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

时间:2023-03-07 14:58:05

导语:在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

第1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深度改革。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也确定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具有的作用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政治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景构建三者之间的不同,选择探究、自主、接受等整合策略,把三维教学目标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进一步提升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高中 实现策略 三维目标

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采用三维目标教学方式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的掌握目标的所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中教育在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导致学生自身缺失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随着新课改深入实施,我国教育部门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将三维目标在教学中进行渗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对过去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使学生都能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引言:从理论意义上来看,对于实际的教学目标而言,做好三维目标的探究工作,能够使学生对三维目标重新认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三维目标的概念范围,以及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有效促使学生自身对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的了解与认知。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出发,三维目标就是理解知识和技能水平的目标;从认知领域角度去了解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实际目标;从以人为本的领域角度去了解情感上的状态和价值目标,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度了解三维目标。思想政治课是把理论知识、对于社会的认知以及对公民思想教育的构建有效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学科。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思想政治课不仅具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并且自身具有的德育功能更加重要。

1.探究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以教师的视角来看,其一,三维目标是教学资源进行选择的重要理论依据;其二,教学方式方法的主要依据也是根据三维目标来进行选择的;其三,对于实际教学中教学评价的深度理解,也是把三维目标作为实际依据来实现的。根据学生发展对三维目标进行探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三维目标的实现可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健康的发展,促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改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从而使实际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1.2实际意义:

在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断下,把高中思想教育和三维目标进行有机相结合,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贯穿到整个思想政治教学中,充分意识到“教师”、“课本”、“多媒体”、“计算机”都是协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资源。三维目标教学可以有效的转变过去传统教育的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好思想政治这门学科,还可以进一步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

2.三维目标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策略:

2.1创新的教育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将灵活的三维目标课堂构建出来,根据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三维目标对课堂教学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整合,做到在适当时机采取放手政策,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提高高中生的整体水平。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就应该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了解,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让学生可以对课本上的难点重点进行深入解读和掌握。其次,还好根据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高低,结合实际情况对思想政治课本进行删减和扩展。最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和教师的情感产生互通、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教学要结合新课改的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实现三维目标教学。

2.2灵活运用三维目标思维教学:

使用三维目标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有效的丰富教师的思想,还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实行。利用三维目标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就一定要构建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主导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从前被动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找寻、构建适合自身学习发展的学习方式,最终实现三维目标的预期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体来说,想要改变教学环境和社会整体的教育观念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应试教育的现状只关注成绩的重要性,也不能单纯的用成绩衡量学生是否优秀,面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工作者就要做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抓住每一个能够进一步实现三维目标的时机,使三维目标可以协调稳定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就要不断加强三维目标的实际构建,让思想政治课变得灵活、生动真正走进教学、生活中去,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主体性缺失 现状 重建 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被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是教育主体,具有主体性。深刻认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现实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的主体性缺失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本文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入手来分析教师主体性的缺失现状和重建策略。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现状

1.教师主体性思想观念的缺失

随着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发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早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种教育理念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上,却营造了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客观上忽视教师主体性的现实。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确实在思想观念上持一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认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就必然导致教师主体性的弱化,有了学生主体性的强势,就必然对应着教师主体性的弱势。这种教师主体性思想观念的缺失进而又导致了教师主体的缺失。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授课内容的“泛娱乐化”和对学生态度的迎合化,就是这种思想认识偏差的现实行为表现。若以主体哲学“主客二分”的视角及主体绝对排他性的特性来看,这种观念虽有其存在的道理,然以后现代哲学“连续性原则”和“多元主义方法论”的视角观之,在主体性成长中,主体间性才是有意义的,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不仅可以并存,改“非此即彼”为“亦此亦彼”,而且多个主体间的交流、对话、合作可以促M各自主体性的提升。

2.教师主体性发展目标的缺失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主体性发展目标的确定是教师主体性发挥发展的方向和旨归。就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而言,一个明确的、一贯的、分层次的主体性发展目标的确立,无论是对于其个人主体性发展和成长,还是对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都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人员构成上存在着多样性,既有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又有班主任、学校行政人员、其他课程教师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且即使是专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他们在发展类型和发展阶段上也各有不同,从发展类型上看,就有侧重行政、侧重教学型教师的区分;从发展阶段上看,又有新上岗教师、初级年轻教师、高级胜任教师、专家型教学名师等的区分。同时,各专业教师的发展志趣、发展能力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主体性发展目标必然是多层化和多元化的。然而在现实中,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使得一些教师难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对自己的主体性个性化发展目标作出清晰界定和明确表达,从而导致教师主体性发展目标的缺失。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行政化的体制造成外在管理组织的强力干涉,这种科层行政管理制度往往倾向于从所谓的“效率”出发,用“标准化”和“大一统”的组织目标来替代教师个人多样化的主体性发展目标,从而导致教师主体性的缺失。

3.教师主体性活动形式的缺失

从逻辑次序上讲,主体包括实践主体、认知主体、评价主体和决策主体等多种类型,是一个涵盖多种活动形式的整体[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实践主体,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教育实践中完成对教育对象的把握和客观规律的主体认知,并根据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和客观现实状况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决策,才能完成教师主体性的建构,促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长期崇尚工具理性的现实背景下,很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体性只是得到了片面的强调,从教师主体性活动形式上讲,他们仅仅被看作实践主体和认知主体,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学校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往往只是把教师当作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条件和手段,当作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工具。在这种状况下,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条条框框使得教师很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主选择多样化的教师主体性活动形式,也很难作为独立的评价主体和决策主体对自身的主体性发展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无疑会制约其主体性的发挥。

4.教师主体间交往的缺失

人的实践活动总是表现为“主体―客体”结构和“主体―主体”结构组成的双重架构[2]。从“主体―客体”的结构维度看,主要体现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鉴别、占用和改造等,而从“主体―主体”的结构维度看,则主要体现为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主体间自愿、自发、自由地交往。因此,教师主体性的发展不仅要指向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提升主体认识客体、改造客体、利用客体的能力,而且更要重视主体间相互交往,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增进各自的主体性。然而在现实中,教师主体间交往的缺失却是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文人性格”或“文人相轻”,从而使得教师主体间不屑交往或缺乏相应的交往合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中长期盛行制度理性的管理模式,对教师的贡献进行量化打分和绩效测算,并以此作为决定教师职称评聘、竞争上岗和薪酬发放的重要依据,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业绩产出”,但却显著地削弱了教师主体间的交往和合作的意愿和空间,客观上造成教师主体性的缺失。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重建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教师主体性重建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进一步抽象和概况,这些教育内容就决定了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其一,中学课堂思想教育的起点一般是教师对相应思想理论进行宣讲、讲解,其方式及内容的多样性离不开教师主体性的良好发挥。其二,中学政治教育要求受教育者接受一定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了解并掌握相应的政策,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发挥好自身的主体性,掌握正确的政治理论观点,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时时跟踪学习政府相应的政策。其三,中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激发教育对象的道德情感或道德意志,培养其道德认知,促使其形成道德行为等。想要激发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或道德意志,具备系统的道德认知从而外化为对社会和公众有利的道德行为,同样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强化了教师主体性重建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组成的动态双边过程。从教师的角度看,主要包括教师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与实践活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中学生是一群身心发展处在特定阶段的青少年,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否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主体性的意义并主动积极地与教育对象之间建立联系,好的教育效果才有可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活动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关心与喜爱。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计划、组织教学上除去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外,还要有更多的热情与耐心,给学生更多的关爱与理解,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以拳拳的爱心、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完善的人格与学生亲密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反馈了教师主体性重建的重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此语道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延续性、长期性等特点。教育效果的好与坏,往往能在一个阶段之后,通过受教育者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反馈,得到一定程度的评价与验证。事实表明,大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主体性发挥得比较好的教师,学生对其本人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都比较高。反^来,那些深受学生喜爱,学生评价比较高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老师,一般也都比较注重自身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同样,学生的精神风貌、思想状况、生活态度、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思想政治道德方面表现出的班级差异、年级差异及性别差异等,也可以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折射和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情况。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反馈了教师主体性重建的重要性。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性的重建策略

1.教师要提高自身水平与素质

一方面,“水平”是指理论水平、知识水平、语言水平等。知识渊博是一个好老师必要的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学科已没有以往那样分明的界限,因此对跨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理论也要有所涉及甚至深入。中学生往往处于榜样认同的敏感期,往往是“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更要广泛阅读文学、历史、哲学书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会贯通,形成体系,成为学生崇敬的榜样。另一方面,“素质”的提升主要包括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能力素质等的提升。政治素质表现为个人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纪律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才会不偏题、不跑题、不离题。人格素质包括过硬的心理素质与高尚的道德素质等。理论素质这里不再赘述。能力素质既是以上各种素质的集中体现,又直接影响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完善。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与素质,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教师应特别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正面导向

第一,教师要注重为人师表。表现在言行举止中就是着装要整洁、庄重、大方;说话要表达清楚,语气温和,前后一致,说到做到;待人要热情得体,平易近人;行动上竭力严格要求自己,行为世范。有的老师在课内与课外、人前与人后的言语行为表现截然不同,这是最要不得的。第二,教师应具备坚定的思想立场。伴随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互联网上的讯息层出不穷、良莠不齐。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接受这些信息的能力、速度惊人,另一方面他们过滤、筛选、选择信息的能力很不完善。他们对于网络上的正面消息往往表示怀疑与不屑,对于负面消息却全盘照收。这就需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们特别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正面导向,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和践行者,以正面的情绪感染学生,以正面的情感鼓舞学生,以正面的能量激励学生。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具有主导作用,无可替代。但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同样具有主体性。一方面,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及落脚点,教育效果的好坏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教师传递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化加工才能得到内化。学生能动地接受教师所授,包括知识、思想、情感等,他们主动参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接受有选择性,这必然反过来作用或影响教师的行为。可见,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二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 李为善,刘奔.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 和学新.主体性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1997(11).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本质;功能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1―0174―04

植根于社会与人的发展诉求之中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既是对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现实回应,也为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能之路,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如概念、本质、功能、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制的贯彻落实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其活动的方式、本质、功能和价值又必然会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本质、功能和价值的发展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只有认识并积极适应这种发展,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活动的方式应从单子式主体向交互式主体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活动方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

从人的活动的视角来看,由于人们有更好地生存并发展自己的需要,尤其是有德行修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刚好能满足人的这种需要,于是就成为人们发展自己,尤其是发展思想品德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本身的一个业已形成的、特有的生存发展方式”“是人们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德育功能之所以能够展现和实现,根本在于人有德行修养的需求”。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社会主导的思想道德文化为共同的活动客体结成了“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的交互式主体关系,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构建活动的动力系统、导向系统和调控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引导受教育者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发展由自发状态转变为自觉的思想品德构建活动。而且,当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完成后,教育者也能够得到更多的教育知识和经验,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与意义也能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对教师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思想品德构建的活动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在与社会主导的思想道德文化相互作用中不断构建其精神世界和价值生活的过程,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将外在的思想道德文化、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自身思想品德发展并创造新的思想道德文化的过程。

因此,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再也不能以单子式主体开展活动,而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和自己的一种生存和活动方式,在按一定方式形成的教育共同体中与学生进行合作、沟通、交流、对话、竞赛等交往教育实践,关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并促进自身的发展。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任何单一的主体观都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主体一客体”的模式中,使本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成一种“工艺性”的工作流程而产生机械化模式倾向。为什么以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受欢迎,实效性不佳,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往往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只知道“我打你通”式地单向灌输,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

二、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活动的本质应从工具性向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活动本质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意识形态的宣扬满足了阶级统治的需要而成为工具。在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认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也就是说,统治阶级为了确保本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就要像支配物质生产资料一样,支配精神生产资料,也就是发展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并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机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就是其中的一种。因此,出于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统治地位的需要,任何阶级社会都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了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的政治功能就认为它的本质只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或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才是最根本的事情。这种以人为目的,为人的发展和完善服务的内在价值,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所在。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为阶级、为社会服务的一面,也应该看到它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有其“建设人自身”的根本属性。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属人性,以及它对人实行精神引导,促进人的发展,才使其具有根本目的性。也就是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既需要考察其满足阶级与社会需要的一面,更需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去追求它的属人性,既要看到它的工具性本质,也应该看到其目的性本质。

表面上看,工具性与目的性是对立的,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在实质上,两者是统一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具性是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的表现,目的性本身就包含有工具性的成分。两者的区分只不过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角度与层次不同而已,“相较而言,工具性是低层次的属性,目的性是其终极属性”。强调工具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意识形态、所表现的阶级实质,不会因为全球化、社会化的趋势而消失;而以人为本、建设人自身的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之使然,是其教育职能的深层应用,这不仅没有违背工具的效能,相反却使思想政治教育为阶级、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放置于目的性基础之上。工具性正因为有了目的性而有了发展的根基,目的性正因为有了工具性而有了社会的支撑。

综上所述,只有工具性(维护阶级统治需要)与目的性(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或忽视、淡化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因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本质上是疏离社会生活,只是满足政治需要、服务政治要求的工具的“传声筒”、“社会代言人”角色,转而从“现实的个人”的需要出发,贴

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要站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高度,向受教育者宣讲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理论的宣讲者;同时也要以人为本,尊重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做他们健康成长的引导者。从“传声筒”角色向“宣讲者与引导者”角色的发展,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新要求。

三、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活动的功能和价值应从侧重社会功能、社会价值向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者,其活动的功能和价值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决定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定义,揭示了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和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

认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作为人与社会中介的教育,其基本功能在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促进人的发展,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致性决定了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这两个功能和价值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教育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人的个体和群体的素质;教育为促进人的发展,就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社会能提供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资源。

作为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这两种基本功能和价值,而且两者是统一的。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为实现或维护统治阶级统治服务的同时,也对整个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与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与精神引导,是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这基本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即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时呈现出来的“维系社会生存、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管理”等功能和价值。的确,从‘‘社会哲学的视野来看,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且在社会大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维持现存社会正常运转,支持社会良性运行的一个重要系统,其“服从和服务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和“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地位是独立的和不可替代的。

另一方面,正如前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与目的性时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社会的人、满足人的政治文化需要,固然有维护一个阶级政治统治的现实,但对人的发展与完善的推动才是其真正的目的所在。“提升人性、促进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是价值主体的需要――人的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满足人的政治社会化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总和,是两者质的规定性联系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质的规定性的综合统一。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有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其目的性本质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引导个体思想和行为、激发个体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规范调控个体思想和行为等个体功能和个体价值。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只能是通过其个体功能来实现。“德育的个体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品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最一般的意义和最直接的、个体的、本体的功能就在于人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要通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来推动社会进步。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和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教育实践上,人们却总是更加侧重其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相对忽视了个体功能和个体价值。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片面性,必然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事实上,尽管侧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是历史地形成的,但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只有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相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能持久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要求来讲,还是从借鉴历史经验来讲,或是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来讲,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必须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的社会哲学范式中走出来,更加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功能和个体价值,实现角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以人为本,通过引导、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激发受教育者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涵盖了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和旨归。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实现其活动的方式从单子式主体向交互式主体发展,活动的本质从工具性向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发展,活动的功能和价值从侧重社会功能、社会价值向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发展,就是要与受教育者一起,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受教育者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受教育者知、情、意、信、行均衡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

[参考文献]

[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2,(12).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起源及本质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鲁洁,等,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第4篇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2-0069-04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得到内化,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当前,应用型高校成为部分高校转型的方向。转型后,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将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元,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主客体的因素,又有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的因素。为了解影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因素,主要基于学生的视角,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教材、课堂、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机制等基本要素设计了问卷,并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了文理艺术管理语言等多个专业,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1份,有效回收率为98.2%。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

从学生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来看,有83.7%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见,大部分学生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对于“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选修课,你是否会选修?”的调查,有52.9%的学生选择“会”,46.6%的学生选择“不会”。近一半学生在掌握选课主动权时不会选修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说明学生虽然在理性上认识到学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不强。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因来看,有78%的学生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48.3%的学生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课,必须学习才有学分;16.9%的学生是被教师授课内容所吸引;16.5%的学生是为考研作准备。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目的是吻合的,都是为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但也不排除仍有相当部分学生出于功利性价值而学习。被教师授课内容吸引的学生占比非常低,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教学设计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原因调查中发现,有67.8%的学生觉得自己是理科生,对文科不感兴趣;42.6%的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9.57%的学生不喜欢授课教师的授课风格;4.1%的学生不喜欢授课教师;3.5%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如多数内容听过、讨厌字多的东西、内容枯燥难懂等。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原因即课程特性使然,如学科属性、课程内容等;另一类是主观原因即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原因,如学生兴趣、教师授课风格、授课教师人格魅力等。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自身的关联度认识来看,有73.1%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他们的学习生活关联性很大,能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有25.9%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他们的学习生活关联性不大,对今后找工作没什么作用。可见,能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自身关系的学生占大多数,但仍有两成以上的学生持功利心态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接受度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适用性来看,有60.1%的学生认为教材不太适用,可读性不强,理论抽象,文字晦涩,不容易理解;有39.9%的学生认为教材很适用,内容丰富。显而易见,多数学生认为教材不太适用。另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网络上的鸡汤文相比,你更愿意读哪类书?”的调查中发现,有66.2%的学生选择“鸡汤文”,仅有33.8%的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两组数据都在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应用型大学的接受度差强人意,对学生的吸引力太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均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版本的教材,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忽略了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性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客观上造成应用型大学学生对教材的不适应。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适用性被弱化之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网络传播的热兴、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广泛应用、网络终端不断推陈出新等,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扩大了学生阅读的选择范围。总的来说,无论是教材本身的原因,还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在应用型大学的接受度比较低。

(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评价

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评价来看,在“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教学内容贴合教材内容吗?”的调查中发现,约有90%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是贴合教材内容的。在“你认为授课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如增加的案例、材料等)能否帮助你理解课程内容”的调查中,有56.6%的学生认为“能够”;37.5%的学生选择“有些能够,有些需要加强”;5.91%的学生选择“不能”。绝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到了以教材为基本遵循,教学内容能够贴合教材。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方面有待加强。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期望来看,76.4%的学生非常渴望教师在课堂上拓展一些教材以外但又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这就进一步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不但要融会贯通,还要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

(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评价

从学生λ枷胝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评价来看,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是观看视频,在8种课堂教学方法中排名第一,选择人数占31.4%;其次是小组课堂讨论,选择人数占19.1%;再次为案例分析,选择人数占12.4%;其后的是教师讲授、情景模拟、分小组制作PPT进行课堂陈述、主题演讲和课堂提问,选择人数分别为11.6%、10.6%、7.5%、3.5%、2.4%。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喜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对象性特征。首先,移动微视频空前火爆,视频传播方式的盛行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这种方式反映到课堂上就表现为学生喜欢以视频方式接受教学内容。其次,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表现欲望大,多数时候希望有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小组课堂讨论这种形式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因此,小组课堂讨论颇受其欢迎。从调查数据还可看到,传统的课堂提问被排到了最后。同时,针对“教师在课堂上设问时,你是否会对问题进行思考”作出的调查显示,仅有37.3%的学生选择会思考。可见,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正受到巨大的冲击。

(五)授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影响

从授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影响来看,授课教师的情绪、语言、与学生的交流以及课后提供的资源往往也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据调查,约有70%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情绪对其接受授课内容有影响,他们不喜欢教师板着脸上课,这正好契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性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讲求疏通引导艺术,应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教师话语体系来看,90%以上的学生喜欢授课教师使用网络语言,感觉教师使用网络语言很接地气。可见,教师授课过程中的话语体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理解也有较大影响。从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来看,52.1%的学生很期待课后能和教师有进一步的交流。不难看出,课后的师生交流能够从情感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认可度。从教师课后提供的资源来看,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后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根据调查,28.9%的学生希望教师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视频;26.7%的学生希望教师提供深化课堂内容的拓展知识;22.9%的学生希望教师提供学科的最新资讯;21.5%的学生希望教师推荐相关书籍。

(六)影响学生出勤的因素

从影响学生出勤的因素来看,在影响学生出勤的众多因素中,课程内容重要程度位居首位,平均综合值为4.1;其次是完成学分要求,平均综合值为3.75;再次为自我学习需要、授课教师点名和授课教师人格魅力,平均综合值在3.2~3.4之间波动,所占比重不相上下;最后是其他因素,如身体不适、社团活动较多等,平均综合值仅占1.8。由此可见,影响学生出勤的最重要因素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即课程内容。当然强制性的外在因素,如完成学分要求和授课教师点名,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及主观能动因素(自我学习需要)和外在客观因素(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样重要地影响着学生的出勤率,身体不适或社团活动反而占比最低,影响不大。另外,学生希望用一些制度性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出勤行为。根据调查,有77.2%的学生支持教师上课用点名的方式考勤,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进一步约束自己准时上课。

(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态度

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态度来看,90%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采取“期末试卷考试+平时成绩”这种方式是合理的。具体来说,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中最应注重的是“课堂表现”,选择人数为83.2%;其次是“日常思想行为表现”,选择人数为73.3%;再次为“平时作业”和“社会实践”,选择人数分别为62.4%和61.4%;最后为“试卷考试”,选择人数为53.5%。可出看出,学生对目前这种考核方式是接受的,那么这种考核方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影响就会是正向的。

二、结论及建议

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出勤率、考核方式等因素都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其中,尤其以教学内容方法因素、教师主体因素和学生主体因素影响为主。就教学内容方法而言,教材内容在应用型大学的适应性较差,相对来说理论性稍强,教师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效果也不太理想,学生期待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时代性;就教师主体而言,教师上课过程中的情绪、话语体系、与学生的交流以及课后提供的学习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就学生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以课程内容重要程度来权衡是否参与课程学习,强制性的外在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同时影响其课程参与度。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应当根据的重点论,以主要影响因素为主,兼顾次要影响因素,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素、过程、结果着手。

第5篇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大学生面临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他们拥有成熟的心理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困难。但是,可以看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果并不理想,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讨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且基于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68-02

1 引言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能够享用的物质财富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可以看到,尽管物质水平得以提升,人们精神文明的发展却并没有像物质水平发展的那样迅速,很多人的精神世界相对贫乏,尤其是年轻人,具体表现为精神空虚;对未来迷茫、没有发展方向;道德水平不高;遇到挫折容易产生轻生想法等。高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强调教书、育人两方面,但如今高校培养人才普遍关注的是教书一面,忽视了育人的责任。只有加大育人的力度,在教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精神财富积累,高校才能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人才。

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时代的进步,新一代的年轻人拥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认识世界,但同时也催生了当今大学生的一些普遍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承受能力差;对未来容易产生迷茫;以个人为中心,集体意识薄弱。

2.1 承受能力差。对于大学生来说,一些人刚刚结束高中生活步入大学校园,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必定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及生活上的挫折。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在遇到这些问题和挫折时,心理的调节能力还不强,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从而影响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

2.2 对未来容易迷茫。当今社会,受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很多学生都有急功近利的表现,他们期望付出些许努力就获得巨大成就,不愿意从小事做起,且做事浮躁,对未来的出路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

2.3 集体意识薄弱,以自我为中心。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长期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大学校园生活中,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与他人容易产生矛盾。

教育强调教书育人两方面,两方面相辅相成。在整个高校教育里,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育人的责任,它帮助学生奠定道德基础,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保持健康的心态,所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

尽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得到长足发展,但成果却不尽理想,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尚存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3.1 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得到重视。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理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但能够发现一些教师本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并不高,也就起不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另外,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推动学生思想政治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先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3.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予以重视。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是不重要的学科,在思政课上都在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缺乏对这一学科的自主学习精神。

3.3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实践性。思政教育应该理论结合实践,现在的课程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去。

4 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重中之重。因此,结合现今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不完善,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能更好地发展。

4.1 严格要求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具备扎实的知识、开放的思想、新颖的观念、创新思维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学生遇到挫折、打击时及时开导,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做好人生的规划,确立发展目标。

4.2 在思想政治课上,教师应丰富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教育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应该通过科学技术上的进步推进教学方式上的创新,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知识。如运用网络教学,将网络文化应用到教学中,重视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网络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搜寻相关的案例及图片,教师能将思想政治课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搜集相关资料,课上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这种方式进行授课,能够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接触相关内容,对所学课程有更好地理解。

4.3 加强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行为实践。应定期开展思想政治学习活动,活动不能呆板,要发挥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身到活动中来。比如组织学生定期到慈善机构做志愿者,让他们以身作则,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

5 结语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问题。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日后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严峻。如何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是十分重要的。现如今,高教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瓶颈,如何发挥学科的积极作用,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人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只有从过去单调的讲解中解放出来,运用更多的手段、方法,让理论结合实践才能让思政课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第6篇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氛围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092-01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措施。课堂氛围是多种多样的,其好与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心情。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设较好的课堂氛围。

一 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且知识较为抽象,概括性内容较多,缺乏相关的直观性,使得中学生无法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产生较为直观的认识,也就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较为冷淡,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需要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合理地应用语言艺术,增强语言表现力。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语言直观、简练、生动、形象,并且带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具有亲和力的教学态度、生动幽默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情感可以打动学生,给学生提供较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索思想政治知识的欲望。学生因此能够较好的接受思想政治知识,而教师也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更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与学生的亲和力,与学生共同学习,从而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在处理与学生们的关系过程中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想法,在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下处理问题;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帮助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应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三 内容生活化,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由于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均很强,如果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应用较好的教学方法,就很容易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感到厌恶。为了避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觉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探究讲课的艺术。在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能够使学生感兴趣的例证,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我和父母》一课时,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就可以将自己的经历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真实的事例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更加符合实际,从而能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四 合理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相对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手段,创设相对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讲解八年级《胸怀天下》一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通过多媒体将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播放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融入到课堂中去。这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兴趣。除此之外,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播放歌曲的形式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讲解《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课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欣赏这首歌曲,被这首歌曲所感染,充分调动其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合理的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氛围,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 总结

本文通过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关于氛围的有效改善策略的分析和研究,从中认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根据中学生的特性,在了解中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美〕里德利、沃尔瑟著.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沈湘秦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薛东慧.和谐课堂氛围—幽默是金[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4)

第7篇

首先,要变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为“全面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一,就是做为施教主体的政治教师在教学目标追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又表现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同化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组织教学上仅敏感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上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大多是作业与成绩等等。显然,教师如果只倾注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上述教学心态,势必同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相悖,同教育心理学相违,也会同自身教学企盼相反。

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是多方向的、深层次的,整体性的。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说教”“检查与考试”是非常片面的,显而易见,这是"折扣"的执行《大纲》,不利于《大纲》的真正落实。从教学过程本身而言,它既是复杂的师生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奥妙的师生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美的课堂教学整体目标,应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赞科夫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同时要得到一般发展。

限于智力开发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特殊的具有多重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事实上,政治课教学如果在目标上存在“单一性”“低标准”“小范围”,就自然地捆住教师的教育思想,限制了教学思路,就会阻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个性心理的发展。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目标上应注意“全面性”和“高要求”。

政治教师要在每堂课教学中想方设法努力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高要求和全面性”的压力下促使自己的教学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境界。

其次,要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之二就是存在“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而且在政治教师中也存在。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顺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感;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取得。为此,变师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就成为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立志于政治课教学事业,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轻装”教学。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可亲、可近、可信,有兴趣、有作用、有收获,从而缩短学生与政治教师、学生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更好的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的发展。

第三,要变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单向性”为“多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三就是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和谐”,师生教学的交往相当一部分处于“单向性”、“一言堂”。这种单向性突出的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由教师一灌到底,来不得学生的应有活动;二是教师听不进学生独立的、有益的、新颖的思想认识和观点看法,教师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绝对权威,教师没有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只是搞演说、发指令、提要求、查结果的监督人,以教师的“一言”“一行”淹没了活跃的学生思想和聪明才智。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器。这种教学,学生感到压抑,教师也十分疲倦,缺乏活力与生机。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做到师生交往的“多项性”。政治教师应明确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性,放下架子,改进教法,彻底改变“一言堂”的家长式教学,不断探索出符合师生多顶交流的好方法、好举措,大胆创新。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和意志信心方向的相鼓励就能更好的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最后,变教学情感的“消极性”为“积极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心理误区之四,就是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冷漠”,缺乏应有的学习愉悦与激情,表现为情感的“消极性”。这种消极性导致了教师上起课来“没劲”,学生学起课来“乏力”,教学空气沉闷,学生学习欲望低落,教学效果差。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自身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的阐述,本身就较为枯躁,为此,如果不消除学生情感上的“消极性”,实现朝“积极性”转化,必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事实上,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赞科夫说得好,“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靠多次地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自身对马列主义的笃信程度,对政治理论传授热情的高低,以及对政治课教学技巧的掌握驾驭水平直接牵动着学生的情感。政治教师若能坚信马列主义、思想的真理性,热情饱满地投入课堂,具有娴熟的艺术教学手段,就会激发学生对学生政治理论的强烈需求,产生对政治课的教学的兴趣、愉快、满意、欢乐等积极的教学情感,这种情感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列宁同志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第8篇

一、社会因素,其突出表现就是受教育者的现实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迎来了社会转型期时期,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使得人们的主体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当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价值观念还在建筑之时,社会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单纯。这种现象势必对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的思想和社会化过程产生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当下的社会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各种任务、要求和问题;另一方面是中学生的内部状态,也就是中学生己有的心理水平,包括意识和个性品质等等。具体而言,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社会的复杂性和中学生理解、辨别和抵制能力之间的矛盾。因为中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其思维的批判性、辨别力不强,因而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消极因素无法理解,思想上往往会陷入困境,形成社会化的缺陷或认知的错误。试以吸烟为例,中学生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吸烟有害健康”,来自教育者的正面教育是远而虚的,看不到跟自己的关系;而来自周围吸烟者的诱惑,那却是近而实的,是立刻可以实践而体会得到的。中学生往往会难敌诱惑而趋向于追求实在的体验,因而中学生当中的“小烟民”现象比比皆是。其二,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客观现实与其自我意识增强的矛盾。中学生正在成长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因而产生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其突出表现为管理混乱和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当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失误,学校方面,难辞其咎。

其一,从管理体制上看,目前的中学管理体制主要是校长负责制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者均体现为一种党政结合为一体的单向型结构体系。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由于党支部居于领导地位,支部书记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长在管理上缺乏职权,影响了校长抓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而党支部书记要全方位地抓好工作,又难免力不从心。在校长负责制中,学校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归于校长领导,党支部仅处在监督地位,党支部书记要抓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则又无兵将。

其二,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受教育者成了“考试机器”,缺乏素质意识,忽视做人的道理和自我完善的高尚动机。为了应试,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为了应试,只重视尖子学生而伤害了大多数学生。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的受教育者,其主体性、个体性被严重抑制。升学率的指挥棒使教育者淡忘了教育的应有之义。在“书山题海”情形之下,中学生远离了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师自身因素,其表现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科学文化素养的匾乏

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了解学生和了解自己,研究教育失误现象正是为了使教师具有自知之明,只有当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的新水平时,我们的教育才会真实地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不难看出,当下中学教师队伍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由于办学目标出现偏差,导致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唯考试分数而论,从而导致了加重课业负担、体罚学生、赶走差生等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现象的发生。由于教师平时很少注意自己的政治信念、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缺乏教师所应具备的使命感和育人意识,当然就不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的道德自我修养的示范。学校师德的考评往往流于形式,加上教师收入菲薄,导致有偿家教,推销资料等现象的出现,致使教师的社会形象大幅度滑落。有的教师教育学生要真诚待人、先人后己,自己却言行不一、斤斤计较。凡此种种,使得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黯然失色,失去了应有的感召力和作为楷模的人格魅力。这就必然会诱发中学生由于模仿教师而违纪。“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由于不能率先垂范,其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难为受教育者所接受。

第9篇

首先,要变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为“全面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一,就是做为施教主体的政治教师在教学目标追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又表现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同化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组织教学上仅敏感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上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大多是作业与成绩等等。显然,教师如果只倾注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上述教学心态,势必同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相悖,同教育心理学相违,也会同自身教学企盼相反。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是多方向的、深层次的,整体性的。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说教”“检查与考试”是非常片面的,显而易见。

其次,要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之二就是存在“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而且在政治教师中也存在。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顺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感;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取得。为此,变师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就成为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立志于政治课教学事业,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轻装”教学。

最后,变教学情感的“消极性”为“积极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心理误区之四,就是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冷漠”,缺乏应有的学习愉悦与激情,教学效果差。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自身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的阐述,本身就较为枯燥,为此,如果不消除学生情感上的“消极性”,实现朝“积极性”转化,必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