如果是在野外采集的,则应将采集到的实验材料放在塑料袋内,扎紧袋口,以防止水分散失过快。在使用植物的表皮或表皮毛观察细胞质流动时,视野应调暗些。
其他实验材料的观察方法
1.小麦根毛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1)方法步骤
①剪下一段0.5~1cm的带有根毛的小麦根,纵剖为二。将剖面向下,放在载玻片上。
②加1滴质量浓度适宜的蔗糖溶液,盖上盖玻片,轻压盖玻片。
③在低倍镜下找到成熟区,选取1个根毛细胞,然后换用高倍镜观察。
(2)注意事项
①根毛细胞的细胞质无色透明,难于观察它的流动,因此需要采用缩小光圈或采用较弱光线进行观察。
②细胞质内有许多小颗粒随着细胞质流动,只要以细胞的其他相对静止结构作为参照物,就能辨认出细胞质的流动。其流动途径是从根毛尖端转向基部,然后回转,不断循环(图2-7)。
图2-7小麦根毛细胞质流动示意图
③剪下的小麦根应立即滴上质量浓度适宜的蔗糖溶液,以便维持其生活,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力。或者预先在载玻片上滴1~2滴质量浓度适宜的蔗糖溶液,然后再放置实验材料。
④放上盖玻片以后,可以用凡士林涂在盖玻片的四周,以免水分蒸发导致蔗糖浓度提高,影响实验效果。
2.南瓜幼苗茎表皮毛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①实验课的前3周,把南瓜种子种在盛有土壤的花盆内,放在温暖的地方,并保持土壤湿润。
②待种子萌发成幼苗后,用镊子撕下茎和叶上的表皮。
③把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滴里,盖上盖玻片。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表皮毛细胞。
④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方向(见图2-8)。
图2-8南瓜幼苗茎表皮毛细胞质的流动
(箭头表示细胞质的流动方向)
3.美洲鸭跖草雄蕊花丝表皮毛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1)方法步骤
①从花上取1枚雄蕊,摘去花药,迅速将花丝放入滴有质量浓度适宜的蔗糖溶液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②用手指轻轻压盖玻片,使花丝平贴。
③先用低倍镜找到花丝上的表皮毛,选定表皮毛上的1个细胞,换用高倍镜观察。
(2)注意事项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中生物课堂
1.相关概念及研究意义
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依托,引导学生先学后教,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学案进行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欲望。所谓“学案”是相对“教案”而言的,它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由教师设计的以教师为主导一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自由探究的学习方案。教案是教师为自己的教设计的指导教学活动的方案,学案是为学生的学设计的用于指导学习活动方案。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大纲要求、教学目的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编写的,包括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等学习活动,主要内容涉及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训练习题等。导学,是在教师及学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自主学习。“学案”是载体,“导学”是手段。教师通过分析课标,吃透教材,有助于教师准确定位教学,从而指导我们教学的方向[1]。
学案导学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根据学案,有意思、有目的的预习教材,根据学案要求积极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见解,通过生生、师生间的多向交流,自主合作共同研究,最终达到转变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变高中学生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方式,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效果的目的。
2.高中生物“学案”导学型课堂教学的作用
2.1改变了教师的教
学案导学使教师角色由单一变为复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注意培养的学生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学案导学使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引导者,传统的教育教学主要是教师的讲,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把掌握知识的多少看成了教学活动的唯一目的,而学案导学则是教师运用“学案”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进行先学后教,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案导学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更多地创造性,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曾被看作是教书的机器,个别教师的一本教案一用就是好多年,这种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他们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不变应万变”。学案导学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案”的设计是有梯度、有层次的,一方面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兼顾了优生和学困生,做到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2]
2.2改变了学生的学
“学案”不同于传统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是为学生开设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唯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学习。“学案导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思,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正是这种自由、自主的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3],使学生能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的思考,以放飞思维,发挥想象力,在愉快、轻松的的环境中习得知识。同时“学案导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精神之一就是要与时俱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生物课堂更是如此,学生不能只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案导学”的教学设计和编制中生物教师也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的题目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保持生物课堂的开放性的,让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于课本,面对自然界林林总总不同科目的生物种群觉得有疑问就提出,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独立思考,积极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对原有知识点的质疑,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新观点,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高中生物课堂运用学案导学的建议
3.1完善考评体系,加大培训力度
首先,要想促进新课改顺利进行,改变原有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进一步完善考试的评价体系。学案导学的教学效果相对更加明显,因为它更注重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效果,而不只光是知识集聚的效果。其次,现代社会变化之快,要想与时俱进,必须终身学习,教师是个很特殊的职业更需要学习,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机会,对教师进行大力培训,尤其是新生事物学案导学,只有先转变了教师的思想,才能很好的实施,进而改变课堂,改变学生。
3.2 注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因“材”施教
学案只是众多的教学的手段之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具体“教材”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适时运用“学案导学”,不能因此摒弃其他必要的教学手段,如课件,板书,电教等。“学案”所设置的内容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学案的信息量不宜过多,这就要求学案必须与课件、电教等教学手段相得益彰的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模拟动画时,直观的图片展示更能吸引学生并引起学生共鸣,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可以通过真实的反应生态问题的图片、视频资料等演示,则能更好的达到情感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崔鸿 杨华 王重力.《生物课程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57.
1.去粗取精,突出重点
生物教学案例首先要突出主题,教师在编写案例时,需要将实例进行适当的加工,围绕教学目标,将案例中与教学无关的部分剔除,使之简化与细化,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使之与教学要求相符合,并把其中关键性的细节描述清楚,突出重点.例如,在编写“胰岛素的调节作用”这一课的案例时,由于相关案例众多,就需要教师围绕胰岛素的调节作用这个重点将案例素材进行简化与细化.
2.合理整合,提高效率
不同的案例有其侧重点,因此,在生物案例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各种零散的案例进行合理的整合,使之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例如,在学习“环境污染与保护”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环境污染的现状的实例与各种保护环境措施的实例进行整合,使学生对全球环境污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生活中各种保护环境的方法,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1.展示案例,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纸质、口头叙述、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案例,在展示的案例之后,指导学生阅读案例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调动多个感觉器官来阅读案例,在学生阅读了案例之后,教师从中提出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从中提出问题或者教师通过自己的问题引出学生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进入到特定的生物知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2.分析、讨论生物案例
教师在给出生物案例之后,要引导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通过本案例,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哪些类似的生物知识,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选取其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下面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鼓励那些不积极参与或者不敢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可以让学生对案例进行个人分析,先让学生做好个人准备,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让学生对案例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的方式最好是在容易的案例中进行,对于较难的案例分析,最好是小组合作探究买也可以是个人准备,然后再在小组中交流,尽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通过小组的一起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能够逐渐找到分析案例的规律与方法,也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总结和评价案例
问题"激发学生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一切"导"都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而"导",借助于学案这个沟通,"学案导学"就是使学生在自行的知
识层次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学案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发展观、强调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在此大前提下,学生的
学习不应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
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因此,作为课堂教学基础工程的备课工作,就必须从以"备教"为主改为教、
学结合,以"备学"为主。于是,"学案导学式教学"做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而引起学界和教界的广泛
关注和热烈讨论。今年我校开始实施"学案导学式教学",我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尝试着实行学案教学,自
感收获颇丰,下面我就"学案导学式教学"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肤浅认识。
什么是"学案"?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目标、有程序、有题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教师站在引
导学生自学的角度上,对教材作二次加工而编写的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文本。 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也
是学生学习的文本。是教与学最佳结合的载体,也是教与学同步操作的方案。"学案"目标、内容、流程相
对统一,直观明确,师生共用。便于当堂操作,便于讨论纠错,便于复习巩固;有较大的实用性。学案的
编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学什么内容,怎样学和练习,怎样练,什么时间自做,什么
时间讨论,各环节时间分配,都有教师精心设计。
一、学案的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对学案设计者言,必须要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激发其主体精神;必须依靠学
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用足够的时
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
2.探索性原则。
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启发性原则。
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
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4.灵活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
5.梯度化原则。
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
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6.创新性原则。
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案的组成部分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的学案不只是陈述知识,而是以其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为起点,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巧妙设计学案,使课本上的知
识"活"起来,鼓励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创造性
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一般学案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教学目标、自学导引、合作探
究、教师点拨、典例评析、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三、学案教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
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
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一
般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可用于
新授课),开放式(质疑、探索、小结、练习,可用于复习课),技能式(示范、实践、评估、作业,可
用于习题课)等。
四、"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一)自主学习:
按"导学案"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自主进行概括总结;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提出新问题、新思路、
新方法、新观念,使用新观点解释老问题等。做好接受小组互查的准备和大组讨论准备。提出需要讨论的
问题,准备小组讨论时发言。
(二)小组互查:
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互相学习、讨论、矫正,保证全体小组成员达成学习目标;推选代表准备发言:
公布"导学案"的答案,质疑,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
互查的要求:
一是组织有序,互相鼓励。
二是人人过关,通过互相检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与交流,甚至是争论,让小组所有成员都
能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
三是有时间保证,不急于求成,耐心等待学生完成自主建构任务;
四是表达与质疑,推选代表准备大组发言。发言内容包括质疑、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或对老问
题作出新解释。
三是要详略得当,控制时间,针对共性问题,留有当堂检测时间。
为了便于课堂教学操作和推广,在该模式实施初期,其简化模式为: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
果展示--自我完善--点评提升。
【关键词】教学案 高中生物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84-01
我国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讲授,轻实验技能和学生自主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新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注入了活力,使传统课堂焕然一新,生机盎然。而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一、课堂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生物课堂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高中生物本节的课堂学习,取得具体地进步——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等。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特征:①以学生发展为主旨;②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③教学生态和谐平衡等等。
二、教学案的编写要求
首先应该明确:《生物课程标准》、《生物教学大纲》、《江苏省生物考试说明》和教材是教学案的编写主要参考和依据。教学案方便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与具备的经验,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实施教学活动。
1.教学案的编写要借助于高中生物教材
教学案的编写要依据高中生物教材,要多看《高中生物教学参考》,要体会教材中的教学思路,实验设计,前后逻辑关系。要一课时一个学案,完成当堂课程目标,力争做到课课清、周周练。
2.教学案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体现“导”的思想
教学案要有导学提纲,质疑、对抗贯穿始终,在知识的重现、产生、梳理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案的引导下,学习生物学的课堂知识,提高生物学的实验技能。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指导找出问题:本节新课,《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还有哪些知识点辨别不清?……然后学生在教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课本自行解决;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在小组范围内讨论。这样既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在体现“导”的同时,要注重问题的梯度,要满足各层次学生的要求,表达的问题要简洁明确,能突出重点。只要我们老师敢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教学案适当引导、循序渐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将会非常好。
3.教学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所教学生之间的差异
教学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爱好不同和认识水平不一样,要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要注重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培养自信。
三、教学案如何编写
(一)课题
要按照本节课教学要求设计,一节课一课时,包括本章名称,本节名称。
(二)教学目标及考点能级要求
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课堂始终贯彻三维教学目标,要依据《江苏省生物考试说明》明确考点能级要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生物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突出重点才能使学习“削繁去冗留清瘦”。突破难点才能化难为易让学生茅塞顿开、拾级而上。如讲《酶》这一节时,酶的发现过程是导入,酶的特性是重点,酶发挥作用的本质是难点。
(四)基础知识梳理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知识是课堂的核心,在生物教学案的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过程、应用。
(五)拓展与联系
教学案在把握本节教材的同时,可以对有关知识进行拓展与联系,前瞻后连,既能夯实学过的知识,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例如:通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一主线可以将必修三《生物与环境》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与联系,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和多角度的认识。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知识的灌输,而是在于学生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实践和概念基础,构建他们自己的高中生物知识网络。
1.拓展重点概念
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需要依据生物学的概念,拓展重点概念,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概念的定义﹑背景﹑适用的范围,再逐渐由单个的概念逐渐积累起来,找出其中的联系,逐步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概念网络。因此,拓展重点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2.拓展重点原理
高中生物学中有许多知识都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相联系,对这部分内容需要加以拓展和联系。例如学习《光合作用》这一节时科技结合温室大棚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谈起,通过控制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如何对光合作用的过程产生影响,加深对光合作用的认识。
3.拓展生活中的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教学生活化,充分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学有关的现象、生活经验,做过的有关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中常用的加酶洗衣粉为什么用温水浸泡后洗涤效果更好?用冷水或者开水效果却不好?通过案例,让学生感性认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接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应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进一步予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展生活中的案例,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六)例题精析
努力挖掘典型例题的知识落点,生物学的原理,知识背景,从而建立已知与求解的关系,答案的组织。以达到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例题精析学生对所学的本节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教师再因势利导对知识作一些必要的点拨、拓展、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知识主线,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学会从整体上认识。
总之,运用教学案一体化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是将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推向深处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生物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而神圣的工作。虽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是问题,但我会力争做到“授之以渔”,只要我们勤摸索,多总结,从细节入手,从单点突破,必将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 导学案 教学质量 提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75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教学体制的实施,我国各阶段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进行了大幅度的变革,处在教育关键环节的高中阶段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创新型教学理念被大力推广,而分层次授课、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得以普遍施行。以高中生物这门课程为例,新的教学大纲要求生物教学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更要狠抓实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整个高中生物教育向着灵活性、人文性的方向转变。
“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引导下所产生的一种新型课堂构建模式。“三案”主要包括导学案、教案和巩固案;“六环节”则主要包括自学、互动、探究、点拨、矫正、迁移,全面涵盖备课、上课以及课下巩固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导学案作为三案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担负着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之前完成预习和自我检测等工作,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楚听课重点,提高听课效率。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导学案的制定和使用两个环节入手,进而不断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导学案的制定
首先,在我看来,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引导性原则。导学案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本知识的浏览和预习,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一开始具体分几点列出预习任务和重点,从而帮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做到条理清晰、步骤分明。第二,基础性原则。导学案中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在选择题目时,教师要遵循简单为主的原则,从而避免学生在一开始就出现预习受挫,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循序渐进原则。高中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系统性、结构性较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导学案在设置过程中可以适当选取一些相关的旧知识内容,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点逐步过度到新的知识点,从而降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排斥度。
其次,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秉承着“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在知识设置过程中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导学案是教师在考虑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所制定出来的一份知识分类学习参考。学生在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方面与教师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作为导学案的制定者,教师需要学会换位思考,更要对自己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在重难点知识的划分方面,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对于进行衡量和分类,继而提高导学案和学生之间的契合度。
再次,从教学步骤来看,导学案是备课环节的一部分,所以,好的导学案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在日常工作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专业技能和素养。一方面,以教材为中心,充分吃透教学内容,结合历年高考试卷充分挖掘出教材中隐藏的知识内容,融入导学案中。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课外知识的累积,生物是自然学科的一种,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科技支撑下,最新的生物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扩大自身的生物知识储备,从而为丰富导学案的内容打好基础。
二、课堂互动
在我看来除了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导学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导学案中所列出的学习目标、重点、设置的典型题目、探究问题等,可以贯穿整个生物课堂教学环节。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环节要充分利用好导学案的“导学”作用。
首先,利用导学案确定教学重难点。导学案一般会在新课程教学的前一天发下去,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结合导学案中列出的教学任务,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标记下重难点知识,学生在课下预习过程中也会对其中教师列出的问题进行探索。教师在第二天新课程开始之前,将导学案统一收回,进行批改,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大体情况来统计出大部分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和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设立的教学重难点进行对比和融合,然后适当的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调换,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主次分明。
其次,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导学案中很多知识内容,尤其是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目,教师完全可以将之作为例题来讲。因为学生在预习环节已经接触过题目,所以心理上的熟悉感会引导学生主动将注意力放在此题目的讲解上,在不知不觉中紧跟教师的思维前进,全身心融入课堂教学互动中。另外,导学案中还会涉及很多探究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预习无法得出结论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此类问题为引线,在基础知识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锻炼学生的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
三、课下总结与巩固
首先,教师要通过导学案中设置的课下巩固部分实时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从教学实践来看,高中生物每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一节课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中,一般会有近三十分钟的时间用作课堂教学,所以剩下的时间则是学生的当堂巩固时间。教师在此阶段中,可以利用导学案中的课堂检测部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当堂检查,得到学习效果反馈,进而在编写下一节课的导学案过程中有所参照。
在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中等水平,他们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但是这个群体却是班级的中坚力量。对于正处在生长发展特别阶段的儿童来说,由于人生阅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浮浅的层面,头脑中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针对孩子们这样的特点,要触动孩子的心灵,首先要贴近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有什么烦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如果在班级工作中,教师多去关注他们,为他们创设多个表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在班级的管理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他们的潜力,他们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而加快集体进步的步伐。
描述事件
在班里小峰在是个默默无闻的孩子。个子不是很高,瘦瘦的,平日里沉默寡言,很守纪律,成绩一般。所以他既不会因为成绩的优秀而令我喜上眉梢,也不会因为不做作业而让我怒上心头。很长一段时间,小明给我留下的所有印象用十几个字便可以描述了。
我开始对小明关注起来是在一次家长会后,他的父母留到很晚,与我恳谈了很多关于小明的情况。他们对小明的期望一直很高,可孩子的状况并不令他们满意。他成绩平平,对读书好像也不是非常感兴趣。不过令我感兴趣的是,在学校很少说话的小明,到家之后竟会滔滔不绝的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全部讲给家里人听,事无巨细,毫无隐瞒,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反差。
那次家长会后,我便有意的观察小明,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老师不在的时候,和同学打闹很多,有几次看见我的时候,动作已经停止了,但脸上的笑容还在凝结的过程之中。看来小明平时不苟言笑原来都是假象。小明的母亲把这称作“闷皮”。这样的学生通常都比较胆小,见到老师有一种天然的恐惧,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动作他可能会在心中回味很久。因此对这样的学生言行要特别谨慎。
实施措施
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不应该因为他们的“平凡”而忽略了孩子的存在。所以此后我注意增加了与小明对话的次数,但每次小明的回答都是十分的简单,他基本上都是用摇头或点头来回答我的问题。除非是我问他一些诸如“小明,你好象有一次数学作业没有做”或“小明,有人说你昨天欺负女同学了”这样对他有刺激的问题,他才会很激动的分辨“没有!谁说的”除此之外,我很难让他多说话。既然他不爱说话,我并不勉强他,交流不一定得通过语言来进行。上课的时候我会有意识的提问小明一些并不十分难的问题,小明答对了我会及时表扬他;课堂上作练习,小明在练习本上做对了我会给他一个肯定的眼神;考试卷子发下来了,小明考了90多分,我用手拍拍他的脑袋说“不错,有进步”。小明抬起头来,在他的眼眸中,我分明看到了激动的光芒。
渐渐的,小明上历史课变得很专注,每次我讲完一节内容,小明的嘴角如果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我就知道他听懂了。慢慢的,小明的历史成绩已经稳定在班级的中上水平,我便鼓励他课后自己多去看一些课外资料,并推荐了几本书让他去看。果然,小明不仅能认真去看,遇到不懂的地方还能够来问我。小明对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对一个内向的人来说,这种兴趣是稳定而持久的,从那以后,他基本上是微笑着上完。
生物课上有许多知识都与实际有关,特别是现在比较被人们关心的生物安全知识,生物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丰富的有关生物安全的知识来帮助同学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可以就学生们关心的某一方面有关于生物安全的事件来进行讨论交流,例如讨论转基因食物是否真的对人体有害。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给学生一种可敬、可亲、可爱的感觉,为课堂上的情感教学奠定基础。
情境支持策略。包括创设积极的心理情境和外部学习环境。教师们可能有体会,到不同班级授相同内容的课,心理感受和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同的。积极的班级氛围会使教师倾其所有的达到教学最优化,而且使教师和学生都体验到教与学的愉悦。相反,如果因为师生关系紧张或死气沉沉就会影响教师授课和学生参与的投入状态和情绪,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生物教师在讲解有关生物安全知识时,要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反应,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使同学们满足并感性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在进行新课之前讲一些最近发生的有关于本节课知识的生物安全的事例,来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课堂的中间环节可以让同学们提出一些有关于这节课知识的实际问题,老师加以解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主动性,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
心理感应策略。教学活动中,心理感应来自于学生,学生会通过教师的表现而受到心理刺激或心理暗示。心理感应集中表现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能够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表现出对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的专注性和乐于接受性。调节心理感应的效果在于教师的自觉调适和付出,教师切不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与学生学习的情感割裂开来看,要要通过个人的积极情感来影响和带动学生,使之产生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具体到生物学教学说来,教师应该能够与学生在心理感应上的建立联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教师可以在课后鼓励学生探究或自查一些关于生物安全的知识与事例,使他们了解生物安全知识,扩宽他们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有足够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关于生物安全的问题,也为将来进一步的生物学习和专业选择打下基础。
情感互动策略。合作学习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四种互动类型,即由教师到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的性质为单向型;师生间同时产生的互动,这种互动的性质为双向型;师生间、学生间同时产生的互动,这种互动的性质为多向型;师生平等参与,共同发挥积极的情感,这种互动的性质为互动成员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游戏等形式来学习了解有关本节课的生物安全知识。例如让小组讨论是否可以引进外来的优秀物种,以辩论赛的形式辩论转基因生物的利与弊等。与此同时,组内的成员间积极互动,进行探究式学习,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共同加深印象,充满温馨的团结友爱气氛。又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使得学生的学业成绩、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质量都能够取得正效应,籍以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保持与教师的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