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进修学校教师工作

时间:2023-03-07 14:59:34

导语:在进修学校教师工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进修学校教师工作

第1篇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xx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xx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我区共有252名学员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项目的培训,包括: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到教育学院参加集中培训;教育学院教授来我区送教上门,全区150名小学英教师接受教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传授知识;教育学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来到了漷县中学,听取了校长的有关汇报,针对学校

年青老师多、教师队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这一有利条件,跟踪指导活动结合学校发展,以教师反思为切入点,安排了3次讲座。并确定漷县中学为“绿色耕耘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试验基地。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教育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教学课件、个人成长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一系活动对推动我区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师在组织小学英语全员培训项目上大大强化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参训学员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收获很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训结束后,教育学院组织了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得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区代表队经过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荣获教育学院组织的“20xx年京郊小学英语技能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奖”,获得奖杯和奖状。

(二)学历教育

为提高我区教师学历层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20xx年在我开办学历教育班16个,共有学员1276人。2006年新招学历教育班四个,包括中文、教育学、英语本科班,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共计232人,录取率在75%。研究生课程班:上半年已经结业5个班,共200人。20xx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目前已进入培训阶段。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xx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xx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矗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的教学反愧优秀案例评癣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组织了全区中、孝幼、职、成教师继续教育总结表彰会,认定通州区中、孝幼、职、成学校校本培训示范校12所,表彰先进个人32名。此项活动对下一阶段我区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xx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在“信息技术教育”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xx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xx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时间长。20xx年暑假培训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间达到了43天。平时的双休日也安排了培训,时间超过了“八五”、“九五”以来的任何时间的培训。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2篇

一、创新教师培训新模式

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是北京市为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出的一项创新型项目。为有效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北京市教委《关于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城区部分中小学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每年接收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进站研修,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设立40个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实现1000名农村骨干教师进站研修”被列入《2008年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

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项目将远郊区县学员选送入城区优质中小学,由城区中小学优秀学科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指导,以教育教学观摩实践为主,通过随堂听课、接受指导、参与教研、理论学习等方式学习和体会名师的教育教学艺术,丰富教学实践知识,提升学科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主要学习内容是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等实践性知识,以及教学设计和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理论。指导教师均系特级教师、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或市级骨干教师。

首期培训中,40个工作站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及学习需求,为学员精心安排了内容丰富的讲座;同时还为学员提供了多种锻炼平台。在校内,学员参与所有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参与监考和阅卷、参与教研组活动。学员还走出学校,广泛参加区级研修活动,考察北京市、外省市学校,拓宽了学员的视野。

二、教师培训成效显著

第3篇

前言

作为进修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无疑需要学校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国际上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认知,即只有建立出色的图书馆才能办好出色的学校,由此可知图书馆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我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图书馆建设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这直接关系着当地中小学数千名教师的教学培训质量,因此,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亟待我们对其进行改善。下面,我们会对教师进修学校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教师进修学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

1.进修学校对图书馆建设工作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在当前形势下,部分县级进修学校往往重课程安排和理论培训,轻图书馆工作建设,这就导致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与此同时,图书馆由于缺乏资金和人才的原因,使得图书馆的许多工作无法顺利展开。此外,这也导致了学校图书馆藏书资源匮乏、书籍陈旧等问题,致使图书馆出现书籍借阅率不高的状况。这些都是由于进修学校对图书馆重视程度较低所导致的结果。首先,校级的领导缺乏对图书馆的重视,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仍被传统的图书馆建设思路所束缚,因此对图书馆的建设以及资金投入方面不重视;其次,进修学校的图书馆多属新建馆舍,资金投入方面有所欠缺,使得图书馆在采购方面捉襟见肘,藏书规模距需求标准甚远;最后,图书馆的人员配置不稳定,管理人员经常被临时抽调到其他部门进行协助工作。

2.图书馆需要进行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从目前来看,县级进修学校图书馆的管理手段较为传统,并没有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管理人员在进行图书管理工作时,采用的书籍管理手段仍然较为陈旧,无法满足进修教师的需求,在图书分类以及信息搜索方面的工作仍待继续加强。因此,引用信息化的网络管理平台,对图书馆建设工作的长远发展极为有利。这就需要图书馆及时进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

3.图书馆管理人员专业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

随着县级图书馆管理手段的更新,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也要随之不断提升,从而满足进修教师的图书借阅以及资讯搜集需要,这就要求进修学校为图书馆人员提供及时培训。这是因为在图书馆工作的管理人员,通常困于过往的书籍管理经验,无法对新时期背景下图书馆的管理平台进行良好的应用和操作,以致不能根据进修教师的需要,对图书馆的书籍进行及时的分类、整合、搜索工作,没能高效地完成书籍归置工作,影响进修教师的借阅。

4.图书馆藏书质量有待提高

从实际角度出发,目前,我国部分教师面对县级进修学校的进修培训往往热情程度较低,他们对省级的进修培训认同度更高,在进修学校图书馆方面也是同样的认知,这就对县级进修学校图书馆藏书质量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由于县级进修学校往往需要对当地数千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工作,国家对县级进修学校的重视也在不断提高,随着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强,县级图书馆的藏书量已经基本达到了进修学校所规定的的标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书籍采购的质量却较为低下,选购的一些书籍较为过时,无法满足教师的进修需求,这就使得图书馆书籍处于空置状态,造成了图书采购资金的浪费。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在进行图书采购时对图书的内容进行筛选,从而选出受到教师欢迎的书籍。

二、教师进修学校图书馆发展策略

1.加强图书馆管理建设投入

随着国家对县级进修学校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进修学校需要对图书馆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首先,完善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在县级进修学校图书馆建设中,需要对图书馆的藏书量、多媒体计算机设备、信息管理软件的更新、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图书馆的硬件设施的基础建设工作;其次,建立良好的奖惩管理机制。对工作优秀的图书管理人员进行表扬以及物质方面的奖励,并为他们的晋升开辟一条通道;最后,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进修学校图书馆的工作较为繁复,因此,为了确保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必须对图书馆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以满足图书馆在时展中的变化需求。

2.整合图书馆书籍资源,建立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首先,需要对图书馆现有的藏书资源进行收整归纳,通过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将书籍信息进行完整的录入工作,这样有利于后续书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例如,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对现有图书进行录入时,需要依据图书的所属科目类别、与之相关联的书目联系以及图书首字母顺序进行书籍的归纳整理工作;其次,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为进修教师书籍搜索工作提供高效服务。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在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网络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构建了畅通无阻的快捷联系渠道,这就大大缩短了教师对所需书籍的信息检索时间,提升了书籍搜索的效率,有助于教师培训工作的深入展开;最后,建立在信息管理平台数据库以及互联网有效沟通基础之上的进修学校图书馆管理应用工作,需要对图书馆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深化,加强进修学校图书馆与当地高校图书馆,甚至是所属市级、省级图书馆之间的互联互通建设工作,这样就能有效解决图书馆馆藏书籍数量的限制,对于一些教师无法在本校借阅到的书籍,可通过网络在附近的其他学校进行借阅。并且,由于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使得书籍内容的完整扫描联网已经不再是过往的幻想,而是成为了现实。对于教师进修培训中所需的紧急资料,通过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以及网络的高效快捷,使得教师能够及时通过电子版对进修书籍内容进行了解。例如,杭州市高教园区的数十所高校就形成了各个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工作,使得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在进行书籍借阅以及信息资讯查询时,能够进行更为广阔的选择。对此,我们须加以借鉴。

3.加强图书馆人员的培训工作

一方面,需要对图书馆人员的书籍管理工作进行培?。由于进修学校图书馆藏书量的不断增多,书籍的分类以及及时收纳规整任务量也在日益增多,这就需要对图书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帮助他们进行书籍分类整理工作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加强图书馆人员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操作方面的培训。随着图书馆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图书馆人员对图书馆管理软件的应用技能也需要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专业性的技能培训工作,方便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信息管理工作的高校展开。

4.根据进修学校的进修课程和教师需求,进行书籍选购

针对进修学校图书馆藏书质量有待提升的现状,学校在进行书籍选购时,需要根据学校及教师的需求来进行。首先,目标性。进修学校图书馆在进行书籍的采购工作前,必须对进修学校的课程安排和规划有所了解,根据进修学校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来进行书目的选购,并且根据教师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书籍选购,这样从两方面考虑才能够做好藏书的采购工作;其次,系统性。进修学校在进行教师培训时所列举的书目往往具有典型性,图书馆管理人员在这些书目的基础上需要对关联书目进行有效拓展和延伸,帮助教师进一步加深对进修培训内容的理解。例如,培训数学时往往只有教材和少许教辅参考资料,图书馆在进行相关书架采购时,需要对相关数学内容近几年的试题册、典型的专家讲解、相关的模拟、数学习题拔高、数学重难点掌握、其他省市相近内容的试题等资料进行更加全面的考量,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实用性。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师面对学生进行授课时书籍的实用价值。只有进行多元化、全方位的考量,才能够做好书籍选购工作。

第4篇

论文摘要: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问题。本文对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从职业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其成因,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期缓解这类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状态,使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检视职业倦怠高发的教师团队,探讨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找到缓解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师职业生活质量,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新时期的教师进修学校,既继承了教师培训的传统工作,近年来又纷纷自谋出路,大都转型为中职学校,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既有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相似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独特特点,根源与普通中小学教师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方面。

(一)职业因素。

1.外在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教师进修学校往往承担着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各项培训任务,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教师的教师”,因此,社会各界对“进校”教师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诸如教育体制改革、新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培训都由“进校”承担,也要求“进校”教师必须首先理解和践行这些新的教育理念。然而在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成功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 他们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考虑如何跟上知识的更新,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而且有来自学历、职称、竞争上岗等方面的压力,不少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想让较低水平的中职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教师就要付出长期而大量的劳动,而长期付出可能看不到回报,因此,缺少职业满足感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构成了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了职业厌倦。

2.角色冲突

很多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都认为更应该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上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职业的必然需要,所以凡事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可是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存在的反差容易造成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间的冲突。教师常常无意识地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以满足职业需要,为了强调其专业性,增强大众的信心,以至于产生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在授教期间内化了与真实世界不相符合的专业角色,认为“自己不该有问题”、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大众对专业的想象。这样,职业带来的无情心理压力就增大了,长期的心理负重和矛盾冲突,极易引起心理问题。

3.角色尴尬

对于进修学校的教师来说,一方面学生的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大多伴有不良的行为习惯,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师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承受的压力远比普通中小学教师大。另一方面,社会、家长、学生对进修学校普遍存在偏见,认为是“吃政策饭”的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偏低,这样就造成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轻视和不亲,教师的劳动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这种不能从劳动中满足基本心理需要的悲哀,使之处于一种尴尬的角色中。

(二)工作环境。

1.工作性质

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这几个方面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首先,其教育对象更为多样和复杂,既有常见的、传统的成人(参培教师),又有近年来各进修学校较为多见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这两类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对象给进修学校教师带来的显然是不同的职业成就感。其次,教学工作要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就是同一类对象也很有可能会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往往会因为既有的风格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成就感,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职业倦怠。另外,进修学校教师的教研工作在所有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教研工作的成果往往周期较长,而且这些成果的转化必然需要时间和时机等因素,因此,教师体会不到教研的乐趣,这也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2.教学评价

对进修学校教师教学的评价,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现实当中,进修学校的教学评价往往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评价标准的不全面、评价手段的滞后、评价范围的狭隘、评价方案欠科学、人为主观因素较多等,更主要的是,不论什么样的评价方案,实际操作中都难以把握住客观标准,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教师的工作不能真正得到科学、有效的评价和认可,必然使一部分教师产生消极应付心理,工作成就感降低,进而导致职业倦怠。

3.工作压力

如今,竞争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教师的“铁饭碗”早已打破,职业安全感受到严重冲击,教师要想在教育领域站稳脚跟,就得不断学习、深造。新时期的进修学校,其专业与课程门类繁多、稳定性差,平行班少,受生源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学校往往师资力量不足,常会出现某些教师在一个学期需要承担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的现象,导致教师教学任务不稳定,工作量大幅增加。职业压力凸显了教师的职业危机感,使教师身心过度疲惫,久而久之,职业倦怠心理就会越来越强烈。

(三)社会因素。

1.社会巨变带给教师的压力

由于国际教育竞争形势的激烈,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一些大刀阔斧的做法,力争以最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可是教师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很多观念、思想、概念、技术、行为都需要从头学起。客观上,这种过急的形势,过高的要求,过于理想化的策划,对于教师来说,实际压力超过了实际承受力,这种压力不能缓解,就会变成焦虑,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产生心理疾病,最终直接影响工作质量。

2.社会支持系统

由于升学率的影响,社会舆论方面更倾向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更容易看到他们的劳动成果,而对进修学校教师的工作一方面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不关心和重视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的工作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例如,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岗位职数少、论文要求严格、评审不一定通过等,在教学评价方面,还是用普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标准来衡量,没有考虑到中职学校和成人教育专业课的特定要求。长此以往必然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减退。

3.教育大环境

大学扩招、“普高热”升温导致中职教育出现滑坡。一般文化课成绩比较好的初中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升入普通高中,为将来考大学做准备,以致挂进修学校牌子进行中职招生与教学的教师进修学校生源萎缩,学校规模缩小,教师转岗或教学与专业不相符的现象严重。近年来,进修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考验,一些学校与教师在夹缝中求生存。受所学专业、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转岗或再就业希望渺茫,许多教师感到失望无奈,遂导致情绪消极。

(四)教育对象的特点。

1.生源质量不高

进修学校的教育对象,以往一般是各类在职教师,现在,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形势的发展,相当多的进修学校都扩大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比如从初中毕业生当中招收一些人,读上三年五载之后发给大学毕业文凭,这一类学生是高中生或大学新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而且大多是考名牌大学无望、相对来说较差的学生,他们有相当多的人抱着混文凭的态度,不思学习,缺乏进取心,这样,教师的教学便缺乏应有的挑战,从而平平淡淡地度日,而且感到教这样的学生极容易疲倦和厌烦,很容易得过且过,出现职业倦怠感。而对于前一类对象来说,他们对培训并不十分重视,学习往往是走过场,对于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他们虽有兴趣,但缺乏深入、持久的学习和研究热情,因此,希望老师不讲理论教材,只交流现有的教学经验,这也使上课的教师有曲高和寡、英雄寂寞之感,职业的倦怠感也油然而生。

2.管理难度大

职业教育入学门槛降低,必然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由此带来的是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增加,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接受能力,而且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调节学生的厌学情绪,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但即使如此,教师的付出往往也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理解,师生对立时有发生。课堂教学困难,厌学情绪蔓延,学生的品行不端,纪律涣散,都极易使教师产生挫折感。

二、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树立职业信念,提高职业声望。

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本职工作为荣,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二)给予教师恰当的角色定位和社会期望。

教师角色只是教师个体多种身份之一,不能等同于教师个体的全部。目前在审视教师时,习惯于用教师角色代替教师个体,从而遮蔽教师个体本真的生活,把对角色的期望沿用于对个体的期望。过高的期望值,使得把想通过教育培养的所有优秀品质都强加在教师身上,视教师为完人,使为人师者不得不带上面具工作和生活,在角色冲突中挣扎,由此导致压力和厌倦。因此,合理区分和评价教师个体的多种身份,尊重教师的其他角色和真实自我,接纳教师作为人的不完美性,使为人师者脱下面具,真实体验职业生活,在从不完善趋向完善的积极发展过程中感受职业的快乐和成就,能极大地减少教师的倦怠体验。

(三)创造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工作环境。

个体的创造是以主动性为前提的,只有真正的主动才有真正的快乐。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感受创造的教师极少为职业倦怠所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性的激活需要一个“相对温暖”和“相对安全”的环境,因此,创造有利于教师劳动创造性的环境就是要正确处理政治和教育的关系,承认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独立性,尊重差异性,为教师的职业活动提供充分自主、自由的空间以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形成教学风格,张扬个性色彩,践行教育理想。需要转化评价观念,打破固有的条框,肯定与接纳所有能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与完善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的工作回归个性与创造,超越职业倦怠,感受到来自职业的幸福。

(四)争取优质生源,实行科学管理。

进修学校在中职招生中,应该严格把关,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得优质生源,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增强教师工作的成就感,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对担负各类教师培训工作的教师,应该实行科学管理,努力使学校管理人性化、弹性化和多元化。例如,对教师工作的考评要反映出进修学校教师的工作特色,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评价内容和组织实施等方面体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总之,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职业不像普通中小学教师那样受尊重,其工作烦琐、细腻,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学不完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因此,职业倦怠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其原因也必然多种多样,只要找准问题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就一定能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使之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40-341.

[2]卢秋玲.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赣南师院,2001,(4):81-84.

[3]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报告.辽宁教育,2000,(10):20-22.

[4]中小学教师培训.

[5]汪鹤飞.关注教师成长的盲区职业枯竭[J].宁波教育学院报,2004,(12).

第5篇

一、 功能定位出现偏差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教研、培训作为新机构的两大职能,都应从资源整合中获益,得到强化,实际的情况却差强人意,新机构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教研视为工作中心,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教研部门的日常工作,从而使教师培训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各地县级教研室大多具有浓厚的教育行政管理色彩。它们承担着大量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如组织开学检查、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招体育加试、中招理化生实验加试、论文评选、学科教学大赛、学科竞赛以及对基层中小学教学进行评价和督导等。这些多为硬性的事务性工作,相对而言,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弹性大,不容易出大问题,也不容易出立竿见影的显赫成绩,所以机构合并后,培训工作动辄就会受到教研工作的“排挤”,教学资源被占用,正常工作受冲击 ,基本职能难以很好实现。

另外,由于新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多来自原先的教研部门,根深蒂固的“教研”至上观念,常年从事教研工作的经历、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等,也使得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教研工作上,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可以这样讲,一些地方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不仅没有实现 “研训一体化”的目标,教师进修学校反而同教研室一起被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所拖累,沦为教育行政管理的工具,陷入了繁多杂乱的行政事务泥淖中而无法自拔。

二、心理融合困难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重新配置办学资源,建新班子,定新制度,领导层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随之受到触动。领导职位和职数的变化涉及干部的升迁去留,相同相近专业人员的增多加上按需设岗,择优录用给教职工带来了竞争压力,造成一部分人对工作安排不满意,对新制度 、新举措不认同,积极性受到压抑。教师教育理念、工作方式上的冲突更是家常便饭。原进修学校的老师侧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习惯单纯的培训教学和管理。教研员侧重学科教学的研究,下乡听课、检查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免不了进修学校教师认为教研员甜 一气,教研员认为进修学校教师脱离实际,自我封闭。有时因为学术观点、工作视角不同,大家在评价一节课、鉴定一项科研课题时意见相左,本可以交流探讨,取长补短,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单位,闹不好便成了各执己见的意气之争。

如何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提高心理相容度,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成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师资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研训一体化”的工作要求

一方面,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队伍本来就问题多多。学校缺乏优秀的学科专业人员,教师缺乏基层教学实践经验,面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学科、综合性学科和技能学科,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老化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另一方面,原县级教研室也并未吸纳、储备足够的精兵良将。首先,当地那些设施好、生源好、待遇好、声誉好的中小学更能吸引优秀教师加盟,县级教研室很难将他们招致麾下。其次,县级教研室多未建立优胜劣汰的教研员选用机制。教研员即使业绩平平,只要不犯大错,基本无下岗之虞。个别领导甚至把教研室当成了安排亲朋好友或者安置闲杂人员的场所。

第三,县级教研员培训机制不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没有制定硬性的培训制度,没有专门组织促进县级教研员业务能力提高的活动。一些县级教研员,整日忙碌于日常行政性管理事务,个人的专业成长明显滞后于教育形势的发展。

新的组织架构,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人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从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距这些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研训一体化”为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广阔的舞台;也使在原岗位已力不从心的进修学校教师或教研员陡然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和焦虑。立足现实,自我调适,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精通基础教育、掌握师训规律的专家型教师队伍是机构合并后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研部门的整合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合力,构建新型的教师学习教育机构是大势所趋 ,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这里提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后的种种现实困境绝非要否定机构整合的方向,而是为了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勇于正视问题 ,大胆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兴利除弊,真正促进培训与教研的一体化,使培训与教研工作在机构合并之后呈现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新学.新课程背景下,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的专业素质如何提升?[N].中国教育报 ,2006—2—27(4).

第6篇

关键词: 师训; 教研; 电教;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63-01

20世纪80年代,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和电教站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特别是本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和电教站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小学教师学历基本达标,学历补偿教育任务基本完成,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的主要职能逐渐转向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管理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研训一体化使进校和教研室的职能高度重合,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及与课程的整合的应用研究也强化了电教站的培训和教研职能,而部门的区隔、上级主管领导的分设已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与效果,造成人力与物力资源的浪费。随之出现了三者整合的新型管理模式,而且多数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或地区。

目前,我省三个部门机构设置与管理基本存在三种模式:一是分列式,即县(区)教师进修学校(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教育局教研室(教育局下属事业科室)、电教站或电教中心(教育局直属科室或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三方往往归属不同的领导主管。二是松散整合式,一套班子,三块牌子,协调安排工作,经费独立,各自对应上级所属部门。三是整合式,一套班子一块牌子,按职能分设处室,人员分处室不分家,根据具体工作统一调配安排。第一种模式为老模式,第二种模式实际为第三种模式的过度阶段。西安市城六区目前均为第三种模式(部分电教中心独立)。

西安市雁塔区教师进修学校1999年与教育局教研室、区电教站整合,成立新的雁塔区教师进修学校,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全局性业务管理、指导服务职能,划归教育局直属单位。学校设校长、书记各一名,分管业务副校长两名,内设教育教学研究部、培训部、电教中心三个业务职能部门和一个党务、行政、后勤综合办公室。将原来三个单位(部门)的教职工根据各自特长重新组合到相应部门,各部门主要发挥相应的研究、管理、服务职能。根据工作需要,人员全校调用,形成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基础教育培训、研究、服务中心。经过十多年的磨合运行,证明这种模式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整合使培训、教研与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得到优化配置,整体提高了师资的综合素质,逐渐形成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整合前,小学和初中学段教师学历基本达标,基础教育理论不再是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区进校的业务量逐年萎缩,面临无米下锅的窘迫境地,而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的在职培训研修逐渐成为今后培训的主要模式,传统的教师进修学校办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培训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培养专业化、科研型教师队伍,成为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区进校、教研室、电教站,已从职能、功效上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新的培训目标对进校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训、教研、电教三者的整合,不仅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而且,促进教师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具体工作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承担相应学科的培训、教研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任务,有效避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脱节的现象,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深受一线教师的欢迎。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逐步形成一支一专多能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学校在教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多次受到市、省各级的表彰奖励。

整体提升了研训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使现有的电教技术装备得到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培训、教研及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得到充分重视,县(区)财政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硬件设施极大改善,但仍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雁塔区教师进修学校与电教站、教研室整合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得到较大改善。教育局将原来分散的投资集中投入到区进校,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增补更新部分设备,极大地提升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微机、投影机、照相机、摄像器材及各类场地等都能充分满足日常培训教研等工作需求。雁塔教育网也设在区进校,内容整合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教学资源等内容,方便管理和使用,节省了资金和管理成本,极大地提高了使用效率。

减少了管理磨察,提高了管理效度。根据目前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对口人事处(科),教研室对口基教处(科)、教科所(教研室),电教站对口电教馆或有关管理部门。从工作性质来看,都有培训和研究职能,尽管侧重点不同,但都服务于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围绕一个中心,即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具体工作中,存在大量交叉和重叠,如教师培训人事口搞,基教口搞,电教部门也搞。很多工作需要两个或多个部门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如电教部门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研部门的学科研修、培训部门的学科研训等。三个部门分设往往归属不同的主管领导,不仅给自身工作协调带来不便,也给基层学校增加了负担。有的教师进修学校请教研员上课、研讨还需按外聘教师支付课时费。基层学校往往发生多方安排工作造成人员撞车现象。雁塔区整合后,进校归属一位业务副局长主管,全面协调业务工作。学校内部根据各方工作的性质、特点、对象,统筹安排,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7篇

一、大讨论活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以来,中华民族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每个单位、每个人要与时代、祖国同进步。开展大讨论活动,以“市场思维、开放思维、科技思维、法制思维”四种思维促科学发展,对我县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我校提升服务全县教育、服务全县教师能力,实现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时代意义。思想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前提,解放思想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一大法宝。我们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思想上要与时代脉搏相合拍,工作上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脚踏实地的改革创新,此所谓“思想决定高度,态度决定结果”的具体体现。要紧紧把握大讨论活动的总体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以四种思维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二、大讨论活动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讨论活动用“四种思维”破解工作“十方面问题”,我校围绕“实现跨越发展,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总奋斗目标,要在功能发挥、名师团队打造、成教工作、学校发展(或办学)空间、申请“国家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验收”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用市场思维和机制促进学校发展建设。激发跨越赶超、奋进崛起的信心决心,积极筹措资金,加强设施建设,提高办学条件。要用开放的心态和措施,进一步加大争取国家级和省级培训项目和资金力度,努力打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在培训层次和培训项目上为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奠定基础。

二是用开放的思维和方法提升传统培训业务。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工作,实现“无中生有、有中生新”。要进一步畅通对外沟通渠道,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外界沟通联系。多与省厅、市局、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等上级部门和领导汇报沟通工作,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多与兄弟单位开展交流合作,多深入基层一线学校调研工作,掌握最贴近参训学员的第一手资料等等,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方面改革创新,提升培训层次和效果。合作办学方面探索更有效的管理模式。附中建设要抓好机遇,起好步,实现良性循环。成教招生工作要主动拓展业务范围,深入市内各大机关、各大企业及周边县市的进修学校、职教中心拓展招生业务。

第8篇

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已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一流教育体制、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育环境、一流教育质量”,以及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教育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创建现代化教育中心区的战略目标,在一流教育体制之下,教育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的提高,本构想就是立足于我区目前的发展状况对提高全区教师整体素质提出的发展思路。

二、现状与分析

(一)教师现状:综合素质必须提高。

1.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早在“八五”末期已完成了学历合格培训,至11底全区在职教师共4255人,专任教师3494人,中学1454人,小学2040人,其中中学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385人,小学教师具专科及以上学历达1649人,远远超出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教师任职的学历要求。但是,学历并不能与能力划等号,尤其是我区教师中五年以下教龄的人数占70%以上,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尤其是岗位再提高方面,进修学校还任重而道远。

2.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现有校长,大部分是先上岗后培训,而且缺乏管理学、行政学、公关学等领导者必备的管理素质,因而长期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摸索状态,进修学校不仅要担负起师训任务,更要担负起干训任务,为区培养一批观念新、管理好的专家型校长。校长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引导我区教育事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单靠经验积累是不够的。

3.我区广开人才之路,从省外引进大批人才,但由内地引进的人才,由于环境和思维定势,思想上更多具有“应试教育”的痕迹,教育思想和观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引进和招聘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短期效应,但不能充分体现区固有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我区必须立足于本土,培养一批具特色的“启明星”。

4.教科研是每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但我区教师尚不具备一线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更少之又少,加强教师的研究能力尤其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才是教科研发展的命脉。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它必须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在实践与理论的磨合中不断提升,这就需要进修学校花大力气在此方面有所作为。

(二)教师进修学校现状:人员、架构必须调整。

教师进修学校原来作为学历补充教育的主要机构,对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学历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时至今日,教师进修学校内部,架构不清晰,责任不明确,人员不到位,现有的人员无法承担应有的教学任务,造成基层单位对进修学校的不重视和反感。进修学校的人员配备和师资水平都不足以应付高速发展的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进行转型。因此,进修学校不单单是行政部门规定的继续教育机构,更应该是教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必不可少和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三)国内的师资教育现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出路。

1.从我区教育实际来看,相当一部分学校提出校本培训还为时过早。我区近几年引入大批高校毕业生,但由于我国高校教育学科划分过细和仅强调理论研究的固有狭隘性,造成毕业生的知识较单一,缺乏历史的、宏观的、全面的大教育观点,造成素质教育实施的形式化、教育成果的表面化。并且,学校内部师资不均衡,能够担负起教科研“领头羊”的教师全区都匮乏,更何况一间学校,所谓的“校本培训”大多借助外聘的专家,有时几间学校还开展的同一课题,反复请同一专家,造成了人员和资金的重复消耗,也就意味着我区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2.目前各高校举办的各类培训仍是满堂灌的“填鸭式”,包括目前国内mba得不到国际认可的原因就是缺乏实践,进修学校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尤其是授课方式的变革。作为学校和教科研单位之间最具价值的桥梁,才是进修学校变革的根本出路。

三、目标定位

(一)总体目标:全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满足我区绝大多数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成为我区人才选拔----“启明星”工程的后备基地,完善“区本”培训,为教育造就一批教育家,而非“教书匠”,为我区成为教育强区和教育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简而言之,要做到一个面向和六个转向。

一个面向:即面向全区的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进修需要六个转向:一是从学历教育转变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将教师从经验型转化为研究型的新型教师;三是从泛化教育转为区本培训,时机成熟时可转为区本与校本相结合的分层培训;四是从“先上岗后培训”转化为“先培训后上岗”和“边上岗边提高”;五是由行政强制性培训转化为合理为教师制定成长阶梯方案的培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六是从单一的教师培训转化为教师、行政两个发展方向的培训。

(二)具体目标:实现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培训质量、硬件设施争创全省一流。

学校管理目标:坚持“转换机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效益”的原则,建立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培养专家型管理干部,形成高效率、有特色的办学管理风格,队伍建设目标:建设一支学历高、素质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培训质量目标:切实抓好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达标率达100%,优秀率达80%,满意率达90%。到,完成200名“启明星”的培训工作,对所有学校的中层以上干部全部进行轮训提高。

硬件建设目标:建设一个适应我区教育发展的设备一流、设施完备的教师进修中心。

四、主要措施

(一)符合教师需求的课程规划,是进修学校改革成功的一半。

建设新型教师培训课程,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进修需求,按需设课。注重课程的层次性、可操作性,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注重专家与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开设自选课与必修课且以自选课为主的课程模式,并将每年的继续教育课时数转化为学分制,鼓励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二)明晰进修学校架构,并进行人员调整。

调整进修学校内部架构,进修学校内设理论部、实践部和后勤部三个部门,理论部负责制定课程(了解教师所需,聘请专家,设置科目,查阅讲义,考评课程效果,写分析报告并制定新的课程方案),并与相关院校和科研单位(包括国内外)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实践部负责教育实践(联系实践基地,选定指导老师,考评实践效果,跟踪调查),并与教研室和基层学校建立共建关系;后勤部负责财务、教室、教材等一系列后勤工作。

(三)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自我提高。

将教师进修与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审挂钩,教师取得相应学分且成绩优异者可获得外出培训(国内外)和在职学历深造的奖励。

(四)硬件建设是必备的客观条件。

配备可容纳200人的报告厅、可容纳100人的网络教室各一,讨论式教室和授课式教室若干,视频多媒体教室2间。建成与国内著名师大远程教育网相连接的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基地。

(五)经费投入,是完成教师继续教育的保障。

根据省人民政府1999年第53号文《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采取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方法解决。具体经费来源包括:每年从教育事业费中按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2%和教育费附加中不低于5%的比例安排;从地方筹集的教育基金和学校勤工俭学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所办学校,其教师继续教育所需费用由办学者负责。

五必须突破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难点:1.“按需设课、按需施教”的“需”较难把握,每个人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他所认为的“需”可能与上级部门认为的“需”有一定的差异。

2.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的选择和聘用。一方面大多数教育专家大多从事理论研究或进行过少量的实践指导,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且授课仍以讲授式为主;另一方面所需培训教师的专业多而散。符合我们要求的专家并不多。

第9篇

一、着眼于建设一支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研员(科研员)队伍

作为一名教研员(科研员),不仅应该成为教科研方面业务上的引领者,更要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成为一线教师的表率,特别要有人性化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只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才有不断追求的内在动力,才有立身之本,才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而才能有为之锲而不舍、锐意进取的斗志。同时,全体教研员(科研员)不仅要在业务指导上出成绩,还要注重服务,提高效益,要有大局意识,不仅要服务于学校和基层教师,还要努力服务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胸怀全区教育发展的大局,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主动地为教育行政领导献计献策,为教育行政领导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促进区域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着眼于建立一支人性化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研员(科研员)队伍

我们切实落实好“服务基层学校,服务一线教师”这“两个服务”的办学理念,让全体教研员(科研员)发挥作用,并受到一线教师的信任,教研员(科研员)还必须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因此建立一支人性化、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研员(科研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新课程更多地体现出新时代的价值观,更加强调人文精神,教研员(科研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注重把民主、友爱、平等、和谐、尊重、共享、对话、商讨的理念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在开展教科研工作中,首先要具备这种人性化的人文精神和团结协作、务实的工作态度,才能赢得基层教师的信任和支持,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与一线教师交流。教研员(科研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发自内心地尊重一线教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多向他们学习,多采用平等交流、对话分享的伙伴式的方式开展工作。

三、着眼于建立一支善于学习、业务能力过硬的教研员(科研员)队伍

学习是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专业的教科研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要经常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教育法规和政策,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等。教研员(科研员)作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引领者,要具备认真钻研的精神,同时还要有指导教师开展工作的能力。要想开展好教科研工作,教研员(科研员)要在学习上先教师一步,研究上深教师一层,学科意识上高教师一筹,要在专业上引领教师,就要比一线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好教研员(科研员)的职责。教研员(科研员)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给自己设定更高的追求目标。教研员(科研员)要为自己制定学习提高的规划,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档案,订阅相关的教学报刊杂志,注意网上学习,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最前沿的学术发展动态。教研员(科研员)要有意识地向基层学校和教师学习,要自觉主动地参与基层学校开展的教科研活动,要以一名普通教师的身份参与其中。另外,教研员(科研员)应该保持自己在学术信息上的畅通,要注意同上级(省、市)教科研人员建立联系,并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与自己专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只有掌握更多有价值的一手材料和信息,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四、着眼于建立一支根植教学一线、勤勉务实的教研员(科研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