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纳税筹划案例论文

时间:2023-03-07 14:58:12

导语:在纳税筹划案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纳税筹划案例论文

第1篇

对于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来说,经济、税收是两门终身必修的课程。对于税务人员来说,更是这样。众所周知,在经济活动中,要认识经济规律,驾驭经济活动,不开展经济运筹是不行的。而税收又有着独自的内涵和特征,开展网络税收管理运筹同样必不可少。在实际工作中,税收活动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对于税收人员来说,开展税收征管活动必须立足于宏观的经济运行。对于纳税人来说,经济税收运筹同样是实现经营活动目标的重要途径。韩建元等的《经济税务运筹》正是这样一套既包括经济运筹研究,又包括网络税收管理运筹和纳税筹划等方面内容的丛书。

韩建元是个基层税务人员。长期的税收工作实践使他对经济运筹、网络税收管理运筹,以及经济运筹与网络税收管理运筹、纳税筹划的关系有着深切的理解和认识。1991年以来,他已撰写出版了11部税收、财政、经济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经济税收运筹》丛书可以说是他几十年来对经济税收活动不断认识、研究的又一项新的成果,反映了他以理性的思维对经济运筹、网络税收管理运筹、纳税筹划的新思维。该丛书包括《经济税收运筹·经济运筹学》《经济税收运筹·网络税收管理运筹》《经济税收运筹·纳税筹划》三部学术著作。按照韩建元的话说,这套丛书是近几十年来他联系我国经济税收活动实际写成的。希望能为人们开展经济运筹,驾驭经济活动、开展网络税收征管运筹、依法开展纳税筹划提供新思维、新技艺。

纵观该丛书,我们会看到一个个崭新的理论判断,一个个新颖的经济税收视觉,一项项新鲜的理论研究成果,使人们倍感振奋和喜悦。韩建元、韩利恒撰著的《经济税收运筹·经济运筹学》以2008年9月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为背景,深刻剖析了全球视野下的经济活动,尤其是通过我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使经济回升向好的实例,展示了经济运筹的内涵、技艺,为开展宏观经济运筹提供了鲜活的例证。特别是在该著作中提出的“经济三角”理论,为开展经济运筹,驾驭经济活动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同时,在每一章中作者还绘制了大量的图表,加深了人们对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的认识,对经济运筹技艺的掌握。韩建元撰著的《经济税收运筹·网络税收管理运筹》则立足于信息条件下的税收活动,从网络税收的角度全面分析当前我国税收管理的现状,提出了网络税收管理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方式、新技艺。韩建元认为,当前税收活动已经进入网络税收活动的新阶段,税收管理再也不能囿于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和方式,要在税收实践中不断创新,以适应网络税收管理的需要。该著作对于网络税收管理各个环节上的管理提出了新的管理运筹思路,设计了管理的新模式、新形式,开创了网络税收管理的新途径、新平台。韩建元、韩玉芬撰著的《经济税收运筹·纳税筹划》是作者站在法律的天平上,全面认识征纳双方之间的博弈,依法阐述纳税人开展纳税筹划的专著。鉴于我国纳税人中中小企业占大多数的特点,韩建元等力求语言朴实,通俗易懂,联系实际,有的放矢。该著作在阐释了纳税筹划的内涵及其“游戏规则”等内容后,就我国现行的主要税种沿革进行了介绍,之后对开展纳税筹划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为了便于纳税人掌握这些纳税筹划的技艺,韩建元还在每一章后附录了一些纳税筹划的案例,以加深纳税人对某一个税种的纳税筹划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总之,读了该丛书后,我们会发现,《经济税收运筹》丛书贴近经济税收活动,凸显出深厚的实践基础,有理论,有分析,有技艺,有实例。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创新性强。在我国开始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之际,《经济税收运筹》丛书的出版,无疑是十分适时的。它必将启迪广大从事经济税收工作的同志不断创新思维,把税收工作做得更好,助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加快我国进入世界强国之列的进程。

第2篇

关键词:企业 政策性搬迁 收入 纳税筹划

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涉税处理的相关规定

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涉税处理的相关规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件包括:国税函[2009]118号、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0号和最新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11号,比较几个文件,核心问题和最大变化主要集中在对企业搬迁购置新资产的所得税处理的规定上。

国税函[2009]118号的相关规定是政策性搬迁做出的最为原则性的规定,该公告使得企业可以利用搬迁收入减去企业重建资产的重置价值之后的余额进行企业所得税的缴纳。并且允许重置资产在使用年限内进行计提折旧或者摊销。这样一来企业的克扣成本就会增多,从而达到减少税负的目的。但是这样也导致重置资产存在重复抵税的问题。该文件在2012年40号文后以废止。

2012年40号文则纠正了重复抵税的问题,规定在搬迁过程中,企业花费较大项目的(土地购置、设备和厂房的购置等)支出,不能在搬迁收入中扣除。但是这样一来,就使得搬迁所得大幅增加,因为从重置资产可以在使用年限以内进行计提折旧或者摊销。这对一些搬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013年11号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办法的。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文件,它对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所得税处理做出了规定。文件认为,2012年40号文生效之前企业已经签订了搬迁协议,但是并没有完成搬迁清算的话,那么在搬迁过程中涉及的重置资产(房产、土地等)可以在搬迁收入中予以扣除。如果扣除后所得余额大于零,那么就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在完成搬迁清算后缴纳所得税,但是如果余额小于零,则需要在完成搬迁后企业不再合并该年内的经营利润缴纳所得税;并且还规定在搬迁过程中抵减后的重置资产还可以在使用年限内摊销或者进行计提折旧。

二、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的具体纳税筹划

(一)2012年40号文与2013年11号文的比较分析

2013年11号文规定,如果企业在2012年40号文生效前以签订政策性搬迁协议,但是搬迁清算尚未完成时,企业可以在重新建设或者恢复生产这一过程中购置的资产就可以看作是搬迁支出,就能从企业的搬迁收入中扣除出去,余额按照规定,作为重置资产进行折旧或摊销。因而企业搬迁所得清算将会降低,并且折旧或者摊销的基础也有所下降。并且根据2013年11号文第十五条规定和第二十一条规定,政策性搬迁企业既可以将亏损弥补的期限延长,还能够保障企业资金的流转,利于企业占用资金。

(二)具体案例分析

以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2013年9月份需要进行搬迁项目的汇算清缴,因而取得政策性搬迁收入7000万元,搬迁支出花费600万元,而购置设备花费2800万元,购置房屋花费2700万元。其中假设购置的设备、房屋没有净残值,其中设备折旧年限为5年,而房屋的这就年限为20年,企业所得税率以25%计算。

按照以上两文件进行计算,具体体现为以下两种方案:

其一,7000万元(搬迁收入)-600万元(搬迁支出)=6400万元(搬迁所得)。该企业按照2013年企业所得税率缴纳所得税为6400万元X25%=1600万元。并且按照这就年限,重置资产在使用年限范围内逐年递减所得税额。

其二,7000万元(搬迁收入)-600万元(搬迁支出)-2800万元(重置设备)-2700万元(重置房屋)=900万元(搬迁所得)。那么该企业在2013年应该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为900万元X25%=225万元,并且不需要在今后的年限内进行重置资产的折旧摊销。

(1)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企业在2013年按照方法二可以减少流动资金1375万元,这样就为企业的重建与恢复中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保障。不仅如此,从资金的时间价值层面来说,方案二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资金,进一步支持企业的发展。

(2)根据2013年11号文的相关规定,企业可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摊销与折旧的方法。以下内容以方法二中计算的搬迁所得900万元为基础,进行相应计算。这样一来,计算出折旧与摊销资产占重置资产的比例为16.36%,因此折旧房产价值可以得出为2700万元X16.36%=441.82万元,如果依照前文提出的折旧期限为20年的话,那么每年折旧为22.09万元;以此类推,设备每年折旧为91.616万元。那么根据税法的相关要求,可知每年该企业在重置资产应该计提折旧数额是113.71万元。也就是说每年该企业在缴纳所得税之前可以抵消的折旧计提费用为113.71万元。如果根据全部该企业全部的重置资产以最短的折旧和摊销年限为基础进行计算的话,将900万元计算到设备之内,因为设备的折旧年限为5年,所以900万元/5=180万元为每年该企业在税前可以抵消的摊销与折旧费用为180万元。

通过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比较可以得出,第二种方案是在加速折旧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直观的体现出其合理性与经济性。所以说根据2013年11号文的原则,企业需要通过合理的纳税筹划以便保障企业最大利润,而第二种方案无疑是最恰当的选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来说,做好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的纳税筹划意义重大,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税负、资金使用效率等问题。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在处理政策性搬迁收入的纳税筹划问题时,必须认真对待,在深入研读2013年11号文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探讨,从而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税收筹划实务解析问题与发展方向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税收筹划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并付诸行动。由于中国对企业税收筹划实务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税收筹划的研究在中国尚属一个新课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笔者就此进行探讨。

税收筹划(TaxPlanning)也称纳税筹划,它是纳税人在遵守税法、拥护税法、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针对纳税人自身的特点,规划纳税人的纳税活动,既要依法纳税,又要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以达到减轻税负、解除税负或推迟纳税,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经济活动。一般来说来进行税收筹划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策划,充分利用税法中关于某些临界点的规定,转让定价法,优劣比较法,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税收筹划,适时节税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税收筹划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要进行税收筹划,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条件,运用相应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

1税收筹划的理论假设

假设是在总结业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得出的判断,是对研究对象所处环境约束因素的总结。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研究所包括的实务理论假设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1.1“经济人”假设

首先,利益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是自利的,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逐利益主体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其次,“经济人”能够根据具体的环境和自身经验判断自身利益,使自己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最后,在有效的制度制约下,“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无意识或有意识地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发展。在这一假设下,“经济人”特有及特定的行为方式是:在给定条件的约束下,尽最大可能实现最有效的预期目标。

1.2纳税理性假设

假定纳税人是理性的,即自利的、清醒的、精明的,其行为选择是主动的,对自身行为的经济后果和利害关系是清楚的、明确的,其行为目标是以较低的风险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用。纳税理性是一种支撑纳税人行为与心理的自主意识,是驱动纳税人应税组合的一种动力源。纳税理性为纳税人所指向的途径是:在特定税收环境(包括立法环境、政策环境、管理环境等)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实现投入(纳税、其他纳税支出)的最少和产出(即税后可自由支配效益)最大的均衡。

2税收筹划的实务解析

税收筹划贯穿于纳税人自设立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进行税收筹划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2.1企业设立的税收筹划

企业设立环节的筹划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第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筹划点主要有企业投资方向、注册地点、组织形式的选择等几个方面。

2.1.1企业投资方向的税收筹划

国家为了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常会利用税率的差别和减免税政策来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来促进国家的产业发展,地区发展,科技发展,保护国内工业。对于纳税人来讲,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的重点在于如何合理运用税收政策法规的规定,适用较低或较优惠的税率,妥善规划生产经营活动,使其实际税负最低,以达到节税效益。

2.1.2企业注册地区的税收筹划

国家为了促进某些地区的发展,在制订税收政策时对该地区进行了适当倾斜。正是由于税收待遇的地域性差异,使企业设立时注册地点的筹划成为可能。因此,企业应充分利用现行区域性优惠政策,选择税负较轻的地区作为注册地址,以减轻税收负担、谋求最大税收利益。

2.1.3企业组织形式的税收筹划

企业在组织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有公司制企业、合伙制、独资企业。企业内部也往往有多种形式可供选择,选择适当与否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利益。如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的选择:设立分公司还是通过控股形式组建子公司,在纳税规定上就有很大不同。子公司为独立法人,母、子公司应分别纳税,而且子公司只有在税后利润中才能按照股东占有的股份进行股利分配。子公司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包括免税期内的许多优惠政策;而分公司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但分公司与总公司是一个纳税主体,其收入,成本、损失和所得可以并入总公司纳税,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发生亏损最终与总公司的损益合并计算,总公司因此可免交部分所得税。一般来说,企业创立初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较大,宜采用分公司的形式,以使分公司的亏损转嫁到总公司,减轻总公司的所得税负担;当企业建立了正常的经营秩序,设立子公司可享受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

2.2企业筹资的税收筹划

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无论从何种渠道取得,都存在着一定的资金成本。筹资决策的目标不仅要求筹集到足够数额的资金,而且要使资金成本达到最低,由于不同筹资方案的税负轻重程度往往存在差异,这便为企业进行筹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能。

2.2.1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选择

按照税法规定,负债筹资的利息作为税前扣除项目,享有所得税利益,从而降低负债筹资的资金成本和企业所得税税负;而股息、红利支付不作为费用列支,只能在企业税后利润中分配。这样,企业在确定资本结构时必须考虑对债务筹资的利用,即考虑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一般而言,如果企业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成本率,负债比重的增加可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然而,负债利息必须固定支付的特点又导致了债务筹资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如果负债的成本率超过了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权益资本收益会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而下降,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即使在息税前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成本率时,负债经营也应适度。2.2.2融资租赁的利用

融资租赁是现代企业筹资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融资租赁,可以迅速获得所需的资产,保存企业的举债能力,更重要的是租入的固定资产可以计提折旧,折旧计入成本费用,减少了企业的纳税基数,而且支付的租金利息也可按规定在所得税前扣除,进一步减少了纳税基数。因此,融资租赁的税收抵免作用非常显著。

2.3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2.3.1加强企业采购的税收筹划

企业采购的税收筹划是建立在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以及应纳税额总体的分析和把握上。所以企业要求把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转变为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降低采购成本。例如:某钢铁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下设原料部,除负责采购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外。还负责向社会收购废钢,购进废钢经过加工、挑选整理后可以直接使用,挑选、整理、加工工程中的费用计入废钢成本。向社会收购的废钢一部分是从废旧物资公司购进,可取得废旧物资发票,抵扣10%的税金,降低了成本。一部分是从个体散户中购进,无发票,增加了成本。若企业设立控股的废旧物资公司,将废钢收购及挑选整理业务交由废旧物资公司承担,废旧物资公司按照废钢收购价加上挑选整理费的价格将整理好的废钢买给该企业,并开具废旧物资发票,则企业购入的所有废钢进项税额均可以抵扣。可见,通过设立废旧物资公司将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转化为可抵扣的进项税,降低了废钢的成本。

2.3.2加强会计核算的税收筹划,降低税收负担

企业应纳税额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税收政策为依据计算缴纳。实践中,有些经济事项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即存在不只一种认可的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但由此造成的税收负担却截然不同。因此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会计账务处理手段,将成本费用向有利于节税的方面转化,以降低税收负担。

2.3.3加强税收筹划,降低企业应纳税额

影响应纳税额的因素有两个,即计税基数和税率,计税基数越小,税率越低,应纳税额也越小。进行税务筹划可从这两个因素入手,找到合法的办法来降低应纳税额。例如,某企业2005年12月30日测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0.02万元,则企业应纳所得税33066元(100200×33%)。如果该企业进行了税收筹划,支付税务咨询费200元,则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100000元(100200-200),应纳所得税27000元(100000×27%),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进行税收筹划支付费用仅为200元,却节税6066元(33066-27000)。

2.3.4加强税收筹划,权衡整体税负的轻重

增值税是我国的主体税种,对企业来说,增值税纳税人的身份特点具有很大的税收筹划空间。人们通常认为,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重于一般纳税人。但实际并不完全如此。例如,很多筹划方案中都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选择的筹划。因此,企业在选择税务筹划方案时,不能仅把目光盯在某一时期纳税较少的方案上,而要考虑企业的发展目标,选择有利于增加企业整体收益的方案。

参考文献:

[1][美]迈伦•斯科尔斯.税收与企业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第4篇

论文摘要:避税筹划作为税务筹划的一种主要手段,避税的弹性和空间比较大,合理地规避税赋,能够减轻税收负担,实现税收利益,且又不违反税法。本文从避税筹划的概念、特征、常见技术手段以及案例分析来浅析避税筹划。

税务筹划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税务筹划仍然是皇冠上的明珠。”税务筹划是纳税人依据所涉及的税境和现行税法,遵循税收国际惯例,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根据税法中的“允许”、“不允许”以及“非不允许”的项目和内容等,对企业的涉税事项进行旨在减轻税负、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谋划、对策与安排。税务筹划具有必然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税务筹划呈越来越专业化的特点。税务筹划应该在合法或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既不能越雷池一步,也不能刻舟求剑;还不能为筹划而筹划,要服从、服务于企业的财务目标。在企业税务筹划实务中,避税筹划作为税务筹划的一种主要手段,避税的弹性和空间比较大,合理地规避税赋,能够减轻税收负担,实现税收利益,且又不违反税法,企业肯定乐意为之。

避税筹划一般是与税法的立法意识相悖的,它是利用税法的不足进行反制约、反控制的行为,但并不影响或削弱税法的法律地位。避税筹划实质上就是纳税人在履行应尽法律义务的前提下,运用税法赋予的权利保护既得利益的手段。避税筹划并没有、也不会、也不能“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避税筹划不是对法定义务的抵制和对抗,而是纳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即纳税人有权依据法律“非不允许”进行选择和决策。对此,在一些著名的判例和判决中,早就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回答。例如,美国著名的汉德法官曾指出:人们通过安排自己的活动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是无可厚非的。无论他是富翁还是穷人,都可以这样做,并且这完全是正当的。任何人都无须超过法律的规定来承担税负。税收不是靠自愿捐献,而是靠强制课征,不能以道德的名义来要求税收。人们可以为了规避或减轻税负,对自己的活动事先做出安排,以实现依法降低或免除税负的目标。退一步说,即使不承认避税是合法的、是受法律保护的经济行为,但它肯定应是不违法、不能受到法律制裁的经济行为。

避税筹划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不断完善,将逐渐演变成一种高智商的经济技巧和经营艺术。如何运筹好避税筹划,成功地进行税务筹划,必须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税务筹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根据我们的理解,避税筹划应是纳税人在熟知相关税境的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在不直接触犯税法的前提下,利用税法等有关法律的差异、疏漏、模糊之处,通过对经营活动、融资活动、投资活动等涉税事项的精心安排,达到规避或减轻税负的行为。在了解了避税涵义的前提下,我们也要严格区分避税筹划与偷税、欠税、抗税、骗税的法律界限,即正确界定合法、不违法与违法的界限。(图1)

从这图1中我们可以严格区分避税筹划与偷税、欠税、抗税、骗税的法律界限,即正确界定合法、不违法与违法的界限。所以说,避税筹划是纳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即纳税人有权依据法律“非不允许”进行选择和决策。我们常常看见有些逃避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受到了政府的严厉制裁,损失惨重,而有着合理的避税筹划的人则坦然、轻松地面对政府的各项税务稽查,顺利过关,不受任何损失或惩罚。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些聪明的纳税人常常能够卓有成效地利用税法本身的漏洞和缺陷,顺利而又轻松地实现了规避或减轻纳税负担而又未触犯法律。针对企业避税筹划所安排的经济行为必须合乎税法条文和立法意图或者不违反税法,而依法纳税更是企业纳税意识增强的应有之意。综观对避税筹划的各种观点,相对比较一致地认为避税具有以下特征:(1)避税是合法的或者是不违法的,这是与非法偷税的根本区别;(2)避税的目的是通过避免缴税、少缴税和推迟缴税,使税收负担最小化;(3)避税的手段是利用税法的不完善之处或漏洞,有的是歪曲、滥用法律的有关规定,而且这些手段一般都经过精心计划和安排;(4)避税技术的应用一般应在应纳税事实发生之前。这就使越来越多的纳税人对避税筹划十分重视,不断提升避税筹划技术。避税筹划技术是纳税人在现行税法的框架下,为降低税负而采用的某些手段和技巧。主要是从缩小税基、降低税率两方面筹划,常见的技术有:

1、价格转让法。价格转让法亦称转让价格法、转让定价法。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经济利益联系的经济实体为共同获取更多利润和更多地满足经济利益的需要,以内部价格进行的销售(转让)活动,这是避税实践中最基本的方法。

2、成本(费用)调整法。成本(费用)调整法,是通过对成本(费用)的合理调整或分配(摊销),抵消收益、减少利润,以达到规避纳税义务的避税方法。

3、融资(筹资)法。融资法,即利用融资技术使企业达到最大获利水平和使税负最轻的方法。

4、租赁法。租赁可以获得双重好处,也是一种减轻税负的行为。

5、低税区避税法。低税区避税法是最常见的避税方法。低税区包括税率较低、税收优惠政策多、税负较轻的国家和地区。

税制具有复杂性,这就意味着纳税义务不能自动履行。纳税人必须及时、正确、全面地掌握所涉税境的税法,将税务筹划置于理财学的框架内,尽可能避免纳税风险给企业带来潜在的机会成本发生,努力实现涉税零风险。避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实施某项税务筹划使税收负担最小化与其税后利润最大化呈正相关时,税收负担最小化就是税务筹划的最高目标。通过合理的避税筹划,能够减轻税收负担,实现税收利益。

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既少交税,又不违法,企业合理避税可以设计。有一家2009年3月成立的10个人的管理咨询公司,如果预计年度销售额为1,000万元,作为这家公司的财务经理,你能使公司一分钱的税不交,又不违反税法吗?在10月15日举行的首届中国财务经理年会上,税务专家、中国税收策划网CEO李记有先生给来自全国的财务经理出了一道难题。他表示只要精通税法,善于筹划,这完全可以做得到。这么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如果年度销售额为1,000万元,按照正常情况应该交纳营业税、所得税80万~100万元左右。很多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不一定了解财务政策,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让财务经理或人员去报税、办手续等,大部分财务经理可能就按照税法把这个税给交了。但这位财务经理如果进行一番策划,可能这80万元的税就不用交了。

如果仔细研究税法,至少有两个新的税收政策可以使这家公司免交80万元的税款。一是2009年国家规定:“新办的服务型企业,安排失业、下岗人员达到30%的,可以免三年营业税和所得税。”这个政策看起来非常简单,但非常实用。有些公司领导可能会说:“我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干什么?”其实,这是一种观念上的障碍。像这家管理咨询公司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政策,安排两个下岗女工干食堂,再安排一个失业或下岗的给领导开车,这样80万元的税就不用交了,省下的钱能买好几辆高级轿车。但许多财务人员对这样的税务政策可能看了一百遍了,但谁也没去使用。另外,还有一个文件可以使用。2004年新的税务政策规定:“兴办的私营企业安排退役士官达到30%比例的,可以免三年营业税和所得税。”这家公司完全可以招个退役的男兵开车,招两个女兵做秘书和话务员,他们并不是公司的核心管理人员,对公司的影响并不大。一年免80万元,三年就是200多万元。很多企业的老总们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在现有中国没有筹划的背景下,很多企业关注的是谁和税务部门的关系好,考虑更多的是出事的时候,如何“灭火”,而不是提前安排“防火材料”,还没有筹划的概念在里头。

有人说,现在是野蛮者抗税,愚昧者偷税,糊涂者漏税,智慧者进行税务筹划。税务筹划是明智之举、文明之举、进步之举。与此同时,政府也不得不将其注意力集中到完善、健全税制、加强征税筹划上。这种对税法的避与堵,大大加快了税收法制建设,使税制不断健全、不断完善,税务人员的执法素质不断提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因此,避税筹划是一种高超的智力竞赛、有益的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

参考文献:

[1]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

传统税法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一味的说教讲解税法课程,无法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目前我们的教学方法还受着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手段比较陈旧,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训练量总体偏小,教学效率低下。

2.税法实践性教学严重不足

在目前高职院校提倡“以实践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模式下,暴露出了实践性教学严重缺乏的问题。现有税法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规定比较笼统,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时间、组织方式和方法不够明确,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偏少,在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落实不够,实践性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监控。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3.知识更新慢、理论研究不够

由于税法课程是对税收法规知识的介绍,而税收法规在不断更新变化过程中,所以,做好税法课程课堂教学的备课非常重要。当前高职院校的税收法规理论研究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无法满足高标准的教学需求。

4.考试方法有待改进

税法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一般属于考试课程,其考试基本采用闭卷形式,简答、问答题多。笔者认为,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税法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1.加大税法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力度

(1)税法作为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要增加实训课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力争达到1:1。当前适合于高职会计专业税法课程使用的实践教材很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实践教材应立足于“自编为主,购买为辅”,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组织一线教师编写税法实训教材,建立税法教学案例库。

(2)高职院校应当强化税收模拟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场所。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实训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税务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税收模拟实验室,同时把税收工作有创新、有成果的注册税务师事务所、民营企业作为首选目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正如同志所说:“从学校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从企业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提高教育层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

(3)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培养税收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税收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

作为税收专业教师自身不能脱离实践,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税收教师的实践技能,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要定期参加税务部门组织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经常到企业从事报税的实践操作工作。应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向税务部门、税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聘请税务专家、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税收教学工作,进行教师培训,又担任税收实践课程教学,弥补在校税收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可与税务部门联系下派到业务部门、企业等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要积极创造条件让税收教师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税收实务操作,并能够解答税收工作中出现的操作问题。

税收专业教师只有深入实际,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教材的选择、教案的组织和准备以及实践课程的操作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税收实践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

2.勇于创新,大胆进行税法课堂教学改革

1.推行案例教学法

《税法》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单纯的税法条文十分枯燥,但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不仅丰富而且生动。教学过程中可辅之大量的习题,教师采用与《税法》教材相配套的《习题集》、《CPA 疑难案例》等,每一个税种讲解完后,就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以巩固学习效果。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课件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税种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会浪费大量时间。此外,税法知识日新月异,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

3.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1)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起到导向教学的作用,促进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性教学的思想,重视技能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如设计相关的企业纳税申报资料,要求学生填制纳税申报表;给出企业相应的资料,要求学生设计纳税筹划方案等。以实际案例分析为主,尽量避免考死记硬背的东西。

第6篇

【关键词】哈尔滨学院;应用型;财务管理;课程建设

教育部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已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由此,各高等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各有不同的思路。而我国本科院校自进行分类管理以来,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等各类院校在教学与科研的侧重点上出现了很大差异,这同时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来支撑、实施。本文以哈尔滨学院(下文简称“我院”)为例,就教学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提出改革思路。

一、课程建设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财务管理环境不断变化和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断创新的需要,为了使我院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我院确立了有别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等普通本科院校的类型:即教学型本科院校,并确立了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能力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哈尔滨学院是哈尔滨市属的唯一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其中的财经与管理学院,长期为黑龙江省尤其是哈尔滨市输送大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主要立足哈尔滨、面向省内外,重点服务于基层、生产一线,尤其面向中小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而中小企业几乎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具有广阔的市场。合适的定位,会给学院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更为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我院以往的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几乎是参考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而设定的,不仅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更没有体现专业方向。在“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高等教育中,定位模糊不清,没有侧重,而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才更是因社会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分工。因此,如何在我院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我院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会计学和金融学知识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造成大部分高校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么偏重于会计学,要么偏重于金融学,而没有形成关于财务管理学的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服务对象为基本研究内容,即以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为框架来设置课程。为了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部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又可以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

(一)公共基础课

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经济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有较扎实的汉语写作、数学、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主要应设置思想品德、政治经济学、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哲学、计算机基础、财经应用写作、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二)学科基础课

开设学科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邻专业的基本知识,有较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这些课程应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与贸易、经济法规以及与财务管理专业相近的基础知识。主要课程应该设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会计、统计学、金融学、税法、经济法、会计信息系统等。

(三)专业课

开设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专业必修课程可划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管理会计、资产评估原理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可以划分为:电子商务概论、证券投资、财务软件应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税收与纳税筹划、资产评估实务、咨询与鉴证服务、财会职业道德专题、毕业论文专题讲座等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合理界定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财务管理基础主要讲授公司财务管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技能,并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加以阐述。中级财务管理主要讲授公司理财的具体方法,注重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对金融衍生工具做详细的介绍,以便使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与时俱进。高级财务管理则主要介绍特殊情况下的财务管理。三门课程的内容既不能重复,也不能完全割裂。要使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有效地体现“由一般到具体,由基本到特殊”的原则。

三、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永远是一门实践艺术。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描述、轻分析的教学观念还处于主导地位。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方法中,以教师讲授、全堂灌输式为主,即使有些实践课程和校外实习,也是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课程的安排上,也是理论讲授多于实践操作,使培养的学生“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会做。”更有甚者,学生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越学越死,越学越糊涂。

笔者认为,理论教学可以在财务管理基础教学中占有大量比例,而在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应以实践和实训为主。课堂教学应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并结合实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结合所学知识,形成以各个知识点为支撑的案例,以课堂讨论、课后点评的形式,使学生通过案例的模拟训练更为切实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把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工具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的能力。第二,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要不定期地聘请优秀的理财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吸取实用的理财经验。帮助企业进行财务诊断、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范文),帮助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等工作,使学生对财务管理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有针对性地研究与探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来。同时,可以辅以多媒体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丰富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使校园网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围绕哈尔滨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把教育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还可以满足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人才兴校、特色兴校”,人才是支撑,特色是品牌,一个有特色的专业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一个有特色的本科院校才会蓬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陆正飞.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999,(3).

陆富彬.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南京工程学院学报,005,(5).

第7篇

一、黑龙江省MPAcc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

(一)黑龙江省MPAcc培养模式的目标设计

目前黑龙江省具备MPAcc培养资格的高校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五所院校。其中东北农业大学也是刚刚在2012年才得到MPAcc培养资格,其他四所均是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MPAcc学员。通过对这五所学校发放的MPAcc培养模式调查问卷发现,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成为构建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当前阶段,各培养单位对于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会计人才,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处于边学习、边研究,边培养,边校正,边优化的状态。尚未制定出符合学校定位、学生发展、市场需求的MPAcc培养模式。MPAcc的培养旨在为社会提供系统掌握高级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对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会计工作领导潜质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以满足市场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设立MPAcc培养模式时,立足市场需求、以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导向;以实践指导理论,理论再反作用于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技能缺陷,有目的性的进行系统性理论知识学习;而后重新确立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充分融合,力求培养出“理论提升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黑龙江省MPAcc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

通过调查发现,黑龙江省当前的MPAcc培养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晰,学术型会计硕士和专业型会计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而是大部分学校对于MPAcc的培养还延续着学术型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上,依旧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虽然也加入了一些案例教学,但案例的选择多是一些经典的国外案例,从时间和空间上与中国国情及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从师资队伍及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各学校的MPAcc指导教师90%以上从事学术研究的理论教师,同时负责学术型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教学工作,对于实务的指导甚少,难以摆脱学术型的影子;对于学生实践教学这块,多采取放任式教学,自己选择实习单位,实践导师近乎形同虚设,没有很好的起到辅导督促的作用。而部分学校的两年制速成式培养,致使研一就必须完成30学分的课程,繁重的课程除了量的积累外,却很少有质的飞跃,研二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导致理论、实践、研究断层,更难以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二、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年制MPAcc培养模式

为此,我们提出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年制MPAcc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学生的职业规划,突出实践指引教学,实践指导理论,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研究贯穿始终。“用中学,学会用”最终达到具备“理论提升、实践创新和综合研究”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该培养模式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录取阶段、理论学习阶段、实践阶段和课题研究阶段,如图1。

(一)录取阶段

针对全日制MPAcc的薄弱环节进行考核,以弥补在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缺陷。对于全日制MPAcc本专业考生,要在笔试结束至复试开始这段时间进行至少三个月的专业岗位实习,由实习单位出具可认证的实习证明,同时聘请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以面试的形式进行考核,以检验实习的效果。对于总成绩(全国联考成绩和复试成绩之和)优异者,按排名次序,给予奖学金奖励,如第一名全额奖学金,第二名学费减半,第三名部分减免学费。

(二)理论学习阶段

根据MPAcc学员的实习工作岗位和就业意向确定培养方向。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及学员资质,将培养方向定位CPA(审计方向)、CFO(财务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核心课程依旧按照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中指定的政治课、外国语、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外,还要及时的将新理论、新法规,以及当前企业中发生的真实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之中,确保知识的前沿性、实用性。而在方向课的设置上,则依照培养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针对CPA审计方向,增设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专题、IT审计、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专题、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IPO财务与审计专题、注册会计师应用文写作、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国税制与企业纳税筹划、管理沟通、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MPAcc学员加深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认知,具备注册会计师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将各课程指导教师整合为一个CPA审计方向导师组,共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指导,同时聘请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应的实务专题讲座,定期将校内导师派到相关单位调研学习。针对CFO财务方向,采取相似的策略进行课程设置及师资配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员确立论文的研究方向。期末考核的形式多样化,强调全程式考核,除了试卷的形式外,还将课堂作业、课上讨论、案例分析、撰写专题报告等按一定的比例构成总成绩。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期末按学习成绩与导师组综合评定,评出2—3名学习标兵,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学金,以资鼓励。而对于默默付出的导师,由全体学员进行投票选举,按照教学态度、质量、对学生的帮助等方面评出优秀导师,树立教学模范。

(三)实践阶段

作为培养单位要积极与所在区域的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与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平台,搭建实习基地,同时国家也为提供实习的单位制定出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以鼓励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研二的上学期(9月—次年3月),将MPAcc学员派遣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CPA审计方向的学员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实习,CFO财务方向的学员则进入政府企事业单位实习。这时的校外实践导师将充分发挥作用,不但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如何做,更要全面的指出学员的技能弱点、综合能力的不足之处。实习结束,学员要整理出一份详实的实习报告,实践导师也应做出一份客观的实习评价。整个实习训练,学员不但在实务技能上得到提升,同时也为论文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素材。根据校外导师评价,对于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员,评为实践之星;对于实习基地的大力支持,也可以给予奖励,建立优秀人才培养单位。研二下学期,则是一个将实践与理论重新整合的过程,对于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与校内的专业导师进行交流探讨,以研促学,定期举行师生论坛、汇报演讲。在探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表达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术论文,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写作能力。最终以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与数量、汇报演讲的效果等来评定学员的学术能力,对于在学术上有突破的学员优先授予创新科研课题,根据教师对学生学术指导的成果来评选优秀导师,激发起积极向上的学术研究氛围,让老师和学生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之余更有成就感。

(四)课题研究阶段

第8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写作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写作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会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故则、能够参与国家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由此可见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迅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方兴未艾。会计专业作为国内外人才需求较大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是否成功就显的尤为重要。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的中澳会计专业为例,对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

1 我院项目背景以及专业定位

从2005年开始,我院与澳大利亚霍姆斯格林学院开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7年开设了中澳会计合作项目,按照澳大利亚AQTF教学认证体系标准,引进澳大利亚全英文教材,采用我院教师和澳方派遣教师联合授课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英语能力。

中澳会计专业面向社会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同时借鉴澳洲,和国内相关大学中外合作会计专业招生经验,招生范围包括非艺术类高中毕业生,扩大了招生范围、减少了招生类别限制,实现了考生不分专业自由报考的机制。

学生在入校后,通过第一学年英语的强化学习,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尊重学生自身的意愿选择,把中澳会计专业分成出国留学方向班和国内升学、就业方向班。学生毕业之后也有多种选择途径,既可以选择国内就业,专升本继续深造,也可以按照3+2留学模式赴澳大利亚留学两年,获得本科学位。兼顾考生国内就业和出国留学两方面的职业规划。

因此,本专业与国内普通会计专业相比具有更多优势: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我国会计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国内相关执业证书,而且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大量的双语专业课程,使其掌握澳大利亚会计专业知识,获得国外同等学力水平。毕业时如顺利通过外方测试,并完成全部双语专业课,学生即可同时获得我院毕业证及澳大利亚TAFE证书。

2 人才需求分析以及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知识大爆炸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据人事部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会计相关专业早以成为十大最为走俏的专业之一;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会计国际化水平日益加快,随着对外直接投,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加强,各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纷纷探索国际会计协调的途径,在这一宏观大形势下,对我们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要尽可能的培养出既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又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分别进行了人才需要的调研,调研对象不仅涉及政府,企业,银行,以及行业协会,还涉及到澳洲大学的相关项目负责人,也通过对山东各大人才市场及人才招聘会的走访,我们了解到,会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除了从事专门会计岗位的人员必须具备之外,其他从事管理岗位的人员也需要具备,尤其是综合管理岗位,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国内就业主要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在资金往来结算、成本计算、资产核算与管理、投资核算与管理、会计报表、内部审计、财务预算、农村经济理财、财税协管、仓储管理等岗位从事财务会计实务工作。职业岗位具体包括:出纳员、会计核算员、办税员、统计员、初级纳税筹划师、内审员和会计主管等。

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任职资格按照难易程度和资格证书等级,依次可以划分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资格证书、中级会计资格证书和高级会计资格证书四个层次。其中前三个层次主要以考核为主,考核通过即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而高级会计师采用的是考评结合的方式。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三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一是85%的企业希望毕业生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但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工作实践的锻炼,于是毕业生就业情况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毕业生因没有工作经验而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二是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关联度偏低;三是100%企业要求会计人员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职称,同时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中级会计职称和高级会计职称要求也比较高,可见企业比较关注会计人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解决思路: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一体化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利用国际交流学院成立的济南市舸乐博贸易有限公司,实现学生认知与实践结合的统一,为学生提供积累工作经验的平台;二是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课程体系,建立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取消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完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和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程系统;三是开展“课证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改革,职业证书计入学分。从而解决学生工作经验问题、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关联度偏低问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高“双证书”学生比例和职业证书的含金量;四是加快会计教学团队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时间到公司进行挂职、兼职的锻炼。

3 人才培养目标

3.1 基本能力

为满足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就业、留学的需求,我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1)基本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英文沟通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珠算能力和必要的会计书法,以及进行会计电算化处理所需要的计算机水平。同时熟练地掌握使用基本的商务礼仪。

(2)职业岗位能力。在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本专业学生还应具备与财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会计核算、成本计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纳税申报、税收筹划和必要的文字表达能力等,并能熟练掌握中英文会计手工帐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两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不但可以担负核算、监督等职能而是能提供五大核心服务。五大核心服务分别是资讯服务、技术服务、管理顾问服务及绩效管理、财务规划和国际化服务。

(3)职业发展能力。会计是一门内容不断更新的专业,经济环境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都会对会计产生影响。所以,对于财务人员而言,终身学习是必须的。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这是保持其职业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

3.2 综合素质目标

职业素养是学生将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在校期间,我们将努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诚实守信、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遵纪守法意识,使其能够妥善处理好各种工作关系。

3.3 毕业证书目标

除了取得教育部门规定的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和英语证书以外,经过考试,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还可取得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珠算五级证书。我院同时提供拓展职业证书的辅导服务:单证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等,学生可自愿报名考试。

4 人才培养模式

要建立本着以全面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强化能力,注重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变民生方面的作用。同时,进一步优化“一线三点三领域”(简称“133”)的“中外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1 “一线”

一线指中澳会计专业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根据就业市场调研,把学生主要就业岗位一一罗列,逐一分析其所需求的岗位能力,在教学中,以模块的形式,突出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比如在实践中经常用的到的点钞以及小键盘录入。

4.2 “三点”

三点指三个结合点:

第一个结合点是中外融合,积极引入海外的优秀教材、教学方法等。对出国班的学生,我们一贯采用外方原版的英文教材,与国外合作方教材选用保持一致,而且适时更新教材,不会出现一本教材几年不变的情况。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外方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法(case study),讲演法(presentation),小组作业(group work)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

第二个结合点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方式包括半工半读和顶岗实习。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以及第五、第六学期时间,去企业的相关会计岗位进行顶岗实习,真正的参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中去,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同时,进一步利用我们的企业济南舸乐博贸易有限公司,让我们的学生更快更好的加入到会计岗位的实习中去。

引入澳洲的会计电算化软件MYOB,同时安装了我们中文的用友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实验室中利用中英文两套会计系统,对出国班和国内就业班进行会计模拟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熟悉会计电算化操作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会计电算化的快捷便利;同时,我们也正在完善我们的手工实训实验室,在实训过程中,以一定规模的现实公司为蓝本,要求学生按照一到两个月的工作量,真实操作会计业务的录入,参与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可以更好的加深理解和认识。

第三个结合点是“三证”沟通。使得毕业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外语证更好的结合起来,学生在找工作中,可以兼具专业优势和外语优势。这也是企业对新型人才需要的要求。

4.3 “三领域”

三领域是指根据职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根据能力要求确定课程模块,构建专业课程的三大学习领域——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使得三大学习领域互相促进,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5 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5.1 课程体系构建

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分为两个体系:

5.1.1 出国留学方向班

该班级以澳大利亚霍姆斯格林学院全英文专业课程体系为框架,所有专业教材均采用海外原版进口教程,保证了课程与海外教学体系的衔接。同时注重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使学生毕业时掌握最新的会计学知识,能够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毕业后的专业课成绩也均能受到外方认可。

5.1.2 国内升学、就业方向班

该班级针对国内专升本考试及就业的需要,为学生打造一套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体系。主干课程有:基础会计、经济法、财务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外贸会计实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珠算、西方经济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国际会计和税法等。通过以上课程的开设,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自愿报名考取会计上岗证、外贸会计证等。另外,我们还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提高学生今后发展的竞争潜力。

5.2 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从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育人为中心,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等方面,实践学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教学方法上,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引导文、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例如《基础会计》教学中,在学习凭证、账簿时带领学生到会计工作现场去认识凭证、账簿,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学习,理解相关知识。财务会计教学中极大限度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将专业知识融于各个案例中,让学生在案例中学到专业知识。同时,模拟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来设计和组织会计专业的综合实训。

6 教学条件建设建议

6.1 师资队伍建设建议

建立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重点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学校坚持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实践培训,派出专职教师社会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岗位技能任职资格认证,并派出教师出国交流学习,结合先进国家的科学的教学和管理办法,使专兼职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6.1.1 专职教师配置

会计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余人,其中3名外教为澳方常驻英语教师,每学期还有3位专业课外教,其余的专职教师90%以上是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并且具有硕士学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提升“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

6.1.2 兼职教师配置

会计专业已从生产一线聘请了多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行业能手作为校内实训指导的兼职教师。每学年任课时数不少于40课时。学校对兼职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对兼职教师的聘期、任课情况、学生考评结果等情况建立专门档案进行记录和管理。

6.2 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建议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此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提到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已经为校内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实习环境。这套环境分为硬件、软件两个部分。硬件指的是实训室。软件是指实训资料、财务软件、相关人员等。我院已建立起会计模拟实训室。不同于以往的实训室,该实训室完全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下的财务室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立体的、直观的印象。使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更快的熟悉、适应现实工作环境。软件方面,在我系机房安装并使用了澳大利亚最新版的会计软件MYOB和中文的操作软件用友。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