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esp理论论文

时间:2023-03-07 14:59:11

导语:在esp理论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esp理论论文

第1篇

1.1PeopleSoft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PeopleSoft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选才”、“育才”、“用才”和“留才”四大流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如图2所示.①“选才”是指负责人员规划、招聘和录用,对应于系统的组织管理和招聘管理两大功能模块.人力资源源管理系统通过组织管理模块维护人员规划、管理组织机构和岗位编制等;并通过统一的招聘平台实现对外人员的招聘、内部空缺竞争上岗、追踪人员招聘全过程和管理人才库等功能.②“用才”是指存储人员信息和优化员工自助服务、薪酬、福利以及缺勤管理,对应于系统的个人信息管理、薪酬管理、福利管理、缺勤管理和员工自助服务等五个功能模块.③“育才”是指设计绩效考核制度、培训需求、计划与实施和职业与能力发展.对应于系统的绩效管理、培训管理、能力管理与职业规划等四个功能模块.④“留才”是指通过薪酬结构的分析与系统中人才库的管理,确定哪些人才具有发展潜力并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其对应于系统中报酬分析与人才管理两个功能模块.

1.2PeopleSoft开发工具PeopleSoft系统提供的标准功能无法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因此需要通过二次开发来实现用户的部分需求.而考虑到PeopleSoft系统的复杂性和未来升级的需要,在开发时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按照PeopleSoft系统规定的步骤进行,并建立详细的需求和开发文档.PeopleSoft系统通过其特有的开发工具集合PeopleTools和开发语言peoplecode,来完成PeopleSoft二次开发.其中PeopleTools常用的工具有以下3种:①ApplicationDesigner[4]ApplicationDesigner是PeopleSoft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的一种最常用工具,通过可视化界面将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抽象信息展现给开发者.ApplicationDesigner可实现字段、表、页面、组件、XMLPublisher报表和代码等类型的开发工作.②Query[5]PeopleSoft系统包括Query和XMLPublisher两种报表.Query报表通过在页面中选取表与字段,设置查询条件,系统根据选取的字段与查询条件自动生成SQL语句来访问数据库.PeopleSoft系统为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不允许普通用户直接访问数据库中所有的表,因此可根据系统设置的角色来控制Query报表开发用户读取数据表的权限.③Datamover[6]Datamover用于导入/导出PeopleSoft系统数据,通过它可以完整地复制系统表结构和表内容,从而可以实现多个PeopleSoft系统环境之间进行数据传递.无论使用的是哪种数据库,Datamover通过特有的语句,可以自动转换成当前数据库可用的语句,因此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兼容性.

2PeopleSoft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高校中的设计与开发

2.1项目建设目标与实施范围教职工数据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在高校中使用PeopleSoft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达到以下几个目标:①通过建设覆盖全校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各校区、各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线上处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日常行政性事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提供高效而准确的数据信息.②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全新的全员参与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模式;全校教职工可以通过系统的自助服务查看个人相关信息和办理人事业务,从而提高工作流处理效率、明确工作流的进展情况、减少管理部门与教职工之间的信息服务成本,改善学校的信息服务质量,提升教职工的满意度.③通过PeopleSoft系统的实施带动各项业务管理模式向更加完善、更强控制力和执行力的方向转变,深入推进高校治理结构的规范化、组织结构的科学化和服务能力的优质化,构建科学的资源配置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有效的选人和用人机制,加强学校在高教资源上的竞争优势.为了实现上述目标,PeopleSoft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如图3所示.

2.2项目详细设计阶段通过对相关业务部门的前期调研,了解学校人事业务与PeopleSoft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标准功能的差异性,获取初步差异性分析报告.在此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校现有的业务流程,细化将来的业务流程,执行详细的差异分析和详细的解决方案的设计.高校人事部门围绕着教职工工作相关的业务服务主要包括了教职工人事信息管理、薪酬管理、职务信息管理、职位信息管理、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缺勤管理、合同管理、招聘管理和人事报表等.而一般人事业务流程是指教职工“入、转、调、离”全生命周期的核心人事业务,如教职工入职、转正、岗位调整和辞职管理等.在此阶段,根据对人事业务流程的调研设计出相应的流程图,以教职工入职和岗位调整工作流为例,其流程如图4与图5所示。

2.3项目构建阶段在此阶段,根据详细设计阶段的解决方案,功能顾问在PeopleSoft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里面进行基础信息配置.其中配置分为两大类:组织架构配置和核心人力配置.组织架构配置用于配置学校与岗位等基本信息,如校区地点、部门属性、部门树、员工级别、职务类别、职务代码与岗位信息等;核心人力配置用于配置教职工的基本信息类型,如教职工类别、身份、婚姻状况、性别、身份证类型、民族、最高学位、户口类别、户口所在省、政治面貌、电话类型与地址类型等.以职务类别和民族为例,其配置界面如图6与图7所示.根据详细设计阶段的客户化开发功能设计文档,技术人员通过PeopleSoft开发工具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高校的个性化需求.二次开发主要包括:系统标准功能修改、工作流开发、报表与客户化页面组件开发等.在PeopleSoft环境下,应用程序开发分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如图8所示.以岗位调整工作流开发为例,来阐述PeopleSoft应用程序开发具体过程.开发步骤如下:①在开发工具ApplicationDesigner中新建一个工程;②新建字段(Fields),即非系统字段;③新建表(Records);工作流开发包含两种基本表:主表(表名以_DAT结尾)和交换表(表名以_XREF结尾).主表主要存储页面Level0层的字段信息,交换表主要存储工作流状态、发起人、发起时间等信息.在ApplicationDesigner中可以新建多种类型的表,如SQLTable、SQLView、DynamicView、Derived/Work、SubRecord、QueryView、TemporaryTable;表结构由字段和子表(SubRecord)组成;④新建页面(Pages);页面字段可以直接从表中拖动过去,也可以直接通过Insert插入到页面中.页面的字段类型主要有:框架(Frame)、组合框(GroupBox)、水平线(HorizontalRule)、文本(StaticText)、图像(StaticImage)、单选按钮(RadioButton)、复选框(CheckBox)、下拉列表(-DownListBox)、编辑框(EditBox)、表格(Grid)、下拉框(ScrollArea)、图表(Chart).页面由字段和子页(Subpage)组成;⑤新建组件(Component);将页面直接拖到组件框中,设置组件属性,如搜索表,页面工具选项等;⑥编写Peoplecode;根据具体需求,Peoplecode可以写在字段、表、页面和组件中;⑦注册组件,即通过ApplicationDesigner将组件到相应的菜单中.已注册过的组件可在网页中查看相应的页面.根据页面显示的结果来判断该功能是否已实现好.岗位调整工作流工程界面与网页界面分别如图9与图10所示.

2.4项目测试阶段实施PeopleSoft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一共安装4个环境:开发环境、集成测试环境、终端用户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功能顾问和技术顾问根据前一阶段的需求调研文档,在开发环境将学校核心人力和组织架构等信息配置好,并进行相应的二次开发.开发环境是系统技术人员进行二次开发和单元测试的基础环境.其他三个环境的配置数据可通过数据导入工具ExcelToCI导入系统中,而二次开发的功能模块可通过ApplicationDesigner迁移到其他环境.在开发环境中针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单元测试,而在集成测试环境由通过单元测试的模块组合而成.终端用户测试环境用于学校相关部门的教工根据其业务进行相应的测试,发现系统存在的bug.根据用户测试反馈结果,技术人员解决相关的问题后,可将生产环境正式开放给学校教工用户使用.

3结语

第2篇

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国际化人才需求的提升,ESP又一次走进国内专家学者的视野,因其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而倍受学习者青睐。从学习策略模式理论、语域理论、体裁理论和教育生态学理论四个方面阐述在我国高校开设ESP课程的四大理论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定位两个角度思变方能走出困境。

关键词:学习策略;语域;体裁;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1011405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和文化双重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国民的整体英语水平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加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英语+专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英语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传授为主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感到力不从心,从而陷入了一个窘境:一方面,教学要求日愈提高,班级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在加剧,一线教师的工作量愈来愈大;另一方面,众多学生抱怨进入大学后英语水平未见明显提高,或是觉得所学的英语不具有实用性,有些人就给大学英语教学冠以“高效低能”的帽子,甚至有些学者提出了“去大学英语”的极端观点。在这一背景下,大学英语的转型显得十分必要,强调“学以致用”的ESP课程因其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一独特的优势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一、ESP课程简介

其实,ESP这一概念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界并不陌生。国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关于ESP的著作。80年代开始,研究ESP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一大批论文和专著。社会语言学家Strevens认为,ESP是为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而设定的,内容上与特定的学科、职业和实践活动相关联,立足于研究这些实践活动中的语法、词汇、语篇、语义和话语分析,与一般用途英语形成对照。Dudley-Evans & St. John 发展了Strevens的观点,但在他们对ESP的定义中删除了“与一般英语形成对照”的说法,指出ESP应该被视作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途径。这一点与Hutchinson & Waters的观点不谋而合。后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对ESP做了更为全面的定义,用树形结构详细描绘了ESP的分类,更是明确指出ESP是基于学习者需求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或途径[1]。ESP课程在许多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中都广泛存在。在我国,早在1978年,杨惠中就介绍了ESP的内容,随后,刘润清、范谊、卫乃兴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在《外语界》、《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国内权威刊物上讨论过ESP课程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各种理据。但大学英语界对ESP一直存在着严重分歧,由于受到来自传统基础英语和新兴双语教学两方面的影响,ESP在国内小热一阵后就陷入沉寂。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的提升,ESP又一次走进国内专家学者的视野。秦秀白、蔡基刚、束定芳、王守仁等多位外语教学界的权威专家都曾或正在研究ESP的重新定位,以呼吁高校建立ESP课程体系。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ESP 的精髓在于,它能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能更好地应对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2]。ESP的设立可以改变因语言学习而学习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转变成为了专业学习而学习英语,可以在英语通识教育和专业英语之间搭起一座过渡的桥梁。ESP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从图中看出,ESP课程是为学生进入专业双语教学乃至纯英语教学的语言准备性课程,通过这个衔接过程实现语言教学向学科教学的转变[3]。通过ESP教学,已经有了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基础的学生可以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词汇、句法、篇章特点,为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以学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学术讲座的听力、科技论文或陈述报告的撰写、文献的阅读检索等与专业学习、与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英语能力。因ESP教学内容符合或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ESP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更有效的语言输入,于是,教育生态链上的各个因子共生互利,使得建立一个良性发展的教学生态模式成为可能。

二、ESP课程可行性的理据分析

尽管我国高校面临着新一轮的课程结构大调整,大学英语界对ESP的看法依旧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本文着重讨论高校开设ESP课程的四大理论依据。

(一)认知理论视域下的学习策略模式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使得人们对外语学习过程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理解、领会外界事物,还要积极地运用其思维、记忆、选择、归纳、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学习并非机械的、被动的反应或刺激的联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习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的。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学习者只有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过程中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4]4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安德森将认知结构记忆中的知识分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指出学习者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不是简单的直线模式,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4]44。换句话说,这一过程是学习者知识学习向学习能力的转变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学习者都需要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以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认知理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意义建构者。因此,认知理论观在外语学习策略理论模式的构建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而外语学习策略理论模式着重研究学习策略与潜意识活动、学习策略与学习目的/学习任务、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与学习技能等认知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在各种学习策略理论中,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效率非常重要的一个非智力情感因素。动机通常指学习者为了满足某学习愿望而做出的努力,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学习动机常常被视作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将学习动机分成“综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前者以融入目的语文化为愿望,后者则指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语言工具,例如,为了阅读外文资料、满足工作求职之需、或是出国深造,等等[5]。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是工具型动机,这点毫无疑问突出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高校的很多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态度冷淡,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满足不了他们的实际需求,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非智力情感因素。而为了满足学习对象的特定需求和特殊目的而设计的ESP课程由于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相比传统课程而言,能够激起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动机,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而学习动机的明确化和学习态度的改变能促使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语域(register)理论

起源于语境主义思想的语域理论对ESP教学乃至整个语言教学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所谓的语域,就是人们根据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语言的话语总和。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率先提出“语域”这一术语,其对语域的定义和认识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1985年他经过多次修改把“语域”定义为:语域是一种意义结构,通常由和某一具体情境相关的语场、语旨和语式所决定,必须包含用以实现上述意义的表达、词汇语法和语音特征[6]55。语域理论强调的重点是语言的功能和语言变体,它从语场、语旨、语式三方面来明确在什么样的背景、场合中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变体来实现预期的交际任务或目的。语域的这三个变量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语域,因此会产生某些具体用途的语言变体。

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开设ESP课程,我们可以把语域一步一步地细分。例如,商贸英语可细分为贸易英语、营销英语、外贸函电、单证英语,等等。在细分的语域内,语言使用特点和结构更加明确[6]63,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也随之更为清晰,教师通过不同领域内的具体语域特征分析来帮助学生彻底掌握某一特定专业的语篇的具体特征,从而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变体来完成预期的交际任务。毕竟,恰如其分地使用这门语言与正确使用语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三)体裁(genre)理论

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裁的研究局限于文学领域。前苏联学者巴赫金第一个将体裁概念延伸至语言学领域。他指出,当语言发出者想和他人进行言语交流时,一方面需要确定言语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言语体裁来传达他的信息[6]67。如今,体裁理论的研究已涌现出多个流派,主要有以下三个: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ESP流派、以Martin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以及以Miller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

被称为“体裁分析之父”的Swales在对学术语篇的分析中提出来语步(move)、步骤(steps)等概念,ESP 流派先后研究了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理学硕士论文的论证、职业用途英语、学术研讨会的发言陈述的语步模式,对专业领域的学术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该流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母语为非英语的大学生[6]70,所以,该理论在论证我国高校开设ESP课程的可行性方面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澳大利亚学派的马丁提出了图式结构,指出体裁结构由交际目的决定,同一交际目的下的图式结构是基本相同的,强调了言语使用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而新修辞学派则着重研究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更重视体裁的动态变化。体裁理论几大流派的观点各有千秋,但可以从不同角度为ESP教学提供强大的理论依据。

(四)教育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科学,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各生物之间、生物种群之间和其所处的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资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7],而如果系统内各因素之间进行着正常的物资循环和能量交换,这就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随着生态学的日趋成熟,它逐渐渗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位等原理探讨教学生态的特征及其演化的可能规律,研究教育活动中各因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求实现最佳的教育生态结构。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大学英语课堂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生态因子组成的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因子缺位,将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和不和谐[8]。传统的EGP教学中注重的是语言共核的教学,这种以知识传授为重心的教育只能是片面的教育;其次,学生有着不一样的兴趣、专业背景、爱好以及不同的人生规划,让他们在统一的课堂里接受一成不变的EGP教学,难脱“勉为其难”之说。学生兴趣、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的不同对应着自然界的多样性,而当前物种的多样性缺失被视作是生态危机加剧的标志之一,而教育多样性的缺失可能带来的灾难绝不亚于生态危机[9]。教育生态学理论借鉴了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原理和物种多样性的原则,倡导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不同需求,照顾学生多元的情感、兴趣、欲望和价值选择,以实现教学生态的健康发展。ESP课程因其目标明确、“学以致用”的独特优势能够充分调动教学生态链上学生这个因子的活跃性,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变革措施

大学英语教学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从EGP向ESP的顺利转型,至少需要以下两方面的改变。

(一)改变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对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用英语做笔记、撰写科技论文或陈述报告、检索、查阅英文文献、用英语开展小组讨论,等等。同时,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社会也急需毕业生能在工作中流利使用英语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10]。大学英语传统的EGP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所传授的核心内容是语言基础,这一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另外,随着基础英语教育的提高和完善,大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已经较20年前有显著提高,通用英语的教学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多数学生通过英语获得专业的知识这一学习需求。这些也是社会、学校、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为了拯救处于重重危机中的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二)重构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教学生态中的一大主体,对自身身份、角色的定位,对整个生态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反思性自我,涉及到教师的信念、情感、态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已习惯千百年来以知识传授为本的角色定位,而且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这一角色应该是一生不变的。如今,面对教育改革提出的全新的角色需求,多数教师感到身份认同的危机,他们或恐慌、或紧张、或抗拒、或迷茫、或无奈[11]。我国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多是传统的语言教学,课程大多是关于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语言学理论、或英美文学,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欠缺ESP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师虽然具有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但在语言应用能力上、英语课堂组织上却可能不如大学英语教师。如果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将是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新的定位。

随着身份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身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社会互动中个人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教师这一角色的发展和变化是与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决策和行为相互影响的,而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自我身份和角色的认同和定位是息息相关的[12]。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兴趣爱好、教学经验和智慧进行自我思考,形成自己对ESP的理解和主张,选择自己的ESP教学方向,主动参与改革[13],追求对于自己和学生有意义的课程,不要在改革过程中简单地把自己的过去归零,而是要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改革大势下的角色重构。

四、结语

近十几年来,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各高校的双语教学需求、学分制改革、高校扩招、社会英语热、网络技术等各因素使得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空前的压力[14]。尽管历经各种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还是走到了一个谁都不愿意见到的窘迫境地:目前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兢兢业业却看不到显著教学成果,众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甚至抱怨英语水而下降,有些专家甚至觉得大学英语教学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面对这种情况,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势在必行。在四大理论的支持下,只要适当地改变传统的EGP教学内容,并顺利完成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重构,ESP则可能将大学英语教学带出窘境。作为一门从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甚至全英语教学的衔接性课程,ESP课程不仅能满足社会需求,还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形成良性的生态化教学。

参考文献:

[1]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第一版.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2-5.

[2]侯晓丹,等.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多元化ESP英语课程学习需求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4,(3):141.

[3]何烨.基于学习需求分析的高校ESP教学定位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94.

[4]于元芳.认知理论视角下的外语学习对策[J].外国问题研究,2013,(2): 43-44.

[5]李康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1):22.

[6]单胜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第一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1-79.

[7]韩军.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4):107.

[8]王小娟.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6.

[9]余嘉云,顾建梅.生态化教学:教学研究的生态主义取向[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

[10]蔡基刚.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13.

[11]赵明仁,王娟.构建能动的自我:教育改革中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33.

[12]许悦婷.大学英语教师在评估改革中身份转变的叙事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2.

[13]章木林.ESP目的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构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5.

[14]蔡基刚.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6.

A Desire for Change to Get out of Predicame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ESP’s Feasibility

LIN 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0, China)

第3篇

【关键词】 ESP理论;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现状;指导作用

现如今国际交易频繁发生,不论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还是税务咨询等岗位对具有英语背景的财会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作为不断输出就业人才的砥柱力量,肩负着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而民办高校作为高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基于自身定位,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财会人才。

随着国际市场开放,就业市场对财会行业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求职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熟练地英语使用能力。民办高校面对这一就业市场变化,在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应用性教学的同时,应该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财会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英语课程,结合了英语知识与财会专业知识,应该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应该重视财会英语课程教学,其中包括财会英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分类、教材选择、师资水平以及成果体现。对此,笔者基于ESP(专门用途英语)的部分理论知识探讨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

一、ESP理论概述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就是“专门用途英语”或“应用英语”,例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新闻英语、旅游英语、财会英语等。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分别包括了语域分析阶段、语篇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巧策略分析阶段以及以学习为中心阶段[1]。与ESP(专门用途英语)相对应的是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就是我们日常所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所教授的“普通英语”或“公共英语”。根据专门用途英语的专业领域又可分为EST(科技英语)、EBE(经贸英语)以及ESS(社会科学英语)。本文所讨论的财会英语即是经贸英语,它需要遵循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自身教学的独特性。

二、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现状

现如今,民办高校专业英语教学未受到相应重视,导致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理想。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无法产生对专业英语课程兴趣,导致不能把所学专业英语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在这一背景下,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还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财会英语师资匮乏,教师学习背景单一:民办高校教学力量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构成,在某些情况下兼职师资多于专职师资。在师资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聘请具有财会知识背景和英语教学能力双重学习背景的合格教师成为民办高校师资聘请的难题。教学内容不分类,教材使用无针对性:民办高校未能根据专业特色、知识构成、就业岗位需求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致使教学内容尚未根据需求进行分类,大部分专业学生所学财会英语课程内容一致,人才培养无差异性。教学成果不理想,教学过程不能结合实际需求:学生在就业中不能利用财会英语知识提高就业平台;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未能利用已学财会英语知识进行正确的论文摘要翻译。

三、ESP理论在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涉及到若干问题,本文中笔者分别从财会英语课程设置、财会英语教学内容分类、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材选择、民办高校财会英语师资培养以及会计英语教学成果体现等方面探讨ESP理论应用。

1、财会英语课程设置

财会英语课程设置应注意两点,分别是财会英语课程与财会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以及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关联性。

财会英语课程与财会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一般高校专业英语课程往往设置于高年级阶段,目的在于学生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英语知识,民办高校财会英语课程自然也遵守这一设置特点毋庸置疑。但是,根据自有学生学习水平及所学知识深度,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结合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必要时调整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授课比例,设置适合本校学生的会计英语课程。

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关联性:公共英语是财会英语的基础,财会英语是公共英语的延伸。根据李春兰于2008年发表文章《浅析“普通英语”和“会计英语”的关系》一文中所述,首先,财会英语没有自己的语言系统,仍然属于“普通英语”的语言系统;其次,固然财会英语有很多专业术语, 它的基本词汇都是普通英语所具有的;最后,财会英语没有自己独立的词法和句法, 所使用的语法构造与普通英语所使用的是一致的。据李春兰文章统计,在一本财会英语书里普通词汇占 80- 90%;财会英语中约有 80%的专业词来源于基本词汇[2]。在此分析基础上,民办高校应加强公共英语课程重视程度,在财会英语授课过程中融合公共英语教学方法及理念。例如,财会英语中多出现结构复杂的长难句,教师应按照公共英语的教学方法,结合公共英语语法知识,明确句中结构成分,抓住关键词语,从分析公共英语的简单句入手,从而分析语句意义。

2、财会英语教学内容分类

ESP课程具体内容的制定在于对目的语的真实使用情况(Target Language Use)的分析,从而确定课程的任务内容,因此,ESP的课程内容应建立在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3]。而行业需求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岗位就业需求。由于财会行业需求及就业岗位不同,财会学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不同,未来就业方向亦有不同,可能从事的岗位包括会计核算类、财务管理类、审计、税务咨询类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未来就业需求,民办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与专业贴合度较高的财会英语课程。例如,从事会计核算岗位的学生开设的财会英语课程应贴合企业会计实务,教师应着重讲解企业从经济业务发生进行建账到最终编制会计报表整个财务流程,其中可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增加英文模拟训练完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实务操练。

3、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材选择

Dudley-Evans和St. John(1998)指出了在ESP教学过程中使用ESP教材的四个重要原因:其一,ESP教材是语言的来源;其二,可作为学习的指出;其三,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可作为一种参考资料[4]。财会英语教材的选择是财会英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部分,它是教学内容的基础和来源,需要和具体分类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同时,它需要结合授课对象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高校趋向选择国外原版英文教材,旨在使学生接触第一手的会计信息,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财会知识的能力。但是,由于国外原版英文教材学习难度大、生词较多,如果民办高校直接选择国外原版英文教材会削弱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一定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在此,民办高校应该有意识地选择国内知名出版社或会计专业人员编写发行的中英文对照教材,这不仅较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且便于学生课后自学与复习,达到财会英语学习从简入难、循序渐进的效果。

4、民办高校财会英语师资培养

Hutchinson和Waters(1987:163)认为,ESP教学并不侧重于专业教学而是属于语言教学,ESP教师应该是由语言教师发展而来。宁天舒认为,ESP教学作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属于语言课程,ESP教师应该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基础英语老师。而我国目前ESP教师教育专业空缺,专业英语课程由专业教师承担,ESP教师队伍不稳定[5]。实际上,民办高校由专兼职教师队伍组成,兼职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师资团队不稳定,师资背景无法保障。同样地,民办高校也面临缺乏能够有机结合财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合格老师。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不得不选择专业课教师或英语教师担任财会英语授课任务。不论是专业课教师或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例如专业课老师缺乏英语教学经验,无法进行双语授课,只能基于自身专业知识理解语篇内容,从而进行课程翻译。而英语老师欠缺专业知识,只能做到直面释义,无法扩展专业知识,形成知识关联性与完整性,甚至造成专业英语课上成翻译课、语法语句分析课。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努力培养双语授课教师,可以针对专业课老师进行英语知识培训或培养外语教师考取国际会计执业证书,例如ACCA、AICPA、CMA等。

5、会计英语教学成果体现

根据Widdowson提出的“目标定位”需求,即学生想从课程中获取什么和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做什么[6]。民办高校应该以反观的角度重新思考财会英语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或者成果,而不是仅仅授课结束就是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分别从毕业论文摘要和就业岗位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

毕业论文摘要,阶段学习成果体现。据笔者统计陕西地区某民办高校2013年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发现,80%的学生英文摘要采取机器翻译,句中多出现无主语,结构混乱,用词不当的现象。论文作为大学生阶段学习成果体现,英文摘要可以被看作学生财会英语课程的学习成果体现,不能在现阶段学习的汇报中体现财会英语学习成果,应该引起民办高校及财会英语教师的深思。

就业岗位需求,面试环节的加分项。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民办高校毕业生需要体现出自身的就业价值,拥有熟练地英语表达能力无疑成为就业的加分项目。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水平能够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平台。对此,民办高校应加强会计英语学习重要性的引导,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添加授课内容,例如,论文摘要翻译、专业英语面试模拟训练等。

四、结论

面对如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民办高校需要迎合就业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引导学生财会英语课程学习,合理设置财会英语课程,使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相互促进,努力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的财会英语学习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成果,为就业做好铺垫工作。

【注 释】

[1] 程世禄,张国扬.ESP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23.

[2] 李春兰.浅析“普通英语”和“会计英语”的关系.中国成人教育,2008.3.30.

[3] 陆伟成.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计原则、程序及教学指导.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

[4] 高嘉.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2009.06.

第4篇

关键词: 专业英语 需求调查 医学英语

1.前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外语的学习的工具性和应用性都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性和实用性也随之大大增强,此外,国际化的交流对大学生的学习交流(如、参加学术会议)和以后的深造都要求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这里的英语水平或能力不仅是公共英语的体现,在很多时候也是专业英语的体现,在这种背景下,专业英语的教学显得格外重要。

2.文献综述

Richterich(1972)第一个提出了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的模式,从那以后,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需求分析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Hutchinson&Waters(1987)提出以学者为中心的需求分析模式。国内关于专业英语的研究为数不少,大多数文章集中在理论研究上,有刘法公(2001),陈冬纯(2001),李红(2001),韩萍、朱万忠、魏红(2003),刘法公(2003),蔡基刚(2004),陈冰冰(2005)等,他们对专门用途教学的性质及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都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实证研究方面的文章很少,有孙秋丹、张健、董哲(2003),王蓓蕾(2004),马雁(2009)等,他们通过调查发现教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至关重要,学生期望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要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其中,孙秋丹等(2003)和马雁(2009)都论述了基于网络的ESP课程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结目前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下述问题:

(1)运用需求调查来分析专业英语教学的文章少之又少。

(2)学生需求与参与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没有得到关注。

笔者通过在某大学医学专业展开需求调查,以医学英语作为案例来分析专业英语教学所涉及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给目前的专业英语改革提供一些依据和建议,最终达到提高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能力的目的。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取Hutchinson&Waters(1987)模式来设计问卷,在某大学医学院2004级和2005级医学生中展开需求分析的调查,我们随机抽取73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辅之以访谈,有效问卷数是69份,有效率为95.5%。

3.1学生对英语语言能力的需求

表1 英语语言能力的需求

如表1所示,对学生来说,专业英语写作技能的需求总体上要比公共英语的要大,这主要是因为步入高年级的学生日益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尤其是写作能力的需求达到58%,他们无论是查阅文献获取最新的国际上医学领域的信息还是撰写自己的论文,都感到专业英语在本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在问到专业英语在从事本专业研究的重要性时(单选题),认为“重要”、“非常重要”和“至关重要”的学生分别是14.5%、44.9%和8.7%,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都一致认为专业英语在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此外,他们对一般口语技能有着较高的需求,而对公共英语阅读技能并不怎么看重,这可能是由于国内的英语教学一直重视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忽视口语技能,所以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好而口语却比较薄弱,他们期望加强自己的口语交流能力。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阅读专业文献或资料是专业英语学习中主要的学习任务(88.4%选择阅读专业文献或资料的能力),因为对国内学生或是将来的从业人员来说,阅读文献在他们接触到外语的情形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3.2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

表2 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

在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方面,如表2所示,有将近70%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的教学应突出实用性,这里实用性主要指的是进行医疗对话、撰写英文病例和英文摘要或是论文、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文献。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应有相关学科的侧重点,这就说明专业英语还要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医学领域。除了经典的专业文献外,也有不少学生认为最新的专业文献应该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得到体现。在问到专业英语的题材时,分别有58%的学生认为国外医学优秀期刊论文,42%的学生选择国外医学教科书选读,34.8%的学生倾向于经典医学文献。

4.调查结果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

4.1课程设置

公共英语(EGP)之后的医学专业英语(ESP)除了要培养和训练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此外,学生的口语能力也要得到加强。因此,笔者建议:医学英语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主要是专业英语基础课,选修课包含一般口语课、医学英语口语课、外国医学期刊选读、医学应用写作等。学生普遍反映自己的英语论文写作能力有待提高。而英语论文写作能力对学生非常重要,所以开设医学应用写作课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在课上可以多介绍英语论文的格式、科技论文的语法语言特点等,笔者认为加强医学英语基础课和丰富医学英语选修课将是今后的改革方向。

4.2教材

医学专业英语基础课的教材选文要注重实用性,最好改编自国外医学优秀期刊论文、国外医学教科书和经典的医学文献。王蓓蕾(2004)在调查中发现教材的难度系数和实用性在专业英语的教材建设中很关键,在访谈中,学生也多次提到实用性在医学英语的重要性,期望专业英语教学加强针对性,着重培养他们阅读原版文献、撰写英语论文的能力及真实场景中交流的能力。由于国外原版教材的难度较大,改编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还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阅读和翻译是传统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写作和听说往往遭到忽视。阅读课教材要包含医学期刊文献、仪器和药品的说明书等有针对性和实用的材料,写作课教材要着重培养学生撰写病例和医学论文摘要和论文的能力,听说课教材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医学会话,比如医生和病人、医生和护士、医生和医生之间的交谈、病例报告或是模拟会诊等。

4.3教法

学生普遍反映英语教学气氛不活跃,教学模式、教学媒体单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把网络与多媒体引入到专业英语教学当中是21世纪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制高点(马雁,2009),在课堂内,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现自己搜集到的医学英语学习资料,可以是医学对话音频或视频剪辑,可以是网络上搜索到的医学期刊文献等。将最新而又实用的专业英语材料展现在课堂上,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还大大提高了实用性和新颖性。在课外,教师可多采用任务教学法把学生课外的学习与课堂学习紧密结合,使课外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比如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把课外网络上搜索到的英文版的医学知识带到课堂上分享展示辅之以谈论,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都能得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会在这些过程中得到提高。

4.4师资

医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基础。目前医学英语教师主要有两种类型: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英语水平较高的医学专业教师,前者虽然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良好的英语教育素养,但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后者虽然自己能较好地使用英语查阅文献和撰写英语论文,但面对英语教学,也感到捉襟见肘。调查中,超过70%的学生希望外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来完成医学英语的教学,笔者也认为这是将来ESP教学发展的方向,加强和双语课程的专业课教师的业务合作,结成对子,在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方面相互协商、相互帮助(蔡基刚,2004)。李红(2001)也提出专业英语合作教学模式,即专业人员或专业学科的专家和语言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英语的教学,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合作,这值得进一步地探讨。

5.结语

ESP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的需求纳入到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去,这对我们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课程安排、教材、教法和师资各方面结合学生的需求作了一些探讨,专业英语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从事专业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人士不懈地追求和探索。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Richterich,R.A Model for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Needs of Adults Learning a Modern Language.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1972.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4.

[4]陈冰冰.关于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5,(3):75-78.

[5]陈冬纯.提高21世纪大学生专业英语水平[J].外语界,2001,(2):33-35.

[6]韩萍,朱万忠,魏红.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2):22-27.

[7]李红.专门用途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1):40-43.

[7]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31-33.

[8]马雁.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个案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9,(125):60-63.

[9]孙秋丹,张健,董哲.专业英语教学探索――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J].外语界,2003,(2):29-33.[J].外语界,2003,(2):22-27.

第5篇

1.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2.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 

3.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4.高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5.旅游英语错误分析——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

6.对高职旅游英语能力培养途径的几点思考

7.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材的选择和有效利用 

8.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旅游英语课程开发的调查问卷分析 

9.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10.试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11.新疆本土旅游英语教材开发初探 

12.用ESP理论分析旅游英语的特点及教学法

13.旅游英语翻译方法浅析  

14.文化视角下的旅游英语翻译  

15.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探究 

16.旅游英语及其翻译  

17.基于ESP理论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18.浅谈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9.试论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革新 

20.探索旅游英语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改革

21.论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中的应用

22.按情景分岗位编写旅游英语教材 

23.论旅游英语特征及其翻译 

24.江南古镇旅游英语解说系统的构建——以乌镇为例

25.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的复杂性

26.浅谈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 

27.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28.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旅游英语的语言特征 

29.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 

30.论高校旅游英语拓展课程教学改革——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英语拓展课程建设为例 

31.高职旅游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旅游英语专业为例

32.旅游英语语言功能与大连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  

33.高职旅游英语教材研究  

34.旅游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思路

35.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实践

36.对我国旅游英语翻译的问题探讨 

37.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与大学ESP发展模式探讨 

38.旅游英语导游课的特色及应用 

39.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探讨 

40.论ESP需求分析理论对旅游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41.我国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

42.基于跨文化意识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初探

43.旅游英语翻译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44.论旅游英语的翻译方法 

45.论旅游英语翻译的不足及策略

46.浅谈旅游英语的教学 

47.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处理方式 

48.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49.如何基于工作过程对高职学生进行旅游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50.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和文化差异探讨  

51.从旅游业的发展探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2.ESP理论对英语专业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启示

53.论深化《旅游英语》的教学改革

54.旅游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分析 

55.探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6.旅游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对策 

57.旅游英语翻译偶得 

58.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旅游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策略研究

59.任务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以旅游英语为例的调查分析 

60.“大旅游”时代旅游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61.高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刍议 

62.论应用型本科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 

63.旅游英语翻译若干问题研究  

64.试分析旅游英语翻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65.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之浅见 

66.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67.关于旅游英语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68.从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材料的翻译

69.基于岗位需求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70.旅游英语实地教学改革探析 

71.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72.从文化翻译观角度分析旅游英语翻译——以杭州景区为例 

73.试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74.高职旅游英语职场化的教学改革

75.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慕课资源体系的拆解与重构

76.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7.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进展

78.旅游英语课程设计初探

79.旅游英语教学中地方文化的渗透——以康巴文化为例

80.论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81.高校旅游英语课程设置与学习的语言经济学思考

82.高职旅游英语课堂跨文化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83.高等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探讨

84.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5.旅游英语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南旅游景区标示语的英译为例 

86.试论旅游英语的特点与翻译  

87.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探索

88.旅游英语翻译文化对接问题的探讨

89.高校培养复合型旅游英语人才的对策分析——基于河南旅游产业国际化背景

90.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91.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2.旅游英语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93.旅游英语教学之文献研究

94.旅游英语职场化教学方法的推广与应用

95.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96.旅游英语与其翻译策略

97.ESP教学方法在高职旅游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98.旅游英语教学方法与问题

99.大学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100.关于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英语听力课的教学思考 

101.项目教学法在ESP课程中的设计原理及教学实践——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为例

102.新时期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03.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移植现象与策略

104.近三年我国旅游英语规划教材现状抽样分析

105.对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若干思考

106.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07.应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建设

108.论旅游英语课程中的跨文化元素教学实践 

109.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110.“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新思考 

111.交际法在高职旅游英语中的应用分析 

112.浅析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处理 

113.旅游英语翻译中诗歌的处理  

114.浅谈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英文)

115.旅游英语翻译策略刍议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旅游英语主题教学模式研究 

117.浅论旅游英语与跨文化交际 

118.旅游英语实践教学与秦皇岛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119.大学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探索 

120.高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121.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

122.旅游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123.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124.旅游英语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处理策略

125.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高专《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26.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扮演

第6篇

论文摘要:esp(专门用途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新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esp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证明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对其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章试图从以上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希望能对以后的esp教学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交流的不断加强,英语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前单一的以英语语言文学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esp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的新趋势。 

一、esp的相关概念 

专门用途英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对于esp的定义,很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hutchinson和waters则认为:“esp不应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或教学法,它也不只包括某一种特定的教材,事实上它是探讨各种基于学习者需要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方法。”我国学者章蒹中在《中国外语教学法主流派》说:“专门用途英语是学习和掌握与某种特定职业,科目或目的相关联的英语。” 

目前关于esp最为广泛的定义是strevens提出的:“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或者全部不是由普通的教育目标而定的(如它在学校被当做一门科目),而是由学习者对英语的功能和实际应用的需要所决定的。” 

分析以上观点可以看出,esp应有以下特征:首先,它是和一定职业或领域相关的;其次,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目的在于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再次,esp是以egp(普通英语)为基础的,但又有别于普通英语;最后,不同领域中使用的英语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二、esp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英语教学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当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从事其专业工作时,发现平时所学的四级、六级英语基本派不上用场。即使英语基础再好的毕业生也得花较长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足够的专业词汇、熟悉本专业英语的结构等才能读懂英语专业文献,适应自己的工作。而经过esp培养的学生,在他们将要从事的专业领域里,能够比只接受普通英语教育的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胜任交际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包括esp教学,是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对现行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一个重大的变革。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指出:“国家重点大学应转向不设公共英语课,学生入学后直接接受双语教学的方式。”双语教学作为esp教学的高级阶段,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大势所趋。 

三、esp的教学与评价 

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交际的需要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原则比较符合esp教学的初始目的。评价对教学有导向作用,esp教学与普通英语教学有明显不同,应该有自己的评价方式。就目前而言,大多院校还采取的是和普通英语相同的评价方式,对于esp教学所适用的评价方式还在探讨中,并没有达成一致。唐雄英在《esp能力测试问题再探索》中提出了任务型语言测试的思想“任务型语言测试的发展和完善为更好实现专门用途英语测试的真实性创造了很好的前景。其主要特点是以类似于真实生活情景的任务作为测试的中心项目,以完成具体任务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交际语言能力,使得测试能更加直接地反映受试者在具体语言情景中使用专门用途英语的能力”。以任务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无疑是评价esp教学比较可行的方法,但是还必须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测试才能确定进行公平评价所必需的、具体的、可观察的评价目标,以及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 

四、esp的师资 

师资不足也是影响esp教学水平的提高的一个方面。学校因缺少真正能用英文讲授具有专业深度的专业课程的合格师资而举步维艰,其教学与科研既不能进入相关专业的主流,又与英语专业格格不入。优秀的esp教师应该既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懂得英语教学法,并了解专业知识。但这样的教师凤毛麟角,自身还面临着严峻的专业发展问题。目前,进行esp授课有两类教师:第一类是经过培训的英语教师,另一类是英语水平比较高的专业教师。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笔者认为低年级的esp教学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英语教师负责,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熟悉语言教学法,能够把握外语教学的内在规律。而低年级主要是语言学习与打基础的阶段,专业方面内容比较简单,英语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还是可以掌握的。高年级的esp教学可由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因为在低年级学生已经打下了较好的语言基础,关键是学会了进行esp学习的方法。这时,主要精力可以放在专业学习上,而且高年级的专业知识比较复杂和系统,不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掌握的。因此,高年级的esp教学任务由专业教师承担效果可能比较好。无论如何,师资建设对于esp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很多未知的模式等待探索。 

恰当地进行esp教学,可以使学生具备在专业领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将英语与专业较好的结合,充分发挥英语的工具作用,达到1+1〉2的效果。在高等学校进行esp教学既符合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要,也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随着基础教学阶段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高校中进行重复的英语技能训练既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提高他们在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能力,进行esp教学乃至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esp教学必须建立在扎实的egp功底之上,不能违反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英语教学必须按照先一般后专业的顺序进行。基本语言不过关就进行esp教学,会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障碍重重,也使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专业知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esp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是,随着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实践,esp教学必将有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唐雄英.esp能力测试问题再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6). 

[2]hutchinson t and 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strevens,p.new orientations 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the teaching of english[m].london. 

[4]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5]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6]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第7篇

[关键词]EGP ESP 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31-02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多年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我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大学英语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令大学英语教师和英语学者感到尴尬的是,非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通过在校学学英语,能看懂英语文学名著,能在各种英语类考试中取得高分,却又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学生的英语实际综合应用能力不够,他们看不懂英语的商品说明、商业合同或者文书;他们不会用英语检索文献资料,更不用说进行文化学术交流或撰写学术论文。其原因与我国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采用EGP教学密不可分。EGP教学主要教授的内容是英语基础知识,它重视学生对英语的词汇和语法基本结构的理解。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们巩固英语语言基础,使语言规范化,为成功的语言交流打好基础。但在EGP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局限,仅仅能欣赏英语文学作品和应付各类英语考试上。

“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提出,更加明确了ESP与EGP融合的教学是外语教学和时展的需要。随着ESP与EGP教学研究的深入,如何将两者有效地进行融合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焦点。

一、关于ESP国内教学与科研的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各国间的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加深,进而形成了ESP(国际通用英语),并日益扩大,形成了一门学科。它是根据学习者实际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在1988年的ESP国际研讨会上,Strenvens将ESP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课程的内容必须和授课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关;授课重点是词法篇章等相关的语言应用;与EGP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跨入21世纪以来,各国家对ESP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外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经过近50年的发展,范围包括ESP的分类、教学方法的研究、教材设计和师资培训等几个方面。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外语界提出专攻科技外语,由此,“机械英语”“电工英语”等一些科目流行起来。但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系统性不强,科技语句长难句较多,又因为学生起点低,而形成教学效果不良,最终这种教学方法退出讲台。80年代,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英语教学开始受到本科院校的高度重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政策的实施使大学英语教学与估评逐渐规范化、系统化、全面化。但是,这一时期的ESP教学依然毫无起色。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对英语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也就更高,英语教学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9年教育部推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大纲首次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要贯穿于大学四年当中,要求各高校的大学高年级学生开展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教学。国内各高校有关ESP的教学科研开始全面复苏。但是,“学术界关于ESP教学的论文和著作等少之又少,对国外ESP理论的相关研究也是少之又少。跨入21世纪,《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英语教学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对于听力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翻译能力等几个方面,每个层次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联系也更为紧密。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各高校的逐渐实行,使关于ESP的教学也出现了一个发展好时机。但与EGP的教学模式相比,ESP教学模式却杂乱无章,与教学内容与学习所达到的目的不符。秦秀白(2003)教授认为,我国高校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在都没有发展到成熟阶段,这种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ESP在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问题;2)大家对ESP的教学方法和本质的理解各不相同;3)对ESP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还不够透彻。2007年蔡基刚提出了“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一词,他在《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中总结出该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第二个特征为“规范统一的教学正向个性化教学发展”,继而又指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正慢慢地从基础英语培养向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转移。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将ESP与EGP有效地进行融合成为关注的焦点。然而,专业加英语的教学理念,一部分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另一部分则过多地关注于课程设置和设计等宏观方面。缺乏实证研究和具体的教学操作模式。

二、EGP与ESP相结合的必要性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趋向于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英语作为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专业英语学习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校教学中,ESP的引进具有必然性。目前,高校英语已经认识到其教学现状,EGP与ESP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课程设置上,明显偏向于EGP模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也造成了无法进行ESP教学。很多教师只具有教学经验,而缺少实际经验,对于情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把握不准。另外,EGP教学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得课堂授课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因此,二者之间的结合具有必然性,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将EGP教学的内容细化,做到语法结构讲解清晰,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同时,合理地渗透专业英语教学内容。

三、构建EGP与ESP相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EGP与ESP相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出既善长专业技术能力,又能用英语去熟练沟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且通过这种把EGP与ESP相融合,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与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要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的英语表达与使用。

根据Hutchinson、Waters的理论,ESP的主要任务是选对教材。对教材的选择我们一般根据以下原则:首先,真实性,也就是所选用的教材语言必须真实,必须要符合学习者的专业。其次,适合性,所选教材的难易程度一定要适应学生的程度。三是广泛性,教材要包括学生学习所必需的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又要使学生能真正学习并了解语言背后的真实的历史文化。四是兼容性,所选教材既要适应学生的学习程度,又要适合教师。要有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去教授课程。ESP英语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对专业知识掌握过硬,所以学校应该组织对授课教师培训相关专业知识。ESP模式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目前我国还没有从整体上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作出规范,所以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院校,学生学习ESP英语的目的有所不同。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条件,从学生所学专业的角度出发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将EGP和ESP有机结合起来。从语言的基础应用方面来看,EGP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者对英语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尤其是考试中常见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EGP的教学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英语知识,是学习英语的准备阶段,而ESP教学的目的是属于应用范畴,是更高级的阶段,属于基础英语的应用阶段。因此ESP英语课程主要是面向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的。

为了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我们可以从教材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评估手段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

1.教材设置

在教材设置上,要把EGP和ESP依照不同层次和阶段分册编写,要合理安排教材的结构。基础阶段的教材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技能,重点是突出语言的工具性。提高阶段,主要是按照学生所学专业的需要,设置与所学专业内容相关的英语教材。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要体现出专业化,紧密联系专业术语和专业相关知识。在听说教材中,重点练习情景对话,练习专业内容相关的对话训练。

2.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个体英语水平的不同和社会需求的不同,我们要把专业和英语技能两方面结合起来,分阶段、分层次地去设置课程。用一两个学期的时间来学习英语基础课程,通过四、六级考试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拓展课程的学习,可以开设适用面更广的拓展课程。ESP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并把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和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学习结合起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的不同而去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

3.教学手段

EGP与ESP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包括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与大学专业英语教学两个部分。基础部分以EGP教学为主,提高部分以ESP教学为主,EGP教学是为了ESP教学打好基础。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要强化对学生专业知识相关的英语知识培训,提高其用英语去对专业术语的表达能力。ESP教学最好采用小班授课,这样可以增加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注重情景对话,并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同时,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室增加课程的信息量、时代化及趣味性。

4.师资水平

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语言基本功要扎实,还要对授课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有所了解。大学英语教师一般所学专业多为英语语言文学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虽然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都很丰富,但是却对所授课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尽了解。因此,学校应该专门组织针对ESP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对所授课的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另外,英语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与合作,学校也可以鼓励英语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攻读其他专业的学位。

综上所述,EGP与ESP相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教材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师资培训等方面,更加重视英语的实际应用原则,把大学英语教学和学生的专业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出既精通专业技术知识又善长用英语交流的综合人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07).

[2]蔡基刚.从统一性和规范性到个性化和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09(03).

[3]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4]郑树棠.探索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历程[J].外研之声,2008(01).

[5]瞿云华.大学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3).

第8篇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英语教学、军事英语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这一术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EGP)而言的。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间的科技、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1]。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2],如:外贸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学术英语、军事英语、科技英语、计算机英语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一、ESP教学在国内外的发展

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主张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出现了一些关于ESP的著作,如Halliday(1964)与McIntosh和Strevens合著的《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从20世纪70年代起,ESP教学理论和实践在许多国家得以普及,其最初形式是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到了20世纪80年代,研究ESP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一大批论文和专著(如Strevens,1988)。

在我国,最早研究ESP教学的是杨惠中教授[3],20世纪70年代末,杨教授在其发表的文章中介绍了ESP的概念,并推荐了当时在国外流行的有关教材。从此,国内英语界开始关注ESP的发展动向。进人80年代后,介绍ESP教学的文章渐渐多了起来,还出现了一些国外学者论文的译文。90年代中期,随着培养复合型人才呼声的高涨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人,ESP教学又成为英语教育界的热门话题[4]。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正式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各高校为了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在大学英语学习的提高阶段(即四级后)纷纷开设了ESP课程。200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所专门用途英语学院。2011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ESP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外成功召开,这标志着我国ESP教学与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二、军校开展ESP教学的必要性及存在的困难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军校的ESP教学正日益受到关注。军校作为我军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推进中国特色军革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军校要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对人才的需要,就必须要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英语学习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方面,因此军事英语教学理应受到军队院校的重视。

但是,目前军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依然强调其公共基础课的地位,而且学员学习英语的动力主要来自四、六级考试及考研的压力等。虽然部分军校已开设了军事英语课程,但也只是作为高年级的选修课在学员通过四六级考试之后的第五或第六学期开设,要求不太高,效果不太好。由此可见,军校的ESP教学尚未进人成熟阶段,也存在不少困难,最突出的两个困难就是教材和师资。

在ESP教材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 大部分军校的军事英语教材由任课教员自行决定,教员自编、自选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2. 自编教材缺乏统一的原则;有些内容节选自原版专业文献,过分强调专业知识;而有些内容则来自英文报刊或网络,未能将语言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因此,这些教材的内容往往缺乏连贯性。3. 自编教材的难度控制不当。有些原版文献的难度超出学员当前的学习水平,而有些教材内容又过于简单,学员通过学习仅仅增加了专业词汇量,这不符合ESP教学的目标。

在ESP师资方面,由于ESP课程涉及语言和专业双重领域,因此对ESP教师的要求也比普通教师要高。目前,军校的军事英语课程基本上都由英语教员来担任,这些教员有的来自于军队外语院校,有的来自于地方大学,普遍缺乏军事科技知识,对相关专业的知识了解甚少,课堂教学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不能适应军校的军事英语教学。当然,也有个别军校的军事英语课程由专业教员来担任,但是,专业教员因为本身语言能力的局限,课堂上一般采用阅读加翻译的模式来讲解与专业相关的文章,无法涉及语言综合能力的训练,不利于培养学员专业阶段的交际能力。

三、军校开展军事英语教学的对策

(一)军事英语教材的编写要突出军事特色

由于ESP课程是以专业为教学内容从而实现语言教学,因此它的教材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军事英语教材的编写必须本着能够提高学员的军事英语交际能力的原则进行选材,以适应军校学员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以我院军事英语教材的编写为例,在了解学员的专业知识后,我院外语教员编写了军事英语系列教材,包括阅读篇、视听篇、口语篇和词汇篇。本套教材选材广泛、难度适中,突出了鲜明的军事特点和实用性,是我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二)军事英语教学应采取“合作教学”的形式

合作教学是指专业人员或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共同担任ESP教学,其关键在于ESP教师对于他们各自在课程中担任的角色和责任要建立清楚的指导原则[2]。在合作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一般都是担任课程的讲授教师,而专业人员或专业教师可充当专业顾问,协同分析和确定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专业知识提供咨询和实践案例,使ESP教学更贴近实际。目前,军校的ESP教学尚未进人成熟阶段,在教材、师资、培训形式及设备等方面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合作教学应该是首选。

(三)要加大对军事英语课程的师资培训

ESP课程的教师素质是ESP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教育部门应加大对ESP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军校为了使英语教员能更胜任ESP教学,一方面,应当鼓励英语教员学习英语以外的军事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英语教员应与专业教员通力合作,可将英语教员与专业教员组成教学小组,双方合作交流;还可以为英语教员开设一些专业知识讲座,提高ESP课程的师资水平。

四、结语

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扩展,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扩展到ESP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军校的培养目标是为部队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指挥管理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现阶段军校的英语教学也需要合理定位,在课程设置上要凸现为部队服务的特色,使军校的军事英语教学达到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目标。正如Wilkins(1976)指出的,经过ESP培养的学生,在他们将要从事的专业领域里,能够比那些只接受普通英语教育的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胜任交际活动[5]。因此,军校的英语教学应有军事特色,突出军事性、实用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 外语界,2004(2):22-28.

[2] Hutching, T. & A.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杨惠中. 科技英语的教学与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58-60.

[4] 秦秀白. 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9-83.

[5] 莫莉莉.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作者简介:

李雅琴,女,(1981— ),中国人民军械工程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和二语习得。

第9篇

(一)EGP与ESP的概念

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指普通英语。现行的大学英语基本上属于EGP范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中明确提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EGP具有通识教育的性质。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与EGP相对,指专门用途英语。ESP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为学习者提供所需领域的语言教学和指导,具有浓厚的专业色彩。药学英语、商务英语、海事英语、医学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均属于ESP范畴。

(二)EGP与ESP的辩证关系

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提出过langue(语言)和parole(言语)的二元对立的概念,其中langue(语言)指社会共现的抽象语言体系,而parole(言语)则是指语言的实际运用,也就是语言的实现。这对理解EGP与ESP的关系具有启发意义。EGP不受特定内容、特定职业和特定方法制约,其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体现的是宏观的语言教学、学习和运用。ESP以特定内容、特定职业和特定的方法为导向,其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运用英语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能力。因此,将ESP与EGP区分开来的不是需求的存在,而是对需求的认识。

二、药学类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转型的途径

我国大学英语后续衔接对象定位模糊甚至缺失,而药学类本科院校因具有明确的专业性,其大学英语的后续衔接对象应当是药学英语。当然,因为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药学英语自然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含药剂学英语、分析化学英语、药理学英语等诸多组成部分。药学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我国的药学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是每一门学科都需要从国外获取大量信息,更不是每一个专业都需要直接对外交流的……外语作为工具,本身就有可用可不用的自由,也有用多用少的自由”。但英语对于药学类本科院校尤为重要,最实际的需要是学生和科研人员需要阅读英文文献,用英文撰写科研论文。可以说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药学教学水平、学习水平和科研水平。把药学类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衔接对象确定为药学英语,是与ESP理论一脉相承的。

(一)课程设置转型

“大学英语应调整课程设置,逐步将重心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是药学类院校开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学生的药学类专业学习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完成一、二年级的基础专业课程之后开设的药学英语课程。此时,很多学生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仍然觉得药学英语难度大,原因在于大学英语中缺少药学英语相关知识的引导和渗透,连篇累牍的英文药学文献让学生措手不及,所以对英语产生“陌生化”效应。药学类院校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大致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等,学生用母语学习药学知识,可以以此为契机,循序渐进地同步开设一些与药学英语相关的英语课程,如初级药学英语文献选读,抑或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中有目的性地适当融入药学英语相关的知识,如药学英语构词法等知识。这样大学英语体系有了内在的目标,既得到了充实,又可以强化学生的工具性学习动机(in-strumentalmotivation)。

(二)教学理念转型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多为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的模式所主导,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在缺乏对学习者需求了解的情况下,盲目“一刀切”地扼杀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以ESP为导向的药学类院校大学英语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者信念(learner’sbelief)和需求(need)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依据调查结果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等多方面内容。例如:在教材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在专业课教师的协助下,为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学生编写难度适中的药学英语相关的校内选读教材,并在精读课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讲授和点拨,与此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进而形成课上接受辅导、课下自主学习的良性师生互动的语言学习模式。

三、结语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