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技创新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07 14:58:36

导语:在科技创新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技创新教育论文

第1篇

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资源,企业就具备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够在日益激烈的技术及产业竞争中立足。所以,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我们在高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追求学生的规模和就业率的同时应更加看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及创新培养。众所周知,自2002年大学扩招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渐渐显现,学生较以前的冲劲不足,毅力减弱,且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所下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针对当前学生状况,不应自怨自艾,随波逐流,而应该适时创新,大胆改变,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能力,以更加适应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2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判定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判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学生有创新的思维或者意识(2)对于事物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3)对新的事物有自己自己的看法(4)提出创新的思维只要具备了以上的一项或者几项,就说明了学生已经有了创新的思维,此时需要教师加以鼓励及正确的引导,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能力。职业教育是“教学结合”的教育,除了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外,更要看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3.1项目式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方法是现如今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对工作或者作业进行项目式分解而进行的实践联系理论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基于教学和企业培训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将针对的课题或者工作分解为多个项目,对其进行逐步分析,完善,确定其项目开展形式,项目组成人员,完成方法以及总结的一种教学形式。“项目式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盛行于德国,到20世纪中后期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在我院的教学中,通过教师对项目的选择,布置,让学生从“用中学”,学以致用,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完善项目的缺陷,以完成整个教学工作。在项目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①确立项目任务(通常由老师提供一个或多个项目任务,组织同学分组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需要完成的大致思路)。②制定项目完成计划(由教师给定思路,引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完成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各人员自建的分工等)。③项目实施(根据已分析好的工作步骤和思路,按程序工作,并进行阶段性检查,同时能处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并给定解决方法)④检查评估(先由学生自己评价,再由老师对项目结果进行总评)。

3.2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第2篇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型人才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强劲动力。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的山西,整体实力不强,需要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以加快山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正确评价并合理使用科技创新型人才成为山西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提出科技创新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山西发展的特点,构建了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人才管理

1 引言

科技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造的主要载体,是科学技术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正确评价是发现、选拔和合理使用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前提[1]。山西省是一个煤炭资源大省,科技实力整体不强。因此,针对山西发展的特点,构建合理的山西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选拔、使用科技创新型人才,推动山西科技进步至关重要。

2 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构建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明确何谓科技创新型人才。岳晓东[2]认为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个性;朱永新[3]主张用创造型人才替代创新型人才,他认为创造型人才=创造型思维+创造型人格;刘泽双[4]等认为创新人才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在某一方面打破旧的成规,做出突破性的创新,其自身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拥有大量理论或实践经验的人才;胡思颖[5]则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在积累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改变自己和环境现存状态的意识,在工作中遇到的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提出和研发了促使现实发展进步的新思想、新技术的人。简单来说就是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可见,目前对创新型人才的界定众说纷坛,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他们都认为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

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型人才不仅具有积极的创新思维、非凡的创新能力、广博的知识结构,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及健康的身体素质。

3 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是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制约着评价的效度和信度[6]。构建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指标体系应本着以下依据与原则:

(1)科学性。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科研工作的规律,反映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实际。

(2)系统性。评价指标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反映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

(3)可操作性。设计的评价指标涵义明确,相对独立,并能用客观数值或主观评分表现,使整个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4)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定性评价指标不能用准确的数据描述和表达,只能反映现状和趋势[7],具有不确定性。定量评价指标采用量化的方法,其评价结果往往具有局限性。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可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达到较好的评价效果[8]。

3.2 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通过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内涵的分析,由专家设计一个指标体系的框架,然后针对山西发展的特点,采取问卷的方式,由山西科技管理者说明哪些指标更能正确评价山西科技创新型人才,并在运用过程中逐步纠正、完善。按照上述思想路线,构建体质、品德、知识、能力及业绩5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层次。(图1)3.2.1 体质:体质指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人才的健康状况对人才能力的发挥具有直接的影响[9],没有好的身体,就没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会降低工作效率。

3.2.2 品德:品德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包括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两个指标。

(1)思想品德。反映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思想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组织纪律及团队精神三方面。政治表现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利益;组织纪律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恪尽职守、勤奋扎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团队精神更是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顾全大局,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好的思想素质是人格的表现,更是影响工作的基石。

(2)职业道德。体现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否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表现在是否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及事业心。

3.2.3 知识:知识这项指标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学识水平上,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面广度、专业技术知识及外语、计算机水平等。受教育程度反映学历的高低;知识面广度反映科技创新型人才各方面知识掌握情况;专业技术知识体现科技创新型人才在某一领域是否有很深的造诣;而外语、计算机水平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运用常用计算机软件。总之,科技创新型人才要博而专,这样才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创新。

图1 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3.2.4 能力:能力包括工作、学习能力两个指标。

(1)工作能力。反映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工作效率,它体现在科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及发展潜能五个方面。科研能力是科技创新型人才能根据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国家的需要,不仅能选定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并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体现科技创新型人才解决科研工作中关键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思路清晰、开阔,创新意识强,能独辟蹊径, 产生新的思想、思路和方法;组织指导能力即指挥、激励、调配组织成员的能力,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组织并指导本研究领域科研群体开展研究工作;发展潜能则反映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否具有某一方面的潜质,是否有继续培养的必要。

(2)学习能力。主要指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知识更新能力。科技创新型人才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知识随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不断更新,需要科技创新型人才不断学习,更新固有的知识,否则会被时代淘汰。科技创新型人才学习能力越强,知识更新能力就越强,越能融入时代的潮流,做出的贡献就越大。

3.2.5 业绩:业绩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科技创新型人才的业绩包括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两个指标。

(1)工作数量。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工作数量包括承担课题数、科研成果及专著、论文数等。承担课题数是科技创新型人才承担或参加国家重大研究课题数量,并能按计划高质、高效地完成;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科研成果或专利数不仅能体现自己的成就,也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专著、论文数是科技创新型人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的专著数量,或经同行认可具有一定经济、社会意义的研究报告数量。

(2)工作质量。工作数量虽可以反映成就,但工作质量更能反映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工作质量主要表现为科技成果获奖等级、论文、专著水平、专利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实验室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科技成果获奖等级指科技创新型人才科技成果在国内外获奖情况,获奖等级越高,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就越明显;论文、专著水平指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论文是否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所著的专著是否有重大影响;专利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更能体现专利的价值,体现科技创新型人才对社会的贡献;实验室和学科建设指科技创新型人才领导有优势和特色的实验室及学术群体,学术梯队配备实验室和学科建设合理,仪器设备较为先进[7]。

4 结束语

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山西省培养和激励科技创新型人才提供依据,让真正的人才留在山西、来到山西,为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可以为山西省组织部、人事厅、科技厅等部门制定公平、公正、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田怡,张明亲.军工企业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92-94

[2] 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研究,1999,(10):9-16

[3]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8-15

[4] 刘泽双,薛惠锋.创新人才概念述评[J].人事人才,2005,(4):8-9

[5] 胡思颖.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学校道德教育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6] 姬传生.人才评估的基本问题[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31-32

[7] 陈韶光,徐天昊,袁伦渠.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评价研究与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1,(2):63-66

第3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6-0800-03 中图分类号:R 47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56

护理学专业已提升为一级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护理创新人才。我国颁布实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中要求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倡导创新精神的今天,增强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迫,而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60%的学生来自基层及少数民族地区,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到基层工作。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及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基层医疗事业迅速发展,但高端护理人才缺乏,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充实到临床及护理管理的岗位。本着“加强基础、突出素质、注重能力、引导创新”的原则[1],为了更好地实践我校培养“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实施护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教学改革实践,取得较满意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我校2004级、2005级、2006级五年制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共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143名,男生7名,年龄19~23岁。

2.方法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科研导师制针对性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具体做法为:①选聘导师。由护理学院在学校专、兼职教师中选拔责任心强,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担任导师。并将导师的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向学生公布。②选择导师。一般于大四第二学期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对导师的了解自行选择导师,由每位导师确定带2~3名学生。③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预防医学》《文献检索》《护理研究》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题讲座、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小讲课等形式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识、护理科研概况、统计学基本知识、护理论文撰写方法等。④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自由参加学校及院系组织的科技活动。⑤到基层教学基地挂职锻炼进行社会实践活动。⑥科研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选题,撰写科研立项标书,进行开题报告,由护理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生获立项后带着课题进入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由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监督实施课题。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安排2~4周时间撰写论文,由护理学院组织进行论文答辩、评分。

3.评价 ①科研立项:由护理学院组织科研开题报告,专家组从选题意义、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创新性、译文、课题完成量等七方面评价,答辩通过给予立项,不能通过者由导师根据专家意见指导学生修改,合格后给予立项。②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成绩由导师评分、专家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组成,比例为3∶2∶5;评价标准从学术价值、实用性、创新性、论点论据、语言文字、参考文献、答辩情况等七方面进行评分,总分90分以上为优秀、85~89分为优良、80~84分为良好、60~79为分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 果

1科研课题研究内容 150项学生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前三位顺位依次为:调查分析、临床护理观察及健康教育。而新技术运用、护理管理和教学改革所占比重较低。见表1。

2.课题完成情况 150名学生中有144名学生能按计划实施并如期完成,占96.0%。6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实施或完成课题而要求更改研究内容,并在导师指导下调整,最终能完成课题。

3.论文评价 论文评分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无不合格论文。见表2。

讨 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世纪以知识创新为突出的特征,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离不开科研,科研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活动,是加强护理研究、推动护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张金萍等[2]认为21世纪的护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内容将是以健康人而非病人为对象开展预防、保健、社会服务等工作,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能在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3]。我们通过实施导师制针对性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初步显现人才培养效果。

1.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 护理本科生应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已是护理学界的共识,随着护理学科的提升,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成为重中之重,而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是护理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除历史原因外与队伍学科氛围有密切关系,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护理教育抓起。在国外,护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对本科及大专生未作要求[4],但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学术后备人才则成为这些改革的中心环节[5]。当前我国护理博士生几乎是凤毛麟角,硕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发展阶段,护理科研的重任落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肩上。我们通过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三届护理学本科学生科研立项达150项,从结果看到,虽然学生科研立项的内容比较局限,新颖性不够,45.33%为调查分析,新技术应用仅占5.33%;论文撰写的优秀率仅为7.33%,质量有待提高,但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实践机会,科研意识有明显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护理本科生学制五年,在校学习时间相当充裕,参加校园文化、学术活动的机会多。我们在入学后第一、第二年就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定期轮流到实践教学基地挂职,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病人、早接触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萌发探索及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强烈欲望,导师因势利导地培养创新思维,为科研选题和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本科生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检索-选题-立项-撰写科研标书-开题报告-实施课题-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经历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体会其中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说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骤、方法和科研论文书写的程序与要求,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3.符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民群众对护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常规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临床需要的护士是医学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知识扎实,技能操作熟练,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独立思考及临床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陈规,能不断创新的新型高级护理人才。而在欠发达地区对上述新型高级护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如我校所处地域是全市总人口382.63万人,有12个县区的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底注册护士有4000多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注册护士只有1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临床一线,对本地区护理学科的发展更是非常紧迫而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当前护理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时明显不够,如我校的培养方案中《护理研究》理论课为仅18学时,为了弥补不足我们采取专题讲座,课外活动及假期的社会实践来补充,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既能节省学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4.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考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阶段是培养的基础,护理本科生文化基础较好,具备有科学研究的潜质,学校如能正确引导,树立科研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对今后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经过亲身体验,从中感悟科学的严谨、伦理道德的重要,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策划者及护理教学管理者,应从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拘泥于课本和课堂,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我们体会到导师制的优势是:导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能在直接参与导师课题实施,协助导师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录入等具体科研工作,有比较多的机会与导师沟通交流。实践证明,学生课题的水平,撰写论文的质量与导师的水平和能力及指导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导师的正确指导,仅靠课堂中讲授学生是无法进行科研立项并实施的。因此,导师制能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的有效模式。不足之处是少部分导师因教学、临床或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投入精力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完善。

总之,注重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将有力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将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锐、素质全面的创新护理人才,从而促进护理专业人员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高[6]。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学校、学生重视外,与临床带教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意识、实习医院的科研环境有紧密切的联系,需要参与护理教学的各机构、部门、人员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东玲,杨培常,李 伟, 等.护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10B):2705-2706.

[2]张金萍,刘文庆,刘丽华,等.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89-90.

[3]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动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5(3):30-31.

[4]仇瑶琴,陈晓英,沈园园,等.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3):214-215.

[5]Chapman H.Towards effective group-work in nurse education[J].Nurse Edue Today,2006,26(4):298-303.

第4篇

摘要: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文章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加强测绘新技术下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多样化实践基地建设、本科生导师制以及科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了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尝试与实践效果,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思路与借鉴。

关键字:

测绘工程;专业认证;培养模式;测绘新技术

一、引言

随着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科学经历了“传统测绘”、“数字化测绘”,再到“信息化测绘”的快速变革[1]。特别是2014年1月和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和批复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2014〕2号)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驱动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总体战略部署下,现代测绘技术突飞猛进,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分发服务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测绘行业呈现跨越式发展,这给我国测绘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高等院校培养服务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及相关部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和中国工程教育的国家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2],教育部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9年后进入普及推广阶段,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并于2015年3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推出了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设置了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作为工科特色鲜明的测绘工程专业,我校正在积极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开展测绘工程专业建设及认证工作。为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年版)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测绘专业应制定符合认证标准、学校定位和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3-4],为此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即注重现代测绘学科新理论新技术、专业技术能力、工程设计与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组织与领导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关注毕业生社会认同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体现新测绘时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本质要求。面对新的培养目标,如何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5]。为此,本文以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为对象,探讨工程教育论证建设背景下,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测绘专业人才的需要,在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方面做的一些改革尝试。

二、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融入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测绘新设备新技术日新月异,使测绘的作业方式、生产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不仅提高了测绘效率,而且大大减轻了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为了保证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紧跟测绘新时展步伐,在专业课教学方面应当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本专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相关知识[6],引导学生不断去接受专业前沿信息,以高新技术突出测绘学科的作用。近年来,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不断引进了TrimbleGPS测量系统、低空无人机、轨道几何状态检测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设备与技术,而相关课程的教材对最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新方法原理涉及的不多[7],为了使学生对这些新设备新技术相关知识与应用有足够的了解,相关教师对《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以及《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拓展和深化,并随着测绘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保障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不脱节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兴趣。

(二)拓展新的实习环节,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测绘工程专业必须注重实际动手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外业操作和维护仪器设备能力,而且也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内业数据处理能力,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使用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专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紧跟新时代测绘发展的步伐[8]。因此,在保障传统基础测量实习与设计环节的基础上,包括测量学实习、数字化测图实习、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GPS实习、工程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对各项实习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借助引进高、精、尖仪器设备,拓展测绘新技术的实习环节,如增加多功能全站仪应用实习、轨道精调课程设计、3D激光扫描仪使用与数据处理实习、高光谱仪使用实习、遥感实验以及工程结合的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实习等。另外,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组建测绘机器人、3D建模、GPS定位与技术、低空无人机、遥感等兴趣小组,并每年举办综合测绘技能大赛,锻炼、提高和检验测绘工程本科生测量技能,为今后就业增强了竞争力,例如,目前累计成立50人的无人机摄影测量兴趣小组,完成了邯矿集团太行矿区、永年广府古城、平山县营里镇石榴沟村等区域的飞行方案设计、无人机航拍、像控点测量、数据处理和立体测图等工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开拓实践基地,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

近年来,我校测绘系在不断完善校内及邯郸市内实习场地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开拓省外、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注重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的测绘工程专业实习与就业基地。目前,测绘工程专业已与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开滦集团、中煤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地数码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博翔地理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一些煤矿企业等签订了校企联盟协议和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建立了近20余个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并在相应的实践基地聘请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指导;另外,鼓励学生在GPS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三维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工程模拟实践,开展以“在工程实践中成长”为主题的项目现场实践等活动。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多内容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保障课堂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无缝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应用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同时在工程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艰苦拼搏的良好专业素养,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培养方式,实施导师制

在创新培养方式方面,测绘工程系通过一系列辅助措施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和专业知识学习辅导,如组建生活和学习兴趣小组,对优秀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值得一提的是测绘工程本科生导师制在学院最先实施,其做法是:在刚进入大二阶段学生中选取成绩优秀或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专业兴趣的同学,安排测绘系具有博士学历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每位导师可带3~6位本科生进行跟踪指导,并在以后学习阶段实行淘汰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与专业老师接触和交流的途径,帮助解答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优秀拔尖学生的同时激发学生之间良性竞争,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动力。目前,测绘工程系本科生导师制已实施3年,从学生成绩、参与工程实践与课题的能力和积极性以及创新项目申请来看,该项制度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结合教师科研课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宗旨和教学目标,测绘工程专业培养应当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以及老师科研课题,吸收优秀大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或科技服务项目中来,培养学生针对实际科研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寻求方法解决的能力,并让学生经历从项目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验收的全过程,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给学生创造从事测绘生产、科研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及撰写科技论文,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其实践与自身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9];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及时给学生灌输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信息,提高教学质量。近三年来,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矿区变形监测、土地权属确定,地籍测量、地形图测绘、轨道精调、线路测量、边坡放样与监测、流域下垫面信息提取、种植结构提取、流域资源环境监测等,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400多人次参与完成教师横纵向科研课题40余项,申请获得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9项,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在工程教育认证建设背景下,面对信息化测绘时代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测绘人才的要求,进行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符合当前社会经济需要的创新性复合型测绘人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从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导师制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我校测绘工程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关要求奠定基础,也为信息化测绘时代测绘人才培养以及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思路;但同时应该注意到,测绘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测绘时展步伐,因此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吉长东,徐爱功.基于“卓工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矿山测量,2015,(1):86-88.

[2]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4版)[M].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编印,2014.

[3]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4]李秀海,曹先革,张为成,等.结合专业认证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J].测绘通报,2015,(S0):241-243.

[5]王西林.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甘肃科技,2015,31(9):84-85.

[6]胡青峰,马开锋,王铁生,等.测绘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浅谈[J].科技创新导报,2015,(22):200-201.

[7]冯甜甜,程效军.“卓越计划”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1):27-29,36.

[8]袁修孝.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5):14-15,22.

第5篇

    【论文摘 要】本文从一个中学物理教师对情感教育的认识出发,从接受新教育理念、中学物理教师提高自身情感素质和切实应用高中实施情感教育、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这两个方面阐述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当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教育价值

    情感教育重视教育中情感的作用和学生的情感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情绪控制、调节能力,是一种以培养学生高级社会性情感为主要目的、以培养高情感水平的人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活动。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对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发展、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受情感的功能和自身特点的影响,情感影响着教育的很多因素。情感教育充分考虑、发挥情感的积极功能,能有效的调动影响认知的积极因素,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情感教育可以发挥情感积极的疏导和迁移功能,这一点好比是汽车的前轮,控制方向,优中学物理生的认知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对教师言行的接受程度,也有利于认知内化。一个对授课教师比较反感的学生极少可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授课知识;反之,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课程才会格外的乐学,也就是说学生很容易把对学科教师的态度迁移到学科学习上。情感教育就是要让师生的关系和谐,疏导少数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情绪”,在认知上实现情感的迁移功能。

    2、情感教育能积极发挥情感积极的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充分利用“表情的超言语作用”,从而增进认知传递、深化。情感教育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切的着眼点是如何能让学生有好的情感体验。一位优秀的情感教育实施者总是饱含感情的教学,总是可以“制造”强烈的知识的感染力感染学生,总是可以一次次的制造知识与学生思想的碰撞。丰富的积极的教学表情、有激情的情感体验碰撞对学生认知的积极效果绝对比“麻木的认知”表演效果好。

    3、情感教育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即发挥情感的积极动力和强化功能,对学生学习积极程度有增力,这一点好比是汽车的后轮。笔者了解到在现在高中,不少家庭状况不是很好的学生之所以能克服不是很优越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关键点在于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强烈的情感动力在推动自己前进,他们在不自觉的利用着情感的动力功能。

    二、中学物理教育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接受新教育理念、中学物理教师提高自身情感素质

    我们说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直接决定教师的教育目标取向。一位自身情感素质较高的教师才会去了解学生内心,才会有意识的走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如前面所说,初中生心理具有比较尖锐的特点,甚至是存在比较矛盾的方面,没有较高的情感水平的教师无法被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一位自身情感素质较高的教师才有能力较好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受中学物理学科特点的影响,相对于文科教师中学物理教师更容易走入忽视学生情感发展的误区,但是在很多初中生的眼中,因为中学物理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最密切,他们常常不自觉的中学物理教师的人格特征为典范,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物理教师的情感素质显得举足轻重。可以说情感教育要能够在中学物理教育中很好的实施,其前提条件是中学物理教师有较高的情感素质。

    (二)、切实应用高中实施情感教育、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1、根据课堂上情感教育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生情感教育的三条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的原则、师生情感交融原则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落实:

    第一,中学物理课堂上寓教于乐原则要把握两点:一方面,中学物理教师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要努力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教师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时间、环境、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的组织教学,给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乐于学习的内容。

    第二,教师要善于感性的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真正做到以情施教。以情施教的前提在于教师对教学的内容有深入的研究,充分的挖掘了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才在教学中“用情”。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要发展学生对中学物理科学的情感,首先教师自身要热爱中学物理科学,热爱中学物理教学,热爱学生。教师积极的、强烈的中学物理情感才能感染、震撼学生的心灵。

    第三,有意识的促进中学物理师生情感交融。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情操积极的影响学生,以此来熏陶、感染学生相应的情感。在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自然的交融,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需要有意识的维护才会缩短。因此,这种有意识包括教师主动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中学物理教师主动创设促使师生情感交融的中学物理教学情景等方面。

    2、落实课下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随着教育的发展、时代的前进,学生与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可以直接沟通外,在课下同样有很大的沟通空间。表现在一方面,现行很多高中都是寄宿制高中,学生在课余有很多机会与教师直接交流:另一方面,大量的高中生都熟悉网络这种新的媒体,以计算机网络为主题的媒介给师生的交流也提供了新的沟通的手段。受学科特点的影响,中学物理教师与学生的课下交往相对于其他学科有更多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中学物理教师在高中学生的心目中是科学家的“雏形”,学生所见的很多问题都愿意与老师交流,就是说中学物理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领域;另一方面,中学物理学科教学的很多内容均在教室外进行,如学生自主的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题研究、科技创新活动等等,中学物理教师在课下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机会。

    参考文献

    [1] 卢家媚.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

第6篇

关键词:体操教学;实践课;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92-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教育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生命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针对目前体操教学与当代体育教育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契合度不足的现状,面对当前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本学院从更新教学理念入手,经过对近几年教学实验的梳理,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启发、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体操教学改革进行实证尝试和积累,为其他体育院校乃至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实践提供新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体操课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技巧和平衡木成套动作等教学内容的创编和组织、课内教学实习创编和组织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和图书馆查阅近10年相关论文47篇、书籍3部;查阅国家教育部近10年关于教育改革的相关公告,为研究收集理论依据和参考,并结合研究形成观点。②访谈法。对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研究有关专家进行访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动作细节的修缮进行探讨;对施教对象进行访谈,对学习的收获和满意度进行研讨。③实验法。以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9班19名女学生为研究实验对象,研究时间跨度两个学期,课堂实验时间共计32学时,占总学时的25%,时间分配方式为在每次课中抽取20分钟实施研究计划;研究实验时间还涉及课外的学生创新学习的更多时间,不包括在32学时之内。④观察法。对本研究的过程、结果等客观公正地观察,并进行记录,以便全面而深刻地把握研究全过程。

二、结果与分析

1.创新能力培养实验的策划。①更新教和学的理念。教学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唯技术论”为主导思想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传道”,重点在于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授业”是给学生提供最正确的知识;“解惑”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学生的学习应处理好“学”和“习”的关系。“学”是根据教学内容提供的资源获取专业知识,学习要改变从前单纯、被动地接受状态,而要积极自主参与活动,改“要我学”为“我要学”;“习”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平台,进行习得,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灵活机动地运用知识,改“我学会”为“我会学”。②确定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目标。在教学初期,通过更新学生的学习意识、创新性地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成功范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段,通过课内、外研讨和演练,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学后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通过创造性地设计和体验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③选定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根据研究目的,结合教学的进度,考虑各个教学阶段的衔接,确定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技巧、平衡木动作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队列队形的教学主要考虑学校的需求,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各级各类单位团体的运动会、庆典表演等活动中,队列队形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徒手体操的教学主要面对学校体育、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健身等需求,根据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风格、难度的徒手体操,成为大众健身体操的表现形式;轻器械体操的教学注重开发适应社会潮流的时尚轻器械,教学中根据学校体育的需求、社区活动、广场健身、趣味体育游艺活动等设计动作;技巧动作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将单个动作创编成套路;平衡木将单个动作创编成套路,同时为其从事专项的继续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

2.创新能力培养实验的实施。①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创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提供知识点和成果范例,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操课程的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根据课程提供的知识积累创新的素材;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和研究性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和锻炼创新思维能力。然后注重课内外结合,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巩固课堂知识,为自己的创编收集材料,在积累和灵活运用素材时锻炼创新学习能力,带着问题和阶段性成果回到课堂,再进行更具体的探讨和研究。使教学走出框架的束缚,走向更广阔的创新空间。②启发学生创新。首先,教师引导体操专修学生带领普修学生共同学习,建立承接式、互助式的教学模式。专修生深入普修课堂,成为普修生的学习顾问,成为教师的助手和骨干,配合教师带领普修生开展创新性学习;然后,给学生设定创新主题,引导学生根据前期的知识积累,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创编,在操作过程中锻炼创新实践能力,在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中锻炼创新想象能力;最后,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开展比赛、表演等活动,或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深入到中小学校、社区等社会活动中,学以致用,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检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对深入学习起到促进作用。③科学考核和评价。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验收,考核包括平时表现、实践操作、文字处理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技巧和平衡木的考试办法为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考试规定,自行创编成套动作,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其动作的质量及成套编排的合理性、新颖性、连贯性,动作的熟练性、规范性进行评分;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这三方面内容以课内教学实习为表现形式,采用微格教学法,学生独立设计20分钟的教学,内容包括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中的任意两项,学生自编成套动作,书写教案,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分。

3.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成效。①创编形成技巧和平衡木成套动作。根据教学内容,学生从所掌握的若干技巧和平衡木动作中自行选择符合考试规则规定的动作,将单个的动作串联成套路,创编的过程中自行安排连接动作,最终形成了灵活多样、展现个性的成套动作。在创编过程中锻炼了创新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在考试中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争取好成绩。②创编成套徒手操和轻器械体操。学生在课内根据教师的教授掌握了徒手操和轻器械体操的基本动作方法,学习了部分成套动作,在课余的大量时间里,学生自动形成学习小组,探讨创编,最终形成了互不重复的、风格各异的成套徒手操和轻器械体操。学生在创编动作、安排各节顺序、绘制动作图、书写动作图示的创作过程中,锻炼了创新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③创编形成主题队列队形表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参与和实践创编和组织的全过程,将队列的基本动作以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本研究形成了配乐主题队列队形表演――《走向复兴》。在确定表演主题、选择动作和队形、选择编辑音乐、进行文字和绘图记载、设计表演服饰、演练成套动作的每个环节中各有侧重地对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锻炼和提高的作用。④课内教学实习个性化。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设计和策划20分钟的微格教学,将创编形成的徒手操、轻器械体操和队列队形表演整合成教学内容,策划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步骤。构思和演练之后书写教案。最后,将设计和创编计划以课内教学实习的形式展现出来,每位学生的教学都有自己的亮点,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努力做到新颖和个性化。⑤学生提高认识和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本研究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加深,从被动地、不情愿地跟从到愉悦地参与思考和行动。对体操课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理解,对知识的掌握越来越主动,收获越来越大,消除了畏难情绪,增强了自信心,获得了成就感,提升了满意度。

三、结论

1.研究采用启发式、研究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实践,对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进行了较全面的锻炼和培养。

2.本研究进行了授课教师、体育专业体操专修学生和普修学生阶梯式承接学习的模式探索,具有重复操作性,研究的成果具有普遍性和可重复性,可为体育院校术科课提供行动研究范例,可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共性借鉴。

3.本研究在先前发表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在行动研究领域将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侧重实效性,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余华东.创新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第7篇

关键词 动物组织学;PBL;教学实践;积极意义;具体措施;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 S852.16;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23-02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Specific Measures of PBL Teaching Practice of Animal Histology

YIN Jun CHEN Bing SUN Jing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s of PBL teaching practice were expounded,the quality teachers must have and specific measures of animal histology PBL teaching practice were analyzed,and the important roles of scientific spirit in PBL teaching were stress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animal histology PBL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animal histology;problem-based learning;teaching practice;positive significance;specific measures;scientific spirit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不断涌现的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培植现代教育理念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而且还切实有效地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潜能。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正以它独特的优势走进中国课堂,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又一朵亮丽的花朵。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强调学习主动性,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1]。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自我完善,PBL教学法已成为一种国际推崇的教学方法,并逐渐被我国高校接受并采纳,成为教学改革的新趋势[2]。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填鸭式的教;学生的学也不是知识单向接受式的学。PBL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基础知识,更能够学习运用基础知识去探索未知领域。

动物组织学是兽医专业必修课,在知识构架中担负从机体宏观结构到微观结构,从结构形态到结构功能,从正常结构到病变结构的桥梁作用,是培养创新型兽医人才的重要基石。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动物组织学教学的体会,就该课程PBL教学实践对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进行探讨。

1 开展PBL教学实践的积极意义

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灵感和创新热情,但缺少创新的思维方式、必要的创新技能和明确的创新目标,因此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不变的主题。高校围绕该主题倡导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其中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来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伴随着综合能力的提高,如分析讨论问题,主动汲取知识的能力;勇于交流沟通,乐于团队合作的能力等。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发现新问题,并思考和解决新问题,在将学习推入良性循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开展PBL教学实践教师须具备的素质

结合“动物组织学”课程特点,开展PBL教学实践,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创新素质。

2.1 具有接受教育新理念,践行教学新方法的压力和动力

多年来分科目、分阶段“传道、授业”的教学模式,条块化的知识结构,很难建立起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有义务改变教学理念,主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提升教学效果。动物组织学是基础而又经典的学科,有着成熟的知识体系、丰富的教学积累和相对满意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实践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国家和学校大力倡导PBL教学改革的今天,任课教师应化压力为动力,寻求恰当的切入点,将PBL教学的优势和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起来,渐进地尝试教学改革,同时必须夯实教学基本功,保证对良好教学效果的掌控力。

2.2 具有提高专业素养,开展科学研究的自觉性

开展PBL教学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出了新的要求。动物组织学知识构架完整,内容经典丰富,教师授课感觉驾轻就熟,教学体验良好。但是如果多年仅专注一门课程,不关心相关学科的新发展,则极易滑向坐井观天、固步自封的险境,久而久之,任课教师知识老化,思维僵化,无法胜任教学改革,无法保证PBL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作为PBL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必须勇于接受新挑战,注重知识积淀,提高专业素养;同时,教师必须广闻博览,贯通各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科学整合教学大纲,拓宽专业视野。有了一定的专业高度和广度,教师才能找准开展PBL教学的角度,确保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此外,开展PBL教学对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是展现科学研究的平台,而科学研究是创新思维的载体和实践,科研成果可以丰富和提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教学与科研,最终都将统一于师生素质的提高,统一于教学水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任何课程的任何老师都应知难而上开展科研,完全脱离科研的教学改革最终只会沦为一纸空谈。

3 开展PBL教学的具体措施

PBL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提出科学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解决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创新精神。由于课程特点的差异,不同课程间的PBL教学设计各具特色,虽可相互借鉴,但无定法可寻。笔者结合动物组织学课程特点探索有效的PBL教学措施,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效果。

3.1 集思广益,精心组织和撰写具有创新性的教案

PBL教学法自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比较主流的一种教学方法[3]。由于教育体制、教学传统、教学资源和课程性质存在差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科学的方法是应该是有选择地借鉴,有条件地参考。动物组织学是开设于本科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一年级新生专业知识储备少,只学习了生物学和解剖学等少量课程,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和讨论略有难度的专业问题,这使得本课程的PBL教学开展十分受限。但是,PBL教学的诸多优势提醒我们不可一叶障目,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做的是群策群力,因势利导,思考并尝试将PBL教学理念穿插并糅合到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汲取它的“正能量”。无论何种教学模式,教案的准备和撰写举足轻重。本教研室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摩相关课程PBL教学,并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决定可以进行PBL教学的章节,依据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化并细化PBL教学措施,几易其稿,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新教案,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准备问题,讨论问题,小组展示和总结讨论5个阶段[4]。

3.2 学习和采用新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手段

PBL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对问题的讨论是该教学方法的重要环节,掌控讨论节奏是教师需要学习的新技巧。笔者认为,教师应“努力”不介入学生的讨论,避免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把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讨论内容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当学生讨论内容片面化,出现冷场,乃至陷入僵局时,教师有责任打破僵局,活跃气氛,保证讨论环节的顺利进行;当学生有不当表述却无人提出异议的时候,教师应立即给予纠正,避免错误概念的形成。PBL教学改革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除了问题提出这一环节需教师主导外,其他部分教师应尽力“懒”起来,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提供合适的平台和条件,在可控的范围内让学生自己摸爬滚打,应当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一是充分提供网络资源,使学生查阅资料时有的放矢,效率更高。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展示了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的中、英文课件近10余套,电子书10余部,还有及时更新的期刊论文以及大量学术网站友好链接。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更多专业新动向,吸收更多新知识,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二是要求学生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讨论结果,促使学生掌握实用新技术。“动物组织学”是研究动物体微细结构的科学,多媒体能展示大量的图片和动画,生动显示组织器官的微细结构和结构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讨论结果,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技巧,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可充分展示学生所收集的图片和动画素材,图文并茂,方便学生阐明讨论结果,获得良好的讲课体验。而学生这种通过自身努力探索新领域,获得新知识并展示新自我的成功体验定会激发学生求新、创新的新热情。三是合理引入双语教学,扎实学生英文文献阅读基本功。欧美等地区目前仍处于科技创新的前沿,许多新的研究进展都来自英文读物,因此创新人才离不开扎实的英语基本功。用英文开展PBL教学不现实,也不必要。笔者坚持在PBL教学的总结环节用英文概括章节内容,并反复强化英文专业词汇及其定义。经过准备问题、讨论问题、小组展示等诸多环节,学生对本章节主要内容已经比较熟悉,这种似曾相识之感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英文专业词汇及其定义。

4 科学精神在PBL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精神包括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实证传统以及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它在人类寻求真理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并不断丰富、传播与升华,构成了培养创新精神的持久动力和坚实基础[5]。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讲授为主,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以记忆代替思考,忽略了感知和揭示真理的实证过程,更缺少求知过程中所必须的理性怀疑和批判精神,因此缺乏科学性已成为传统教学模式屡被诟病的主要原因。PBL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学生被置于混乱无序的情境中,必须直面不良情境,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并最终寻求问题的答案。PBL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缺乏科学性的弊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与研究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寓培养创新意识于日常教学之中,是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备课时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出题时讲究新思路,讨论时发表新观点,以身作则,努力树立创新形象,感染并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开展PBL教学,要求具有科学精神的学生,师生团结协作,共同营造有条不紊、严谨求实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必然会逐渐养成勤奋好学、踏实求真的学习习惯,必然会扎实掌握动物组织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夯实基础,创造条件[6]。

5 结语

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为最终目标,就该目标进行的教学改革是形式多样、层出不穷的。实践证明,将PBL教学理论与动物组织学课程特点相结合,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精神。

6 参考文献

[1] 刘忠秀.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

[2] 李泽生,冼利青.麦克玛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1(3):85-88.

[3] SEHNEIDER S,BAZARIAN J,S PILLANE L,et al.Edueatlonal Preseri-pitons: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D[J].Aead Emerg Med,2002,9(10):105-131.

[4] 吴应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国外医学:学医学教育分册,1995,1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