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单位管理规章制度

时间:2023-03-07 14:58:33

导语:在单位管理规章制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单位管理规章制度

第1篇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石油销售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石油销售企业发展过程中,其为了确保工作的有序开展,因而在其可持续发展中逐渐趋向于细化分工管理,此方式为其工作的展开带来了较大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石油销售企业部分经济的损失,并最终影响到了企业整体的成本管理效果;第二,由于石油销售企业成本管理是成本负责人和企业领导负责,因而长此以往,企业工作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逐渐淡薄,最终将影响到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第三,目前石油销售企业成本管理还存在着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到了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石油销售企业成本管理有效对策

(一)建立企业成本管理规章制度

成本管理规章制度是石油销售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保障,因而石油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构建并完善相应的成本管理规章制度,进而在制度的引导下,提高财务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另外,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石油销售企业也应利用现代化的新媒体手段等对成本管理规章制度内容进行宣传,以便促使其能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同时,带动企业全体员工提高成本管理意识,并在企业开展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对其展开监督行为,强化其工作开展的效率。其次,在企业成本管理规章制度内容构建中,应为企业的发展树立一个正确的效益观念,进而促使石油销售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秉承着低成本的生产观念,最终实现企业生产利益最大化。

(二)提高企业财务人员工作效率

为了强化石油销售企业成本管理成效的提升,要求企业领导应定期安排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使其在培训过程中能提高自身职业责任感,最终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的利用自身专业化水平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并由此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整体工作效率。其次,石油销售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现状构建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并给予表现优异的员工一定的奖励,从而由此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使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最终提升自身工作效率,为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展开打下良好基础。再次,石油销售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构建竞争机制,促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化水平的锻炼,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一)保持着传统的成本观念

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成本观念,即认为成本管理在石油销售企业发展中只应用于对生产产品成本的控制。从而导致石油销售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忽视了对销售过程中所产生费用的控制,最终严重的影响到了企业成本管理整体效果。另外,石油销售企业在开展销售的过程中为了能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因而其在生产过程中时常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此种成本管理模式能为企业的发展获得短时期的经济效益,但是就长远利益来看,其会促就成本管理问题的产生。其次,由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中更为注重对财务人员和下级核算员成本管理意识的培养,而忽视全员参与的重要性,因而此行为的发生严重影响到了石油销售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有效创新。

(二)成本管理方法单一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即其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将事后核算方法化为工作重点。而在成本预测等方面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最终由于其管理方法较为单一,影响到了整体成本管理效果。其次,由于部分企业成本管理缺乏专业化知识内涵,因而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无法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操作成本信息,最终也影响到了成本管理成效。再次,由于部分企业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未构建相应的信息系统,而是采取单一的记账方式,由此也促就石油销售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产生。

四、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协同办公 信息安全 分析 建模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195-01

随着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协同办公系统在企事业单位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就企事业单位而言,协同办公系统本身有其特有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安全性问题就成为协同办公系统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任何安全保护措施要保证绝对的安全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实现真正的数据安全,需要构建一个多重保护系统,结合多种不同层面的计算机安全技术来实现。

1 协同办公系统信息的安全分析

协同办公系统是借助互联网,通过B/S结构来实现的,所以,客户只要保证能正常使用浏览器,便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现从办公系统的使用环境、使用平台及后期监督等几个方面,对办公系统的安全性予以分析。

1.1 软硬件防护体系安全分析

协同办公系统软硬件防护体系,需要在多种软硬件安全设备结合使用的平台上,构成一个立体的防护体系。目前几乎所有的办公系统支持所有主流的软件安全验证解决方案,还能够兼容采用PKI安全框架下标准技术的安全硬件,包括各种保存个人数字证书的硬件验证设备,以及支持手机短信的动态密码身份验证功能等等。

1.2 信息数据传输安全分析

公文作为办公系统中的主要传输数据,将成为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的主要对象。由于办公网络是多用户进行接入访问的,所以保证公文对象的传输安全是办公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通常可以通过数据对象加密及传输协议加密的加密保护措施来实现对公文对象的安全保护。在加密保护过程中,数据对象本身的加密处理是通过对象加密保护来完成的,在上传和下载数据的过程中,又是通过“加密-传输-界面-处理”的过程进行的,如此以来,恶意截取者在截取数据时将会截取到一堆毫无意义的数据,这也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数据对象的安全。通过Web Server提供的标准安全加密传输协议对数据加密,更能进一步增强公文传输的安全性。

1.3 身份确认及操作不可抵赖性安全分析

对于协同信息平台而言,身份确认包括用户身份的确认和服务器身份的确认两部分。在协同办公系统中,用户身份的确认需要个人数字证书和密码来保证,再通过公文内部记录以及日志功能等的结合,来实现信息操作的不可抵赖性。服务器的身份认证是通过PKI结构下的服务器认证技术来无误的确保服务器身份确认的,包括各种控件,只要是在该服务器下载,就要通过该服务器进行签名,以此在用户和机器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1.4 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分析

多道机制的数据存储,在协同办公系统中应用较为普遍,主要有系统提供的访问权限控制和数据的加密存放。当然,实现数据安全性保护,还可以通过数据的加密保存技术来实现,即将所有文件都经过64位加密处理后再存储到数据库里,经过这样的处理后,恶意访问者窃取到的数据也只能是加密后产生的毫无意义的乱码。

2 协同办公系统信息数据安全模型的构建

协同办公系统中的信息数据安全性总体结构通常可分为三部分:系统安全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安全服务体系。系统安全体系可以从物理和逻辑两方面分别建立隔离平台,网络安全则要从系统结构、信息传输和物理设备几方面入手,安全管理要注重的则是数据备份、日志审计、病毒防范和网络管理等;信息安全体系包括安全门户、信任授权和信任服务等;安全服务体系包括安全审计、安全响应、安全信息、安全实施和安全培训等。

3 有效的信息数据安全管理措施

3.1 操作系统安全管理措施

众所周知,操作系统是协同办公主机系统的基础。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是建立在以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之上的,要保证协同办公系统的安全,协同办公系统必须安装在安全性很高的系统平台上,如果协同办公系统服务器的操作安全失效,所有的安全问题都将不能得到保障。对于主机操作系统,其数据安全性主要包括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系统配置等多方面。这就要求操作系统的选择,安全性的选择是第一位的。

3.2 数据库系统安全管理措施

要保障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首先从数据的完整性、不可篡改性和可用性三方面着手。在协同办公系统中建立数据库的安全管理,首先保证对数据库使用者权限的划分的严格性,尤其是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更是数据库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在运用高端技术手段处理一些十分重要的原始数据时,要想保留其原始状态不被更改,就要及时备份不同的数据内容,可作为保障数据库安全的有效措施。

3.3 建立管理规章制度

协同办公系统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也同样是评价系统安全管理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协同办公系统数据的安全性,除了先进的技术作保障,还要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多数人认为有了先进的完备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作为安全保障,就不需要再制定传统的管理规章制度了,殊不知操作系统和使用系统的都是人,所以人为因素在安全体系中绝不容忽视,这就是说更要严格制定执行安全管理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另外,还要定期培训系统使用人员,及时调整和完善系统实施过程中不合适宜的规章制度。

4 结语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协同办公系统的建设,必将充分整合多个应用软件,要实现多个应用软件之间的切换和协同运作,这对协同软件本身的技术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运行较好的协同办公系统不仅要有好的系统保障运行机制,还要有完备的管理规章制度。在设计和分析协同办公系统安全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实用,又要方便,就要技术和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应用和管理的同时进行,一定可以更好的展现协同办公系统的优越性,大大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效率。

参考文献

[1] 周伟.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系统数据交换及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7.

[2] 姚顾波,刘焕网.网络安全完全解决方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

1.1工期要求紧张现阶段,市政工程施工工期要求均比较紧张,项目部只能以确定的完工日期倒排施工进度计划,导致在施工现场的有限时间与空间中,出现了大量人员、机械设备劳作不休的情况,经常出现人困马乏的现象,为施工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1.2安全文明施工不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居民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越来越高,现场施工噪声大要举报、施工现场道路难走要举报、扬尘要举报、下水道堵塞要举报、没有电视信号、通信讯号等也要举报,也就是说,一定要确保施工周围民众的正常生活与安全不受影响,要不然就会向有关部门反映,进而对施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此,一定要全面落实安全文明施工,这样才可以尽量减少民众反映情况。

1.3施工人员组织观念、安全意识薄弱现阶段,大部分市政工程施工企业都没有培养自己企业的人才队伍,在接到工程项目之后,均选择劳务公司予以劳务分包。而施工人员和项目部之间经常是短期雇佣的关系,施工企业、项目部对这些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较为匮乏,在施工中非常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与此同时,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人员组织观念、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施工的顺利完成,还会留下很多的安全隐患,影响了市政工程施工质量。

2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2.1强化企业最高管理人员的价值观与安全理念一个合格的企业最高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工作,并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与安全理念,制定符合安全政策的规章制度,保证其全面落实。在实际施工中,不仅要重视安全理念的落实,还要尽可能满足业主、工作人员、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市政工程施工效益。除此之外,企业最高管理人员一定不要只是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安全生产有所忽视,可以说,安全生产才是企业发展的正确选择。

2.2全面落实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大部分企业不是没有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只是在进行落实的时候,进行了一定的选择,致使一些规章制度成为了一种形式,严重影响了其落实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而言,企业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与系统,监督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全面落实,并且对相应的职责与权力范围进行明确,保证各项工作均符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要求,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效果,顺利完成施工项目,还可以节省施工成本,提高了工程施工的经济效益。

2.3加大安全措施资金的投入在市政工程施工中,要想保证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就一定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予以保障,安全不是只需要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与意识,还要保证各类安全防护设备与现场安全维护设施的使用,同时也要购买一些安全生产所需的材料、设备与仪器。由此可以看出,要想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就一定要投入相应的资金,这样才可以保证各项安全措施与防护设施的全面到位,进而实现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

2.4强化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总结与评审在市政工程施工中,是否全面落实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安全管理效果,是否实现了安全生产目标,是否提高了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是否全面落实了安全防护措施,这些问题均与安全管理工作总结与评审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在市政工程建设中,一定要重视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总结与评审,为以后相关工作的全面展开提供可靠依据,促进市政工程施工的高效完成。

2.5维护与激励安全管理人员目前,人们对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均有着一定的抵触心理。安全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属于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其经常处在一种尴尬境地。针对这样的情况,企业一定要维护其地位与权力,尽可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利用一些适当的激励手段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并且增强其工作责任感,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工程施工效率。

3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变电运行;安全管理;性能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整个社会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供电部门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事关工农业生产的安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当前事故频发的局面。做好变电运行事故的防范与处理成为了我们必须解决和处理好的一个问题,加强变电运行安全从技术上和管理上提出了相应措施,以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变电运行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变电设备异常及事故的高发地段。提高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管理水平是控制变电运行设备异常及事故发生的保障。每个值班员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稳定运行和经济运行的直接执行者”。可见,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水平决定着整个变电运行的安全状况。

一、加强变电运行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不断提高变电运行值班员的专业素质是确保变电运行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否能加强对变电运行值班员的安全培训,不断提高变电运行值班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整个变电运行的安全,是做好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抓紧抓好。只有不断增强变电运行值班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才能有效排查出事故隐患,认真加以整改,从而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变电运行值班员的业务培训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将专业培训同日常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分层次、逐步对变电运行值班员进行轮训,有条件的,要选送骨干人员到高等院校进行深造,接受先进安全运行理念的教育,提高变电运行安全管理的理论水平,以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促使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上水平。教育全体值班人员认真总结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充分运用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安全管理技巧,在安全管理中创造性地发挥处置各种事故的才能,将在培训中掌握的安全管理理论同变电运行的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争做安全管理的标兵。

二、建立健全的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是实现变电运行安全管理零事故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变电运行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多的危险点,如果忽略了这些危险点,安全管理失位,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未雨绸缪,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用制度约束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管理首先有利于创造全员进行安全管理的氛围,调动变电运行值班员进行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其次,有利于值班员明确安全责任,加强安全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有利于规范值班员的安全操作行为,进一步提高他们安全管理的综合素质,为变电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奠定基础。第四,有利于制定安全操作程序和安全操作规程,将安全管理纳入日常目标管理,不断提高安全管理在变电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有利于变电运行班组整体安全意识的提升,相互监督,共同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操作实践中去。通过建立健全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细化、量化安全管理的各项指标,是每一道操作程序、每一项操作工序都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奖优罚劣,确保每一个值班员都能严格按照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操作。

三、定期检修设备、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

定期检修设备、定期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是防止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定期检修设备是安全管理的技术措施,定期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是设备保养重要手段,定期检修和定期巡检有利于及时发现设备的机械故障,及时予以排除,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转,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变电运行工作的特殊性能

变电运行人员的安全压力大,上班时面对突然冒出的异常现象,面对异常现象时必须

进行的处理和操作,面对操作差错可能造成的事故,真可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变电运行工作包括操作、维护及管理等方面,因而针对变电运行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是最多的。如果在每次工作前再罗列一些没有针对性的、烦琐的规定,往往会出现规定重复且无的放矢的情况,其效果则不一定好。如果安全工作仅仅依赖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少量管理者的监督检查,也只能是杯水车薪,而且还容易使变电运行人员产生“要我安全”和“搞管理的无事给生产人员添麻烦”的被动思想和抵触情绪。而“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是对准备或者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全过程、综合性的分析,并根据当前整体安全的现状找出薄弱环节,制定防范措

施。这种安全管理方法,不论对于一个单位还是一个值班员都可以实时、有效的应用。

五、变电运行工作的特殊性能与矛盾

开展“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活动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运行值班员的安全意识,增强开

展“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自觉性和自我防护能力。为此,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运行人员应该认识到开展“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是使安全工作的重点更突出、更有效。可使运行人员在工作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减轻精神压力和工作的盲目性,增加工作的安全性。

(2)找准危险点、控制事故的发生、保证全过程的安全是“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目的。其关键是让使用者掌握“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方法,达到对危险因素的动态控制。通常在上班前很多负责同志都会想到今天有哪些工作项目,其中哪些项目比较困难,比较危险,应当如何去做,由谁去做。这些计划式的准备工作已包含了“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内容。现在提出“危险点分析与控制”只是要求现场工作人员形成预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工作习惯,提前对危险点进行有效地控制。“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记录是所做工作的真实记录,它有利于以后的培训活动,是进一步搞好安全工作的宝贵资料。

(3)《安全生产工作规定》中明确了做好危险点分析的时间和内容。然而变电运行工作不是一项单一、具体的作业和工程,而是一个时间段的工作,由于在这段时间里,从事这项工作的劳动者本身、工具设备、劳动对象作业环境等都在变化,因而难以对变电运行工作规定一个危险点分析的标准内容和措施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危险点分析与控制”可先组织一些有实际经验的人员对有关工作进行分析,列出重点的、提示性的危险点,并编制控制措施作为参考。

(4)“危险点分析与控制”不仅是现场人员,也是整个企业各个层次应开展的工作只有做到多层次分级控制,才能抓住不同层面、不同时间期的安全工作重点,安全工作才能真正抓到点子上。

六、小结

第5篇

档案是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历史纪录,这些档案记录了过去与现在发生的各种活动、组织机构调整等信息,成为了为未来各项事业发展作出规划或进行各项决策的依据,或成为维护团体或个人合法权益的凭证,所以,档案是一笔宝贵财富。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使各类档案都得到有效保管和利用意义非常重大。但是,在目前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当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问题,例如: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仅以档案管理业务的需要为导向,而很少兼顾到与管理制度相关的各方利益主体的需要,档案管理理论仍停留在“单位本位”上,而没有顾及档案管理的目的与目标,没有树立起为社会服务的档案管理理念;许多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都没有听取与档案管理制度相关的利益主体的意见与建议。在这种档案管理理念下制定出的管理制度自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制定的管理制度也由于缺乏外部约束力而使其执行力大打折扣,弱化了档案制度管理的效力。

二、加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构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没有现成模式用来“克隆”,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出认真规划。在“向管理要效益”社会发展背景下,档案管理效果的评价标准,已不再以上级部门或上级领导的标准作为依据,而取决于建立的档案管理制度能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度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当代的管理潮流是“创新”,档案管理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制度体系建设中的创新。如何实现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创新”呢?笔者认为应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从开发“管理层”入手。档案产生于各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档案的作用是记载历史事件,为维护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凭证,所以,档案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无形资产。当前,部分档案管理单位仍缺乏对档案管理在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中重要性的认识,缺乏对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切实举措,这与整个社会发展趋势及行政体制改革形势不相适应。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主要是档案管理部门管理层缺乏重视,所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首先应提高档案管理层的现代管理意识,树立档案管理是服务社会、提高社会效益的理念。

第二,从管理“规范化”切入。“10号令”的出台,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就是要依据这一法令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档案管理规范。法令强调了档案资料收集的重要性,将档案收集视为档案管理实现规范化的关键环节,没有完善的档案收集管理,档案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对档案收集管理应在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中作出明确规范,使档案收集管理目标落实到管理部门和具体负责人。

第三,从优化“档案员”队伍抓起。档案管理制度体系要想得到切实落实,档案管理人员作为执行者具有关键性作用,档案管理人员应在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鉴定、档案保管、档案编研和档案利用等环节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同时,要精通档案专业知识,提高档案管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水平。要做到这一点,档案管理人员应通过学习掌握新知识、技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档案收集管理中,对各类档案资料做到认真查验和及时收集,对发现的档案信息源认真追查,并对收集的档案资料按所属类别进行归类整理。在档案保存管理中,保证档案资源的安全、完整、并为档案使用者提供查阅方便,使档案资源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做到以上几点,才是符合现代档案管理要求的档案员。

第6篇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 规章制度 合法性 问题与对策

前 言: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是在注重教学管理效率的基础中提出的,是学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照制定的相关制度,运用可行性手段和举措,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的资源来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由此可知,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工作中即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多层次、高难度的复杂化性系统,因此,高校行政管理是实现其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两大功能的基础与保障,是学校管理系统中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桥梁和纽带。然而,从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来看,现代高校行政管理的重心不仅仅关注于管理的效率,也将高校行政管理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纳入到自审、自查的范畴,以促进高校管理的全面发展和规范。而这种合理性、合法性的审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对高校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的审查上。

高校规章制度是高校为了组织和处理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在全校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从此定义可以看出,首先,高校规章制度是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所谓规范性文件,是指具有高校范围内普遍有效性并能够反复适用的规则;其次,高校规章是一定的高校主体依照一定的合法程序才能制定的规范;最后,高校规章制定的目的和宗旨是为了组织和处理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规范行政管理权的有效运行。从我国法律制度和高等教育体制的现实状况来看,与高校教职员工及学生有关的规范主要包括如下两大类:一类是属于法的范畴的规范性文件,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文件;以及属于抽象行政行为范畴的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规则。另一类则不属于法的范畴,是学校自行制定的内部教育处理规章制度。这两方面的规范都是高校教职员工、学生必须遵守的,也是他们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强有力保障,特别是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更是与广大教职员工、学生息息相关。

一、高校规章制定权概述

(一)公立高校规章制度的性质 公立高校通过内部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是其约束内部成员的主要方式,是落实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职能的细化手段的行为作出的规定和约束。作为高等学校的内部规则,是高等学校自治管理权的延伸和体现,是高等学校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和行为准则。它本质上来说,虽具有预先设定性、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但不具有法的全部属性,不属于法的范畴,不属于行政法的渊源,也不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和参照,但是作为内部管理范畴和自制规则,在合法的前提下,高等学校规章制度可被认为是对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一种补充或完善,并对内部成员具有约束力,是对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有益拓展。 (二)高校规范制定权的合法依据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公立的高校被定性为依法享有自主管理权的事业单位,校规制定权是其自主管理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根据行政法上两个重要的原则,即法治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公立高校制定校规的权力必须来自于法律法规的明文授权,否则就会失去其制定的依据并丧失其应有的效力。纵观我国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的体系,从法的效力层次上看,依法由以下几种:第一、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其他法律规范性文件制定的依据。宪法第19 条第2款、第89 条第7款规定了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赋予国务院管理教育工作的权力。第二、《教育法》,《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单行法,其第28 条、第42 条规定和赋予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制定自己的章程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还规定受教育者应当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该法第41条、第53 条在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校长行使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等6项权力, 同时要求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第四,国家教育部2005 年3月25 日新修改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8 条规定,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或修改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 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中央部委属校同时抄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 并及时向学生公布。综上,我国从宪法到行政规章, 从人大立法到部委立法都赋予高等学校校规制定权。

二、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加快,高校学生权利意识增强,状告母校的案件也逐年上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在这一系列案件中,大多以高校败诉告终,法院判决高校败诉的主要理由则是高校内部规定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从而暴露出现行高校管理规范中的诸多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只有规范和完善高校管理规章制度,实现高校校规法治化,才能减少高校与其成员之间的法律纠纷,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校。

(一)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规范, 管理不到位 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规范是影响规章制度质量提高的瓶颈。目前许多高校制定规章制度时, 一般是职能部门认为工作需要了, 就提出并组织人员起草相应的规章制度, 在一定范围内讨论和征求意见并修改, 经主管学校领导同意或有关会议审议后由该职能部门颁布实施。这样的程序在几个主要环节上存在明显问题。一是没有立项审批环节, 对拟制定的规章制度缺乏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审查;二是对草案内容的审查机制不健全,使得草案带病接受最终的审议;三是征求意见工作由于没有法规部门或人员的参与, 往往征求意见的过程和对意见的处理上受到起草部门意愿的影响, 有时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四是没有严肃正规的颁布实施环节, 由学校为主体制定的规章制度简单由职能部门发文颁布实施;五是没有实施后的审查、解释、修订和废止等环节。所以, 按照这样的程序来制定规章制度就显得十分的随意,规章制度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制定规章制度十分重要, 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疏于管理, 规章制度不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 该修订的时候不进行修订或是该整合的时候不进行整合;规章制度已不执行但迟迟不正式废止;甚至有的规章制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很好地执行过, 形同虚设;多年不进行规章制度的汇编工作, 搞不清全校到底有多少规章制度, 查阅和使用也十分困难;等等。以上问题, 会造成学校规章制度混乱, 丧失权威性, 执行中有困难或矛盾, 降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规章制度的体系不完善 在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的作用, 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内涵和范围不断扩充, 各类机构不断增加, 需要处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没有能够及时跟上, 所以造成许多高校规章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一是缺少一些重要的宏观的规章制度。比如, 学校的章程、议事规则, 对各领导小组、委员会、职能部门职责的规定, 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等。二是对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或办法, 使得这些规定无法真正落实。三是缺少工作指南性质的文件, 许多具体的工作该怎么做, 没有文字表述, 一直以来是老人传新人。而且对于新矛盾、新问题的处理, 很多停留在作为个案处理的层面上, 没有很好地归纳总结, 将其上升为一种规定或制度。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的另一种表现是重复或交叉制定规章制度, 属于补充规定性质的规章制度太多。

(三)存在合法性或合理性问题 高校规章制度除了存在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的情况外, 在其合法性和合理性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制定文件的主体混乱问题。高校管理涉及的工作方方面面, 但对于哪些规章制度必须由学校制定, 哪些授权由职能部门制定这个重要问题, 许多高校没有明确的规定, 造成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混乱。例如, 某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是由教务处制定的, 缺乏权威性。甚至有职能部门修改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的情况。如某高校关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制定时是经过校长工作会议通过的, 但后来多次被研究生院修订。二是内容不一致或冲突问题。在多数高校的规章制度中, 或多或少存在规章制度内容不一致或冲突的问题。一种情况是不同职能部门制定的文件之间内容不一致或冲突, 另一种情况是同一职能部门先后制定的文件之间内容不一致或冲突。由此可见, 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的时候, 必须考虑遵循正当程序, 否则即使事实清楚, 证据确凿, 但学校的管理行为或决定却不合法。三是规章制度实施日期问题。一个规章制度的实施日期是规章制度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规章制度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 其实施日期应当有明确的记载, 尤其是涉及到学籍、奖惩、人事、福利等方面的事情时显得尤为重要。 三、完善公立高校规章制度的建议 鉴于公立高校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仅从法律角度对完善我国公立高校规章制度提出如下建议。 (一)更新观念,以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益为中心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为教育者,应当将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其首要任务。具体落实到高校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高校应确立以学生确立为主体、尊重学生权利的制度体系。

(二)依法治校,引入依法行政原则 正当程序是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保障。针对我国公立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程序瑕疵,建议高校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时,必须遵循正当程序原则,否则即使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学校管理行为也会因为程序要件的缺失而归于无效。基于正当程序原则,高校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包含:告知相对人所实施行为的根据和理由、送达、听取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告知权利、举行听证及事后为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等程序。当然,对于不同的事项,具体程序也不同。正当程序原则的适用,不但可以促进高校实施规章制度更加公正、合理、规范,而且更有利于对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 比例原则源于德国行政法,目前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纳。广义的比例原则,一般多细分为:适合性、必要性和狭义比例性。 比例原则的引入有助于权衡高校规章制度的具体规定。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而被校方处分为例,如果适用比例原则,就可以从处分的适应性和目的性、处分手段的温和性和最小侵害性以及不同法益比较这三个方面对校方的规定作出较好的权衡。比例原则的引入既可以在校方制定规章制度时亦可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对学校相关权利的行使达到事前预防和事后监督的双重作用。 (三)注重协调,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要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使将来自治规则受到适当的限制与监督,仍然需要确定法律保留事项、政府法规规章可以规定的事项以及自治事项。并在事项划分基础上,建构一种各层次规则有效运作的制度:法律规定或者授权政府规定由其保留的事项,但绝对保留的必须由法律规定;政府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可自行规定有关事宜,但以不侵扰学校自治为限;学校就自治事宜制定学校规则,只要在自治范围之内,学校规则在法律、法规、规章留下的空隙内进行的填补,当承认其效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某个事项是否属于自治范围,并非完全从实体上予以考虑,也绝非固定化。 (四)深入改革,建立规章立、改、废程序 1.立项和起草。高校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确认有必要制定规章制度的,可以授权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负责起草;职能部门、单位认为有必要制定规章制度的,应当向学校提出立项建议,对制定规章制度的必要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拟确立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说明,报学校法制部门审核;立项审核通过且经主管校领导同意后,由有关职能部门、单位具体负责起草。起草部门或单位应当就规章制度涉及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对涉及其他部门或单位职责的,应当征求其他部门或单位的意见。起草部门或单位与其他部门或单位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充分协商;经过充分协商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当在上报规章制度草案时说明情况和理由。 2.审核。规章制度起草工作完成后,起草部门或单位将规章制度草案、说明以及有关材料,报学校法制部门初审。报请审核的规章制度草案由起草部门或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几个部门或单位共同起草的,由几个部门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共同签署。规章制度草案经初审通过后,由主管校领导主持,召开由起草部门或单位、有关专家、规章制度的管理服务对象代表等参加的专题办公会,对规章制度草案进行审议。涉及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规章制度草案,应实行公示制,向全校公布,征求意见,必要时举行听证会。 3.决定、公布与解释。规章制度草案经审核后,应由主管校领导签署意见,报请校长或党委书记审阅同意后,提交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讨论。经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的规章制度,由学校按照公文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印发文件,予以公布。规章制度解释权由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统一行使。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可以授权职能部门、单位对规章制度进行具体解释。 4.修改和废止。规章制度起草部门、单位应当经常对规章制度进行清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情况,对已公布的规章制度及时修改或废止。规章制度修改或废止后,应当及时公布新的规章制度,在新的规章制度中明确原规章制度废止的时间。

第7篇

(一)内部管理会计控制失灵 我国银行内部管理会计控制和管理失灵主要表现在:

(1)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理念不成熟。首先,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熟悉不完整、出现片面和不全的情况。不少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者将银行内部会计直接和内部审计划为等号,而没有注重银行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工作部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及各个业务部门核查监理之前存在两道防线。其次,银行内部关于业务发展和内部管理控制双方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位,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甚至还将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内部管理和控制相互隔绝对立起来,过分注重扩张业务而忽视控制各种风险,导致一些风险直接对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影响和麻烦。再次,关于银行的人力资源政策还有待完善和健全。主要表现在还存在不少银行的分支行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岗位分析机制,尤其是在配备人才的时候不能做到才尽其用和人尽其才。还有一些分行经常出现混岗工作的情况,在职务说明中岗位分配不明确,出现了不少岗位职责模糊,应该其承担的责任不明了,以致于造成了银行行业和单位内每个人都负责每个人都不负责的局面。此外没有实行强制休假制度和岗位的定期轮换制,这样对于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是十分不利的一个影响因素。最后,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评价以及约束激励机制发展有待提高。约束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和促进其合理化,一般都存在激励作用逆向的问题,但是不少银行实施的考核约束激励机制主要将着重点放在业务的发展上,而忽视了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建设。

(2)银行内部对于重要岗位以及人员的监督与管理约束激励机制不完善。一般来讲,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都主管一些十分重要的人权、财权以及物权,对于核心印章和关键性凭证的接触有着更多的机会,这也就为其提供了更多的作案条件和机会。鉴于此,国外的银行一般都会建立与重要岗位相对应工作人员的建立、约束以及监督机制,可是站在国内的角度来看,不少银行在给予其重要权利的同时并没有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约束、监督和管理机制。一方面内部审计问题严重,缺陷有待填补,将工作的重点置放在对基层操作工作人员的审计之上,而不是对重要工作人员的审计,尤其是治理人员的审计。另一方面对于工作人员的强制性休假和轮休假期制度一味地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没有将其贯彻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不管是审计的范围还是审计的频率,都不能对重要岗位上的要害工作人员造成有力的威慑,这就为其作案提供了不少机会和各种可能性。

(3)银行内部会计管理活动控制缺陷普遍。首先,银行内部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以及核算体系关于各个条块的分割和重组缺乏科学性的统筹,因而使得银行内部管理和控制重叠、分散、矛盾、低效以及空白;工作人员职责模糊,都有待完善化,甚至一些操作流程和岗位责任制不够细致,权力和责任错位现象严重。另外由于岗位混乱,以致顶岗和一人多岗的现象较为普遍。其次,银行内部关于监督和授权的力度不能协调前进,尤其是对于授权中所出现和存在的问题监督强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及对于越权行为的惩罚程度不深。

(4)银行内部审计力量薄弱,不能与银行业务发展速度协调向前。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其内部控制和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决策、治理和建设、 操作和执行以及持续改善和评价监督这五部分。评价监督环节是经过检查和核对来促进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检查和核对的过程中对于发现内部控制和管理中所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缺陷应该及时督促治理层尽快解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评价监督环节的责任主要是由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来执行,可是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力量稍显薄弱。一些银行还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而已经建立不少内部审计部门受到行政力量的干涉较多, 不能完全独立,特别是在审计总行层面的过程中难度大。 受限于机构结构设置的不足,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强度有待提升,银行少部分支机构和部门对所提出的整改条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进一步改善的进度严重受阻。此外,一般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数量不足, 配备人员不够, 这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范围以及频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不高,对一些业务的熟练水平还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与现实中的发展趋势没有达成协调、一致。

(二)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难以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难以与业务的发展相协调、相适应,这是不少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在制度上还存在一定的空缺,因而风险尚存,特别是新的业务在所具备的基本若干规章制度上还依旧是个盲点。第二,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制度在建设上显得相对比较滞后,不是业务已经发展起来并且发生了翻天巨地的变化,可是原有的业务规范和制度没有于是相对应的予以及时完善和修订,因而导致内部控制与管理可能或出现一些薄弱点。第三,银行不少内部控制和管理部分制度没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缺乏可行性,因而使得不少制度或者规范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第四,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的部分制度与规章针对性有待完善。第五,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制度和规章在管理上显得“错落”,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而且彼此间相互制约不足。第六,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章在执行落实这一环节上显得有心无力。

在笔者看来,所谓内部控制就是自我约束体制,而人们银行内部管理控制则是其在一定业务工作中所设置的组织结构与相关业务在运作体制中而进行的动态控制,主要目标在于阻止在业务中出现操作风险、管理风险以及道德风险情况的出现而影响银行内部的管理与控制,从而直接影响银行健康的发展。这是一种行业或者单位内的自律行为。对于人民银行来说,其系统函待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善的内部管理监督评价方案以及管理指导准则,这样就有利于银行内部各个级别、各个层次的管理工作人员在有章可循的管理指导准则的帮助下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也就是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各尽其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执行理念而综合考虑到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形,力求在管理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有所补充以及不断探索和创新,实现我国银行的竞争性前进。

二、我国银行内部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强化银行内部会计管理与控制 首先,会计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其职责和应该遵循的准则和规定以及违规后的惩罚,这样可以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和消除自我行为中的随意性以及对别人的监督意识。其次,正确处理好深化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与银行业务的关系。在现今愈加激烈化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银行向前健康而顺利发展的重要路径就是积极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完善各种服务手段。但是对于不正当和非法的竞争应该大力予以阻止。不少客户为了所获得一些客户端的存款, 不管是大小客户、 远近客户,都向其承诺均上门收款,实际上这潜藏着一定危险; 银行的有些行为将账户的管理规章制度置若罔闻, 甚至还违规开设账户;还有的就没有将实际情况纳入考虑范围内, 加上“限时服务”的机械化执行,使得不少前台柜台人员遭受投诉, 被“标签”上为没有仔细予以审查而放过了假证、假单。 这样的一系列以牺牲制度和原则为付出代价的行为严重地影响了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的实施,不利于银行健康向前地发展。 再次,建立健全一整套系统而完整的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体系,对银行现在正在运行的各项会计控制制度进行有效的整合、梳理以及优化,经过对会计业务流程中每一项业务的风险逐一系统化排除,力求找出各个环节隐藏着的风险点,确保会计制度的标准化、系统化以及科学化,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综合性以及前瞻性的具体操作程序。尤其是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对象、目标、重点、手段以及对象的操作做到有章可循,对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规章制度予以及时的更新,坚持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意识。对于不合时宜、不完整以及过时的控制规章制度要及时修订或者果断废止。 将银行的各种有机资源进行重新整和和规划,及时将与实际情况最为相符、最新的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规章制度让每一位前台的会计工作人员知晓,以方便各个层次、各个级别的员工及时学习、利用以及各种方式的查阅,及时规避有章难循和有章不循的现象,从而促进管理规章制度可行性、可操作性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另外要充分发挥会计监督金额审核两大职能。这样可以将日常工作处理的各种风险及时消除掉,从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建立柜面业务风险预警机制和关于违反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的追究体系。

(二)完善银行内部权利使用制约机制建设 第一,建立和健全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等级管理和分别授权的规章制度,依据一样的标准对同一等级的分支机构开展考核后,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然后将不同的经营管理权限分别授予给他们,确保每一个银行的经验水平与经营权相互协调和匹配。第二,不断完善集体议事规章制度,一旦有关于重大事情的决策要及时将其报告到职代会或者行务会开展集体讨论来投票通过或者阻止,这样可以很好地防止一个人非理性或者比较随意的行为发生,因而确保重大事情重大抉择的合理性。同时对于领导权利的制约和曾增强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也大有裨益。第三,不断完善行长长年审计制度以及离任审计规章制度。每年年终时,上级行的内部控制与管理监察部门会对下级行行长就关于本年度的权利使用、经营管理以及制度的总体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对于任期已经满了的人员,上级行组织联合审计的小组就其在任期时间内所取得的成就、经营情况以及权利的使用等方面展开评价和监督。第四,确保业务主管部门在规章制度垂直管理的权威性。这就要明确管理规章制度的基本准则,各个级别、层次的领导逼得擅自将其更改,甚至越权使用。除了这四点之外还要对银行内部干部和领导间的交流、任职年限以及关键部门的定期轮换制等方面加强建设力度,力求其向规范化、制度化以及科学化靠拢,这对我国银行的健康发展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优化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实行拿来主义 西方银行金融行业在长期的实践经营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内部控制与管理经验。我国银行可坚持“洋为中用”的理念与原则,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西方金融行业内部控制与管理方面的精髓之处,展望未来,逐渐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之路,尤其是我国的商业银行。

三、结论

内部控制与管理是一个需要银行高级管理层、董事会以及银行内各个层次、各个级别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与完善的一个过程。虽然我国银行在内部控制与管理上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其在不断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公司的治安和管理趋于不断系统化、 规范化的边缘, 全体员工风险意识在不断增强,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阶层以及工作人员彼此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义务,行使自己的权利等等。因而,我国银行力求迈向国家化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战略目标终将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欣:《强化银行管理的基本思路》,《国际金融研究》1995年第7期。

第8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教育

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施工现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包括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和完成安全管理目标所需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过程管理及其资源。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工程项目部自身安全生产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满足相关方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能力的信任。其次项目施工安全生产,领导是关键,建立健全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分级负责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同时建立专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是项目施工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

项目经理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实质要深入到施工现场的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全过程安全管理。

1 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特别重要的是要提高领导的安全意识。领导安全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安全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项目经理的安全生产意识及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是至关重要的。真正要增加安全投入、增加安全经费,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安全管理制度必须落实到位。领导的安全意识提高是非常必要的,是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前提。

2 制定可行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安全规章制度是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硬性规定。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首先要结合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同时借鉴别人好的管理经验和好的管理制度。安全规章制度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建立,不能形同虚设。

其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就必须照章实行,应该组织学习、进行分工、明确责任,须贯彻落实安全例会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班前安全讲话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等。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必须要主管领导重识,强化执行,这样久而久之形成惯例,大家习惯成自然,自觉遵守。

制定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贯彻实施是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

3 加强对现场所有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培训是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全员素质、安全管理水平、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主要内容为安全生产思想、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法制教育等。

安全教育培训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运用中要针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灵活选择,安全教育一定要注重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要着重于提高他们的安全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能力。对他们的安全教育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讲求实效。

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及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并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进行事故预防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4 辨识危险源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要及时准确地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对重大危险源的预控。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安全生产只有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上的疏忽、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危险源主要包括失误、物的障碍和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须根据生产活动及施工现场的特点进行,通过询问交谈、现场观察、事故分析等方法全面客观综合评价及辨识危险源,同时定性定量分析危险源,并进行风险分级。

形成初步清单,并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把那些容易发生的,造成后果严重的列为重大危险源,并制定一系列的预控措施,尽可能的消除管理上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因此,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有效预控,同时应组织作业人员学习危险源及其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加强对作业人员的班前安全教育是重要的事前控制措施。

5 严把机具设备关和材料质量关

根据大量安全事故的统计表明,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物的不安全状态,严把材料进场质量关,加强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是消除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的必要保障。

首先,要严把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机具等质量关。在选用材料、机具及其他施工设备时应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坚决杜绝片面追求价格低廉、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质量的现象,应从源头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机械设备使用定机、定人、定责任,配备设备管理人员,施工作业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同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确保机械设备正常运行。其次,应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因此在加强安全管理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应尽可能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而科学地、积极地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物的不安全状态。

最后,各部门相互配合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需要工程技术、物资设备及其他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使安全管理体系运转顺畅,这样才可能避免产生各种事故隐患,也才能将安全管理工作做好。

6 建立行之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安全事故的发生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也存在着偶然性、特殊性及不可预见性。因此我们还要在平时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保护人员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实行总承包单位统一组织编制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首先,应急救援预案应注重于可操作性,要综合考虑本项目的具体情况,现有的资源能否满足所编制预案的要求,要力求做到切合实际。其次就是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主要应做好应急救援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准备工作,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协调,寻求外部有力的支援。最后须定期进行应急救援的演练,根据演练发现预案的演练、实战的结果,评价其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做好总结工作,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进一步修改放完善应急救援预案,才能保持应急救援预案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林海.建筑施工安全监理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10(23)

第9篇

[关键词]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 质量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17-01

1 资金投入方面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在资金方面投入较少,这已经成为制约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因此,应该适当增加资金的投入。提高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增加资金投入。首先,林业管理单位一定要切实认识到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对林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提高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质量,从而正确处理林业生产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林业生产和建设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更好地实现3个效益的统一。其次,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资金是保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林业管理部门一定要适当增加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性能,并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这不仅可以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而且还可以使工作人员感受到单位的关怀,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保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

2 技术方面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借助专业的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中,要想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需要改变传统手工测量的作业方式,使用多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中,比较常用的辅助技术为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利用这几种技术可以快速的定位、调查、分析和最终的数据汇总工作,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提升了各种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促使林业专题调查工作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 管理制度方面

管理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至关重要。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应该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完善而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创新工作机制。首先,需要对传统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审查,修改或剔除其中不符合当前实际工作的内容,对空白的制度或条款进行完善。其次,在创建完善的规章制度时,一定要保证各项制度的可操作性,并实行责任制度,保证各项管理工作都落实到位,提高各项工作的执行力。再次,加强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监督力度,在单位内部营造纪律严明、高效务实的工作环境,从而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有序进行。最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还需要加强对工作成果和质量的验收,帮助工作人员克服片面的认识,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

4 工作人员素质方面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但实际情况却是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无法满足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要求。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伍的建设。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多、专业性强,相应的对工作人员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十分必要。首先,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一定要全面把握林业发展的全局,在此基础上统一安排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其次,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并在单位内部开展研讨会,建立学习型组织。再次,为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可以实行严格的考核持证上岗制度,在单位内部形成竞争上岗和选拔的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从而使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最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大量高素质人才,为进一步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

总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保护森林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林业建设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