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4:57:48
导语:在小学数学教学叙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所带的班级是小学一年级,所带的科目是数学,对于他们来说,一个个都是刚刚结束了幼儿园那种学习生活环境,一时半会还不太怎么适应一年级这种生活学习环境。有的甚至说话舌头还转不过湾来,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一节课安分听课也不到二十分钟,就会东张西望,同桌之间相互说话。
对于这种情况我一下不知所措,因为对于刚从学校毕业的我来说,什么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根本谈不上,就向学校里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经常听他们的课,看着其他老师上课的时候会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习资料,学生们上课注意力很集中,回答问题也很积极,这样的教学会给学生带来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我在上课的时候,就试着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的教学资料、内容、画面。效果果然很好,同学们上课回答问题都很积极,学习兴趣也很浓。给教学过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比如我给学生在上简单的“看图应用题”时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这部分内容如果不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学生或许根本就听不进去,甚至不好好听课。比如:“树上原来一共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小鸟,(这时画面显示从树上飞走的8只小鸟的动态过程,这样学生一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问树上还剩下几只小鸟?”再比如“河里一共有15条小鱼,游走了8条,(面画显示游走8条鱼的动态过程,向另一边的方向游走)问河里现在还剩下几条小鱼”?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探索活动的开始,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急不可待的境界.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使之形成问题意识,激发认识冲动.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力求体现趣味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产生问题. 教师可采用设疑猜谜、讲故事、竞赛、扮演角色游戏、表演小品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思考、回味,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在讲“年、月、日”时,可为学生创设一个猜谜语的问题情境: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 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谜底,并满怀激情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实践证明,适当选用游戏等一类学生感兴趣的娱乐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多提些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才会将学生置于猜想、探索、发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如在“设计租车方案”的教学时,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景色非常美丽.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最想干什么?学校大队部打算组织同学们去公园游玩,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活动前,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如果去租车,你觉得又需要知道些什么?这种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探究空间,学生设计出多种租车的方案.
二、探究问题,寻求规律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探究是个体独立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和全班争论交错进行. 没有个体独立探究,也就没有真实意义的争论. 因此,个体独立探究是基础,小组合作交流和集体探究是个体独立探究的延续和发展.
1. 个体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 当学习对象或任务较简单,个人经过努力后能独立完成时,最好由个人单独完成. 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连乘法”计算时,我出示了如下例题: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 85 平方米,用边长 0.9 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 块够吗?问题呈现后,学生经过 5~10 分钟的独立探究,得出了四种不同的解法. 由此可见,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时,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要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
2.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时,宜采用这种方式. 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的特点,使探究更加深入,获得的结论更趋准确.
例如,探究“圆的面积”的教学.
师:(出示圆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并会求圆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圆的面积”,那么什么是圆的面积?怎样求这个圆的面积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思考片刻后回答)可以用剪拼的方法试一试,看能否把圆形剪拼成我们学过的规则图形后再求出它的面积.
师:那好,现在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否把圆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
接下来,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剪拼. 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交流,发现了圆的面积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以及梯形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推算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探讨交流过程,教师始终扮演合作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达到了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目的.
3. 集体探究
集体探究主要是指抓住题中关键性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集中解决难点.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争论中往往比单独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探究形式追求的是生生之间相互的交流、争辩、倾听、接纳、欣赏、互助与分享,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引导或点拨,以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得问题的最终答案.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后,有的同学提出,一张长方形的纸也是一个长方体,大多数学生认为不是,教师可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展开辩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举证辩论,据理力争,找证据,做实验,以理服人,不仅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概括结论,实践运用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 需求研究
国家对义务教育等基础教育逐渐重视,使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对新课程改革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继续教育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认为,需求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切实了解教师需求,才能对症下药,满足教师所需,使教师继续教育更加有效。
根据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有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并结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笔者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量性研究,忽视质性研究。
教师继续教育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几年,而且发展速度很快,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总体来看,在研究方法方面,多数研究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所得的结果都是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各个环节问题的简单百分数统计,而缺乏相关因素分析。[1]另外,现有文献中很少采用质的研究、叙事研究和理论基础深厚的深度哲学研究。
2.需求调查多,操作方法研究少;整体性研究多,分类、分层研究少;研究中小学教师者多,研究继续教育师资力量者少。
纵观检索出的文献资料,其中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研究普遍采用调查问卷法,且问卷涉及内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2]
(1)动力研究。包括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看法、所持态度与参与动机等。结论主要在于教师普遍已经认识到时代快速进步,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等理念,大都对继续教育怀有热情,除一部分客观上可以评职称等外部因素外,绝大多数教师还期望能真正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专业化能力。[3][4]
(2)内容的需求研究。教师继续教育所涉及的课程内容主要有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客观来讲,继续教育的内容相对来说广泛。有些学者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了特定学科的需求研究[5][6];对比来看,有所侧重的研究与整体化研究的结果差异很大。不同的教师(如不同学科、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职务层次、城市与农村、小学与中学等)对各种学习内容所做的选择及其优先顺序均具有较大的不一致性。[7]
(3)方法的需求研究。有学者所做研究可知,目前针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方法有讲授法、小组讨论、专家座谈、远程教育、案例分析、观摩教学等,形式多种多样。总结论文中呈现出教师关于教学方法选择的百分比与优先顺序,可以发现,虽然不同教师选择了不同的方法,但总体上最受欢迎的学习方式是专家座谈和案例分析。[8]
(4)途径的需求研究。关于继续教育的组织时间、地点等方面,主要有集中培训、分散培训、业余培训等,其中愿意参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形式的教师占据多数,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期望在假期参加学习。[9]在地点上,小学教师更热衷于教师进修学校或市级继续教育机构,中学教师则倾向于省教育学院或师范大学。
(5)评价需求研究。继续教育的评价形式也是继续教育效果得以保障的重要方面,对于通常使用的综合测评、书面化考试、撰写结业论文、示范讲演、小组集体活动、写心得体会等,相当比例的教师倾向于综合测评型的考核形式,而对写心得体会或者书面化考试持消极态度。[10]
(6)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阻碍因素研究。大体上中小学教师认为的阻碍因素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依次表现为工学矛盾、经费问题、继续教育的效果问题、学校管理问题、自身发展或家庭问题等方面。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广泛开展尚且时间较短,存在较多现实问题和不合理之处,如: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随意性大,进行科学理论构建和效度分析得少;很多学者只是研究了现象或者热衷于解决问题,而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进行长时间跟踪调查的较少,大多数是横向对比研究;多数研究只是推理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但很少能够给出切实可行的应用性操作方案;目前研究主要针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线中小学教师,却很少涉及进行教育的继续教育师资力量;很多学者对继续教育进行了综合性整体研究,分类、分层、分学科的研究尚且较少。[11]
目前,随着国家多教师素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研究仍在较快发展,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纵观现有研究,今后的研究应侧重考虑以下方面:在研究方法上,要提高问卷编制和实施的质量,注重量化调查与质性研究的协调结合,以深刻的教育理论为基础,以从内部深入挖掘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研究的重心要逐步由综合性的研究转向有针对性的分类、分层次、分学科的研究,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研究结果向模式化或理论化的升格,以期对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有更大的关照力度,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者的需求研究也要跟上。
参考文献:
[1]李莉.关于初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及需求的调查[J].农村成人教育,2000(10):33-34.
[2]蒋菁.江苏省通州市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培训需求调研报告[J].继续教育,2002(3).
[3]肖建彬.继续教育:教师想要什么?——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分析[J].教育导刊,2001(11):32-35.
[4]王丽君,王成全.农村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心理需求调查[J].河南教育,1998(6):11-12.
[13]卢真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问卷调查研究报告[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6):29-35.
[5]张永和.江阴市经济开发区初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调查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10):28-29.
[6]葛正义.安徽省中等卫校教师现状及培训需求分析[J].中等医学研究,1998(11):13-15.
[7]王生清.生物学教师“十五”师训需求的调查[J].生物学教学,2001(6):31-32.
[8]陈一帆.广东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报告[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8):74-77.
[9]顾通达.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需求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2(12):13-15.
一、澄清概念,领悟本质
我们先来回忆一个命题:对顶角相等。这是一个真命题,人们称之为对顶角定理。用“若……则……”的句式来叙述就是: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若”字后面的是条件,可用A表示;“则”字后面的是结论,可用B表示。这样一来,上述命题即可简记为“若A则B”或“有A则有B”或“A?圯B”。这表明A的出现保证了B的出现,于是,人们就称A是B的充分条件。
众所周知,一个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等价的,故“若A则B”与其逆否命题“若A则B ”(读作“若非B则非A”或“无B则无A”)等价。这表明B不出现则A必不出现,于是,人们就称B是A的必要条件。由此发现规律:如果A是B的充分条件,那么B就一定是A的必要条件。
在上述对顶角定理中,“两角是对顶角”是“这两角相等”的充分条件,“两角相等”是“这两角是对顶角”的必要条件。但由于仅有“A?圯B ”,而BA(由两角相等不能推出这两角是对顶角),所以更准确的表述是:A是B的充分但不必要的条件,B是A的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
如果在命题A、B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A?圯B 且B?圯A,即:A既是B的充分条件又是B的必要条件,我们就称A是B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简称A是B的充要条件,记作:A?圳B。在数学中这类互为充要条件的情况也为数不少。如:“若两圆半径相等,则此两圆的周长相等”;反之,“若两圆周长相等,则此两圆半径相等”。“两圆半径相等”是“这两圆周长相等”的充要条件。
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等逻辑知识的学习不能止于表浅。有些人尽管能将概念的定义背诵得一字不差,但一遇到具体问题,不是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就是把必要条件误认为充分条件,甚至将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的命题误当成充要条件。因此,学习和运用这部分知识须认真领悟其本质。
首先,为弄清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区别,不妨先顾名思义:“充分”有“足够”之意,故充分条件对结论的出现所起的作用是“有了就够”;而“必要”有“必不可少”之意,故必要条件对结论的出现所起的作用是“缺之不可”。命题A对命题B出现的作用如果是“有了就够”但“缺之亦可”,则A就是B的充分但不必要的条件;命题A对命题B出现的作用如果是“缺之不可”,但“有了还不够”,则A就是B的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命题A对命题B出现的作用如果既是“有了就够”又是“缺之不可”的,A就是B的充要条件。
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弄清这些逻辑关系在小学数学中的蕴涵和体现。例如:(1)“a=0”是“ab=0”的充分但不必要的条件;(2)“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是“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3)“一个整数的末位数字为偶数”是“这个整数为偶数”的充要条件。
另外,教师还可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语言去诠释。以下是两个生活中有关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例子。(1)“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没有空气,人类不能生存,但仅有空气而无食物、水等,人类也是不能生存的。(2)在熟语“杀鸡焉用宰牛刀”中,“使用宰牛之刀”对于“将鸡杀死”而言,可以看成是充分但不必要的条件。因为使用宰牛之刀,必能毫无悬念地将鸡杀死,这是“有了就够”;然而,用一把菜刀、削铅笔用的小刀或刮胡须的刀片即可顺利地将鸡杀死,实在不必劳驾宰牛之刀,这是“缺之亦可”。
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些生活中的事例要仔细辨析。例如,假设甲、乙两支排球队采用“五局三胜制”进行比赛,以A表示“甲队先胜两局”,以B表示“甲队获胜”,有人认为“A是B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先胜两局者最后未必获胜;而没能先胜两局者,最后却未必不胜。所以,A对B而言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值得探讨的还有一个问题:任意两个命题A、B之间是否只有A?圯B、B?圯A和A?圳B这三种关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实际上,对任意两个命题A、B而言,更普遍的情况是在上面三种情况之外的AB、BA,即二者不能相互推出,不具因果关系,A不是B的条件,B也不是A的条件。例如以A表示“今天天晴”,以B表示“今天要上数学课”,A、B之间就不存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
二、融会贯通,防止失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失误主要有三类:错把充分条件当成充要条件,错把必要条件当成充要条件,错把非条件当成条件。以下拟通过教例评析的形式分别对这三类失误进行讨论。
1.莫把充分条件当成充要条件。
在一堂四年级的数学课上,教师出示了一道课本中的判断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这道题目命题的错误是明显的。因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绝不可能会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立即有学生举手发言:“我认为这是错的,因为一个很大的三角形的面积不会等于一个很小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本来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回答,然而教师没有及时回应,似乎还在等待符合预设的回答。接着,另一个学生发言:“要说等底等高才行。”这时,教师高兴地予以肯定:“答得非常正确。”并总结道:“只有在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的情况下,三角形的面积才会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莫把必要条件当成充要条件。
在一堂高年级的数学活动课上,一个学生拿一道题目向教师请教,教师干脆将这道填空题抄在黑板上,让大家都来思考。这道题是:设m=451027x,若m能被15整除,则x=()。
不一会儿,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做出来了,x=5。”并解释说:“因为15能被5整除,而m又能被15整除,所以m一定能被5整除。由此推出m的末位数字x应当是5。”
教师此时正在教室内巡视,听了这个学生的发言后,未经仔细推敲就随口肯定:“完全正确。”
笔者认为学生的回答是“不完全正确”,而教师的评价则是“完全不正确”。
这个学生的推理中至少存在两处错误。其一,由“m能被15整除”理应推出“m既能被3整除,又能被5整除”。“m能被5整除”仅是“m既能被3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故而题设条件没用全。其二,由“m能被5整除”理应推出“x=0或x=5”,并不能推出“x=5”,在此,“x=0或x=5”只是“x=5”的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而不是“x=5”的充要条件。
正确的解法如下:
15=3×5,3与5互质,又m能被15整除,
m能被3整除且m能被5整除。
(1)m能被5整除,x=0或x=5;
(2) m能被3整除,4+5+1+0+2+7+x=19+x能被3整除,故1+x能被3整除,x=2或x=5或x=8。
取(1)、(2)结论之交集,即得x=5。
3.莫把非条件当成条件。
在一堂五年级的数学课上,师生们正在研究课本中有关“统计”的一道例题:
“五(2)班要选10个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个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m)。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
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教材上给出了3个学生的看法和教师的指导性意见。
小林:我算出平均数是1.475,身高接近1.475 m的比较合适。
小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 m的比较合适。
小明:身高是1.52 m的人最多,1.52 m左右的比较合适。
教师:用小明的方案选出的队员身高均匀。
紧接着,课本用两行文字引入了“众数”:“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都对小明的方案表示赞同。为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让他们掌握规律,教师在教学时进行了小结:“大家记住,以后凡遇要求所选队员身高均匀的问题时,都应该把众数作为选择的标准。”
教师的用意无疑是好的,但这一“规律”的正确性却值得推敲。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只凭一道例题就去作带有普遍性的结论,这结论未必可靠,这种做法也未免太草率。
把这位教师所说的“规律”换个方式表述,即得如下命题:“把众数定作身高标准”是“所选队员身高均匀”的充分条件。现在要探讨的就是这一命题的真假。
就这道例题而言,以众数为标准的确是对的,此时选出的10个队员中就有7个的身高均为1.52 m,另3个队员的身高则分别为1.51 m、1.50 m和1.49 m。极差(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之差)仅为0.03,确实最为均匀。然而,能否确保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以众数作为选择标准,所选队员的身高就都是最均匀的呢?
为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上例中的数据稍加改变,让这20个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m)如下:
1.321.331.341.371.381.391.441.44
1.451.451.461.46
1.471.471.481.48
1.511.521.521.52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毕业后都很难找到工作,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是供需失衡造成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是由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已经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面对这一现状,我国教育部调整了教育策略,提出要加快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立,加强普通高校向实用性高校的转变。要想使学生成为技术型人才,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地方院校,特别是民办高等院校,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和教育新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文章根据我国地方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市场营销教学中的策略。
1虚拟仿真技术
虚拟仿真(Virtual Reality)又被称之为“模拟技术”,通过虚拟系统模仿真实系统的一项技术,也就是说,虚拟仿真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等媒介感受虚拟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逐渐意识到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虚拟仿真实训就是在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中采用分布式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远程协作的一种电子实训平台,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辅助器材,使用仿真软件,建立真实的教学平台。通过虚拟仿真软件模拟真实操作,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研工作效率,还能提高教学效率。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根据自身教学需求,建立虚拟仿真训练室,通过情景教学、人机互动等虚拟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2虚拟仿真技术在市场营销实训中的有效性
21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市场营销实际训练中,使用虚拟仿真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学生可以在自由、逼真、专业的环境下感受教学氛围,从而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市场营销理论知识,通过对抽象理论知识的加深理解,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样能够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增强。
22有助于学生参与市场营销的全过程
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市场营销实际练习中,可以?学生充分体验市场营销的全过程,包括产品研发、产品改革、市场调研、数据分析、市场测试、产品定价、促销策略、广告投入、售后服务、资金管理、市场推广等各个流程。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将市场营销中的营销方式显现出来,让学生在参与演练过程中体会到销售本质。教师在使用虚拟仿真技术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次尝试,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练习自己的薄弱环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错误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针。
23有助于节省实训的时间和成本
在市场营销虚拟案例中巧妙设置现实操作技术,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对实际训练的限制,从而将一个企业需要长时间总结的经验在短时间内呈现在学生面前。相较于传统的实际情境教学而言,在虚拟环境下,学生的训练空间得到有效提高,而且训练时间变得更加自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实际演练。并且,在虚拟仿真软件中,教师可以安排多名学生同时操作,或是安排学生单独多次操作,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由主动。通过虚拟练习,可以有效完成对市场营销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24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实际演练所获得的优势是前所未有的。在市场营销实际活动演练中,参加实际训练的学生可以通过虚拟任务,同时参与市场竞争,并探索能否与其他业务互相合作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很多新鲜元素通过与市场营销相结合的方式,变得更加智能,交互性也更加突出,从而营造出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更自由、更开放的氛围中实际演练市场营销环节。
3虚拟仿真技术在市场营销实训中的应用策略
31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课件的开发
在市场营销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遵循课程整体协同原则,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要与目前课程教学内容相互结合,课程之间形成关联,倡导教学内容多维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主体多元化,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素质培养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实现综合型、设计型、体验型课程开发的整体建设格局。
32虚拟仿真实训师资队伍的培养
市场营销虚拟仿真实训旨在让学生真实体验企业市场营销的环境,教师作用的发挥对实训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整合现有师资,构建一支独立的、相对稳定的实训师资队伍,保证实训教学工作的运行,同时要求教师团队成员中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33虚拟仿真实训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
市场营销的实际训练教学观念应注重建立“以学为本,教师辅助”教学理念,将学生设置为“职业人”,让学生占据教学主导地位,教师通过市场规则、经营理念引导学生逐步参与到实际训练中来,并让学生学会承担岗位相应的风险与责任。在不同的实际训练环节,教学理念可以按照模拟岗位的不同做出相应调整,使角色定位变得更加具有多样性。在实际演练过程中,教师作为仿真训练的引导者,应重点提高学生的演练积极性,努力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实际训练的示范环节中,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业务操作变得更加规范。在实际演练中,教师是监督者而不是指挥者,应倡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学习理念。在考评阶段,老师是发现者而不是评判者,倡导考评指标的多元化,积极发现和激发学生潜能,启发学生个性化成长。
34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工作实践中把学生放在应有的主置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行政性、强制式的管、卡、压的工作方式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生的进取精神,压制学生的创造力,使教育管理失去生机和活力。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情感,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要坚决反对和防止任何损伤和践踏学生情感的行为。教职工既要按章办事,又要实施情感投资,充分体现工作的人情味,通过沟通交流,去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其处处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从而有效地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尊重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理性追求,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证,服务是拓展。一般来讲,学生思想问题有三点:一是是非不够清楚的问题,主要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二是行为养成的问题,主要靠以管理为主的养成教育;三是具体的实际问题,主要靠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要将教育、管理、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教育、管理、服务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只有为学生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实心实意做好事,学校的工作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职工必须始终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重,用组织赋予的职责服务于学生、造福于学生。做到情为学生所系,坚持与学生心连心,始终把学生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倾听学生呼声,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难;做到利为学生所谋,时刻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牢固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既享有作为公民应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者应享有的特殊的法定权利,他们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近几年来,高校在其管理中侵犯大学生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母校侵权的法律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说明大学生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因此,依法管理、依法从教,尊重和保护大学生合法权利,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这是依法治国对高校管理提出的要求。2005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使这一要求更为突出。如果不强化依法治校这一意识,老师或学校就很可能成为学生的被告。高校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与国家新的法律法规相适应。教育者在做到依法办事,按章办事的同时,要适时在学生中开展成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守法意识、维权意识,即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就家庭地位而言,大学生应该自己照顾自己,自觉减轻父母负担,甚至应自食其力了;就社会角色而言,自己已是一名社会公民,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就法律意义而言,自己已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必须遵纪守法,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应当负起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有权通过正当的途径、合法的渠道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低年级数学 数学叙事 叙事结构
一般来说,叙事总要受到某种内在结构逻辑的制约。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出于对故事的通俗性认识,多将“叙事”问题理解为“讲故事”或“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数学教学研究”,并不看重其间的结构性特征,显然有着认知上的简化和泛化偏向。故此,就有必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叙事问题作一些理论上的辨识,而之所以选择低年级数学进行分析,又因为这一阶段知识结构的相对浅显,便于比附、构建出“故事”,更具叙“事”意义上的可显示度。
一、叙事:作为一种普适性的表述方式
人类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叙事作为其基本内容,已然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以“讲故事”为表征的教学叙事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反映出生活叙事品格在教学中的存在。如果说,历史、文学等人文科学中的叙事在于通过故事传达自身的生活经验世界,看重现实呈现和情感再现的感性结构关系,突出的是对历史认知和人文情怀的体悟,那么,数学叙事则显然不再以此为目的。它所追求的是故事背后所蕴涵的理性知识,感性故事寄予的是对理性知识结构关系的认识,而叙事是进入这一空间的门径。此时,叙事重心已从人文叙事的感性方向转向了理性方向,发生了主导层面上的逆转。显然,这种逆转是叙事顺应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适应性变化。从表层上看,这似乎背离了叙事的基本指向,但在深层上,叙事得以和数学教学共生,其实并没有离弃数学和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一同作为生活同构物的内在设定。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利用叙事方式来形象化的比附数学知识,通过故事的生活性和易感性提升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延展数学知识传播的途径和能力。
二、知识的结构关系:小学数学叙事的逻辑维度
叙事总是依据一定的内在结构展开,而叙事研究也就需要深入到这一结构中去。在历史和文学等不同的人文叙事中,故事一般摆脱不了生活、情感甚至某种精神价值等内在结构的制导。然而到了数学教学过程中,叙事发生的“逆转”显然不再适用于人文叙事观念。这种“逆转”源于知识结构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摆脱人文叙事的结构方式,转而以某种知识结构关系取代人文叙事的精神结构。数学叙事中的故事情节可以不必考虑故事的艺术性因素,不再依据故事的生动性和完整性甚至是生活的真实性等要求,而侧重于知识结构关系与故事的比附。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为了便于知识的比附,故事在尽力维持通俗易懂的同时也就应该尽可能地和知识结构安排保持直接的关联性,努力缩短从“故事”到“知识”的心理接受距离。一般来说,这样的故事会变得篇幅短小,结构简单,内容明白浅显。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淡化、消除故事本身可能蕴涵的社会学、文学、历史学等内容,对故事本身多做“减法”,以免“额外”附着内容过多干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当然,由于知识点的众多以及故事的相对短小和普遍,也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叙事的碎片化,零散化,还需要强化知识结构的科学安排去整合和引导。事实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可以有一个到多个的故事形式,但不管故事面目如何多样,围绕相关知识的结构性内容是不可能有明显变化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同知识点的内容往往也就构成相关叙事的基本“功能”因素,教师只要围绕这种结构性的知识关系去经营教学叙事也就可以了。
三、低年级数学教学:数学叙事应用的主要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方法的应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在注重叙事与知识结构关系比附的同时,讲求叙事的形象性、生动性以及与学生身心特点的充分结合和兼顾,无疑可以发挥出叙事教学的积极。这在小学数学知识的传授和练习实践等方面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1.讲授:叙述中的形象直观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把抽象的知识溶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学生在叙事过程中体悟知识。比如,关于低年级的“10以内”的识数问题,虽然知识较为浅显,但仍有一个利用叙事结构优化教学方式的问题。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依据相关知识点编撰成诸如“数字比大小”一类的小故事,尽量突出故事内容与知识的相关性。显然,由于故事的编排和相关课程单元的知识结构有着明显的同构性,加之故事的情节性、场景性、生动性等容易使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通,形象直观,完全可以强化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此时并不需要故事的传奇性和悬念性,以及过于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环境氛围,只要故事能清晰地寄寓知识内容,契合儿童身心特点,便于接受就可以了。
2.练习:知识探究的趣味性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智力的重要途径。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自觉性和自控性差、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数学练习容易变得枯燥乏味,也就需要更多考虑到练习课的趣味性,以便激发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而充分开发、利用叙事内容的趣味性也就利于达到这一点。比如,在二年级期末时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时,可以把本学期所学的多种问题整合到一个故事中,要求学生阅读故事并解决文中的数学问题。笔者就利用过当前传播度很高的“喜羊羊与灰太郎”的故事来提升数学叙事的趣味度,曾编撰了一个“喜羊羊和美羊羊”开商店的故事,利用商店货物的增减、商品的买卖等情况和行为来整合知识,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创设这类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练习,大大增强了练习的有效性。而类似比附性的知识教学手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可谓十分常见,说明叙事教学的合理使用对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还在初成阶段,单纯的知识传授无疑不能适应他们的身心特点。通过基于知识结构关系营构出的短小精悍的趣味故事更能体现小学数学知识的阶段性特征。而随着数学知识的愈加抽象化,日常生活故事的比附已不大能适应知识结构性关系的寄寓,因此,这种方式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具有阶段性作用,而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则要弱化得多。个中原因并不在于叙事已不能作为一种方法被使用,而是因为随着知识结构的复杂与难度增加,故事必然向着长度和深度发展,这就增添了教育主体营造故事的难度。因此,叙事性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也有其显然的不足,小学数学教学对于数学叙事的使用也有一个使用的阶段和“度”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虚拟现实平台;虚拟现实技术;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13-04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tudy the virtual training mode by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find some matter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 practical teaching. For these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way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s.All these studies not only can give good suggestions to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 practical teaching, but also can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s and improve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virtual reality platform;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prac-tical teaching
1 前言
VRP实践教学,是指在实践教学中应用VRP(Virtual Reality Platform,虚拟现实平台)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工作流程,学生在虚拟的实训场地中在线完成实景训练的一种新型实践教学方式。目前,VRP虚拟现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之中。VRP虚拟现实技术良好的交互性,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来获得真实的体验。因而,虚拟现实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虚拟出一辅助教学的有效环境,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缺乏设备、缺乏场地、缺乏教师的不足之处,为实践教学构建出一个现代化的环境。
目前,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都已新建了虚拟现实实训室,对传统实训方式形成有益的补充。特别是随着虚拟技术的更新,2016年进入虚拟技术元年,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虚拟现实技术,掀起了虚拟教育的又一次热潮。高等院校主动建设虚拟实验室,开展虚拟实训,希望通过这一新的技术浪潮,提升学生实训的积极性,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并形成产业研合作的新型平台,从而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社会战略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但虚拟现实技术在带来技术新奇性的同时,能否在长期的教学中产生较好的效果?虚拟现实技术在带来真实体验感的同时,能否有效传递真实技能?虚拟现实技术在带来技术辅助的同时,如何有效回避技术依赖性?虚拟现实技术是否只是一股浪潮,能否对教学产生持续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深刻影响了虚拟现实实践教学的最终效果,影响了教学方式的革新。只有在实践的调查和比较中,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效果调查
目前在高校中应用的VRP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有两种类型:桌面虚拟现实技术和沉浸虚拟现实技术。桌面虚拟现实技术较为简洁便利,以计算机屏幕为窗口,与虚拟世界交互。其实训教学优势在于价格便宜、易于操作、掌握迅捷,但缺点在于体验感不强,无法产生身临其境感。沉浸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虚拟头盔设备,将使用者带入虚拟环境之中,充分调动调动使用者听觉、感觉。其实训教学优势在于体验感强,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但缺点在于价格较高,熟练使用需有一段练习时间。
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两种类型皆得到一定的应用,但由于造价方面的原因,桌面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得较为广泛。因此,选择VRP虚拟现实技术的桌面虚拟实训系统作为测试平台,选择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3级和2014级2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来比较虚拟现实实训方式和传统实训方式。在研究中以实地调查效果为主、问卷调查效果为辅,综合考察,得到全面的结果。
问卷调查环节中发现的共性问题 在问卷调查环节,共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3级和2014级210名学生发放问卷21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05份。问卷调查从学生对不同实训方式的态度、评价出发,进行虚拟现实实训与传统实训的比较,从而合理评价两种实训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一些较有共性的问题。
首先,学生参与虚拟现实实训的热情高涨,普遍表达了引进新型实训方式的愿望。大部分学生认为,虚拟现实实训方式构建了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能够有效地解决实训设备有限、实训场地不足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接触设备的机会和时间。同时,大部分学生也表示,虚拟现实良好的人机互动,让其产生参与游戏的感觉,增强了其参与的冲动。从中可看出,虚拟实训已具备全面进入教学的契机。
其次,学生对虚拟实训是否能够有效增强实训教学效果持不完全肯定的态度。42%的学生认为,虚拟实训优化了实训流程,必定会增强教学效果;26%的学生认为,虚拟实训有一定的参与性,但无法增强实训效果;32%的学生持不肯定态度。因此,从中可看出,学生虽然欢迎新型的实训模式,但对效果有不同看法。
最后,学生对参与虚拟实训平台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性。从问卷的情况来看,63%的学生表现出参与的积极性,其中2014级愿意参与的达到41%,2013级愿意参与的仅有12%。从此可看出,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明确的发展意向,对参与固定的项目建设积极性不高;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处于技术增长阶段,对参与校企合作具有一定的兴趣,因此抱有一定的尝试性愿望。
从这些共性问题可看出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和校企合作渠道的不畅通,已严重影响虚拟现实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实地调查环节中发现的共性问题 在实地调查环节,选择三种实训教学方式进行实验。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3级和2014级210名学生中选择99名学生,分为三组,每组33人,两名实训教师负责。第一组采用传统实训方式学习摄影机的使用,第二组采用虚拟实训方式学习摄影机的使用,第三组采用虚拟实训方式+传统实训方式学习摄影机的使用。
在第一组传统实训方式中,实训教师采用理论学习+实训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师先在两个理论课时内讲解摄像机使用的方法技巧;然后在两个实训课时内以学生使用摄像机、教师辅助指导的模式进行实训教学;最后完成教学效果测试。
在第二组虚拟实训方式中,实训教师采用在线学习+虚拟实训方式进行。教师先在一个理论课时内在线操作,带领学生熟悉虚拟实训系统;然后在一个理论课时内讲解摄像机使用的方法技巧;接下来在两个实训课时内,学生在线操作虚拟实训系统,完成虚拟仿真实训;最后完成教学效果测试。
在第三组虚拟实训方式+传统实训方式中,教师先在一个理论课时内在线操作,带领学生熟悉虚拟实训系统;然后在一个理论课时内讲解摄像机使用的方法技巧;接下来在一个实训课时内,学生在线操作虚拟实训系统,完成虚拟仿真实训;再紧接着在一个实训课时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地应用实体摄像机实训;最后完成教学效果测试。
在教学效果测试环节,采用统一操作测试,共十题,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检测。在三个实验组的测试中,可看出教学效果最好、出错率最低的为虚拟实训方式+传统实训方式,虚拟实训方式的教学效果次之,教学效果最差的为传统实训模式。从学生的反馈中进一步寻找原因,可以发现在传统实训教学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实训教学效果较差。
第一个方面在于实训练习和实训讲解的分离。在传统实训教学模式中,教师在理论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述使用摄像机的知识点。由于课件的局限性和距离感,使学生无法产生直观的认识,只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无法直观地指导实训学习。
第二方面在实训环节中,由于设备的限制,采用的是分组练习法,五人一组,共用一台摄像机。因此,在120分钟的实训教学环节中,平均每人只有20~25分钟的使用时间,限制了练习的熟练度。
第三个方面是实训教师有限。33个学生共用两名实训教师,平均教师指导时间只有7~8分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接受指导的深度和广度。
从总体来说,学生的反映是,理论环节未理解透彻,实训环节时间有限,未掌握熟练。在虚拟实训教学的学生反馈中,可发现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在于虚拟环境与实体设备有一定的差异,对实体设备不熟悉,导致应用起来无法得心应手;第二个方面在于虚拟仿真环境真实,易于学习使用,但带有较强的新奇性,在实验中难免产生对实训系统的好奇心,沉溺于系统的体验和功能的开拓中,有些忽略知识点的掌握,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熟练掌握该部分知识点。
从总体来看,学生的反映是仿真系统与实体设备有差异,易于沉溺系统体验,忽视知识点的掌握。在虚拟实训方式+传统实训方式的学生反馈中,可发现学生对此认可程度较高,但发现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系统熟悉时间、在线学习时间、虚拟实训时间、实体实训时间是否分配合理?什么样的比例分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实体摄像机与虚拟摄像机型号存在差异,如何通过系统的完善来减小差异,增强教学效果?最后,教师在虚拟实训方式+传统实训方式中,该如何指导学生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从实验中可看出,虚拟实训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但其自身又滋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
3 增强VRP虚拟实训教学效果的建议
合理设计VRP实训环节在实训教学中的阶段和比例,与传统教学方式配合,有效增强实训教学效果 VRP虚拟现实教学不是对传统实训教学的颠覆,而是对传统实训教学的有益补充。
首先,从问卷调查和实践研究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虚拟实训环节。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种技术对教学开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撑,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目前,教学中普遍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基础知识和技能进步性学习能够带来很好的效果。虚拟现实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多媒体技术,它可以并能够对多媒体技术形成有益的补充,共同丰富、完善教学环节。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应经过相应的选择,选择多媒体技术无法深入发挥效果的教学内容来发挥相应的优势。比如摄像机的使用和学习,非直观的触感无法产生深刻的印象,为熟练掌握该技术做出良好的铺垫。因此,在这样的虚拟教学环节能发挥相应的作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在合理的效益下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VRP的设计应该和传统的实训环节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实训体系和实训流程,增强教学效果。VRP能否和传统实训平台实现无缝对接,直接决定了虚拟实训+传统实训的学习模式能否发挥其最大的效应。如果对接顺畅,虚拟现实技术就能发挥自身的作用;反之,就会影响教学效果。比如在摄像机使用技能的学习中,对虚拟现实实训平台中摄像机型号的选择、体验感的设置,都直接关系到传统实训环节的实现。因此,在虚拟实训环节设计中,要考虑传统实训的需求,形成良性对接。
最后,VRP虚拟实训环节的比例要合适,应和理论学习、传统实训的比例相互配合,增强教学效果。理论学习、虚拟实训、传统实训共同支撑整个教学环节,只有合理搭配,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虚拟实训方式+传统实训方式实验的学生反馈来看,平均分配课时量并未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82%的学生认为,可适当延长传统实训的时间,减少理论学习的时间,最好能将虚拟实训和理论学习整合为一个模块。因此,虚拟实训环节的设置需从理论学习和传统实训的现实基础、现实条件出发,形成系统性的新型实训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合理设计虚拟实训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实训教学效果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三方面的优势,能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技术,广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机会较少,因此能够激发好奇心,从而积极参与;
2)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强烈的沉浸感,带来真实体验,能辅助学生获得真实的触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从而为掌握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3)虚拟现实实训平台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构筑了亲切的学习环境,促进了人际交流,从而使学生在亲切的学习环境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这三个优势也会为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首先,虚拟技术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容易使学生沉溺于对虚拟技术的体验中,忽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在相应的时间内无法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削弱教学效果。其次,虚拟技术的沉浸感带来真实的体验,但现实学习环境和现实技能的应用,与虚拟世界有一定的差异。从实验中可看出,52%的学生反映,在虚拟实训环境中能熟练操作设备,但是接触到现实设备,还有一定的陌生感和差异度,不能立刻熟练操作设备,适应真实设备。最后,虚拟现实技术良好的人机交互,学生的接受度高,但是容易形成学生对虚拟世界的依赖性,沉溺于虚拟世界,忽视真实环境。
从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优势与缺陷可看出,在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时,应合理设置学习板块,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避免学生的好奇心、体验感带来的负面效应,增强教学效果。
合理设计虚拟现实实训环节的控制权限,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实训教学效果 在虚拟现实实训环节,由于学生进入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虚拟的世界中使用者具有较大权限,能自由地控制学习的进度和深度,因此,拟实训中使用者的自由性具有三方面的优势:1)虚拟实训环节建立在非线性的基础上,学生可随时返回学习,或提前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调节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质量;2)虚拟实训环节中,学生可随时与教师交
流,反馈学习中的问题,获得教师及时的回答,提高学习效率;3)虚拟实训环节中,学生之间可在虚拟实训环境中自由交流,形成学习讨论组,对学习内容、学习的难点重点、学习的心得进行及时交流,从而加深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但是,这种虚拟现实技术赋予的自由性也会带来教学中的一些问题。首先,非线性的学习方式,使教师难以统一控制教学进度。而且在实训中,师生比悬殊,教师更难控制虚拟实训中学习的深度和进度,为后期传统实训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其次,实训教学环节中,教师对虚拟世界的掌控性要远远低于现实世界,无法兼顾全体实训学生。在实验中,教师普遍反映,只能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回答,对其他学生无法有目的地去关注。最后,在虚拟实训环节,学生自发形成的学习交流讨论群,也具有相应的不可控因素,若缺乏相应引导,学习交流的效率会相应降低,甚至会浪费学习时间,降低教学效率。因此,在虚拟实训平台设计中,应该从教师对教学进度的控制、对学生的反馈和对学生的引导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师在虚拟实训环节的控制权限,合理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4 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具有极大潜力。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教学中的实训方式和模式,也改变着实训教学的思维,所以在教学中思维的转换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要应用新型教学思维去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同时,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在带来教学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效应。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对技术的合理设计与应用,尽量降低负面效应,提高技术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宋达.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设计[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李建荣,孔素真.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3):98-100.
[3]张建武,孔红菊.虚拟现实技术在实践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0(4):109-112.
关键词:虚拟化技术 实践教学 VMware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7-0228-01
虚拟机,通过虚拟化软件支持多个操作系统在单物理机上并行,且每个虚拟机可单独被封装在一个文件中,具有使用和移植方便的特点。通过虚拟机我们可以虚拟CPU、硬盘、内存等完备的硬件设备,且可以随意使用,对物理机本身没任何伤害,这为计算机实践教学带来了方便,本文主要论述了VMware虚拟化软件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 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而教学经费远远跟不上学生数量,实践教学设备不够,不能支持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课。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多数高校BIOS设置了密码,硬盘设置了保护卡,管理软件屏蔽了控制面板等,学生无法进行相应的BIOS设置、新软件安装试用和Windows设置等。二是进行一些系统维护实验如格式化、操作系统安装等会对硬件设备有所损害,所以老师多使用课堂教学方式。三是高校现有机房设备不够,不能满足计算机多台计算机及设备进行计算机网络实验。四是由于缺乏实验环境,不能正常进行操作系统实验和网络安全实验,学生只能学习到一些入门的操作系统或是通过老师的课堂讲解获取知识,一般效果不是很好。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把VMware虚拟化技术应用到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
2 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计算机维护实验应用虚拟化技术
计算机维护实验如格式化、磁盘分区、操作系统安装等会对硬件设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这是高校机房所不容许的。把虚拟化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维护实验中,学生可以随便进行格式化、磁盘分区、操作系统安装试用等维护实验,就算操作中出现了问题,在虚拟环境中也可以很便捷的恢复所用的操作系统。这是因为虚拟机对应的只是真机上的一个文件,在上面进行任何操作对硬件设备不会有任何伤害,具有保证原系统安全、映像功能方便恢复系统、克隆虚拟机(可以随便使用,在完成任务后直接删除克隆虚拟机就行)等优点。
(2)虚拟化操作系统实验
在虚拟环境中,利用虚拟机可以对电脑上硬盘与内存的部分虚拟出多台机器,且每台机器是独立的,可以单独进行操作系统而相互不影响,且这些虚拟出来的机器每一台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硬盘、操作系统和CMOS,可以对其进行分区、格式化、系统及应用软件安装等操作。在实验完成后或实验过程中一旦虚拟系统发生崩溃,直接删除即可,不会对现实计算机系统造成任何影响,同样若现实计算机系统崩溃后也不会对虚拟系统造成影响,在重装系统后可以继续以前的虚拟系统,具有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等特点。
此外,由于Unix、Linux操作系统和Windows操作系统有着很大的不同,学生在学习Unix、Linux操作系统时往往觉得很难,学习效果不佳。而若使用Windows系统下的虚拟机软件进行Unix、Linux操作系统学习时,不仅可以随意的进行各个操作系统的转换,而且虚拟机可以具有Unix、Linux操作系统的功能,大大方便了学生学习Unix、Linux操作系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3)虚拟化计算机网络实验
由于计算机网络实验需要运用到很多设备且占用场地一般较大,高校机房现有设备和实验环境难以满足实验要求,且就算能进行计算机网络实验,一般也是两三个学生共同进行,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实验效果不好,而使用虚拟化技术就可以满足多人的实验。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一台电脑的虚拟系统完成多数网络实验任务,不仅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时间和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如果一些同学不能按时按成实验任务,在虚拟环境中也不必担心下次实验时上次的实验结果不见,造成重做。因为虚拟系统只是主系统中的一个文件,个人或小组可以各自使用和管理自己的文件,相互间没有任何联系,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效的保存,且VMware具有挂起功能,可以一次性保留所有现场。
(4)网络安全虚拟化
在虚拟环境中,网络安全实验如黑客工具使用、数据加密系统应用、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等都可以有效的进行。高职院校只需要投入很少的资金,对原有的网络实验设备进行更新和改进,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实验环境,避免因为网络设备故障或连接问题影响学生实验成果或增加设备维护和保养费用等问题的出现。同时应用虚拟化技术可以让学生在一台电脑上进行多项网络安全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让学生深入了解理论知识,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结语
总之,虚拟化技术应用到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可以有效的解决当下高校实验设备不足、实验环境不好等问题,不仅能够正常的进行实践教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以在高校计算机实践教学中推广虚拟化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崔益峰.虚拟化技术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