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7 14:58:54

导语:在狮子和鹿教学反思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导入新课要激起兴趣,优化教学手段,拓展学习空间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关键因素,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来源是主体的认知需要,这种需要的激发有赖于外部条件的刺激。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力求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拓展活动的空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思维。

现在多媒体的应用已深入到教学中,我们学校的教师每次课前总会查阅教学资源,这包括教育局为我们小学配备的农远工程资源、网络资源,教具资源等。

二、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一)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二)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三)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实施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西方学者德加默说过:“提问得好即教的好。”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讲的方式在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已经被大部分教师所摒弃,起而代之的是课堂提问这种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怎样进行提问,怎样提问才有实效,尤其是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启发式提问就成为我们要去探究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合适的、有实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主动去学习。设计较好的课堂提问,有时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课堂提问也要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过多提问,学生容易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学生只是在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所提问题过于简单,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有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样就很难见到学生主动发问;所提问题太难,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所有这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联系实际,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适时、有效地提问,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具有实效性。

四、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这种知识,而学生往往也只知道去“做”数学,而不懂得去“用”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

如:在一年级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动物园的画面,画面里有猴子,大象,小鸟,长颈鹿,狮子等等动物若干只,要求学生数出各种动物的只数,由于动物种类多,只数也多,学生们数出的结果也不一致。这时让学生讨论数的方法,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分小组数,每小组只数一种动物,最后得出了结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现实情境的体验中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还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身边,统计是很有用的。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预设;生成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开始教学前的计划和设想,是顺利完成教学实践的必备条件,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反映了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风,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发展从只注重教师的“教”,向重视教师教学,突出学生学法方面转变,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意识。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操作性

再精美的教学设计,不具备操作性都是纸上谈兵,无法实施的设计没有任何意义。教学设计的操作性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落实。

1.依据标准和学情设置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课程设计首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有效的目标。

首先,目标要明确。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写字、理解词语为例:甲教师的教学目标为:会写“荷、挨、莲、蓬、胀、仿、佛、裳、翩、蹈、蜻、蜓”12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蓬、翩、蹈、裳”4个生字;会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破裂、翩翩起舞”4个生词。乙教师的教学目标:会写生字并理解生词。甲教师目标直指靶的,便于从操作系统中优选出方法。乙教师目标盲目,一旦操作起来,难免脚踩西瓜皮,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其次,目标要具体。以《掌声》理解内容为例:A教师理解课文内容。B教师理解课文中“掌声”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从小学会关心、爱护朋友和亲人。A教师目标显然太模糊。B教师目标具体,标得清楚,技术路线也好预定,提供了目标保证。

2.依据内容和环节设置过程

每堂的教学内容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会不同,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要在过程环节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和主动性,更要让整个过程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落花生》这课教学的设计片段:

师:我姓武,“武则天”的“武”(写“武”)。谁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介绍给大家?(生上讲台写自己的姓名。)

师:你的名字叫什么?

生:我的名字叫刘诗乐。

师:什么意思?

生:“诗”呢,因为我爸爸希望我像诗人一样出口成章!“乐”就是我爸爸也很喜欢音乐,他也希望我喜欢音乐,所以取名叫刘诗乐。

师:既能写诗,又懂音乐,多么了不起的人啊!给她掌声!(生鼓掌)(可以多增加几个学生名字的分析)

师:回去问问你的父母,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好不好?

这个“好不好”,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整堂课孙老师都用商量、鼓励、亲切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尊重、信任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3.依据教学实际设置手段

教学手段不仅仅为了热闹,而是应该采取最有效的辅助完成教学目的。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也是最滥用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了。如一位农村的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的生字时花了半天时间制作了一个很有创意的课件,点击绿色的荷叶,其上空出现音节,接着音节下方出现汉字,音响发出汉字读音,使学生跟着音响读三遍,紧接着一个青蛙张开大嘴,“呱、呱、呱”地叫喊着跳出来。青蛙形象、音响的强烈刺激,使学生刚才记住的读音有可能全变成“呱”音了。课件制作虽然很美,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青蛙再熟悉不过了,这样做不仅没有起到辅助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的识记。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盲从,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学法,针对教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个性差异等不同选用不同的教法、学法。

例如,教法就是教学的方法,这是课程设计所要设计的重要内容。课程设计时,教法的选用要灵活,或多种教法渗透并用。教学有关环保、社区活动等内容的课文,可选用“案例教学法”,如进行《狮子和鹿》的设计,可以设计一份关爱动物的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形成报告。设计教学内容离现实生活较远,语言文字又比较抽象的课文或片段教案,宜选用“情境教学法”。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灵活性

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如教学设计一样一成不变,应为设计师预设,而教学是真实的进行,是动态的,时刻存在生成。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例如,人教版《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教学预设:

你知道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民族小学的美丽吗?(绚丽多彩)“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如果此时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教师可以这样处理:

1.老师指导读:“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启发: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出了学校的什么?

2.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绚丽多彩)那么“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

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固定成某种格式,而是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预设,充分考虑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学困、思维、习惯等问题,顺学而导,随学处置,灵活机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文化 语言 关系 教学

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语言与文化》是一门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学会对比研究,从而能够恰当、地道地使用英语。那么,作为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我们该如何上好第一课呢?该如何做好课程导入工作呢?该如何引起学生学习中西文化对比的兴趣呢?该如何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呢?该如何强调文化学习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给学生抛出问题――将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课来学习,你认为难吗?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之路进行回顾和反思。有的会说,在高中的时候觉得英语学起来挺简单的,但进了大学才发现学好英语一点也不简单。有的会说,以前自认为英语基础不错,但进了大学才意识到自己的发音和口语表达都不尽如人意。由此可见,英语专业学生对待英语这门语言的态度仍然处于学习语言结构规则的阶段,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学生均表示,在大学里要更加系统地学习英语语音、语法等,要大量阅读,要扩充词汇,要加强听力能力,这些都不简单,都需要长期坚持。用英语来表达就是:“English learning is by no means easy.It takes great diligence,prolonged effort,and sustained hard work.”

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一方面是让教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仍处于专注语言结构规则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语言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若发现自己的语言基本功尚不扎实,则需加紧学习,多听、多读、多记、多理解、多说、多练,为高年级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给学生抛出第二个问题――当语言基本知识、语言结构规则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做出的表达完全合乎语法规则,说出的句子尽可能接近目的语的发音,这会不会仍有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造成对方理解上的困惑或尴尬呢?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继续思考。有的会问,既然用的语法都是对的,发音也是对的,怎么会表达有误呢?怎么会让对方不明白呢?有的则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个时候,学生的疑惑和兴趣被引发出来,教师便可通过几个常见又易懂的例子,逐渐引入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进而把学生的学习思路从纯粹的语言结构规则牵引到文化学习的层面,让学生有意识地把中西方文化拿来对比。

第三,恰当的例子讲解。比如,教师可以请一名学生朗读“How old are you?”这个句子,然后表扬她读得很好,再点评说,这句话不能随便说出口。因为西方人对私事方面的问题是很敏感的,收入、年龄等不宜多问。不论你的发音、语调、语法多么正确,问这些私人问题都是不礼貌的。

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个中英词汇内涵对应的练习。在黑板上成对罗列出以下表达:“chair”与“椅子”、“lion”与“狮子”、“festival”与“节日”、“weekend”与“周末”、“intellectual”与“知识分子”、“high school”与“高校”、“rest room”与“休息间”、“busybody”与“大忙人”、“service station”与“服务站”。经过对比,学生慢慢发现越到后面,前后的表达内涵越不一致了。前三组还能对应理解,后六组就牛头不对马嘴了,有的在感彩上还有偏差。若有同学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差异,可留个悬念或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也可以从具体的动物联想方面引出语言使用中的文化问题,举几个联想相似的例子:“He is as sly as a fox.”“You stupid ass! 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这三个例子分别用“狐狸”表示狡猾,用“驴”表示蠢笨,用“蜜蜂”形容忙碌,学生对此很好理解。再举几个联想空缺的例子:“a bull in a china shop”,这在西方是指在一个需要举止灵巧得体的场合闯进一个行为粗鲁、会惹麻烦的人。对中国人来说,公牛不会引起什么联想,无非是动物而已。在中国文化中,“龟”可象征长寿,也具有侮辱性,在西方文化中,龟就是行动缓慢的动物而已。再举几个联想碰撞的例子:在中国,“狗”往往被赋予令人厌恶的感彩,西方人则把“dog”看做“man’s best friend”,把狗当做人类的朋友。西方人对“bat”毫无好感,但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常与“寿桃”、“鹿”一起出现在绘画作品中象征“福禄寿”。对西方人来说,“lion”是百兽之王,雪莱曾在诗中号召被压迫者像狮子般醒来(rise like lions),而在中国文化中,“老虎”才是百兽之王。再如,“龙”,“龙”在中国具有权利、富贵、吉祥等好的寓意,而西方的“dragon”则是一种长着翅膀、口吐烟火、象征邪恶的生物。所以把“龙”、“dragon”互译为“dragon”、“龙”,从文化对应的角度讲是不对的。

经过这些例子的引导,学生会陷入思考:并不是只要是符合语法的句子,对方就会接受你的表达;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些词表面上似乎指向同一个概念,其实两不相干;而且,一种语言中的有些词或事物在另一种语言里完全找不到对应的词或事物,例如,“cowboy”、“hippy”、“水饺”、“炕”、“节气”等。

介绍到这里,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思路会拓宽,进而会对中西方文化对比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此时可让学生对一个句子(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进行中翻英练习,以带动她们积极地思考,到底应该填入哪两种动物呢?

第四,在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时,教师便可引出“使用规则”这个概念。对应于“结构规则”,语言的“使用规则”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一句完全合乎“结构规则”的话若违反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就拿日常交际中的“招呼用语”来说,若我们按照中国的文化习俗与外国朋友说“Have you eaten?”“What are you going to do?”“Where are you going?”等诸如此类的句子,会让外国朋友觉得我们以为他们没钱买饭吃,或者又在打听他们的私生活了。这样的问候不仅表达不了我们的关心,反而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若明白了西方的招呼用语,我们就会得体恰当地使用诸如打招呼的句子“How do you do?”“How are you doing?”“How are things?”等。

在学习、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目标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以尽量避免因用语不当而带来的种种尴尬和误解。因此,从交际的意义上讲,使用规则比结构规则更重要。

第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什么是“文化”?相关的定义可达几百条。大概来说,文化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如饮食文化、瓷器文化等;精神文化,如思维模式、等;制度、习俗文化,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使文化逐渐形成,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有其特有的文化形式,即独特的生活习惯、道德规范、、观念习俗等。

“语言”又是什么呢?语言不仅仅是一套单纯的符号系统,不仅仅是语音、词汇、语法,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拿中文举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新的语言表达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如“高富帅”、“给力”、“我也是醉了”等,西方人也逐渐引用了“Long time no see.”“No zuo no die.”等可接受的中式表达。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反映了文化的方方面面。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的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语言的发展和丰富。以社会学家的角度说,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也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语言要放在恰当的文化背景中使用,才有它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们要明白,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学习不只是学习孤立的结构规则,不仅是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还要学习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事物的,是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社会风俗的。越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道德规范,越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并用之交际。

通过以上五步法,学生会逐渐拓宽自己的文化素养,明白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的结构规则,更离不开语言的使用规则,应多了解语言使用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注意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也是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无形中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文化的学习,学会文化的对比分析,学会在文化中思考,做一个有深度的人。教师在以后的授课中应深入浅出地渗透中西文化对比、人文思想、哲学理念等,鼓励学生不断培养人文素养,不断深入理解语言和准确地使用语言,达到有效的交际。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要】文章结合具体案例,从三方面系统阐述了幼儿园运用绘本开展合作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模式:教师对合作行为的理解、绘本的选择及绘本内容的分析是开展活动前的准备;绘本阅读、实践体验、随机教育、家园合作及环境创设是开展活动中的实施途径;对活动开展及幼儿合作水平的评价是开展活动后的反馈依据。

关键词 绘本;合作;亲社会行为;社会领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11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之“社会主题绘本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201210027133)的研究成果之一。

合作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幼儿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其将来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依托绘本开展合作主题系列教育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品质,发展其合作行为。首先,绘本中有承载着大量信息丰富的图像,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其次,合作主题绘本将合作品质以具体的故事情节来表现,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活动载体,教师可以依托绘本实施一系列丰富的合作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阅读绘本,与故事内容产生共鸣,进而情景化地理解合作的内涵、体验合作的益处以及学习丰富的合作策略。幼儿可以通过模仿、学习故事主人公的行为方式、处理办法,将绘本中所蕴含的合作品质内化到自身行为中。此外,已有研究证明,一系列活动,包括故事讨论、教育游戏、生活实践等都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合作水平和合作能力。因此,依托绘本开展合作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是加深幼儿合作认知理解,丰富幼儿合作情感体验,促进幼儿合作行为表现的有效策略。本文尝试从教学准备、实施及评价等三方面构建依托绘本培养幼儿合作品质的教学模式,以期提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的质量。

一、教学准备

1.对“合作”的理解。对于“合作”的理解,教师可以直接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其解释是“相互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也可以查阅相应的学术文献资料,如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完成某一行为,是个体间协调作用的最高水平的行为”。教师要能理解四点:①是什么——合作是指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②为什么——合作是为了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实现目标,如果不合作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乃至无法完成;③合作情境——在多人共同面临某项难以独立完成的任务时需要合作;④怎么办——要同他人相互配合、协商、分工才能有效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教师依托绘本开展合作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使幼儿在一日生活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体验并理解合作的这四个关键要素。

2.绘本选择。依托绘本开展合作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所涉及的绘本有两种:一是作为活动开展载体的核心绘本,二是作为投放在图书区用于经验扩展的泛读绘本。选择绘本有三个要点,即合作主题是否体现得明显、是否有趣味性、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经过简单收集,体现了合作主题的绘本有:《月亮的味道》、《想吃苹果的鼠小弟》、《南瓜汤》、《石头汤》和《蚂蚁和西瓜》等。其中,《月亮的味道》讲述了一群想要吃到月亮的小动物们,它们一起合作搭人梯,最终品尝到美味的月亮。

3.绘本内容解析。选择好绘本后,教师要仔细阅读绘本,并对绘本内容进行解析。第一种解析旨在把握基本故事情节,即教师按照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要素对绘本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将故事分为几个部分,思考如何利用图片信息抓住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较快理解故事内容;第二种解析,教师要在绘本中寻找体现合作四个关键要素的故事情节,思考如何设计关键提问,引发幼儿讨论,使他们在讨论中理解合作行为。

以《月亮的味道》为例,教师对绘本进行第一次解析:时间是在一个明亮的夜晚,地点是在原野上,人物是许多望着月亮的小动物,起因是它们想尝一尝月亮的味道,经过是小动物们一个踩在另一个背上搭成了人梯去够月亮,结果大家尝到了月亮的味道很开心。该绘本中有两个特色的地方:第一处,有一页画面中,在一片黑漆漆的环境中露出许多只小眼睛,此处很有童趣,能吸引幼儿的好奇心,教师可引导幼儿猜一猜都是谁的小眼睛;第二处,故事中的小乌龟、大象、长颈鹿、斑马、狮子、狐狸、猴子、小老鼠依次出现,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吸引幼儿兴趣的问题,如让幼儿猜一猜下一个是谁、小动物们出现的顺序等,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对绘本进行第二次解析,教师需要设计有助于幼儿理解合作行为的关键提问:小动物们想干什么呀?它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它们想出什么好办法了?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呀?

二、教学实施

依托绘本开展的合作主题系列教育活动主要有:绘本阅读活动、实践体验活动、随机教育、家园合作和环境创设。

1.绘本阅读活动。幼儿的参与兴趣和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是依托绘本开展合作教育的重要前提。绘本阅读活动包括集体阅读及讨论两个环节:前者主要是初步理解绘本故事内容;后者则是在绘本故事内容的情境下,师幼共同讨论合作行为的四个关键要素。

集体阅读时,教师第一遍引导幼儿猜读,在猜读中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为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奠定基础。例如,在《月亮的味道》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这些在黑暗中像精灵一般的小眼睛都是谁的呀?”“你猜一猜下一个谁会来?”教师第二遍带领幼儿回顾故事情节,可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全面把握故事内容,例如,教师提问:“小朋友还记不记得刚刚故事里都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遇到了什么事情?”“谁第一个来的呀?接着是谁呢?”

集体讨论时,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故事内容中与合作有关的四个关键问题,这也是依托绘本进行合作教育的核心环节。在《月亮的味道》中,需要讨论的主要是以上准备的四个关键问题,幼儿通过对关键问题的讨论,体验合作的关键要素,为有效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做好准备。

2.实践体验活动。实践体验活动包括三种类型:

(1)基于绘本内容的模仿表演,这种活动能帮助幼儿换位思考,以故事内容中的人物来体验合作。例如,在绘本《月亮的味道》阅读结束后,教师可开展卡片小人戏剧表演,教师将绘本中的小动物做成卡片,组织幼儿进行卡片小人戏剧的集体表演,也可以投放材料到表演区,鼓励幼儿自行表演。

(2)情境性的问题解决活动,这种活动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积极合作。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设计一种游戏情节,要求两个或多个幼儿共同穿一双大鞋行走,鼓励幼儿探索成功的方法。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讨论与分析问题,“你们刚刚一起穿着大鞋走路成功了吗?遇到什么困难了?想一想怎样做才不会摔跤?”待幼儿提出策略后进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验证能否有效解决问题,如果能,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如果不能,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有进一步解决的办法吗?待幼儿再提出策略,则进行第三次或更多次的尝试。

(3)日常生活实践活动,活动内容要与幼儿的兴趣经验相联系,使幼儿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获得合作体验。例如,在户外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合作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怎样才能尽快收拾完活动材料?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合作策略,给策略困难的儿童予以指导,如提醒幼儿:“可不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合作完成呢?”

以上三种实践体验活动都重在幼儿的参与和体验。实践体验活动开展后,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围绕合作行为的四个关键特征进行总结,加深幼儿对合作的理解。注意总结部分要短小精简,且不能空于说教,应该由幼儿自主发言总结。

3.随机教育。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皆教育,幼儿合作行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巩固和应用。“随机”的含义针对的是教育幼儿的时机,对于教师来讲,随机教育要有准备和计划。教师首先要思考幼儿合作行为出现的情景可能会有哪些,例如,在建筑区,幼儿可能会一起合作搭积木;在美工区,幼儿可能会合作完成一幅大型水彩画;在户外活动结束时,幼儿可能会一起合作收拾玩具等,将这些可能出现的情景列入观察计划中,且留有时间在这些情景中去观察幼儿的合作表现。在随机教育中,教师要对于表现出合作行为的幼儿给予表扬,正面强化其合作行为。例如,看到两个幼儿合作将玩具箱搬到教室,教师可以说:“老师要表扬某某小朋友,他们在独自搬不动玩具筐的情况下,想出一起合作搬的好方法,既不会很累,还可以很快完成任务”;对未表现出合作行为的幼儿不可粗暴或冷漠对待,要耐心引导。例如,对于一个拒绝和他人合作的幼儿,教师应该询问他的想法:“洋洋,你是怎么想的呢?你一个人能搬得动吗?有没有别的好办法?和丁丁一起合作会不会很快就完成了呢?”对于合作策略困难型幼儿给予支持:“丁丁,可不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合作完成呢?”

4.家园合作。幼儿在家庭中有很多进行合作随机教育的机会,教师应该与家长充分沟通、交流:教师可向家长介绍合作主题,帮助家长准确把握合作行为的四个关键要素;提醒家长为幼儿创造较多可以合作的机会;注意观察和记录幼儿在家的表现;鼓励家长对于幼儿的合作行为给予积极反馈,即对于表现出合作行为的幼儿表扬,对于合作策略困难的幼儿给予支持,对于不愿意合作的幼儿进行针对性引导。另外,家长还应该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合作教育活动,如带领幼儿去参加班级集体组织的亲子合作采摘活动;配合幼儿准备活动材料。例如,与幼儿一起合作完成火箭的制作,并将过程记录成册,由幼儿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家长把幼儿在家合作行为的表现情况反馈给教师,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合作发展情况,为幼儿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同时,家长提供的合作案例记录也可以成为幼儿集体交流与环境创设的素材。

5.环境创设。依托绘本进行的环境创设重在记录与幼儿生活相联系的合作行为及事件,承担为幼儿提供“在什么情境下合作?”“怎么样合作”的案例收集。环境创设的素材来源可以是绘本故事中的合作行为,可以是教师随机教育中记录或家长分享的合作案例,还可以是幼儿参与创作的合作心情记录。具体方法,如开设“每周播报”节目,教师用一个较大的纸箱装扮一间主播室,自制话筒、灯光设施、播报背景等,每周请一个小朋友讲述一个关于合作主题的故事或者生活案例,可以以任何方式展示如画画、拍照、口头讲述故事或者手工制作等。再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墙壁上创设一棵合作树,展示收集到的所有合作案例。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所创设的环境区域,在零散时间如过渡环节、等待离园等引导幼儿对合作案例进行集体讨论与分享。

三、教学评价

依托绘本培养幼儿合作品质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对合作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和对幼儿合作品质发展的评价。

1.对合作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目的在于反思整个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师可将每部分提出的教育要点做成评价表格,依据教育要点对已实施的活动逐项进行评价,如果有存在问题与困惑的教育要点,教师要附以教育实例,随后通过积极学习、讨论与思考来提出改进策略,成为下一次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参考。

2.对幼儿合作品质发展的评价,目的是为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教育指导。教师基于日常教育活动中所观察与收集到的信息,包括与幼儿家长的交流情况以及家长的观察记录,依据合作行为的四个关键要素对幼儿的合作品质、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诊断其存在的问题,例如,有的幼儿对合作认知不准确,不能判断在何种情境下进行合作,而有的幼儿则是因缺少合作策略未能表现出合作行为。教师依据幼儿不同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赵章留,寇彧.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22(1):117-121.

[2]陈琴. 4~6岁儿童对合作本质的认知特点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4,(5):36-39.

[3]刘云艳,刘婷,周涛.运用情绪主题绘本开展幼儿情绪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 2011,(8):49-53.

[4]鲁忠义,霍习霞.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 2004,(1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