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4:59:27
导语:在桩筏基础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目前,北京邮政储蓄网点达到455个(其中市区网点264个、郊区网点191个),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330亿元,在全市金融机构中分别名列第三位和第五位。市民对邮政储蓄的认可程度也不断提高,邮政储蓄储户也逐年增加,按北京市常住人口计算,相当于每5个人就有1个人在邮政储蓄有存款。
随着“绿卡工程”的实施,北京邮政储蓄网点现已全部联网,开通近200台自动柜员机,并与全国2500多个市、县的3万多个邮政储蓄网点实现了活期储蓄异地通存通取,绿卡网络已成为现阶段全国金融系统中最大的异地通存通兑计算机实时处理网络。
邮政储蓄金融业务
北京邮政储蓄的用户在邮政储蓄网点办理个人储蓄业务,品种和利率与其他商业银行完全相同。办理活期储蓄的用户还可以在全国各地任意邮政储蓄网点通存通取,持邮政绿卡银联卡可在全国各联网城市和韩国、新加坡、泰国、香港、澳门五个国家和地区具有银联标志的ATM、POS机上提款、消费,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储蓄服务,不断拓展业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如今,邮政储蓄不仅可以办理各种储蓄业务,而且还可以办理许多代收付业务,正所谓“进一家门,办多件事”。
养老金北京邮局充分发挥邮政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邮政储蓄全国通存通取、邮政汇兑网络遍及城乡的独有优势,为方便广大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开办此项业务。本市离退休人员可在任意一个邮政储蓄联网点领取养老金,住在外地的离退休人员,邮局将通过邮政汇款的方式发放。
工资只要您所在单位已经委托邮政储蓄工资,那您就可以拿存折或绿卡在全市任意一个邮政储蓄联网点领取工资,还可以持绿卡在ATM上取款,结余部分则留在帐户中生息。如果您是单位的财务人员,将更能体会到这项业务的方便,每月发工资前只要把工资磁盘和支票交给邮局即可,比以前发现金的方式更方便、安全,也为您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住房公积金此项业务由申请支取住房公积金的个人向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提供在北京市邮政储蓄网点开立的活期结算帐户,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将待支取款项划拨至邮局后,邮局将根据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提供的账号把款项直接存入您的账户。
代收长、市话费是北京邮政储蓄与中国网通北京市分公司推出的一项业务,用户可以在邮政储蓄代收点交纳市区、郊区和小灵通电话费。邮政储蓄代收点全月收费,但要按规定收取滞纳金。
代收移动、联通手机电话费是北京邮政与北京移动公司、北京联通公司共同推出的一项业务。用户可以在邮政储蓄代收点交费。邮政储蓄对移动用户除每月2日外全月收费,对联通用户全月收费。
代收有线电视费已经在邮政储蓄开立活期储蓄账户的用户,按照要求填好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发放的《银行缴费登记表》后,持《登记表》及有效身份证件到就近的邮政储蓄联网点办理相关缴费手续。邮政储蓄将每月自动从此账户中扣除有线电视服务费。还没有活期账户的用户先到邮政储蓄联网点开立活期结算账户即可办理相关缴费手续。
代收水费业务是邮政储蓄为方便市民,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收取自来水和污水费用。用户只需持自来水公司开据的缴费单到邮局的储蓄台和邮政台缴纳费用即可。
代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费为了解除自考考生因为学习或工作忙而忘记了考试报名的苦恼,北京邮政储蓄推出了代收高教自考报名费服务。自考考生在邮局开设一个活期结算账户,然后通过拨打11185电话就可以完成整个报名、缴费和查询工作。自考考生也可到邮局的储蓄台采用现金交费的方式实现报考工作。
代收燃气费是邮储网点为北京市燃气集团总公司收取天燃气费用的业务。用户持燃气集团销售公司开据的《燃气缴费通知单》到储蓄台或邮政台即可办理天燃气的缴费。
代缴个人医疗保险费是指北京市个人委托存档人员通过邮政储蓄方式缴纳医疗保险费用。委托邮政储蓄办理个人缴纳医疗保险业务的参保人员,凭借身份证件(18位身份证号)到任何一家开办邮政储蓄的营业网点开立个人结算账户,同时可申请邮政储蓄绿卡。邮政储蓄可按照委托人选择的缴费周期,按月、季、半年、全年为用户代扣其医疗保险费。该业务将于2005年3月1日正式在全市邮政储蓄网点受理。
短信充值是通过移动电话短信的方式为手机充值的一项业务。此业务只要在邮储网点开立活期结算账户并签定《自助服务协议书》,就可以为神州行、如意通、动感地带等进行自助充值。
市政交通一卡通是北京市政府大力推广的一项便民政策。北京邮储为了响应市政府的号召、方便北京市市民,已经在北京市的55个邮储网点开办市政交通一卡通的售卡与充值业务。
联名卡业务是邮政储蓄顺应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一项重头业务。目前已经与e龙公司、北京晚报汽车俱乐部等多家企业联名合作,推出了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联名卡,并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代售、代兑国债为了方便广大市民购买、兑付国债,北京邮局根据国债的不同情况,在邮政储蓄网点发行、兑付国债业务,您可以按照邮政储蓄的公告到邮政储蓄网点办理。
代收学杂费本着“全社会都来培养下一代”的宗旨,邮政储蓄与中小学校合作,在学校设立红领巾储蓄站,同学们通过自己模拟办理储蓄业务,既锻炼了自理自立的能力,增长知识,又培养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另外,邮政储蓄通过为学校代收学杂费,既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也使学生们养成计划生活的好习惯,例如海淀区邮局、东区邮局分别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政治干部管理大学、北京艺术学校等多家大中院校连续几年代收学杂费,校方均对邮政储蓄的服务深感满意。今年,邮政储蓄将在全市学校开展“校园工程”活动,为更多的学校提供代收学杂费等服务。
邮政汇款是邮政的一项传统业务,历史悠远。经过市场的考验,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邮政汇款又侵入了新的技术含量,目前邮政汇款包括电子汇款、西联汇款、国际汇款、礼仪汇款和入账汇款,其特点是快捷、灵活、价格优惠,为大众提供了一条真正的绿色通道。
广发银行信用卡还款是与广发银行合作为其个人本地人民币卡(贷记卡)持卡用户提供还款的服务。该项业务加强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使双方利用自身优势为老百姓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渠道。
业务服务渠道与技术支撑
作为一家准金融服务企业,为了使用户得到更优质的服务,北京邮政储蓄为客户提供了多种服务渠道供其选择使用,其中包括:营业柜台、ATM(自动提款机)、补登折机、邮政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电话/网上银行、POS机、支付网关、短信平台等。
ATM(自动柜员机)取款持卡人既可在邮政储蓄的ATM上取款,也可在具有“银联”标识的任何一台ATM上取款。
商户POS刷卡消费为方便用户使用,用户在消费时无需使用现金,只要在具有“银联”标识的任何一家商户均可实现刷卡消费功能。
境外使用绿卡银联卡用户可以在韩国、新加坡、泰国、香港和澳门五个国家和地区具有银联标志的ATM上直接提取当地货币,或在POS上按照当地货币金额进行刷卡消费,账户自动按照等值人民币进行扣减。
邮政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手段,以其方便、高效、安全的服务特点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在邮政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上用户可持邮政绿卡缴纳电话费、手机费、查询帐户余额。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还为用户提供了补登存折的服务。
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是随心随意、随时随地、安全可靠的现代交易方式。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只需用户到邮储网点签定《自助服务协议书》,即可拨打185-6或登录网站尽可享受到北京邮储提供的各项自助服务。
支付网关目前在支付网关上可为雅方公司的零售经销商提供在网上支付的功能。用户通过登陆邮政网站进行网上支付的申请及支付功能。
短信平台开展手机短信业务是基于邮政传统业务,利用移动网络平台开发的新邮政服务。目前,用户可通过短信平台办理汇款的到达通知服务、邮政储蓄帐户余额变动通知服务。
北京邮政储蓄众多的服务渠道依赖于北京邮政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999年,为处理中间业务专门搭建了“城市综合服务平台主机系统”,系统具有处理能力强,与外部系统对接接口配置灵活、安全可靠的特性。2004年,北京邮政储蓄主机系统与全国各地的邮政储蓄主机系统一起,进行第四次系统升级。两套系统平行搭建,相互进行数据访问,即可提高各自的处理能力,又方便管理维护。
北京邮政信息技术局作为北京邮政储汇局的技术支撑单位,拥有一支优秀的技术开发队伍,可按照业务部门的需要,快速准确的完成各项软件的开发工作。
1.移动医疗APP的多重解读
移动医疗由国外“Mobile Health”衍生而来,即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等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而移动医疗APP正是基于此,凭借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而产生的一种医疗健康类应用软件。[2]据艾媒咨询的《2012—2013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已有2000多款移动医疗App,主要提供寻医问诊、预约挂号、购买医药产品以及查询专业信息等服务。[3]
1.1社会需求为移动医疗APP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自身健康,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客观形势面前,在不能随时、及时就医诊查身体状况的情况下,民众亟需一个更方便的“随身”医生,而移动医疗App的产生正好大大满足了民众的此种需求。随着民众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民众并不满意过长的排队时间与挂号就诊周期,而一般能快速诊断出自身病症并使自己获得有效指导的移动医疗App,却让民众节约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此外,作为移动医疗App的依附者——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之,快速发达的网络也成为移动医疗APP的重要传播媒介,它们的快速发展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移动医疗App的应用热潮。
1.2移动医疗APP优势突出促进其自身发展
据2012年底的《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显示,中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全国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特点使得三甲医院人满为患。正是因为移动医疗的“移动性”,它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医疗资源的不平衡这个问题。这些功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与健康,大大满足了应用者身心的双重需要。[i]
目前中国医疗健康类APP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其一,是类似于“就医助理APP”来专门为看病就医而服务的;其二,由企业推出的针对普通大众的医疗APP,为大众提供健康建议或一定的标准以供参考;其三,是专门为医学专业型用户提供服务的应用和眼科或牙科等细分领域等类别产品。[ii]
就其功能而言,一些应用APP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饮食专家、健康教练和专属医生等多个角色,一方面这有利于用户对自身健康状况作出快速反应。例如一些医疗APP在签约的用户和医生之间建立互动渠道,患者可通过参照APP上的人体模型享受远程医疗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医院、药店、保健所等医疗场所的工作效率,在医患的“交互作用”下,进而有效的缓解“看病难”、“取药难”等问题。移动医疗APP的产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生活弹性,这是快节奏社会的福音,移动医疗App让患者不再需要“一点小病就要去医院”,同时打破了地域限制,能有效弥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缺陷,让人看到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希望。
然而,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移动医疗App的未来之路并不平坦,它的自身特点同样让它存在很多难以避免与解决的法律问题。最明显的一大问题是——因为移动医疗APP对虚拟网络的高度依赖性,造成其具有很大的法律风险性。民众很难通过移动医疗APP来准确确定网络那边的“专家”资质和身份,一旦出现了医疗或药害事故问题,我们很难搜集证据,很难认定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公平公正地明确相关主体之间的法律责任,对于诸如植入性广告、虚假医疗或药品广告,欺诈医疗消费等违法乃至犯罪行为很难及时有效地加以监管和查处。凡此种种,都亟待理论与实务界部门来思考和解决。
2.移动医疗APP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医疗和IT行业结合的产儿,移动医疗APP既继承了二者的优点,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携带着网络化时代的缺陷因子,在市场化的今天,任何开发商都可以在移动医疗平台上分一杯羹,然而问题是,在监管尚不完善的今天,网络医疗和药害事故以及医疗消费欺诈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而救济渠道的缺失更是给应用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担忧。
2.1“隔空猜物”增加医疗误诊与延诊风险
所谓“隔空猜物”就是在没有看到实体之前,根据实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外表特征的文字描述来断定这个物体是什么。而移动医疗APP的应用,在某种个程度上,就是一种“隔空猜物”。应用者以网络为媒介,移动医疗软件为平台,连线专家,描述自己的病情或者身体状况。专家会根据咨询人的文字描述或者图片展示来进行疾病的判断。这一过程固然免去了挂号排队的繁杂过程,但它的确增加了就医问诊的安全风险和影响了疾病判断的准确性。就患者而言,由于专业知识的缺失和表达能力的不同,其对自身的病症或者状况无法进行有效而准确的表达。这就会导致医生通过APP终端了解到的患者状况不属实或者不准确,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医者,死生之大事,岂能儿戏。就医者而言,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真意有二,作为医者,一方面要全面的了解病患的状况,即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途径系统的搜集患者病理信息,从而得出最准确的判断,而移动医疗APP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让医者进行“望”和“问”的程序,而至于“闻”和“切”则由于未与患者有实质性接触而无从着手,这也就决定了专家通过移动医疗APP得到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另一方面,要具体的掌握每一个患者的情况,生活中,可能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会有不同的体现,同时,不同的病症或许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又是由于同一种疾病引起的,而且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同一种症状,在用药方面也会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有时候不仅体现在治疗的效果上,更体现在对不同患者身体情况的契合上。所以,患者只通过移动医疗软件向医生传送自身患病或者身体不适等信息,既无通过专业的医疗设备检查,也无医生的当面诊断。这样一来,出现误诊与延诊情况的可能性就极大。
2.2虚拟网络中药物安全隐患日趋凸显
用药是治愈疾病的关键环节,所谓“是药三分毒”,药物安全问题是任何涉及医疗问题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当移动医疗APP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拷问其用药安全的问题,而事实上,确实问题很多。
首先,就移动医疗APP平台方面来考虑。正如前文说的,移动医疗APP有很多种类,并不是所有的医疗APP都是有专家在线咨询功能的。其中有一类APP的功能就是为使用者提供健康饮食建议,治疗疾病的偏方或一些药物使用的方法,例如“掌上药店”、“用药助手”等。这类医疗健康APP通过使用者所反映的症状,会在其设立的网络药库中搜索出相应的药物信息提供给使用者。这个过程就涉及了药物安全使用的问题。有的医疗APP比较正规,它会附有一些使用说明,药品禁忌等。但是,在移动医疗APP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同样也有很多不规范的APP存在。使用者在使用这种缺乏权威性和安全性的医疗软件时,就会产生很大的用药隐患。其次,从药品本身来分析。有些药品它的适应症不同,也许咨询者的病症只适用于它很小方面的功效。这种情况虽然会对咨询者的健康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效果不显著很容易耽误最佳治疗时间。最危险的,咨询者不仅只有这一种病症,当有多种身体疾病时,单是一种药就不能保证它是否能对症了,也许会对其他病症产生副作用,这时,使用者的人身健康就会受到伤害。与此同时移动医疗APP它所提供的药物信息是否齐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药隐患的存在与否。一般的药品使用,应该有相应的药品介绍,药品禁忌,功能简介,适应症介绍等信息,而不是单单一个适用信息。使用者在不能得到较全面的药品信息时,用药隐患就会暴露出来,给使用者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2.3诊疗模式的样板化引发种种质疑
何谓模式样板化?就是根据个别或者很小一部分的情况总结出来某种所谓的“规律”,运用到大多数人身上。有些APP看似很人性化,为使用者列出诸多不同适用情况和条件,以便选择。但是,其实这类APP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反而是最少的。它仅仅是一种框架,只要使用者把其自身某种身体情况圈进其中,那么他们就只需要抛出一个模板即可。但是,人是复杂的生物,人的身体性状也是不尽相同,复杂多样的。以偏概全本来就很容易出现很多问题,而模式化样板是无法真正从使用者利益出发来提供服务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权威与可靠的,移动医疗APP也同样如此。移动医疗APP的应用热潮兴起之时,许多健康专家提出了疑问:这类应用软件真的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与安全性么?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信赖医生和护士的。因为他们的正规职业身份就能证明他们是有能力和足够的知识与经验来为患者诊疗疾病的,民众可以查阅其执业医师执照、药师执照或者营养师执照等相关能证明他们权威性的证照。尽管移动医疗APP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我们却不能忽略这种“便利”的来源就是网络的快捷性。但是,网络是一种虚拟的环境。我们无法得知通过医疗APP给我们诊疗的医生是否是真正的医生,他是否具有相关的从业资格。所以,这类应用软件的权威性是很难证明的,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我们的治疗风险。专家不是发出质疑声的唯一群体。许多民众也同样有疑问。倘若真的发生医疗事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在这方面给的相关法律规范是空白的。
2.4植入性广告的泛滥和虚假侵害民众人身和财产权益
在使用移动医疗APP的时候,经常会有各种类型的广告插入其中,不仅影响了使用者的正常使用,而且,其合法性也有待考证。通过查阅《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对网络广告经营资格进行规范的通告》,其中提到:“各类合法网络经济组织可以作为一种媒体在因特网上由广告专营企业的广告,但在广告前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媒体广告的有关手续。网络经济组织在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情况下,也可直接承办各类广告。网络经济组织承接广告业务的,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企业登记事项的变更,增加广告经营范围,并办理《广告经营许可证》,取得网络广告经营资格。”但是,出现在移动医疗APP中的广告,并不一定符合上述通告中的内容,这类APP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也让我们也无从得知,因为它们大都提供不出或者根本也不愿意提供出的广告合法的证据,而此类非法广告的植入无形中侵害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3.移动医疗APP所存问题的产生缘由分析
3.1立法滞后造成无法可依
关于移动医疗APP的监管问题,2011年美国FDA曾了一份针对这类问题的监管指导草案,这份草案是两年前出台草案的修改版,弥补了很多就草案中的矛盾与不足。而我国至今没有相关的指导草案,这就导致我国在移动医疗APP方面的法律规定几乎为空白。我国相关法律的滞后产生原因有很多。首先,移动医疗APP方面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新兴产业,而关于它的法律创建,在没有任何国内法律借鉴的条件下,需要经过很漫长和繁琐的立法过程;其次,移动医疗APP种类繁多,这导致立法部门很难制定出一部统一的法律来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来保证多方利益的平衡。最后,立法过程中的复杂步骤和过于冗杂的审议过程,也都远远跟不上医疗应用程序的发展速度,这势必会造成立法脱节的事实。
3.2移动医疗APP新兴产业发展深处困境
毋庸置疑,移动医疗APP产业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新兴产业。正是因为它的“新”,所以这类应用程序没有适合本国国情的相关借鉴。相关法律规定的立法尚且如此,发展与经营上亦不例外。移动医疗APP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影响,虽说是“热潮”,但是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其发展,因为很多研发者和商家就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打法律的“擦边球”让移动医疗APP获得更高的认识度和效益,这就导致移动医疗APP领域中乱象丛生。
笔者认为,造成移动医疗APP发展深处困境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扩张过快,市场竞争激烈。诚然,医疗类APP深受使用者的喜爱,它们给民众生活带来了质的改变。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移动医疗APP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目前已达数千款。计世资讯行业研究部最新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29.9亿元,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这种“井喷式”的增长趋势,难免形成同质化竞争,减少盈利空间;二是相关法律空白,缺少行业发展的必要秩序。秩序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因为缺少法律的必要管理和规定,导致移动医疗APP市场秩序的混乱,而这种混乱又形成了法律的“灰色”地带,使得相关法律难以及时有效创制,最终形成法律与秩序协调失衡的恶性循环;三是盈利模式单一,大都依赖植入性广告收入,服务质量不高,由此造成其盈利微薄,而发展资金的短缺,又让其很难扩大市场。
3.3“看病难,看病贵”顽疾的长期存在
我国目前医疗事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看病难,看病贵”。这是长期存在的一大顽疾,严重影响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以及医疗民生的发展。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我国的贫富差距较大,医疗资源不平均,许多生活水平较低的民众看不起病,不敢进医院看病,怕宰怕黑之现象十分普遍。其次,非法行医屡禁难绝,无证行医庸医害命。乱诊误诊害人骗钱。因此而丧生,致残的人难以准确数计。再次,医疗服务机构的散、乱、杂和各自为阵,造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闲置。重复建设又带来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这样就等于变相增加了就医资本。最后,医疗费用的居高不下,药品水分太多,医药购销腐败、医疗服务暗箱操作,医疗鉴定难以服人,都使医疗和保健成本难以下降。此外,医患关系的高度紧张,同样也是寻医问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我国医患关系不容乐观,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紧张,医患纠纷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医患纠纷1300万件,665万医护人员每人平均每年两件,医疗事故近万件,提起诉讼近6万件。基于此,“看病难,看病贵”顽疾的长期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移动医疗APP的产生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和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象,有效避免了医患见面,产生冲突的情况。但移动医疗APP并不能通过此种技术革新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
3.4“九龙治水”僵局的亘古不化
所谓“九龙治水”,就是一件事由多个人或多个部门管理,结果一人一个意见,谁也管不好。当前涉及到移动医疗APP监管的部门繁多。比如,药品类移动APP一定会涉及到药品的应用,那么就会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监督。而医疗APP又是有关于医疗卫生健康的应用程序,也会有卫监局的监督。而移动医疗APP中的广告又要受到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监督。对于欺诈医疗消费和销售假冒伪劣药品,又涉及到公安部门的监管,然而,监督主体的多元反而容易导致监督力度和幅度的下降。监督主体之间同样会出现彼此不能协调统一,所作行政行为冲突重叠,缺少合理的分工,都必将造成移动医疗APP运行监管秩序的混乱,多重监管甚至会异化为“无人监管”的僵局。
3.5政府权威科普宣传的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健康科普教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民众对于医疗、养生和保健宣传缺乏自主判断和鉴别能力,容易被别有用心的移动医疗、养生和保健APP误导。与此同时,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观念,指引着我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民众对医疗、养生和保健信息选择和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媒体。加之,“看病难、看病贵”的客观现状,许多病人希望降低医疗的花费,最好不去医院看病,或者不吃药、少吃药来消除疾病。特别是那些离退休老人,病痛增多,加上儿女工作忙,不得已要自我寻医觅药,极容易被各种医疗、养生和保健APP的骗术所诱,纷纷盲目听从各种“伪科学”知识,购买各种养生保健产品和器材导致既被骗取钱财又伤身。由此可见,当前民众养生保健知识的匮乏,也在很大层面上折射出了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苍白甚至空白,被“伪专家”们占据了普及科学医疗、养生和保健医学知识的阵地。
4.解决移动医疗APP运营现状的对策思考
慈继伟教授曾在《正义的两面性》一书中写到:“如果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非正义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者制裁,其他本来具有正义愿望的人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效仿这些行为,乃至造成非正义行为的泛滥。”如今,移动医疗APP中的种种乱象,正在逐渐侵蚀着我们捍卫民众生命健康和营造国家正常养生保健公共秩序的正义。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多杆齐下,综合运行法律、行政、技术和行业自律等手段及时、有效地打击当前某些不良机构和伪专家换套“马甲”抢占移动医疗APP这一新媒体,使之变为“伪养生阵地”,利用新媒体进行虚假、错误医疗、养生保健信息的传播和提供假冒、伪劣乃至欺诈的药品、保健产品和医疗服务,引导移动医疗APP市场朝着良性合作和有序互动的方向发展。
4.1借鉴美国监管经验,及时出台相关监管法律
2011年7月,美国FDA了一份针对移动医疗APP的监管指导草案。虽然这个两年前出台的监管指导草案饱受争议,但是它仍然对早期混乱的移动医疗APP市场产生了很好的监管作用。其中,我们最应该借鉴的就是美国对包括移动医疗APP在内的医疗设备风险的三级监管系统(arisk-based three-tier system)。一级风险设备(Class Idevices)的健康风险最低,一般来说入市前无须进行额外审查。二级风险设备(Class II devices)的健康风险程度为中级,设备生产商需要向美国FDA提交一份产品入市前的风险量级声明。三级风险设备(ClassIII devices)的健康风险程度最高,此类产品在入市前需要走复杂且昂贵的市场准入程序,设备生产商须要提交“入市前批准申请”(Premarket approval Application, PAA),向美国FDA提供相关临床数据。
2013年FDA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或App开发商了最终版指南。该指南介绍了FDA针对移动医疗App的监管方法。具体而言:
首先,对于那些风险较小的绝大多数移动医疗App,FDA拟行使执法自由裁量权,这意味着它不会强制按照联邦药品与化妆品法案执行。FDA拟将其监管主要集中于那些非正常运行时会对病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移动医疗App。
其次,FDA针对移动医疗App的相关政策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同时,也鼓励创新。目前市场上的移动医疗App可以实现很多功能,如诊断心律失常,将智能手机变为移动超声设备,或具有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应用的血糖仪的“中央命令器”功能等。移动App有可能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它允许医生在传统的医疗场所之外,对存在生命危险的病人进行诊断,帮助消费者管理自己的健康,而且无论何时何地均能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
FDA对移动医疗App的监管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拟作为受管制医疗设备的配件──例如,允许医疗保健专业人员通过查看储存在智能手机或移动平板电脑上的图片归档和通讯系统(PACS)上的医疗图片做出具体诊断的应用程序;二是将移动平台变成受管制的医疗设备──假如病人心脏病发作,应用程序可将智能手机变成心电图机,以检测病人的心律失常。审查时,FDA将使用与其他医疗设备相同的监管标准和根据使用风险的方法对移动医疗App进行评估。FDA并没有对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销售及普通消费者的使用进行监管,也没对移动医疗App分销商如“iTunes App商店”或“谷歌播放商店”等进行监管。自2011年7月指南草案以来,FDA收到了130余条评论,绝大多数回应者支持FDA对移动医疗App进行有针对性的基于风险的监管。美国FDA一直力争做到平衡,只有当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移动医疗App运行不正常时,FDA才对它进行审查。而且,FDA为移动医疗App开发商制定了明确的政策,以便支持这些重要产品的持续发展。在过去的10年里,FDA清除了约100个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其中大约有40个移动医疗应用程序是在前两年清除的。借鉴美国监管经验,我们也可以采取一种平衡的监管方式:
首先,CFDA应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明确规定,CFDA对低风险的移动医疗app的监管享有自由量裁权(即若某移动医疗APP被认定为低风险,则CFDA有权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对其进行入市前的审查批准);针对较高风险的移动医疗APP,CFDA应制定明确、具体的监管指导方案,以维持移动医疗APP市场的秩序。
其次,在规范医疗行为方面,我国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办法”等,但并未对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及诊断途径做出明确规定。因此,用户在医疗APP上获得的处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误诊等问题,用户将维权困难。我国宜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的方式,对移动医疗产业的审查、备案、医生资质、医疗纠纷处理、消费者维权等问题予以明确、细致的规定,改变移动医疗产业野蛮生长、鱼龙混杂的现状,最大程度发挥移动医疗产业的积极作用。为规范远程医疗服务,各级卫生部门和各地医院应当认真贯彻执行2014年9月国家卫计委下发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进行远程医疗必须由医疗机构对医疗机构,要求进行远程医疗的医生必须在本单位进行。远程医疗服务是一方医疗机构邀请其他医疗机构,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医师必须在所在医疗机构进行远程医疗。通过此规定,让医师一定是在所在医疗机构里进行远程医疗服务,那么,法律责任主体就是医师所在的医疗机构。
4.2明确各个监督主体的职责
“九龙治水”的监管模式肯定是行不通。所以,我们需要更加明晰各个部门的职责,保证职责的合理性和有序性,提高监督机制的效率,避免监督主体职责的重合与矛盾。CFDA应该尽快成立软件办公室(Office ofSoftware),同已有的体外诊断办公室(Office ofIn Vitro Diagnostics, OIVD)协同合作。体外诊断办公室提升了FDA在体外诊断技术方面的专业性;同理,软件办公室也可能会有相似的功效,保证CFDA能够贯彻落实医疗“软件”监管条例。这样一来,多方监督主体共同合作,协调一致,并且有专门负责移动医疗APP事务的相关部门,使得移动医疗市场秩序受到多方的牵制,形成有序安全的交易市场。
4.3构建专业人士资质审查机制
随着移动医疗APP的“热度”不断上升,应用程序平台中“专家”层出不穷,大多都很积极的回答咨询者的问题,但是,有不少患者发现“专家”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引发了公众和医学专家质疑。因为移动医疗APP的依附网络的特性,它是虚拟的凭借,这些专家所说是否有科学的依据,他们的身份是否真实,不容人不怀疑。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建立专家资质审查机制,只有审核合格的具有相关资质的人才可以向公众推广相关的知识,回答患者的提问,才有资格应用这类程序软件平台为别人进行诊治,以免误导民众,走入误区。我们无法知道给我们治病的“专家”是何许人物,因此,广大的应用者需要一个专门的机制来为他们的安全把关,通过合法渠道,取得在线专家的执业医师执照或者其他相关证件出示给咨询者。我们需要一个平台来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一个真实的联系,让使用者有途径去维护自己的知情权,对于网络医生要严格把关,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保证专家的专业性和真实性,也保护我们使用网络看病就医的安全。
4.4构建基于移动医疗APP所引发纠纷的处理机制
医疗纠纷往往是伴随着医疗事故,医疗过错而产生的,在处理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确定。医疗事故鉴定要遵循相应的程序,医疗事故赔偿也应按照相应的标准,多了解医疗纠纷方面的问题,有一定医疗纠纷方面的知识,才能在面临医疗纠纷时游刃有余,维护权益。这也就需要我们尽快建立一个基于移动医疗APP所引发纠纷的处理机制,培养专业性人才来服务于这个领域。这类机制要体现出解决移动医疗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纠纷的分析,方便使用者有效维权。
4.5构建就医用药科普机制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呼吁,应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设立“安全用药日”、开通健康频道等,加大用药安全的宣传力度。设立“安全用药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七成家庭存在自我用药不当问题,有近半数消费者不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有调查显示,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聋哑学校中,70%的儿童是由于小时候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安全用药情况在我国不容乐观。正是因为这种对药品以及一些基本医疗常识的缺乏,才促进了移动医疗APP的产生,进而对它产生很强的依赖性以及盲目的信任。许多迹象表明,公众科学用药知识和医疗常识的匮乏,盲目、过度、错误等不合理用药行为,是导致移动医疗纠纷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过于听信“专家”的意见,很容易上当受骗。
关键词:群桩横竖向作用力群桩效应系数
中图分类号:TU473文献标识码: A
桩基础凭借着其承载力高、受力合理 、安全可靠的优点,在基础工程中得到 了广泛地应用。鉴于此,对桩基础承载力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总结前人对群桩的破坏机理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分析群桩效应的影响因素,指出横竖向作用力下群桩效应系数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可以清晰罗列出已有研究成果,也可以分析有横竖向力共同作用的群桩承载力,而不是单一的对只受横向或者竖向力的桩群的研究。
1群桩效应的影响因素
制约群桩效应的主要因素,一是群桩自身的几何特征,包括承台的设置方式、桩距、桩长及桩长与承台宽度比、桩的排列形式、桩数;二是桩侧与桩端的土性、土层分布和成桩工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土质,一般说来 ,土的内摩擦角较小时,土中应力扩散角也相应较小。土中应力在纵向上的影响加剧,而在横向上的影响则减弱 。但试验表明,土的类型和密度与群桩效应系数无明显关系。
桩距、桩数的影响,随着桩距的增加群桩效应的影响在减弱 ,美国《钻孔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以及德国《大口径钻孔灌注桩规范》都规定 ,当沿荷载方向的桩距大于 8D时,不考虑群桩效应。群桩效应还受到桩数的影响,桩数越多,群桩沉降越大,其沉降增幅也越大;桩数越少,其沉降越小。
桩身位移的影响,以前学者们认为群桩效应受到入土深度的影响,桩间土体松动,产生较大的群桩效应;在地基的深层,虽然荷载较大,但是由外荷载引起的变形较小,产生较小的群桩效应。尤其埋深在大于 10倍的桩径以上 ,在工程上往往可以忽略。
伴随着桩长的增加 ,群桩中桩与桩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严重,群桩效应也就得到相应地加强 ,群桩中基桩的极限承载力下降。
桩顶边界条件的影响,由于试验数据的局限性,还不可能评估桩顶的约束条件的影响,研究得很不够。
2群桩效应系数计算方法
大多数的工程实际中,往往是群桩和承台共同承担水平荷载。对此,研究群桩问题需首先应回答如下两个问题:(1)确定桩一土相互作用对群桩工作影响的折减系数,(2)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如何在各桩中分配。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群桩的分析方法主要为:
(1)p一y折减系数法:P一y折减系数法这种方法包括p一因子法和群桩效应系数法,通过对单桩p一y曲线法考虑一个经验修正系数得到的。
(2)弹性理论法:类似于单桩的弹性法,但研究群桩时,研究对象为三维、线性弹性连续体,还需将桩一土相互作用的弹性影响系数考虑进去,这些系数反映由于群桩中相邻桩移动导致桩自身水平位移和转角的变化。
(3)混合方法:它是一种非线性p一y曲线法和弹性理论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利用p一y曲线法模拟每根桩周围由于“遮蔽效应”引起的土位移变化部分,利用弹性理论法近似桩一土相互作用效应。
(4)有限元法:有限元法的适用范围相当大,对桩、承台、土、甚至上部结构,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本构模型模拟。群桩程序中用三维的两节点的梁单元模拟桩,9节点的壳单元模拟承台。桩一土相互作用面常用界面单元来模拟。众多有限元分析中,有各种各样土的应力一应变关系模拟方法。
3小结
本文通过对群桩效应承载力的分析总结,可以看出,计算群桩效率的方法越来越精确,但都存在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特别是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分析。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时代,有限元法有绝对的优势,但前面的理论是基础。刚度相同的单多桩比较,群桩在地震和撞裂破坏后都有应力重分布,较单桩更有优势,故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MatsH~und,AbresL.Speed Choic einRelation to speed Limitand Inlfuences firm Othre Drivers[J].Transportatino ResearchPartF,2OOO (3):39—51.
[2] AhlinFJ.Anhvestigion nitothe Cnosistency0fDriverspeedChoiec[R].D甲 ofCivil eeriIlg,University0fToronto,1979.
[3] AbersL,Imsm L,GladA,Beilinsno L.ObservedVehiclespeedand DriversPerceived SpeedofOthers[J] .App|ide Psydmlogy,nA Inter-naitonalReview,1997,46 (3):287—302.
[4] FildesB,RumboldG, elliJ1gA.speedUc~llviorandDriversAttinde toSpeeding[R],MomshUinversity,R印0rtNo16,1991.
[5]J H.G.Poulos&E.H.Davis.PileFoundaiton.Analysisand Design,John.Wiley.AndSom,1980.
[6] D.D.LionandJ.Pemien:桩基的数学模拟[J].水运工程,桩基工程数值计算法专辑,1980.
[7] 冯康,数值计算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78.
[8] 何光春 .群桩情况下粘土中横向受荷桩 P—Y曲线的研究 ,河海大学硕士论文 ,1988.
[9] 王惠初.利用 P—Y曲线计算横向受荷桩的内力和位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85,10.
[10] 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11]钱家欢·土工原理与计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6·
[12]李同春,李淼,温召旺,等·局部非协调网格在高拱坝应力分析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 2003, 31(1)·
[13]汤斌,陈晓平·群桩效应有限元分析[J]·岩土力学, 2005, 26(2)·
[14]周建·群桩挤土的数值模拟[J]·同济大学学报, 2000, 28(6)·
[15]段文峰·竖向荷载作用下桩—土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 19(1)·
[16]韩云山.垂直荷载下桩基夹持作用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 2005, 27(4)·
[17] 吴恒立.计算推力桩的计算综合刚度原理和双参数法.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18] 袁聚云等,基础工程设计原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19] 王金安 等.岩土工程数值计算方法实用教程[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20] 赵志绪,地下与基础工程百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1] 左明麒,桩基础工程设计施工检测,铁道出版社,1996.
[22] 史佩栋,实用桩基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3] 胡人礼,桥梁桩基础分析和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66~70.
[24] 杨克己.实用桩基工程[M].北京:人 民交通出版社 ,2001.
[25] 邓建辉,层状地基上桩筏基础的分析方法及其布桩优化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26] 刘金砺.建筑桩基础设计与计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27] 韩煊 ,张乃瑞.北京地区群桩基础荷载传递特性的现场测试研究.岩土工程学报 ,2005.
[28] 朱百里,计算土力学,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90:83~85.
【论文摘要】结构成本是整个设计阶段成本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因为结构成本往往因为规划和设计管理的好坏出现非常大的波动。本文探讨了结构设计优化对成本控制的作用。
如何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是每一个房地产企业关注的问题。结构成本是整个设计阶段成本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因为结构成本往往因为规划和设计管理的好坏出现非常大的波动,可以这样说,建设项目前期的设计阶段(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影响整个项目投资的可能性在80%以上。其中,结构成本占到建安成本的40%至60%。很多建筑结构设计做的并不精细。通过降低成本以求提高经济效益是房地产行业共同追求和努力的目标之
一,而结构成本的控制是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
在整个结构成本管理控制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点:⑴做好事前控制。这是整个结构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⑵设计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设计过程中必须控制好的关键环节,严格按照设计流程做好精细化设计。⑶设计过程中适时、适当的引入外部资源。聘请专业化的设计顾问公司,全过程的进行工程设计的管理和结构成本的控制,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结构设计不仅能给房地产公司降低工程成本,更可以给房地产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
1.结构的设计优化并不是单纯的挑毛病
而是通过交流、沟通,找到更为合理、经济的设计,从而在满足各种规范的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杜绝不必要的浪费,做好成本控制。结构设计的优化是在充分尊重原设计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优化的过程,互相学习,也有利于提高设计院结构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某项目2栋13层与23层相连建筑、2栋30-33层建筑、5栋9-13层建筑,共9栋。场地附近有一条河流,地下水位较高。场地土质较软,表层4米深度内有部分淤泥质土,地下室底板下土的承载力为160kpa,在17米至22米处有密实的粉沙层,在37-55米处有密实的沙层。基岩埋藏很深。6度抗震、基本风压0.45。本项目对回款的周期要求较高。
本项目地下室的布置思路:采用一层大地下室 9栋高度和层数相差较大的建筑连为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的大型地下车库。优点:交通及停车,小区的物业管理,地下室外墙的数量。但缺点也是明显的,一是导致地下室结构的超长,再就是各栋建筑单位的不均匀的沉降。
为此,对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地下室结构超长的解决办法是:⑴结构后浇带的设置——费用、间距、封闭时间、施工便利性;⑵混凝土膨胀外加剂的使用——数量、费用、位置;⑶构造配筋的适当增加—— 数量、费用、位置。其次,各栋建筑物的沉降差以及主体建筑物与地库间的沉降差解决方式是:依照当地的基础设计经验,⑴9-15层建筑通常采用预制方桩基础,以粉砂层作为持力层,桩长约17米,摩擦型桩;⑵18层以上建筑通常采用钻孔桩基础,以砂层作为持力层,桩长约45-50米,摩擦型桩;⑶12层建筑物采用无桩筏板基础有过成功的案例,按程序计算沉降有15cm,实际观测仅4cm在无锡观测到的建筑物最大沉降不超过 6cm。
2.优化结构设计是对结构设计进行深化、调整、改善与提高
也就是对结构设计进行再加工的过程。结构设计的优化,不是以牺牲结构安全度和抗震性能来求得经济效益的,相反经过设计优化的工程,结构布置更为合理、差错更少、用料更省、结构更安全。某高层写字楼,结构高度90.30米,地上24层,地下二层,抗震设防类别丙类,七度抗震设防,结构形式为框架核心筒体系,基础形式为平板式筏基,建筑面积约2万平米。结构设计优化的主要内容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楼层楼盖体系的结构设计,二是核心筒的尺寸及墙厚,三是平板式筏基的板厚和有关构造。设计优化时对其它一些结构设计细节也给与了一定关注。经优化结构设计后,仅前述三个主要方面,可比原设计节约混凝土在2000m3以上,钢筋约70吨。通过结构设计优化,在节约结构造价的同时,使结构自重减小了约40000kn,相当于40kn/m2,约为两层半楼房的重量。从而大大增加了竖向结构构件和基础的安全度,减小了地震力,提高了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构设计优化达到了提高项目技术和经济双重效益的目的。
又如:某工程9栋住宅,其中3栋18层、 3栋22层、 3栋28层、采用大地下室连接为一,土质情况:25m深度内,土层较松,桩侧摩阻力为15-30 kpa,越向下土层越密实,桩侧摩阻力逐渐增加为50-70 kpa,38米以下各层桩端阻力均较小,为1500-2500kpa。
原基础方案按当地的习惯做法及地勘报告建议:18及22层建筑选8-1层作持力层,桩长为40米,28层建筑选8-2层作持力层,桩长为50米。
选择方案:一是全部选用50米长的ф500及ф600 的预应力管桩!二是节省工程造价 (桩的性价比、承台的尺寸);三是进一步降低建筑物的沉降差及沉降值;四是方便施工管理,提高桩基检测的效率,降低检测成本。
对于ф500管桩,当桩长由40米增加到50米时(增长25%),其单桩承载力由1435kn增加至2080kn (增大45%),单位桩长的性价比大幅提高80%!
3.施工图审查与结构设计优化并不矛盾
它们的着眼点不同、侧重面不同,施工图审查并没有义务审查设计的经济性,而结构设计优化的目的之一是控制成本、并使设计更加合理。当然,结构设计优化的结果也必须通过施工图审查。某3+1层建筑,4层住宅,半地下室,淤泥质土,厚度约为18米,承载力为70kpa。在32-40米处有较好的沙层,可做桩基持力层,此时ф300 的预应力管桩承载力为600kn。
原基础方案:筏板基础;8米长的水泥搅拌桩加连接梁形成复合地基 + 止水筏板;长度为35米的ф300 预应力管桩,一柱一桩 + 止水筏板;预应力管桩方案最经济(便宜16%)!最安全!较搅拌桩施工周期短!
优化设计后,方案调整为:±0.00 标高的取值,地下室的埋深:——对支护、土方、水浮力、抗拔桩的影响;覆土厚度的控制:——地下室布局、景观的要求、管线的要求;地下水位高度的取值和应用:——抗浮设计水位和最低设计水位;
地下室底板的布置方案:
——承台间设基础梁加大板式结构
——桩承台兼柱帽的无梁筏板板结构
(造价相差20%-30%!)
结果:总共节省工程造价 3500 万元以上!
4.结构设计的优化工作不会影响设计、施工进度
可与设计同步进行。设计优化工作也可以按工程进度要求分阶段进行。某工程由共六幢高层建筑组成,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结构设计优化的主要内容是:桩基、剪力墙的布置和墙厚、楼层现浇板、地下车库的底板与顶板、地下室外墙、框架柱梁等。
工程结构设计优化后的经济效益:省去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计 360棵。基础筏板厚度减少,共计节约混凝土用量570m3,钢筋用量减少约220吨。地下室外墙、基础抗水板、顶板共节省混凝土用量约计2000m3,节约钢筋70吨。主楼现浇板节约混凝土超过1000m3。1#住宅楼减少剪力墙布置后,节约混凝土约400m3,钢筋约45吨。6#酒店经结构优化布置后,每层增加净高约150,减少了梁混凝土用量,梁柱钢筋用量减少约20吨。
经过上述粗略计算,整个工程经结构设计优化后,与原设计相比节约的直接费用在600万元以上。
总之,由于成本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想在不同的项目上应用同一种管理手段、方法进行成本管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在设计阶段对结构设计进行优化,从而降低成本,这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关键字】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房屋建筑地基质量的施工特点
保证房屋建筑地基质量的基础是要进行认真、科学的地址勘探工作,其特点如下:
对房屋地基的勘探要客观、准确
因为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址特点差异十分巨大,比如:同样是北方,东北主要是软黏的黑土,而西北沙土更多些。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房屋建筑施工前必须对当地的地质特点进行客观、科学、合理、准确的勘探,并及时记录真实的勘探结果,确保设计人员能全面了解要施工地区的实际土质条件。
2.对房屋整体施工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设计者要根据当地的特殊地质条件,结合房屋建筑要求,通过精确的计算、分析,合理选择施工方式、施工步骤和房屋结构,确保高质量房屋建筑的落成。建筑地基的设计工作是建筑整体施工的重要部分,地质勘查人员、设计人员和施工单位必须共同对地基设计的科学性、安全性、合理性做出会商。首先,勘查人员要对具体的地质构造、土压力做出准确判断和计算;设计人员根据勘查报告进行具体设计,并有权对勘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质疑,要求二次勘查;施工人员在建筑地基具体施工时,可根据具体施工时的进度、状况随时要求设计人员对房屋建筑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反思,对出现的问题共同协调解决。
二、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
1、地基基础的选型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如果地基的承载力足够,则基础的分布方式可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但由于土质或荷载的原因,需要采用满铺的片筏形基础。片筏基础有地基接触面广的优点,但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要高,基础的概念都是把集中荷载分散到地基上,使荷载不超过地基的长期承载能力。如果地基非常软弱,且建筑物较高的情况下,则需要采用片筏形基础,多数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墙、柱都可以用各自的基础分别支承在土地基上。
假设地基承载力不足,属于软土地基,必须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软弱地基系由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构成的地基,那么在勘查时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和土质泥沙,根据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案提供相应参数。在初步计算时最好计算房屋结构的大致重量,假设它均匀的分布在全部面积上,从而得到平均的荷载,可以和地基本身的承载力相比较,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大于4 倍的平均荷载值,则用单独基础可能比伐形基础更经济。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小于2 倍的平均荷载值,建议采用片筏基础,如果介于在二者之间,则用桩基。一般情况下采用桩基的情况较多。
2、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与措施
当地基土质为淤泥,上层土层又较薄时,应采取避免施工中对淤泥和淤泥土扰动的措施。如果是冲填土、建筑物垃圾废料,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均可利用作为持力层,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侵蚀性的工业度料等杂填土,未经处理不能作为持力层。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应综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
地基处理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确定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必要的测试,同时为施工质量提供相关依据。地基处理后,建筑地基变形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要求,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如果地基上欠固结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则选用适当的增强填土地基加固措施的施工工艺。
房屋基础处理方案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型式与功能要求,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相邻建筑基础情况,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以及地区抗震裂度等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基础型式。结合该房屋地基的实际情况,地基较差,荷载较大,为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同时满足地基沉降要求,可以采用桩基或人工处理地基,但人工挖孔桩适用于地下水位较深,而持力层以上无流动性淤泥质土者,因此采取桩基础作为建筑的基础比较理想。
三、常见建筑地基施工方法
1、强夯法
在采用强夯法时,首先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定位。在操作上,应由施工单位试夯,确定夯点布置图,并逐一测放夯点位置。在进行强夯前,事先要用推土机预压2 遍,才能保证场地平整,再对场地高程进行测量,夯点布置测量放线控制确定点。如果遇到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则使用降低地下水水位的策略。或在表面铺设0.5~ 2.0 m厚的砂石垫层或中粗砂,从而有效防止施工设备以及基础下陷和减小夯实带来的超孔隙水压力。
此外,要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坚持以一边夯向另一边或以边缘夯向中央的顺序。在处理地基时先夯实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并进行放线定位后即可接着进行下一次夯击。一般来说,强夯法的加固是顺序是:先深后浅,也就是先加固深层土,然后加固中层土,再加固表层土。在夯完一遍后,通常要以低能量再满夯一遍,假如条件允许,用小型夯锤击为最佳。另外,在夯击时必须要按照试验确定的实验数据,落锤应保持平衡,保证夯位准确,但是如果夯击坑内有积水的现象,必须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如果夯击地段含水量过大,先要铺一层砂石,然后再进行夯击。每一遍夯击完成之后,都要用周围的土或新土将夯击坑填平,再开始下一遍夯击。
2、注浆法
当采用注浆法进行施工时,是硅化加固了的土层,通常要保留厚度约为1 m的不加固土层,以防止浆液上冒,必要时还要打灰土层或夯填素土。在一般情况下,灌注时浆液的压力
应控制在0.2~ 0.4 MPa(始)和0.8~ 1.0MPa(终)的范围内。对于土的加固程序:一般要坚持自上而下的原则,但是如果越往下土的渗透系数越大,则应改为自下而上。此外,还要经常抽查浆液里的配比和性能指标、孔径、注浆孔位、孔深注浆的压力值要求等,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审核。除此之外,还要及时在编好号的孔位平面图上对已注浆孔标记并且注明钻孔日期。在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漏孔的情况,如果出现问题,必须立即停止注浆并查找原因,调整注浆参数。
结语
施工技术的措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成本。在实际施工中应该结合工程的气候条件、工程结构状况、工期紧迫程度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对策,才能有效地应对施工问题,保证工程的进度及工程质量。如果不提前做好应急对策,以及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流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洪海平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期刊论文]-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3)
[2]蔡志锋;纵岗;丁伟;赵良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01)
[3]丛岩地基处理与基础施工的主要内容分析[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3)
[4] 刘贤智;地基基础工程的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10 年03 期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施工;技术特点
Abstract: the basic construc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has a decisive influence on the whole building. Goo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i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emise, also is the key to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projects. The article on high-rise building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related discussion.
Keywords: high building;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层建筑基础施工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包括多个方面,比如支护结构、连续墙、大体浇混凝土工程等等。要完成高质量的基础工程施工,就需要对各部分的工程进行了解,正确合理的组织施工工作。下文将主要对地下连续墙和大体混凝土施工进行探讨。
一、地下连续墙的施工
(一)地下连续墙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地下连续墙有不同的分类:
(1)按成墙方式有三种:桩柱式、槽板式和组合式。
(2)按墙的用途进行分类,有防渗墙、临时挡土墙、永久挡土(承重)墙和作为基础用的地下连续墙。
(3)按墙体材料进行分类,有后张预应力地下连续墙、钢筋混凝土墙、泥浆槽墙、固化灰浆墙、自硬泥浆墙、预制墙、塑性混凝土墙、钢制地下连续墙。
(4)按开挖情况,则可以分为地下连续墙(开挖)和地下防渗墙(不开挖)。
地下连续墙在高层建筑基础工程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1)在施工情况下其振动小、噪声低,墙体刚度大、墙体厚度大,用于基坑开挖时,能够承受土压力,是深基坑支护工程中重要的挡土支护结构。
(2)防渗性能好、可以贴近施工。连续墙的施工几乎可以说是不渗水的,同时,可以在距离楼房外100mm的地方建成地下连续墙。
(3)适用性强。可以在多种地基条件使用。从实践经验上看,地下连续墙运用于地基,有很广的范围,无论是软弱的冲积地层,还是中硬的地层、密实的沙砾层,都可以建造地下连续墙。
(二)地下连续墙施工
(1)施工前准备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进行连续墙施工的必要前提。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地下连续墙设计和施工之前,都要现场情况和地质、水文等情况进行出发的调查和了解,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因为,从实践经验上看,事先是否对水文、地质情况有全面、正确的了解,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着地下连续墙的设计、施工和完工后的使用性能。所以,在施工开始前,有必要对地质进行勘探,结合工程情况、挖槽长度、地形起伏等正确确定钻孔位置,钻孔深度必须要超过地下连续墙的设计深度。收集有关地下水的资料,是在地质勘探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个内容,比如地下水位及水位变化情况、地下水流动速度、承压水层的分布与压力大小等等。
(2)地下连续墙施工
①修筑导墙
在连续墙挖槽之前需要修筑导墙,其是地下修筑的临时结构,在挖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的导墙的施工顺序为:平整场地测量定位挖槽及处理弃土绑扎钢筋支模板浇注混凝土拆模并设置横撑导墙外侧回填土。如果施工工地的表土较好,在导墙施工过程中,能够保持外侧土壁垂直自立时,那就可利用土壁代替模板,防止回填土,避免槽外地表水渗入槽内。但是,如果施工现场的表土开挖后,其外侧的土壁不能垂直自立,那就需要在外侧设立模板。
②泥浆准备
泥浆的作用是多样的,不仅能够护壁,还能携渣、钻头、冷却钻头、减少钻进阻力等。而地下连续墙的深槽,就是在泥浆护壁下进行挖掘的。
③挖槽
地下连续墙施工中的关键工序是挖槽。正因为如此,挖槽约占地下连续墙工期的一半,所以如果要缩短工期,提高挖槽的效率是关键。同时,因为槽壁形状基本上决定了墙体外形,因此挖槽的精度又是保证地下连续墙质量关键因素之一。
④成墙施工
成墙施工包括四个部分:钢筋笼加工、钢筋笼吊放、混凝土浇注、槽段间墙的接头。钢筋笼是根据地下连续墙墙体配筋图和单元槽段的划分,来选择制作的。通常情况下,钢筋笼都是按单元槽段做成一个整体的。如果地下连续墙由于种种原因,需要分段制作,接头必须要用绑条焊接。而钢筋笼吊放为了防止在此过程中钢筋笼出现不能恢复的变形,同时也为了保证吊运工作的顺利开展,钢筋笼的起吊、运输和吊放必须要周密地制定施工方案。为了保证吊运的安全,通常的钢筋笼起吊,都是应用横吊粱或吊架,吊点布置和起吊方式要防止起吊时引起钢筋笼变形。
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在高层建筑工程实践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是较为常见的。因为这些结构体积大、整体性要求高,所以是不能留置施工缝的。因此,施工人员应该要慎重地组织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避免现质量事故的出现。
(一)混凝土的浇筑
(1)浇筑方法
当前,斜面分层浇筑是大体积混凝的主要施工方式,通常为400~500mm一层。施工人员在这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各层的工程量和浇捣速度,通过相关的计算公式和原理,准确计算出混凝土输出量,这主要是为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的衔接时间,能够在初凝前完成。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上层混凝土振捣时,一定要把振动棒插入下层表面下50mm左右,以保证上下层连成一体。
(2)浇捣一般要求
首先,混凝土的自由倾落高度,一定要控制在2m以内,否则就必须采用串筒、溜槽,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混凝土不发生离析现象。
其次,在施工中要保证振动棒快插慢拔,插点布置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应遗漏。泵送混凝土浇筑应备足够的振动机械和人员。
再次,为保证质量,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必须要定期检查模板、钢筋和埋件,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此外,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基础梁和板不能同时连续浇注,在水平交接时,应适当间歇l-2h,等到混凝土沉实再继续浇捣,避免“吊脚”现象的发生。
(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综合措施
在大体混凝土施工中,在温度应力作用下的可能会产生裂缝,主要有表面裂缝和贯穿裂缝。如果温度梯度达到一定程度,表面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就可能造成混凝土表面裂缝。而当降温收缩产生的拉应力较大时,就可能在混凝土中心部位,产生较高拉应力区,当混凝土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此龄期的抗拉强度,那么大体积混凝土就可能会产生贯穿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综合措施:
(1)降低浇注温度及硬化过程中的混凝土温度
通过混凝土原材料的预冷却,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浇注温度,也可以有效的削弱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同时减少最高温度与稳定温度之间的差值,最终可以把混凝土内的温度变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避免产生裂缝。
(2)提高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
要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就必须要选择正确的粗骨料,严格控制其含泥量,一般不能大于1.5%;加强混凝土的振捣,一般可以通过二次投料法及二次振捣法,来加强早期养护,提高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尽可能的避免收缩变形。
(3)改善约束条件,削减温度应力
在浇注大体积混凝土时,采取分层或分块浇注。在这过程中,要合理地设置水平或垂直施工缝,降低约束程度,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每次浇注长度的蓄热量,避免水化热的积聚,减少温度应力。
三、结束语
总之,高层建筑基础施工技术关系到基础工程的质量,对整个工程的顺利开展有重要的影响。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作业时,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同时要结合工程实践,结合施工经验,采取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保证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会议论文. 厚层粘性土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基础沉降不同计算方法与实测对比分析. 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2006
[2].张宁.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沉降和桩顶反力调均分析.建筑建材, 2009
关键词:高层建筑;主楼;裙楼;整体基础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一、高层建筑主楼和裙房基础整体性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主楼和裙楼两者之间的基础整体设计,目前比较侧重于两者采取基础不同形式,主楼和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事实上,由于高层建筑的裙房和主楼两者之间荷载以及结构刚度相差悬殊,两者之间必定会存在一定量沉降差,若对其沉降差处理不当必定会造成两者的结构与基础出现开裂而影响结构安全与使用要求。因此,裙房和主楼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设法减少两者之间的沉降差,对于确保主楼和裙房基础的整体设计十分重要。高层建筑的主楼和裙房两者基础采取整体设计,须具备以下几个可行性条件:
1、主楼和裙房基础采取整体设计可行性关键是选取合理的基础沉降计算分析以及合理计算出主楼和裙房之间的沉降差,结合该地区可靠的沉降数据,合理选取两者之间的整体基础方案,设置有效的过渡形式。
2、设法减小主楼和裙房之间的沉降差,通过增加主楼沉降量的同时减小裙房沉降量。如主楼采取轻质材料,以减小主楼的整体重量,同时对主楼采取补偿式基础形式,以减小主楼的沉降量;而对于裙房来说,则应提高其基础的柔性如可采取独立基础形式,以增加裙房的沉降量。
3、如果经准确计算的确裙房和主楼之间的沉降差不能满足两者基础的整体设计,则可通过考虑两者的施工顺序来减小两者沉降差,如先采取主楼施工,让其沉降预先进行,通过设置后浇带来实现,同时加强裙房和主楼两者的沉降观测,对后浇带的高度以及层数进行科学决策。
二、高层建筑主楼和裙房基础整体性设计
1、基础整体性分析
对于高层建筑主楼和裙房基础的整体性设计时所采取的结构分析适宜采用子结构法,该分析方法能准确反映整体性基础的上部结构的荷载和刚度的凝聚过程,该方法把整体性基础的上部结构的荷载和刚度的凝聚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主楼结构的荷载和结构刚度凝聚到裙房板顶面;第二阶段为考虑到主楼结构刚度的裙房荷载和刚度凝聚到整体式基础顶面;然后再对基础简化为梁、板、筏,再进行结构分析。
2、主楼和裙房的结构和基础形式设计
当高层建筑的主楼和裙房基础采取整体性设计,即采取基础不设缝设计,可采取如下设计措施:尽可能对于建筑平面布置采取简单形式,如果对于建筑体型较为复杂的,则应采取加强结构整体性的方案。对于主楼结构尽可能采取轻型材料,以有效地减小主楼建筑物的自重荷载。应当把主楼和裙房基础分别设置在不同土层上,主楼结构的基础持力层应设置在低压缩性的土层,对于裙房的基础持力层则应设置在中压缩性土层,从而减小两者之间的沉降差。对于裙房面积较小的情况,则可把裙房直接悬挑在主楼基础上。主楼和裙房基础采取不同形式,例如主楼基础采取桩箱基础或箱基外挑,以有效地扩大基础底面积,从而降低地基附加应力,最终减小沉降差。对于场地地基条件良好,而且沉降差不大,或者建筑在使用上没有特殊要求,则主楼和裙房同时采取筏基或者箱基。
3、采取灵活的布桩形式
对于带有裙房的高层建筑的基础工作状态来说,基础的平均沉降值越大,对于主楼与裙房的相互影响越大,从而导致主楼和裙房两者的基础“对倾”性概率增大。因此必须控制高层建筑中主楼和裙房两者的平均沉降。工程实践上通常采取长桩基础的高层建筑沉降较小,同时再通过合理调整主楼和裙房的桩长、承载力与桩间距,可有效控制主楼和裙房的差异沉降,从而在满足构造、冲切以及刚度等前提下,减少基础底板的内力。
4、基础沉降计算
主楼和裙房整体性基础沉降计算采取共同作用方法进行,先把主楼和裙房考虑沉降缝进行沉降计算,结合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预估主楼和裙房基础的沉降差;再把主楼和裙房不考虑沉降缝进行基础整体性计算,在所预估的沉降差前提下,预估整体式基础的整体挠曲和对应的基础应力。对于主楼和裙房两者基础的沉降差在1.5‰-3.0‰范围内,其基础整体挠曲通常在0.33‰内,这时主楼和裙房可以采取整体式基础并且同时施工。对于预估沉降差较大而且两者基础的相对倾斜较大的,则可采用设置后浇带的方式而不设缝。这时由于采取后浇带施工,应当给出后浇带合理的施工流程,以减小建筑物的后期沉降。
三、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楼的整体基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主、裙房之间差异沉降的准确预测,地区性持久观察与经历效年的分析研究结果的积累,采用高质量、高可靠度的现场与试验数据,结合计算分析,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必不可少的。
2、基本设计原则是尽可能减少主楼的重量和沉降量(例如采用轻质材料、采用补偿式基础和桩基),同时在不导致破裂的前提下提高裙房基础的柔性,甚至可能采用独立基础。但应指出的是,即使基底附加压力为负值,其沉降仍不能忽略不计。
3、采取和不断改进主、裙房之间的连接的有效形式,使之保持整体性,满足较高的抗震要求。又允许承受可能产生的后期沉降差。
4、主楼应先行施工,让沉降尽可能预先发生,设计良好的后浇带,并精心观察与施工。
5、在中密至密实地基上较有可能将沉降差调整到较小的范围(一般在3cm以内)。在软土地区,沉降计算的准确程度一般较低,完工的长期沉降量较大,预测更困难,故在软土地区应慎重采用。这也对软土地区沉降观测、计算和其可靠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此外,对高烈度区也应慎重采用,分析中应考虑地震可能产生的地基永久变形。
6、建筑平面体形。从抗震设计考虑,裙房的结构刚度与高层主楼的结构刚度相比显然悬殊的,如果裙房在主楼一侧伸出较长,在地震作用下,由于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偏心距较大,扭转影响较大。因此,设不设变形缝必须根据建筑平面情况区别对待。
7、地基土质,由于高层主楼与群发的基础附加压力相差较大,基础差异沉降是显然的。为此把基础埋置在不同土层,采取不同基础形式或高层主楼采用桩基,是差异沉降减小。
8、为减少上部结构由于高低层之间基础差异沉降引起的内力,裙房在与主楼连接的一跨梁线刚度应尽量小。
结束语
高层建筑主楼和裙房之间的不均匀沉降采取沉降缝的措施以逐渐变得不现实,相反高层建筑主楼和裙房两者基础的沉降差在可控制值内采取整体性设计而不设置沉降缝以及不留后浇带因其有很大的优势,可预测其将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中。而如果预估沉降差较大,则可采用设置后浇带的方式同样可应用到基础的整体性设计而不设缝。但没有经过严谨的基础选型以及主楼和裙房之间的基础沉降差计算而一味追求基础的整体性谁,这将导致工程实践结果不尽人意,同时还会给结构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高层建筑主楼和裙房基础的整体性设计应当建立在科学的设计基础上。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层建筑物 沉降观测 沉降规律 沉降成因分析
一、引言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沉降是其中一种)是一门年轻的科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高层建筑物、工业建筑物等工程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在兴建,在这些建筑物及其设备运营过程中,都会产生形变。这种形变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严重时还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与运营期间,必须对它们进行监视观测。由工程建筑物以与工程有关的对象所可能引发的灾害,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了解建筑物变形的成因非常重要。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用地日趋紧张,建造更多的高层建筑物愈来愈必要。因此,无论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监测以及工程地质勘察方面,将会提出新的课题。
建筑物变形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使用中的动荷载、建筑物自身重量、振动、风力等因素引起的荷载,地下水位的升降以及它对基础的侵蚀,地基土在荷载与地下水位变化影响下产生的各种工程地质现象,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温度的变化,建筑物附近新工程对地基的扰动等。
建筑物变形的主观原因主要有:地质勘探不充分和结果不正确,设计错误,施工质量差,施工方法有误等。
为了掌握建筑物、构筑物在修建中和竣工后的变形情况,正确指导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检验工程设计的正确性和利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对指定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变形观测非常必要。
沉降观测是最主要的变形观测内容。沉降观测作业简单、精度高,它不仅能提供沉降量,还可以推算建筑物的倾斜以及水平构件的挠度等。沉降观测的主要方法是精密水准测量。
所以本论文以闽江学院务成楼为例,理论联系实际,对普通建筑物、构筑物沉降观测和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介绍。
1.1 沉降观测的目的
为了掌握建筑物、构筑物在修建中和竣工后的变形情况,正确指导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检验工程设计的正确性和利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对指定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变形观测非常必要。
沉降观测是最主要的变形观测内容。沉降观测作业简单、精度高,它不仅能提供沉降量,还可以推算建筑物的倾斜以及水平构件的挠度等。沉降观测的主要方法是精密水准测量。
1.2 闽江学院务成楼概况
1.2.1 地理位置
务成楼坐落于闽江学院西南面,致远田径场附近,隶属于艺术系实验楼,距闽江学院青州河15米,是一幢5层高的框架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大楼(如下图)
1.2.2 沉降观测数据
闽江学院务成楼沉降观测使用的仪器为苏一光DSZ2水准仪+测微器和铟钢尺,基准点为新篮球场GPS3点,高程假设为1米。
闽江学院务成楼沉降观测布设了8个点,按规范要求分别位于大楼各转角处,编号依次为沉降01、沉降02……沉降08。
基准点到沉降08测段为往返测段,沉降08—沉降04—沉降08构成观测闭合环,平差环闭合差,推算出各点的相对高程。各点经平差后的高程具体数据见表1-1。
二、务成楼沉降观测设计
为了测定务成楼运营阶段受荷载重力、时间周期等等因素而引起基础下沉,正确计算基础沉降量、各点沉降差、沉降速度以及沉降预测,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设计此方案。
2.1 水准基点的选定
工作基点,它是沉降检测工作的基准点,一般工程的周围应布设三个基点,并且与高层建筑物、构筑物相距50m至100m间的范围为宜。须根据工程的沉降监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进行建立,沉降监测方案应该根据现场的环境条件和待测工程的布局特点制订。基点可以利用已经有的并且是稳定的埋石点和墙脚水准点,也可以在该区域内基础稳定并且建筑时间长的建筑物上设置墙脚水准点。如果区域内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可按相应要求,选在隐蔽性好且通视良好、确保安全的地方埋设基点。所布设的基点,在未确定其稳定性前,严禁使用。因此,每次都要测定基点间的高差,以判定它们之间是否相对稳定,并且基点要定期与远离建筑物的高等级水准点联测,以检核其本身的稳定性。
因此根据实地情况水准基点布设在地基相对稳固、无外力影响的新篮球场旁GPS3位置。
2.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考虑到沉降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这一原则。点位选设在下列位置:
——建筑物各个角和转角比较大的地方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比较大的地方、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相接的地方、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并且地质比较复杂以及膨松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纵横轴线设点。
——布设的沉降观测点位于建筑物地质结构特征位置,其观测成果可以反映和说明该建筑物的变形特征,能够指导施工和竣工后的修正与维护。
——布设的沉降观测点均位于务成楼这一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柱基或纵横轴线上。
注:沉降观测点一般由施工单位按建筑设计图纸要求埋设。
2.3 沉降观测的标志
采用墙或柱标志和隐蔽式标志.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凸半球形或有明显的凸出点,并且要涂上防腐剂,比确保标志不被腐蚀。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像窗台线、雨水管、暖水管、暖气片、电器开关等影响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2.4 主要技术要求
1、相对沉降(如沉降差、基础沉降等)局部地基沉降(如基坑回弹沉降等)以及膨胀土地基变形等的观测中误差,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的1/20。
2、绝对沉降(如沉降量、平均沉降量等)的观测中误差按高压缩性地基土的类别为±2.5㎜。
3、结构段变形(如平置构件挠度等)的观测中误差,不应超过变形允许值的1/6。
4、建筑物整体性变形(如工程设施的整体垂直挠曲等)的观测中误差,不应超过允许垂直偏差的1/10。
5、高程测量的精度等级,沉降量观测中误差μ按⑴式计算
μ=Ms√2QH
Ms——沉降量s的观测中误差(mm);
QH——网中最弱观测点高程H的权倒数。
6、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
2.5 沉降观测几何水准测量要求
A、沉降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采用建筑变形测量的三级精度要求,沉降观测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50mm。
B、水准观测采用苏一光DSZ2水准仪+测微器、铟钢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光学测微法的每测站观测顺序和方法,符合国家水准测量规范。
根据计算结果r1,可对每周期观测线路数作出以下规定:
每周期水准观测采用单程观测;
首次观测进行往返测。
D、水准观测各项规定应满足
E、水准观测的限差应满足(mm):
F、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项目开始前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i角不得大于20″,补偿误差Δα绝对值不得大于0.2″;
G、各周期水准观测作业,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在标尺分划线呈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或日出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及标尺分划线的呈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
仪器距前、后视水准标尺的距离应尽量相等,其差应小于规定的限值,这样可以消除或削弱与距离有关的各种误差对观测高差的影响。
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标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当发现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情况并认为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进行检验与校正。
每一测段的水准观测路线应进行往测和返测,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可以削减两水准尺零点不等差等误差对观测高差的影响,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应为旋进。
在两相邻测站上,应按奇、偶数测站的观测程序进行观测。对于往测奇数站按“后前前后”,偶数测站按“前后后前”的观测程序在相邻的测站上交替进行。返测时,奇数测站与偶数测站的观测程序与往测时相反,即奇数测站由前视开始,偶数测站由后视开始。这样的观测程序可以消除或削弱与时间成正比例均匀变化的误差对观测高差的影响。
水准测量的观测工作间歇时,最好能结束在固定的水准点上,否则,应选择两个光滑突出、坚稳可靠、便于放置水准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加以标记,间歇后,应检测两个间歇点的高差,检测结果如符合限差要求,就可以从间歇点起测(对于二等水准测量,规定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应小于或等于1.0mm )。若仅能选定一个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则在间歇后应仔细检视,确认没有发生任何位移,方可由间歇点起测。
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点位变动迹象、地质地貌异常、附近建筑物基础和墙体裂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出草图。
2.6 观测方法其它要求
由于沉降点一般布设于建筑物转角点,故不允许使用间视法观测。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40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
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仓库进货吨位、建筑物倾斜裂缝、增加荷载量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以及异常变化的情况。
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整理观测资料,计算沉降差、观测点的沉降量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
2.7 成果计算
每周期观测完毕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如有需要按下式计算变形特征值:
基础倾斜α(基础局部倾斜):
α=(si-sj)/L
si ——基础倾斜方向端点i点的沉降量(mm)
sj ——基础倾斜方向端点j点的沉降量(mm)
L——基础两端点(i,j)间距离
三、沉 降 分 析
3.1 水准测量各项目计算
1、按⑷式计算环闭合差
wi=∑Δhi,i+1 ⑷
具体数值计算结果见表1第10列,各次测量环闭合差均小于规范3.0√n 。
Δhi,i+1——为相邻沉降点之间高差;
i——为自然数(1、2……8)。
2、按水准网环线闭合差wi(mm)计算由⑸式计算每测站所测高差中数中误差mw(mm)
⑸
N——水准环数;
n——各环线平均测站数。
因务成楼水准联测设计为基准点—沉降08为往返测段,沉降08—沉降04—沉降08组成闭合环,即水准环线数可认为N=2,平均测站数为12,易求得mw =1.108㎜≤1.50㎜,符合规范要求
3.2 沉降量计算
相对沉降量计算
根据对同一标点重复两次观测平差后推算所得到的高程,计算两次观测期间的高程变化——即升降变量。按⑹式计算:
Hi+n-Hi=Δhi+n- I ⑹
3.3 务成楼沉降综合分析
3.3.1 v-t-s(沉降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计算沉降速率。以两次沉降观测之间的时间周期与沉降量作为参数,沉降速度即单位时间内沉降量
从现有的数据分析,初步认定时间与沉降之间主要表现为正弦函数关系,观测前期升降剧烈,其主要原因是闽江学院工科大楼施工影响,受周遍基础的挤压力的作用和粘土本身的物理特征决定的,观测后期主要以沉降为主,且表现为沉降速度有逐渐趋缓的发展走势。
3.3.2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分析了务成楼变形的原因,并定性地对变形值所呈现的规律作了解释,但是这种定性分析还不能对将来的变形值作出预报,也不能据此作出建筑物是否安全的判断,对于未来的变形值作出预报,必须找出引起变形的因素与变形值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统计规律,寻找隐藏在随机性后面的统计性规律,在这方面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回归分析。
表3-1为务成楼荷载与沉降有关数学模型数据,x轴为荷载,y轴为沉降量,根据表中观测值绘出散点图(图3-2)
因变量y(沉降量)与自变量x(荷载)关系的不确定性,对观测数据可写成
绘散点图固然给了我们一个直观定性的估计,但还必须给出一个数量指标来描述这两变量线性相关的程度,这一指标就是相关系数ρ,当ρ值愈接近±1,表明x与y相关愈密切。
3.3.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沉降预测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由大量处理单元(即神经元Neurons)广泛连接而成的,是对人脑的抽象、简化和模拟,反映人脑的基本特征。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是从人脑的生理结构出发研究人的智能行为,模拟人脑信息处理的功能。它是根值于神经科学、数学、统计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等学科的一种技术[8]。
神经元是人工神经网络中最基本、最关键的部件,神经元是以生物神经细胞为基础的生物模型。根据生物神经元的结构、作用机制,并作进一步的简化,将神经元数学化,从而产生人工神经元的数学模型。
典型的神经元结构模型见图3-3。它是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的信息处理单元,输入数据可以是原始数据,也可以是其它神经元的输出;输出可以是最后结果,也可以作为另一个神经元的输入,即每一个神经元(如神经元i)接受其它神经元(如神经元j)的信息传递,其总输入为:
本文采用的编程环境是MATLAB7.0.MATLAB是一种高性能的用于工程计算的编程软件,它丰富的库函数使开发者从繁琐的程序代码中解放出来,被誉为第四代计算机语言,具有简单、直接、高效、开放的特点。
BP神经网络模型以实测数据为训练样本,运用 Matlab工具箱建立 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实例数据的变形的分析与预报,验证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
四、结论
4.1 设计与分析过程
本文以闽江学院务成楼这幢5层高的建筑为例,以正确监测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楼体的变形为目的,详细地就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进行了设计,对观测仪器、观测方法、精度指标提出了要求,这就使得所测成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通过对大楼沉降值的观测,全文共使用7个数表和5个图形和24道公式,科学地分析楼体沉降与荷载、时间的相互关系,给出了沉降与荷载、时间的关系模型,综合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负载和沉降之间的关系,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未来沉降范围进行了预测。
4.2 结论
闽江学院务成楼沉降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本文仅仅以荷载与时间两个参数分析沉降成因,尽管判断出荷载与沉降密切相关,但还缺乏土质基础、楼体结构、温度、地下水等有关参数的试验数据,即:以下得出的结论只具参考性,不作为闽江学院务成楼沉降的定性规律。结论如下:
闽江学院务成楼沉降与荷载成直线性关系,关系的数学模型为y=0.73-0.13x,荷载愈大,沉降愈大,荷载与沉降之间的相关系数ρ=-0.87597,表明两者密切相关。以现有的资料分析,基础可能承载最大荷载不超过5层的楼体自重,伴随常年学生流动,动态荷载的增加,楼体将进一步加速下沉,在该基础上建筑高于5层建筑物是否科学,有待于通过更多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基础设计浇注深度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如何满足设计楼层的层数范围有待进一步探讨;
闽江学院务成楼沉降与时间成正弦关系,建筑物随时间发生弹性变形,这种特征主要由闽江学院工科大楼施工影响,受周遍基础的挤压力的作用和粘土本身的物理特征决定的,含水量的液限到塑限变化时间长,固结时间长,沉降延续时间长。建议监理部门对该幢建筑完工后继续对大楼进行5年以上的监测,直至正弦曲线波动幅度趋近零。
以仅有的观测数据作为闽江学院务成楼沉降定性分析是否可行,有待老师们给予指导
4.3 展望
大量的宏观震害表明,一个建筑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充分的变形能力,允许结构构件进入弹塑型状态,以吸引相当大的地震能量,要经受强烈地震的考验。但结构的顶点的侧移和层间侧移等侧向倾斜,不能过大,否则会造成非结构构件损坏,甚至整个结构的倒塌。
为此,对基础条件作以下展望:
①在选择合适场地的基础上,要把高层建筑建筑在比较坚硬的地基上,在软土区建筑高层房屋时,要选择良好基础类型,加大建筑物刚度,合理加大基础埋深。必要时采用桩基础,从而减小建筑物振幅,以减小震害。
②在进行高层建筑前,应根据基岩埋深的深浅,盖层的性质和基底地质构造等因素,事先对场地条件进行调查,划分小区,最好建在基岩浅埋或基本的地区,最好不要建在大断裂之上;
③一般尽量避免直接将可液化的土层作为特力层,当可液化土层上有一定厚度的稳定土层时,可考虑采用片筏基础或箱形基础,以减小基底压力,并利用其刚度减小不均匀沉降。
④基础压力不宜过大,要合理地选择地基的允许承载力,以便留有足够的张度安全贮备,因大的震动产生较大的附加荷载时,往往使地基发生破坏,挤出土体向基础的两侧,使建筑物大量沉降和倾斜乃至倒塌。
⑤当地基为多层土体时,松土层和紧土层的交界面上容易出现相对的错动,应配置适量的钢筋,以防止灌柱桩开裂。
参考文献
1、张正禄等. 工程测量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
2、孔祥元,郭际明,刘宗泉. 大地测量学基础[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2.
3、黄声享,尹晖,蒋征.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M]. 第2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0.
4、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量平差学科组.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技术[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