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青少年礼仪

时间:2023-03-07 15:00:22

导语:在青少年礼仪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青少年礼仪

第1篇

改善记忆力的方法

多阅读

如果你经常忘了某个字如何写,或忘记成语及形容词如何说,这可能因为你不常使用它们,因此,如果你常苦于提笔忘字或用词不当、词不达意,可能需再加强词汇训练。不妨多多阅读小说、报纸,尤其是古典文学著作,闲来无事时也可以翻翻词典以加强记忆。

经常测验自己

人们对于自己的记忆力通常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不知道自己究竟记忆力如何,往往觉得自己已经记住的东西,可是过了一些时间久可能已经忘记了,又或者考试时对于那些熟记的东西,也对突然的失去记忆。

为了防止这种遗憾,不妨在考试前,先给自己一个小考,以测验自己的记忆状况。

平心静气

紧张及焦虑会阻碍记忆力,记忆时,需要头脑清醒,焦虑会使头脑不清。当焦虑袭来时,可以反复地告诉自己,“没有问题。”,“我可以对付。”,“我比别人行”。这样可使你渐渐消除呼吸加快及手冒冷汗的本能反应,使你的智能反应逐渐表现出来。结果,你果真平静下来了。这样会慢慢记起很多事情。

充足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对记忆力影响颇大,长期熬夜会损伤大脑的功能,造成头晕、神经衰弱、记忆力减弱。多休息及睡眠充足是减轻焦虑,增强记忆力的一剂良方。这可能不易办到,因为紧张常使人难以入眠。但睡眠愈少,情绪将愈紧绷,更有可能发病,因为此时免疫系统已变弱。

小心药物及酒精

许多东西都是促成健忘的可能性。经常饮酒狂欢或服用药物(例如,减肥药、高血压药物、抗组织胺),都是导致健忘的根源。摄入较多酒精对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直辖市机能及情绪反应都有严重伤害。

多听音乐帮助记忆

保加利亚的拉扎诺夫博士,以医学和心理学为依据,对一些乐曲进行了研究,发现巴赫、亨德尔等人的作品中的慢板乐章,能够消除大脑的紧张,使人进入冥想状态。他让学生们听着节奏缓慢的音乐,并且放松全身的肌肉,合着音乐的节拍读出需要记忆的材料。学习结束之后,再播放2分钟欢快的音乐,让大脑从记忆活动中恢复过来。很多试验过这种方法的学生都觉得记忆效果很好。

背诵经典提高记忆

我们知道,人常常在看书和学习中甚至是休闲时会经常背诵一些名篇、成语、佳句、诗歌短文、数理公式、外文单词和技术要领知识吗?那可是锻炼记忆力的“硬功夫”呀。马克思青年时就是用不熟练的外文背诵诗歌,锻炼自己的记忆力的。每天坚持10至20分钟的背诵,也能增进记忆力。

身心运用记忆效率高

科学证明,正确的重复是有效记忆的主要方法,特别在人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脑、手、耳、口并用进行知识记忆时,记忆的效率高效果好。因为当你记忆时,应该用脑想,也要口念,手写,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调动了自身更多的记忆“通道”参加记忆,这样使自己的记忆痕迹加深,记忆效果当然更好。

提高记忆力的食物

1、玉米

玉米相信大家在生活当中很常见,玉米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丰富,对心脑血管病人来说更加的好,而且经常吃玉米还可以健脑哦,对记忆力的提高、恢复起着一定的作用。

2、菠菜

和玉米一样有着健脑的作用,作为绿色蔬菜它还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除了对大脑有保健的作用外还可以给人的肠胃排毒,是不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3、大豆

大豆有着丰富的蛋白质,如果你坚持每天吃大豆的话,你会发现你的记忆力显着的提高哦,如果你经常需要背诵什么材料的话,可以多吃一些大豆哦。

4、菠萝

菠萝可以提高记忆力可能大家都知道,很多的演员背台词都是靠喝菠萝汁来记的,这是因为菠萝汁有着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各种其他的微量元素。

5、辣椒

辣椒是蔬菜当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一个,辣椒不仅可以提高记忆力还可以促进人的食欲,如果你不怕辣的话,生吃会比煮熟效果更加的好哦。

6、花生

花生有着很丰富的卵磷脂,它可以延缓大脑的衰老哦,防止脑部当中血栓的形成与发生,所以很多人叫它长生果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7、牛奶

牛奶当中有很多的蛋白质和钙质,还有丰富的维生素,大脑所需的是维生素正好可以由牛奶来补充,如果你感觉脑子涨涨的时候,不妨来一杯热牛奶哦。

8、鸡蛋

鸡蛋可以增强记忆力,特别是还在孩童时代的时候,吃鸡蛋的效果尤为明显,鸡蛋当中的蛋黄比蛋白更有营养,蛋黄中的蛋黄素是脑细胞活动的必要因素,所以多吃点鸡蛋吧,记得每天吃1个哦。

猜你感兴趣:

1.青年人记忆力减退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2.青年记忆力下降了怎么办

第2篇

关键词:心理障碍;心理训练;举重运动

青少年\动员心理还不成熟,比较缺乏比赛经验,严重影响其竞赛水平的正常发挥,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训练中和赛前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此,就举重运动项目,运用文献资料和观察等方法,对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以及产生不良状态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为举重运动训练和赛前心理训练提供科学有益的参考。

举重是在特定 环境下的比赛,有其特点、任务、对手、环境和方法。心理训练尽管与体育锻炼有相关之处和相 联系的一面,但其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就心理角度而言,由于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如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训练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必须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举重运动中的心理障碍

1.动机障碍。

动机障碍是指最适宜动机水平以外的其它动机状态。过高的动机水平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使运动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造成动作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而动机水平过低,又表现为不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动员,造成运动水平降低。“适宜的动机”水平与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个性特点等许多可变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以速度和力量为主,而动作又简单的运动项目,需要较强的动机水平;较为复杂、精细动作为主的运动项目,则需要较低的动机水平。

2.情绪障碍。

分析引起学生或运动员成绩下降的心理原因,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是过分紧张和焦虑情绪。一般来讲,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激发运动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由紧张和焦虑情绪引起的情绪障碍,一般在赛前由于等待应激刺激来临而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较高,赛中因心理能量的释放,会向着有利的方向 发展 ,不良情绪会有所缓解。赛后的情绪状态与比赛结果有关,如果结果不良,接下来的比赛中,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将会上升。

3.心理饱和障碍。

运动员的心理饱和是影响技巧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比赛中,运动员有时要进行力量和技巧,付出极大的心理能量,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灵活的思维反应、但当运动举重比赛的时间有一定的时间,疲劳状态得不到缓解,便会产生心理饱和状态,逃避参加比赛和厌倦体育运动。这种心理状态对举重技巧能力的发挥有很大影响,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力来阻抗竞技能力的发挥,破坏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动机。

二、克服心理障碍的心理训练

1.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

1.1转移注意力训练。举重比赛前后的体力、脑力恢复措施有所不同,前者须用运动心理学的方法,后者只需保证休息、睡眠和营养就可以了。为了使运动员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休息,可在赛前让运动员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消除因临近竞赛而提早出现的不良情绪;领队和教练员可有意识地与运动员进行愉快的交谈或安排他们短暂的休假、会见亲人和朋友,转移紧张注意中心。

1.2肌肉神经放松训练。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最佳方法是使运动员很快进入“小睡”状态。这种特殊 心理训练方法是让运动员静坐下来调息理气,依次从头、肩、臂、手到胸、腹、背、腰,最后到臀、腿、脚做放松动作,同时放慢呼吸,逐步进入“小睡”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而且可以通过肌肉的放松,意念的调节,减少心理能量消耗,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

2.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

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不仅是对肌肉骨骼动作的训练过程,而且也是智力的训练过程。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智力水平,加强运动知觉、表象和思维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可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方法,即念动训练或表象训练。这种训练方法一般在技术训练前后进行,也可以在技术训练间隙进行。具体做法是:静坐下来,闭上双眼,进行肌肉和神经放松的心理训练后,再系统地回忆所学的技术动作,目的是掌握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在回忆中还需唤起相应的肌肉、关节系统的兴奋活动以强化动力定型。

三、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1、参加比赛。

由于不断参加比赛而获得实战 经验,紧张情绪可因不断适应而逐渐降低,最后达到正常状态。但是,比赛要有 计划和针对性地进行,重在帮助运动员通过比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目的。

2、比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

紧张情绪的转移是让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 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具体手段要根据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如教练员和队员谈话、替换队员下场休息、转告一些现场信息、降低竞赛成绩的要求、听听 音乐 等等。总之,要因人而异,采取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贯彻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之中,使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四、增强运动员信心的心理训练。

1、赛前动员。

通过具体分析,使运动员认识举重这项运动的意义和有利条件,从而确立信心。要求谈话者具有权威性,谈话内容具有针对性,论据充足,符合实际,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这种心理训练手段进行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采用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

第3篇

从这些冰冷的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的严重性,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固然有教育体制、学业压力等许多客观方面的原因,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孩子在中小学这段时间心理成长非常关键,在大环境无法从根本改变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做好家长和老师的工作,从培养孩子阳光的心理着手,增强孩子心理韧性,减少悲剧的发生。

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实际,对下步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推动形成服务体系。党委政府应明确重青工作的主体牵头单位,将预青考核继续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明确各具体群体的工作兜底部门,督促各级各部门按照有关要求切实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并在人员和经费支持上相应予以倾斜,尤其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平台建设、设施建设、队伍建设、专业培训、宣传推广、项目服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其次,要将心理服务体系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常态预防、重点筛查、心理辅导、观察回访的闭环工作格局,确保在校学生定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宣传,让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深入在校青少年的心中,让有困惑的青少年能够主动找心理老师进行心理咨询、答疑释惑和健康教育等服务。

二是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各级各类学校对于专职心理老师的配备,设计科学合理的专职心理老师考评办法,以专职心理老师为主体,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寓教于乐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确保专职心理老师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加强对其他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及时调整、干预教师的心理状态,确保教师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让其他学科教师学习掌握基本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知识和方法,不在日常教学中无意识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加强社会观护工作队伍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一方面广泛招募具有专业背景的社会观护工作志愿者,另一方面加强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细化工作规范,逐步满足工作需求。未来探索向职业化道路迈进,争取发展形成团干部+职业观护员+专兼职青少年社工+社会观护志愿者的工作格局,推动涉案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第4篇

打造两个范本有两个范本,学生最喜欢“临摹”。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家长。老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对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起着示范、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学校要求教师立人先立己,每一位教师都应以道德楷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修正教师的言行,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完美形象。如针对个别老师经常讽刺挖苦学生及家长的现象,学校不失时机地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教师文明用语、教师禁语征集活动”,“你真笨”、“你怎么教孩子的”等词汇已从我校教师口里消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示范作用。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通过家访、家长会、专家讲座、发放家教小报、评选文明礼仪家庭、经验交流等形式,向家长传授家教经验,借以提高家长的文明素养。提供三个保障组织保障。建立由学校校务会议成员组成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方案的制订、检查、考核和评比。建立由教师代表组成的活动工作小组,负责活动的开展和落实。建立由学生代表组成的文明监督岗,让学生自查自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建立由家长代表组成的活动评议委员会,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意见。制度保障。根据时展的要求,学校修订、补充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新出台的管理制度,在依法、高效、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更重视管理的人文意蕴,力求实现情感管理、民主管理和自觉管理。经费保障。学校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校园主题环境布置、学生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行合一,将懂得的道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并按照内心的召唤去实践。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使学生完成由知向行的过渡。

近十年来,我校先后开展过参观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科技馆体验、参观江阴华西村、文明或不文明行为调查、我当一日小交警、清理街面“牛皮癣”、敬老院慰问、聋哑学校联欢、一日我当家等活动。组建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养的有效形式。我校建有奉献、爱心、绿色、文明、勤俭五支志愿者服务队,分别承担社会公益、关爱留守学生、校园绿化环保、校园秩序、食堂打扫等服务。服务队由老师担任队长,成员全部来自学生。数年来,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校园内外,数十名学生一学期累计服务达八十多工时(半小时为一工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如何将文明礼仪教育进一步深化,进而内化为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特色,这是我校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学校将寻求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文明礼仪教育具有普适性,任何学校都能开展,其内容和形式大体相同,即文明礼仪建设具有共性特征。学校文明礼仪建设既要遵循一般理论,更要彰显学校的个性。个性是我有人无的东西,是一所学校的魅力之所在。一所学校的文明礼仪建设只有具有了主体特征,才能持久、繁荣和发展。学校文明礼仪建设的个性集中体现在学校基于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而确立和倡导的价值观上。简言之,必须给学校文明礼仪建设确立一个“内核”,即所谓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一所学校也有自己的文化积淀,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加以传承。但传承并不意味着仅从故纸堆里找几个诸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小故事来教育、说服学生。

我们在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同时,必须使文明礼仪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就内容、组织、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完善、调整、补充和发展,使学校文明礼仪建设与时展的节奏合拍,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契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礼仪教育与学习习惯培养相结合。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完善和补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成人”的教育。在礼仪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后,应该对其加以深化、拓展和延伸,完成由行为习惯培养到学习习惯培养的跨越,为学生的“成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评价体系,以便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果进行检测。而这一评价体系必须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看重结果,评选出文明之星或礼仪标兵,更要注重过程,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赞赏和肯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提高和发展。礼仪最崇尚的就一个“美”字!礼仪教育就是美育,给人以语言美、行为美、服饰美、环境美,心灵美。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到此一游”终会变成“到此为止”,文明礼仪之花一定会开遍校园,香透世界。

作者:朱俊

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 厌学 自我效能感 归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21-02

一、案例介绍

陈某某,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最近一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还产生了厌学情绪,上课的时候不听课,而是在桌子上睡觉,作业不认真做,就连考试也是疲于应付,尽管老师和父母多次批评教育,但仍不有任何改变。

陈某在小学和初一的时候,成绩不错,基本上维持在中上游水平,平时也比较努力,每次回家都是先做好作业,再看电视的。初一期末考试的时候,题目并不是很难,但是却没考好,成绩下降了很多,老师和父母都狠狠地批评了陈某,他也觉得可能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足,智商不高,不然怎么会一下子下降这么多,后来也努力过,可是一遇到难的题目,就会想那次考试题目那么简单,都不会做,这么难的题肯定也做不出来。后来感觉难题越来越多,自己不会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上课老师讲的东西总是听不懂,成绩下降很厉害,于是就上课睡觉,课下作业不会做,也就懒得做了,反正老师也不管自己了。父母这一年来总是很凶地说陈某笨,如:“我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生出来的儿子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好,还有什么能做好的?”父母说的多了,连陈某自己也感觉确实很笨,于是就想自己反正也学不好,还不如不学了,学习也是在浪费时间。

陈某以前虽然也不爱讲话,朋友也不是很多,但和父母讲话还是比较多的,最近一年,话突然就少了,一天和父母都讲不了几句话,而且在学校里也是不讲话,听老师说,陈某现在经常独自一个人,不见他有什么朋友。

陈某的父母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的一年时间里,发现陈某不仅没有任何积极的改变,反而变得更加糟糕。其父母毫无办法,焦虑万分,于是带陈某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

二、介入视角及步骤

(一)确定工作目标

本次个案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陈某,其问题主要是厌学,学习成绩下降,上课容易犯困,不想学习,自我效能感低,归因方式消极,其中厌学和成绩下降等问题均是由于陈某的自我效能感低和消极的归因方式造成的,因此本次个案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从而改变厌学和成绩下降的现实问题。工作师与个案商量决定共进行7次心理咨询,每次50分钟,每周一次。

(二)工作初期(第1―2次)

(1)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了解个案的基本情况和背景资料

(2)方法:共情、理解、尊重、倾听等。

(3)经过:

个案一开始并非主动求助,在和咨询师的会谈中很少讲话,咨询师通过耐心的倾听,真诚地对待个案,在平时和父母的谈话中,个案经常处于无法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地位,但是在咨询中,咨询师采取耐心的倾听和尊重理解的态度,让个案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体验,于是咨访关系得到了良好的建立。个案开始慢慢地接纳咨询师,并向咨询师讲述了其心中的苦闷,表示愿意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根据个案陈述,其实自己知道学习很重要,应该要努力学习,但是每次当自己成绩有一点点提高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并没有表扬自己,反而会说:“这么点成绩就骄傲啦,这次考的好只是运气而已,有本事就每次都考的很好,每次都进步很大。”当考试成绩下降的时候,父母便会指责自己:“没出息,就这么点能耐,我们两个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你就拿这样的成绩回来,真是丢人,怎么生出你这样的笨蛋来。”个案说他自己感觉很痛苦,很无助,自己就是笨,就是学不好,再怎么努力都没用了,于是就开始不学习,觉得父母这样对自己,都是学习的原因,自己上课睡觉,不好好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想报复一下父母,我就是学不好,就是让你们没面子。

从个案的描述中,咨询师感觉个案的自我效能感较低,于是咨询师让来访者做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试,个案得分为1.8分,这说明个案的自我效能感确实比较低。

分析:从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个案的低自我效能感源自父母对他的负面评价,而他把父母的这种负面评价内化成了自己的评价。另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仍然是把陈某当成小孩子,采取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对于叛逆心很强的、处于青春期的陈某来说,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从陈某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陈某希望父母可以尊重他,照顾到他的自尊心。这在以后的咨询中可以跟父母进行讨论,通过让父母改变教养方式,从而给陈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然后再增强来访者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从而达到我们的咨询目标。

(三)工作中期(第3―6次)

(1)目标:提升个案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归因方式。

(2)方法:阳性强化法,认知疗法。

(3)经过:

在前两次的咨询中,咨询师与个案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个案对咨询师已经充分信任,并在咨询中表现更加积极,求助动机更加强烈。

在咨询中期,咨询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个案的自我效能感,综合各种背景资料,来访者的自我效能感低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个案的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只有批评,没有表扬;这对个案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打击很大,个案对咨询师说:“我爸妈总是惩罚我,不管我怎么做,他们就从来没有满意过,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个笨蛋。”在长期的批评和指责声中,个案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其次,个案消极的归因方式也与其自我效能感低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咨询师打算从两个方面着手,提升个案的自我效能感。第一方面是从父母的教养方式入手,让陈某的父母认识到,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对陈某的负面影响更大,转变父母的教养方式,为个案的转变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方面是从个案入手,通过行为激励和阳性强化以及认知调整等方法,提高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培养良好的归因方式,从而达到咨询目标。

在第3和第4次咨询时,咨询师让个案和父母一起来,并与个案的父母进行了沟通,通过角色扮演、空椅技术等让父母了解个案的现实感受,并且充分表达各自的情绪、情感,当父母表达对个案的关心和爱,并就对个案的教育方法进行自我检讨、向个案道歉后,个案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增进了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个案表示不愿和父母沟通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现在父母愿意重新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也愿意和父母沟通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亲子关系得以改善的基础上,咨询师与父母协商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来让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书面协议:“无论个案的成绩是高是低,父母都不许进行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惩罚,而是以鼓励为主,每当个案的成绩稍有提高,或者个案有认真做作业、认真听课、认真考试,父母都应予以表扬,以增强其信心,让个案感受到自己在父母眼中并非一无是处。”父母答按照协议上说的做。

采用阳性强化法,提高个案的自我效能感。阳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即运用正性强化原则,每当个体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故又称奖励强化法。在本案中,个案的行为不管良性的,还是不良的,均受到的是批评教育,并没有奖励。于是,咨询师和个案商定采用阳性强化法来提高其学习兴趣。咨询师与个案商定了几个学习上的具体目标,比如认真做作业,集中至少10分钟的注意力听课,认真参加考试。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对自己进行奖励,并且对自己说:“我真棒,我做的很好,我会继续努力的。”

分析: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讲积极的自我暗示作为内部奖励与来访者的学习相链接,每当有良好表现的时候,就进行奖励,这样个案会有更好的行为表现。另外,还采用了外部的物质奖励,具体使用什么样的物质作为奖励主要和个案的需求有关。比如,本案例中,个案非常喜欢打乒乓球,那么用好的乒乓球拍作为物质奖励,便是比较适合的,也是个案容易接受的。

在第5、6次咨询中,咨询师和个案讨论了归因方式的问题。咨询师通过个案自己的话语和一些想法让个案了解到其消极的归因方式,比如当成绩不好的时候,就归因为能力不够,当成绩好的时候,就归因为运气,这是一种典型的消极归因,咨询师引导个案逐渐转变归因方式,当成绩不好的时候,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而当自己成绩不好的时候也多做努力的归因,因为努力这个因素是可控的归因,而能力和运气都属于不可控的因素,不可控因素会让个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而可控归因会促使个案不断努力,以达到学习的目标。咨询师让个案列举了自己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消极归因,并逐个将其改为积极的归因方式,并让个案在生活中记录下自己发生的消极归因与积极归因,然后逐渐把消极的归因方式改变为积极的归因方式。

分析:在不良归因方式的引导下,个案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把失败归因于能力,这就导致个案逐渐厌恶学习,成绩一直下降。而个案在打乒乓球的时候,采取的确实积极的归因方式,于是咨询师便让来访者学会迁移,把打乒乓球时候的归因方式迁移到学习上来,使个案容易理解并接受。这样便逐渐培养了个案积极归因的习惯,提高了其在学习上的自信心。

(四)工作后期(第7次)

(1)目标:进一步提升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并检验现实的效果。

(2)方法:心理测量法,周围人评价法、自我评价法。

(3)经过:

在最后一次咨询中,咨询师表扬了个案近一个多月来的努力,个案也表示自己最近信心又回来了,父母也不像以前那样批评自己了,还经常表扬自己,有一次还夸自己聪明,这是父母第一次说自己聪明,感觉特别开心,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老师也感觉到自己的变化,上课会经常提问自己,还让自己做了学习委员,因为工作表现好,班主任还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感觉学习不再是困难的事情,上课也能集中注意力了,感觉越学越轻松。在归因方式上,个案表示,虽然有时第一反应还是消极的归因,但是自己会马上提醒自己,要做积极的归因,现在感觉自己能力还很强的,很有信心让自己的成绩提升上去。

个案的父母反应:个案平时学习认真,做作业更加认真,遇到难题不再逃避,而是认真思考,实在不会愿意向父母请教。整个人看起来更加开朗和自信了,跟父母交流的比以前更多了。

个案的老师反应:个案在上课的时候比以前认真,每次上课都是坐在第一排,抬着头认真听老师讲课,课下还经常问老师问题。感觉整个人的学习状态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上课总来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现在经常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咨询师判断个案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自信心大增,而且父母和老师的表扬也让个案更加的有信心,学习上,个案不再厌学,而是对学习充满兴趣,更加认真努力地去对待学习了。

咨询师让个案做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的测试,被试得分为3.1,自我效能水平较高,基本上达到了咨询目标,于是咨询师结束了咨询。

半年后的随访发现,个案的成绩明显提高,学习兴趣浓厚,自我效能感一直比较高,自信心很足。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

[2](美)Barry Cournoyer(著),朱孔芳,杨旭,丁慧敏(译).社会工作技巧手册[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1).

[3]李晓凤.社会工作――原理、方法、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09).

[4]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2).

第6篇

欧洲有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讲的是“花衣魔笛手”(Pied Piper)的故事。普鲁士一个小镇鼠疫猖獗,于是小镇上的长者们贴出告示,寻找能解决鼠疫的人,许以重赏。一位来自远方、身穿花衣的吹笛者接下了这个任务。他吹奏起有魔力的笛子,将鼠群引出小镇,掉进河流淹死。然而,镇子居民拒绝履行承诺付给重赏。被惹怒的花衣吹笛人再次吹响了笛子,这次跟着他走的不是老鼠,而是小镇中所有的儿童。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者们曾经用这个故事来比喻电视等新兴大众媒介的魔力,他们担心,电视也会把儿童引向家长们不希望他们前往的方向。其中最令人担忧的,就是电视的暴力内容。

一个异乎寻常的判例

在当代中国,电视等现代媒介中充斥着暴力内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单单观察一下晚间电视剧就能找到证据。战争剧、武侠剧、侦破剧从来就离不开暴力、死亡或犯罪等情节;即使是青春偶像剧、家庭伦理剧,也免不了要扇几个耳光。甚至是专门针对儿童的动画片也不能免于清白。

2013年最令国产动画片制作者关注的一个事件,是发生在江苏连云港的一起儿童伤害案。4月6日,某村三名儿童在树林里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情节玩起了“烤羊”的游戏,其中一名10岁儿童将另外两名儿童(分别为7岁和4岁的兄弟二人)绑在树上,并点燃地上的树叶,谁料火借风势,竟将该兄弟二人严重烧伤。兄弟俩的家长将这名10岁儿童的监护人告上法庭的同时,也对动画片的制作方提出诉讼。12月18日,连云港市东海县人民法院对此案宣判,判决被告儿童的监护人赔偿原告损失261682.63元的60%即157009.58元;被告《喜羊羊与灰太狼》制片方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赔偿原告损失的15%即39252.39元。(南方周末网站,2013年12月18日)

之所以说这个判例异乎寻常,是因为虽然媒介暴力引发的担忧乃至声讨很多,但真正遭遇司法判决的并不多见。以下仅举数例,均为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国影响力较大的涉及青少年犯罪与媒介暴力内容影响的相关事件。

1993年,英国利物浦一个名叫詹姆斯·巴尔杰的3岁男童在一家购物中心与母亲失散后失踪,后来发现被两名10岁男孩杀死并弃尸。警方调查中发现,其中一个男孩的父亲曾租借《儿童游戏3》等涉及儿童暴力的电影,有小报据此报道认为该电影应为青少年犯罪负责。但警方否认有证据证明电影启发了这起犯罪。

1997年,日本上映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快递高手》,据称该剧引发了青少年携带蝴蝶刀的时尚。后来一名学生用蝴蝶刀刺死自己的老师,导致该剧备受争议。2000年,深作欣二的电影《大逃杀》首映时引发青少年排队,而时任日本文部大臣的町村信孝则呼吁影院不要上映这部充满青少年暴力的影片。

2005年,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名青年在玩了几个月的《侠盗飞车》游戏后,去街头盗车被警察逮捕,他在警局夺取枪支并射杀了两名警员和一名工作人员。2008年泰国一个十余岁的少年抢劫并杀害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后供认自己想知道“在现实中犯罪是不是就像《侠盗飞车》中那么容易”。这个游戏也是在世界各国遭受抨击最激烈的电脑游戏之一。

可以说,在以上事件中,包括电影、动画片、电视节目和电脑游戏等媒介中的暴力内容都曾被指为罪魁祸首(或重要影响因素),但很少有媒介制作者因此获罪。这是因为,媒介暴力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而是存在复杂的影响链条。一个基本的逻辑是:观看同一则媒介暴力内容的受众成千上万,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因此模仿而成为罪犯。

宣泄、模仿还是脱敏

关于媒介暴力与青少年行为之间的关系,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假说,美国学者格伦·斯帕克斯和谢里·斯帕克斯列举了宣泄说、社会学习说、预示说、唤起说、脱敏说、涵化与恐惧说等多种理论假说。形形的理论可以分为三类:模仿与唤起说(imitation/arousal)、宣泄与净化说(catharsis)以及脱敏说(desensitization)。

模仿与唤起说,指的是电视暴力会引发人的模仿行为,使其在生活中使用暴力。这种假说基于社会学习理论,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渠道来习得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大众媒介可能是社会学习的重要渠道,而当电视暴力的施动者没有遭到惩罚反而获得奖赏时,它有可能带来更大的模仿效果。

宣泄与净化说则相反,认为电视等媒介中的暴力有可能造成一种良性的效果,即人们通过观看虚构的暴力内容,宣泄了内心的不良情绪,反而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减少侵犯行为。

脱敏说强调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效果。暴力内容可能不会引发立即的模仿行为,也可能不会只是简单宣泄人们的焦虑心理。实际上,观看大量的暴力内容可能让人们对暴力日益迟钝,不再“谈虎色变”,这是否可能助长或纵容暴力行为?

到底哪一种假说比较接近真实情况?学者们采取了各种研究来进行验证。几乎每一个假说都得到了某些实验研究或社会调查的支持。例如,费什巴赫和辛格的教养院研究(1971)就支持了宣泄说。然而,大部分实验证据都表明,观看暴力内容和增加侵犯行为之间,存在着正面相关,换言之,模仿说和脱敏说得到的支持更多。

关于电视暴力行为效果的实验研究,多半采用经典的“电击实验”作为侵犯行为的测量。美国学者沃尔特斯等人(1963)的实验就发现证据表明,看暴力电影的受试者比看非暴力电影的受试者更可能增加对他人实施电击的可能性。

实验室研究有两个问题。首先,这种效果可能是暂时的;其次,实验室是隔离的,受试者不必担心会因暴力行为受到惩罚。有的社会调查则将更长的时期和更广阔的社会环境容纳进去。

1972年,美国医务总署组织了一次关于电视暴力效果的调查和报告。其中一项研究是由莱夫科维茨等人(1972)组织的。他们早在1959年就对一些9岁儿童的电视暴力观看做了研究,在1969年又进行了追踪调查,通过交叉时滞分析发现,与其说儿童可能由于天生具有侵犯倾向所以喜欢看电视暴力,不如说看电视暴力增加了其侵犯倾向。总之,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喜欢看电视暴力,那父母就要担心他/她在19岁的时候可能有暴力侵犯行为。

美国医务总署报告如是说:“在看电视暴力和侵犯行为之间存在着初步的以及暂时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只在某些儿童,那些具有暴力倾向的儿童身上起作用;这种因果关系只在某些环境下才起作用。”这份报告措辞谨慎,其结论偏向于“适度”效果。

1982年,美国全国精神健康研究所也了一份研究报告,对十年前的医务总署报告进行了更新,其结论是这样的:“电视上的暴力确实导致了看这些节目的少年儿童的侵犯行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会变得有侵犯倾向;但是,在电视暴力与侵犯行为之间存在着积极相关。”

即便如此,学术研究和社会舆论之间,仍然存在着基本的断裂。学者们下结论较为谨慎,司法机构更是不愿意直接在观看媒介暴力与模仿暴力行为之间画等号;但社会大众普遍存在对媒介暴力内容的担忧。一个解释是“道德恐慌”,如胡泳(2011)曾指出:“把道德失范同某些媒介内容联系起来,这在历史上并不新鲜。……媒体在道德恐慌中占据重要位置,常常成为道德义愤的发起者,有时它们有意展开道德运动和斗争,但很多时候,即便媒体简单地报道事实,也可能引发关切、焦虑和恐慌。但更有意思的是,媒体自身,特别是新兴媒体,亦常常被视为可以引发道德恐慌的东西。”另一个解释则是“第三者效果”(Third-person effect),美国学者戴维森(W. P. Davison,1983)提出了这一观点,指出人们总是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越大,人们就越可能做出这种评价。

走向媒介规制

既然人们担忧媒介暴力内容可能对青少年与儿童产生不良影响,那么,对相关内容进行规制的呼声也就不绝于耳。即以中国而言,“限娱令”等政策背后就多少有这种担忧的存在,而电影、电视的“分级制”也获得了不少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吁请。即使政策出台较为谨慎,媒介也可能开展自我审查和自我约束。

据报道,2013年10月,央视动画责任有限公司等10家动画片制作机构和央视少儿频道等10家动画片播出机构联合发出“绿色动画”的倡议,号召全行业承诺不制作不播出含有暴力、低俗、危险情节、不文明语言的动画片。另据《南方都市报》2013年11月27日报道,《喜羊羊与灰太狼》已经作出修改,在新一季的动画片里,喜羊羊即使被灰太狼抓住丢进锅里,锅的下面也不会有火。

媒介的自我约束与政府规制的逐步加强,或许多少可以减轻具有“魔力”的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但是,更系统的社会工程应该浮上水面。为何媒介乐于制作和播出含有暴力的内容?这与媒介商业化进程有何关联?为何暴力内容会被受众喜闻乐见?当前转型期中国社会是否存在一些普遍的戾气,成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单就青少年而言,其教育如何调整和修正?这些社会工作更加基础,也更加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①胡泳:《限娱令、“微博公厕”论与道德恐慌症》,《青年记者》,2011年12月上

②【美】洛厄里、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美】塞弗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美】斯帕克斯等:《媒介暴力的影响》,见布莱恩特、兹尔曼:《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第7篇

关键词:青少年速滑运动员;冰期;有氧训练;方法

有氧耐力素质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高低的主导素质,对速滑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进行耐力训练是一个相对长期和系统的过程,而要想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则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一、青少年速滑运动员的赛前力量训练内容

青少年速滑运动员正值身体发育阶段,首先要在保证青少年身体各种基本素质均衡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体验训练。

(一)青少年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主要特点

14-15岁的速滑运动员,由于心血管系统调节机能尚未发育完善,不宜做强度过大的力量训练,尤其是训练水平较低的运动员。最好采用循环练习法,以全面发展各肌群力量。训练要简单、易行、实扔用,保持动作质量和足够的间歇时间。故训练的负荷以不超过自身重量为宜,并注意训练动作的正确性。

16-18岁速滑运动员可适当增加一些静力性训练,做到动静结合,训练前要将腰、肩及下肢关节韧带充分活动开,注意动作要领和技术的正确性,逐渐增加负荷,重复次数要多,练习不要过分专项化,每做完一次训练,应适当休息和积极放松。杠铃练习的重量要因人而异,一般性力量训练最好不要超过自身重量,避免受伤。要加强躯干力量训练,不宜采用高强度训练。

(二)青少年速滑运动员的赛前力量训练方法

力量素质包括绝对力量素质、速度力量素质与力量耐力素质,青少年速滑运动员的赛前力量训练应主要针对这3种力量素质进行。

(1)绝对力量素质训练的提高

绝对力量是指肌肉收缩时所表现出的最大力量。发展绝对力量的目的在于使运动员的肌肉力量整体提高,是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基础。训练中要注意负荷量的增加,这种训练的特点是负荷大(85%-100%),次数少(1―2次),组数多(10-12组)。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确定其训练的负荷、组数和次数,运动员只有在体力充沛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2)速度力量素质的训练提高

速度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所表现出来的快速收缩能力,外加负荷条件下,弹性势能利用率较其他项目低、建议加强肌肉速度力量与超等长力量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与速度力量,这对速滑运动员的起跑与冲刺等负荷变化时,维持肌肉稳定性(即动作稳定性)有正向影响。这一力量是速滑运动员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

(3)力量耐力素质的训练提高

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进行活动的能力。力量耐力的增长主要表现在肌肉活动次数上的增加。发展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是负荷小(40%-50%),组数少(2-4组),次数多(>12次)。每组重复的次数以达到极限不主,使肌肉长时间持续收缩,才能收到较好效果。需要再次强调的是,速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尤其是16-18岁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选手,全面发展力量素质是必要的。

二、上冰的初,中、后期有氧耐力训练

(一)上冰初期的有氧耐力训练

在上冰期初期(11―12月份),以g歇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为主,这2种训练方法的特点是负荷量较大,强度相对较小。这对于重点发展青少年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素质更为重要,对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特别有益的。持续训练主要是诊断有氧训练的效果,一般是在耐力形成的基础上,再进行长时间的持续训练,如果不在上冰初期的最后一个阶段,耐力能力基本得到形成,提高有氧耐力素质需要掌握适宜时机进行专项能力的训练,这样能大大提高了有氧代谢的空间,为无氧训练打下良好基础。我们一般采用重复训练法,使有氧耐力训练具有明确的目的,而且系统连贯。

上冰初期用6-8周时间进行耐力有氧训练。当运动员的冰上基础耐力基本形成后,不能停留在原有负荷量的基础上进行耐力素质的训练,应遵循“逐步提高”原则,经短期休整后,由第一阶段的冰上初期训练转入第二阶段的冰上中期训练。冰上中有训练,对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都有新的标准与要求,让运动员在新的一个耐力负荷水平上进行训练,达到提高青少年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能力的目的。

三、青少年400米速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构成

(一)在训练中如果能科学地掌握这一规律,力量素质就能迅速提高。它的一般规律是:举一定的重量――增加组数和次数――增加重量――再增加组数和次数――再增加重量。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力量水平。在发展力量素质的过程中,应遵循此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二)上冰中期的有氧耐力训练

在上冰中期(12―1月份)训练中,整体负荷水平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提高,这一负荷过程的提高,使心肌和呼吸肌更加发达,自身对负荷强度的对抗能力也随之增加,有氧代谢水平将会进一步改进。

(三)冰上后期的有氧耐力训练

冰上后期(2-3月份)的训练,有氧代谢能力得到形成,达到保持已获得的能力水平,这时增加负荷应是万分小心。在冰上后期和冰上中期与初期相比较,负荷量与负荷强度都有明显提高,训练过程中的脉搏没有太大改变,而改变的是负荷时间、负荷速度和负荷距离的增加,这一增加过程就是运动员机能水平提高的过程。利用好这种提高所获得的耐力水平去参加比赛,成功机会就会增大许多。

(四)快速力量与力量耐力。(一)通过改进肌肉和肌肉间的协调性,提高肌纤维同步工作效率来发展最大力量。主要手段为以本人最大力量40―60%的负荷,最快速速度完成4-6次,组数为4-5组,间歇在5分钟。(二)通过发展最大意志紧张的能力来提高最大力量。在训练中采用本人最大负荷的80―100%,动作速度相对较快,重复次数相对较少,组数多的方法,力求增加肌纤维的工作数量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工作强度。在最大力量有了一定提高之后,加强力量耐力训练。以30―40%的本人训练产生厌烦情绪,应该采用深蹲、半蹲、坐蹲、抓举、挺举等不同形式的杠铃及壶铃练习外,还可以采用沙袋、橡皮带等辅助练习器材来发展运动员的小肌肉群的力量,收到很多效果。

四、专项能力训练

对于青少年400m运动员来说,绝对速度越快,在完成400m跑时的“速度储备”也就越大,速度耐力提高的潜力就越大,专项提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从结构上分析,400m速度耐力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在400m跑中,能量供应主要来源为: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分解占20-25%,糖无氧酵解占55-60%,ATP有氧生成占15-25%。其中无氧能力起决定作用,因此,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至关重要。(二)运动时间为50秒左右的极限强度运动,运动刺激糖酵解的过程在30秒左右达到最大值。

(三)运动时间中血乳酸大量产生堆积,且基本上没有消除的过程,运动员必须具备在高浓度乳酸条件下的快速奔跑的能力。(四)放松快速跑能力很重要。放松有利于节能,而放松又取决于诸多因素。(五)速度耐力训练手段的选择上有以下原则:运动时间为30-60秒,运动强度为中等以上强度,运动距离为200-500m之间。主要以300m左右的反复跑和以它为主的组合跑、间歇跑来作为发展最酸耐受能力的训练手段。在组合跑的安排上,遵循先长后短的原则。

五、耐力素质练习应遵循青少年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行事

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与其它素质一样,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影响。如果耐力水平训练与生长发育水平不相一致,非但不能收到良好练习效果,可能还会严重地损害人体健康。因此,根据运动员的发育水平,合理地安排耐力练习,是发展耐力素质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一般来说,儿童少年时期正处于一般耐力和有氧耐力的敏感发展期,在这期间可进行一般耐力和有氧耐力的练习。男14-16岁,女13-14岁以后进入无氧耐力的敏感发展期,这时就可进行无耐耐力的练习。

六、有软木耐力练习与无氧耐力练习密切相结合

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虽然在代谢过程中表现出较大差异,但是两者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有氧耐力是基础,无氧耐力的发展是建立在有氧耐力提高的基础上,通过有氧耐力练习能使心脏体积增大,每搏输出量提高,从而为无氧耐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在,在耐力练习中要注意两者的结合,至于有氧耐力练习和无氧耐力的练习的比例,应视实际情况而定。

七、耐力练习后应注意消除练习者的疲劳

耐力练习时间长,消耗的能量大,所以训练后积极补充能源物质很重要,它使练习者机体更快地恢复及获得超量能源的储备。另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使疲劳的肌肉及神经系统得以放松和及早消除疲劳,为下次练习创造条件,这对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极为重要。因为恢复性措施及恢复性训练,直接影响系统训练及大运动量训练的效果。

结束语:

青少年14-18岁前的力量耐力训练很重要,如果训练得法,按着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之欲速不达,应引起教练员的注意。

参考文献:

[1]赵滨杰,李成新,邵中平,蔡国梁,青少年速滑运动员的赛前训练,冰雪运动,2008年7月

第8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性观念受到冲击,未婚青年的婚前有增加的趋势,未婚同居,未婚先孕、未婚人工流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以致一些青少年女性受到人工流产的威胁,未婚女性人工流产逐年增多,尤其是20岁以下青少年的人工流产情况更是逐年增加,现将我院妇科门诊近5年的20岁以下青少年人工流产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妇科门诊2003年1月―2007年12月5年间共行人工流产4913例,其中20岁以下青少年人工流产199例。对人工流产的不同术式(包括人工流产吸宫术、人工流产钳刮术、中期妊娠引产术及药物流产)逐一加以统计,并对其发生率、年龄、孕次、孕周、并发妇科炎性疾病及职业等进行回顾分析。

2 结果

2.1 5年中20岁以下人工流产情况。见表1

2.2 5年间药物流产情况 见表2

2.3 年龄分布。20岁以下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的199人中,16岁6人,17岁22人,18岁44人,19岁40人,20岁87人,平均年龄18.9岁。

2.4 妊娠次数。199人中176人为首次妊娠,占88.4%;21人为第二次妊娠,占10.55%;2人为第三次妊娠1.00%

2.5 妊娠周数。199人中妊娠10―13周12人(6.03%),均行无痛钳刮术;妊娠14―24周5人(2.51%),行中期妊娠引产术;其余182人(91.45%)为妊娠10周以下。

2.6 职业。199人中无业69人,个体47人,服务员34人,职工22人,职员8人,学生9人,导购7人,模特3人。

2.7 生殖系统炎症。宫颈糜烂47例(23.6%),其中轻度糜烂26人,中度糜烂17人,重度糜烂4人,宫颈肥大8例(4.0%);滴虫性阴道炎16例(8.0%);霉菌性阴道炎25例(12.5%)

3 讨论

通过对199例20岁以下青少年人工流产的分析发现,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比率分别为5.37%和3.85%,低于中国大城市未婚人流率,这可能于我们仅统计了未婚人群中的一部分有关,同时本文还显示人工流产有青年化的趋势,并出现一定比例的多次人流、大月份人流。生殖系统炎症检出率虽不及有些人先报到的70.3%,但检出率仍很高。患者从事的职业大多为个体、服务行业、无业等文化层次偏低的职业。目前我国的维护女性尤其是青少年女性的生殖健康令人担忧,青少年性成熟提前、性观念开放、婚前发生率上升并且逐步青年化。一个14000份的定量调查报告显示:50.41%的青少年认为婚前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对周围同伴或朋友发生他们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这说明婚前已经被普遍接受。广大青少年普遍存在生殖健康知识严重匮乏问题,27.3%的人认为人流“没什么”或者“是很正常的事”,40%的人选择区私人诊所或自己吃药流产,这势必会增加人工流产的并发症,如子宫穿孔、宫颈或宫腔粘连、吸宫不全、漏吸、术后感染、习惯性流产和继发性不孕症等。在婚前客观存在并日益加多的情况下,在鼓励青年婚前禁欲的同时,非常有必要开展未婚青年生殖健康教育,特别应重视青少年的性问题,强调引导他们。提倡安全、健康和负责任的,适时适度地将生育知识、避孕知识等生殖健康知识提供给他们,以减少他们的危险。青少年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报纸书刊,广播电视和网络,针对青少年的要求我们应该要借助于一些发达国家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项()育与服务方案。应把计划生育扩展到青少年和未婚人群中去。开设专门的青少年生殖健康咨询服务站。专门为青少年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波,楼朝华,徐晓霞et al.计划生育工作者对婚前何人工流产的态度看法,生殖与避孕,2003,23 (2):88

[2]张幼鸿,郭莲春,未婚先孕者生殖系统疾病构成。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5,1(16):40

第9篇

【关键词】三结合 近视 弱视 疗效分析

青少年视力低下已十分普遍,在视力低下现状方面近视眼患病率已居世界第二,构成视力低下的眼疾依次为近视、远视及其它.[1]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们所治疗完的1520例患者,男660例,女860例,年龄最大18岁,最小6岁。6-9岁360例,10-12岁540例,13-15岁480例,16-18岁140例。

1.2方法“三结合疗法”是根据传统的中医学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近视病理最新研究成果,达到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一种有效明目新方法,它包括视欣营养口嚼片、穴位手法按摩、明目功能操三法合一的治疗方法。

1.2.1营养口嚼片

含有眼睛必须的特殊营养成分,将其中营养源源不断地供给眼球,增强眼球的生理功能,从中医角度纠正造成近视的部分内因. 该药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湖北省疾控中心检测,同济医大实验对照而合格的一种食字号药物,无任何毒副作用.含其主要成分为山药、枸杞子、决明子、白、葵花子仁、昆布、黑芝麻、维生素A、牛黄酸、维生素B2等。治疗期间每目3次,每次2-4片,巩固期间减半服用2-3个月,视力低下,眼底情况较差者可适当延长治疗期及巩固期。

1.2.2穴位手法按摩

经过穴位的按摩和透皮给药,起到活血通络,醒脑开窍,增强眼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使营养口嚼片中营养因子迅速到达眼组织,在短期内快速提高视力的效果.

方法为医务工作人员用热毛巾将患者双眼热敷1-2min,然后取预制专用棉签浸上视矫液涂擦在穴位皮肤上,取按摩球8粒,用透气胶布固定在两眼穴位上,找准穴位后指压患者有酸麻、胀的感觉,即开始按摩。每个穴位指压1.5min,然后轻揉1min,用力轻重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宜,首次按摩30-40min,以后每次20-30min,每穴10min,两眼同穴同时按摩。按摩的顺序为鱼腰-承泣-瞳子-睛明,按摩结束后,将按摩球取下(按摩球可反复使用)。

1.2.2.1手法按摩技术

医务工作人员用热毛巾将患者双眼热敷1-2min,然后取预制专用棉签浸上视矫液涂擦在穴位皮肤上,取按摩球8粒,用透气胶布固定在两眼穴位上,找准穴位后指压患者有酸麻、胀的感觉,即开始按摩。每个穴位指压1.5min,然后轻揉1min,用力轻重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宜,首次按摩30-40min,以后每次20-30min,每穴10min,两眼同穴同时按摩。按摩的顺序为鱼腰-承泣-瞳子-睛明,按摩结束后,将按摩球取下(按摩球可反复使用)。

1.2.2.2 按摩方法

(1)用大拇指单指压揉,其余手法固定在患者头上。(2)大拇指弯曲,使用其第一指关节与第二关节成135°角。(3)按压不要滑动,揉要灵活。

1.2.2.3施力方向

(1)鱼腰:斜向上撑45度角。(2)承泣:斜向下45度角。(3)瞳子:斜向下45度角。(4)睛明:向内斜下成45度角。

1.2.2.4施力大小

(1)按压由轻到重,缓缓加力。(2)施力轻重,为对方能承受为宜.(3)揉要稍轻,注意指法灵活,幅度不宜太大。

1.2.2.5穴位调整

(1)根据病种不同进行调整穴位。(2)根据病情轻重,调整辅穴或补选合谷、风池、太渊、神门、大陵、内关、偏历、外关。(3)补选穴位仅用视矫液涂擦不压揉。

1.2.2.6穴位选择

(1)可选择主穴和辅穴。主穴:鱼腰、承泣、瞳子、睛明。辅穴:攒竹、丝竹空、球后、四白、鱼尾、上明。(2)穴位选择(3)按病选穴。

1.2.3明目功能操

其方法简便易行,活动眼外肌,增强眼组织的活动功能,辅助加快视力的恢复,长期坚持对眼睛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明目功能操是针对近视眼的肌肉组织功能衰退现象,以激活眼肌的运动,消除睫状肌痉挛,全面调节眼球的血液循环,同时促进营养口嚼片中的营养成分迅速到达眼部组织为目的,是一种效果独特的眼部功能保健操.简便易行,它与营养口嚼片的作用相辅相成。此套操共分两节10min。第一节,环视min),动作要领:(1)用自制挡目片分别挡住两眼中间的视线。(2)转动两眼球(按顺时针方向)尽力去看眼周围景物,精神专注,用力看清。第二节:两手分摇(5min)动作要领:(1)直立,两眼平视,全身肌肉放松。(2)左臂向左自然平伸,摇动手指,保持头正视位置,两眼尽力去看摇动的手指(默数40个数后停止)。(3)右臂向右自然平伸,摇动手指,保持头正视位置,两眼尽力去看摇动的手指(默数40个数后停止)。(4)收臂下垂:两眼平视眼前景物(默数20个数后停止)使眼得到片刻休息。(5)重复以上动作两遍(按2、3、4要求做)。

其主要特点是三者合一,互进互补,内外进攻,标本兼治,为目前治疗青少年近视、远视、弱视较理想的一种新方法。

2注意事项

(1)心脏病、眼外伤、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眼部急性炎症、眼手术后恢复期、对中药过敏者禁用。(2)治疗提高视力期间,不准打电子游戏机,玩电脑和看电视。(3)看书写字要保持光线充足,姿态正确,不能让眼过于疲劳。(4)少吃甜食及辛辣食品,多食蔬菜瓜果。(5)视力恢复后,将按摩球保存好,每月进行巩固治疗3-5次,不能让双眼过度疲劳。

3功效对照参数

治疗前视力4.8-4.9,15-20天达到5.0-5.2;治疗前视力4.6-4.7,20-30天达到4.9-5.0;治疗前视力4.3-4.5,20-30天达到4.9-5.0;治疗前视力4.0-4.2,40-60天达到4.8-4.9.以上为眼底情况较好可达到的治疗标准。如眼底情况较差,且伴有弱视、斜视的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

4结果

4.1疗效与视力异常程度 见表一

不同年龄之间疗效差异显著,p<0.01。认为年龄在15岁以下疗效较好,尤其是9岁之前治疗效果最好。这与阎洪禄.高建鲁等认为的.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双眼视觉发育的敏感时期和可塑阶段,是弱视治疗最佳时期的观点是一致的[2].

5讨论

5.1根据我们所治疗的1520例青少年儿童的视力不良,95%以上为近视,约3%-5%为先天性近视,眼底正常的占70%,眼底呈轴性近视改变的占25%。远视眼一般视育较小,明显残缺的有1例,30例远视眼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弱视,单眼近视伴有弱视的占其90%。

5.2目前我国视力异常人数逐年增多,且呈低龄化趋势。有学者认为这与视觉负担过重,视觉环境不佳,甚至饮食有关。[3]“三结合”近视治疗法主要汇集传统的中医穴位按摩,通过按摩将涂擦在穴位上的特定营养液(有蛇胆、牛黄、青皮、决明子、、乳香、冰片、薄荷脑等多种中药提纯而成)透皮吸收,刺激穴位神经,具有醒脑开窍,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改善眼组织血液循环,营养视神经及松弛睫状肌的综合功能,从而解除睫状肌痉挛,消除视疲劳。配合口服营养嚼片加做眼功能操从而提高视力,消除弱视。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和体会,对假性近视将视力恢复到正常达100%,对弱视的有效率达90%,提高到正常达50%,效果不明显的占10%。

5.3只要按规定要求做完1-2个疗程(20天1个疗程)的治疗,将视力提高到规定的达标参数。再用1个疗程巩固治疗。(每周2次),最后只要坚持做眼功能操,注意用眼环境的卫生,改正不良的阅读姿势,如躺着看书,过近书写、阅读及过近看电视等。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改善照明条件,避免视野局限,打游戏机,玩电脑,长时间看电视等),一般是能将所提高的视力较长时间保持下去,从而降低配镜度数或不配眼镜。

参考文献

[1]伍国典 张程立 青少年视力低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19).

[2]阎洪禄.高建鲁,小儿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