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4:58:49
导语:在科技的利与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我们的生活中,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既有好处又有坏处。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在远古时期的时候,总是过这十分原始的生活,猎杀食物还必要用石头或者长矛之类的工具。但是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火药这种新型的发明,被科学家们发明了出来。人们可以利用火药做很多事情,这种科技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有些人却怀有一颗不安好心的心,用这些火药,作为杀人的武器,发动邪恶的战争,将无数无辜的人们,引向危险的边缘,让很多的人失去往日的家园,流离失所。
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合理的使用科学发明,为我们的生活造福,为我们大家的利益谋福祉。
关键词:互联网;多媒体;程序设计教学;促进作用;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2-0066-03
1 引言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现代科技成果在教育上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它开辟了教学的新天地,主要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多种刺激,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有条件的地区,网络在教学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网络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资源共享性,利用网络的这个特点可以拓展教师的教学空间,让学生与教师在另一个空间又有了新的接触。
将互联网、多媒体与课堂教学同时相结合是一种最新型的教学模式,即信息化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已感受到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好处。当然我们也要正视互联网与多媒体在教学中起的反面作用。
程序设计课程在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早已广泛开设,笔者从事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多年,在教学中一直使用到多媒体与互联网。在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在缩减计算机课程课时的前提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我们也要正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
2 互联网与多媒体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2.1 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现在的许多计算机课程都是使用的Windows平台下的系统,界面非常丰富,可操作性很强,难以用三言两表达出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过去在课堂上难于表达的图形、图像等内容快速地投影到屏幕上,生动、直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教师在计算机上将要讲授的内容先进行理论上的讲解,再给予实际的操作。计算机显示的同时投影到大屏幕上,学生一目了然,直观性很强,容易接受。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实物投影和播放录音及其他多媒体素材,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多方面感受所学知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由于图、文、声、像并茂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纯的视觉学习或听力学习,三天后的遗忘率在70%左右,而如果同时刺激多种感官,使得这多个感官的兴奋点都落在学习上,则相同时段内的遗忘率仅为 18%左右,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确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2 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在正常的教学之余,与学生进行交流,主要的交流方式有使用实时聊天软件在线交谈、使用E-mail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换。
课余时间与学生聊一聊,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能起到一个在线答疑的作用。学生们在课堂上没听明白的、在复习中遇到的问题等均可以通过QQ来询问,有时有些问题无法用三言两语说明白的,可以和学生约好时间地点,当面解答。通过QQ不仅在学习上帮助了学生,而且在思想上也和学生走得很近。把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得更多一点,这对老师的教学也会起到一定帮助。教育心理学中有个教师威信问题,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利用E-mail,教师可以为学生解答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均可以通过邮件提问,教师应一一回复,对于一些共性问题,就应该在课堂上讲解,这样也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虽然QQ可以在线答疑,但E-mail可以做到图、文、声并茂,这是QQ无法比拟的。
2.3 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网站是拓展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网站的主要内容可以有以下几方面:平时上课用的教案、课程教学要求、课堂内容的补充材料、练习题、上机操作相关数据、在线考试系统等。将教案上网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教师不必担心因教案所存放的存储工具出了问题而无法使用教案进而影响教学的事情发生;第二,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来不及为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做笔记,在课余时间可以上网去查看,完善课堂笔记,在一定程度上与多媒体教学互补。课堂内容的补充材料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教材上不可能将所有常用内容全部写出来。由于计算机方面的图书历来借阅就比较困难,学生也没有必要花钱去买(当然想更深入学习的学生例外),所以把一些相关的内容放在网上让学生去浏览是必要的。放点练习题在网上,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多做练习,从而使自己的基本功更加扎实。利用在线考试系统,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4 方便学生自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对于某些学习较突出、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信息量不够。这些学生需要更多的知识或更快的进度。将相关教案及参考信息放在网上,便于这些学生先行学习后续知识。而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课堂的全部内容可能足以让他们好好消化一阵,这时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信息来复习所讲内容。
2.5 技术革新,有利于教师不断自我提高
如何应用多媒体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开展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要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授课,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心理学等方面知识,才能适应21世纪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
3 互联网与多媒体对教学的消极影响
3.1 浪费学生学习时间,影响课堂纪律
虽然通过互联网搜索与学习相关的信息是每个学生的必备技能,但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浏览与学习无关的网站,用QQ与他人随便闲聊,从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上机时间,使正常的学习任务不能完成。而且有的学生在浏览到有趣新闻或其他信息时还叫其他学生一起欣赏,会引起上机时课堂纪律不正常。
3.2 给抄袭作业者有机可乘,不利于课程学习
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与数学的学习有点类似,都需要不断的练习,然后才能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因此除了课堂上机作业外,课后作业也必不可少。
现在许多同学都有QQ,他们一个班级还会建立一个QQ群,然后在上机实验的过程中,只要有同学把题目解答出来后,便会放到QQ群里,这样,所有在QQ群上的同学便很快就有了答案。
现在有很多的教师都让学生通过E-mail递交作业,一份电子作业复制起来连一分钟都不要,有一部分学生在别人做好作业后只要复制一下,然后略加改动,甚至有的同学改都不改,而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也很难判断哪一份是原始作业。
在给学生布置了课程设计的题目后,某些学生则通过网络将课题发给网友或在论坛上发帖,这样可以很容易就得到一份相对质量较高的设计内容。同样,对教师来说很难判断这些题目是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
3.3 网络的不安全、不稳定给教学带来麻烦
作业都要算学生的平时成绩的。有的学生作业在独立完成后由于网络问题E-mail发不出,或发送出去后教师却收不到的情况屡有发生。有时学生的邮件中带有病毒,有可能会造成教师计算机的瘫痪,从而影响接下来的上课。
3.4 浪费教师课余时间
许多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并不是很好,为了上好课,他们在备课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其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不是用在钻研教材教法上,而是用来解决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一些技术上。另外,上相同课程的教师在备课时多数是各自为阵,相同教材的教案,版本却有多个。
3.5 多媒体削减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并且有可能成为干扰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配合,共同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相结合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投影屏幕似乎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这给人造成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教师的主导地位下降。而且教师在讲课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电脑上,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师生之间失去了交流。
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堂固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也有可能成为教学的干扰源。一堂课结束后,一张图片、一个动画可能会比教师所讲授的课堂内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
3.6多媒体教室气氛沉闷
为了让学生能将投影屏幕看得更清楚,教师往往关上灯、拉上窗帘,将教室搞得像电影院。虽然有生动的图片、动画等,但整个课堂仍让人觉得沉闷。夏天的多媒体教室情况更是糟糕,由于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教室里温度高,学生、教师都是满头大汗(有空调的教室会稍好一些),既影响了教师的正常上课,又影响了学生的听课。
3.7 设备问题影响教师上课情绪
某些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安排不合理,大屏幕遮住了黑板或白板,使教师无法使用,影响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多媒体设备的老化和损坏会使教师精心准备的一堂课无法正常进行。
4 结束语
每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带来利与弊,有利的我们要继续发扬,不利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去避免,而这些需要的是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 徐进华.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几个措施[J].计算机时代,2005,(11):51-53.
[2] 罗晓霞.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1,(3):67-68.
[3] 华国盛.关于多媒体教学应用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1,(11):55-57.
[4] 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5] 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规划;解救措施
作为基础性语言学科来说,语文特性决定了其教学难度。所以,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甚至不同的人中做出不同的教学结果、教学方式。所以,把握住语文的受教群体可以做出不同的课程规划。而初中语文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阅读教学。阅读对于积累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写作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也是需要从初中学生就开始培养的品格,小学语文还是图文解说阶段的话,那么初中就已经进入学习语言的阶段了,学好语文同时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就当前初中语文来说,自新课改以来,成效好转很多,也注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教学内容也适当拓展了,但是应试教育本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可能有彻底的改变,这一点从初中、高中的作文中就可以看出来,仍然是固定板块式的文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会有太多创新,似乎始终都是在输入一种不作为就不会犯错的思维,奉行中庸、稳健的作文风格,能写出好作文的学生寥寥可数。作文在我看来是体现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展示板,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展现出学生自己平时学到的是什么。当前语文教学,已经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枯燥无用的标记,学生讨厌上语文课,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们的老师没有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的真正内涵,语文绝不是仅仅培养语言能力,写好作文那么简单,实际上语文包括了哲学、历史、社会、经济、世间百态,说高了可以关系到学生的修养、思维、处事方式。
就目前语文教学来看,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大语文教学,大语文教学的外延涉及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在互联网上学习、听歌曲、日常语言交际等课堂外活动,而读书看报是课堂外阅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方面。
要满足这些要求也不是易事,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和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如假期补课,占用休息时间补课这种现象要改变,这是种陋习,学生被强迫留在教室里能学到什么,除了埋怨还是埋怨,学生在教室里就一定比在教室外边学到的多吗?其次,加大教育投入也是一种方法,比如,建立和完善学校的信息化设备,现代化的图书阅读,不要只着重于传统的书籍阅读,阅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无须恪守陈旧。初中语文影响深远,它是语文由浅入深的起点,也是语言作为一门艺术的基础,现今语文课程规划有利有弊,好的方面是政策、方向上的正确制定,不好的方面是传统应试教育弊端短时间无法得到彻底解决,落实上有着一系列的困难,只要存在考试,就不会有纯粹意义上的大语文。
阅读更重要的是方法,就是你要学着教会别人如何干这件事,而不是直接就替别人干这件事。这是一个老师的方法问题,就是要学会教人如何钓鱼而不是把鱼钓了直接给别人。我记得有一个小故事,那就是一个人给了他大儿子一袋金子,给了他二儿子一套房子,给了他三儿子种菜的技术。当时,另外两个儿子看到老三一点都没有不高兴,感觉很好奇,就问他,父亲没有给你钱,你怎么还那么高兴?这个小儿子说,爸爸虽然给了你们金钱和房产,但是给了我技术和方法,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且生生不息,一直都能不断地赚钱以谋得生存,你们虽然现在很富裕,但是没有进账的来源,钱花光了就没了,另外两兄弟听了感触颇深,认为三弟有远见。所以,作为一个老师,要学会的就是教会学生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单纯的知识。
因此,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不要眼光狭隘地认为你掌握了某些知识就是多大的胜利,关键还是学到老师的精髓。这个就像大学里的社会调查方法一样,当初我们学的时候,认为听懂了,记住了课本上的知识就是最大的胜利,可是等到我们的暑假社会实践想要利用社会调查方法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于社会调查方法的使用是一窍不通。当时我就特别后悔上课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我想学任何东西都要学透、吃透,而不只是学表面功夫。做事就要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搞小聪明。语文教学也是这样,要创新性地讲解课程概要,而不是夸夸其谈,让自己飘在半空。语文课程的设计既要遵循传统的方法又要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Abstract: Plant drawing as a class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the practice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 it is important to plant structure and character.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difficult to the beginner. Photography as a convenient means of image recording, re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technology, but its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s that it can not be the main method of orthodox botan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in pharmaceutical botany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feasibility of complementary use.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植物绘图;摄影技术;实践教学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botany;plant drawing;photography;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249-02
1 传统实践方法的利与弊
中国古代各中药和医学著作中的植物插图是中国植物绘图的雏形,它们来自不同绘画人士之手,而这些人有些是专业的研究者有些则只是出于影像记录目的的普通人。它们的绘画工具皆是毛笔,手法以白描为核心。由于不同作者间对其所描绘植物的认知和绘画手法的不同,最终产生的植物绘图差别也很大,在诸多本草著作中也就出现了很多风格各异的插图。这些插图伴随着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本草学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各本草学家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到了近代时期(引进西方植物学时期),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研究和植物科学绘画的历史均较短,随着西方植物学知识的传入,在19世纪初才开始起步。西方植物学知识的传入,对中国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科学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
药用植物学和植物学有着近乎相同的研究方法开端,那就是——观察,对不同植物和植物不同时期整体和根茎叶花果等不同部分的观察。而对观察结果最好的记录方法在当时就是植物绘图!
作为一门最古老的技能,虽然现在已经逐渐边缘了,但植物绘图即使是在如今发达的现代科技条件下也有其不可被回避的优点,比如:①植物绘图可以精确的表达出植物本身各个部分的精细结构,而比如花的复杂细节构造是很难通过照片去表达的;②植物很难在一个时段呈现开花和结果以及其它一些结构特征,而绘画可以把这些结合起来描述在一起;③照片因为拍摄角度和光照的问题,无法准确表达植物各部分之间的空间位置和实际质感,而绘画则可以通过阴影等透视技法表现这些重要的细节甚至可以把植物的各部分解剖结构也描绘出来;④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植物绘画本身就是一种深刻观察并通过自己的笔触去理解和认识的过程,对于药用植物学了解植物本身构造和特异性的目的来说,这是其他所有方法都无法替代的,这比起生物理化指标去鉴定更具有实践意义。
实际的实践教学中,植物绘图会在显微镜,放大镜和目视观察的条件下进行,但其基本规则和手法是相同的,作为刚刚接触的初学者来说,植物绘图还是和普通的绘画有本质上的不同,需要在一开始将植物绘图的基本要求和规则清楚说明:
常用绘图方法有徒手绘图法和显微描绘法两种,若按绘图工具则常分铅笔绘图法和墨线绘图法两种。绘制显微组织简图,要用通用的代表符号来表示,要求比例正确,形态逼真,结构清楚,还要求富有立体感,不能随意夸张和任意涂影。要正确绘出实物的立体结构图,必须有一定的透视知识,如前大、后小,近明、远暗,透视方向一致等基础知识。
①绘图的一般原则:1)一切结构均用线条来表示。线条要求粗细均匀,圆滑,明暗一致。2)所有结构线条不能用尺或其他圆规或曲线板等工具代画,必须徒手作图,以表示生物的自然形态。3)显示立体结构可用透视线条来表示。对球形、圆柱体或圆锥体的立体结构可以用圆点衬托明暗光线的方式,而不可用任何涂影来表示。点要小而圆,由密到稀逐步过渡。4)各部位应先画出引线再注文字。引线用直尺画实线来表示,要求细直、均匀、不交叉,以免误指。图内的结构名称,可直接用文字写明,也可用数码代注,再在图下集中注明。注字书写要求清楚、端正。图下需注明标本的名称、部位和放大倍数。
②徒手绘图法的步骤:1)选择最典型的标本或结构。2)仔细观察各部位的形状和结构及其间的比例关系和较明显的立体结构。3)用较淡的铅笔(2H或4H),按照实物或显微图像的比例关系和立体投影画出轮廓草图,经反复对照修改后,再用较浓的铅笔(HB或2H)绘出修改图。4)画引线,注字。
在明确了以上的要求和要领了之后,剩下的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去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同时植物绘图的过程中也是对植物性状和结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于药用植物学理论的学习也是极有裨益的。
那么作为古典的植物学研究方法,植物绘图除了如上所描述的优点之外,是否毫无缺点呢?
学习植物绘图的初衷是了解和认识并最终记住植物,但由于经历了从实物到大脑识别并抽取特征描绘到纸上这个过程,其中经历了两次视觉信息的转换,必然会导致信息的遗漏和改变,最终的结果就是和初衷背道而驰的绘图脱离了植物本身,这可以说是植物绘图这种古典实践教学方法的最大缺陷了!
2 现代技术的便利与片面
几乎绝大多数学生都更乐于接受和喜欢通过用图片来展示植物,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毕竟照片的视角更接近人眼观察实物所得,这种不经图像和思维转换的获得信息方式肯定更容易得到接纳!但与此同时,在询问学生是否能通过照片去理解植物的结构特征和精细性状的时候,图片就显得乏力和片面。虽然便于理解和远远超越绘图的便利性,但摄影技术不适合精确研究的特性在摄影技术发明以来依旧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3 互补使用药用植物学研究技术的可行性
植物绘图具有精确详实描述植物细节结构和精细性状的特征,但缺点则是初学者很难通过观察植物绘图迅速和实物联系起来;
摄影图片则是能够让初学者迅速记录并通过简单查看就能联系实物形象的便利手段,同时缺点则是无论何种详实和高明的拍摄手法,都会因为光影记录本身的特征无法体现植物的细节结构和精细性状。
由此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两种研究方法本身的特质决定它们可以互补优缺点。笔者也以这个结论为出发点,在实践中要求学生一方面始终贯彻对每一个研究植物对象都进行绘图来深入了解其细节构造和精密性状,同时在辅以大量照片补充植物的视觉信息和要求学生自己对植物标本做摄影记录描述研究结构特征,并让学生在实验报告和研究记录中用两种方法交叉说明。
经过一些时间的积累,教学结果和学生的反馈佐证了研究植物的古典方法和现代技术互补使用的可行性和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英宝等.中国植物科学画小史[J].植物分类学报,2008,46(5).
[关键词]《学记》 《雄辩术原理》 课程观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99-01
一、《学记》与《雄辩术原理》课程观的相同之处
(一)关于教学计划
《学记》按照大学修业年限制定教学计划:“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第九年分别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雄辩术原理》提出了一个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教学计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7岁前的早期家庭教育。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初级学校。昆体良认为,儿童应在公立学校中学习。培养儿童养成无私和自制等品质。三是文法学校。学习“文法”课,道德教育贯穿始终。四是雄辩术学校。在雄辩术学校中,学习一些与雄辩术有关的课程,还需学习演讲、辩论的基本技能。
(二)关于课程内容
《学记》中课程内容是十分丰富。德育、智育兼有。在其教学计划中能明显看出,一至九年的教学计划不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也不同,有“正业”与“居学”之分。昆体良认为,雄辩家应该知识广博、善于思辨、触类旁通、无所不能,使人心服口服。课程内容文理兼备,体系完备,
(三)奠定了分科教学的基础
《学记》所规定的大学开学典礼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生要吟诵《诗·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首先学习如何当官执政。“礼”,主要是教人做人的道理,如何在社会中生存,获得生活本领。《学记》里讲的“皮弁祭菜”,表明上看是教人尊重老师、长辈,但实质上是教人安分守己,维护封建统治。借助于大学课程的教学,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一。“乐”,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可见,《学记》继承了孔子分科教学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分科教学的基础。昆体良提出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计划,《雄辩术原理》中规定的课程内容为文法、辩证法、修辞、算术、天文、几何、音乐,也就是西方的“七艺”。奠定了西方分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昆体良的重要贡献之一。
二、《学记》与《雄辩术原理》课程观的不同之处
(一)关于课程内容
《学记》重视“六艺”的礼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到战国末期,礼乐更受重视。《雄辩术原理》重视传授科技知识。古罗马的课程深受古希腊的影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在大学中广泛开设自然科学类的课程。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对外贸易的日益频繁,加之地理位置优势,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都为希腊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开课的方式不同
《学记》中教学内容是按照不同学年的教学目标而设置,没有明确提出学生上课的具体形式,课程设置方式单一,课堂组织松散。《雄辩术原理》中,主张课程设置应该多门学科交叉、同时进行,课程开设多样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多样化,这也是昆体良在教育史上重大贡献之一。
(三)关于课程设置的原则
《学记》的教学内容分为“正业”和“居学”,课程设置的原则体现了课内与课外、主业与副业、专业与兴趣相结合。《雄辩术原理》中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是专业知识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广博而坚实的学科基础之上。昆体良认为,学科基础知识不牢固、不扎实,所学的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不利于学科体系的建立。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学科并不能培养出雄辩家。但是“我们所培养的不是现在已有的或过去的那种雄辩家,而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雄辩家,没有任何缺陷的雄辩家”。在《雄辩术原理》一书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笔墨详细论述了学科基础的重要性,坚持的课程设置专业教育必须以坚实的普通教育为基础。
总之,《学记》与《雄辩术原理》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无论古今中外,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揭示了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教育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两部著作的作者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创造性的努力,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两颗光辉夺目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任钟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王炳照,郭齐家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系统;PHP;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5-1449-02
Design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LAMP
WANG Zhi-ming1,2, WU Zhao-hua2, XU Chun-ying1
(1. Or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2. Science Colleg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proposes the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management system's feasibility and function modules to solute the traditional method and troubles. Then the system is realized based on LAMP platform and a new solution method of paper management system is gotten.
Key words: graduation thesis management system; php; system design
1 引言
目前,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校的新一轮评估的到来,高校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难度。从毕业论文的教师出题、学生选题、生成各种与论文有关的表格、毕业论文格式的统一、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的宏观调控、到毕业论文的长期保存等,期间涉及到的步骤之繁琐、工作量之大,有关领导和教师均深感头疼。因此,考虑高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充分利用高校的校园网优势,更好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为了更好地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网络管理的特点;更是为了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和学校评估的需要,有必要开发出一套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软件。
2 系统介绍
系统的构建平台采用Linux(红帽服务器5.0版本)操作系统、Apache作为Web服务器、Mysql数据库以及PHP脚本语言,也就是著名的LAMP组合。没有采用Windows下的IIS + SQL Server平台是因为:基于Windows平台的开发虽然容易,但系统不够稳定,学生如果上传毕业论文的时候带有病毒,则很可能给整个系统带来危险,而且安全性也不高,服务器容易出现问题,如果购买正版的软件,价格将会很昂贵,很多单位承受不起。而LAMP组合构建的系统功能强大、稳定、安全、不易感染病毒,更可贵的是软件全部免费,对硬件的要求也不是很高。系统运行后,整个校园网通过浏览器都可以进行访问,不受时间和位置的限制,非常方便。
2.1 需求分析
1) 满足指导教师出题,并且能控制和其他教师以及往年的题目不重复的需要;
2)满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和自己喜欢的论文题目的需要,及时杜绝多人选同一题的现象;
3) 满足根据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的要求生成各种表格的需要;
4) 满足主管领导和指导老师随时查阅论文(设计)进度,对整个论文(设计)进行管理的需要;
5) 满足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价,提供优秀论文给以后的毕业生查阅的需要;
6) 满足论文长期保存的需要;
7) 实现毕业论文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
2.2 系统结构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综合笔者单位有关教务处领导意见,大致系统结构如图1。
3 系统功能
本系统分可为四个子系统,即登录系统、学生子系统、教师子系统、专业负责人(领导)子系统、管理员子系统等。其功能主要是:
3.1 登录系统
本系统采取了用户登录模式,只有拥有账号和密码的人才可以登录此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在开发的时候,我们让登录系统与学校的学籍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对接,这样学生和教师只要输入自己在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密码即可登录,并且教师登录后可以显示该教师的院系、教师号、职称、专业等信息,学生登录后可以显示学生学号、院系、年级、专业等信息。而且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数据、教师数据、院系数据、专业数据等与学校的各种数据实时保持一致。
3.2 教师子系统
教师登录后对本专业的学生出好毕业(设计)题目,系统根据教师的职称限定各个教师所指导学生的数目,如高级职称可以指导10名学生,而中级职称只能指导6名学生,而初级职称不能指导学生等;可以在线填好选题审批表等表格和下达毕业论文任务指导书;可以在线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学生选题后联系自己;可以查看往年所出的题目,根据以往的指导经验拟出新的题目;可以查看是否有学生选择自己所出的题目,并且可以拒绝该学生的选取;根据学校和院系的需要,可以打印全校统一格式的选题审批表、任务指导书;可以查看学生是否根据要求上传了论文的最终稿件,可以给最终定稿的论文进行电子签名,签名后,此次论文指导过程即宣告结束,学生和教师再也不能对论文、审批表、指导书等各种表格进行任何修改,当然可以下载和打印这些文件。
3.3 学生子系统
学生登录后,系统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等属性自动显示可以选择的论文题目;学生可以查看教师所出的论文(设计)题目、具体的论文(设计)内容和相应的要求,然后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选择题目;可以根据教师留下的联系方式和老师联系;在选题子系统结束前可以更改自己的选题;选题确定后,可以在线下载打印自己的全校统一格式的论文封面、论文中期检查表、开题报告等;一旦选题确定,学生即进入到论文设计阶段,完成论文初稿后,可以上传到服务器,以便指导教师进行在线查阅,给出修改意见,然后根据修改意见,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文,直到最终定稿为止,定稿后,教师进行电子签名,学生再也不能修改,但可以下载打印。
3.4 专业负责人(领导)子系统
各个院系的专业负责人或相关领导登录后,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操作,如专业负责人只能关闭、打开自己专业的各个子系统,教务处和学校领导可以关闭、打开全校的整个系统;可以根据选题情况产生如开题论文记录、答辩记录、供选题情况表、选题分类统计表、指导教师配备表、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统计表、输入(打印)论文成绩、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统计表等各种表格,当然这些表格都是全校统一格式的,这就避免了各个院系的教务秘书(专业负责人)上交统计表格的不一致性,当然教务处领导生成的都是全校的表格;根据自己权限可以查阅自己专业、院系、全校的学生上传毕业论文的情况,指导整个毕业论文过程。
3.5 管理员模块
管理员可以备份数据库、安排各个专业负责人,这些专业负责人可以自主关闭或打开本专业的选题系统;可以根据学校文件规定修改各级职称能带学生的人数;可以控制整个系统和各个子模块的关闭与打开,以便整个学校的论文进度保持一致;对一些特殊的情况进行处理,如允许外聘教师也可以进入到系统内指导学生等;在系统的首页公布优秀毕业论文,以便全校学生学习;对最终全校上传的电子论文、各种电子表格进行刻录备份、归档等。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毕业论文选题系统不仅能便捷地实现网上选题,而且还能够解决传统选题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学生在选题之前可以查看教师的信息,然后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等来选题;教师可通过查看学生的相关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学生进行指导,这样能大大减少选题的盲目性,提高选题质量。该系统在校园局域网、Internet环境下均可运行,不受学生数量的影响,只要教师成功地提交了论文题目,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选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生成全校的统一的毕业论文格式;选题成功后,院系、教务处等各级管理人员根据需要可以生成各种全校统一的统计表格;各级领导可以不定时对论文指导进行宏观调控,做到心中有数。因此,能够大大提高选题效率,减轻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目前,该系统已经在湖南农业大学校园网、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校园网上运行,得到了2004届本科毕业生、指导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的肯定。
参考文献:
[1] 段文敏,向长喜,孙洪淋. 基于Web Service的高校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 企业技术开发,2006,25(9):19-21,55.
[2] 孙翱,赵锋、马丽,等. C/S架构下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J]. 教育在线,2006,(1):89-90.
[3] 杨庆云,周梅村,纳海莺. 化工类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06,(4):57-59,62.
关键词:不完全契约;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私人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11-03
通过对威廉姆斯与克莱因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克莱因在资产专用性、契约治理机制、契约自我执行机制等方面,发展了威廉姆斯的不完全契约理论,并对不完全契约理论进行了实践的检验。
一、威廉姆斯的不完全契约理论
威廉姆斯在交易的基础上,分析了交易中存在的冲突因素,并依据交易的类型,选择交易的治理方式,认为一体化是最优选择,其理论核心是降低交易成本,最终实现经济效率。
(一)契约分析
威廉姆斯把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并率先提出“交易维度”的思想,并指出区分各种交易的主要标志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
1.资产专用性。威廉姆斯认为交易之所以能称为交易,最为关键的条件就是资产具有专用性。在资产专用性较小时,适合于市场交易;当资产专用性很大时,适合于企业制度。所以,在交易常发生的情况下或者交易频率多时,不完全合同与资产专用性最终会导致企业出现纵向一体化合并。
2.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指对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并认为造成难以交易的中心要素之一就是人对未来的不确定环境的预料即制定适应环境改变的详细契约能力不够[1]。由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导致的外部性冲击和行为不确定性,共同形成事前交易与事后交易不可预料的情况。不确定性是引起有限理性的主要原因。
3.交易频率。交易的频率只影响进行交易方式的相对成本,不影响进行成本的绝对值。凡是交易频率少而治理结构差别大的交易,就应把需求相同但相互独立的交易作为一个问题来整体考虑。在这时,若交易发生纠纷就不能由法院进行判决,而要由仲裁庭进行调整,即仲裁庭可对专用资产交易要求的连续性给予更多的关照[2]。
(二)契约治理机制
契约人假设的逻辑归属是治理,治理也是契约分析范式的目的。治理的基本原则是交易类型与治理结构相匹配,核心是节约交易成本。
威廉姆斯认为,签订合同的成本分为签订合同之前的交易成本(签订合同之前的成本指拟定合同、对合同内容进行谈判和保证合同履行所付出的成本)与合同签订之后的交易成本(签订合同之后的成本包括:不适应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启动与运转成本、保证成本)。
1.交易类型与治理结构。威廉姆斯将治理结构与交易特征相结合来满足效率的目的。如果是通用性资产,不管交易频率如何,相适应的治理机制是市场规制结构,这时发生的是古典契约关系。如果交易频率只发生数次,资产是专用性或者混合性的,相适应的治理机制是三方规制结构(交易双方加上第三方参与),借助于第三方的帮助(如仲裁)解决纠纷,这时发生的是新古典契约关系。如果交易经常重复性发生,而且资产是非通用性的,这时发生的是关系性缔约活动。在资产是混合性时,相适应的治理机制是交易双方机制的结构;而当资产是专用性时,相适应的治理机制是由一方当事人统一规制的结构。
2.纵向一体化。威廉姆斯认为,契约的事后支持制度是重要的。他认为,契约不完全会导致契约在履行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并进而造成履约的无效率。纵向一体化的优点是它能适应一系列连续变化,而无须不断地寻找、设计或者修改临时性协议。只要交易双方所有权统一起来,就能保证交易双方都得到最大利益。威廉姆斯认为,实行纵向一体化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易成本(Williamson,2004)。
总之,威廉姆斯认为,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把交易作为一种契约。由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还有交易的资产专用性,诉诸于第三方(法院)来解决纠纷,成本巨大,而且可能法院根本无法证实契约条款。这就需求助于治理结构或者一种私人秩序,为保证交易能顺利实施,交易者须依据交易的不同类型确定不同的治理结构,以减少交易频率的损失。所以,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在交易类型与治理结构之间实现有效适应,一体化是最终解决途径。
二、克莱因的不完全契约理论
克莱因对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分析,无论在论述不完全契约的理论基础,形成原因还是对契约的分析与治理机制方面,都始终贯穿着交易成本节约的思想,最注重的是对契约的私人治理机制。
(一)契约分析
克莱因契约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后契约机会主义问题。
1.可占用性准租(可占用性准租,指假设一项资产为某一个人所有并租给另一个人,这项资产的准租金就会超过其残值,即超过另一个承租人次优使用的价值。准租潜在的可占用性的专用部分,如果有的话,将超过下一个出价最高的使用者的价值。也即,可占用性准租是一项资产的最优使用者与次优使用者使用这项资产是产生的价值差额)。克莱因认为,产生交易者违约风险的原因是,存在可被交易双方占用的专用性准租,这种专用性准租使交易者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成为现实。
只要存在资产专用性,就一定存在专用性准租。资产越专用,它用于现用途的机会成本越小,即意味着产生的可占用的准租越多,占用性准租是资产专用性的函数[3]。
2.敲竹杠。克莱因认为,敲竹杠发生的充分条件是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克莱因认为,资产一旦成为专用性,交易双方就会有去掠夺专用性资产的准租金的激励[4]。只要在不完全契约下,交易者进行了专用性资产投资,并产生了可被占用的专用性准租时,即当可占用的准租收益超过私人的制裁成本时,敲竹杠行为一定发生。
(二)契约治理机制
在各种治理方式中,克莱因最先考虑的是一体化,但是纵向一体化不能完全地消除敲竹杠问题,而且成本并不是最低的一种方式。克莱因认为契约主要的治理方式为:
1.第三方机制。第三方机制,是指法院强制执行契约条例的治理方式。克莱因认为,交易者需要将法院强制执行的书面契约和私人强制履行的非书面契约条款相结合,才能确定契约关系制度履行的范围[5]。
2.自我实施机制。对交易者能够处理敲竹杠威胁的只有自我实施机制,它是能不依靠法院强制执行的成文契约条款,作为对付没能在契约条款中说明的但交易双方都理解的在契约安排中所有要素的治理方式。所以,克莱因认为,自我实施机制是解决不完全契约治理方式的最重要方式。
总之,克莱因认为,契约之所以是不完全的,是因为交易双方具有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与交易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正的交易成本存在等阻滞因素。在契约具有不完全性时,交易的资产具有专用性,就会出现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当交易双方对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有索取的收益超过成本时,就会产生机会主义动机与行为,促使交易一方或者双方去敲交易另一方的竹杠,为消除后契约机会主义行为,纵向一体化、长期契约、第三方强制机制与自我实施机制等方式的治理措施是必要的,但最优的治理机制是契约的自我实施机制。
三、威廉姆斯与克莱因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比较
威廉姆斯与克莱因对不完全契约理论的研究,都是从有限理论和机会主义出发,并以此作为不完全契约的理论基础。但是,克莱因是在继承威廉姆斯的不完全契约理论基础上,尤其是在法学领域―合同法的适用上,对其理论进行了发展与创新。
(一)相同点
1.在契约中存在的适应性。适应性是契约双方之间保持契约关系,维护其他缔约人商誉的做法,是降低缔约交易成本的必要条件。适应性表现在契约条款内容有缺口,可以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双方重新协商调整契约条款,以适应情况变化。
2.注重契约争议的私人治理秩序。威廉姆斯与克莱因都认为,契约缔结以后的治理方式是事后支持制度,把契约的纠纷解决,转向私人秩序。人们在契约发生争议时,由于从比较的角度选择解决方式,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的方式,私人秩序解决纠纷就能受到重视。
(二)克莱因对威廉姆斯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1.克莱因对威廉姆斯的资产专用性进行了拓展――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威廉姆斯的资产专用性是一个不好适用的概念,克莱因对威廉姆斯的研究进行了拓展,把资产专用性具体化为可占用性准租。在进行一项专用性投资后,就会产生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金,这种情况下,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就更大。克莱因主要强调了可占用性准租在契约履行中的作用。
2.后契约机会主义行为的发展――敲竹杠。研究敲竹杠(hold-up)相关问题的开始者是威廉姆斯。其认为,敲竹杠是由交易成本、非对称信息和“犯罪与欺骗”而造成的。克莱因认为威廉姆斯的说法并不很准确,克莱因最早用敲竹杠来描述因为契约的不完全性,引起的对资产专用性准租进行攫取的后机会主义行为。在敲竹杠导致的后果上,克莱因认为是会造成投资不足,而这也是敲竹杠的一个主要结果。
3.对企业契约理论的突破――发展到商业契约关系。威廉姆斯的不完全契约理论只停留在对企业的契约上,而克莱因对契约的分析却突破了企业的契约理论,更多地关注于商业契约关系。威廉姆斯以交易作为分析的单位,但是克莱因是以商业的契约作为分析的单位,扩大了威廉姆斯的分析范围。
4.发展了私人治理方式――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威廉姆斯认为,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减少事前冲突与事后纠纷,就能产生利益[2]。克莱因并不认为第三方强制执行机制,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克莱因指出,在契约发生纠纷时,可以通过将个人惩罚条款施加于违约者身上的方法,即在契约一方违约时,可以终止与其的契约关系或者运用声誉方式,使违约方声誉受到损失,使违约方以后进行交易的成本增加,来迫使违约方履行契约。
参考文献:
[1] Oliver E.Williamson .Market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5.
[2] [美]奥利弗・E.威廉姆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6-230.
[3] 本杰明・克莱因.作为组织所有权的纵向一体化,费雪车身公司与通用汽车公司关系的再考察[G]//[美]奥利弗・E.威廉姆斯.企业的性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93.
关键词:CDIO;人本理论;毕业设计
作者简介:李光荣(1978-),女,河南新乡人,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薛小强(1975-),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C880133)、南京工程学院高教课题(课题编号:GY201216)、南京工程学院校级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KJB2012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115-01
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学习阶段的最后环节,包括选题、课题调研、文献检索、设计方案、具体设计、撰写设计说明书和毕业答辩等过程。在目前的毕业设计中,虽然学生可以完成,但很多课题和内容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而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缺乏与企业中产品和零件的设计、制造等内容紧密联系的特点,许多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1]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项目,以人本化理论为前提,运用CDIO理念,对生产课题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各自的学习方法确定课题,结合实际生产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学课程内容,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本化理论与CDIO理念、毕业设计需求
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潜能的实现。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强调创造性、自主性、责任心等的培育。[2]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DIO是一种全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是英文单词“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行)的缩写。CDIO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教育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情境中,通过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高水平工程师。[3,4]
基于人本理论和CDIO理念的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结合企业的实际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范围进行课题分组,也可以在学过的专业领域中自拟课题,注重实际应用效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调研分析,构思设计,积极开发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5,6]整个过程具有内容动态性高、关联性强、创新性多、实践性好、柔性足等特点,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也要求其熟练使用工具软件,同时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生产能力进行分析和设计,团队协作能力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二、基于人本理论和CDIO的毕业设计研究
1.以人本理论为前提,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其创新能力
根据基于人本理论的CDIO毕业设计的需求,以人本理论的教育方法为前提,结合学生的就业范围,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习惯等,在毕业设计的不同阶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7,8]如构思阶段,学生在明确课题任务后,需要进行相关的准备,并结合实际企业的情况,构思如何创新解决该课题,以最佳的方式和最优的结构设计课题。通过调研分析和文献检索获得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考虑能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比如研究新的方法、关键技术等,主要内容包括应用情况考察、需求分析、结构特点的更新、动力学和运动学分析等。学生在上述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开发实施,结合企业实际应用情况,最后通过答辩和模拟测试、应用等手段对毕业设计课题进行评价和反馈,形成评价文件。
2.以CDIO为基础,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方法,从实践中学习
针对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内容,以CDIO为基础,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方法,包括师生间、学生之间、师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实时的学习和交流,同时采用请教教师、查阅文献、网络检索、咨询企业工程师等方式开展课题研究。结合不同企业的生产要求,从产品到部件、零件,从结构设计到软件开发,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都可以包含到毕业设计的课题中。
图1为基于人本理论和CDIO的本科毕业设计流程示意图,以人本思想为前提,首先联系企业获取生产项目,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划分出包含不同生产内容的子模块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和课题。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就业范围进行分组,采用灵活的分组方式,可以团队协作也可以单独设计完成。学生根据选题情况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在此基础上构思课题,讨论后设计课题的方案,包括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同时对相关的软件工具等进行熟悉和练习。之后进行方案的实施和开发、运行等,对于一些实体零部件加工制造,最后进行测试、应用,根据验收标准进行答辩。学生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应达到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开拓思维以及提高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真正发挥其作用。
3.建立互动机制,综合运用知识,培养综合素质
课题来源于企业生产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因此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要比较扎实,查阅文献、综合分析、应用等能力较高,同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又可以提高这些能力。建立互动机制,互动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如邮件、聊天工具、电话、当面交流等,互动的时间是随时或以天为单位;互动对象是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师生与企业间的互动;互动内容是有关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信息。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比如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如何综合分析所遇到的问题等,是学生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也是学生分工协作的过程。通过对整个毕业课题的领悟、开发、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独立开展研究课题的能力,达到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目的。这样的毕业设计也能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真正培养出高水平、强能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学生。
三、结束语
在应用人本理论、CDIO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分析了基于人本理论和CDIO理念的毕业设计的特点和需求,并提出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方法,建立了互动机制,从而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善国.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指导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5,4(23):121-122.
[2]王江南.《大教学论》人本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3):22-25.
[3]马希青.机械制图课程的CDIO教学初探[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90-92.
[4]李继芳,奚李峰,董晨.lPR-CDIO环境的计算机工程教育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8):45-48.
[5]戴俊霞.人本主义教学法综述[J].国外外语教学,2001,(12):17-21.
[6]郭璇.如何将人本管理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J].管理技巧,2009,(11):63-64.
一、学案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实践中发现的利弊
(一)四大利点
实践发现,该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有四大优点。第一,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该模式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该模式突出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学案就是学生的笔记本,课堂上有需要补充记录的内容就记录在学案的空白处。学生有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老师有时间进行拓展练习,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第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学案式教学促使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使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第四,利于物理学习的延伸。对于一些内容繁琐、不能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作业,学案可以方便、快捷、准确的布置给每位学生。从而使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三点干扰
实践中发现,学案导学模式在物理课堂中仍有需要完善的方面。主要有三点疑惑:第一,经费来源的不确定性制约了学案教学的开展。学案式教学需要印发大量资料,由此产生的纸张、油墨等相关费用是不可忽视的开支。第二,教师相关经验的积累度影响导学案教学的开展。学生活动时教师的指导是否及时到位,合理有效,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第三,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制约了学案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开展。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讲解需要一定时间,加上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常出现实验现象未能如约呈现就下课铃响,亦或是勉强完成实验没有时间进行总结的情况。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几点探索
(一)设计学案应着眼合理高效
“学案”的设计是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笔者在设计“学案”时,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五步走实现导学案教学的高效性。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框架。学生根据明确的学习目标确定探索内容及主攻方向。根据适当预留出的部分内容,鼓励学生总结概括,建立知识框架。
第二,把握重点难点——找准最佳方案。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释疑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重、难点,逐步找到“会学习”的最佳方案。
第三,设计问题——培养应用能力。设计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环节中,注意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第四,及时小结反馈——加强师生交流。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及时解读学生表现加以正确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课堂检测——注意运用与升华。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检测题目,使学到的知识能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最终实现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理性认识的目标。
(二)导学案课堂的实施策略
第一,以案导学。学生以“导学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自学智能。
第二,多效解疑。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
第三,归纳总结。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存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就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解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