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4:58:36
导语:在经济学思想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中国现代经济学不是从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中“内生”出来的,而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在早期移植西方经济学及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近代留学生群体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学术思想成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独特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缺乏对近代留学生群体经济思想的系统深入研究,留学生经济学学术成就迄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该书以中同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为切入点研究留学生留学期间的经济思想,重点研究留学生博士论文对经济学的贡献。作者论述了留学生博士论文在理论经济学、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农业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工商管理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和经济学等方面的学术贡献,是一部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二、挖掘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史料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学科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该学科一百多年来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是运用中文文献资料,外文文献资料少有运用,存在文献收罗不足的问题,导致中同近代经济思想特别是民国经济思想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许多经济思想没有系统加以研究。比如民国时期的刘大中、蒋硕杰、林霖、何廉和方显廷等的经济思想都没有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甚至没有列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既要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创新,也要有史料的新发现。作者利用从欧美各国收集到的英文、法文及德文经济学博士论文,中国近代留学生在欧美经济学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两方学者在欧美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评论文章等,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变迁,其中大多数资料是第一手资料且第一次运用。
三、提出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观点
Political Economy
一、专业名称、代码:政治经济学,020101
二、专业简介
本专业是“经济学科(门类)”所属“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类)中的基础性专业,也是经济学科各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还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在我国,有时特指的政治经济学。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是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硕士学位点之一。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既有在《资本论》与经济学方面传统的鲜明特色与突出优势,又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崭新特征与现实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专业一直是河南省连续多年的省级重点学科。该专业名师辈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有所成和富有成就的优秀硕士毕业生,成为高校、政府与经济职能部门的高级精英人才。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品学兼优的高级专门人才。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熟悉经济史、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和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对于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较清楚的了解;具有能够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经济类专业适合的相关工作。
1.掌握扎实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四、修业年限
本专业硕士生学制一般为3年,在校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对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按一定标准、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
五、研究方向
1. 经济体制转型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2.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研究
3. 现代企业制度与人力资本发展研究
4. 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7 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为学位课程)。
(二)课程体系
类别
课程名称
考核方式
学时
学
分
开课学期
任职
教师
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第一外国语
考试
54
54
2
4
1、2
公共基础课
1)中级微观经济学
Advanced Microeconomics
2)中级宏观经济学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3) 中级计量经济学
Advanced Econometrics
考试
考试
考试
54
54
54
2
2
2
1
1
2
院定
专业基础课
1)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研究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y
2)《资本论》研究
Research On
考试
考试
36
36
2
2
2
2
导师组
专业必修课
1)经济理论
MarxismEconomics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Socialism Economics
3)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
考试
考试
考试
36
36
36
2
2
2
2
2
2
导师组
学术活动
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听取学术会议报告, 1 学分
1
1
实践环节
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1 学分
1
4
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1)中外经济学名著选读
Selected Materials of Marxism Works on Economics
2)政治经济学前沿
3)经济思想史
考查
考查
考查
36
36
36
2
2
1
2
2
2
院定
院定
院定
补修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
考试
54
≤4
1
公共选修课
1 )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 全校性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类的课程,不计学分。
考查
36
1
3
七、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两部分。总学分50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原则上32学分, 其中必修课22学分,选修课8学分,学术活动与实践环节2学分。论文研究18学分。
硕
士
学
位
课
程
学
分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选修课
学术活动
实践环节
32学分
论
文
研
究
开题报告 2学分
18 学分
中期考核 2 学分
预答辩 2 学分
学位论文 12 学分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既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又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互动教学方式。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1、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导师指导和本学科老师集体培养相结合为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2、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
3、研究生应博览群书,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认真学习基础理论和钻研原著,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4、培养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严谨治学和勇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和能力,使研究生具有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九、学位论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全部学位课程和修满所要求的总学分后,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具有高起点、新视角和前沿性,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由院系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
研究生确定了论文选题后,在论文写作之前,必须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有关该论题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本人的详细研究计划、写作提纲、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研究生作开题报告时,应有包括导师在内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师3-5人参加,教师要对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等做出认真的评议。
论文摘要:当前的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绝大多数仍然是一味追求书本上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为重点,为考试而学习,而缺乏对热点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仍然存在“考完即忘”的现象。“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试图从系统的思想,报着对某个专业知识研究的态度进行教与学,这样可以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为以后的经济管理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1 问题的提出
在近几年的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反映,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上课和作调查报告、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时候,论文质量、论文提交时间、论文所体现出来的理论功底和查阅书籍和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写作的时间和速度以及写作态度等往往与教师预期的效果不一致,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对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点已经很好地掌握,只是在平时的经济现象分析时应用的很少,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当然这是缺乏训练,很少有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测验,绝大多数并没有掌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研究兴趣来消化教学内容。
本文结合《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来探讨基于“课题”模式的教学方式的创新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农业经济学》教学探讨一下如何将理论经济学很好地应用到现实的经济学分析中去,进一步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研究怎么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点,在吸收和综合案例教学方法、课程讨论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课题”模式在应用经济学中的应用。
2 现行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其次,讲授的内容仍然是按照教科书中的内容体系,包括理论分析和政策解读,同时,在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际案例以及教师的调研案例等;最后,考核内容是基于教学大纲规定内容,仍然以期末考试的笔试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从多个方面体现出该教学方法的一些缺陷,当然,这里总结的一些缺陷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教学方式,或许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等,但是,本文认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对现行农业政策的回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种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现行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仍然遵循的是书本知识,对书本知识一味追求,当然追求的目的多样化,有些学生是习惯性对教科书的学习方式,拟将教科书中的内容一字不落的全部掌握,有些学生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等。二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的复习,可以很好地掌握农业经济学理论知识,但是,如果将一些实际案例或者调研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分析,给出的理解千奇百怪,而且与农业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知识的解释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就现象论现象。三是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弱,一些教师带队外出调研通常会反映此问题,很多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学的十分熟练的知识点能够忘记,比如,有几位大四的经济学本科生与本校教师在农村开展调研,即便老师将每一个调研问题讲的非常透彻,他们仍然不理解“非农活动”的含义,因为农户给他们的种种答案根本不可能在书本中找到准确对应的满意答案。
3 “课题”模式教学内涵及实施意义
本文所讲的“课题”并不是指我们的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者自治区规划办、教育厅等纵向和横向课题,而是相当于案例教学,但与案例教学有些微小的差别,很多案例教学都是在任课教师已经早已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活生生的案例,里面的知识点、问题的讨论也是教师或者案例教学的教材中早已经设定好的,而这里的“课题”指的是教师事先并未给定案例,而是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框架,根据学生小组的研究兴趣爱好来选择。学生所要选择的案例不仅仅是活生生的现实经济现状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就所研究案例的某一个知识点和理论框架的应用,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这种方法对于问题的研究要比案例研究深刻一些。这种方式即锻炼了学生收集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又比较全面的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对产业经济学某一个理论框架下的“课题”,需要学生提出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在所研究问题中的应用。
“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并不是让硬逼着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刻苦专研某一个经济学,搞科研,而是,让学生能够在本科教学的经济学基础上对现实经济问题的一个分析和认识能力,或者对本科教学中经济学知识的一个很好的理解与应用,对所学知识的检验。“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包括,能够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突出团队能力。能够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能够利用大一、大二的经济学知识来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能够充分发挥本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课题”形式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应用能力;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4 以“课题”形式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的实施环节的设想
本文强调的一点是“课题”具有系统性,能够将理论知识框架学生自己综合起来。而且这种“课题”具有延续性的特点,因为每一个同学对于《农业经济学》中的某一个问题就其文献综述,所要研究经济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的走势都很好地掌握了,这样仍然可以作为毕业论文来研究。
下面介绍“课题”模式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的基本原理。
首先按照教学计划农业经济学分为几大教学内容板块,采取每一个教学板块作为一个“课题”单元。然后,在授课过程中,按照自然班级将每一个班级分为若干研究小组,每一个研究小组需要在几个理论框架的每一个理论体系中选择一个“课题”,这个“课题”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本模块的理论体系,选择其中一个农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周期是本模块的教学计划执行完毕。
“课题”模式的教学实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讲授基本知识。这一阶段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将知识点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体系给出。教师在这一个基本作用是在于将每个部分的理论框架和目前仍然可能存在的争议讲授给学生,例如,农产品市场理论中,只给学生讲授理论框架和基本知识点。第二阶段:学生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小组在教师讲授的知识框架下就某一个农业经济问题时自己查阅大量的文献和所研究的现实问题的现状、本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基础上自己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的理解。例如就某一个题目“市场不完善背景下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问题”,这样小组将会对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用市场环境、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各种指标来分析,并且,在分析中会分析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各种衡量指标的计算、理论含义及其如何应用。第三阶段:课堂讨论。这一阶段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每一个小组均需要将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教师在研究问题讨论过程中,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位、或者不透彻的知识点、或者不全面的需要加以重新解释,当然,有些知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也并不是很好地能够掌握,其实,教师也是在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过程。然后,与学生进行就某一现实产业经济现象进行探讨,先听一听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看一看学生在以前面的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然后,针对学生的思考和分析,教师就此问题展开对该知识体系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此问题得到更好的理解。第四阶段:巩固和继续完善、跟踪研究。这一阶段主体仍然是学生本人,或者小组研究。主要是在第三阶段的讨论的结果中寻找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的深化,或者改进或者延续。
关于本方案的考核问题。成绩分为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是以小组的“课题”的成绩为标准,记团体成绩。最后一次是个人对本科程某一个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就某一个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点作理论综述的课程论文。
5 “课题”模式教学方法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学生与授课教师相结合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在这里继续强调这个问题,主要是用来说明,“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与授课教师的紧密结合,不仅学生从理论体系的掌握、重点和难点的理解等,而且学生需要将自己融入到课程中,学生主动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的角色,同样,老师也是课程学习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某些理论框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分析。
5.2 与导师制(导师教学科研活动)密切结合
导师制是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应用专业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机制。“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不仅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方法以及授课内容,而且学生的指导教师日常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指导也是密不可分。这就要求导师从专业的系统性学习的目的出发,引导学生将专业课程的学习常规化、系统化和创新化。
5.3 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密切结合
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本科专业在理论和实际研究的一种具体应用,是考验学生专业学习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要求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相结合,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按照某一门专业课程某一部分的理论体系或者知识点展开研究和应用,而是通过“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创造一种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邬滋,论专题教学与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3).
[2]汪冠群.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支持体系建设刍议[J].当代经济,2009,(14).
[3]张春凤.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能力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教学障碍;创新路径
一、新制度经济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科斯1937年的著作《企业的性质》,而其兴盛则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制度经济学致力于考察制度非中性环境下如何实现制度分析与新古典理论的耦合。它在放宽新古典经济学前提假设的同时,采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来研究制度问题,努力把制度分析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并引入了以交易费用和产权等概念、研究视角为内核的理论体系,对现实经济世界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所以又被称为“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这区别于抽象掉制度因素的新古典经济学,后者由于脱离现实世界而被称为“黑板经济学”。由此,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逐步渗透到经济学各领域,并悄然成为经济学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常识之一。可以说,在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的学术界,以制度为主题和标签的“思维范式”已然成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1991年、1993年和2009年新制度经济学的三位重要代表人物科斯、诺斯和威廉姆森先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无疑提升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全球影响力。新制度经济学的独特视角和理论范式契合了转型国家的理论需求。20世纪80年代末,以交易费用、产权、契约、企业、制度变迁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经济学开始传入我国并得到迅猛发展,以其理论方法研究我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如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等热点问题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高校全面传授新制度经济学别具一格的理论观点、研究视角、分析方法势在必行。所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一直被列入我国高校教学计划之中,成为国内多数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有的高校还设置了新制度经济学硕士点或博士点。[1]在教学实践中,新制度经济学的讲授有助于学生运用其理论解释与分析中国经济现实问题,以及深度参与经济学理论研讨和撰写学术论文,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思维能力。
二、我国新制度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作为一个兴起仅半个世纪的经济学新分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尚未成熟。而且,我国开设和研究新制度经济学课程起步较晚,所以各高校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均显露出诸多局限性与缺陷。
1.从教材视角剖析教学内容。
虽然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视角独特、思想已经广为人知并且被广泛应用,但其理论体系尚未成熟,明显区别于其他成熟的经济学分支。对新制度经济学进行过研究的学者不难发现,该理论体系庞杂、概念和逻辑不统一、新成果层出不穷、争议此起彼伏,且基本共识和学术规范有待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就国外而言,新制度经济学教材并未完全按教材式规范来编写,最初的内容是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经典论文的汇编,之后演变为不同学派观点的文献综述,发展到现在的教材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发展时期具有承继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大体勾勒出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与经典内容,为各国学习和研究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入门的基础知识,但仍表现出“思想史杂陈”的特征,在概念、术语、假设前提和逻辑系统上千差万别,尚未形成以教材式规范来呈现的普遍共识和结论,容易使初学者最后陷入无所适从、无处下手的困境。[2]就国内而言,一些新制度经济学教材将关注重心放在了叙述及解释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上,由此形成了理论性较强和内容较抽象的特征,还有一些新制度经济学教材试图“另辟蹊径”,依照作者自己的逻辑框架、学术观点构建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重新创立一套符合国内教学需求的新制度经济学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完善及推广,但由于这些教材在某些观点上属于“一家之言”,同时也省略掉了一些通常被视为学术共识和基本常识的部分内容,导致初学者在理论结构上存在缺漏,以及在学术共识与作者个人观点之间难以甄别,容易被“误导”,最终感觉整个理论体系晦涩难懂与枯燥乏味。
2.从教学实践洞察教学方法。
透视我国新制度经济学教学实践,不难发现,教学方法存在诸多缺陷与短板。首先,由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内容抽象与理论性强,且理论体系与学术规范还有待完善,所以各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比较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较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而且,案例教学实践也暴露出各种问题,如直接采用学生不甚了解的国外案例而疏忽实用的本土化案例;选用的国内案例素材不具有针对性与典型性;分析不到位与不深入,不能有效促进学生通过分析本国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来深入参透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其次,在传统的新制度经济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注入模式较为盛行,学生和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很少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基本成为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其中的“独角戏”,这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其对一些概念、观点、理论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以及无法培养和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再次“,填鸭式”教学的推行使得大多数高校忽视将文献阅读法引入教学实践中。“灌输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了解交易费用、科斯定理、制度变迁等理论的基本内容,但无法使其掌握理论的来龙去脉、演进历程以及实际应用。而经典文献清晰呈现出学术渊源,其逻辑分析和问题解释能力较强。显而易见,阅读经典文献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推动其更系统、更深入地掌握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结构,不断提升专业理论素养与综合能力。
三、我国新制度经济学教学创新路径
为有效提升新制度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须确立以教学交往性、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知识建构性为典型特征的现代教学范式。这要求我们以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重点突破口,全面创新教学思路与教学路径,由理论传递向既传授理论也传授方法与培养综合能力转变。
1.完善与变革教学内容。
高校应从教材选用与教师讲授两个层面入手,不断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实现教学内容规范化、合理化与多元化。其一,在教材选用上,应重点关注国内外比较权威的教材,同时注重多样化与丰富化,即以一本教材为主,多本教材为辅。值得强调的是,鉴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需求考虑,主教材应较为规范、系统、全面,且不宜太复杂、太难及带有浓厚的专著色彩。同时,教师在实际讲授过程中,也应依据本科阶段的学习特点,对主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调整。其二,教师需注重吸取各教材之所长,并采用中国思维方式与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国际范围内所公认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内容,同时对国内外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进行对比与梳理,探索一条介于“思想史杂陈”与“一家之言”之间的“比较—综合”式路线,提炼国际视野下的理论共识以构建符合教学规范的逻辑框架和理论范式。其三,教师必须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及向学生传输学术前沿动态,不断补充与更新讲授内容。在迄今为止存在争议的一些学术观点上,还需充分挖掘学生独立思维潜能,激发其从独特视角形成独特观点。其四,除了阐述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学术观点外,教师还应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引入其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与融合,使学生能用新制度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2.优化与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打破陈规,从教学实际出发,着力营建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不断增强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及教学互动性。其一,重点结合本国发展实际,完善与深入推进案例教学法。首先,教师应利用网络、书籍等各种可获取资源,精心收集既具有针对性也不乏多样性的素材,并注重尽量选用具有现实性与典型性的国内案例,尤其关注当前持续升温达到关注沸点的经济社会现象与问题。其次,克服“只重案例,不重分析”的普遍缺陷,激发学生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原理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根源及消除障碍的治理对策。其二,依据新制度经济学之特点,大力倡导与推行文献阅读法。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争论接连不断,要客观、正确地做出判断与取舍,除了要理论联系实际外,更重要的是在大量阅读经典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推敲。教师应向学生列出重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包括专著和论文),学生可从中选择各自感兴趣的专著和论文反复阅读、比较式阅读与讨论式阅读,甚至可以撰写读书笔记以深化理解和强化交流,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与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其三,全方位与多层次推行问题教学法,激活学生主体性和教学动态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创设问题情境,构建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思考、课堂讨论和课后交流的创造性教学方法,旨在改变教师单一信息传递模式为信息全沟通模式,不断建立健全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与互动机制,这不仅可以推动学生认真学习本学科知识,以及建立行之有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自主学习方式,也能促进不同思想观点之碰撞与交锋以实现理论升华。
参考文献:
[1]刘甲朋.新制度经济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网络财富,2010,(1).
关键词:多样化;考核体系;课堂教学;小组讨论
在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本科课程设置中,大部分课程都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其考试内容多以知识性问题为主,最终分数通常以平时成绩与期末笔试成绩进行加权平均而得。这种考察方式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考核不足,导致出现了诸如平时不看书,课后不复习,考前背考试范围,临时突击应付考试等现象。如此的考核方式,往往会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致使学生以考试分数为目标,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导与锻炼,不利于学生各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容易引起“读书无用论”的偏执想法。为了使高等教育培育出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必须对传统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与时俱进的多样化考核方式,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个体各方面能力的成长。
本文将以《发展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为例,进行多样化考核模式的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从方式对多样化考核的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力求说明多样化考核模式的作用及影响。
一、多样化考核模式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分支,主要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以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理论、政策和策略以及发展途径,丰富经济理论,开拓经济分析思路,进一步掌握经济分析方法,从中吸取其精华和相关国家行之有效的经验,并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对我国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宏观科学的认识。
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资源、结构、战略与制度四大类,全方位地考察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以及伴随经济增长的各类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最后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而且笔试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课堂发言、课后调查等)、学习投入等都没有恰当的考评。鉴于此,在重庆工商大学2009级经济学班的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多样化考核方式,并在结课后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多样化考核的效果与不足。多样化考核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小组式讨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和自主性,在开展教学时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平时讨论与考核。以3-4人为一个小组,学生们自愿组合,不指定组长。每次案例讨论或发言,每位同学拥有均等的机会,采取的是自愿、主动上台的方式。计分原则是教师会根据发言同学的表现进行打分,分数会纳入整个小组的平时成绩,只是小组内未发言同学的分数仅是发言同学的50%。在小组式讨论的初始阶段,如此捆绑式计分并没有引起所有同学的关注,每次发言的小组基本都一样。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教师可将平时讨论的成绩占总成绩比由传统的20%调整到50%。由此,同学们发言的踊跃度大大提升。
2.案例分析。发展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已经说明这不是照本宣科的一门课,需要大量的教学案例来充实课堂。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每组同学都需要搜索并查询与课程有关的案例进行点评。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同学们寻找的案例不仅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案例,还会包含某些行业领域的发展模式,甚至还有自己家乡发展情况的介绍及发展瓶颈的判断等。案例分析与小组式讨论是一体的,其计分方式纳入小组式讨论。
3.课程论文。为了避免笔试考试带来的束缚作用,使学生能从自我学习中收获更多,采取了“课程论文与口头汇报”的方式进行期末测评。小组或个人都可以提交一份课程论文,如果是小组提交,组内每个人得分会按照名字排序进行缩减,以尽可能规避挂名不做事的行为。课程论文要求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和分析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或村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讨论其发展的优劣以及存在的问题。课程论文的打分不是由教师一人决定,而是采取由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打分的方式,最后与平时成绩一起按一定的权重进行计算,最终确定每位同学的期末得分。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在多样化考核框架下实施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于此考核方式的态度与想法。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率为95.83%,且采取匿名调查的方式,能够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有效性。问卷共有21道题目,分别是关于发展经济学课程体系、考核方式中的三部门内容进行提问,采用五分法表示五个等级:完全同意,同意,不能确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
下面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别从课程体系、多样化考核方式、意见与建议等方面分别进行说明。
1.课程认识调查。关于学生对《发展经济学》课程的认识,一共有五道问题,分别是关于发展经济学理论、作用和意义的提问。
所有学生都认为学习发展经济学是很有价值的,不仅能了解造成国家经济差距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更能理解发展中国家基于优势的发展战略与未来发展趋势。86.95%的学生认为发展经济学的书本内容稍显陈旧,希望能结合当前社会的问题进行分析。
2.小组式讨论调查。关于小组讨论式教学的问题有五道问题,分别是关于小组发言、计分方式、作用等方面,调查结果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是认可小组讨论式的成绩计算的,将同学们进行捆绑式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思考,还能从小型竞争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了课后复习与资料查询的机率。
对于小组讨论的平均认可达到了82.08%,有少部分同学不赞成小组讨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因为不发言的同学也能依次得分,会导致部分同学更加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发言时间和机会很有限,大多数时候都被积极活跃的同学抢去;③小组式讨论易造成两级分化,应当多照顾沉默的学生。
3.案例分析调查。关于案例分析的问题也有四道题,分别是关于案例寻找、讨论方式与效果等方面,调查结果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85%以上的同学是非常认可案例讨论的,不仅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更能促进同学们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案例进行讨论,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还有以下几点问题尚需改进:①由于小组较多,所以占用的时间较长,导致部分小组发言机会较少;②呈现案例多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现,同学们建议可以以类似《金砖之国》的视频进行案例说明。
4.课程论文调查。关于课程论文有六道题,分别是关于课程论文的优劣以及与笔试考试的对比等方面,调查结果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一直处于笔试考试压力下的学生们来讲,笔试的积极作用非常小,对于其能促进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提高积极性等大多数都是不认同的。相反,采用课程论文与口头汇报的方式考察知识内容,将学生所想、所见、所听结合所学写入论文,并通过文字与表达进行全面考核,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
当然,由于现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部分同学会采取一些不良方式逃避论文的自我思考与写作。
三、结论
总体来看,多样化的考核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促进学生课后学习与资料搜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多样化考核模式的探讨和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还能促使教师更多地思考并创新有效的教学方式,并从问卷分析中了解教学方式的优劣,进而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探索多样化考核模式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积极主导考核过程,力求规范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思想教育让同学们明白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韦海鸣.经济管理类专业多样化考核体系构建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2]贾良根.发展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海燕.双重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6):290-292.
[4]徐丽香,万家富.目标教学法和多样化考核形式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00-105.
宋承先指导的1987级硕士、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明海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听宋先生课的情形。那是1987年的9月,天气还留有夏天的燥热,坐在学校一教一楼的教室,还能听到窗外的蝉鸣声。
张明海的心情却没有这么轻快,他正试图艰难地跟上宋先生的思路。宋先生吸烟,上课时也常常右手擎烟,左手托着代替烟灰缸的烟盒,讲课的思路也像烟雾一样散开。他常常提到一种理论,给出一些精辟的评判,又瞬间去讲另一个似乎并不相关的经济学家,也并不完全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和范围。
宋先生根据前沿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的现状,给研究生开出多门专题讨论课,其中包括经济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激进经济学和通货膨胀。讨论课的地点也时常变化,张军就曾在自己的寝室等过前来授课的宋先生。宋先生带着手写的讲义,上面是各种颜色密密麻麻的批注。同学们围坐在桌子旁边,宋先生讲到得意处,还会敲敲桌子,示意学生看讲义。
在武大和南开求学的日子
青神,属四川眉山,以祭祀蚕从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山民多植桑养蚕,宋承先即出生在这里。他的父亲是位数学老师,母亲和姐姐则打理着家里20余庙山田,植桑养蚕的收入帮助宋先生完成了学业。
1941年,宋先生考入了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时局动荡,生活艰辛,师生大多极清贫,但教学和研究工作仍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仅如此,武大还积极延请愿意来华的外国学者来武大讲学。宋先生也就是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教育,并在毕业后进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三年后获得了当时国内所能授予的最高学位,硕士学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在上世纪30年代初汇聚了众多从国外名牌大学得到学位回国的学者,有博士学位者占老师的一半以上。其教学中,即要求深入学习西方经济理论,也极重视考察中国经济实况,鼓励师生进行社会调研。抗战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唯有经济研究所因创始人何廉在重庆政府任职的缘故在重庆重建。老师虽有流失,但何廉(耶鲁博士)仍任所长,方显廷(耶鲁博士)、李卓敏(加利福尼亚博士)、陈振汉(哈佛博士)等老师也仍旧授课。
根据资料记载,宋先生就读研究生的第一年主要接受基础学科训练,包括近代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高级统计学、社会科学方法等。第二年则从事专门学科研究,并开始撰写论文。宋先生为何选择《经济进步与经济恐慌》为硕士论文题目,我们已经不可得知。但这两年无疑为宋先生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潜心学术
宋承先在早年经济思想史扎实的学习中,将马克思经济思想置于整个西方经济学脉络中考察,这帮助宋先生深入了解马克思经济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和之后西方经济学的分化。复旦大学在1977年到1983年间出版了一套《资本论提要》,前三卷由资本论专家张薰华与洪远朋老师写作,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第四卷则由宋先生执笔。
上世纪50~60年代,宋先生专注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引入,写作了数部评价西方经济学的著作,包括《马尔萨斯经济理论批判》《论重农主义》《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批判》等。
改革开放之后,他开始系统介绍西方经济学中可以借鉴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学说和方法,先后出版了《增长经济学》《当代外国经济学说》《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等著作,同时还在积极翻译外国经济学著作。
《现代西方经济学》上册1988年出版,这是宋先生倾注极大心血编写的一本教科书。宋老师自道“本书如有任何特点的话,是在适当的地方,用对比分析的形式,陈述了我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些心得体会。”这一年,宋先生已经68岁了,年岁日增,身体抱恙,但他希望尽快写就《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完成包括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系统论著的心情更加急切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明海常常下班后夜晚到宋老师在复旦第七宿舍的家中拜访。他记得宋老师书桌上总是摊开一大堆稿子,桌子玻璃下还压着纸条,简单地记着国外某个经济学家的生卒年月。
在女儿宋慧毅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在那一方靠北的斗室中伏案写作,每次回家,映入眼帘的总是背影。在这种高强度的思考和写作中,宋先生一直保持着一种规律的生活,晚上九点钟入睡,早上七点钟开始写作,每到饭点,夫人做好饭摆上桌,宋先生的思考告一段落了,就出来吃一点东西,然后返回去继续工作。
1994年,《西方经济学》(下册)出版了,规模比上册更添10万字。三年后,77岁的宋先生再次对书作了修订,添加了公共选择理论、信息经济学等前沿内容。《现代西方经济学》初版发行后20年间已经累计售出近一百万套,帮助了大批希望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学子。
在学术上,宋先生是自信的。上世纪80年代,急剧变动的社会经济环境每时每刻都在给经济学家提出新的问题。宋先生也开始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来对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有效的对策。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现状和政策发表了大量论文,其中相当部分关注通货膨胀这一重要问题,宋先生坚定反对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膨胀、投资饥渴和货币超量发行造成的,是“需求拉上”型的,对经济发展有害;认为中国并不是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所说的短缺经济,而是潜在生产力逐渐释放后的结果,是为了发展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此外,他还强调价格改革在整个经济改革中的先导作用,主张应当允许一定的财政赤字。这些论文中的28篇后来作为专著《过渡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在书中,宋先生回顾十年前写的论文,自述“现实的发展证明我是正确的”。
但在真理面前,宋先生是绝没有傲慢的。陈鸿仪还记得,每次课上有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宋先生无法当堂回答,他从不装懂或者含混过去,而是非常诚恳地告诉学生:“我也没有答案。不过你可以从某某经济学家的某部著作中去找一找。”有时候,学生已经把自己过去问的问题忘记了,他却会在某一次课上告诉这个学生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并给以详细的解释。
在这里我想首先强调一下有关于“保守”的概念,本文中所提到的保守并不单单指是思想的陈旧、对于固有模式的追捧,此处的保守更多的是强调关于对大学生思想的认知。 草草数万字结束了我的大学毕业论文,结束之后才发现原来需要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不仅仅是关于大学毕业论文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于一种“态度”的思考。 很庆幸的一件事情--在大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终于在学业(不敢称其为学术)上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向,思考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十分不幸的是--我在自己喜欢思考的问题上不可避免的重新回到了原有模式的禁锢与限制。 某人说:“研究生都写不出什么东西,本科生能写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的确,现在的教育模式(我并不是批判此种教育模式)让我们学会的更多的是“模仿”,而并非由思考引发的创新。此时可能会有人发出反对的声音:“大学里不是也有有能力的人么”,“人家怎么就学习这么好,你学习不好是你自己的责任”,“你就这样吧,你也想不出什么道理”诸如此类的话语。
我承认人的差别性,但是在早已不是“精英教育”模式的今天,大学生如何在大学里成才或是仅仅说“我--如何在大学里成才”,成为了我思考的主要问题。毕竟现在的大学生活就像“大锅饭”一样,做什么都是“一群一群”的,但多少学过点儿经济学的人都明白,一旦人们的行为出现了集群现象,那么人们获得的利益就会越来越小。上大学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只是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阶梯。 大学里多少有点儿“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懂得--思考。但是,也不排除很多人只是在按照一种“被动的模式”进行发展而已。前一种人会在进取中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我,而后一种人也只会为自己眼前的成绩而欣喜若狂。 思考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引申出的创新才是人生的转折点。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特殊性,我们学会的不应该是如何走别人的路,而应该是怎样提炼他人的人生走好自己的路。 大学毕业论文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尚且不提直接拼凑抄写之同学,我们只讨论关于自我撰写的那一小部分。 大学四年第一次被老师认认真真的指导论文,第一次和老师正正经经的探讨关于论文中的问题,其实,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但是,这种享受也仅仅是一种短暂的美好回忆。 与毕业论文相比,我更喜欢在日记中抒写很多我对于经济现象的思考。其中原因有四: 1、有些人认为我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思考,根本就不会写出什么好文章。或是说,写出来之后,除了身边三五好友可以互相讨论,我们没有更加激烈的思想交锋的战场。 2、抄袭的模式已经固定在了很多人的头脑当中,除非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否则就算是你思考良久的文章也会被当做是“参考”他人文献而拼凑出的“成果”。 3、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为了答辩之后顺利毕业,所以面对毕业,大家都是风险的回避者,“安全第一”成为了论文撰写的“指导思想”。 4、论文需要层层审批,句句需要斟酌,篇篇需要把关,可以说,很多思想是不能直接出现在文章中的。 综上所述,这就造成了很多同学的文章缺乏新意,缺乏思想,就像是包了一层皮的骷髅。 我和很多同学讨论过关于文章撰写的问题,一部分人想过要自己写,但是更多的人因为“麻烦”而最终放弃了大学中最后一次自我思考的机会。 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悲哀。四年的第一次“学术探讨”竟然是即将毕业的时刻。
格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阐述了一种关于他写作的态度,即:即使文章中出现缺陷,也不要轻易的去否定和更改原有的文章,最好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思想重新抒写,然后作为原有思想的补充。这种观点是我十分欣赏的,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思考了许多问题,但最终不得不因为篇幅问题删减了很多很多。 文章需要一种完整性,需要一种思考的连续性。当然,为了大学能够顺利毕业,我也只能很无奈的“破坏”自己思考的产物。 很无奈。 我不满意自己写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的工具他够格了,但是作为自己“思考”的产物,他还差的很远很远。 我承认,我只是一个缺乏社会经验,还处在凭激情思考问题层面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已。但是,我可以在我自己的“地盘”尽情的思考我自己的人生。 创新需要他人认可么?努力需要他人认可么?
我们现在做的一切需要他人的认可么? 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也相信,这种认可是少数的,也许只有自己--这一个人。 最后一句话,送给身边的几位好友:别太在乎周围人的看法,除了考虑某些问题以外,我们还是应该思考思考经济学里的那句名言“逆经济风向而动”。 好了,思考到此为止。论文出处(作者):
煽情de毕业论文致谢
(一)次优原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
构成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框架的经济哲学基础。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给出了“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形式化证明:以利己行为动机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将会导致(帕累托意义下的)最优———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然而,现实经济中更普遍的情况是,经济环境与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型完全不一样。此时,结果还会是帕累托最优吗?195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执行微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弥补现实经济和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条件之间的差距,因而能使经济达到或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195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次优理论”(TheoryofSecondBest)证明,在不能全部满足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微观经济政策成功地弥补了现实和假设条件之间的差异,政策的执行也不能保证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1956年,经济学家李普西(R.G.Lipsey)和兰卡斯特(K.Lancaster)总结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简单地说,次优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它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次优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说明。曲线PP表示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Ⅰ、Ⅱ表示社会无差异曲线。如果经济是完全经济市场,则福利最大化均衡点在E点。假定经济系统中存在一个约束条件(由直线AB表示),使得经济难以达到直线AB右上方的商品组合,最优点E也无法取得。因此,社会最优化问题是在AB线的约束下争取(由无差异曲线表示的)福利最大化。显然,约束条件下最优点在F点,即无差异曲线Ⅰ代表的效用水平。从最初均衡点E点满足的条件程度来看,A、B两点都优于F———前两点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是有效的。但是,点F明显地比技术上有效的点A与B更优。这显然否定了这样的论点,即如果帕累托最优的所有条件不能全部满足,则满足某一部分就是最好的政策。次优理论的一般意义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E.Meade)所讲的一个比喻来说明。设想一个人,他想登上群山的最高点。在朝着最高点行进的途中,他将不得不先爬上一些较低的山峰,然后再下山。因此,下面的说法并不正确,即为了达到最高点,这个人应该始终向山上爬。再者,由于最高的那座山被不同高度的群山环绕着,因此,当他爬到一座山后,很可能要攀登的是另一座较低的山。所以,任何朝着最高点移动,一定都会把这个人带到更高的位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最优均衡结果的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那么结果和最优之间的差距并非与条件满足的程度成反比关系。因此,如果最优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最优化问题将是不同于原来的另一个问题,需要重新求解,而不是原来问题的“简化”。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内容比重和方法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能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必须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一定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应该以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能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二、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因此,应该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情况下才可以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助,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优劣排序就逻辑结构而言
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经济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基本部分。为了达到按照次优原理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学习和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计量经济分析对计算工具的依赖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依赖于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升级,使得计量经济分析基本上采取各种专业软件完成,比如AMOS,AUTOBOX,DATADESK,SPSS,EVIEWS,MATLAB,GAUSS,STATVIEW等。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依赖其中一种软件进行。国内大部分教科书都以EVIEWS作为演示逻辑过程的软件,其界面操作是教学过程必须包括的内容。但是,利用软件操作的计量经济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分析基本方法之上的。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基本的计算步骤都包括回归方法、统计检验、计量检验及修正四部分。因此,基本方法的教学应该是首要的内容,依据它进行软件的应用,一方面练习基本步骤,另一方面掌握分析的基本技能。计量经济学不是统计学,因此上述两方面的纯技术内容需要在经济学原理的规定下实施。任何参数都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常识。与此同时,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参数的经济学意义可以通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内容没有做出恰当的选择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内容,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内容必须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择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应该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一定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应该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能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应该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应该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可以放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使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应该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内容,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应该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一、面向*农业与农村经济建设,积极开展专题研究
*农业经济学会二十多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学会既不是一个政府,也不是一个企业,作为一个群众学术团体必须要有明确的办会方向,*农业经济学会始终坚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广大农业经济工作者,广泛开展学术研讨,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成果的转化、提供政府宏观决策参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指导思想。
*6年,在广大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会先后承担了来自自治区世界银行办公室、*生产建设兵团计委、自治区计委等有关部门的课题研究工作。主要有:《*南疆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证分析研究》、《新阶段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机制与模式研究》、《*南疆农村建设模式与途径研究》等国家级、自治区级横向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
并且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6年6月,受呼图壁县发改委的委托,学会组织20余人,在呼图壁县开展了为期10多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活动,并写出了10余份专题调研报告,完成了“呼图壁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呼图壁县高效农产品园区示范项目规划”。受伊吾县政府的委托,于*6年,组织了8名专家,承担了“伊吾县有机农产品发展专题调研”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伊吾县有机农产品发展规划”。
这些课题紧密结合自治区和兵团发展的实际,为*农村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此外,在今年学会扩大了对外交流的力度。已经与意大利、奥地利、泰国、澳大利亚国家建立了课题研究合作。由欧盟资助的《欧亚特色高品质有机食品营销网络的构建研究》课题,已经开展了二期,取得很大的成绩。由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资助的《*草原建设效益评价》课题也进一步研究中。
这种从实际出发,依托会员单位,开展专题研究的路子是符合*农业经济学会发展特点的现实选择。
二、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兄弟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
*6年,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以及各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会邀请南京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知名学者来*进行专题讲座,并就*新农村建设、*财政问题等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座谈一年来,学会共组织会员14人次出席了国际及全国性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主要参加了由国际畜牧大会、中国农业经济学研究生教育暨农业农村发展国际研讨会首届伊犁河流域农业开发与保护技术研讨会、*农业科技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研讨会等各种国际、国家级和地区级学术交流大会,并提交了10篇学术交流论文。
三、认真组织和参加自治区科协、自治区社科联组织的各项活动
农业经济学会已经成为隶属自治区科协的学会,学会积极参加自治区科协组织的各项活动,各项工作受到科协的好评。根据自治区科协的要求和安排,农经学会协办“*首届博士生论坛”,参加了大会的部分组织工作,并积极参与论坛中学术论文收集、参评等前期、后期工作。为论坛的胜利召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积极参加自治区科协组织的各种学术会议。
四、搞好基础建设,不断拓宽学会服务范围
为了更好的工作,本届学会理事努力改善学会工作条件,学会换届以后,*农业大学在7号教学楼为学会提供办公场所,学会办公设施得以改善。同时加强了学会领导班子的团结,尊重了调动了理事单位的积极性。
五、努力办好《*农村经济》学会期刊
在原有的基础上,*6年扩充了《*农村经济》杂志编辑部,为会刊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不仅具有一般学术杂志的功能,同时也是会员进行学术交流的园地,是学会与会员联系的纽带,也是兄弟省区学会了解*农业经济学会的一个窗口。*6年,学会编辑部共编辑发行了4期30余篇学术论文,合计印数3600本。所撰写的论文在政策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各有所长,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会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理论书评和业务能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今年,学会秘书处一文摘的形式编辑发行了《中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