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管理会计报告

时间:2023-03-07 14:58:46

导语:在管理会计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管理会计报告

第1篇

1.1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与目标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指的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以及基层管理者。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需要了解企业的整体效益,会计报告是主要的参考依据。企业中层管理者注重整个企业的运营,会计报告为其提供企业运营的相关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基层管理者提供所负责项目的详细、简单明了的会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财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将这二者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和外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做出合理的决策信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就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

1.2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以往的财务会计数据总结出具体的规划,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决策分析依据,管理者根据决策分析为依据,对企业的整体预算进行规划,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组织。管理会计报告对于企业财务、运营、管理等进行分析、规划和总结,管理者再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企业的运营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各个部门可以根据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预算业绩与实际业绩进行对比,是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考核、评比的有效依据。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前瞻性,加强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形成。

1.3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特征现代企业管理报告体系必须具有实用性,不仅仅是以理论为依据,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报告方式,例如口头式、报表式、叙述式等;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变化,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的特点;体现其服务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重点体现对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当下最及时和有效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及时、有效的信息,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4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主要功能与职责,笔者将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部分: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评报告。预算报告主要是对企业的营业、资本、财务进行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主要包括投资决策报告、筹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责任考评报告分为预算评价报告以及业绩评价报告。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会计总体报告。

2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

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纵观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仅有少数先进企业成功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发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作用,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也不完善,使企业在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支持,不能将企业实际与理论基础相结合。许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不重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企业也缺少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我国也没有相关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我国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现如今我国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还是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培养方式。大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低,往往是将管理会计的职责和功能分配带财务会计的各个岗位中,缺少完整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关注的会计报告还是按照财务报告流程进行的,而不是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目标高度去重视管理会计。

3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3.1构建原则与整体思路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应该是贯穿整个企业运行的始终,不能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割裂开来,在构建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指的是在构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时要以满足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之一目标为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会计报告信息。相关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有利于进行决策和控制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还要保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发挥和运营进行预测。及时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灵活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不同,它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的,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需要通过图表、文字、数字等表现形式进行报告。成本效益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所耗费的成本不能大于信息所产生的收益,这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和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根据以上分析,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在遵循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整体思路主要是以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遵循体系构建的原则,具体设计出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以及责任考评报告在内的管理报告内容。

3.2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

3.2.1预算报告全面的预算报告主要包括营业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以及财务预算报告。企业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以营业预算报告为依据,营业预算报告包含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和成本费用预算报告。销售预算报告对企业产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和时间范围内的销售额和销售总量进行预测报告,预测报告不仅需要考虑市场的行情,还需要考虑企业产品本身的数量和价格,充分考虑影响产品销售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主要指的是在预测期间内的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期末存量以及生产数量的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是以销售预算报告为基础的,之后才能对产品期初和期末存量进行编制。生产预算的编制对时间要求精确,因此要注重生产预算的编制时间。成本费用预算报告对预测期内的成本费用进行规划报告,制定出目标成本费用水平。成本费用预算报告为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控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有效的控制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资本预算报告分为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先进行投资预算报告,再进行筹资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是企业进行资本支出的依据,有利于扩大企业投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投资预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主要有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预计,对固定资产处置的预计,对无形资产投资以及其他资产投资的预计,债券、股票、现金股利、基金、期权等投资的预计。筹资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额和筹集方式进行预计和报告,为企业资金的良好运转提供理论参考。财务预算报告主要包括现金收支预算报告,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财务状况预算报告。现金收支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情况进行预算报告,如现金收入、支出、不足等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就是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预测,具体分析企业经营利润增长的原因,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财务状况预算报告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资产预算、营业预算、财务预算等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预算,将企业资产的规模与分布进行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的掌握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财务状况,根据预算制定准确的决策,保障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3.2.2决策控制报告企业在完成预算的前提下,需要落实制定的各项预算,这就需要发挥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的作用。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分为决策模块和控制模块,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依据。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报告,投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筹资决策报告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对外投资状况以及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情况,对企业筹资的方式、途径、数额、结构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筹资决策报告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筹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投资决策报告是根据企业内部的资金情况,将适合企业投资的项目进行比较,制定出适合企业情况并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的有利投资项目报告。企业根据投资决策报告可以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例如企业资金充足可以选择投资金融资产等外部投资方式。经营决策报告分析企业不同的经营方案所带了的利益,企业根据经营决策报告制定出最优的经营决策。经营决策报告要重点体现企业不同经营方案的相关收入与成本的关系,这样才能清楚的体现出最优的经营方案,促进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控制分析报告中首先需要设定控制的标准,也就是耗费的限额,分析比较实际开支与控制标准,根据二者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找出具有差异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差异。控制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开支耗费提供参考依据,只有企业全员参与配合,才恩呢该使开支得到合理的控制,达到控制的预期效果。

3.2.3责任考评报告责任考评报告指的是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责任评价指的是按照不同的评价方式,将企业各个部门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进行统一评价,形成企业的责任评价体系,有利于企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责任考评报告体系主要分为预算评价报告和业绩评价报告两部分。预算评价报告根据不同的责任中心可以分为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收入中心预算评价报告,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投资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是对成本费用的责任中心进行评价的报告,主要是评价成本费用的实际消耗与预算额之间的差异。收入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指的是对整个企业的收入中心的实际销售额与预算销售额进行分析,与整个企业的销售目标为参考,对整个企业的销售情况进行评价报告,有利于保障企业收入,不断增加企业的销售总额。企业的利润中心指的是以企业利润指标来评价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企业的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不能忽视部分的可控制利润,要以各个部门的可控边际利润为评价指标。企业的投资中心拥有更多的自和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管理者可以自主确定企业产品的相关决策,投资中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投资贡献率与剩余利益率,在投资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中需要重点突出这两个方面。业绩评价报告主要包括财务业绩评价报告,经营业绩评价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报告指的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企业财务评价的标准,再对企业的整体财务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企业在选择财务业绩评价标准的时候要注重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标准。经营业绩评价报告根据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出企业的经济增加值,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是对企业的整体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业绩。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不能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业绩,应该对企业进行完整的评价,例如客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

4结束语

第2篇

所谓的管理会计,就是以提升组织管理水准为核心或旨归的会计模式,对于其具体的目标选择,就是与管理相关的事项。具体而言有四个,一是决策,即系列管理方向及方法的选择;二是规划,是将决策具体化为具有执行价值的事项的一种行为模式;三是控制,是确保决策及规划贯彻落实的行为模式;四是评价,是配合控制而滋生的一种特殊行为模式。正是基于对这四方面目标的清醒认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管理会计实际上是“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如上所言及的四方面目标,彼此之间的地位并不是绝对对等或者均衡的。实际上,决策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后三种实际上都是围绕决策而进行的,离开决策无法独立存在或运行。对于特定企业组织来说,在四者之中,唯一不可取代的是决策,虽然管理会计之前依旧存在相关决策行为,但其科学水准及适当性无法与管理会计应用后相比,如果应用后与应用前持平甚至不如,管理会计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也就是说,决策水准的提升是管理会计存在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管理会计报告能否有效影响决策的因素分析

一是报告内容。管理会计报告实现对决策的有效影响,应该确保其内容相对于目标主体或目标决策的针对性。做到这一点,应该对目标主体及目标决策在信息方面的相关需求情况有充分地了解。对此,基于对目标主体及目标决策把握和认知的不够确切和全面,相当一部分企业呈现给目标主体或目标决策的信息在针对性方面的对应程度往往不足,没有让目标主体得到其相关决策需要的有效信息,制约了有效影响决策效用的实现。二是报告形式。在报告形式方面,主要有两点,一是表格还是图形,抑或纯文字叙述等方式的选择,具体而言图形简单,表格次之,纯文字最复杂。不过,就信息本身承载的信息量而言,纯文字最佳,表格次之,图形最简单。对于其具体选择,应该根据具体目标主体的具体情况而定,避免一种格式打天下的惰性思维。二是叙述序列,对于不同目标主体及目标决策而言,同一方面的数据或事项虽然都具有参考价值,不过重要程度不同,具体的叙述序列安排不同,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决策者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最重要的参考信息。三是意识和素质。管理会计报告及其体系有效影响相关决策,还需要一个关键条件,就是目标主体或者说决策者的重视。对此,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组织虽然在推进管理会计方面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决策层面的决策事项方面往往比较漠视,尤其是高级管理者及董事会对利用管理会计报告内容提升其决策水准的动力不足。另外,部分企业的系列决策者虽然比较重视利用管理会计报告为决策服务,但是部分人士在这方面的素质比较有限,甚至存在看不懂管理会计报告的情况。另外,管理者的个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管理会计报告的制定及其体系的构建应该充分顾及这方面因素。另外,规模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规模过小对管理会计的需求度较低,管理会计报告及其体系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而且中小企业的决策者角色及其决策之间存在混杂状态,难以把握具体的针对性。在规模型企业中,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效用潜力较大。

三、构建、优化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思路

第3篇

二、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设置独立管理会计部门目前大部分企业更重视财务会计报告的审查,对于管理会计报告较为忽视。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都缺乏深入的认知,这也使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设置独立的管理会计部门,管理会计各项事务被分摊到各个部门或是个人,这就导致兼顾管理会计事务的部门或是个人需要兼顾到多项工作,从而造成管理会计制度和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这对管理会计工作的效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二)管理会计工作分散。当前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中存在系统缺失问题,不仅没有健全的报告运行体系,而且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也无法体现出来,管理会计各项工作处于脱节状态,没有统一的标准流程,管理会计工作较为分散。

(三)系统实用性较弱。部分企业中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并没有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报告缺乏可行性,而且在报告中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缺乏考虑,只重视企业资金和物资使用状况,对企业人力资源相关信息缺乏必要的收集和分析,从而使其在现代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应用时存在许多难题。(四)管理会计报告作用难以发挥。管理会计在我国还属于一门新型的学科,其理论和操作体系还不健全,这也导致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作用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从而影响了社会公众对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使其在企业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阻碍。

三、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改进方法

(一)加强对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知。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管理会计工作效率直接受到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影响。由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不具备法律强制性,因此需要全面提高企业管理者及相关管理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知,并积极组织培训来提高管理会计人员专业技能,从而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充分的发挥出重要作用。(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制度和企业会计体系虽然是相互独立的两种制度,但二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企业制度决定着企业的会计体系。因此对于现代企业而言,需要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制度,以此来完善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休系,为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市场竞争力及经济效益的目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建立独立的管理会计机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要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则需要建立独立的管理会计机构,并制定和完善管理会计报告原则和规范,有效的指导管理会计的应用。同时还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出台管理会计准则和指导意义,从而使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用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章可循和有据可查。(四)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了能够更好的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应用管理会计,则需要企业管理者和企业会计人员要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因此需要强化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企业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的管理会计队伍,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有效的利用管理会计信息来做为预测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五)强化管理会计监督考核机制。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管理会计监督考核机制,管理会计人员所填列的管理会计报表在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且会计报表编制完成后,还需针对不同目的进行分析,从而打出影响因素,做好风险的控制和预防,更好的发挥管理会计报告的作用。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对于各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取得成效的单位在给予奖励,以便更好的推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顺利运作。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形成了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系统,这也使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变得越发重要,因此需要对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进行不断改进,努力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确保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田国双 魏庆翔 党悦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霍红艳.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会计报告体系;构建;应用;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就需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革,以此来推动企业的不断进步。从现代企业的角度来说,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帮助企业收集、加工与分析、整理企业运营有关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合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

一、管理会计体系的相关概念与运用意义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一般来说,所谓的管理会计又被称作是内部报告会计。而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一些专门的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数据与资料,对这些数据与资料进行加工、整合,形成报告,以此为企业各级的管理人员提供决策的依据,使这些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这份报告来对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做好规划与控制的一个会计分支。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二)管理会计的功能

管理会计与其他的会计相比较,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能够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规划的功能。管理会计报告是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中的历史数据进行合理的规划与使用,提高对这些数据的整合能力,进而帮助企业做好科学的预测,提供企业决策的合理性;其次是组织功能。在企业实际经营的状况下,管理会计报告有利于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再次是控制功能。管理会计报告需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及时反映出经营中的各项信息,并强化对这些信息的整合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事前掌控能力;最后是评价功能。企业通过对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能够对实际数与预算数进行精确的对比,从而进一步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利于提高企业考核工作的有效性。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与不足之处分析

(一)管理会计报告依附在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中

从企业的管理者角度来看,会计工作的核心是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很少有人会将企业的会计工作延伸到管理会计的领域中,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由于对会计的认识程度不高,会将会计简单的认为是一项事后的算账过程,这就不利于真正发挥出会计的作用。正是由于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认识过于淡薄,再加上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还不够完善,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报告工作的开展,使得管理会计报告工作需要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支撑下才能够顺利的展开,对其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并且,管理会计报告会被认为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一项补充说明,进而削弱了管理会计报告本身的独立性,所发挥的管理效果就会大大下降。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相互脱节

我国对管理会计体系报告的理论研究经验不够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不如国外一些学者来得多,相应的,在管理会计体系报告的实践应用中就会具有缺失性,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从当前而言,我国一些企业虽然说善于学习一些优秀的管理经验,吸收了许多国外的有关于管理会计报告的理论经验,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却忘记了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的重要性,没有根据我国的经济形势进行相应的改变与创新,使得其理论的应用存在较大的不适应性,进而也就无法真正的发挥出管理会计报告的实际作用。

(三)在构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时候缺乏系统性

管理会计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从当前来说,管理会计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而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上,就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企业的财务部门和其他的管理者在开展管理会计的有关活动时,就会较为分散而无法集中,使得管理会计报告在对企业的决策中的应用效果不够明显,进而使得管理会计报告更加不能得到管理者的重视。

(四)管理会计报告数据取得具有复杂性

为了为企业提供运行所需要的决策支撑,就需要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报告两方面入手,提高会计信息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进而帮助企业做出科学的决策。但是,从管理会计报告数据的来源与取得来看,数据来源种类多,涉及的范围极广,在数据的收集与整合过程中面临着一定难度。其中,管理会计报告是以有关的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为基础,而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会产生业务活动与财务活动,这无疑会增加管理会计报告获得的难度,为此,就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来解决数据取得的难题。

三、完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的措施分析

(一)强化企业考评报告的作用

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中,责任考评报告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责任考评报告包含以下几部分的内容:经营的业绩考评报告、投资后的评价报告与预算执行的报告等。为此,在构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时候,就需要着重考虑到这部分的内容,为进一步提高其应用能力,就需要强化考评报告的作用。一方面,需要构建投资后的评价报告制度,对一些投资项目开展完全的生命周期管理,进而能够分析与考核有关的投资活动的可行性,来提高企业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有关的预算考核报告机制,全面落实好预算执行的考核状况,来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能力。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强化对成本定额的控制力度,全面考核与分析有关的成本数据,来构建出奖惩机制,进而降低企业的资源浪费与损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效益。

(二)完善有关的预算编制机制

在构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时候,预算报告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企业在进行决策与控制时的重要手段与工具。预算编制机制不仅仅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企业管理流程再造的重要手段。而为了提高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的应用力,就需要完善相关的预算编报机制。一方面,需要优化预算有关的编制流程,如对企业的资本预算、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等编制的过程都需要按照有关的原则来开展,并明确这些预算编制的责任,强化对这些预算工作的调度;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于对标管理、横向与纵向对比等方式来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与合理性,使预算编制的工作能够符合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此外,企业的管理者还需要提高对预算编制执行力度的重视程度,强化对预算编制执行的控制力,进而来保障预算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提高管理会计的水平。

(三)强化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素质

对企业而言,人才是其重要的资源,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要完善对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强化其应用的力度,就需要强化企业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企业的培训力度,来提高员工的素质。一方面,企业需要通过各种的培训手段,如宣传、讲座、进修等等形式,来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程度,并要强化对他们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来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企业会计的准入门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面试的时候,需要提高有关的聘请要求,进而提高企业会计人才的队伍素质,推动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真正的发挥出其效。

四、结语

企业的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全局性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从各个方面入手,来完善企业的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帮助企业提高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树涵.陈秀凤.孟佳等.管理 会计报告体系构建研究――以X商I银行为例[J].商业会计,2014(23):66-67.

[2]古继洪.戴国华.管理会计报告在央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5(13):103-103.

[3]唐亚军.吉利.汪丽等.呈报格式多样性、信息交互及管理会计报告决策价值研究[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78.

第5篇

一、内部报告的内容

信息报告按照服务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分为外部报告和内部报告两种形式。将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称为外部报告;将企业对内提供的管理信息报告称为内部报告。

内部报告是指:由企业内部编制,并在企业内部传递,为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所使用,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他们控制战略实施,实现战略目标的信息报告,包括凭证、账簿、报表、表格、图形和文字说明等多种形式。该定义不涉及企业给股东、债权人、政府或其他外界的报告(这称之为财务报告)。无论内部报告采用哪种形式列示,只要是对未来的决策有帮助,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都可以被广泛采用。

内部报告的目标之一在于控制,其编制期限应该在生产经营结果发生显著变化,管理当局有效介入之前。但这段时间的长短,根据所计量的关键经济活动而定,内部报告可以以定期和非定期的形式进行编制。当经营性业绩指标发生显著变化,如废品率异常升高,或者发生了意外的重要事件时,应该立即提出紧急报告,这种报告实际上是实时编制的。与事件发生的时间基本同步,以引起管理者的关注和及时介入。对于重要和多变的事项,可以按照日为单位进行编制,对于责任中心的评价,可以以定期的形式,如月、季度等编制。对于越接近基层的责任单位,其报告频率越应该频繁,其目的在于使上级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二、内部报告体系的内容

内部报告体系是管理控制体系中的一个子体系,它是以内部报告为载体进行信息反馈的过程,以便企业进行沟通、控制、决策以及业绩评价。内部报告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应是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决策信息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营决策可从资本经营决策、资产经营决策、商品经营决策和生产经营决策四个层次进行,相应形成四种经营责任中心。

依据经营活动的分类和经营责任中心的设置,企业内部报告体系应当包括:生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资本经营报告。每一级报告都是对下级报告和本级责任履行情况的汇总。内部报告编制的流程是从生产经营报告开始的,逐级向上报告和汇总的过程。

1.生产经营报告

生产经营报告是指:生产经营中心就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向商品经营中心提交的报告,包括反映生产成本总体状况的生产成本表及对表中一些具体项目做说明的附表和附注。附表通常包括单位产品成本明细表、材料成本明细表、人工成本明细表、制造费用明细表、废品损失明细表、产值成本率计算表、技术经济指标对成本影响计算表等。附注通常要说明成本计算制度、主要的成本计算方法、制造费用的分摊方法以及对产品成本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因素等问题。

2.商品经营报告

商品经营报告是指:商品经营中心就商品经营利润目标完成情况向资产经营中心提交的报告,包括反映商品经营总体状况的商品经营利润表及对表中的一些具体项目做说明的附表和附注。附表通常包括产品销售收入明细表、产品销售成本汇总表、材料采购明细表、销售费用明细表、营业税金及附加明细表和营业利润率计算表等。附注通常要说明商品经营中心的组织结构、生产和供销概况、销售费用的主要类别及其在各类产品间分摊的方法,以及影响商品经营利润率的主要因素等问题。

3.资产经营报告

资产经营报告是指:资产经营中心就资产经营情况向资本经营中心提交的报告,包括资产经营利润表、经营性资产及流动负债表,对两表中的一些具体项目做说明的附表和附注。附表通常包括应收账款明细表、存货明细表、应付账款明细表、固定资产明细表、购置和处置固定资产明细表、无形资产明细表、经营性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等。附注通常要说明资产经营中心的组织结构、总体资产状况、购建和处置重要固定资产的情况、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及冲销原则等。

三、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1.有利于完善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

内部报告在建立时,受到目标的约束,不管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还是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目标都是内部报告编制的一个起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要想完善,其目标必须明确。通过编制内部报告,不难发现成本、费用、利润以及现金流量是关键性的指标,虽然在不同阶段内部报告所行使的职责不同。几乎每一个阶段都没有脱离这些指标的计算分析,可以把这些关键性指标设置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由于内部报告在编制过程中,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方法也是管理会计内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六个内容,即管理会计的目标、管理会计的假设、管理会计的对象、管理会计的基本要素、管理会计的原则以及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2.有利于明确管理会计的目标

管理会计的目标应该是管理会计活动应该达到的目标,管理会计是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其最终目标应该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也呈现不同的观点。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在《基本会计理论》中指出:管理会计的目标是为管理者服务,帮助管理者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进行合理决策。美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委员会又将管理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辅助目标。其中基本目标是向管理人员提供内部经营管理信息,协助管理人员制定决策;辅助目标是协助履行计划管理职能,协助履行控制职能,协助履行组织职能,协助下属业务部门履行经营管理职能。

综合以上观点,内部报告是在呈现与计划、控制、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有利于各级管理者加强对经营过程的控制,实现最优经营。管理会计应该实现以下两个目标:参与经营管理,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

四、内部报告和管理会计的相互作用

管理会计作为侧重于为企业内部服务的会计,不论如何千变万化,都是会计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从本质上说,它都应该遵循会计核算的一般程序,即满足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要求。内部报告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会计数据,包括财务会计提供的数据和管理会计本身收集的数据,结合统计资料,进行分析、计算,从而为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各种经济预测前景、战略经营决策、制定计划预算,从而考核内部经营业绩,提供对经济活动进行日常控制所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在许多方面可以不受社会公众指导性会计原则的制约,结构比较松散,领域比较宽阔,方式方法比较灵活多样。从会计的本质属性上来说,管理会计既然称之为会计,内部报告自然成为它的必要环节之一。

内部报告提倡的“相关信息适时地提供给相关人”的观点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围绕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需求,构建了一套基于管理会计的内部报告体系,具体包括预测决策内部报告、规划控制内部报告、成本中心内部报告、利润中心内部报告以及投资中心内部报告。

围绕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联系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进行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而后选择具体的分析方法,建立可行性分析模型。在整个过程中,对照结果进行适时监控,随时调整偏离预定目标的事项,最终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以报告的形式把信息详细具体地揭示出来,即编制基于管理会计的内部告体系。

第6篇

提升经济资本回报率的关键是优化资本在不同机构、不同业务、不同产品和不同客户之间的配置结构。这要求银行能够合理把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利益的兼顾协调,确保战略资本投入,既实现当期目标,又向盈利能力强的领域倾斜。通过经济资本在不同维度上的配置,在激励高收益低风险业务的同时限制低收益高风险业务,从而优化资产结构,实现资本对资产增长的约束,满足资本回报的总体要求。基于此,应在深入研究银行各项产品和业务等资本消耗特征的基础上,加强对条线、产品客户维度资本绩效水平的监测分析,为优化资本配置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充分挖掘各个维度在资本约束下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实现资本回报率的有效提升。这就对信息的充分性和视角的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长久以来形成的以机构核算为平台的财务会计模式无法为银行管理层提供多维度、多视角的细化信息,限制了优化资本配置管理的深入度和决策的科学性。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又称内部报告会计,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财务会计的不足。自19世纪新英格兰利曼纺织厂首创了成本会计制度以来,管理会计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方法体系,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经营目标传导、成本控制、管理决策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就经济资本回报率的研究来看,管理会计恰恰契合了经济资本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一)管理会计视角突显了战略传导理念,契合资本管理对强化战略传导的要求

管理会计作为银行内部信息的提供者,除了关注银行盈利模式及不同情景对银行盈利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关注银行基于企业价值之上的管理。在明确战略导向的基础上,管理会计信息经由多维度的集成和分解并辅以绩效考核等有效手段,将经营发展战略传导至每个业务单位,从而整体把握和调整增长速度和结构,推动战略目标的高效实施。资本作为商业银行最宝贵的资源,其管理正是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管理会计对战略层面的关注,契合了资本管理对强化战略传导的要求,利于推动商业银行提升资本回报率的战略需求,通过管理决策、绩效考核等手段,保证银行整体发展规划的稳步推进。

(二)管理会计视角突显了价值创造理念,契合了提升资本回报率增加股东价值的本质要求

管理会计是企业的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最有效的工具。审视管理会计各个阶段的变化和发展、价值的创造与维护已成为管理会计的核心理念。管理会计从最初的关注传统财务导向决策和预算控制,逐步将重心转变成包含更具战略性的途径,即价值创造。该途径强调,通过对创造股东价值的关键财务因素和营运因素进行计量、辨别和管理,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而经济资本管理基于资本的两个特征而建立,一是资本的稀缺性,必须将有限的资本配置到最能增加银行价值的环节;二是资本的成本性,必须强调对资本的回报,对股东实现价值创造,实现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的统一,即提升资本回报率。因此,管理会计关于价值创造的核心理念契合了资本回报率提升股东价值的根本要求,利于推动商业银行在资本约束下强化价值创造理念,弱化并消除银行内部的低价值环节和流程,提高经济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

(三)管理会计视角突显了精细化管理理念,契合了经济资本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股改上市进程后,资本回报的压力逐渐增大,战略转型迫在眉睫。在银行市场同质化竞争惨烈的环境下,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提出内生动力机制并将精细化管理要求提升到了较高水平。而精细化的经济资本管理要求在充分考虑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前提下,计量不同机构、产品和客户的真实资本耗用情况及财务盈利能力,这是在传统财务会计模式下无法企及的。管理会计的特点是将原本对财务结果的分析延伸到利润生产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中,将辨析视角细化至具体产品和客户甚至单个账户维度,极大丰富了经营决策的信息含量,推动了资本配置的效率性和科学性,利于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摸索经济资本回报率的提升空间。

二、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回报率提升策略的优化建议

(一)调整信贷结构,发展票据产品,满足客户融资需求,提升经济资本回报率

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投放方向主要是维护成本较高的大型集团客户。面对当前信贷规模趋紧、信贷资本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一是要加大对存量贷款的梳理力度,适当压缩期限长、规模大、风险高、回报率低的贷款。二是要有效使用EVA和RAROC工具,提升新增贷款的风险定价水平,提高信贷资源的回报效率。三是要积极加大票据直贴和贸易融资等产品的拓展力度。在管理会计视角下可以发现,该类产品的资本投入产出效率最高,对我国商业行的资本回报率提升最具价值。四是要加强个人消费贷款及经营贷款的业务拓展力度,以多元化的发展提升零售贷款资本的回报率。

(二)创新中间业务产品,提升低成本中间业务的价值贡献

中间业务一直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弱势业务,但其却有着资本占用小、风险水平低、客户黏性强、盈利空间大的特点,因此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提升资本回报率水平的最好途径之一。提升中间业务的价值贡献,一是要提速流程优化步伐,挖掘传统结算类中间业务的发展潜能,优化支付结算类业务的服务流程,并且加大自助终端的突破力度。在管理会计体系全成本分摊下的情况下,有效控制成本收入比是提升非信贷产品利润贡献的关键,而结算类中间业务成本收入比普遍偏高。有效克服该类业务成本收入比偏高的现状,将切实推动收益增长。二是抢抓社会居民财富增长的大好时机,通过多元化理财产品的设计,加大优质基金的营销力度,推动银行理财、黄金、外汇业务发展。三是针对公司中间业务产品,加大对直融市场的拓展力度,紧密围绕渠道创新,加大对中短期融资券、IPO等高附加值业务的有效拓展,保证中间业务收入持续增长,提升中间业务的价值贡献。

(三)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体系,提升客户综合价值贡献度

对银行而言,客户是创造价值的基本单元,客户结构决定了业务结构和利润结构。因此,提升客户资本回报率对提升银行资本回报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围绕客户综合收益率,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为标准的经营体系,加强客户分层管理,不断优化客户结构。从当前的客户结构中挖掘出综合收益和资本回报率较高的客户,如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人中高端客户,将其纳入潜力战略客户管理,精细化、动态化地做好营销服务配套工作,强化客户关系及交叉销售能力;对于当前综合收益偏低但发展潜力较大的客户,应采取有效细分,从行业特征、业务需求等方面,深入分析客户潜在价值,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多角度、多渠道地提升其综合价值贡献度;对于可挖掘潜力小、发展前景不明朗的客户,则可进行适当调整,优胜劣汰。

(四)创造价值与降低成本并重,提升零售条线盈利能力

第7篇

【关键词】 会计报告; 银行监管报告; 分离; 协调

会计与金融本来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彼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与会计的相互渗透性日益增强。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会计问题与金融问题更是交织在一起,于是,研究会计与金融交叉学科的文章逐渐增多。不过,已有的文献多是基于会计准则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视角进行研究,而微观角度的研究鲜有人涉及。本文拟从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角度探讨会计与金融问题,以填补该领域研究的不足。理论上,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关系一种是合并,另一种是分离,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呢?

一、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基本概念

既然本文研究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这里首先对它们的概念进行界定。本文的会计报告即指银行对外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之所以采用“会计报告”这一概念,是为了与会计、金融监管的名称相呼应。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会计报表又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银行监管报告的概念目前理论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将监管报告界定为监管机构要求被监管者提供的,反映自身资金使用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和内部控制能力等监管信息的文件。根据我国中央银行的规定,银行监管报告要求提供基本情况、资产质量分析、盈亏状况分析、资本充足率分析、内部控制分析等方面的信息。其中资产质量分析和资本充足率分析更多反映了银行的风险状况,而盈亏状况分析和内部控制分析有助于了解银行的风险水平。

二、会计报告是银行监管报告的基础

会计报告是编制银行监管报告的重要基础,银行监管报告的数据多是来源于会计报告。这是因为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的过程,将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转化为综合的、定量的会计信息。金融监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去核算银行的经济业务,而主要依赖会计上的核算。所以,依据会计准则生成的会计报告则具有通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能够为金融监管者提供基础的财务信息。金融监管者在认可会计报告提供基础信息的前提上,可以根据自身的监管特性,对通用的会计信息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以满足金融监管的需求。

会计报告为银行监管报告提供基础信息的具体表现之一便是在监管指标的计算上。根据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le Ⅲ),将银行资本分为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一级资本中的股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都属于会计报告中的数据,而附属资本的计算依据也多来源于会计报表上的数据。此外,流动性监管、盈利性监管、资产质量监管中的指标也有很多来源于会计数据。所以说,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是银行监管的重要依据,是银行监管报告的数据来源之一。

三、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分离

(一)分离的原因——目标不同

会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机构、社会公众等,而银行的会计报告还应考虑监管机构这一特殊信息使用者。然而,会计报告并非主要为监管机构编制的,因此其主要服务对象还是投资者。会计目标是为现有的或者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有利于他们作出合理决策的会计信息(FASB,1978)。因此,会计追求的原则是中立性,重心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信息质量特征上强调相关性、可靠性以及如实反映等,优先保护的是投资者的利益。

银行业由于是经营高风险的行业,并且银行具有巨大的政治性、社会性和外部性效应,所以金融监管将银行系统的稳健审慎运行放在首要位置。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存款人的损失,始终是银行监管当局追求的目标。因此,金融监管追求的原则是审慎性,重心是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信息质量特征上强调前瞻性、审慎性、透明度,优先保护的是存款人的利益。

正是由于会计目标与金融监管目标之间存在如此差异,所以才需要分别编制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会计报告根据会计准则编制,遵循会计客观中立的原则,主要向投资者等提供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通用的信息,向银行提供监管需要的基础会计数据。银行监管报告根据监管政策编制,遵循宏观审慎原则概念框架,只向监管机构提供反映银行风险方面的信息。监管机构利用银行监管报告来检查银行是否达到了审慎经营的标准。

(二)分离的具体内容

由于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涉及的内容众多,本文仅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即:资产负债率与资本充足率的分离、会计资产减值损失与监管拨备的分离、公允价值应用的分离。

1.资产负债率与资本充足率的分离

资产负债率与资本充足率均是反映银行偿债能力的指标。资产负债率立足于会计处理方法,而资本充足率是作为银行监管部门的衡量指标。资产负债率与资本充足率的分离,其根本在于会计资本与监管资本的分离。

会计资本即会计报表中列示的资本(所有者权益),由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科目加总得出。从会计的角度看,资本是由投资者为了盈利而投入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在计算方式上,会计资本是用总资产减去总负债而得出的,代表着股东享有的权利,是一种剩余财产权。

监管资本是由银行监管机构规定的,其作用在于充分吸收银行非预期损失和进行风险支撑。因为监管机构对银行资本的计算提出特别要求,所以银行资本又被称为监管资本。监管资本对于银行来说就是“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但其要求远高于《公司法》规定的注册资本。因为,银行资本不仅要保证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还要能够覆盖银行的非预期损失,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监管资本主要根据会计资本调整计算得出,调整依据是能否吸收损失:只要能够吸收损失,就属于监管资本,即使它不符合会计资本的定义;如果不能有效吸收损失,便不能计入监管资本。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于2010年公布的Basel Ⅲ明确了将会计资本调整为监管资本的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少数股东权益、未实现损益、无形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库存股、贷款损失准备缺口等方面。

2.会计资产减值准备与监管拨备的分离

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为抵御信用风险而提取的,用于补偿贷款违约而遭受到损失的准备金。会计上基于谨慎性原则,要求银行对已经减值的资产提取相应的准备金,以反映资产的现实价值;金融监管基于审慎性原则,要求银行必须有足够的资本金来弥补预期信用损失。会计与监管的关键分歧就在于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包含预期信用损失。

金融危机前,会计上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即只在有客观证据表明贷款发生减值时,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已发生损失模型”具有较强顺周期性效应,加大了银行财务报告的波动性。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均开始改进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后来,准则制定机构提出了“预期损失模型”,将预期信用损失考虑在内。最终的“三组别模型”(TPM),将全部贷款划分为三个组别,未受到可观测事件影响的贷款需要计提12个月的预期损失作为减值准备,其余的均要求计提整个存续期间的预期损失。

监管上,BCBS颁布的旧资本协议规定:贷款减值准备包括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一般准备是依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专项准备是对贷款风险进行五级分类后,按比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复杂化,BCBS后来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Ⅱ)。BaselⅡ提供了两种贷款减值准备方法:标准法(SA)和内部评级法(IRB)。标准法是对五级分类法的改进,只在风险权重上有所不同。内部评级法将银行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分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分别用贷款减值准备和资本金进行弥补。

本文认为“预期损失模型”目前还有很多缺陷,且对会计的独立性造成威胁。解决贷款损失准备问题的最佳方法是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适当分离。目前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是符合会计基本原则的,但是有必要研究改进方法或者新的减值方法。而金融监管出于谨慎性的考虑,倾向于增加计提基于未来预期信用损失导致的减值准备,在减值模型上可以考虑采用“预期损失模型”,以充分反映贷款的风险状况。

3.公允价值应用的分离

公允价值是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公允价值由于能够提供更加相关的财务信息、及时地反映市场风险、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而受到准则制定机构的推崇。但是公允价值同时也存在估值技术不完善、增加金融机构损益的波动性等缺点,并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

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会计报告会产生有利的影响:一是公允价值使得会计报告的数据更贴近市场。历史成本下,银行的资产、负债价值局限在取得时的成本,对市场变化视而不见,而公允价值计量恰好相反,它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随时调整资产负债的价值。二是公允价值能显著提高会计报告的透明度。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基础,已被FASB多次强调,它能减少银行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盈余管理的空间。因此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生成的会计报告信息透明度较高。

但是,对于银行监管机构,公允价值的运用则会造成以下不利后果:(1)收益波动性的提高,产生亲周期效应。(2)削弱银行的流动性转换功能,降低对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储备。(3)削弱银行对经济进行缓冲的作用,导致银行平滑经济的功能降低。(4)负债公允价值计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公允价值适合对银行的金融工具进行会计计量,但却不适合应用于银行金融监管。会计报告中可以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当然公允价值会计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然而,银行监管报告中则不宜照搬会计准则的要求,应尽量消除会计处理上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监管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认为会计报告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银行监管报告中适当排除公允价值的应用,这是解决公允价值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分离的后果

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适当分离,本文认为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何为适当?这主要是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首先要保证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能够实现各自的目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在能够实现两种报告目标的基础上,尽量减少二者的分离,以降低编报成本。如果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进行完全的分离,则无论对投资者、监管机构,还是对投资者和公众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银行来说,完全的分离会增加银行信息系统支持的难度、运营执行成本以及编报成本;对监管者来说,完全的分离会使得数据的转换难度增大、识别银行风险的难度增加,降低了监管效率;对投资者和公众来说,完全的分离使得使用者增加获取信息的难度,并降低数据分析的使用价值。

四、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协调

(一)协调的基础

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之间不仅存在差异性,同时也存在统一性与相似性。统一性在于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都是银行的信息披露形式,也在于二者都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统一性,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之间才存在协调的基础。况且,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分离并非绝对的分离,只是相对的分离,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如果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各自为政,完全的分离对各方均是没有益处的。2008年金融危机恰好证明了这点,会计与监管的沟通不畅导致未能及时发现隐藏的风险点。

(二)协调的途径

1.充分利用会计报告提高监管报告的质量

会计报告质量的提高有助于银行监管报告质量的提高。银行监管报告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反映银行的风险状况,而监管报告中无论是资产质量分析,还是资本充足率分析,或是盈利能力分析都依赖于会计报告提供的数据。如果会计报告的质量不高、信息生成的过程有瑕疵,则据此生成的银行监管报告的质量势必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是关键所在。

2.积极调整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差异

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目标的差异导致它们披露的内容有所不同,并且可能会对金融监管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各自理论体系不同,要实现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规则的统一基本不可能。所以,调整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差异的有效途径,就只能根据会计准则的变化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以抵销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造成的不利影响。

3.尊重会计的独立性,加强与金融监管的合作

会计的独立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会计固有的属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会计的专业性决定的。然而,会计的独立性只是相对的独立,它与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解决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协调问题,需要在尊重会计准则独立性的前提下,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凭借其对银行风险和金融稳定更深程度的理解,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出相关建议。

五、结论

本文意在阐述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之间的矛盾,该矛盾来自于二者目标函数的不同。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没有涵盖银行风险方面的信息,也没有反映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因而不能满足银行监管机构的有效需求。所以,需要在会计报告的基础上另行为监管者编制银行监管报告。由此,本文提出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的分离式设计方案,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尝试缓解会计界与金融界的矛盾。最后,本文提出会计报告与银行监管报告相互协调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9(10):18-23.

[2] 丁友刚,岳小迪.贷款拨备、会计透明与银行稳健[J].会计研究,2009(3):31-38.

[3]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4] 胡永康,罗国荣.银行监管规则与会计准则协调面临的挑战[J].中国货币市场,2010(10):12-15

[5] 司振强.公允价值会计发展与金融稳定[J].金融会计,2007(3):60-63.

[6] 沈如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巴塞尔协议框架下会计资本与监管资本比较研究[J].金融会计,2011(8):4-7.

第8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相关性;管理会计报告;研究综述

会计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要求,它是指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会计相关性可以分为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前者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后者是指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求看会计相关性,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与管理当局的决策相联系,为管理者提供内部决策、控制、评价、沟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特别是会计信息有助于提高管理层的决策能力。财务会计报告是财务会计信息最集中和系统的反映,相应地,管理会计报告应是管理会计信息最集中和系统的反映。然而,在管理会计研究和实践工作中,管理会计报告在管理会计中的地位远远不如财务报告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这也是管理会计没有像财务会计那样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管理会计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国内外学者关于会计相关性对管理会计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相关性在管理会计中的遗失及重新获得关注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到来,管理会计在这一时期遭遇种种怀疑。从美国会计界不时传来不和谐的呼声,Scapens(1985)描绘了20世纪中期的管理会计实践,其基本概括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有关管理会计是否过时在美国会计界也是争论不休。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管理会计有无单独存在必要”,也有学者认为,管理会计将会融入管理学而在会计领域消亡。然而,当学术界准备“抛弃”管理会计时,美国会计界受到来自学术界、国会、政府监管部门以及会计职业界自身的强烈批评,批评的焦点是,企业会计报告没有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报告未能面向未来,会计信息不完整,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因此,对管理会计报告或是类似的信息报告需求,不是心血来潮的呼喊,而是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发展决定的。从管理会计的发展史来看,管理会计大概19世纪初出现在美国,此后一直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初,管理会计的发展却似乎停步了。导致管理会计发展停滞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丧失。20世纪30年代以后,证券市场强化了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企业管理者不得不时时关注外部人员对自己的评价,琢磨如何在短期提高自己的声誉,从而将时间越来越多地放在如何实现季度或年度的目标上,而不是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外部报告的需求以及来自监管机构的强制性规定使得管理会计报告完全让步于外部报告。就在管理会计走向低谷的时候,1987年,约翰逊和卡普兰出版了《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一书,呼吁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他们认为,如今的管理会计信息受财务报告系统程序和周期的驱动,提供的太晚、太不具体,已经扭曲到与管理者的计划和控制决策完全不相关了。企业为了计算一个报表数字而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这个数字却不能反映该期间内企业经济价值提高或降低的实际情况。此书一发表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使西方会计界意识到了严重的危机,管理会计的相关性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二、财务会计缺陷及会计相关性对管理会计地位的影响

股东对财务报告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财务会计的发展,使得财务会计成为会计学研究的主流,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热情开始下降,使得管理会计的地位不断下降。然而,基于财务会计相关性的财务报告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这种情况下,有的学者主张将一些原本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的内部信息并入财务报告。1993-1997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委员Wallman在《会计视野》等杂志上连续发表了4篇文章,对传统财务报告模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提出了改进财务报告的新模式。1976年7月,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公布了一份讨论稿《公司报告》,其中涉及企业经营业绩信息的改进。1991年英格兰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和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两协会联合发表《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式》,将企业内部管理使用的信息、衡量企业目标执行情况的信息、企业未来发展计划以及未来发展中可动用资源方面的信息等非财务指标也列入披露的财务报告之中。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表了《着眼于用户》报告。该报告的主体部分是改进财务报告的建议,它在财务报告的信息类型、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审计师与企业报告、企业报告的变革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议,涉及到5类报告信息: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管理部门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有关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公司背景。这些所谓对财务报告的改进和建议,无非是建议把现在的财务报表加以扩展,使之能够包含更多使用者所需的信息。而新增的信息更应该在以管理会计相关性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报告中得到反映。这表明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正不断加强,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式更倾向于财务会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的逐渐统一。这也就使得管理会计报告将不断得到重视,从而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

三、会计相关性对管理会计内涵与目标的影响

目前,对管理会计的主要定义有以下几种:

(一)较为狭义的管理会计

1958年,美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委员会认为,管理会计是利用适当的技术和观念处理历史和未来的经济信息,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方案,并协助管理部门达到其经济目标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1981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认为,管理会计是一个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汇总、分析、编制、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些加工过的信息在管理中被用于内部的计划、评价和控制,并保证企业可以合理、负责地利用其各种资源。

(二)较为广义的管理会计

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把管理会计的范围扩大到除审计以外的会计各个组成部分。美国全美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1986)认为,管理会计应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济管理责任的施行所需财务信息,管理会计是对这些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此外,编制提供诸如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使用的财务报告也是管理会计的工作。

(三)较为中义的管理会计

1997年,由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教授等四人合著的《管理会计(第2版)》中这样定义,管理会计是一个为组织的员工和各级管理者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内部所有人员对信息需求的驱动,并能引导他们做出各种经营和投资决策。

(四)几种定义的比较

与狭义的管理会计相比,广义的管理会计内涵明显地扩大了很多。管理会计不仅要为企业管理层、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和员工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还要为股东和债权人等外部人员提供服务,既提供财务信息,也提供非财务信息。而中义的管理会计与广义的管理会计相比,在涉及范围上还是主要以传统的管理会计为主;与狭义的管理会计相比,使用者的范围包括所有员工,提供信息的内容包含非财务信息。从管理会计不同的定义可以发现,尽管对管理会计的目标的认识不同,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用于经营决策和战略决策的信息。而由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分析处理、提炼加工的总结性报告其实也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最终的目标无疑与管理会计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有明确了自身的目标,管理会计才能更好地发展。

四、会计相关性有助于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之前,很少有管理会计的文献采用实地研究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管理会计的研究中,实地研究法有了更多的运用。当前,全球竞争十分激烈,美国的制造业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评价制造业企业绩效的管理会计方法已经过时,导致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用于决策的信息没有相关性。卡普兰(1983)指出,如果管理会计要继续作为运用于设计和评估企业的控制和信息系统的一门重要学科,管理会计必须冲破它对制造业经营活动进行财务绩效评价的传统模式。他建议,管理会计研究者应该走出办公室,到工厂、车间等实地去获得制造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第一手资料。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使管理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促使了实地研究法的广泛运用。作业成本法也在管理会计相关性得到关注之后出现与发展。在先进的技术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幅下降、固定制造费用等间接费用大比例上升,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无法准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不能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在这种条件下,为了使管理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以“作业”为核心的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

五、结语

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不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决策相关性是其最根本的质量特征。只有紧紧把握住这一会计本质,管理会计才会实现长足发展。管理会计报告理论的提出和体系的构建可以更加明确管理会计是基于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这一本质,从而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和框架具体内容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这必然会对重新定位管理会计,解决当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之间分工不明、内容交叉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对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著.金马工作室译,《相关性遗失一管理会计兴衰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先治.基于会计相关性的企业内部报告地位与价值[J].会计研究,2009(12).

第9篇

01体系构建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商业模式不断变革的今天,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助于企业战略以及经营管理,充分发挥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控制、评价等职能,实现价值创造。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本质是服务于管理的会计,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要依托财务会计与业务信息,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促进战略目标实现。财务会计的体系侧重于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管理会计体系则需要引入非财务信息,构建管理会计核算体系,并为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提供信息。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侧重于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旨在提升内部管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则是管理会计应用体系的升华,是对企业不同角色人员的信息披露与报告,满足信息管理与决策需要。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从目标上看,应围绕公司战略与经营管理目标来开展。从实施过程看,依托财务与业务的融合来核算,核算的深度与广度要注重成本效益原则。从评价标准看,更加看重资源使用的效率与质量。从会计人员来看,关注企业价值导向性,会计人员通过优化决策、控制成本、提高投资收益、战略税收筹划等为企业价值增值做出应有贡献。在商业模式创新、日常运营支持、资源分配与整合、战略决策支持、风险预警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体现会计的价值。

02管理会计核算体系

财务会计核算主要解决企业交易在财务环节的确认、计量、记录。管理会计主要解决企业交易在管理环节的确认、计量与记录问题。与财务会计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广泛地引入了非财务数据,并且促使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融合,满足内部管理需要。

(一)非财务数据内容构建。以管理需求为出发点获取非财务信息,结合平衡计分卡,从客户、产品、内部经营、员工层面来设计。客户层面从客户服务能力(时间、质量、满意度)、客户获利能力(客户净利润、客户净投资、客户市场份额)、客户保持能力(客户保值增值投入、客户保值增值净利润)来构建。产品层面从业务类型、市场份额(行业、渠道、地区)、产品收益、产品定价、产品创新来构建。内部经营流程层面从工作标准化、工作效率(指令、资金、业务)、工作质量来构建。员工学习与成长层面从核心员工保留、关键人才引进、员工培养、文化建设来构建。

(二)非财务数据标准确定。财务数据确认准确性依靠原始单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此外财务单据主要是发票,管理规范,来源统一。非财务数据确认则存在标准不统一、原始单据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等特征。在核算领域推行管理会计首先要规范非财务数据统计标准。养老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涉及大量非财务数据,为了发挥数据价值需要在非财务数据采集、加工、整理、汇总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用统计制度进行规范,确保数据标准统一,并且在系统使用中固化到系统中,实现数据连贯统一。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实现统一源头、口径、路径统一。

(三)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融合。大量非财务数据存在于业务系统,为了实现财务与业务数据的关联与统一,保证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的融合全面,必须要将全部非财务数据维度同步自动流转至财务系统,满足财务环节多维核算需要。实现财务数据在数据管理各维度、各颗粒度的精细核算。公司统计信息系统从各个业务系统数据库将非财务数据进行抽取、加工和整理,同时从财务SAP系统抽取财务数据,实现财务和业务数据的多维查询。数据的融合离不开财务与业务流程的融合。一方面,业务角度信息需要通过标准、流程、制度将非财务信息第一时间进行采集,通过各方审核校验保证数据质量,另一方面财务角度需要对原始单据细化管理,确保财务信息多维核算。利用IT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

(四)管理会计核算方法运用。由于年金产品以及第三方管理资产产品定价明确、盈利模式清晰,因此管理收入核算环节与传统会计基本保持一致,养老保险公司管理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应用于成本费用核算环节。主要解决多维度成本确定、成本驱动因子确定、成本分摊等问题。1.多维度成本确定。多维度成本确定需要依托作业成本法,确定作业及作业链,将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产品销售(投标、客户关系维护、宣传、合同签署)、运营管理(受托、账管、投管)-账户开立、资金到账归集、分配与记账。投资管理(投资资产投资户管理、投资资金运作管理、投资资金估值)、客户服务、后勤保障(人力、财务、办公、风控)等环节作为基本作业链,同时将地区、行业、产品、客户等多维度非财务信息进行集中一体化处理。实现各作业链多维度成本,为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多维分析查询做准备。2.成本驱动因子选择与确定。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从经营管理来看,战略规划环节需要考量结构性成本动因,日常经营中重则重点关注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包括业务规模、经营范围、人员经验、技术水平、产品多样性。应从业务规模经济、前后台业务整合程度、学习溢出效应、信息技术选择方面考量成本投入与产出,寻求成本驱动因子。执行性成本动因包括人力与IT生产能力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情况、年金及第三方委托管理资产产品结构、公司内部及外部联结关系,应根据作业属性从执行层面、数量层面、强度层面确定成本驱动因子,从源头上消除非增值作业,以改善经营业绩。3.成本分摊。由于养老保险公司最大的资产与支出都在人力资源,因此间接费用归集与分配主要依托工时来分配,配合业务条线与作业条线将人工成本进行分摊。此外,科技进步与互联网+的大发展让软件系统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系统开发及维护成本按照系统属性进行归属,分别从销售客服域、业务运营域、投资管理域、管理决策域、公共服务域、业务支持域进行分解。除了应用领域属性,还应增加研发属性。按照生命周期从系统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开发、测试、验收等环节进行核算,并将成本进行归集,归集时按照系统属性进行归集。其中单独购置的软件直接归集,设计研发的软件需结合软件生命周期分别归集到6大应用领域,对于各个应用领域的软件分别归集到产品,其中销售客服域、业务运营域据量也更为庞大,如果没有信息科技体系的支撑是难以实施的。这也是长时间来管理会计体系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制约,电子系统是养老保险公司的核心资源,产品设计与业务开展都离不开大量系统的建设与使用,信息流转与资金流转承载了公司的主要业务,为了发挥管理会计价值,应将系统设计与建设以及管理会计实施统筹考虑,确保公司IT体系连贯、统一、接口规范、信息交互高效便捷。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搭建管理会计系统,对经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缩短分析周期,此外,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实时查看企业相关经营数据、费用报销、经营运行。

(五)实施数据质量管控。养老保险公司是信息密集型企业,不仅年金产品是信息产品,养老保险公司的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也是信息获取、传递、分析与运用的过程。为有效地发挥数据信息在管理会计体系中的作用,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体系,实施全业务全流程数据质量管控,并对源数据进行获取验证,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保证业务数据的质量。通过搭建完善、共享、统一管理的数据环境,提高管理会计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03管理会计应用体系

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依托管理会计核算体系成果,将管理会计工具与企业管理充分结合,实现服务管理的目标。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构建可以结合企业的现状,从管理的职能、管理对象、企业资源要素、管理层次等角度来实施。从管理的职能来看,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评价、决策、激励、创新等。按照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论的观点,会计为组织的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管理会计的应用侧重于计划、控制、决策、评价等环节。从企业管理对象来看,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包括人力资源领域、市场领域、作业与流程领域、文化制度与机制领域、项目领域、资金领域、技术领域。从企业资源要素来看,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包括人力资源领域、材料资源领域、技术资源领域、资金领域、市场与客户领域、政府与政策资源领域。从企业管理层次来看,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包括决策层应用、业务层面应用、执行层面应用。管理会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步推进,逐渐整合。

(一)计划层面,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是从长期角度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及现状,寻求机会并管理风险,持续改善经营,增加创新与盈利能力。管理会计在计划职能应用应从战略层面和日常预算管理两方面考虑。从战略层面来看,管理会计主要应用中于战略决策领域、战略成本管理领域。在战略决策领域,管理会计通过内外部信息获取、加工与确认,外部竞争环境分析、利用科学模型计量与分析,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在战略成本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对一定时期企业成本结构与成本动因、成本变化趋势进行计量与评定,为日常经营环节成本管理提供框架及边界。从全面预算管理角度来看,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落实与细化。经过战略规划,企业的资金、人员、技术、材料等要素布局已初步确定,预算是对各个资源要素的计划,管理会计通过对经营状况多维度、全时段的确认与计量,开展目标比较与控制,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二)控制与评价层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过程控制。在财务方面,开展作业成本法核算不同产品、地区、行业、渠道的成本与收入,待时机成熟建立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并通过与预算的比较进行控制。此外积极寻求成本驱动因素,科学核算成本,并将目标成本法、边际贡献分析等应用于盈利分析,提升创新产品的效益。在产品层面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障产品、养老金产品分析,通过本量利分析比较产品线成本与收益及贡献目标值与实际值,并从地区、行业、作业、渠道角度控制业务部门和业务单元的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在研发层面,从软件系统需求分析、设计、研发、评价等环节做好前期论证,加强系统开发过程控制,确保研发成果与研发成本匹配,做好软件规划及预算落实。在员工层面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探索实现员工层面工作控制表、损益表、学习成长表。采取合理措施确保工作计划与任务落实,从文化与制度方面营造良好的员工成长环境,促进员工学习与成长。在客户层面搭建客户盈利性分析模型,对费率、客户结构、获取成本进行分析,监测客户满意度、客户投诉率、客户流失率。在内部运营维度控制业务运转效率,从中标、签约、到账、投资、待遇支付、计划终止、客户服务等方面控制业务运转进程,将无效作业消除并增加增值作业,促进效率提升。

(三)预测层面,预测是管理的职能之一,养老保险公司的预测职能主要侧重于市场与业务、财务两个层面。在市场与业务层面,要与市场团队、研发团队紧密结合,进行市场分析、机会洞察及价格确定,与生产团队一起分析产品性能和成本结构,从会计角度提供决策支持和增值服务。不仅关注目标、预算、绩效评价等信息,还要分析同行业竞争对手优劣势及供应商及客户的经营状况及潜在的用户需求。在财务层面,预算控制、资金筹融资需求的确定、财务预警功能的发挥、目标成本的确定、收入预测、盈利预测、现金流预测等都需要发挥管理会计预测职能。

04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管理会计报告是管理会计的最终产品,管理会计报告的价值最终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来体现。一方面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准确及时刻画公司经营管理现状,另一方面对管理会计报告的前端业务流和信息进行规范和引导。从信息需求角度,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分为针对决策层的管理会计报告、针对管理层的管理会计报告、针对操作层的管理会计报告。运用平衡计分卡,管理会计报告分为财务报告、客户情况报告、业务运营情况报告、员工学习与成长报告。从企业管理对象来看,管理会计体系报告包括销售情况报告、市场运营情况报告(供应商情况报告、政府与政策资源情况报告)、投资管理情况报告、财务报告、运营情况报告(受托、账管、投管、养老金、养老保障、受托)、风险管理情况报告、组织机构设计与运转情况报告、信息化情况报告。

(一)针对战略层决策者管理会计报告。战略层决策者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决策是其经营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对信息的要求高、关注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注重异常事件和数字、注重财务和业务经营成果的分析、注重预测,大部分决策问题是非结构化的问题,需要利用自身的经验来判断和决策。因此战略层的管理会计报告内容更加宏观、重点更加突出,主要分为:经营环境报告、资源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报告、重大财务和经营决策情况报告、价值贡献情况报告、预算管理情况报告。

(二)针对中间层管理会计报告。中间层面临的问题大多是结构化的问题,大多采用程序化的决策方式,比战略层决策更加深入,信息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和控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预算报告、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情况报告、资金运营与现金流情况报告、绩效评价报告。中间层管理会计报告还可以应用平衡积分卡工具,通过管理会计基础体系和管理会计应用体系的构建开展动态评价,将公司战略进行细化,寻找价值驱动因素并评估权重进行评分,定期将评分结果向操作层反馈,通过操作层管理会计报告寻找问题解决方案并挖掘机会与调整事项,促进战略目标从战略层向操作层的有效传导。此外,由于养老保险行业是新兴行业,借鉴经验少,可以运用标杆法,从同业寻找标杆标准,并对本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