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9:05
导语:在风景园林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13-03
一、引言
风景园林学是保护、规划、设计和可持续管理人文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学科[1]。在世界性的环境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空间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风景园林的中心课题。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生态理念,在掌握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并引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实施。20世纪后半叶,不少学者提出了面向园林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生态分析模型。不断发展的景观生态学及其指数方法大量应用在景观分析中,从而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景观结构与动态过程,并为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规划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风景园林的规划与分析离不开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建立现代风景园林专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和环境生态危机的涌现,风景园林专业逐渐受到重视,社会需求大幅增加[2]。中国的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工学和农林学科领域,在教育方法上比较重视空间规划设计、植物配置与设计制图方面的训练,缺乏对于空间信息处理技能的基本训练,而中国空间技术的进步也未能与蓬勃发展的风景园林教育有效结合。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与自然方面的问题,处理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因此掌握一定的空间信息分析技术显得尤为迫切。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考虑纳入相应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这对于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有益的探索。
二、“数字地球”与3S技术
“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数字地球”的构想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提出的,其实质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与计算机构成的数字化地理虚拟系统,目的是使人们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自由地链接、调用地理信息。“数字地球”的核心是3S集成技术。
3S包括GPS、RS和GIS。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可通过坐标系统进行全天候精确定位、定性和定时,在导航、测绘、军事、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RS即遥感技术,各类卫星遥感能够全天候对地表实时监测,深入、准确地监测地表景观的状态。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各类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数据库平台,能够进行各类空间分析、演变分析与三维成像。GIS、RS与GPS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具有共通性,能够达到无缝连接,极大地拓展了风景园林中分析、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能力。
三、空间信息技术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变革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
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景观指数分析等,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
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3]。
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一)加强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掌握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三)掌握基本的空间分析方法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四)掌握数据库能力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4,5]。
一般来说,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
笔者认为,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
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六、难点与展望
在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面临基础薄弱、师资和设备场地不足等问题。当前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空间信息技术课程极少,个别院校即便开设有GIS课程,多以理论为主,上机实践操作较少,难以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产生实质的影响。尽管在科学研究和实际规划项目中,运用遥感与GIS分析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空间信息技术教学毕竟是新事物,目前缺少这方面的教学实践积累和相应的教学研究,只能是边尝试、边总结、边推进。
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主讲教师不仅是园林规划设计和研究的专家,还要熟悉3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技能。目前这方面的师资严重缺乏.虽然高校中不乏GIS、RS等专业的教师,但这些老师不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所开设课程难以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常导致学生听课后不知道如何运用。因此,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应大力引入擅长GIS、RS操作,并有实际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经验的专业老师,解决这方面师资不足的问题。
教学空间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内容,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因此,该部分教学需要专业实验室和上机设备,还需购置相应的教学用软件。只有通过增加这方面的教学投入,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设备使用效率才能解决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深,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风景园林学科将承担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必须根据社会情势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笔者相信,师资问题和硬件问题都将获得解决,通过不断的探索,必然能够完善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10,(4).
[2]张启翔.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6-17.
[3]许浩.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C].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2005,(10):221-225.
[4]王浩,苏同向,赵兵.聚点成面、以面拓展、强化核心――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体系的创新建设[J].中国园林,2008,(1):16-18.
[5]林广思.关于规划设计主导的风景园林教学评述[J].中国园林,2009,(11):59-62.
关键词:风景园林;实践能力;许昌学院
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它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也是一个实践性强的综合性学科。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使风景园林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风景园林的发展有赖于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风景园林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门工程性强的应用型学科,在国家大力发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能否适应新形势下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需求,培养更多的工程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摆在风景园林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考验。
许昌学院位于有着“中国花木之都”之称的许昌市,学院办学类型定位为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实基础、强能力、有个性、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2年,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共33人。针对学院地方性院校的特征,如何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
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实践能力则是指要具备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相应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动手、动脑能力。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是基础,主要解决基本适应问题;专业实践能力是核心,主要解决职业适应问题;综合实践能力是关键,决定能否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结构问题。
二、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普遍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更是被各大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专业素质不强,实践能力较弱,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是多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
专业特点决定了风景园林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训练学习风景园林的整个建造过程——从方案构思到竣工的全过程,具备良好的设计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然而目前,各高校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已开始重视,但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仍局限于依赖以课程为核心的传统实践教学体系。
虽然学校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传统的实践教学以单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主,课程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传统的实践教学以学生参观实践为主,学生缺乏亲自动手参与实践的机会;在设计课程中以模拟性实践为主,与设计院生产实践的实际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传统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内容不够全面,社会认可度不高。
三、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一)树立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风景园林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强的应用型学科。当今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对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二)深化改革培养方案
深化改革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加大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许昌学院规定,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理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30%。结合工科专业实际需要,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采用“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集中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的实践环节着重在学生人文及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提高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环节,着重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前三个环节实践学分也均占到相当大的比例。集中实践环节,学生所学内容融会贯通,主要提高综合实践能力。集中实践环节中增设置社会实践学分(2分)、创新学分(2分)等项内容。社会实践的参与形式包括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个人实践与团队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有理论政策宣讲、社会调查与调研、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授予创新学分的成果范围包括科研活动、学科竞赛、创新性实验、文体活动、专利发明等。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三)完善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创新学生考核方式,完善相关管理。例如设计类课程,需要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平时的设计作业上,而每个设计作业也应该是在课程学习中不断完善的,这类课程应采用考察的方式进行考核,在每次讲评设计方案的时候对学生作业进行打分,提高学生完成平时设计作业的积极性。再如测量课,既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需要较高的动手能力,能够进行实际的测量操作,这类课程应采用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两部分考试各占一定分值,注重学生的过程培养。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临时背笔记就可以取得好成绩的错误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要把重点放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放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四)建设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若要教师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自身必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中服务进修,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保持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聘请富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的风景园林企业家、设计师、工程师等到校兼职任教,扩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保障学校专业教育与社会接轨,从而培养出更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五)深入进行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公司进行实习实践,既可以学到相关的知识技能、职业精神、合作意识等,锻炼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例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就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合作教育,该校的学生一半以上被实习单位直接聘用,其他学生也很快找到了工作。
目前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与河南尚都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许昌蓝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专业技术强、业内口碑好的企业开展合作,并成立了许昌学院环境与规划研究所。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中,从实践中找出自身不足,明白努力方向,向有经验的设计师学习,在实际项目中不断摸索前进。学校及企业给予在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以相关表彰及奖励,以激励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项目中去。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也帮助企业拓宽了设计思路,增加了工作人员,受到了普遍好评。
(六)启动“导师+学生”科研团队建设
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所在的城市与环境(土木工程)学院在2011年10月启动了“导师+学生”科研团队建设。每个科研团队一般导师1人,学生成员5-10人,每年完成1项以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含科技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践项目等)并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研团队的申报、审批、管理及经费资助目前已有较为完善的流程和机制。“导师+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能挖掘师生潜力,整合师生力量,改变了学生极少参与科学研究的现状,通过导师的悉心指导和科研团队的带动,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七)开展专业特色校园活动
积极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竞争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合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首先,许昌学院紧紧围绕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及作品展示,如校园风景园林设计大赛、太行山写生作品展等活动,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重大科技创新竞赛。其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交流会,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在讨论中成长,在交流中提高。目前已举办“我眼中的风景园林专业”“建筑文化漫谈”等主题讲座及交流会。再次,积极探索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突出实践锻炼对社会化技能的提升。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中,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组织成立了许昌西湖公园植物景观配置研究实践队和许昌市许都公园等城区绿地规划设计调查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成立科技型、学术型专业社团。目前许昌学院拟建“园冶社”,浓厚风景园林学生专业学习氛围,活跃校园文化,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四、结语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许昌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仍有完善空间,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只有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满足社会所需,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05
2.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
3.常志娟、吴学红、张培旗,《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轻工科技》,2012.02
4.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5.朱祥明,《对风景园林教育的几点思考——从设计行业的需求谈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J],《中国园林》,2007.11
6.李俊英、王刚、金煜、王楠,《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2.03
7.《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Z],《高教司函259号》
8.钟小斐,《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12
9.傅维利、陈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M],《教育科学》,2005.01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编号:02012078
作者简介:毕翼飞(1988.03— ),女,河南漯河人,汉族,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
赵学琴(1980.05— ),女,河南漯河人,汉族,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关键词:高职;园林;教学;特点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学科。风景园林学从其萌芽之始,就是一门交叉的学科,也是一门可谓边缘的学科。因此,风景园林学的综合性强, 适应面也很宽,它将自然环境景观和人类聚居景观集为一体。在一些国家,风景园林学与城市规划学、建筑设计学一并被冠称为设计领域的三姐妹。它涵盖的范围极广,大到风景区或市区景观设计规划,小到住宅区、工艺盆景设计等,它是与人居环境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
风景园林学以园林植物的栽培和应用为前提条件,在一定范围的地块上,将植物、假山、石块、水体、建筑物等作为元素材,遵照科学原理与美学规律,设计制作出可以供人们休息或游玩的实体生活境域。所以它要求该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生态学、园林植物学、观赏园艺学、园林设计学、园林建筑学、园林工程学等方面的理论,而且要领悟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知晓规划设计与园林植物的栽培繁育知识,还要在插花艺术等方面有所训练,使学生不但掌握良好的基础与专业知识,并且知悉园林学科的理论先锋、应用前景和发展动向,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水平,培养学生参与组织决策,独立获取知识并处理信息,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基础全面扎实的专业性人才,为绿地建设、园林规划、植物栽养等行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高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实践性,这不仅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最基本保证,也是高职教育的最大教学特色之所在。高职教育在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互动性,十分重视学生的参与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更多参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二是依据专业实际情况,合理设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实践为本;三是要将学业和就业、创业紧密联系结合,更加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尽量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来获得就业技能与创业本领,基于这些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践行。
1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法
教师把某一课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一项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再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际工作的进展过程进行研究。其工作过程一般包括这些方面:收集信息、设计规划、实施开展、检测成果与评估总结。该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改变教师单向传播的刻板,而且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独立与创新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家杜威先生认为,人学习一种动作,并不单纯是按现成动作去模仿,而是必须学会变化动作的因素,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做出各种因素的综合。人类学习一种动作,可以发展出许多方法,并应用到其他情境,继而开辟不断前进的可行性。尤为重要的是,人类养成了学习的习惯,他学会了怎样学习。换言之,就职业教育来讲,即是通过学习某一种综合技能,而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1.1 案例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需求,以“观—研—做—悟—用”的方式启动教学程序,利用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研究,并锻炼能力,这种方法也很适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能力。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本身,更在于让学生创新知识与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杜威先生曾举例说,学习地图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能制作地图才是拥有了真正的知识。因此杜威先生认为,培养学生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主要途径。由此他认为,凡是“有意义的经验”,都是在思维的活动中进行的。每一种思维的开端都是迷惑的,而结果是澄清的,思维就在这两端之间来回进行着,其两端间有5个步骤:1、疑难迷惑的情境;2、确定疑难迷惑在哪;3、提出能够解决疑难问题的种种假设;4、推测每一个阶段所包含的结果,判断哪种假设能化解这个疑难;5、开展试验,论证、驳斥并改正这个假设。
1.2 模拟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在人安排的特定环境下,让学生就某一事物的分析处理进行演示。职业就是某一活动形式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该种活动不仅能为他人服务,也能利用个人的能力来达到种种结果。可以断定,一个受过训练的人,面对与他切身有关的重大事件,他能够比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处理更加娴熟、更加有效率、更为经济、更为敏捷,因此职业要经过训练,一个从业人员经过训练与否,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差异是很大的。这一教学思想既表明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需反复练习才可获得,也指出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需在真实的环境中反复模拟练习才可形成条件反射,这样才能产生有异于非专业人士的素养。
2 采用“内外结合四阶段,分支交叉与模块”的新模式
在实践操作体系上,高职教学采用“内外结合四阶段,分支交叉与模块”的新模式。即是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这四条分支;“课程试验、教学实习、课后论文、社会生产实践”这四个阶段;四分支和四阶段相互交叉与融合。这种模式不仅使得教学实践形式丰富,内容充实,而且不拘泥于课堂内,能够让学生在任何地点、任意时间都有实践的机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建立了以专业学习实践、课堂实践、调研实践、社会生活实践、毕业实习这五个版块为大方向的教学体系框架。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功能;配置
植物作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给生态风景园林造就一种生机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风景园林已经成为未来园林的发展方向。通过乔木、灌木、花草等各种素材,利用艺术手法,可以实现园林风景建设,体现植物本身的美,改善周围生态环境,展现自然美感,提升欣赏价值。
1植物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功能
1.1调节空气
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通过释放的水蒸气来调节温度,增加湿度,使得空气变得清新。作为生态园林建设当中的主要植物,在绿地率较高的地区,人们会感觉空气清新,精神抖擞,这与绿化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和水蒸气有关,相关调查显示,绿化地区相比于未绿化地区,空气湿度要高出15%~20%。
1.2改造城市生态气候
植物不仅可以调节周边的空气,对于当地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调查显示,在绿地率较高的地区,人们中暑的几率要远远低于未绿化的地区,虽然在夏季这种差别不明显,但是到了冬季两者的温度差异可以达到10℃左右。另外,城市热岛效应对于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们更加关注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因此对生态园林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发挥冬暖夏凉的作用,对于调节改善城市气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减少城市噪音
目前城市的噪音污染十分严重,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人们长期处于噪音环境时,就会感到身心疲惫,精神萎靡,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各种症状,但是一些高大、浓密的植物会将这些噪音有效隔离开来。研究表明,具有较好树木覆盖的地区,噪音强度会减少5倍以上翻。因此,城市生态风景园林的植物对于减少城市噪音具有很好的作用。
1.4促进小型生态系统构建
植物间合理地搭配,能促进彼此的生长,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种类的搭配显得十分关键,通过错落有致的植物搭配,以及他们之间彼此的小气候、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在相互竞争中彼此作用,相互适应,从而有选择地形成小群体。研究表明,多种复杂的植物群落构成比单一的种类生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生存能力,能促进小型园林生态系统的建设。此外,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通过种植植物来完善食物链等,能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2园林设计时植物的配置方式
2.1植物的色彩搭配
园林设计时,植物的色彩搭配包括单色应用、双色配合、多色配合和类似色配合等4个方面。单色应用主要用于大面积的园林设计,能形成大色块的景观,但是往往会显得较为单调。双色配合主要是补色配合,比如红和绿这种鲜明的对比色,此外邻补色配合也能得到较为活跃的色彩效果,比如黄色和大红色。多色配合往往会带给人们一种欢快、活泼的感觉,例如节日期间各种颜色花卉的搭配能创造出祥和、欢快的节日氛围。类似色配合主要应用与园林设计时空间的过度,给人带来柔和、安静的感觉,没有明显的对比变化。比如有的花坛色彩由内向外依次展开,具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2.2植物季相搭配
植物在四季的变化中叶、花、果的色彩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颜色的转变,使得园林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园林植物利用季相来充分的配置,体现植物色彩变化,提升园林艺术作用。例如北方和南方相比,春季较晚而秋季相对较早,因此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植物色彩的变化,而且即使同一地区色彩的变化也会出现不同,比如低温或者少雨会影响花木的生长和开花。在园林植物中增强季节感会有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春季的山花烂漫、秋季的硕果累累等。在目前的局部景区往往突出一个或者两个季节,常常采用单一或者少量的植物种类,为了避免某个时期的枯萎,可以增加绿色草木来延长观赏期。
2.3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
在花木配置时可以增加一些颜色鲜艳,对比较为明显的植物,比如红色的枫叶,黄色的银杏等,这些植物作为景观植物能增加观赏的色彩,十分适合植物造景。此外,树木与开花植物相结合,不仅能延长观赏的期限,还能增加景色的层次感。四季常绿的植物也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颜色翠绿的植物可以和较大的植物相互配合,来增加观赏效果。
2.4配置层次相和谐
植物之间的配合一定要遵循不同的层次感和颜色搭配,比如将不同形态、颜色大小的花木组合在一起,能使植物景观的色彩更加清晰,搭配更加和谐。组合的高低可以依据不同的形式而定,最主要是体现层次感,避免杂乱无章,展现和谐的美感。比如高度为1m的红橙木球、2.5m的朱瑾、4.5m的黄槐和8m的秋枫进行组合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3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3.1对比和衬托
由于植物形态不一,在实践当中要应用植物不同的特点来衬托出园林的美感,在树木之间相互搭配时,一定要注意协调,最大限度地避免颜色和高低差异所造成的破坏感,从而避免影响整体园林设计美感。一方面要利用色彩大小差异表现出强烈的对比感,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来完善和衬托出景观的主体效果。
3.2动势和均衡
由于植物具有各自的形态,有的植物形态比较规则,而有的却较为随意,因此在植物配置时,一定要注意植物之间相互的协调,包括形态、大小、颜色等。此外,在合理配置的基础上,也要同时重视植物的长势和发展趋势,有可能因为植物的生长周期不同造成配置的不平衡,产生不和谐现象。
3.3层次和背景
生态园林风景设计中植物的搭配尽量避免单调,利用乔木、灌木、花卉等多种植物来进行多层次的配置,可以使得整个景观更加的丰满。一般背景树要高于前景树,在配置时前景和背景产生较大的差异,体现和衬托出强烈的对比效果。
4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4.1植物选择要因地制宜
在生态景观园林实际中,植物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当地的土壤、气候、水源和季节变化等基础条件,在植物选择时,要按照不同的生长习性和季节来选择植物配置,遵循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严格人工控制,尽量减少由于运输、栽植而导致的植物死亡现象,还要避免引进造成人体过敏的植物。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4.2设计要注重季节因素
植物搭配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体现四季的不同景观变化。在冬季由于气温较低,阔叶林进入休眠期,树叶基本都脱落,所以在植物配置时要选择针叶林来搭配,让景观在一年四季都能展现积极的观赏效果。
•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
•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国务院授予 “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及首批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经验典型高校”
一、学校概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并校于 1956年,是全国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及原冶金工业部重点大学,也是国务院首批批准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学校现有雁塔、草堂、幸福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300亩,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本科生按“书院—学院(学科)制”人才模式培养。现有15个院(系),6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次招生。学校设立有研究生院,拥有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5个。近年来,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科学路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整体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学校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拥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艺术与科技、雕塑、摄影、广播电视编导、绘画9个本科专业,其色专业1个,陕西省“专业”1个。同时拥有设计艺术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工程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59人,其中专职教师13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7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9人,讲师61人,并有兼职教授、副教授24人。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国际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设计竞赛等一批国际国内重大设计竞赛中获得重要奖项,完成了一批科研项目,学院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多项政府、企业重点工程项目,出版、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与论文,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同行与社会的好评,也为国家各大设计院、研究院、大专院校、大型企业及其它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毕业生,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培养高级艺术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二、学生获奖
序号
奖 项
作品名称
1
第51届国际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第1名;第46、47、50、51届国际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获六项评委会奖
《祁•迹- - -玉华煤矿生态景观修复策略》第1名
《能源型城市的生态变革》
《种植未来城市-整合•镶嵌•叠加》
2
第24届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优秀奖
《一个立方体成就一个生态城市》
3
第一、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摄影组DV作品一等奖两项;雕塑作品一等奖一项
《头朝下》、《抉择》、《西部风》
4
2014“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一等奖一项,单项奖三项
《prospect of rebirth》《破垒·校园-对中国大学校园规划策略的探索》
5
第二届全国雕塑毕业生作品展银奖
《被束缚的人》
6
2012第八届全国高校景观毕业设计作品展获场地理解与方案奖、人类关怀奖等多项
《守望者之家(The Watcher's House)》等
7
2013年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金奖
《华夏百家苑景观规划设计》
8
IDEA-KING艾景杯第二、三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竞赛金、银奖
《城市湿地综合化设计》金奖
《余震重的避难所》金奖
9
第五、六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三等奖两项
《秦韵》 《那时》
10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三等奖、优秀奖
【关键词】园林专业;园林职业;就业方向;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显著,园林这个行业也得到空前重视。而对于一些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类的毕业生却不能满足当今社会所需要职业能力的需求。对于目前园林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职业能力的匮乏、沟通能力的薄弱、市场意识的淡薄、创新精神的缺失,园林公司要付出很高的培养成本。
一、园林专业的内容分工与相关学科现代园林专业的内容复杂,综合性强,涉及知识十分广泛。
1. 造园:已不是古代的造园内容。内容包括规划、设计、施工,涉及的知识包括造园史(发展过程,以往各地域、名流派造园的内容、形式、风格)、土木建筑工程、心理学、美学、文学、艺术、植物分类、农业技术、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等等。与造园紧密相关的是园林植物的繁殖生产、引种、育种。除必须掌握上述植物科学和农业方面的知识外,还涉及遗传学、育种学、生物工程等许多方面的知识。
2. 城市绿化:包括城市园林绿化在生态、社会、经济各方面效益的发挥,绿化的功能分类、相关指标、定额、分布原则,植物结构等等。它们的实践有赖于造园理论、艺术和技术的应用。在相关知识方面,除必须掌握城市规划理论外,还需了解人类生态学(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卫生学、污染气象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声、光、热、空气动力)、环境医学、环境经济学以及小气候学、社会学等。
3.大地景观规划:包括分析研究欲利用地域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包括对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生物多样性(物种、基因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稳定性进行评估,研究该地域的适宜和不适宜利用途径,对人为影响进行分析推断,据此做出利用规划,并提出防止破坏的有效措施。为此,要掌握景观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生物地理、土壤地理、环境地理、资源地理、经济地理、聚落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等方面的知识。除上述横向的分类外,具体实践中还要分纵向的实施阶段:调查分析、规划、设计、工程的实施、持续不断的保护、养护和管理。对如此庞大而内容复杂的专业,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得既专又精。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职业中)必须有许多分工。每一种分工要在全面了解整体内容的基础上深入钻研一部分理论、技术和艺术内容。
二、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
1. 风景园林行业中对理论和技术的掌握还很不全面,也不够深入,国外这方面发展很快,我国应多以引入西方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趋势,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机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理论和实践技术。
2.在技术人员中,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多,从事施工、养护、种苗生产的少。施工、养护的技术水平低,种苗事业落后,园林植物品种少,种质资源依赖国外进口。从事规划、设计的企业有些滥竽充数,质量低下。
三、关于择业的几点意见
1. 园林教育工作:要传授全面知识和分科知识,需要有足够的理论深度和丰富经验的园林工作者来担此重任。当然,年轻的园林毕业生也可以通过高校的招聘程序进入院校工作,在工作中努力成长。
2.规划设计:从总体设计到技术设计,发挥各种功能效益,精通植物形态和生态知识,合理利用丰富的植物材料,提高植物设计水平和美学水平。在英国,园林职业分规划系统和园艺系统两种。
3. 园林工程与种苗生产:园林工程包括了施工技术和管理、养护等技术。生产则包括引种、育种、苗圃等一线工作内容。
四、 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模式建设的具体内容
1.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原则
1. 1 针对性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园林教研室在课
程体系设置之前首先进行社会调研并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以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针对园林企业岗位职业的标准设置课程体系。
1. 2 多变性原则 在课程建设中还要考虑社会职业岗位
及其内在要求的多变性,进而适应学生未来转岗等持续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此,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就社会职业岗位的多变性增加了素质拓展课程。
1. 3 实用性原则 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想达到 “实用性”,就需要按照园林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来进行确定。
1. 4 开放性原则 所谓的课程体系 “开放性”,是指邀请专业所对应岗位的一线专家参与课程的设置。同时课程设置需要多样化、非重复化,并且提倡加强实用性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做到 “产学研结合”。对学生来说教学课程应该与实践过程、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体的。
2. 1 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课程目标的制定,以前宽泛的培养目标导致课程目标也很宽泛。通过园林行业调研和分析,目前园林企业对于园林专业学生的需求主要定位于中层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员等岗位。故鉴于此,我们对园林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定位应该和企业需求一致,并应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和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定位。所以,改革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培养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现代园林基本理论知识和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等职业能力,面向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工程招投标、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岗位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人才。
2.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开发所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吸收了模块课程的灵活性、项目课程一体化的特长,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能力的发展,即关注如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就是关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概念,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园林社会工作岗位技术为导向,依托校内园林工程施工实训公司、学校园林设计综合实训中心 ( 室) 、校外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建立 “学做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或者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
2. 3 以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园林类专业创新模式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要以工作任务为基础,既要保持教学中体现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 即在完整、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 ,还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分析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2010 年培养方案中以工作任务作为基础的创新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对行业专家进行访谈和企业调研成果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及知识领域的分类整理,通过与行业加强合作,分析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借鉴企业的职业培训标准与培训体系,结合职业能力认知规律,形成 4 个专业学习领域,构成了园林专业教学框架结构。
五﹑结语
提升城市园林设计的前瞻性。城市园林施工单位,在进行园林施工的时候,一定要求业主全面落实施工技术交底工作,让园林建设业主向园林施工单位进行详细的工程设计方案的介绍,对于园林规划设计里面存着的不科学的问题,要做好及时的反映和汇报。与此同时,要按照园林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现场的认真查看,对于施工现场和园林设计之间的差异,在做好及时反映的同时,要求进行相应的修改与完善,以有效地避免因为园林设计给施工质量、施工进度造成的影响。为了有效保证园林设计方案的贯彻与实施,园林施工部门一定要按照设计方案制定的施工方案来进行施工,并提出完善园林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对于园林施工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的做好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存良,李良安,李全红,刘志亮,许秀云,申林芝.风景园林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河南林业科技,2009,
[2]贺炜,刘滨谊. 有关绿色基础设施几个问题的重思[J].中国园林,2011,(1).
景观设计的相关教学,在西方最早要追溯到园林设计和建筑学的教学中,旨在培养从事花园建造和公园规划的专业技术人才.后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病”也开始大面积爆发,如城市交通拥挤、生态环境破坏和城市文化弱化等.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对从业人士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综合,同时,艺术行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也开始介入到景观设计中,诞生了新的领域,如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景观装置等.为提升城市景观的营造水平,培养环境艺术的专业人才,国内高校开始设置“环境艺术设计”(后又称为“环境设计”)专业,其中包含了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个主要的教学板块.在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不断丰富和优化的过程中,景观设计课程逐渐被重视,其主要原因分为两点:第一,实际的环境设计的实践操作中,室内与室外空间相互包含,传统的室内设计或装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知识盲区.第二,城市化过程中的很多城市问题,为景观设计师的才能发挥提供了空间,并推动了景观设计成为了新兴的独立学科.中国自2011年,将承担景观设计研究功能的“风景园林学”学科推动成立,大量的专业师资和技术人才为环境设计中的景观设计课程提供了教学保证[2].第三,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激发了同时具有艺术和景观工程背景的人才需求量,社会对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增高.如特色街区的打造、小城镇旅游市场的开发、城市家具的创作等.越来越多样并且精细的设计领域诞生,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对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设置的景观设计课程提供了契机和挑战.
2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角色功能
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拥有近十年的办学历史,虽然时间有限,但发展迅速,在该校艺术设计同类专业中学生数量最多,教学课程体系最为丰富.其专业课程涉及建筑,绘画,材料,植物农学等多学科知识.其中,与景观设计方向同名的核心课程《景观设计》开办在环境设计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两年的专业基础课后开始进行高强度的设计课程,《景观设计》的出现,与同学年开设的《园林绿地规划》、《景观植物基础》等牵涉大量景观领域知识的设计课程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为学生的景观设计知识体系的培养奠定基础.风景园林学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是一个宏观的课程体系,一般由景观工程,城市绿地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多门核心课程组成.并且,由于生源基本为理科生,对工程类的知识消化较快,使得风景园林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对景观设计行业的适应性要好.相反,环境设计由于除了景观设计方面的课程以外,还包括室内设计、装饰艺术等多个模块的课程,导致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被压缩.在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中,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基本是以同名课程《景观设计》承担核心教学角色,以园林绿地规划和景观植物基础为辅助来进行教学.这就意味着,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的课时少,需要一定程度的内容压缩,强度会比较高.再加上艺术生源对于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尺寸,工程材料等理工知识接受速度较慢,使得授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也要求景观设计课程需要重新的角色定位,使其具有环境设计的“艺术学科”特色,与风景园林学专业的培养教学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3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教学困境
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在此之前,学生的课程主要以美术和室内设计体系课程为主.所以,一般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课时,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画图软件,但是对景观设计没有相关概念.此外,《园林绿地规划》主要承担城市设计和城乡规划等相关知识的介绍,而《景观植物基础》主要承担植物的认知和病虫防治等理论知识的构建.这两门课与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仍然存在一定距离.由此,《景观设计》将承担景观设计方向的主要核心内容.笔者以安徽农业大学《景观设计》课程为例,用以说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困境和对应的教学方法.结合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景观设计》课程容易存在如下的教学困境:第一是时间紧张,任务较重,需要有效的穿插不同环节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为及时了解学生的了解和接受情况,需要设置当场的设计任务和作业,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从而得到反馈效果来帮助课程的进度调整.第二,学生的“艺术思维”主要是以图面美观为目的导向,这样容易使得设计本身的逻辑性不强,经常出现“拍脑袋”的生成方案.授课教师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思维从“美观导向”转变为“科学导向”,讲究设计本身的功能性和科学性.第三,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景观设计也是如此.单独讲授课本的知识无法使得学生了解景观设计的具体流程和操作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将实践环节融入到课程中.第四,学生在景观设计的课程作业完成过程中,容易存在创新能力无法被激发的窘境,主要是由于学生容易依赖信息量强大的互联网,来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拼接,从而“拼凑”出自己的方案.同时,学生往往受到现实生活中场景环境条件的干扰,对一些细节设计形成固定的认知和思路,难以形成新鲜的想法.
4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方法
《景观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课程,其以空间设计手法的传授为主线,穿插对社会调研的方法和景观工程进行相关的理论阐述,并且,通过设计作业的形式使得学生对理论部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达到真正的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技能.这就意味着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同时为了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对涉及到的相关技能模块进行锻炼,包括手绘方案快速设计和计算机模型设计等.在此过程中,由于设计学习需要做大量的重复练习,所以任课教师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传达和灌输.笔者围绕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为主要核心内容,提出教学方法的三个改进方向:
4.1将方案设计与社会调研的训练有机融合
景观方案的目标对象是场地空间,而场地空间则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调研场地空间背后的社会关系,对后期方案概念的生成有直接的推动的作用.当前在景观设计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对方案基地的图纸片面研究,容易“以形论形”,缺少对场地形态生成背后的社会调研支撑.又或者,学生将任课教师布置的社会调研任务落实的不够,只是“走马观花”的快速看看场地,这使得调研部分除了留有些照片资料外,对场地方案的有价值参考资料不多[3].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须将方案设计的训练和社会调研的训练融合在一起,作为完整的一套练习流程布置下去.流程包括以下方面:网络资料的归类整理(场地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学术论文的整理(寻找相似案例设计的切入点)、田野调查(访问与记录)、设计方法的讨论、空间设计概念草图生成、方案完善.在此流程中,方案设计在总体设计逻辑中的循序靠后,前期学生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进行社会调研.同时,在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记录的时候,须组成团队来进行任务的分配.这样相比与单人调研,可以使得短时间内获取较大的信息量,避免个人调研出现重复现象.小组成员在团队调研的大范围中,选取一个小的方向或角度来推导方案的预期目标,包括提高空间的公共安全性、保护场地的文化记忆、提升场地的经济价值等.基于个人的预期目标,选取场地的调研数据获取种类:包括人口数据、商业业态数据、微气候数据、交通数据等,随后根据数据的反映,将方案方法和形式深化到空间的规划或设计中,包括设施设计、植物造景、空间规划等.
4.2将艺术思维训练与工科思维训练统一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景观设计的了解最开始源于艺术思维,并且由于高中美术考试和大学低年级基础课的艺术思维训练,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思维逻辑缺少必要的严谨性,具体表现在:重视图纸的美观程度,忽视设计的合理性;重视空间划分的形态表现,忽视空间的功能科学性;重视部分理论的学习,如色彩理论、美学理论、装饰理论、造型理论等,忽视项目的可落地性,如工程概预算、材料尺寸和调研设计等.这就导致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与风景园林、建筑学等工科专业毕业生竞争景观设计相关工作岗位时,显得“纸上谈兵”,竞争力下滑.因此,在景观设计的课程中,须重视将艺术思维与工科思维训练的统一:首先,须预留课时带领学生认知材料与尺寸,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的知识理论,更要带领学生深入实地,当条件允许时,在建成或未建成的场地指认材料,并且当场衡量尺寸,加深学生记忆.其次,训练学生的模型制作技法,设计模型是将设计者的想法开始落实到场地,并进行模拟从而再次敲定设计思路的过程.在“艺术思维”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将模型作为展示设计效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忽视其在设计过程中存在“推敲”“实验”等作用,这就使得任课教师要将模型的制作过程融入到方案设计的引导中,二者合二为一,推动学生的工科思维的训练[3].
4.3将学校学科特色与景观设计课程结合起来
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大学,在此学科群的背景下,环境设计除了要建设好基本的设计课程以外,还需要结合学校的自身学科特色,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安徽农业大学一直都以服务“三农”为立校根本,环境设计专业的方案作业选择上,也处处体现了农大的学科特色,如乡村景观规划、古聚落保护、植物造景与生态修复等等.在与景观设计学科相对强势的工科院校相比,安农大环境设计专业注重对农村和农业领域的介入,弱化造型设计的劣势.同时,方案项目结合了浓烈的地方特色,如任课教师开辟专栏介绍徽文化中的徽州园林、徽州建筑、徽州聚落、环巢湖湿地景观等相关的理论,将设计项目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中来进行训练.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设计概念或方案积极引入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形成产学结合、产学互动、产学创新的局面.
5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相比与风景园林学、建筑学等空间设计类专业而言,其的课程体系的形成较晚,需要更多的时间摸索,在培养体系中,景观设计课程如何从“从风景园林学科移植而来”到“为环境设计专业量身定制”[3],尚需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课程教学方法需要让环境设计的学生自身或知识获得的成就感和参与感,就必须要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课程提高兴趣,增加课程教学的互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此外,不同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也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课程内容进行改良,并与其他课程内容形成良性的交叉和互动,使得学生在景观设计类课程中真正获益.
作者:唐洪亚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何淼淼.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
1综合基础综合基础
包括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用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
2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是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中的实验实践环节所构成,使学生获得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绘画及表现技法、制图方法、规划设计方法、插花技法、园林植物认知方法、栽培养护技术、育种技术,具备进行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表达、城市园林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及园林植物的繁殖、栽培、养护、管理与应用的基本能力。
3职业基础
职业基础是由综合实践、社会实践、园林综合实习2(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构成,着重培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园林行业各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组织大一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全国园林及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每年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专科生招生和毕业的人数;全国园林相关就业单位的情况;园林行业不同岗位对园林人才知识结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情况。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园林行业有一个较直观的认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社会实践: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低年级学生主要围绕当年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达到“未进社会门,先做社会人”的目的,促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将自己的才能服务于社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高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就业创业见习实习,根据专业特征、自身定位,提前进入行业,了解行业特征和需求,为将来毕业后能更快地融入社会打好基础。综合实习:大三下学期进行的园林综合实习2直接安排学生进入到园林设计公司、园林工程公司、设计院、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直接接触公司的实际岗位,了解园林行业每个岗位运行的具体情况、园林行业对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具体需求,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进行很好地转换,发现自己的不足,给自己将来的职业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并在大四最后一年的在校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锻炼职业所需的各项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大四下学期为毕业设计环节,时间为16周。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校外进行,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鼓励根据就业意向单位/实习单位的实际项目制订毕业设计题目,使研究项目与具体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设计成果能被企业直接采用。这些与职业相关的训练,促进学生对园林行业的了解,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进行角色转变,更好地融入行业。
二、四个模块应对园林行业多样化的职业能力需求
突出实践教学理念中的“综合专业知识、重视职业训练”两个理念,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课按照园林要素类型和课程性质归纳为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4个模块,以模块为单位,系统研究这些课程实践大纲的内容、训练方式以及前后的衔接,做到必须训练的内容不重复、不遗漏。除了课程包含的课内实验实践训练外,还安排综合实习环节融合模块内所有课程实践的核心内容集中进行训练,促进学生综合理解相关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1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
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包括园林美术(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形态构成、表现技法等)、方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制作等课程的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掌握绘画技法、风景园林表现技法及电脑制图方法,具备手绘和电脑制图能力,能将设计思想和设计思路通过图纸完美地表达出来。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美术实习和园林综合实习3也对此模块内容进行重点训练,主要包括园林景观写生、手绘制图和电脑辅助制图等内容。
2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
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包括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草坪与地被、园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园林苗圃与树木养护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观赏植物组织培养、盆景学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园林植物的认知方法、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栽培养护技术和育种技术等方面知识,具备园林植物的繁殖、栽培、养护、管理、造型与应用的基本能力。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1和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实习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园林植物认知、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园林植物应用、园林植物种植与养护等方面内容。
3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
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植物造景、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园林建筑设计、生态景观设计、图案设计、室内绿化装饰、遥感与GIS概论、园林史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室内绿化设计的方法,能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3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典型园林案例实测、园林综合设计等内容。
4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
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包括园林工程测量、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预算与决算、园林施工图设计与制图、园林工程管理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园林工程的测量、设计与施工、预算与决算及管理的方法,能从事园林工程制图、预算、施工、管理等工作。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2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园林工程材料认知、园林工程设计、制图、预算、园林工程施工及管理等内容。
三、结语
关键词:现代设计理论园林设计应用
一直以来,园林设计大师对于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来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的园林,是当代设计从业者一直在探讨的重点。现代园林设计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在对现代主义和现代设计了解的基础上,因此,一个成功的园林设计应该对现代设计的应用更应如此。现代设计理论与园林设计相融合的过程就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过程。我们只有了解现代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将其融入到我们自己的设计中来,同时思考和指导我国园林设计的发展。
1现代园林设计的相关概述
1.1现代园林设计注重自然与生态的协调
园林设计者要努力把生态理念落实在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上。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物、环境,反对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为。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1.2扩大功能需求
现代园林景观还应该要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是为了人的使用,这是它的功能主义目标。虽然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设计,但园林景观设计最终是为了人类的使用而创造室外场所。为普通人提供实用、舒适、精良的设计应该是景观设计师追求的境界。景观的社会性是第一位的,日常生活的需要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设计师总是把对舒适和适用的追求放在首位,设计不追求表面的形式,不追求前卫、精英化与视觉冲击效果,而是着眼于追求内在的价值和使用功能。例如南京市山西路广场就塑造了功能与形式结合的很好的园林空间,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各得其所、怡然自恰。
1.3丰富景观要素
现代主义园林相对传统园林,在设计形式与要素上都更为新颖和丰富,因此就要求我们新一代的园林设计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因而现代主义园林设计师采用新颖的建筑或装饰材料来进行现代环境的营造,使设计达到特殊的质感、色彩、透明度、光影等特征。如玻璃、不锈钢等材料对光线具有反射、折射等特性的表现,在使用中能体现出传统园林素材不曾有的精美效果。
1.4重视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注重人的情感需求,在设计整个园林布局的时候,更多考虑到的是人的感受和情绪。宋代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中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这句话本来体现了中国文人在绘画中对“理想自然山水”的追求,后来被挪植到园林营造中,成为中国园林修建的基本思想。和西方相比,中国园林的设计思想不止于给人们创造一个生活的空间,更重视给人提供满足各方面需求的可能性。
1.5注重历史文脉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2现代设计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以某校园的园林设计为例,校园绿化同时有别于公园、居住区以及广场绿化。它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即是文化内涵。学校的文化主题应该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因此在做设计时绿化主题定为绿色摇篮。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表明这里的园林将以植物造景为主,绿色象征这青春和活力;摇篮是新生命成长的地方,寓意同学们在学校里能安心读书,为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1设计构思
在设计时将校园的生态环境与功能因素放在首要位置予以考虑,在满足这 2 点的基础上追求现代园林的简洁设计,时代性和形式美。为了使各功能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设计时采用基调树种,使色彩上统一;从造园立意上,使个功能区景点都反映一个主题;通过道路、透景线将各个景点和功能区联系成一个整体。在各个功能区设计是,从分析人的需要出发,满足人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需求为落脚点,将生态学、环境心理学、人体功能学和园林专业的知识结合起来,科学建园。
2.2景点设置
1)信息广场。在横穿的人行道上设置一条绿廊,在空间上将中心广场做一个空间上的分隔,同时也是空间的渗透,加强了广场的景深。广场以大草坪为主,至夏炎热,绿廊正起到遮荫的作用,下面的座椅也是人们休憩的好地方。纵贯的轴线上布置着校徽模纹、绿廊、喷泉和国旗台构成了景观序列,丰富了广场的内容。2)静谧书廊。亭廊花架以简洁流畅的线条构成,体现了现代园林的特征,运用现代材料同样为这里增添不少时代感。这里的环境优雅,绿树成荫,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出树木树人的意境。3)金叶碧水。在道路布局上就不能以直线和折线布置了,宜以曲线设置道路,即为自然式布置。我国传统园林中理水造园的手法非常丰富,我们就在此处将传统的造园手法运用进来,结合现代的手法设计此处景点。在大的部分设置一湖心岛,湖心岛上有一个荷花亭,岛以小桥与路面相通,并以网状栈桥伸向水面使得同学们有机会体验涉水的乐趣,满足人们亲水的愿望。4)田园小居。植物配置以花卉和小乔木为主,其东侧、游泳池南和运动区以西种植高大棕榈,与学生生活区相分隔。色彩上以绿色为主,在儿童游乐区多设欢快的,亮的色调。如铺地以红黄搭配,植物多选无刺的和芳香的花卉。河堤从此处经过,因此设计中将园内水体和河堤水体相联系,构成一个水系,水体曲折,使人想起曲水流觞的典故。水体中设置礁石、汀步,使人可亲水,流水与石头撞击溅起的水花也是美的。由于场地的限制,水体不宽过 5m,保障交通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