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4:59:31
导语:在学校法制教育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中小学生存教育的价值
1.直指教育本质,关注生命成长。关于教育,有太多繁杂的定义,究其本质,有一点无可置疑,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从生命哲学的视角看,人具有双重生命:生物的、物质的生命和社会的、精神的生命。要想实现高层次的精神生命发展,就必须摒弃教育工具理性的羁绊,将关注的主题由外界自然物质转向人自身,聚焦于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活、人的心理世界和人所处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生存教育即基于对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关注而产生。
2.聚焦个体生存本质的非连续性。教育史上,无论是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教育观”,还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科学教育观”,均将教育置于人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前提下,认为人的发展具有普遍的规律,教育者完全可以按照目标和规律,设计教学,预测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连贯的教育。博尔诺夫将这种教育称为连续性教育,他指出,这种看法基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它把教育失误单纯归因为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而事实上,由于个体存在是丰富、复杂的,加之社会生活的多变,人并不总是按照预定的路线或规律发展,人的发展是非连续的、跳跃的、突变的。教育作为以人为对象的活动过程,同样要考虑人生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一些非连续性事件如危机、遭遇等有时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甚至可能改变个体生活的方向。这些突发事件往往具有较大的冲击力,给个体带来双重影响,既可能造成较大的伤害,也可能给人带来成长的机会和新的起点。生存教育即聚焦于个体生存中广泛存在的非连续性事件,将之作为个体发展的契机,以减少负面影响,强化积极作用。
二、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1.开发范围过窄。课程资源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校的文化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家长的态度等无形资源。一门课程能否有效实施,课程目标能否有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完备、适切。生存教育课程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是指能够进入教育活动――课程之中,对培养个体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起促进作用的物质或精神要素。
当前,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范围过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将生存教育课程资源限定于城市生活,忽视地域差异。目前,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呈现出典型的城市主导话语体系,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与生活场景仅仅是城市生活的翻版,话题多集中于火灾、电器使用、城市交通、交际礼仪,甚至局限于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问题。这显然有违生存教育为所有人的未来生存发展提供基本能力训练的本意,也窄化了其深层次意义,将人与自然的相处、地域特色与实际等内容排除于体系之外,如果简单照搬并推进到所有地区,不仅会造成教育内容与现实情况脱节,而且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厌恶与排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在时间向度上,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多固定于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忽视是课程开发中的一大弊病,传统文化中的生存教育资源开发处于盲点。事实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生存智慧,如儒家思想中的“和谐”主张、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人格熏陶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2.开发深度不够。在中小学校,课程的主要载体是文本,因而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时,多集中于相关知识点的介绍,缺乏深入体验式课程资源开发。即使有的学校安排了活动课程,也多出于安全等方面的顾忌畏首畏尾,局限于影像观摩,这必然导致教育与现实的巨大鸿沟。生存教育课程要求通过情景体验和实际演练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对生命意识的感受与坚守,从理论到理论的空谈难以收效。在国外,资源开发较好的生存教育课程是从浅层安全知识、野外生存常识直到族群生存史,结合完备的户外训练,进而延伸至对整个人类共同生存理想的追求。
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撇开学生的实际,简单地将社会上的生存技能训练移入学校课程中去,而应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筛选必要的部分,以灵活的方式引入课堂。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应具备以下内容:一是以保存生命为中心的“应急避险”教育资源,帮助中小学生学习和掌握必备的应急避险知识、技能,增强生命意识,形成关爱生命的体悟;二是以发展自我为核心的“完善自我”教育资源,促进中小学生人格的发展,整合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纪律教育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
3.开发主体单一。由于新课改的推进,课程资源开发因而受到重视。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导致学校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设计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偏弱。
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就主体而言,大部分仍属于科研人员或教师的个体行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开发机制能将科研机构、学校、学生等各个开发环节有效统合起来。同时,也缺乏一种完善的保障机制为整个开发过程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持。社会力量被排除在外是当前我国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共有的弊端,这一弊端对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影响尤为严重。生存教育理念渗透于社会生活多个方面,需要社会提供强力支持,共同完成开发工作。
三、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构想
1.拓宽资源开发视野,构建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合理体系。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把培养正常人当作一种成就”,学校不是社会孤岛,生存教育要为所有教育对象提供现代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现代及未来社会中主流文化所要求与认可的有关思维品质及能力。这不仅包括自我保护常识的普及,还要将课程资源开发的眼光放宽,涉及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譬如,美国的初级生存教育必修课就包括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身体发育和健康、生活和安全常识、培养个人的决策能力;进而细分为“身体技巧和技能、国旗、保证身体健康、了解你的家和你的社区、认识工具、学习收集、你生活的世界、做饭和吃饭、在家里和在街上的安全、家庭游戏、信仰和责任、做出决策”等12类,涉及基本生活能力,并延伸至与人相处、环境保护、自我教育等方面。
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生存教育课程也必须照顾这个实际。具体到资源开发上,各地区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设计,如山区学校可侧重地震、滑坡等方面的避灾训练,平原学校可侧重干旱或洪涝方面的避灾训练,沿海地带学校要注重的则是台风灾害的避灾训练。
2.重视隐性课程资源,探寻多种开发途径。个体经验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部分经验是教育者直接传授的;另一部分经验是间接获得的,如师生交往、学生活动、校园文化等,都是学生有意无意地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最有效、最直接的生存教育,就发生在个体真实生活的每一天。
因而,在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寻找多种开发途径,形成课程。这就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直接的学科教学,二是隐性教育资源。例如,良好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品质;中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作为其仿效对象,自身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课堂教学中也隐藏着丰富的生存教育课程资源,教学组织方式的转换、文本内容的演绎都可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变化。
此外,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单位等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3.组织多主体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配合。
首先,考虑主体的需求,生存教育是一门基于个体实在需要的课程,其课程实施对象是中小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一般模式中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他们既是课程资源开发者,又是一种有待开发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经验水平、知识状况、思想意识、身心发育、情感状态等都是课程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这就需要将其生存发展现有状况、发展所需、兴趣所在摆在首位,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大范围调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掘学生的真正需要。
摘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因课而异,从细节做起,培养学生法制观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法制教育
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广大青少年知法、懂法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治本之策,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对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成为“四有”接班人。使学生具有“三心”“四爱”“五好”的良好品质。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如:四(下)语文教材中,《特殊的葬礼》一文讲的是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为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主持葬礼,号召参加葬礼的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消亡的悲剧不再重演。《云雀的心愿》中小云雀看到由于人们乱砍滥伐造成土地沙漠化、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告诉人们森林的重要性。而《沙漠中的绿洲》讲的则是阿联酋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从国外买水买土买树苗花草,种植绿地,改变生存环境,使生活更加美好。这组课文通过正反事例告诉我们节约用水、植林造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法》、交流搜集到本地工厂排污造成水污染、破坏自然环境的资料图片及节约用水常识,并结合“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6.5世界环境日”开展水法环保宣传活动,教育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节水型家庭。
(二)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耻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口语交际“学会鼓励”中有这么一段话: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他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买了东西,我们就是消费者,与商家就有了合同关系,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这种伪劣商品完全应该找他退换,这是你的权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换,你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他。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当前对聋生的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法制教育被视为聋校德育的组成部分
多数聋校只把法制教育视为聋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没有专门为聋生编写的法制教育教材,大多数的聋校法制教育内容随意性强,缺乏统一标准,不完全适合聋生的实际。
2. 法律素质被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
当前的聋校素质教育没有完全突破传统聋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制观念”或“法律意识”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3. 法制教育被简单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
大多数聋校的法制教育都局限于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且教学方法简单,主要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缺乏直观的教学方式。
4. 法制教育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多数聋校的法制教育课教师基本上都是由思想品德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而且没有法律实践经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5. 法制教育的形式脱离聋生实际
法制教育课的教学方法多以单纯的知识灌输为主,没有根据聋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现有知识结构来进行通俗易懂的法制教育,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知所云。
6. 法制教育脱节缺乏教育合力
由于缺乏合力,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的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对已经毕业而还未就业的聋哑青少年,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社会没人管,往往是已经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公安机关才开始介入。
加强聋生法制教育的具体措施
1. 加强对法制教育课程的管理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把法制教育列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要设立法制教育专门的管理部门,做到有人管、有人具体抓,同时还要加大检查督促的力度,避免使聋校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因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聋校应尽快编制出适合聋生的校本法制教材,从聋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出发,结合聋生的实际,特别是要多编制一些聋哑人犯罪的真实案例,这样对他们的教育才会更有效。还应当把法律理论知识和一些影像资料结合起来,或聘请当地公安机关进入课堂给聋生讲课,以引起聋生的高度重视。并配备从法律专业毕业的教师,认真开设法制教育课,将培养心理健康的聋哑人作为教育目标,使聋生在校时学法、知法,走向社会后守法、用法、护法,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合格公民。
2. 将法律素质培养纳入素质教育
聋校应当调整对法制教育的定位,加强对聋生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聋生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聋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培养规律,对完善聋校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3. 开拓法律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聋校法制教育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除了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聋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第一,利用聋校部分教师和校外司法专业人员的法律智力资源,开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讲座”,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第二,在学生会的活动中,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第三,组织聋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第四,播放法制教育电影、电视剧和影像资料,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第五,组织聋生参观监狱、看守所等,通过亲身感受增强聋生守法的自觉性……
4. 优化法制教育队伍
聋校的法制教育教师有其特殊的要求,只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是很难胜任的,必须在精通法律知识的同时掌握手语和聋校教育学、聋校心理学、聋校教学法等相关课程。因此,聋校的法制教育教师最好是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培训产生,因为这样做培训的成本相对较低,培训的效果比较好,能够满足聋校法制教育的实际工作需要。
5. 调整法制教育内容和形式
调整法制教育课的标准,选取适合聋生实际的内容,变抽象的法律知识为具体的法律案例,以案说法。教师应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聋生的法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教育聋生要做到学以致用,明白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聋生读书活动的指导,让聋生通过阅读生动、真实的案例材料来思考违法犯罪行为的违法性、对社会的危害性和应受刑罚的惩罚性,往往能震撼聋生的内心情感,增强聋生守法的自觉性。
6. 形成法制教育合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索和联想,广泛地搜集与这“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幻想、敏感性等。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线,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同时,还要注意运用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听进别人的意见,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从传统教育以教为主体转向以学为主体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新课标下要求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新课标推广以后,小学语文教学大力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又要让学生重视接受学习;既要扭转传统的、落后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又要倡导具有启发性的接受学习,把个人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起来;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扭转以前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语言训练,忽略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的做法;要改变以前只关注几个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造成大量差生的错误做法,要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能得到进步,获得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师要认真学习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要让人文精神充满自己的灵魂,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爱护学生。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掌握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掌握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四、积极探索,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课教学 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192-02
现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所以学生的生源广泛而复杂。有的来自弱势家庭,有的来自在基础教育阶段辍学的学生,有的是社会中的闲散人员,有的是心理状态在同龄青少年中处于弱势的孩子等。这样导致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没有理想信念的追求,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学气氛浓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同时趋于功利化。
中职学生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就在于“职”。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面对社会的选择,也就是说中职学校的学生专业性强,专业性决定了教学内容要根据其专业发展而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属于公共基础课,德育教师要承担不同专业的德育课教学。笔者在工作的几年中先后担任了园林测绘、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酒店旅游等专业的课程。使用的是国家统一制定教材,但不同专业教学设计不同,比如在讲“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技巧”时,园林和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注重的是技能,那么德育课教学要有所侧重;对酒店旅游专业的学生要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礼貌习惯和人际沟通能力;园林测绘、城镇建设专业的学生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精确意识和工作熟练程度。专业不同,职业要求就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因专业而定。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在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中职学生普遍认为德育课讲的是大道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用,所以学生不愿意学。而国家一再强调中职学生要成才、先成人的思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非常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要在德育课教学中完成,这样德育课教学的责任重大。也因此,现在实际的德育课教学是德育课教师声嘶力竭地讲,学生玩手机、睡觉、聊天这种不协调的状态。
由于种种原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存在的现实,基于现状,最重要的是要使德育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有所创新以适应现在学校学生的情况,让德育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一、积极导入
每一节课开始的导入非常重要,这是一节课的起点,是引起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好的导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创新性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关注课堂内容,明了学习目标,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导入索然无味,开始就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在后面讲课过程中会更难调动学生的情绪。所以,每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是我们每个老师上课的关键。新课导入方法有很多,笔者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
(一)活动体验导入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爱说爱动,德育课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故事表演、新闻报道等形式进行导入。通过故事表演、新闻报道导入新课,充分突出学生主体性,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自然而然走进课堂,让学生通过自身角色扮演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社会公德”时,笔者组织学生表演乘坐公交车的情景,有抱孩子的母亲,有白发老人,也有青年学生,人们礼貌谦让,不推不挤。接下来,再让另外几个学生表演公交车上推搡、大声喧哗的情景,结果乘客间推搡时把小孩撞哭,没人给白发老人让座,展现不同乘车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社会公德。
(二)案例分析导入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对案例的描述或者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听、读、分析、讨论,最后教师引领学生归纳出知识要点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创业教育”中“用SWOT分析法分析商业机会”这一教学内容时,就可以通过案例导入。例如:小王在毕业后有五年的工作经验,现在自己经营一家小餐馆,小餐馆地处办公楼群区,这个地方马上要划归为中央商务区。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此案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如小王经营餐馆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小王自身的弱势是什么?这家餐馆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明白了优势、弱势、机会、威胁具体指什么,明白了如何分析一家小企业的利弊,以便以后自己创业。在运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与课程内容相一致,与当前社会现实相符合并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趣味性,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三)故事欣赏导入法
教学中,故事有利于调节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学生也愿意听故事,寓教于乐。除课本中的故事外,还可以增加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时事新闻以及身边的真人真事。如在讲授“哲学与人生”的“顺境逆境”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讲逆境催人奋进,讲述屈原被放逐而著写《离骚》的故事。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讲在逆境中求生存,在逆境中获得成功的故事,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人生不会一马平川,遇到困境要勇于面对,有故事引申到哲学道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可以使哲学与人生获得更深厚的基础和更浅显的道理,使哲学与人生更加具体、鲜活。
(四)名言警句导入法
以名言、歇后语、谚语、俗语、成语、典故、寓言、传说等方面的内容导入,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如讲“哲学与人生”的“知行统一”时,笔者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导入,继而再讲了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学生会容易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把生涩的哲学知识用浅显的生活语言说出来。
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未成年人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进行教育,通过教育学会生活,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德育课堂要贴近生活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原则。这些孩子大多数为未成年人,进入社会早、年龄又较小、社会阅历较少、知识储备不足,所以,亟需相关的生活工作指导。如“哲学与人生”这门课就可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德育课贴近实际,要求德育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教育实际,为中职生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德育课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未成年人在真正实施中尽可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关注学生关心、困惑的问题,和学生自己对未来的追求。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笔者就重点以案例的形式讲了签订就业协议的注意事项、婚姻家庭法、劳动法以及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民法等方面的问题。讲哲学与人生时,笔者以哲学知识为基础重点讲人生生活,讲经济政治与社会时,笔者联系生活中国家的经济政策突出职业性和实效性。这种课堂生动丰满对学生有实际指导意义,因此,学生也喜欢接受。
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德育课是一门永远年轻的学科,根据国际形势、时代背景、国家政策传递给学生最新鲜的道德元素。运用现代化教学可把图片、视频这些丰富的教学素材直观展示给学生,以此吸引学生眼球,突破传统教师讲述的局限性,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同时,现代化教学也成为德育课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
总之,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目的,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庞复念.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9月.
[2]麻海燕.职业学校德育课创新教学方法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07).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实效性
2008年12月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本轮课程改革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要求教学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提出知、信、行的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旨在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提高德育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重在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笔者结合实际,在教学中运用“四法”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问题导入法——从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凸显德育课实用性
关于学生偏科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对自己有用”的课程更有学习积极性,学生偏向于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尽量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
笔者的做法是:围绕每一门课程主要内容让学生列出问题清单,挑选学生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在每节课教学中进行分析和解答。以《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例,在绪论的学习时,学生对教材中“中职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我们没有升入普通高中而进了中职学校,我们还有前途吗?”这个问题揭示了刚进校的中职新生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对前景缺乏信心的消极情绪。对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问题导入,围绕“读职业学校有前途吗?”这个问题,首先,组织学生上网搜查美国、日本、德国三大经济强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资料,资料显示,无论是近代和当代,职业教育在这些国家发展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视职业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柱石”,大力发展职业高等教育,正成为促使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通过调查让学生明确职业教育并不是“低人一等”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信心,完成中职生的自我角色认可。其次,分析我国高考制度下的升学率数据,指出考上高中后能上大学的人是凤毛麟角,大部分没考上大学的普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同样需要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走上就业的岗位。相比之下,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职业准备期更长,在就业上更具有竞争力。最后,介绍目前我国逐步形成了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连接,为中职生学习成才提供了四通八达的道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育引导,学生摆脱了自卑心理,确信中职生也有广阔的前途,也切实感受到德育课程对自己的帮助。
实践证明,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导入,学生会更关注和投入课程的学习,而当学生关心的问题得到分析和解答,学生将认同德育课是“对自己有用”的课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活动教学法——学生在活动参与和体验中迸发激情,增强德育课吸引力
德育课不受学生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方式单一,基本上只用“一言堂”、“满堂灌”的讲授法,相比之下,活动式教学更受学生欢迎。活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等去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或过程。在德育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活动式教学方法有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会等。
例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职业道德”内容时,笔者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小组为单位创设主题为“在职场”小品,学生通过职业角色扮演,通过在职场上正、反面例子的演绎,诠释他们对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理解。活动激发学生极大参与热情,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在参与编排节目和演出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深化了职业道德要求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劳动资格证书制度”时,开展“学历证书比劳动资格证书更重要”辩论会,正反双方各执一词,越辩越明,最后双方从自身实际出发,达成了两点共识:(1)中职生学历水平有限,因此劳动资格证书显得特别重要,一专多能,证书越多越好;(2)在有限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下,劳动资格证书要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有侧重、有计划地考取。学生通过辩论会,自己作出了比较,得出了正确的观点,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树立的正确的人才观,实现了课程的德育目标。活动教学法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目标合理选择具体的活动,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还应注意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性,给予必要的点评和引导,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
实践证明,活动式教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观念与升华情感。在提升德育课程的吸引力的同时,增强了德育课程的德育效果。
三、实践教学法——在社会实践中拓展职业能力,增强德育课的实践性
美国的教育哲学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是经验继续不断的重组和改造。”他强调“从做中学”。实践教学法的精神和目的就在这里。长期以来德育都强调“知行统一”,但目前是:“知”多“行”少。学生在理论学习外,开展调研、参观、访谈等社会实践活动对实现“知、信、行三位一体”的德育目标也是至关重要。“实践”的教学是“知”的延伸。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教学方法 创新
德育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 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中才能发展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肩负起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和创新能力培育的重任。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中职德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了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学生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据调查,多数学生在德育课的学习上态度消极,在他们的眼里德育课可有可无。很多学生认为他们是来学技能的,学不学德育课,知不知道政治理论都无所谓,认为上德育课耽误了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这些学生很少真正参与到德育课的课堂教学中来,往往是心不在焉,上课做其它的事情,有的干脆把德育课看成休息课。
(二)中职德育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态度存在问题
教师是教学的发动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效性。多数中职的德育教师普遍认为自己所教的学科不如其他学科重要,学生不学习,同行不尊重,领导不重视。致使一些德育课教师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信心不足,厌教现象比较突出。
(三)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德育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大部分学校配置了多媒体教室,也接通了校园网,教学设备相对来说比较齐全,但是在德育课教学中真正使用的并不多,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的单一,讲授法仍是最常用教学方法,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照本宣科,很少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二、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德育教育自身发展和时展的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不断地探索并大胆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
德育课教学的创新必须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作用。首先,德育课教师应树立科研先导意识,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走“研究课题从教学中来,研究成果回到教学中去”的道路,进行教情、学情研究,探索出适合校情、学情的有效教学模式。其次,德育课教师要发扬教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
(二)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及编写校本教材
当今社会需要懂技术、操作能力强、肯吃苦、讲诚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者。作为德育课教师应能对社会发展、企业用人标准有一定的敏感度,要能用好教材,并能超越教材,把身边发生的事、社会热点充填在教学内容之中,使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即不冲淡教学主题,又能强化育人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保持教学的活力。
(三)贴近生活,让内容更具感召力
德育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所采用的案例、情景都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段与接受能力来授课。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案例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能有效地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作为德育课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尝试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下介绍的几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使用。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方法。此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这种选用实际案例的教学方法,比单纯运用知识去讲授效果更为有效,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借助一定的设施、设备、场所和工具,为学生创设一种共同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某种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关爱、协作、自主、分享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学生这方面的品质和能力。情境创设按照呈现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有“语言描述”、“计算机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模拟场境”、“现实情境”、“问题提出”等类型。创设情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情景的生动性、丰富性来恢复知识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讨论教学法
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一些课堂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等,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形成激活学生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要努力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大胆推理设想,把问题拓展延伸开,把思想和情绪激活,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4.探究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是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学生按着要求完成任务,课上进行交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不仅增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而且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德育课真正的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
上面介绍的几种德育课教学方法德育教师在运用时要根据中职学校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的实际灵活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
(五)要建立德育实践基地
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区校外德育资源,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和规范、价值标准分辨社会中的各种真伪、善恶、美丑等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激发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情感,在活动中升华学生的理想信念。
(六)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至用
德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考试考核方式上与其他学科应有所不同。德育学科的考试将逐步走向科学化,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学生的成绩评定应实现三方面的结合: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克服片面强调记资料,观点的倾向,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卷面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淡化分数,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参评三结合的方式,最终给予综合评定。既考查了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学以致用、落实到行动中的实际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前进,教育对象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职学校德育课还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思想、新的内容、新的方法。同时,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过程,德育教育的作用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让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不断提高,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吕延苹.大学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2006,11(01)
[2]张丽娜.提高中专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02
[3]吴轶诚.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与发展性初探[J].科教导刊,2011(2).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小学英语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1/03-0020-03
2012年新课程标准修订版明确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和基本理念。其基本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眼1?演
新课标提出的英语课程任务和六个基本理念对小学英语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教育者们探索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促进全面发展,培养英语语感和良好语音、语调以及形成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目标
根据英语课程的任务和基本理念的要求,要实现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英语教学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尤其是听和说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良好习惯,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获得对英语的感性认识,打下扎实的语音语调基础,并获得初步的英语听说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中学阶段继续学好英语作好准备。
要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一定的语感,良好的语音、语调,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作好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的顺利衔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语言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
3.能力目标
使学生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良好兴趣和积极的态度。
二、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简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研究部主任、美国佛州大学客座教授孟万金博士,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家、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官群博士,在哈佛大学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经过近十年的实验研究,于上世纪末率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该法具有先进的科学理论基础,切中中国人学习英语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时弊,通过多元智能优化英语课程教材教法,发掘每个学生的语言天赋;运用情景加工,调动多感官信息通道,全方位开发了大脑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从而大幅度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极大地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英语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语言智能(1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 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视觉空间智能(spatial visu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8项天赋智能;但每个人各项智能的发展却表现出不同的优势或优势组合,如果每个人都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智能强项或强项组合来学习课程,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将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机结合在一起,该教学法根据人的不同智能特点,构建每个人学习英语的最佳智能途径和个性化高效学习方案。使所有学生感到学习英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任务型教学,教会学生发现和运用自己8项智能中的强项或强项组合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确保学习的最佳兴奋点和最优学习效果。根据学生多元智能特点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将是一种自身潜能的爆发和自我个性的张扬,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三、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下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年龄为9-12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主要为: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对陌生的英语有好奇心;很少有羞怯感,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听觉敏捷、模仿力和记忆力强、形象思维好;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等?眼3?演。
围绕有效教学目标,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采用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下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在情感目标方面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对英语学习形成积极的态度。在知识目标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的英语语音语调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力目标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初步能用简单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为学生升入中学起到有效的衔接,并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语言智能教学策略
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是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的特点,谈话能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采用的教学活动有讲故事、复述故事、齐声朗读、造句、替换句型、听范文朗读、角色扮演、问答、背诵、中英互译、对话等,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音和语调,达到培养知识目标的目的。
2.逻辑数学智能
通过概念形式和模式识别等方式学习,长于计算,善于收集资料是逻辑数学智能具有优势的学生的学习风格。主要的教学活动是进行语法与短文对比、连线、排序、故事重组、数据分析、比较与对比、图示、科技英语、拼字游戏、 计算、数字、游戏、单词分类等教学活动。
3.空间智能教学策略
空间智能有优势的学生主要的学习风格是通过想象、画图、图片和丰富的色彩进行学习,对学生所幻想的内容进行生动的描述。教师可以采用的主要教学活动为填字游戏、老师以图形、实物向学生解释文意、图片与英文单字对对碰、拼字游戏、想象游戏、看图说故事、设计英语黑板报和广告等。
4.身体运动智能教学策略
身体运动智能型的学生主要的学习风格是通过身体运动等方式学习,角色扮演、戏剧的即兴创作等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主要的教学活动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师肢体动作辅助说明、话剧、手势等。因此,根据学习风格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肢体动作进行辅助教学。
5.音乐智能教学策略
音乐智能有优势的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喜欢听音乐,主要通过节奏和旋律进行学习,喜欢把所学的内容唱出来。教师主要可采用说唱、学唱英文歌、手脚打节拍等教学活动,以达到情感目标培养的目的。
6.人际智能教学策略
人际交往智能型的学生主要学习风格是通过与他人的联系、合作、交往等方式学习,小组教学是适合他们学习的最好方式。教师可采用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小组活动、合作练习、同伴辅导、访谈等。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从而达到能力目标培养的目的。
7.自我智能教学策略
自我智能型学生的学习风格主要是通过自我激发学习,通过自定计划能学得更好。教师能采用的主要教学活动有日志、自主练习、自我评估、个性化学习、项目学习、 反思学习、设立目标、计划、梦想、写日志等。
8.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有优势的学生的学习风格是运用科学的仪器来观察自然,喜欢从事一些与自然(如食物链、水循环或环境问题)相关的项目。其主要教学活动为分类练习、模拟游戏、制定环保计划、户外阅读、列郊游计划、实物展示、郊游、写观察日记、描述自然环境的变化、制定动植物和环境保护计划等。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风格,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八种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英语学习自信心。初步打下英语学习基础,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为今后初中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使之顺利衔接。
关键词: 学校法制教育 缺失 对策
自1985年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以来,我国就贯彻“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战略思想,始终把青少年作为法制教育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促进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看到目前的学校法制教育确实还存在诸多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法制教育的成效,阻碍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进程。全民“普法”已进入“四五”时期,学校法制教育当然应该与时俱进,既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更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做出贡献。当前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上存在着不少问题。至少表现在:
1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
1.1法制教育先天不足,实施中缺乏“弥补”意识。一般意义上的学校“养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资源上都显得较为薄弱;再从学校的管理工作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的经验来看,“依法办事”实际上经常遭到忽视。很少有学校能够拿得出像样的、系统的规章制度,在为数不少的学校里实行“校长负责制”换来的是变相的学校“人治”格局。
1.2突出预防犯罪教育而淡化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学校法制教育对预防和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学校法制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更不应该认为只有那些“双差生”才需要进行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社会制度下违法犯罪的毕竟是少数人,如果只是将“普法”的意义归结为预防违法犯罪,那到头来法制教育的影响面就会微不足道。事实上,法制社会的发展要求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都必须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才是我们学校法制教育真正面临的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1.3偏重“四落实”进展,轻视相关的课程建设。所谓“四落实”,即教育主管部门和法制宣传部门对学校法制教育提出的落实“计划、教材、师资、课时”的工作要求。然而,实际的状况是实缺少一个关于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作为评估学校相关工作的依据,以至我们很难对中小学学校法制教育做出一个权威性的评价。真正的课程建设必须表现为相关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并形成序列规模,它既是学校素质教育的自然延伸,又是“四落实”工作的具体和深化,更是社会“法制宣传”上升为“学校法制教育”的本质要求。
1.4学校法制教育普遍表现为“失真”、“失范”和“失效”。素质教育取决于“教育素质”,中小学法制教育理应表现为“法治”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关于法律知识的教学和法治实践的指导,以切实造就中小学生的法律素质。目前大多数教师现有的业务素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用法能力)绝大部分都难以胜任法制教育,正在从事法制教育工作的教师普遍都感到勉为其难,以致学校法制教育的公信度大打折扣。事实上,当学生对学校不再信赖、对教师不再信任时,学生接受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合理基础,学校法制教育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教育意义。教师的教育权威是因为教师的人格具有潜在的教育力量,如果学生服从老师是介于教师享有特权,学生听话仅仅是因为无法抵挡这种强势而表现出的无奈,那教师所拥有的就不再是教育权威,而是教育授权。
2相关改进措施
如何才能让学校在对学生法制教育上有所作为呢?我们提出的对策是:
2.1思想认识上要到位。做任何事情都一样,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导致结果。思想认识到位了,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学校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要让他们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处理得好,“鱼”(学业成绩、分数)和“熊掌”(法制教育)是可以兼得的。因而学校要有一个具体的意见和规划,把法制教育列入学校法制化管理轨道,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配合,在工作机制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做到有东西做,有人管,有人具体抓,同时还要加大检查考核力度。
2.2内容形式上要丰富。
2.2.1多途径。一是与课堂教育相结合。落实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课,做到有教学计划、有教材、有任课教师、有课时保证。二是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将法制教育融入德育课程,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三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学校定期设置法制教育展览板,举办法律法规图片展,发放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开展普法教育。四是与师风师德教育和提高教师素质相结合。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组织教师学
习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范教师行为,增强教师的法制意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五是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
2.2.2 直观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切忌以简单灌输说教了事,而应追求直观化。如多播放一些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模仿中央台《今日说法》等形式,对一个案例进行场景再现,并组织模拟法庭,加深对法制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组织中小学生到劳教所上警示教育课,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2.2.3 生活化。学生生活是有效教学之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想取得好的效果,离开了学生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要特别注意法制教育课堂的开放延伸。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法制教育,在生活实践中增强法制观念。
2.2.4 规范化。要根据相关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学校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学校可先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探索,比如尝试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平时及时检查考核学生对法制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加强法制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等。
3 教学管理上要强化
3.1 明确职责。如果在教学上把法制教育与其它主科同等对待,把这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指标,将教育教学效果与考评学校、教师工作实绩挂起钩来,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必定能引起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
3.2 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家庭及全社会都来共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营造一个学法、守法、护法的社会环境。具体方式上如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卡、定期家访;向社会发放倡议书;通过采取与政法、派出所等有关部门建立共建单位,聘请法制校长、校外辅导员,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法制讲座活动等。
3.3 加强治理。学校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校园周边治安进行集中整治,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健康的学习环境,形成教育的良好氛围。
3.4 提高师资建设。学校加强对法制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比如采取“派出去”和“请进来”等方法,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校长进行法律知识系统培训,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育队伍,提高法制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建明.浅谈青少年法制教育.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2 徐文后等.校园不安全因素分析[j].职业圈,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