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0:22
导语:在青少年礼仪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改善记忆力的方法
多阅读
如果你经常忘了某个字如何写,或忘记成语及形容词如何说,这可能因为你不常使用它们,因此,如果你常苦于提笔忘字或用词不当、词不达意,可能需再加强词汇训练。不妨多多阅读小说、报纸,尤其是古典文学著作,闲来无事时也可以翻翻词典以加强记忆。
经常测验自己
人们对于自己的记忆力通常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不知道自己究竟记忆力如何,往往觉得自己已经记住的东西,可是过了一些时间久可能已经忘记了,又或者考试时对于那些熟记的东西,也对突然的失去记忆。
为了防止这种遗憾,不妨在考试前,先给自己一个小考,以测验自己的记忆状况。
平心静气
紧张及焦虑会阻碍记忆力,记忆时,需要头脑清醒,焦虑会使头脑不清。当焦虑袭来时,可以反复地告诉自己,“没有问题。”,“我可以对付。”,“我比别人行”。这样可使你渐渐消除呼吸加快及手冒冷汗的本能反应,使你的智能反应逐渐表现出来。结果,你果真平静下来了。这样会慢慢记起很多事情。
充足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对记忆力影响颇大,长期熬夜会损伤大脑的功能,造成头晕、神经衰弱、记忆力减弱。多休息及睡眠充足是减轻焦虑,增强记忆力的一剂良方。这可能不易办到,因为紧张常使人难以入眠。但睡眠愈少,情绪将愈紧绷,更有可能发病,因为此时免疫系统已变弱。
小心药物及酒精
许多东西都是促成健忘的可能性。经常饮酒狂欢或服用药物(例如,减肥药、高血压药物、抗组织胺),都是导致健忘的根源。摄入较多酒精对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直辖市机能及情绪反应都有严重伤害。
多听音乐帮助记忆
保加利亚的拉扎诺夫博士,以医学和心理学为依据,对一些乐曲进行了研究,发现巴赫、亨德尔等人的作品中的慢板乐章,能够消除大脑的紧张,使人进入冥想状态。他让学生们听着节奏缓慢的音乐,并且放松全身的肌肉,合着音乐的节拍读出需要记忆的材料。学习结束之后,再播放2分钟欢快的音乐,让大脑从记忆活动中恢复过来。很多试验过这种方法的学生都觉得记忆效果很好。
背诵经典提高记忆
我们知道,人常常在看书和学习中甚至是休闲时会经常背诵一些名篇、成语、佳句、诗歌短文、数理公式、外文单词和技术要领知识吗?那可是锻炼记忆力的“硬功夫”呀。马克思青年时就是用不熟练的外文背诵诗歌,锻炼自己的记忆力的。每天坚持10至20分钟的背诵,也能增进记忆力。
身心运用记忆效率高
科学证明,正确的重复是有效记忆的主要方法,特别在人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脑、手、耳、口并用进行知识记忆时,记忆的效率高效果好。因为当你记忆时,应该用脑想,也要口念,手写,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调动了自身更多的记忆“通道”参加记忆,这样使自己的记忆痕迹加深,记忆效果当然更好。
提高记忆力的食物
1、玉米
玉米相信大家在生活当中很常见,玉米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丰富,对心脑血管病人来说更加的好,而且经常吃玉米还可以健脑哦,对记忆力的提高、恢复起着一定的作用。
2、菠菜
和玉米一样有着健脑的作用,作为绿色蔬菜它还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除了对大脑有保健的作用外还可以给人的肠胃排毒,是不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3、大豆
大豆有着丰富的蛋白质,如果你坚持每天吃大豆的话,你会发现你的记忆力显着的提高哦,如果你经常需要背诵什么材料的话,可以多吃一些大豆哦。
4、菠萝
菠萝可以提高记忆力可能大家都知道,很多的演员背台词都是靠喝菠萝汁来记的,这是因为菠萝汁有着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各种其他的微量元素。
5、辣椒
辣椒是蔬菜当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一个,辣椒不仅可以提高记忆力还可以促进人的食欲,如果你不怕辣的话,生吃会比煮熟效果更加的好哦。
6、花生
花生有着很丰富的卵磷脂,它可以延缓大脑的衰老哦,防止脑部当中血栓的形成与发生,所以很多人叫它长生果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7、牛奶
牛奶当中有很多的蛋白质和钙质,还有丰富的维生素,大脑所需的是维生素正好可以由牛奶来补充,如果你感觉脑子涨涨的时候,不妨来一杯热牛奶哦。
8、鸡蛋
鸡蛋可以增强记忆力,特别是还在孩童时代的时候,吃鸡蛋的效果尤为明显,鸡蛋当中的蛋黄比蛋白更有营养,蛋黄中的蛋黄素是脑细胞活动的必要因素,所以多吃点鸡蛋吧,记得每天吃1个哦。
猜你感兴趣:
1.青年人记忆力减退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2.青年记忆力下降了怎么办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校也在不断的发展,从扩建学校,到提高升学率,无不发生着变化,但是心理问题尤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被忽视,这样青少年所背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沉重,随时都有爆发的危险,所以青少年灾难心理危机干预问题摆到了公众面前。
一、青少年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总结起来就是随着家庭观念和功能的变化、升学竞争与课业负担的加重,社会影响不断加深,这样使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肩上的压力越来越重,他们感到无处可避,心理问题与危机事件也就日益增多。为避免青少年发生心理危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后果,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二、怎样对心理危机进行心理干预
1.用慰躁动的心灵,用心浇灌善感的灵魂。青少年正处在学习期间,这时,教师在这里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要用心爱护还在成长中的小苗,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对学生关爱,不但关心他们学业的进步,同时更要注意他们思想和情感上的波动,当教师的要理解他们,并在生活上帮助他和鼓励他。跟他做朋友,谈心,从生活的细节上关心他,帮他处理生活中、学习中、思想中的问题,使他能顺利渡过危险期。
2.给他们一个空间。很多材料都表明,青少年只所以会产生心理危机,大多数原因都是没有自己的空间,何不适当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在美国,高中生毕业后会先拿出一年去世界旅行,他们甚至到那些语言不通的地方去。因为在一个新鲜陌生的环境,抛弃了学业和工作的压力之后,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想象和幻想。慢慢的他们就会在头脑中浮现出他想要过的生活景象。可是在中国,沉重的功课、初考、中考和高考,外加各种音乐美术培训班,占据了他们全部的大脑,却没有时间来想象。因为没有想象,他们到达未来的时候,通常都会不知所措,不明白自己将要面对什么。这时,他们在思想和情感上就容易出现问题,比较脆弱,不能面对压力。
3.学会知识,自我调节
从这些冰冷的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的严重性,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固然有教育体制、学业压力等许多客观方面的原因,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孩子在中小学这段时间心理成长非常关键,在大环境无法从根本改变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做好家长和老师的工作,从培养孩子阳光的心理着手,增强孩子心理韧性,减少悲剧的发生。
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实际,对下步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推动形成服务体系。党委政府应明确重青工作的主体牵头单位,将预青考核继续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明确各具体群体的工作兜底部门,督促各级各部门按照有关要求切实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并在人员和经费支持上相应予以倾斜,尤其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平台建设、设施建设、队伍建设、专业培训、宣传推广、项目服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其次,要将心理服务体系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常态预防、重点筛查、心理辅导、观察回访的闭环工作格局,确保在校学生定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宣传,让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深入在校青少年的心中,让有困惑的青少年能够主动找心理老师进行心理咨询、答疑释惑和健康教育等服务。
二是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各级各类学校对于专职心理老师的配备,设计科学合理的专职心理老师考评办法,以专职心理老师为主体,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寓教于乐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确保专职心理老师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加强对其他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及时调整、干预教师的心理状态,确保教师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让其他学科教师学习掌握基本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知识和方法,不在日常教学中无意识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加强社会观护工作队伍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一方面广泛招募具有专业背景的社会观护工作志愿者,另一方面加强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细化工作规范,逐步满足工作需求。未来探索向职业化道路迈进,争取发展形成团干部+职业观护员+专兼职青少年社工+社会观护志愿者的工作格局,推动涉案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打造两个范本有两个范本,学生最喜欢“临摹”。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家长。老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对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起着示范、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学校要求教师立人先立己,每一位教师都应以道德楷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修正教师的言行,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完美形象。如针对个别老师经常讽刺挖苦学生及家长的现象,学校不失时机地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教师文明用语、教师禁语征集活动”,“你真笨”、“你怎么教孩子的”等词汇已从我校教师口里消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示范作用。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通过家访、家长会、专家讲座、发放家教小报、评选文明礼仪家庭、经验交流等形式,向家长传授家教经验,借以提高家长的文明素养。提供三个保障组织保障。建立由学校校务会议成员组成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方案的制订、检查、考核和评比。建立由教师代表组成的活动工作小组,负责活动的开展和落实。建立由学生代表组成的文明监督岗,让学生自查自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建立由家长代表组成的活动评议委员会,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意见。制度保障。根据时展的要求,学校修订、补充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新出台的管理制度,在依法、高效、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更重视管理的人文意蕴,力求实现情感管理、民主管理和自觉管理。经费保障。学校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校园主题环境布置、学生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行合一,将懂得的道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并按照内心的召唤去实践。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使学生完成由知向行的过渡。
近十年来,我校先后开展过参观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科技馆体验、参观江阴华西村、文明或不文明行为调查、我当一日小交警、清理街面“牛皮癣”、敬老院慰问、聋哑学校联欢、一日我当家等活动。组建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养的有效形式。我校建有奉献、爱心、绿色、文明、勤俭五支志愿者服务队,分别承担社会公益、关爱留守学生、校园绿化环保、校园秩序、食堂打扫等服务。服务队由老师担任队长,成员全部来自学生。数年来,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校园内外,数十名学生一学期累计服务达八十多工时(半小时为一工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如何将文明礼仪教育进一步深化,进而内化为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特色,这是我校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学校将寻求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文明礼仪教育具有普适性,任何学校都能开展,其内容和形式大体相同,即文明礼仪建设具有共性特征。学校文明礼仪建设既要遵循一般理论,更要彰显学校的个性。个性是我有人无的东西,是一所学校的魅力之所在。一所学校的文明礼仪建设只有具有了主体特征,才能持久、繁荣和发展。学校文明礼仪建设的个性集中体现在学校基于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而确立和倡导的价值观上。简言之,必须给学校文明礼仪建设确立一个“内核”,即所谓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一所学校也有自己的文化积淀,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加以传承。但传承并不意味着仅从故纸堆里找几个诸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小故事来教育、说服学生。
我们在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同时,必须使文明礼仪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就内容、组织、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完善、调整、补充和发展,使学校文明礼仪建设与时展的节奏合拍,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契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礼仪教育与学习习惯培养相结合。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完善和补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成人”的教育。在礼仪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后,应该对其加以深化、拓展和延伸,完成由行为习惯培养到学习习惯培养的跨越,为学生的“成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评价体系,以便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果进行检测。而这一评价体系必须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看重结果,评选出文明之星或礼仪标兵,更要注重过程,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赞赏和肯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提高和发展。礼仪最崇尚的就一个“美”字!礼仪教育就是美育,给人以语言美、行为美、服饰美、环境美,心灵美。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到此一游”终会变成“到此为止”,文明礼仪之花一定会开遍校园,香透世界。
作者:朱俊
[关键词]青少年 厌学 自我效能感 归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21-02
一、案例介绍
陈某某,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最近一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还产生了厌学情绪,上课的时候不听课,而是在桌子上睡觉,作业不认真做,就连考试也是疲于应付,尽管老师和父母多次批评教育,但仍不有任何改变。
陈某在小学和初一的时候,成绩不错,基本上维持在中上游水平,平时也比较努力,每次回家都是先做好作业,再看电视的。初一期末考试的时候,题目并不是很难,但是却没考好,成绩下降了很多,老师和父母都狠狠地批评了陈某,他也觉得可能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足,智商不高,不然怎么会一下子下降这么多,后来也努力过,可是一遇到难的题目,就会想那次考试题目那么简单,都不会做,这么难的题肯定也做不出来。后来感觉难题越来越多,自己不会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上课老师讲的东西总是听不懂,成绩下降很厉害,于是就上课睡觉,课下作业不会做,也就懒得做了,反正老师也不管自己了。父母这一年来总是很凶地说陈某笨,如:“我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生出来的儿子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好,还有什么能做好的?”父母说的多了,连陈某自己也感觉确实很笨,于是就想自己反正也学不好,还不如不学了,学习也是在浪费时间。
陈某以前虽然也不爱讲话,朋友也不是很多,但和父母讲话还是比较多的,最近一年,话突然就少了,一天和父母都讲不了几句话,而且在学校里也是不讲话,听老师说,陈某现在经常独自一个人,不见他有什么朋友。
陈某的父母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的一年时间里,发现陈某不仅没有任何积极的改变,反而变得更加糟糕。其父母毫无办法,焦虑万分,于是带陈某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
二、介入视角及步骤
(一)确定工作目标
本次个案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陈某,其问题主要是厌学,学习成绩下降,上课容易犯困,不想学习,自我效能感低,归因方式消极,其中厌学和成绩下降等问题均是由于陈某的自我效能感低和消极的归因方式造成的,因此本次个案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从而改变厌学和成绩下降的现实问题。工作师与个案商量决定共进行7次心理咨询,每次50分钟,每周一次。
(二)工作初期(第1―2次)
(1)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了解个案的基本情况和背景资料
(2)方法:共情、理解、尊重、倾听等。
(3)经过:
个案一开始并非主动求助,在和咨询师的会谈中很少讲话,咨询师通过耐心的倾听,真诚地对待个案,在平时和父母的谈话中,个案经常处于无法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地位,但是在咨询中,咨询师采取耐心的倾听和尊重理解的态度,让个案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体验,于是咨访关系得到了良好的建立。个案开始慢慢地接纳咨询师,并向咨询师讲述了其心中的苦闷,表示愿意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根据个案陈述,其实自己知道学习很重要,应该要努力学习,但是每次当自己成绩有一点点提高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并没有表扬自己,反而会说:“这么点成绩就骄傲啦,这次考的好只是运气而已,有本事就每次都考的很好,每次都进步很大。”当考试成绩下降的时候,父母便会指责自己:“没出息,就这么点能耐,我们两个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你就拿这样的成绩回来,真是丢人,怎么生出你这样的笨蛋来。”个案说他自己感觉很痛苦,很无助,自己就是笨,就是学不好,再怎么努力都没用了,于是就开始不学习,觉得父母这样对自己,都是学习的原因,自己上课睡觉,不好好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想报复一下父母,我就是学不好,就是让你们没面子。
从个案的描述中,咨询师感觉个案的自我效能感较低,于是咨询师让来访者做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试,个案得分为1.8分,这说明个案的自我效能感确实比较低。
分析:从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个案的低自我效能感源自父母对他的负面评价,而他把父母的这种负面评价内化成了自己的评价。另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仍然是把陈某当成小孩子,采取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对于叛逆心很强的、处于青春期的陈某来说,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从陈某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陈某希望父母可以尊重他,照顾到他的自尊心。这在以后的咨询中可以跟父母进行讨论,通过让父母改变教养方式,从而给陈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然后再增强来访者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从而达到我们的咨询目标。
(三)工作中期(第3―6次)
(1)目标:提升个案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归因方式。
(2)方法:阳性强化法,认知疗法。
(3)经过:
在前两次的咨询中,咨询师与个案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个案对咨询师已经充分信任,并在咨询中表现更加积极,求助动机更加强烈。
在咨询中期,咨询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个案的自我效能感,综合各种背景资料,来访者的自我效能感低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个案的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只有批评,没有表扬;这对个案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打击很大,个案对咨询师说:“我爸妈总是惩罚我,不管我怎么做,他们就从来没有满意过,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个笨蛋。”在长期的批评和指责声中,个案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其次,个案消极的归因方式也与其自我效能感低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咨询师打算从两个方面着手,提升个案的自我效能感。第一方面是从父母的教养方式入手,让陈某的父母认识到,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对陈某的负面影响更大,转变父母的教养方式,为个案的转变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方面是从个案入手,通过行为激励和阳性强化以及认知调整等方法,提高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培养良好的归因方式,从而达到咨询目标。
在第3和第4次咨询时,咨询师让个案和父母一起来,并与个案的父母进行了沟通,通过角色扮演、空椅技术等让父母了解个案的现实感受,并且充分表达各自的情绪、情感,当父母表达对个案的关心和爱,并就对个案的教育方法进行自我检讨、向个案道歉后,个案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增进了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个案表示不愿和父母沟通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现在父母愿意重新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也愿意和父母沟通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亲子关系得以改善的基础上,咨询师与父母协商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来让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书面协议:“无论个案的成绩是高是低,父母都不许进行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惩罚,而是以鼓励为主,每当个案的成绩稍有提高,或者个案有认真做作业、认真听课、认真考试,父母都应予以表扬,以增强其信心,让个案感受到自己在父母眼中并非一无是处。”父母答按照协议上说的做。
采用阳性强化法,提高个案的自我效能感。阳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即运用正性强化原则,每当个体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故又称奖励强化法。在本案中,个案的行为不管良性的,还是不良的,均受到的是批评教育,并没有奖励。于是,咨询师和个案商定采用阳性强化法来提高其学习兴趣。咨询师与个案商定了几个学习上的具体目标,比如认真做作业,集中至少10分钟的注意力听课,认真参加考试。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对自己进行奖励,并且对自己说:“我真棒,我做的很好,我会继续努力的。”
分析: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讲积极的自我暗示作为内部奖励与来访者的学习相链接,每当有良好表现的时候,就进行奖励,这样个案会有更好的行为表现。另外,还采用了外部的物质奖励,具体使用什么样的物质作为奖励主要和个案的需求有关。比如,本案例中,个案非常喜欢打乒乓球,那么用好的乒乓球拍作为物质奖励,便是比较适合的,也是个案容易接受的。
在第5、6次咨询中,咨询师和个案讨论了归因方式的问题。咨询师通过个案自己的话语和一些想法让个案了解到其消极的归因方式,比如当成绩不好的时候,就归因为能力不够,当成绩好的时候,就归因为运气,这是一种典型的消极归因,咨询师引导个案逐渐转变归因方式,当成绩不好的时候,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而当自己成绩不好的时候也多做努力的归因,因为努力这个因素是可控的归因,而能力和运气都属于不可控的因素,不可控因素会让个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而可控归因会促使个案不断努力,以达到学习的目标。咨询师让个案列举了自己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消极归因,并逐个将其改为积极的归因方式,并让个案在生活中记录下自己发生的消极归因与积极归因,然后逐渐把消极的归因方式改变为积极的归因方式。
分析:在不良归因方式的引导下,个案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把失败归因于能力,这就导致个案逐渐厌恶学习,成绩一直下降。而个案在打乒乓球的时候,采取的确实积极的归因方式,于是咨询师便让来访者学会迁移,把打乒乓球时候的归因方式迁移到学习上来,使个案容易理解并接受。这样便逐渐培养了个案积极归因的习惯,提高了其在学习上的自信心。
(四)工作后期(第7次)
(1)目标:进一步提升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并检验现实的效果。
(2)方法:心理测量法,周围人评价法、自我评价法。
(3)经过:
在最后一次咨询中,咨询师表扬了个案近一个多月来的努力,个案也表示自己最近信心又回来了,父母也不像以前那样批评自己了,还经常表扬自己,有一次还夸自己聪明,这是父母第一次说自己聪明,感觉特别开心,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老师也感觉到自己的变化,上课会经常提问自己,还让自己做了学习委员,因为工作表现好,班主任还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感觉学习不再是困难的事情,上课也能集中注意力了,感觉越学越轻松。在归因方式上,个案表示,虽然有时第一反应还是消极的归因,但是自己会马上提醒自己,要做积极的归因,现在感觉自己能力还很强的,很有信心让自己的成绩提升上去。
个案的父母反应:个案平时学习认真,做作业更加认真,遇到难题不再逃避,而是认真思考,实在不会愿意向父母请教。整个人看起来更加开朗和自信了,跟父母交流的比以前更多了。
个案的老师反应:个案在上课的时候比以前认真,每次上课都是坐在第一排,抬着头认真听老师讲课,课下还经常问老师问题。感觉整个人的学习状态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上课总来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现在经常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咨询师判断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自信心大增,而且父母和老师的表扬也让个案更加的有信心,学习上,个案不再厌学,而是对学习充满兴趣,更加认真努力地去对待学习了。
咨询师让个案做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的测试,被试得分为3.1,自我效能水平较高,基本上达到了咨询目标,于是咨询师结束了咨询。
半年后的随访发现,个案的成绩明显提高,学习兴趣浓厚,自我效能感一直比较高,自信心很足。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
[2](美)Barry Cournoyer(著),朱孔芳,杨旭,丁慧敏(译).社会工作技巧手册[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1).
[3]李晓凤.社会工作――原理、方法、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09).
[4]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2).
【关键词】创新能力;考试改革;创造性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84-01
1改革考试制度,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1.1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我国的教育史上,考试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通过考试除了可以为国家选拔人才,还可作为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在现实的教育界,考试的作用和功能却成了普通高校招生的唯一依据。
1.1.1淡化考试的功能,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功能考试只是一种手段,并非目的,一个人能力的强弱绝不可能完全通过考试展示出来的。因此,通过实施分类考试,扩大分层,拓宽毕业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渠道,以此减轻考试这座独木桥的压力。
1.1.2丰富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考试只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应当通过丰富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来衡量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应当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查。
1.1.3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在现有的各种考试中,都制定有相应的“标准答案”,考试阅卷也以“标准答案”评分。这种考试只重视思维结果,忽视思维过程,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1.2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良好的教育制度现今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年轻人接受的知识太多,而是他们不能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和创新。“培养目标和模式改革的主要依据是就业市场上反映出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1],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具有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制度。
2丰富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当代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具有创造性,适应能力强的各级各类应用型复合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丰富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建立一种能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刺激。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建立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为价值取向的创造性教育。第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启发的前提。尊重学生的自由意识和独立人格,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让学生破除传统服从教师的观念,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启发。第二,教学互动,实行启发式教学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灵活地去激发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第三,在授课技巧上,努力做到直观与抽象、内涵与外延、理论与实际、分析与综合、同向思维与异向思维相结合,通过对一个知识点建立的纵横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3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
3.1以身作则,及早教育,用正确的行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们的言谈举止,行为动作,生活习惯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其教育观念将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必须尽早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3.2时常鼓励,相信孩子,用充分的肯定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一位儿童心理学博士说过,表扬孩子是一门艺术,批评孩子是一门高难度艺术,拿孩子同别人比较是一门危险的艺术。中国的许多父母望子成龙之心过于殷切,结果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应当客观评价自己的孩子,充分肯定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一味强调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只在孩子身上找差距,而要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科学恰当。
3.1.3尊重孩子,宽容孩子,用诚挚的爱心塑造孩子的人格魅力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权威是绝对的,孩子只能服从,不允许有任何质疑。在这种环境下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吗,能使孩子过得快乐吗?孩子的一切行动都必须遵循父母的意愿,只有这样他们才被称为“乖孩子”,这也就是所谓的“听话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没有使孩子得到尊重,享受平等待遇,而且还扼杀了他们的个性。生命应该是快乐的,快乐应该是生命最本质最自然的面目,如果能做到以快乐为标准,那么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就不会被过于偏颇功利的教育方式所损害。所以,作为第一任教师的父母来说,要用宽容和理解去浇灌孩子成长的每个环节,要爱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个体的独立性,让孩子过得快乐,才能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开发。关爱孩子的行为,要从他们的内心开始,加强与孩子心灵的沟通,尊重孩子的个性,用诚挚的爱心塑造孩子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用勤奋养成孩子爱学的良好习惯,让孩子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享受快乐,丰富自己的想象能力,养成爱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从而实现“听话教育”到“爱心教育”的根本转变,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有创新精神的智慧人。
参考文献
闲散青少年群体与社会主流群体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社会距离和差异,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隔离,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诱发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一、社群隔离的概念及其类型
“社群隔离”一词是社会群体隔离的简称,主要指由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社会心理距离而导致社会群体间的隔阂和疏远的现象。[1]23从经济上看,贫富差别会导致城市居民空间分布上的不同选择和客观结果,从而形成富裕阶层居住区、中等收入居住区和贫民居住区。从事相同经济活动的人群也往往聚居在一起,形成不同职业人群的隔离分布。从文化角度看,同一文化传统或同一文化层面的人群往往选择居住在相同区域,例如国外的唐人街、北京的浙江村、城市新建的文化型居住区等。从社会心理角度看,相同社会阶层的人相互更有认同感,更愿意选择居住在同一区域。由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文化,他们之间客观地存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冷漠、反感、疏远和排斥,社群隔离就是这种距离的外显。社会隔离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加剧被隔离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加剧对这种同质聚居或交往方式的依赖,这样又使社群隔离被强化。
社会学家和区位学家将社群隔离分为三种类型:区位性隔离、自愿性隔离、非自愿性隔离。区位性隔离以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Burgess)的同心圆理论学、哈里斯和乌内曼(HarrisandUllman)的多核心理论为代表,认为区位隔离是经济因素造成的高地位群体与低地位群体的隔离,是人们迫于经济压力选择的结果,其明显特点是不同群体居住在不同环境和地域。梯姆斯(timms)认为自愿性隔离则是由于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影响下人们自觉自愿选择的结果,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群体有共同的需要,面临共同的问题,群体成员生活在一起就能更好地满足彼此的需要、处理共同的问题,并逐渐形成群体亚文化圈,文化同质性给他们的交往带来安全感和人格平等感。非自愿性隔离是在人们不情愿的情况下产生的。当一个群体被法律或习俗指定生活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就产生了非自愿隔离。如印度的种姓制度、南非曾存在的“种族隔离制度”、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分就是典型的非自愿性隔离。
一般而言,传统的社会群体(如残疾人群体)很少有自己联系的纽带,也很难形成强烈统一的群体认同,而社会转型形成的群体则容易形成统一的心理认同。以闲散青少年群体为例,其成员来自于不同家庭、不同社区,但共同的学习生活遭遇、相似的职业、恶劣的居住环境以及较低的经济收入,使得他们具有很强的共同意识和群体感,并且形成共同的目标,从而“自愿性”地与其他群体隔离。闲散青少年群体的形成,又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闲散青少年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意愿较强;另一方面,他们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也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动荡因素。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研究主旨是闲散青少年群体在社群隔离中的边缘地位以及由此引起的违法犯罪问题。
二、闲散青少年群体与社会主流群体的隔离表现
就整体而言,闲散青少年的人力资本较差,人力资本主要包括社会交往能力和就业能力。社会交往是其社会圈子成员构成的状况;就业能力则包括就业观念、就业信息获取、技能培训、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闲散青少年的人力资本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弱能,这种弱能使得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再加上社会歧视,形成污名化的身份认同,从而与社会主流群体形成隔离。
1.闲散青少年社会交往对象局限于闲散青少年内部
与主流群体的交往是闲散青少年消除与主流群体隔离的重要途径,也是其积累社会资本,提高社会经济地位的有效手段。但是,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的闲散青少年并没有建立起与主流群体的联系。据浙江省团校课题组调查,闲散青少年社会交往对象,普通闲散青少年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同学(或同事)(63.4%);社会上的朋友(13.7%);恋人(6.2%)和老乡(5.6%)。在押青少年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社会上的朋友(46.4%);老乡(17.4%);恋人(16.4%)和同学(或同事)(14.3%)。由之可见,闲散青少年社会交往对象局限于闲散青少年内部,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交往明显不足,生活圈子相对比较封闭,同质化特点明显。从个人角度讲,交往群范围的狭小,会使个人因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极度匮乏而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和途径。
2.污名化效应影响闲散青少年对自身的身份认同
主流群体为了维护自己的优越地位和独占资源,往往采取污名化的策略。污名化指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到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过程。[3]155污名化将特定群体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化,成为该群体特征对应的一种代称。闲散青少年群体人员构成复杂,所以人们使用这一术语想指什么,它就会指向什么。在主流群体看来,闲散青少年粗鲁、低级趣味、品行恶劣、偷盗,其种种行为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这种污名化的叙事,把治安、犯罪等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归结于闲散青少年,而且由于大多数新闻传播媒体站在主流群体的立场看待闲散青少年问题,更多的是负面内容的报道,使得闲散青少年在各个方面不为主流群体所接纳。“主流社会经常用一个普遍的话语体系去解释社会弱势群体,从而使这一群体被排斥,处于社会的底层”。[4]2闲散青少年常常因此陷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形成本群体内部的一种内卷化的关系认同,成为于游离于主流群体外的边缘人。
由于污名化身份认同,则难以形成对社会的归属感,形成过客心态。作为过客,闲散青少年只能在本群体中寻求认同和归属,这样本来愿意融入主流社会的闲散青少年,被迫采取这种自愿性隔离策略,不仅逐步加深了不同群体之间的陌生感,也延缓了其正常社会化,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主流社会群体对他们的歧视与排斥。一个人一旦被贴上特殊的社会标签,就减少了他们接近主流社会的机会,这无疑会促使他们转向以非法手段去追求目标,使他们在犯罪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无法改变过来,形成恶性循环。因而,“污名化”是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催化剂。
3.主流群体对闲散青少年存在明显的社会歧视和排斥
我国是一个同质化程度比较高的社会,对标签化的闲散青少年群体排斥力度比较强。老百姓歧视这些不在学、不就业的青少年,认为他们是不务正业、无所事事、偷鸡摸狗的不肖子弟,给他们贴上“渣子”、“没出息”、“问题青少年”、“不良青少年”甚至罪犯的标签。政府把他们列为违法犯罪的重点人群,以打击和控制为基点进行管理,有的部门甚至以牺牲他们的权利为代价求得地方的安宁。闲散青少年与其他群体成员的互动中处于劣势,一等公民与二等公民的社会架构明显存在而没有消弭。
清华大学李强教授的研究表明,在进城农民工所遭受的各种歧视中,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所受到的歧视,直接地伤害了进城农民工的人格和尊严,因而印象极为深刻,感受极为强烈。歧视到一定程度,被歧视者就会无法容忍,会以各种形式表示反抗。[5]26虽然目前对闲散青少年所受歧视方面的实证研究还不足,但李强先生的这一研究结论是值得重视的,对防控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有直接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4.闲散青少年居于经济福利和社会就业体系的底端与边缘
用人单位在聘用青年员工时,一般以学历和技能作为筛选和录用的主要标准。闲散青少年基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没有上学或者仅仅具备了小学或者初中文化,几乎没有受到过什么正式教育,其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能力素质明显不高。尤其是劳动技能的缺乏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待遇,不能适应经济高速发展对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在就业市场上基本上处于边缘地位,获取就业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只能做一些脏、累、险而薪酬又少的工作,甚至于打零工,这种境遇反过来又无形中增加了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同时,由于社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闲散青少年难以享受到失业补助、住房、教育、医疗等福利待遇,同样的生活环境、相形见绌的经济收入,让闲散青少年常常陷入生活的困境。这一生存的困境促使他们可能会铤而走险,也就为他们陷入极端,做出过激行为提供了可能。
三、社群隔离对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罗伯特?默顿的社会反常状态论认为,在一个以成功为其主要社会目标,但其中许多社会成员又不能获得作为成功标志的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的社会里,发生违法犯罪的可能性最大。由于中国社会的阶层变化和不同社群之间的差异,拥有较多物质财富和较高社会地位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平等的得到。闲散青少年的工作、职业、日常交往、行为方式、居住环境等均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其他群体,使得闲散青少年难以获得成功,从而产生强烈的疏离感和挫折感,所有这些都潜伏着群体矛盾和群体冲突的危机,很容易出现失范行为甚或走上犯罪道路。
1.经济不公使闲散青少年产生相对剥夺感
社会学中的剥夺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绝对剥夺,即客观经济的被剥夺状态;另一方面是指相对剥夺,即被剥夺者在与其他社会地位较高、生活条件较好的群体相比较时,个人或群体所产生的一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主观心理状态。在绝对剥夺方面,闲散青少年从事的大多都是重、脏、苦、累、险的活,拿的却是很低的工资,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在相对剥夺方面,闲散青少年把主流群体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他们想和主流群体过上一样的生活。但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及生活水平、福利待遇、社会关系资源等方面与主流群体的巨大反差容易使闲散青少年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而这种反差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政策等外在因素造成的,是他们通过个人努力很难改变的。这种状况很容易使他们心态失衡,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产生敌视、憎恨和报复心理,进而导致犯罪发生。
相对剥夺感的实质是社会公正问题。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是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没有能够有效控制的一个社会问题,造成的社会隔离结构性缺损的不断形成和加深。在社会发展中,任何个人、团体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与失去旧体制的保护应该是同步的,但是我国社会现实却是有的人摆脱了束缚却仍享受着保护,有的人失去了保护却仍受到束缚。这种不公平本身即是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破坏,并且这种不公正必然引起社会公众,包括闲散青少年的强烈不满,并在社会底部积累了巨大的不安定因素。大部分闲散青少年的家庭处于社会分层底部的工农群体,家庭经济的困难又影响到子女的生活和教育,并进而影响到今后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强化了社会不公。当闲散青少年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此时,往往会产生经济学上的“水桶效应”,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最短一块木板,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闲散青少年身上爆发,从而成为危及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
2.亚文化影响下的价值选择发生变异
相对剥夺感的产生,是闲散青少年对利益格局的否定结果,其背后往往具有某种伦理性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包含着他们对于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伦理观念。每个社会成员生活在一个由他自己的社会关系组成的社会网络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自己的社会网络中得到相应的社会支持。由于社群隔离产生的消极影响以及传统文化中强烈的亲缘和地缘意识,就会衍生出强烈对抗主流文化的群体亚文化。这一亚文化圈能对闲散青少年进行群体的语言、行动、文化方面的社会化。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初级组织就成为了闲散青少年的精神家园与心灵依托。共同的遭遇和心理感受使他们结成心理共同体,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标准。一方面以此来反抗主流社会的排斥和歧视,另一方面也以此来引起主流社会的重视,争取他们应得的价值认同。
社群隔离常常意味着闲散青少年受不良文化的熏染并且被迫受到许多堕落行为的影响,产生的思想,进而使之丧失维持进步的动力。不良亚文化往往导致主导的价值观缺失,使闲散青少年缺乏一种主流文化向心力和价值认同感,在扭曲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影响下,犯罪是很容易发生的。亚文化的价值观念对社会消极因素和一些犯罪现象所做出的合理化解释,恰好迎合了闲散青少年群体的认同,为其行为找到合理化的理论支持,从而更加助长其越轨行为的发生。
3.社群隔离使闲散青少年产生逆反、封闭与拒绝的心理障碍
社群隔离本身就是二律背反现象。一方面不同社群的形成本身就是社会限制被打破,社会流动性的后果;另一方面社群对外又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闲散青少年与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的隔离,强化了其孤独感,封闭自己与其他群体和文化的交流,而且这种封闭并不能消除闲散青少年必须经历的文化变迁和社会流动中的不适应性。闲散青少年容易产生被歧视感和被遗弃感,当把自身状况与其他参照群体比较时,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自我排斥感和社会排斥感更为强烈,导致对其他群体、对社会的抵触情绪更为强烈,会诱发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和心理危机,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情绪和失范行为倾向。当这种危机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极端的行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性观念受到冲击,未婚青年的婚前有增加的趋势,未婚同居,未婚先孕、未婚人工流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以致一些青少年女性受到人工流产的威胁,未婚女性人工流产逐年增多,尤其是20岁以下青少年的人工流产情况更是逐年增加,现将我院妇科门诊近5年的20岁以下青少年人工流产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妇科门诊2003年1月―2007年12月5年间共行人工流产4913例,其中20岁以下青少年人工流产199例。对人工流产的不同术式(包括人工流产吸宫术、人工流产钳刮术、中期妊娠引产术及药物流产)逐一加以统计,并对其发生率、年龄、孕次、孕周、并发妇科炎性疾病及职业等进行回顾分析。
2 结果
2.1 5年中20岁以下人工流产情况。见表1
2.2 5年间药物流产情况 见表2
2.3 年龄分布。20岁以下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的199人中,16岁6人,17岁22人,18岁44人,19岁40人,20岁87人,平均年龄18.9岁。
2.4 妊娠次数。199人中176人为首次妊娠,占88.4%;21人为第二次妊娠,占10.55%;2人为第三次妊娠1.00%
2.5 妊娠周数。199人中妊娠10―13周12人(6.03%),均行无痛钳刮术;妊娠14―24周5人(2.51%),行中期妊娠引产术;其余182人(91.45%)为妊娠10周以下。
2.6 职业。199人中无业69人,个体47人,服务员34人,职工22人,职员8人,学生9人,导购7人,模特3人。
2.7 生殖系统炎症。宫颈糜烂47例(23.6%),其中轻度糜烂26人,中度糜烂17人,重度糜烂4人,宫颈肥大8例(4.0%);滴虫性阴道炎16例(8.0%);霉菌性阴道炎25例(12.5%)
3 讨论
通过对199例20岁以下青少年人工流产的分析发现,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比率分别为5.37%和3.85%,低于中国大城市未婚人流率,这可能于我们仅统计了未婚人群中的一部分有关,同时本文还显示人工流产有青年化的趋势,并出现一定比例的多次人流、大月份人流。生殖系统炎症检出率虽不及有些人先报到的70.3%,但检出率仍很高。患者从事的职业大多为个体、服务行业、无业等文化层次偏低的职业。目前我国的维护女性尤其是青少年女性的生殖健康令人担忧,青少年性成熟提前、性观念开放、婚前发生率上升并且逐步青年化。一个14000份的定量调查报告显示:50.41%的青少年认为婚前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对周围同伴或朋友发生他们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这说明婚前已经被普遍接受。广大青少年普遍存在生殖健康知识严重匮乏问题,27.3%的人认为人流“没什么”或者“是很正常的事”,40%的人选择区私人诊所或自己吃药流产,这势必会增加人工流产的并发症,如子宫穿孔、宫颈或宫腔粘连、吸宫不全、漏吸、术后感染、习惯性流产和继发性不孕症等。在婚前客观存在并日益加多的情况下,在鼓励青年婚前禁欲的同时,非常有必要开展未婚青年生殖健康教育,特别应重视青少年的性问题,强调引导他们。提倡安全、健康和负责任的,适时适度地将生育知识、避孕知识等生殖健康知识提供给他们,以减少他们的危险。青少年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报纸书刊,广播电视和网络,针对青少年的要求我们应该要借助于一些发达国家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项()育与服务方案。应把计划生育扩展到青少年和未婚人群中去。开设专门的青少年生殖健康咨询服务站。专门为青少年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波,楼朝华,徐晓霞et al.计划生育工作者对婚前何人工流产的态度看法,生殖与避孕,2003,23 (2):88
[2]张幼鸿,郭莲春,未婚先孕者生殖系统疾病构成。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5,1(16):40
【关键词】三结合 近视 弱视 疗效分析
青少年视力低下已十分普遍,在视力低下现状方面近视眼患病率已居世界第二,构成视力低下的眼疾依次为近视、远视及其它.[1]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们所治疗完的1520例患者,男660例,女860例,年龄最大18岁,最小6岁。6-9岁360例,10-12岁540例,13-15岁480例,16-18岁140例。
1.2方法“三结合疗法”是根据传统的中医学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近视病理最新研究成果,达到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一种有效明目新方法,它包括视欣营养口嚼片、穴位手法按摩、明目功能操三法合一的治疗方法。
1.2.1营养口嚼片
含有眼睛必须的特殊营养成分,将其中营养源源不断地供给眼球,增强眼球的生理功能,从中医角度纠正造成近视的部分内因. 该药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湖北省疾控中心检测,同济医大实验对照而合格的一种食字号药物,无任何毒副作用.含其主要成分为山药、枸杞子、决明子、白、葵花子仁、昆布、黑芝麻、维生素A、牛黄酸、维生素B2等。治疗期间每目3次,每次2-4片,巩固期间减半服用2-3个月,视力低下,眼底情况较差者可适当延长治疗期及巩固期。
1.2.2穴位手法按摩
经过穴位的按摩和透皮给药,起到活血通络,醒脑开窍,增强眼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使营养口嚼片中营养因子迅速到达眼组织,在短期内快速提高视力的效果.
方法为医务工作人员用热毛巾将患者双眼热敷1-2min,然后取预制专用棉签浸上视矫液涂擦在穴位皮肤上,取按摩球8粒,用透气胶布固定在两眼穴位上,找准穴位后指压患者有酸麻、胀的感觉,即开始按摩。每个穴位指压1.5min,然后轻揉1min,用力轻重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宜,首次按摩30-40min,以后每次20-30min,每穴10min,两眼同穴同时按摩。按摩的顺序为鱼腰-承泣-瞳子-睛明,按摩结束后,将按摩球取下(按摩球可反复使用)。
1.2.2.1手法按摩技术
医务工作人员用热毛巾将患者双眼热敷1-2min,然后取预制专用棉签浸上视矫液涂擦在穴位皮肤上,取按摩球8粒,用透气胶布固定在两眼穴位上,找准穴位后指压患者有酸麻、胀的感觉,即开始按摩。每个穴位指压1.5min,然后轻揉1min,用力轻重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宜,首次按摩30-40min,以后每次20-30min,每穴10min,两眼同穴同时按摩。按摩的顺序为鱼腰-承泣-瞳子-睛明,按摩结束后,将按摩球取下(按摩球可反复使用)。
1.2.2.2 按摩方法
(1)用大拇指单指压揉,其余手法固定在患者头上。(2)大拇指弯曲,使用其第一指关节与第二关节成135°角。(3)按压不要滑动,揉要灵活。
1.2.2.3施力方向
(1)鱼腰:斜向上撑45度角。(2)承泣:斜向下45度角。(3)瞳子:斜向下45度角。(4)睛明:向内斜下成45度角。
1.2.2.4施力大小
(1)按压由轻到重,缓缓加力。(2)施力轻重,为对方能承受为宜.(3)揉要稍轻,注意指法灵活,幅度不宜太大。
1.2.2.5穴位调整
(1)根据病种不同进行调整穴位。(2)根据病情轻重,调整辅穴或补选合谷、风池、太渊、神门、大陵、内关、偏历、外关。(3)补选穴位仅用视矫液涂擦不压揉。
1.2.2.6穴位选择
(1)可选择主穴和辅穴。主穴:鱼腰、承泣、瞳子、睛明。辅穴:攒竹、丝竹空、球后、四白、鱼尾、上明。(2)穴位选择(3)按病选穴。
1.2.3明目功能操
其方法简便易行,活动眼外肌,增强眼组织的活动功能,辅助加快视力的恢复,长期坚持对眼睛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明目功能操是针对近视眼的肌肉组织功能衰退现象,以激活眼肌的运动,消除睫状肌痉挛,全面调节眼球的血液循环,同时促进营养口嚼片中的营养成分迅速到达眼部组织为目的,是一种效果独特的眼部功能保健操.简便易行,它与营养口嚼片的作用相辅相成。此套操共分两节10min。第一节,环视min),动作要领:(1)用自制挡目片分别挡住两眼中间的视线。(2)转动两眼球(按顺时针方向)尽力去看眼周围景物,精神专注,用力看清。第二节:两手分摇(5min)动作要领:(1)直立,两眼平视,全身肌肉放松。(2)左臂向左自然平伸,摇动手指,保持头正视位置,两眼尽力去看摇动的手指(默数40个数后停止)。(3)右臂向右自然平伸,摇动手指,保持头正视位置,两眼尽力去看摇动的手指(默数40个数后停止)。(4)收臂下垂:两眼平视眼前景物(默数20个数后停止)使眼得到片刻休息。(5)重复以上动作两遍(按2、3、4要求做)。
其主要特点是三者合一,互进互补,内外进攻,标本兼治,为目前治疗青少年近视、远视、弱视较理想的一种新方法。
2注意事项
(1)心脏病、眼外伤、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眼部急性炎症、眼手术后恢复期、对中药过敏者禁用。(2)治疗提高视力期间,不准打电子游戏机,玩电脑和看电视。(3)看书写字要保持光线充足,姿态正确,不能让眼过于疲劳。(4)少吃甜食及辛辣食品,多食蔬菜瓜果。(5)视力恢复后,将按摩球保存好,每月进行巩固治疗3-5次,不能让双眼过度疲劳。
3功效对照参数
治疗前视力4.8-4.9,15-20天达到5.0-5.2;治疗前视力4.6-4.7,20-30天达到4.9-5.0;治疗前视力4.3-4.5,20-30天达到4.9-5.0;治疗前视力4.0-4.2,40-60天达到4.8-4.9.以上为眼底情况较好可达到的治疗标准。如眼底情况较差,且伴有弱视、斜视的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
4结果
4.1疗效与视力异常程度 见表一
不同年龄之间疗效差异显著,p<0.01。认为年龄在15岁以下疗效较好,尤其是9岁之前治疗效果最好。这与阎洪禄.高建鲁等认为的.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双眼视觉发育的敏感时期和可塑阶段,是弱视治疗最佳时期的观点是一致的[2].
5讨论
5.1根据我们所治疗的1520例青少年儿童的视力不良,95%以上为近视,约3%-5%为先天性近视,眼底正常的占70%,眼底呈轴性近视改变的占25%。远视眼一般视育较小,明显残缺的有1例,30例远视眼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弱视,单眼近视伴有弱视的占其90%。
5.2目前我国视力异常人数逐年增多,且呈低龄化趋势。有学者认为这与视觉负担过重,视觉环境不佳,甚至饮食有关。[3]“三结合”近视治疗法主要汇集传统的中医穴位按摩,通过按摩将涂擦在穴位上的特定营养液(有蛇胆、牛黄、青皮、决明子、、乳香、冰片、薄荷脑等多种中药提纯而成)透皮吸收,刺激穴位神经,具有醒脑开窍,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改善眼组织血液循环,营养视神经及松弛睫状肌的综合功能,从而解除睫状肌痉挛,消除视疲劳。配合口服营养嚼片加做眼功能操从而提高视力,消除弱视。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和体会,对假性近视将视力恢复到正常达100%,对弱视的有效率达90%,提高到正常达50%,效果不明显的占10%。
5.3只要按规定要求做完1-2个疗程(20天1个疗程)的治疗,将视力提高到规定的达标参数。再用1个疗程巩固治疗。(每周2次),最后只要坚持做眼功能操,注意用眼环境的卫生,改正不良的阅读姿势,如躺着看书,过近书写、阅读及过近看电视等。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改善照明条件,避免视野局限,打游戏机,玩电脑,长时间看电视等),一般是能将所提高的视力较长时间保持下去,从而降低配镜度数或不配眼镜。
参考文献
[1]伍国典 张程立 青少年视力低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19).
[2]阎洪禄.高建鲁,小儿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