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4:57:49
导语:在设计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关键词:游戏化学习;体验学习;网络课程;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80162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颖(1989-),女,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的渴求与日俱增,网络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显现,网络课程也渐渐地成为数字化学习者重要的学习形式。纵观网络课程发展现状,网络课程普遍是以文本加视频的形式呈现,重教学内容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等。许多研究者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课程设计[12]。如何设计促进学习者参与和自主知识建构的网络课程是研究者关注的研究课题。
数字化游戏的潜在教育价值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有关游戏与教育的融合机制受到许多高校和研究者的关注,并开展了各种研究项目,游戏在教育中的潜在价值得到了证实并颇有成效[35]。但将游戏化学习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仍然遇到很多困难,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笔者试图将游戏化学习理念应用到网络课程设计中,设计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动机和持续参与的学习情境,在情感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1 游戏化学习、体验学习和体验式网络课程
当前的大型网络游戏,即是在一个虚拟仿真情境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渐进性地完成总的任务目标,在及时反馈和奖励机制的激励下,进行持续性的沉浸性任务活动,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游戏具有高度的竞技性、仿真性和互动性。王大平指出,所谓游戏化学习,即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培养目标与发展、评价手段、就学习者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发展工具、评价方法、教学策略[6]。游戏化学习就是借助游戏的特性,利用游戏化的学习手段进行学习,在游戏化的学习情境中传递学习知识,学习者在人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内化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愉悦。
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基于“直接经验+情意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的反复循环,在特定的情境中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强调了经验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体验式学习等同于个性化的转变和成长, 其优势在于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愿望[7]。相关研究[8]表明,体验学习在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有积极影响。劳拉·乔普林(Laura Joplin)[9]认为,学习即体验,强调学习环境设计对于促进体验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体验学习理论对在线学习课程设计的启示是课程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技术支持下创设有助于学习者参与的学习环境,引导学习者进入真实的情境,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学习的过程,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通过对游戏化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简介,可发现两者均强调学习者的高度参与和动机的激发,区别在于游戏化学习为学习者创设高度参与的情境,而体验学习需要创设促进体验学习的学习情境。游戏化学习情境设计恰好满足体验学习对学习情境的要求。两者结合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中,以期两者相辅相成,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 体验式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基于游戏化学习的课程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游戏加课程的组合,也不是将游戏应用到课程中解决某个知识点或者作为练习的手段,而是将游戏的思维和游戏的机制运用到网络课程整体设计中,通过任务、奖励、挑战、竞争、好奇等手段来激励学习者,引导学习者互动和学习[10]。
(1)目标导向过程体验 。
游戏化学习明确的可量化目标更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根据游戏化学习中目标制订策略和网络大学生追求学习效率的特点,设计明确、片段化和螺旋上升式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导向。在学习过程中,使每位学生都有具体的、可衡量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就是学生进行短期和长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可以像玩通关游戏一样,进入下一个目标的深化学习中,自定步调进行学习;对于水平较低的学习者来说,可以在选择合适层次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2)拟真任务情境化设计 。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在一定情境下的行动中,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默会知识将在人和情境的交互中将发挥作用,更有利于知识的构建。游戏化学习和体验学习都强调情境的创设,在游戏化学习情境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游戏化学习一般都将学习内容与一定的仿真学习场景相联系,在仿真的虚拟场景中解决问题,完成阶段性任务,在完成操作性任务过程中,进入强制化学习状态,在体验式课程设计中,可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不同水平的学习任务,创设仿真学习情境。
(3)动机激发和奖励策略 。
游戏化本身具有兴趣性,并存在着内在奖励与及激励机制,来吸引学习者沉浸于参与的学习行为当中,游戏化学习使学习者更主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会在操作对象和变量上变得积极,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控制权,并致力于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有研究表明,利用游戏给学生创造“流体验”学习更容易沉浸,从而达到深层参与的效果[13]。大多数游戏里面都会设置一个积分榜,以此来显示不同玩家的效率等级和成就。同样,学生通过不同程度的学习可以获得相应代表等级的徽章,例如学徒工徽章、熟练工徽章等。当这些里程碑式的任务完成时,学习者在获得类似徽章的这种奖励过程中成就感油然而生,并继续投入到下一个任务的学习过程中。
(4)及时反馈策略。
游戏化学习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及时反馈。当学习者在完成测验时,系统会对其做出相应的反馈,如给出正确的答案或者提供相应的思路或者线索,激发学习者继续尝试的热情。在反馈机制的激励下,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如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措施,进入自我调节的学习状态中。教师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显得无足轻重。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自己所选择的课程时,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学习速度、处理困难、核对答案、获得反馈信息,必要时还可以观看指导视频,最终获得积分并提高等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更像是一个顾问或是教练,只有当学生在某个特殊领域遇到困难并提出请求帮助的时,教师才会出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5)反思和评价策略 。
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系统会通过可视化的数据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如做练习的时间、学习视频的时间、获得的徽章数量以及成就等级。通过这些数据能反映出学生在哪方面是熟练的,以及在哪方面遇到了困难。教师会在幕后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并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做出相应评价。在游戏化学习中,学习评价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转变了传统的网络教育中重视结果性评价的方式。
3 基于游戏化学习理念的体验式网络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3.1 课程设计框架
本课程是按照游戏化学习的设计结构来进行设计的。学习者进入学习课程界面之后,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操作方法、定量式的评价方式介绍。课程主要分为五大模块,按照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安排知识点衔接。五大模块均采用相同的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包括微视频知识点导入、学习任务及反思评价。课程仅要求学习者学习前三大模块,后三大模块为选学内容。
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主要是以丰富的作业为学习载体。根据游戏的设计特点,每一个模块主题都根据知识点的内部结构和逻辑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的进阶方式将知识点以操作式的任务进行学习。此作业是基于真实的学习情境,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分解案例情境中的知识点,将知识点设计成作业的形式,学生在人机操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点内化。系统会根据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做出反馈,并将结果反馈给学习者。不符合要求的作业,系统会自动打回重做,并做出惩罚,如扣除相应的积分。
关于学习的评价,主要是采用定量式的评价方式,区别于网络课程注重定性评价的思路。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软件会记录整个过程,将各项指标参数作为打分的依据。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会以学习积分的形式呈现,并让学生在学习竞争中获得学习动力。学习积分很好地反映了一个学生在班级学习活动投入的总体情况,积分的多少与学习质量没有直接关系,只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与活动量相关。根据积分数量,系统会根据学生积分和本班最高分的差率自动划分为5个等级。学习者通过查看积分了解其它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相互竞争中促进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
3.2 体验式网络课程学习效果
本文主要通过平台上的统计数据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感受来分析网络课程设计的学习成效。共有291个本科生选修了本门课程,其中有198人完成了本门课程,有23人超额完成了所学内容。通过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可简单发现,本门课程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新媒体联盟(NMC)及Educause学习计划的最新NMCHorizon报告称,对未来5年高等教育战略技术规划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有6个,其中3个就是便携式小工具、游戏化以及学习分析。该报告指出未来2~3年内的趋势是游戏以及游戏化。游戏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程中,游戏化将利用游戏自身的机制和文化来塑造课程本身,创新课程设计模式[14]。游戏化学习与高校网络课程相结合,也必将给高等教学带来巨大的革新。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梁林梅,焦建利.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2(6).
[2] 伍顺比,江 玲.网络课程设计缺失和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7(12).
[3] QUIRE,K D.Replaying history:Learning world history throughplaying civilization III[D].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2004.
[4] 程君青,朱晓菊.教育游戏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J].现代教育技术,2007(7).
[5] 尚俊杰,庄绍勇,李芳乐,等.教育游戏的动机、成效及若干问题之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08(6).
[6] 王大平.基于游戏化学习的网络教学交互设计研究[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05.
[7] KOLB D A.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4173.
[8] LINDA A MOONEY,BOB EDWARDS.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socialogy: service learning and other community based learning initiatives[J].Teaching Sociology, 29(2):181194.
[9] LAURA JOPLIN.On defining experiential education[J].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2004(1):1720.
关键词 高职;现代设计史;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28-02
教育部的《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文件提出:“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融合,近年来,湖南高职院校充分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取得重要进展。为实践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以高职现代设计史课程第二单元“新艺术运动”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解决传统理论教学中的问题,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1 课程现状分析
课程内容分析 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旨在阐述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各国出现的设计流派、风格、设计师、经典设计作品。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详尽系统地掌握设计发展的形式、风格变迁,以及设计理论对设计风格产生的影响,从而为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该门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信息丰富、理论性强,与现代设计实践有一定的距离。比如“新艺术运动”这一章节,主要知识点包括三个模块:新艺术运动得名原因、新艺术运动在欧洲的开展情况、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点。其中在具体国家开展情况的介绍中,涉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介绍;艺术风格又分为直线派和曲线派两种类型。2个学时的时间里,要学习了解这么多的知识点,如果沿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学习积极性、参与性不高,从而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技能有了初步了解,但对艺术设计发展历程、风格流派缺少系统的认知;另一方面,作为90后,他们的思维活跃,学习目的性强,对感兴趣的内容愿意花时间去探索尝试,对认为“无用”的知识,表现出较大的惰性。此外,他们排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活泼、有趣课堂,“学中做、做中学”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2 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内容选择 高职教育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导向。鉴于此,在现代设计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打破传统学科式教学内容构架,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三贴近”原则,聚焦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和专业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项目为教学载体,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搭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之间的桥梁,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服务。
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本课程确立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风格特征和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2)能力目标:学会从时代背景入手鉴赏、分析设计作
品,并能在设计实践中借鉴相关元素进行专业设计。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检索能
力、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方式设计 鉴于90后学生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课前通过课程平台资源,引导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利用图片、视频、动画、PPT等多媒体载体,解决课程的重难点问题,使课堂富于动感和吸引力;课后,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及大学城空间留言、在线测试等方式,进行交流、探讨,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与设计实践对接,实现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程采用综合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翻转课程方式,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实践进行全过程的评价,兼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的考评,引导学生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成就感,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教师的教”为辅线的教学思想。
3 教学过程设计――以“新艺术运动”为例
课前准备 在上个单元课结束时,教师布置“新艺术运动”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充分预习,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划分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登录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平台、世界大学城教师个人课程空间、Internet网络等,搜集、查找西欧各国新艺术运动开展情况的资料,并整理、制作成汇报PPT,以备上课使用。
课中实施 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习汇报阶段、分组讨论阶段、案例分析阶段、创意拓展阶段、课堂小结阶段。
首先,每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代表,采用PPT演讲模式汇报本组课前预习的成果;教师听取汇报后进行逐一点评,及时发现、校正、解析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阶段要解决本单元的难点问题――新艺术运动的艺术特点。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以知识抢答的形式汇报交流,锻炼探索精神、分析能力,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采用与前一单元“工艺美术运动”作对比的方式做好启发、引导,以加深学生对新艺术运动本质特征的认识。
通过前两环节的学习,解决了本单元教学中常识性知识点的学习,第三阶段转向应用性知识学习。教师通过幻灯片、音影、视频等方式展示吉玛德巴黎地铁站入口的设计、霍塔塔赛尔旅馆内部装饰设计等经典作品,剖析讲解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原理,为第四阶段创意拓展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在创意拓展阶段,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方向,布置创意设计任务。此阶段,限于时间,主要完成创意草图,强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结合。创意拓展环节结束时,通过创意展示,小组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下课前10分钟,教师再次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强调教学重难点,要求学生利用大学城教师空间课程平台复习巩固本单元知识点,同时下达下一单元课下预习任务。
课后拓展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一是要求学生登录大学城空间,完成本单元的在线自测任务;二是要求学生将课堂上的创意草图加以完善,将它创作为正式的彩色创意作品,并拍照上传至个人的学习空间,作为平时作业记录,方便自己查阅、同学相互借鉴以及教师批阅。此外,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以及空间课程留言板,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
4 教学效果反思
本单元课程教学中,教学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将信息化教学贯穿始终,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信息资源,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充了教学内容,延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文、图、音、影多媒体的综合展现,小组研讨、案例分析、创意拓展等多种教学方式的采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理论知识的思考,体现了职业教育“学做一体,教学合一”的基本理念,达到课程预期教学目标。今后还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进一步充实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倩,叶燕,秦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5(7):43-44.
[2]刘心.高职《物流仓储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18):43-44.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情境
0 引言
21世纪,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场深刻的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它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不同,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角色、学习目的、地点、学习媒体、学习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针对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涉及到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问题展开探讨。
1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
在传统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一般用简单的实物、图片、语言和动作等,因为缺乏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直观性、有趣性、丰富性,所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不容易发生。而有了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支撑,使得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变得更加丰盈、直观、生动、高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利用动画、音频、视频、网络、非线性的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等信息技术,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生动直观的形象能够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同化或顺应所学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简单地说,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就是依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
2.1 设计问题情境
应用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学习情境设计是问题情境,它是在学生求知心理和学习内容之间设置悬念,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问题情境一般有两个特征:一是,真实性;二是,悬疑性。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碰撞,为进一步的协作、交流学习提供依据,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一定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问题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2.2 设计故事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故事情境,就是依据学情,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活动中,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当学生进入新鲜活泼的情境后,会迅速激起强烈的积极情绪,唤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联想与兴趣,起到暗示诱导的作用,进而对知识达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总之,故事情境的设计一定要利用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将抽象、枯燥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一般情况下,创设故事情境比较适合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文科内容一般具有这种结构)。
2.3 设计模拟实验情境
对于理科性质的课程(数学、化学、物理等)和专业技能课程来说,实验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时,实验的开展往往会受到教学材料以及实验条件等的限制无法进行,而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则有效解决了实验条件不足带来的困惑,且实施简便。如化工专业做一些操作过程伴有危险的化学实验时,用虚拟车间仿真软件则无需担忧;电子专业单片机课程当中设计单片机最小硬件系统时,用单片机仿真软件Proteus则有效解决设备昂贵、实训成本高的问题;数控专业用虚拟数控加工软件解决生产不可重复的问题等等。在模拟实验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行为,完成学习任务,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学生也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的操作训练,不需要考虑材料的消耗和设备的损坏等问题。
2.4 设计协作情境
信息技术为协作情境创设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撑,使得学生可以在线、及时与其他学生、教师、行业专家等进行互动交流,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从而直接获得问题答案和实际工作经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协作情境设计就是利用信息化环境中的多种知识共享工具和交流会话工具,如QQ、微信、网络学习平台等等,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校企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协商,共同实现知识的建构。信息化环境中创设协作学习情境,颠覆了传统教学,延伸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校企交流的疆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情境变得鲜活生动,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协作情境设计是在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与组间的协商、讨论,以期达到对学习主题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整个协作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进行的,讨论的问题也有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掌握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教学目标的合理安排,更重要的是进行学习过程、协作情况的整体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协作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对学习任务和目标的确定;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教师总结与评价。
3 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面临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信息化教学设计已经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师技能之一。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学实情,选择恰到好处的方法创设有效情境,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破茧而出,在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技术和手段都服务于教学本身,脱离教学就毫无价值。总之,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情境设计时,教师应当在综合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巧妙而有效地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使教育获得真正的革命。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
[2]王晓玲.浅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市场,2015(2):159-162.
关键字:任务驱动 初中化学 复习设计 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简称为任务驱动,是一种通过中心问题进行探究的有效教学方法,其能够培养学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从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民主化的学习体系。复习是让学生通过回顾知识体系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必须制定有效的复习设计与策略方案,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初中化学复习设计具有导向作用,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目标设计
一般情况下,目标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明确,通过进行目标设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氛围。
(一)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初中学生处于青春萌芽期,因此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有独特的看法,但是逻辑性思维还不成熟,因此在进行化学复习目标的设计时,要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目标的制定,从而才能够更有效的引导学生,使学生进入化学学习的角色之中。
(二)确定试验教学目标1.化学复习设计的制定要遵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采取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方法。从化学实验中提取课题要求与活动建议,从而完善设计内容。2.教学目标体系。从学生素养、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判断中进行分析,从而分步骤进行目标阐释。
二、任务驱动导向的化学复习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制定任务目标,明确任务的指导思想,通过现代高新科学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虚拟模式中体验到生活场景,从实际出发,唤起学生重新认知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境设置是任务驱动导向的第一步,其关系着化学复习设计的思路能否顺利实行。
(二)从任务中发现问题。教师根据真实情境以及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任务的提出,学生接受任务,对问题提出疑问,一步步剖析任务点,从而从任务中发现重点与难点,锻炼学生复习过程中的总结性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学生理解问题以后,便能够主动进入学习主题,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性、监督性的作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周围同学的交流以及互助,从而明细问题的意图,避免了复习过程中的弯路。
(四)复习反思。学习对复习计划进行反思,通过交流学习心得评价学习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反思结果进行分析,按照化学复习的设计方案进行反馈与总结,并发现学生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学习优差情况,从不同程度上对学生进行鼓励,制定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成果,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五)任务拓展。这个环节是通过课堂小结,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教师通过课外时间以及阅读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实践与任务目标将结合,从而深化任务问题,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学习经验,从更深层次中获取知识,巩固学习技能。
(六)案例体会。在进行初中化学“常见的盐”一课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方案设计,提出复习策略。
1.任务设计的步骤。任务设计的步骤一般情况下有三部,即对教学任务的内容进行明确、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进行情景素材的选择。
在“常见的盐”中,教学任务的内容是结晶水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然后设计任务的策略,选择生活中的常用食盐情况进行情景引入。
2.设计任务的策略。初中化学是新开设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认知,因此必须从策略目标中解答学生的困惑,提高学生对化学的认知。
首先教师先通过情景设置引入话题:“食盐是我们生活中必须使用的一种食品,有哪位同学知道食盐的产地情况呢?”
同学进行举手回答后,教师继续进行问题设置,“食盐的生理作用是什么?”“食盐的用途是什么?”“有谁知道食盐的化学公式?”“氯化钠的化学性质是什么?”……
教师进行组别划分,通过PPT显示课堂的重点问题,从而引出碳酸钠的相关知识。
进行面碱与块碱的实验,让同学观察相关现象,并进行实验总结,从实验中得出有关硫酸铜的知识,最后教师进行任务总结,介绍常见的结晶水合物并计算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
三、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反思
(一)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制定初中化学复习方案以后,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串联,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二)通过这种模式,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复习中的重点难点,并能够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自我调节,不断进步。
(三)这种模式,需要在一定的时间限制中完成,只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才能够达到任务效果,实现设计要求。
(四)通过任务的评价与总结,让学生对自身能力有一个了解,对于学习差的学生,能够制定学习计划,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弥补学习中的不足,得到学习上的升华,通过任务驱动模式的设计与策略,从而体会到化学王国中的无线乐趣。
结语:
通过在初中化学复习设计与策略的制定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任务中进行思考,从问题中发现不足,从而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建云.初中化学复习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
[2]林宏.“任务驱动”在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中的应用[J].化学教与学
[关键词] 网络环境;个别化学习;模式;建构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建立,以及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启动,为网络在教育领域的登陆提供了平台。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育手段,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模式,它改变了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思想,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的教学观。网络教育中学生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观念也要发生变化,其中,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已成为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正确认识网络教育中的个别化学习,将有利于推动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概述
1.个别化学习的含义
个别化学习的概念是相对于班组学习的概念产生的,其内涵可以包括非班组学习的、没有教师面授的所有学习活动。从宏观上讲,个别化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长期对大量知识的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个性和情感。从微观上看,个别化学习是指具有不同学习风格和认知策略的学习者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所进行的自主学习1。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的概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因材施教,通过网络给出不同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选择,为每个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支持,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地点,从而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网络是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配置,网络学习中的个别化学习比传统的个别化学习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网络上查询各种信息,调用教学软件指导学习。
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大大延伸各感觉器官的功能,能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的兴趣.网络教学的互动性、资源的广泛性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促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没有外界影响、没有相互比较的环境下,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真正的实现了个别化学习。
二、网络环境下个别化学习的优势
1.构建学习者自己的个别化网络学习环境。
这里所说的个别化网络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者的问题情景、资源网络、人际关系网络,以及自己的学习伙伴网络。博瑞·霍姆伯格分析了网络个别化学习中鼓励学习者构建自己的个别化网络学习环境,强调确立学习者的学习主体地位,指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支持服务重在支持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
2.尊重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模式。
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从表面上看有各种信息技术的支撑,但其本质是学习理论与个别化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实践。在尊重个体差异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系统设计应当防止和克服偏重技术主义的教育误区,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最大限度地适应学习者学习的个体差异,激发人的创造本能,其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就是分析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模型。
3.形成了了学习者自我调控的学习过程。
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允许程度各异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学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获得学习效益,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个别化学习是不同于其他形式学习的一种学习者自我调控的学习方式,它满足了现代人在工作的同时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要求,同时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使得学习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过程模式设计
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化自主学习过程是指学生通过浏览课程内容,理解内容从中发现问题,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资源库中的资源来帮助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利用通讯工具与教师、同学进行协商讨论,并利用信息工具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构,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化自主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明确目标、浏览内容、扩展学习、协商讨论和测试评价等几个基本环节,如图1所示。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的实施流程如下:
1.设计学习目标,分析学习任务
网络环境下得个别化学习应该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因此,依托网络课程的个别化学习应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课程总体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知识点的层级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学习者通过该课程所能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目标说明不过于宽泛。一定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编写,并要以明显的方式呈现,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1)课程总体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是对整门课程学习者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描述,课程目标应呈现在网络课程的首页,让学习者对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一目了然。
(2)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目标是关于一个单元学习者应该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目标。网络课程的单元目标应该呈现在单元学习内容之前,至于各知识节点的学习目标则应该在学习者学习该知识点的过程中呈现,并能告知学习者。
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改变以往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体验到学习过程的乐趣。
因此,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有效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摆在我们每个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丰富多变的学习情景,可使无形的“情”和有形的“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也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化学史、化学家故事,创设教学情景,进行学习化学的目的性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许多内容涉及到化学史及化学家的故事,这些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兴趣。例: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展示我国古代的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具有了高超的生产工艺,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为自觉学习化学知识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如在“金属与金属矿物”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大量数据、图表告诉学生,由于我国解放前化学工业水平的落后,连铁钉、煤油等基本物品都需大量依赖进口,从而激励学生要学好化学知识,将来报效祖国。此外,教师还可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着名化学家们的成功事迹,让这些科学巨匠们身上所具有的种种宝贵品质去深深感染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学生探求化学世界奥秘的兴趣和愿望。这方面的素材是很多的。如教师可介绍着名化学家居里夫人,讲述她不怕危险不畏艰辛数十年如一日研究放射性元素,最终硕果累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还可以讲述她身居国外却念念不忘祖国的爱国之情。此外,教师还可以举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等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激励。
总之,通过化学史、化学家故事创设教学情景,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使学生把学好化学与远大理想联系起来,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间接兴趣。
2、利用实验多角度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直接兴趣
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具有化学实验这个特性,尽可能多的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大量化学实验的演示、参与、操作,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趣”激“疑”,由“疑”导“想”,由“想”得“知”,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可通过增加演示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家庭自制小实验等多种方式来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化学世界中,感受到真正的兴趣。如化学中讲解碘的性质时,可穿插一个小故事:曾在狱中用米汤给鲁迅先生写过密信,你们知道鲁迅先生是如何观看的吗?随即教师出示一张预先用米汤写过字的白纸,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任何字迹。当最后老师用毛笔蘸取碘酒,轻轻的涂到白纸上,马上“珍惜今天,把握明天”几个蓝色大字呈现出来,使学生兴奋不己。另如教学中讲物质燃烧条件时,教师可设计一个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帕浸入该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再轻轻拧干,用坩锅钳夹住,置于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帕。当手帕上火自动熄灭后,学生竟发现手帕安然无恙,与自己原先设想截然不同,不禁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击,马上有许多同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并在思维上进入了一种迫切希望找到答案解决问题的积极状态,这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入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让大家针对一系列的疑问展开讨论。在教师引导下,经过激烈辩论与理性分析后,大家终于对实验结果有了正确认识,同时大家对物质燃烧条件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3、联系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内容都与我们周围世界紧密相连。通过化学与自然、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来创设问题情景,可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好奇”,使学生感到化学离生活很近,学化学很有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介绍世界上一些环境污染的重大事件,如1984年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渗漏事件、2000年欧洲蒂萨河化学污染事件等,并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影像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一些千变万化的现象如“溶洞奇景”、“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还可介绍学生身边的水质污染、煤气泄漏等化学现象。同时还可以跟学生介绍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小常识,如“冰箱除臭”、“热水瓶除垢”、“铁制品防锈”等。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并利用已学知识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从而既提升了兴趣,又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在讲矿物燃料和水资源时,可组织学生辩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哪一种最理想”、“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净化水质”等。同时教师还可有意识的联系实际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如“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调查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在生活中的应用”、“调查当地的水资源污染情况,提出一些治理意见”等。通过这些调查活动,学生的兴趣会变的更持久更内化。
4、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电化教学媒体创设情景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黄梅戏的起源、剧目分类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演唱黄梅戏选段,积极参与黄梅戏的表演,培养学生对黄梅戏的感受能力,丰富艺术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欣赏黄梅戏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地方戏的特点,提高学生堆黄梅戏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黄梅戏鲜明丰富的地方色彩。
难点:通过听赏、演唱、体验让学生了解黄梅戏的风格特点。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
1、欣赏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提问:(1)、刚才我们欣赏的戏曲选段是什么剧种?选自哪出戏?
(黄梅戏,选自《天仙配》)
(2)唱词中哪些字的发音与普通话不一样?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它采用什么样的演唱形式?
(男女对唱)
2、师:老师发现刚才有些同学在听的时候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了,下面请同学们也用男女对唱的形式来一起唱一唱吧。
男女生对唱《天仙配》
唱词:夫妻双双把家还
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师:同学们唱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梨园,去感受那一缕黄梅飘香吧!
活动2【讲授】二、新课教学
(一)了解黄梅戏
1、谈话
师:泱泱中华,5000年的漫长历史,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仅就江淮地区的传统戏剧来说就有好多种。这其中,黄梅戏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那么,你们对黄梅戏的了解有多少呢?
学生交流并回答,教师了解学情。
师:老师来考考大家,黄梅戏是哪个地方的剧种呢?
生答。
2、介绍黄梅戏
黄梅戏因其唱腔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采用民间小调“采茶调”而得名,后来又吸收京剧、徽剧的音乐,在安徽安庆地区发展壮大并用安庆地区的方言演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3、介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师:同学们,每一门艺术的发扬都离不开它们的代表人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宗师”。说起黄梅戏,大家需要记住一个人,就是黄梅戏的一代宗师——严凤英。
严凤英(1931-1968),原名严鸿六,是位著名的女黄梅戏表演艺术家,自幼开始学唱黄梅戏,并不断吸收昆剧、京剧的表演艺术,她的唱腔明朗流畅,音色优美,吐字清楚。代表作有《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今天我们就让欣赏她的另一部作品《打猪草》中的选段《对花》。
(二)体验黄梅戏
1、听一听
(1)欣赏《对花》视频,设问:曲子的速度和情绪分别是怎样的?
(板书:速度:中速、稍快
情绪:欢快)
(2)复听歌曲,设问:哪一句与普通话的发音不同?
例:“发了一颗芽”中的“一颗”
2、念一念:师生用方言念对白
(1)教师教讲方言字:“一颗”
(2)衬词中的“打舌”:“呀的呀得儿喂,得儿喂呀……”
练习“得儿”打舌。
3、唱一唱:
跟着原唱一起哼唱,注意它的咬字和韵味。
(1)分析倚音、切分、附点并演唱
(2)“一字多音”的演唱
提问:旋律的走向有什么特点?(wife图谱)
学生边画旋律线边唱。
4、小结特点:(1)一字多音
(2)唱词中多运用衬字(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3)旋律线条上下起伏,使曲调特别婉转、动听。
5、男女生对唱
分成男女生两部分,跟着视频完整对唱。
6、再次欣赏视频《对花》,设问:同学们听一听歌曲的间奏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伴奏乐器?(锣鼓演奏)
师:那咱们用这一条简单点的锣鼓经来为歌曲伴奏吧!
仓才| 台 才 | 仓才 乙才 | 仓 - ||
(1)介绍锣鼓经
戏曲中打击乐具有固定程式的合奏谱。
仓:大锣单击声势动作:用双手拍击桌面
才:钹单击双手合击
台:小锣单击右手指拍左手掌
乙:休止双手握拳平放
(2)学习声势动作
(3)与歌曲结合,把声势动作伴奏放在“田埂下”后面的间奏中。
(4)请几位同学用锣、钹、鼓等打击乐器伴奏(除了间奏按我们刚才的节奏型外,其余部分学生即兴创编)
7、完整演唱歌曲(加入声势动作)
活动3【活动】三、知识巩固与拓展
刚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对花.》,但关于黄梅戏的唱腔构成同学们恐怕还不了解。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婉转悠扬,但是强调却不一样。可以分成平词和花腔两大类别。
1、分别介绍平词和花腔两大类型
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
花腔以演生活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说白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多用衬词之类。(如呼舍、喂却等)
2、师:请同学们辨别一下刚才我们学过的两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与《对花》哪一段唱段属于平词,哪一段属于花腔。
(《夫妻双双把家还》属于平词,《对花》属于花腔。)
3、师:咱们再来听一曲黄梅戏名段《女驸马》,同学们再来判断一下这首曲子属于哪种唱腔?(平词)
一、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活动的意义
什么叫大学生涯设计?所谓生涯,就是一个人从生命一开始到生命结束这一整个的过程,以及与生命过程有关联的生活的全部。大学生涯就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一直到毕业这个时期所包含的大学生活的全部。大学生涯设计包含对大学生涯的整体规划、科学安排、有效管理等方面。通过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活动,学生可以将所遇到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反映出来,这样,教师的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避免了空洞的政治理论说教,直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进步服务。
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是提高大学生活质量和效率的一个手段。做好规划,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朝向哪个方向努力,也是完善自我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规划,学生就能明确自己的目标,激发自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逐步完善自我;同时也是个人事业发展的基础规划。大学在人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决定了生涯规划应该与人生设计有关,大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人生中最后一次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学习的地方,因此大学生要充分历练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
1.开展时间
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后。在这个时间段,大部分同学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并且对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判断。从这个时间开展生涯规划,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可操作性。
2.主要目的
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目标和自我发展的规划,并促使广大学生自觉围绕目标与理想发奋学习,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适应新的时代和形势要求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主要内容
(1)开展大学生涯规划讲座,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
(2)设计专门的大学生涯规划设计书,组织学生统一填写;
(3)以生涯设计为主题,开展演讲、征文等活动;
(4)举办“五心教育”、个人工作坊等主题教育活动,指明学生应该努力的方向;
(5)举办各类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具体内容包括网络技能、调查报告、创业计划、科研创新等,调动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的热情,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召开座谈会,请优秀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
4.过程和形式
大学生涯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宣传教育和自我评估阶段,二是自我规划阶段,三是自我评估和补充修改阶段。
在第一阶段,首先要在学生中做好宣传教育,让他们充分明白做好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我主要是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在经过大学一个学期的洗礼之后,很多学生已经对大学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抓住时机,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着手准备做好生涯规划;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估。通过对自身兴趣、特长、性格、气质、学识、技能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评估,对自己进行自我检查,从而激发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还要评估周围的环境,主要包含社会、学校、专业、家庭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就是明确志向和设定目标,在大学阶段必须认真思考并形成成熟的思想,确立高标准目标并努力实现。选择合适的路径去具体实施和行动。
第二阶段,就是要做好自我规划,给自己正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经过第一个阶段后,很多学生都按照要求作出了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设计书,我经过统计,从中发现了很多共性的东西。首先,大部分学生都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认为在大学里学习仍然是第一位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放弃学习。从内容上也认识到大学毕竟不同于高中,它是社会的前沿,也是一个小社会,学生要学的东西应该是广泛的、丰富的:本专业知识、其他学科知识、交际、口才、气质、能力等。其次,大学要发展综合素质,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提出在大学阶段要学好英语和计算机,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把考研作为一个努力的方向,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强调知识面的宽度,广泛涉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让自己充实起来。注重自身修养也是很多学生规划的重要内容,经过大学一个学期的生活,学生已经能够清醒理智地分析自身在性格、心理方面存在的弱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法。很多学生都提出要在大学阶段找一份兼职,想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我通过对这些规划进行比较发现,规划中有着很多共性的部分,当然其中也不乏个性的东西,比如出国、毕业后到西部支教、在校经商等,也反映了一些现实的问题。
第三阶段,主要是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不断进行自我评估,要定期对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反省,发现问题或者不足的地方,及时调整、修改自我规划,使之朝向正确的目标前进。我在统计好个人的生涯规划后不久,就有学生要对生涯规划作一定的修改,而且在期间一直有人进行修改,说明通过大学生涯规划设计,大部分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好好考虑自己的未来,制定近期和长远的规划。同时教师也要及时指导学生对规划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检查和调整。
三、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1.在进行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存在从众、从全、从大的心理。我在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生涯规划都具有趋同性,虽然有一定的外界影响因素,但是大学生的从众、从全心理还是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有部分学生把规划做得太大,大部分是短期内无法实现的目标,也就失去了其指导意义。
2.部分学生具有敷衍的心理,通过前期的宣传发动,到具体的指导,仍有部分学生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生涯规划设计,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充分重视这项活动,切实发挥规划的引导、促进作用。
3.还有一些学生有明确的想法,但是有部分涉及个人隐私,不愿意公开,需要因势利导,或者调查了解具体情况,这也是在进行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开展生涯规划的前景
大学生涯规划作为未来职业生涯的前期准备阶段,是为个人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因此在个人的人生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可考虑将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结合起来,从大一新生就着手开展教育。
目前我校已经开始着手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很受学生的欢迎。具体步骤如下。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首先要全面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学识、技能等各个方面,了解了这些,才能弄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
2.确立目标
确立目标是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不论什么样的目标都要立足现实,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
3.环境评价
要充分认识与了解自己的相关环境,分析环境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例如要了解本专业的地位、需求与发展趋势。
4.职业定位
职业方向定位是指寻找自己的职业方向,而且从发展的角度,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确定职业方向,进行职业发展和职业转换。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能显示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得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可贴于教室显眼的地方,比如黑板右上方);班级文化宣传内容(板报、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可分别布置于教室的不同的地方)。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来进行,要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条件,要十分重视。
制订和实施制度要从四个方面加以注意:
1、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2、重视学生意见。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同学投票的方式来制订。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3、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制度的实施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实行。要长期坚持,要注重落实。
4、制度的实施要公开、公平、公正。班级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某些同学成绩好或者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就对他的问题回避或从轻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
三、班级精神文明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
1、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心里。
2、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3、班级活动的开展。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周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很大作用。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里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教育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包括以下内容:提倡乐于助人;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