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8:48
导语:在气象应急演练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5月12日为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日,5月7-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周。
二、活动内容
全区防灾减灾日工作重点开展“七个一”活动:
(一)新闻媒体开展防灾减灾一周宣传
5月7-13日,在XX日报、XX电视台专题栏目、重点时段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推出纪念“5.12”地震一周年特别节目,报道全区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情况。
牵头单位:区新闻社、区广电传媒集团。
参与单位:区政府应急办、区国房局(地震局)、区安监局、区卫生局、区气象局、区水务局、区林业局等相关部门。
(二)开展一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知识街头宣传活动
5月11日,在XX体育馆、渝西广场分两个组开展街头宣传,集中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防洪法》、《气象法》、《森林防火条例》、《道路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现场咨询,制作有关展板。
牵头单位:区政府应急办
参加单位:区安监局、区国房局(地震局)、区水务局、区气象局、区林业局、区卫生局、区交通局、区公安交警支队、区公安消防支队等部门。
(三)开展一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
1、5月12日,集中开展地震灾害应急疏散演练,动员城区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公共聚集场所管理单位开展人员紧急疏散演练。
牵头部门:区国房局(地震局)
参与部门:区级各部门(特别是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党政机关办公场所物业管理部门),三个街道办事处。
2、5月12日,在永荣镇永荣中学开展一次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快速集结演练,重点检验区级相关部门和应急队伍快速应急反应能力。
牵头单位:区国房局(地震局)
参与单位:区政府应急办、区人武部、区教委、区公安局、区安监局、区卫生局、区交通局、区民政局、区公安消防支队、永荣镇人民政府等相关部门单位。
3、5月7-13日,组织开展森林火灾扑救、防汛抗洪、地质灾害救援疏散等专项演练。
牵头部门:区林业局、区水务局、区国房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四)举行一场应急管理、防灾减灾
的知识专题报告会
5月8日左右,邀请市级防灾减灾专家来永作防灾减灾专场报告会。
牵头单位:区政府应急办、区国房局(地震局)、区气象局
参加人员:区级相关领导;各镇街行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应急办主任;区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有关科室负责人。
(五)开展一次防灾减灾知识“四进”活动
5月7-13日,在全区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制作标语板报、举行讲座、进村入户宣教等形式,广泛普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知识。
1、进校园活动。开展学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安全教育课程、演讲 征文、签名等,组织气象、地震、消防等专家到学校开展科普专题讲座。
牵头单位:区教委
参加单位:区气象局、区国房局(地震局)、区公安消防支队,各中小学校、大中专院校(含职业院校)。
2、进企业活动。结合安全隐患大排查、“百日安全督查落实专项行动”工作,深入查找灾害风险隐患和防灾减灾薄弱环节,制订落实整改方案,加强企业一线员工安全知识教育,提高防灾救灾意识和能力。
牵头单位:区安监局
配合单位:区安委会主要成员单位(重点是安全生产行业主管部门),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3、进社区活动。按照《XX市民政局、XX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减灾示范社区”标准(暂行)的通知》(渝民发〔20XX〕33号)文件,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将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到社区和广大市民。
牵头单位:区民政局
配合单位:区政府应急办,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4、进农村活动。结合国土房管工作,开展防灾减灾大巡查活动和地震、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宣教活动;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洪灾易发区、群众受危区开展防汛抗灾知识宣传教育;对林区、林缘群众进行森林山火防范、扑救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区级农技专家深入镇村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指导。
牵头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
配合单位:区国房局(地震局)、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农委等部门
(六)成立一支青年应急志愿者服务队
结合5.4青年节活动,发动和号召全区广大共青团员、青年志愿者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一支200左右的青年应急志愿者服务队,并举行成立仪式。
牵头单位:区团委
配合单位:区政府应急办、区教委、区妇联、区总工会、大中专院校等有关单位。
(七)开展一次募捐活动 牵头单位:区民政局、区慈善总会
的;区卫生局、区红十字会
配合单位:区级各部门、各镇街、各社会单位、广大市民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有利于深入推进各级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把做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作为维护群众利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举办、取得实效。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XX区防灾减灾日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德宽为组长,副区长王建华为副组长,区级相关牵头部门、配合参与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区政府应急办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各项工作。相关活动的牵头部门要会同相关参与配合单位,抓紧制订细化活动方案,明确职责,落实专人,落实经费,提前准备好现场布置、宣传资料等,方案报区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后,逐项抓好落实。区政府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职责,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制订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活动方案,抓紧抓好抓落实。
(三)营造氛围,扩大影响。新闻媒体单位要主动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确保“防灾减灾日”活动宣传报道有力有序开展,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做到制度化、常态化。要创新活动形式,组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防灾减灾活动。要面向城乡基层,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同时,以“防灾减灾日”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防灾减灾业务培训,并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多发易发灾害风险,针对监测预警、抢险救援、转移安置、应急保障、医疗防疫等重点环节,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广泛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切实增强干部群众防灾减灾能力。
(四)强化措施,确保安全。本次活动中,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特别是应急疏散演练、公共场所大型活动,稍有不慎极易引发事故。因此,各项活动牵头组织部门要慎密思考、周密安排,严格执行消防和大型活动治安管理的有关规定,制订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措施,有序组织实施,务必确定各项活动安全,避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2011年11月18日,南京市重大化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在南京蓝星新材料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星化工”)展开。这次演练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江苏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南京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南京市化工园区管委会承办,南京市安全监管、公安(消防、交管、特警支队)等23个部门(单位)的60余台特种车辆和500余人参加了演练,全面检验了南京市处置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应急演练过程
2011年11月18日上午10:00,随着演练总指挥——南京市市长季建业一声令下,南京市重大化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在化学工业园区蓝星化工生产装置区正式开始。
演练模拟蓝星化工新建四氢呋喃装置试生产过程中,氢气泄漏发生爆炸燃烧,火势蔓延扩散平台,容器受热变形导致发生二次爆炸,爆炸抛射物击穿邻近装置的苯储罐,造成管道破损,大量有毒有害物料泄漏和扩散。
上午10时1分,蓝星化工1号生产区四氢呋喃装置中控室加氢工段突然发出了报警的信号。巡检人员报告:四氢呋喃装置阀门法兰垫片处泄漏,发生爆炸,有人员伤亡,物料有甲醇、四氢呋喃、氢气和马来酸二甲酯,请求救助。随后,一声警报汽笛拉开了化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的序幕。公司启动了应急预案,事发车间应急人员按现场处置方案迅速组织抢险,其他车间紧急停车、疏散人员,并报告园区应急响应中心。
10时6分,园区应急响应中心接到公司请求支援后,迅速启动园区应急响应,成立园区应急指挥部,下设通讯与信息保障、治安道路交通保障、救援装备保障、公用工程保障、专家组等专业小组,迅速转入应急响应状态。同时,调动园区应急处置力量立即赶赴现场,统一组织协调现场抢险处置行动,并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
10时8分,化工园区消防中队及周边扬子、南化公司消防队赶赴现场展开救援行动。扬子、江北人民医院急救车将蓝星化工自救的受伤人员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救治。现场侦查小组、警戒小组、灭火小组、搜救小组按照预案任务分工,利用现有装备展开救援,控制火势蔓延。灭火小组按照指挥员的指令分别在着火装置的北侧设置2个车载炮和2门移动炮,对着火装置进行冷却降温,并利用泡沫发生器对地面流淌火进行堵截和控制;供水小组占据消火栓向主战车辆不间断供水;警戒小组对火灾现场的主入口利用警戒桶、警戒灯、警戒带等器材实施警戒,控制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现场;搜救小组在水枪的掩护下,重点对燃烧爆炸现场进行搜救。
10时12分,市委、市政府接到市安监局值班室报告后,迅速启动市级响应,并将有关情况向省安监局值班室报告。南京市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接到命令后火速奔向事故现场实施救援。南京市安监局从市安全生产信息平台专家库选调3名化工专家赴现场进行技术支撑;交管部门立即启动重特大事故交通保障预案,先期调集九大队、十大队、二桥高速大队和六合大队的警力,对事发现场实施交通管制,对周边道路实施交通疏导,并控制围观人员的聚集,保障江北大道、长江二桥等通往事故现场、扬子医院、江北人民医院的道路畅通。
10时16分,根据《南京市生产安全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在园区管委会成立以副市长罗群为总指挥,安监局局长丛跃滋、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霞为副总指挥的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各方救援力量投入抢险救援行动。在应急救援指挥部,由化工、消防、环保、气象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组,正在对事故发展态势及影响进行分析,为指挥部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提供安全技术支撑。
在现场,市级医疗专业救护队伍、气象监测应急抢险队、通信保障专业应急队伍等市级响应的救援力量陆续抵达事故现场,各专业队伍迅速投入救援。消防部队重型装备投入了战斗;市气象局的应急分队正对现场进行气象监测,将汇总到的事故现场风向、风速和气压的气象要素信息不断传送到指挥机构;电信、移动应急通信分队正在建立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保障应急通讯所需;市环保监测分队设立多处检测点,对事故现场周边环境空气及水体进行多方位监测;质监局特种设备应急技术人员正在提供特种设备和压力管道应急救援技术指导工作。
10时23分,事故发生所在地六合区政府接到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命令后,按预案立即采取措施,派出现场工作组,对处于事故发生地下风向的两个社区群众进行疏散。南京市交通运输局调集30多辆客车,组织群众向上风向、侧风向撤离疏散。
10时27分,轰的一声剧响,现场发生二次爆炸,爆炸的抛射物四处飞散,并击穿了装置数十米之外的苯储罐,造成苯储罐着火。此时,侦察直升机接到救援指挥部的指令,飞临事故上空,对事故现场有毒有害烟雾扩散情况实施空中侦测。
10时28分,随着现场火势扩大,园区及周边消防力量明显不足,现场指挥部又紧急调动特勤一中队、战勤保障大队等增援力量到场,大型危化品应急救援车投入抢险战斗。由于容器发生爆炸,造成相连的管道发生泄漏,消防特勤和堵漏人员正在对管道进行堵漏。
10时30分,堵漏人员报告堵漏成功,苯储罐明火扑灭,消防人员正用泡沫覆盖围堰内的消防水,防止苯挥发,并增调消防车对苯储罐进行冷却。
10时32分,现场总指挥罗群下达总攻指令:“总攻条件已具备,总攻开始!” 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抢险勇士奋力向前,水枪水炮怒吼,水流泡沫齐发,银龙飞舞,激流四射。
1.1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完善柳林县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缓解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和污染程度,切实减轻重污染天气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保障人民正常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柳林县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山西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山西省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年行动计划》《山西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山西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吕梁市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年行动计划》《吕梁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吕梁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吕梁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柳林县行政区域内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沙尘暴天气应对工作不适用本预案。
1.4预案体系
《柳林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是县政府专项应急预案。各乡(镇)人民政府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县直有关部门重污染天气专项预案和企业“一厂一策”实施方案,与《柳林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相衔接,共同构成柳林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
1.5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属地管理,部门联动;
科学预警,及时响应;
信息公开,全民参与的原则。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领导机构和职责
县人民政府成立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全县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
研究确定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
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重污染天气应对情况;
批准有关信息等。总指挥由县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分管副县长担任,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为指挥部成员单位。
2.2办事机构和职责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吕梁市生态环境局柳林分局,主任由吕梁市生态环境局柳林分局局长兼任。负责贯彻指挥部的决策和部署;
组织重污染天气研判、会商以及相关信息的报送;
指导全县重污染天气应急准备和应急演练;
组织有关单位督导应急响应措施落实;
指导和帮助企业编制“一厂一策”实施方案;
组织对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进行分析、总结;
组建重污染天气专家组、监测预报组、督导检查组、宣传报道组;
承担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专家组。由环保、气象领域相关专家组成,参与重污染天气会商、预报、预警、响应及总结评估,针对重污染天气应对涉及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重污染天气应对提供技术指导。
监测预报组。由吕梁市生态环境局柳林分局和县气象局有关技术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实施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进行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的观测及预报,向指挥部提供监测、预报数据信息,为预警、响应提供决策依据。
督导检查组。由县政府办公室牵头,组织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监委、县应急管理局、吕梁市生态环境局柳林分局、县交警大队、县教育局、县城市综合执法大队等部门组成督导检查组,负责对各有关单位重污染天气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响应等职责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巡查、考核,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并对履职不到位的人员、单位提出问责处理意见。
宣传报道组。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县应急管理局、吕梁市生态环境局柳林分局、县气象局、县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县交警大队、县交通局、县卫健局、地电柳林分公司、各电信运营企业及其他新闻单位组成宣传报道组,根据指挥部的信息,组织开展新闻报道,进行公众宣传,正面舆论引导。
2.3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本部门重污染天气专项实施方案,并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在启动预警响应期间,有效组织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并对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按要求做好应急响应各环节工作记录和台账,每日12时前向指挥部办公室报送进展信息。预警解除2个工作日内将应急响应措施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报指挥部办公室。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本辖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县级预警信息通知后,按照应急响应要求落实各项措施,动员辖区内居民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的各项防范措施;负责本辖区秸秆禁烧工作。
县委组织部: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的干部考核,配合县政府办公室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的应急准备和应对工作。
县委宣传部:发挥媒体作用,加强对预案的宣传,加大对公众健康防护、建议性和强制性污染减排等措施的宣传力度;
督导宣传部门(广播电视台、网络中心等)做好各类信息的及时、准确;
引导公众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
县政府办:负责重污染天气预警及解除信息的;负责组成督导检查组,对各成员单位重污染天气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县纪委监委:为全县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提供纪律保障,对各部门贯彻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不力、消极懈怠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责任。
县应急管理局:负责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的安全工作;负责应急响应所需应急物资的紧急调度;牵头重污染期间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配合县政府办公室做好督导检查工作。
吕梁市生态环境局柳林分局:建立并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系统,联合县气象局开展重污染天气会商,提出预警建议;
负责预案的修订及应急减排清单的更新;
配合县工信局督促相关企业落实限产、停产措施;
参与应急期间的督导检查工作。
县气象局:制定特定气象条件下的气象干预措施、方案;
完善城市气象监测网络建设,加强气象预报能力建设,提高预报准确度;
联合吕梁市生态环境局柳林分局共同开展重污染天气会商、研判、预警,提出预警建议。
县住建局:负责督促城区已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筑施工现场重污染天气下落实应急响应措施;
建立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源动态数据库;
落实重污染天气建筑施工工地、道路扬尘及以柴油为燃料的非道路工程机械污染等的应急响应措施。
县城市综合执法大队:负责建成区范围内露天烧烤的禁止工作。
县交警大队:负责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上路车辆管控措施的落实;
负责对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违反规定上路行驶的车辆依法查处;
为修订应急减排清单提供车辆保有数量等相关信息。
县交通局:制定重污染天气期间增加公共交通运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负责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的道路施工工地扬尘管控工作;
督促指导工业企业落实秋冬季错峰运输。
县发改局:综合协调清洁生产有关工作,将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县工信局:督促指导工业企业落实秋冬季错峰生产,按照不同预警级别落实限产、停产措施;
在重污染天气期间,配合生态环境等部门对加油站、储油库的油气回收治理设施正常使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县能源局:负责督促全县煤炭及洗(选)行业有效落实应急响应措施;
加强煤炭质量的源头监督管理,建立重污染天气期间的优质应急煤供应体系;
负责发电节能减排调度工作和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工作。
县教科局:落实重污染天气期间减少或停止户外活动、停课等措施;
组织开展针对学生的重污染天气预防与改善个人环境行为的环保知识普及教育工作。
县卫健体局:负责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开展重污染天气造成的急性疾病预防知识宣传;
组织医疗机构做好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疾病的诊疗保障和救治工作。
县财政局:统筹安排全县重污染天气应对、各相关部门应急能力建设、专家咨询、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等相关工作所需经费,为应急响应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县农业农村局: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及时为各乡(镇)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县水利局:负责水利工程施工场地应急响应措施的落实;
负责河道、湖泊、岸滩露天焚烧的禁止工作。
县自然资源局:负责督导露天矿山应急响应措施的落实。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对清洁煤和油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检。
地电柳林分公司:负责对限产、停产企业实施供电管控;
负责对长期停产、取缔企业采取断电措施。
各电信运营企业:配合县委宣传部做好应急响应期间健康防护、倡议性污染减排措施等信息的工作。
3预警
3.1预警分级
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采用aqi日均值为指标,aqi日均值按24小时(可以跨自然日)滑动平均值计算,以aqi>200持续天数作为各级别预警启动的基本条件;
将so21小时均值浓度作为各级别预警启动的补充条件。按照重污染天气发展趋势和严重性,将预警分为三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黄色、橙色、红色。各级别分级标准为:
黄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且短时出现重度污染、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或监测so2浓度(1小时均值)>500微克/立方米。
橙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3天(72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预警条件;
或监测so2浓度(1小时均值)>650微克/立方米。
红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4天(96小时)及以上,且预测aqi日均值>300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
或预测aqi日均值达到500;
或监测so2浓度(1小时均值)>800微克/立方米。
健康防护提示性信息:预测aqi日均值>200持续1天时,随空气质量预报信息。
3.2监测与会商
3.2.1监测和预报
由吕梁市生态环境局柳林分局会同县气象局联合建立县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平台。监测预报组做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气象观测,据气象条件变化趋势,结合实时环境空气质量及本地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未来3天环境空气质量进行预报,对未来7天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3.2.2会商
建立日常会商制度,利用视频会商,联合省、市气象专家指导提高本地小气候精细化空气扩散条件预报准确度。县气象局预报未来1天可能出现不利气象条件时,应及时向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由指挥部办公室发起会商。采暖季每日会商1次(上午10点),当会商认为达到重污染天气预警条件时,监测预报组形成《重污染天气预报会商意见》(附件1),于12点前提交指挥部办公室。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每日至少会商2次,专家组参与会商。未预警信息,重污染天气已经出现时,根据需要进行实时会商。
3.3预警启动、打断与解除
3.3.1预警启动和程序
原则上应提前24小时以上预警信息,当预测应启动红色预警时提前48小时。
监测预报组形成《重污染天气预报会商意见》,于1小时内提交指挥部办公室,形成《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解除)审批表》(附件2),预警时,原则上《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解除)审批表》报指挥部,黄色和橙色预警由副总指挥签发,红色预警由总指挥签发。
预警信息对象为需要采取响应措施的成员单位。预警信息包括重污染天气出现的时间、范围、污染程度、主要污染物、预警级别及气象条件情况等。
3.3.2打断判定及预警级别调整
当预测发生前后两次重污染过程,但间隔时间未达到解除预警条件时,应按一次重污染过程计算,从严启动预警。
预警信息后,由于气象条件变化,监测预报组会商认为达到其他级别的预警条件,预警需要升级或降级的,按照预警程序调整预警级别。当空气质量监测aqi已经达到重度污染及以上级别且预测未来24小时不会有明显改善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尽早启动或升级预警级别。当预测或监测空气质量改善到相应预警级别启动标准以下,且预测将持续36小时以上时,可以降低预警级别。当全县空气质量指数在不同预警级别条件内频繁波动时,可按高级别预警执行。
3.3.3预警解除
当预测或监测空气质量改善到轻度污染及以下级别,且预测将持续36小时以上时,监测预报组形成《重污染天气预报会商意见》,提出预警解除时间,于1小时内提交指挥部办公室,形成《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解除)审批表》上报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批准,按照程序解除。
4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分级及内容
对应预警等级,实行三级响应。
当黄色预警时,启动三级响应。
当橙色预警时,启动二级响应。
当红色预警时,启动一级响应。
当紧急橙色或黄色预警信息时,指挥部可根据专家组会商意见,要求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企业实行更为严格的响应措施,以达到应急调控目标。
4.2应急响应措施
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是在落实大气污染治理日常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减排力度,实现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大幅和快速削减,确保实现全社会so2、nox、颗粒物在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级别的减排比例分别达到20%、30%和40%以上,vocs减排比例分别达到10%、20%和30%以上,so2和nox的减排比例可适当调整,但二者比例之和不应低于上述总体要求。
对涉及民生和安全生产等原因不能停产、限产或生产工序不可中断的企业,通过提高治污效率、限制生产负荷等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4.2.1健康防护提示性信息
(1)公众防护措施
①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各通信公司向公众预警信息、健康提示信息和倡议性减排措施。
②儿童、老年人和呼吸道、心脑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尽量留在室内,避免户外活动,尽量减少开窗通风时间。
③室外工作、执勤、作业、活动等人员可以采取佩戴口罩、缩短户外工作时间等必要的防护措施。
④已安装空气净化装置的幼儿园、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等,及时开启空气净化装置。
(2)倡议性污染减排措施
①政府机构、公共事业单位、商场等公共场所空调温度设定夏季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18℃。
②倡导公众绿色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电动汽车等方式出行;
驻车及时熄火,减少车辆原地怠速运行时间。
③生产过程中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自觉调整生产周期,减少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时段的污染物排放。企事业单位、工业企业用煤主动替换为优质燃料煤。
④so2超标严重且未实施清洁取暖改造的区域加强对居民的宣传力度,鼓励居民使用型煤等清洁燃料、环保型炉具,或采用电能进行短期替代。
4.2.2三级应急响应措施
在落实健康防护提示性信息的基础上,增加如下措施:
(1)公众防护措施
①组织中小学、幼儿园停止室外课程及活动。
②停止举办大型群众性户外活动。
③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呼吸类疾病患者的就医指导和诊疗保障。
(2)倡议性污染减排措施
①单位和公众尽量减少含vocs的涂料、油漆、溶剂等原材料及产品的使用。
②倡导排污单位加强管理,尽量降低生产负荷,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提高治污设施处理效率、缩短生产时间,可安排设备大修、炉窑冷修等工作。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
①工业企业减排措施
工业企业按照“工业源应急减排清单”采取限停产、运输管控等减排措施。其中,重点行业管控措施如下:
当研判预测未来较长时间段内,有可能连续多次出现重污染天气过程,将频繁启动橙色及以上预警时,可提前指导行政区域内焦化、氧化铝、玻璃等生产工序不可中断或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停产的行业,预先调整生产计划,确保在预警期间能够有效落实应急减排措施。
焦化行业:延长结焦时间至48小时;
热回收焦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延长结焦时间24小时;
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物料运输。
氧化铝:熟料烧成和焙烧工序停50%,以生产线计。
水泥:水泥制品、粉磨站停产;
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物料运输。
砖瓦窑:非隧道窑企业停产,禁止运输。
玻璃:按前一年中,日生产最低负荷运行,自启动预警日当天起计;
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物料运输。
石灰窑:停产;
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物料运输。
工业涂装:使用溶剂型涂料的企业调漆、供漆、涂装、干燥/烘干等涉vocs排放工序停产;
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物料运输。
工业锅炉:绩效等级与所属企业或服务企业绩效等级挂钩,按绩效评级水平较低级别计,按照所属企业采取相应减排措施。
火力发电和热力供应企业:执行二氧化硫20毫克/立方米或氮氧化物35毫克/立方米排放要求,无法达到的企业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物料运输。
煤炭井下开采及洗选、其他矿物井下开采: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物料运输。
有色金属露天开采:停止破碎、筛分、爆破等工段;
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物料运输。
非金属采矿与加工:停止破碎、筛分等工段;
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物料运输。
化工行业:停产30%,以生产线计(单条生产线以70%负荷运行);
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物料运输。
酒类制造: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物料运输。
建筑材料制造:沥青建筑材料停产,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物料运输;
其他建筑材料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物料运输。
储煤场等堆场: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物料运输。
焦化行业协同供气企业:按要求实施以气定产。
对于生产工序不可中断,通过采取提高治污效率、限制生产负荷等措施减排的重点排污企业:需安装烟气排放自动监控设施(cems),并提供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一年以上数据记录,自证达到减排比例要求。
②机动车控制措施
按照“移动源应急减排清单”执行。微、轻、中型载货汽车(汽油、燃气)和微、小、中型载客汽车(汽油、燃气)国1及以前非营运车辆全天禁止通行;
微、轻载货汽车(柴油)和小、中、大型载客汽车(柴油)国3及以下柴油车8:00-20:00禁止通行;
中型载货汽车(柴油)国3及以下柴油车全天禁止通行;
重型载货汽车禁止驶入限行区域,引导外地过境车辆避开限行区域行驶;
大型载客汽车(汽油)公交备用车辆全部上路,增加运营班次,延长运营时间,主干线路首班时间提前,晚班时间适当延后;
三轮车、低速汽车、摩托车全天禁止通行。施工工地和工业企业厂区内20:00-次日8:00停止使用国2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能源和紧急检修作业机械除外);
其他企业车辆按照“工业应急减排清单”执行。
③扬尘污染控制措施
矿山、石料厂、石材厂等应停止露天作业;
施工工地应停止土石方作业、建筑拆除、喷涂粉刷、护坡喷浆、混凝土搅拌等,建筑工地裸露地面实施全覆盖;
主干道和易产生扬尘路段应增加机扫和洒水频次;
未安装密闭装置易产生遗撒的煤炭、渣土、石料等运输车辆停止上路。
4.2.3二级应急响应措施
在执行三级应急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增加如下措施:
(1)公众防护措施
指导中小学、幼儿园采取弹性教学,停止室外课程及活动。
(2)倡议性污染减排措施
①倡导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调休、错峰上下班、远程办公等弹性工作制。加大公共交通运力,延长公交车运行时间。
②自觉停驶2007年12月31日前注册的燃油机动车。
(3)强制性减排措施
①工业企业减排措施
工业企业按照“工业源减排清单”采取限停产、运输管控等减排措施。
氧化铝: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物料运输。
水泥:水泥熟料生产线停产。
砖瓦窑:停产;
禁止运输。
工业涂装:使用粉末、水性、高固体分、紫外光固化等低vocs含量涂料的企业调漆、供漆、涂装、干燥/烘干等涉vocs排放工序停产50%(含)以上,以生产线计。
有色金属露天开采:停产。
非金属采矿与加工:停产。
建筑材料制造:停产。
机加工(金属结构加工):停止露天大气污染物排放环节作业(喷漆、打磨、电焊等)。
汽修:调漆、供漆、涂装、干燥/烘干等涉vocs排放工序停产。
②机动车控制措施
施工工地和工业企业厂区内停止使用国2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能源和紧急检修作业机械除外);
矿山(含煤矿)、洗煤厂、物流(除民生保障类)等涉及大宗原料和产品运输(日常车辆进出量超过10辆次)的单位应停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汽车(含燃气)进行运输(特种车辆、危化品车辆等除外)。其他企业车辆按照“工业应急减排清单”执行。
③扬尘污染控制措施
建筑施工在非冰冻期内增加洒水降尘频次;
企业堆场防尘措施到位,同时非冰冻期内洒水次数在原有基础上每天增加1次。
4.2.4一级应急响应措施
在执行二级应急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增加如下措施:
(1)公众防护措施
接到红色预警且aqi日均值达到500时,在县教育局指导下,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停课措施。对已经到校的学生,学校可安排学生自习;
对未到校的学生,学校可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安排学生在家学习。
(2)倡议性污染减排措施
自觉停驶2008年12月31日前注册的燃油机动车。
(3)强制性减排措施
①工业企业减排措施
工业企业按照“工业源减排清单”采取限停产、运输管控等减排措施。其中,重点行业管控措施在二级预警措施基础上增加:
水泥行业:停产。
工业涂装:调漆、供漆、涂装、干燥/烘干等涉vocs排放工序停产。
煤炭井下开采及洗选、其他矿物井下开采:禁止运输。
有色金属露天开采:停产,禁止运输。
非金属采矿与加工:停产;
禁止运输。
储煤场:停止装卸等露天作业,禁止运输。
机加工(金属结构加工):停产。
②机动车限行措施
微、轻、中型载货汽车(汽油、燃气)和微、小、中型载客汽车(汽油、燃气)实施区域限行;
微、轻、中载货汽车(柴油)和小、中、大型载客汽车(柴油)国3及以下柴油车全天禁止通行;
重型载货汽车禁止驶入限行区域,引导外地过境车辆避开限行区域行驶;
大型载客汽车(汽油)非公交车外全部停驶,公交备用车辆全部上路,机动车限号期间,实施公交优惠(免费)政策;
三轮车、低速汽车、摩托车全天禁止通行;
市域内工程机械停止使用(清洁能源和紧急检修作业机械除外)。
③扬尘污染控制措施
除塔吊及地下施工外,建筑施工工地整体停工。加大城市道路保洁力度,非冰冻期内主要交通干线加大机械化湿式清扫频次每日2次以上。
4.3信息报送
黄色及以上预警信息时,指挥部办公室在当日以书面形式将初报报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内容包括预警级别、时间、主要污染物等;
之后每日将续报上报,内容包括预警级别变化情况、采取的应急响应措施、取得的效果等。终报在预警解除后2个工作日内上报,内容包括应急响应终止情况、应急响应措施总结等,并填写《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统计表》(附件3)。
4.4总结评估
各乡(镇)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过程记录,建立档案制度。
指挥部办公室对每次重污染天气应对过程进行评估,内容包括:重污染天气发生及预警情况,各部门响应情况,应急响应措施落实情况,总结应对经验、教训,评估措施效果等。
指挥部办公室于每年5月前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开展前12个月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评估,重点评估应急预案实施情况、应急措施环境效益和经济成本,以及预案内容的完整性、预警规定的详实性、响应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专项实施方案完备性,评估结果应在5月底前报送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根据总结评估结果,应急预案、实施方案需进行重大调整的,应在当年10月底前完成修订和报备工作。
4.5督导检查
预警信息后,督导检查组及时以现场抽查和记录检查的方式,对部门专项方案和企业“一厂一策”实施方案以及各项应急响应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重点检查工业企业减排措施、道路保洁、建筑工地停工以及机动车限行等措施的落实情况。督导检查组及时将有关情况汇总报送指挥部办公室,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
5应急保障
5.1组织保障
指挥部办公室统筹重污染天气的预报、会商、预警与应急响应等工作,组织安排专人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工作,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专家库,并做好业务培训。指挥部成员单位和企业分别成立应急响应工作组,安排专人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
5.2经费保障
县财政局应加大重污染天气应对资金投入力度,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响应与救援、监督检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应急技术支持和应急演练等各项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县直有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保障各自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顺利开展。
5.3物资保障
吕梁市生态环境局柳林分局要制定应急期间应急仪器、车辆、人员等装备调配计划。县能源局和地电柳林分公司等相关部门应根应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做好煤炭、电力等能源的调配和管理工作。确保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顺利开展。
5.4预报预警能力保障
县人民政府应加强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仪器设备、预报预警模型等软硬件配备,实现重污染天气应急数据库管理。
5.5通信与信息保障
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值守制度,健全应急人员通信信息库,明确重污染天气应急负责人和联络员,并制定应急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保持24小时通信畅通,确保应急信息和指令的及时有效传达。
5.6医疗卫生保障
县卫健体局应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所致疾病卫生应急专家库,同时做好患者诊治相关准备工作,确保应急状态下相关医务人员及时到位,加强相关医疗物资储备与应急调配机制建设,以易感人群为重点,加强重污染天气健康防护常识宣传教育。
6预案管理
6.1预案宣传
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及信息网络,加强预案以及重污染天气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和预防、自救、互救常识的宣传,及时、准确重污染天气有关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6.2预案培训
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培训制度,根据应急预案职责分工,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与时间,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对各自职责的落实和监管方式进行培训,确保应急时监督执法到位;
重点企业对“工业源减排清单”应急措施响应及落实进行技术培训。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确保培训规范有序进行。
6.3预案演练
指挥部成员单位和相关企业针对政府应急预案、部门专项实施方案以及企业“一厂一策”实施方案进行演练,尤其对具体操作流程和岗位职责进行演练,提高应对能力。指挥部每年在进入采暖期前组织一次综合性演练,可采用桌面推演加部分环节拉动演练的形式。演练结束后,进行演练总结,针对演练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并填写《重污染天气应急演练记录表》(附件4)。
6.4预案修订
本预案原则上每三年修订一次。当出现需要适时修订的情形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
7附则
7.1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柳林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气象局长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研究部署今年的气象工作。刚才,省气象局纪检组长赵国令同志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希望大家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会议还表彰了2011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省气象局多年来对气象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全市气象事业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增强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信心
一年来,全市气象部门在省气象局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切实履行部门职责,主动加强气象服务,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实现全市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收入创新高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及时准确预报了关键时期重大天气过程,为湖2次塌坝度汛、羊毛湾水库安全泄洪和防抗50年一遇秋淋灾害提供了优质服务,把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为农气象服务成效显著,在长武县开展了大规模的防雹作业应急演练,先后组织5次大规模增雨防雹作业,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不断拓展,气象的功能充分彰显;省市合作进一步深化,《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有效落实,共安排的8个气象重大项目中3个已全面建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1年,市气象和人影工作受到市政府通报嘉奖,市气象局被评为全省气象系统特优单位。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气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多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越来越突出,各种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危害越来越大,气象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级气象部门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求,着力在加强气象能力建设和搞好服务上下功夫,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二、突出重点,推动气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转型发展、顺势跨越的关键一年。全市各级气象部门要服务大局,紧盯目标,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努力推动气象事业突破发展。这里,我着重强调四点:
(一)着力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工作的文件精神,重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特别要做好汛期、关键农时季节、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服务,强化预警信息能力建设,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要切实加强极端天气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潜心研究灾害性天气在我市发生、发展的规律,做好每一次的技术总结,集中解决制约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根本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及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搞好防雹增雨等防灾减灾工作。要开展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为项目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二)着力抓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要继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扩大农业农村气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要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大与涉农部门的合作力度,积极开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专项气象服务。要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加强对林草植被覆盖、农作物长势情况监测和粮食产量预报,指导农业生产。要大力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要加强渭北果区人工防雹增雨体系建设,提高作业预警、决策、指挥和保障能力,以气象减损促进农民增收。
(三)着力抓好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现代化建设是提高气象服务水平的重要保证。气象部门要认真实施“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积极落实省气象局与市政府签署的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山洪灾害防御工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高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要组织实施好省局安排的“火车头计划”,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气象科技水平。要抓好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大楼建设,确保年底封顶,提升我市气象工作的外在形象。
(四)着力抓好气象公共服务工作。要针对我市重点工程建设、交通运输、旅游、重大活动等需求,积极开展专项服务,在预报准确率和时空分辨率上求提高。要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工作,为我市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等提供气象支撑,不断提升气象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加强领导,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关键词】防灾减灾 体系建设 综合防御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河北省是我国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平安河北、富强河北和美丽河北建设的心腹大患。2016年7月28日在视察唐山时指出,“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河北省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防灾减灾指导思想,全面提升河北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河北省防灾减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防灾减灾组织和责任体系不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及村(社区)等政府性机构防灾减灾职责和责任不健全和不落实;政府机关部门间的防灾减灾职责分工不科学不合理,同一灾种的防抗救不同环节分不同部门监管,同一源头的不同灾种也分不同部门管理,职权交叉重叠、缺位漏项,推诿扯皮、效率不高;政府防灾减灾公共服务事权不清、责任不明,保障不到位,特别是政府承担无限责任;社会法人主体、家庭和公民的防灾减灾主体责任不明确、不落实;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防灾减灾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第二,防灾减灾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国尚需制定一部统筹各类自然灾害防范的防灾减灾基本法,亟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灾害防御法》;现有的法律法规也需要根据新变化新要求加快修订;部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不具体,缺少实施细则和监督落实机制,致使许多法定职责未能真正依法“落地”;分灾种和分领域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与法律法规相配套的防灾减灾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存有大量空白,且强制性和约束力难以保证;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高,宣传演练不够,缺乏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
第三,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等科技支撑能力滞后。现有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的探测要素、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精细预报、精准防范和风险管理的需要。水文、国土、生态、环境、交通、海洋等领域的气象灾害专业观测能力滞后,标准不统一,数据不能实时共享;灾害预报预警的精细化水平和时效性不够;省、市、县三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尚不健全,全网和精细灾害落区的“绿色通道”均未完全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灾害综合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尚未建立;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能力亟待提高。
第四,灾害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各地对气象灾害普查、区划和灾害防御规划编制等基础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灾害基本情况不清,风险不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尚未实现从重抗灾救灾向重防灾的转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高风险单位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等有效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应急防范和处置能力不足,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灾害防御管理与应急指挥水平有待提高;风险规避和转移机制缺失,气象指数保险和巨灾保险等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服务才刚刚起步,其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
践行防灾减灾新理念,构建新型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树立“综合防灾、全民防御”理念,健全防灾减灾组织和责任体系。一是健全综合协调、科学高效的政府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和监督组织以及责任系统。参照水、旱灾害防御领导体制,政府主导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和重点乡镇建立常态化运行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和办公室;推进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向基层延伸,明确行政村、街道和社区居委会防灾减灾具体责任,对高风险隐患点实行安全责任承包制;明确和细化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高效信息共享、联防联控、应急联动的综合防范制度。二是依法落实法人、家庭和公民的防灾减灾主体责任,推进全社会防灾和全民防灾。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公告制度,建立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防灾减灾等配套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三是健全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防御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各级公共服务事权和相应的财政保障机制。
树立“标准先行、依法防御”理念,完善防灾减灾法规标准体系。一是加快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防御和气象灾害防御立法,据此修订省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二是制修订政府分灾种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和实施细则。三是制修订各级政府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分灾种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综合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升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水平。四是按风险区划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体系,重点加强灾害级别、灾害调查、风险评估、防御要求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
树立“精准防范、科学防御”理念,强化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强化致灾气象条件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与地方共建水文、海洋、交通、农业、环境和生态等专业观测系统,建立多部门实时共享的气象大数据中心。二是强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分灾种的风险预报预警业务服务系统。三是强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综合系统建设,建立预警信息权威、全网及分区域机制,增强农村等薄弱地区预警接收能力。四是强化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成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系统。五是强化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系统建设,强化全民防灾避险科学普及。
树立“关口前移、风险防御”理念,发展防灾减灾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建立气象灾害调查、风险排查和区划制度,开展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成精细到乡镇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二是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和规划制修订制度,建立标准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执行清单和制修订清单。三是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四是建立重点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制度,由政府主导开展认证工作。五是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纳入政府补贴保险和再保险机制发展巨灾保险服务。六是建立防御标准、措施落实检查督查制度,由指挥部成员单位联合开展落实情况检查,实施防灾减灾绩效管理考核,考核结果列入政府实绩、干部评优的参考依据。
加快实施“十三五”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
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构建全时空、立体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高中小尺度突发灾害监测能力;提高分灾种短时临近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能力,提高灾害预警的精准度;发展灾害调查、普查、区划和风险评估、预报业务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更新灾害应急、联动和指挥系统,提升应急处置防范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工程建设,完善防灾组织、责任体系和法规标准预案机制,提高依法防灾管理能力。
实施“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工程”。建成气象大数据资源池,推进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社会化共享应用;完善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延伸期、月、季、年的无缝隙客观气候预报业务;建立城乡精细化公众气象服务制作系统,重点建设省市县集约的公众气象云服务平台,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气象科普业务系统、资源共享传播系统和气象科普场馆,打造气象宣传科普资源品牌和基层气象科普示范工程。
实施“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人影作业条件监测系统,提升对人影作业气象条件的监测识别能力;完善省市人影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人影作业指挥协调能力;加快国家飞机增雨和科学试验石家庄基地和冀东、冀西北飞机人工增雨保障基地建设,在太行山与燕山山区、粮食主产区、黑龙港流域、冀北生态保护区新增山地催化烟炉和火箭发射系统,加强人影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飞机、火箭、高炮和地面碘化银发生器联合立体作业能力,力争实现年增水50亿立方米目标。
实施“生态环境气象保障工程”。建成覆盖全省区域的环境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实现空气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的连续实时监测;升级改造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服务系统,发展分县空气质量客观预报能力,建立应急减排效果检验评估业务系统,提高科学精准治霾气象保障能力。建立卫星遥感为主的生态监测评估系统,发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资源监测、评估等业务服务,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保障能力。
实施“绿色产业发展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农业、海洋、交通、旅游、能源、商贸物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业气象监测站网及省市农业气象中心、省市海洋气象预警中心和京津冀交通气象中心,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业气象预警系统和服务平台,完善3个市级海洋气象预警中心业务平台和精细化海洋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建立跨区域交通气象综合数据库和京津冀交通气象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集旅游气象综合信息数据库、服务产品分发于一体的省市级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基本满足河北经济转型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实施“气象‘一流台站’建设工程”。升级改造气象业务保障条件较差、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气象台站,迁址建设气象探测环境不符合标准要求和难以长久保护的气象台站,重新建设不符合现代化气象业务需求的省气象台、影视中心、装备保障中心和资料档案馆等综合业务用房。切实改善基层台站环境,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全省气象台站100%达到“一流台站”标准,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实施“冬奥会和冰雪经济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冰雪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多维度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气候条件预测及风险评估分析系统、冬奥会驻场气象台和冬季运动专项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等气象保障系统,提高精细化天气预报预测能力、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人工增雪作业能力、气象信息与新闻宣传能力,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顺利举办。建设冀西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加密布设火箭人工增雪装备和地面碘化银发生器,建成科学高效的冬奥会赛区人工增雪作业保障系统。
落实党政同责,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机制
强化党委和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结果导向和减少人员伤亡的刚性约束作用,将防灾减灾工作成效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各地安全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先评优、选拔任用和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
深化和拓展气象防灾减灾专项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继续推动政府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科学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狠抓过程管理,完善督查考核机制,编制绩效评估报告,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力度、问责力度与公开力度,持续改进工作。通过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重点加强组织责任、法规标准、科技支撑、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设。
健全与气象事权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保障长效机制。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明确地方气象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中央气象事业与地方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完善财政对社会防灾减灾的支持引导机制,扶植灾害防御社会组织发展;开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设备投资等领域,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不断扩大全社会对气象灾害防御的资金投入。
(作者为河北省气象局局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政排水;暴雨积水;管网建设;排水窗孔
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3-0056-03
2011年的夏季,我国很多大城市的市政排水系统都经受了暴雨天气的考验,城市内涝现象一度严重。连续暴雨使得许多城市变成了水城,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暴露了市政排水系统的弊端。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为防范城市内涝,城市排水标准普遍较高,例如纽约是“十至十五年一遇”的标准,东京是“五至十年一遇”,巴黎是“五年一遇”标准(注:一年一遇是每小时可排36毫米雨量)。伦敦和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在使用了150年之后的今天仍保持着强大的排涝功能(图1是巴黎的下水道)。相比之下,我国的市政排水系统是滞后的。本文旨在结合国外先进经验,重点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我国市政排水系统应对暴雨积水的能力。
1改进排水系统的设计
1.1要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和改造
由于所处地形、气候条件的差异,各大城市应根据本地的气象灾害特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等多种综合因素进行合理设计,排水系统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例如在武汉,许多路段的排水不充分是因为道路两边没有设置较深的排水沟;而在北京,造成暴雨积水的重要原因在于许多管道老化,甚至还保留着明代的排水设施。综合起来,要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大对排水系统的投入力度。评判任何一座城市是否宜居首先要看城市规划是否合理,基础设施是否完备。不仅要重视路面设施,更要注重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对于管道设置不充分、不合理的路段要进行改造,对于老化的系统要进行及时更换。第二,将市政排水系统与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排水系统进行合理规划,综合利用,增大排水容量。
1.2排水窗孔的设计
将街道排水窗孔从统一的直行矩形改为多种窗孔模式。这样改进的好处是在固定的面积内,采用圆孔可以最大化地增加出水孔道;也可以改平整的窗孔为拱式窗孔,窗孔也不必与界面处于同一平面,可以采取斜坡式,等等。在拱式或者斜坡式的排水窗孔,孔道也不需要均匀设置,地处的窗孔可以小(细),但离地面越高的窗孔就必须宽大,这样才有利于大雨来时快速排水。大型圆形沟井盖也不必要设计成整块板式,可以考虑筛网式的,在暴雨来袭时可以保证充分排水。
1.3改变街道排水孔道的分布密度,尽量避免均匀
布局
在平直的街道,可以实行均匀的窗孔布排格局,但不能全是与界面平行的排水窗孔,必须有大的排水孔道,以应付特大暴雨的天气。为此,在街道的两侧路肩处要有很多的窗孔很大的(比如圆形的)窗孔,以应对特大暴雨和急雨天气的排水。界面边缘的水平排水窗孔要保证足以应对一般来雨天气的排水需要,街边路肩斜坡式或者竖式的大的排水窗孔就必须足以应对突降暴雨和雨量超出一定水准的暴雨天气的排水需要。在地势低洼的街道必须设置特大的排水孔道,而且排水孔道分布密度必须远远大于平直的街道。
2应急机制必不可少
中国有句俗语叫“因噎废食”,这是我们极不提倡的一种做法。对于市政排水系统也是如此。不能因为一次暴雨所造成的严重积水就否定了整个排水系统,如果全部重新规划和建造所耗费的物力财力是不能估量的,这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此我们提倡在必要条件下,对已有管网进行合理优化和调度,建立起完善的应急机制。试想,即使我们也按照十五年一遇的标准建立起了较完备的排水系统,那在遇到五十年一遇的暴雨时又该如何处理呢?这就需要应急机制发挥作用了。应急机制就是在特殊降雨条件下,将复杂技术封装、集成、简化以快速关联相关信息,快速模拟分析,快速给出解决方案。以排水为例,需要基于在线监测数据建立报警和提前预报功能,提供模型参数的自动修正功能,需要基于气象预测数据快速分析排水管网的运行负荷情况,需要实现对各种应急场景进行模拟演练,制定真正能解决复杂管网负荷不均衡的应急预案,需要建立应急预案与真实应急场景的有效关联机制,用复杂的分析方法通过简单的操作界面和结果显示界面支持应急决策。这就需要建立起数字化的处理系统:统一标准化的应急处理流程、应急预案模拟评估与优化、基于模型的设施运行情况评估、基于模型的应急事件分析与评估、气象数据和现场情况的综合展示与分析处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设置自动开启应急排水系统,其功能是在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依靠电子感应技术进行报警,然后自动采用相应等级的排水应急措施。这一方法的作用在无人值守时更加突出。在一些暴雨来临时容易积水的路段(如地铁通道,低洼通道等)可以设置这样的感应系统和自动排水系统。此外,在特殊天气状况下,在一些特殊的交通枢纽处和容易出现水患的地方,有必要设置专人负责,设立暴雨应急响应机制,预防和处置积水灾患。
3加强对市政排水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改造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在注重地面高楼大厦崛起的同时,却经常忽略地下管网的维护和改造。日积月累,这些小问题在水灾发生时助长了水势,加深了灾情。因此,对于对市政排水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改造工作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一,排水管网的上游满管流和涌水现象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由于本段管道设计能力过小造成的,而是下游存在过流能力过小、管道逆坡或淤积等薄弱点,只有疏通或改造这些局部点,才能提高整个网络的负荷能力。
第二,重视管网设施的日常养护和演练。排水管网错综复杂,而且通常是树状管网,局部设施的运行不正常必然会影响上游区域的运行情况,真正要做到应急过程的有条不紊,在平常就要认真养护管网、保证管网整体的运行有效性(特别是关键节点的有效性,关键节点可以通过模型分析和网络分析结合进行筛选),而且要在平常进行模拟演练,让各个单位能真正的在一个统一的应急平台下有效工作,现场信息能真正的、及时的参与综合分析决策,这个时候采用计算机仿真演练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各单位人员的操作水平,是经济实惠的演练方法。
第三,加强对排水系统的检查、疏通和维修等工作。排水系统需要定期警察,以免下水道系统堵塞,对有问题的环节要及时进行疏通和维护。在雨季到来之前尤其要注意维修排水不甚通畅的排街道路段,以未雨绸缪,保证雨季排水的畅通。再则,城市的排水系统不仅仅是雨季和暴雨时节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可靠体系,也是平时城市生活规则运行的必要保证。
除以上提到的几点,还要教育和督导市民的文明行为,例如不在下水道乱扔杂物,对垃圾要注意分类等,因为这些认为因素也是造成下水道堵塞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77)
摘 要:简要介绍湖北电网雨雪冰冻灾害事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总结了针对雨雪冰冻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经验总结。针对湖北局部微气象区,对电网抗灾预防体制、电网稳定运行与控制、电网的发展和规划、输电走廊布置和规划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雨雪冰冻灾害;应急处置;抗冰抢险;事件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35
收稿日期:2014-11-17
0 引言
2014年2月5日至2月19日期间,湖北连续因出现三轮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致使恩施、宜昌、咸宁、黄冈等地区高海拔山区电力设施严重覆冰,局部地区电力设施覆冰厚度超过250mm,导致断线、倒塔/倒杆等严重事件频繁、反复发生,多条骨干输电线路被迫停运,低压配网受损严重,给工农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电网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面临巨大挑战。针对湖北局部微气象区,对电网抗灾预防体制、电网稳定运行与控制、电网的发展和规划、输电走廊布置和规划等提出了相关建议,共同探讨快速、高效开展应急处置及防止大面积停电的措施与方法。
1 湖北电网概况及雨雪冰冻灾害事件简介
1.1 湖北电网概况
湖北电网位于华中电网的中心,周边与川渝、河南、湖南电网相通,同时通过直流与华东及南方电网联络,在华中电网乃至全国联网中处于重要地位,是三峡外送的起点、西电东送的通道、南北互供的枢纽、全国联网的中心。
近几年,湖北公司先后新建、扩建多座500kV、220kV变电站,电网结构及负荷分配更趋合理,湖北电网已形成以500kV为骨干、220kV为主体的网络格局,110kV及以下电网覆盖全省城乡、供电人口达到6 100多万的现代化大电网。但是,还存在部分县市供电可靠性不高、局部电网供电卡口现象,一旦发生电网故障,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1.2 雨雪冰冻灾情事件简介
1.2.1 天气情况
2014年2月5日22:00,第一轮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如期而至,造成公司经营区域内电力设施出现不同程度受损;2月8日至11日,鄂东南、鄂西南地区再次受到雨雪冰冻天气袭击;2月16日至18日,湖北大部分地区普降大雪,局部地区暴雪。
由于连续三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形成叠加,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导致恩施、宜昌等高海拔山区农村配网电力设施受损严重,部分山区积雪达50cm,导线最大覆冰超过250mm,部分区域受灾程度超过2008年冰灾。
1.2.2 冰灾情况
2014年2月5日至19日,湖北连续出现三轮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致使恩施、宜昌、咸宁、黄冈等地区高海拔山区电力设施严重覆冰,局部地区电力设施覆冰厚度超过250mm。湖北电网8条500kV线路因覆冰、舞动先后19次跳闸,6条220kV线路、12条110kV线路、25条35kV线路、18座35kV变电站、635条10kV线路、10 928条0.4kV线路停运;17 928基杆塔受损,19 402处线路断线;10 704个配电台区、812 996个用户停电,占湖北电网用户总数的4.46%;最大损失负荷71.52万kV,占湖北电网总负荷的0.0361%。
2 电网应急处置经验与体会
在整个冰灾期间,输电线路跳闸、倒塔(杆)断线等电网事件不断发生,湖北公司高度重视,快速召开应急会商,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高效开展应急处置,投入全力抢修受损电网,恢复居民生活供电,湖北电网保持了稳定运行,最大程度上减轻了线路停运对有序供电的影响。值得总结的电网雨雪冰冻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验如下。
2.1 省公司预防预警过程
2014年1月7日, 根据气象部门关于春节前后湖北将迎来雨雪冰冻天气的预报,湖北公司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判灾害天气发展趋势以及对湖北电网影响程度,及时督促各部门、各单位从应急物资、队伍、车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做好雨雪冰冻灾害的各项应对准备工作。
2014年2月5日12:00,经过对天气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分析研判,公司应急办首次低温雨雪冰冻“黄色”预警通知;2月8日,公司应急办接到气象部门预警通知,公司应急办雨雪冰冻“橙色”预警通知;2月14日,公司应急办再次接到气象预警通知,公司应急办再次紧急雨雪冰冻“橙色”预警通知,要求各单位在2月8日“橙色”预警防范措施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最新气象预警,全力做好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下电网防范应对措施,并严格督促落实,保障电网安全和用户供电可靠。
公司各单位应急办收到省公司应急办的预警通知后,迅速将预警信息和有关要求转发到各个基层单位,结合实际实时了各单位预警通知,及时将预警信息和相关要求传达落实到基层单位。并迅速各单位风险预控通知单,要求各部门、单位做好雨雪冰冻灾害应对准备工作。
2.2 应急响应过程
2.2.1 公司领导应急指挥
灾害发生后,公司党委立即对抗冰抢险保供电工作做出总体部署,公司及所辖各基层单位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全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公司领导根据天气变化,在抢修一线组织召开紧急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新一轮雨雪冰冻恶劣天气下的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应急会商机制,组织各相关部门召开应急会商会议,安排部署救灾工作。
2.2.2 公司应急办开展应急处置
公司应急办充分发挥统筹指挥和核心协调作用,组织人员在应急指挥中心集中办公,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设备运行情况和电力供需变化,及时调整运行方式,降低事故风险。指导制定抢修方案,全面指挥部署抢修工作,并做好调集应急抢修物资、增加95598坐席人员及值班、开展舆情处置,动态统计分析灾情发展及抢修恢复进展信息,编发灾情日报和快报,建立应急会商和信息沟通机制,各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和同步联动。针对恩施灾情特别严重的实际情况,在恩施抢修一线组织成立了抗冰抢险保供电省公司现场指挥部。
2.2.3 开展抗灾抢险
灾情发生后,各相关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全部投入抗冰抢险工作,深入偏远山区一线,靠前指挥,组织抢修人员对灾区供电设施进行全面巡视检查,迅速组织抢修人员赶赴现场对受损设备进行抢修恢复。此次部分受灾区域海拔较高,道路结冰,部分区域车辆无法行驶,给抢修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公司抢修队员克服山高路险、天气寒冷等困难,采用人挑肩扛等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将抢修物资运抵抢修现场,创造条件开展抢修。抗冰抢险期间,公司系统累计出动抢修人员56 700人次,抢修车辆7 500台次。迅速跨区调派6支、合计674人的应急抢修队伍,支援宜昌、恩施重灾区抢修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用户供电。
2.2.4 应急物资调配
针对各灾区情况,公司优化应急物资调配方式,简化审核流程,开辟“绿色通道”保障应急物资供应。对于路远的小件,采取特快专递;对于大件采取空运、专车直运;对于跨地市调拨的物资,直接派车专程送到指定地点,确保应急物资及时到达受灾现场。
2.2.5 湖北公司电网恢复
2014年2月11日17:00,公司因灾停电用户恢复75.2%;2014年2月15日17:00,公司因灾停电用户恢复84.1%;2014年2月18日17:00,公司因灾停电用户恢复95.1%。
截至2014年2月20日18:00,三轮雨雪天气结束的第二天,所有因灾停电用户全部恢复供电。2月25日,所有因灾受损的电力设施全部恢复运行。
2.2.6 客户沟通
灾害发生后,公司95598客户服务热线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增加坐席人员,并及时在95598系统中语音播报信息,同时加强与受灾单位远程工作站沟通,及时了解故障处理进程,向用户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组织员工进村入户耐心解释说明灾情,赢得广泛理解支持。
2.2.7 信息报告与对外披露
从第一次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以来,各地市公司及时了解掌握灾情信息,迅速向省公司应急办等部门汇报灾情信息,保持与省公司应急办的沟通联系。在全力开展电网抢修恢复工作的同时,公司加强信息报送和品牌传播工作,积极展现公司抗冰抢险保供电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众的理解支持。
2.2.8 后续处置情况
灾情结束后,公司组织运维单位深入查找冰灾期间输变电设备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输电线路检查,重点查看杆塔基础破损、塔材损伤、螺栓松动、拉线松弛、金具磨损、导地线断股、绝缘子损坏等情况,制定专项消缺计划,结合停电检修或采用带电作业的方式对已发现的设备缺陷进行处理,及时消除导地线断股、螺栓松动、拉线松弛、塔材损伤等缺陷670余处,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公司优先安排覆冰故障段、受损段设备恢复改造,突出保重要通道、重要用户供电安全,强化对运行线路覆冰超设计线段以及微地形、微气象区线段的改造,加大覆冰在线监测装置及建设和应用及推广交直流融冰等新设备、新技术,适当补充冰灾电网恢复抢修工器具及装备配置,全省冰灾抢修恢复及抗冰改造项目审查后确定项目总共2 924项。
2.3 应急处置综合评估
公司本次雨雪冰冻灾害应对工作安全有序高效、社会效益显著,反映出公司应急管理体系及应急响应机制的不断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预警响应机制
保持对持续干旱、气温严重偏高急转为雨雪冰冻天气的警觉,密切跟踪天气趋势,及时三次雨雪冰冻灾害预警,提前储备电杆、导线、金具和车辆防滑链等物资装备。灾情后发生后,各单位响应快速、处置高效;6支跨区支援队伍在接到通知后3小时即出发、24小时内到达抢修现场投入工作。
2.3.2 应急会商机制
充分发挥应急办综合协调功能,各级应急办集中办公,及时沟通灾情信息;每日进行一次应急会商,加强横向协同,为应急抢修指挥顺畅、高效、有序提供了有效保障。综合各方信息分析会商后调派,6支队伍跨区支援重灾区。
2.3.3 现场管控机制
本部先后派出260人次,进驻各重点受灾地区,及时组织、协调抗冰抢险人员、物资、装备及后勤保障;针对重灾区山高、路险、安全风险大,调配专职安监人员驻点跟班监督,抗冰抢险专项人身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得以有效落实。
2.3.4 信息沟通机制
公司应急办归口灾情及抢修进展信息归集、汇总、,编发抗冰抢险工作日报,各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同步联动,有效保证了信息报告及时、准确,信息规范、全面。
2.3.5 新闻应对机制
主动联系主流媒体,带领媒体记者深入灾区、深入一线,以媒体的视角和镜头记录抗冰抢险的艰辛劳动和感人场景,大量的正面宣传报道有效传播了国家电网品牌,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赞誉,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3 事件反思
此次雨雪冰冻灾害天气造成的电网事件表明,当前电网运行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事件暴漏出的各种问题将对今后电网的抗灾预防体制、电网稳定运行与控制、电网的发展和规划、输电走廊布置和规划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3.1 应急管理体系
(1)修订专项应急预案并开展有针对性演练。组织人员对公司现有的雨雪冰冻灾害处置应急预案以及配套现场处置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细化应急响应启动条件,明晰应急处置流程,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补充应急处置措施,编制管用、好用、实用的应急处置卡,并加强有针对性的演练,推进跨区协同演练,促进各级人员对相关预案的熟练掌握。
(2)加大应急信息报送及披露制度落实力度。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中,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逐级加大应急信息报送工作时效和质量的考核力度。根据事态严重程度,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告知灾害情况和电网运行情况,消除受灾区域群众的恐慌心理。及时向社会公众通告救援及抢险救灾的措施、工作进展等动态情况。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既要开放合作,又要主动设置议题,把握宣传的主导方向和话语权,为救灾工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3)健全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及供应机制。加强应急物资库存科学化、信息化管理,逐步淘汰以人工调配为主的管理模式;建设以省公司应急物资仓库为中心库、地市公司应急物资仓库为区域中心库,县市公司为基础补充库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结合应急工作实际调整年度应急物资储备定额;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应急物资调拨、配送机制,逐级开展平衡利库。发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优化应急物资调配方式,确保大型抢险救灾工作及时、高效、顺利的开展。
3.2 电网抗冰能力
(1)动态修订完善湖北电网冰区分布图。根据本次灾害积累的数据,对输电线路覆冰设防水平进行校核,结合各单位实际运行经验,筛选出抗冰能力薄弱的输电线路,提出差异化改造方案,做好改造项目储备,并在下一个冬季到来之前完成重点线路的抗冰差异化改造工作。加强线路走廊区域微气象微地形资料的调查、收集,以运行经验收集的微地形微气象区域为依据,对湖北电网冰区分布图进行完善和补充。
(2)开展输电线路抗冰能力评估,落实差异化改造方案。结合线路隐患排查和抗冰能力评估结果,从冰区划分、耐张段设置、杆塔结构、导地线型式、绝缘子串型、金具强度等方面入手,开展设计复核和抗冰改造,落实防振、防松、防扭、防冰闪等措施。对曾经发生过覆冰故障受损的线路区段,实际覆冰超过原设计水平的线路区段,经校核不满足要求的轻、中、重冰区分界段及大档距、大高差、连续上下山、风口、垭口等微地形微气象区线路区段加强抗冰改造,提高输电线路抗冰能力。
3.3 抗冰技术手段
(1)加强覆冰观测站和在线监测装置的建设与应用。在重要输电走廊地区设立长期覆冰观测站点,微地形微气象等特殊区段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实现对输电线路覆冰风险的短、中、长期预警,真正实现输电线路覆冰状况的“可知”和“预知”,使输电线路防冰工作从被动抢险转换为主动防御,从事后分析到事前预测的跨越。进一步提高冰情在线监测和收集特殊区域气象参数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导地线覆冰观测,积累覆冰资料,量化分析覆冰情况,为新建线路设计、在运线路抗冰改造和直流融冰工作提供依据。
(2)加大新技术手段应用力度。按照融冰规划,完善直流融冰装置的布点与配置,积极推广交、直流融冰技术的应用,在恩施、咸宁、荆门、十堰、宜昌、襄阳等地区建设2台低压(10/35kV)交流融冰装置、5套220kV(兼110 kV)线路移动式直流融冰装置和6套500kV线路固定式直流融冰装置,在线路覆冰初期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顺序性的开展融冰工作,降低线路冰灾故障风险,并全方位建立湖北电网抗冰灾体系,提高湖北电网的抗冰灾能力。积极开展直升机、无人机巡检应用,提高科技创新和运维效率。
4 结语
近年来,雨雪冰冻、龙卷风等极端气候条件在全省呈多发态势,且具有突发性,公司在做好防灾准备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预警响应机制、应急会商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新闻应对机制流程管控,高度重视应急处置一体化运作。同时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组织管理措施和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从而保障电网在应对极端气候时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张成福.应急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根据赣政办字〔2013〕126号《关于印发创建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我镇于2013年5月开始筹划“***镇应急管理示范点创建工作”,截止当前,镇应急办各项工作都如期开展,运行正常,现将创建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是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组。以应急管理工作领导组为全镇应急管理工作的指挥中心,统一领导,统一调度,决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的启动和终止,以及配合公安、消防、卫生、安监、技监等相关部门的应急救援工作。
二是确定应急管理信息报告与处理流程。在全镇各村居建立应急管理工作站设置联络员,确保突发安全事件发生后,村居联络员立即将事件地点、时间、类别等有关信息报告给镇应急办,由镇应急办视情况请示镇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实现迅速组织力量,全力施救,或迅速报告县应急办,并在24小时内呈书面报告给上级部门。
三是制定应急管理工作预案。为提升我镇应对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能力,镇应急办根据我镇实际情况,组织综治办、党政办、财政所、民政所、防汛办、武装部、城管、交警、民警等部门制定了《***镇应急管理预案(总)》和应对防汛抗旱、消防火灾、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动物疫情、公共突发事件、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事故等十个应急预案,严格执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科学、合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
四是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队伍。我镇充分整合资源,从镇村干部、公安民警、城管中队、民兵预备役、卫生院、消防中队等部门中选调精干人员编入***镇应急管理救援志愿救援队伍,签订志愿救援服务承诺书,建立救援队伍管理制度,确保救援队伍战斗力。
五是开展隐患排查工作。我镇严格实行安全责任首问制,成立了主要领导为首的全镇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居设置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站和联络员,坚持每月进行一次安全保卫工作大检查,形成常态化检查机制,以及时排查群真内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予以协调化解。
六是开展应急安全知识讲座。自启动应急管理创建工作以来,我镇先后组织开展学习了消防安全培训班、消防器材使用培训班、地震灾害理论学习培训班和火灾紧急疏散演练、地震灾害紧急疏散演练等,切实提高了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民众在紧急情况下开展自救的能力。
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性的工程。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县应急办的关心指导下,我镇应急管理工作将更上一个台阶,为实现“实力、宜居、平安、生态”新***的打下坚实基础。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四大战略”,按照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灾害过程各个阶段,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努力依靠健全法制、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全社会力量,着力推进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减灾。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防灾减灾的根本,以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工作重点,全面提高防灾减灾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撑水平,规范有序地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各项工作。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防灾减灾工作,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着力解决防灾减灾领域的突出问题。合理安排重点防御工程建设,实现综合减灾的目标。
——预防为主,协同推进。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灾害风险调查、监测预警预报、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减灾和救灾相结合,协同推进灾害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
——依法防灾,科学应对。健全并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科学,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科学组织灾害防御工作。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以行政区域分级的灾害防御管理责任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重视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努力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二、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着力减轻各类灾害风险,明显降低因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切实加大对防灾减灾的投入力度。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加强,城乡基层灾害设防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普及,防灾减灾技能和意识明显增强,灾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显降低,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得到有效维护。
——提高能力。各县(市、区)建立减灾委员会。健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减灾救灾装备和避灾安置场所、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效、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设施和民房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水平。广泛开展宣传,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创建一批国家、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快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培训城乡灾害信息员5200名。
——加强预警。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覆盖全市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动植物病疫监测预警系统,核辐射安全预警系统,灾害监测预警、预测预报、灾害信息与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灾害监测覆盖到乡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降低风险。到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灾后可恢复性位居全省中上水平。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优先事项,在土地利用、自然资源使用、能源供应、城乡建设、适应气候变化、扶贫等相关规划中要体现防灾减灾的要求。保险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显著增强,自然灾害保险赔款占自然灾害损失的比例明显提高。
——减少损失。到2015年全市80%的海塘、江塘(堤)、水库、山塘等水利工程防护能力达到国家标准,需要避让搬迁和治理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得到避让或治理。全市各类灾害年均百万人口死亡数低于15人,力争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1.5%。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降低。
——增加投入。建立稳定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投入。提高受灾群众的救助水平。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科普宣传教育的经费投入。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1.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根据市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需求,增加监测站网密度,优化地面自动气象监测,强化雷达和应急移动气象监测,加强近海海洋气象灾害、农业农村气象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和人居环境气象监测,发展交通、能源等专业气象灾害监测。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形成相关部门气象灾害监测数据汇交共享平台。加强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建立网格化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分析和风险评价,建立及时、准确、权威、畅通、有效的灾害立体监测预警服务体系。
2.防汛防台抗旱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监测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行政区界和地下水的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建设覆盖全市的防汛防台抗旱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健全水利、气象、水文、海洋、海事、国土、环保、建设、卫生等部门密切协作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3.海洋灾害综合观测预警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省已建、在建、拟建的海洋观测设施,以海洋产业集聚区、海防薄弱区、海洋灾害频发区为重点,构建我市的海洋灾害综合观测网。形成以市级监测预报机构为主,县级海洋站为辅的海洋预报体系。加快全市海洋灾害信息服务网建设,海洋灾害信息服务覆盖沿海市县,包括主要乡镇和社区,滨海旅游区、港口、海洋工程、标准渔港和其他涉海企、事业单位。
4.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对全市23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分类分级管理要求,全部纳入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和群专结合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加快推进仙居县安岭乡徐村滑坡市级监测示范工程建设,推动专业监测进程。继续加大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远程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力度,实时掌握动态变化信息,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部门间协作,建立健全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短时临近应急联动机制。
5.地震监测台网和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优化全市地震监测台网布局,积极推进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建设,提高地震速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升地震前兆信息捕捉的有效性。推进大型水库、核电站等重大建设工程专用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在综合利用现有地震监测台网建设成果基础上,建设以地震应急决策反应数据库、灾情现场获取与上报、视频会议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立健全地震台网技术支撑保障体系。
(二)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6.河流治理和海塘配套加固。以“强塘固房”工程为抓手,加强椒江流域主要堤防加固建设,提升流域的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中小河流、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小流域和山洪沟治理,优先对洪涝易发、人口集中、经济集聚、农田连片的河段进行堤岸加固和清淤疏浚,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43.44公里。加固已建标准海塘,提高低标准海塘的防御标准,完善沿塘配套建筑物,巩固完善和提高海塘防御风暴潮的能力。完成海塘加固100公里。
7.病险水库水闸山塘除险加固和区域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深入实施病险水库、水闸和山塘除险加固,加强水库安全动态监测,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0座。加快大中型、重点小型水闸除险加固和安全隐患严重的危险山塘整治。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扩大工程保护范围,提高城市、产业集聚区及低洼地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加快沿海易受台风灾害影响地区的危旧房改造加固或搬迁,基本消除危房结构安全隐患。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8.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各县(市、区)要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和降水趋势预报,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重点做好隐患排查、值守和应急处置工作。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避险预案和群测群防责任,一旦出现险情灾情,按地质灾害应急行动方案要求,及时启动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撤离危险区人员,并开展应急调查,提出应急处置措施,避免群死群伤,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9.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县(市、区)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在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的乡镇和人口集聚区、规划区开展1:10000地质灾害调查和勘查。启动地质灾害重点县(市、区)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
10.地质灾害隐患勘查治理与避让搬迁。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威胁农村居民点的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通过加强勘查治理、有序组织避让搬迁等途径妥善解决。对当年发生地质灾害点,要及时进行应急排险处置,消除险情;不能消除的,进行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到期末,全市需要避让搬迁和治理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得到避让或治理。继续做好地面沉降防治,以温黄平原地面沉降减缓率为考核重点,进一步完善我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四)加强生态系统预警监测
1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高防灾减灾成效;加强监测预报,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加强检疫管理,提升检疫执法水平;加强防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防治水平。进一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创新防治机制,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建设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三大体系以及公共防治服务、重要生态区域的防控基础设施,形成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将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8‰以下。
12.动植物疫情疫病监测。加强动植物病疫监测预警和控制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重大生物灾害防控体系。建立和完善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防疫监督以及基础设施保障系统,加强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提高对口蹄疫、禽流感、红火蚁、香蕉穿孔线虫等重大疫情疫病的预警预报、快速处置能力。在对外开放口岸建立标准熏蒸处理库,确保外来疫情疫病得到有效处理,防止境外动植物疫情疫病侵入和蔓延。
(五)强化核与辐射安全保障
13.核应急与有害气体泄漏应急气象保障系统建设。加强核应急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开发核污染、有害气体泄露等气象应急响应模式系统,建立应急区域精细化风、温、湿以及降水等气象要素场的诊断模型、短时短期预报模型和核应急气象评价模型,建立核电基地特定应急区域基础气象信息数据库,完善核应急气象保障业务平台。
14.加强核与辐射污染源的监测管理和防治。推进核与辐射项目审批的能力建设,修改完善《市突发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举办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验证相关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辐射环境管理和放射源监控,完善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分级监管,配合国家加强对伴生矿开采的辐射环境保护,加强对重点辐射监管企业的监管,抓好重点核监管企业和场所历史遗留问题,防止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
15.强化核与辐射安全保障。加强对突发核与辐射事件的前瞻性研究,增强相关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监测、处置能力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口岸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在对外开放口岸(包括海港、空港、内陆口岸、国际邮件处理中心等)配置足够的核与辐射检测设备,充实核与辐射专业技术人员。
(六)加强灾害快速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16.灾害应急预案建设。进一步修订市、县、乡镇、村四级预案体系,重点是乡镇、村(社区)级预案,完善预案的系统性,注重预案的操作性,增强预案的实用性,实现预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加强救灾应急预案演练,建立救灾应急预案评估机制,通过认真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重点是乡镇、村(社区)级预案演练,评估预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规范预案应急工作流程,提高基层救灾应急响应能力。
17.提升灾害救援救助能力。加强救灾应急队伍和减灾救灾技术装备建设,结合救灾业务特点,培育和发展“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将公安消防队伍建成各级政府的综合救灾队伍,加强武警部队、医疗卫生救援队、矿山救援队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纳入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充分发挥人民、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红十字会和社会志愿者等在灾害救援救助中的作用。
18.提高基层防灾能力。加强基层灾害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灾害防范意识和预警预报、组织协调和应急避险等能力。健全灾前应急准备、临灾应急防范和灾后应急救援等行动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处置与救援系统,做到信息畅通、协调及时有效。巩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成果,进一步落实重要堤防、病险水库、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巡查预警制度,建立健全基层群防群治的长效机制。
19.避灾安置场所建设。继续推进城乡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确保避灾安置场所安全。全市基本实现县级有1所避灾安置中心,各乡镇、多灾易灾城乡社区有1所避灾安置所,实现总数500所,可容纳灾民30万人的目标,全市形成集减灾、避灾、物资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避灾安置场所网络。
20.救灾物资仓储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编制规划,加大投入,优化布局,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改扩建,丰富物资储备种类,全市基本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救灾物资仓储体系。重点推进多灾易灾地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全市实现每个县(市、区)1个救灾仓库的目标。探索完善救灾仓储管理手段,实现市、县二级救灾仓储网格化管理。
21.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落实经费和措施,分期分批开展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切实提高灾害信息员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素养,保障灾情报送准确及时。2013年前基本完成全市5200余名灾害信息员的培训和鉴定任务。
22.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围绕国家“防灾减灾日”、“防汛防台日”等活动,建立防灾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创新减灾宣传方式,加强减灾教育基地建设,使防灾减灾宣传制度化、经常化,不断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加快城乡“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重视城乡社区减灾工作,从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避灾安置场点设置、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做起,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建设,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积极性,切实提高社区减灾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成立市减灾委员会(具体名单附后),充分发挥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建立各级政府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政策研究,完善防灾减灾的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决策和运行机制,完善绩效评估、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综合联动、协同配合、科学高效、覆盖全面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灾害应急救助协同联动机制、救灾征用补偿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防灾减灾体制和机制。
(二)完善法规体系
推进防灾减灾法规体系建设,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符合我市实际的防灾减灾有关法规、规章,将防灾减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完善各类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防灾减灾管理经验,推进我市防灾减灾管理工作走上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轨道,保障防灾减灾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加强执法检查,落实责任,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促进工作深入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增加各级政府对防灾减灾资金的投入,使防灾减灾的投入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增长,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完善防灾减灾项目建设经费分级投入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救灾和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地质灾害集中地区、连片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体系。研究建立财政支持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探索通过多元化机制实现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经济补偿与损失转移分担。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建立稳定、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四)健全考核考评体系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及时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地要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综合决策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指标明确、评价科学的综合考核考评机制,将防灾减灾行动实施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生态建设考核体系。
(五)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性开发防灾减灾人才资源,扩充队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形成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站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加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力度。
(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的支撑作用,提高我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灾害预警、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研究。加快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使科学技术更直接地服务于防灾减灾。通过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不断技术创新,大力提升灾害预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