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4:58:15
导语:在英语问候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英壮问候语 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对策
一、引言
问候是人们相互表达“心意”的一种方式,是你把自己的心意和情感传递给了对方,对方也因而把自己的心意和情感递还给了你。问候是交际的开始,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问候语,因交际的对象不同,人们使用的问候语及问候方式也不一样。本文就英美人和壮族人常用的问候语及问候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以避免跨文化交际时的语用失误,旨在提高壮族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效率。
二、英壮民族使用问候语比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英美人民与壮族人民有着不同的文化,表现在问候语的使用上,主要有以下的差异。
1.不同场合使用的问候语不同
在家里,壮族人家人之间较少使用问候语;英美人家人之间也经常使用问候语,如“Good morning,John.”或者“Good afternoon,XXX.”。有客人来访时,如果这个客人只是邻里来串门玩,壮族人经常使用的问候语有“Mwngz ngoenzneix nyaengq lwi”(今天你忙什么?)、“Gwn haeux(hae/ringz/caeux) mboujcaengz ne”(吃饭/早饭、午饭、晚饭/了没有?);英美人则经常使用“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How are you(Today)?”。如果是亲戚来拜访,壮族主人家为这样问候客人:“Daeujdenzle,XXX.Lwg mwngz nauqliengz mwngz daeuj lwi”(来到了,XXX。你小孩不跟你来吗?);英美主人家则这样问候客人:“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XXX.I have been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How are you getting on?”
在教室里,壮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问候是这样进行:
――老师:“Daihgya ndei”(大家好!)
――学生:“Lauxsae ndei”(老师好!)
英美师生之间的问候则是这样进行:
Teacher:“Good morning,everybody.How are you today?”
Students:“Good morning,(Robert)/(Ms.Smith).We are fine.Thank you.”
在单位,下属与领导之间的问候,壮族人一般这样进行:
――下属:“Cujyin/Jiuqcangz ndei”(主任/局长好!)
――领导:“Siuj Lij/Vai ndei”(小李/韦好。)
英美人下属与领导之间的问候一般这样进行:
Robert(manager):“Good morning,Bill.You look smart today.”
Bill(clerk):“Thank you.You too.”
在路上,壮族人使用的问候语通常是“Mwngz bae gizlawz”(你去哪里?)、“Mwngz bae guh gizma ne”(你去做什么?)或者“Gwn haeux mboujcaengz ne”(吃饭了没有?),陌生人之间通常不相互问候;英美人一般使用的问候语还是“Good morning.How are you?”“Hi,a nice day,isn’t it?”等,陌生人之间也会相互问候。
2.称谓在问候语中的运用
称谓是表示人际之间关系的称呼或名称,体现一个人的身份或社会地位。称谓经常在问候语中出现,是问候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韦达(2002)教授把壮语的称谓词归纳为三类:(一)姓名类:A.用于同龄人之间的“姓+名”,如Vangz Guangh(黄光),Vae Bienjguengj(韦编广);常用于朋友、熟人之间的称谓――直呼其名,如sinzdah(春达),siuva(秀花);B.直接叫对方“小名”或者“乳名”的,如:Daegsam(阿三),Daevah(阿华)。C.“老或小+姓”,这是壮汉文化互动中受到汉语影响而产生的称谓,比自己年纪稍大的人,称之为老某(但比自己年纪大得多的人,不能用此称),比自己年纪小的人,称之为小某,如:laujlij(老李),siujvangz(小黄)等。(二)身份类:A.“姓+职务或职称”。例如:Vae cujyin(韦主任),Lu buhcangz(陆部长),Lij gaucaeux(李教授)。这称谓一般用来自外地的人,双方不很熟悉;若是本地的人,不用这种称谓,而是用姓名类中“老或小+姓”。B.“姓+职业”,例如:liuj lauxsae(刘老师),dangz yiswn(唐医生)等。(三)亲属类。壮族亲属称谓,可分为“宗亲”小类,如daiqgoeng(曾祖父),daiqbuz(曾祖母),goeng(祖父),buz(祖母),boh(父亲),meh(母亲),daeggo(哥哥),nuengx(弟弟),ceh(姐姐),nuengx(妹妹),lwg(儿子),lan(孙子),laenj(曾孙);lungz(伯父),au(叔父),gux(姑姑)等。“外亲”小类,如goengda(外祖父),daiq(外祖母),nax(舅父),heiz(姨妈),vaihseng(外甥)等。“姻亲”小类,如bohda(岳父),mehdaiq(岳母),mehnax(舅母),beixsauj(嫂子)等。
此外,壮语称谓中,经常用的还有caencik(亲戚),baengzyoux(朋友),dungzci(同志),dungzyau(同学),senhswngh(先生),siujcej(小姐),nijsw(女士)等。
英语的称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姓名类:A.直呼其名,这在英美文化里最常用的称谓,一般也不受身份、辈分和职务等的限制,如孙子可以直呼爷爷的名“Mike”,“Bill”,下属可以直接喊上司的名。B.昵称,一般用在熟人之间以及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如:Katherine的昵称叫Kathy。C.Mister(Mr.)/Miss,Ms.,+姓,或者Mister(Mr.)/Miss,Ms.+名+姓,如人们可叫Michael Jordon为Mr.Jordon或者Mr.Michael Jordon;我们可以称Aline Williams为Miss/Ms.Williams或者Miss/Ms.Aline Williams,以及Mrs.+丈夫的姓,如Hillary Clinton,我们就可以叫她Mrs.Clinton。(二)身份类:职务或职称+姓,如President Obama,Prime Minister Brown,Professor Smith,其中president(总统),Prime Minister(首相)为职务,professor(教授)是职称。军衔+姓,如General Baton中“General(将军)”为军衔。(三)亲属类。这类称谓有grand-father/grandpa(祖父、外祖父),grand-mother/grandma(祖母、外祖母),father/dad(父),mother/mum(母),uncle(叔、舅),ant(姑、姨),brother(兄、弟),sister(姐、妹),son(儿子),daughter(女儿),cousin(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nephew(侄儿、外甥),niece(侄女、外甥女),grandson(孙子、外孙子),granddaughter(孙女、外孙女)等。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壮语的称谓比英语的称谓复杂,更为讲究身份、等级,如一个小孩直呼老人的姓名的话,这个小孩会被认为没有家教、没有教养。如果下属直呼上司的姓名,上司会不高兴,认为这个下属没有礼貌。
3.节假日的问候语
壮族人一年要过的节假日很多,但是他们很少有专门的节日问候语。英语节日问候语则很多,例如:Happy weekend!Happy New Year!Happy Mother’s Day!Merry Christmas!等。
三、问候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对策
英国语用学家Thomas(1983)教授认为,语用失误就是听话者不能通过听到的话来理解其含义。何自然(1988)教授提出,“在言语交际中导致交际者本人未能取得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说话方式欠妥或者不符合特定语言和文化社区的表达习惯或者说话不合时宜等(赵丹,2009)。Thomas(1983)根据Leech关于语用学的分类,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前者主要是指说话者“把一种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对应关系照搬到另一种语言中使用,造成语言形式与功能的错位”(赵丹,2009)。例如,我给在职研究生班的学员授课时,就曾有学员这样问候:“Good morning,teacher Liao.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这位学员就是把壮语的问候语形式“Liuj lauxsae,mwngz ndei.Mwngz gwn gvap la”照搬到英语中来了。而社交语用失误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赵丹,2009)。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在某公共场合用Mrs.来称呼单身的女外籍教师Margret Scarlett。外籍教师Margret此时显得有些堪尬,不知道怎么回答。这种误解是因为这位中国学生对英语称谓系统了解不够。正确的说法应是直呼其名“Margret”或者称呼“Ms Scarlett”。此外,如果我们与英美人问候时使用“Hello,XXX.Where are you going?”或者“Have you had your meal?”,句子表达虽没有语法错误,但它们是不适合、不得体的英语,因为英美人认为这是干涉别人的隐私。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问候语用失误是发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交际失败的主要因素。如何防范这种失误呢?首先,跨文化交际者事先要加强学习,了解英美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加大语言输入和言语技能训练的力度外,还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专门培养和训练。最后,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要克服胆怯、害怕失误、说不好的心理,尤其在一些非正式场合,要大胆地与英美人进行交流,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当今的世界不再是封闭的世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大,人员交往益加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学者、商人游客来到壮乡工作、学习、经商或者旅游,要求壮乡人要超越自身文化的局限,尽可能地学习西方的言语行为规范和文化背景,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败发生在交际的起点――问候。
参考文献:
[1]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2:91-112.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A Little Princess is a touching novel written by Frances Hodgson Burnett—a famous novelist and dramatist. It obviously contains lots of fancied plots, but the parts it talks about creating miracles, can really reach the bottom of my heart. The book can bring me into a world that is more than reality while reading it.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makes me ponder a lot and gives me a deep impression that every girl can be a princess.
In my opinion, it is impossible for every rich girl to act like a well-behaved princess, but Sara, the heroine of the novel, did it! She was an imaginative little girl who had such intelligent small face and such perfect manners. Sara was a very nice girl who had a gentle, appreciative ways of saying, such as “If you please” “Thank you” which was very charming. So, not only her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liked her, but also her servants liked her. There was a time when Sara became a poor and pitiful servant insulted by the snobbish headmaster of the school. In spite of this, she had never complained to anyone about the horrible suffering she had endured. Sara was confident, brave, optimistic and kind-hearted just like before and she had never given up her enthusiasm of life. No matter when, Sara acted like a princess, and on account of this, she had accomplished a great deal of miracles over and over again.
After reading this outstanding book, I was shocked by Sara, a little girl who suffered such unimaginable pain and tortures, but still had an opposite attitude towards life. What impresses me most is that Sara put on her act of being a princess when she wore thin bottom shoes, wading in the street of London. From my point of view, her spirit of being so strong-minded when she was in hard times is worth admiring.
Truly, every girl is a princess coming into common life. The “princess” I mean is not a princess living in the palace and being regarded as the apple of everyone’s eye. As the matter of fact, the “princess” is at heart. I am in the belief that every ordinary girl in the world can be a princess. The way for a girl to be a princess is quite simple. Just suppose! You can suppose yourself to be a princess, and go about your business confidently without caring how the others would treat you. If you want to have more resemblance to a princess, be more kind and try your best to help the people in nee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you are supposed to do is that to feel like a real princess at any occasion, particularly when you are involved with enormous melancholy. Do not feel the conditions you faced are extremely wretched and attempt to get rid of the feeling of hopelessness and uneasiness. The less you look like a princess, the more you need to feel like a princess at heart.
新课标提出,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当然,要运用首先要理解,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教学语文的主要方向。我们的语文课上不能不停地搞繁琐分析,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之类的不厌其烦的问题,也不应只“赏析”人家怎么写得好,如“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等,光说不练假把式,既然知道了人家好,就要向人家学习,学习人家怎样运用语言文字的,并在赏析中学会运用。
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后习题,应用题几乎没有,常常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抄写以下词语”以及有关课文内容方面的问答题。也许课本跟不上课标,新课标出来了,可新课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来的。我们语文教师既然知道了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既然知道语言文字须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学会,那么,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为每一课设计“应用题”。
在词语方面,可设计造句,运用课文中的生词连成一段话。在句子方面,主要是仿写,仿写句子的结构、修辞、内容等;或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副对联、一首小诗、一则广告语等;在段落方面,主要是仿写,仿写结构,如总分、总分总结构、并列结构等,在篇章方面主要是仿写、续写、改写等。
以苏教版第11册《学会合作》为例,笔者设计了如下应用题:
1.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写一段话,或编一个故事,用的生词越多越好。
2.仿照句子续写下去:你是学生,就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完成学业;你是工人,就要和同事一起做工,共同完成工厂的生产任务;你是军人,就要和战友一起生活,一起训练,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你是 ,就要 。
3.运用第二自然段的结构(总分总)写一段话,最后用上“总之”这个词语。
4.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你的一个观点。
Look at the book, my heart can't be calm once in a long time, the common and respectable old man made me deeply understood: "perchance life should not be any difficulties, should do their best efforts and hardships do indomitable struggle of life.
Santiago ALGOL grandpa's stubborn spirit really makes me admire. Whenever I read about grandpa during a fierce battle with the sharks, I feel I do not know want nervous or worry about grandpa, grandpa, however, is always the spirit of optimism to face some great difficulties. See here, I couldn't help thinking of yourself, when I met with some difficulties, I always feel very frustrated, feel very tired, really want to escape from reality. Look at somebody else's Santiago ALGOL grandpa, undeterred by whether encounter any difficulty, but bravely to face!
So it should be human, not a death mask, to have confidence in myself. Even if we encounter difficulties, should not let it to beat, should bravely to destroy it.
I believe that with my efforts, I will become like Santiago ALGOL grandpa so brave, so brave to fight.
经过一星期的坚持,我终于读完了《老人与海》这本外国名着。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无法忘记它。这本小说主要写了一位老人独自在海上打鱼。他钓到了一条大鱼,把鱼头和上半身绑在小船边上。但是他遇上了鲨鱼,老人使出了浑身解数和鲨鱼搏斗,鲨鱼把能吃到的鱼肉都吃了却还有800磅左右。
看了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位普通而又可敬的老人使我深深的懂得了:“做人不应该被任何困难所压服,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桑提阿果爷爷的硬骨头精神实在令我佩服。每当我读到爷爷与鲨鱼进行激烈的搏斗时,我的心情不知是要紧张还是要为爷爷担心,可是爷爷,总是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一些极大的困难。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每当我遇到了一些困难时,总是觉得很不顺心,觉得很烦,很想逃避现实。再看看人家桑提阿果爷爷,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也毫不退缩,而是勇敢地去面对!
文/郑鑫
大年三十,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一个周星驰的电影,叫做《美人鱼》。
《美人鱼》讲述的是富豪刘轩(邓超饰)的地产计划涉及填海工程,威胁靠海为生的居民。因为人类对大海及生态的破坏,美人鱼只能被赶到了一艘破船里艰难生存,背负家族秘密的珊(林允饰)被派遣前往阻止填海计划。刘轩是一个靠自己努力才取得成就的人,虽然表面有钱但实则寂寞的他和美人鱼珊在交手过程中互生情愫。刘轩最终因为爱上珊而停止填海工作,但珊却因意外受伤而消失于大海 .
刘轩是一个靠自己努力才取得成就的人,内心其实是个小孩子,但为了应对复杂的社会,证明自己很厉害,他就贴上胡子伪装成大人,掩饰自我,变成一个唯利是图的人。其实是一个像海胆的人,浑身是刺,但其实很孤独,内心很柔软。
珊是一条单纯的美人鱼,她乔装进入人类社会,用爱情感化意欲开发海湾的年轻富少轩少,拯救人鱼族群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家园。
若琳是一个霸道女富豪,对刘轩爱而不得。和刘轩争抢拍卖海湾,最终没有争过。致力秘密研究美人鱼,最终为爱疯狂伤害刘轩和珊。
我最爱的情景有三处,第一处是有一个人鱼长老,尾巴大大的,五颜六色,尤其是在人类袭击他们时,她甩一甩尾巴,水贱的四处都是,被水贱到的人都死了。
第二处就是刘轩发现珊是美人鱼的时候,珊一打开们,刘轩就看见所有人的鱼尾巴,表情可吃惊了。
第三处就是人类把八爪鱼的爪子剁成肉酱,八爪鱼的表情实在太搞笑了!
Jane Eyre was published in 1847 under the androgynous pseudonym of "Currer Bell." The publication was followed by widespread success. Utilizing two literary traditions, the Bildungsroman and the Gothic novel, Jane Eyre is a powerful narrative with profound themes concerning genders, family, passion, and identity. It is unambiguously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novels in British literature.
Born in 1816, Charlotte Bronte was the third daughter of Patrick Bronte, an ambitious and intelligent clergyman. According to Newsman, all the Bronte children were unusually precocious and almost ferociously intelligent, and their informal and unorthodox educations under their father’s tutelage nurtured these traits. Patrick Bronte shared his interests in literature with his children, toward whom he behaved as though they were his intellectual equals. The Bronte children read voraciously. Charlotte’s imagination was especially fired by the poetry of Byron, whose brooding heroes served as the prototypes for characters in the Bronte’s juvenile writings as well as for such figures as Mr. Rochester in Jane Eyre (2)。 Bronte’s formal education was limited and sporadic – ten months at the age of 8 at Cowan Bridge Clergy Daughters’ School (the model for Lowood Institution in Jane Eyre), eighteen months from the age of 14 at Roe Head School of Miss Margaret Wooler (the model for Ms. Temple) (Nestor 3-4)。 According to Newman, Bronte then worked as a teacher at Roe Head for three years before going to work as a governess. Seeking an alternative way of earning money, Charlotte Bronte went to Brussels in 1842 to study French and German at the Pensionnat Heger, preparing herself to open a school at the parsonage. She seems to have fallen in love with her charismatic teacher, Constantin Heger. The experience seems on a probable source for a recurrent feature in Bronte’s fiction: “relationships in which the inflammatory spark of intellectual energy ignites an erotic attraction between a woman and a more socially powerful man” (Newman 6)。 The Brontes’ efforts to establish a school at the parsonage never got off the ground. Still seeking ways to make money, Charlotte published, with her sisters, the unsuccessful Poems by Currer, Ellis, and Acton Bell. Her first effort to publish a novel, The Professor, was also unsuccessful. Jane Eyre, published in October 1847, however, was met with great enthusiasm and became one of the best sellers. As “Currer Bell” Bronte completed two more novels, Shirley and Villette. She married Reverend William Bell Nicholls in 1854 and died nine months later, at the age of thirty-nine in 1855 (Nestor 4-5)。
The story of Jane Eyre takes place in northern England in the early to mid-19th Century. (“Jane Eyre” 151) It starts as the ten-year-old Jane, a plain but unyielding child, is excluded by her Aunt Reed from the domestic circle around the hearth and bullied by her handsome but unpleasant cousins. Under the suggestion of Mr. Lloyd, an apothecary that sympathizes Jane, Mrs. Reed sends Jane to Lowood Institution operated by a hypocritical Evangelicalist, Mr. Brocklehurst, who chastises Jane in front of the class and calls her a liar. At Lowood, Jane befriends with Helen Burns, who helps the newly arrived Jane adjust to the austere
[英语作文简爱读后感600字]:
1.教材与师资
国内关于后续教育使用的译本与原版教材有出入,部分并不能还原原版教材的理念和讲解。据了解,很多学生也希望能引进原版教材,相比较之下,原版教材科研创新度高,内容层次分明,概念性更强,引用例证新颖,国内教材与原版教材有出入,学生再去看原版教材时有不能很好理解的地方,由于看不懂便失去了兴趣。近一半的学生表示自己英语水平很低,小部分表示在看英文教材时,不能理解意思,有学生查阅资料时习惯性地查找中文文献,这就要求必须有一本含义讲解透彻、引经据典、性价比高的教材,既能适应发展潮流又可以符合学生的自我规划。也有少数同学认为教师讲解的不到位,影响了自己对专业知识点的学习。目前我国各高校配置的英语教师并不都是专业方面的英文教师,许多教师身兼数职,讲解不同专业的英文知识,不能解答学生关于专业的疑问,不利于学生的深造,这种专业性不强的分配方法同样影响着后续教育的发展。因此,应该有一本讲解到位、举例新颖的英文原版教材,与教师的英文版教师用书相结合,争取达到效果的最优化。
2.课堂教学
经观察,许多高校在上大学英语这门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方法有利有弊。优点在于教学新颖,与教师的PPT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缺点是多媒体室的电脑影响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教师在最前排电脑后讲课,学生在一排排电脑后学习,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很多学生学习的只是“哑巴英语”,不敢大声地读出来,也就不敢把自己的疑惑大声地提出来,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与沟通的作用,因此在后续教育阶段,上课时教师应加强交流,通过课件和互动来营造轻松的氛围,通过问答这样的环节,在实践中锻炼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这样既可以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增强实际应用能力。应合理地安排课程,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的目标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完善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设置课程方面可以将专业英语设为学科的必选课,同时设置一些相关的选修课,既实现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实现学生兴趣的选择,学校应积极地适应大学英语后续教育的发展,在基础教育之后继续开设后续教育的相关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从学生需求层面探讨后续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基本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一直到进入大学,近十年的学习使得部分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现今一些学校在大学一、二年级学完基础英语课程后便不再继续开设该课程,这就使那些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失去了专业指导的环境,而且两年就结束的基础教育课程只能学习一般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不能实现课本到实践的转化。大学英语后续教育可以深化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点学习,满足学生对进一步进修的要求,继续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实际生活中的英语应用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我追求的提高,许多大学生纷纷走上了考研和出国留学的道路,据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有172万人报考研究生,其中60%报考一线城市所在的院校,这也使英语在考研成绩中越发重要。在考研成绩中英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其他成绩都合格而英语没有过国家线,考研同样宣告失败,历届考生中在英语成绩上败下阵来的大有人在。通过三、四两学年后续教育的学习,考生可以学习更多的英语知识,并且有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这种不间断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增强英语学习的记忆,能够更好地沉浸在英语中,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掌握专业术语,多方面地学习可以增加知识储备量,加强对考研英语的认知,令考研成绩有所提高,实现人生理想。许多大学生同意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后续英语课程,也是为了将来工作的考量。全球化日益加速,对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84%的学生认为英语对求职很重要,这也是四六级考试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然而单一的四六级应试教育早已无法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后续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助于他们了解学科内最新的知识和行业内的最新动态,后续教育时期学生的主动性会很强,各自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动力,这一阶段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日后进入社会的运用都至关重要。
三、从社会需求层面探讨后续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社会,而在社会改革的环境下教育相对应的也应该进行改变。与20世纪相比,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越加紧密,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深,后续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在英语学习环境的熏陶下,更容易了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能促进交往,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后续教育不仅是学生在校期间的英语学习,更是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对于有意向进军国际市场的本土产业而言,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必不可少,对于想要进入外资企业的学生来说,较高的英语水平更是不可或缺。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要想发展就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而大学英语后续教育就是为社会储备复合型人才。
四、总结
我想了好多的题目来表达我对这部电一影的的印象,但都显得苍白无力,可能世界上一切的华丽的辞藻,都不及实际的直观的印象留在人们心中来得深刻。
拥有金色长发的女孩利斯,她有着悲惨的童年,小时候父母都是瘾君子,这给她的童年蒙上一陰一影,不久母亲因感染上艾滋病去世了,在母亲的棺木下葬的那一刻,她跳上了棺木趴在盖子上和母亲做最后的告别,一个渴望拥有一个完整的家,有家人在一起和睦相处的小小的愿望也被剥夺了,看到这我的眼眶湿润了,父亲由于酗酒被送到收容所,而爷爷也不愿意收留她。她从此过着流一浪一的生活。
如果沉一沦下去,她将和母亲的结局一样悲惨,她决心告别,要开始崭新的生活。
她申请了一所私立学校,后来用两年的时间读完了四年的高中课程,她的梦想是去哈佛,因为没有钱所以申请了奖学金,这些都是她想要改变的勇敢的做法。终于她成功了,在获得奖学金的演讲上,她说:我愿意放弃一切,只要能换回我的家庭。
这是由一部真实的故事改编的电一影,我几乎是含一着泪看完的,为利斯不幸的家庭,为她坚毅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为这份执著而无法表露的亲情而感动。
我记下几句台词和大家分享:
“我可以寻找各种理由使自己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人会死花会谢,看似有价值的东西其实毫无意义,留下一些影象,模糊的影象,供己回忆。”
“世界是无限的,我们只是一粒尘埃,我们不能以我们的意志来改变生活,因为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人的意志比自己的要强一些。”
“当人们遇到困难或是遭受挫折后,只是在怨叹,在逃避。而不是去想是什么原因,有哪些细小的因素导致着这种失败,所以生活还 是没有改变,不幸依旧,我不要这样,我要看看如果我努力后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关于《风雨哈佛路》电影观后感
寒假里,我看了一部很感人的美国电影《风雨哈佛路》。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叫丽丝。他妈妈得了精神分裂症,她爸爸也比她妈妈好不了多少,为了照顾爸爸妈妈,丽丝只能每个学期的最后一周去学校复习和考试。更糟糕的是,爸爸因为管不好丽丝住进了收容所,妈妈又得了艾滋病,妈妈和丽丝只能寄住在一个老爷爷家里,那个老爷爷因为不喜欢丽丝,把丽丝赶了出去,丽丝只好去流浪,流浪中她遇到了他最好的朋友克里斯,她们在街边乞讨、睡地铁、捡吃的-----在流浪的过程中,她妈妈去世了,丽丝唯一能做的只有上学,来到波士顿后,丽丝对哈佛大学有了渴望,于是她更加努力地学习,作中考上了哈佛大学。
丽丝,一个坚强的女孩子,当她免费进入哈佛大学的时候,当记者问他怎么做到的时候,丽丝说了一句,“我怎么做不到呢?父母教会了我可能。”记者还 问,“在地铁里睡觉,吃被丢弃的食物,你怎么看待?”丽丝却说:“那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觉着我被迫向前,必须要向前,没有能后退的路。”
看着这部感人的电影,我仿佛一置身其中,有时还 不禁潸然泪下。看完这部电影,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你所处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你有改变的决心和欲望,当决心和欲望变得异常坚定时,不管有多少风雨,都不能放弃,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成功的步伐。
关于《风雨哈佛路》电影观后感 《风雨哈佛路》是一部感人的励志影片,一个女孩子克服种种不利条件、努力奋进的故事.利兹生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珍妮因为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溃,父亲酗酒,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利兹只好流浪街头。不久,母亲去世了,利兹很受震动,她意识到如果沉沦下去,将会和母亲的结局一样悲惨。她决心告别过去,开始全新的人生。
“每天起床,我看见的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好像都披着一层膜,无法穿透。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
奇怪的是,贫穷和负面的童年经验,并没有让她变坏或者失去希望,隐隐约约之中,她一直都知道,在她生长的环境之外,其它人所过的,是很不一样的生活。而她知道,只有想办法脱离现在的环境,才有可能到那个新世界去。母亲死后的几个月,在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精神鼓励的情况下,她自己一个人,申请进入一所私立高中,因为她相信,读公立高中并不能帮她跳出贫苦的轮回。开始念书之后,她还是没有地方睡,还要在肮脏的洗碗槽前面,一面工作赚微薄的薪水,一面念微积分、几何学。
她身边的所有亲人、朋友全都告诉她,没有用的,不要痴心妄想进大学。可是当她拿到班上第一名,得到机会参观哈佛校园的那天,她就狠狠地发誓,要成为哈佛的一员。那天,当她看着走在哈佛校园里的男男女女,心里不禁问自己,“这些人的动作举止,为什么这么不一样?是不是因为,他们来的世界就是这么不一样?若是这样,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个世界去。”
她用真诚最终争取到参加进入中学的考试权利。父亲作为她的上学的担保人,从收容所出来。办理完担保手续出来的时候,父亲对她说,好孩子,坚持学习,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着父亲远去离开的背景,这个弱小的女孩坚定了信心,从容地走进了学校的大门,面试的那天,她连一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穿着一件破烂衣服,罩上一件向姊姊借来的大衣勉强充场面。
她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17岁到19岁,两年的时光,她学习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课程,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在A以上。作为奖励,她以全学校第一的成绩和其他9名同学获得了免费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
一个浓郁的秋季中,金黄色铺满整个季节。在写满辉煌的树下,一个女孩站在哈佛学府的门前,仰望。面对大学的殿堂,她决心实现她的又一个愿望——她要成为这所大学学府中的一员,她要证明给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实可以改变。
人生其实真的可以改变,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1996年,上帝会让一个付出努力和艰辛的女孩收获喜悦;她的经历、她的真诚、她的论文深深打动每一位评委。10000美金的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让她获得了进入哈佛的通行证——她成功了。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向她敞开了双臂。凭借着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改变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同样一个金色的季节,作为哈佛大学——世界最高的学府的一员,她安静坐在了校园的教室中。也许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用她的执着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她自己,改变了她的人生。
果然,她得到了那笔奖金,进了哈佛。领奖致词的那天,她说,她的生命就在那一刻,将永远地被改变。LizMurray,一个最贫穷,也最勇敢的哈佛女孩。
关于《风雨哈佛路》电影观后感 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成才要靠百分之一的天赋以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要你肯学习,并且认真对待学习,你就会学有所成。
丽思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出生于纽约市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都是吸毒者。她简直是天才,可惜她的生活没有秩序。因为她很少洗澡而常被同学们嘲笑。虽然她一个月最多只上三天学,但是她却能考100分。
丽思的母亲高度近视,达到了近乎失明的地步。因为吸毒,父母都得了艾滋病。她的母亲没有多久就去世了。家里因为贫穷,交不起房租,父亲被送去收容所,她则被关进教养所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但是,顽强的丽思没有被命运屈服。她走出了教养所,只得通过捡废品、打工来自力更生。
贫困的她睡在街上,吃在垃圾桶旁。通过邻居的帮助,她终于上了一所高中。只读过小学的她。用了两年的时间,把高中四年的课程用两年就学完了。通过努力。她获得了“纽约时报”每年12000美元的奖学金,并资助她上哈佛。
可想而知,她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她16岁以前,她不适应平常人过的生活。但是她坚强地活下去。正如她所说:“我把安全都抛到脑后了!”
丽思告诉了我:命运可以打败一个人,但是打不败人的意志。只要我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丧失生活的希望,那么我们就可以改变命运。面对困难与挫折,如果我们只是胆小、懦弱,终将一事无成;如果我们像丽思一样意志坚强,具有不向命运低头的信念,从而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看完这部电影,丽思告诉了我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
关于《风雨哈佛路》电影观后感
重回学校考取哈佛大学的故事。
母亲去世的那一天,丽兹没有哭,也没有应朋友的邀请回去教养院,母亲的去世像几个巴掌打在她的脸上,她曾经照顾过的"孩子"去世了,她迷茫、混沌,终于,她背着书包,穿越大大小小的街道去了一家公立学校。她要变强,她要去外面的世界,她要过幸福的生活!谁说在黑暗里成长就会没了明天?谁说她不可以过新的生活?"我很聪明,我可以改变我现在的生活,改变我的一生。我需要的只是这个机会。"这样的自信与勇气又有几人在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依然可以平静地说出口?
"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就算在世人的眼里你是人见人怕的瘾君子,妈妈,我依然那么地爱你。"可以说,丽兹逃学,没有了幸福的童年,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由她的`母亲造成的——吸毒、精神分裂。家里唯一的购买的食物的100元给了母亲去吸毒,丽兹不忍心她那样痛苦,她只希望母亲一个微笑,但那微笑随即伴着母亲转身离去的背影消失了。"呯——"是重重地关门声,颤动、什么东西碎了……但她依然爱自己的母亲,只是因为她是母亲!一颗坚韧而感恩的心,这也是她经历了那么多历史依然没有被扭曲的原因吧。
一、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后进生的成因。
一是学习方法问题。不切合学生实际和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实质上是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他们的形成往往是一个长期的学习不适应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的循序渐进性规律,过去的学习是现在学习的基础,现在的学习又是今后学习的基础。了解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有效开展针对性教学的前提。通过调查摸底,分析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如下:
a 类:觉得经常记忆英语单词、语法、句型、结构等枯燥烦琐,缺乏兴趣去识记,不能坚持养成朗读、记忆的良好习惯。
b 类:因为基础相对差,听课较为吃力,跟不上正常教学步骤,考试成绩不理想,伤害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因而惧怕上英语课。
c类:由于不适应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及课堂教学中易被忽视,甚至时而受到批评,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严重者变成与英语教师的对立。
d类:学习习惯较差,自控能力差,不愿花时间去预习、复习和读记,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掉队。
二是学习心理问题。
这些学生平时对待英语学习表现出畏难、自卑、退缩等心理状态。老师不仅要从教学上加以研究,做到因人施教,还要在情感上对困难学生多一份关爱,尊重他们,与他们真正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了解困难学生是教育、转化他们的起点,是关心他们的基础,也是他们自我认识的保证。
二、对策
过度焦虑可能是“困难”学生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有时候,我们教师一个不经意的表情、动作或严厉的言辞往往会触发学生的焦虑心理,而周围小伙伴们对他的否定批评更会加剧这种焦虑程度。学生带着紧张恐慌的心理上课,其思维活动就会自然受到一定限制,注意力就易分散。
1.针对心理弱点,激发后进生自信心和上进心。
①给予理解和信任
作为教师,我们应正确对待后进生,对于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表示理解。同时还要有极大的耐心、宽容心、同情心和爱心、不歧视、不讨厌、不排斥他们。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同学给予他们理解、支持、关心,并帮助他们,以满腔的热情积极引导他们共同参与到英语学习中,相信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能学好。给他们以极大的信任和理解,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
②让后进生拥有成功的体验
成功最能鼓励学生进一步努力追求。后进生因为学习差容易产生自卑感,不敢也不愿回答问题,怕出错误,怕同学和老师笑话他们。所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在教学中常借助于手势、实物、图片、情景设计等直观形式,启发引导后进生的思考。笔者以前有个学生既聪明又调皮,但他的英语模仿能力很差,许多单词发音都不准确,每次课堂上开火车读单词,同学们都会为他与众不同的发音而哄堂大笑,他后来就干脆不读了。课后,我找他谈话,他说他语音不好,常被同学们取笑,所以不喜欢上英语课。
后来,我改变了评价方式,只要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我都会给他一个good!或wonderful!,并奖给他一颗小星星作为鼓励,并和全班同学一起为他鼓掌,果然他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好了,每次上课都聚精会神听讲,踊跃地举手发言。老师的表扬、鼓励是兴奋剂,一旦注入学生的血液,就会让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百分之百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惊奇的力量。
③尊重和爱护后进生
尊重和爱护后进生,使他们在人格上受到平等的待遇,才能使他们与教师关系融洽,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不能冷落他们,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更不能放弃他们。对于后进生,老师应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早读和自习期间应对他们多进行辅导,鼓励他们走向成功。作为英语教师,应对后进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应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信任、关心、爱护和尊重,只有这样才会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们的学习兴趣。
2. 因材施教,指导其正确的学习方法
①根据后进生的个性实施教学,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
不同阶段的后进生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更有各自的个性。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后进生个性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依据不同类型的能力、性格特征进行教学策略上的调整,对每一个后进生都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如有的后进生太自以为是,要挫一下他的锐气;而有的则喜欢老师的经常性表扬。
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质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或任务的难度。教师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估计后进生的个性发展水平,而应当在“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指导下,为后进生安排恰当的教学内容,创造学习的最佳条件。每一名后进生的基础、理解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尽管都是后进生,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后进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对于听力较差的,应督促其跟录音磁带听、读。对于记不住单词、短语的,应发动“一帮一”小组,培养小老师,以“优”带“差”,督促他们每天坚持记适量的单词、短语。对于语法不懂的,老师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讲解习题、试卷。在教学中,对后进生适当降低难度,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只有当他们体会到学会知识的喜悦,他们才会愿意学英语,才会喜欢学习英语,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和成绩。
②帮助后进生做好预习工作,“笨鸟先飞”
大多数后进生往往是“笨鸟低飞”,甚至于“笨鸟不飞”。我就只好带着他们先飞,我利用早读课和自习课帮助后进生习新课。帮助他们多次温习单词的拼读,试读课文对话,翻译等。和后进生一起预习实际上是教给他们学英语的正确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
③督促后进生课后复习
对后进生的作业我总是认真批改,仔细纠正他们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错误及时订正,而且养成他们按时交作业的习惯。每天早读,指定的优生会代替我督促并检查他们的单词及词组拼写。每单元结束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叮嘱后进生千万不要把太多的缺漏带到下一单元以免造成新的更大的差距。
④给后进生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