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四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时间:2023-03-06 15:58:44

导语:在四年级下册数学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四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第1篇

一、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价值观

新课标明确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要将数学融于生活,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成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改的核心内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但以学生为本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轻松旁观了。教师的引导、点拨仍然是不可缺失的,甚至在上课之前做更多的教学准备工作。比如说,安排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等。

三、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备好一节课

备好课的标准还是离不开三维目标。只有把握住三维目标,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更有目的地获取知识。那么小学生如何才能高效地获取新知呢?

1.课前预习

教师应先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对教学文本进行分析,掌握知识的前后的联接关系,提出合理的学案以及自学提示。

2.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与我们课改的不谋而合。“兴趣、自主、活跃、高效”兴趣排在了第一位。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引导学生,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乐于学。激趣导入应合理适当。例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精打细算”一课,情境图为甲乙两家商店卖牛奶。甲商店5袋11.50元,乙商店6袋12.90元,问哪个商店牛奶便宜?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加有兴趣,我安排了两个学生分别扮演甲乙两个商店的老板,一个学生扮演顾客,甲乙两个人都说自己的牛奶便宜,顾客不知道如何选择,寻求学生的帮助,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既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引出数学问题,导入课题。

3.展开探究问题,也就是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这里我们就要借助于课改中最核心的手段――小组活动。小组是为课改服务的,是一种方法、手段,应该灵活应用,适当应用,不能被小组禁锢住。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获取数学信息,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并归纳总结出结论。在其间学生出现的疑难问题无法自主解决时,教师应及时点拨指导,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及时评价,提升学生学习的乐趣,体现“教师为主导”的地位。

4.达标反馈,也就是练习

第2篇

教学目标:

1.建立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棵树等于间隔加1的数学模型并能灵活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掌握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发现规律,初步的感知“化规”的解题方法。

3.感受现实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灵活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会拍手吗?(会)今天你可不一定会喔!信吗?(不信)那好,请把左手背后面,伸出右手。预备,拍。看来,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小小的一个动作都需要我们在一起合作,对吧?老师希望今天这节课我们能够合作得非常愉快,你们愿意吗?(愿意)请用热烈的掌声预祝我们本次合作成功,好吗?(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认识它吗?(出示课件。)就让我们带着快乐一同进入神秘的数学王国。谁来猜谜语?(出示课件。)手上也存在着数学问题,伸出你的右手,张开手指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多少个空隔?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多少个间隔?

师:4个手指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2个呢?

像这样与间隔有关的问题,其实就是数学上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植树问题。

二、发现规律,创建模型

1.创设情境、寻找规律

师:为了美观,在植树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叫做等距离植树。

师:在实际生活中,在路的一边,等距离植树,存在3种情况,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演示课件:哪种属于两端都栽。)

2.发现规律,构建模型

今天,我们主要来探讨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1)(出示题目)在一条长15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

要求: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设计方案。

小组交流。

(2)展示设计方案。

师:如果小路的全长是25米、30米又需要栽多少树苗呢?请同学们小组内研究。并将解决的方法写在本上。

(汇报研究结果。)

师: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间隔数与棵数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生:师板书:间隔数+1=棵数(两端都栽)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规律填表。

尝试应用。

师:如果总长改为100米,你们能解决吗?

(出示题目)同学们在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课件展示结果:

100÷5=20(段)

20+1=21(棵)

师:20是什么?为什么要加1?加1求的是什么?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抓住关键,建立模型

1.变式练习(p118页做一做)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与例1作对比

四、巩固练习,应用规律

1.六一儿童节前,同学们在教室一边的墙上挂了16盏红灯笼,现在要在每两盏灯笼之间挂3个中国结,一共要准备多少中国结?

2.市政府广场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3.在万泉河沿河路的一边,设有16个节能路灯(两端都设),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60米,这条路有多远?

(此三道巩固练习是结合学生生活周围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五、总结

师:那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中隐含着很多数学思想方法,比如,集合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等。在数学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掌握这些方法,进而运用好这些思想方法,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对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在教学设计中深入挖掘数学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把课程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列出来,参考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着这些思想方法设定合理的教学情境。然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这些数学思想的渗透,并根据课本上的例子举一反三。例如,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教材中列举了三种植树的情况,分别是:一端种树、两端种树、两端都不种树。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会发现,这个问题涉及了数形结合思想,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属性结合的思想角度出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比如,有两根蜡烛,一根长8厘米,另一根长6厘米。把两根都燃掉同样长的一部分后,短的一根剩下的长度是长的一根剩下的3/5。每段燃掉多少厘米?

这样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在数学课堂上从这些思想方法出发设计问题,把这些方法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时刻强调这些方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要认真学习和思考就会很快理解数学概念,这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入一些高深一点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比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讲解。在此之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进行引导,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通过对比它们的计算式之间的关系,带领学生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之间的关系,又由于正方体的每个表面积都相等,因此可以得出正方体表面积的简便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对其中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并鼓励他们亲身体验,不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教学和学习两方面的效果。又如,小学二年级“倍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利用粉笔进行“摆一摆、说一说”游戏,在第一行教师可以摆出1根粉笔,第二行摆出2根粉笔,然后问学生,老师要在第三行摆几根粉笔。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要摆出三个粉笔,这时教师可以摆出四根粉笔,再摆出八根粉笔,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粉笔个数之间的关系,慢慢培养出学生对倍数的概念认识。

三、在复习巩固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生学习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递进特征,特别是在复习的时候,小学生学习理解数学知识的目标更加集中,视线的焦点始终在教师身上,这正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时候。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专题训练,把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同类型题进行集中讲解,强化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并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符号数学思想,这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解方程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习惯上用x表示未知数,让学生用x去解方程。长此以往,学生会认为只有x才能够代表未知数,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用a或者b来代替x,强化学生对符号思想方法的认识。又如,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形结合这种数学教学方法用得比较多,这种思想方法可以大致笼统地说成是追击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就是一个典型,因此,在讲解追击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反复说明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画图,只要把追击问题的关系在图中表示出来,那么这道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总之,尽管新课标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不小的阻力。一方面,教师不认为小学生应该知道、了解这种思想,另一方面,数学课堂的评价体系中对此也没有硬性的要求,这就导致教师还是按照课本去讲课,忽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从自身做起,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涉及的思想方法,并将这些思想方法进行总结归纳,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讲课的过程中,时刻要体现这些思想,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46-02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动态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灵敏性。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课堂提问中遵循一定的原则,精心设计问题类型,优化提问技巧与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力求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呈现情境,引出问题—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这样一个学习过程。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课堂提问类型,将学科知识问题化,以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技能,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一、呈现情境,引出问题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好的导入能够激活相关知识间的链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为下一步的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学时我巧设来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你们知道三月份有哪些节日吗?

3月12日是植树节。植树有什么作用呢?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造福人类,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117页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我有意把例题中的100米改为1000米)

二、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己默读题目。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呢?(板书:两端要栽)

课件出示图例帮助学生理解在一条线段上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只栽一端”“两端不栽”的含义。

自己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学生出现下面几种算法:

(1)1000÷5=200(棵)

(2)1000÷5=200(棵) 200+2=202(棵)

(3)1000÷5=200(棵) 200+1=201(棵)

全班交流,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

提问:怎么检验哪个结果是正确的呢?(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

好!大家动手画一画。师巡视了解。

在知识的重建过程中,探究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创设同学们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提出“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抓住知识的重、难点提问,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降低了思维的难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提问:遇到什么困难了?(太长了,难画,浪费时间。)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揭示解题策略:复杂问题简单化。

这个环节我创设分析性问题,在思维障碍处提问:通过模拟种一种,学生觉得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我提问:“遇到什么困难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教材中例1研究的是在100米的路上植树的问题,如果让学生通过画图来探索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学生会把100米路上要种的所有棵数都画出来。因此探索过程只停留在画图与观察中,而没有作更深层次的猜想与推理。这样的探究价值不高,它只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而不能解决一类实际问题,更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通用的解题策略,所以我把例题中的100米换成1000米。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把每一棵都画出来,必定会从“少画几棵”中进行推理,得出规律。这样的处理,学生不仅能够解决今天遇到的植树问题,而且今后遇到其他的复杂问题时,也会采用“化繁为简”的思想进行解决。

三、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请你画线段图来数一数。如果路长是20米、30米,又要栽几棵?路长100米,要栽几棵呢?

指名画线段图并填写上面表格。

提问: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棵数=间隔数+1

这就是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一个规律。

这个环节能创设分析性问题,在教学规律探索处提问:通过从简单的10米来画线段图,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画20米、30米,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追问:“如果路长100米,要栽几棵?”学生定会运用规律脱口而出“要栽21棵”。这时提出“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的问题,把握了最佳提问时机。

提问:你还发现有其他规律吗?(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