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质量工程师总结与规划

时间:2023-03-07 14:58:43

导语:在质量工程师总结与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质量工程师总结与规划

第1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技术人才;嵌入式系统

1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根据前沿科技发展方向培养社会需求工程技术人才服务[1-4]。

2卓越计划培养目标

2.1创新性。现在各学科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应用层出不穷,创新思维推动生产生活不断进步。新型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学习各种新技术、新方法,融合凝练新灵感、开辟新思路、总结新方法,运用创新精神解决新问题。2.2校企联合。高校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是为了服务多样化的企业。因此,不同企业对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要重点考虑的。为了调高专业人才培养的精准性,需要高校和企业联合沟通。企业提出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高校根据不同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和企业的技术更新、新产品研发等内容不断修订人才培养计划。2.3形式多样。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理论课程中要保证打牢各专业理论基础,再配合集中实践环节、各类学科竞赛、产学研体系,以不同的培养模式加强人才的工程培训。

3嵌入式系统课程改革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的知识主要介绍了以各种微控制器为核心、软硬件课剪裁、方便嵌入各种应用环境中的控制系统。理论知识中包含很多的结构原理、程序设计和应用电路。如果只是讲解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很快就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就需要配合一定趣味性的实验,或者一些可以具有科技感的科研设计,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知识的直观应用。比如结合学生学习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智能校园管理系统的设计中。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的现状,开启发散思维,提出一些改进的创新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介绍相关的前沿技术、解决方法和具体应用。以信息专业为例,物联网技术推进各个行业的改革,为各个领域提供便捷的信息感知手段。校园中教师和学生对教室等场所的利用信息和运行状态也希望获得及时、准确的结果。引导学生设计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设计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信息采集系统结构、网络拓扑组成及通信方式等。比如,信息采集系统采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组网简单、功耗低、可靠性高、延时短、网络容量大等特点,是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主要方式。信息采集系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感知终端模块,感知终端模块主要进行现场数据的采集。②数据采集节点,数据采集节点主要负责对数据采集模块所传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将各类感知数据资源进行融合,减少网络资源的浪费。③数据汇聚节点,数据汇聚节点主要是网络中的协调器,负责将数据采集节点发送来的数据进行保存,并且与上位机进行通讯。④上位机,上位机主要是与用户进行交互,用户可以进行数据的查询,也可以进行控制信息的命令。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工程实践中要应用哪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系统测试方法等。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成熟应用结构的基础上加入创新点。

4结论

现在很多高校参与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行各个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探索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层次差异化培养方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各个学校正在摸索并形成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和培养项目。不同的专业也需要在应用领域,参考主流技术的基础上形成各专业的工程师培养计划。

作者:有鹏 李富强 刘勇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新成,朱建军,赵春锋,唐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训练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23-226.

[2]毕萍,刘毓.面向“卓越工程师”目标进行“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90-193.

第2篇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at the practice teaching is weak for the course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liability, the experience typ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hich simulates the occupation role of quality management for modern enterprises is proposed. This experience typ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ried to put the students in the scene of the real quality management work process of enterprises, and mad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how the work of compilation and examin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be done in modern enterprises, makd th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correct using proces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and tools such as quality inspection, quality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in modern enterprises, result in improving their engineering qualities and occupation service ability.

关键词: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能力

Key words: course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liability;experience type;practice teaching system;occupation service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260-03

0 引言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是工业工程专业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核心课程[1],它从质量哲学、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技术和质量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系统地讨论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活动中质量问题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状况[3,4]。因此,构建与现代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进行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工程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重要保障[5]。

1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1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遵循着“质量管理工程师的工作岗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业务操作和行动-业务操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学习”这样一条逻辑主线。首先从质量管理工程师服务的工作岗位入手,调研质量管理流程、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工程师的岗位工作任务,然后根据质量工作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能力要求,分析、归纳和总结形成不同的业务操作和行动领域,最后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设计,实现操作和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知识结构的转换,从而构成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

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应充分利用工业工程专业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有资源,采用整合、充实、提升的方法,基于体验平台,着力营造真实的现代企业工作情景,让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单项角色、各项角色和综合职业角色的训练,从而具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完成工作技能和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质量工程师的职业能力。

1.2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环节,分质量管理认知、质量控制工具和方法的技能训练、质量管理工作过程综合实践三个层次。

课内实践环节包括仿真实际操作实验和基于真实项目的课程设计,训练学生将课程中的质量检验、质量分析和改进工具运用于职业岗位的能力。开设的实验包括minitab软件的学习与应用、工序过程能力实验、过程质量控制实验等;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的课程设计则是教师从现代企业提炼的质量管理项目作为设计题目,基于项目工作过程,将学生按岗位职责分工,分别设计质量解决方案。

课外实践环节以工业工程专业实习基地或工业工程实施较好的企业为背景,通过现代企业的认知和生产实习、单项仿真性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全真企业项目实训,训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质量控制方案和灵活运用质量方法和工具进行质量控制的工作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等综合职业能力。

质量管理认知实践在企业实习基地进行,主要对企业生产质量的概念、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有个初步认知,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质量工具和方法的技能训练通过课程实验与课外实训共同完成。如学生首先通过对具体产品加工工艺过程的企业实习,了解影响工序质量的主要因素、测量手段和方法造成的样本数据误差、控制图的表现形式等,然后在实验室通过对产品的数据采集、分析,利用计算机软件,学习和掌握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工具。质量管理工作过程综合实践则是企业与学校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通过课外项目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整个产品的质量控制过程,掌握质量管理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法的灵活运用及质量方案的改进和优化设计等职业技能。

2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2.1 课内实践环节的实施方式和过程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课内实践环节,通过课堂实验的方式和课程结束后课程设计的形式实施。

课堂实验时,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通过对实验零件的加工、抽样方案设计、抽样、测量、数据收集,使学生深刻理解测量系统分析中的重复性、再现性等概念,强化学生对测量系统能力评估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将学生收集的数据,利用minitab软件,通过绘制直方图观察数据分布情况,判断工序是否存在系统变异,确认影响工序的因素;引导学生利用获得的数据设计和绘制控制图,如果数据超出上下控制限,让学生返回查看零件的加工过程、检查数据测量过程,确定造成数据超界的原因,从而判断是否将数据修正、删除或保留;进行过程能力计算,判断工序过程的能力是否充足,并根据得到的结论验证其正确性。这种模拟情景式的实验教学过程,使学生将质量管理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贯通,掌握质量管理知识在企业的应用过程,训练学生的质量管理岗位能力。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时,把从现代企业提炼出的质量管理项目作为设计题目,将学生按岗位职责进行分工,如从原辅材料、生产过程和成品整个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完成从质量管理体系规划和设计、质量控制方案的设计到质量控制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全部过程,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2.2 课内实践环节的实施方式和过程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体验式课外实践环节通过实习基地实习、模拟仿真实训和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实训的方式实施。

通过实习基地的生产实习,让学生深入到实际生产质量管理岗位,对实习企业的生产工艺和企业运作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请企业相关人员就典型零件的生产组织形式、工艺装备、加工工艺和测量、现场管理、质量管理情况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企业需求角度去思考自己将来要承担什么岗位,应该怎样完善自己的质量管理知识结构才能胜任拟承担的岗位,培养学生作为企业质量管理人的意识。如我校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外实习基地包括高踞世界驱动行业领先地位的SEW-传动设备(天津)有限公司和西门子机械传动(天津)有限公司、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赛闻(天津)工业有限公司。在西门子机械传动(天津)有限公司实习期间,从齿轮原材料(以硬齿面的棒材为例)的抽样检验开始,通过棒材的切断、齿轮毛坯和齿轮吊装孔的加工、齿轮毂孔的加工、齿轮毛坯和齿轮毂孔的检验、齿轮的成型软加工(滚齿加工)、齿形的测量、齿轮的热处理(淬硬)、齿轮的喷丸处理、热处理后齿轮的齿形测量、齿轮的硬加工、齿轮的齿形测量、齿轮的健槽加工、齿轮的成品测量等加工工序的实习,让学生仔细观察齿轮各加工工序所采用的加工设备、刀具、夹具、量具及质量控制方法。讨论和分析齿轮的成型原理和各工序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激发学生改进不合理工艺的创造欲望。

模拟仿真实训包括单项仿真性模拟实训和综合仿真性模拟实训。单项仿真性模拟实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质量问题的调查、分析的实践技能和用质量工具和方法解决企业质量问题的就业能力。单项仿真性模拟实训包括统计工具实训、质量检验实训和质量认证实训。如在单项仿真性模拟实训中我们首先让学生到某企业观察和了解液压缸缸筒的加工过程,并抽取了500件缸筒作为样本,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缸筒内径的测量并记录数据,最后,将测量的数据带回学校进行测量系统测量能力实训分析,利用minitab软件进行质量工具和方法的实训。如直方图工具实训、直方图的形状分析和工序能力能否满足质量标准要求判断实训,计量值控制图实训和控制图的稳定性和受控状态断定实训,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和过程能力评价实训,根据过程能力指数寻找产生工序能力不足的因素和原因和因果图绘制实训等。

综合仿真性模拟实训包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实训、质量管理流程实训、产品开发流程实训。启发学生从全局高度思考,提高自身的那些素质,才能在质量管理工作岗位上能提出优化运营流程的建议和措施,提出改进工序能力的方法和手段,从更深层面上理解企业的质量文化、组织结构、企业运营、制造模式、加工流程、现场管理等各种因素对现代企业产品质量的影响,真正体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编制、评定和审核,质量管理流程及企业经营运作方式等。如质量管理流程综合实训中,将模拟企业分成决策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物流部门、采购部门几个部门,与模拟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包括供应商、产品零件采购商。让学生充当不同部门的岗位人员,完成相应的岗位任务。训练学生建立、运行及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对质量检验职能和工作程序、检验方法、质量检验的分类等岗位意识,体会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在实际企业质量管理中的控制点。

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实训包括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训练、参与教师的科研训练、课外项目兴趣小组训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将学生置身于人、企业、社会和自然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中,训练学生根据实际质量问题灵活地设计质量控制方案、质量检验方案和运用综合质量控制工具,通过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和跨部门作业实现质量控制的完整过程。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设计题目来源于企业的真实质量项目,在教师和企业质量工程师共同指导下,完成选题、实习、开题、方案制定和方案实施过程,并将毕业设计结果应用到企业的实际质量改进过程评估设计方案的优劣。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从自己的科研项目出提炼出适合学生进行项目工作训练的内容,让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并负责子项目的完整实施过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根据学校提供的各企业质量问题解决需求信息,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专门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工作和质量方案设计。针对脱颖而出的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学校团委组织的挑战杯项目、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组织的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和教务处组织的国家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的申请、立项和实施。让学生完成申请书的撰写(包括立项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点、研究成果、研究计划等)、答辩、开题、中期检查、项目验收报告等完整过程。让学生掌握系统、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为毕业后从事相关的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束语

体验式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实验、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模拟实训、顶岗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创新创业训练等一系列的实践环节,分阶段、分层次地让学生理解现代企业质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熟悉企业是如何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的编制和审核,体会质量检验、质量分析和改进工具在解决企业质量问题时的灵活而正确的应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质量管理能力和训练学生的质量管理工程师的岗位能力,努力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质量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张付英,郑辉,孟延红,薛强,马臣.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3(2):71-74.

[2]张根保,何桢,刘英.质量管理与可靠性[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

[3]郝,綦良群,孙凯.基于资源协同的质量管理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65(5):32-34.

第3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卓越土木工程师;案例教学模式

TU-4

2010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大改革方案出台,培养大批量具有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科技国际化和时展的需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也都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湖南工学院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第二批高校,其中“土木工程专业”是“卓越计划”的重要实施专业。2014年学校与湖南华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组建成立“华兴土木程卓越班”。2015年学校与湖南衡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组建成立“衡一土木程卓越班”。土木工程卓越班采用“3+0.7+0.5”的培B模式,三年时间在学校学习,大三的暑假至大四第一学期在企业工程实践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案例教学这个教学环节的开展,培养训练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本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或工序)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展开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经过设问、讨论、解决问题、总结几个阶段,使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现状

目前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人数每届有4个班,160人左右。老师在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专业课之间缺乏相互的衔接与沟通,专业课的讲授仍是满堂灌为主,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现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尽管改变了板书的沉闷,节奏可以加快,信息量也大。民用工程案例教学是指以工程课程体系为依据,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采取典型的、专业的、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作为土木工程的教学内容,通过调研、沟通,加深学生土木工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理论知识的建立,提高专业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土木工程工程案例教学模式

第一,土木工程,应用工程案例教学的优势,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统治者为学生学习的指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同一时间的沟通,构建了“的教学模式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其次,实际工程案例教学可以改变成学生的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土木工程案例教学可以优化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建立双向或多向的案例教学,土木工程教学是更具体的,生动的,成为真正意义上促进的互动关系的纽带教师和学生。四,工程案例教学资源丰富的案例丰富了土木工程和EL平凡的生活:小型住宅凉亭、露台和开放的大厅里、国贸大厦或外贸协会大厦、跨海大桥,都是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最后,深受工程案例教学问题,工程案例涉及到的每一个问题是多因素耦合的形成,需要管教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尝试探索思考和解决的,我们真的可以把专业为自己所用,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和知识,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工程案例教学模式的要点

(一)面向工程案例选择,应坚持由浅至深,孩子是父亲做人的原则,土木工程案例教学案例设计布局要注意系统性和进化。因此,有选择的情况下,从易到难,从外到内,从简单到复杂,升分层梯度式或螺杆式,根据课本知识的框架体系优化选择工程案例。

(二)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培育的讨论和分析的情况下,是一个开放式的探究式学习,答案不是唯一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到“主动”教习。复杂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失去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失去了专业的意义,可以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为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培养学生思维的乐趣和学习热情。通过围绕工程案例讨论,使学生更亲密,觉得民用建筑工程的实用性,提供学生去上班的准备工作“实践经验”。

(三)工程案例的选择应按照与案例教学与轮廓之间的关系的规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工程案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教学内容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支持的真实案例教学理论,案例教学无法取代的理论教学。与此同时,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每个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强求。土木工程学科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根据不同阶段的准备的情况下,引导分析指出,可以把一些后续的教学内容中的案例教学,打下了伏笔,让学生可以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问题进入下一个。

四、结论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种新教学形式和方法,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将告别传统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活跃了土木工程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主动发展,尽快掌握专业知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土木工程教学使用的工程案例教学方法的关键点有很多,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对工程案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研究,更好地实施应用工程案例教学,提高的学生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云川,赵永任,罗祥.关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3(4):58-60.

[2]白正仙,刘学春.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本科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教育教学论坛》, 2013, 第29期:36-38

第4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工程认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00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该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卓越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其特点主要在于: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针对目前《工程认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对工程认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 卓越工程师能力模型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单从教育的角度分析,可看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教育的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现今学校教育缺少按照能力模型来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环节。通过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分析,可发现,对于一个工程师来说,最重要的能力是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里的工程能力含义较为广泛,包括工程专业知识、工程实践技能、工程管理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等。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对于工程领域的能力模型并无统一标准,通过对行业及用人单位职位要求的分析,可归纳出一个最基本的卓越工程师能力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该模型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外显特征,处于模型上方;个人素质作为内隐特征位于模型下方,而工程管理能力则介于外显特征与内隐特征之间的中间层。我们可看到位于上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容易通过一定的学习、训练等方法掌握,这两个方面都是最基本的,而对于位于下层的个人素质,这些内隐特征的形成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经历的事情、所受教育都有一定的关系,也较难把握。工程认识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与该模型有机结合,以实现既定的改革目标。

二 工程认识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工程认识课程教学定位与实际教学缺乏有效结合

合理的教学定位可使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认识课程的教学设计打破传统单一的课程观念,确立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课程观念,从而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保障;能更好地明确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为课程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层面标准的实现提供可能性。目前《工程认识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制约因素。

2.教学内容中典型工程问题存在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范围涉及广泛,因此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有效结合不够,在相关理论的讲解过程中典型的工程实际案例与理论的结合不够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行业的背景知识铺垫。此外,由于课堂教学学时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只是“蜻蜓点水”,不能从理论深度出发,只能传授定性的内容,很难从定量的角度去分析工程实际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工程认识课程》中涉及的机械结构、控制技术、制造技术、工程管理、工程材料等知识的了解缺乏整体性认识。在实践动手环节学生也相应地缺乏主观能动性,更多的是依照老师的讲解“依葫芦画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

3.教学模式的立体构建欠缺

目前,《工程认识课程》中涉及的实践环节主要是验证性的实践内容,学生只需要按照设定好的实验方法、步骤和内容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事实上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验证,学生通过实践过程只能简单体会所学知识,不能得到深化和扩充,不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实践教学的学时有限,不能过多地针对工程实际开展探索,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较有限。

三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工程认识教学的改革措施

1.明确工程认识课程教学定位

了解学生基本工程素质,基于对学生基本素质分析的教学定位为学生探究性、开放式、合作式学习的开展提供支持系统;合理教学定位指导下的课程教学开发与利用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的工程教育内容,学生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同时,可使课程增加弹性、选择性,使课程更加适宜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是工程教育多样化的前提。

因此,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合理教学定位应从以下几点加以改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与工程认识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学生已具备的基本工程素质;基于现代工程观下的卓越工程师素质结构。

2.调整优化工程认识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以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为引导,以培养学生大工程意识为核心,以机械结构、控制技术、制造技术、工程管理、工程材料等知识为主体,以综合性、实践性为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教学。在各单元具体授课过程中,借助典型的工程案例加强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笔者所承担的工程管理单元,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选择适合的典型案例。如针对船舶学院学生,可采用与船舶制造相关的案例进行工程管理要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有关造船的成本、质量、安全、环保等问题,使他们初步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在机械结构单元的实践环节中,除安排学生进行产品的拆装训练,让他们较深入地了解产品的结构和组成外,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写出相关创新报告,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对产品结构提出改进方案,鼓励学生进行小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案实践。

同时,典型工程案例要不断更新,紧扣学科热点问题,密切跟踪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领域的新方法、新理论、新思路,紧跟学科前沿,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其主动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工程认识课程教学模式立体化

根据工程认识教学单元的内容特点,灵活采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现场教学、CAI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实现讲课、实践、训练一体化。一方面,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作用。教师从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而学生从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即使是理论环节,也一定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其中互相学习。另一方面,要形成讲课、演示、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大实践动手环节的强度,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自己发现对相关知识认识的不足。实践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总结出这些问题的症结,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强调和改进。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能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

[2]谢芳、毛翠丽.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机械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3]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第5篇

关键词:厂房 混凝土 施工 质量控制 积石峡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述

积石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境内积石峡出口处,工程规模为二等大(2)型,是黄河上游干流“龙青段梯级规划”25座水电站的第11座。该工程主要任务是发电,最大发电水头73m,总装机容量1020MW。

工程坝后引水式地面厂房布置在大坝下游坝脚处,为2级建筑物。厂基位于左岸平台Ⅱ级阶地前缘部位,厂房建基高程EL.1746.20m~1768.45m。主厂房总长94.80m,顺水流向宽度33m,总高72.8m。厂内布置三台发电机组,单台机组段长度31.60m,分尾水管层、蜗壳层、水轮机层及发电机层。尾水副厂房位于主厂房下游,总长94.80m,宽24.00m。安装间位于主厂房右侧,总长63.00m,顺水流向宽57.00m。尾水渠反坡段坡度1∶4,长50m,宽88.30m,底板厚50cm,两侧为半重力式混凝土挡墙。

2. 工程质量目标

工程建设总体目标:建精品工程,创鲁班奖;实现单位千瓦死亡率在全国同类电站中最低;达标投产。

厂房混凝土工程合同质量目标:混凝土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优良品率达到90%以上;永久外露面一次性浇筑成型、不装修,达到清水镜面效果。

3.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公司质量体系在项目上的落实与实施、现场质量组织机构、控制工作网、工作制度以及控制方法的建立与运行等来实现。

3.1质量体系、组织机构、控制工作网及资源配置

为实现项目质量目标,项目部根据公司管理手册的策划要求,建立起本项目部质量体系,并形成文件。项目部每季度组织一次由项目经理带队的内部审核工作。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实施日常监控,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全面地得到反馈,进行有效的分析、比较后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以保证质量体系在项目部的良好运行和持续改进。

为了更有效的对工程质量进行管控,项目部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施工副经理、总工程师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和各施工队(处)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工程施工质量实施计划、组织、落实、检查、监督和管理,并明确项目部各部门、施工队(处)、各人员的质量职责,正确合理地分配质量体系要素,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为了确保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项目部设立了专门的质量保证部门——质保部,设置了专门的检测机构——测量队和试验室。建立了以项目经理为质量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为质量控制主管责任人,质保部(下辖试验室)、工程管理部(下辖测量队)、技术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兼)职质检人员和检测人员(试验、测量)、施工技术人员组成的质量控制工作网。

另外,根据合同要求和施工质量控制需要,项目部配备了16名专职复检、终检质检人员,其中具备工程师职称的人员3名,质量工程师1名;试验、测量人员各7名。配备试验检测仪器10余台套,测量仪器3台套。

3.2混凝土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及实施

施工质量控制点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对象,它一般选择在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对工程质量影响大或是发生质量问题时危害大的工程部位。积石峡水电站厂房混凝土工程根据实际情况,精心策划、研究后进行了质量控制点的科学、准确设置。积石峡水电站厂房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点设置表(部分)见下表1。

表1积石峡水电站厂房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点设置表(部分)

控制环节 控制要点 责任人 主要控制内容 工作依据 工作见证

一 制定施工文件 施工组织设计 总工程师 编制、上报、审批 图纸、技术标准、验收规范 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方案 技术部 编制、上报、审批 企业资源 批准的施工方案

二 技术交底 逐级交底 项目技术人员 设计意图、规范要求、技术关键 图纸及施工方案 技术交底、会议记录

三 施工过程 温控 出机口砼 出机口砼温 质检员 出机口砼温度检测 砼定料单 检测记录

… … … … … …

砼施工 模架施工 模板 项目质检人员、作业人员 结构、精度 图纸、规范、模板设计 施工记录、质检记录

… … … … … …

砼浇筑 浇筑过程 项目质检人员、作业人员 混凝土标号、下料、平仓、振捣、排水 规范 施工记录、质检记录

… … … … … …

… … … … … … … … …

质量控制点的设定为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实施依据,其实施前,项目部相关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人员向施工作业班组进行认真的交底,使每个控制点上的作业人员明白施工规程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掌握施工操作要领。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工程的推进,施工条件不断发生变化,项目部派专人定期进行质量控制点的调整和更新,做好施工质量控制点的动态设置和动态跟踪管理。

3.3施工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厂房混凝土施工严格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基本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施工前,加强原材料、半成品控制,对原材料、半成品的采购、运输、储存、检验的各个过程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和程序,物资部门和试验室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质保部门进行检查,确保原材料、半成品质量满足要求。不合格或没有经过检验的原材料进行标识和隔离,不得用于工程施工。采用业主供应的商品混凝土拌合物,派专人在出机口把关,发现质量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防止不合格料出厂入仓。分部工程开工前必须保证技术方案和施工资源到位,实行开工令制度,各单元工程实行开仓证制度,混凝土浇筑开仓前,填报本仓仓面设计单及施工资源投入表,内容包括本仓模板的架设、混凝土浇筑部位的结构特征、浇筑工艺、布料方式、混凝土的来料流程及温控要求等施工要素以及资源投入保证情况,这种方法的使用令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更加全面、更具操作性,取得较好效果。充分做到了混凝土质量的事前控制。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项目部把“三检制”贯彻、落实到每道工序、每个过程的质量检查中去,严格实行施工作业队初检、工程施工员复检、质保部专职质检员终检的质量检查程序。各级质检员发现问题后立即反馈给施工作业人员,以便作业人员及时进行整改或返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事中控制受控。

各道工序完工后,先由施工队质检人员初检合格后,报工程管理部复检人员复检,复检合格后再报请质保部专职质检员终检,终检合格后再申请监理工程师进行工序检查验收,避免上道工序不合格就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实现了质量控制的事后把关控制。

3.4质量问题的检查与改进

对厂房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质量管理委员会作为项目部质量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将及时召开专题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以指导后续施工,预防类似问题重复发生。

3.5混凝土的质量考评

针对厂房混凝土工程,项目部实行了“日检查,月考评”的质量考评管理模式。质检员每天对各施工部位混凝土施工情况进行巡视检查,检查结果在每天的生产调度会上进行通报或下发整改通知;每月月底由质量主管领导组织各部门、施工队(处)负责人对施工现场和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联合大检查,并下发检查通报;月底根据项目部对各混凝土施工部位检查情况和日常工作情况对照考核细则进行考评、奖惩,并召开月质量例会,对当月质量情况进行总结。这样使得施工作业队(处)在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能及时反馈到项目部各职能部门,及时得到整改,减少或消除了施工中的质量隐患,强化了施工过程控制力度,促进了作业队(处)的质量意识,更有利于施工工艺质量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第6篇

[论文关键词]零适应期 校企合作 科技俱乐部 

 

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率却在逐年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困扰学生、家长、学校的棘手问题,备受社会各方关注。当下我国高校教育,过于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一边是企业求贤若渴,另一边是学校一筹莫展,由此可看出现今高校教育体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在扩大,校企联合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失为一条有益的道路。 

近一年来,西安邮电学院和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已经行动起来,创办了大学生电子协会、电子爱好者俱乐部、嵌入式兴趣小组、c语言俱乐部等学生社团,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学生,建立起课堂之外的交流和实践平台,参与其中的学生在意识、思想和技术诸方面,得到了显著地提高。 

 

一、学生科技俱乐部的探索与尝试 

 

“就业难”成为重大社会问题,而用人单位招不到急需人才,导致“招聘难”,“两难”问题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逐渐从以数量为主转为以质量为主的变化。对此,从2007年开始,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系在原有兴趣小组的基础上,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西邮——周立功“3+1创新教育”实验班。实验班由企业出资,学校出人员场地。学生经过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的考核面试选拔进入。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开放实验室和兴趣小组,有一年以上的实践磨炼。这些学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成绩拔尖的“优等生”,但其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过硬的思想作风,明确的职业定位,面对难题挑战的自信,对技术的执著追求。而这些可能正是当代大学生中最为宝贵的品质。就是这些成绩“一般”的学生,经过3+1实验班的历练,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实现了100%当年就业,而且主要集中在研发、测试等高技术岗位。 

传统思想教育所用的说教,被实践检验是失败的。而大一新生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又处于兴趣激发的黄金时间。如何引导大学新生,使他们的兴趣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并在有益于学习的氛围中被熏陶,励志成才,进而改善学风小环境。我们认为这些应该是“高校质量工程”以学生为本的重要内涵,也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校通过技术学习社团这一平台和载体,由高年级的优秀学生现身说法,影响他们,请企业人士进行职业规划的启蒙,以计算机技术的多彩世界来吸引他们,以俱乐部的人文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经过几年来师生们艰辛的努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成为解决思想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成为营造优良学风的新途径。 

应该看到,用人单位招聘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工科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创新能力缺失。目前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设置比例大于4:1,而发达国家工科学生在校期间此比例接近1:1。例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类专业很重要的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通常在45~55学时,但大多数高校仅安排8~10学时的实验课时,这样的培养方案是难以磨炼出产业界需要的人才的。 

破解实践教学比重偏低和质量不高的难题,通过修改教学大纲,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瓶颈在于实践教学的硬件资源不足。须知,单靠加大教育事业经费投入,总量缺口很大,远水不解近渴。我们在教改实践中总结发现,毕业生中动手能力强的,无一例外是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大量实践活动的。固然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在寝室或自习室进行技术学习,问题在于真正有此觉悟的同学很少,而且缺少高手指导,很难坚持,更难达到一定水平。 

从2003年开始,在教师的组织号召下,部分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同学自发地成立嵌入式兴趣小组、linux兴趣小组等,通过有目标有组织的团队学习,明显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动手水平。 

兴趣小组的尝试取得成功后,考虑到面对的主要是高年级的一小部分同学,受益面不够大。因此我校又于2009年3月成立了西安邮电学院周立功c语言俱乐部,下设多个方向的兴趣小组,整合原有各小组资源,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 

除此以外,指导教师还要求俱乐部骨干学生义务为广大低年级新生开展业余讲座,举办科技竞赛等经常性活动,将俱乐部“团结协作,崇尚实践”的文化气息向整个校园播撒。予人玫瑰,手有余香,骨干学生的示范作用不但比教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而且这些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学生,自己也因为帮助别人而收获了快乐和自信,收获了自我价值实现后的满足,还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二、学生科技俱乐部的模式与运行机制 

 

学生科技俱乐部是探索工科院校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益尝试。我们在计算机类俱乐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要让大一学生学好c语言,大二学生学好硬件电路,大三学生学好嵌入式系统,大四学生进行项目实践,从而使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c语言不断线,电路能动手,建立完整的计算机系统观念。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实践学习,进而强化学生的理论水平,夯实基础,提高动手能力,成为创新教育的主人翁,通过校企交流,逐步完成从学生和消费者,向技术人员和劳动者的两个身份转变,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实践教育的质量工程改革。 

学校科技俱乐部需要有力的根据地。我们利用学校中注册成立的社团为依托与平台,利用社团这一活动基地,吸引汇聚广大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对于俱乐部的成立进行统筹规划。在取得相关院系领导的支持后向学校相关机构进行注册,建立起俱乐部。此后,“3+1”班学生便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宏观指导下施展自己的技术与组织才华,让更多同学深入了解“3+1”创新教育,聆听技术讲座,参与实践学习活动。 

俱乐部的骨干来自“3+1”创新教育班,按照职能分为管理团队(主席、副主席、委员若干名)和技术团队,两个团队是俱乐部的核心力量,是俱乐部最宝贵的财富。团队成员由具有奉献精神、积极主动、善于沟通、动手能力比较突出、基础扎实的同学担任。管理团队负责社团的活动组织策划、会员管理、网站建设维护、财物管理等日常运营工作。技术团队则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同学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与理论助学辅导,如义务技术讲座、上机实践指导等活动。 

俱乐部的招新安排在新学年伊始,宣传实践类技术竞赛的内容,并展示历届学生科技成果、获奖作品,通过以往作品的实物、资料图片等全方位展示俱乐部风采与文化,吸引感兴趣的同学加入。俱乐部规模大了,会员异动(加入、退出、仅仅挂名等情况)就会增多,因此每学期初应该设定一个注册期限,未按时注册的老会员予以除名,原则上本学期内不得再申请加入。以此保证社团的纪律性,并且对会员情况心中有数。同时,可以选择元旦、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与“3+1”创新班联合进行校园展示,宣传“3+1”和俱乐部文化,扩大影响力。 

应该看到,一部分大学生刚入校时还保持高中时代的学习状态,满腔热忱。但逐渐会产生迷茫、厌学等消极情绪,很多人从此沉沦,依靠网游、玄幻、恋爱来支持。因此,我们必须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平台,让他们发现计算机之美、实践动手给自己带来的充实感,进而参加到俱乐部队伍中来,重新找回人生的斗志及奋斗目标!看到学生所走过的弯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会感到痛心,教师应当主动出击,从学生一进校园就给予必要的关心引导。 

实践证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是其他工作开展的前提,并且要坚持不懈地抓,贯穿俱乐部整个生命周期的抓。通过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吸引同学们先关注,再走近,后加入。俱乐部新老成员间、指导老师与成员间、企业工程师与成员间的种种良性互动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的思想熏陶,能有效催化激发其自身化学反应,从而使其摆脱“迷茫的大学”,拥抱积极的人生。 

辅导助学团队主体由技术团队负责,针对大一学生开展c语言辅导,对大二学生开展电子线路辅导,对大三学生开展嵌入式系统辅导。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技术团队自身以及学校的情况可适当调整。责任教师可以请专家对助学大纲做方向性把握。充分利用课余与周末的两天时间强化技术学习,原则上由技术团队给会员每周安排一次课,课程内容应深入浅出,特别注重与会员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要与传统授课方式有一定的区别。同时,建立起金字塔结构的专家教授一企业工程师、青年教师一高年级学生会员的俱乐部三级指导体系。 

针对大一学生助学辅导,主要解决c语言程序设计的入门问题,通过助学辅导,使之产生浓厚兴趣。针对大二学生助学辅导,主要解决程序设计入门后,如何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电脑鼠走迷宫”这一项目,让他们体会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强大威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助学辅导,主要通过若干个电路diy实验,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进而通过如“智能小车”等综合型项目将软硬件系统结合起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 

实践证明,我校的学生科技俱乐部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以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为目标,以嵌入式系统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尽快掌握高新技术为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结论 

 

“校企合作学生科技俱乐部模式与运行机制探索”这一教改尝试,以其校企合作的背景,学生科技活动的形式,着力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学习的兴趣、动手能力、团队精神等,其目的是走出一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零适应期”优秀本科生的工科院校教学改革之路。 

第7篇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 卓越工程师 课程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44-03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自2011年开始国家在相关高校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安徽科技学院)环境工程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讲授污水的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并根据不同的水质特点对常见的污水处理工艺进行系统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或掌握:各种污水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常见污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与计算以及根据不同水质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或处理工艺。为了达到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我们立足区域实际情况,服务于区域发展需要、行业企业需求,有条不紊地推进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立足点是课程建设,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建设。为此,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组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方法和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做了相关的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一、“三个面向(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学理念的转变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我们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因此我们以区域内突出的水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如淮河流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门台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规模化养殖废水处理)为抓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其综合能力以及提高其工程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为适应新形势下该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学理念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结合企业进行相关教学;2.按照企业或行业要求培养水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人才;3.着力强化学生在水污染控制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以工程应用型知识模块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为以推进高素质的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改革目标,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具有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拥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工艺设备、工程项目设计与管理经验,具备良好沟通与交际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和责任心、高素质的本科工程型人才。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支撑着该专业及其学科的发展,是一门系统性和工程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涉及数学、物理、力学、化学、生物等学科交叉的课程。为此,我们以工程应用为主线构建相关知识模块,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具体知识模块如下:

1.污水水质指标和污水出路:重点阐述不同水质特点的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等的监测项目、排放标准以及污水回用目的和标准;

2.污水的物理处理法:重点阐述格栅、沉砂池和沉淀池的功能和特点,掌握其设计规范和计算方法;

3.污水生物处理法:重点阐述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厌氧处理法的特点,掌握其设计规范和计算方法;

4.污水化学及物理化学处理法:重点阐述氧化还原法、中和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和膜析法的工程和特点;

5.污泥的处理与处置:重点阐述污泥浓缩、污泥脱水和污泥消化的特点,掌握不同构筑物的污泥特点及其适合的处理方法;

6.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与计算:重点阐述工艺流程的设计与计算和平面、高程的布置,掌握设计规范和计算方法。

三、立足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改革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以工程能力系统化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从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出发,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将工程能力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牢牢结合校内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具体如下:

1.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培养:掌握格栅、沉砂池、沉淀池、曝气池(完全混合法和推流式)的设计与计算;熟悉氧化沟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SBR),厌氧 / 缺氧 / 好氧(Anaerobic / Anoxic / Oxic,A / A / O),完全接触氧化法等相关设备的运行管理;熟悉凤阳富春紫光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工艺、德力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运行管理;

2.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能力培养:熟悉铁碳微电解、臭氧紫外、Fenton试剂法等高级氧化技术设备的运行管理;熟悉安徽凤阳染料化工厂染料废水处理工艺的运行管理;

3.养殖废水处理能力的培养:熟悉膜生物反应器和活性炭生物滤池等设备的运行管理;熟悉凤阳族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沼气发电及沼液处理工艺的运行管理;

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能力的培养:熟悉无土栽培技术与水体富营养化植物修复技术;熟悉生态沟渠、氧化塘和人工湿地的设计与计算;熟悉蚌埠龙子湖人工湿地系统的构建、运行与管理。

四、多元化教学设计、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工程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电子数据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将课堂知识讲授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相结合、教材知识和学科前沿相结合、工艺理论与仿真运行过程相结合。

1.三结合教学设计。课堂知识讲授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相结合,如讲授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时将污水处理方法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氧化沟、A / A / O、SBR、完全接触氧化法等工艺设备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统一,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和运行知识的能力;教材知识和学科前沿相结合,如在讲授生物脱氮除磷理论时,将厌氧 / 好氧除磷与厌氧 / 缺氧(即反硝化同步脱氮除磷)理论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前沿动态,开阔学生视野,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为以后硕士阶段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工艺理论与仿真运行过程相结合,如在讲授格栅、沉淀池、活性污泥法等构筑物或工艺时,利用Flash技术制作相应的模拟动画,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将基本原理讲通、讲透,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讲授曝气池的设计与计算时,以曝气池微生物量或有机物量为单元进行物料衡算,逐步引导学生推导和验证污水处理基本数学模型;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如在讲授完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时,让学生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然后对不同污水处理工艺的特点、适用范围、设计与计算进行小组讨论。

3.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手段改革中,充分利用Powerpoint、Flash和录像等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把抽象的单元处理概念、流程、内部构造及运行过程等转化为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信息,使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并强化了学生的工程理念;利用网络资源和立体化教材体系,提供给学生互动学习平台,促进“自主学习”和“交互学习”,加大课程信息量和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五、多层次实践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对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工程素质”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发展,构建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认知实践过程。该阶段主要认识和理解污水处理过程中构筑物、工艺或设备的基本原理、运行和管理,着重培养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校内认知的相关工艺或设备有: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反应器、絮凝沉淀实验装置、曝气充氧实验装置、竖流式圆形溶气加压气浮装置、SBR法间歇式设备、A2 / O工艺城市污水处理模拟装置;校外认知的相关工艺或设备有:染料化工染料废水处理工艺和设备、凤阳污水处理厂工艺和设备、规模化养殖废水厌氧-好氧处理工艺和设备、石英砂磨洗废水混凝沉淀处理工艺和设备。

2.设计与计算过程。该阶段主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构筑物的结构、设计规范和原则、设计与计算方法以及AutoCAD绘图,着重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计算以及绘图能力,主要包括:格栅的设计与计算,平流式沉砂池和曝气沉砂池的设计与计算,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和福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推流式曝气池和完全混合式曝气池的设计与计算,生物脱氮工艺设计与计算,生物除磷工艺设计与计算,生物滤池的设计与计算,人工湿地的设计与计算;

3.创新实验过程。该阶段主要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创新课题,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主要包括:难降解工业废水的高级氧化技术,城镇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技术、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的人工湿地治理技术、重金属废水的活性炭吸附处理技术等。

六、结束语

为达到国家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我们对水污染控制工程核心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改革后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坚持“三个面向”教学理念;重组教学内容,突出了工程应用型知识模块;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多元化教学设计、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多层次实践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联邱微,南军,袁一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及其特色――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建类工科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4-167.

[2] 仲伟峰,何小溪.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37-139.

[3] 明银安,张娜,余训民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96-98.

[4] 段蓉,董涌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认知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12(8):78-80.

[收稿时间]2014-12-17

第8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项目驱动;职业能力;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02-02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是国家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强国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013年,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印发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本科工程人才标准中规定了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企业和学校制订标准指明了方向[2]。在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中规定:本科工程型人才应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施工组织与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支撑作用。其主要任务是介绍流水施工、网络计划技术相关知识及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一般规律,能拟定施工方案,安排施工进度,进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传统的施工组织与管理不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安排和考核方式都无法满足卓越工程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措施

1.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流程、主要施工过程的施工方案、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资源需要量计划、绘制施工平面布置图等。教材内容按顺序依次为:施工项目组织概论、流水施工的基本原理、网络计划技术、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施工项目现场与生产要素管理、施工项目后期管理。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3],将教学内容分解,对教材结构重新组合,以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为任务主线,在开学初提出本课程的任务要求,结合课程设计任务书,将教材内容贯穿其中讲解,项目驱动化教改内容调整图见图1。学生分组完成项目任务,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

2.利用实践与创业基地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包括:编写施工流程、主要施工过程的施工方案,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由于缺乏工地现场实践经验,对施工方案的编写内容显得空洞乏力,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存在不足。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强化课程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受到实习经费和安全管理等因素制约,许多单位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校外实习基地较为紧张[4];此外,普通多层建筑建设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学生的实习期只有几个月,学生即便到了工地也不能系统掌握一栋建筑物的施工过程。

为解决这一问题,依托与建筑公司共同打造的建筑工程实践与创业基地[5],以学校建设国际交流中心为契机,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构建适应社会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输送结构。在实习基地,采取实习教师带队,授课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指导的方式,学生得以在校期间定期到基地实习,了解施工流程,为《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课堂教学和学生课程设计均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

3.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计。对我校08工程管理专业50名毕业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有64%学生所从事岗位是现场施工员或技术员。《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支撑作用[6]。以往的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设计过分强调宽口径,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7],学生对课程设计与将来的职业方向之间的联系不清晰。课程改革中,结合工作岗位进行课程设计。改集中课程设计为分散式,在开学初对学生提出课程设计任务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集中在工地实习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共享企业资源,重新审核原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最终完成一份符合工程实际的方案[8]。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方案更多样化,有更多的自由拓展空间[9],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课程设计考核成绩由学校任课教师和企业导师按百分比给出。

4.通过BB平台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师通过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向学生展示:教学大纲、教学周历、授课课件、作业、测验以及其他教学资料。课后教师通过BB平台发表授课博文反思教学过程[10],学生向教师提交听课日志,对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交学习心得体会,实现基于课堂、网络辅助的教与学活动,加大了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程度[11]。

5.其他改革措施。除项目驱动化教学外,部分内容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例如:土方工程施工方案、降水工程施工方案。课前安排任务,学生分组预习目标,打造“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课程设计采用西西网络图、project软件进行工程进度计划安排,编制:双代号时标网络图、横道图、单代号网络图、S曲线图、斜率图等,进度计划完成后,可以Microsoft Project文件(2003、2010)、EXCEL文件、AutoCAD文件、bmp、jpeg格式输出。

课程教学内容与《建筑施工技术》、《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紧密联系。

三、总结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从课程内容选取、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设计组织,网络教学等方面展开《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配合部分模块的翻转课堂,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倩,周兆银,万虹宇.工程能力与创新: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改革[J].职教通讯,2012,(33):32-36.

[2]李大华,张克仁,姚燕生,陈杰.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的探索[C]//会议/第三届教育技术与培训国际学术会议,第3卷.武汉,2010年11月27当日-28日,美国IEEE出版社出版,2010:376-379.

[3]丁舒媚,唐杰.《建筑施工组织》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建材,2013,(4):196-198.

[4]李鸿芳.“施工组织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6):116-1177.

[5]罗亚琼,张义坤,刘利莎.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63-64.

[6]俞锡钢.立足课岗证融合的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98-100.

[7]方张平,黄伟,李奇.浅谈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9):70-71.

[8]杨璐,张文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79-82.

[9]姚金星.《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71-272.

第9篇

一、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一种运用既有规律又经济的方法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手段,并在时间、质量、费用和技术效果上达到预定目标。一切通过有效利用各种限定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并实现特定的目标的一次性活动,都可以称为一个项目。项目起点和终点之间的时间成为项目生命周期。项目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定义、计划、执行、交付,各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资源分配是有差异的,如图 1所示。随着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通常对项目的生命周期加以延伸以增加一个新的阶段――“运行与维护”阶段。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不是唯一的,也有些项目生命周期分为更多阶段,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来解决。

项目管理理论在我国国防科技领域应用具有成功经验。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如钱学森等致力于推广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十分重视大型科技工程的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从那时起,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一直在有计划地引进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开发了决策分析方法,积累了系统的资料和技术,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了一套组织管理理论,如总体设计部、两条指挥线等。项目管理理论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得到了应用。

二、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主要部分,它通过对质量要求的识别和确认,制定出满足这些质量要求的方法和步骤,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检测和测量,从而保证项目在规定的时间、批准的预算范围内,完成预先确定的工作内容,并且使项目的交付结果符合需求方的要求。在项目管理的三要素――时间、质量和成本中,质量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项目质量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核心是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具体的四项活动,即质量规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确保质量方针、目标的实施和实现。质量规划主要确定与项目相关的质量标准,并决定如何满足这些标准。质量保证就是为了使人们确信该项日将能够达到有关质量标准,而在质量体系中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所有活动,它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质量控制的内容是监控具体项目结果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并制定相关措施来消除导致执行情况不满意的原因。项目质量管理的这些过程彼此之间及其与其他知识领域的过程之间存在相互的影响。根据项目需要,每一过程都包含了一个或多个个人或团体的共同努力。在每一个项目阶段中,每一过程一般至少涉及一次。虽然这里各个过程是作为彼此独立、相互间有明确分界的组成部分分别介绍的,但在实践中,它们可能会交叉重叠,互相影响。

三、装备研制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装备研制质量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研制过程不能做到一体化设计和系统论证。现代高技术装备通常由多家承研、承制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不同承研、承制单位是一个分工不同的完整系统,存在着系统论证和一体化设计问题。但由于实际上只是在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和研制总要求的前提下各自完成各自的研制任务。尤其是方案论证和重大技术质量问题攻关验证不能统筹兼顾,结果是各自的问题解决了,但系统接口问题、适配性问题、甚至安全性问题却留下了隐患。不系统论证和一体化设计,出了问题互相推诿扯皮,难以查找、分析原因,造成遗留问题难以解决,拖延研制周期、增加研制经费,影响装备整体效能和使用可靠性,给国家和军队造成损失。因此,应针对新形势、新特点和新问题,尽快研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装备研制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做到装备研制一体化设计和系统论证。

二是研制的规划管理与信息资源共享矛盾。在装备的立项研制中,由于科研院所、军兵种、承制单位的隶属关系不同及装备的特殊性与通用性和行业归口问题,客观上造成装备研制开发、订购验收和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研制和承制单位的经济效益及对技术信息的保密等原因,使得先进的技术信息不能共享。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不仅造成巨大的浪费,延误装备研制交付时间,而且严重制约了装备研制技术的发展。

三是装备研制的鉴定审查机制不够完善。近年来新装备交付部队后暴露出质量可靠性问题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制过程的方案评审、设计评审、产品样机鉴定和设计定型审查把关不严、遗留问题解决不彻底,换言之就是产品研制过程的鉴定(定型)审查机制不完善。

三、总结

现代化高技术装备结构复杂,技术性能要求高,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在装备研制阶段更有效地利用质量管理这个杠杆,尽可能缩短研制周期,合理控制成本,努力提高装备战技性能指标,质量管理和控制要做到全指标、全系统和全过程。装备研制涉及专业广、协作面宽,往往需要多家单位相互协作配套,涉及众多的工程设计研制和管理部门及各类人员,每个环节都关系到装备的研制质量,因此要求全系统必须有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统一标准,既能对每个质量环节进行控制,又能全面的综合管理。

参考文献:

[1]杨青,项目质量管理,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龚源,军品质量工程,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