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时间:2023-03-06 15:59:02

导语:在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

浙江省初中阶段进行的“科学”教学是一门综合课程,与此相衔接的高中课程有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初中综合课程和高中分科教学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也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即衔接问题和教材、教师、学生三者都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学者们也对应提供了有效衔接的策略。但他们分析的角度都比较大,笔者认为不同的科目及内容在实施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如果能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更客观,更具有实践意义。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在中学阶段,学生构建其他化学知识都需以它为基础。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分析比较了初高中教材,调查研究了本校相关年级的学生和教师,就“元素化合物”知识来研究如何实现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与苏教版高中《化学》教学高效接轨,通过初高中阶段的两个有衔接意味的教学案例来尝试说明如何在平时教学中不刻意的进行“衔接”,在“润物细无声”中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提升其科学素养。

初中的化学知识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它不强调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对原理、概念、定义的学习要求降低了,元素化合物内容只要求掌握几种常见的物质,如:水、氧气几种常见的酸碱盐等;高一化学则以理论知识为主干,教学中从学生初中学到的分散的知识“点”出发,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点逐渐发展成知识面,最后再联系成知识网。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骨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智力价值、情意价值和应用价值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守恒思想等)提供了丰富的例证”。纵观中学阶段,涉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内容琐碎,大多学生会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没有规律可循,学习困难。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衔接教学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知识结构化。知识结构化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衔接的思想,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构建成一个整体框架,将各部分知识按照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类、整理,使看似零散、孤立的知识组合成彼此关联的整体,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这样的操作不是只在复习阶段才可以进行,在平时进行新课教学时也可以小范围进行。这种框架式的整理能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教学策略化。该方法的实施依赖教师对初高中教材的熟悉和把握。可以用在知识的总结和归纳阶段,它要把初高中相似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讲解。初中阶段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很好地帮助学生总结了所学的内容,还为将来学生进行高中对应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打好了基础。高中阶段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很自然地帮助学生进行已有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也使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当然教学策略化也可以用在新授课时,引导学生抓住元素化合物的特点掌握一类物质学习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整体提高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效率。

现就本研究过程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教学案例呈现如下:

初中科学衔接教学案例

“酸和碱”是化学的重要组成内容,虽然在生活中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感性的。同时现行的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没有对“酸”和“碱”给出定义,只是以列举的形式进行介绍,所以对它们性质的理解学生还是感觉比较困难。他们认为该内容知识比较抽象、琐碎、难记忆。因此,在进行初中科学“酸和碱的复习”的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进行知识的提升,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稍加归纳即能使学生有所领悟,同时可为将来的衔接进行铺垫。在该案例中,渗透了知识结构化和教学策略化的思想,试图实现初高中对应内容的高效衔接。

“酸和碱性质的复习”衔接教学片段

师:有一澄清液体,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也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设计实验进行鉴别。

生:吹入呼出气体或通入CO2。

(设计意图:提问引入,使学生主动进入回忆、复习状态)。

师:说说鉴别的依据。

生:产物不同,现象不同。

师:它们的化学性质类似吗?

生:相同。(1)使酸碱指示剂变色。(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与酸反应。(4)与盐反应

(设计意图:总结碱的通性做好铺垫养成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提升“典型到一般”归纳能力。)

师:为什么不同的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生:(思考)他们的水溶液中都只有一种阴离子:OH-

师:结构决定性质,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生:酸的水溶液中都只有一种阳离子:H+

(设计意图:思考并讨论,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师:酸有哪些通性呢?

生:(回忆并说明)(1)酸碱指示剂。(2)与活泼金属反应。(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4)与碱反应。(5)与某些盐反应。

师:这些通性依赖什么?

生:它们都有类似的结构“H+”

(设计意图:再次体会“结构决定性质”。)

师:你能讲讲酸和碱分别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吗?

生:列举用途。

师:不同的物质为何有不同的用途?用途取决于什么?

生:用途取决于它们各自的性质。

(设计意图:知识的迁移并提升,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

本节课是复习课,与以往常规的复习课不同的地方是,以一个探究问题引入,改变了复习课枯燥的形象。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回忆状态并开始归纳碱的通性。另外具有突破性的衔接意味的步骤是,教师打破了初中物质不分析结构的习惯性教学,引导学生从碱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碱的通性,给出了“结构决定性质”的结论,并以此为依据寻找到了酸也具有通性的原因,为初中阶段复习其他类的物质提供了知识框架。后面又自然地引出“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本节课没有涉及任何高中的化学知识,但两个“决定”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主线,在这里通过一个简单的知识复习让学生自然而然得出,虽说只是稍稍一点拨,但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思路预留了学习的接口。

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例

衔接教学除了可在初中阶段渗透进行外,更主要的发生在高中教学过程中。以下是高中进行“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片段)”的衔接教学:

师:钠是一种金属,就应该具有金属的特性,对此你知道哪些?你们对哪些金属有了解。

生:金属光泽、导热、导电、延展性……铁、铜、铝……

师:以铁为例,说说金属和哪些物质可以发生反应呢。

生:回顾金属活动性顺序:(1)金属和酸。(2)金属和盐。(3)金属的氧化……

(设计意图:应用储备的知识,积极进行回忆。)

师: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大家试着写出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吗?

生:思考,并书写。学生进行板书。

师:钠很特殊。除了具有金属共有的性质外,还有哪些特殊之处呢?

生:初中老师讲过,金属钠特别活泼,放入酸中,先和酸中的水反应,所以它不能像其他金属那样与盐发生置换反应。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识,学以致用。)

师:用事实来说话,看看钠除了具有金属的共性之外到底还据有哪些特殊性。

演示实验:

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取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表层,观察颜色;放置在空气中,稍等待后观察表面的颜色。

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3.将一小块钠投入盛水的小烧杯中,滴入酚酞观察现象。

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将疑问与本组同学进行沟通。

(设计意图:将问题及时有针对性予以解决,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

这节课充分抓住了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同类的典型物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契机,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在学习一开始,教师就要提供一些有利于记忆和回忆的线索,教会学生检索、回忆信息的方法和策略”,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初中是教师花大力气讲解的内容,学生对这类物质的认识是比较深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进入回忆归纳阶段,但金属钠因其特别活泼所以自然有其不同之处,于是学生在几个演示实验的带领下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就不着痕迹地进行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虽然高中知识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有了初中知识做铺垫,学生的学习障碍减小了很多,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事实证明,如果初高中教师能主动形成衔接意识,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合理使用好教材,衔接就不再是问题。本章中呈现的两个教学案例就证明了这一点。衔接其实不需做得轰轰烈烈,它更需要的是细水长流。

初高中教学产生断层与课标、教材、教师及学生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关系。这一现象存在于各门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初中和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衔接问题得到了教学的各个层面特别是一线教师的重视。在研究对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做到经常组织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教研组进行衔接内容的交流和探讨。定期的让高中化学教师走进初中科学课堂、初中科学教师进入高中化学课堂,经过听课、上课、交流研究等多种形式的体验,获取与有效衔接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努力挖掘了初、高中在教学过程中适合进行衔接教学的最佳时机,并及时进行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进行了有针对的衔接教学后,学生进入高一的不适应期明显缩短,对化学的兴趣比以往的学生更浓。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适时调整心理和学习方法,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陌生的高中学习生活。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初高中教师衔接处理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更容易,掌握程度更好。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善于提出问题和通过合作来主动解决问题。

衔接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能切实做好衔接教学,为初高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这样的研究才真正具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勇.综合科学课程开发范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第2篇

    一、“氨铵盐”的核心内容及其教学价值

    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溶于水,溶液呈碱性,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到的唯一一种碱性气体,由此推测氨气可以与酸反应,转化为铵态氮;从价态的角度看,N处于最低价(-3价),具有还原性,可以被氧化,转化为硝态氮,而且氮元素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到的变价最为丰富、最为复杂的元素。通过氨气性质的探讨,有助于学生建立从物质的所属类别和核心元素化合价这两个角度学习某一具体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氨是非金属氢化物的重要代表(新课程中唯一一种系统研究的氢化物)。通过本节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含氧酸—含氧酸盐的非金属的知识体系。同时,上一单元中学生对于钠、铝、铁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特别是本单元对于硫的化合物的学习,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元素观的一些基本观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无论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都存在着自身的系列变化,即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间可以相互转化。而变化系列中都有两条线:一条是氧化还原线;另一条是非氧化还原线,即常说的离子反应线。最终将学生的认识转化为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转化的二维关系图。转化关系图,既可以预测其他含氮物质的性质,也能寻找相应的反应路径。比如,寻找实验室制备氨气的途径,在选修1第四章寻找含氮()废水的净化路径等等。

    二、学生学习“氨铵盐”的基础与困难分析

    关于“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是:在初中对于铵态氮肥已有初步的认识,前面又学习了氮和硫的氧化物的知识,知道了由的转化路线,初步形成了研究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但是学生对于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变化两个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还有很大欠缺,而这既是元素观的基本内涵,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在这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观察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和实验设计方面缺乏训练。而且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弱,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为欠缺。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理解和掌握氨和铵盐的性质,通过建构和应用“含氮物质间转化的二维关系图”发展对物质间转化的认识。

    三、基于实验支持的“氨 铵盐”教学活动设计

    1.整体教学结构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整体把握氮元素家族不同物质间的转化,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做了重新布局和组合,力求学生对元素观的理解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简单分解如下。

    必修1:将第四章3、4两节内容重组,把含硫元素的物质和含氮元素的物质分别集中,突出“元素中心”,通过物质间的转化研究物质的性质、制法等。即将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硫酸盐作为一个整体,将氨(铵盐)、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硝酸盐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含氮化合物的学习,借鉴鲁科版教材思路,与人教版教材整合,分三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即将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作为第一课时,氨气和铵盐作为第二课时,硝酸和硝酸盐作为第三课时。第一课时熟悉几种常见的含氮物质,了解自然界中由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的过程;第二课时构建含氮物质间转化的二维关系图;第三课时直接运用转化关系预测并验证硝酸的性质。

    选修1:以含氮污水的处理为素材,进一步从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角度,深入探究含氮物质间的转化,由必修阶段对含同种元素物质间转化的研究,过渡到按照预定的方向和目标改造物质。

    高三总复习阶段: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氮元素化合物间转化的条件,进一步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理论。更为重要的是,本节课通过从物质转化的角度,利用二维关系图预测性质,寻找反应路径,有助于学生从以物质为中心、记忆单个物质的性质转变为以元素为中心、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常见含氮物质间的转化,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提供了工具和方法。本节课的整体教学结构如图1。

    2.关键教学环节

    观念和方法的形成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此本教学设计将课前、课中、课后有机结合,使学生思维循序渐进,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将前一节课学习过的含氮物质初步画在二维关系图上(以物质类别为横坐标,以氮元素主要化合价为纵坐标)。课上通过实验完善二维关系图,并应用二维图寻找实验室制氨的途径。课后进一步应用二维关系图预测硝酸的性质。本教学设计中的主干知识采用实验建构,用图示加深理解,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强化。以下三个关键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体现了上述教学构想。

    (1)预习交流,推测性质的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2]组织小组讨论:请你依据二维关系图,预测氨的化学性质,并说明预测依据。从学生的讨论结果看,多数学生能从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预测出氨能被氧化,具有还原性。而对于氨与酸反应的预测更多的是借助于氨水显碱性的经验,而不是由氨的所属类别推测出的。通过活动发现,学生对于氢化物比较陌生,缺乏系统性认识。

    (2)实验探究,建构转化关系的教学活动设计

    [实验1]教师演示,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见图2)。

    [问题]在喷泉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实验中体现了氨的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氨的主干知识是水溶液呈碱性。此实验设计有两个功能:功能之一是丰富学生对于气体溶于水的实验方法设计。通过氯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几种验证气体在水中溶解性的实验方法。本实验则更加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功能之二是由喷泉的颜色引出氨水的碱性,自然过渡到氨的化学性质,建立起氨与氨水的联系。

    [实验2]实验视频,“变色蝴蝶”实验(见图3)。

    [问题]“变色蝴蝶”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纸蝴蝶由白变红,加热后又由红变白的现象分析,形成对可逆反应的深层认识。与实验1结合,突出了氨的水溶液呈碱性这一主干知识,形成对氨气与氨水之间实现相互转化的完整认识。

    [实验3]学生分组实验,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见图4)。

    在培养皿一侧滴入1滴浓盐酸,另一侧滴入1滴浓氨水(二者不要接触),立即盖上表面皿并不再打开,观察现象。再把整套装置颠倒过来,观察培养皿底部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

    [问题]氨气以氮肥的身份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学习你认为氨气和氨水适合做氮肥吗?为什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植物是通过根部吸收氮肥,而氨气难于作用于植物根部,氨气转变为氨水之后,虽然能够被植物吸收,但是由于氨水不稳定,会造成肥分损失,也不适合作氮肥。气态的(氨气)不行,液态的(氨水)不好,学生的思维自然想到要转变为固态的铵盐。但是由氨气直接转变为铵盐,还是先转变为氨水,再转变为铵盐,学生的想法是模糊的,更多的学生更倾向于后者。此实验设计正可以解决上述疑问,同时从另一角度补充了学生对于氢化物的认识。根据物质的所属类别和化合价,按照实际需要和预设方向改造物质,并通过实验探究提供实证,既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和思路,更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意义。

    [实验4]学生分组实验,与浓NaOH溶液的反应(见图5)。

    [问题1]参照的产品使用注意事项,推测铵盐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问题2]观察两瓶不同存放方式的碳酸氢铵,找出不正确存放的那一瓶。你是依据什么找出来的?

    [问题3]打开盛有碳酸氢铵的广口瓶,闻气味,试写反应方程式。

    [问题4]依据二维关系图推测铵盐与碱反应可能的生成物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逐步建构含氮物质之间的可能转化关系,形成对氨、氨水、铵盐之间转化的完整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从辩证的角度理解物质间的转化。从氨、氨水到铵盐的转化通过与酸反应实现,反过来由铵盐到氨或氨水的转化就要通过与碱反应实现。这样就为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物质间的转化提供了工具和方法上的支持。

    (3)总结应用教学活动设计

    [问题2]如何认识和使用二维关系图?

    [问题3]请你利用二维关系图寻找适合于实验室制的反应路线。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示范课 教学案例

一、课题

(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其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教学难点,教学方法采用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习新课:

(师) 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要求学生思考一分钟,并把想到的结论写到笔记本上),课件展示:“现代化城市”景观图(包头市)。

(生) 在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在农村,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农村青年向往都市的繁华。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城乡差距迅速缩小。

(师)(承转)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要求学生思考5分钟,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探究结果):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师)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还产生哪些影响呢?(合作探究)

(生)(探究结果):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师)在高度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的不当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那么,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呢?原因如何?(让学生思考3分钟,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课件展示:“城市环境污染图”;城市化带来的其他环境问题图。

3、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甲生)(合作探究)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

(乙生)(合作探究)原因是: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师) 城市化过程造成城市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呢?(让学生思考2分钟,)

(生)措施有:建立卫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

(师) (激励性评价后,多媒体展示“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阅读材料,请同学们回答问题。

(生甲):大树移植对生态环境造成下列影响: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生乙)山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和湖泊泥沙淤积萎缩,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汛期威胁中下游地区人口、农田、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安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而枯水期,发生严重的旱灾,影响中下游地区及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

(生丙)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师)“生态城市”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城市生态系统的目标可归纳为和谐、高效和发展。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与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

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人的生活和生产需要环境保障。随着生活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良好的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调整演替的保障。

(师)(承转)我国城市如何发展呢?课件展示: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示意图”,请学生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明确答案要点。

4、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生)(回答)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师) 现代化城市要具备两个属性,即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创造一个为市民提供具有文化特色的“家园综合体”。自然背景和社会文化传统千差万别,因此城市特色应该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我们包头市应该建成一个怎样特色的城市呢?

课件展示:包头市部分景观图

(师)包头市已被评为全国十大文明城市,但我们的城市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请同学们课下思考:包头市的城市建设是否合理?你认为包头市应建成怎样的特色城市?

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提高;优化;完善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45-03

【作者简介】朱学尧,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43)教师,高级教师,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优秀班主任,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无锡市德育带头人。

地理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引导学生对具有完整情景的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进而生动呈现教学内容、深刻揭示地理规律、有效训练学生能力的情景式教学方法。经过广大地理教师的种种实践探索,案例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并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提升了地理教学的水平和质量。然而,新课程已实施多年,很多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理解和使用仍较为混乱。

为了能使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笔者以本校高二、高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对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余份,问卷涉及三类问题:选编案例质量优劣、教学实施环节完整性、学习评价合理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重要性的认知度普通较高;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并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是接受的,学生也认同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合作小组的异质组建方式。同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三类问题。

1.选编的案例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评价案例优劣的首要标准是案例的典型性,而且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质量一般,16%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质量比较差。近30%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案例质量较低的原因是“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背景材料复杂,缺乏典型性”,25%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案例质量较低的原因是“教师所选编的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缺少思维量”。

2.案例讨论的准备工作存在困难。50%的学生认为案例材料应该提前一周发放给学生做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而近70%的教师是在上课前才将案例学习材料发给学生做课前准备工作,而事实上只有近10%的学生课前认真阅读了案例学习的材料。

3.案例学习评价不合理。从调查中得知,只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笔试评价形式是合理的,超过50%的学生认为此种评价形式不合理或很不合理;超过50%的学生认为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评价形式不合理的原因是笔试形式的评价过于简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案例选编质量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高质量的案例,案例的类型、案例的内容和案例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课型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所提供的案例是教师教学的首选,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面临两个困境:一是教材的案例与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并不是完全匹配的;二是案例思考题的答案已经明显地出现在案例中,因此教材案例没有太多的思考价值和讨论空间。所以教师常常要自己选编案例。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案例呢?研究案例的著名学者(Towl A. R.)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的存在为基础的,而有效的案例教学是以高质量的案例为依托的。

事实上,案例教学实施的困难之处不在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而在于如何选编适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案例。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选编出高质量的案例呢?首先,教师选编案例的前提是吃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第二,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等条件;第三,教师在选编案例时必须在案例中包含教材所阐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第四,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免学生通过案例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现实不符;第五,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能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多种可能路径,不能用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有足够的思维量和启发性。基于以上六点教师选编案例的大致过程是:“撰写案例说明书、草拟案例、关键评估、编辑修改、配置教案、案例定稿等环节。”

二、优化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包括:精心选编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及时对案例教学进行评价总结,组织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五个环节。教师和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是保证案例教学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环节。

从调查中得知,目前导致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除了教师要选编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如果学生对研讨案例所包含的地理理论知识掌握不牢或根本不熟悉,课前没有认真阅读和分析案例材料,对思考题没有认真分析和思考,要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见解是不可能的,这会严重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的课前,学生应该认真阅读教师布置的案例材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围绕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写出个人发言提纲,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划分的合作学习小组或学生自愿组合的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需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做保证。目前高中学生每天可以自主安排的学习时间平均只有半个小时,而根据调查得知,学生要做好一节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平均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在课业负担和高考的双重压力下,学生投入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教师首先必须精简案例的篇幅和内容,压缩学生阅读案例的时间,把相关内容纳入课堂学习中;其次提前一周把案例材料发放给学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最后给出3~4个相关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了解案例。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案例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构建一套与案例教学法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保证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但这历来是一个难点。因为,案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从调查中得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笔试形式不合理或很不合理,原因是笔试形式过于简单。所以,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价中,要兼顾案例知识的习得和案例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学习历程,将教师规定的全部学习活动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活跃度、参与度、讨论的焦点与案例核心问题的相关度、观点的深度与广度。重点考查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判断、决策和交流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学生的个人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学生的案例准备、课堂表现、讨论深度及协作配合程度等构成,期末成绩由笔试成绩构成。在笔试方面,丰富考试形式,除了传统的选择、问答等题型外,选择案例题分析作为笔试的题型,通过针对案例提出多个解决方案来考查学生对案例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在案例教学的评价中,充分运用发展性评价机制,通过持续的、系统化的考核评价,使学生能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更加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会使学生素质得到提升,教学效益和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然而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优化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还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探索。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相信经过地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会越来越完善,也必将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尚正永,陈炳飞.地理案例教学的利弊分析与灵活运用[J].地理教学,2011(24).

[2]康小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7).

[3]康星.中学地理“变式案例”教学研究及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2).

[4]李茂森.案例教学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04).

[5]戴黍.参与式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写作――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4).

[6]王玉萍.心理学案例教学法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04).

[7]夏正江.案例教学法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一项持续四年的行动研究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13(07).

第5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 自主学习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98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案导学,貌似给学生增加了任务,其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它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还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可靠保证。新课程改革追求的教育理念是:倡导学生为教育活动的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要想打破只用教案教学“一言堂”的常规做法,采用导学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它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加强能力培养。该模式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以导学导练为方法,技能达标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教案、课件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引导相结合、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

我校很重视课改,2010年开始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我们化学教研组高一学年组首先实行,经过三年的摸索、实践、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方面更是显著。笔者和同事们既收获了成绩也取得了一些经验。

下面以酸碱中和滴定一节教学设计为例,看一下学案导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本节主要采取学生自学为主,运用媒体展示,交流研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营造探究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问题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学习目标】

①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②掌握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计算。

③了解常用分析仪器。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

⑤掌握酸碱滴定的误差分析。

【学习重点】

中和滴定的原理、操作及误差分析。

【课堂模式】

学案导学模式、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模式。

教学过程设计:

其中知识链接承载了新旧知识的衔接,把比较费时间的计算、画图,放在课前完成,以下是部分知识链接的内容:

①有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10mL,需加入0.01mol/L的盐酸溶液50mL恰好中和,求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②向20 .00ml 0.1000mol/L的HCl 溶液,逐滴加入0.1000mol/L的NaOH溶液,求随V (NaOH )的增大,pH=?

③以NaOH溶液体积为横轴(单位ml:),以PH值为纵轴画出上述图像。

本节课学案设计:将酸碱中和计算、滴定曲线的绘制、滴定管的构造、滴定管的使用方法的内容安排在课前时段自主学习完成。这样做的原因有:①课堂时间有限②这几部分知识在教材上重点介绍了,且较易理解。教材上关于滴定曲线绘制的相关数据没有,用表格的形式给出,好让学生更明白曲线的由来。“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问题”安排在实验前,还是在实验后,一番纠结之后,考虑到先指出关键对学生的实验有指导作用,最后放在了前面。课堂的重点完成:滴定原理、学生分组实验、误差分析。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如果没有学案,这些内容需要两课时才能完成。

学案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材料,特别关键,需要精心设计,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过程、学法指导、当堂检测、学后反思等环节。“导学案”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应该紧紧围绕着“指导学生怎样学”来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能接受理解的程度,以教材,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考试大纲为主要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习方案,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好帮手。需要把知识点设计成诸多具有可探究性的问题、即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从而使思维得以发散,能力得以提升。在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精神。学生对问题充分探究后,教师进行评价、点拨、引导总结,让学生从设计的问题中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学案的应用是学案导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前完成学案中的知识链接、自主学习部分,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课上讨论学案中综合性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教师提问的形式学习,或设计成检测题。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一些资源如:数据、图、表、实验、视频等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理论性,规律性较强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讨论中的点拨、诱导,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符合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和能力 、智力发展的实际。

“学案导学”教学法能体现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知识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通过对知识点的问题化、规律化;教法的讨论化、探究化、多样化;技能训练的方法化、自主化、高效化。从而帮助学生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克服了学习的盲目性,实现了“教会学生会学习”的教学目的。

第6篇

关键词:案例 生活与哲学 采集 趣味

课堂教学需要有趣的案例。而对于案例材料的采集,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或经典题例中的只言片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在寻求更广泛、更多元的案例来源的基础上,选取有趣又恰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的精髓。

一、关注日常生活,思辨标语口号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撷取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学生最熟悉的标语、口号来拓展教学是有效且必要的教学模式。由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标语、口号学生都耳熟能详,所以,基于标语、口号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容易使教学双方形成认知上的共鸣。

放眼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标语口号随处可见,能够援引进课堂的资源非常丰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口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是我们用以鼓励自我和他人的口号;"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使用频率极高的一句口号。而这些口号都是我们哲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材料。当我们引导学生思考:想到就一定能做到吗?态度真能决定一切吗?学生会很容易的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此为基础,我们感受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区别以及现实意义。

当然,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现成的标语口号并不等于即用的教学资源,对于纷繁复杂的标语口号我们应有准确的视角切入以及必要的剪裁加工。具体说来,就是在标语口号的选用上,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做到讲求时效、关注目标;用力思辨、适度引伸;启发思维、注重探索;增加趣味、生动表述;贯穿主轴、实现回归。当今天我们仍秉承着"大纲为纲,书本为本"的教学思想时,我们不妨关注生活中的标语口号,从中挖掘出我们生活中最熟知、最平凡、最朴实的生活细节来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

二、感受流行音乐,体味歌词魅力

流行歌曲在当代中学生中很受欢迎,学生往往一听就会,对歌词的熟悉程度不亚于课本知识。利用流行歌曲的歌词,作为《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材料,学生喜闻乐见,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主观唯心主义"时,阿杜的歌词"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就是最恰当的材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问:闭上眼睛天就真的黑了吗?学生定然回答不是。如此一来,既能解释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又能揭示唯心主义哲学的不科学性。在讲授"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时,李宗盛的歌词"当你发现时光是贼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就是最适合的材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时光匆匆,世界在永恒的变化发展的,而且能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在讲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歌词就是最好的佐证。

当然,流行歌曲数量庞大,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歌词时要精挑细选,准确定位歌词中的哲理,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三、善用广告语言,灵活思辨哲理

"广告语言"是我们生活中不太留意但同时又传播最广的一类语言。这类语言弥漫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广告语言,中学生不仅不陌生,甚至对此话题还如数家珍般的滔滔不绝。正因为如此,让广告来为书本知识"做广告"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着独特的效果。

在选取广告语言时,教师不必专注于对某类商品的评价和介绍,而应该是选他山之石,可以攻哲学之玉。"广告语言"对于教学内容的指示,这在《生活与哲学》一册的教学中体现尤为突出。2013年"双11"购物节,有一则广告:一位女士在鞋店试穿鞋子,她的同伴问她好看吗,她说过几天更好看。为什么?过几天淘宝网会打折。过几天,鞋子的价格会变。这正好教育学生,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像这样的广告,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只要我们认真选取,定能为我们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乐趣。

四、巧取哲理故事,体悟哲学生活

《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之所以把"生活"二字放在"哲学"之前,就是因为哲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生活中有很多哲理故事,有趣味,学生也乐于接受。如果能从这些故事中选取适合《生活与哲学》教学的材料,在课堂上加以运用,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用"玫瑰与刺"的故事,讲授"矛盾"的问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跟随她们的妈妈走进玫瑰园去玩。不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过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回来对母亲说:"妈妈,这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母亲听了深思起来......我们可以讲授: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承认矛盾,还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扑克问题。世间万物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拓展,告诉学生:同学之间相处也要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点与不足。欣赏别人的优点,正如孔子所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诸如此类,有趣又形象的故事数不胜数,只要运用得当,就是我们《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宝贵财富。

总之,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而理论和生活往往"一墙之隔"。只要用心,生活中可以用来讲授哲学的趣味案例俯拾皆是。同时,其它学科的知识,也可以用来为哲学教学服务。那么,趣味案例的采集也要打开思路,不要局限于课本,变成"本本主义"。

只要我们对生活经验采取广泛的提炼,我们就能发现用之不尽的教学宝藏。而取得了趣味案例后,其最终目的就是使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指导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创造性",将生活中的点滴案例汇聚到政治教学中来,让《生活与哲学》课堂真正变得鲜活和高效,也充满趣味、快乐。

参考文献:

[1]王晓岭:怎样写歌词,人民音乐出版社

[2]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7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修订的重点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应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把所学数学知识去抽象、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确实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新教材进行了许多改进,在引言或阅读材料中增加了很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新教材新增的线性规划内容,不仅给传统的高中数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更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建模、应用数学的机会, 为学生将来解决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中涉及到有关提高效率、节约能源、增加利润等问题中的最优化问题打好基础。

2 教学背景分析

2.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中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的第1课时. 主要内容是线性规划的相关概念和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军事作战、经济分析、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简单的线性规划关心的是两类问题:一是在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何使用它们来完成最多的任务;二是给定一项任务,如何合理规划,能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来完成. 教科书利用生产安排的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引出线性规划等概念,最后举例说明了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在饮食营养搭配中的应用.突出体现了优化思想表示一个方案;约束条件是一次不等式组;目标函数是线性的,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熟悉线性约束条件(不等式组)的几何表征是平面区域(可行域).体会可行域与可行解、可行域与最优解、可行解与最优解的关系.

2.2 学情分析。

本小节内容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应用,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上,通过实例理解了平面区域的意义,并会画出平面区域,还能初步用数学关系表示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的限制条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于数形结合的思想有所了解,但从数学知识上看学生对于涉及多个已知数据,多个字母变量,多个不等关系知识接触尚少;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于图解法还缺少认识,对于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掌握还需培养。

2.3 教学目标。

2.3.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最优解等概念;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相应最优解。

2.3.2 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化归能力、探索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2.3.3 情态、态度与价值观: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能力,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特性。

2.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求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2)教学难点:将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经过可行域的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的最值问题

3 教法学法分析及教学思路

3.1 教法分析。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课堂中应注重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等方法探究数学知识获取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等.

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采用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提供“观察、探索、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

(3)在教学中体现“重过程、重情感、重生活”的理念;

(4)让学生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3.2 学法分析

在学法上,以学生探究为中心,以探究活动为主线,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学习。

3.3 教学思路

本课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数学实验为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多媒体为重要工具,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新知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总体教学流程为: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2.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3.应用举例―形成方法

4.反馈训练―巩固提高 5.知识小结―拓展引申

4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线性规划问题的难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线性规划模型;二是线性约束条件和线性目标函数的几何表征;三是线性规划最优解的探求。其中第一个难点已经通过第一课时已基本克服;第二个难点线性约束条件的几何意义也在第二课时基本解决,本节将继续巩固;第三个难点的解决必须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的基础上,继续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把目标函数直观化、可视化,以图解的形式解决之。

将决策变量想x, y以有序实数对 的形式反映,沟通问题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联系,一个有序实数对就是一个决策方案。借助线性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准确理解线性目标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与z的最值之间的联系;以数学语言表述,运用数形结合得到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

5 教学准备

5.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及配套光盘

5.2 课件《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6 教学过程设计

7 教学反思

7.1 探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探究式课堂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识。

7.2 在问题情景探究中,利用《几何画板》创设了一个动态的数学实验室,让学生自己拖动鼠标操作,来改变a,b值,探究出一般性的结论。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和训练式教学相比,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将学生置身于动态、开放、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对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深远意义。

7.3 本课利用了信息技术,《powerpoint 2003》,《几何画板》等来设计探索情景,创造开放性学习环境,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体现个性化学习,目的是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有效的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该节线性规划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线性规划应用题条件,数据较多,如何梳理已知数据至关重要(以线定界,以点定面)

2.学生作图时太慢,没有使用尺规作图,找最优解时不会通过斜率比较分析。(用尺作图直观)

第8篇

【摘 要】类比法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和过程。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是通过“知识与技能”和“对比与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怎样实施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加强类比法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案例探讨了类比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类比法;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1.类比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通过研究高中化学教材找出了22处类比,其具体的数据如表1,其中涉及微观粒子及其结构方面(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等方面的内容)11处,占总数的50%;而元素化合物性质方面仅有1处。

2.类比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1加强对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在“化学平衡状态”中有这样的描述:“如果把溶质在溶液中形成饱和溶液时的状态称为溶解平衡状态,那么对于化学反应体系来说,就应当称作化学平衡状态。溶解平衡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在化学平衡体系中都可以找出对应点。又如,在反应体系中同时存在着正逆反应两个过程,当这两个过程的速率不相等时,常常只能观察到某个方向的变化。”可以看出,教材是从学生已熟悉的知识“溶解平衡状态”作为类比对象,将“化学平衡状态”作为目标概念,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起目标概念,从而理解化学平衡也具有类似溶解平衡的许多特征。

实践表明,将类比法应用于化学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化学教学效果,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可以提升人的科学素养,知识可以遗忘,素养却伴随一生,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2.2追求计算综合能力的迁移

立意新颖的习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创新能力和文化素质,也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选拔人才。命题专家也常常将科学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概括整理而提炼出一些开放型的试题,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而这类问题的解答一般都要经过联想、估计、类比、验证等途径,其中类比法又恰恰是最主要的方法。这一创新为试卷注入了生命力,激活了化学课堂的教学,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较好地考查学生从题设背景中获取和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

NO2、NO和O2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解NO2、NO和O2混合气体溶于水的关系量的确定,要抓住两个基本反应以及由它演变的两个反应,即:

2NO+O2-----2NO2···················……①

3NO2+H2O=2HNO3+NO··············……②

②×2十①,得

4NO2+O2+2H2O-----4HNO3··············……③

①×3+②×2,得

4NO+3O2+2H2O--------4HNO3·········……④

由上述方程式可以得出:当混合气体是NO2和O2,且体积比等于4:1,因为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则混合气体通入足量水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HNO3,无气体剩余;同理,若二者的体积比大于4:1时,剩余NO2,再由②式知,若二者的体积比小于4:1,最终剩余O2。

总结

论文阐述了类比法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习题教学、实验教学、化学反应教学等中的应用,探讨了类比法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具体化学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吴海洋.类比法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2(06)

[2]赵春哲.类比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1(04)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问题;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517(2015)11-0058-01

一、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理念出现偏差

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对实验教学课程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过于注重对化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在化学实验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设定了学习步骤,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独立猜想和验证,教师并没有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而是将重点放在高考理论知识方面,这样就导致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课堂效率无法提升。

2.滥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可以对一些较为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模拟展示,让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理解教学知识。但是很多高中化学教师盲目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课堂中学生成为了实验的欣赏者,教师将实验过程制作成课件,让学生边观看边教学,这其实与传统黑板式教学模式没什么区别,学生根本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对化学实验知识掌握不牢固,所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效果不明显。

3.实验教学与理论知识不符

很多高中化学教师认为实验教学与理论知识没有太大关联,其实这是错误的,实验教学需要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而理论知识也需要实验教学加以验证和提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课堂中,化学教师习惯采用填鸭式教育模式,强制要求学生记忆理论内容,即便是有一些实验,也是实验目的不明确,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无法对理论知识加以论证,这样就出现了实验与理论知识脱节的现状。

二、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1.加强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要想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必须要加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要在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去进行实验教学。教师要多学习成功的教学案例。要通过学习其他教师的成功案例,来分析自己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这样就可以加深教师对教学观念的认知,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这样就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如何合理利用,可以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教学改革速度。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要建立在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基础上,让学生在多媒体实验中能够得到启发,并对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加以巩固。因为很多化学教学知识都十分枯燥,如果光靠理论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来帮助教师进行实验教学,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实验课件,在实验中可以演示出喷泉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认真观察,可以有效分析喷泉形成的原理,结合化学理论知识,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3.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实验理论,然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提示操作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对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的地方给予相应纠正、指导,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能有机会自己独立操作实验,这样学生就可以深刻了解实验的关键所在,在实验中彰显个性,激发潜能,快速掌握实验技能。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化学小实验,主要是为了验证“水能灭火亦能生火”。教师要给学生准备金属钠材料,给学生提供相关实验资料,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只需给予适当指导即可,学生通过观看钠在水中燃烧的现象,就会明白水能生火的原理。

4.要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重新设计

高中化学教师要对现行教材进行创新,尤其是在备课时,要加强对化学实验的设计,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将实验目的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对实验课堂内容进行相应调整,让实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实验求知欲望,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例如,如Na2O2与CO2的反应实验,我们只需在一个干净的干燥管中间放置干燥剂(CaCl2),两端放入少量疏松的玻璃棉,然后将干燥管的细口对准蘸有Na2O2的脱脂棉,用嘴吹干燥管的另一端,脱脂棉很快就会燃烧。如此设计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综上所述,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形式,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以课改为指导思想,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创新与总结,快速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倪建娥.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探析[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4(09).

[2]刘秀玲.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