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8:49
导语:在网络交际语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日常的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日常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人们在交际时,特别是在口头交际时,往往不只是动嘴就了事的。在动嘴说话的同时,还伴有非言语的声音(如咳嗽、鼻音、声调等),而身体的其他部分也会有所动作。最富有表情的是面部;身体的姿势、手势也在传递信息。再推而广之,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习惯,以及各种认知都无一不在传递信息。因此,尽管有声语言和书面文字非常重要,我们也应该知道,还有一套与之平行的符号系统,可统称为非语言交际。”[1](P201)非语言交际符号在交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oss和Samovar都曾声称两个人面对面交往时,高达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2](P107)另一美国心理学家爱伯特·赫拉别恩的研究也证明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
简而言之,非语言交际就是指人们语言手段之外的交际行为。大致包括近体语、体态语、副语言、环境语言,还包括交际者的体型、身高、肤色、衣饰、发型等几方面。作为一种交际方式,可以直接用来表明态度、交流思想、抒感、掩饰内心状态,辅助语言的表达。
网络交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文字为主要交流手段。仅仅靠文字来进行交流的网络交际,虽然能打破空间的限制,建立人与人的即时交流,但同时由于传播方式的限制,交际双方无法面对面交流,看不到对方表情、姿态、动作等非语言的信息,导致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手段的缺失。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受到严重限制,使我们的网上交际如同在“带着镣铐跳舞”。尤其是网络聊天的交际形式,交流的即时性更不满足于语言的单一表现。语言本身有一个补偿机制。为了补偿非语言手段这一重要缺失,人们创造了各种网络表情来描摹日常体态语等非语言信息,使非语言交际在无法面对面的网络交际中以它特有的形式发挥作用,辅助文字形式的交流,使双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中的非语言交际符号就是日常非语言符号的书面化、符号化。
三、网络非语言交际的发展阶段
目前,网络交际中存在的非语言表达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情符号、字符图形、图形表情、动画表情、特殊符号、字体及色彩、图景式聊天背景、头像、QQ秀等。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一)符号阶段
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表情符号,通过各种标点符号、数字、字母的组合,形成各种既形象又抽象化的表情脸谱。比如笑的表情就有很多种表现:∶-)最普通的笑脸,∶-D张嘴大笑,∶->邪恶戏谑的笑……我们只需把符号右转90度即可领略其中的“眉目传情”。网上还有不用转头就可以看的“垂直式”表情符号:(0--<面无表情,目光呆滞,(^o^)大笑,(^-^)微笑,(^-^)v和平或者胜利……表情符号发展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字符图形,即将各种符号组合成各种复杂图形,甚至是图景。
(二)图形阶段
这个阶段,丰富多彩的图形图画替代键盘符号占据了绝对优势。表现形式主要有图形表情、动画表情、特殊字体以及聊天背景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图形表情。最初人们可用的表情只有聊天软件中设置的固定的少量图形表情。自从QQ软件支持自定义表情后,各种表情图形的创造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增加。通过下载君君表情全集V5.0版、杰杰QQ表情全集V7.6版,可以收集到近五千个图形表情,此外还有许多网民自己创造的图形表情。与早期的表情符号相比,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
除了数量上大幅度增加这一特点外,这一时期的表情还呈现出动态化、复杂化和与文字相结合的趋势特点。在近五千个图形表情中,70%左右的表情是动态化的,或是描绘一个动作的流程,或是描绘一组动作、一个情节,即使是生活中的静态实物,也可以让它在屏幕上“动”起来。表情的复杂化表现在有很多表情是用一组卡通、一幅图画来表达一个词义。并可以设置表情快捷方式,当在屏幕上敲出这个词时,就会自动用这个图片代替。一组卡通、一幅图画的意义有时会不太明确,需要一定的文字进行说明。在所有图形表情中,这类表情与文字相结合表情已经达到了23%左右的比例,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四、网络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分类
基于网络这一特殊平台,网络交际中的非语言手段不可能与日常交际的非语言手段达到一致。一方面是由于网络传播媒体的限制;一方面,网络的非语言交际产生后的历史还很短,许多日常非语言手段还没来得及转换;此外,有些日常非语言交际形式,如声音、空间、近体语等不具备形象的因素,无法实现与网络非语言交际形式之间的转换。按照目前的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将网络非语言交际分为五类:
(一)网络体态语
这是网络非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运用最广泛的手段。主要包括表情符号和网络图形表情,分别用抽象的键盘符号和形象的图形形式描绘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头示语言、手势语言和体势语言,它在网络交际中的作用与日常体态语的功能大致相同,实际上是日常体态语的书面化和网络化。在搜集到的两百多个简单表情符号中,70%以上的属于网络体态语。其中60%以上描绘面部表情,表现了高兴、生气愤怒、惊讶、悲伤、疑惑、恐惧等情感,40%左右描绘面部动作。图形表情中的大多数也属于网络体态语,达到总数的82%。有的是描写简单的面部表情,有的则以动态的形式描绘人们复杂的肢体语言。
(二)网络副语言
日常副语言包括“辅助语言”符号系统和“语言外”符号系统。前者是发声的系统,指的是音量、语调、音质、音高、发音清晰度等。后者指的是在言语中所加入的停顿、语速以及哭声、笑声、咳嗽声、打哈欠声等人口所发之自然声。这些因素附着在语言的声音形式上,辅助语言的表达。但在网络交际中,语言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传播,脱离了语言的声音形式,这些副语言因素无所附着,在网络交际中无法发挥作用。于是人们利用想像来实现抽象的声音形式与具体形象的转化,通过一些特殊符号、字母、数字来表现日常的副语言。如:“啊~~~”,通过具体形象的波浪线描绘声音的波动起伏;“这个嘛——”,通过破折号的延长联想到声音的延长;“我不想去!”,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空间隔离联想到音节之间的停顿;“因为。。。。因为。。。。”,通过几个句号连接的断续联想到声音的断续;55555~~~~~,用数字谐音表示哭声;Zzzzz~~~~~,用符号把打呼噜的声音形象化,这是源于漫画中的创造。
(三)网络环境语言
环境语言是指与交际具体文化环境有关的环境因素,包括颜色、灯光、雕塑、绘画等等。网络聊天中的不同字体和色彩,以及聊天软件中的不同聊天背景都属于网络化的环境语言。这些字体、色彩、图片背景一旦进入交际领域,起到了情感表达、信息传递、氛围调节的作用,也是一种非语言符号。它的功能与日常交际的环境语言大致相同。
(四)网络个人形象语言
非语言交际还包括交际者的体型、身高、肤色、衣饰、发型等。在网络交际中也有这一手段的运用,主要包括表情符号中描绘个人形象的符号、聊天软件中的头像,此外网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自己的形象——QQ秀。这些形式都可以向对方传递性别、年龄、职业、面部特征、性格等丰富的信息。试论网络非语言交际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9卷第5期
(五)实物形象语言
主要是以表情符号、字符图形和图形表情等形式来表现。它们虽然在网上被统称为表情,但不是体态语范畴的表情,而是描写事物的具体形象。在网络交际中这些符号往往替代文字传达信息。表情符号中5%左右是属于这类的,如:3∶=9牛,<·=〕>><鱼。字符图形中82.7%属于实物形象语言,表情图形中也有很大比例。
实物形象语言这一非语言手段可以说是非语言交际在网络交际中的独特表现。它们的功能是代替语言的表达,更加直观,同时达到谐趣的特殊效果。在某些文字无法完成交际的特殊场合,实物形象语言的替代就显得尤为可贵。
五、网络非语言符号在交际中的作用及功能
(一)表达功能
这是网络交际中非语言符号最重要也是最初始的功能。人们在同一句话后面加上不同的表情就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如:你不理我(难过地);你不理我(惊讶地);你不理我(尴尬地);你不理我(愤怒地)。
(二)替代功能
设置QQ表情自定义快捷键,当敲入一个词就会自动由相应的图片来代替,这一功能是非语言符号替代作用的集中体现。替代作用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一是特殊效果的替代,产生幽默、生动的交际效果,适合年轻人口味。二是受客观条件限制,文字无法发挥作用时可以用便捷的非语言方式来替代。三是回避话题的替代,如,当对方唐突地询问年龄,可以用一个笑脸来回避回答,委婉拒绝。
(三)强化、补充、说明作用
非语言符号是一种显现性的符号,它较之抽象概括的语言交际符号更生动、形象,所传递的信息可以使语言交际的信息更清楚、更明确,也可以对语言信息起到强化作用。在自定义表情中有很多是图画、动画与文字的配合,这些图形表情实际上是用一个或一组动作来对特定短语进行强化和说明。
六、网络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一)伴随文字表情达意
网络交际不可能完全由非语言的符号来完成,脱离了文字,这些非语言符号的意义表达是不明确的。
(二)诙谐性和趣味性
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交际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创制出许多可爱的表情,营造出轻松幽默的交际氛围。
(三)虚拟性和无限丰富性
如同文字是有声语言符号的符号一样,网络非语言符号是日常非语言符号的符号(网络实物语言除外)。它的能指是它们的网络形式,即各种非语言的网络载体,所指是体态语、副语言、环境语言等表达的意义。人们可以把点头摇头等各种非语言附加在不同的载体上,它可以是各种动物,也可以是卡通、漫画人物,表现出极大的虚拟性,同时,载体的不限定性使网络非语言符号无限丰富。
(四)表达的主观性
关键词:网络环境;言语交际;任务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53-1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网络通讯作为一种新的通讯方式,使人们可以在千里之外进行方便快捷的交流,比如外语学生可以通过Email与讲目的语(如英语)的本族人进行“对话”,交流思想。这正是广大外语教师和外语学生所追求的理想的学习环境。网络的许多工具都满足了人们这种跨时空交际的需要。国外很多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和学者在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教学方面己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他们的实验不仅证实了语言交际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而且为将这一理论付诸于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展示了网络环境下英语课外作业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上的巨大潜能。
一、网络环境下以语言交际为核心的小学英语课外作业方式
1.网络环境创设虚拟的情境――人机对话
(1)百度一下,英语更精彩。
利用网络中的搜索引擎可以克服英语作业的封闭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英语,增加信息输入,多多注意身边的英语,用英语来丰富自己的词汇。例如,一些国家的英文缩写“USA”“CAN”“UK”等;电视电台中的“CCTV”“BBC”等。到了一些英美国家的节日,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收集有关万圣节(Halloween)、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圣诞节(Christmas)等节日的传说和有关知识,更好地去体会英美文化,感受异域风情。
(2)电脑老师,身边的专家。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作业,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如让学生上网查一下我们知道身边的店名、街名、广告语用英语表达的方法,从中找出错误的拼写、病句,然后在班上开设“错误医院”,请“大夫”们会诊。至于碰到不理解的英文词句可以自己上网查字典,再在班上开展“比一比,谁的本领高”的竞赛,让学生用解答、互考等方式展示所学知识。
(3)虚拟现实,我是小导演。
网络可以虚拟出现实的场景,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学了“Ask the way”后,让学生上网去找一些公园、车站、学校等场景,并根据这些场景和伙伴进行思考,并想象一下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然后用简洁、地道的英语句子表达出来。
2.网络环境搭建沟通的桥梁――师生对话
对于语言的初学者(尤其是对于尚未形成英语言语能力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一方面真实的交际者――教师,通过声调、语气、手势或体态等肢体语言让学生理解语境,当学生初步理解语境,具有初步的言语能力时,直接用言语与学生交流,即实施双向言语互动――师生对话。当然,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跟每个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而此时的“师生对话”式的课外作业则弥补了课堂上的缺陷。
在My Family一课中我将课外作业设计如下:1.练习跟读单词,我把我在课堂上教的单词录成音频文件,让孩子跟读,直接通过QQ语言传给我。2.和老师一起给课文动画配音,我将其中某一个角色的配音配好,让孩子配另外的声音。3.老师对你家的家庭成员进行一个采访,认真回答我的问题,明天在班上汇报。课后,孩子们都很乐于去和老师一起完成作业,做这样的作业孩子们乐在其中,作业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压力或负担,而且和老师的感情更深了。实践证明,儿童是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即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即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交际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与方法――儿童只有在与人交际即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快速掌握语言。
3.网络环境创设真实的交际――生生对话
互联网是强调交流沟通的,而此前的抄写类的家庭作业则把孩子一个人关在家里独自完成作业,通过互联网,则可以有效地和伙伴交流合作。从年龄特点上来分析,儿童喜欢共同分享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合作,其实是他们共同游戏的过程。合作型作业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合作的网络作业可以是共同去搜索身边的英语。例如:我在三年级开展了一个“生活英语大搜索”的活动,结果,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来的英语琳琅满目。除此之外,模拟语境,表演自编的英语短剧,共同表演唱英文歌曲等。这样的合作型作业可以促进学习者的互相沟通互动,凸现了群体的魅力,比学生单独完成作业要有吸引力得多。合作型作业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值得高兴的是,通过网络,孩子们可以自由的合作,教师只要注意小组的合理搭配,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就可以较好地完成作业。
二、网络环境下以语言交际为核心优化设计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语言 经济性 认知机制 隐喻 转喻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类交际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发展、传播开来。网络信息社会高效快速的特点要求网络语言必须遵循经济原则,最大程度地对已知信息进行缩简。所以,经济性是网络语言的典型特征。本文试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即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如何通过认知机制手段得以实现的。
网络语言的经济性
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 因此网络语言的经济性无疑也是遵循传统言语交际活动语用理据的结果,同时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网络语言的许多方面,从语音省略、词汇构造、到流行语的简洁,都是受到语言经济原则的潜在制约。网络语言的这些经济性现象体现了人们的认知机制,即通过概念隐喻、转喻、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等认知方式得以实现的。
网络语言经济性的隐喻机制
Lakoff 和 Johnson 说过,隐喻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常将新事物与他们己经认知的旧事物联系起来,并基于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形成了用一个概念域来表达另一个概念域的隐喻。所以当有限的词语不能充分用来表达所有的需要时,隐喻便产生了。在隐喻的使用中有一个方法论上的原则在起作用,即经济原则。
所以,当计算机和网络出现要为相关的一些新概念命名的时候,遵循“经济原则”,那么就是利用现有的词语来表达具有相似概念的新事物。比如,网络语言中,发帖子叫“灌水”,隐身(只看帖不回贴)叫“潜水”。“灌水”和“潜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两种行为,这里却用来分别喻指两种网络上行为概念。网络语言中大部分概念都源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概念的隐喻投射,比如:“病毒”,原义是具有侵害性的微生物,在网络情境中指的是具有破坏性的计算机程序。网络中很多概念的表达形式是现有词汇在网络环境中的隐喻义。
根据雅克布逊的观点,隐喻是一种选择关系。网络语言隐喻机制中选择的喻体的,大多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简单的事物;这是语言经济性的要求,也是网民追求认知“省力”的必然结果。
网络语言经济性的转喻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一种认知机制,是基于事物之间邻近关系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指在同一个认知模型内部分与整体的认知现象,通过某个认知上突显的、易感知的、代表性的部分替换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 ,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转喻机制在网络语言中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认知模式,也是语言经济原则的需要。
转喻机制在网络语言语音上的表现就是拟声词和许多数字或字母谐音的使用。网络拟声词是主要是对动作行为所发出声音的模拟,从而用这种模拟声音来代替动作本身或整个事物,可视为一种语音转喻。例如:“呼呼”表示睡觉,“卡擦”表示砍了或者杀了某人,“呜呜”表示哭泣。数字或字母谐音是指利用数字或字母来表达与汉语或英语读音相近的谐音形式;而数字、字母本身的意义已经不存在,只是其相近的读音被借用来代替其他词语的意义。这些数字、字母构形简单,在网络的交谈中,使语言简化很多,使交际更便捷;而且这种表达形式只有在网络情境中才会使用,是网络语言特有的经济性。谐音现象,是利用不同符号间能指的相同或相近使所指发生转移,即用与符号X的语音形式相近或相同的符号Y的语音形式来指代符号X。也可以说是在同一个象征单位内,用相近的语音单位来喻指整个象征单位;这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部分代替整体的现象,是基于语音相同或相近基础上的语音转喻。例如:9494(就是就是)、1314(一生一世)、3Q (thank you),F2F(face to face)。
网络语言的词汇层面上,缩略词的大量使用是转喻认知模式的典型代表。缩略词包括拼音缩略和汉语缩略两种类型。拼音缩略主要是指利用每个汉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结合成的形式;比如,RP(人品)、BT(变态)、GG(哥哥) 、LP(老婆)、PMP(拍马屁)等。汉语缩略词指的是使多音节变双音节,或多音节、双音节都单音节化,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音节,言简意赅,在交流中容易快速被对方领悟,既省时又有一种力度感,很适合网上信息高效传递、快速沟通的交流特点。缩略方式的经济、简洁性得到了广大网民的青睐。如,三支一扶 (大学生毕业后通过考试选拔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的工作)、白奴 (指“白领的奴隶”、“白领工奴”) 、潮 (“新潮”的省略语,指时髦 )。一个汉语词语也由“音(汉语拼音)、形(汉字)和义”三个层面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单位。如果用其中一个层面或者一个层面的某部分来指代整个汉语词语,就是以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语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所以用汉字的声母组合或形式缩略来代替汉语词语,体现了以突显的、易辨别的部分来代替复杂整体的转喻经济性。
网络语言的转喻模式实现认知省力和语言的经济性。在转喻过程中,人们将认知重点放在相对凸显的形式或内容,而较少关注甚至忽略其他范畴,这样,需要认知的范畴减少,认知的内容最突显,人们需要投入的认知成本更少,认知过程更省力。所以拟声词、数字及字母谐音词还是缩略语、都是通过转喻手段,把必要信息压缩到在接触的一瞬间就能立刻了解的程度,即能够用最经济的话语表达最充分的信息。
结语
网络语言的经济原则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文化经验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而产生的具有经济简洁、生动形象等特点的一种语言变体。网络语言的经济性是隐喻、转喻和范畴化等认知机制在语言上的体现。(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寅.认知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Croft,W & D. A.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Crystal,Davi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5] Typlor,J.R. Ten Lectures on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6] 柴磊. 试析语言的“经济原则”在网络交际中的运行和应用[J]. 山东外语教学,2006(4).
[7] 林纲. 网络用语的类型与特征[J]. 修辞学习. 2002(1).
[8] 张辉,孙明智. 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3).
关键词:网络语言 日常交流 影响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网络语言已然成为各行各业快速交流的模式,其方便快捷易懂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可谓五花八门。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就可以接受。现如今,网络语言不仅仅是拼音或者英文字母,越来越多的语体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口头相传的语句,如出现较早的“蜜糖体”“校内体”,还有近年的“甄体”“马伊体”等等。
一、网络语言的形成因素
(一)网络成为网络语言的摇篮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受外部语言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发展环境的制约。网络语言就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而出现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这类语言的出现与传播主要依存于网络人群,还有为数不少的手机用户。聊天软件里经常出现的“恐龙、美眉、青蛙、菌男、东东”等网络语言。BBS里也常从他们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楼上、楼下、楼主、潜水、灌水”等词汇。QQ、人人等聊天工具中有丰富生动的表情图表,如一个挥动的手代表“再见”,冒气的杯子表示“喝茶”。手机短信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词”,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ěngsóng,意为“竭尽”)等等。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效率的社会,追求网络交际的时效性。把符号作为汉字、英文字母、数字之后的第四种语言运用到网络语言中,不仅给人们的思维环境一个更开阔的视野,而且也确实解决了语言和言语的矛盾。
网络环境下,文字不仅用来解决信息的远距离传输,还要实现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效果,既要声情并茂地传达思想感情,也要有及时的聊天互动,还要体现主体差异。原有的文字表现力不足以担此重任,新的表达方式必然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的特性决定了网络语言的产生。
(二)社会文化发展促使网络语言的产生
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网络语言并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网络语言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基础。一方面,网络语言交际的创造源于社会文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融合,形成了当今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多元化的人群在网络中尽情表现着自己的个性,个性的表达自然要寻找一种或几种适宜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的网络语言就是这些新的表达形式中的一种。另一方面,任何语言都要根植于所属文化的土壤。英文缩写不能完全适应汉语的语言环境,数字组合则语义模糊,中国网民的网络语言最终要落脚于汉字。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有充分的可开拓空间,可以满足网民力图运用文字追求视听效果的动机。
(三)网络语言使用的主体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语言方式。网络语言的特点是由网民在网络交流中形成的。18至24岁的年轻人在网民中所占比例最高。年轻人思想开放,接受新鲜事物快,富于创新精神,是网络语言形式最主要的“发明者”。
随着网络语言研究的深入,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诞生了。“网络语言学”这个概念是由我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2000年发表的《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此后,网络语言学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西班牙知名学者珀施特圭罗博士在2003年出版的专著《网络语言学:互联网上的语言、话语和思想》中,对网络语言学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2005年,英国知名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教授发表了《网络语言学的范围》一文,就网络和信息技术对语言产生的影响问题作了深入探讨。网络语言学目前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还有待于不断完善。
二、网络语言对日常交流的影响
(一)丰富信息交流方式,增强信息交流的效果
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它使得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思想得以相互交流。网络用语虽然是一种书写语言,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纳为书面用语或者口头用语,它是一种新的信息载体。这种信息载体之所以被人们接受,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独特的表达风格,它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形象表达人类说话的动作、语气、音调、姿势等等,即时传递情感,加深人们的印象,从而愉悦信息交流的双方,营造良好的信息交流氛围。
(二)简化信息传递过程,提高信息交流效率
网络用语是一种被简约化了的语言,由于交流双方不是面对面交谈,而是通过在键盘上敲打字符来表达信息,这个特点决定了交际双方要尽快地把自己的信息发给对方,并对对方传来的信息快速地做出反应。网络用语往往精小简短,许多网络用语能通过生动形象的借代来表达,因而使得信息字符变少,在有限的时间里向信息接收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以最少的语言符号来承载最大的信息量。
(三)交流主体易在虚拟交流中获得认同,使信息交流趋向个性化
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双向性使人们不再是以往受限制的受众角色,每个用户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或传播者,信息交流开始转向交互式、去中心化、个性化、自由化的信息模式。由于网络交流双方可以互不认识、未曾谋面,所以交流的内容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了显示与众不同,突出自我,吸引更多的注意力,网民便刻意去追求表达的标新立异,从独具个性签名档就可以窥见一斑。由于不同的虚拟交流中会有自己独特的网络用语,而使用者处于网络人际交流状态时,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便是被认同和渴望交流。
在未来社会,网络将给人的交流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影响,网络交际或许会成为人们的一种更为普遍的、重要的交际方式。因此,网络语言不但不会消失,而且还会继续的得以发展升华。
参考文献:
[1]安志伟.论当代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J].理论学刊,2010.
[2]飞鲸.网络语言的特殊性[J].东南传播,2006,(1):31~32.
[3]黄晓斌,余双双. 网络用语对信息交流的影响[J].理论与探索,
2007.
一引言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是已在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专业人才所学习或应用的专门用途的英语[1]。当今中国的经济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国际社会之中,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针对这种需求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该专业所涉及的主要课程大致包括:英语口语技能训练、商务英语听力、商务函电写作、外贸口译、办公室文秘等,重点培养学生商务英语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和管理能力[2-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模式在商务活动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很多电子商务网站,如淘宝、Amazon、Ebay 等,为那些有经商意愿和适当商品的企业或个人提供了电子商务的平台。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4年的美国网络零售业务总额达到96 亿美元,之前5 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7.3%,而整个零售业销售额的增速只有4.3%[4]。近年来,基于社交网站的电子商务模式悄然兴起,比如Facebook、Skype、微信等。借助社交网站强大的人脉网络和用户绑定功能,用户无需专门的网络技术,无需大额资本,无需全职投入,仅凭家用电脑即可在网络服务商提供的平台上二次开发具有特色的商务主页,并向自己的人脉网络推送。经常会听说有人因此获得了数以万计的额外财富,甚至有时这种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因此,没理由怀疑这种低门槛电子商务形式将会对未来的商业活动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商务英语教育的对象,即前面提到的“已在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专业人才”也将大量地参与到此类基于社交网络的商务活动之中,这对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言据性是近年来一个颇受语言学家青睐的课题。简单来说,言据性指说话人对知识来源以及态度或介入程度的说明,其定义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言据性只研究知识的来源,包括“亲眼目睹”“听说”以及“推测”;广义言据性指知识的来源以及说话人对知识可靠性的态度[5]。在语法层面,言据性被称为“据素”,表现形式有:形态据素和词汇据素。形态据素主要指某些语言中动词的前、后缀;词汇据素主要指动词、情态助动词、副词、形容词、副词短语等等。在语篇层面,言据性是语篇“言之有据”的显性标记。语篇作者根据现有信息证据的来源和类型确定信度,依据语篇的交际意图选择最有利于语篇可信性建构的证素,通过建构个人观点信度来为整个语篇可信性的建立奠定基石,从而服务于作者建构语篇的人际意义和语篇功能[6]。
综上所述,一方面,商务英语教学应在社交网络商务方面有所涉及,才能跟上电子商务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言据性既是商务英语的重要语言学属性,也是商务活动中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社交网络商务的言据性分析必将对商务英语教学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本文介绍当今最新社交网络商务教材的体系结构,并以社交网站Facebook 为例,分析社交网络商务环节中的言据性特点。
二社交网络商务课程体系简介
根据英国东伦敦大学商学院(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of East London)推荐的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参考书《Facebook Marketingfor Dummies》,对其内容体系进行分析[7]。此书以社交服务网站Facebook 为例,对社交网络商务活动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自2012 年出版至今,已经更新至第3 版,深受英国商科学生和大众的欢迎。总结全书的19 个章节,其内容可以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Part I: Building your social network site presence. 所有从事社交网络商务的人都必须首先构建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站主页。本部分介绍如何从社交网站平台上获得属于自己的商务网址;如何设计一个漂亮的主页;如何利用虚拟社交工具为自己的商务活动服务;如何评价自己主页的粉丝(Fans)活跃度。
Part II: Engaging with your customers and prospects on socialnetwork. 这一部分讨论推广自己的社交网站主页需要的策略,包括:如何提升网站的质量;如何提高粉丝库(Fanbase)的规模并让粉丝对网站主页有更好的了解;如何了解自己的社交网络经营策略是否正确,等等。
Part III: Marketing beyond the social network. 这部分讨论如何将自己的社交网站升级到商务层面,内容包括:如何向目标粉丝们为自己的产品打广告、如何制作并测试自己的广告、如何评估广告是否成功,等等。
Part IV: The most common mistakes to avoid. 这部分内容是前面内容的补充,提醒社交网络商务的经营者会经常犯哪些错误,如何避免犯错等等。
教材在内容上与时俱进,但因为我们多数人已经或多或少地涉猎了社交网络,又不感觉陌生,却也是目前国内商务英语所远未涉及的部分。教材在组织结构上并非是一本网络软件的使用说明书,而是以Facebook 为例,阐释社交网络商务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思想适用于一切电子商务活动。此书不仅对于想从事社交网络商务的人具有指导意义,而且能够帮助提供社交网络服务的运营商完善自己的社交网站功能。
三社交网络商务模式的言据性分析
社交网络商务模式中,其核心活动是介入这种模式的买卖双方的人际交互。人际交互过程中的知识传递是双向的,即:能够吸引客户对某种商品的注意力,并作出购买决策的信息,从经营者的角度,笔者称之为“正向信息”;客户反馈给社交网络商务经营者的市场信息,能够指导经营者改进营销策略,笔者称之为“回馈信息”。社交网络商务的成功,与社交网络语言语境的言据性特征是分不开的。
1 正向信息传播过程中强大的“Word-of-mouth”效应“Word-of-mouth”直译为“口头宣传”,在Chafe 著名的言据性分类模型中,此类知识的来源(source of knowing)属于“语言(language)”,知识的态度(mode of knowing) 是“道听途说(hearsay)”,知识的可信程度(reliability)在Chafe 划分的四个层次中属于较不可信。那么为什么社交网络商务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
在社交网络商务活动中,“Word-of-mouth”指每次社交网络用户在自己的社交网站上点赞(likes)、评价(comments)、分享(shares)一些产品信息时,这些信息就会在他们的朋友圈(networkof friends)中传播开来。许多研究表明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他们熟识的人推荐的商品,而非广告推荐的商品。根据2009 年的一项统计研究,90%的网络消费者会相信他们身边人的推荐[8]。社交网络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的用户之间的联系异常紧密。一个社交网络用户的朋友圈中,绝大多数与其存在工作、家庭或者其它真实的联系。这种身边人的推荐更加真实可信,去掉了商业包装,并且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用户的使用反馈,降低了购买者的消费风险。
因此,在社交网络信息交互的语境前提下,这种“口口相传”的知识来源,言据性属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在言据性分类模型中的地位也应该相应地进行调整。
2 回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统计言据性
如前文所述,回馈信息在社交网络商务过程中由消费者向经营者传播,是经营者评估自己的社交网站是否受欢迎、粉丝是否活跃、广告是否成功、营销策略是否得当的客观依据。社交网络为用户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为销售者提供此类回馈信息,比如Facebook 的“Insights”和“Ads Manager”。Facebook Insights 主要提供三种数据的统计,包括:用户的粉丝数量、多少人看了用户的信息、多少人对信息进行了评论。通过Insights 工具,经营者可以了解过去一周粉丝的增长情况,了解特定帖子后粉丝的反响如何。如果发现一条消息之后粉丝的数量有所减少,就反映出所内容有不当之处,需要对自己的营销行为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如果用平均每人每天在某网站上花费的时间来衡量其影响力,Facebook 早在2009 年12 月就已经超过了Google,成为电子商务广告的最好的平台。Facebook 除了具有广告功能(通过Ads 工具实现)之外,还为其配备了广告分析功能,即Ads Manager,Ad Manager 对所某广告的目标人数、响应的人数进行了统计,让销售者对所投放广告的效果有一个客观科学的了解。在一般的语用环境里,人际交互过程中是很难实时准确获得此类统计信息的,所以在传统的言据性模型中,很难将这种统计知识划归到哪一类中去。此外,从对知识的态度的角度看,社交网络统计知识的可信程度是很高的。
综上所述,社交网络电子商务模式的成功,与其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言据性特点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基于“用户联系紧密”的正向信息来源,还是基于“统计工具”的回馈信息来源,其可信程度都是非常高的,为商务活动的双方提供了客观而科学的决策依据。
从学术角度,考虑社交网络这种语境因素的特殊性,其言据性分类模型应该在Chafe 模型的基础上有所修改。首先,在知识来源中增加“统计知识”;其次,将“hearsay”的可信程度调整为最高。从商务英语教学的角度,适当加入社交网络商务的相关内容迫在眉睫,理解商务网络中商务语言的言据性特点对教与学双方从语言学角度把握其本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鲁亚“. 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与实践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2005(6).
[2]阮绩智. 大学商务英语课程目标及教学原则[J]. 外语界,2005(3).
[3]陈准民, 王立非. 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 中国外语,2009(4).
[4]J[7][8]ohn Haydon, Paul Dunay, Richard Krueger. FacebookMarketing for Dummies (3rd edition) [M]. London:WileyPublishing Inc.
网络语言及其特点
网络语言的界定
网络语言,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络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自称“网虫”、“网民”在网上使用的语言。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与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学与高科技产品结合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由于计算机输入方式的特殊性,它有着特殊的表达形式,并已逐渐形成了网络的行话。
网络语言的特点
目前流行的网络语言,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符号化。如:“:一)”表示最普通的基本笑脸。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结束的地方,表达一种愉悦的心情,可以说明现在很开心。“:一(”表示抿着嘴,一副如泣如诉的神情,就好像是受了委屈的样子。它常常被置于网虫交流当中,以传达某种意义或情绪。
数字化。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方便、快捷,而汉字在输入方式上需要通过拼音的组合或者汉字笔画的分析搜索所需要的汉字,这样的过程无疑给网络的快捷、高效带来很大的影响。而数字则无须经过这样的程序,它简单、明了。“5555……5555”表示呜呜呜的哭声。
拼音化。“LP”――老婆等的汉语拼音缩写和英文缩写,这样的缩略语成为网络语言的时尚。由于网络和纯文字均不能把人们日常交往中所使用的表情、肢体、动作等语言辅助形式传达给对方,从而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方式,这是网络以视觉文字和标点符号为传递信息的唯一载体的必然结果。
个性化。任何人一旦掌握了网络语言交际手段,几乎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网上发表个人观点,这从网虫们独具个性的网名中可以得到印证。例如:有的人用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网名;有的网虫起个英文名字;要么就用数字“112233”;更有甚者就胡乱地在键盘上打点什么。这类网络语言以手代口聊天,以符号的象形、数字的拟声、缩写的会意,可以使相隔万里的人们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还有一些人为了掩饰某些口语的粗俗,经过巧妙的简化处理就可以显得含蓄文雅而且不同寻常。
地域化。网络是一个多语社会,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联上同一个站点,因此网络语言有明显的语言地域性。当大家在同一个页面上聊天的时候就要用彼此可以相互交流的语言。南方人经常问:“什么?”而北方人则会说:“啥?”,南北的地域特色尽显无疑。
随意化。网络交际以文字为主要方式,在网络聊天语中,文字运用得很随意,不规范。如“你是那里人?”(哪里)、“个个”(哥哥)等,如果一个人不是经常上网聊天恐怕就不会明白“大点化”的含义就是“打电话”。在交流的过程中语法上也有随意化、简化的倾向。还有一些网虫在聊天的过程中可说可不说的话运用得比较多,如:“你是谁?”“你的网友!”“你在干什么?”“上网”等,这些话实际上传达的信息几乎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对陌生人存有一道无意识的屏障。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从信息量的角度分析
1 信息量问题。从狭义的信息量公示来看,信息量就是信息在各种状态下所具有的平均的不确定数。一般来说,概率越小,信息量越大;概率越大,信息量越小。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对一种回答作出越少的解释,那么,这种回答所承载的信息就越确定,信息量也就越大。这样,网络语言的简洁性本身就形成了其信息量大的特点。如网络中的缩略语NB是北京球迷用以表示赞赏的惊叹词的缩写,奉承别人在网上很酷。我们可以用很多感叹词或者组合来表达惊叹的意味,然而网络传播中缺少语音语调的传送,因此我们很难从单个的感叹词中体味到褒贬的感彩,也就会引起许多解释,不确定性大。而NB这一感叹词已固定用于褒扬,因此,这个信息不存在不确定性,概率最小,所以信息量也就最大。
2 信息量与新奇问题。信息的不确定性就是熵,而熵的一种功用就是造成新奇感。网络中许多具有高熵值的语言就具备这种功用。这种表示高熵值的词语、符号等并不改变语言的信息量,却造成了网络中语言的独特性。其实所谓的高熵值也就是对于外界(不属于网络群体)而言,对于网络群体中经常使用的人,这种高熵值的,特点就不明显。当你第一次看到“发到我的馨香里来吧”这样的字眼时,你会对“馨香”有一些猜想,然而它们又很容易让人想到是“信箱”的意思。这时的“馨香”就具有了高熵值,让人感到了与正常生活中的交流不同。这种“违反”与受者对这种语言表达的预见和估计发生很大的偏差,从而形成新鲜感。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分析
造成网络语言特点的主观原因要从受众心理人手分析。根据观察和调查,经常上网聊天的人年龄处于20-2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刚刚脱离繁重的学习压力,尚未进入谋生、婚姻、育子的生活压力,他们的空间时间相对较多。而在BBS上发表文章的人大学生居多。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他们特有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毫无保留地体现于网络语言中。
1 个性化。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人人平等,个人具有从前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尊严。这个时代崇尚个人至上和技术至上,电脑和网络的本质都是面向个人的。一个人只要有一台电脑并联上因特网,他就可以进入不同的网络社区。网络是一种较为民众化的传媒,这里不是单指面对的对象民众化,尤其指组织者的民众化。网页的建立,文章的发表都是个体的行为,只要个体单方面有意向,就可以参与进去。其他传媒都是部分人的组织,都有这一组织的规定,因此组织者也要遵守这样的规定而不能随意发挥。网络并非如此,沉浸在数字化平等和崇尚个性时代中的网络群体,更加注重的是自我的张扬。他们追求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品位,而在网络上最能体现自我品位和风格的便是语言。因此网络群体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语言,网络语言呈现出随意性。为了体现网络群体的个性,他们不屑于使用原有的一些说法来表达某种意义,他们自造词语或改变原有词语的意思来表达网络的新事物,像“楼上”“楼下”(在每一个论坛里,
上下两个帖子之间的关系被称作楼上和楼下)这样的词语频频亮相。然而文字表达的约定俗成性毕竟存在,留给人们发挥的空间也不大,所以网络群体只能从数字和字母中发挥自己的个性。
2 排遣无聊。网络群体处于一种矛盾中,他们一方面想要与不为熟悉的人交谈,互诉心声;另一方面他们又要追求面对面的亲切直观效果。因为互相不熟悉反而使他们消除了心理障碍,更容易袒露一些心事,而一直面对屏幕,总会让人产生隔阂感、孤寂感,年轻的网络人群又正是为了逃避孤寂感而来的,因此他们追求面对面的其乐融融的感觉。网络群体来到这里为的就是寻求心理的慰藉。这样各种富有感情的符号应运而生。他们的产生不仅仅避免了输入汉字的繁琐,更多的是适应了网络人群的心理,即人们要以这些符号传递自己的心情,让对方感到他所面对的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台机器,让彼此之间有一种温馨的感觉。即使不曾相识,但只言片语便可以了解到对方。有时几个字几个符号就可以赢得对方的好感,传递彼此之间的默契。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 网络语言 现代汉语 成因
前言:网络语言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载体,也逐渐在社会语言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在网络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在其构成的各个要素中都会出现互文性的身影,因为文本的生成过程都是在作者原有的学识的作用下完成的。互文性理论的出现,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也为网络语言的构建提出了新的研究要求。
一、互文性理论概述
互文性理论产生于西方,是结构主义的衍生,研究对象是文本。对于这个理论的支持者来说,世界范围内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实现文本化,它可以渗透到任何领域之中。对于互文性的定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划分,狭义方面的典型人物是热奈,它是指包含于这个文本中的另外文本可以被该文本进行论述。广义的方面则认为互文性是指文本和附加其含义的知识、符号的使用综合性效应,而这些知识和符号在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庞大的信息网。
二、互文性视角下网络语言分析
1.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网络语言的产生首先依赖于网路环境。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先决条件。如果网络没有出现,那么网络语言失去了寄托的载体,必然不能出现。在网络中,上网的人们,在网路工具的辅助下实现了互动交流,由于网络自身条件的限制,使得网路的交流失去了一些人与人现实交流的形式,只能依靠语言来进行,而传统的语言的使用并不便利,使得人们对于网络快速交流的渴望日益迫切,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开始寻求更加快速而有效率的交流手段,网络语言由此诞生。在网上畅游的人们都希望实现彼此的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会希望提高交际的效率,节约时间,这为网络语言出现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从互文性理论来讲,网络语言的互文性是随着网络交际的展开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只要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网络语言便依据互文性产生。可以说,网络语言的产生就是针对现实语言进行互文而产生的,是在内容、形式、修辞、语体等方面在现实语言的基础上做了某种改变,最后结合网络的交际环境,而产生了具有网络特色的形式语言。
随意一段语句都是对另一段语句的改造和交叉应用,如此的解释能够实现对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的更加明晰的把握。语句的形成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是在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中才能丰富起来的,网络语言即是如此,它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有着根本上的联系,无论代表着怎样复杂艰深的含义,都能够在现实语言中寻找到根本的对应,借鉴、引用、改造、吸收以及消化,这都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必经过程。
2.互文性在网络世界的存在。互联网对于人们的交际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否定的,而人们在网络中进行交流性质不是取决于人们登录网络的空间性,而是取决于人们的网络交际性。网络的使用界限就是能否掌握基本的上网常识。只要能够掌握这项技能,那么网络对于能够进入其中的人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平等性的,大家所运用的上网技术和打字方法都是一样的。
上述性质导致了能够在网络畅游的人们由于交际而产生的各种文本的形式也是具有平等性的,而任何人创造的网络语言都有被互文的可能。但是要从互文性角度来考察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就要从传统语言的基础上来进行。
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际,必然就会获得对方的回应,那么回应的内容必然产生互文现象,如此的现象也使得互文性作为文本的本质原理得到了最大规模的验证。
在网络中,地域性的差别重要性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传统背景下,人们的交际是通过交通工具或者电话、信件等形式进行,这些方式都需要在空间距离的限制下完成,但是在网络中,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种空间上的限制状况已经不复存在,网络语言文本自然脱离了其束缚。
空间阻碍被消除,加之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际并不会受审查等限制,因而网络语言互文性的发生的阻碍因素只留下人们的主观意愿这个影响因素。人们的交际和回应欲望强烈,那么网络语言的互文规模也就越大,出现的文本也就相应地增多。
3.互文性在网络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1)引用。互文性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渐渐趋向文学领域,这个特征已经使其广泛地应用在当前的文学研究领域。引用是指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按照创作需要而引用诗词、典故等,目的是为了自己的观点进行辅助。它是互文的最基础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分为很多种,本文就直接引用进行举例,比如说某市准备投资资金实现城市的“整容”。在这个网络新闻标题之中,“整容”两个字原本是指人们为了爱美而去医院做的各种美化手术,但是引用在市容建设之中就体现出互文的特性。
(2)模仿。这种方式可以起到幽默的效果。它是在人们已经熟悉的语句之上,根据需要解释的内容作出相应地调整,调整出具有新意的语句,常常被用于模仿的语言资源是成语、名言等。模仿也可以根据现实的需求分为几类,考虑到篇幅的限制,仅从仿词的角度进行分析。
比如“门”字在常规语言中描述的是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自从美国的“水门”事件出现以后,“门”这个字在网络语言中具备了相较于常规语言完全不同的含义。比如2008年出现的艳照门,自那以后,网络中对于丑陋现象都会在事件的名称后面加上“门”字。比如后来的兽兽门、泼墨门等。针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得知,此类事件往往具有娱乐性。
(3)夸张。夸张是对现实事物特征的进行某种放大,使事物具备新的特点。网络语言中的夸张现象十分常见,因为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多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年少富于活力、常常故作惊人之语以引起他人的关注。比如在支持某个帖子的时候,他们会说“来个千斤顶”。这种语言的形式明显带有夸张成分。
三、互文性视角下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网络语言在互文性的作用下,既可以对现代汉语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网络语言改变了教学语言的修辞手法、语法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使得学生们将课堂知识与其发生混淆的状况,在写日记、作文之中,运用网络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导致语言规则被违背,如果有师范类教师将其运用在教学中,后果堪忧。但是它的出现也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提供了自由展示个性的平台,方便网络交际,也对现代文化造成一些改变。
总结:互文性理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化现象的认知,网络语言作为语言体系中的一个另类部分,也在互文性的作用下显现出非同一般的特性。从互文性视角对网络语言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为其来源做出新的解释,也为其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分析出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所产生的影响状况。本文实现了对互文性理论的概述,展开了互文性视角下网络语言的分析,阐述了互文性视角下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毛浩然,徐赳赳.单一媒体与多元媒体话语互文分析――以“邓玉娇事件”新闻标题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0(05).
[2]马国彦.元话语标记与文本自互文――互文视角中的篇章结构[J].当代修辞学.2010(05):168-169.
[3]安志伟.网络语言中的仿篇现象探析[J].东疆学刊.2010(01).
关键词: 多媒体 网络技术 艺术类学生 英语教学
2008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艺术类本科学生因受高考招生的影响,大多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特别是英语课。他们文化知识的基础较为薄弱,对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常常持神秘或恐惧的态度。大多数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专业课的学习上,无暇顾及英语。由于基础太差,对英语学习自然缺乏信心和动力,于是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时,许多大学在英语教学方面还沿用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多年来,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一味强调语言形式,忽视功能意念的翻译法、分解法在较大范围内充斥着我国英语教学的课堂。教师以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为天职,学生以汲取、积累语言知识为己任。这种将外语教学简单地等同于语言知识灌输的狭隘的教学理念使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缺少应有的生气与活力。学生在面对这样的教学形式时,很快发现大学英语学习在内容上毫无新意可言,与他们的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五彩斑斓、趣味十足的专业课比较,更是显得枯燥乏味,刻板沉闷,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原本枯燥无味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加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无法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这种只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的教学形式由于其内容的重复和单一性也在无声无息中渐渐磨灭了教师的授课激情,极大地影响了授课效果。面对艺术类大学英语的这种教学现状,必须尽快想办法解决。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进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呢?
一、创造课堂互助模式,增强教学趣味性
根据艺术专业学生活泼好动、能歌善舞的特点,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互动教学形式。艺术专业学生共同的特点(也是最大的特点)就是表演欲极强,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用各种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泼、上进的课堂氛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来教学,为学习者创造机会,运用其所学的语言进行自我表现。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缺乏主动性的特点,设计分组合作学习模式:
大组(10―15人)竞赛,小组(4―6人)讨论,搭档(2人)合作,形成了一种团结互助竞争的英语学习氛围。分组合作学习能减轻学习者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手段应该向多媒体转变
(一)形象教学,提高质量。
多媒体英语教学能以文字、符号、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有效地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可以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模拟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语言知识的形象图片,英语课中的许多课文的发生场景都可以用多媒体信息来表现或模拟。多媒体英语教学可使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以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相应机能区,比单一媒体信息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要强得多,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在教师工作站上操作课件进行授课,所有的学生在各自工作站上观察课件的运行,同时可以听教师的讲解或课件的语音讲解,每个学生可获得同样的听课效果,避免了传统教室中靠后坐的学生听课效果差的弊端。从现有的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采用的课堂练习模式仍未能彻底实现这一优势。原因就是多媒体课室中只有教师工作站而未能建成学生的工作站,所以教师不能向学生工作站发送课件让学生输入答案,然后直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三)自主学习,发展个性。
传统教材都是以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而多媒体英语教学软件往往以超媒体结构方式组织教学信息,它把多个知识点(其载体可以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它们的组合)称为一个“节点”,从一个节点指向其它节点的指针称为“链”,由节点和链组成非线性网状结构,每个节点都有若干指向其它节点或从其它节点指向它的指针,学习者可以从任何节点进入学习过程。学习时可根据教师的要求或学习的不同层次,向学生提供不同进度、不同方式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创设声、光、色、图俱佳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使学生们感到新鲜,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可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
(四)促进思维,培养能力。
在英语多媒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软件中形象生动的实时动画、严谨准确的授课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向学生展现全新的视听效果,把教材中的情景内容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于眼前,又或是把事件的整个起始、发生、发展乃至结果整过程一一再现,使学习内容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使学生因此由被动学习者变成始终保持高度学习兴趣的主动参与者,寓教于乐得以落到实处,学习的成功也就自然而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选择适当的学习进度和方法,并且不断调整,培养了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网络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的模式和理念,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完成英语语言知识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整合,教师首先应该对多媒体网络技术深入地钻研,不断地开发、设计并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传递教学内容及前沿信息。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作为艺术专业的英语教师,应当了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独特之处,观察和掌握他们在外语学习上的心理表现,以此为基础开动脑筋,不断探索外语教学规律,设计出更多激发艺术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效果较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利用基于计算机及网络的英语教学模式,一定会改善艺术专业的英语教学现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月贺,顾日国.以学生为中心,多维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6.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张艳,杨跃.网络外语教学新模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J].外语电化教学,2006,(8).
[8]钟华,樊葳葳,秦傲松.非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文化能力调查[J].外语界,2001,(4).
[9]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汤仁彬.互动媒体阶段远程教育.外语电化教学,1999年第4期.
[关键词]Web2.0翻译教学网络课程
[作者简介]王海生(1973-),男,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吉林通化134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对外经济与贸易课题研究基金项目“基于Web2.0的外贸翻译平台设计”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A-1000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26-02
一、引言
目前我国翻译市场前景广阔,但翻译产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大阻碍了翻译产业的发展。而翻译教学更是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不足、资源分配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在此情况下,翻译的网络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各种翻译网络教学理论和实践不断涌现。近年来,随着Web2.0理念的产生,给翻译网络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前的Web 1.0主要提供Web浏览功能,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络,用户很少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Web 2.0所带给用户的则是一个可读写、可参与、社会化的网络体系。
Web2.0的核心理念、主要理论基础和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如下的内容:Web2.0是一个以用户为主体的开放性网络,其主旨是更完善更高效地传播信息和进行互联网资源建设;Web2.0的重心是建设关联性的社会化网络,是要打破Web1.0的少数人控制网络信息的模式,从而有更多用户参与,使用户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目前Web2.0的几种主要应用形式如Blog、SNS、Wiki无不出于这一需求。
二、Web2.0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人们的个人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各自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而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建设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特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Web2.0的特性和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首先,Web2.0技术强调学生进行自主的个性化学习。Web2.0技术可以让师生共同把不同媒体信息整合,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整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内容和策略。这有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其次,Web2.0技术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化学习。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可以共享和建设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能够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交流。网络支持的合作学习对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因此,Web2.0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可见,Web2.0教学系统所体现的学习理念与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一致,能够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社会性。
三、构建基于Web2.0的翻译网络教学模式
1.师生共建教学网络。Web2.0最重要的一项理念就是用户参与创建数据信息,这对于目前我国翻译教学师资匮乏的现状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教学力量尚且不足,自然很难组织人手进行高质量的教学网络建设。如果能够构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机制,促进互联网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则数字化翻译教学网络的建设势必高效快捷。因此必须创建一种学生参与学习资源构建的机制,使学习者和教学者都可以管理教学资源,从而打破过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垄断管理形式。学生可以管理自己搜集和发表的各种学习资源,并根据教师的审核结果和其他学生的评价来改进。学生可以对各种学习资源评分,形成反馈。网络引擎可以对各项统计包括访问量、评分、投票等进行分析,教师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质量把关,从而大幅度降低网络建设负荷。教学平台可以按教师设定的规则对学习资源进行聚合和RSS推送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方便学生接收学习资源。因此通过这种学生、教师与网络引擎一体化的学习资源管理机制,可以大幅度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并且学习资源管理也更加科学、高效化。
2.构建SNS学习社区。集体凝聚力是任务型学习的重要先决条件,对于翻译网络化教学资源而言,利用师生集体的力量,可以集思广益,促进资源分享,减小操作负荷。基于SNS社会服务网络理念,让学生可以构建各种翻译资源社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在团体内无偿分享资源,促进学习资源流通, 比如,某个年级的学生可以成立一个体育翻译资源分享社区;二是可以形成专门的资源开发团队,大大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效率,比如,专家或学生中擅长经济翻译的可以互相合作建立一个资源开发社区,协同开发经济翻译教学资源;三是利用SNS中的社会化驱动理念促进学生形成微型社会团体,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的绩效;四是可以使学生确立自己的翻译学习方向,为将来的就业确定目标。同时,学生还可以借鉴其他团体学生的翻译学习资源,争取做到博而精。
基于SNS理念的翻译资源社区特别应该体现社会化驱动的力量,构建公平的社区管理机制,考虑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学生首先要通过积累资源访问量和参与创建资源来获取积分,然后要由达到一定积分或具有一定威望的学生提出申请创建和加入某个社区;必须有科学的成员管理和奖罚体系;各个社区要设定不同的显示优先级别,根据是各种用户访问量和资源价值的大小;各个社区内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在一定时间内不合格,或社区内违规行为达到阈限,社区将被降低显示级别甚至除名。
3.省略、猪八戒威客网、任务中国等。
目前我国翻译人才较为不足,因此,社会上的很多翻译任务就开始流入高校。因此基于威客理念的翻译网络教学资源供求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社会用户可以利用资源交易平台能得到更高质量的翻译成果;二是学生提供翻译可以得到经济利润,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创造资源的积极性;三是交易的任务往往能够体现当前社会需求的方向,这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四是翻译的质量一般会很高,完全可以存入翻译教学资源库,以供更多的人利用,从而有效地提升翻译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4.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传统的网络教学往往评价功能较弱,评价的依据大多就是学生的在线时间、在线活跃度以及最后对学生的测评。这种评价方式往往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在任何形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都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部分组成,所以,对其评价应该区分对待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最后的学习结果。对于某一阶段的教学来说,也存在着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所以,要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就必须将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重视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而且,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只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的及所收获的,学生本人最有发言权。为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情况,学生个人与社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翻译专家、学生与社会用户或机构等可进行自评、互评的多维度沟通。所有的评价通过网络引擎进行定量统计,以供学生和教师进行定性分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也可以使其对自己的优势潜力做出准确评价。同时,也为教师调整日后的网络教学策略提供反馈信息。
5.开通学生博客空间。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一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文库,它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简言之,Blog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自己生活与学习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身的综合性平台。博客可以构建以个人为中心的用户空间。为使博客理念与翻译网络教学进行高效整合,我们不是简单地增加博客模块,而是构建动态的学生空间。
学生空间中的各项功能都必须有具体的应用目标,比如,对个性化翻译资源推荐、翻译资源的组织和聚合、激励学生参与资源建设。这样,一方面使教育资源和平台功能可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组织,为基于分类的翻译资源组织系统和常规功能导航机制提供了补充,学生只需登录到自己的空间,即可完成所需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的个人属性构建智能化的信息聚合机制,使得学生获取有效资源的效率大大提高。
6.开发主题和模块的定制功能,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Web2.0理念倡导个性化,为学生构建能依据自我的个性进行定制的页面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Web2.0的翻译教学网络应该提供用户主题和模块的定制功能,学生可以在不同主题之间切换以选择符合自己个性取向的界面,可以决定某些内容是否显示,或者是如何显示,可以安排常用的模块和链接,屏蔽不常用的模块和链接。由于有XML和AJAX的技术支持,目前已经能够很容易地实现这些复杂的操作。
四、结语
将Web2.0应用到网络教学中的关键在于在网络教学的设计当中充分体现Web2.0的理念,调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资源建设,并通过Web2.0各种具体应用手段进行社会化推动和信息聚送,这将是网络教学理念上的一次推陈出新。当然,Web2.0的理念是动态发展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理念和技术不断应用到网络教学当中来,这必将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原动力。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基于Web2.0的翻译平台,无论对教师、学生、客户还是翻译资助者都是具有极大社会价值的。该平台可以建设以教学为目的的模块化教学平台,以翻译教学和研究为目的的数据库,以社会交际为目的的博客网络,以翻译项目交易为目的的交易平台。一方面可以缓解翻译人才匮乏的现状,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教学联系实际,使学生按需学习,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郭兰英.口译与口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