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系统集成论文

时间:2023-03-07 14:58:17

导语:在系统集成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系统集成论文

第1篇

液压技术内容:①先导控制技术:即采取力度较小的手动操作,通过操纵手柄产生的控制信号,实现对较大功率的主阀芯进行控制,使用过程灵活简单。②采用负载传感技术,有效解决工程机械负载变化大和多路阀复合操作相互影响问题。③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于工程机械,先进的硬件环境对先进的智能控制策略的应用提供了根本保证。④比例技术和伺服技术应用于高精度的工程机械控制,以达到操作方便、高控制精度的目的。⑤通过使用液压泵控制技术,可以提高对发动机控制利用的效率。

2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液压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辅助元件及传动介质五大部分组成。主要特点如下:在设备作业过程中,在相关元件的作用下,实现能量的互相转换,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平稳无间隙地进行传动,这样就可以实现大范围的无级变速,并且还可以使得传动设备得到一定程度的简化,相较于其他的传动装置设备,液压传动设备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其体积较小、重量轻,在工作过程中惯性小,动态性能良好。液压系统的动力传动介质为油,这就使得液压元件在使用时,可以得到充分的,减少工作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动力元件即液压泵,是一个能量转换装置。通过液压泵,把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输出带有压力的油液,而后,在压力油液的作用下,通过液压执行元件,液压缸、液压马达等,再将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这就可以进行正常的机械工作。

3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1基本技能

技术维修人员,要对液压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好,弄清楚整体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各主要部件的主要功能,并且对液压元件的使用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在掌握了上述基本的技能之后,还要有一定的液压设备运行管理经验,提高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维修技术人员,还需要学会使用基本的检测仪器,在凭个人经验技术不能确定液压设备故障的情况下,需要使用相关的专业检测仪器进行故障检测,以提高故障检测的准确率。

3.2常见诊断方法介绍

3.2.1直观检查法

直观检查法就是技术人员直接通过对液压系统的看、听、摸等感觉器官进行检查,再结合个人的实际经验,对故障进行分析和判断。具体说来,要观察液压油的颜色,通过和相应的标准进行对比,得出合理的结论,一些液压元件,由于使用温度的变化,也会导致颜色发生变化,比较常见的,是银白色的液压元件,在高温、高负荷的工作环境下,会逐渐变成暗黄色,时间长了,如果液压元件超负荷运转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颜色的明显变化,这就通过肉眼的观察,可以直接得出结果。在液压设备的工作过程中,主要是听设备在荷载情况下的声音,出现杂音时,要引起注意,可能是液压系统的内部构件出现了破损,若是设备发出比较沉闷的声音,可能是液压油浓度过大,这就需要维修技术人员及时更换浓度合适的液压油。通过用手触摸,也是一种分析判断液压设备故障的良好方法,正常的液压元件应该是光滑、质地细密的,如果用触摸相关的元件时,感觉到粗糙、扎手,那就很可能是液压元件出现硬伤,比如设备的震动或较大幅度的移动,可能会给一些液压元件造成碰撞,使其出现物理硬伤。因此,通过手的触摸,可以发现这种问题。

3.2.2排除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液压系统的整体把握,通过排除一些不可能发生故障的环节,进而逐步缩小故障产生的范围,减少不必要的大范围检查,这样可以逐步提高设备故障诊断的准确率。除此之外,在排除分析法的基础上,还可以使用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主要通过对故障出现环节的分析,确定故障发生的原因)

4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与维护

4.1液压油的正确使用

液压系统经常发生的各种故障和损坏事故往往与液压油变质污染及密封的破坏有关。因此必须保证液压油的清洁。油品性能可以根据需要具体选用,必须保证油品无污染、洁净。

4.2防止空气进入

液压系统进入空气后,会使液压系统产生很多泡沫以致破坏油液的性能,且造成液压执行元件在工作中出现速度缓慢、力量不足等现象。因此,必须严禁空气进入液压系统,并应注意防止回油时带入空气,不要使回油管露出油箱内的油液表面;如果系统已进入空气,应及时检查出漏气部位,认真进行修复,并将进入系统的空气排除掉。

4.3提高液压油滤芯使用寿命

第一,提高液压油的质量。液压油系统目标清洁度的等级在确定后,始终保证液压系统在目标清洁度等级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液压系统所必需的基本清洁度下工作,能够尽量避免由于系统污染所造成的元件磨损,以便延长系统寿命。第二,减少液压油的污染。实际液压系统中滤油器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入侵率高。高污染侵入率增加了滤芯的负担,缩短了滤芯使用寿命。液压油的污染程度越大,滤芯的寿命越小。避免滤芯由于液压油污染而减小滤芯的寿命,关键在于严格的限制将要进入液压系统的环境污染的通路。所以应该尽量仔细保证敞开的油口保持盖住或堵住,而元件的分解和重装要在经过保护、防止过多空气粉尘和污染的场所中进行。

4.4加强日常维护

执行元件在长时间的使用后,残留的污物会破坏阀芯与阀体配合,使得密封不严,动作失灵,整个系统工程循环受阻,此时应更换总成或清洗元件。液压泵在初始运转前,应向泵内注满油,以防泵空转而损坏。在液压系统进入稳定的工作状况后,维修技术人员要随时注意油温、压力、声音等情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处理,以保证设备运行安全。

5结束语

第2篇

在开展试验检测与质量检验评定管理时,必须注意工程划分工作。在每段工作开始前,施工单位需要根据监理部门制定的施工要求划分单位、分项、分部工程,通过正确的划分,可以有效提高后期质检评定、资料管理、工程验收等工作的效率。在公路工程试验阶段,自质量评定工作开始以来,一直到完成分项检验、试验检测工作,其搜集的数据都具有极强的逻辑追溯性,而评定数据也是通过收集并总结检验数据得来的,检验数据则是通过试验检测指标总结而来,这些数据的核心就是原始数据,后面所有的计算并不是凭空猜想,而是根据完善的数据收集系统计算而来。通过金字塔流程模式,可以说明试验检测与质量检验评定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如果单纯的开发单一系统,就会使用户手工汇总工作量加大,影响质检部门工作效率。

2.系统设计

2.1功能目标

试验检测与质量检验评定一体化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业务一体化开发,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数据自动汇总处理,从而使质检评定工作更加的自动化,有效加强质检评定工作的正确性、科学性、高效性。通过逻辑性强的工程划分制度,使质检资料数据管理更加有序,可以在竣工阶段获得更加可靠的文档支持。通过表格式试验检测模式,使数据处理更加灵活,加强系统适应性。采用新型软件开发构建技术,建立符合公路工程的立体系结构软件系统,有效降低开发周期与成本,使系统维护更加方便,节约人力物力,提高系统复用率。合理试验检测与质量检验评定一体化系统在集成管理过程的重要性,并且预留适合的系统接口,为集成系统提供支持与服务。

2.2功能设计

为了使系统满足公路工程使用要求,将系统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具体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3.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使用SOL作为系统数据库,并且参考美国新奥尔良的数据库模板,根据实际使用要求划分为概念、逻辑、物理、分析这四大设计阶段,按照阶段进行数据库设计。由于公路工程数据量过大,系统需要在处理大量试验检测与质量检验评定数据资料时,还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储存与管理,所以设计库的设计要求如下:

①数据库保存数据时,需要同时生成以二进制字段保存的Excel文件,系统可以通过数据直接管理质检文件资料。

②为了实现远程管理,需要系统在局域网中正常运行,并且保证施工、监理、业主的工程划分数据一致,使用GUID当作表关键字。GUID是OSF研发的ID提供软件,可以生产唯一标识符,ID不会重复,ID数量足以完成未来一亿年的ID创建工作。

③为了使数据冗余数量有效降低,提高表格维护的快捷性与灵活性,同时保存用户与标准两大Excel表格,并且使用用户、标准台帐关联,可以使分项工程的试验检测表格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其维护工作的便捷性与灵活性。

④为了有效提高系统性能,需要重点提升系统大数据量操作能力,本系统使用了两处存储模块:其一是用户维护试验检测模板,根据标准方法决定分项工程单元标准,并且利用存储的方式将试验检测文件从模板表复制到用户台模板表。其二是维护项目检查时,明确分项工程标准划分的工程类型,并且通过存储方式将标准检查表复制到用户检查表中。

4.建立关键技术结构体系

4.1对象分析设计

在前期的系统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面对对象的OOA分析方法。公路工程数据变化十分复杂,通过试验检测与质量检验评定工作的内容,将其与计算机技术分离,并且考虑到系统可复用:试验检测与质量检验评定一体化系统组成图2:主要对象结构层次关系图性、可适应性、可扩展性,最终获得系统的OOA对象组成模型。

4.2对象处理体系

第3篇

学生能完成网络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能承担网络工程师的岗位职能和工作任务。因此,专业的培养方向就应该是通过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工程式教学教改与设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与开发、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以工程式教学的项目来组织实践性教学内容,以掌握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网络教学中的“实验围绕理论教学转”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以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就业需求。

2工程式教学在网络系统集成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2.1工程式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程”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工程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是完成一项具体工作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1)该工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该工程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3)该工程能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独立进行工作的机会,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5)工程结果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7)工程项目学习结束时,通过建立客观的考评体系,科学同评价项目成果和总结学习方法。(8)工程积累由小到大、由浅到深,学生得以在不同项目练习中不断取得进步,最终达到专业教育的目的。

2.2在工程项目确定后,根据教学的设计要求,对班级学生按项目进行分组,每周六人左右,由同学自行选择组长进行工作安排,利用网络工程实验室现有的RCNA系列设备、VM虚拟软件、CISCO模拟软件等完成工程项目的模拟操作,按工程项目的实际要求提交项目设计方案、测试文档、验收报告等配套资料,最终在教师主持下分别进行项目评述与验收答辩,不同项目组间相互交叉评价,从而完成一次工程式教学过程。具体细分到相关教学任务或知识点为:(1)综合布线选择本地公司进行综合布线布线、理架、上柜综合布线集成知识。(2)企业内VLAN实现企业不同部门网络隔离跨交换机实现VLAN间路由网络层、数据链路、VLAN。(3)企业内路由企业内不同部门内部路由利用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路由网络层、数据链路。(4)网络交换技术在核心交换机间用树实现线路备份与交换带宽聚合提升快速生成树、端口聚合配置STP、MSTP、端口聚合、带宽。(5)远程路由在总部、分公司间按RIP、OSPF等不同方式实现路由RIP、OSPF、RIP2及路由分发混用路由器的不同路由方法配置。(6)交换机的端口安全在网络出口出现端口安全按端口设置绑定安全交换端口。(7)自外向内的网络访问分部或在外员工按NAT方式安全访问内网服务器NAT、NAPT的相关设置。(8)企业内部网络服务设置(包括WIN、LINUX两套系统在内)配置为域控制器和DNS服务器,域的功能级别为2003模式;DNS服务需要正确配置SOA,NS,AAA记录和反向记录创建4个OU,创建4个全局组,创建12个用户服务器配置为web服务器,使用IIS6.0来建立WEB站点配置FTP服务器,创建虚拟用户user1和user2,允许user1、user2可上传、下载文件,其它用户只能下载文件,允许匿名系统的相关网络服务功能设置。(9)项目文档设计提交整体的项目文档包括项目设计方案、测试报告、验收报告等相关内容项目文档设计。通过采用此教学法,可以把这几门课程的内容综合到工程中一个或几个子项目当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在具体工作应用要求,从而在完成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教学、实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网络系统设计与综合施工能力,为毕业就业的实际工程应用奠定的基础。在合理设计工程目标及解决问题的目的驱动下,学生会主动去查资料,复习并综合运用知识点;在遇到困难时会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询解决方案,会和同学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在多种选择方案下,综合考虑合理的因素进行比较,并做出科学的选择方案设计。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发挥辅导和监督作用,积极参与学生设计方案的选择和探讨,帮助学生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协助解决设计调试中的障碍。

3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审计;主机审计;系统设计

1引言

随着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网与因特网之间一般采取了物理隔离的安全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部网络的安全性。然而,网络安全管理人员仍然会对所管理网络的安全状况感到担忧,因为整个网络安全的薄弱环节往往出现在终端用户。网络安全存在着“木桶”效应,单个用户计算机的安全性不足时刻威胁着整个网络的安全[1]。如何加强对终端用户计算机的安全管理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角度,参照国家对安全审计产品的技术要求和对部分主机审计软件的了解,结合实际的信息安全管理需求,讨论主机审计系统的设计,达到对终端用户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2安全审计概念。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中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简称“五性”,安全审计是这“五性”的重要保障之一[2]。

凡是对于网络信息系统的薄弱环节进行测试、评估和分析,以找到极佳途径在最大限度保障安全的基础上使得业务正常运行的一切行为和手段,都可以叫做安全审计[3]。

传统的安全审计多为“日志记录”,注重事后的审计,强调审计的威慑作用和安全事件的可核查性。随着国家信息安全政策的改变,美国首先在信息保障技术框架(IATF)中提出在信息基础设置中进行所谓“深层防御策略(Defense2in2DepthStrategy)”,对安全审计系统提出了参与主动保护和主动响应的要求[4]。这就是现代网络安全审计的雏形,突破了以往“日志记录”

等浅层次的安全审计概念,是全方位、分布式、多层次的强审计概念,符合信息保障技术框架提出的保护、检测、反应和恢复(PDRR)动态过程的要求,在提高审计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做到对信息的主动保护和主动响应。

3主机审计系统设计。

安全审计从技术上分为网络审计、数据库审计、主机审计、应用审计和综合审计。主机审计就是获取、记录被审计主机的状态信息和敏感操作,并从已有的主机系统审计记录中提取信息,依据审计规则分析判断是否有违规行为。

一般网络系统的主机审计多采用传统的审计,系统的主机审计应采用现代综合审计,做到对信息的主动保护和主动响应。因此,网络的主机审计在设计时就应该全方位进行考虑。

3.1体系架构。

主机审计系统由控制中心、受控端、管理端等三部分组成。管理端和控制中心间为B/S架构,管理端通过浏览器访问控制中心。对于管理端,其操作系统应不限于Windows,浏览器也不是只有IE。管理端地位重要,应有一定保护措施,同时管理端和控制中心的通讯应有安全保障,可考虑隔离措施和SHTTP协议。

主机审计能够分不同的角色来使用,至少划分安全策略管理员、审计管理员、系统管理员。

安全策略管理员按照制定的监控审计策略进行实施;审计管理员负责定期审计收集的信息,根据策略判断用户行为(包括三个管理员的行为)是否违规,出审计报告;系统管理员负责分配安全策略管理员和审计管理员的权限。三员的任何操作系统有相应记录,对系统的操作互相配合,同时互相监督,既方便管理,又保证整个监控体系和系统本身的安全。控制中心是审计系统的核心,所有信息都保存在控制中心。因此,控制中心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最好是国内自己研发的。控制中心的存储空间到一定限额时报警,提醒管理员及时备份并删除信息,保证审计系统能够采集新的信息。超级秘书网

3.2安全策略管理。

不同的安全策略得到的审计信息不同。安全策略与管理策略紧密挂钩,体现安全管理意志。在审计系统上实施安全策略前,应根据安全管理思想,结合审计系统能够实现的技术途径,制定详细的安全策略,由安全员按照安全策略具体实施。如安全策略可以分部门、分小组制定并执行。安全策略越完善,审计越彻底,越能反映主机的安全状态。

第5篇

在高新技术的背景下构建了现代高速公路的机电系统,其机电系统设备也比较高端,因此,维修人员可以准确掌握相关的技术,并且较高的专业水平才能保证其维护工作做到位。系统维护难度高。现阶段,高速公路路网成为普遍现象,各条高速相互穿插,地形复杂为机电系统的维护带来难度。仅靠一个人进行维护几乎是不能完成的,必须有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团队进行维护,同时设备具有关联性,一个故障的出现,需要维护人员判断一种或多种与之相关联设备的问题,为维护增加了难度。

2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现状

1)由电源导致的设备故障。较长的供电线路,不稳定的供电电压,不足的功率,另外,供电系统的传输线路有断路、短路等现象的出现,尤其是经常发生由于瞬间过压、供电错误导致损坏了设备的现象。除此之外,高速公路所通过地区的地形、地貌存在差异,特别是山区地形的存在,导致高速公路无法供电或者供电不足的现象,因此为其维护制造了困难,一旦发生设备维护问题,也无法及时对其进行维护,导致了设备可能发生故障,增加维修的成本。2)机电系统维护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目前而言,我国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方面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这一问题的存在造成了机电系统的各项指标衡量无法量化,也无法客观评价维护人员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高速公路机电工程集IT设备、网络设备、自动控制设备、电力设备、监控设备、收费设备、通信设备、消防设备于一体,其中很多设备属于高精度智能设备范畴,当出现机电设备故障时,原因很难被找到,影响了机电系统维护顺利进行。3)机电系统的设备没有统一。根据调查可知,大多数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缺乏统一性,并不是配套安装的。每个设备的兼容性也不同,有的兼容性大,有的兼容性小,因此在其维护中产生了各种问题。机电系统设备不统一会造成混乱现象,有的图像可以呈现在一个设备上,但是却在另一设备上无法显示,因此无法进行资料调阅。因此,必须选购和安装统一的机电系统设备,才能保证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高速公路正常运行。4)机电系统设备的管理人员的问题。高速公路某些路段机电系统设备管理人员存在工作态度问题,缺乏责任心,无法及时解决机电设备出现的问题,且没有一个完善、可行的监管制度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造成了机电系统无法及时发现问题,也没有进行确切的排查,导致许多问题一直存在,为其系统运行留下了隐患。

3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的模式

基于以上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现状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其维护中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模式。1)建立准入制度。一般情况下,因为机电设备质量问题产生的机电系统故障比较多,所以,必然要对设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建立准入制度,严格控制设备质量。同时要对机电设备建立一个统一规范,并且根据规范进行设备采购或调试。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构建一个机电系统设备的数据库已经成为可能,因此对机电设备进行分类和整理,在进行设备检测时着重检测其设备质量,同时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设备质量检测体系。并且要将质量好的设备单独记录下来,为下一条高速公路建设奠定基础,以此促进高速公路的安全、顺畅运行。2)选择信誉好的维护企业。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包括很多方面,工作繁多而且复杂,因此,有时会选择一些机电系统维护企业来对其进行管理,那么在选择过程中就需要选择信誉好的维护企业,才能保证其所拥有的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较高,这样在实际维护中就可以较大程度地将成本减少。3)加强监督和管理机电系统维护人员的力度。有很多的机电维护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维护人员没有较强的责任心造成的,因此不能及时维护机电系统,而且也不能对问题进行及时排查。针对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制度和人员考核制度,对维护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另外,要为维护人员提供便利的条件和维修工具等,更要为机电系统维护配备充足的维护人员,以保证维护工作真正地做到位。4)注重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日常检测及维护。注重系统的日常检测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参考数据作为基础,以便可以准确判断出其设备是否在正常运行。同时要对设备运行的环境进行检测,注重地质变化,运行环境是否干净,是否有鼠害现象等,从细节中对其进行检测和维护,可以避免因为这些微小的问题导致大的故障。5)提高机电工程系统维护人员专业水平。机电系统维护人员的素质及专业技能直接关系到维护工作是否可以有效进行,因此,针对很多维护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必然要对其加强技能培训,不但要使其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较高的维护技能。另外,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与维护人员进行技术交流,针对在维护中遇到的难题和不足,可以交流解决,积累经验。

4结语

第6篇

1.1远程监控需求分析

1)具有远程控制休眠、唤醒地震仪功能。地震仪在放炮之前唤醒,在停止施工期间休眠,地震仪可有选择的进行采集工作,这样大大节省了数据存储空间,降低了采集系统的功耗,延长了仪器的待机时间。

2)可查询如CF卡剩余空间,内置电池电量,位置经纬度,采集站状态等信息。对剩余空间、电池电量不足,采集站状态错误且不能远程修复的采集站及时安排工作人员更换。提高野外勘探作业的工作效率和灵活性,增强采集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对读取回来的地震仪经纬度信息在上位机端进一步处理,可用于研发地震仪排列位置监测及远程防盗系统,保障野外勘探仪器的安全性。

3)远程控制地震仪自检功能,并能回收自检数据。地震仪系统自检内容包括检波器内阻、噪声、隔离度测试等,一次完整的自检过程通常需要2-5分钟,因此无缆存储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一般只在开机时自检一次,之后则无自检过程,因此采集站的部分工作状态,如检波器连接状态等仅仅反映了系统开机时的状态,不能作为现场质量监控的标准。法国UNITE系统由于没有远程监控功能,在自存储模式下通常是定时自检,自检时间为5分钟,在系统自检期间,地震仪停止其它一切工作,这样就减弱了地震仪野外勘探作业工作的灵活性。

4)有一定的远程修复及设置功能。如配置系统采样率、增益,系统复位等,出工前对地震仪的工作参数进行统一配置,布设到野外后,根据自检结果对有问题的地震仪进行参数设置和系统复位等操作,远程修复和解决问题,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无缆地震仪智能化控制程度。

1.2无线通信技术的选择

目前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较多,如Wi-Fi、Zigbee、Bluetooth、GPRS、3G等,这些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生活及工业生产中,北斗短报文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远距离通信技术,表1列出了应用以上几种通信技术典型模块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传输距离、通信频带的参数值。

1.2.1Wi-Fi

Wi-Fi是IEEE802.11系列标准的统称,其传输速率快、安全性高,可集成到已有的宽带网络中,配合路由器组建有线、无线混合网络快捷方便。地震勘探仪器中Wi-Fi常用的组网模式有两种,即AP(无线访问接入点)模式和AdHoc(点对点)模式,在野外我们可以用架设AP基站的方式来拓扑无线局域网络的覆盖面积[3],而AP之间可以通过网桥设备连接,从而完成更大面积的网络覆盖范围,然而在实际勘探应用中AP基站和网桥设备架设困难,尤其应用于大道距的二维或者三维勘探工作中,需要更多的基站与网桥,较大的影响了施工进度。AdHoc是一种无中心、自组织、多跳移动通信网络,结点间通过分层的网络协议和分布式算法相互协调,实现了网络的自动组织和数据的相互交换,这种模式下地震仪可将其采集数据及工作状态信息接力式的传输回控制中心,美国WirelessSeismic公司的RT2无线遥测系统就是应用了这种多跳的数据传输方式,两个节点间通信距离的范围约为25~70m,然而这种工作模式会导致越靠近中央记录系统的节点积累的数据量越大,且在线性的网络拓扑结构中,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受通信距离与地形环境影响较大,数据通信的质量和速率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1.2.2GPRS、3G移动网络通信技术

移动网络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传输速率高、网络覆盖面广、接入时间短、建设成本低等特点[10],在地震勘探中可被应用于移动网络信号覆盖范围内的地震台网远程监控,它提高了远程仪器维护的工作效率[11]。然而在地震勘探大道距(道距大于1km)地震深反射、折射探测作业中,由于其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有限,对于远程监控地震采集站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2.3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

北斗卫星作为北斗通信技术的中继,转发来自地面用户端的定位及通信请求,地面中心站控制端接收到请求后,解析消息后将解算出的位置信息传回用户端或将接收到的接收信息通过北斗卫星转发至另一地面用户端,达到卫星定位及通信的目的。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在应用时具有信号覆盖范围广、安全、可靠性高和控制简单等特点,用户一次最大可以传送120个汉字的报文信息,而民用信息发送的频度通常为30-60s,接收信息则没有频度的要求,对于地震仪基本的控制命令收发及状态信息的传送,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可以满足无缆地震仪基本状态监控数据传送的要求。

1.3系统结构设计

基于北斗的无缆存储式地震仪远程监控系统工作,系统由主控中心、北斗卫星、采集单元三部分组成,主控中心通过北斗指挥机完成对采集单元远程的控制及状态数据的回收工作,并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存储。采集单元完成地震数据采集的同时,通过北斗通信模块可接收来自主控中心端的控制命令,并反馈执行结果信息。北斗卫星是控制命令及反馈信息传递的媒介。

2采集站单元设计

2.1硬件设计

地震检波器将地面振动信号转化为模拟电信号传输到FPGA数据采集单元,由FPGA完成数据的采集、缓存,并提供必要的测试、控制功能。AT91RM9200作为中央处理器,读取FPGA中存储的数据,并转存到CF存储卡中;通过SPI接口与Wi-Fi模块连接,实现近距离的无线数据传输功能;通过UART与GPS、北斗模块连接,为采集站提供高精度的授时、定位、远程通信功能,完成数据同步采集、位置信息获取、工作质量远程监控。采集站也可通过以太网接口与电脑终端连接,完成数据的回收及参数设置、检查工作。采集站在野外应用时采用太阳能和内置锂电池两种供电模式,电源智能管理系统会根据采集站当前工作的天气条件转换供电模式,保证仪器可靠、稳定的工作[12]。

2.2软件设计

采集单元的主控制器ARM9运行嵌入式Linux内核版本为2.6.31的操作系统,北斗通信进程完成对北斗模块接收信息的解析与执行,及执行结果的反馈。北斗短报文通信系统包括指挥机与用户机,指挥机是北斗短报文通信系统的中央控制器,它相当于一个服务器,负责接收来自多个用户机的报文,并可以控制多台用户机来完成相应的指令。用户机是北斗短报文通信系统的子节点,相当于一个客户端,负责将节点工作信息上传到指挥机,和接收来自指挥机的命令。北斗用户机在接收到指挥机传来的信息时,用户机会通过UART将信息内容上传给下位机系统,下位机会根据其数据传输的格式将信息进行解析,并根据信息包含的指令内容来执行相应的任务。

3上位机服务器软件设计及测试

主控中心由上位机、打印机、存储器、发电设备、北斗指挥机组成。上位机与北斗指挥机完成命令的选择与打包发送,及对采集站反馈信息的接收、显示、存储和打印处理。发电设备输出220V的交流电压,为上位机及其外设供电。此外上位机服务器软件通过对GoogleEarthAPI接口的调用,实现了对野外采集站排列位置的远程监测,为微动勘探实验中按两个嵌套式三角形方式排列的采集站传回的GPS位置信息在GoogleEarth中的显示。操作人员可根据地图显示软件中采集站的排列位置了解施工进度,获取采集站排列班报,完成布站人员调度等工作。为了了解远程监控系统的性能及数据传输丢包、误码情况,设计如下测试实验:将7台内置有北斗通信模块的采集站接好检波器放置在室外采集,由主控中心完成与各个采集站间的数据包收发,采用60s一次通讯频度,数据包长度为200字节,从500个样本数据中任选7个,分别用于七个站的通讯测试,主控中心将样本数据依次发给各个子站,并重复500次,子站收到数据包后向主控中心返回相同的样本数据。主控中心计算从开始发包到收包完成的时间间隔作为通信的延时,主控中心与采集站分别记录通信时丢包数,并根据与标准样本数据对比的结果记录错包数。

4结论

第7篇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中,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液压油的污染。液压油污染,会使液压系统正常性能遭受影响,引发系统出现故障问题。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污染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内部残留:在进行液压油倒换时,以及金属元件表面存在金属屑,从而对液压油造成污染;(2)系统外部侵入:液压系统在进行组装时,由于操作不当或者操作不小心,导致沙粒、金属物体、水、空气等杂质进入系统,引发液压油污染;(3)系统内部滋生:由于液压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相应的元件会发生磨损现象,从而产生固态污染物,对液压油产生了污染。

2液压系统污染的危害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中,一旦混入灰尘、铁屑、水等杂质,将会对液压油造成污染,导致液压油变质,从而影响系统内部元件性能,对工程机械使用性能造成较大影响。例如液压系统中出现灰尘或是铁屑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液压系统运行过程中,将会对系统内重要的元件造成一定程度的磨损,使性能下降的同时,还会降低零部件使用寿命,产生较大经济成本。除此之外,若是液压系统中侵入水分,会造成元件锈蚀,还会导致油液氧化反应,致使工程机械操作失灵,严重时还会引发工程事故。液压系统污染的危害较大,它对工程建筑施工的工期、成本、效益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机器突然失灵,还会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切实推动工程机械使用稳定性,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3液压系统污染的预防措施

本文对于液压系统污染的预防措施研究,主要针对于装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液压系统污染情况来进行的,通过改善装配环境、提升清洁质量、加强制度管理、提高员工意识四个方面研究分析,尽最大可能避免液压系统遭受污染。

3.1改善装配环境

装配环境对液压系统污染具有直接影响,良好的装配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液压系统受到污染。改善装配环境,主要体现在工作车间环境的改善,以修建新的清洁厂房为主要方式,避免固态杂质落入液压油中。在改善装配环境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些企业由于自身经济状况原因,新的清洁厂房修建存在较大难度。因此,需要对传统厂房进行有效改建,切实保证厂房内工作环境干净,提升空气清洁度,为液压系统装配提供一个干净空间。

3.2提升清洁质量

液压系统在进行装配时,需要对设备进行事先清洁工作,而清洁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液压系统是否会遭受污染,所以,必须提升清洁质量,对液压系统元件进行有效清洗。液压系统元件进行清洁过程中,由于零部件性能问题,清洁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清洁模式并不注意区分这一问题,从而造成液压系统内部元件清洗不当,为液压系统出现污染埋下隐患。因此,要想更好避免液压系统遭受污染,必须提升清洁质量,根据元件实际需求进行清洁工作,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元件清洁的干净,避免这一过程中造成液压系统出现污染问题。

3.3加强制度管理

有效合理的制定清洁制度,以制度作为保障,将更好推进液压系统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由于液压系统装配工作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若是没有统一制度要求,很容易造成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差异,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装配工作质量将很难得到保证。所以,必须加强制度管理,要求所有员工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工作,这样一来,可以更好控制装配质量,避免液压系统遭受污染。

3.4提高员工意识

在实际清洁工作过程中,液压系统出现污染问题,除了员工技能水平存在一定缺陷以及工作环境影响之外,最为主要的还是员工在工作中的粗心大意,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导致工作疏忽,造成液压系统污染。所以,要想避免液压系统遭受污染,必须让员工意识到清洁度的重要性,提供员工清洁意识,让员工具有责任感,更好进行装配过程中的清洁工作。例如在实际工作中,液压系统装配施工现场的工具必须摆放在合理位置,避免距离液压系统设备较近,以免造成污染;进行液压系统装配时,不能直接进行油管阀块接头的装配操作,要事先采取防污染措施,避免灰尘、杂质侵入。

4结语

第8篇

1系统设计

无线电经纬仪探测信号生成系统主要由上位机、控制电路、调制电路、信号产生电路、数控移相器以及和差信号形成网络组成,如图1所示。无线电经纬仪数据处理计算机作为上位机,通过管理软件向控制电路下发探测模拟信息和放球、电磁干扰等控制指令。控制电路主要由DSP及附属电路组成,控制电路将接收到的温度、气压和相对湿度信息按固定格式转换为二进制流,并通过串口发送给调制电路;将接收到的天线角度偏移信息根据单脉冲测角原理分成四路移相控制信号,发送给数控移相器。在探空二进制流作用下,调制电路实现对信号产生电路输出的中频信号调制,产生模拟探空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后,通过功分器分成四路。数控移相器在移相控制信号作用下对四路探空信号进行相位控制,并通过环形器将四路信号生成一路包含探空信息的和信号,以及两路包含测角信息的方位差和俯仰差信号,最后三路信号输入至无线电经纬仪的中频接收机中,从而实现了探空和测角信号的模拟。当需要进行复杂电磁环境训练时,控制电路可控制信号产生电路产生干扰信号,通过耦合器加载到探空信号中。图1系统组成框图

2硬件系统设计

2.1控制电路

控制电路是无线电经纬仪探测信号生成系统的控制核心,探空信号、测角信号和干扰信号都是在该电路控制下产生的。它主要由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串口扩展芯片、RAM和一些电路组成,如图2所示。为满足高速运算要求,选用TI公司生产的主频为40MHz的TMS320LF2407作为数字信号处理器,该DSP运算性能高,片上资源丰富,具有544字DARAM、2K字SARAM、32字FLASH、2个事件管理器和丰富的外部存储器接口[2],程序存储于DSP内置的FLASH中,当电路加电后,FLASH中的程序代码装入RAM中,在RAM中运行程序代码。控制电路需要6路串口进行数据通信,因此选用2片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4通道异步收发器TL16C754B作为串口扩展芯片,共扩展出8个串口,数据率可达3Mbps[3]。图2控制电路框图

2.2调制电路

由于的中频探空信号是受32.7kHz的方波和二进制气象代码多重调制的,因此调制电路通过多谐路振荡器产生32.7kHz的方波信号,通过模拟电子开关4066实现信号的选通。当控制电路发送来的探空二进制信息为“1”时,模拟电子开关选通32.7kHz方波,并传输至信号产生电路中的晶体管振荡器。方波正负半周变化,改变晶体管的偏置电压,使振荡器振荡回路中的电容量发生变化,从而使振荡器频率发生变化,方波的正半周发射载波频率为f1,负半周的发射载波频率为f2。当二进制信息为“0”时,模拟电子开关停止输出32.7kHz方波,信号产生电路中晶体管的偏置电压是一恒定电压,因此只输出f1一个频率。

2.3信号产生电路

信号产生电路主要用于产生模拟探空信号所需要的中频信号和用于复杂环境构建的噪声干扰信号。其中中频信号由晶体三极管产生,经过缓冲放大器放大后,再通过去耦电路滤除高次谐波以保证波形的纯度。噪声干扰信号产生电路主要由FPGA、DDS、时钟电路、PDRO、放大滤波电路构成,如图3所示。图3噪声产生电路框图控制电路通过串口向FPGA噪声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使其产生DDS可识别的噪声数据,再通过时序电路的控制DDS和PDRO产生所需要的噪声信号,最后通过放大滤波电路输出到耦合器。DDS采用ADI公司生产的AD9739,FPGA选用低功耗ACEX1K系列器件,并在FPGA内部以文件形式存储随机噪声数据[4-5]。

3软件系统设计

3.1管理软件

管理软件部署在上位机中,采用VC++6.0作为开发工具,通过网络与控制电路进行数据通信,主要由探测信号管理模块、信号设置模块和网络通信模块组成。探测信号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对不同高度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不同探测时刻无线电经纬仪天线的仰角和方位角数据的添加、删除和修改操作。由于探测信号的数据量非常大,所以该模块提供实装探测数据自动识别录入功能,从而减少操作量。信号设置模块主要用于对探空、角度以及干扰信号进行选择和设置,通过网络通信模块将设置和选择的信息发送至控制电路的DSP。

3.2主控制程序

主控制程序部署在控制电路中,是无线电经纬仪探测信号生成系统的程序核心和主线。程序启动后首先进行初始化工作,然后进行运行前处理,最后转入死循环,通过中断触发、时间标志等方式进行工作。初始化工作包括对DSP、RAM、网络接口和串口等部分的设置。运行前处理包括探空和测角信号的接收和初始化,干扰信号设置参数等。主控制程序流程如图4所示。图4主控制程序流程

3.3探空编码程序

探空编码程序主要用于将DSP接收到的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信息进行编码处理,最后生成与真实探空信号相同的二进制流。其中帧速率为0.3~1Hz,数据(二进制符号)传输速率为960~1200bps,每个信息字的数据位为8位,按RS-232C协议E82方式编码。

3.4移相控制程序

移相控制程序主要用于生成上、下、左、右4路相位偏差信号,从而为无线电经纬仪提供模拟角度跟踪信息。当DSP接收到上位机发送来的探空仪模拟角度和无线电经纬仪天线真实角度信息后,将二者的俯仰和方位角度进行比较得到偏角。根据相位和差式单脉冲测角原理,目标的偏角与和差比率成正比[6]。因此,可通过查表的方法通过偏角查取偏移的相位。

4结束语

第9篇

1.1完善配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

完善配电网结构主要包括简化供电电压等级和合理选择配变容载比。电能输送到用户的过程通过过逐级降压完成的,过层次的降压需要许多变电站,增加了设备投资的同时也会造成电能的损耗,且不利于电网的稳定运行。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讲,简化供电电压等级可以减少线路架设,或直接采用电缆供电,不影响城市的美观,且能抵御强风、冰雪灾害非常,因此简化供电电压等级非常必要。简化供电电压等级之后还要选择合理的配变容载比,以提高供电可靠性。

1.2做好防污工作

由于闪络放电的危害很大,为了防止闪络放电的发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在绝缘设备上面加防污罩,给母排加装绝缘热缩管,或给变电站开关室加装吸湿器等,最大限度降低能够产生闪络放电的条件,保障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1.3加强配电网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做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配网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第一,改善管理系统结构,各个部分做好分工。第二,提高管理人员水平和劳务人员素质,是解决配网电力工程施工技术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第三,引进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向管理智能化迈进,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2提高电力系统配电网安全管理,确保配网工程稳定运行

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配电网,只有配电网正常运行,才会保证电力系统地质量。据统计,我国80%以上因为配电网故障而引起的停电事故。所谓配电网也就是将供电系统与用户相连接的一种电力传输设施,当配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那么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正常使用。从当前的配电网系统来看,只有采取相应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保证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实

现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电力系统配网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1电力系统配电网设备的落后

当前我国出现较大区域的发展不均衡现象,这也使得各个地区的用电需求大有不同,配电网的建设也有着很大差别。直到现在,我国还有部分地区的配电网结构强度较低、设备以及使用技术极其落后的问题和缺陷,进而导致各种电力系统方面的问题不断出现。

3.2电容电流增加

目前我国不断加快着城市化的节奏,使得城市电网建设速度较快,其中部分城市的电网系统的架空线都被换成了电缆以达到电容电流的增加。因此会有一些配电网的电容电流已经达到30~600A的范围。此时如果有单相接地故障出现,其电弧就不能自动熄灭,进而会产生间歇或者稳定的弧光过电压。这种过电压波及面比较大,对系统中的弱绝缘设备构成威胁,产生的故障会导致很多问题。

3.3中性点不接地

在110kV配电网的电力系统中,使用终端站中性点不接地方式以避免其单相接地短路电流出现,该方式成为中性点不接地。110kV配电网在该模式下只要有非全相运行现象出现,其中性点就有很大可能产生偏移电压,进而使得整个变压器的安全运行收到很大威胁。

3.4调度不规范

现今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虽广泛应用在电网运行中,可实际运行和调理电网的系数经验不够,还没有完整的管理制度,从而电网调度系统的日常维护与安全运行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展开电网调度工作时,因调度人员缺乏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使得调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且极易产生错误操作与错误调度情况,给电网调度安全运行带来了严重性危害。除此之外,电网调度工作只注重运行而没有管理,也将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故障问题。

3.5环境因素对配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

周围的环境状况也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力配电网的安全性。配电网处于的自然环境确定了配电网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程度,要是配电网架设在自然条件较为严酷,如风力较大或雷电多发的地带,便会经常受到风力或者雷电的侵害,导致配电网设备与线路的损坏,降低了配电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4加强电力系统配网安全的管理工作

4.1抑制谐振过电压

对于其铁磁振过电压现象而言,其本身就是非线性的,且对于其设备的参数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谐振过电压。因此,消音器的安装并不是代表其谐振过电压就不会产生。即配电网参数必须要有较大变化现象时方可抑制住其谐振过电压的产生。经过我们电业系统工作人员的不断实践和总结,发现在配电网中性点上介入消弧线圈破坏它的谐振条件,能比较有效地抑制谐振过电压的产生。

4.2做好配网的规划工作

第一,要对于其配网的设计施工工作进行重点管理,严禁配电网中出现不规范、繁乱接地问题,让配网的接线线路设计进行优化,另外还要对其材料选择上要加大审视力度,以防止安全隐患的出现。第二,要与当地的政府部门进行相关沟通与协调,进而使得其政府的监管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工作都能够受到政府的支持。同时为了便于日后检查和维护,应让配电网能够有着更加清晰顺畅的接线。第三,加强管理用户的配网设备,严格检查配网中的用户线路,严格把关,减少不安全因素。

4.3健全配网合环设置,保证配网安全

我国城市应加强配网基础管理,健全配网设备台账,设置10kV配网合环操作模式并大力推广,这样就能够减少对外停电时间,提高供电的可靠性,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还可以在10kV线路上增加线路开关,更大范围实现合环操作,这对于提高电网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5加强安全意识管理,奠定配网安全准则

(1)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风险控制、到点到位的思想。对于电力职工实行的安全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配电网运行安全管理、安全操作的重要性,电力行业的安全运行,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通过长期的思想教育,可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让员工在安全文化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培养其正确的安全理念,在日常工作中,一切以安全为主,做好配网的设备管理、巡视维护、安全操作,为配网安全提供基本的保证。(2)熟悉网络结构,安全灵活和可靠调配。配电网是整个电力系统中分配电能的最后一个终端网络,主要是电能从电厂通过输电网传送出来,再通过配电网传输到各个用电区域。灵活调整配电网络,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不间断的电能。日常管理中,作为运行维护管理者,必须要逐一弄清电网的接线情况和可转供电方式,这样才能在日常操作中避免事故的发生。(3)设备维护。设备是配电网正常运行的基础,只有对电力设备严格管制和维护,才能确保整个配电网运行的正常。企业管理者要安排技术人员定期巡视检查配电网设备,对设备存在的故障或缺陷进行及时维修,保证其正常的运转。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