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兴技术

时间:2023-03-07 14:58:20

导语:在新兴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兴技术

第1篇

新的一年,哪种新科技能吸引世界的目光?哪种新技术在未来最具潜力?

世界经济论坛(WEF,达沃斯论坛)对2012年十大新兴技术方向进行了预测。科学家们和相关业内人士认为,这十大领域出现的新兴科技不仅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也将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

他们建议:学校可以据此调整课程设置,政府可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企业可以选择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投资,而科学家们应该合理分配现有资源。

高附加值的信息学

现在我们在生活中能接触的多元化的信息量远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高,并且信息产生的速度也在不停地成倍增长。然而,所有信息正处于即将“爆炸”的危险之中,原因在于目前生产出的“垃圾信息”远远大于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有效信息的利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信息组织、搜索、开发和处理方法上的创新,对过滤出“垃圾信息”以及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具有关键的意义。信息学要帮助我们从庞杂无序的信息狂潮中,提取有用及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挑战。

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学

自然界是一个以遗传密码为核心,多种生物体共同组成的奇妙世界。自然界中的生物蕴藏着巨大能量,生物学家在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学上取得的重要进展,让开发自然界的新能源不再困难。我们可以开发新的生物、创造新的生物反应链条等,提供具有特殊用途的稀有资源。比如将生物量(一切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转化成化学物质、燃料或者其余材料;生产研发新的药物,保护人体免受伤害。

二氧化碳资源化

碳是地球上生命的核心,然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是我们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在二氧化碳处理方法中,将二氧化碳转变成一种资源是进步与创新。以纳米结构材料为基础制成的新型催化剂,有可能将二氧化碳转变成烃类和其他含碳的分子。因此,这种催化剂可以在化学工业中充当清洁剂的作用。对于石化行业来说,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技术上,使用催化剂进行二氧化碳处理也比其他措施更容易接受。

绿色农业

人造化肥是人类在现代化学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之一,它创造了农作物产量史无前例的增长。但是,人类对健康和食物日益增长的需求已经开始威胁到能源、水和土地资源。通过整合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先进技术,新兴的绿色革命在确保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减低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对能源和水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纳米级设计

我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因此,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就成为了一个难题。纳米架构的物质是在分子比例的基础上设计完成的,有着符合其性能要求的特性。这些物质已经开始出现的异常、独特的特征,它们将引领我们走进下一个清洁能源的革命,减少我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并提高机械制造和加工效率。也能将我们从庞杂无序的信息狂潮中,提取有用及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挑战。

“无线”电力传输和使用

当今社会,人们深深依赖着电力――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越来越要靠充电来支持它们的成功运转。现在,我们还不得不依靠电线将设备介入电网之后才能对电池频繁充电,但新兴的“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可以使电子设备随时随地充电,让它们不必依靠电线和插头就能正常工作。比如,我们在户外用无线局域网的时候,就可以不用再面临笔记本的电池突然没电的尴尬了。

系统生物学和计算机化制作模型

要想通过刺激生化系统来提高医疗和生物型生产,首先要明白生物化学是如何搭配在一起的。系统生物学及其计算机化制作模型,在设计治疗方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计算机的使用,可以让物质加工在更有效率地实现其设计目标的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有最小限度影响。

个性化治疗和保健

全球人口已经突破70亿,每个人都希望能健康长寿。但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不仅导致物价飞涨,也让那些原本站得住脚的传统保健方法不再可靠。不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正在为我们打开个性化医药、营养品定制和疾病防控的大门。这些学科与合成生物学和纳米技术一起,为未来医疗保健的革命奠定基础。依靠这些技术,未来医药资源的紧张现象会得到缓解,医疗保健也将更加个性化。

高能量、高密度能源系统

要想实现清洁能源技术,性能更优异的电池必不可少。科学家们认为,综合几个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技术,就可以为先进电力能源贮备和使用奠定基础。其中包括纳米架构的电极、固态电解液和炭性纳米物质的超级电容器的高速传递。这些技术所具有的能源密度和能量可以支持超负荷清洁能源技术。

第2篇

关键词:新兴电子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技术壁垒;技术创新协同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19-0008-03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新兴产品日益涌现,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之一,相对于传统行业尤为明显。新兴电子产业在技术规范,标准化体系上的现状,既带给人们众多欣喜,又带来了诸多困扰,给人诸多思考和启示。

一、标准体系发展的不均衡

随着贸易的国际化,标准也日趋国际化。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定本国标准,已成为WT0对各成员的要求。国外先进标准,未经IS0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的标准、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区域性组织的标准、国际上有权威的团体标准和企业(公司)标准中的先进标准等。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国标准的差异,新兴产品因其先进性所产生的标准发展的不均衡更为明显。

二、我国的新兴产业标准现状

中国本身在高新产业领域技术水平有限,必然就处于较落后的境地,而标准制定与技术研发相对脱节,高新技术企业对标准化的认识不足,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意识不强,特别是高新技术标准化的组织管理相对落后。随着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产品技术标准问题日渐显露出来。在技术标准方面,我国许多新兴行业没有统一规范,只能按照国外指标配套生产,严重阻碍了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

(一)世界先进标准作为技术壁垒

在欧盟的RoHS出台不久,就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子产业链的生产者。WEEE指令,RoHS指令对电工电子产品出口型企业(出口欧盟)及相关供应商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要通过提高检测费用,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其检测标准的模糊,使企业的风险徒增。据报导,索尼公司成为首例被开罚单的电子企业,罚款高达6亿欧元。我国的电工电子产品出口型企业(出口欧盟)及相关供应商受到巨大冲击,使出口增速大幅度的倒退。此外,欧盟又出台针对能耗的技术壁垒――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简称“EUP”指令)于2007年7月生效。该指令着眼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涵盖范围更为广阔,将进一步增加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

欧盟的技术标准和措施代表了欧盟技术发展的平均水平。这一趋势将对我国产品特别是新兴电子产业的出口带来困难。要求我国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向国际标准看齐,达到甚至超过欧盟的标准。

由此也反映出,世界各国的标准化发展差异,先进标准作为技术壁垒,技术标准的不断提高是各国发展和保护本国产业、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缺乏完善的社会协作系统

在我国,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以政府为主体,按照行政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审定。政府在标准制定中,人力财力的投入远远无法满足高速经济发展中标准化工作的需要。经费的不足导致标准的研制失去了意义,变为机械化的完成任务。同时企业在标准化活动中的作用被忽视,企业的优势和职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标准制定过程中,相关部门缺少配合、相关机构缺乏沟通,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1.传统的产业基础性标准与高兴电子产业高科技的崛起相比,标准更新不够。出口额占70%以上的企业,有些却难以打入国内市场,原因就在于要符合国内的3c认证,但国内没有其相关的标准依据,迟迟不好实施,国内已提出对国外标准可以进行登记,确认认可程序,但与国际接轨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产品,在国内因没有可参照的标准,没有统一的市场准入限制,容易导致市场的混乱,良莠不齐。

这也是大家总是在呼吁国家尽快修订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电子产品国家检测标准,不断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和设备水平的原因。

2.电子信息产业采标任务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已有国标的修订。

3.标准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不够紧密,先进的制造技术,没有及时转化为标准。例如我国正在发展的IP视频监控系统,触摸屏技术产业等缺少系列标准。

新兴电子产业由于更新换代很快,生命周期也短,所制定的标准常常滞后于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标准适应性差、水平低,形成市场准入门槛过低的局面,技术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三)新兴电子产业技术不稳定,缺乏统一的产业标准

1.一旦新兴电子产业某个技术具有了显性需求,就如雨后春笋般投入到市场,在发展的同时,很多却没有定型的设备、技术、产品以及服务。甚至服务、技术、产品、市场、模式很多都没有。

2.没有参照。新兴电子产业不像一些传统行业,汽车、冰箱、彩电等这些产业,都有国外的大规模的引进。很多新兴电子产业技术国内、

国外也没有参照,在这种情况下,靠的完全是系统创新。

3.没有成熟的上游产业链。新兴电子产业很多上游的材料核心技术都为国外先进公司所拥有,例如:触摸屏产业,若要能做到高品质的产品,其80%的核心材料都需要进口,其产业风险也在加大,国内只能低端模仿,根据市场情况,出现规模冲动,战略不稳定,一波一波地建立,又一波一波地倒闭。

三、未来新兴电子产业技术标准化工作探究

(一)应对国外各种形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需要标准引领和支撑

在国际制造业、技术研发向中国转移的今天,市场竞争已演化为国际化竞争,方方面面已涉及到我国产业的安全。建立贸易技术性措施,对原有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加强建立能够引导行业企业的共性技术标准,是促进新兴电子业发展的战略问题。

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高新技术的发展,要想迅速进入产业发展阶段、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抓好高新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必须积极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先进标准,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方面,我们要根据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状况,选择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尽可能早地介入,并以此作为产业生产指导,促进该领域有序地发展

(二)加强前瞻性技术的机制灵活的企业(联合)标准

新兴电子产业技术,很多是具有前瞻性、我国尚不成熟的技术、通过技贸结合引进的技术等,而新兴产业标准滞后,又是目前普遍都存在的行业问题,因此出现众多纷繁的市场格局,有时可以用“乱”来形容。新生产品由于其本身处于开发发展摸索阶段,混乱的局面尤为明显,有些好的产品可能被那些伪劣产品所冲击。

因此急需标准(或技术导则)加以规范。但这些制定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尚不适宜,制定企业标准又不具代表性,因此迫切需要类似国际上有影响力由几 家大企业共同遵守、快速制订出的企业(联合)标准(或文件),能对前瞻性技术的发展快速反应,满足高技术含量的新兴电子(产品)推广应用前期的导向作用。到一定时期,为了产业领域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市场的整顿和规范。

例如:就拿平板显示电视机目前维修服务混乱来说,中国家电维修协会宣布,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家用平板显示电视机安装和维修服务技术规范制订开始制定,以创维等企业的现有标准为蓝本,解决目前困扰我国平板电视市场的诸多难题,成为家电行业中平板电视行业规范标准。而起草方案以创维企业标准为主要蓝本,也是我国第一次以企业标准为蓝本来制定。主要是因为创维的服务标准出台早、实施早、较全面。

(三)新兴产业需要标准的创新

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我们新兴电子产业作为电子信息科技经济增长、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应当在创新的过程当中有更强的责任感,承担更大的责任。而引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技术标准作为产业发展的秩序和规则,不但影响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标准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核心标准的创新优势。企业要形成一条“技术专利化一专利标准化一标准许可化”的链条。凭借这一链条与技术创新协同作用,从而实现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互促发展,良性循环,共同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真正作到“标准制胜”。

高通公司的CDMA专利是在业界赢得产业发展主动权最典型的例子。高通公司凭借这一核心标准,不但在2G时代,而且在目前发展如火如荼的3G时代中都获得巨大利益。同时,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当中不得不花费昂贵的成本来换取技术专利的使用,受制于人。当然,除了影响几个企业外,技术标准作为产业发展的秩序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还影响着产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正因为如此,为了改变以CDMA、GSM为主的2G时代核心标准、技术掌握在少数国家、组织手里的被动局面,在3G时代各个国家、组织纷纷从网络层标准、多媒体应用标准等各方面入手,制订规范、统一的标准,都试图抓住这一发展时期的契机,努力突破核心技术,赢得主动,提升自己在其产业的国际地位。

韩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在成功发展了DMB标准、拓展了商用空间后,韩国又把wiMAX技术发扬光大,制定了自有的WiBro标准。在标准的制定与推广过程中,产业各方的广泛参与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大好局面。我们可以看出,标准领域的创新让韩国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标准创新在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后的结果是从终端产品一直往上游推,一直推到核心原材料,别人解决不了,我们自己解决。松下在讲到它自己创新成就的时候、商业模式的时候,实际上讲的是无模式,以平板电视来做例子,现在很多平板电视已经亏了,但是现在夏普、松下、索尼赚得很多,原因是它掌握了最核心的技术。

2.建立新的领域技术机会优势。新兴电子产业,很多都是交叉领域的产品创新,企业共同研制开发,所以需要各生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在新兴申子产业中标准化工作中,由于没有直接可用的标准,但是却可以在现有的标准基础上,建立新的标准,比如触摸屏应用在手机上、应用在办公产品上、应用在白色家电上、应用在学习机上、应用在便携式媒体上、应用在交通工具(如车载)上、应用在生产设备上等,都会给相关的领域带来新的标准类别和新的技术机会。新领域的层出不穷,便可以供企业去建立技术优势,形成核心技术,发展成战略标准。可见新兴电子产业标准的创新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影响之大。

(四)目前新兴电子产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由于新兴电子产业更新快、新标准门类多而杂,企业领导要特别加强标准化认知和意识,从而加强企业标准化组织建设和管理,以保证有相应人才、资金到位,改变一些企业只识眼前的新技术,追求暂时的利润,而忽视基础管理,不了解标准化战略在市场经济中的游戏规则,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新兴电子产业企业要主动创造机会,和相关领域多交流,尤其要注重企业与企业之间共同探讨开发,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制定适合新性能的标准,这是我们目前新兴产业企业标准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迫切工作。

充分发挥产品的系列化,通用化是企业自身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配套的材料和元器件,可与匹配的领域行业标准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和归纳,以达到形成各系列化产品的领域标准关联规范的目的。使相关产业链产品达到所谓的“共振”效应。这样可以减少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分歧,针对不同的标准,来核实自身的能力,不断修正提高自身的不足,以达到符合市场、指导企业可持续有效发展的目的。例如我们触摸屏产业由于其个性化的设计特点,我们就需要针对单个产品其所配套用的领域特点进行系列化标准归类,多加强外观标准,可靠性试验标准等以及相关行业内技术规则实施进展情况,逐步形成我们企业自身的一些选材、设计、工艺、检测等各方面的通用型标准。

所以新兴电子产业在加强科技研发投入的时候,就应当将标准化战略作为内容之一,统筹宏观考虑,标准化工作不仅可以使新兴电子产业从建立初期,很快进入有序生产,同时也是指导企业产品今后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利器。

第3篇

产业链关键词:28nm、EDA、ODM、制造

技术和产品的大繁荣,离不开健全的Ic产业链。此篇从与Ic相关的产业链角度报道一些企业。

EDA

・2009年EDA和半导体业都下降了10%左右。但在萧条的严冬中,总有一些可敬的顽强生命在成长。一家2001年才成立的小EDA公司,2009年销售额增长了22%,2008年在功率分析方面的市场份额高达67%!这家公司就是Apache,CEO兼董事长Andrew T,Yang(杨天胜,华裔)博士介绍说,Apache专门提供降低功率和噪声的EDA工具。可解决现今流行的28/22nm的芯片封装系统的噪声闭合,包括功率、速度、EMI和热噪声。

・模拟和混合信号IC是利润最高的IC之一,因为设计技巧高。Tanner EDA公司的总裁GregLebsack称该公司的模拟/混合信号IC和MEMS设计工具可以大大降低设计门槛。

・要实现快速混合信号SoC,需要三方面:数字设计(例如Magma公司的Talus工具)、模拟设计(Magma的Titan)和库特征描述(Magma的SiliconSmart)。Magma的产品市场行销副总裁Bob Smith说,Titan Up!程序使模拟设计者提高产品率和复用性,Titan ALX(模拟布局加速器)和Titan AVP(模拟虚拟原型机)可提高模拟/混合信号设计的动态布局设计的产品化率。定制设计业务部门副总裁Ashutosh Mauskar宣布新近推出SiliconSmart ACE Memory Characterization,通过嵌入Magma超快的FineSim Pro模拟器,并且利用该公司专利的内存电路优化技术,可实现精确的时序、功率和噪声模式描述。

・32/28nm制造物理闭合需要解决时序、SI(信号整合)、DFM(可制造设计)和OPC(光学临近校正)等问题,以保证时序驱动环境下的物理签核(Signoff),为DFC/OPC最好准备。Mentor Graphics公司布局&布线事业部总经理Pravin Madhani说,Calibre InRoute工具的特点是通过内建的Calibre,可以探测到由LEF驱动(库交换格式驱动)的验证引起的DRC(设计规则检查)的违规或忽略,可采用Mentor的Olympus-SoC布局器进行自动修复。在布局器内部循环方面可采用Calibre DRC。Calibre InRoute方案的特点是:集成的设计和验证平台,可减少几天到几周的设计时间。

ODM(委托设计)

・代工厂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只有8%左右,而Fabless(设计公司,也称无芯片加工厂公司)的股东权益回报率(ROE)15%左右。如果“设计公司+代工厂:实际的IDM(集成器件制造商)”,可以使代工厂和Fabless的综合RoE达到15%。因此,TSMc投资并控股的台湾创意电子(Global Unichip)诞生了。

创意电子主要帮助一些有好点子的公司快速实现IC设计,并推荐到TSMC流片。据创意电子市场处处长黄克勤博士介绍,该公司在祖国大陆的业务一直在成长,黄处长称赞一些祖国大陆的客户想法十分超前,甚至需要创意电子公司设计双核ARM Cortex-A9处理器!目前,从该公司的2009年设计项目看,0.13um设计仍是主流,占44%;65nm占24%;90nm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只有9%;40nm设计2009年开始露头,占1%(注:笔者这段消息发在网上后,网友rram评论道:实际上,设计成本的急剧上升,导致越来越少的厂家愿意采用先进工艺,导致先进工艺的使用越来越少,反过来导致设备的平均售价上升,又推高制程成本!)。

・ASIC设计业也红火。Open―Silicon总裁兼CEO Naveed Sherwani介绍说。该公司即使在2009年低谷还达到了s%的增长,过去三年年均增长20%,预计今年将达30%!

ASIC设计的未来应该是:专注在解决方案和质量。Naveedd对ASIC设计师的建议是:只做部分自己的IP,无需内部晶圆厂,尽量使用第三方内存、库和工具,利用外包的设计中心。

第4篇

今年,波士顿公司对美国、德国、中国、印度和巴西五国的约4000位中小企业领导者在采纳和使用新技术方面进行了调查。约3500位受访者在线填写并提交了调查问卷,其余受访者通过电话完成了调查问卷。此项调查的研究者均依照多项标准对受访者进行筛选,每一位受访者都是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创始人或首要的IT决策制定者。参与调查的每一家企业至少都已运营三年,即在2010年前就已成立。同时,锁定在工作场所拥有固线网络、使用移动互联网、拥有智能电话或平板电脑的企业。那么,新一波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应用浪潮能够为企业带来哪些创新和业务增长的潜在机遇?中小企业又如何把握这次机会?

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中小企业都是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在寻求增长的过程中,将有机会赶上新一轮的信息技术应用浪潮。在云技术的支持下,中小企业亦能同大型跨国企业一样获取和使用许多先进技术。但是,它们采用最新信息技术的情况却参差不齐。

报告的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先锋企业的业绩表现远远优于市场中的其他中小企业。我们对美国、德国、中国、印度和巴西五国的约4000家中小企业展开调查,发现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各行业中的技术先锋企业创造工作岗位的速度几乎是其他中小企业的两倍。与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相比,技术先锋企业的年收入增长率亦高出15个百分点。我们把在技术应用方面相对迟缓的企业称为落后者,此类企业尚未将各类完善的工具整合到其业务模式之中,对云能力等先进技术的优势也较少触及。

这意味着全球各地的中小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机遇。在此次开展此项调查的5个国家中,如果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实现像技术先锋企业那样的增长率,波士顿公司估计中小企业的收入增长可能会高达7700亿美元。这些国家的中小企业同时有潜力可以带来620万个新增工作岗位。此外,基于它们在创新方面的优异表现,技术先锋企业队伍的不断壮大还能使当地经济更具活力。

信息技术推动增长的5种方式

波士顿公司的研究证实,在中小企业中,积极采用新技术和强劲的业绩表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技术先锋企业能从它们所采用的技术工具中获得多方面的裨益。报告的研究揭示了技术先锋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增长的5种主要方式:

不断接触新市场并与其客户和员工进行合作。几乎所有的技术先锋企业都使用互联网,88%的企业使用宽带网络,2/3的企业使用移动设备并拥有自己的社交媒体网页。受访的技术先锋企业告诉我们,基于信息技术的合作方式是它们与大型企业进行竞争的关键所在。它们使用基于云技术的通讯工具与世界各地的客户、供应商以及员工进行联系、协调与合作。无论是在发达市场还是在新兴市场,拥有海外客户的技术先锋企业数量远远多于技术落后企业。

从云技术的可扩展性与灵活性中获利。互联网使全球各地的中小企业有能力不受地域限制地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云技术为它们带来了强大的随用随付型技术能力,使之能与任何规模的企业一争高下。诸如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等企业级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中小企业逐步扩大并灵活调整综合规模。它们为企业免去了需要预先支付的大量资本开支,并以更易于控制的持续性运营开支取而代之。这不仅适用于信息技术采购,也可以应用到市场进入城堡,能随心运用这些资源的企业无须在海外开设新办事处或新工厂,即可获得所需的能力和客户资源。

以创新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以此来提升运营效率。技术先锋企业不仅在采用最新技术方面一马当先,同时也会以创新的方式来运用现有的IT工具。在这个数字数据飞速增长的时代,领先的中小企业利用软件来迅速处理各类信息并从中创造独特的价值。

能否更有效地管理人员和数据,将成为企业竞争中日益重要的因素。技术先锋企业充分认可信息技术在提升员工效率和促进员工合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它们中的大多数企业认为,在此类技术的支持下,员工的工作效率获得了大幅提升并更易于管理,彼此间的合作也有所改善。随着网络信息量的迅猛增加,数据规模正不断扩大。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面临着处理海量数据的严峻挑战。技术先锋企业正在不断地使用云解决方案来存储、挖掘和分析日益庞大的商业数据。

创新、尝试和利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商业模式。技术先锋企业致力于通过技术投资创造积极成效,进而推动公司加速增长。但在企业日益壮大的过程中,它们的信息技术开支并不一定会随之增长。

认为自己通常会在本地市场中率先投资使用新技术的技术先锋企业的数量是技术追随企业和落后企业的5倍。认为此类技术显著提升了公司创新力的技术先锋企业则是技术追随企业和落后企业的2倍以上。

以更明智的方法采用信息技术,为投入创造更高的回报。技术先锋企业致力于通过技术投资创造积极成效,进而推动公司加速成长。但在企业日益壮大的过程中,它们的信息技术并不一定会随之增长。报告的研究发现,企业的人均IT开支与工作岗位及收入的平均增长之间并不存在任何联系。更确切地说,技术先锋企业会选择使用更新、成本效益更高、支付模式更灵活的信息技术工具。它们在评估信息技术的价值方面同样技高一筹。在参与此次调查的中小型技术先锋企业中,只有极少数决策制定者认为他们在信息技术上花费过高。

是否以明确的方式采用信息技术,对许多中小企业能否在未来取得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超过90%的技术先锋企业表示信息技术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近2/3的技术先锋企业认为新技术将为它们带来更高的收入和利润。

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建议

波士顿公司号召中小企业决策制定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重新审视他们评估信息技术投资的标准,积极获取技术先锋企业的成功经验,并始终遵循业内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最佳实践。我们建议中小企业采纳以下战略建议:

构建扎实的信息技术技能基础。了解并填补当前的信息技术技能缺口至关重要。同时,中小企业还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技能需求的发展和技术更新的步伐一样迅速。它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评估信息技术投资的过程中,应重新审视成本等式的两端。中小企业决策制定者应重新考量明智地采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长期增长潜力和竞争优势。此外,他们还应重新评估信息技术投资的方式,并选择最新的随用随付购买模式。

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崭新机遇。技术先锋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使用此类技术进行创新,并积极尝试基于此类技术的全新商业模式。它们懂得,快速行动能够带来显著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日益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

向走在技术前沿的客户学习。技术先锋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当前期望可能很快就会成为所有客户的期望。中小企业必须向这些技术先锋企业学习,并采用能满足其(以及它们未来的客户)期望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机遇

第一波大规模的信息技术应用浪潮中,电脑和基础生产力工具大批涌现,彻底改变了企业的运营方式,个人生产力和效率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些工具现已成为许多企业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

第5篇

一、移动学习系统设置的功能区域

(1)内容播放界面。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借助于这一界面进行,主要有三个方面:在教师屏幕区域,可以将教师演示的内容清晰展示出来;在教师视频区域,可以将教师讲授的场景展示出来;在设备功能区,学生能够进行直接的操作,根据不同功能键与系统实施互动,或者摘记重难点方面内容。

(2)点播下载界面。在移动学习系统中,学生点击“点播”功能键,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播放所要学习的内容,点击“下载”功能键,可以将这些学习内容下载到自己的学习终端之中。学生在界面中还可以进行所需学习内容的搜索,在相关类别中找到栏目进行全盘搜索,选择确定学习内容。

(3)课程教学直播。学生借助于移动学习系统的提示,准确判定各相关内容的授课情况。通过移动授课终端,教师能够随时随地开展教学讲授活动,学生也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学习。

(4)自动答疑界面。一般的移动学习系统,都在直播或者点播页面设计有答疑界面。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如有疑问,只要点击界面,就会弹射出问题文本框。学生将自己的疑问输入进去,移动学习系统就能够自动出现问题答案,还可以借助于答疑中心进行更为全面的答案搜索。

二、对当前几种学习模式的分析

(1)建立于学习工具的模式。运用较为广泛的是基于短信的学习模式,在这一平台上,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实现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交流互动,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但是其具有输入缓慢与信息量受限等方面的制约。电子邮件方式也是较为有效的学习模式,当前能够进行电子邮件操作的终端越来越多,也为这一模式作用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堂直播以及点播、下载、自动答疑等方式,也是开展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具有安排灵活、内容丰富、互动方便等方面的优势。

(2)建立于教学资源的模式。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分解出多个学习任务,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任务组织,进行重点突破,鼓励学生在网络中进行相互合作。也可以将学生按照居住地进行区域划分,对学生进行多种资源的任务布置,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安排灵活进行学习,通过点播、查询等方式开展学习,将学习成果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教师进行反馈,并在移动学习系统空间或者讨论区进行交流,实现学习成果的共享,提高分析研究能力。

(3)建立于自主合作的模式。在移动学习系统中,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活动,既能够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师生交流互动,也能够坐在家中,甚至半夜里进行课程的点播学习,自主性较高。同时,移动设备也拉近了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距离。借助于这样的学习设备,学生可以在互动区或者交流区进行学习讨论活动,这发挥了学生集体的智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增加了移动学习的成效。

三、初中信息技术移动教学的几点思考

当前,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移动学习模式是对教学成效提升的一项重要促进因素,应当得到推广与普及,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

⑴教师要科学处理课堂与课外的关系。移动学习模式不仅适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同样适用于课外自主学习活动,教师要在教学全过程发挥移动学习系统的作用,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掌握整个教学进度与成效,还要对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安排,拓展学习时间与空间,以学习目标完成为目的,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有效的移动学习。

⑵教师要科学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在发挥移动学习系统作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运用这一系统,开展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还要通过空间交流、讨论区研究等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群体,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之间的优势互补,让移动学习系统成为学生灵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的便捷平台。

⑶教师要科学处理优化与完善的关系。在开展移动学习模式的探究中,教师一方面要针对教学中分析总结出来的各种不足,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同时还要配合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本土化的改进与提升,如建立多人视频、音频系统,让学生能够不受空间制约,随时随地可以组织研究讨论活动。还可以建立学生学习社区,专门用于学习交流活动,提高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学习交互性。

第6篇

报告着重揭示了五大新兴技术趋势,它们代表了未来数字化龙头企业所关注到的重要变化:

一、为我互联:

商业高度定制化。随着日常生活用品接入网络,客户体验也随之成为在线活动,从而形成了众多深入个体生活方方面面的数字渠道。据调研,企业表示正在使用或试用的客户联系新渠道包括:可穿戴设备(占受访者比例:62%)、互联网电视(68%)、互联网汽车(59%)及智能产品(64%)。有远见的企业正在改变其构建新应用软件、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并且已获益颇丰。为了把控这些个人体验的接入点,企业正努力打造高度个性化的体验,以此吸引和取悦客户,但同时必须确保这一做法不会影响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大部分企业(60%)都通过投资于定制化技术获得了有效回报。企业如果能在“为我互联”的市场中获得成功,就会成为下一代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二、成果经济:

硬件缔造实际成果。智能硬件正在弥合数字化企业与物理世界之间的最后距离。随着领先企业开始拥抱产业物联网,他们正抓住机会将硬件与传感器纳入其数字化工具阵营,并利用这些高度互联的硬件组件来满足消费者真正的需求——不是增加更多的产品或服务,而是实现更有意义的成果。事实上,87%的受访者均认为应该更多地应用智能硬件、传感器和网际接入设备,引导企业越来越多地从销售产品和服务向销售成果转变。84%的受访者表示,企业借助植入产品的智能硬件可以深入了解客户对产品的使用体验,以及客户期望的使用效果。这些“数字化颠覆者”们明白,要想保持领先地位已不能再靠销售产品,而是要靠销售成果——这是全新的“成果经济”。

三、平台革命:

新生态、新产业。数字化的产业平台和生态系统正推动下一轮的突破性创新与颠覆式增长。随着数字化经济的进步,那些基于平台运营的企业抓住了更多的增长和赢利机会。事实上,75%的受访者认为下一代平台的引领者将不再是大型科技企业,而是产业内的实体企业和领军企业。近四分之三(74%)的受访企业正在使用或试用产业平台与数字化业务伙伴进行数据整合。云计算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为这类平台的使用降低了成本,消除了技术障碍,而且激发了新的市场格局,使得不同行业、不同国别的企业均可参与其中。简而言之,基于平台的生态系统就是新的赛场。

四、智慧企业:

超大数据+智能系统=出色业务。目前,先进的软件已能够帮助员工作出更快、更好的决策。然而随着大数据的迅速崛起,以及处理能力、数据科学和认知技术的进步,软件智能已能支持机器作出更有依据的决策。80%的受访者都同意,这是一个软件智能的时代,应用软件和工具将越来越具备类人智能。而78%的受访者认为,软件很快就能够学习和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并根据学到的经验作出决策。软件智能的最新成果将推动企业更高层级的进化与探索,并在整个企业中加速创新,从而将卓越运营和软件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

第7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MA)技术和工具;会计制度

一、引言

IMA于2008年公布了最新的管理会计定义:管理会计是一种参与管理决策制定,设计计划和绩效管理系统,并在财务报告和控制中提供专业意见,以帮助管理层制定和执行组织战略的经济管理活动。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先进成熟的管理会计(MA)技术、工具和会计制度的发展,管理会计师角色的转变与否日渐引起学术界的注意甚至争论,许多学术文献也对其进行了广泛讨论。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管理会计创新势不可挡,平衡计分法、作业成本法、质量成本核算、策略定价、战略管理会计等新兴MA技术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对于从传统管理会计技术到新兴管理会计技术应用程序的改变,管理会计团队的战略性和决策性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为企业的成长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者们还评估了MA技术的有效性,新兴MA技术与传统管理会计工具相比在企业中的应用效益,以及管理者对采用这些工具所能实现效益的态度和偏好。

二、赞成角色转变观

许多研究表明,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技术和工具已经有了重大改进,这些技术和工具的使用将在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角色等方面扩大管理会计师的任务。在早期,管理会计师主要是支持和实施决策制定者的决策。但近几年来,他们的角色已经从服务于内部客户提升为商业伙伴。作为一个平等的决策团队的成员,管理会计师有权力和责任告知上级特定类型的信息是否会与即将做出的商业决策相关,并且如何采用可行性方案来提高决策质量。有学者提供了论证来支持新兴MA工具的特点。种种研究迹象表明,随着新兴MA技术的发展,管理会计也正向新的领域转变,如从产品制造阶段为主转变到以产品设计阶段为主,从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为主转变到侧重企业外部管理为主,从而促使管理会计师的角色超越了传统的简单成本管理,大大拓宽了他们在企业中的角色,尤其是在确定企业活动、成本分类和分析以及对设计、采购、分销、营销产品或服务等的成本分配上充当的角色越来越显著。因此,会计师必须了解工作流程、生产系统、制造和营销部门运营情况。总之,随着近几年来新兴MA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管理会计师在很大程度上从传统成本核算功能发展成为战略策划和业务合作伙伴功能。

三、反对角色转变观

该观点认为,过于集中的新兴MA技术往往被过分强调,其优点也被大大夸大。一般认为,只有在新兴MA技术所能获得的可实现收益大于实施成本时的理想情况下,公司才会采用这一技术,但在实践中不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除此之外,大多数新兴的先进MA技术的采用率在发达国家依旧很低,在发展中国家更低,这就表明管理会计师要想扩大和转变自己的角色,是严重缺乏展现平台和实施动力的。尽管许多MA技术存在在企业中,但是与不可伪造的可见的会计数字相比,其应用往往是不可见的,或者是不易收集并被管理会计师使用的。与传统工具相比,广泛的信息需求和较低的利益感知能力导致了新兴MA技术并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鉴于新兴MA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认为管理会计师没有必要转变他们的传统角色,而去扮演规划者或决策者的角色。

四、结论

要达成上文所述的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之间的绝对一致是不可能的,但适度和解却是有必要的。在我们一边赞赏管理会计师的作用逐渐扩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管理会计师的角色转变主要局限于大型制造型企业。因此,只有在特定的组织中,管理会计师的角色转变才与新兴MA技术及制度的应用程度成正比,而不能将所有企业的管理会计师角色一概而论。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管理者不再对一些初步推测能获利或者备具宣传优势的新兴MA技术持支持态度。

总之,新兴MA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确实影响了管理会计师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们起初往往会被过分强调和赞扬,但是实际应用后,它的缺点也就日渐清晰地呈现出来。尽管如此,其应用在今后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提高管理会计师角色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这将促成新的管理时代的来临,这也将是令人激动的时刻!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电子通信;技术;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

1 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极大发展和科技革命的到来,以互联网、个人计算机、便携式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工具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普及和发展,并已成为广大普通百姓生活、生产和学习中的重要工具和重要一部分,以其方便快捷、资源丰富、功能齐全等等优点极大地便利了群众生活、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推动力。在当今中国,由于产业升级换代和科技强国战略的提出,以电子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端科技和以电子通信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以电子通信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之中,科技创新不仅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和核心,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的主要推动力量。遍观当前发展迅速、取得一定成功的企业,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共通点,那就是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一家经营电子通信产业的高科技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真正立足,也才有向其他市场和其他相关领域进行涉足的基本实力。而所有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和尖端成果的电子通信产业要么是在行业竞争和更新换代中因为产品落伍而惨遭淘汰,要么是在向其他领域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产业链过长、生产线过多等等原因科技创新无法跟上自身发展的脚步而沦为失败者和行业竞争的牺牲品,遍览电子通信技术领域曾经存在过的大量昙花一现的电子通信企业,这一点可以说无一例外。

考虑到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电子通信产业之中普遍存在着令人惊奇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要求广大电子通信企业时时追赶着行业发展步伐和科技进步的脚步,时时创新、时时进步,只有这样企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于电子通信企业来说,科技创新既不是空乏的宣传口号,也不是可以短暂使用解决一时危机和问题的手段,而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和核心,是企业所有员工必须牢记的指导思想,也是在企业的每一步发展和对未来的每一点计划之中必须放在首位的中心思想和实时战略。

对广大电子通信企业来说,科技是最大生产力、创新是发展原动力,对于整个行业和国家整体经济战略来说更是如此。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战略思想的新时展理念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主要发展思想之一,也是推动中国产业换代升级的主要指导理念,这一战略理念在当前中国已经得到广泛承认,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

2 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方法

在学科细化、专业分工明显的当今社会,电子通信技术作为设计各行各业的重要技术和核心经济增长点,在加强电子通信技术的过程之中必须做好统筹规划和统一计划,协调各相关行业的发展步伐和更新速度,具体方面有以下几点:

2.1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在新时代的新形势下,人才是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和企业发展、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人才的价值和重要性必须得到广大企业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共识,而考虑到电子通信技术领域对科技创新的依赖和联系,对于人才的挖掘开发和保护在电子通信技术企业之中更为重要和关键。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之中,电子通信技术企业应该积极发展和各大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联系,将各大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作为重要的人才储备资源,将各大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来看待。电子通信技术企业可以和各大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合作,通过人才的定向培养战略和签约培养、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奖助学金等等方式加强和未来人才的紧密联系和深厚的人才储备力量。

同时,电子通信技术企业也可以和各大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合作对已就职员工提供定期的专业培训,以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加强员工对新兴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深入挖掘已有员工的专业潜能和创新能力,在促进员工自身专业能力发展、为员工提供企业福利的同时为企业增强人才储备资源,也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大高校的教师资源和专业资源,为各大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提供重要的创收渠道和手段,实现企业、员工和高校之间的共赢和互相促进、共谋发展的良好循环。

2.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纵观世界各国的高科技新兴产业,凡是科技能力强的地区和国家必然有着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严格的知识产权执法,知识产权保护作为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和推动力量已经得到非常之多的事例的证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应该成为国家层面推动科技创新特别是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主要战略和重要措施。近年来,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事业已经得到长足进步,打击盗版的力度和准确度大幅增加,这不仅是中国法律界的可喜成果,也是科技界、文化界和企业界的重要利好消息,为广大电子通信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发展新形势。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事业只是在起步阶段,与世界各科技强国相比,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仍然不够完备,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能力仍显薄弱,打击盗版的力度和准确度仍然无法得到保证,这一情况仍然有赖于广大法律界从业人员的努力和广大科技创新相关企业的推动。

3 结语

电子通信技术是信息时代下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互联网、计算机和智能手机普及以来的最新经济增长点。在产业升级换代不断加快的当下,以新技术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拉动内需、减少对海外的依赖的重要方式,也是科技强国、科技富国的主要内容,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企业界、教育界、法律界等相关行业的进一步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兴,张海杰.电子通信的创新发展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2(08).

第9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53(2012)05-0682-14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中国正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必然更加迫切需要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来支撑,借此加快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抓住时代机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选择、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加速推进创新型国家战略举措中的重中之重。参考产业发展趋势和国际竞争态势,中国中央政府最终决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能力的发展和掌控已成为产业发展与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决定了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的获利高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密集型技术知识的依赖特征也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新兴技术发展与突破,这也是全球竞争背景下快速占领技术与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有力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依赖重大技术突破的定位这一特征也决定了在发展过程中对技术与智力要素的依赖要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在应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中,本土公司为了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从产业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程中应更加强调自主创新的原则[2]。中国传统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历程表明,产业技术能力的内生性突破成为左右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自主发展还是被俘获成为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抉择[3]。

    自从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研究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4-13]。现有研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征、政策选择以及支撑体系的构建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值得借鉴的研究工作,不过缺乏从定量角度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这一研究对了解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异以及与华跨国公司的差距、发展差异性政策与竞争战略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

    基于此,本研究利用专利文献计量(patent- bibliometrics)①的方法跟踪各产业相关技术1985-2010年间的发展,试图从定量的角度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与现状进行分析,并选择电子通讯技术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为例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以了解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能力现状与挑战,希望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与发展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1 战略新兴产业专利产出趋势——电子通信技术的深入分析

    产业的发展需要多种技术支撑,不同的产业技术特征差别较大,因此本研究在搜集专利文献数据时,针对不同的产业本研究采用了差异性的检索策略。其中,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相关的专利技术成果本研究通过国际专利分类(IPC)代码在相应数据库中检索,即选择代表性的国际专利分类检索。具体来说,参考IPC分类和解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选择 IPC=H04 or G06F;生物产业选择IPC=C12N or C12P or C12Q or A61K;高端装备制造(以航空航天技术为代表)选择IPC=B64;新能源产业考虑了风能、核能和太阳能,选择IPC=F03D or G21 or F24J2/00。由于本研究关注各产业的技术产出发展趋势,这种代表性检索策略是合适的。相比之下,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技术由于缺乏直接的IPC代码对应,因此本研究采用检索词检索。该检索方式通常是检索出的文献在标题、关键词或摘要中含有检索词。中国专利库中的专利文献对标题、关键词或摘要三个检索域进行了区分。在具体检索时,对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本研究在摘要中检索相关检索词,而为了获取更具有代表性的专利,与新材料相关的专利本研究在题目中检索相应的检索词。这一检索策略可以削弱在摘要中检索新材料相关的专利规模巨大而缺乏可比性的不足。由于“德温特创新指数(Derwent Innovation Index,DII)”专利数据库没有区分关键词和摘要,因此在通过该库进行检索词检索时本研究直接在主题词(Topic)中检索,该检索方式通常是检索出的文献在标题、关键词或摘要之一中含有检索词。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检索,在用检索词检索时,本研究利用专利分类进行了修正,以剔除明显不相关的专利分类,保留主要(份额较大)分类中的专利文献[17]。

    本研究首先借助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检索平台,依次搜集并统计分析中国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七个产业代表性技术的国内专利(根据公开日)统计个数(也可称为件数)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所示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专利公开量趋势图共同表明,中国政府2010年计划发展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代表性专利的创造活动在中国境内近4~6年前(2005年左右)出现了增长的拐点,都步入技术创新成果产出快速增长阶段,呈现出显著的指数型增长趋势。这一突变显然与当时公布的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推动与支撑以及配套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的,也凸显出国家科技政策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的科技推动成效。如果时间再往前移,这一增长抬头迹象已经在新世纪初中国入世时就有了抬头的端倪。这一发现是与入世后跨国公司的加大参与国内技术竞争以及国内公司为了应对跨国公司竞争在科技发展上的必然结果。

    与产业技术相关专利文献的稳健指数增长特征已成为判断产业技术创新活跃最常见的方法[18][16]。根据科学计量学创始人普赖斯(Price)的科学发展三阶段理论[19],中国选择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活动已从初期科学技术研发的小科学阶段,跨越到科学技术商业化的大科学阶段,这也预示着随之市场竞争愈来愈烈。

    

    图1 1985-2010年间中国境内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公开量的变化趋势

    为了解指数增长背后的信息,以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的分支产业——电子通信技术产业为例进一步分析。设定IPC=H04,通过CNKI中的《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检索1985-2010年间专利文献数据表明,在中国公开的电子 通信技术(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量呈显著的指数增长(R[2]=0.9143),特别是入世以后(如图2所示)。统计表明,专利产出数目倍增的时间是2.7年,即每2.7年,电子通信技术的专利数目就翻一倍。表1统计数据表明,相对其他技术创新活动,电子通信技术专利活动异常活跃,在全国专利公开中的份额基本上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就近10年平均来说,中国公开100个专利中至少有5个电子通信技术方面的专利。即使在信息科技领域,电子通信技术专利活动也表现突出。近10年中,在电子通信技术公开的专利份额占据其所处信息科技领域的36.6%。如果进一步统计分析专利数据发现,发明专利增速相对较快,倍增的时间是2.5年,实用新型专利增速相对缓慢,倍增的时间是3.5年(见表1)。这体现了中国境内电子通信技术高质量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创新结构逐渐发生改变,也折射出中国境内电子通信技术产业创新方式从渐进性(incremental)创新向突破性(radical)转变。

    

    图2 1985-2010年间中国境内电子通信技术(IPC=H04)专利公开数目的变化趋势

    

    表2统计表明,为抢占中国市场,跨国公司较早就在中国境内布局电子通信专利,且占份额比重较大,特别是日本、美国和韩国三国。其中,根据公开日,日本和美国跨国公司都是在1986年开始在中国进行电子通信专利战略布局,韩国晚一点,该国株式会社金星社和三星电子株式会社于1990年开始在中国电子通信领域进行专利布局。1985-2010年间,在中国境内公开的电子通信专利中,三个电子强国的跨国公司占据了1/3,由中国本土公司创造的电子通信技术专利总数仅占到54%,勉强过半。

    

    图3表明,中国本土公司在电子通信产业技术方面的贡献在20世纪90年代期内的份额一直处于下滑趋势,在1998年下降了最低点,仅占16%。可喜的是,进入21世纪,即近10年,随着中国本土(特别是中兴和华为)公司的崛起,中国本土公司在电子通信技术方面的创新活动相对活跃起来,份额一路上升,至2010年,已经升至70%。

    

    图3 1985-2010年间中国境内公开的电子通信产业专利中本土企业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全球产出与竞争态势——以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为例

    本节以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以下简称HEV)为例,进一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地位与态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这里选用主题词检索战略(Topic=Hybrid Electric Vehicle 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or Hybrid E1ectric Car or Hybrid Electric Cars or HEV)来获得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专利,通过国际公认的德温特创新指数(DII)专利数据库②检索。

    

    表3数据表明,在2001-2010十年间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专利申请活动中,日本、美国、德国、韩国和中国表现积极,不过其中69%的专利由日本公司参与创造,专利公开量达到了14320件,占2/3还多。这说明日本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技术研发产出上占了绝对的优势,牢牢地控制了世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的发展。图4的雷达图凸显了日本这一绝对地位。其次,美国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专利公开数量达到了6600件,参与了32%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产业技术的创造。此外,韩国、德国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研发上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相比之下,中国专利局虽然公布了一定数量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但这些数据包含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申请公开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专利,特别是日本的丰田、本田以及美国的通用公司。

    

    图4 2001-2010年间全球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的雷达分布

    从增长速度上来看,中国境内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创造活动异常活跃,2006-2010年相对2001-2005年,国内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公开数量增长了686%,将近七倍,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其次是韩国,增长了455%。在参与份额上,国内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公开量也增长显著,增长了10%,而日本和美国分别下降了10%和5%。

    随着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可以预见,日本、美国将继续统治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市场,它们的技术相对垄断地位很难在短时间被动摇,虽然德国、韩国将有可能成为日美的有力竞争对手。相对而言,国内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将面临挑战。国内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要想扩展市场占有率,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加大混合dylw.net 动力电动汽车的政策支持和研发投入。

    表4中数据表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主要涉及车辆动力装置或传动装置的布置或安装(如, B60K-006/00、B60K-006/04、B60K-006/445);电动车辆的电力装备或动力装置(如,B60L-011/14、B60L-011/18);车辆的控制系统(如,B60W-020/00、B60W-010/08、B60W-010/06)。图5所示的雷达图清楚地描述了这一分布。在排名前十的技术中,日本丰田占的比例都是第一位,这也显出它在核心技术上的垄断地位。

    

    进一步分析IPC专利数量排名前三位的B60K-006/00、B60W-020/00、B60L-011/14近十年数量变化。图6表明,三者的产出一直递增,特别是B60K-006/00和B60W-020/00增速更加明显,其中B60W-020/00增加了近20倍,增速非常显著。这也表明控制系统是目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研究的热点。

    

    图5 2001-2010年间全球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的IPC雷达分布

    表5和图7进一步通过德温特手工代码描述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的分布。不难发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主要集中于X21-A01D,它的记录数为62.53%。其次是X22-P04A和X21-A01F,三者分别代表了混合动力汽车、混合电能、电动汽车单个领域。其中在前十位的专利类中,日本的丰田企业仍都是排名第一,这也进一步肯定了日本企业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相对垄断地位。

    表6中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产业,主要由日本、韩国和美国的公司垄断了技术,特别是日本丰田。2001-2010年间日本丰田参与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占了22.6%,排名世界第一,专利数为4716。另一个专利产出数目过千的公司是日本日产,专利为1370件,份额为6.59%。

    

    图6 2001-2010年间全球混合动力电动汽车IPC专利前三位(B60K-006/00、B60W-020/00、B60L-011/14)数目变化

    

    中国本土企业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创新活动中,比亚迪表现最为突出,参与59件专利,仅排名51;奇瑞参与 31件专利创造,排名83。可见中国公司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创新上还刚起步,仍处于科学技术探索阶段,距离技术在市场上的商业化推广还有较远的路程。

    

    图7 2001-2010年间全球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的德温特手工代码分类(DMC)的雷达分布

    如果进一步限定2001-2010年在中国公开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初步统计表明,16%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在中国公开,共计3342件。不过表7显示,这些专利主要由日本、美国和韩国在华跨国公司创造,中国本土公司表现仍然相对较差,其中第一比亚迪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数为48个,世界整体排名14;第二奇瑞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数位31个,排名20。这一发现表明,中国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市场已被国外跨国公司控制,中国本土企业发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需要依赖引进,面临较多的技术壁垒。

    

    

    进一步分析中国两个公司的国外布局发现,比亚迪59个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中23个在本土外申请,其中20个PCT专利(专利号以WO开头),16个欧洲专利(专利号以EP开头),20个美国专利(专利号以US开头),8个日本专利(专利号以JP开头),8个韩国专利(专利号以KR开头),5个印度专利(专利号以IN开头)。奇瑞31个专利中7专利本土外申请dylw.net ,其中7个PCT专利(专利号以WO开头),3个欧洲专利(专利号以EP开头),2个美国专利(专利号以US开头)。可见中国的本土企业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也已经重视国际专利的布局,特别是比亚迪,已经在多个国家进行布局。

    表8和表9中的统计数据表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专利活动与世界总体趋势差不多,不过由排名第一的B60K-006/00专利件数表明,更侧重动力的布置或安装,约占据3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析结果也表明,较为活跃的B60K006/00和B60W-020/00两类专利,在中国的活动占比相同,都是22%。不过较大的一部分都有日本的丰田公司参与创造。在IPC前十名的专利活动中个,日本的丰田汽车有4个,超过了1/3。表9的统计数据从德温特手工代码分类的分析进一步肯定了目前中国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领域的创新能力不足这一状况。

    

    表10中的统计数据表明,在以德温特分类的前十名的专利中,9个是由日本丰田占据,1个有韩国三星占据。第二名位置中的9个也由日本公司控制。可见,日本企业控制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专利创造活动。

    在DII数据库检索(设dylw.net 定Topic=((Hybrid Electric Vehicle 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or Hybrid Electric Car or Hybrid Electric Cars or HEV) and(Plug-in)))获得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专利文献初步统计表明,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第一个专利1986年就诞生了,但其技术主要是在20世纪末发展较快。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主要是近几年的事情。1991-2000年十年时间仅有11个专利产生,21世纪初2001-2005年五年间也不到30件(仅24件),而2006-2010年五年间专利数目上升到831件,其中仅仅2010年就501件,出现了爆发增长。

    表11中的统计数据表明,在1991-2010年二十年间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872个专利中,日本和韩国两个国家的汽车公司占有较大的份额,其中日本丰田(公司代码TOYT-C)参与创造161件,占到18.46%,韩国现代(公司代码HYMR-C)参与创造122件,占到13.99%,垄断了插电式HEV市场,随后是美国的通用,不过仅占到3.9%。

    表12中的统计数据表明,在2001-2010年十年间产生的861件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专利中,有178件(20.67%),即略超1/5的专利申请活动发生在中国,但这些创新活动多是韩国、美国和日本在华跨国公司所创造拥有。其中,韩国的现代有38件专利,占据21.35%;美国通用汽车35件,占据19.66%;随后是日本丰田(13.48%)和美国福特(9.55%)。奇瑞在中国本土企业中表现最好,但仅有4个专利,仅占2.25%,这4个专利还都是2009和2010年公开的。可见中国在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上有更长的路要走。

    

    3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分析和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现状与挑战是制定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战略的基础和保障,而相关研究在现有文献中仍是空白。本研究试图通过专利文献计量的途径初步弥补这一空白。通过多层次的专利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是新近发展,在相关技术知识创造上已经有了多年的积累。随着中国本世纪入世后国内市场国际竞争的加剧,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技术创新活动开始活dylw.net 跃,专利产出数量步入快速增长的阶段。特别是2005年左右开始,出现了增长拐点,呈现出显著的指数型增长。但在具体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上,各战略性新兴产业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技术与产业领域发展较好,如电子通信,有些技术和产业领域发展处于劣势地位,如(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通过各产业的特征技术专利分析表明,中国本土企业近十年在国内电子通信专利技术创造活动的比例一直攀升,到2010年底已经占据近2/3,控制了国内技术的发展,有效地遏制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相比之下,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产业方面,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处于劣势,其中较大比例的技术创新活动都是由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华的跨国公司完成,已对国内本土企业的形成了牢固的技术壁垒。这意味着中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很难短期内在关键技术领域达到预期的超前部署占领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专利分析结果还表明,在一些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如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成果大部分也是由日美,特别是日本在华的跨国企业所拥有,中国本土企业近两年才起步,处于更为劣势的位置,这也预示着中国本土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面临诸多障碍。引起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因素较为复杂,不在本研究范围内,但这一发现提醒中国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选择适应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性的政策框架和发展战略来支撑。

    像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样,中国本土企业在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能力突破方面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风能虽然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风机的设计能力和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较弱;太阳能电池虽然产量世界第一,但高转换效率的太阳能薄膜电池 等新一代光伏电池核心技术不掌握;生物医药产业尽管快速发展,但缺乏创新药物和工程化技术与装备;基因工程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工业化的转基因技术不掌握,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速度慢;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控制技术和高性能材料严重依赖进口;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集成电路、光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还有待突破③。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实现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推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何发挥后发优势,摆脱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减少本土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以及掌握主动权?这必然是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土企业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结合本研究发现,针对处于技术劣势的新兴产业,从政策发展上,至少可以从以下五点考虑:

    (1)确立自主技术创新导向,加大创新投入,完善科技评价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竞争需要依赖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人力资本与研发费用的高强度投入,同时伴随市场需求与商业模式等不确定因素。这些特征决定了其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需要大量投入,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初期。为了从政策上引导自主创新,基本的政策措施是完善科技评价制度,把自主技术创新绩效纳入科技人才、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区、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加对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知识产权评价权重。

    (2)支持重点研究机构、研究型大学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究及成果转移

    为弥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鼓励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利用其智力资源优势,与企业通过委托开发、技术协作、共同研发等形式开展技术合作,推动技术创新。积极推进产学研协作创新合作模式,鼓励产学研政合作申请重大科研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科技计划对重点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的知识产权创造活动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大学的职务发明奖酬制度,完善鼓励新兴技术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3)鼓励开放式创新,支持对国际关键专利的收购

    消化吸收再创新已被日本和韩国的创新实践证明是一条技术进步的捷径,这一模式较长一段时间更应作为中国本土企业获得创新成果从国际创新中获益的选择。为弥补中国在某些新兴技术方面不足,争取较快获得技术优势,政府也要支持企业对紧缺关键专利的购买引进。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在关注自主研发的同时,也要重视引进-吸收-改进的模式。因为技术突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抢占先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引进紧缺专利技术,与国内技术互补也是需要的。不过,要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和管理制度,强调吸收利用。

    (4)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活动预警平台机制

    政府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活动预警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机制的完善,以便为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知识产权问题提供有效的支撑。通过对于专利数据的分析,能够有效跟踪产业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创新趋势,了解国内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分析相关技术的成熟程度以及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只有以此为依据,才能有针对性地支持重点领域的发展,确定引导企业技术开发的方向,在技术进出口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安排相关产业的鼓励、允许、禁止、限制进出口的技术目录,为相关的国际谈判提供适合中国需求的技术清单。

    (5)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平台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高投入特点以及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使得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成为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需要稳步提高科技投入,并优化投入结构,选择劣势以及亟待解决的技术优先支持;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平台,逐步形成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本、风险投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美日德的经验也表明,在致力于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机制时,应该以政府政策和金融扶持为导向,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依托,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并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保证资金的流动安全[20]。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有效承担起在提供硬性和软性基础设施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以降低单个企业的交易费用[21]。当然,本研究有较多的扩展性工作待以完成,如针对具体产业深入分析技术发展路线以及竞争模式,以及探索这一路线发展过程中政府如何因势利导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撑与如何从扭曲的政策中退出。这将是从事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注释:

    ①专利文献计量(patent-bibliometrics)概念最早由Narin(1994)[14]在Scientometrics上提出。可理解为一种专利文献的分析方法,具体含义:将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运用于专利研究,以探索和挖掘技术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等内在价值。该分析方法已成为跟踪产业技术发展和研发的有效方法(见,邱均平等,2008[15];Chen和Guan,2011[16])。

    ②DII是目前世界上国际专利信息收录相对全面、权威且及时更新的专利数据库,已成为现有研究进行专利国际比较的首选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