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

时间:2023-03-07 14:58:27

导语:在现代职业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教师 专职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08-03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生源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职生源的高职生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职生源的高职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这使得高职院校原来的专职辅导员制度问题越来越多。为了能够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实现全程管理和精细管理,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推出了由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的工作制度,取消了原来的辅导员制度。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的优势及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的优势

(一)学生管理工作全面化、精细化

由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与辅导员制度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缩减了管理人数。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之前的辅导员制度在管理人数上按照辅导员∶学生≤1∶200的比例配备,一名辅导员往往要同时管理3-5个班级。由于学院要求每个班级每周都要参加升旗、晨读等活动,每天晚上都要上晚自习和检查晚归,每周日晚上要召开主题班会,每项工作都要求辅导员在场。除了这些日常管理工作,辅导员还要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贫困生认定、奖助金评定、就业统计等其他工作。这样导致辅导员工作特别繁重,管理压力非常大,很多事情都管理不过来,并且还容易出错。为了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推出由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管理制度,并规定一名教师只配备一个班级进行管理。这样一来,班主任不仅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各项贫困生认定、奖助金评定等工作,还可以对所管理的班级进行全面跟踪。不管是升旗、晨读,还是晚自习、晚归检查、主题班会等,各项工作都能得到稳定有序的开展。从专职班主任制度执行结果来看,学生迟到、旷课、晚归、打架斗殴等现象明显好转,学生懂得讲礼貌、讲文明,由之前见到领导和老师不理不睬的状态转变为见到领导和老师主动打招呼,能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解决了之前辅导员制度所遗留的问题,大大改善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状态,真正实现了对学生工作的全面化和精细化管理。

(二)能为学生提供专业辅导,监督学习纪律

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关心与服务,还能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辅导和起到监督的作用。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要求班主任每周晚自习至少下教室3次,要求专业教师每周晚自习对任课班级进行辅导答疑2次。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后,充当了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的双重角色,这样每周晚自习至少须下到教室5次,基本上每天晚自习班主任都去教室,从而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利用晚自习的时间,班主任可以充分地掌握本班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帮助生活迷惘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迟到、旷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等违反上课纪律的学生。对于上述情况严重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采用专业辅导的机会,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帮助学生整改。

(三)能指导学生课程实验,提高技能水平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除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高端的操作技能。由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能更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分析化学、化工产品检验、矿石分析等,课程授课地点基本上都设在实验室。这些课程让班主任担任任课教师,更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因为班主任与学生沟通与交流时间更多,不仅可以在上课时间对学生进行技能指导,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如晚自习进行指导。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实验,让学生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对于接受能力较差、技能不过关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一对一、手把手教学加强指导。另外,班主任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验技能竞赛,提高技能操作水平。

(四)能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分析及处理数据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班主任又是专业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在管理学生工作的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如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学院数字期刊查阅参考文献,如何阅读和整理文献资料,介绍撰写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要求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担任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实验工作的开展、数据分析及撰写等整个过程,均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五)能指导和推荐学生就业

首先,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求职心理障碍。由于班主任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工作,对本R捣⒄瓜肿础⒕鸵登熬昂颓魇票冉狭私猓从而可以指导学生制订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班主任因自身专业发展需要,每年均须下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学习,因而往往与企业联系密切,熟知企业招聘需求信息。一旦需要用人,班主任会第一时间将用人信息推荐给毕业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由于专职班主任只管理一个班级,就业工作往往会做得更细。在学生外出顶岗实习期间,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跟踪。一旦发现学生对当前实习单位不满而存在离职的心理,班主任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再就业的机会,确保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二、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经验不足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的专职班主任队伍过于年轻化,很多都是从高校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对于他们来说还是第一次走上人生的三尺讲台,还处于从学生向教师转变的过渡期。即使部分教师在学生阶段担任过学生会干部,有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但是,对于高职生特别是中职升高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管理经验是远远不足的。因为高职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不但知识基础较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还存在思想素质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的问题。面对这类特殊群体,很多年轻教师会遇到许多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加之又没参加过班主任的专业培训,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经验相对不足。

(二)科研工作开展不力

由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以后,严重地影响到专业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因为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班主任工作的开展需要耗费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从早上的升旗、晨读到课间纪律检查再到晚上的自习辅导、晚归查寝,还有各种材料的制作和报送。加之班主任还要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实验竞赛、毕业论文等,周末的时间也被占用不少,从而导致专业教师根本无法专心于科研,最终导致发表的论文数量在减少,论文质量也在降低,这不利于教师职称的申报和评定。

(三)工作积极性不高

尽管由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工作优势明显,但这一制度的推广,总体上不容乐观。虽然学院明文规定每名专业教师均须有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经历,否则职称的申报和评定采取一票否决。但是,能够自愿报名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是不多。因为班主任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一旦做了班主任,就得对学生负责,得坚持每天早起和晚归。学生一旦出什么问题,班主任就是第一责任人。很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怕承担责任,情愿上课也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另外,导致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因素还有班主任津贴相对较低,班主任工作的付出远远大于所得到的回报。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班主任的培训学习与经验交流

针对班主任学生管理经验不足这一问题,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加以解决。第一,加强专职班主任的培训和学习。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于2016年7月6日―10日举办了第一期班主任工作技能培训班,邀请了广西师范大学的多位专家和教师进行现场授课和指导。此次培训内容包括“互联网+”时代班主任工作及角色变迁、主题班会设计与组织、谈心谈话技巧及实践、学生团体辅导操作技能等工作内容。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了班主任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第二,促进班主任之间的经验交流。定期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座谈会,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新班主任可以将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老班主任进行交流探讨,使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二)适当减轻班主任工作任务

在不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总体效果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减轻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如升旗、晨读考勤、晚归报送,没必要要求班主任每次都去现场检查,可以由班干部协助完成。或者从学生中选派一批优秀学生担任助理班主任,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协助班主任完成日常监管工作。如担心学生弄虚作假,班主任可以采取不定期抽检的方式加以监督。这样一来,班主任可以适当腾出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相关科研工作,促进自身在专业领域内的提升。

(三)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实行奖励机制

针对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解决措施如下:首先,建立和完善班主任工作管理制度。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制定工作量化考核内容及标准。适当提高班主任基本津贴,有效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实行浮动津贴和奖励津贴,对学生管理工作表现突出的班主任,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其次,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思想动员工作。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每位教职工的不断努力,应鼓励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积极加入到班主任队伍中来,不断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出一支坚实有力的管理队伍。再次,推进优秀班主任的u奖评优工作。每年选出一批工作出色、能力突出的班主任,作为评优对象,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由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具有许多优势,不但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和精细管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辅导、实验竞赛指导和毕业论文与就业指导等。但是,专职班主任这一制度的推广还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要在现有班主任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出台更为完善的工作制度,同时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最终打造出一支坚实有力的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王伟,黄玉S.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工作的探讨[J].广西教育,2012(11)

[2]戴晓云,田晓,黄云奇.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实践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

[3]张云萍.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7)

[4]丁雷.对专业教师担任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的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 2015(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招标课题(GXZJ2016ZD23)

第2篇

摘 要:本论文就目前高职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的“断头教育”现象为切入点,实现向技术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进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与市场“零距离”衔接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日语人才。

关键词:高职、应用日语、应用本科、现代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近几年来随着日资企业在华投资办厂的不断增加,很多高职院校均纷纷办起了“应用日语”专业。但由于经济转型,日资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仅仅专科层次的日语人才已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学历”成为了他们选择人才时的首选条件。因此,为了与人才市场“零距离”衔接,为了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培养新时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国家教育部长期规划精神,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着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达成“3+2”联合培养本科试点机构。在这种模式培养过程中,高职与应用本科院校应凸显各自优势和特色,不断探索与实践,争取在这一领域中寻求新的突破。

1 高职“应用日语”与应用本科“3+2”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人才的培养还仅限于专科层次,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经济转型需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升级也使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务必加上应用型本科这一环节。同时,十人大代表也提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要互相敞开大门;学历教育内容中机械重复的内容比较多,容易产生高分低能、学生动手能力差;职业技能教育以动手为主,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两者若能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共同创新发展,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此,构建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与应用型本科“3+2”式培养模式是有效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课题,是探索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高职“日语人才”与市场“零距离”衔接的有效途径。

2 高职“应用日语”与应用本科“3+2”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2.1 有利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以前说职业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单纯的日语专科教育已不能适应日资企业的需求,很多在校专科生在毕业前一年就已开始准备专升本的课程。据调查发现,好多学生由于专业限制等原因,选择本科院校时都受到了各种各样限制,真正能考入本科日语专业的学生很少。专升本的选择时,他们基本都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而没有人愿意从技术型向学术型转型。如果高职“应用日语”专业能和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达成“3+2”式的培养模式,将会有效缓解学生专升本的考试压力,有助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多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日语人才。

2.2 有利于提高日语人才培养质量

在仅限于专科层次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一般只能用在校两年半的时间来学习日语语言知识和实践技能。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熟悉和掌握的过程。“3+2”培养模式会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掌握实践技能和学习日语语言知识。这不仅仅提升了他们的学历教育,还能加强他们的日语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为日企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

3 高职“应用日语”与应用本科“3+2”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点

3.1 明确各自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专科和应用本科“3+2”式培养定位为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各自的具体定位又应有所不同。高校院校“应用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商务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中日语言和文化沟通能力、以及较强的中日文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与技能,能够在本地区日资企业或中日合资企业、外贸公司、酒店客服部、日语培训学校等单位从事企业高级行政助理(文秘)、日资企业日文数据录入员、一般性商务翻译、酒店客服人员、日语教师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应用本科应该在高职专科的基础上,培养具有较强的日语语言知识、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更高层次技术应用型日语人才。

3.2 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职专科和应用本科各自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是实现高职“应用日语”与应用本科有效衔接的有效载体,更是反映经济转型期社会日语人才需求的具体体现。由于学历层次的原因,培养的根本依据在于社会的需求多样化、多层次性。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衔接主要是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在职业类型和职业岗位技术结构上的衔接。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要以最终培养目标为核心,以胜任某一职业岗位为目标,以掌握某种技能为主导,择优选择必需的基础和理论知识,着重其应用性。

3.3 优化重组实践教学

不论是高职专科还是应用型本科都是以工作实践为导向,根据日企人才需求类型,两个层次的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均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语言学习的特殊性,学生至少用两年时间才能掌握较高水平的日语,因此专科阶段的实践环节应主要集中在三年级,实习基地的建立尽可能地模仿工作真实情境,注重真实环境的模仿训练。应用本科教育应在专科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培养日语语言知识,同时加大力度训练日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日语的运用能力。实践环节要以校内实训为基础,以校外实习为根本,重点提高日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高职“应用日语”与应用本科“3+2”培养模式是适应时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产物,是探索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高职“日语人才”与市场“零距离”衔接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杏林.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试点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09).

第3篇

从1999年开始,中英职业教育合作,从基础到高级,从单层次到多层次,层层深入,逐步推进;从项目设计到实施,双方紧密携手,使合作项目结出丰硕成果,成为中英职业教育合作在中国的典范。这些成果的获得,有赖于中英双方在过去12年不断建立并深化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两国的职业院校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了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成效显著的合作。为加快推动广东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过去12年的历程,双方合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9到2002年初是合作的萌芽阶段,双方互访探讨合作模式。

第二阶段,从2002年初到2004年, 双方在广东职业院校中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并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项目。

第三阶段,从2005到至2009年,双方开展职业教育政策体制研讨,并确定了开展课程教学标准的改革。

第四个阶段,从2010年开始,双方成立“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协助广东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阶段 合作的萌芽

从1999年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广东省教育厅开始相互接触,酝酿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从2000年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英国职业教育专家数次到访广东,深入调研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并了解国际合作需求,同时组织研讨会,介绍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况和教学方法。广东省教育厅和职业学院代表深入了解了英国相关职业院校和颁证机构的概况,分析了英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评估机制和资格证书体系在广东的适用性。在相互了解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双方决定在英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入和职业教师教学法培训上开展长期合作。

第二阶段 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学法培训

从2002年开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等14所院校开展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BTEC 和NVQ 课程的试验,共有400多名教师参与项目,受益学生近10万人。

英国的课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英国BTEC教学大纲是由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基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开发的。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以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培养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知识传递有很大的不同。BTEC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以提高学习效果。这样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上的创新。

为了帮助广东职业教育教师转变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举办了培训班,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据统计,共有超过500名广东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从2010年起,广东省教育厅继续依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邀请英国专家进行教学法培训,共有2000多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英国BTEC 课程的引入和教学法的培训,大大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和职业课程的改革,为广东职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水平的新型教师队伍。

第三阶段 课程教学标准改革

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广东省教育厅策划在更深入的层次进行合作。2004年,双方共同邀请中英两国职业教育专家组,对广东职业教育现状和校企合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就中英职业教育深入合作形成了新的思路。1年之后,双方举办了中英职业教育比较研讨会。200余名中英政、校、企代表聚集一堂,就双方职业教育现状、证书制度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之后,2007年双方正式启动了中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选取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为试点,开始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项目组在了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宏观机制,如英国国家资格框架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英国校企合作机制;课程标准及开发,如教学实施、教学评估、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开发、单元描述、单元设计、课业设计等)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广东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形成了项目成果,进行了试点推广。整个项目历时三年,项目组出版专著两本,论文上百篇,取得了全国领先的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进入2010年,结合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需求,双方合作进入全新阶段。

经过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广东省教育厅三方的多次研讨,决定选取中高职课程衔接作为项目合作的重点。在课程教学标准改革的项目基础上,选取数控、汽车后市场、信息技术业、旅游管理等四个重点行业对应的中高职相关专业,从分析专业岗位能力入手,围绕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立,开发相关专业的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在全省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中推广应用。这个项目旨在通过借鉴英国经验,探求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方法指南,为解决广东乃至中国中高职课程重复、衔接不当的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此合作项目得到了中英两国职业教育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支持。共有超过100名来自7所广东职业院校和4所英国职业院校的教师直接参与了项目的研究;有超过60家中英行业和企业支持;围绕项目组织了4次大型专业论坛研讨;安排了30余名项目骨干教师赴英国深入调研和学习。

2010年12月,英国课程专家MikeCole教授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刘育峰博士到广东实地调研,与项目组成员就研究内容、研究进度等方面初步达成了共识。2010年12月15日,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广东省教育厅共同召开研讨会,双方签署了项目框架协议。2011年9月,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了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英国汽车工业学会、英国院校等机构对英国如何从职业标准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流程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交流的基础上,双方搭建了广东7所院校与4所英国优秀职业院校的合作平台,进行中英院校之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在2012年12月北京举办的“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活动上,广东项目的案例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一书中,并呈给中国教育部作为决策参考。同时为了认可和肯定广东省教育厅和下属院校在中英职业教育合作上的贡献,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向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7所参与课题的职业院校授予“中英职业教育(广东)发展研究中心”和“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院校”牌匾。

在未来,双方还将继续探讨在中英两国职业教育合作框架下,扩大课程标准开发的范围和以及探讨现代学徒制试点。此项目将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将中英项目研究和实践成果,推广到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职业院校,协助中国推进搭建中高职人才培养通道,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培养高技能人才,让技能培训不断适应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变化需求,是中英两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英国政府将技能培训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不断增大对技术、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如现代学徒制的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和减少失业,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这使得英国开发了一个国际上公认的、高质量、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体系。而作为中国职教的领先者,广东省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结合、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探求突破,这给双方继续深入合作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基础,也让双方的合作具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对于合作的双方来说,任何一个项目的开展都不是盲目的、被动的。在合作过程中,英国和广东职业教育都需要有合适的条件,思考为什么要合作。

2013年1月9日,在广州召开的“中英职业技能校际合作工作坊”很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二者的合作需要应该是:独特的,即双方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有时限的,即合作的过程应该有清晰的界限和控制;积极的,即真正善用各方的技能和资源;可测的,即要设定合作的目标和结果;以问题为中心的,即有切实存在并需要给予解决的问题。至于为什么合作,首先,对于当地社会和经济来说,能够形成更稳定的社区,更多的自我实现,更开放的视野,更多的投入,更多就业机会和更稳定的就业等等;其次,对于中英两国的院校来说,应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际需求、机遇和关注的问题,有更多的合作机会,为劳动力队伍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企业能力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在社会上有更高的声誉等等;第三,对于决策者来说,劳动力市场应该能更好地运转,能形成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更加有利的能力建设途径,能争取更多的公共投入等。

第4篇

对口帮扶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新时期新阶段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实现“国内一流、世界知名”自我发展目标的同时具备的一种社会担当和使命责任。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围绕职业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爱祖国、爱新疆、爱学校、爱专业、爱老师、爱同学、爱家庭、爱亲人”为主要内容的“八爱””教育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渗透到公共基础和专业教学之中,落实到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融合到职业学校特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营造宽松育人环境的同时形成了学生自己愿意留在职业学校学习、家长愿意送孩子上职业学校,企业喜欢用职业学校学生的良好格局。

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常抓不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深受市场经济发展、信息传递的高速发达和敌对分裂势力的宗教极端影响,使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让人容易产生种种片面认识,不能正确看待现实社会的主流和支流。十七、十八岁初高中毕业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思维独立,个性张扬;另一方面追求发展,忧虑生存;第三方面容易自卑,易于误导。因此,准确把握“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是社会主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生活化、大众化的解读,把大道理转化为学生身边喜闻乐见又乐于接受的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家校联系等活动之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管理,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外在的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信念,达到育人于自然、导人于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功效,既丰富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精神生活,又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以“八爱”教育为载体创新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立足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和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基础,创造性开展以爱祖国、爱新疆、爱学校、爱专业、爱老师、爱同学、爱家庭、爱亲人为主要内容的“八爱”教育,无论集体还是个人都生动体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全校师生人心得到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具体行动上,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地方博物馆,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参观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家乡变化和国家惠民政策的了解,形成热爱伟大祖国、深爱家乡的自觉心态;组织师生认真收看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道德模范和“最美新疆人”颁奖典礼形成积极的示范效应,开展家校联系定期邀请学生亲属来校参观和现场观摩,依托学生军训为平台加强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邀请和田地区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来校作事迹报告、大力宣传历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典型事迹,让道德讲堂成为提升师生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等,激发学生爱学校、爱专业、爱老师、爱同学、爱家庭、爱亲人的自觉意识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同时,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坚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八爱”教育志愿服务进县城社区、进农村农户,依托学校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联系村延伸职业学校专业服务,建成“志强美发室”等一批职业技能服务点,重点对农村五保户、民族团结模范户、军烈属、残疾人、孤寡老人提供职业学校专业“便民、乐民、助民”服务,向社会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职业学校敢于担当、爱心奉献、服务社会的道德风尚。

3 以正能量传递为途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力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所有的价值观念都是具体的,生动的,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结合近年来开展的“感动校园人物”、 “最美职校生”、“最美家长”、“最美家庭”、“民族团结先进班级体和先进学生”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学生中广泛传递了爱祖国、爱新疆、爱学校、爱专业、爱老师、爱同学、爱家庭、爱亲人的价值观,影响力巨大。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维护稳定的主旋律下,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更要理直气壮地把“八爱”教育的价值理念宣传下去、坚持下去、发扬下去,让讲政治・守法纪・去极端成为引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文化的一种新风尚,助推职业学校校园文明程度不断向上攀升。

实践证明,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找到了一条更加适合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新路, “八爱”教育的普遍开展对促进学生教育和服务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深入开展好新疆精神、“一反两讲”“去极端化”和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为加快洛浦县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管理帮助。

基金项目:

本论文系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院级社科类重点科研课题《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疆职教联盟中职教学管理研究――以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课题批准号:XJNZYSK201515)、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2015年校级社科类重点科研课题《托管模式下做好南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以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课题批准号:LPXZXSK201501)的研究成果之一。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许戈平(1958-),男,安徽合肥人,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高级讲师。(安徽 合肥 2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66-03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职业教育既然作为一个类型存在于高等教育的丛林中,必然需要其具备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凸显特征的改革方向。摆脱学科教育的职业教育雏形影响,以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培养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适合社会进步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得高职院校定位准确、安于其位、办出特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新跨越。

一、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直接面对社会就业岗位的选择,而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通过企业专家的认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1.以专业面向岗位分析为前提的专业素质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源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生源的知识水平分析,寻求专业人才培养的起点。通过深入地市场调研,跟踪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就业单位、部门和岗位)。依据生源的知识水平和就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对专业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准确定位,并确定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明确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从而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2.以专业素质定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支撑目标实现的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重点在于主干课程及教学要求的设置,主要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的设计,专业教学进程表的编制,各类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安排。从而形成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形成相同专业基础平台上的不同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养,确定支撑特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的设置,关键在于广泛深入地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依据工作频率分析法,归纳出专业培养的若干个行动领域,并转换成相应的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设计职业课程链,把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贯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4.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平台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学分制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逐步推进课程的整合与改造,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加大选修课的开发力度,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空间,实施实验实训基地的开放管理,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纳入学分制管理,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将学生日常管理纳入到学分制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学院学分制相适应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内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全面覆盖整个专业教学过程。

5.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建立适合专业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着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要设计以校内实验、训练、实习为重点,校外实习、综合实训为延伸,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方向,企业技术人员为实训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淡化课堂教学的学科痕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注重生产性、工艺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更好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

二、以岗位需求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体系的设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为依据,建立起一个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必须打破学科教学的约束,建立起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贯穿能力培养、体现岗位需求的教学体系。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以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为主体,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获得能力递升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旨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

1.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建设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结论,体现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选择,设计支撑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方向课和职业素质课的课程体系,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设计学分课程构架,设计项目教学模块,以完成项目教学模块为学期划分,从而实现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依据职业技能资格取证的工种,强化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加大适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实施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三年期间的全覆盖。从而确保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以任务驱动为依据,建立循序渐进的专业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根据专业培养能力不同阶段的任务区别,将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若干阶段: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适应社会能力阶段;培养大类专业基本能力的基本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面向需求的技术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技能阶段等等。通过实验训练、实习实训等教学手段,实现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一性和相异性的统一,同一专业不同就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方向分枝,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以项目导向为指导,设计“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理念与途径的体现,影响着教学内容与途径的先进程度,实施“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生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实施教学,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依托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第三学年在学校完成职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后,选择相应就业岗位群,在校内进行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安排在就业顶岗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前的综合技能实训,并在完成毕业论文编写后返校答辩。全过程覆盖的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按照地点不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这样,通过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闭环教学途径,并结合以项目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专业“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实施的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一线。

4.以教学质量为标杆,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是学生上岗前的实战演习,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为此学校必须建设“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平台”,搭建顶岗实习网络教学全过程管理与监控,畅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信息通道。学生处应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务处协助企业做好教学安排,专业系部协助企业做好教学的实施,企业负责学生实习教学与考核,企业参与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督导室适时安排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教学进度检查,了解企业对学生评价。为了加大学生毕业答辩工作的指导,学院每年应根据学生实习单位的变化,对答辩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并指导各专业答辩工作组完成答辩任务,从而确保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监控。

三、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实施依托于企业的合作。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以启迪,没有企业作为职业学校的支撑,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品牌专业,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那么与企业的合作,就不仅需要企业全过程的参与学校教学,更需要的是企业有效资源的投入,以弥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不足,形成校企互动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共同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

1.企业介入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

职业学院实行董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一种模式创新,学院董事会主要成员单位引入企业,以便把握学院教学建设与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介入的专家委员会是一项必要改革,以便研究和论证学院教学改革和学院建设的具体方案;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管理。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以实现校企合作项目具体实施,构建专业特色,实现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建设企业参与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不仅体现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实习计划,共同承担教学及教材编写,更要注重对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制定的参与,以体现专业教学与产业生产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介入课程教学与考核、实训环节指导与考核、毕业论文指导与考核等,来拓展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外延,充实学生通过现场经历充实技能教学的内涵,从而促进技能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校企共同实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建设和完善“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撑。并由企业技术人员担当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以提高校内实训实习项目开出率和实践教学水平。利用企业优质的人力、技术和设备资源,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以实现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和生产环境难以仿真的实训项目教学,满足专业现场实习需要,为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基地拓展,确保实践教学计划落实。

4.校企联手构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第6篇

19825016 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 关晶 石伟平 《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 10500字

19825017 我国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运行机理、实践困境与发展路径 刘玉山 吉鹏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19期 12000字

19825018 推进综合改革 实现高职院校特色发展 赵怀玉 《中国高等教育》 2014年第19期 5200字

19825019 论应用技术大学的高等教育属性 刘文华 夏建国 易丽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10期 15200字

19825020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变革 周湘林 《中国教育学刊》 2014年第10期 11300字

19825021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发展探析 胡若痴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 8400字

19825022 关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 徐桂庭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30期 6600字

198250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演进分析及其发展调适 李小丽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29期 7900字

19825024 论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的本然机制 梁卿 《职教论坛》 2014年第28期 8100字

19825025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四破”“四立” 曹晔 盛子强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10600字

19825026 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变革:互动关系与协同策略 刘晓 《职教通讯》 2014年第28期 8100字

19825027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与思路 刘在洲《中国高等教育》 2014年第20期 7400字

19825028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张兄武 许庆豫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10期 12700字

19825029 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法、思路与建议 涂三广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30期 13100字

19825030 试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起点与走向――基于经济学视角 陈凤英 李杰 《职业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6800字

19825031 略论区域性职业教育联盟的建设与发展 吴一鸣 谭维奇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30期 7900字

19825032 湖南省执行中职免学费政策的调查研究 钟昌振 徐晓红 《职教论坛》 2014年第28期 10200字

19825033 关于江西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及形式的架构布局研究 郭杰忠 卢建平 《职教论坛》 2014年第28期 8100字

19825034 2013年上海市部分普通高校专科层次自主招收三校生技能考试调查报告 陈嵩 张家寰 占小梅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12300字

19825035 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政府角色探析 罗哲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9期 6800字

19825036 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现状调查及对策 李建芹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9期 6800字

19825037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科研定位与实践策略 张臻 郑卫东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30期 7800字

19825038 云南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状、困难及发展对策 周玉国 刘福军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 4500字

19825039 台湾私立技专院校奖补助政策研究 周衍安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第20期 7600字

19825040 政策工具视角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及分类研究 邴浩 《高教探索》 2014年第5期 9200字

19825041 导师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探索 俞婷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30期 6600字

19825042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述评 张冰洁 程娟娟 王元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 10500字

19825043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高职教育质量问责困境与变革路径 张汉军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29期 7900字

19825044 集团化办学条件下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巢新冬 王雪亘 刘桂林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30期 7900字

19825045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周丽 《职教论坛》 2014年第28期 8100字

19825046 高职招生制度改革: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 杨卫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8800字

19825047 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梳理与修正 王林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8800字

19825048 职业教育对接“电商换市”人才需求分析 朱蓉 《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29期 8600字

19825049 高职院校“学做创”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贾虹 等 《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29期 5400字

19825050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周淑琼 谢模明 江敏 《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30期 4200字

19825051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周建松 《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 5500字

19825052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服务业需求对接研究 许艳丽 王岚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19期 8600字

19825053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体利益冲突与政策调适――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视角 黄文伟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19期 6900字

19825054 开发技能赛项及其教学资源 推进高职机电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吕景泉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30期 8200字

19825055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整合研究的回溯、反思与瞻望 叶波 杨志强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30期 7900字

19825056 高职院校服务学习课程体系建设 蒋庆荣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9期 5400字

19825057 多维视角下的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 刘猛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10期 10100字

19825058 组织管理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 叶穗冰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 10500字

19825059 “双师型”教师:理论探索和培养实践的分野及其超越 刘辉 李盟盟 《职教通讯》 2014年第28期 9800字

19825060 城乡一体化进程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刘福珍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29期 7900字

19825061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主体博弈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田书芹 王东强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19期 10300字

19825062 论成人教育中社会资本形成机理及实现路径 孙立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 8400字

19825063 全球化境遇下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 冯芸 《中国成人教育》 2014年第19期 6000字

19825064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困境与改革取向再探讨 李红霞 《中国成人教育》 2014年第19期 6000字

19825065 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与突破――基于湖南株洲、湘乡、平江三县市的调查 吴易雄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12300字

19825066 高职院校学生定岗实习评价机制的构建 侯建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9期 6800字

19825067 MOOC内涵、特征及其对我国终身教育的启示 徐魁鸿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8800字

19825068 学习型社会视域下继续教育发展新探 宋雁 《职教通讯》 2014年第28期 6000字

19825069 社区学习中心的发展理念及核心能力 杨毅 李红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 4500字

19825070 基于人本化教育理念下的社区教育 刘林 《中国成人教育》 2014年第19期 6000字

19825071 现代学习技术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基于上海市与南昌市实证比较分析 欧阳忠明 韩晶晶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12300字

19825072 区域性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 毕经美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第19期 7600字

19825073 高职生职业成熟度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徐放 谭明 方翰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30期 9800字

19825074 高职院校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模式选择与路径探析 祝蕾 任君庆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9期 6800字

19825075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研究综述 刘慧琼 《职教通讯》 2014年第28期 8100字

19825076 全国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学术影响力――基于2010年度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房巍 陈衍 于海波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30期 9800字

19825077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历史变迁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陈正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 8400字

19825078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索 朱淑珍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10期 12700字

19825079 国际职业教育主流理论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肖凤翔 陈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30期 11400字

19825080 论社会文化因素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以德国萨克森州教育体系为例 俞必忠 林妍梅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 8100字

19825081 英国继续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国家标准 邱艳萍 《职教论坛》 2014年第28期 8100字

19825082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其国际比较 韩永强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12300字

19825083 国际高等教育专科学位制度发展与实践探析――以澳大利亚副学士学位为例 李玉静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28期 10600字

19825084 美国高等教育公式拨款的演进与改革 王建慧 沈红 《外国教育研究》 2014年第10期 11900字

第7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职业教育既然作为一个类型存在于高等教育的丛林中,必然需要其具备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凸显特征的改革方向。摆脱学科教育的职业教育雏形影响,以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培养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适合社会进步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得高职院校定位准确、安于其位、办出特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新跨越。

一、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直接面对社会就业岗位的选择,而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通过企业专家的认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1.以专业面向岗位分析为前提的专业素质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源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生源的知识水平分析,寻求专业人才培养的起点。通过深入地市场调研,跟踪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就业单位、部门和岗位)。依据生源的知识水平和就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对专业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准确定位,并确定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明确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从而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2.以专业素质定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支撑目标实现的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重点在于主干课程及教学要求的设置,主要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的设计,专业教学进程表的编制,各类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安排。从而形成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形成相同专业基础平台上的不同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养,确定支撑特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的设置,关键在于广泛深入地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依据工作频率分析法,归纳出专业培养的若干个行动领域,并转换成相应的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设计职业课程链,把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贯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4.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平台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学分制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逐步推进课程的整合与改造,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加大选修课的开发力度,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空间,实施实验实训基地的开放管理,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纳入学分制管理,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将学生日常管理纳入到学分制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学院学分制相适应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内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全面覆盖整个专业教学过程。

5.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建立适合专业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着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要设计以校内实验、训练、实习为重点,校外实习、综合实训为延伸,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方向,企业技术人员为实训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淡化课堂教学的学科痕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注重生产性、工艺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更好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

二、以岗位需求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体系的设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为依据,建立起一个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必须打破学科教学的约束,建立起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贯穿能力培养、体现岗位需求的教学体系。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以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为主体,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获得能力递升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旨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

1.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建设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结论,体现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选择,设计支撑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方向课和职业素质课的课程体系,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设计学分课程构架,设计项目教学模块,以完成项目教学模块为学期划分,从而实现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依据职业技能资格取证的工种,强化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加大适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实施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三年期间的全覆盖。从而确保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以任务驱动为依据,建立循序渐进的专业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根据专业培养能力不同阶段的任务区别,将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若干阶段: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适应社会能力阶段;培养大类专业基本能力的基本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面向需求的技术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技能阶段等等。通过实验训练、实习实训等教学手段,实现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一性和相异性的统一,同一专业不同就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方向分枝,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以项目导向为指导,设计“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理念与途径的体现,影响着教学内容与途径的先进程度,实施“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生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实施教学,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依托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第三学年在学校完成职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后,选择相应就业岗位群,在校内进行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安排在就业顶岗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前的综合技能实训,并在完成毕业论文编写后返校答辩。全过程覆盖的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按照地点不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这样,通过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闭环教学途径,并结合以项目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专业“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实施的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一线。

4.以教学质量为标杆,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是学生上岗前的实战演习,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为此学校必须建设“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平台”,搭建顶岗实习网络教学全过程管理与监控,畅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信息通道。学生处应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务处协助企业做好教学安排,专业系部协助企业做好教学的实施,企业负责学生实习教学与考核,企业参与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督导室适时安排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教学进度检查,了解企业对学生评价。为了加大学生毕业答辩工作的指导,学院每年应根据学生实习单位的变化,对答辩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并指导各专业答辩工作组完成答辩任务,从而确保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监控。

三、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实施依托于企业的合作。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以启迪,没有企业作为职业学校的支撑,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品牌专业,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那么与企业的合作,就不仅需要企业全过程的参与学校教学,更需要的是企业有效资源的投入,以弥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不足,形成校企互动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共同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

1.企业介入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

职业学院实行董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一种模式创新,学院董事会主要成员单位引入企业,以便把握学院教学建设与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介入的专家委员会是一项必要改革,以便研究和论证学院教学改革和学院建设的具体方案;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管理。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以实现校企合作项目具体实施,构建专业特色,实现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建设企业参与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不仅体现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实习计划,共同承担教学及教材编写,更要注重对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制定的参与,以体现专业教学与产业生产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介入课程教学与考核、实训环节指导与考核、毕业论文指导与考核等,来拓展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外延,充实学生通过现场经历充实技能教学的内涵,从而促进技能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校企共同实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建设和完善“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撑。并由企业技术人员担当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以提高校内实训实习项目开出率和实践教学水平。利用企业优质的人力、技术和设备资源,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以实现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和生产环境难以仿真的实训项目教学,满足专业现场实习需要,为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基地拓展,确保实践教学计划落实。

4.校企联手构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第8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我国迫切需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才需要,目前仍存在部分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前号并不乐观的情况。职业学院必须加强教学机构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背景及就业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处于大变动阶段。首先是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为第三产业的持续上升,第一产业的逐渐下降以及第二产业的停滞不前。其次,产业部门中的行业构成也在发生变化。一些传统行业作用日渐减小,而一些新行业则蓬勃兴起。另外,就产业或行业的技术构成而言,一般都表现出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趋势。

上述变化必然导致社会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对职业岗位产生了巨大影响,为适应这些变化,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势在必行。

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它脱胎于高等专科教育、职工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而不是一个教育层次。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硕士各层次教育之中。它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技术型的实用人才。

虽然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发展很快,但也存在问题。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消息,今年上海市技校毕业的学生共1.8万多人,目前毕业生分配一次签约率只达到35%左右。但无锡市最近专门调查了700多家外商企业,发现技工缺口高达上万人,而苏州高新区和工业园区现有4000多家企业,每年技工需求量有3万多人,可整个苏州本地中职类在校生只有l万多人,每年毕业生只有5000人,缺口至少有2万人。在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技工所占比例远远小于发达国家40%的比例l习。在一些老工业基地和企业甚至出现了“技工荒”。

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培训处介绍说,全国设有3790多所技术学校,它们培养了一大批学员。一方面是技术人才的短缺,一方面却是大量等待就业、四处找工作的学生。探究其主要原因是职业院校培养提供的人才素质不满足社会需求。

二、分析现状成因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十分复杂,本文重点分析职业院校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专业技能模式化、固定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单一,削弱了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例如当车工的不会开刨床,开车的不会修车等怪现象。很多学校开设的专业与市场需求相左,仍停留在学校原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水平上,忽视了市场需求和教学投入与人才产出的比例关系。

2.课程体系的总体结构优化方面表现为课程体系单薄,结构失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基本上沿用了培养工程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普遍应用的“三段式”结构,即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构成课程体系。“三段式”结构的课程体系对职业教育来说,严重影响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技术技能的养成。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按自身学科体系寻求自我完整,而不是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服务,针对性不强,实践课不能形成完整体系。

三、针对现状进行教学机构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了扭转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就业被动的局面,应加大职业院校教学机构的改革力度,包括专业设置的改革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设置专业时,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具体考虑“五性”。

一是市场性。设置的专业最好是市场急需的热门,是紧缺的短线。通过调查研究,搞清楚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做到心中有数,明确了专业设置的目标。世界高等教育会议的宣言中提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将越来越不再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主动为地方经济与行业经济服务,善于发现甚至预测新的社会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

二是超前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的日益现代化、专业化,不断提出新的人才需求。因此,在设置专业时必须有市场经济的超前意识。例如,了解到全市从事国际运输业务正式挂牌的企业只有30多家,而实际从事此业务的多达200家,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意味着国际运输的从业人员将日益紧缺,可以设置《国际运输》这一专业。在金融、旅游、饭店等行业中,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

三是创新性。高职专业设置要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根据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等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来设置,切实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特别要注意设置一些高新技术应用专业;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满足地区、行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四是科学性.高职专业在设置前,要进行调查、分析,听取各行业、企业部门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特点的分析,分析每个层次人才就业特点和需要走向,做好预测,以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布局,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促进高职教育专业办出特色。对于不适应市场要求的专业,要及时进行调整与改造,同时在第三产业、乡镇企业、农业、牧业、林业、特产培植业设置高职专业。

五是灵活性.专业设置可宽可窄,宽窄并存,以兼顾毕业生在社会岗位(群)就业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按照技术领域开设的专业可以相对宽些,比如,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等。这里的“宽”与普通本科专业强调的“宽”有明显的区别,它指的是在课程体系或教学内容上不能针对性太强,而且教学内容应以应用为目的。按照职业岗位需要设置的专业,专业口径可以窄些,例如:数控技术、珠宝技术与工艺等。

大的专业方向设定后,课程体系的改革变得尤为重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学机构的改革,最终都将归结到课程的改革上来。

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训练职业能力服务,而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是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的关键,也是我们潜心研究这一课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程结构大体分为四类: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四类课紧密相联,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目前课堂教学占绝对数量,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其优点是基础理论扎实,专业面较宽,职业适应能力较强,就业后进修提高快,缺点是职业能力训练针对性不强,就业后仍需短期岗位实习。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和市场对要求人才具备更强的职业适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更综合、更灵活的上岗,换岗和职业迁移能力。这样一来,原有的课程模式必然改革。

第9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宋奇吼(1972- ),男,江西萍乡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供电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0031)李学武(1972- ),男,河南焦作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河南 郑州 450052)

[课题项目]本文系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科研立项项目“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B31,项目主持人:宋奇吼)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26-03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以及教育部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精神,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按照 “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的要求,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两校选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作为试点改革项目,采取“3+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进行应用型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

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两校战略合作的基础,充分利用行业优势、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优势、应用型本科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实施人才培养全程合作,为贯通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进行了有效探索。为适应江苏经济转型与升级,满足社会对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两校拟探索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优良、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以期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社会行业背景

1.轨道交通供电产业急需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发展规模、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进入历史最快发展时期,江苏省各城市地铁建设如火如荼,南京地铁更是跃居国内城市地铁行业前列。江苏省地处长三角,城市轨道交通发达,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已成为江苏省十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青奥会的临近,南京地铁建设也进入了高峰期。与此同时,中国铁路行业步入了黄金发展期,路网建设全面铺开,时速350千米动车组等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技术装备大量使用,我国高铁技术水平和建设规模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长三角地区从2006年7月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开通以来,先后建成开通了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合宁城际、京沪线等重要电气化干线,电气化营业里程为892.3千米。电力牵引具有非常明显的技术经济综合优势,牵引动力电气化已成为铁路技术改革的方向,是实现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供电技术也同步发展,大量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广泛使用,高端技术装备水平与现有人员较低素质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现场企业急需基础厚实、技能精湛的高端技能人才。目前在全国范围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供电产业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处于奇缺状态,人才招聘的普遍做法是相互高薪挖人,人才匮乏已经影响到轨道交通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能够很好地满足目前企业对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点。第一,具有本科层次培养的特点。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提倡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其优势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较强;缺点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动手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本科层次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从事管理工作,实际动手能力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第二,具有专科层次培养的特点。以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强,着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优势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强,能够实现毕业即可上岗的培养目标;缺点是学生知识面较窄,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岗位迁移能力弱。

第三,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点。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采用“3+2”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满足岗位所要求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3+2”培养模式中,专科阶段重在培养学生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本科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在设计、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由此构成本专科分段培养中,理论与技能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专科阶段的三年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前两年半时间主要通过校内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后半年时间安排学生在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结合现场实际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本科阶段两年的学习,以理论提升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一年半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能力,最后半年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此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顶岗实习和专科段毕业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工程意识,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在轨道交通供电运营、勘测设计、施工、咨询、监理等企业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3.现有基础和特色。采取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能有效整合江苏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各自的优势,培养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采取“3+2”分段模式,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化铁道技术)”高端技能人才,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目标

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充分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成果,依托既有的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探索“3+2”本专科分段培养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在国内具有示范效应的高职本科专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措施

1.构建本专科贯通的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充分利用了行业优势、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优势、应用型本科学的科优势培养的特点,将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起来。以“厚基础、重实践”为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设置针对轨道交通供电企业的岗位群分析,根据企业现场的岗位群实际工作过程归纳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学习情境,设置专业学习课程,借助本科院校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深厚的师资力量,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第一,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为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叠和浪费,对于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均需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可在专科阶段开设并达到本科阶段的培养深度,本科阶段不再重复开设相应课程。

第二,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设置课程时,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注重研究课程的内在联系,形成条块清晰而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结构。涉及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可分为四类:电子技术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设备检修维护课程、设计管理课程,其中,设备检修维护课程和设计管理课程是专科阶段的核心课程,能够很好地体现高职与本科阶段贯通的办学思路,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和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的维护、检修等实践动手能力;本科阶段通过设计管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使其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第三,实践课程的设置。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为了满足轨道交通行业供电技术管理岗位所要求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解决行业特有的技术多样性、具体性和综合性问题,重点突出了高职和本科阶段贯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专科阶段三年的学习,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轨道交通供电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依托深度校企合作等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通过校内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安排学生在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文化,熟悉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管理特点,并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工作适应能力。专科阶段的毕业论文以应用性为导向,选题类型以报告型观察型和实验型为主,以解决企业生产环节存在的小型课题,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阶段两年的学习,前一年半以理论提升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勘察设计、项目咨询管理的能力。最后半年安排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专业生产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专科阶段生产实习和本科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专业技术领域系统的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和工程意识,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胜任轨道交通供电运营、勘测设计、施工、咨询、监理等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以学术性为导向,选题类型以理论型、综合型和评述型为主,结合本专业生产、科技的前沿和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注重理论应用创新、实验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技术应用创新等,以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探索和钻研能力。

2.构建本专科贯通的专业实践条件。根据专业研究规划,整合现有资源,依托现有专业实践条件,不断加大实践条件的投入,改善专业实践条件。

3.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结合本专业特点,依托现有的深度校企合作,在社会需求导向基础上,开展应用性的科研并加快产业化进程,力争在3~5年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应用层面的产业化研究成果。

四、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色

1.依托深度校企合作,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依托华东地区轨道交通供电企业,实现混编师资团队、实训资源和校企文化三大资源有效共享,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采用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最后再实践的螺旋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专科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学习服务于能力培养,围绕“入学初期,走入铁路,感知职业;入学中期,深入铁路,熟悉工作;毕业前期,融入铁路,胜任岗位”三次实习,与专业课程一起构建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平台。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带着问题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着重提高理论知识结构,培养分析、设计和管理的能力,在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后,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具备设计、开发和决策能力,达到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针对岗位的主要工作项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在高职教学中,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已取得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面向专业的就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专业学习课程,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满足轨道交通供电行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实施中,以过程评价和企业第三方评价作为课程的主要评价依据。

3.实施高职本科双证书制度。在牵引供电安全与规则、变电所一次设备检修与维护、变电所二次设备检修与维护、电力线路、电工技术实习、综合实训等课程中,融入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高压)内容,达到应知应会,帮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高压)证书。

五、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转型,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迫切需要上移,以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需要。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进行部分本科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探索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贯通衔接,对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拓展我国高职教育层次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斯杰.示范性建设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策略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l0(11).

[2]鲁武霞,李晓明.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3]潘懋元.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与建设重点的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