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油画艺术论文

时间:2023-03-07 14:59:45

导语:在油画艺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油画艺术论文

第1篇

受地域因素的影响,画家一般会选择一种与所要描绘景物特征相适应的表现语言。对于湖南和黑龙江两个不同的省份,由于自然景物的迥异,油画家选择的艺术语言也会有很大的区别。从两省自然景物的造型特征来看,黑龙江省是闻名全国的“黑土地”,地表的构成大多数是一种硬朗的直线条,树木大部分叶少枝多,树冠中时不时地会透露出树枝的走向,柔中带刚。而湖南是大面积的黄色或褐红色土地,地表的构成大部分是蜿蜒中带着盘绕的曲线,树木绝大部分是枝繁叶茂,树枝妖娆多姿。为了表现出其各自的地貌特征,艺术家所选用的艺术语言也会各有不同。黑龙江省的风景油画家一般都会将色彩和造型简单鲜明化,在视觉上也给人夸张的感觉。如田卫平的《油画写生——太阳岛2013》组画,景物的塑造和色彩的处理有意进行了强化与变异。树木的造型很多是球形、扇形,不多的树枝中零星的穿插几片小树叶,房子也被简化为圆锥体或立方体;其次是大片碧绿的树木和草地,纯紫色的天空,玫瑰红的屋顶,钴蓝色或中黄色的房子等,用笔豪迈、大气,具有极强的装饰意味。而湖南省的风景油画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感受,含蓄中带有一种朦胧感,让人有一种无穷的遐想空间。如风景画家陈和西在构图时就比较喜欢运用皴擦手法在模糊中寻找形,使描绘的景物在似有似无中逐渐显现出来,给予观者一种边界线虚化的感觉。在用色方面,他比较喜欢运用绿灰、黄灰、紫灰、蓝灰等灰色系列,而且整个画面的色彩都融合在某一个灰色的色调中,给予人一种温馨而又祥和的感觉。在用笔方面,他倾向于“写画”的形式,下笔抑扬顿挫,追求一种轻松自然的视觉效果。

二、审美思想的不同

美学家宗白华也讲过:“一切美的感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因此,绘画总会带有个人特定的思想情感因素,是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迁入景物中,深入体会景物情趣的过程。而在这两省中,不同的地域人文因素对艺术家个性的成熟与塑造是十分重要的,黑龙江人性格直率,粗犷豪放、质朴坚强造就了特有的“黑土”文化,风景油画的艺术风格也像乡民一样纯洁质朴,作品健康、朴素,以深沉为主。如刘治的《松花江畔》以一种强烈绚烂的印象派点彩、厚堆的手法来表现北国冰城风光,给人独特新鲜的感受。李秀实的《春到兴安岭》通过大小兴安岭连绵不绝的山峰和皑皑的白雪,既体现了黑龙江的浑厚和大气,也展示了黑龙江儿女积极向上的生活面貌。湖南由于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的是一种平和与圆满的态度,风景油画在风格上强调的便是一种意象,这种意象重视的是与原物在精神层面的接近,是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如肖沛苍的《湖边小船》展现的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远处水天一色,朦朦胧胧,近处小船悠悠荡荡,体现出一种怅然自得感,景物在灰色调中时出时没,表现了一种深远而又幽静的东方神韵。

三、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差异的价值

(一)有利于两省风景油画的本土化发展

通过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研究,笔者发现两省艺术作品风格的形成与当地的主流文化相适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画家对自身经历的直观感受和文化渊源的挖掘,它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体现了一种特有的地方特色,是艺术风格个性化的表现。而实际上,求异一直都是画家苦苦寻觅最佳的艺术表现状态,这种潜在的艺术驱动力促使画家们会进行艺术探索与创新,给观者带来一些新的视觉冲击力。而这些不仅丰富了我国当前的油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有利于两省的风景油画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画家群,进一步促进两省风景油画的发展。在湖南,经过画家们多年的努力和合作,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以陈和西教授为中心的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风景油画家群,他们不仅热衷于油画风景的表现与创作,还致力于湖南的本土文化研究,并尝试将着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为此,他们组织了很多相关的艺术活动,如建立后湖艺术区、湖南小型油画展、湘景湘情——风景油画展等,不仅带动和发展了湖南的风景油画事业,还为湖南油画的本土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两省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第2篇

一、主观色彩的主要特点

从西方油画的发展来看,主观色彩独立于客观色彩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的过程,是油画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开始重视并强调自我感情和内心世界的过程。通常来说,主观色彩具有主观性、表现性、象征性、装饰性等特点,并且这些特点彼此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是主观性,绘画的色彩个性是一个艺术家个性最鲜明的体现,马蒂斯写道:“我不可能奴隶式地照抄自然,我需要反映它和将它置于画的精神之下。”他以粗犷有力的笔触和纯粹鲜明的大色块组织画面,使画面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律动感和爆发的野性,他的主观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色彩可以用来象征抽象的概念,比如红色可以象征喜庆,绿色象征朝气。近现代许多画家借用色彩的象征性来强化油画主题。毕加索一生都在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格尔尼卡》使用大量的黑白灰色,表现战争中的痛苦、混乱和兽性,造成凝重、令人窒息、绝望的艺术氛围,给人以深沉的艺术震撼力。主观色彩还具有装饰性的特点,有些艺术家尝试采用平面化的手法,利用点﹑线﹑面结合创造出美妙的节奏。纳比派画家用“来自完全审美的和装饰的观念”来调整画面,吸取了印象派的精华,又深化了印象派的探索,可以说他们的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二、主观色彩在当代中国油画中的体现

由于东西方色彩体系和审美观念的差异,使艺术家们对色彩的感受也存在着差异,中国绘画以“天人合一”的主观意象色彩为指导,侧重于色彩的主观性,而西方绘画以科学的物理光学理论为色彩造型基础,更强调其真实性。如何保持传统,又把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正是21世纪的中国画家们面对的大课题。可以说,中国油画的形成过程,离不开持续的油画本土化的实践,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许多中国画家就致力于在表现上又赋予油画以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性,中国的油画在形式上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即“装饰性色彩、平面化空间、意象性造型、韵律感线条、写意性笔触和抒情性意境”。

第3篇

1.色彩在中国现代油画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中国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对于情感表现的作用在中国现代油画中,色彩本身没有太多深刻的意义,但是在塑造人物形象、事物形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出来,将事物的特点展示出来。因此,一幅油画是否成功,与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有着较大联系,色彩在表达各种情感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2.色彩在西方现代油画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需要色彩的合理运用,而色彩作为西方现代油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升画面的审美价值。因此,强烈的主观色彩是西方现代油画艺术的生命和灵魂。

(1)西方现代油画艺术色彩情感表现的概述在西方现代油画中,色彩是画家表达某种意图的主要手段,画家在根据相关要求进行色彩的搭配时,油画的主题得到了形象的展示。并且,在西方宗教题材油画中,有的色彩具有象征意义,可以象征抽象的观念或者某个具体的事物。艺术家在创作油画的过程中,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赋予色彩很强的象征性和表现力,色彩成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从而成为最具感染力的油画语言之一。

(2)西方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对于情感表现的作用在自然中,色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身没有思想和情感,但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色彩成了表达情感、传递意愿的重要工具。如,看到阴沉的天气,艺术家会用黑色和灰色表达当时的情感;看到生机勃勃的树木,艺术家会用嫩绿色表现充满希望的情感。因此,在西方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越艳丽,表明艺术家的情感就越强烈;色彩越夸张,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就越丰富。如西方著名油画艺术家凡?高,在其每一幅油画中,他都用了很强烈、富有感染力的色彩,让人印象深刻。从他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

二、结语

第4篇

关 键 词:现实主义 油画艺术 审美拓展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基本原则是,强调艺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关注现实人生、社会和自然,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和再现,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表现出来。现实主义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和历史本质,真诚地表现艺术主观世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作为流派和运动的现实主义油画艺术,是从西方产生和发展而来。在西方美术史上,主要指库尔贝、杜米埃、米勒以及巴比松风景画家的艺术创作,历史上的卡拉瓦乔、伦勃朗、维米尔、夏尔丹、列宾、谢洛夫、怀斯以及当代英国王家弗洛依德的绘画都可归为现实主义艺术。一般来说,只要真实表现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们都可称之为现实主义艺术。中西文化各有侧重,但中西艺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是一致的,由此,油画才有“汇中融西”表现的可能性。

在创作实践上,现实主义艺术家重视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同时,他们不回避丑,对现实中丑恶的现象敢于正视,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必然。现实主义艺术是从现实世界而不是从空想世界中获取它的内容和形式。wwW.133229.cOM在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艺术一般采用写实的方法,注重细节的真实,并通过典型化的手段,揭示社会生活的真理,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达到艺术之美。因此,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反映画家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对生活的认识活动。 它具有人文精神、可解读性、开放性和民族特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当前社会的新观念,要求画家的作品内涵应当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对山水、花鸟的生存,以及自然生态美的维护等,都透视出当代的人文精神和风貌。可解读性是指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满足当代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要表现民生、民情、民意,要创作出能反映时代题材和社会生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受到大众喜爱和欢迎的作品。开放性是指吸纳一切有益的艺术营养,形成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现实主义不是封闭的,要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发展性的品格,从而使其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民族特性是指我国艺术特有的“意象”体系。构成艺术作品的三个要素是客体的形和神、主体的情和意、本体的形式语言,三者处于辩证统一之中,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都不应忽略其他要素,要在形神兼备的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

现实主义要以其独特的现实针对性,崇高的人文关怀、品格,审美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创作思想为准则,以现实的审美视角,赞美人生,并把劳动人民作为人文关怀的主要对象,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特征总是要求审美主体站在群众关怀的高度对现实进行精神俯视,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为意识典范,以忧患、崇高、悲壮为这种意识的审美形态。现实主义艺术的审美主体必须到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作为艺术创作的经典原则,现实主义不仅承认美在于审美客体,而且充分强调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提炼、升华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决定了现实主义艺术不是只有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语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统一,才是现实主义艺术语言、风格和个性形成的根本,“真、善、美”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境界。

艺术创作是画家对美的不断追求、探索、创新的过程,成功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有其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它是日积月累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不断探索、逐渐发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一般是用现实主义原则来要求写生。写生需要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特征,捕捉一些细节和有关创作的素材,最重要的是运用现实主义中的真实性原则和典型化原则进行艺术创作。真实性就是要求创作素材反映现实特征,典型化则要求我们超越生活的现象,去捕捉代表生活理想的因素,把理想化的东西从生活中提炼、发掘出来。但作品内核都是由美术家按照自己的艺术特长和逻辑来构造的,是具有当代文化特征与品格的新现实主义,同时也要符合当代人对于图像的接受要求。

油画作为西方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移植到东方文化土壤中,它所吸收的是这一特定地域土壤的营养,应该诞生出带有鲜明东方地域色彩的油画艺术。带有地域浓重特色和这一地域长期形成的审美倾向和习惯的作品,才会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油画,才能赋予油画艺术鲜明的风格与个性。我国著名油画家罗工柳创作的《地道战》《哥萨克老人》《报告》等,以真实、质朴的手法再现了作品的主题内容情节,并将我国传统的写实艺术和欧洲的写实技巧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绘画创作境界。董希文的《山歌》《拉萨河边》等创作,真实而又具体,生动而又细腻,他在油画中引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手法”,实践了他所追求的油画民族化道路的艺术风格。靳尚谊创作的《医生》《画家》和《塔吉克新娘》,既有古典油画技法的艺术语言,又有现实主义艺术的内在成分,以具体的结构代替了简单的概括,以生动细腻的描绘和逼真的写实艺术手法,充分显示出画家特有的个性审美倾向,蕴含着鲜明的东方地域特色。

从这些著名画家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主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不同的追求导致了不同的油画表现技法,使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展现出较为多样的个性风格面貌。画家对生活的熟悉和热爱造就了绘画题材的丰富性、真实性和生动性。中国艺术是意象、意境、象征、观念及符号性质的主客观结合的艺术。作为我国的写实艺术,也是这个系统中的有机构成部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关注社会人生的倾向,在当代油画创作中有其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现实主义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根本方法,具有永恒性和不朽性,它不仅仅是再现客观存在的真实,还要能揭示现实中民族、时代的本质精神,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善和美的原则,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应该是既具有美好的物质状貌,又有健康真善的内在精神实质;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现实生活的典型性。艺术家应坚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自己看到的世界,再用自己的技法描绘所看到的又经过自己思考的世界,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才是现实主义。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如,罗中立反映乡村农民生活的系列组画,孙为民的朴实无华、充满情趣的农村题材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陈坚和艾轩的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等,优秀画家在总的现实主义方向上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技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同时,每个画家也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艺术观念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也有阶段性的侧重,因为艺术需要博广,也需要专深。

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在当代既是一种艺术思想倾向,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精神,不能将其单纯归结为一种艺术样式,一种艺术语言系统,一种艺术主张,一种人文关怀精神。现实主义艺术具有面向人生的精神,有着永远的价值,它采用便于大众理解的直接写实手法,作为艺术创作中重要的方法。艺术家要研究现实,还要如实地反映现实,真实描写普通人的生活,现实主义中的“现”就是强调其当下性和时代性,而“实”则是强调其真实性,不对生活加以美化和粉饰。 用现实主义的精神和造型方法来丰富绘画艺术表现形式,扩展了中国绘画的语言内涵,使之呈现出一种与时代息息相通的审美面貌。现实主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范畴,面对新的历史局面,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在观念与实践上有效地拓展现实主义绘画。求实、实证、人文、独立、自信和无畏精神的集合与弘扬是现实主义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最大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 《艺术发展史 》[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10)

[2]章文熙 《美术创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3)

[3]吴葆伦 《油画技法与鉴赏》[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8)

第5篇

黑龙江省除了拥有我国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例如冰雪覆盖的平原、森林和绵延不绝的山岭,此外还具有相当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位于黑龙江西部地区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和朝鲜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不仅在黑龙江省内,在整个中国内陆也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些祖先流传下来的资源发扬光大。一般情况下来说,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都囊括了博大精深的静态文化,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也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服饰、食物等动态文化。因此,在科学开发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旅游产品进行开发。

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

(一)渔猎文化景观

包括赫哲族的椴木图腾柱;赫哲族进行渔猎活动的器具以及渔猎文化、鱼皮衣等;绣有各种花草团的大襟长袍、具有赫哲族民族特色的套裤和被褥、各式各样包括优美图案的生活器具;鄂伦春族的古典狩猎文化和饮食文化;无论是赫哲族还是鄂伦春族其渔猎狩猎文化都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特色,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开发尚属空白,因此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二)游牧文化景观

在我国黑龙江西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具有很丰富的生态资源,除了有各式各样的植物,还有国家珍惜保护动物丹顶鹤;此外,少数的蒙古族部落,也带来了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饮食文化,烤全羊、奶茶等。

(三)农耕文化景观

分布于该地区的朝鲜族、满族、达斡尔族他们同汉族一样属于农耕社会,但是同传统的汉族农耕文明又有很明显的差距,这也是很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此外,满族历史悠久的“弯子炕”、朝鲜族鲜明的民族服装等,都是具有一定开发空间的文化旅游产品。

(四)宗教文化景观

黑龙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文化也异常丰富,且这些宗教文化都蕴含到了日常的民族服饰、民族首饰中;能够让游客体验到在我国中原地区所无法领略到的另类宗教气息。

三、对于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设想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开发、发展、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事业既可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对于文化的推广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推广做为目标,有步骤、有依据的推动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产业化进程,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及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近些年政府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的各种帮扶政策,落实的非常到位;此外,政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依托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在我国也有先例;其次,黑龙江地区在我国是一个地理位置很特殊的省份,那么黑龙江人应该抓住这些先天优势和老祖宗留下的光辉遗产利用政府的优秀政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建立人文气息浓厚且囊括自然景观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村,并依托黑龙江西部地区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着重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建设、开发,并进一步扩大开放,除了对当地区的环境有待加强之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建立满族、朝鲜族、达斡尔等民族风俗文化村时,以当地优美的自然美景作为依托,开发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提高游客对我国少数民族灿烂文化的认识。

四、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效应

(一)社会效应

在人文旅游中,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各民族的团结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二)经济效应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将为该地区争取到极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对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问题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体可以参照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旅游文化发展。

(三)生态效益

第6篇

关键词:晋文化;导游;讲解艺术

山西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更是举不胜举。这些瑰宝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游览。然而艺术宝库之内涵,文物古迹之珍贵,如果没有导游员富于知识性、艺术性的讲解,游客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这些珍贵旅游资源的重要价值,甚至还会产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之感。因此,只有充分了解晋文化,并能把这些知识艺术地讲给客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导游员,其导游讲解,才是成功的导游讲解。

一、 全面认识晋文化

晋文化,指历史上发生在三晋大地的全部具有文化蕴涵的事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独特性:其一,远古性及原始性。远古时期,山西省尤其晋南地区,就是原始人类聚居的活动场所,三晋大地上积淀了极其丰富的原始文化层。180多万年前左右,山西芮城西侯度就有古人类生息繁衍的文化痕迹。其二,政治性。战国时期的晋文化以法家文化著称,三晋大地成为法家文化的发源地和成长的摇篮,为秦国统一在思想上奠定了基础,成为历代封建王朝进行政治统治的基本方略。其三,融合性。历史上三晋大地是中原和北方进行民族交往的天然通道,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大熔炉。其四,先进性。晋文化在时代转换中总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在由宗法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代,晋文化以礼乐文化与法家文化为核心的内涵和道德精神,代表了当时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商贸活动遍及全国各地,甚至活跃在蒙古、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帮,形成独具特色的晋商文化,引领了时代潮流;19世纪以后,晋中出现了现代金融业,山西票号名冠海内外。他们的金融理念,至今仍散发着煜煜光芒。

如此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晋文化支撑起山西各地历史景观及文物古迹的精神内涵。随着山西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晋文化也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分别是华夏之根、佛教文化、黄河之魂、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公故里、古建瑰宝和太行神韵。这文化品牌借着导游员具有艺术性的讲解,宣传着山西。

二、创新晋文化的讲解

在山西旅游界有这样的说法:“三流导游讲传说,二流导游讲历史,一流导游讲文化”,实际讲解过程中,确有很多导游给游客讲各种传说故事,结果游客记住的也仅仅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而对于景点中所包涵的文化却一无所知,自然也就感受不到该景点的奇妙之处。

作为一名山西导游,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宣传晋文化的重任,绝不是照本宣科地给游客们背诵一遍关于某景点的讲解词便告终,而是要自己首先广泛学习,达到一定的知识深度,其次要注意讲解艺术。

(一)具备渊博的知识。

晋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包罗万象。以大同地区的各个参观点为例,其内容涉及佛教、古建、彩绘、雕刻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要讲好这些景点,绝非易事。曾有优秀的导游说过在介绍景点时不把客人讲到听不懂的地步,那就不是一个好导游。所谓让客人听不懂,并非让客人听得云山雾罩,而是要使导游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超过客人,然后再对客人不明白的内容加以解释和说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专业知识上狠下苦功。

(二)善于确定主题

经常有导游在讲解时,拿着自己准备的一套内容“以不变应万变”,这种讲解对于纷繁复杂的晋文化内容来说是很难达到理想的讲解效果的。要善于针对不同旅游动机、不同特点的游客,选取不同的晋文化导游专题。如宗教文化、根祖文化、建筑艺术、晋商文化等内容,而不同的专题又需不同文化重点。例如,对于晋商专题的讲解,就有诸多方面可以选择,可以讲晋商的发展史,可以讲晋商精神的内涵,亦可以讲晋商的精英人物等等方面。

(三)善于挖掘晋文化内涵

对于选中的题目,导游人员要善于挖掘其内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为游客,特别是专业学术团体讲解景点中某些内容和问题时,导游应在大量事实及论据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比较全面的讲解。这不仅会引起游客浓厚的参观兴趣,同时也会赢得游客对导游由衷的尊敬和信赖,促进导游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关于寺院的大门为何叫“山门”,“山门” 本应叫“三门”,是寺院三座大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亦即“三解脱门”的总称,表“涅架”之意, 后因名寺古刹多建于风景秀丽的山麓下,加之“三门”形状酷似“山字”,故“三门” 后被称为“山门”。

(四)善于借题发挥

晋文化积淀深厚,导游在讲解中对于所见景物,如果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晋文化的潜在价值是很难发挥出来的。导游要准确把握晋文化导游的切入点,善于借题发挥是讲解的关键。在晋中地区坐落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晋商大院,这是晋商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形象化、可观性的晋商文化,导游在讲解中要善于借助这些向游客讲解晋商文化,多角度展示山西民俗及文化内容,从而让客人多角度了解晋文化。

晋文化博大精深,要想更好地传播晋文化,导游人员还要勤于学习和思考,善于创新,把晋文化讲深讲透,从而促进游客更好地了解晋文化,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做出导游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幼儿教师;提问;教学最优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而教师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是启发幼儿想象,开阔思路的重要保证。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 提问是集体教学的核心,是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好的提问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反之则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幼儿教师应提高语言素养,关注并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提问,通过良好有效的提问艺术,真正拨动幼儿的心弦,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质量。

一、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教学活动中,提问可以启发幼儿思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但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效率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数量多,教师语言繁琐,质量不高。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中存在着教师高密度的提问,但这些提问质量都不高。往往幼儿都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用诸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方式提问,幼儿根本无需思考,就可以机械地用“对、好、是”等来回答。这样程式化的提问方式不仅显得累赘,而且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幼儿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后面。

(二)只满足极少部分幼儿发言的需要,强调认识目标的问题,忽视非认识目标的问题.

在散文欣赏春姐姐教学中,A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是这样设计提问的:

1、教师朗诵散文,幼儿欣赏。提问:散文的名字叫什么?

2、幼儿欣赏朗诵录音,提问:散文里有哪些好听的词、好听的句子?请若干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这种提问更多地突出作品本身,是强调客观存在的内涵,没有关注幼儿“喜欢不喜欢”。更多孩子对问题的想法只能埋藏在内心,从某种角度剥夺了他们参与活动的权利。类似于这样的提问主要停留在知识水平,其思维水平还比较低,同时忽略非认识水平问题,缺乏情感激发。

(三)幼儿应答机会不公平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喜欢请“能干”的小朋友回答问题,发展水平较好的幼儿回答的机会最多,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连一次机会也没有。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教师的提问似乎仅仅是为那么几个敢于又善于大胆发言的孩子准备的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可能都会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且忽略了让每个孩子享受参与回答老师提问的快乐以及与同伴分享自己经验的乐趣。长久下来,由于答问机会的不平等,致使一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或宁愿置身于教学活动之外,成为“边缘人”。②这种提问产生的负面效果应引起教师高度警惕。

(四)教师给予的待答时间太短,不利于幼儿思考

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达到预设目标,在提问过程中为赶进度,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太短。在小班语言教学《甜蜜的礼物》中,教师:“妈妈的妈妈收到妈妈的礼物,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一幼儿站起来还没有来得及表达自己的认识,教师就请另外的小朋友起来帮助他。小朋友没有发挥思考的作用,这样容易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五)幼儿回答问题的方式简单,教师回应的方式机械

经观察,教师在提问后常采用幼儿“齐答”和“个别”回答为主,且使用次数频繁。“齐答”只适于有唯一答案的简单问题,长期使用这种方式会导致幼儿思维肤浅化和表面化,“个别回答”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孩子的发言机会不均等。而适合于幼儿发展的“讨论后分组回答”和“自由回答”这种形式常因教师怕耽误时间或影响课堂秩序而忽视或否定。

针对幼儿给予教师提问的回答,教师一般采用的应答方式是“简单肯定”、“习惯性重述”。这种形式的评价缺乏诱导追问、鼓励质疑,不能引导幼儿拓展和加深讨论,师生互动的质量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二、对精心设计提问,提高提问的艺术性的几点思考

(一)提问艺术的基本原则与作用。

1、一个好的问题首先要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幼儿教材,又要熟悉学生。要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幼儿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过于简单的不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太难太深奥又会使幼儿不知从何下手,打击积极性和自信心。要使幼儿“跳起来摘果子”。难度过大的问题应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

2、其次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应避免提问中包含着答案或者只有一个答案。如果教师经常提不必动脑筋的问题,便会抑制幼儿的创造力。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能启发幼儿朝许多不同的方向思考,即启发幼儿思维的求异性、独特性,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评价,通过集中思维,选择出最好的结论。

3、提问应考虑认知水平问题与非认识水平问题的结合。提问的范围不局限于直接感知的内容,还要提出一些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能启发幼儿联想事物间的关系的问题,让幼儿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其分析、综合、评价、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幼儿情感、态度、价值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兴趣与需要。通过设计提问内容,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二)注意提问艺术的适宜性,注意灵活性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似乎随时都可以发问,但如果变成满堂问,就会使幼儿产生厌倦感,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找准时机,找到最佳发问时机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幼儿只有在产生疑惑时,才会对教师的发问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究。可见,最佳发问时机即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要求教师能够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三)学会艺术性提问

如何保证教学过程中,让语言艺术促进教学最优化,提问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学会艺术性提问是幼儿教师应该认真思索和研究的。

1、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精于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目的性、价值性。力求少而精,并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优选问点,问在关键处。能够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发问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

2、提问要灵活多变,注意多样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提问也是如此。提问应从灵活、实际的教学进程入手,注意关注生成问题。可以让幼儿自由回答,集体回答,还可以让幼儿分组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得出答案,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而教师最优化的艺术提问可采用直问、曲问、泛问、特问、设问、反问、疑问、激问、疏问、追问、理解、研究、探讨、发散和比较性提问③,做到因材施问, 从而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3、在精心设计教师提问的同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幼儿,注意广泛性。幼儿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幼儿,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考虑用不同方式提出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问题,吸引所有幼儿积极参与。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差异,避免只叫“能干”幼儿,忽视中等幼儿,冷落发展相对较慢幼儿的局面。良好的集体教学,教师要通过语言艺术、提问艺术调动起每一位幼儿的思维热情。

(四)给予幼儿思考的空间,丰富教师的最佳回应方式。

教师“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开拓幼儿的智慧,如果幼儿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那就没有达到“问”的目的。教师的问题提出来以后,应给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相互讨论、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

在教师针对幼儿给予的回答的回应方式上,教师应加强指导性的评价。有的老师对幼儿的评价全是“很好”、“不错”、“真能干”之类,要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应进一步的具体指导。对正确的答案要多一些诱导追问,激发幼儿再思考,或是艺术性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幼儿正确思考的方向。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重幼儿的发散思维,尊重幼儿观点,诱导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有意识地让幼儿之间为某个问题产生争议,让幼儿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教师要随机应变,体现教学机智,在某种意义上,艺术性提问=陈述语气+疑问语缀④ ,如“你认为如何?”还可将提问延伸,获得更深对话的契机:“为什么要那样?”如果教师耐心期待并积极想办法促成转机,幼儿的回答可能会更精彩。

艺术性提问是集体教学的核心,幼儿教师应加强语言素养的提高,总结教学提问中存在的不足,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尊重幼儿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学最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①阎承利 教学最优化艺术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

②④杨莉君 康丹 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观察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J] 期刊 2007年2月

③王晓平 教师的语言艺术 [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第8篇

一、循序渐进,构建一个系列

游戏的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对幼儿身体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园在今后仍然需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农村有利资源,传承和保留我们的传统文化,游戏化课程紧密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以人为本,形成生活游戏篇、特色区角篇、师幼互动篇。

1.生活游戏篇

(1)渗透于晨间锻炼,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提高钻、爬、跳、跑、投等能力,展现新一代农村幼儿阳光、活泼、勇敢的个性。主要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集体游戏,让幼儿掌握一些民间游戏的基本玩法,建立基本规则,并体验集体民间游戏的乐趣。我园户外场地宽阔,与幼儿园相邻又有两家竹行,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我们为幼儿创造良好、丰富的游戏环境,在幼儿晨间锻炼的时候,投放各种形式的竹竿架,幼儿进行集体活动:跳“竹竿舞”活动,既发展了身体的协调性,又训练了幼儿的音乐节奏素养。

(2)渗透于集体教学活动,利用游戏化的园本课程,把特色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五大领域学习。例如园本课程活动“顶锅盖”等,幼儿边念民谣边游戏,给人的感觉是活而不乱、静而不死。在游戏中,孩子们反应更敏捷了,耳朵的乐感更敏锐了,肢体的配合更协调了。

2.特色区角篇

整合显性的物质文化和隐性的人文精神,共同构建一本鲜活的区域游戏互动场景,并充分利用丰富的农村资源,有的放矢地选择一些极富地方特色的材料丰富游戏材料,如蟹筐、鱼篓、稻草、葫芦、竹子、线等,制作挂饰、玩具等。例如“盲人击鼓”“贴鼻子”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游戏不仅鼓励幼儿在民间艺术游戏中,自主开展、协调游戏、判定胜负,更促进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幼互动篇

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艺术节等活动,让家长孩子共同参与到我园的游戏化特色活动中,为我们的艺术特色课程增添更多活力。同时注重创造健康、平等、阳光、和谐的互动游戏环境,幼儿乐于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老师善于抓住幼儿的闪光点评价,激励幼儿从小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是给幼儿最基础的、最基本的教育———自信。

二、面向全体,抓两个参与

幼儿园、家长群共同参与活动,共同进行“打莲湘、“扎稻草”、“编网”、“灶台画”、“剪纸画”区域布置等,尊重幼儿天性,营造民主、平等、愉快的愉悦游戏氛围,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生活、艺术等能力发展。同时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由此我园充分挖掘苏南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从本地所特有的文化资源中寻找养料,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幼儿生活经验,多种参与,加强探索、开发、利用、本土资源,捕捉有价值的内容拓展幼儿园艺术领域,开发有农村特色的游戏化艺术园本课程。如《宝葫芦的秘密》、《蛋壳画》、《稻草坊》等丰富幼儿园课程途径。

三、延伸拓展,开辟三条渠道

1.游戏活动拓展,形成了“参与—体验”、“玩中学,学中玩”等模式,特色游戏区内,许多废旧材料的巧妙运用,更为幼儿提供了表现、创作、施展才华、模仿生活的机会。

2.以游戏化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初步形成园本课程《艺海》,坚持校本课题研究,在已有艺术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探究以游戏形式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十二五”主课题《游戏化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与开发,拟通过对课程的革新实践研究,提高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让幼儿在玩中自由表现美和创造美;提高教师的艺术教育素质与开发课程的能力。

3.向社会延伸,让活动走入社区、服务社区。尤其让幼儿关注周围自然环境和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欣赏与感受,并特别强调尊重幼儿自发的、个性化的表现与创造,幼儿通过对艺术的参与形成对艺术活动的热爱态度,最终目标是在自然、自由、自主、自信的氛围中培养幼儿健全完善的人格。

四、因地制宜,优化四个结合

明确目标与分层活动相结合、集体活动与个体指导相结合、常规活动与凸显活动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地方文化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开展八坼幼儿园的四大特色节日:艺术节、健康节、区域节、文化节,一方面加快提高我园教师的专业游戏指导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幼儿有机会有条件通过具体的游戏去获得经验、驾驭材料、探索与创造,使幼儿个体得到充分发展,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展现主体性,发挥创造性,体现个性,在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教育目标的维度上都有长足发展,同时让家长愉快地发挥教育作用,家园合力。

第9篇

一辆满是泥点的红色越野车停靠在我们面前,康益摇下车窗:“上车。”意料之中,符合他气质的座驾本该如此。“刚越野回来车还没来得及洗。”他依然随和爽朗。车开到了野外湖边,一片水光山色之中,康益的朋友已在泛舟。当我们在车里“人仰马翻”地爬过一个四十五度角的斜坡,就看到了康益那三层小楼的工作室——三层楼分别被设置成油画创作室、水墨创作室以及休息室。走进工作室,坐下来泡一杯热茶,康益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的从艺之路……

中体西用 “游于艺”(小标题)

艺术人生给康益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青年时的他一心想学习油画,谁承想步入大学,他却被分到了国画专业;而此后,喜欢人物画的他又在研究生期间考入了山水画班,“不过,这些阴差阳错的经历反而让我形成了如今的绘画风格。”康益说。显然,如今的他对那段经历已经释然。

确实,如果没有这样丰富的经历,我们也不会看到他如今囊括中西的绘画风格。康益那种以西方技法为用、东方意境为体的绘画形式,不仅吸引了东方的藏家关注,还备受西方藏家青睐,前不久,他的作品就受邀参加了英美等国的画展及拍卖。

说到他独特的综合绘画风格的形成,康益讲述了另一段故事,“大学期间,我的作品和我导师段七丁先生的风格极为相像,以至于很多人都难以分辨。“这虽然是对我的褒奖,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这种没有自我语言的路子对我创作的制约。所以,我决定换一换思路,颠覆我之前的风格。”康益告诉记者,那段经历的比较痛苦的,艺术家想要之前的艺术形式,追求全新的语言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最难改变的就是“习惯”。经过和“习惯”卓绝的斗争之后,康益涅槃重生,展示了他丰富的创作手法和迸发的才情。如今的康益已然在处理综合绘画上游刃有余,在艺术的创作中借助东方的意境和西方的技法左右逢源,充分实践了他的艺术信条——“游于艺”。

生活和创作 自由之“战”(小标题)

很多观看过康益作品的人,看到他画面中的沉静和古朴,一定会觉得他本人也许是文绉绉的,但了解他的人才知道,这份沉静中还有一股子“野性”。如果要给康益的生活与创作找一个最恰当的字来形容,那也许就是“战”——“战”,就是矛盾与融合。

康益的生活中拥有着无处不在的“战”:作为画家,他在与世隔绝的田野中租赁了一间青砖瓦房作为工作室,潜心“修炼”;而作为越野爱好者,他又迷恋于驾驶越野车冲锋在各种泥泞与陡峭之间。画室中的袅袅余音与车厢里的隆隆之声,画笔上的笔歌墨舞与方向盘上的滂沱气势,无一不体现出一种矛盾的交锋。

康益的作品亦是如此。亚麻布与宣纸、油彩与水墨、含蓄与宣泄、东方与西方,种种因素的“交战”,使得康益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在前不久结束的共有川美12个院系及研究机构的270件艺术作品、24篇艺术论文和3部学术著作参展的“川美教师作品年展”中,康益的新作《掠过记忆的涟漪》获得了仅有两个名额的院长提名奖。可以说,这幅作品完美地体现了其艺术追求,中西的碰撞与结合,水墨晕染的枯藤老树后是油彩挫揉出的西式洋房,工笔线描的琪花瑶草中有一只黯然恬静的小木马,万籁俱寂的画面中其实蕴含着对立,将“战”表现的极为含蓄,但又淋漓尽致。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