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审计基础论文

时间:2023-03-07 14:58:00

导语:在审计基础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审计基础论文

第1篇

1、在选择论文标题时,我们都应该有过调查,会发现并选择其中的一到二个问题进行论证,那么论文理论的基础就是证明并解释问题的过程。

2、当然我们需要准备大量的资料和有用真实的数据,慢慢开始对论文进行解答,自然而然那些证明论文观点的东西就写出来了,这些就是论文的理论基础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1观察指标记录四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电休克治疗前即刻(T2)、电休克治疗后即刻(T3)以及意识恢复时(T4)的生命体征,包括SpO2、平均动脉压(MAP)、HR;同时记录四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抽搐能量指数、抽搐持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MECT治疗结束至呼唤患者能睁眼的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MECT治疗结束至患者能回答姓名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烦躁、惊恐发作、苏醒延迟(MECT治疗结束30min后意识仍未恢复)及头痛。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或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组不同时点生命体征比较四组不同时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不同时点MAP、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四组T1、T2、T4时点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KTM组、DKM组T3时点MAP、HR均低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TM组T3时点HR高于DEX组和DK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与T1比较,NS组T3时点MAP和HR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KTM组T3时点H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四组观察指标比较四组抽搐持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丙泊酚用量和抽搐能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KTM组和DKM组丙泊酚用量均低于DEX组,抽搐能量指数均高于DE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KM组丙泊酚用量低于KT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四组苏醒延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四组恶心呕吐、烦躁、惊恐发作、头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24、0.045、0.003),其中KTM组烦躁和惊恐发作发生率均高于DE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14);DKM组烦躁、惊恐发作发生率均低于KT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48,见表4)。

3讨论

MECT已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和严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不仅可以提高治疗安全性,还可以消除患者对电休克治疗的恐惧,提高治疗依从性。目前,临床上有较多研究对不同的物组合进行比较,观察其对MECT治疗效果的影响。如单纯丙泊酚或依托咪酯,丙泊酚复合阿片类镇痛药的方案,但均存在剧烈心血管反应或呼吸延迟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安全不利,而且单纯丙泊酚对海洛因或酒精依赖患者效果较差。

如何将物灵活组合,既不影响MECT治疗效果,又能减少物不良反应,一直是麻醉医生与精神科医生研究的课题。右美托咪定是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其激活突触前膜受体,使传导通路上交感神经递质释放减少,从而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减弱心血管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抑制应激反应,吴刚明等已将右美托咪定用于MECT治疗。小剂量KTM定义为肌注射单次用量<2mg/kg、静脉或硬膜外注射用量<1mg/kg或者持续静脉滴注速率≤20mg•kg-1•min-1。小剂量KTM具有抗抑郁作用,已用于MECT治疗。本研究选择DEX复合小剂量KTM对实施MECT治疗的患者进行麻醉。结果显示,DEX组、KTM组、DKM组T3时点MAP和HR均低于NS组,说明单纯给予丙泊酚存在引起剧烈心血管反应,与李海万[10]研究结果相符。KTM组T3时点HR高于DEX组和DKM组,术前10min静脉持续泵注DEX进行MECT治疗,能较好地抑制心血管反应的高峰,但DKM组效果最好。说明DEX复合KTM可以较好地抑制MECT治疗后患者的心血管反应,保持较平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评判MECT疗效的重要指标包括抽搐能量指数和抽搐持续时间。抽搐能量指数是指抽搐时间与癫痫放电平均波幅的乘积,抽搐持续时间是指大脑皮质癫痫放电持续的时间。抽搐能量指数越高、抽搐持续时间越长,MECT疗效越好。本研究结果显示,KTM组和DKM组抽搐能量指数均高于DEX组,可能与KTM有致惊厥作用、可降低癫痫发作阈值、诱发癫痫有关。四组患者在抽搐持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无差异,说明DKM组在抑制心血管反应的同时,不延长患者MECT治疗后的恢复时间,临床上较易接受。而且DKM组丙泊酚用量最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费用负担,多药组合又避免单纯丙泊酚对海洛因或酒精依赖患者效果较差的情况,增加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及满意度。

第3篇

关键词:工程审计 问题 解决对策

1 建筑工程审计的主要内容

工程审计伴随建筑工程各个阶段进行,主要分为三大块内容:(1)施工前审计工作,主要是在施工项目开展前,主要是对施工预算进行审计;(2)建筑施工过程的审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措施;(3)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当项目完结时,对工程完成情况,所花费的资金和施工预算做综合分析。三个阶段的审计工作能有效保障建设资金的安全,保障工程质量。

1.1建筑工程开工前期审计

开工前期审计是建筑工程开展实施的基础要素之一,细分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工程呢个项目立项审计,在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审计工作人员要检查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工程报批手续以及项目实施的资金是否符合工程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管理条例,进而判断该项目是否达到开工条件;(2)建筑工程招投标审计,这部分内容需要审计人员检查标书的合法性、合理性是否符合各项规定,投标施工方所编制的工程预算是否完整、合理,清单所列项目子母套用的合法性,收取施工费用是否合理,最后综合判断投标施工方完成该项目的能力,这部分工作能有效降低建设方风险,将招投标纳入科学合理的轨道;(3)工程项目合同审计,重点要审查所签订合同中双方当事人是否具备法人地位,以及合同内容中的所有明确权利、责任的条款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从而最终保障项目合同的合法、合理性。

1.2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审计

在建设项目施工开始后,审计工作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需要对建设、施工、监理各单位的行为进行监督,根据对象不同工作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1)对工程施工各阶段的资金拨付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工作对象是工程建设单位,敦促建设单位按时拨付施工所需资金,只有资金得到保障,有利于保证工程进度,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和浪费;(2)对监理单位,要监督其与施工单位的合作行为保持在行业和法律的可控范围内,从而使监理单位的各项工作具有公开性以及客观性;(3)审计人员对施工单位要进行严格监督,因施工过程中不可控因素较多,某些职业操守差的施工单位存在侵占、转移或者挪用工程资金的现象,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最终造成建设工程的失败,因此在施工时,审计人员需要对施工单位的经济活动采取跟踪审计,并针对某些违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4)对于施工进行中所遇到的变更和隐蔽工程也要加强审计,对于增加的工程量和变更信息要及时通知各方,避免结算审计时的出现责任问题。

1.3建筑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到了建筑工程竣工阶段,还要进行决算审计。建筑施工单位要提供审计所需的各项成本、消费记录、票据等资料,审计人员要认真核对,做出最终审计,其目的是保证工程款被充分利用,也是对施工方的监督方式。

2 工程项目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但经济增长一直为投资驱动型,造成了人力、物理、财力的极大浪费,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没有真正市场经济化,各类工程建设、施工、监理单位普遍缺乏高效管理意识,造成建筑项目在建设施工时,损耗浪费现象严重,投资回报率低。在中国经济的转型期,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广泛重视。但是,就目前而言,企业内部监督制度和管制措施的缺失,造成工程项目管理得不到有效管理,内部员工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都不能达到有效监管,从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2.2审计工作本来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手段,是提升企业工作规范性和合理性的有效手段,在国外的工程建设中广泛使用。但由于某些企业的认识错误,思想落伍,导致不能呢个正确对待工程审计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导致整个行业内审计工作环境恶劣,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审计是一种检查施工错误,为少给工程款提供证据的工作。这样不但导致审计单位处在一种消极工作状态,并严重影响建设方和建筑施工方的关系。同时由于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导致审计部门的全程跟踪审计工作往往得不到施工方的支持,各种数据、资料的收集困难极大,审计工作的严谨性得不到有效支撑,最终造成审计工作可有可无,审计人员的工作认可度低,高效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3 建设工程审计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实施工程审计全过程监督

落实审计工作的全过程监督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措施,即按照从项目立项开始直至竣工交付,建立有助于监督施行的全过程跟踪审计。通过此办法的施行,审计人员对整个工程项目而言不再是局外人,有利于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同时在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工作方法,采用抽样审计、专题审计,并制作调查表,以提高审计效果。此外,好要重点审核参与投标的监理单位、工程施工企业的信用等级、工程资质,对其进行业内诚信度评估,保证整个招投标的公平、公正、公开。

3.2建立一些方便审计工作开展的制度,并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做到责权分明,包括以下内容:(1)建议建设单位派出专门负责与施工方沟通、协调的工地代表,预留双方工作对接的渠道;(2)建设方与施工方的代表都必须接受审计部门的专业培训,使双方代表充分了解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以便在建设的全过程积极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最终做到签证有据,结算公正;(3)建设单位住工地代表和审计人员的利益一致,都希望工程按照施工进度表有条不紊的进行,杜绝施工中各种浪费现象,建设单位代表有责任配合审计人员做好各项审计工作,达到监督效果。

3.3好的制度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执行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因此要发展工程审计,必须要有相当储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对工程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客观分析工程审计,不难发现这项工作具有学科交叉性,专业的审计人员往往只懂得财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往往没有土建工程知识背景,在全程跟踪审计时,可能受限于知识结构,对施工中的某些专业内容不了解,形成与施工单位的交流障碍。培训的内容应该大致分为两部分:(1)完善工程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讲解有关土建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最终培养一批懂技术、法律、管理的综合性人才;(2)加强思想教育,选取行业内的经典案例,先进事迹,以案例解析的形式教学,让工程审计人员明白工程审计对于行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结合上述手段从专业和思想两方面来加强工程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对工程审计这项工作起到良性发展作用。

4结语

工程审计是在工程建设领域适用的经济监督活动,任何行业都应该接受国家、行业内的监督。只有改善现有的工程审计制度,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和建筑行业发展的审计制度,培养出我国优秀的综合性工程审计人才,才能促进行业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佳妍,创新审计方法,开展工程项目结算审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

[2] 黄玉寒,李莹,建筑工程结算审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

第4篇

和平解放后,现代教育从无到有,并取得巨大发展。不过细微观察现行基础教育体制,基本上还是贯穿着内地汉族地区的教育方式,虽然这其中不乏带有部分的特色。在高考指挥棒的主导下,现行基础教育制度也与内地大部分教育制度一样,以考试为中心,而忽视了学校教育传承藏族传统文化的使命。

(一)基础教育中缺乏专门的藏族文化课程教材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双语教学乃至多语教学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而且还根据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及意愿,开设有汉族班、内地班等形式,对部分藏族学生熟练掌握现代文化起到了巨大作用。不过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其目的还是为了考试,围绕考试而编写的教材,也许会接近汉语体系下的实际生活,但其大部分却与藏族社会文化背景和实际生活需要相脱离。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语言的关系,这些教材无法满足藏族学生带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发展需要。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真正的兴趣,容易使其从心理上对教材中的内容产生排斥性。

(二)基础教育缺乏相应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中缺乏相应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是藏族文化教育传承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广大农牧区对在基础教育领域传承藏族文化显得不够重视,使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存在脱节现象。在基础教育中,目前占有主体地位的评价标准还是升学率,为了提高升学率,大部分学校的通常做法是砍掉其它所谓的“副科”,然后将所有精力放到“语数外”主科上,从而不仅没有专门的藏族文化传承课程,而且在繁重的升学压力下,也很加进传统藏族文化的教学内容。这种教育体制下,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的部分是“考试高手”,部分因为藏汉语交流上的障碍,成为了似懂非懂的“半成品”,从而更相信他(她)在眼前听到或看到的一切,而对“科学知识”毫无兴趣。其次,基础教育中师资力量构成也有不尽合理的地方。现阶段虽然培养了大批藏族基层教师,可其它民族且不会藏语的教师仍占很大比例,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当然,这些教师专业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可要将这些专业知识与藏族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教授给大部分汉语基础不是很好的藏族学生,其结果可想而知。第三,在广大农牧区,因上学路途遥远,出于学生学习时间和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大部分实行寄宿制管理,与家里的传统环境相隔离,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藏汉语交流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原因,部分学生出现了家长总结的“上完学后,学没学到啥,却连羊也不会放了。”的现象,这是对现行基础教育体制的一种不满。

(三)在藏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基础教育缺乏互动性现今而言,的基础教育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固定的教学场所,而且随着援助力度的不断加大,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也正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由于藏民族本身在传承民族文化时的传统教育形式与正式的学校教育途径不同,大多具有非正式性,如民族史诗和诗歌故事的口耳相传等,虽然风格生动、自然,较为贴近少数民族的生活实际,比较容易接受,但与正规的基础教育体系相比,不具有系统性、普及性,况且现今市场经济导向下,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更不利于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在基础教育中传承优秀藏族传统文化的相应对策

(一)提高教师地位,加大民族师资培训力度以前,大家都说教师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现在教师是什么样的地位呢?地域不同,情况不一而论。不过普遍性的看法是,教师社会地位正急剧下降,很多人是不愿从事这一职业的。很多地方因为招生压力,不去思考怎样提高教学质量,而只是一味将学生地位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尽力贬低教师价值,这无疑也是对人们的从教积极性的严重损害。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教育是很重要的因素。教育的发展,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投入教育行业,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此外,加大对已有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要在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下取得,而因为教师不了解藏民族风俗习惯、不懂藏语,要取得高质量的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这里所谓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培训所有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其所教授课程的含金量。二是加大对基础教育中非藏族教师关于藏族传统文化和藏语方面的培训力度,并要求其加以适当地运用,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为取得好的教育、为在课程中将教授专业知识与传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

(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现今社会趋势下,要想骤然改变基础教育的教育格局是不可能的。不过教学方法却是多样的。对于基础教育所应担负的传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是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的方式加以适当的解决的。很多时候,为让藏族学生更好地理解所教授的内容,我们经常会用到作比喻、打比方。这就是将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所教课程密切结合的最佳时机。举一些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例子,既可以强化藏族学生对所讲问题的理解,又可以在无形中传授传统文化,不过这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都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在教书育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引导藏族学生克服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与地域主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祖国观、宗教观、价值观,培养其包容性的心理与积极奋斗的品行。

(三)树立“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念,促进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就是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出发点,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平等的“文化教育”。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作为一种理念进行课程构建,“意味着在教育目标中将‘多元共存,平等发展’的观念”作为培养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形成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为此,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藏族学生的文化风俗。通过藏语和藏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藏族民族优秀的文化,形成藏族学生的民族归属感,提升民族自尊。当然,在注重传承藏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念的教育,加强汉藏文化间的交流与整合,从而使藏族学生跨越文化障碍获得在社会上的更大发展。

(四)适当有效转化藏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课堂地域辽阔,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但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不一定等同于基础教育中学校民族文化课程资源,需要转化并注重转化的有效性。首先是要充分挖掘藏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社区或国家有益性;其次要充分挖掘藏族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文化体验的促进性;最后在选取藏族传统文化资料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并使其最恰当。具体需要考虑以下方面:1、分析所引用的传统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价值取向、起源、演变、传说、神话、发展及其与生活生产、民俗活动的关系。2、分析其教育功能与价值。主要包括:是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是否能够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五)营造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其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根本。在物质建设方面要进一步从学校建筑、校园装饰和教室布置等方面体现民族风格,营造富有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的校园环境,做到环境育人,让学生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在制度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正规化、科学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情,努力营造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校风和人人学文化,人人树新风的良好学习氛围。

(六)让藏族传统文化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传承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一个人成长的主要环境,也是藏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只有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阶段藏族学生对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对全面掌握。除了充分发挥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传承藏族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外,家庭和社会教育也是学校教育最有力的补充。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和态度、家长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家庭的民族文化氛围等等,对学生的影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社会教育方面,特别是现在信息技术应用广泛,新闻媒体和各种网络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视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又多了一条便捷的途径。所以如何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形成凝聚力,使三者教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传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则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深部开采 地热 矿山压力显现剧烈及冲击地压 煤与瓦斯突出

1 深矿井开采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

1.1 矿山压力显现剧烈

矿山压力显现剧烈的特点,一是围岩移动量大,移动速度快;二是冲击地压发生频度高,冲击能量大。矿压是矿压显现的原因,矿压显现是矿压作用的结果。矿压存在是绝对的,不可控制的,矿压显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可以控制的。矿压显现既会给地下开采造成不同程度的困难,也会带来一定的便利条件。在开采过程中必须采取各种生产技术措施对矿压显现的危害加以控制,同时要利用矿压的作用,为生产服务。例如,采掘空间必须维护,以防顶板事故的发生,利用顶板压力可以进行放顶煤开采,在顶板压力作用下工作面煤壁有不同程度的压酥区,这就为采煤机割煤提供了便利条件。

1.2 矿井瓦斯大,煤与瓦斯突出

具体表现为:①矿井瓦斯涌出量随着开采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②煤与瓦斯突出频度大,突出物量大。这是由煤体构造、地应力和高压瓦斯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情况下,瓦斯突出的频度和突出物量也随采深增加而增大,我国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增加,瓦斯突出的频度也明显增大。但当开采达到一定深度时,瓦斯突出的频度又会减小。

1.3 地温高,作业环境恶化

地温通常随深度增加呈线性增加,其增高率用温度梯度(℃/hm。hm=100m)表示,在不同地质条件(不同地区,不同矿井)下,地温梯度不同。据各国统计,地温梯度在4℃/hm左右,因此在深矿开采中地温一般都比较高。如西德煤矿平均采深为900米时,平均地温41℃,最大采深为1530米时,地温高达60℃,波兰煤矿平均采深为575米时,平均地温为30—43.5℃,我国平顶山煤矿平均采深为550米时,平均地温为33.2—36.6℃,地温决定着井下采掘工作面的环境温度,即矿井湿度。在深矿井开采中,由于地温高,会影响工人身体健康,所以为确保深矿井开采施工正常开展,提高井下作业的安全系数,需要对井下环境进行降温。

2 深矿井开采出现的问题防治措施

2.1 矿山压力显现剧烈及冲击地压防治措施

2.1.1 在矿压显现危害方面要掌握深矿井地压规律,合理布置,支护和维护巷道,具体措施是:巷道布置方面,①开拓和准备巷道的布置位置宜选在岩石力学性能优良的煤岩体中。②巷道布设的位置应避免采动影响,如在采空区下方掘巷。在采空区冒落矸石中成巷,加大大巷或上山距煤层底板的垂直距离,跨巷道(大巷或上山)采煤,沿空掘巷,沿空留巷。③缩短航道的服务年限,如前进式开采,减小工作面推进长度。

巷道支护:深矿井的巷道掘进必须注意两点:①支护强度大,抗高地压性能强;②可缩性能能够适应围岩大变形。③封闭性好,避免底鼓现象产生。实践证明锚喷和拱型可缩支架具有良好的可缩性,只要增加自身的支护强度或与其他支护结构相结合能够满足高地压、大变形巷道的支护要求。

巷道维护方面:卸压法即①超前采硐,就是在大断面巷道中先开一个小断面导硐,然后扩大导硐达到设计断面。②爆破卸压,就是用爆破松动围岩,实现卸压,最常见的就是底板卸压,即在巷道掘进工作面后方一定距离,由底板向下打一组钻孔,至少3个,装入炸药爆破,在孔底形成爆破松动区,各孔松动区相连在底版中形成松动带,松动带岩石吸收和减缓了外部压力对底板的作用,从而减小了巷道底鼓量。③钻孔卸压,就是在围岩中打钻孔,通过钻孔变形实现卸压。钻孔直径300毫米,孔间煤体宽150-300毫米。④宽巷卸压,就是在巷道底脚向两帮掏槽。

2.1.2 控制冲击地压的卸压措施有:①开采保护层。如果煤层为危险层,先从危险性最小的煤层开采。如果危险层的顶底板有保护层,应先开采顶板保护层。

②开采程序。当遇有断层或采空区时,应尽量采用由断层或采空区开始回采的开采顺序。此外,回采时准确把控回采线路和掘进进度,尽量保持正常推进,直线回采,防止相向回采现象发生。

③巷道布置原则:一般来说,底板岩层中可布设硐室及主要巷道。巷道回采宜采用大断面掘进。

④避免形成孤立煤柱:井田和采区的划分首先要考虑回采工程的计划性,避免形成应力集中的孤立煤柱和不规则的井巷几何形状。

⑤顶班管理方法,开采有冲击危险的煤层时,应尽量使用长壁式开采及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⑥煤层预注水,其目的是降低煤体弹性性质和煤体的强度。注水通常是以小流量和尽可能低的压力向煤体长时间的注水。注水可在预先掘好的巷道内进行,注水超前距离应当超过相当于10天的进度。

⑦顶板预注水。顶板注水后,煤体支撑压力的峰值位置向煤体前方转移。

2.2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措施: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首选区域性防治突出措施,当条件不完备时,可选择局部防治突出措施。

区域性防突措施主要有开采保护层、预抽煤层瓦斯以及煤层注水等。开采保护层是预防突出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开采保护层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如煤层群有几个保护层时,首先考虑上保护层。不但符合由上而下的开采顺序,而且突出危险层同水平的巷道能位于保护范围内。如果不得不开采下保护层时,要防止采动影响而破坏未采煤层的结构。②矿井中所有煤层都有突出危险时,可选择突出危险程度较小的煤层作为保护层,但在此保护层的采掘过程中,必须采取防治突出的措施。③保护层内不允许留煤柱,应全部采出。保护层开采后,在采空区上、下形成卸压区,在其附近的煤柱侧产生了集中应力区。在集中应力区内,增加了突出危险性。统计资料表明,开采保护层后,被保护层内的突出,大多数发生于保护层煤柱的应力集中影响区内。④开采保护层时,应同时抽放被保护层的瓦斯。

局部防治突出措施有:①超前钻孔。在煤巷掘进工作面前方打一数量直径为120mm-150mm的钻孔,排放瓦斯后,增加煤的强度,在钻孔周围形成卸压区,使集中应力区移向煤体深部,以防止突出发生。掘进工作面一般布置3-5个钻孔,孔深15m-20m,应超过工作面前方应力集中区。掘进时钻孔至少保持5m的超前距离。此法不仅应用于掘进工作面,而且也用于采煤工作面。

②水力冲孔,是在进行采掘工作之前,利用钻机打钻的高压水射流,在突出煤层内冲出煤炭和瓦斯形成较大的孔洞,诱导可控制的小型突出,以造成煤体卸压,加速瓦斯排放,降低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消除采掘突出危险的方法。水力冲孔可用于石门揭煤、煤巷掘进和采煤工作面。实践证明,水力冲孔适用于地压大、瓦斯压力大、煤质松软、有严重危险自喷煤层。

③震动性爆破,在工作面布置较多的炮眼,装较多的炸药,全断面一次揭开突出煤层,人为诱导突出的方法称为震动性爆破。震动性爆破可用于瓦斯压力大,煤层2m及以下,煤质中硬,煤层稳定条件下的煤巷掘进和石门揭穿煤层。

④松动爆破,是向掘进工作面前方使用普通震动放炮的基础上,在煤体应力集中区内,打几个深孔装药爆破,使煤体松动,集中应力区向煤体深部移动,从而在工作面前方造成较长的卸压带和排放瓦斯区,以预防突出的发生。此法适应于突出危险性小,煤质坚硬,顶板较好的煤层内,可用于煤巷,也可用于采煤工作面。用于煤层平巷掘进时,一般在工作面布置3-5个钻孔,孔径一般为40mm-60mm,孔深5m-10m,每孔装药3kg-6kg,封孔炮泥不少于2m,孔底超前掘进工作面不小于5m。

松动爆破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当炮眼发生喷瓦斯与煤粉时,应排放瓦斯一个小班以后在装药爆破;二是在松动的煤体内进行钻眼爆破作业时,应保证按设计要求进行松动爆破和留足超前距。

2.3 地温高防治措施:

地温高控制就需要控制矿井温度,即把较高的矿井温度降低到允许温度,通过缩短通风线路长度,适当加大巷道断面,降低通风阻力,适当加大风量,以及改造通风薄弱环节来达到通风降温的目的。当通风降温不能解决热度问题时,应采取机械制冷降温措施。像集中式空调安装在地面或井底车场,为全矿井服务,分散式则安装在采区或工作面,为采区或工作面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永圻.煤矿开采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二版.

[2]钱鸣高,石平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11-1.

第6篇

[关键词]德性 审美文化 人性论 审美选择

[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5-0146-06

德性作为一个伦理命题已有悠久的历史。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具备德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而德性是否完备则决定了人的整体品质的优劣。我们在此重提这样一个古老的伦理命题,是现实使然。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一书中分析了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之后说,现代社会是缺失德性的时代,人们注目于社会管理的效率和秩序,却把如何培养善良而公正的人看作一个过时的形上话题搁置起来,甚至德性已沦为实现功利的工具。

我们正在经历着麦金太尔所感受到的德性危机。改革开放初期,有人就感叹地指出。中国当代社会已出现了道德滑坡,或称为道德危机。如果说,这种论断过于夸大的话,那么,说当代社会德性缺失,德性面临困境,是绝不为过的。科学上进步了而道义上落后了,德性缺失了,世界就面临“去魅”的危险。因而,追寻美德就成为当代人们普遍强烈的愿望,德性审美文化就更具现实的吸引力。如何发扬和创造审美的德性文化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这应该成为美学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德性与道

在中国古代文化观念中,“德”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品质和特长,万物皆有德。“性”指人的内在特质。因此,“德性”便是指人的某种内在品质和特长,一般用以指道德品质。与之相近的概念是“德行”,《周礼・地官刈币氏》云:“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可见,“德行”包括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两者的统一;“德行”是内在道德品性的外化行为;“德性”是“德行”的基础,并通过后者体现;后者为前者所决定,是前者的具体化表现。不过,两者讲的都是道德,难以分割和区别,所以人们往往将其通用。中国古代汉语中的“德性”作为伦理学的概念本是中性词,特定情况下有时用作贬义词,如批评某人“你这德性!”一般用作褒义词,如赞扬某人“很有德性”。就是说,中国古代文化中,德已被预设为“善德”。在古希腊,“德性”这一概念是与一个事物的功能相关的。当一事物的某种属于它的功能得到发挥或得到充分实现时,就可称之为德性。亚里士多德指出,任何一个特殊事物都有属于它这一类事物的特有功能,如马的功能在于奔跑,眼睛的功能在于看,耳朵的功能在于听,这些功能得到充分展示的品质就是这些事物的德性,一匹有德性的马也就是这匹马不仅本身好,并且善于奔驰;眼睛有德性,是因为它能很好地看东西,看得又清又远。人是什么也就是人所具有的内在功能是什么的问题,而人卓越地践行这种功能也就是人的德性。当一个事物无法实现其本性,无法完成其功能时就是德性的反面即不善。亚里士多德又指出:“能力就意味着德性。”后来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也说,德性即有能力,因此,德性就是力量、坚强,缺德则与软弱无能同义。因此,研究人是什么的学问也就是有关人的德性学说。如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提出“四德性”说:治理者善于计谋,其德性是智慧;保卫者善于战斗,其德性是勇敢;劳动者克尽职守,其德性是节制。由此可知,第一,从古希腊到近代,德性的概念是与人的本性内在联系着的;第二,德性一开始就被看作是有益于一个人的整体生活的善,是与善的追求相联系的。换言之,德性作为人的道德品质已历史地被赋予了“善”的性质。所以,本文讨论的“德性”正是具有善的性质的德性。而德性也因此具有了审美的意义,这正是人们常常称之为“美德”的道理(古希腊人就将德性也称为“美德”)。

德性问题自古希腊伦理学开始阐述以来,它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一个“好人”应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如何成为一个“好人”?人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到了近代,以康德式的伦理学和以功利主义规范论为代表的道德哲学理论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人应该如何行动?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现当代思想家和学者对功利主义规范论提出了激烈的批评,特别是80年代以来,以麦金太尔《德性之后》为代表,这种批评再起波澜,并掀起了回归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德性论的思潮。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语境思考,要对德性做深层的理解还必须与“道”联系起来揭示其相互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德与道具有天然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又源于人与宇宙或天的相通性的观念。即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古老哲学观。

首先,关于“道”的含义,道家的道指的是宇宙的本根,它生于天地之先,为万物之母,遍在万物,其运行的自然规律是一切殊理之大理,即所谓“天理”、“天道”。儒家也讲道,但直接指事物遵循的自然规律,也谓“天理”(《易经・系辞上》谓“天下之理”)、“天道”。《论语・公冶长》云:“子贡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虽然儒家、道家对天理、天道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视之为至高无上和“一以贯之”于万物的真理,因而他们自然而然地由此推及社会、人生,于是便有与“天道”相对应的“人道”。“人道”一词在中国古代最早出自《左传・昭公十八年》,其中载有子产所说:“天道远,人道近。”《易经・系辞下》也提“三才”之道,即“天道”、“人道”、“地道”。《论语》中的“道”也常是“人道”之意。总之,天、地、人存在着共同的道,而人道即为人之德。这里必须对“德”加上道家的补充说明。道家认为,一物之所以为该物者即德,德是具体事物的本性。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庄子说:“物得以生谓之德。”可见,在道家那里,道与德的关系就是普遍规律与特殊本性的关系,后者由前者所规定并作为前者的具体体现;万物皆由道而生,由德而育,两者不可分割,所以合而称为“道德”。不过,中国古代哲学讲宇宙、讲万物之理、总是落实于人生,讲人生论、人格论。因此,“德”、“道德”的概念最终被集中用以讲人生和人格而成为伦理学范畴,今天我们讨论德性问题也是作为伦理学范畴而言的,也就是“人道”的问题了。

德与道的关系,老子有多处陈述,如《道德经》第十章讲社会治理和对人对事都能达到道的“无为”境界,便为“玄德”。《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则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所以,德是道在社会人生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是服从于天道的具体的为人之道。孔子认为一个有德的人总是依道行事的,必须“志于道,据于德”。意即道能引导德。总之,由道到德,其实就是由宇宙到人生,由外在天理到内在人格的建构。德必须符合道,符合道的德便为善德。

“人道”与“天道”的关系其实是德与道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而已。人道作为为人之德受天道所规定,人道必须服从天道,遵循天道的法则,因为天道是人和万物至高无上的外在权威。所以,在儒家看来,人必须知天命,道德本性才合乎天道,故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朱熹曾引程颐的话说:“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就是说,人若不知道德的天命根源,就一定成为惟利是图的小人,自然也就不可能成就君子德性。汉代成书的《韩诗外传》也说,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是谓知天命者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命者则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这说明只有把人的道德本性建立在天命信仰的终极基础上,才能确立善德。为此,儒家要求人们从自然天道的行迹中去感悟天所赋予的德性,如孟子说:“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即是说,上天虽不会言语,但人可从其运行规律感悟到道德义理。比如,从上天运行不辍的“天行健”特点感悟出人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大地孕育万物的现象“地势坤”感悟出人要有豁达胸怀、宽容精神,等等。人能懂得这个道、实践这个道,即能体道、悟道、行道,就是“大达”,就是进入人生的最高境界。所以,人道的道代表了最高的人生理想,体现了人生的真蒂。在儒家看来,这个道、这个人生境界比生命还重要,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总之,知道是立德的前提。

二、德性与人性

在形而上学层面上弄清了德与道、人道与天道的内涵及其关系之后,可以说:凡是符合自然规律和法则的德性或人道就是善的,因而也具有审美的性质和意义。因为,在道德领域,善与美的关系非常密切,善几乎等于美,大善几乎等于大美,即康德说的,美是伟大道德的象征。所以,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他们所说的符合自然规律和法则的德性、人道,都可以说具有审美意义。

然而,在现实层面上,怎样的德性和人道才符合自然规律和法则,才是善的美的呢?这是一个涉及人的本性问题,即德性的人性本体论伦理学问题。一切人的德性问题都不能离开人性去谈论。

纵观历史,在古希腊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德性观念都是建立在“人性是如何的”和“人性应当如何”的人性论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人性问题或人的本性问题是其根基。人在本性上是什么。规定了我们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做什么样的人。所以,弄清人在本性上是什么便成为理解人应具有怎样的德性的前提。

所谓“性”,孟子说“生之谓性也”。性即使该物成为该物者,万物皆有性;人性就是使人所以为人者。最早对人性内涵的认识是:人有异于动物。孟子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他认为人与兽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道德心。这是直接从有没有德性上进行区别。西方强调的是动物没有理性而人有理性,如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理性动物”。在亚氏看来,理性使人成为人,理性是人性的核心,它决定了人的德性的善恶。他说:“人一旦趋于完善就是最优良的动物,而一旦脱离了法律和公正,就会堕落成最恶劣的动物。不公正被武装起来就会造成更大的危险,人一出生便具装备有武器,这就是智能和德性。……所以,一旦他毫无德性,那么他就会成为最邪恶残暴的动物,就会充满无尽的欲和贪婪。”后来,古罗马西塞罗在《论义务》中说,人与动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禽兽在很大程度上为感官所驱动,很少考虑过去或未来,只是为眼前而活着,但是人因为天生具有理性,他凭借理性可以知道事物的关系,看到万物的原因,理解原因和结果的相互性质,做出类推,因而很容易审视其一生的整个过程,为生活的行动做必要的准备。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也把人的本性的根本归结于理性,在《致亨利・摩尔的信》中指出,禽兽没有理性,像我们人一样,尽管同一种禽兽中,有些比其他的同类完善一些,在马和狗中尤其值得注意,有些马或狗比其他同类更有能力记住教给它们的东西,尽管它们能够用声音或身体的其他动作,告诉我们它们的情绪和意图,诸如愤怒、恐惧、饥饿等等,但是人们决不会看到任何禽兽达到这样的完满程度:能够使用真正的语言,即是说,能够用声音或用其他符号向我们表示,只与思想有关的任何东西,而不是单单的情绪。因为语言是隐藏于身体中的思想之存在的唯一符号;现在所有的人,包括最愚蠢、最笨的人,甚至没有讲话器官的人,都可使用符号,而禽兽决不会做这种事情;这可能是人与禽兽的真正差别。

人性应当如何的思考就建立在这个“智能”或“理性”的基础上,符合人性的理性本质的德性才是善的,否则就是不善或恶的,换句话说,德性要成为真正的德性即美德,必须禀有人性中最优秀和最高级的部分――理性,否则就谈不上是真正的优秀,也谈不上美德。亚里士多德强调,德性是指灵魂方面的优秀,而不是指肉体方面的优秀。他说,我们的生活不是依靠任何其他东西,而是靠灵魂,而德性就在灵魂中:灵魂有两个部分,即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非理性灵魂中有动物和人所共有的欲望。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有理性灵魂,可以对自己的非理性部分产生作用,如对欲望的制约力,使非理性灵魂成分有了理性成分。道德德性的生成,说到底是理性灵魂对非理性灵魂作用的结果。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德性问题所持的人性论观点是中肯的,即认为人的德性是指人性处于一种“好”的、“优秀”的状态,理性灵魂与非理性灵魂融合化通的状态。康德也认为,理性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在理性的主宰下,人能保持自身的纯洁和严肃,才能不为艰险所阻,才能鄙视诽讥,排除欲望的障碍,无私无畏地去担当起道德责任。

毫无疑问。德性是一种性格状况。但仅此认识还不够,还要说出它是什么样的状况。就是说,我们还要问:我们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做什么样的人呢?具体的为人之道即德性应当如何才是符合理性而成为善的德性呢?对此,中外古今的伦理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的观念并不相同。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旦涉及德性问题,依然是各执一词。因为不同的人所崇尚的德性不会直接相同,从而他们关于修养德性的观点理所当然地要彼此相异。”

在中国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观点是仁、义、礼、智、信;恭敬、孝悌、忠恕,以及知耻、克己、中庸、同情、责任、人世、大我等,核心是仁。古希腊的伦理学认为,人的德性主要为四个:智慧、正义、勇敢和节制,柏拉图说德性有计谋、智慧、勇敢、节制等,与此说相近。亚里士多德除了在《政治学》中不断强调这些品质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还罗列了如下“具体德性”:慷慨、大方、大度、温和、友善、友爱、诚实、机智、羞耻、公道、适度等。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德性伦理学,又增加了信仰、爱和希望。各家各派都认为自己所倡导的这些德性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为人之道,是善德、美德。反之则为恶德。

不仅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人对德性表现的看法不同,而且有人对两种对立的德性也不绝对地归之于善或恶。如梁启超在《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一文中就认为,有十种德性,“其形质相反,其精神相成,而为凡人类所当具有,缺一不可者。”这十种相反相成的德性是:独立与合群;自由与制裁;自信与虚 心;利己与爱他;破坏与成立。可见,对德性的具体表现的看法是多元化的。

不管人们对德性的表现和善恶有何不同的见解,但应该肯定的一点就是,德性的善是超越动物性的肯定性的人性、肯定性的人生境界。它必须符合天理与人性,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当然也有益于自己。这样的德性应该说已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就是说,既符合天理人性又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善是德性伦理文化审美性生成的依据。

三、德性主体的德性审美选择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若不然,这种辛劳就全无益处了。他还说,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

研究了德性的本质,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我们应当做的,什么是值得我们赞赏的德,什么是我们应当提倡的品性和理想人格。然而,这一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层面上,它必然要落实到现实层面上回答“我应当做什么”的问题。这就是德性主体的德性审美选择和人格建构的实践问题。

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善与恶是人选择的结果,你是要喝人奶还是狼奶,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等等,都是德性选择。德性主体对德性伦理的选择和自我人格建构是一个非常实际而意义深远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说:“伦理德性既然是一种选择性的品质,而选择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欲望。”所谓“思考的欲望”,指的是理性。从根本上说,理性是人的本质之所在,一切德都要把理性的普遍素质融入感求之中。这就是“明智”。亚里士多德明确地说:“所谓明智,也就是善于考虑对自身的善以及有益之事,但不是部分的,如对于健康,对于强壮有益,而且对于整个生活有益。”明智就是善于考虑,能审慎而恰当地选择,促使好的结果或秩序出现,而避免坏的结果和秩序出现。

康德对德性主体的德性选择非常重视,他提出了行为、意志和道德法则三个重要范畴,指出意志决定行为,而道德法则决定意志。他认为,主体的意志只有遵循道德法则而促成的某种行为才是有道德的行为,这种行为才是有道德价值的,为了道德法则而发生的行为才具有道德性。在康德看来,道德法则是最高律令,而且是超越经验、超越功利的纯而又纯的先天理性,如果一种意志行为带有经验杂质,它就不具道德价值,就没有审美意义。康德认为带有感情因素(经验杂质)去同情、帮助别人就没有道德性,就不是他津津乐道的纯粹美了。例如,街头小店挂着“童叟无欺”的金字招牌,其实也这么做了,似乎是诚实的,但其目的主要还是为了自己增长财富,出于利己动机,没有多少道德价值。再如,一个男子去帮助一个貌美的女子,可能是出于喜爱而不是出于道德,相反,去帮助一个老太婆,他倒可能出于道德良心而不夹杂任何功利或好恶感情地去帮助她。前者无道德性,后者有道德性。康德过于追求道德动机的纯粹化,过于理想化,这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他这种“绝对德性”遭到叔本华等的嘲讽也是情理中的事。

但是,如果我们抛弃康德的道德法则的唯心主义解释,那么,他提出对道德法则的“敬重”问题却值得我们思考。如果我们真正对“人性应当是如何的”取得共识并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律令或道德法则加以“敬重”,自觉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要求,难道不是很好吗?(注意:“敬重”虽然也是一种情感,但是通过理性产生的自觉情感)多年来,我们对人性论、人道主义的一再批判造成的关于“人性应当是如何的”问题的混乱认识,使人们缺乏一个基本的道德法则的指引,缺乏内在的自觉要求。这种不幸必然带来许多违背人的基本本性的行为发生(如打、砸、抢、欺诈偷盗、诬告陷害、杀人放火、奸虏掠等)。因此,德性主体对德性的审美选择,首先应该建立在对人的基本本性的“敬重”上,即首先要顺应人的基本本性,正如斯多葛派所主张的:以一种顺从自然的方式生活,也就是顺从一个人的本性和顺从普遍的本性。这与道家主张的自然无为不谋而合。就是说,德性的自觉,首先是人性的自觉。这种自觉,是内在的自发力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提出了“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两种文化模式的观念,认为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它相信上帝是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的,会时时刻刻监视每个人的一举一动,所以西方人重视契约,包括内心契约,强调内在良心的自我制约,一旦做了坏事,即使没有别人知道,也会在良心上自我谴责,感到内疚而到教堂找上帝的替身牧师忏悔,以求解脱,否则他们会感到心灵不安。东方文化讲耻感,本尼迪克特认为它依靠别人的批评、讥笑这些“外部强力来做善事”其实“耻感文化”也强调自我的内心制约。在我看来,罪感和耻感都是人性自觉和德性自觉的体现,它应该成为德性主体对德性的审美选择的心理认识前提。有了这个前提,人们才会自觉去做应该做的和不做不应该做的。

德性伦理文化具有普适性价值,普适性正是建立在人类关于“人性应当是如何”的共识基础上的。因此,人类必然有共同的德性选择。但德性伦理文化又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由此所形成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其善恶意义认识的不一致性,使德性主体对德性伦理文化的审美选择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无所适从,甚至出现混乱。例如,把古代传统德性伦理观念及书籍都视之为腐朽、过时、落后的污水泼掉,或反过来通通当做“国悴”照搬给现代人,不加批判地一味倡导“读经”,就是德性伦理文化选择的混乱。在现实生活中,善恶、美丑、优劣、好坏不分的现象和丑恶行为屡见不鲜,都说明德性选择的引导和德性教化仍任重道远。

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的一项成就,是通过教化、引导、培养形成的。孟子说:“无教,则近于禽兽。”亚里士多德说,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因此,自古以来,道德家们制定了种种德性规范,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如诗教、乐教等)对人们进行教化和规范,实现德性人格的建构,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事实证明,德性教化如果变成一种借助于外部权力的强制性灌输而不是引导对象的人性自觉和对事理的深切感悟,必将事倍功半,甚至导致逆反对抗;而德性规范本身如果违背人性(如“存天理,灭人欲”、“与人斗其乐无穷”之类)或固守陈旧落后的德性观念,同样必然带来消极后果。这方面,历史和现实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尤其是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少有实效的原因是非常值得反思的。

第7篇

关键词:温肾化瘀;子宫内膜异位症;基础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R71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8-1619-0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的疑难疾病之一,是指有活动功能的子宫内膜在正常子宫腔面以外的部位出现和增麓的疾病,长期以来,这种性质良性而行为却类似恶性的疾病一直使临床医生困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渐进性加重的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盆腔包块形成等,古医书记载的“痛经”、“不孕”、“癫瘕”等病症应包括本病在内。本病临床辨证治疗各医家见仁见智,但根据临床报道统计以温肾化瘀者居多,笔者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运用温肾化瘀治疗也取得了较满意疗效,本文就温肾化瘀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理论依据进行探讨,供同道参考,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肾主生殖,肾为天癸、冲任、胞宫之主宰。月经的生理既以脏腑功能正常、血气调和为基础,更以肾气充盛、天癸泌至、任通冲盛、胞宫成熟为轴心。本病形成多因肾气不足,加之经期、产后生活不节等,导致冲任损伤及胞官的藏泻功能异常。月经期经血虽有所泻,但不循常道而行,部分经血不能正常捧出体外而逆行,以致离经之血蓄积,流注经脉、脏腑。所谓恶血留滞,血行受阻而形成。肾虚是发病之本、血瘀是发病之标。

1 肾虚是发病之本

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发病因素。西医的主导理论是经血逆流种植、静脉及淋巴播散、体腔上皮化生和诱导学说等,但任何一种因素都难以完全阐明其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发生异位后能否形成内异症还与遗传和免疫等因素有关,上述发病因素充分说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与先天的禀赋因素密切相关。内膜之种植与生长要完成黏附、侵袭和血管形成“三部曲”,激素和受体在促进和抑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局部的或盆腹腔的各种酶、酶抑制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亦在其中产生影响。可概括为EM患者处于一种免疫功能降低状态,返流入盆腔的内膜碎片不能被正常地清除。并在雌激素、细胞因子和酶的作用下,形成异位病灶,产生临床症状。这些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多属祖国医学肾为先天之本、肾主生殖的理论范畴。异位内膜组织和正常内膜组织均接受丘脑下部-垂体-卵巢性激素的调节,发生增殖、分泌和出血的周期性变化,与中医肾―天癸―冲任―胞富有相应之处。若肾气旺盛,内分泌调节轴的功能及免疫功能正常则不发生本症,反之则容易发生。结合临床,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多伴有内分泌紊乱和排卵功能障碍,肾虚为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内膜异位症的不孕患者中,高泌乳索血症、卵泡发育障碍、黄体功能不全、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等发病率明显升高,辨证以肾阳虚者多见,经温肾活血治疗可改善症状体征,提高受孕率。这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证实,肾气的盛衰是决定病变是否发生、发展的根本因素。

2 血痰是发生发展之关键

祖国医学认为,血液循经而行,环流不息,周而复始,濡养全身。若因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或容有污秽之血,即可形成瘀血渐而留滞作癫。《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瘀血留滞作癫,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癫矣”。《校注妇人大全良方》云:“妇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作血未尽,或风寒滞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癫痕矣”。异位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产生周期性的反复出血,并刺激局部组织引起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以及包块形成。这些病理变化影响到盆腔内气血运行的通畅,作为主要致病因素而导致备种临床表现的发生。瘀血凝滞下焦,胞脉阻滞不通则经期腹痛,腰骶部坠胀疼痛;瘀血内阻。天癸、脏腑、气血、经络的功能不能得以正常发挥,胞宫藏泻失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瘀血在脏腑经络之间凝聚日久,渐可形成癫瘕痕;胞脉瘀滞,冲任不调,两精不能相搏,又可致不孕。大多数患者所表现的主要体征则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也为瘀血阻滞所致。血瘀证的发生和形成与机体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理化特征和病理生理改变有着密切关系。根据现代实验室研究,曾以手术或腹腔镜确诊本症后,再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与舌象变化,进行了血凝谱检查探讨血瘀本质。发现84.3%舌质紫黯,符合血瘀症的辨证,测定白陶土部分凝血酶元时闻、凝血酶元时间、血纤维蛋白元、血纤维蛋白元裂介产物等血凝谱指标。结果说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中存在血凝―纤溶亢进现象,随着病变由轻到重,血凝谱的分析亦表现出由轻到重的变化。司徒仪研究结果也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存在着甲皱微循环的异常改变,在血液流变学方面的改变则表现为血液高黏滞综合征,从而进一步从客观上证实了血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和体征的关键所在。所以,本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血瘀证主要指标黯紫舌和患者血液凝结状态,三者揭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的本质。随着女性内分泌激素周期性变化,“离经之血”随月经周期不断增多而病变日益加重,因而血瘀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所在。

3 温肾化瘀是本病基本治疗大法

上述理论分析可见,肾在女性生理病理上占主导地位,肾虚既可以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又可以是本病导致的最终结果,瘀血既是本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其病变发展的关键。本病病机以肾虚为本,瘀血为标,肾虚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当以温肾化瘀为治疗大法。现代药理研究亦提示,补肾中药具有类似内分泌激素样作用,能够调节女性性腺轴和肾上腺功能,增强垂体及卵巢的反应性,从而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功能得以改善;在补肾的基础上加活血药,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加卵巢血流量,诱发成熟卵泡排卵,提高排卵率;并能促进黄体发育,增强黄体功能,改善黄体功能不健的病理状态。总之,温肾治其本,可使天癸、冲任、胞宫功能恢复正常,化瘀治其标,可改善盆腔病灶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排卵,加快瘀阻包块消散,而使病症痊愈。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第9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决算审计,审计内容,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建筑工程决算是指在工程施工完成之后,由施工单位编制以获取建设单位审计认可的确定土建工程实际造价的文件,是反映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问工程款结算关系的主要依据。它与土建工程预算前后呼应,既是对工程预算的再确认,亦是对工程预算的再修正,是建设单位和各有关部门评价施工质量,分析投资效益的关键性资料。决算文件制定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关系到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所以,建设项目的各级管理部门都应该认真对待这项工作。

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决算审计的探讨

1.做好审计准备工作

(一)成立审计小组成立审计小组是开展审计工作的组织准备,其成员配备主要根据被审项目的复杂程度、审计时间的长短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因素确定。审计小组人员还应集中学习有关的经济法规、政策和必要的业务知识。

(二)收集资料按照委托意图收集有关工程技术资料。工程技术资料是审计工程决算的重要依据,在正式实施审计之前,审计人员必须首先收集与工程施工和审计有关的所有资料。如竣工图纸、工程承包合同、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资料、施工鉴证资料、定额标准、地方性取费文件、材料的市场价格信息,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等。另外应了解施工要求和施工过程,增加审计的感性认识,以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益。

2.选择合理的审计方法

确定审计的基本方法工程审计方法有多种,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应根据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工程规模、结构复杂程度等确定具体的审计方法。如果审计工程为重点工程,或审计人员认为决算编制不好,就应采取全面审计的方法,对决算包含的全部内容都进行审计,无论是工程量计算、取费、还是定额套用等等,都应面面俱到,全面审计。如果针对决算中的问题或被人举报的部分进行审计,则采取重点审计方法,比如重点审计决算编制中定额的套用及取费情况,这样可以抓住重点问题,省时省力。另外还有经验审计、单方造价审计等等多种方法。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应根据拟审计工程的实际情况、委托要求等等灵活选择。

(一)逐项审查法。逐项审查法是工程项目决算审计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按照预算定额顺序或者是施工的前后顺序,对每个好环节的工程造价都一一核对,进行审查。要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工程量计算标准,计算工程量,并将审计人员的工程量计算结果和审计对象进行严格对比,同时,根据定额或单位估价表逐项核实审计对象的单价。这种方法比较全面细致,工程造价的结算误差小,但是工作量大,不适合快速审计进度的情况。

(二)分组计算审查法。分组计算审查法是一种加快审查工程量速度的方法,把预算中的项目划分为若干组,并把相邻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审查或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程度的方法。

(三)筛选法其实是一种对比审计方法,建筑工程项目在建筑面积和高度,甚至是规格上都有很大差别,但是,工程造价的每一个环节和工序中,工程量,用工量在平均单位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利用单位数值变化较小的特点,在进行审计时候,将各种数据收集,汇总,分类,归纳,并综合分析,统计编制工程量,造价,用工量等几个方面的基本情况。针对不同的建筑标准,进行筛选,对符合标准的就直接采用,但是如果没有筛选下去的部分,就要重点详细审计,如果要结算的建筑面积标准和所编制的表有很大的区别,或者是适用的标准不同,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种筛选方法操作简单,便于迅速发现问题,适用于小规模的审计,不适合全面审计。

3. 做好审计实施的管理

在审计实施阶段,通过对决算工程量计算、单价套用及取费等正确性的审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审计工作。

(一)工程量审计。工程量是指建筑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部位大小数量,它是计算直接费的基础,是从根本上决定着建筑工程造价的。近几年来工程决算中的主要问题都表现在工程量中,所以,加强工程量审计势在必行。由于工程在实际勘察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误差,会出现设计图纸和实际施工不相符合,出现漏洞项目等情况,因此,要在结合图纸的基础上,严格遵守工程计量规则进行工程量的审计。首先,要明确审计工程量计算的范围和计算的限制范畴,比如基础与墙身划分以设计室内地坪为界。其次,要保证计算尺寸和图纸的尺寸相一致,防止因为疏忽而出现工程计算量的审计失误。最后,要严格依照标准计算方式计算,加强调研,规范审计。

(二)建筑面积的审计。建筑面积是指房屋建筑工程每一层的外墙所围起的水平面积之和。建筑面积的计算是工程量计算程序上的第一步,它不仅是考核工程造价指标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计算直接费的基础,因此正确计算建筑面积十分重要。

(三)审计主体部位的建筑面积。首先查看建筑工程的层数,尤其要注意每一层形状上的变化,其次审计每一楼层的平面图,认真核对长宽尺寸,以每米为单位进入公式,最后累加合计,完成主体部位的汇总工作。尤其a.地下室按照其上口处的外墙所围起的水平面积计算;b.室内大厅、回廊无论其高度如何,均按一层计算;c.高低联垮的建筑物,如果需要分别计算建筑面积的话,其高低跨之间的连接部位算人高跨中。审计附属部位的建筑面积。审计附属部位的建筑面积一定注意不计算建筑面积的部位。

(四)基础工程审计。审计基础工程量时,首先看原决算书中立项的正确性,而后审计各分项工程量的大小。外墙基础垫程按外墙中心线长度计算,内墙基础垫层按净长计算。外墙墙基按外墙中心线长计算。内墙墙基:砖石墙基按内墙净长度计算,内外墙基接头的重叠部分及防潮层所占体积不扣;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墙基:基础垂睦面部分按其净长度,斜面部分按斜面中心线长度计算。分清有梁式与无梁式基础,地圈梁与基础梁等计算方法的差别,注意桩基础工程量的计算及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划分位置的确定。

三、结束语

工程项目决算的审计是整个工程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成本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工程项目决算的审计管理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经济意义。工程项目决算的审计人员要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认真负责,细心严密的工作态度,以图纸和相关文件为依据,严格执行各种审计计量标准和法律规范,提高自己专业审计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确保工程项目决算审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熊晓花,邹娟 关于建筑工程预决算审计问题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PKU -2006年3期

[2]-马秀芳 浅谈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决算审计质量的分析与思考[期刊论文] 《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1年10期

[3]-林东华 建筑工程预决算审计中常见问题与采取措施[期刊论文] 《商品与质量·前沿观察》 -201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