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评职称论文

时间:2023-03-07 14:59:42

导语:在评职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评职称论文

第1篇

施工阶段由分批参加过公司学习的监理人员协助总监指导其他监理人员对监理用表的正确填写进行指导,各个监理人员将资料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向总监反映,以便完善改进资料管理工作。总工办定期对各个监理部或组织各个监理部互相对资料的填写、使用、整理、归档情况进行评比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公司各监理部工作质量评定的内容。施工资料的管理。监理资料与施工资料是互相联系的、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是统一的。监理资料的填写、使用、归档管理与施工资料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一方面,公司委派总工办参加质量监督部门组织的最新监理规范和有关标准的学习,并且及时向各个项目部传达贯彻。比如: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6—2001的执行《,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也发生了变化。公司总工办就及时组织了公司部分监理人员对一些术语、质量的评定、验收程序的规定、监理资料的规范填写等内容的培训。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提高资料管理水平。公司组织部分项目部管理人员参观其他监理单位资料管理的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但资料管理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工作,必须多学习人家资料管理的经验。同时,与一些高校、同行进行交流,借鉴他们的资料管理经验。

项目监理机构资料管理分工明确、制定单位资料管理制度

资料整理归档统一制度。单位监理资料的33类监理用表都严格按监理资料分类划分,认真填写,按照要求分类归档。在对施工单位布置施工资料的填写要求时,要求施工单位按照时间、工程进展分别提供企业资质(含主要分包单位资质)、项目经理资质、施工组织设计、相关专业施工方案、特殊工种(电工、起重工、架子工、电焊工等等)资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方案,大型设备吊装方案。随着施工的开展,各种施工用材料质量证明书、合格证,进场施工设备应该及时报监理审核,合格后方能使用;施工过程报验表、报审表等等应该及时报监理确认,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所有施工单位报到监理项目部的资料,统一由资料员接收,并且按照要求编制电子文档,分门别类存放保管。监理资料员根据项目总监和有关监理规范、标准的要求、规定,在项目初期编制有关资料和文档的目录和表格,做好前期准备。项目总监在项目开工初期,总监负责收集监理公司资质、总监任命书、总监资质、各专业监理工程师资质等等材料。总监负责编写监理规划,并报公司总工批准;总监组织各专业监理工程师编写各专业监理细则,由项目总监批准后实施。以上资料都应该集中都资料员手中,按照要求分门别类保管。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发出的监理联系单和通知单,由资料员及时发送到施工单位。监理通知单,一定要施工单位按照要求及时回复。资料管理的时间制度。主要对监理资料中对申报、回复的时间、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理机构人员的会签时间、项目结束后的监理资料归档的时间做了规定,保证资料管理的时效性。资料的会签制度。施工单位的有关资料由监理项目部资料员统一接收,然后根据专业分发到专业监理工程师,由专业监理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合格后签字确认,并归还资料员,由资料员进行分类保管和返还施工单位,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为此,我们根据有关要求,对来、发文进行登记,保证资料的可跟踪。“过程控制、强化验收”,保证监理资料的连续性。工程项目的地基基础分部验收、主体验收、竣工验收,项目总监必须参加。分部工程结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要对验收情况汇总,编写分部质量评估报告;竣工验收前必须按规定时间提交各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的质量评估报告。项目总监参加工程竣工验收,并且组织编写工程监理总结。

第2篇

职称论文写作时的态度问题

其实从小到大,老师在课堂上都经常和我们强调一件事,那就是“态度决定一切”。但是大多是的人都是左耳进,右耳出的,从不把它当回事。在多年的职称论文修改过程中,这个为题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体现”,大多高声“吆喝”自己论文下足了功夫,职称论文写的多好的人,往往事实都是与之相反的,不然也不会找到我们了。倒是有一些谦虚的作者,带着真诚的态度,来咨询的,他们时刻保持着谦虚的心态学习,从问问题的深度变化,可以看出他们肯定有多看,多悟,多问的,这样的作者最后写出来的文章往往都是能发表成功的。

职称论文的写作除了一个态度问题,还要个大家介绍个职称论文写作的小技巧,那就是写作的角度。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线性的,但就是这种线性思维,通常是想不出新的东西,想法的。因此,建议大家,对于职称论文如果真的没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观点,不妨可以试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来解决或看待一件事,这不也是课堂生老师提倡的“换个角度看问题”嘛。

职称的态度问题

第3篇

一、当前高校职称评议工作的主要问题

1.缺乏切合实际的标准和定量指标,人为因素影响严重

目前关于高校教师晋升职务的条件,缺乏切合实际的标准和科学的定量指标,在具体操作中人为因素影响严重。比如规定晋升某职务应公开发表的论文多少篇,其中权威学术期刊多少篇。譬如某省的人事主管部门规定,专业课教师晋升教授职务要在本专业的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6篇以上论文,而该部门认定的某些学科门类的权威刊物只有1-2种,就算这1-2种期刊全部刊载该省高校教师的文章,也是不能满足该学科教师晋升教授职务的需要。这充分说明这种规定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这种规定导致在具体的评审过程中大多只能降低标准,最后变成实际上没有了严格标准,导致不少明显不够条件者被通过,这使得职称大大贬值。

2.观念落后,宽严失当

由于思想观念问题,在职称评议中,往往对不少明显不够条件者或条件不过硬者,考虑某种原因而评议通过,而对破格申报且条件出类拨萃者往往特别苛刻,千方百计"挑毛病",认为他们在资历、学历某方面这也不够那也欠缺,将这些破格申报且条件出类拨萃者"打入冷宫",某单位的职称评议,几年来,淘汰的多是破格申报且条件出类拨萃者,造成好几年都无一个破格申报高级职称被评审通过的现象。

3.评审过程草率,亵渎了职称工作的严肃性

申报职称的高校教师花费很多时间严肃认真地准备材料,结果到了评审组却是如此草率。学科评议组用短短半天时间将少者上十位多者几十位教师的材料评议完成;职称评审委员会也仅用半天时间将少者上百位多者几百位教师的材料评议完成,可以说有的评委根本就没认真也没有时间来(认真)看每一个申报职称者的材料,仅凭学科评议组的得票高低匆匆(随意)投下自已的一票。评审过程十分草率,亵渎了职称工作的严肃性。

4.单位利益博弈,公平公正丧失

职称评审委员的成员是由各单位选派的,在投票时难免考虑自己单位的利益,对本单位的职称申报者"手下留情",对外单位的职称申报者苛刻相待(有淘汰率规定时更是如此)。在局外人看来,神圣的职称评审会议变成了小集团利益的博弈场所。

二、当前高校的职称评议工作的改革对策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职称评议工作应该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鼓励人才快速成长和脱颖而出,这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职称破格晋升上应该打破陈规旧矩,条条框框。既然是破格晋升,肯定是职称申报者在某方面(如资历、学历等)不够正常晋升条件,就可以用突出的科研、教学条件来弥补,只要他们符合文件规定的条件就可以考虑通过了。为什么非要在这些人身上吹毛求疵、横挑鼻子竖挑眼,以他们的资历、学历某方面的不足来否定呢?一个单位,如果不能创造破格晋升职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激励机制,是很难聚集也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干出一番事业的。论资排辈,按部就班,压抑人才脱颖而出,只能恶化人才成长的环境。

2.建立科学的评议标准和定量指标

我们现在的许多方面都在搞量化指标,包括一些很难定量的工作(如教学工作的考核)都已经量化,在职称评议(审)上,制定量化的评价指标,规定不同职称的总分,达到了多少分就进行申报,在此基础上由校职称评审委员会进行审查评定(议),改变目前这种复杂而又很不科学的方式操作。某大学在实施“151人才工程”选拨人才和年度考核时,制定有比较科学的量化指标和总分规定,评上者、考核合格者理直气壮,未评上者、考核不合格者心服口服。职称评审工作效仿这种做法,设有客观的量化指标和总分规定,则不出现不公正不公平甚至荒唐的结果。

3.实行校长聘任制度

第4篇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就业市场中的诚信缺失现象也逐渐凸现出来。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人数的逐渐攀升趋势,引起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如何正确理解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如何正确评价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高校应采取哪些积极的应对之策?本文谈些粗浅看法。

1.现象:诚信缺失即道德缺失。就业市场中的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大致包括:就业前就业材料的“注水”,避实就虚,夸大其词,各种就业证书的“克隆”、作假,各种职务的“加官进爵”等;就业过程中的“骑牛找马”,“一女多嫁”,重复签约,恶意违约等;就业之后的频繁改行、“跳槽”等。

2原因:大学生诚信缺失成因是复杂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毕业生本人造成的,也有用人单位和就业体制造成的。(1)主观方面:大学生初次就业,经验不足,对就业工作程序和政策了解不够透彻,有时甚至曲解“自主择业”,放任自流;对就业形势缺乏宏观的把握,过高或过低估计就业形势;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就业心态盲目自信或自卑;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淡薄等等。(2)客观原因:首先,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诚信危机”现象,不同程度引诱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导致大学生的效仿和跟随,挺而走险,出现诚信缺失现象。其次,高校诚信教育薄弱,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缺乏诚信守诺的心理辅导,缺乏诚信守诺的道德品质的指导,缺乏诚信守诺的行为督导。最后,诚信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规范标准去评价诚信度,去衡量诚信行为,从而失去了约束力,失去了诚信的内在驱动力。

3.影响与危害。毕业生诚信缺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降低个人信誉,而且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直接损害所在学校的声誉,导致用人单位对学校产生信任危机。

二、就业诚信现象之评价

1.评价的目的和方法。(1)目的:这种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目的,旨在通过诊断就业市场中的诚信问题,为不断深化的就业体制改革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反馈信息,以规范大学生就业行为,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提升高校在社会上的美誉度,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2)方法:大学生就业诚信的评价,作为学生评价的一种评价类型,就评价的基本模式来讲,可以套用最常用的泰勒模式。因为,诚信如同其他的品质一样都是抽象的、内在的,是不可直接观察的。所以,其评价方法,也同评价其他心理品质与思想品德等方法相同,可以通过外界的行为得到表现,可以通过就业行为来观察了解,见徽而知著,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外面到内在。具体来讲,“刺激—反应法”、“现象一本质法,“效应—本体法”等几种方法可供评价就业诚信时选择,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是正确的。

2.两个观点。(1)上面提及的“刺激—反应法”等评价方法所建立的诱导或假设条件毕竟不是真实的,所以,应该用鉴定的标准反复核对,问他的理由和意图是什么,这种鉴定方法涉及到真实性和合理性等重要问题。下面仅举一例:假设我们要评价S们的诚实,并将他们置于可以欺骗的情形中。S1欺骗是因为他无论如何看不出欺骗有什么错;S2欺骗以获得一点好处;S3欺骗是因为不想遵从权威;S4没有欺骗是因为周围有人,使他有犯罪感;SS没有欺骗是因为他是一个绅士的JL子,而除了在某些环境之外,“绅士的儿子是不欺骗的”;S6没有欺骗是因为对他来说信守规则更有趣,等等。现在,我们可以说S1—S3欺骗了,而S4—S6没有欺骗,S6的没有欺骗仅仅是对诚实感兴趣,这一点也远远是不够的。其他无法作更进一步的鉴定。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显然是不同诚实的人,不同不诚实的人,因为他遵循不同的规则和推论。由例子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如果我们预先将道德领域如诚信限定为一些特殊情境(以诚实、讲真话为“公共标准”),我们将容易忽视不同类型的理性;第二,除非我们能发现“的头脑中在想什么”,否则我们将容易忘记在行为中使用什么概念,这是至关重要的。可见,我们对道德的评价,同样包含对诚信的评价,都必须注意道德思想和行为的不同的方面,这些方面并非来源于任何关于“心理结构方式”的理论或假设,而只是简单地来源于对道德的思考和行动是什么意思的考虑,来源于这种考虑所必然包含的东西,而这些来源都是动态的。(2)第二个观点由第一个观点启发而来。因为一个人可能以一种不合理的、无法容忍的、有偏见的或不明智的方式持有完全正确的信仰,反之亦然。所以,我们要把一个人扮演一种特定角色如就业角色时的功过和他的信仰的正确性区分开来。不言而喻,对就业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我们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加以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但对诚信缺失的不同情况应区别看待。就业前就业材料的制假与欺骗、就业过程中的违约和就业后的跳槽等来源于不同的道德基础,所以,诸如就业中的善意违约、跳槽等就不应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首先,毕业生违约可以理解。当今就业市场并未真正市场化,就业市场不够规范。有的毕业生违约是现行就业体制造成的,违约自然在情理之中。协议的签订,基本功能在于给当事人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预期,但有的行为预期长达几个月,过长的行为预期,可能会使毕业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或改变对用人单位的看法。“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毕业生选择更好的用人单位,也是人之常情。其次,毕业生违约是一种权力。就业协议与其他协议一样,在签订协议的同时,就一定会赋予签约人违约的权力。违约是对义务的违反,也是对个人权利的遵行。在一定限制条件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权改变原有的意向,双方均可以选择履行协议,也可以选择违约。我国劳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可见,解除合同是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利,而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都是用人单位录用应聘者时所订立的书面协议。只要毕业生不是恶意的,没有给用人单位造成恶劣影响,且由毕业生承担违约责任后,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以解除就业协议。最后,毕业生违约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就业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部分毕业生违约也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源重新组合、优化配置的过程,它利于毕业生寻找到更能发挥才能的位置,更利于社会的发展。“强扭的瓜不甜”,如果毕业生迫于无奈暂时不解约,但“身在曹营在汉”,工作时不专心,不忠诚于用人单位,迟早也会改行跳槽。当然,这种人力资源的合理优配,带来的不仅有直接成本的损失,而且还有间接成本、机会成本、诚信成本的损失。

三、应对与措施

1,加强就业诚信教育。就业诚信教育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没有诚信,将导致毕业生人格魅力受损,将失去他人对毕业生和高校的信任。诚信,作为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本前提,应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就业诚信教育要注意把就业诚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结合起来,达到从“学术的”到“社会的”相互参照,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强调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就业诚信教育要不断建立开放性就业诚信教育渠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就业模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接受教育,也可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公共环境进行就业引导和教育;就业诚信教育要突出个性化,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积极性,使其内因自觉接受并按自己个性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就业诚信教育要充分尊重毕业生作为教育主体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在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充分考虑毕业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和能力,重视和加强对毕业生诚信理念、逻辑、推理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因势利导。

第5篇

关键词:职称;评价;社会化

职称社会化评价是指按照社会公认的标准条件,由具有权威的评价机构,用科学适用的人才测评手段,对申报人员进行职称等级认定的过程。它包括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组织、评价手段和评价结果的社会化。我国现行的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它的政策依据是1986年国务院的《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我国的职称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在借鉴国外职称制度经验的基础上,职称社会化评价在1991年深化职称改革初期被提了出来,全国统一的经济、会计、统计、审计等专业系列的职称考试中出现了它的雏形。而职称社会化评价被确认的标志是1999年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国家人事部在会议上提出:“要深化职称改革,逐步建立政府宏观指导下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化评价机制。”从此,“个人自主申报、社会量化评审、单位自主聘任”成了深化职称改革的热点问题。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相应的规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时至今日,个人自主申报、单位自主聘任在一些地区和单位进行了尝试,可社会量化评审未见新的突破,本文拟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客观要求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职称评价机制必须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坚持公平竞争原则。在职称社会化评价中,要体现公平原则,就必须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确定的由政府利用行政手段组织评价的方法。要使人人有相同的机遇,以客观标准为依据,全面公正地进行评价。要体现竞争原则,就是要通过评价对象之间的竞争,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同时还要通过评价机构间的竞争,筛选出能客观公正、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吻合率最高的评价机构。要体现法制原则,就要避免人为因素,杜绝行政干预,用社会公认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价和使用j以保证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2.人的社会属性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应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产生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是社会的资源。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属部门所有,对人的评价、使用按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管理,出现了单位化、部门化、地区化的倾向。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社会化属性得以恢复,人才的市场化配置正在实施,人员在全社会流动的态势已经形成。这就要求人员在被社会使用时,必然要以社会公认的评价结果作为依据。

3.深化职称改革的需要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价、使用和管理的制度,它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激励作用。同时,通过社会评价和准人制,对社会安全达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这项制度在我国实施10多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一直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进行运作,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组织实施,无论是在评价标准还是在评价方式上,社会的公认度都有待提高。再加上地区、部门间的众多保护,使得职称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竞争激励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这就需要建立起社会公认的社会化评价体系。

4.人才激励的需要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职称的存在主要是宏观管理、激励导向、以及为社会提供用人依据的需要。就宏观管理而言,它又包含保障社会安全和确定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分配。在计划经济年代,职称在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作用是作为确定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的依据。

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职称的主要职能应该是政策导向、保障社会安全、为用人单位提供用人依据。

从政策导向而言,是通过评价标准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去掌握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通过创立公平的社会环境,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竞争意识;从保障社会安全、为用人单位提供用人依据而言,需要引入多种科学实用的人才测评方法,全面准确的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价,这些都有赖于职称的社会化评价。

再加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影响,以及管理的需要,职称确定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的职能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确定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的角度来看,要考虑很多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平性,要使各方面大体平衡,要使社会普遍认可。也就是说,需要职称的社会化评价。

二、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困难因素

1.职称的法律地位尚未确定

职称的法律地位是社会化评价的基础。无论是从保障社会安全的角度,还是从中国目前客观实际出发,职称制度都必须存在。可职称制度改革至今,其法律地位尚未被确定。在实际操作中,全国统一评的、地区组织评的、单位自主评的职称混杂在一起,而其中的区分又较为困难,使人们感觉职称评价有点乱,政府在宏观管理上也碰到了困难。当谁都可以去组织评价职称时,职称就失去了作为对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和管理的社会参照物的作用,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我们也就无法去谈社会化评价。只有当国家从宏观管理的角度,通过法律明确哪些领域、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应进行职称评价,并明确各类职称获得的方法和程序,我们才有可能去讨论职称社会化评价问题。

2.评价标准的社会化困难重重

评价标准是社会化评价的依据。没有标准,评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评价标准的社会化就是说评价标准符合社会的客观实际,得到社会认可。由于职称涉及面广,级别又多,再加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职称的要求也在随之变化,这就使得职称标准的制定相当困难。职称改革以来,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职称标准的修订j但时至今日,科学的职称评价指标体系还是尚未攻克的难题,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基本指标和动态指标、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都是一些较难处理的矛盾。

3.评价对象的社会化有待落实

评价对象的社会化是社会化评价的前提。社会化评价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它需要评审对象的社会属性得以充分体现。但现实情况下,人员单位、部门所有的观念随处可见。职称申报评审要层层审批,从所在单位性质、现在工作岗位,甚至到年龄都成了申报职称的门坎。这种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在岗”、“安心本职工作”的管理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使得许多人失去了被评价的机会,社会化评价未得到充分的落实。

4.评价组织的社会化难以实施

评价组织的社会化是社会化评价的保障。专家的权威性及评价不受外界干扰是使评价客观公正必须具备的条件。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的分布较为狭窄,评委的选择是看评审委员会挂靠的部门,按行政隶属关系,用行政手段来进行。评审时为了考虑“政策导向”、“安定团结”等特殊的非评价标准因素,则通过行政干预而将这些特殊的非评审标准因素渗入到整个评价过程之中。基于这种便于管理、评价结果能体现组织意愿的潜在因素,使得评价组织的社会化难以实施。

5.评价手段的社会化未被重视

评价手段的社会化是社会化评价的支撑。在职称评价中,运用社会公认并在实践中证明有效的多种人才测评手段进行综合评价,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可信性。但目前职称评价的通用做法是专家对特定的文字材料进行定性考评,无论是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方法都比较单一。对引入先进的综合评价手段缺乏研究,总以操作困难、成本太高为借口,仍采用简单机械、匆匆忙忙予以定论的传统方法进行评价,这就必然造成评价质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信度、效度难以保证。

6.评价结果的社会化缺乏认可

评价结果的社会化是社会化评价的目标。当评价结果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并作为实际使用的依据时,社会化评价才实现了其存在的目的。但由于评价的标准与实际相脱节、评价的手段较为单一、评价的组织缺乏权威性,致使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实用性受到影响,难以被社会广泛认可,由于实际中使用价值不高,从而降低了职称的社会需求,这又反过来阻碍了社会化评价的发展。

三、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实现构想

1.确立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基础条件

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基础条件主要是职称的法律地位、职称的评价标准和职称的评价方式。从法律地位而言,可将职称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两大类。指令性职称由国家统一管理,由国家确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并对评价结果予以确认公布,其结果具有使用的强制约束力。根据我国职称制度的现状,应从实际出发,可考虑建立职称分级管理模式。

按职称系列(专业)、档次的不同,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指令管理的范围。这样既有利于解决评定标准难以制定的矛盾,又有利于引入多样的评价方式。指令性职称是职称社会化评价的主体,是社会化评价组织服务的主要客户。指导性职称由国家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提出哪些专业技术岗位应该进行职称评价,并提出最基础的任职要求框架,具体的任职条件、评价方式由用人单位或行业自律组织来确定。对其中需要作为享受某些社会待遇参照条件的职称,从社会综合平衡的角度,也应进行社会化评价。

2.制定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基本原则

职称社会化评价的最终目标是评价结果得到社会认可。要达到这个目标,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第一是标准的社会性:就是说评价标准要经过充分论证,要得到社会认可。

第二是评委的权威性:评委要在全社会选拔,要是社会公认的权威。第三是方式的科学性:评价方法要根据评价标准,选择最能准确评价的手段进行综合评审。第四是程序的规范性:从个人申报、专家评审,到结果的公布,都需有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第五是运作的透明性: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式、评委的选拔、工作的程序均需向社会公开。第六是实施的独立性: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对照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进行评价,不受来自任何组织、个人的干扰……第七是监督的公开性:评价的实施、评价的结果要受社会的监督,避免因工作失误、不正之风干扰而发生评价失真。第八是结果的一致性:评价要依据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按照规定的评价程序,确保评价结果与评价标准的一致性。

3.明确职称社会化评价的运作方式

职称社会化评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在其运作方式上,要体现市场经济追求的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客观要求。就职称的社会化评价组织而言,要达到效益最大化,职称的社会化评价组织就必须有竞争。一方面是评委的竞争:要在全社会选拔出最具权威的专家,其权威性主要是本专业学术技术水平、人才评价技术、人品等方面的组合。另一方面是评价组织的竞争:要通过对客户的服务(为其评价),以及服务质量(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的竞争,选择出最佳的评价组织。要达到成本最小化,职称社会化评价必须体现有序性。要制定出评委和评价组织的基本条件,要有严格的准人、考核制度,要充分考虑市场运作成本,防止无序、恶性竞争的出现。

4.选择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实现形式

第6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职称评定难题初探

1现状调研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系列职称评审管理工作由于群体量大且有特殊性显得尤为重要、复杂、敏感,在评审工作的管理方面存在相互矛盾的倾向,凸显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工作很棘手。倾向一,由行政部门主导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工作,导致职称评审本身属于行政评审的倾向性,评价标准固定,评审管理统一;倾向二,由用人单位主导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工作,导致职称评审带有人为色彩的倾向,评价标准易变,评审管理灵活。

2评审管理职责定位

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完善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放管结合措施。各级主管机关在职称评聘工作中要起到宏观管理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基层单位对职称评审中行使权,合理下放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权限,建立健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管理责任清单与权力清单,指导市州逐步向县(市、区)及企业下放技术人员初级职称与中级评聘权力。

2.1简政放权

各级领导部门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实行宏观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减少审批事项,进行事中事后监管。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管理责任清单与权力清单,合理下放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权限。

2.2加强监管

加强职称的评审监管。建立健全职称年度评审考核聘用授权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专家评委遴选机制。严肃评审纪律,完善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规则与工作程序,明确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责任和工作人员职责[1]。

2.3强化服务认识

完善管理措施。寻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为全方位开展人才评价提供准确的、科学的、可靠的资料。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称申报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把信息化操作程序应用到职称评审、申报、审核、制证以及查询等工作中,完成好专业技术人才统计分析工作。

2.4加强组织领导

管理机关要重视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的敏感性、重要性、复杂性,把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列入重要的工作内容。要加强舆论宣传,搞好政策解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和顺利实施[2]。

3评审管理应对策略

3.1建立设置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顶层设计)

建设一个顶层决定性,整体关联性,信息互联互通,可实施、可操作的职称评定制度体系。

3.2研制评价科学的职称评定标准

3.2.1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建立以业绩贡献、属性需求及职业岗位为前提,打破“职称外语考试、计算机考试,论文篇数”等一些硬性规定,实现国家评定标准、地区评定标准和单位评定标准相结合的操作性比较强评价标准体系[3-4]。

3.2.2评价标准要把品德标准置于首要位置

品德是一个人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在自身上的体现。因此,在评审过程中要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第一位,用人单位在职称评聘过程中可以通过考核工作业绩、评定技术水平,进行个人述职、民主测评、考核调查、个别谈话等活动,进行综合评定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从业行为以及政治表现。

3.2.3注重能力水平评价条件

完善设立职称评审中的科研成果、著作、论文等条件,不将这些内容作为职称评价的主要条件。要对那些工作在基层一线以及艰苦边远地区的技术人员放宽要求;对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工作岗位职称系列,可不要求科研成果、著作、论文等条件;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

3.2.4强化业绩贡献评价条件

体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系列专业特色和岗位特点,突出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实绩和贡献。重点评价其教育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实绩。

3.3制定管理规范的职称评定机制

3.3.1多元化职称评价方式

对特殊贡献、殊行业领域或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职称评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3.2完善特殊人才职称评价绿色通道

对特殊人才采取特事特议、因人而异的办法进行职称专门评定,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通过专门评定取得相应系列级别职称的人才,可设立特殊岗位进行聘用。

3.3.3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

在职称评聘工作中要打破地域、人事关系、身份、户籍、所有制、档案和体制内外等条条框框,凡在吉林省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都可以参加申报吉林省职称评审。

3.4推行运转协条的职称评定方法

3.4.1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与职称制度的科学衔接

发挥职称评聘考核制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作用,密切结合专业技术人员需求和职业标准制定,来推进职称评审与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相衔接,把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经历作为职称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的前提条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一线服务和锻炼,逐步把服务经历或者基层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聘的基础条件。

3.4.2完善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有效衔接

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晋升、聘用等用人制度改革。

3.5组成监管有力的评定监督组织

加强职称评审监管。建立运行职称年度评审授权评估机制,强化考核评估,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实现职称评审全过程监督[5]。

4研制教师系列评审评价体系管理展望

全国各地行政部门研制已经更贴近并符合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结合改革的评价体系,对今后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有指导意义。(1)设置正高级教师岗位,拓展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促进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提升,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参加教育工作。(2)统一了职称名称和岗位层级设置,拉平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之间的职称差别,调动了各类教师的积极性。(3)建立科学的、先进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打破论学历和论文为主要条件等限制,更加注重岗位实绩贡献,增强了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蒋科星.走向职级制: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17(10):73.

[2]孔环,颜超,高慧.推行职称社会化评审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5):4-5.

第7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总体素质却有所下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其实际质量与目标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全面衡量论文质量的标准,现行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对论文管理质量的评价存在局限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有:学校主管部门对论文质量的过程管理、院系领导对论文质量的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指导教师对其所带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对毕业论文过程的执行。现行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只看重论文的内容质量、形式质量和答辩质量,而对论文管理质量的评价却存在着局限性和狭隘性。

1.2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内涵不明确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不同于课程考试的成绩评定,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果均没有标准答案,不宜进行明确评分。评价指标和标准均含有可变因素和主观因素,这就要求评价体系具有多层次评级指标以及精准明确的评价内涵,而现行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却存在着体系松散宽泛、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内涵不明确的问题。

1.3针对实施对象不能因材施教学校各专业使用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一般是由学校教务职能部门制订的适合所有专业通用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往往是适合所有专业的抽象化、概念化的模糊语言,而不是体现专业特色的具体语言。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来构建适用本专业的评价体系,既不能真实反映论文本身的质量,又不能准确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及整体教学水平。

1.4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反馈现行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除了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价以外,在发现论文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这一方面却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往往只能发现论文的质量问题,却不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反馈。随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2构建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

2.1构建原则

2.1.1系统原则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不仅要注重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格式规范、答辩及成果所反映的学生学术水平与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等,而且要充分考虑学校及学院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工作,以及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

2.1.2专业原则生物工程专业属于理学、工学和药学等多学科交叉学科,综合性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与生物相关的知识技能、理学的基本概念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还要掌握工科的相关知识。而对于中医院校的生物工程专业来说,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药学科背景。因此,构建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体现本专业的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传统特色,以此提高论文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并引导培育专业特色。

2.1.3操作原则一个易于操作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具有客观性、可测性和完整性,指标内涵不模糊,应使用明确及可以考评的语言对指标进行描述,而模糊及难以量化的指标则放入综合评价中。操作性好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减小评价者对论文的主观评价影响,缩小评价结果与实际质量之间的偏差,体现对论文质量评价的客观性。

2.1.4激励原则构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将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基本指标与提高性指标相结合。所构建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指导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2.2体系内容

2.2.1静态质量评价毕业论文的静态质量评价是指对毕业论文的成果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对论文的内容质量、答辩质量和形式质量进行评价。将一级指标“静态质量”分解为3项二级指标:内容质量、答辩质量、形式质量。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毕业论文质量的核心,在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对论文的评价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涉及到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研究成果等方面,将二级指标“内容质量”分解为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与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等三级指标,对选题是否合理、文献综述是否具有综合性特点、外文翻译是否准确、研究成果能否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等进行评价。

毕业论文的答辩质量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多媒体应用能力等的全面体现,具有直观性、过程性、综合性的特点。将二级指标“答辩质量”分解为汇报论述、口头表达、回答问题、多媒体应用等三级指标,对答辩汇报是否条理清楚、口头表达是否流利、回答问题是否准确、多媒体应用是否优秀等进行评价。毕业论文的形式质量是本科毕业论文的直观表现,论文在结构层次、语言文字、数据图表等方面应具有规范性、标准性、可读性。目前,毕业论文的规范化问题已成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如论文的结构层次不合理、数据图表不规范、撰写格式有误、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等。将二级指标“形式质量”分解为结构层次、文字表述、图表质量、规范要求等三级指标,对论文结构是否严谨、文字表述是否合理、图表制作是否精确、文本格式是否规范等进行评价。

2.2.2动态质量评价毕业论文的动态质量评价是指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质量进行评价,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包括学院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和监控,以及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学院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评价主要包括制度建设、组织保障、教学条件、过程管理等各方面的评价。制度建设的评价是对学院是否制定了毕业论文的工作方案以及具体规范要求进行评价;组织保障的评价是对学院是否成立毕业论文工作小组或答辩委员会进行评价;教学条件的评价是对毕业论文的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支撑情况进行评价;过程管理主要评价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全过程管理情况。对指导教师工作的评价注重于论文任务书与指导开题报告的质量,计划进度及执行情况,评语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对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是否到位等。在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各个因素中,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对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评价影响最大。

3结语

第8篇

评职称对职称论文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既然想要晋升,就必须要按照规定来发表相应的职称论文,尤其近些年职称制度的改革,对职称论文的要求越来越注重质量,所以认真准备职称论文是通过职称评审的重要因素,各个地区对职称论文的要求差别不大,不同级别的职称对职称论文的要求主要就是数量上的区别,除了有要求发表核心期刊外的职称外,其他的相差都不大,发表省级或是国家级期刊都是没问题的,以工程师论文为例来看看需要申报人员把握的注意事项:

第一条:参加评审的论文应是以指挥部承担的工程施工、科研课题为研究对象。

第二条:论文应结合具体项目,有一定的创新性、理论性和前瞻性。

第三条:论文内容立题明确、技术性强,资料可靠,论据充分。

第四条:论文的评审,按总体技术水平、指导作用、应用价值,以及撰写质量水平等方面综合评价。

第五条:撰写质量水平较高。

第六条:科技成果申报材料、施工技术总结不能直接作为论文上报,必须按照论文要求撰写,才可申报。

第9篇

职称对于当下的很多的用人单位来说,应该都是会要求评定职称的吧,而在期刊上发表职称论文就是评定的必备条件之一,而职称也都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发表职称论文必须需要提前安排,那么职称需要提早多长时间?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小编建议大家不要等到马上要评职用论文了才开始准备,越相对好的刊物越需要提前留出足够多的时间才能发表出来。也是需要时间周期的,并不是今天安排,明天就能见刊的。

因此大家一定要尽早的咨询我们的专业老师,他们对于期刊的风格是比较了解的,也可以给大家推荐出版周期短的刊物,比如月刊,双月刊,半月刊等,这些期刊审稿是比较快的。

大家的投稿途径也是非常关键的,自己投稿肯定是不能早发表的,只有与专业的论文服务机构合作,才有早发表的可能,也会给大家推荐合适的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这样论文投稿过程也会顺利很多,也会有专业老师与编辑部进行沟通,第一时间反馈给作者相关的审稿意见,并且及时的修改,这样也会节省审稿时间,使论文更快更早发表。

每年九月到十月之间,是各地职称评定工作最集中的阶段。每到这个时候,许多评职称的人员就着急上火:哪里能尽早?如何加急安排,因此小编也告诫大家,一定要错过这个时期,而应该在每年十月到次年四五月间,准备,这样也不会被认为是突击材料,需要投稿的可以联系我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