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经济论文

时间:2023-02-11 02:09:36

导语:在新经济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经济论文

第1篇

1.1缺乏先进的技术我国林业管理发展至今,依然有着技术方面的缺陷。林业管理缺乏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由于我国现代化林业管理刚刚起步,很多方面还受到限制,发展十分缓慢,很难有飞跃式的进步和发展。并且在林业管理的制度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管理的形式很单一,没有创新;管理制度的漏洞很多;管理的根基太浅;管理时监管也不到位等。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现代化林业管理发展缓慢。并且进行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是很高,有些工作人员责任心很薄弱,使林地大范围被破坏,林地的资源浪费的等问题层出不穷。有时工作人员在进行林业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先进设备,对于数据的测量和林业的管理有些不到位,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林业管理的水平无法提高。

1.2工作中对林业的保护意识薄弱由于对林业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还没有深入人心,所以在林业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人的思想意识薄弱,进行林业管理服从自己的主观判断,不注重林业的保护,在开发时以经济效益为主,对林业资源造成了大面积的破坏,同时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这些行为阻碍了林业管理技术前进的步伐,也使林业基地的整体收入难以得到提升,不利于产业整体的发展。更有些不法分子私自进行林地开垦,肆意破坏林地,这些行为同样有害于现代化林业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2发展林业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对林业管理的模式进行改革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林业管理。旧的林业管理模式比较单调,已经不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形势,而新的林业管理模式,要符合新经济的发展形势。所以,新的林业管理模式必须要做出改变,具体方案是将旅游产业同林业管理结合起来。由于新经济时代追求绿色与环保,所以我们可以开发森林旅游项目。根据林业的相关特征和林业基地的一些地理环境,统一对林业管理进行调整,对林业实行生态管理,对一些区域进行合理的开发,联系相关产业进行发展,建立一些休闲娱乐项目来接待游客,让游客体验真正的生态旅游。也可以规划一些路线,让游客可以在森林中漫步,近距离接触大自然。通过这些项目带动经济发展,从而推动林业管理的发展,把林业管理模式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2.2加强林业的信息化管理现代化的林业管理,需要依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在进行林业管理时,有时需要对传媒服务进行资源整合,这就要协调各种运行问题,此时就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忙,这样能很快的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能够根据相关内容智能分配人员,组成技术专家团队,进行实地考察,建立一些服务站,服务帮助群众。此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还能够实施一定的技术考核制度。

2.3加强林业文化的传播林业文化从林业管理建立开始就存在了。林业文化的主旨在于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培养人们的自然文化精神,使人们摒弃破坏大自然,破坏生态环境等想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如果林业文化能够深入人心,那么人们就不会选择牺牲自然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大力进行林业文化的宣传,开展保护自然环境的活动,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建立起全新的生态文化模式。

2.4加强林业的公私联系近年来,我国在林业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可是这些资金在巨额的林业建设成本面前,依然有些捉襟见肘。因此,大力提倡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非公有制林业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推动我国林业建设的发展,是我国进行林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非公有制林业的地位,可以使非公有制林业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可以使其成为我国发展林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公有制林业和非公有制林业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二者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二者实行分管政策,也可以使林业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3结束语

第2篇

1.1利用企业自有资产作假通常情况下,会计审核都将会按照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审查,这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审核方式。在大多数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应付各方面检查的需要,采用各种手段利用银行贷款来增加自身的自由资产以及提升整体利润空间,为其审查制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不仅如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国家支持以及政府优惠将实际利润作假,降低整体收益利润,以便减少税收金额,增加企业自身的负债数额,压缩利润空间,以便获得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

1.2根据实际考察擅自变动自己的负债和利润负债作为企业外借资金的主要形式,对企业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现实企业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的企业都不会将其自己的负债值进行公开,很多企业为了获得政府资金支持以及应付公众监督审核,将自身空间获得利润大大提升,减少库存数量。即便是上市公司,也很容易将负债值数量进行伪造,从而严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

1.3故意压缩或者扩大自己的利润空间利润计算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企业具体销售数量与收入成本之间的差额,企业根据检查机构的差异性来断定其自身销售数量以及成本收入的多少;二是将具体记账收入的利润从记入时间开始进行计算,常以收入时间来确定其企业利润,为了减少应交税费,从而人为改变原有的记入时间,对于未提前或是当季的本息利润进行拖延来缩短企业所获得的最终利润,以上两方面都将对信息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1.4产品成本和其他费用之间的界限模糊,影响信息的准确性产品成本主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情况下,会计记账方式主要是参照狭义标准进行,针对产品原材料价格、中间价格以及成品价格等三大部门进行成本计算,但是在此过程中,企业往往会把人员的各种费用、产品进出场费用以及其他费用混淆,各种界限模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会计账本的混乱,同一账本上体现了不同的记账内容,进而导致信息不准确。

2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危害

2.1原始凭证失真会计原始凭证质量的好坏将对整个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原始凭证信息的失真主要是指它所记录的原始凭证会计信息与实际经济发展现状不符,或是填写原始凭证的过程中不能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正确的填写,又或是对其进行造假。从而使原始凭证信息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实际发展现状。原始凭证的失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会计人员因为某种利益驱使所致。凭证失真从长远角度来讲极其不利于企业经济建设发展,严重时将影响整个经济建设的发展。

2.2会计报表虚假故意失真是指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会计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范制造假账。这是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也最难以防范和察觉的失真行为。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3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以及不合理性将对国家及企业造成极其重大的经济财产损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经济资产的大量流失,导致经济政策的执行以及宏观调控等举措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2)企业因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以及不准确,难以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在经济管理上处于被动状态。(3)会计信息虚假程度的扩大,极其严重地影响了会计人员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进一步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4)会计信息长期的不确定性,不真实性,将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企业的发展进步。

3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3.1健全法制,严厉的查处会计信息失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发展的基础,所以,会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管理与监督。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各项法律法规。(2)制定确实可行的处罚机制,针对会计人员虚假做账以及任意篡改信息行为要给予一定的惩处,以便更好的加强管理。(3)针对会计人员中,职业道德素质比较差的人员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让他们深刻意识到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3.2提高认识,不断提高法律观念和业务水平。要加强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观念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和遵守财经法规的自觉性,从根本上保证成本信息及其他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3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财务会计实行监督,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有效性。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相互制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4结束语

第3篇

1.对县域企业技术创新特殊属性认识不足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居多,技术创新项目无论是从市场需求还是供给方面,均无法与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相匹配。县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具有特殊属性,即包容性创新。但是,目前国内县域经济发展中,人们对县域技术创新的这一属性认识不足,县级政府盲目招商引资,追求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忽视了技术创新,从而引致县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2.政府财政对县域经济技术投入不足自2002年以来,辽宁44个县市财政对县域经济技术投入也快速增长,从2002年的1649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4.06亿元,十年来增长了85.2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49.8%。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在2013年,44个县市财政技术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112%,这一指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0.439%,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865%,财政技术投入难以满足现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3.政府财政对县域经济技术投入地区不平衡政府财政对县域经济技术的投入地区间极不平衡。在2013年,县域财政对技术投入最多的盖州市(53700万元)是投入最少的阜新县(305万元)的176.1倍。另外,从县域财政对技术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最大的绥中县(0.487%)是最小的法库县(0.010%)的48.7倍,差距非常巨大。这种技术投入的不平衡性显然不利于辽宁县域经济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4.县域经济中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一是县域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较少。在辽宁省县域经济中企业的R&D投入强度仍远远不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这也是制约辽宁县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二是企业激励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缺乏竞争力,低于发达省份,难以吸引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不注重对人才的长远发展和后续培养。三是县域企业高素质技术人才短缺。辽宁县域企业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吸引人才的薪酬机制、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没有为良好的可供优秀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5.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县域经济的合作有待加强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很难满足县域经济所需。目前,辽宁共有高等院校112所、科研院所149个,从事技术人员14万多人。这些技术人员每年都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中很多都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技术成果供求的结构性失衡。二是高校与县域经济没能很好地深度融合。目前辽宁高校技术服务县域经济工作主要是“点对点”(即一个高校仅仅对接一两个县市,一个县市仅仅对接一个高校)的帮扶对接,而一个现实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技术支撑,很多时候紧靠一所院校或科研院所难以支撑,使得这一技术创新模式的作用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6.县域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仍需完善目前,辽宁的县域技术中介服务体系的活力还远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在信息咨询、专利、技术评估、融资服务等技术创新服务领域的发展远未形成规模与效益,政府对中介服务机构的引导协调工作措施不到位,在支撑服务创新能力与体系建设等方面作用不突出。我省县域技术管理过程中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相对缓慢,缺乏活力,致使创新活动缺乏技术支撑。各县市的技术工作虽有不同特色,但仍有不少县市还没建立综合技术创新平台,还缺乏为本地优势产业提供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得县域政府所属的技术资源相对分散,服务机构规模小而分散,服务人员缺乏资质,这些都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二、优化辽宁县域经济技术创新模式的途径

1.明确县域经济的包容性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为了更好的发挥创新潜力,县域政府应该建立一种三维发展战略,改善创新环境、提高劳动技能、实现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的全覆盖并降低使用费用,政府与企业合作,低成本建立基层集信息流、物流和商流服务平台,增加对公共部门和中小企业的投资。为了激励包容性创新在县域经济体中的健康发展,县级政府首先应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为包容性创新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

2.明晰政府对县域经济技术创新的指导方向一是加大政府对县域经济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辽宁对的县域经济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相对偏少,财政技术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10%,这一指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0.407%,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862%,财政技术投入难以满足现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应增加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二是要调节地区技术创新投入差距。辽宁各县市对县域经济技术的投入水平差距显著,强县与弱县对技术投入相差数十倍。为了避免县域间经济与技术水平差距越拉越大,辽宁应通过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县市进行有差别转移支付,即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这些县市技术创新。三是要通过政策与资金引导技术创新发展方向。政府应通过对不同产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不同来引导未来县域经济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技术资源的配置力度。

3.逐步强化县域经济中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一是扶持和鼓励县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政府应扶持和鼓励企业通过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增强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二是企业应设置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企业应构建促进自主创新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促使企业员工在价值取向上追求创新利润,从而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三是企业应培育和引进更多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企业应加大引进和留住人才的力度,还应构建吸引和培育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4.优化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县域经济的合作方式一是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县域经济良好沟通的渠道。政府要搭建一个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县域经济技术交流平台。使得他们之间很容易进行交流,进行产学研合作。二是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县域经济进行深度融合。应该强化政府、高校、县域经济之间构建技术服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优化“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县域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第4篇

论文摘要: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统计信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之后,正在进人一个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信息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统计伯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倍息设备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

(三)统计倍息生产开发的创新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所谓数字化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内容数字化要求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统计表格标准化、统计指标休系和编码标准化,使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过建立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统计数据库,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从而使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统计倍息人才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重新认识人的作用的时代,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休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征,对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休中大多数是只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抉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及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井经常化制度化。

(五)统计倍息服务的创新

我国的统计信息服务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统汁信息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不发达。现代经济社会,信息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有偿服务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类统计咨询服务部门、统计师事务所、信息有限公司、情报中心、数据库等还只是一个部门或信息机构,信息交易还处在咨询及中介服务上,服务方式也常以信息会.临时专题交易会等形式出现,在新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统计信息产业和统计信息市场,实现统计信息商品化,把统计数字变成商品。进人市场流通.实现服务方式有偿和无偿并举。其次,服务架道多样化(公开、临时交易、个别提供等),服务手段多元化(广播电视、书报杂志、信息互联网等),满足各个层次、各种群体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另外,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提高。

第5篇

为了更好的发展体育经济区域创新网络,其中关键是要靠各参与主体与网络体系的互动,我们可以把这一互动部分分为三个层次研究。

(一)整体互动体育经济区域创新网络作为一个整体,其功能应该大于参与主体的功能之和。因此要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优势互补,合理组合使其接受统一的协调与创新网络这一整体进行互动。从整体性观点看,网络内只有合理组织、统一协调、科学管理才能使其产生放大效应,发挥出区域体育经济创新网络的整体化功能。例如,我国的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占据了体育经济活动的主导地位。这一区域的创新网络的形成有利于广大从事体育产业的中小企业在分散的同时交织出相对的稳固性,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整体的发展。正是由于这种整体性的协调作用,才使得区域体育经济网络内的各种参与主体得到优势互补,发挥了各自的最大功能,从而使整个网络所产生的效益得到提高。像区域体育经济创新网络整体互动的例子在国内外都是屡见不鲜的,这也是网络互动中最明显的互动行为。

(二)相关互动体育经济区域创新网络的相关互动是指网络内各参与主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互动行为在网络互动中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因为失去这种联系与作用,体育经济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高科技产业组织管理形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其中这一互动中的参与主体具体可指为体育经济创新网络的中心组织———企业、社会体育爱好者、高校及科研机构、政府。这一互动就具体体现在以上几个参与主体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上。在体育经济区域创新网络内部,存在着具有自我指导作用的个体———企业,它们构成了网络组织中富有活力的节点,它们不断变换任务角色和有机的行动,以充满生气和不断变化的集体行为适应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例如在美国硅谷,有200家公司涉及最新体育科技领域,在50公理直径范围内集聚,这种区域范围内体育产业的高度聚集,使得他们在消息上互通有无,每天他们只需互通电话,就可以获得许多世界同行业的最新消息。这种网络内部的互动充分体现了体育经济区域创新网络的分散化特性。从而自发组合了技术、劳动技能与技术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使技术合作与学习的机会得以加速。并且也会出现没有明确的边界存在于社会生活与工作之间、公司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之间、公司之间、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同时公司内部存在多孔状的功能性边界,就算是企业规模很大,通过内部的分散也渐渐融入到了本地网络。其次,这种内部互动也体现了体育经济区域创新网络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网络本地化。象硅谷这样典型的体育经济创新网络重地,在此落户的国家技术公司的研究实验室与生产基地分厂日益增多。随着区域内扩散并日益本地化的技术知识与能力,使硅谷的灵活性得以提高,使一种共享的技术性文化、共同的语言、理解与信念的形成得以促进,使区域内信息的扩散得以加快。这种本地化的合作方式将一个共同学习与彼此调节的框架提供给了企业,使企业的技术进步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该体育经济创新网络间的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就是为了实现这种智力、金融、与产业的结合,网络内各节点或行为主体的联合,可以使高科技直接植入相关体育企业,同时使企业向大学及研究机构靠拢,使各主体的优势和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产生了凝聚力。体育制造业加速了集聚区域的发展。若政府对本地体育企业间的网络化联系不够重视,就会导致区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过度依赖外来资本与创新力。彼此不信任的本地企业,就会使竞争的有效性与协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不能很好的抵御外部竞争,特别是不正当竞争(如倾销、以次充好等)的压力。此时,政府的境地很困难:“不管则乱,一管又死。”所以,必须推进本地体育企业网络化联系的加强,推进组织企业群的形成,从而使本地体育企业间健康的竞争和合作得以维护,使本地体育科研人才、自主创新的能力得以提升。综上所述,在体育经济区域创新网络中,只有各主体之间达到相互协调与匹配才会增加网络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体育产业创新网络的整体功能。

(三)网络互动我们知道,所有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在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经济区域内聚集。体育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类似的区域聚集规律。同一网络内部的公司、企业和科研机构都要面临着技术领先和市场共享的压力。因此,本地网络与其他区域网络之间的互动行为,所能够带来的领先技术的共享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体育产品生产企业要服务于全球市场,体育产品技术开发企业更要面向国际化,并且要与远距离的生产商、供应商及竞争对手合作。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大企业作为独立的商业单元,将外部技术生产标准完成的同时,通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本地网络外的供应商、生产商合作更为重要,以实现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美国硅谷和台湾新竹之间的网络联系就是在网络互动中促进了各自网络演化的典型案例。在硅谷和新竹之间,其网络联系大多是由跨越区域边界的个人来完成的。台湾当局当初在新竹科技园设立体育科技园区的初衷之一便是为了吸引在美国硅谷创业的台籍企业家回到台湾创业,参与、支持和发展台湾的体育高科技产业。硅谷的回流人才对于台湾体育产品的科技研发、生产系统而言扮演了“创新者”的角色,引进了新的技术与管理知识,改变了台湾体育产业的低级化、初加工的特点,促进了台湾体育企业组织模式的变化,产生了专业化分工。垂直分离的新的全球化生产模式,使新竹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得以带动和促进。目前,要保障体育经济区域的持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区域相关创新网络中的创新能力,而本地创新网络的形成则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对于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保持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创新网络的联系,成为提高本地体育产业网络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这需要区域内所有行为主体的共同参与。

二、区域创新网络演化的生命周期

(一)创新网络的生命周期通过对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借鉴,奥地利经济学家蒂奇将集群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受此理论启发,本文从时间维度来对体育经济创新网络的演化进行考察,从而用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对创新网络生命周期进行划分。事实上,某些创新网络并不必然走向衰退,它可能在某些外界因素的扰动下在旧的技术轨道上走向衰退,也可能在旧技术轨道走向衰退的同时,在另一个新的技术轨道上走向复苏,或者网络内原有的相关体育企业、中介组织等节点因不适应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走向老化、僵化或衰退,不可避免地会有新兴或新生的体育企业、中介组织等节点因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适时出现,使得体育经济创新网络在新的环境变迁下走向复苏。基于此,笔者将网络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衰退期,定义为衰退或复苏期。创新网络生命周期如图l所示。图1中,以圆形节点代表体育企业,以星形节点代表政府,以正方形节点代表大学研究机构,以三角形节点代表中介组织。一般来说,可以用网络中的节点数目、节点间的网络联系,来判定某一创新网络处于网络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1.诞生期:在这一时期,一些相关的体育产业中小企业开始出现,但分工协作程度不够,专业化水平低。政府支持这些体育企业在区域内的集聚与创新,支持创业投资,支持大学与企业间的合作。行业协会、培训中心、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创业中心、信息咨询中心等中介组织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尽管已有联系,但联系不多。这一时期的创新网络内仅有少量的节点数目和节点间连接。2.成长期:在这一时期,相关体育中小企业在互相协作过程中进行了比较细化的分工协作,具有较高程度的专业化水平。政府继续支持体育企业在区域内的创新与合作,但政府与体育企业间的行政层面的直接联系弱化。中介组织具有一定规模,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体育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联系较多,大量相关体育企业不断自发创立,或者从大企业或大学研究机构里衍生出来,并与母体保持紧密联系。区域内的体育企业数目急剧增多,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存活率的状态。这一时期的创新网络内由于组织的发展和企业的衍生,节点数目和节点间连接大量增加。3.成熟期:在这一时期,相关体育企业之间高度分工,企业与各行为主体之间也高度合作,并形成一定区域内所独有的“创新的空气”。大量相关体育企业不断创立、衍生,有些企业自身己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介组织高度发达,成为创新网络内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创新合作的“黏合剂”。体育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间联系密切,创新合作方式趋于成熟,效率很高。这一时期的创新网络内节点数目更多,节点间连接广泛而频繁。4.衰退或复苏期:在这一时期,体育经济网络中的体育企业大量退出,只有少量新进入者。创新网络的发展进程受到各种风险的冲击,发展活力严重不足,逐渐失去竞争优势。随着网络走向衰退,网络内的节点数目、节点连接大量减少,整个网络被分隔成多个互不相连的孤立的部分。有时候,在某些外来因素的干扰下,网络也可能走向复苏。网络演化的生命周期理论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体育经济创新网络都能保持长期的竞争力,创新网络会由于外界和内部的力量使其丧失竞争地位,从而逐渐走向衰落,或者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走向复苏。

(二)网络生命周期形成的原因一般说来,在体育经济创新网络形成的最初,基于增长的网络内企业数量,会提升成员企业间的协作与专业分工为基础的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进而强化网络内成员的成本优势。不过,在达到一定程度的网络规模后,因为大量增加的网络内成员数量,内部协调费用(管理费用)与市场协调资源利用的费用(交易费用)之间的权衡将不再是影响成员企业行为的唯一因素,同时为了推进创新网络网络组织结构的构建与维持,产生了网络成本的追加。在体育经济创新网络到达成熟期后,网络成本的上升幅度很快,会使聚集经济带来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若聚集经济带来的收益低于网络成本,相较于外部企业,网络内部企业的成本优势将会消失,向其他产业转移或向其他地区迁移将是网络成员企业的选择,逐步衰退将会是创新网络的发展趋势,快速增加的网络成本可能会使网络内部企业的竞争恶化,甚至导致网络崩溃。

三、基于网络生命周期的政策选择

体育经济创新网络形成以后,就处于动态演化之中。生命周期存在于创新网络之中,不过其衰落却不是必然存在的。怎样使体育经济创新网络内的网络优势得以发挥是关键。体育经济区域内部网络是创新网络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针对创新网络的成长与成熟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网络关系的建设和维护中发挥体育企业的积极作用。以创新网络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政策上相应指导不同发展阶段的体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1.关于体育经济网络诞生期的政策选择。现在构建创新网络的思想存在于很多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当中,尽管创新网络的构建已不新鲜,但是要对体育经济网络发展的基础做到正确认识,与体育区域经济的特点相结合,基于正在凸显的网络力量,完成体育经济创新网络的构建。所以,体育经济创新网络的构建,企业密集区域、高校园区是首选。就其本身来讲,其竞争力强,很多研究部门活跃,这样,就能促进网络的长期繁荣。

2.针对体育经济网络成长期的政策选择。这一时期存在非常活跃的创新网络,迅速扩大的规模以及供不应求的产品,整个体育经济网络创新的压力没有了,只是在最畅销的产品上集中资源优势,发展重点向扩大规模、扩大生产靠拢,技术创新不再关注,所以可能出现该体育经济网络的产品在狭窄区域(过去专业化)过于集中。针对该阶段,必须使网络柔性与多样化技术基础得以保持,推进新的体育研究设施与企业衍生的建立。同时,也有必要推进新网络的发现与扶植,使区域体育经济多样化得以完善。

3.针对体育经济网络成熟期的政策选择。在这一时期,关键在于体育经济网络的调整。网络发展到这一阶段非常危险,由于体育经济创新网络在这一时期的节点数量不再增加,若相关体育企业间交互式学习能力日益降低,网络内部过度僵化,创新网络的系统就有可能会封闭起来。一方面,由于对老产业结构的极力维护,新技术、新知识与新进入者有可能被一些企业、政府和工会组织所排斥,对创新与调整所需的新信息的流入和传播被阻断,使体育企业集群保持活力的“知识基础、体育运动基础”得以破坏,降低了体育企业集群学习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成熟后的网络,作为曾经对整个网络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基础、体育运动基础”,会日益变得狭隘,同时由于其成功的示范效应,会将其他产业的人才等资源吸引进来,间接阻碍了其他产业的企业发展潜能。针对市场需求,网络的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逐步减弱,所以,将外部科研机构由外部引入,是体育经济创新网络在成熟期需要做到的,使新知识与新信息得以输入,从而推进体育相关新技能或新产品的产出。

第6篇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的发展中大国。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水平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从资源利用效率看,目前我国创造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上31%的钢材、30%的煤炭和50%的水泥。从资源再生化角度看,我国资源重复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资源循环利用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废旧轮胎再生利用率仅有10%左右。从资源消耗角度看,自2001年起我国万元GDP能耗已经逐年下降,2004年又上升了14%。

另外,过去人们单纯用GDP指标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以牺牲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掩盖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负面效用,导致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产品高价,资源地价,环境无价”的畸形特征。显然,不改变这种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方式和对环境的破坏,要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人们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在计算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就时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环境作为“社会财富”和“潜在社会财富”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以往我国为了摆脱贫困落后,选择了效仿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作为振兴国力的手段,这造成国内生态环境形势更趋严峻。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而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改革开放以来,静观我国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上,我国的生态环境破坏还在加剧。人们不顾自然生态规律滥用环境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给现在的经济生活带来副作用的同时,还不断地将这类后果传递给子孙,这种时间上的后代沿袭,最终带来的只能是更多的自然灾害和更多的物种灭亡。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环境质量,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有效地防止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以较小的环境损失换取高效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环境治理能力。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创新保障

(一)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创新保障

我国应该根据国情,制订一系列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用法律法规制度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如已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是我国推进循环经济立法的一个里程碑。应尽快制定和实施《国家循环经济法》和相应的《国家绿色消费法》、《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等法律,制定并完善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使法律法规真正起到预防污染和绿色导向作用。

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物由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鼓励措施。

(二)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创新保障

资源的价值被人为地低估是我国资源严重浪费的根源,而其根源又在于政府对GDP增长的追求,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损失以及资源的过早耗尽是子孙后入多少倍也难以挽回的。因此,要加快价格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让资源以价格的形式真正体现出资源的价值。

政府需要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就是通过政策调整,利用经济手段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

为了防止没有计划地使用、早用、误用和过度利用资源的情况发生,可以对共有财产(指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者课税,并且应该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对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在增加环境污染排放税、资源使用税的同时,可以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本文建议专门设立环境技术开发基金,重点支持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使全社会建立起节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

(三)绿色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创新保障

绿色是循环经济模式的守护神,应贯穿于资源开采,产品研发、生产、包装、销售、消费及回收利用的全过程,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绿色研发。绿色产品的开发过程是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理念的关键所在,企业应以绿色需求为导向,实施绿色设计,树立绿色品牌。在整个产品研发过程中,始终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做到“清洁生产”,使企业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

2.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绿色产品传递给消费者的第一信息,应以环境保护为首选目标。无论在包装设计、包装材料和包装风格上,都要力求简单,充分考虑对环境无毒害和可分解成能再循环的原则。

3.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绿色消费已成为21世纪的潮流,标志着消费者已经意识到环境恶化对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要求企业生产、销售绿色产品,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绿色食品”、“绿色家电”、“绿色服装”、“绿色家居”、“绿色建材”等绿色产品已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绿色消费”的需求不断高涨,企业应不断创新,生产绿色产品,推行绿色营销。

4.绿色标志认证。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绿色通行证”。目前,“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大的影响。据统计,我国有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每年都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被禁止。为了突破“绿色壁垒”,应努力争取环境认证,特别是ISO14000认证,以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

5.绿色GDP核算体系。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只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的做法。在GDP核算中考虑资源环境因素,最终反映出经济的净增长。这种核算方式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的新模式。但目前直接运用绿色GDP核算方式尚有一些技术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可以通过从小循环到中循环,最终到大循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逐步采用绿色GDP的核算方式,即小循环——企业层面:根据生态效率理念,在企业大力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都成为生态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中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最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大循环——循环型社会层面: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四)政府引导、共同参与、普及环保教育体系创新保障

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实质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问题,而且还包括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面对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我国亟待加强“生态道德”观念建设和循环经济意识教育。为了治本,必须把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纳入全民社会教育轨道常抓不懈,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并应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内容编入教材,在中小学中开展国情教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并在全社会积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提高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运用生态学、资源学的原理与方法,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居安思危,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7篇

卡尼曼在做诺贝尔演讲时,特地提到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中心主任奚恺元以及他的研究成果——幸福学。随着对奚教授的幸福学的逐步了解,我越来越觉得它能给管理学以新的启示,尤其在中国。中国人从来就很看重自己的生活,是世界上最懂得享受的民族之一,也应该是对幸福最敏感的民族之一,所以我们不是更应该研究幸福学这一新兴科学以及它的作用吗?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幸福学能给管理学什么样的的启示吧!

(一)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管理中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出发点、管理方式和手段,形成不同的组织资源配置模式。传统的假设有:受雇人、经济人、社会人、管理人,但不论哪一种都基于理性人的基本假设,这也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但实际上人真的能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理性吗?答案是否定的。实践证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假设你到桃李苑买炸排,它们在配料和口味上完全一样,只是其中一块比另一块明显大,你是不是愿意为更大块的付更多钱呢?答案似乎是显然的,人们总是愿意为更多东西付更多钱,但实际生活中却并非总是如此。让我们看一个奚教授做的冰淇淋实验吧。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一杯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看起来快要溢出来了,另一杯是8盎司,装在10盎司的杯子里,看上去还没装满。你愿意为哪一杯付更多钱呢?

如果人们喜欢冰淇淋,那么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们喜欢杯子,那么10盎司的杯子也比5盎司的大。可是试验结果表明,在分别判断的情况下(也就是不能把两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较),人们反而愿意为少量冰淇淋付更多钱,平均来讲,人们愿意花2.26美元买7盎司的冰淇淋,却只愿意花1.66美元买8盎司的冰淇淋。这让人很难接受,但更多的实验得到了相类似的结果。

这便是卡尼曼等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比如在上述试验中,人们其实是根据冰淇淋到底满不满来决定如何花钱的。

这对企业决策,商场摆货方式等都有启发(试验表明两样都好的东西分开来摆较好,两样都差的东西则放在一起比较好),甚至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比如政府想通过减税来刺激消费,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降低税收水平,一种是退税。从金钱来看减收5%的税金和返还5%的税金是一样的,但是在刺激消费上的作用却不大一样。人们会觉得减收的税金是自己本来该得的,是自己挣来的,所以增加消费的动力不大,但返还的税金则好比一比意外之财,刺激人们更多的消费。所以退税要比减税更有效。

(二)"前景理论"二定律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2)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来看两个好玩的试验:一是有两个选择,A是肯定赢1000元,B是50%可能性赢得2000元,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大部分人会选A,这说明人是风险规避的。二是有这样两种选择,A是你肯定损失1000元,B是50%可能性损失2000元,50%可能性什么也不损失。结果大部分人会选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

可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两个实验其实是一样的,只是玩了个文字游戏而已。第一个实验中假设你刚刚赢了2000元(以此为参照),那么如果你选了A就相当于肯定损失了1000元;选B50%可能性赢2000元就相当于50%可能性不损失钱,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就相当于50%可能性损失2000元。

这个似乎玩文字游戏的实验结论对管理决策是很有意义的。举个例子,一家公司面临两个决策,投资方案A肯定盈利200万元,投资方案B有50%的可能盈利300万元,50%的可能盈利100万元。这时候如果公司定的盈利目标比较低,不如说100万元,那么A方案看起来好像多赚了100万元,而B则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多赚200万元。A和B都是获得,那么大多数人会选A方案。但要是公司定的目标比较高,比如是300万元,那么大多数人会选B方案,员工会抱着说不定会达到目标的心理,去拼一下。这说明老板(决策者)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盈利目标来改变员工对待风险的态度。

前景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一些决策现象。比如群体在奖惩决策时,奖励往往是就低不就高,惩罚往往是就宽不就严。为什么会有这种向中间回归的趋向呢?可以这么解释:获奖励者并非大多数人,多少有奖金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名誉,多几块钱少几块钱人们不会太在意;受到惩罚者也非大多数人,名誉上已经惩罚了,物质上象征性地惩罚一下,给人改过的机会。这就像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得饶人处且饶人。

第8篇

第一派别的经济学家主张,将马克思所概述《资本论》研究对象中的生产方式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介,即生产力不是直接决定生产关系,而是通过生产方式影响生产关系。

将物质生产方式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中介,进而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一词意味着单方向的影响,在“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中,代表着只能是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方式不能反过来对生产方式起作用。从时间维度看,“具有决定性的事物”在前,“被决定的事物”在后,而具有“适应关系”的两个事物可以同时存在,不存在时空的差异。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妥的。在现实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存在脱离生产关系的生产方式。一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必然有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现其中;反过来,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之中,而不能够存在于其外。按照这样的理解,手推磨的生产方式,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和农民的有一定人身依附关系的特有的生产关系也就蕴含在这种生产方式之中。同样,蒸汽磨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标志,同时,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建和雇佣工人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也就包含在这种方式之中。与此相适应,揭示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其直接的研究对象就是手推磨的生产方式。同样,揭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其直接的研究对象就是蒸汽磨的生产方式。

二、广义生产关系学说

第二种派别经济学家的观点是则认为,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生产方式理解为生产关系,即一定生产资料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我们知道,在学术界,“广义”的规范性范式是内涵规定性少,外延范围大。然而,这里定义的“广义”更像是“总和或综合”的意义。如果真的要给广义生产关系下定义,也只能是适用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定义,即一定历史阶段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进一步地,如果“广义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构成的经济关系系统,那么,前者与后者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们不妨看看《资本论》序言中的经典语句“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里的“生产方式”是“广义的生产关系”,从而句子前后成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是,引文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后面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并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个定义抹杀了“相适应”一词的内在逻辑关系。所以说,某些学者用“广义生产关系”代替“生产方式”是不正确的,不符合马克思原意的。如果承认生产方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二重属性,也就是承认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那么《资本论》序言中的那句话在逻辑上是可行的,因为这里的生产方式绝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简单加总,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个新事物。

三、生产的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的辩证统一

众人皆知,任何生产都是由生产的主体—劳动者和生产的客体—生产资料构成的或者说任何生产总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借助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经济活动,所以说,生产方式,即生产的方式,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形式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经典的三要素论)的结合形式。显然,这是最一般、最抽象意义下的生产方式,适用于任何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类型)。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殊性表现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特定的结合方式上,这里的结合既有技术形式的结合,与生产力相关;又有社会形式的结合,与生产关系相关。实际上,既然商品经济时期的生产活动总是通过社会分工进行的,那么这个历史阶段的人们的生产活动必然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是自然关系,表现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技术方式;二是社会(生产)关系,表现为劳动的社会组织方式。因此,生产方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具有二重属性:自然属性-反映生产力的内容和社会属性-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既然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属性的内容,所以也就不存在生产关系可以脱离生产方式而独立存在的问题了。马克思曾说,“在一定的生产方式本身中具有其活生生的现实性,这种生产方式既表现为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表现为他们对无机自然界的一定的实际的关系。”

运用生产方式二重性原理不难看出,“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在现象形态或者说在形式上表现的是劳动或生产的自然形式的变化,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自然形式或技术条件的演变,反映了劳动的自然形式的内容。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些“形式”的变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隶属”发展为“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反映了劳动的社会形式的内容。“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的演变过程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逐渐建立过程,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向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转变过程,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矛盾升级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和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这个演变过程不仅有物的自然的关系,还有人的关系,而且后者是本质的、最重要的。它们表面上是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手工到大机器,表面上是生产力方面的内容,其背后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的内容。因此,这正是马克思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体现,马克思总是运用由现象到本质,由形式到实质的方法论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如果抛弃了这个方法论,就会犯割裂生产方式或劳动方式二重性的错误,从而使得《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向偏离正确轨道。

四、总结

第9篇

论文摘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财理念,新经济的发展应当有与之相应的新的理财理念。与此相应,理财人员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即理财理念也应变革与更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对于这种新经济,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是这样界定的: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中的创新思想和技术。在这一经济中,风险、不确定性和连续的变革是法则。新经济是一种高技术、服务和办公室型的经济,是建立在新技术、新劳动组织方式和新产业基础之上的经济,是建立在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基础之上的经济,是建立在对外投资不断提高基础之上的经济。新经济的依托是不断创新、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公司。新经济既加剧了市场竞争又增加了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加快了公司和就业的新陈代谢,极大地扩大了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价格。与此相应,理财人员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即理财观念也应变革与更新,对此本文略作如下探析。

一、人本理念

人力资源是新经济王冠上最璀璨的宝石,是推动新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优秀人才的创新思维往往能造就巨大的财富,正所谓“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才郎”。就企业发展来看,人力资本在新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本,企业能否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占有什么档次的人才,占有多少这种档次的人才以及如何开发与运用这些人才。因此,企业家必须树立“人本”理念,重视现有的人才,招揽紧缺的人才,并努力为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也正因为如此,现代企业管理均奉行以行为科学为依托的“人本主义”管理。人作为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的能动作用正在凸现,人力资源也成了新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言,当今市场竞争表现为商品竞争,商品竞争的本质是技术竞争,其实质则是人才竞争——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竞争。这便要求理财人员充分意识到在新经济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人力资源是会计主体的一项资产,而且是企业组织中一项举足轻重的无形资产,是生产过程中惟一能动的资源。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的计量和报告,其目的是便于把人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管理与配置。这样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将各项理财活动“人格化”,建立和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创新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新产业不断涌现,产业调整与升级加速,产品更新加快,技术周期缩短,创新也成了一个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赢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新经济的发展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适应这种创新的要求,理财人员就必须具备创新理念,善于产生先见之明。由于创新的拓展与扩散,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理财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便要求理财人员在财务会计工作中既要遵循理财的相对规范性,又要充分注意市场中每个会计主体的特殊性。因而理财人员便不可能用一成不变的财务管理经验、财务管理方法去适用于所有的理财对象。理财人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效推动理财水平跃上新台阶,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理财素养,适应新经济对理财灵活性、变动性的要求。

三、信息价值理念

“信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陈述、解释。汉语中“信息”是指可以传递、传送的消息。从理财角度来看,信息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和人脑能够感知到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有关的其他消息。其特点突出地表现为:信息是可以共享的,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占有、所使用;信息的作用和价值可以随接受者的不同而不同;信息可以多次使用,在使用中并不损耗;信息在使用中不仅不会损耗,而且可以增值,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信息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是无限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选择,善于使用。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信息无所不有,无所不在,重要的是必须经过筛选。比如,网上的信息虽然是资源、是财富,但是,它们大部分是未被开采的原矿,需要我们对信息价值进行深层次开发,才能在信息的潜在价值中开发出信息的显在价值。在新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产业化的高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运用,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和组织的核心战略资源,整个社会和组织沉浸在巨大的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中。这使得知识及理财信息成为共享的资源,对理财中的信息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为,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用户注重的是财务信息,在新经济下信息用户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在信息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同时,信息用户还要求拓展信息披露内容,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财务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增加对财务报表表外项目的披露,如长期租赁、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与其相关的机会和风险等表外项目;分别列示经常事项和非经常事项的作用、影响;列表揭示分部信息;披露资产顶债计量的不确定性;提供不定期的财务报告;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总之,会计信息用户要求获得尽量多的信息以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此外,会计信息用户还要求信息披露电子化。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库和Internet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完全可以使理财人员建构一个以全国性以至全球性的理财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的网络。尤其是电子联机定时报告系统的出现和运用,能够随时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定时财务报告的财务软件的出现,使会计业务数据在发生的同时即可被记录和处理。而信息使用者通过联机,直接进入相关的理财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有效地选取分析所需的信息,不必等到分期报告出来以后再看历史信息。另一方面,简便有效的运作是新经济的第一法宝。在新经济时代,一切经济活动均需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就像司机随时掌握着方向盘一样,信息使用者随时可根据经济实体变化的市场指标做出相应的理财对策调整。这便要求理财人员能够对理财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处理,注重对理财信息的实时搜集、利用和分析,进行理财决策和资金运筹,最大限度地做到实时跟踪理财项目的市场变动情况,这个过程是在整个理财中最能为会计信息用户带来价值的过程。这时理财人员和会计信息用户处在互利的关系之中。而且双方均要致力于共同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的核心是要创造信息价值。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用户和理财人员的互动过程中最具有价值的环节实际上是理财信息更深层次处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财人员、会计信息用户均在利用网络的共享信息和深层次的实时处理理财信息所带来的信息价值链,经营自我,挑战自我,体现自身价值和创新成果。

四、法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