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16:40:10
导语:在石油工程专业实习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以钻井工程实训课程为例,课程以石油工程的专业学习和石油工程课程设计为结合点,将相关课程中各种理论知识与钻井现场实践紧密结合,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巩固和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钻井工程现场得到实践操作及设计的训练。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钻井工程现场实践及实际的钻井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2.根据钻井现场出现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根据客观规律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良好的现代工程意识,训练其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等卓越工程师基本素养的认识。4.通过井队实训环节的训练,学生能针对钻井工艺过程、设备及所面临的约束环境提出创新设想,为不断提高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能力打好基础。5.在钻井工程实训环节,每组学生是一个小集体,其与现场工作员工又构成一个相对较大的集体。在一起工作生活的四周时间内,可以训练学生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6.钻井工程作业危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等特点,其危害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以及生态破坏等多方面。通过现场工程实训,可以训练其处理危机与突发事件的灵活应变能力与方法。7.通过现场实习,使学生掌握填写钻井工程班报表,换绳套,卡绳卡,钻具、套管的检查、摆放、丈量和保养,填写钻具记录本、套管记录本,钻具接头的识别和匹配,井口工具及操作,穿大绳,井口消防工具的管理和使用,冲鼠洞、井口操作、二层台操作,注水泥,下套管,完井等操作,以及常用钻井设计软件操作等技能。
二、校企合作强化石油文化、铁人文化的传承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要合作单位都在大庆油田。大庆油田有着深厚的石油历史文化底蕴,有铁人纪念馆、油田历史陈列馆、油田科技馆等多个文化、科技场馆。有铁人王进喜领导过的“钢铁1205”、“尖刀1202”钻井队,“英勇善战的修井铁军”修井107队,试油试采公司女子射孔四队等一些技术过硬、作风严谨的金牌队伍。这些队伍都有自己的队史展示室,是大庆精神、铁人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优秀基地。把参观学习场馆和金牌队作为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更好的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三、校企双师制度对导师提出新的要求
建设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工科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的保证。一是通过建立高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合作机制,使二者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一方面,专职教师向兼职教师学习处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兼职教师向专职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方法。二是通过安排高校专职教师到企业参与企业生产、设计、研发和管理等实际工作,在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和先进的装备技术环境中,在企业实际经验丰富和工程能力强的工程师的指导下,培养和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三是通过安排企业兼职教师到高校接受继续教育,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在工程领域的理论水平,促进他们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四是通过安排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了解学科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企业先进技术和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丰富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工程视野。
四、结论
关键词 油气储运 系统仿真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TE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68
Abstract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software and the factory internship in the limited effect of lack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 put forward to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for designers and software developers, and to the team as the main form, so that each student to maximize their strengths. The system covers the field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of each module, reproduce the real environment of the industrial field, enhance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production and various systems,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to make students master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form a knowledge system,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d understanding.
Keywords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S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计算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带给现代教育的方便、直观等其独特的优越性,也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发展。目前很多高校开发相应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以便于学生可以更直观和系统地学习,达到现场参观的效果甚至优于其效果,另外现在也有一些企业将其开发成系统软件,并将其商品化。①
目前相关工业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从宏观角度考虑,对现场工艺流程的模拟,通过开关阀门完成不同的流程的操作以达到现场模拟的效果。二是从微观角度考虑,针对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行业,对其流体流态,导热,扩散等多方面的模拟。用于预测及优化设备流程系统或事故评估,以做好预防及应对措施。因此通过计算机仿真系统学习培训,对于工科生来说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教学手段。②
1存在的问题
1.1市场上没有的完善仿真实习系统
由于受到时间及安全生产等限制,学生不能到每个现场去熟悉流程,但是对于石油工程学院的学生来说,无论是油气储运专业还是石油工程专业,流程都是最重要的知识结构之一,那么为了解决授与学之间的矛盾,学校必须拿出一套形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仿真模拟的产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它在其它学科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在油气储运和石油工程专业引入仿真系统是帮助学生对流程做全面了解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是小众专业所以各石油高校都在自行开发其仿真模拟软件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所石油高校开发出一套完备的储运专业所需的仿真软件,所以无法在市场上推广。因此许多储运专业实际上并没有仿真这个模块。③
1.2 仿真实习系统的必要性
(1)缺少专业对口并且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当今中国的经济形势下,各厂矿企业不可避免地把经济效益作为其考虑的首要因素。学生下厂实习,对正常的生产秩序总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在接纳学生进厂实习的态度方面,工厂一般较为被动。
(2)无法保证生产实习质量。在石油化学工业、现代化学工业及其他过程工业日趋集成化、连续化、自动化的今天,现场操作的危险性也在显著增加,任何错误操作都可能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学生下厂后既难深入实际,更不允许动手操作,只能被动地看和听,其主动性、创造性都难以调动和发挥。这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的实习方式,效果根本无法得到保证。针对上述问题,应在生产实习中加强高科技含量,强化有特色的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使所学理论知识深入化、综合化和系统化。实践证明,将仿真培训应用于学生的生产实习中,不仅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在提高实习质量方面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解决方法
2.1 开发步骤
(1)划分不同领域,分成石油工程仿真系统和油气储运仿真系统。(2)划分不同性质,分成流程仿真系统和设备仿真系统。(3)梳理出不同的流程并对流程进行绘制。剖析不同设备内部结构绘制出设备内部结构。(4)根据流程图和设备结构图,通过组态王和Pro/E软件及Visual C++语言开发出相应的流程仿真系统和设备仿真系统。
2.2 需开发的系统(图1)
2.3 已开发的仿真系统(图2)
2.4 营造组建仿真系统开发的环境
(1)通过不同模块和性质的划分,梳理出不同的流程并对流程进行绘制,重点开发储运流程仿真系统,特别是油库和加油加气站。
(2)通过过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素拓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项专业领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加入到创作团队中去。
(3)形成“传帮带”的传统和机制,使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每届都汲取大三,大四的成员加入团队,形成大四带大三传统。
(4)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有的擅长画图,有的擅长编程,有的对组态王或Pro/E应用更熟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激发兴趣点,提高工作效率。
(5)充分发挥老师的带动及解决关键难题的作用,在学生陷入误区或是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给予关键性的指导。
2.5 预期效益
(1)初步建立起油气开发与储运工程实验实训中心的仿真实验室,并逐渐投入教学使用。
(2)学生通过开发仿真系统,对流程,设备有了系统且详细的认识,并对开发软件的应用达到精通的水平。提升了学生的技能,并使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
(3)通过在仿真实验室的学习,推动了学生对知识结构加以更深入透彻的了解,通过对每个不同流程的操作,使学生对油库,加油加气等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熟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毕业生能适应社会要求,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3 仿真模块的培训
3.1 教师自身素质提升
由于仿真系统是由一个设备仿真系统和六个流程仿真系统组成,涉及到油气储运专业所有专业课程的知识。所以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每个教师一般只担任三到四门的课程。对自己未涉及的课程由于时间久没有接触,或是即使了解,但对于细节的掌握仍不够。并且每个流程系统是仿造工业流程,比平时书本所学更复杂,更细致。而且书本的知识相对于现在的工业发展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也是一个知识再梳理,再更新的过程。所以在开课前每个教师也要进行仿真软件的培训,这样多学科的交叉也是对自己一些研究灵感的激发过程。
3.2 流程演示与事故排查
对于油气储运专业的学生来说,流程是最重要的知识结构,所以对于流程的演示教师必须详细演示,逐个开阀。使学生在了解流程的同时掌握每个阀门的作用。这样多个流程走下来,学生对于每个阀门的用途都铭记于心。但是对于中国高校的学生来说,接受力和理解力都是很强的,但是对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仍是一个短板。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工业现在的情况,在工业上不只是通过开关阀门切换流程,当遇到突发事故时要能快速精准地拿出解决方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熟悉流程的基础上通过逆向思维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所以在流程演示之后抛出问题是十分关键的,然后让学生去思考,是由于哪些阀门操作错误造成,或通过开关哪些阀门,开车,停车等操作可减少损失。这样,通过正面教学与反面思考的方式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3对学生的要求
通过其实际操作性以及与未来工作的相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仿真的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随时学习随时操作,而且我们可以生成问题库,在每节课结束前学生必须完成计算机随机抛出的问题,这样学生才可以离开机房。在学生的考核环节上,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交互式考试系统,多种模拟情境,计算机随机抽取,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避免相邻的同学互相抄袭。二是对操作质量的评价,按操作次数计分,一次操作成功计满分,一次不成功计为不合格,这与现场生产情况是有关的,因为在实际企业员工操作中是要求一次成功不能出错的,④否则会带来经济损失或危险,这样就达到对学生学习与实践双重考核的目的。
4 未来展望
仿真教学系统形成之后,可以用于石油相关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经过多次改进和完善亦可用于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等方面。另外,由于其专业原理简单、工艺直观、展现生动的特点,使工作现场最大限度还原。让学生在一个直观,生动的环境下把知识顺利掌握,且印象深刻,并对油库设计与管理,管输工艺,加油加气站的设计与管理,城市燃气输配等油气储运相关专业课有了深入的了解,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跨跃。
4.1 实用性
仿真教学系统从设计,开发到最终的应用都以现代工业实际为大背景,内可用于教学,外可用于员工培训,是一个还原现场的虚拟操作界面,与工人在中控室的操作界面保持一致,兼具仿真性与实用性。 (下转第158页)(上接第146页)
4.2 综合性、设计性
(1)软件在编辑设计过程中。作为每个仿真系统的设计师,必须对每个流程都了如指掌,要清楚掌握每个区域的分流程(收油流程,发油流程,倒罐流程等等),每个设备的内部结构,并把他们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这即要求对知识掌握的通透性,又要求灵活性。并且每个参数变化,阀门开关等影响,这些细节要求更是必须精准,对设计者来说考验其运用不同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所以其综合性、设计性使学生之所学达到最大化的应用。
(2)在应用中。在未来该仿真系统应用教学时,采取最大的灵活性,可以接受学生各种操作,学生可以自行制定方案,通过参数的变化调节,反映生产过程中各相应参数的变化及关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在内容上,应用多学科,几乎涉及所有油气储运专业课,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在方法手段上,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是仅限于观摹,而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和主导感。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并对其负责。
4.3 效果最大化
储运生产系统复杂而庞大,且属高危作业场所,所以一般学校组织的生产实习根本无法满足对其系统的深入了解,并且在生产中大多时间都是正常工作状态,几乎不会出现误操作及反常情况。而该仿真教学系统的出现,首先是可以让学生对庞大管输系统深入了解。通过参数与阀门的调节,熟悉流程。其次,可以模拟事故运行状态,学生可以从事故状态中找原因,总结经验。再次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亲身实践增强他们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使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⑤
项目名称:构建具有石化特色的石油仿真系统(215149)
注释
① 邱挺,黄智贤,叶钊,李晓.化工仿真实习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2(5):56-58.
② 邢晓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践教学,2011(22):123-124.
③ 屈成亮,徐洪,邵宝力,王海彪.以就业为导向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仿真实践课程设置的建议[J].科技视界,2013(35):109-110.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57-02
0引言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支柱,是评价油气远景不可缺少的依据。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该学科主要针对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而开设的。它对于培养优秀的地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目前我校构造地质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和建议,试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树立学校品牌乃至对行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校近几年的构造地质学教学情况的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1 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对于初入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对初高中均有接触的英语、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接受的比较自然,而对专业课比较陌生,对自己将要从事专业的认识也十分模糊。构造地质学是我校资源勘查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本学科是构造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领域的最基本知识、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它不同于公共基础课,对于初学者来说接受和理解都比较难,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用、怎么应用。致使学生在学习上的盲目性和缺乏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1.2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教师的教学过程在培养高质量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校构造地质学教学团队中的青年教师普遍学历层次高,但大都在本科为非师范专业毕业,而且从事教学时间短,他们对于教学设计的工作还不够熟悉,缺乏实际工作能力。而对高校教师而言,教学设计特别是课堂的教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1.3 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不同于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构造地质学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是由理论课、实验课及野外实践三个环节构成,描述性的内容较多,而计算公式和复杂的推理较少。我校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安排中没有合理的分配这三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使得理论课与野外考查课间隔时间太长,不能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有效地在实际的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1.4 学校选择的教材较单一教材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选择一本好的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根本,也是学内容与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由戴俊生老师主编的《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是针对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的。该书本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追踪学科前沿和突出石油特色的原则,系统地介绍了岩层产状、应力、褶皱、节理、断层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将基本地质理论与实践作为重点,有轻有重、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强调特点,较好地保证了地质类专业的教学效果。我校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及资源勘查技术等其他地质相关专业均采用该教材,但该教材在构造地质学分析与研究方法教学方面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而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有一定的局限。
2提高构造地质学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目前,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在学生、老师和学校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多问题,致使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显著提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多年来科研和教学经验,本人提出一些看法和改革建议:
2.1 介绍专业应用领域和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学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生入学时或专业课开课前,尽量抽出一部分时间大致介绍一下专业的概况和本课程的应用领域和前景。可以邀请一些油田工作人员和专业课老师为学生举办一些介绍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的讲座,也可以从国际和国内能源发展状况来说明石油工业的重要性。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其实质就是对石油能源的争夺。我国现在也高度重视石油工业的发展,把石油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介绍我们所从事的地质勘探专业是石油工业的龙头专业,事关石油工业的突破和发展,这就更依靠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努力和拼搏。通过讲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学生对所从事专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介绍一些学习专业课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构造地质学这种专业基础课,它不同于公共基础课,需要学生改变学习思维和方法。
2.2 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对于年轻教师而言,通过组织培训交流来积累经验,还可以通过专家组的听课评审来不断提高实际的工作能力。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要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并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提倡参与式的教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要避免结论型的过多而问题型的甚少;要避免教学设计过细,教学“弹性区间”较少。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学生过多的参与进来,变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免去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能更多的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智力。
总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助于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显著提高。
2.3 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构造地质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除了良好的理论教学之外,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教学也是重要且必须得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老师的课堂讲授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但学生在对于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时,普遍觉得枯燥、难懂、难记,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术语更是束手无策。基于这种情况,我校在进行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安排时,加大实验教学和野外考察的课时。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实验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尽量独立完成实验,教师仅就基本原理和要点进行讲解和辅导,锻炼学生的地质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在做好实验课的同时还要强化野外实习,虽然通过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对地质构造现象有一定的概念,但对相应的构造地质学内容了解还是比较少,不全面且抽象,加上实际地质构造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学生不能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构造现象完全融会贯通。所以野外实习对于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来说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同时应合理安排理论课、实验课和野外实习的的教学日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使抽象的概念描述转变成具体的地质现象。
2.4 合理选择教材,相辅相成合适的教材是一门课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校本科生培养阶段所用的教材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但是对于分析和研究构造地质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目的还有所欠缺。因此,从全面提高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还应在教材选择方面有所改革。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在遵循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其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对于一些转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没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学习构造地质学会很吃力,所以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要积极引导,指导他们在课余时间主动自学,并与本专业学生多多交流。同时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要有所侧重,既要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还要防止有所遗漏。总之,应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材,为提高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总结
专业课教学是大学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无论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都要高度重视。要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教学现状,不断进行探索、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俊生.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1.
[2]薛平.地质类本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中国地质教育,1997(01).
[3]滕玉洪,李世安,王岫岩,伊三泉.关于普通地质教学改革的探讨,中国地质教育,1994(01).
[4]王晓青.感知教学与地质教学改革,中国地质教育,2005(02).
关键词:井控培训 井控技术 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 钻井
1 《井控技术》课程的特点
《井控技术》课程源自《钻井工程》课程“油气井压力控制”一章的内容,随着钻井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衡钻井技术的应用,以及钻井作业安全控制的要求,为了有效防止和处理油气井井喷事故,不断发展和完善油气井压力控制理论、压井方法及井控设备硬件,最终形成了《井控技术》的课程体系。井控技术实际上就是钻井过程中的一种压力控制技术,它与钻井施工联系紧密,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熟练掌握钻井工艺流程,然后才能去理解地层压力检测、关井程序、井涌控制原理、压井方法等内容。同时,授课教师也应该具有现场施工的经验,这样考虑问题就能够比较结合实际。
2 《井控技术》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井控技术课程的开设主要针对高职钻井技术专业有一定钻井工程理论基础的学生,井控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井控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正确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井控意识,提升学生预防井喷、处理井喷的应急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油气井压力控制的理论体系,初步培养他们的井控操作技能,为以后从事石油与天然气钻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提高《井控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3.1 夯实理论教学 ①完善教学内容。随着钻井工程理论的发展和钻井工艺技术的进步,井控技术也向着多样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井控的目的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预防和处理井喷,而是要求有更加精细的控压钻井技术。因此,我们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理论的完整性,同时也要考虑内容的先进性。教师可以通过搜集资料来完善课程中缺失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引入井控新技术和新成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或者是分享最近发生的井控案例来丰富学生的视野。②改进教学方法。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井控理论时,容易使学生感觉乏味和无趣,甚至会认为课程非常难懂。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改善教学效果。比如对于“井涌的原因分析和预防”的相关内容,可以先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最后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和讨论结果,这样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很多井控问题,可以通过分析井控案例来学习,比较典型的如1223重庆开县特大井喷失控事故,墨西哥湾井喷失控漏油事故等,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不仅说明了井控工作的重要性,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三级井控的技术措施。
3.2 加强实践教学 ①做好校内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井控技术》课程校内实训项目主要有:a通过物理模型对井控的物理过程进行模拟;b通过仿真模拟技术对井控中的溢流、关井、压井等过程进行计算机仿真模拟;c对井控设备模型进行拆装练习,熟悉设备内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d学生分岗位进行井控演习,其中包括防井喷控制演习和消防演习。做好这些校内实训项目有助于学生对井控技术的理解,也能帮助他们很快适应未来的工作。②积极参加校外实习。校外实习是让学生对于作业现场的工作设备、生产工艺流程、人员分工等情况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它给了学生一次与生产现场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因为任何一个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他不可能深入了解井控技术的所有内容,这时可以发挥各人的专业优势,请现场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各种设备流程进行分段讲解,加深学生对于现场知识的了解。校外实习是对校内教学很好的补充和完善。③参加企业井控培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让学生参加企业组织的井控培训。全国有很多井控培训中心,他们有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培训内容更贴近生产现场,而且他们培训的学员大多来自生产一线,有着丰富的现场经验。学生参加这样的企业培训可以学到更有用、更专业的井控技术知识和相应技能。
3.3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所以要重视教师的培养,一方面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形成 “双师型”的教师结构。
4 结论和建议
①《井控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石油与天然气钻井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而且与他们的安全有密切关系。②《井控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多途径和方法,这些途径和方法需要教师和管理者共同研究探索,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③建议《井控技术》课程能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忠慧,楼一珊,朱亮.提高《钻井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浅议[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7):336-337.
[2]陈旭,何江川.对井控技术培训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J].职业,2008(21).
[3]徐新.高职实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4]李忠慧,楼一珊,朱亮.浅析新形势下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06).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整合持续加速的背景下,随着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当下长期低油价的大环境下,能否培育一批可以同时开展国内和海外业务,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与一流公司同台竞技的国际化人才,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旨在分析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依据国际工程特点,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培养方法,培养出一批适合国有企业特征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石油;工程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
随着国内油气产量的逐年递减,各大油公司都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也都将目光瞄向国际市场,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形势下生存的选择。然而,这部分企业往往存在有项目,没人才的问题。所以,挖掘、选拔、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开拓型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为企业发展带来活力和经济效益。
一、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特点
(一)国际工程的特点
国际工程是指一个工程项目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阶段或全过程的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并且按照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管理的工程。国际工程项目比国内项目制约因素更多,工艺流程复杂,撬装化程度强,工程建设周期长,受不可预见的因素增多,尤其是材料的运输清关和资源国法律,受当地政府的管理和干预。主要特点体现在:1.国际工程是一个跨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2.国际工程是跨文化的国际经济活动。3.国际工程要求非常严格的合同管理。4.国际工程市场风险与利润并行。5.国际工程市场基本由发达国家垄断。6.国际工程市场总体上是一个持续稳定不断发展的市场。7.东道国对用工制度的限制越来越严格。
(二)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国际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元化环境,除了项目本身具有的一次性、独特性和唯一性之外,国际工程管理又是一门跨多个专业和多个学科的新学科,这些特性的综合要求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综合能力要求国际工程项目远离本土,施工可变因素多,往往具有语言障碍、文化风俗差异、技术标准差异、安全环保限制、资金紧张、材料短缺、劳务限制等国内难以想象的困难。工程中涉及到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众多业务,这些都对项目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强烈的市场意识,敢于开拓市场应对市场风险并善于转化风险为收益;熟悉国际工程成本构成,善于策略编标报价中标获取项目;熟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能够运用FIDIC合同条件进行合同管理获取经营效益;有坚实的工程技术,会应用国际技术规范处理工程实施中难题;对市场及费用敏感,实施条件变化对经营收支影响能做到心中有数;善于沟通与谈判,能促使合同各方合作并维护本公司利益等能力素质。总之,对于企业来说,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应是基于爱岗敬业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创新型,能按国际标准创精品工程的高级管理人才。2.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国际化人才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工程基本知识和国际工程专业知识结构两个类别。(1)工程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工程技术理论基础。一般指在一个专业领域具有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基础,这个领域可以是土建,也可以是机械、石油(油气储运)、化工、水利、电力、通讯等。②管理学基础。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市场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工程估价以及有关法律知识等。③经济学基础。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工程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保险以及公司理财等。(2)国际工程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基础理论部分,即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法律、国际工程管理模式等基本理论知识。②项目管理理论部分,即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HSSE(健康、安保、安全、环境)管理、项目合同管理、设计管理、施工管理、开试车管理等。③专业技能部分,即国际工程专业英语听力、国际工程实用英语口语、国际工程专业英语阅读、国际工程信函写作等。
二、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途径
经过对所在企业实际情况分析,认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一般有:1.招聘知名高校“(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优秀毕业生;2.利用内外部师资资源进行国际工程管理方面的系统和专题培训;3.借助国外或中外“联合体”承包项目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4.利用现有国际工程项目,内部师资采取“技术服务+现场培训”的方式解决海外项目管理人员不易集中培训的问题;5.积极引进第三国和当地优秀的人才。
(一)引进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
该方向的毕业生在学校已经完成了技术和管理相关基础知识以及专业课程学习,并且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是企业补充国际化人才的有效来源。该专业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便可上项目实习锻炼,辅以现场实践指导,会很快适应各专业管理岗位的需求,特别是对合同管理、索赔管理等商务方面有很大的补充效益。
(二)针对大项目组织国际工程管理培训班
国际大项目需求的人力资源往往很庞大,企业通常的做法都是集中优势力量组建项目经理部执行项目任务。此时,对拟派往项目经理部的人员进行6个月左右的专项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能够收到良好效果。培训内容通常包括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相关课程,还应注意外语强化训练和有关应用软件学习。这类学员需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和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所以要经过选拔,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方式的“产出/投入”比是非常高的。
(三)举办短期专项培训班
此类培训班主要是针对部分人员的特需需求进行的专项培训,这部分人员可以按照专业进行划分,比如合同管理、投标报价、风险管理、索赔管理、FIDIC合同条件等。培训班的特点就是时间短针对性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通过实践证明,聘请业内专家以咨询研讨的方式进行座谈式培训效果最佳,能够提升学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
(四)在中外“联营体”项目中培养人才
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和资源国公司或是国外公司组成联营体承揽项目是经常性做法,能够达到取长补短,获得双赢的效果。在以“联营体”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也是向国外公司学习提升的良好机会。企业可以在自身能力偏弱的方面选拔优秀人才参加联营体的工作,进入核心部门担当一定的职务,这样可以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决策,达到在工作中培养人的目的,切忌只是在联营体中充当劳务分包的角色。实践证明,在联营体中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学习先进,赶超国际领先的有效途径。
(五)在工程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
在实战中学习提升本身就是人才培养最好的方法和途径。每个人在现场都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因而不应该只要求他们只做好本职工作,更应要求他们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写成论文或报告,他们在撰写论文或报告的过程中必然要去学习有关理论、整理有关数据,才能总结出带有指导性的经验。一个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陆续出版一批论文或报告,供大家交流学习,在竣工后则应编印论文集或工程总结(包括技术、管理等方面)。
(六)利用国外资源开展“工作式”人才培养
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赴国际知名工程公司开展为期1-2年的工作式培训是国际化人才成长较为快速的通道。工作式培训可以在石油工程建设企业“走出去”初期大力推动企业国际化运营和管理体系的快速成熟。在工作式培训过程中,不仅学习技术知识和管理技巧,更为重要的学习处理各类问题的新理念和工作作风,并且可以快速提升外语水平。随着企业的发展,工作式培训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可以从初期的专业技术培训逐步扩展到项目管理、HSE专项管理、费用控制等;培训方式从跟着干,逐步延伸到现场学习和老师上门送教的“走出去、请进来”有机结合的新模式。通过有效实施工作式培训,可以为企业培养一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的国际化人才,实现国际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此外,应重视属地化管理和当地管理人才引进。一般国家都对本国承包商提供各种方便与支持,而对国外承包商设置一些障碍,这就要求承包商要属地化,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和政策法律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规避风险。这就警示企业要努力采用管理人才属地化策略,尽量利用当地管理人才,同时可以相互学习。既可以解决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不足的矛盾,也可以利用国外资源培养人才。
三、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1.战略层面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旨在推进国际化发展的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应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本”的理念,将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常抓不懈。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业要建立、完善人才培训制度,形成整套体系,为国际化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人才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作为企业的领导,要充分解放思想,深入到人才市场中,挖掘、发现有能力的人才,为企业所用,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新活力,注入新生命、新血液。企业的领导者还应更加注重对职工和新人才的培训和使用,做到按能力分配岗位,这样才能为企业形成良好的工作结构,发挥每一个员工的优势。只有不断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投入,通过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培养方法、强化业务实践、打造特色文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取得了明显成效。
2.战术层面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
在使用人才之后,还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规划。人才的成长要经过“培训——使用——再培训——再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培训时做到因才施教、实事求是,分层次、分批次的培养。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特点,并能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训要做到制度化和多样化。制度化是指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在培训工作中,要有一套相应的培训制度来组织人才培训,这样才能做到有序、有效率的进行。对综合型人才的培训课按照这样的方案,一是岗位培训,针对不同的岗位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二是送出去培训。可让培训对象到对口的高校、大专院校或者是其他企业去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组织等优秀经验、好方法、好技术,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三是轮换培训。把要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划分,分层次、分批次的进行培训。
3.制度层面建立完善的成长机制。
一是要有评价机制。培训有无效果,人才培养是否见效,关键要有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企业员工的考核分成等级递进模式,由初级上升到中级再上升到高级。结合职工的自身情况和职业生涯,制定培训计划、考核目标,给予员工鼓励,激励员工的工作绩效再上新台阶。二是要有激励机制。要建立员工绩效与政治待遇、工资分配、职业生涯发展等挂钩的激励制度。在对员工考核时,根据员工不同的工作绩效给予不同的政治待遇。还可以根据员工在工作中努力与否,绩效好与否,在工资、酬劳分配时,可以相应地提高奖金,这样能够激励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三是要有共享平台。项目的管理水平是靠参建的每个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来体现的,优秀的项目管理思维、理念和经验是随着人才流动而传播的,企业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和共享平台,在企业内部、各个子公司之间、不同项目之间促进人才交流,并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经验座谈会,组织海外项目回派人员向国内人员传授海外工作经验。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只有在战略层面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才能在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执行好。同时,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要理论和实践并重,有实战经验的需要补充系统理论知识,有理论知识的必须参与实战锻炼,这样才能打造出既懂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综合性优秀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大量的实践和案例反复表明,知识型、创新型的国际化人才往往是新理念的创建者、新技术的创造者、新市场的开拓者和新途径的引领者,也是企业抓住市场竞争主动权,占领新业务发展制高点的必备利器。企业只有抢先取得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和制胜权。
作者:王振 单位:大庆油田工程建设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焦莹莹.企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基于胜任力的学习与培训[J].大众科技,2008,(01).
[2]孙玉芝.浅谈企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完善[J].山东劳动保障,2007,(08).
寒来暑往11载,陈*踏着两代“铁人”的闪光足迹,怀着现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豪情,以激昂的青春旋律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
锻造
1994年,风华正茂的陈*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石油学校毕业,来到第*采油厂第三油矿。实习期间,他每到一处都如饥似渴的从生产实践中汲取营养,虚心的向老师傅请教经验,大家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勤学好问的小伙子。半年后,他走上了采油队技术员的岗位。这时,只有中专学历的他意识到:以现有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很难满足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于是,他立志要坚持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踏上了艰辛的自学之路。多少个酷暑严寒,有他求学奔波的脚步;多少个不眠之夜,有他挑灯苦读的身影。几年时间,他就自学完了采油工程专业的所有课程,并拿到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学历。
1998年5月,他从技术员岗位调到矿工艺队工程组担任组长,主抓工程综合管理工作。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怎样才能突破工程管理工作的现有水平?他冥思苦想,查资料、跑现场、定方案、想对策,力求精益求精。一上任,他就来了个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把烧得比一把旺。首先,他从狠抓小队资料录取管理工作着手,在“严、细、准”上下功夫。他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资料抽检,做到落实到位、奖罚到位,一视同仁,使全矿资料录取工作向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其次,他组织全矿资料员进行业务培训,并以竞赛的形式组织考试,奖优罚劣,增强了资料员的自身素质。再次,他狠抓泵况管理工作,通过坚持“两项制度,一个模拟,一个考核”的实施,充分发挥泵况控制图在油田生产中的作用。同时,为提高工作质量,他结合厂下达的指标考核细则,有建树的提出应依据各队不同情况机动灵活地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奖罚分明,有效促进了全矿泵况图指标的提高,并始终处于全厂较高水平。
作为一名油田科技人员,他担负着分析油田开发形势、组织协调全矿工程日常管理、油井措施的优选、撰写采油工程工作总结等多项工作,任务繁重、要求严格、综合性强。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他经常加班加点,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白天组织技术人员上井落实产量、含水、泵况等资料,晚上把各种资料带回家,连夜整理分析,逐井制定科学有效的调整措施。2001年,二次加密油井6-1-6392井,投产后日产液量4吨,日产油1吨,有效厚度仅1.9米,挖潜余地很小。但他通过深入研究认为该井靠近断层,油层动用程度较低,依然存在潜力。他建议实施三段压裂,取得了连续四个月平均日增油8.9吨的好效果。
挑战
2001年,矿领导又把油井作业施工现场监督的重担交给了他,事业的砝码更重了。面对考验,他没有退缩,而是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为尽快熟悉业务,他自学了《井下作业监督》、《井下工具使用》等10多本专业书籍,很快掌握了检换泵、补孔、堵水等施工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并能够灵活应用,为搞好油井监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针对全矿油井检泵率一直居高不下的难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立志要攻克油井“两率”渐高这一技术难关。为此,他把提高作业施工质量作为突破口,坚持深入施工现场监督,放弃了许多个节假日。特别是在“五一”、“十一”长假期间,为避免作业队抢进度轻质量,他毅然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始终监守在工作岗位上。有时,为摸清返工井的真正原因,他盯在施工现场彻夜不归。一次,连续几天的蹲点让他的老胃病又犯了,胃连续的抽搐让他大口地吐着酸水,在场的作业人员实在看不下去让他回去休息,可他却摇摇头说还能坚持。仅2002年,他就深入各类施工现场470多井次,放弃公休日60多个,为及时恢复泵况变差油井产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他严格按照返工井施工费用扣罚规定,搞好每月施工井的验收工作,精打细算,不多验一道工序,不多花一分钱,当年扣回返工费用97.85万元,为矿节约了大量的费用支出。
总结以往的经验,他提出了施工井现场监督“三到位、四把关、五到现场”的管理方法,还创立了非量油周期憋泵制度,使施工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三矿地区油井“两率”形势不断趋于好转。2004年,油井检泵率控制在38.0%,综合返工率控制在11.6%以内,分别优于厂规划指标4.0和6.4个百分点。
在搞好工程管理工作的同时,他还针对现场发现的实际难题,不断总结管理新经验、新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他撰写的成果、论文在省、公司及厂取得较好成绩。几年来,他共有19篇成果获得厂级三等奖以上的荣誉,其中取得质量成果省级二等奖2项,公司级三等奖2项,厂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现代化成果厂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五小成果厂级二等奖1项;厂级技术革新二等奖2项、四等奖1项,厂级技术创新三等奖1项;2篇科技论文分别荣获厂级一、二等奖。2003年,他被授予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的荣誉称号。,
在事业与家庭的天平上,两侧的砝码肯定不会相同,但陈*宁愿向事业这边倾斜。2004年6月,他的爱人因剖腹产住进了医院,他仅在病床前陪护了三天,就因为要做半年工作总结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他深深知道:月子里的妻子是多么的需要他,可岗位却更需要他呀!没有办法,他只好把年迈的岳母接到家中,照顾虚弱的妻子和嘤嘤待乳的女儿。他又何尝不想多照顾一下妻子,多亲一下孩子。他早年丧母,一直把岳母当作亲生母亲看待,看着岳母累弯的脊背,他的心里一阵阵的愧疚,一阵阵的酸楚,而他只能期盼妻子早日康复并得到她的理解和原谅。
超越
2004年8月,工艺队原队长调离岗位,矿领导经慎重考虑、研究决定将陈*调整到代队长的岗位上,负责全队的日常管理工作。矿领导找他谈话时,他坚定的说:“既然领导信任我,把这面大旗交给我,我就一定要把他扛好,而且要举得更高!”他字字句句掷地有声。从此,他给自己拟订了更高的奋斗目标,一定要把队伍带出个样子,让领导满意,让群众放心。
从技术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转变,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那段时间,去先进单位取经成了他业余时间的主要工作。经验丰富了,工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他深知:建设强有力的员工队伍离不开一个思想过硬,组织得当,团结协作的班子做保障。因此,他注重加强与班子成员的配合,遇事共同商量,不独断专行,精诚合作,团结一致,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共同搞好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管理方法上,他大胆改革,创新思维,勇于实践。一方面,在技术干部中加大岗位交流、业务互融力度,将工艺队计算机操作人员与动态管理人员岗位互融,加大计算机应用的同时,把动态分析与计算机软件应用紧密结合,使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另一方面。他按照厂“建设学习型采油厂、培育知识型员工”的要求,立足本队实际,不断加大员工形势任务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建立图书角、岗位练兵室,为全面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员工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2004年,不仅他本人被评为厂读书自学成才者,还有12名员工成为厂读书自学积极分子典型,工艺队也荣获了厂读书自学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在搞好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方面,他充分利用厂、矿配备的活动阵地,在工作之余,组织员工采取打扑克、下象棋、举办乒乓球友谊赛等形式,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了全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队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工作当中。
【关键词】创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
一、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时代背景
自1999年我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大学扩招一方面圆了多数人求学的梦,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教育部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教高[2004]1号)。这一办学定位既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过去改革探索的经验总结,也为我们今后的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2000年以后由具备条件的省部属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的,办学性质由中等职业教育变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定位由高素质的劳动者变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此转型的非常时期,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理论意义
(1)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对学院发展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校企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校企结合与产学研协调发展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社会,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2)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为大学生实习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生产实习是当前高校的难题之一,除了经费不足之外,工厂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或不能真正参与生产实践,而产学研一体化与企业结合就解决了这个问题。(3)产学研一体化与企业结合对企业形成科技发展优势。一个企业不断依靠科学研究成果,不断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运行机制,核心问题是能否吸收足够的科技人才,长期开展科学研究和提供足够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普通企业要雇用多学科众多科技人才为企业发展服务,一般是不可能的。但高校校办企业却有这种可能。可以在不脱离教学的情况下,吸收部分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工作。(4)产学研一体化与企业结合可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产学研一体化把高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高校能够以最快的时效实现科技成果产品化、商品化,因而缩短了从科研到生产的周期,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使校企实现互利共赢。
三、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最终目标和实现途径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ory" training model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losed condition lacks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resulting in the graduates can not get into character of enterprise, and seriously separate with the demand of society and enterprise. Combined with training mechanism of graduate majored in oil and gas well engineering major,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rogram of "double-tutor" teachers team. Through two years of practice, the graduates' theory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has received the good effect.
关键词: 双导师;油气井工程;培养模式;队伍建设
Key words: double-tutor;oil and gas well engineering;training model;tea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71-02
0 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处于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和保障。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制度和培养模式都是在较为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与企业相关领域的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因此,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这不仅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且赋予了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内涵。
然而,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教师是培养研究生成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培养理论与实践双重复合型人才,仅仅依靠高校的单一导师培养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知识结构的欠缺,不能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此,国内诸多高校先后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与实践,如加强学科建设,寻找不同的教学模式或导师制模式等[1]。上海交大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推进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2],扩大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项目规模,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最初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合作已转为在共建实验室、开展学科领域集群式发展等应用领域的合作。在培养模式上,还将通过“先期介入”的模式,使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直通”企业,让学生们能提前参与企业的研发;山东大学博士生实行双导师制[3]。要求双导师之一须为校内人员,另一人可以是校外(含境外)人员,也可以是校内非同一学科(跨二级以上学科)人员。合作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并指导研究生;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科研条件或科研经费;参与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预答辩和答辩;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开设课程或专题讲座。
研究生“双导师”建设制度就是在这种企业与社会的需求下产生的,它是由高校理论与学术型指导教师和企业具有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与技术专家共同培养“双导师”培养机制。“双导师”培养机制能够弥补单一导师培养存在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面的欠缺。为此,本文结合本校的油气井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现状,结合油田企业的科研院所与生产实践单位,提出了“双导师”队伍建设方案,通过双导师队伍建设的运行,研究生的培养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分析
本校油气井工程研究生依托于本院石油与天然气一级学科,研究生的总体招生数量为45人/年,近年来,随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招生人数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油气井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如表1。
研究生主要的培养方向为油气井工程力学、油气井工作液力学、油气井工作液化学、油气井工艺理论与设计评价、油气井工程测量与过程控制等方面基础性的研究。多年来,由于受“重理论培养”、“轻技能训练”培养思维的定势,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理论研究与继续深造的人员占据很大的比例,如表2。
同时进驻企业的研究生毕业生,无法直接参加企业与社会的生产实践,大部分需要经过6个月的现场技能培训。甚至一些研究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而失业,导致了本专业研究生资源的极大浪费。
复合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健全,已成为约束研究生毕业进驻企业与社会的瓶颈。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大众教育的要求,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造成办学与社会需要脱节,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动手的能力,这也是造成目前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双导师”型队伍的建设是必要的发展路线。
2 “双导师”型队伍建设方案
学校依托教育厅设定的“油气钻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将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与技术专家聘为中心的技术顾问与客座专家。围绕人才培养总体方案,优化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和产品研发,达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主要的队伍建设方案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①导师队伍建设上,鼓励校内年轻导师参加油田生产实际技术难题攻关,通过结合油田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一方面增强了导师解决现场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拓宽了青年教师的视野。为后续的研究生培养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②依托“油气钻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通过高薪聘请或有偿政策引起具有3-5年具有相关技术领域的工作经验的专家和学者。
③把油田企业符合导师资质的优秀人才聘请为学校导师,开发型的学科带头人。借助于与黑龙江省油气钻采研发中心实验室的合作,油气井工程专业聘请高级技术导师占本专业校内导师数量的百分之四十。
④实现校企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方面满足校内导师培养研究生基础理论培养,另一方面满足企业导师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导师的指导范围,导师的指导不仅仅局限于科研,其范围可以涉及课程、论文、科研和社会实践等多方面。
⑤在研究生毕业设计时实行“双导师”责任制,在制定油气井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设计计划、拟定毕业设计课题时,要做到课题不脱离油田实际问题。油田企业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定期来学校做技术交流,并留下技术课题,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们提前参与企业的研发,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 方案实施与效果分析
①通过外聘引起人才的政策,2012年,引进具有3-5年工作经验的博士后3人,现已参与指导2012级的硕士研究生的工作。
②2012年,聘请油田企业的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2次,并参与制定了油气井工程专业2012年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
③通过对油气井工程专业2012界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研究生就业率提高了32%。
4 结束语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油气井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经过“双导师”型队伍的建设以及新的导师聘用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适应本专业自身特点的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双导师”有利于对研究生进行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指导,拓宽学生视野,同时通过学生在油田现场实践的方式,让研究生直接参与校外导师所在单位的实际工作或研项目,改变研究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②与黑龙江省油气钻采研发中心实验室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引进一定数量的优秀技术导师。对于油气井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方向更加明确和负责,通过企业导师现场经验的传授和指导增加了学生对于工程上的更深理解和认识。
③通过学生现场实习以及与各油田单位的合作,解决了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学生在油田单位的一段时间的实习,对于就业和选择人才方面有了一定的意向,对于缓解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国武,李建平,鲁晓军.电子科技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国内外双导师制的探索和研究.计算机教育,2006:146-148.
创办世界一流高等学府
李寿恒怀着“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抱负执教浙江大学之初,即立下雄心壮志,要把浙江大学办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1928年4月他在给学校当局关于创设化学研究与材料试验研究所的建议书中即提出,要使学校中“大批好学深思之士深研科学,于极短期内与西方诸大学相伯仲。”他还要求教师“要有独树一帜、独特见解及自成学派的宏图大志。”对于学生,要求他们一进学校大门,就应该树立“在科学上、事业上有所建树的志向。”这就是他提倡的“三志”教育思想。
李寿恒首先瞄准美国化工教育的先进水平,拟定我国第一个化工系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远大目标。自188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化工课程开始,至1927年4月我国化学工程高等教育起步,已历39年。当时美国化学工业以及石油工业已有较大发展,化工教育也相应迅速发展起来。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的化工教育委员会于1922年6月至1937年的15年间,对美国有化学工程教育的82所大学进行了严格的评审,合格者有28所,都是美国有名的高校。而那时我国化学工业极为薄弱,更无化工教育的经验,因此李寿恒提出:“以绳美国化工教育之标准,不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但他记取创业维艰的古训,以“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思谋,要求浙江大学化工系一开始就要高标准、严要求、高起点、有特色,不求所有方面都超过他们,至少也要同他们并驾齐驱,能互相提携。
浙江大学化工系开办之初,李寿恒即团结全体教师,开出全部必修课程。到1930年,浙江大学化工系的课程设置与美国同类高校已大体相同。李寿恒多方罗致品学兼优、事业心强、治学严谨的教授到系任教;同时又从自己的毕业生中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从而在化工系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拥有苏元复、吴征铠、冯新德、侯毓汾等名教授。李寿恒积极致力于教学设备及图书资料的建设。1930年化工系即建起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分析、工业化学等实验室,以后又陆续充实仪器设备,臻于完备。浙江大学化工系的文献资料齐全,化工原理实验室设施完善,闻名国内外。
李寿恒针对我国当时化学工厂少、规模小、产品品种单调,发展程度不如食品、冶金、兵工、轻工,燃料动力基本资源来自煤炭等状况,他在课程设置及授课时间上作了调整,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美国化工系学生特别偏重物理冶金,而浙江大学化工系则是化学冶金与物理冶金并重。又如数学课程,美国仅修习微积分与微分方程,且微分方程由数学系开课,物理仅修习普通物理与物理实验。李寿恒认为“此为基本训练上之缺陷。”浙江大学则着重图解微分与数字微分之新法,以及图解积分与图解微分方程,并且由受过化工训练之数学家授课。所以学时虽比美国少,而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却不亚于美国学生。再如经济学科,美国仅开设经济学与工厂管理课程,浙江大学化工系则增加了一门工程经济课程,使学生能够“对于世界经济展望,目光远大,批评无讹。”在工程学科中,机械方面则有机械系之机械工学及实验、电机系之电工学及实验。浙江大学历届毕业生遍布全国化学工业、核工业以及冶金、机械、电子、食品、轻工,甚至航天航空等领域,都能适应工作需要,且成绩卓著,就是得力于李寿恒创办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