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兴趣教学法论文

时间:2023-03-07 14:58:59

导语:在兴趣教学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兴趣教学法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情境模拟;互动参与;竞争激励

英语始终是职业学校教学中困难较大的一门学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该学科不感兴趣。然而事实上,在全国范围内英语培训却是热火朝天的。为什么在职业学校中英语教学就没有市场呢?从社会上一些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学中可以窥豹一斑,那就是他们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先进的,是生动的,是吸引学生的。这就要求同样身为教师的中职教师们也应该在教法上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根本目的,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乐学、爱学。

学生不是不爱学,如果方法得当,教法科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学进去并爱上这门学科。作为一名教师应以教会学生为宗旨,这也是身为一名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而要想教会学生,首要的则是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法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求一些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教材也不断涌现。由戴宗显、王立善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英语》(1—4册)(以下简称《英语》)就是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应职业学校各个专业学生学习的优秀教材。但光有好的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先进的教法与之配套。为此,在日常教学中就要重视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教法改革上要苦心钻研、大胆尝试。笔者在研究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并分析了教材特点之后,尝试运用了情境模拟教学法、互动参与教学法和竞争激励教学法,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就这几种教学方法的含义、特点及实施等问题总结如下,以供交流和研究。

情境模拟教学法

(一)情境模拟教学法的含义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一种近似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这里所说的情境模拟法与传统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法是有一定区别的。传统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确切地说应该是情景教学,是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英语情景中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所强调的是语言环境。

而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以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为基础,以职业教育学的基本教学方法为理论依据,将两者相结合而成的。这其中更强调的是模拟,是情景的模拟。如模拟企业招聘、商店购物、客房预定、餐厅进餐等真实的场景,故而称其为情境模拟教学法。当然,除了情境的模拟以外,模拟还可以是人物的模拟,如模拟服务员、会计、售货员、招聘人员等。这种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工作环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英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学习英语知识。这就是情境模拟教学法。

(二)情境模拟教学法的特点与实施

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在校学习之后大部分都要走向社会就业。而教学就应该针对这一特点展开,这样能使学生对你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因为这样他们会觉得所学的知识并不是空洞无用的,而是与他们的专业和今后的工作息息相关的。情境模拟教学法的意义就在于:可使学生提早体会“岗位”,了解知识应用,了解职业需求,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强信心。

在实施情境模拟教学法时,教师主要起“导演”作用,一个或多个学生作“演员”,扮演特定角色,其他学生作听众或观众。因此,这种教学法具有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实践性”、环境“模仿性”和条件“真实性”等主要特点。比如在讲《英语》(提高版)第三册中的Unit3“Shopping”和Unit4“CareerPlanning”两个单元时,笔者就采取了这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模拟了商店购物和企业招聘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购物者、企业管理者和应聘者等角色,分组进行表演,然后逐组给予评价。学生在分角色的表演中学习,热情颇高。因为是分组进行,合作表演,所以他们都认真准备,积极表现。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互动参与教学法

(一)互动参与教学法的含义

互动参与教学法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彼此作用,教师与学生相互激励,以形成教师适时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积极参与下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参与教学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目标,一“灌”到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四忽视”的现象,即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培养;忽视学生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因为就教学过程而言,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爱学、学会、会学”上。但知识、技能的接受与掌握则取决于学,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新理念是: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而互动参与教学法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创设的,将教学活动真正还原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

(二)互动参与教学法的要素与实施

互动参与教学法的基本要素是:尊重主体、激励导学、开发潜能、启迪创造。在这种教学法中,关键的是强调“参与”,即让学生“动”起来。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让他们充分地“动”起来,即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因为只有在“动”中,学生的思维、操作、语言、观察等能力才能得以充分提高。

互动参与中的“参与”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比如《英语》(提高版)第四册中的Unit1“NewsReport”这一单元,课文内容涉及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笔者在讲授本单元时,就充分利用互动参与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下提前查找有关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的英文资料。然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讲述自己搜集的材料,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这样学生就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对自己上课非常感兴趣,都积极准备,力争讲得生动具体,特别是有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在网上搜集材料。此外,在讲这套教材的第三册中的Unit7“PopularMusicAndPopStars”和第四册中的Unit2“Recycling”等单元时,也都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竞争激励教学法

(一)竞争激励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竞争激励教学法就是指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竞赛等激励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激励教育本来是多用于德育教育中的一种教育手段,其核心是运用有效的手段,通过语言、行为、动作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健康成长。而竞争激励教学法借鉴了德育教育中的这一教育手段的内涵和实质,结合职业学校教学的特点,以竞赛为主要媒介,来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其类型而言,激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目标激励、活动激励、榜样激励、物质激励、成就激励和环境激励等。而在竞争激励教学法中,主要采用的是成就激励的方式。学生在成就激励之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学习课堂知识。这便是竞争激励教学法。

(二)竞争激励教学法的意义与实施

竞争激励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意义就在于,通过这一简单的形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教学方法将课堂学习活动和竞赛形式相结合,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创造了条件。学生从对竞赛所带来的成就感而产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入手,将这种兴奋与兴趣迁移到对知识的学习之上,从而产生了更大的学习热情。学生对比赛感兴趣,对最后的成绩津津乐道,因此就需要更好地学习知识,而他们在参加比赛的同时就不知不觉地把知识学习了。这便是竞争激励教学法的意义。

在实施竞争激励教学法时,应该注意比赛形式的设置。因为授课内容和班级人数是个变量,所以在遇到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班级时,竞赛形式应作相应的调整,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竞争激励教学法是一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在讲授《英语》教材的过程中,凡遇到某些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时,特别是在无法实施上述情境模拟和互动参与两种教学方法时,多采用的就是这种竞争激励教学法。对这一教学法学生一直是乐此不疲的。此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到,有些学生可能一开始不太适应这种在比赛中学习的形式,表现为不能积极参与到比赛当中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比赛形式,力争让班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比赛和学习当中,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以上三种教学方法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结合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配合新的教材,利用新的理念而创设出来的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这些方法的研究和实施,学生在基础较差的情况下能逐渐做到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外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所教的学生在历年春季高考中英语成绩均超过市平均分。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这些新教法的实施是有一定关系的。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2篇

关键词:审美;兴趣;综合;发展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力求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舞蹈教学如何更加丰富多彩?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用形体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是属于技能学科的范畴。必须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它大致可以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以舞蹈审美为核心,实现多样化,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陶冶情们以往以技能为主,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美育的教育。舞蹈可以使学生感受和发扬积极、健康、乐观的思想感情,培养她们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在舞蹈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种类的舞蹈来培养她们的欣赏能力,以达到美育的目的.

1.通过我国悠久的舞蹈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师范三年(五年)的舞蹈课教学以舞蹈基本训练、民间舞贯穿,通过对课堂的教学和相关资料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如此的璀璨、瑰丽、丰富.

2.通过集体舞培养集体主结友爱的精神,加强纪律观念。集体舞虽简单,可要完成它通常需要两个以上的人相互合作,因而在活动中,她们就会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相互帮助合作完成每一个作品.

3.通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舞蹈基本功训练向来以苦、累、痛而出名。我想她们在忍耐这种肉体上极大痛苦的同时,她们的毅力和耐力也会不断地增加。即使将来遇到一些小的困难和挫折,也很容易挺过去.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舞蹈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舞蹈对于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如何长久地保持这种兴趣,除学生个体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教师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其在校期间的兴趣,还要让其深受其益,树立学习舞蹈的愿望.

1.直接兴趣的培养。人类天生就会舞蹈,它的起源甚至早于音乐“,言之不足故歌之,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偌大的舞蹈房、明亮的镜子、优美的音乐……这些环境的设置足以让学生们有翩翩起舞的欲望,教师认真的示范、流畅的讲述、及时的表扬,都推动着学生不由自主地去舞蹈.

2.间接兴趣的培养。这是最关键的。在舞蹈的基本训练过程中,就会发现学生或多或少地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协调性不够好、软度、柔韧度、四肢开度不够及肢体的伤痛等。在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时候,除了鼓励打气之外,要帮助她们分析学习舞蹈的优势.

三、教学方法上注意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

像眼下的多媒体教学和多学科的融合对舞蹈来说都是没有太大用处的,但在经历几堂课的实践后,才发现这其中的奥秘.

1.多媒体技术与舞蹈相融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拿了一个DV机来到课堂,准备拍一段舞蹈组合留作教学资料,当拍完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回放的时候,精彩的一幕出现了:“我的脚位置不对“”我的方向错了“”我的手臂的姿态不够柔和”……学生们很快从人群中找到自己,在一番比较下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症结,这真是意外收获!我又请她们仔细看了一遍回放,并在回放后进行了一次练习,效果好了很多,让我有些喜不自禁。从那以后,我便经常带着DV和数码相机走进课堂,让学生去自我发现,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学生的毛病少了很多,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而且随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提高了很多.

2.舞蹈与基础学科相融合。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和欣赏能力。一堂古典舞课前,我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学生很好奇,不知有何用。课上,当我要求她们带着烂熟于心的诗意边朗诵边舞蹈时,她们都非常兴奋,即兴的表演也非常地投入和忘我,不用老师提醒动作,她们也能完成得如此之好。学生的表现让我信心倍增.

四、评价体系应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发展以前舞蹈课的评价也就等于学科技能测试,这种方法虽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一定的反映,但对学生的发展却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现在通过课改,我们借鉴了新课程改革纲要所诠释的评价体系。它可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体现在舞蹈课程评价上,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实现:1.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前的舞蹈课非常重视对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如果一个人只会跳而不会创新的话,那她的舞蹈生命将会枯竭,将谈不上终身学习.

2.实现评价指标多样化,关注个体差异,加强行为表现观察。作为舞蹈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发展学生的成功因素。因为舞蹈的特殊性,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优势,我们要善于通过对学生这些优势科目的评价来树立学生的信心和兴趣,从而使她整个的舞蹈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阅读兴趣;兴趣

G623.2

一、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本国语言与文字,能够理解本国语言文字所代表的含义与魅力。字、词、句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基础,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则是在基本的字、词、句的学习基础上的提升,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无论是学习哪一门课程,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是学习开展的基础,阅而不解,无论学习什么都将事倍功半。古人有云: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逻辑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

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阅读现状

语文是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接触知识、学习知识的开始,抓好语文教学质量是保证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手段,锻炼学生阅读能力为方法,提高学生语言发挥水平为目的。语文教师作为传授学生知识的重要角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挖掘本文魅力、设计教学形式、展现语文知识与道理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细心、认真研究,不仅要考虑到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要考虑以何种方式来展现知识与道理,才能够让学生完全理解。

目前,我国高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信息技术为学生们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文本阅读资源获取途径,并且在信息技术与网联网技术作用下,扩大了学生文本资源,内容丰富,知识范围越来越广。在这样一个获取信息方便、大量阅读资源的背景下,若是因为学生缺乏阅读兴趣而错过学习知识的机会,纯粹是过于浪费,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因此,需要改善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阅读的现状。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文本阅读兴趣的因素

1.缺乏良好的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当前很多小学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积极、主动的阅读文学作品,导致阅读兴趣不高。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不够重视,没有做好正确引导;大部分的家长没有做好榜样作用,过于依赖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使得学生不愿意阅读书籍;再加上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趣味性以及新颖性,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文本阅读量。

2.图书馆建设不够完善

图书馆是文本阅读的重要场所,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很多小学学校的图书馆建设不够完善,图书资源稀缺,图书种类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全面;图书资源更新不及时,无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阅读材料;图书配置不科学,内容不适合小学生阅读;有些小学学校受教学教学条件限制,没有设置图书馆或者阅阅览室,这些都会对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培养造成影响。

3.教学模式比较落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小学学校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过于追求卷面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轮流阅读课文是大部分语文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比较落后,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枯燥,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本阅读氛围,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阅读,缺乏自主意识,文本阅读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

四、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

1.重视教育模式的创新

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在课堂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教师在课堂中想要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首先要改变呆板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创新型的阅读方式给学生带来语文阅读学习的新鲜感,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的同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语文学习内容是多变的,这种多变的内容相对于数学等科目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教师要合理的利用这种灵活性,进行教学内容和形式安排。最后,教师在课程安排上,要积极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文本阅读课程安排上要选择学生理解范围内的,避免出现教师安排的文章晦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引起学生反感。教师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选择具有教育意义且便于学生理解的文章,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2.积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启蒙教师,对于学生语文基础和语文素养的建立有重要意义。由于小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往往在好奇心作用下会出现 “三分钟热血”的现象,很难坚持下去。针对这样的现象,首先,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段的文本读物,并且积极的鼓励小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并及时告知小学生文本阅读的好处。教师可以在每星期举办“阅读心得分享会”,鼓励每一位同学将这星期看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到台前和学生分享,这样既可以及时发现学生阅读文章中存在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还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学生之间的彼此影响,共同促进和进步。其次,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家长为学生建立文本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家长与教师之间要及时的沟通联系,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文本阅读学习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家长描述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家长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最后,教师要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收获成就感,还能够促进文本阅读兴趣的建立。

五、结束语

语文作为小学教学中的重点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文本阅读兴趣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思考能力等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与意义。但由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文本阅读方面有很多的不良现状,导致学生文本阅读量相对较低,学生对文本阅读失去兴趣,无法实现文本阅读教学效果。由于兴趣是提高文本阅读习惯的关键,因此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展开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对象;内容;方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库和LexisNexisAcademic数据库进行了相关研究的检索,结果发现:国内既有对探究式教法的研究,也有对探究式教法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国外只有部分对探究式教法的研究,没有对探究式教法在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因此,只选择了部分国内具有代表意义的论文进行了阅读研究。我们从中发现:在我国,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还处于初始状态。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我国的教育教学方式非常单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灌输”现象,对探究教学的研究可以说仅仅是来源于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选择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高尔夫2个教学班的本科生共计60人,分为(1)班30人为实验班、(2)班30人为对比班。

二、研究内容

在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计算机课程中,针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分别采用探究式教法和传统教法进行授课。通过比较以确定探究式教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提高。

笔者自执教以来发现在计算机教学中同行们用的教学模式均为: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上机练习这样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有一种“被学习”的感觉。而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习新知识前给学生提出了要求:对教材的内容提前预习、分析、提炼知识点、完成教师根据本节内容设置问题对应的任务,学生从“被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从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本研究对象为大一新生,随机分班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出两班的差异很小。通过一学期按照不同的教学模式授课后继续对两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查和测试,以确定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的效果要优于传统模式教学法。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库和Lexis Nexis Academic数据库等网站进行了相关研究的检索,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资料,并对所获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

2.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调查。

3.实验法

通过实验来验证探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是有效的、可行的。

4.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分析实验得出的结果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善,并对数据和结果进行比较,以期使本研究效果更客观、更可靠。

四、结论与分析

1.学生方面

一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考核,从考核结果来看,实验班对本教材各知识点的掌握都要优于对比班。尤其是上机操作部分,实验班的正确率较对比班要高很多。鉴于此,笔者认为,将探究式教学法引入计算机教学中是可行且效果非常显著的方法。

2.教师方面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教师就要在问题的设置、学生兴趣的培养等问题上多下工夫,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1)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相当关键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看,探究式教法中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课题。

(2)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决定着实验的成败

在探究式教学法中,要想体现其核心――探究,就得解决学生愿意“探究”与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能“探究”多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在问题的设置中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参与进来后,就会随着教师的引导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探究”,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游德有,吴敏丽.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与网络,2010(1).

[2]丁小文.探究式教学在高职技能类课程中的应用: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3).

[3]李莉.探究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J].教育革新,2010(2).

[4]杨小艳,张海娟.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09(6).

课题来源:河北体育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2J

YZIC08

作者简介:

尹素清(1977―),河北省张家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研究。

第5篇

1.弥补实践教学的缺失。

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课程都需要大量教学,但是目前由于课程设置、实习经费等客观原因的制约,旅游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远远不能满足专业的需求,而使用论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很多实际的案例,并在作者的引导之下学习如何分析这些案例,从而对旅游行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弥补学科的不成熟。

旅游管理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等都不完善,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其中有不少好的研究方法、研究思想都蕴含在大量的论文、文献中,这些最新最好的东西都没有纳入到旅游管理的教材中来。而使用论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思想、方法、知识。

3.培养学生的能力。

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难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更多的是教学生一些常识和有限的知识,缺乏能力的培养、方法的训练。而使用论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以问题为中心去思考问题。

二“、论文教学法”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

笔者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这门课程试图尝试用每周一节的时间去引导学生读论文,并讲解论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以下问题。

1.由于学生的惯性和惰性,容易流于形式。

长期以来,大学本科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很舒服的方式,因此,如果让学生去读论文、去钻研一些研究方法、去讨论一些思想,对他们来讲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惰性和惯性,要从这种惰性和惯性中扭转过来非常困难。而且更有甚者,部分同学对专业课程毫无兴趣,对这些论文的内容显得无动于衷。

2.由于论文比课本更加难懂,所以讲解难度大。

学术论文涉及的概念、内容、方法等是学生平时基本没有接触过的,老师讲解起来有相当难度,比如旅游的很多论文是用数学方法分析的,而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文科生,所以对数学方法理解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还有比如,旅游的很多论文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很多概念,这些对于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

3.由于课堂的局限性,缺乏充分的交流。

学术论文是需要详细分析、仔细品读才能理解的,有时还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专著等,还有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交流、讨论,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理解论文的思想,才能进一步深化认识、升华思想,而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对老师讲解的论文似懂非懂,也没有提前做好充分吸纳和质疑的准备,因此也缺乏有质量的交流。

三“、论文教学法”实施的解决方法

1.加强师生沟通,让学生接受“论文教学法”。

首先要让学生对“论文教学法”有比较透彻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对一些教学方法的抵触很多时候是由于不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造成的,他们把老师的要求当成是负担来对待,而对其中的益处知之甚少,再加上老师平时很少和学生有交流的机会,更多的是课堂上单向交流,所以必须建立师生之间双向沟通,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一些高级别的学术交流活动。

高校一般都有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但由于学生大部分对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不了解,觉得和自己没任何关系,因此,总体上学术交流活动主要是老师和研究生参加,本科生参加的很少。老师可以给班上的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去感受学术氛围,让专家对学生形成强大的影响力。

3.提升学生的目标效价和期望值,让学生主动参与。

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某一活动对个体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V×E,其中:M———激励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V———目标效价,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价值的大小。E———期望值,这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因此,老师应该不断强调学习论文的目标效价和期望值,例如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解论文,让学生通过课程论文的形式写论文并指导他们发表。

四、结论

第6篇

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早已接轨,国外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也被我们借鉴,例如讨论式教学法在我国大学课堂上就被部分教师采用。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法。

线性代数是理工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有很多应用价值[1-3]。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由于计算机都是将问题线性化来解决的,所以在计算机日益发达的今天,线性代数这门课程越来越重要。线性代数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线性代数时感觉课程学习难度大,而长期以来教学中普遍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参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与热情不高,课堂气氛呆板,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对教师依赖性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可见,在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是值得每位任课教师深思的问题。

国内外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例子并不多见。1919年俄斯凯恩提出了讨论式教学法的概念。在《讨论式教学法——现实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一书中,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给出了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好处以及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工作。80年代之后,讨论式教学法逐渐被引入我国,它的研究可以参见各类教育杂志和硕士研究生论文,但在线性代数课堂教学中应用较为少见[4]。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线性代数中的应用前景

两年前,在我最初走上讲台时教学经验不够丰富。一次“行列式”的复习课中我是这样进行的:对于这章的知识点我面面俱到地从前往后都复习一遍,然后准备了大量的习题并对习题进行详细的讲解,最后剩下10分钟的时间我为学生出了两道检测题,试图看看学习效果。结果令我非常失望,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这次的教学过程引起了我的思考,究竟我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带着这一疑问我请教了许多前辈,我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过于陈旧,在课堂中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我为中心,致使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性。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了解到,讨论式教学法恰恰能够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这一教学方法对解决我的困惑有很大帮助,相信对很多教师丰富自己的课堂都会有作用的,是值得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法并非对每门课程的每个章节都适用,也并非所有的班级都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法。受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在我国大学课堂中采取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师并不多,而且学生早已习惯了传统的老师满堂灌,学生只负责听的方式。部分教线性代数的教师也想在自己的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但是苦于没有更多理论指导,因此研究讨论式教学法在线性代数中的实施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线性代数是比较抽象的一门课程,讨论式教学法将使教学更贴近实际,教学方法更科学灵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代数思想和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更好地应用线性代数做好理论和实践准备。

三、讨论式教学法在线性代数中的实践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一)前期准备

在教学行列式的定义前,我布置了如下预习问题:(1)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请同学们回忆它的解法。(2)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否给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呢?(3)总结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共同规律。(4)若将这一规律推广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二)讨论过程

线性代数是公共基础课,上课的人数通常超过百人。在讨论的时候想要全部发言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事先指定好负责人又会打消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采取的是先分小组讨论,讨论完之后再选取代表讲解的方式。下面以一个小组的讨论为例。

学生以具体的方程组来介绍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经过适当的引导该组学生给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表达式

当a11a22=a12a21≠0时,同上面的方法可得

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推广得到三元一次方程组解的表达式

当D≠0时,

其中

D=a11a22a33+a12a23a31+a13a21a32-a13a22a31-a12a21a33-a11a23a32

D1=b1a22a33+a12a23b3+a13b2a32-a13a22b3-a12b2a33-b1a23a32

D2=a11b2a33+b1a23a31+a13a21b3-a13b2a31-b1a21a33-a11a23b3

D3=a11a22b3+a12b2a31+b1a21a32-b1a22a31-a12a21b3-a11b2b32

学生总结的规律如下:

1.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分子与分母都是由2!个数字做加减运算得出来的,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分子与分母都是由3!个数字算出来的。

2.分母均为同一个数,是由方程组的系数得出的。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三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分子与

分母正项与负项各占一半。

4.分母中各项的下标具有规律,第一个下标都是

自然序,第二个下标为排列。

5.分母中每项的正负号与第二个下标排列的奇偶

性有关系。

6.解xi分子的特点是用bj替换分母中的aji而得到。

(三)整理分析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根据学生总结出的规律引进二阶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将二阶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推广为n阶行列式

在引入行列式记号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学生发现了对角线法则:二阶行列式可以看成是十字交叉相乘再相减,即         的左向对角线减去右项对角线。三阶行列式可以看成是                      的由所有3个在同一左向对角线的元素的乘积的和减去由所有3个在同一右向对角线的元素的乘积的和。这是否也是一种规律,这种规律能否被推广呢?让学生们围绕这一问题继续讨论,学生们发现:

1.二阶行列式与三阶行 列式的对角线规律不是很

一致。

2.按对角线规律对四阶行列式计算时一共会出现

八项的和,而由之前给出的规律显示四阶行列式应该是4!项的和。这与之前总结出来的规律矛盾。

3.学生用具体的四元一次方程组验证了对角线

规律对四阶行列式不再奏效。

4.“用对角线法则求行列式”并不是行列式计算的通用办法,它具有特殊性,不适用于三阶以上行列式的计算。公式

可以作为一般行列式的定义。

结论:通过讨论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行列式,尤其在强调以上四条特点后,学生既知道行列式的特点,又掌握了计算行列式的正确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田芳.线性代数教学环节改革的构想[J].高师理科学

报,2007,(6).

[2]李春华.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理论走向实用[J].

科技信息,2008,(30).

第7篇

关键词:多层次教学法;现当代文学;教学互动模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应是一门富有学术活力的课程,但实际教学中一直延续单一授课模式,教师多按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很难兼顾学生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以致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而,将多层次教学法理念引入现当代文学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多层次教学法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来诠释就是因材施教,具体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员]。多层次教学法既可有效解决多样化需求与单一培养模式间的矛盾,也可使学生更快更早地发现自己的兴趣,确定发展方向。

一、多层次教学法在分层定位中的运用

分层定位是多层次教学法关键的第一步,科学分层能为逐渐展开的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实践证明,开学一月后分层较为科学有效。这段时间里,学生对此课程有了一定了解和把握,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有明确就业方向的学生,更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喜欢文学创作的学生,希望提高写作技巧及鉴赏能力;走考研深造之路的学生,更愿意提高思辨能力。学生明确自我方向的同时,教师也对学生的能力兴趣有了全面了解,能更精准地指导后续工作。随后,学生填写自我能力测试表,上报兴趣专长,由教师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最终根据专业性质及分层条件将学生分为三组:(一)教学能力培养组;(二)创意写作组;(三)学术交流组。每组还可细分为二到三个小组,便于组内竞争。学习期间,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申请调换到更适合的小组。

二、多层次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层次教学法的分层定位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有层次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基于课堂教学严谨复杂的特点,有必要将多层次教学法分化成具体步骤,融入到各个环节中。(一)多层次教学法在教学目标上的体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教学目标一经确立,就成为课堂教学工作的指南,不仅可以为教师指明授课方向,也能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预定发展结果[圆]。以往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模糊单一,而多层次教学法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定位后,有着更清晰的教学目标。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中顾及三个层次的教学需求,根据教学内容分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能力培养组侧重知识性目标,创意写作组侧重文学鉴赏性目标,学术交流组侧重学术性目标。如讲解圆园世纪缘园原苑园年代中期的文学,教师在讲授茹志鹃小说一节时,针对不同层次区分出知识性目标(茹志鹃小说创作风格的发展)、文学性目标(《百合花》中细节描写对塑造英雄人物的作用)、学术性目标(《百合花》与十七年文学的关系)。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工作的航标,多层次教学法设定的教学目标既可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单一性,又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二)多层次教学法在教学互动中的体现除了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多层次教学法也体现于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环节。以往的课堂互动环节基本局限于两种模式:全体学生参与的交流讨论课或某一学生主讲的课堂示范课。这类互动中,学生缺乏主动性,参与率低,很难得到满意的课堂效果。而多层次教学法的互动环节按照不同层次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感兴趣的领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多层次教学法的互动环节以互动课的形式集中体现,教师以四个教学周为一个教学段,前三周教师授课,第四周为教学互动课。互动课三组学生分别展示,每组三十分钟,二十分钟学生展示,教师点评控制在十分钟。基于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考虑,教学互动课应先由教学能力培养组来展示。为促进该组学生对前沿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需改变以往要求学生现场讲课的方式,转而要求学生参考教师提供的示范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由小组集体制作而成的“微课”视频。制作微课时,学生集体决定备课内容、讲课方式、板书设计,完成录制[猿]。教学能力培养组进行了基础知识讲解后,再由创意写作组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与鉴赏,并展示本组优秀的原创作品。最后由学术交流组将授课内容上升到理论研究高度,使用孕孕栽讲解相关内容的最新研究动态。以“第四章第三节张爱玲:传奇与人性的双向追寻”为例,互动课首先播放教学能力培养组制作的微课,微课清晰讲授了三个教学内容:世俗与传奇之间的海上花———张爱玲生平简介;红尘男女与苍凉人生———张爱玲作品介绍;废墟之上孤魂游荡———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展示完毕后,教师补充完善知识点、点评启发教学思路、纠正教态、发音等问题。创意写作组选择文本细读的方式细致分析张爱玲写作技巧的精妙之处,尤其留心到张爱玲用词的韵味。如《倾城之恋》中,当范柳原与印度女人厮混时,身边朋友问白流苏怎么回事,张爱玲写到:“这时候白流苏只得伤了风”。创意写作组认为这五字简简单单,说的是顺理成章简约自然,却一针见血地点到了白流苏的窘境和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制约。白流苏作为旧式大家族婚姻失败的产物,饱受白眼嘲讽,于是拿自己做赌注去博范柳原的婚姻。但在男权社会作为一个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女性,她一直都处于劣势,她所有的心机计谋其实都是无用的,因为主导权一直在范柳原手里。通过此类讲解,其他组的学生也体会到了张爱玲文字的狠辣与世事的苍凉。创意写作组一方面引导其他组学生感受作品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还展示了自己的原创作品。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以第三人称展开,有学生就以范柳原的视角,用第一人称重新叙述,写出仿作《一瓣真心》,同样的事件、场合,因叙述视角的重构,勾勒出截然不同的故事框架,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奇感受。也有学生通过自由发挥进行故事改编,将时代背景调换到现代,写出以城中村改造为主题的《新倾城之恋》等。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以原作为借鉴对象的创作对学生帮助较大,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原作的理解,也能从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克服眼高手低的缺点。两部分展示完毕,教师着重对该组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学术交流组通过中国知网和图书馆梳理了有关张爱玲的研究论文,总结出张爱玲研究的四个方向:从政治性的角度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如夏志清在研究小说《秧歌》时指出张爱玲在小说意象和情节设置上潜藏着她的意识。从现代性的角度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如孟悦的《中国文学“现代性”与张爱玲》。从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如张竹赢的《论张爱玲小说的变态心理描写及文学意义》指出“变态心理”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体现,并分析其原因。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如孟悦、戴锦华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一书就强调了张爱玲作品中“父亲”的缺失和对男权社会的仇视。其后,该组又从翻译理论、电影研究理论、视觉艺术理论等角度展示了张爱玲研究的新动向。教师主要解释论文中的专业术语并针对某一观点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学术思维和专业敏感度普遍得到了提升。多层次教学法的教学互动环节是促使学生自由思考,延伸思维宽广度的重要途经,有利于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要求,也利于学生全面提升“一专俱全”的综合素质。(三)多层次教学法在教学考核中的体现教学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通过教学考核,才能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相比之前目标单一的传统考核方式,新的考核方式具有明显的对应性、丰富性、有效性。考核时,教师不应只设置一道无法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考题,而应设置三道选作题,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任选一题作答。如以阿城的小说《棋王》为考核内容时可设置三道选作题:员援阿城的写作特色是什么?圆援请写出作者在塑造知青“棋呆子”王一生时运用了哪些叙事技巧?猿援《棋王》不动声色的叙事态度暗含了哪些道家哲学思想?通过类似的教学考核,学生既满足了学习兴趣,能力又得到了多样化发展。

三、多层次教学法在课后辅导中的应用

从本质上说,多层次教学法在课后辅导中的运用,与其在教学考核中的运用有相似之处。两者均是在严格完成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立足于不同的学习层次,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能力[源]。教师可安排每半个月进行一次课后辅导,时间放在周一周三和周五,分别是周一教学能力培养组,周三创意写作组,周五学术交流组,以便于各组学生交叉旁听,全面发展。这种具有完整性、纯粹性、层次性的辅导安排,能达到检验学生学习和促进其发展的目的。针对教学能力培养组的特点,教师可实行学生短时间讲课的方式,保证每月每人均有一次讲课机会。学生讲课结束后,教师针对讲课内容做补充说明并拓展相关文学史知识,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建立网状体系。针对学术交流组,教师应以“授人以渔”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拓展理论深度,帮助学生找到学术兴趣生长点,指导学生写出较高水平的论文并助其发表。学生则应熟练使用并掌握“中国知网”、“超星”等学术获取平台搜索相关论文,并能针对某一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相对于教学能力培养组和学术交流组,创意写作组的辅导要求和难度更高。为使该组达到掌握写作技巧,锻炼写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师需对其进行系统化辅导。教材方面,首次系统引进的国外创意写作成果“创意写作书系”是理想的取材蓝本。通过阅读该书系的《成为作家》《创意写作大师课》等书,学生能熟悉写作技巧,克服创作阻碍,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写作生涯。为与学生及时交流写作技巧与心得,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专门创立微信互动平台,如可以创立“凤凰湖畔”微信平台。教师作为平台管理者,应设立专门的“写作技巧”类菜单,每周至少推送五篇创意写作技巧文章,并在平台醒目位置链接“花城”、“新京报书评周刊”、“长江文艺杂志社”、“创意写作坊”、“凤凰读书”等知名文学杂志公众号,供学生随时关注阅读。当然仅仅了解写作技巧还不够,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要想熟练掌握写作技巧仍需多写多练。刚进行创作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仿写开始。高尔基就曾说过仿写的重要性:“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在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后,学生可进行自由创作。写出习作后,学生最希望的还是能够尽快发表,但传统纸媒审稿发稿周期长、题材类型狭窄、稿件问题反馈慢,学生的作品较难发表。为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向传统纸媒投稿的同时,教师应每周选取两篇学生习作在“凤凰湖畔”自媒体平台,并推荐学生在网络文学平台发表作品。当创意写作组有了一定的创作功底后,教师可将三组学生形成链接,由创意写作组创作,教学能力培养组和学术交流组来点评并写出评论文章,三组形成良好循环。创作如同武功修行,与高手过招才能事半功倍。教师还应多邀请专业作家来小组中与学生交流经验。教改实践证明,该组学生经过运城市前文联主席王西兰、运城市知名作家张雅茜、《河东文学》主编李云峰的指点后,创作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经过辅导的学生已经坚定了自己的写作信念:“写作如同农夫犁地、女工织布,天长地久地犁下去、织下去,总有娴熟成功的一天。”

四、教学成果与不足

多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优势来划分学生,更易于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提高自身能力发展自身优势,因而教改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比较显著。在教师指导下不少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如王腊娟同学发表了论文《约古诗十九首跃的重言修辞效果探究》(《运城学院学报》圆园员缘年第缘期)、符瑜同学发表了论文《作为类型符号的关羽》(《运城学院学报》圆园员远年第圆期)、杜琅琦同学发表了论文《电影约阳光灿烂的日子跃对小说约动物凶猛跃的改编研究》(《武警指挥学院学报》圆园员远第愿期)、任婕同学发表了论文《迟子建小说的陌生化叙事分析》(运城学院学报圆园员远年第缘期)、何娘沙同学发表了诗歌《失约》(《河东文学》圆园员远年第员期)、仪杰平发表了诗歌《我向黑夜索回我的信件》(《盐湖文学》圆园员缘年第源期)、詹丽仙同学发表了散文《一口气,一盏灯,一场轮回》(《河东文学》圆园员远年第员期)。虽然多层次教学法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有不少改良,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个不足是教师素质仍待提高。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由于要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多层次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能只专不全,其教学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学术修养等综合素质都受到考验,这就需要教师竭力提升自身素质,使自己有能力对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另一个不足是创意写作组写作文学体裁的比例有失均衡多样。因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写作期,语言恣肆,忽视结构剪裁,学生较擅长创作散文、诗歌等体裁,而小说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理想。众所周知,小说写作的入门门槛较高,不仅需要写作者熟练地掌握各种小说写作技巧,更需要写作者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这正是学生的短板。小说创作又往往要从短篇小说练起,而短篇却是较难驾驭的。著名作家张楚就曾经谈及短篇小说的创作困难:“短篇小说写作不需要一个完整的事件,它需要的只是一个或多个细节,如何让细节在叙述中变得饱满、明亮、光彩照人,同时让它们击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操作起来是很困难的。它需要我们要有一双格外犀利的眼睛,也需要我们有一颗格外善感的心脏。”由于学生写作技巧欠缺,缺乏内心细腻的感知,加之短篇小说写作本身的难点,学生在小说创作方面还没有大的突破。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教学 应用 经济基础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授课的单一模式,通过课堂案例的应用,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由于经济学的原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使经济学的教学更通俗易懂,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原理并对其加以应用。本文通过简述案例教学法的概念,进而论述了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优势,并指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优势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案例教学法又称范例教学法,就是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用原理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1870年前后,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法学教育中,开启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先河。但是这种案例教学法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案例教学在我国的推广实施已有20多年的历史,它对促进我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课本知识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案例教学法则有别于传统教学法,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互动性。在案例教学中,所选的案例一般都来自生活中,是学生熟悉或了解的,因此,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通过对案例的课前精心挑选、课堂上陈述和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地投入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通过对课本上基本原理或理论的运用,得出自己的结论或观点,同时也加深了对该原理或理论的理解,从而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极为紧密,本身就具备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条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得到了较多的使用。 因此,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即有需要,也有必要采取案例教学法,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应用案例的类型。通常根据教学环节,可以将所应用的案例分为三种:

(1)引导案例。一般选取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经济案例为主,此类案例的应用重在引起学生对于学习某个经济学原理的积极性和兴趣。案例:水对生命来说非常重要,但为什么水要比钻石便宜? 这个知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知道,但是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时学生却感到有些困难。这就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经济学基础》中消费者需求理论的欲望和激情,从而在教学中取得更佳的效果。

(2)讨论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和讨论能力。课堂讨论案例应选用一些与内容相关、难易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经济学案例。例如,机会成本是《经济学基础》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讲解时本人给学生们讲了经济学中“女子选夫”故事,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明白了机会成本这一重要概念。另外,我又让学生思考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学生马上兴趣盎然地讨论起来。这样,让学生明白概念的同时,还能够应用它去解释其他类似的经济学现象。

(3)课外思考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以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为作用。给学生布置一些适当的课外思考案例,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到有关市场失灵有关章节的知识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自己搜寻有关市场失灵的案例,有些学生讲到身边常见的公共设施无人爱惜的案例。

2.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事项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迥异的并且有诸多优点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功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1)课前精心选择案例。要想在课堂上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学法,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把握住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难易性等原则。

(2)课堂周密安排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案例的积极性并掌控整个案例讨论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自由讨论部分,也是其与传统教学法最本质的区别之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与思考中来。讨论可以自由展开,但也不能漫无边际地讨论到其他问题上去,要注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3)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案例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师的组织是否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讨论氛围是否和谐;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创新、不足之处何在等等。这样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的属性,有助于教学经验的理论化。

三、结论

总之,案例教学法以其科学的理念、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独特的教学效果为经济学基础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采取了案例教学法之后,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现实经济事件背后的经济含义。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由此可见,在经济学教学中,应给予案例教学充分的重视与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卢华丽.浅议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09,(8).

第9篇

关键词:PBL;《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183-02

1引言

古朴的运筹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我们运筹学的先驱从《史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语中摘取“运筹”两字作为这门学科的名称,既显示其军事起源,也表明其朴素的思想早已出现在几千年前的中国。但世上公认的运筹学学科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的军事部门为战争需要而成立的一些研究小组的活动。其热点是集中多个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提高某武器系统效率的操作方法和执行策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运筹学的研究方法在理论上得到全面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决策分析工具,运筹学的应用领域也从军事部门迅速向工商、管理和工业部门转移。运筹学是研究各种广义资源的运用、筹划以及相关决策等问题的近代新兴学科。在我国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其目的是根据问题的需求,通过数学的分析和运算,做出综合性的、合理的优化安排,以便更有效地发展有限资源的效益。“运筹学”名称最早于1938年出现在英国,当时称之为“OperationalResearch”,1942年美国开始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称之为“OperationsResearch”。运筹学的发展、运筹学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运筹学的定量分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及其特点,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级管理决策人才的迫切需要。本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型很强的学科。21世纪,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提出了培养信息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必须重新对课程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思考。

2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式单一。多数讲授《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师是学数学出身,缺乏必要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使得目前《管理运筹学》教学普遍存在着偏重教学理论与解题技巧的传授,将《管理运筹学》当作一门纯数学学科进行教学。这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要求相脱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管理运筹学》在管理中的应用。在教学方式上,也一直延用传统单一的传授方式,当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茫然无措,无从下手。

二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管理运筹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手段是建立数学模型,并较多地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学习《管理运筹学》课程,需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其前期必修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可以说《管理运筹学》是软科学中“硬度”较大的一门学科,兼有逻辑的数学和数学的逻辑的性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文科生源,不少学生害怕数学。比如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及对偶理论,要想完全领会其原理,需要大量运用线性代数的工具进行推理,因而非常抽象。在课时总体压缩的背景下,教师要在较短时间内讲授完抽象数学原理的推导,学生听不懂只好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进而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管理运筹学》的兴趣。

三是教学内容不恰当。《管理运筹学》课程包括若干分支,而教学时数有限,因而《管理运筹学》教学不可能囊括所有分支。目前在《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随意行和盲目性,甚至存在教学内容因人而设或因教材而设的现象。

四是教学方法不科学。主要表现在讲授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不灵活。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缺乏思考及案例的讨论,掌握知识不能做到融会贯通,更不能做到灵活应用,考试方法、考试内容传统,对于学生学完课程是否能够运用《运筹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室较少顾及。

五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如果在《管理运筹学》教学中缺少足够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中即使掌握了《管理运筹学》的建模方法和手工运算能力,但在遇到一些变量较多的数学模型时,也只能一筹莫展。由于缺少上机实践机会,学生不能利用相应软件求解模型,从而大大降低了课程应用的可操作性。

3《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改革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从资本经营到知识经济时代的转移,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将引起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化。根据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模式产生的重大影响,应该对管理科学模型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预见变化、适应变化、管理变化,并根据内容和外部环境不断更新观念,设计未来;重视信息,学会与人合作,讲究团队精神;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掌握领导科学,提高管理能力;增加社会实践,改革教学模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要求学生掌握相关软件操作,接触企业决策试验;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组织小组研读论文,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理论研究能力;课外关注应用案例,引导培养其对课程的兴趣爱好;并最终以大型作业的形式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总结提高。

社会经济的发展向《管理运筹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很多实际问题,如风险管理、冲突分析、多目标决策以及对未来变化的预测和驾驭等,都迫切需要分析研究和解决,而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方法,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管理运筹学》这些新的分支。《管理运筹学》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分成数学理论、建立模型、计算机软件的重点都放在讨论有限的数学理论方面,因而学生在有限的数学计划学时内无法学习了解《管理运筹学》形形的模型和算法,从而使学生对许多实际问题缺乏联想。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激增的情况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观察、联想、思考、锐意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对于《管理运筹学》这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只按传统的方法向学生灌输一些概念、理论和方法,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至达不到《管理运筹学》教学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更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管理运筹学》以其内容丰富、覆盖面宽、应用范围广和多学科交叉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管理和决策技能,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管理运筹学》教学体系和方法应随着教学对象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而进行适时调整和革新。

4PBL教学法概述

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PBL的基本热点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在PBL的学习方法中,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求索者,同时在实践PBL过程中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技能,对其终身教育具有深远影响。PBL教学法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在我国则处于实验性探索阶段。我院对2006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验性地实施了PBL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较而言,我们认为PBL教学法既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是和我国目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和目标相一致的。

PBL教学法的优点可概括为:(1)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找所需的信息源,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按需要来驱动;(3)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4)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避免了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信息进行综合;(5)密切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人际交流、沟通和合作共事的能力。

PBL教学法的特点为:(1)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2)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3)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4)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5)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学法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鉴于这些特点,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有相当一部分商学院都在应用这一教学方法。而且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方法在商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非常成功,正如美国哈弗大学校长ToslesonD教授所说,“PBL教学法是一种有效果的和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5基于PBL教学法的《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

综上所述,改革《管理运筹学》课程的“学方法,应该从突出课程的应用型入手。这样,PBL教学法就特别适合应用于《管理运筹学》的课程教学中。依据PBL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全面改革该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重新整合各个知识点,提出以问题为基础的《管理运筹学》课程启发式教学法,必将能够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显著地改善教学效果。

(1)教材的选用应根据PBL教学法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我们更换了原有的教材,新教材以教案为中心,突出实际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方法,强化计算机的应用,弱化数学理论的推导。虽然新教材并不是为PBL教学法设计的,但其教学理念与PBL教学法同出一辙,为顺利实施PBL教学法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针对教材中存在不足,还自编了部分教学内容。

(2)问题的设计。设计问题是PBL教学法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仅仅是为了组织教学,说明相关的数学理论。而PBL教学法则从实际问题出发来组织教学,将数学理论隐含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而达到让数学理论服务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因此,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与生活和科学实践的真实情景联系,与教学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和基本方法联系;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问题主要涉及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运输计划、投资计划、设备管理和存贮策略等管理领域。

(3)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组建团队。根据自愿原则,由学生组成2-3人的研究团队,团队中各成员根据自身的特长在问题分析、数学理论、计算机应用、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分工合作。

②选题。每个团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从老师提出的多个实际问题中,选择其中的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③查阅文献、学习数学理论。每个团队在确定研究的问题后,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现场调查、咨询相关业务专家等方法获取和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团队成员通过讨论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所涉及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④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问题的类别确定相应的数学方法,在合理的假设和抽象归纳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⑤求解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编程求解数学模型,可以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计数机打好基础。

⑥撰写论文。问题解决后,要求撰写论文,对解决问题

的过程进行总结。除了包括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必要内容外,还要写出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体会。

⑦课堂报告。各个团队在课堂上要向全体同学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老师和其它同学通过提问及质疑的方式参加讨论。

⑧总结。学生根据报告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完善和修改论文,最后提交给老师。这些论文将作为平时成绩计入考试成绩中。

(4)体会。尽管PBL教学法在《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才刚刚开始,还处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但是已经显示了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嫩铁拐李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论文撰写认真细致,课堂讨论发言积极,普遍反映收获

很大。总之,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将PBL教学法应用于《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6结束语

通过《管理运筹学》教学改革,可以达到如下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多媒体教学,让课堂能容纳更丰富的内容,有助于提高上课的效率;利用PBL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管理运筹学》的积极性,以避免数学类课程的枯燥乏味;利用使用模型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管理运筹学》课程更具实际意义;利用大型作业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计算、评价的整体素质,收到仅凭课堂讲课难以达到的效果。

当然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涉及因素众多,该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本文只是一种尝试性的初步探索。未来更好地实施PBL教学,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是:(1)编写与PBL教学法配套的教材;(2)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还需要由其他课程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小清,张文艺.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思考[J].科教文汇,2008,(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