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0:24
导语:在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堂成功有效的思想教育课,总是需要大量的材料、信息。当前的德育存在信息量少、视野不够开阔内容不够丰富,只有教师的空洞说教,因此很难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缺乏说服力,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在当代信息量超大的网络条件下,德育的内容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存储量。
2.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德育更具灵活性和互动性,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工作,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师生的共鸣。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活动不仅是文字,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微电影、图片等不同的形式去感受和理解德育,从而解决思想上、情感上的障碍。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德育的手段、方式、效果得到了全面提升,同时更加强化了学生对德育的感知,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德育内容,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3.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对传统、封闭式的育人方式进行了变革
在德育工作中,通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网络上搜索各方面的德育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德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
4.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以推进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搭建一个合理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尊。教师给出相关的探讨问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搜索相关的资料,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挖掘学生的潜能,改变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方面扮演者及其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德育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德育的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
关键词:德育;信息技术;渗透
近年来,中小学校先后建成了校园网络并与因特网连接,社会上网吧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学生上网人数和上网机会大大增加。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特别青睐,他们用上网取代了原来很多课余活动。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让不少家长和教师担心。面临这样虚幻的网络世界,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显得更加重要。所有这些,都对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把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应用在各种事业的发展上,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下面,我从个四方面谈谈如何将德育融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一、发挥教师“教育智慧”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课,它注重对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一些基本习惯的养成,不能被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因此,在机房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培养,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机房中,学生对教师机都很好奇,每次进机房都会刻意地看教师机,而且特别关注教师此时的“所作所为”,有些教师稍不注意,就会被学生悄悄模仿。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注意评价的作用,评价是对目标是否达成的透析和反馈,它是多向的,是我与你、你与他之间的评价。评价往往是一节课的压轴戏,有的老师常因时间紧张就草草收兵,而忽视它举足轻重的地位。
评价过程中,更要渗透德育教育,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如在作品中摘抄了哪个网站的文章,在结尾处一定要注明,使学生具有版权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能借同学之间互通信息收发电子邮件之机互相取笑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实际都是一种教育,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信息技术迁移到学习、生活中,使信息技术真正体现叶澜教授的“三Z”模式,即“整体、综合、终生”的模式。教师要营造亲切、活跃、愉快的人文气氛,使德育渗透达到“生活般自然浑成”。
二、结合教材,运用媒体,联系生活
(一)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教育,这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们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如在学习使用金山WPS的时候,告诉学生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在讲到病毒的时候,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在画美丽校园的内容中可以渗透爱校、护校的教育;在“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进行友爱教育、亲情教育、敬老爱老教育等。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已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二)运用媒体,渗透德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几年来,电脑硬件、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课堂成为可能。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将课堂无法表现的、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和事物发展过程通过媒体技术以动态的、直观的画面和图像以及声音再现于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也为信息技术中德育教育提供了另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
在讲授图片搜索与保存内容时,我借助于媒体手段将江苏的美丽景色,江苏的风土人情,江苏人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聪明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综合媒体手段,使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教育,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在媒体应用课件制作的实践中,只要取材合适,用材得当,善于发现,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这样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焕发出无限生机,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德育教育当然也在无形中了。
(三)联系生活,结合教学,渗透德育。
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对于很多历史事件都开始陌生起来。为了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要尽量选取与最近时事有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如:以国庆为主题的电脑绘画,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的时事小报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其它环节也很多,如随机结合学校少先队的活动主题,开展德育绘画竞赛、打字竞赛、制作多媒体宣传片、上网查队活动资料等等。既可以作为课堂中的巩固练习内容,也可以安排为课后任务,延伸课堂时空。
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澜。
三、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例:刚上完课的机房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书本和笔;正在运行的电脑有的显示器已关闭了。
出现这样一些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指由重复和练习巩固下来并完全变为某种动作的需要,它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即要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屏幕上出现如下信息“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即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也应有良好的习惯。
此外,培养方法也要得当,即要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道德
如今,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一)寓德于教,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比如,在课堂上讲到《计算机的发展》时,可通过介绍我国在计算机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再是要教育学生认识“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含义,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对于保障计算机安全,防止和制止计算机犯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渐进入家庭,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加,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因此,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比如,有的学生对“黑客”行径充满了神秘感,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是犯罪,反而认为这是有能耐,把“黑客”当成偶像来崇拜。有的学生甚至跃跃欲试,为模仿“黑客”而去钻研有关的技术。对这些学生,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这就要求社会对计算机用户开展法制教育,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进行网上道德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三、学会与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发展到今天,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交际能力的要求更是有增无减。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因此在我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计算机发展、应用的资料,总结某一软件的使用方法,编排一份班级小报,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等。任务应该有趣味性、难度适宜、有利于计算机的学习使用。当然有的活动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书如果没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用技术课程,其技术操作与实践应用原本就应是一体的,并不能简单剥离对待。让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操作与实践应用有效地结合,我们必须了解学习动机与动力的关系。如果把学习行为看成是剥核桃,我们就可以发现,做事情的动机有时并不明确。剥核桃的人也许是为了吃核桃仁,也许只是听从命令在被动地剥。这其实就是有主动意识行为和无主动意识行为的区别。如果学习者把学习当作是无意识行为,只是照本宣科地机械记忆,而不是欣赏其信息的本质内容,透彻理解其内涵,那么,其意义经由实践证明是无用且可怕的。对大多数行为个体而言,这样的动机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动力支持的。如果,一个人就是为了自己要吃核桃仁,或者对核桃里面的状况非常地好奇,这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获得与探索的欲望,那么做起来的动力,必然就是具体且有成效。其实,现在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在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其中就有尊重学习者个体意愿、激发自我学习动力的思想。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中让学习者产生主动意识学习动机是构建可持续性学习动力的关键。
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观察和群体调查,我总结出学生上网有“六多六少”:喜欢非主流网站的多,关注主流网站的少;上网消遣猎奇的多,关注主旋律的少;上网只顾自己痛快舒心的多,关注网络文明的少;上网玩游戏的多,有目的主动学习的少;网上交友的多,有益交流的少;关注上网有趣好玩的多,认识不当上网危害的少。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道德习惯培养,进行德育“渗透”,学生上网出现的上述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办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尤其是让学生明白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网络的重要性。
解决策略分析
1.转移兴趣,让学生重新认识网络
中学七、八年级的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大多比较好动,爱模仿,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网络体验大多是网络游戏的新奇、刺激和激动,我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一起探讨一下网络游戏的好处,和学生比试一下游戏水平的高低,让学生明白网络中还有比游戏更有趣、更有价值的知识,把学生的视线一点一点的从游戏中拉回来。
2.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文明上网的习惯
定期将学校德育教育渗透到常规课堂,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信息技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册第一章第2节“有效获取信息”中涉及的知识有:信息的需求分析、获取信息的途径、从因特网获取信息、信息的甄别和引用、信息的管理。我在教学设计中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出“八荣八耻”内容,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时提出问题:同学们可以在电脑中编辑出文明上网的“八荣八耻”吗?小组合作编辑,全班评选出语言简洁、朗朗上口的文明上网“八荣八耻”。将看得见、摸得着的德育教育直观地迁移到虚拟的网络文明上,让学生明白现实的中的“对人负责、诚实守信、健康交流”,同样适用于网络。另外,我还专门给每个学生发一本《“未成年人网络自护”手册》,让他们仔细阅读,学习其中的典型事例中的经验教训,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提高自己的网络驾驭能力,让自己在浩瀚的网络海洋中如鱼得水,促进自己的学习。
3.关注个性,培养自信自控能力
沉湎网络游戏的学生,一般对电脑有着特殊爱好,我会故意找理由把教师机弄出点毛病,然后请他帮助修理调试,修好后,在班级表扬他的电脑操作水平高。网络兴趣班里其他同学的电脑出现问题也有意让他修理,并借机表扬,时时提醒他该在哪方面多提高自己的电脑水平,游戏是不应该玩的,网络恶作剧是不道德的。教育孩子就是要“一个劲地、有目的地夸”,多次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获得自信和快乐,影响到自己的具体行为,知道自己控制言行。组建“5460同学录”,特设了一个班级网络维护员,每月轮换担任,让他们每天都多些机会摆弄电脑,但却不能玩游戏,即担任重任,又得克制自己,培养自控力。告诉他们申请自己的电子信箱、制作网页、制作学习课件、开展键盘输入大比拼等网络技术。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把沉湎网络游戏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学习上来了,不仅使教师和学生看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也使学生对自己有了重新认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习惯的培养,采用传统的强调与训斥,只能使学生暂时收敛不良行为,无法使学生深刻认识自己行为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甚至破坏。我认为应将情感教育附着于教学过程,采取渗透德育方式,多鼓励,多引导,潜移默化中良好行为变成一种内化的习惯。
教学片段
片段一:欣赏导入,产生探究兴趣,唤醒知识迁移
出示课件――FALSH秀
师:这个动画做得有趣吗?
生:(异口同声)有趣!
师:你们也想做吗?
生:(迫不及待)想!
师:(介绍FLASH界面)FLASH工具栏与学过的什么软件很相似?
生:(毫不犹豫)画图!
师:可以把刚才看到的“小小”画出来吗?
生:(信心十足)可以!
……
信息技术教学真正需要的是把技术引向生活应用,即要针对能改善生活、学习的技术去应用。从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网络生活等真正的需求入手,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技术、总结规律,让学习的动机与课程的动机由此变得更有实效。
片段二:构建核心知识体系,产生探究欲望,唤醒创造动力
师:想让你们的“小小”动起来吗?
生:(急切地异口同声)想!
师:示范“帧”的使用。
(“帧”就是一张图片,时间轴上的每一小格就对应一个帧,它是组成动画最基本的单位,当我们把这些帧连续的进行播放,就形成了动画。)
师:你们准备让自己的“小小”做一个什么动作?
(教室里沉寂了片刻后,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
生1:体育课上学的“马步横打”
师:可以!
生2:参加奥运会的“射箭”
师:不错的想法!
生3:参加奥运会的“游泳”
师:很好!
……
以典型的、核心的技术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其创新欲望,让他们产生绵绵不断的动力,这对技术学科而言,更是大有天地,即使是自己制作一部很蹩脚的动画,或是做一个不甚精美的图画……这些都会刺激学生产生真正的兴趣,形成持久的动力。
通过实际效果来看,选择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实例,产生主动意识的探究动机,来实施技术的教学,不仅对实现教学的技术目标和情感目标更有促进作用,而且也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巨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越来越喜爱信息技术课。
一、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端正态度、渗透德育
信息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信息化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个人自律能力,明确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信息科技课程中德育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必须的教育部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知识和技能操作为主的课,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呢?德育教育最忌讳的就是说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反感,适得其反。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这与“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同一个道理。课堂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与爱交融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课,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所得,我的方法之一就是精选课例,潜移默化中渗透。我在flas制作的课程中,增加了一张节日贺卡的制作,让学生来制作一张感谢父母和老师的新年贺卡,在保证有基本的技术要求的同时,要求学生书写一段感谢养育和教育之恩的给父母和老师的话。再如,我见每年的毕业班都风行写毕业留言册,因此我建议并指导学生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电子留念册。通过我们所学过的幻灯片的制作、声音、影像、图像软件的处理等,将同学们学习生活的照片、声音、影像及祝福的话语等各种素材制作成电子留念册,永久保留。通过留念册制作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
二、创建好网络健康教育平台,营造积极健康的上网观念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我们知道良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上网,对网络既感到陌生,又倍觉新奇,加之他们有对事物有先入为主和上网就是玩游戏的心理倾向,我便告诉他们这是一些值得信赖的网站,容量大,更新快,甚至还有一些益智小游戏,鼓励他们在这些网站内上网。让他们一开始就进入一个绿色的境地,并且借助网络信息量大的优势,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网络的美好。这些绿色网站就会为学生形成高雅的网络情趣提供了一个适宜的温床。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才能更好地取用网络信息。另外,我们利用好校园网络平台上的班级论坛、学校留言簿、教师博客、学生博客、德育专栏等阵地,通过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使之构筑起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和谐如一的完善人格。
三、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目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少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会因为缺乏合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因此,在开学初,教师应对所有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划分学习小组,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随时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从而有助于他们认同团体合作的优势,而且这样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增强学生间的交流,消减个别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让他们一起克服困难有利于在群体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分享团队合作的喜悦,健全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教育;信息技术;资源;课程
伴随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快速发展,许多新型计算机产品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例如说宽带、多媒体产品等等。同时,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也为我国的教育环境提供了变革力量。信息化环境下,幼儿德育教育拥有了新的朝力。因此,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对幼儿德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信息化环境对幼儿园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
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以及社会性都在日常地生活里逐渐形成。他们是否能够养成良好地道德品质和教育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产生于发展,信息化技术为幼儿德育教育活动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教育空间,更加深层、更加广泛的体验空间,推动了幼儿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
(一)新型可拓展的现代化支撑环境
教育环境对幼儿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信息化环境为幼儿德育教育提供了许多可选教育环境。
1.音频和视频环境
由于信息化环境的影响,视频与音频已经成为日常教学环境中两项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这两种技术利用音频来传播声音、利用视频进行画面传输,通过它们可以进行声画并行传输。例如广播系统、视频播放系统以及多媒体教学环境等等。
2.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现如今,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科技力量的快速发展,以网络技术作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今,幼儿园已经采用了许多网络化信息系统,例如方便与孩子家长沟通的互动网络,即QQ与校讯通等等。
(二)信息化背景为幼儿园德育课程带来的影响
1.拓展了德育教育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指的是为了实现课程教学而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我们必须要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因此,为了使德育教学能够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德育课程资源是必须要得到拓展。在以往的德育教学过程里,课程资源比较封闭、单一,然而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课程资源的变革。正是信息化技术的高效、高精度特征让德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得到了拓展,并且弥补了以往德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着的一些空缺与弊端。
例如,传统式教学资源通常是以图片、文本和教师的论述等,然而在信息化背景下,资源将会以愈加丰富地形式呈现在教学过程里。以“一块玩,更开心”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把日常教学过程里拍摄的图片以及摄像进行筛选,然后在孩子面前进行展示,孩子可以通过视频回想起当初的幸福场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开展教学工作。这种模式避免了传统式教学中的枯燥地围坐讨论,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
2.园本德育课程的活化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幼儿德育课程的规划设计以及实现部分都有了很大的创新改革,同时还具备了鲜明地时代特征。基于幼儿数字环境下的幼儿德育教育,更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地行为品质,引导他们实现社会化精神。例如说利用广播、网络等一些技术可以加快德育教学的实施,创造出一种良好地教学气氛,凸显教学活动过程,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例如,以往放学之后,幼儿往往会在园内玩耍,许多玩具最后都没有被收拾。在现环境下,我们通过校园广播以及一些信息系统开展实施以“怎么样有效管理幼儿园玩具”的论坛,让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到这个论坛,一起来讨论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玩具。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提高所有孩子们对玩具管理的认识,让他们能够投入到幼儿园玩具有效管理的活动中去。
三、总结
幼儿教育作为儿童的启蒙式教育,为了培养他们良好地道德品质,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我们要以有效开展幼儿德育教育活动为目标,选择合适地科学技术作为教育环境,选择有效的切入点,拓展德育教育课程资源,提高德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来打造出一种快速便捷的幼儿德育教学模式,实现师生的共同参与、全力合作。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日常地幼儿园德育教育活动里,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新式动力资源,实现幼儿德育教育的快速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国利.浅谈如何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德育教育[J].职业,2015,08:122.
[2]赵志毅,赵艳平.幼儿德育新理念――后现代视野下幼儿园德育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11:41-43.
[3]郑梅华.浅析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4,34:218-219.
[4]杨恒茂.关于当前幼儿园德育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142.
关键词:初中地理;信息技术;合作学习
1前言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动态感、信息容量大、画面清晰、声形并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加强学习,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技巧,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让初中地理教学绽放新的精彩。
2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主体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巧妙设计教学流程,以增强应用效果。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是一门人文与自然学科。因此,要学习地理知识,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深入了解自然地理,掌握世界各地的人文地理。如果只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会阻碍学生由感性认知过程向理性认知过程的发展。而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生动等优势,且通过网络可以搜索下载与教学相关的教学内容。许多日常生活中见不到的有趣的地方,比如丛林密布的热带雨林、生机勃勃的热带草原、神秘的高原雪山、浩瀚的大海和天空、异域风情、各地习俗等,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将这些地理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生动的视频会将学生带入缤纷多彩的世界,感受世界的精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地理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再如板块运动、地震形成原因、火山喷发、降水的形成、大气运动这些内容抽象性强,而通过信息技术模拟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过程以及板块和降水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理解所学地理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实现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使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信息技术理解地理知识体系地理学科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从而更加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赫巴特曾说过:“真正感觉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可取。”[2]在以往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地理知识体系的讲解往往是依靠学校的一些挂图,或者将课本中的插图通过投影仪进行放大。这样静态的图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投影出来的图像有的比较模糊,学生观察起来比较费劲,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建立。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学习环境,突破教材局限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体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学“世界的气候差异”的时候,教材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不同气候的差异,而且过于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气候特征,展示不同气候之间的差异,可以加深学生对气候差异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建立理论知识体系,增强学习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合作,以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目的[3]。合作学习也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共同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可以辅助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搜集有关学习目标的信息和知识,然后让小组成员将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最后通过PPT或者地理小报的方式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分享学习的经验。这样既可以体现信息化教学•集体的智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互帮互助,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竞争方式。比如教学三大平原、四大盆地、四大高原这些内容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通过上网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比一比谁找到的答案最好,最后总结归纳,选派代表汇报小组的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好胜心,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还可以采用协同方式。如讲到“青藏高原”的内容时,首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拟定学习提纲,然后小组学生搜集资料,分工合作,将其制作成PPT课件,选派代表上讲台进行展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搜集了大量的音乐、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一来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另外,合作学习还能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德育功能初中生处于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按照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渗透德育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努力实现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依据地理教材的具体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因素,结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达到内化道德情感的效果。如在教学“中国的河流”时,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我国综合治理黄河、长江的小浪底工程与三峡工程,从而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也是保证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因此,要充分重视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地理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信息技术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避免弄巧成拙、喧宾夺主,发挥整合教学优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事项。正确认识、准确定位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而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不能让其代替教师的位置。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掌握好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度,从而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制作课件,要从实际出发地理教师在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情况出发,借鉴其他课件的优点,要突出自己课件的特色,从而提高课件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才能运用得更加灵活自如,实现教学、学生和教材三者的完美结合。关键环节使用,增强使用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导入环节、信息补充环节、情境营造和关键教育环节等几个重要环节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而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实现画龙点睛的效果。而不是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应用信息技术,这样会使机器代替教师,不利于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把握使用频率,提高使用质量如果教师不能够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频率,那么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要注意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掌握好一节课信息技术使用次数和每次使用的时间,展示精练的内容,尽量不多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发挥信息技术教学“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4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体系,开展合作学习,提升德育功能。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常规,发挥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途径,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动力,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实现高效地理教学的目标。
作者:王军 吴秀秀 单位:1.淄博市高青县第五中学 2.淄博市高青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石常刚,马长娟.浅析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3):126-127.
1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激发爱国热情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将中国古代、现代有关信息技术的发明及重要成就及时融入日常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的应用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很多的技术和操作系统还得依赖于外国,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水平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信息技术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靠他们努力学习,将来发愤图强,振兴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让学生正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2 以教师示范为指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即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也应有良好的习惯。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为文件的时候,要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他们就会照猫画虎,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可能也养成类似的不良习惯。所以,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3 以合作探索为途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发展到今天,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交际能力的要求更是有增无减。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计算机发展、应用的资料,总结某一软件的使用方法,编排一份班级小报,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等。任务应该有趣味性,难度适宜,有利于计算机的学习使用。当然,有的活动可由教师根据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 以制作、展示作品为平台,建立自信,激发创新精神
电子作品是学生通过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通过自主研究创作出来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那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现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展示欣赏学生的作品并组织学生互评,可以使学生通过角色变换获得自尊感的满足,提高比较鉴别、评判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站在他人而不是自己的立场上看待环境和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换位思考能力。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学生学习行为的合理性。
在这里学生自我表现、自我管理,实现师生、生生思想、情感的平等交流。每一幅作品都展示张扬的个性、积极向上的精神,网络在这里不再只是用来娱乐,而成了展现自我、相互学习、受德育教育的平台。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锻炼自己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心和审美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其实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新阵地,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美的判断力。
5 以实事求是为重点,培养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例如,在测试学生打字速度和正确率时,要求学生将测试的结果实事求是地汇报给教师,反对为完成任务而弄虚作假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电脑是非常精确的机器,不会作假,只会如实地反映学习的情况。
另外,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辨证思维能力。例如,组织学生讨论“上网该不该提倡”的问题,学生思想活跃,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大家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学生可以上网,可以从网上获得丰富的资料,但必须加强管理,不能沉湎于其中,更不能浏览不健康的网页和做一些违法的事情。
关键词:小学;管理者;德育管理;创新方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意识到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为之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和进步,已经不够理想,追赶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结合学校的实际工作,就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下面谈一谈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深入调查,发现存在问题
在确定此项工作时,我组织学校的德育工作小组通过对全校师生的调查问卷、分析调查中数据,并进行一定研究和总结。在调查中发现现阶段农村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过于抽象;二是德育教育内容的制定和实施缺乏科学性,也就是说制定的德育教育方案并不符合学生的特点和特色;三是德育方法比较倾向于“成人化”,开展的活动没有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也就是说教师所采用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很学生不大喜欢,致使到管理者和德育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和总结一些存在的问题,使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有了更明确的教育方法。
二、总结分析,创新管理方法
根据上述问题的存在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在我们农村的德育管理中确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特别是在学生习惯养成方面,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快乐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故此,创新一定的德育管理方法,成为了时代赋予学校管理人员神圣的使命,也成为了需要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1、改变思想,突出德育为首
在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中收效的好与坏,都与学校管理者制定和施行的教学体制、管理方案和考评机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学校管理者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力量,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对学生德育方面关心程度的高低,所以,要想创新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就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改变既有的以学生成绩为重的管理思想,将学生德育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学生具有更高的德育素养之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必然有所提高,其学习成绩和学校效果也就能够有明显的提高了。因此,在实践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需要加强与班主任沟通交流的力度,从班主任那里获得学生更多的讯息,在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之后,积极的与班主任沟通过交流,并规划和制定出更好的学生德育管理方案。
2、优化方法,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可以说,德育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一个有效的氛围中不断的熏陶,在得到管理者有效引导的基础上,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习惯,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就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以此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优化既有的德育管理方法。一是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要求教师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能够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参与学校或者班级组织的各项德育教育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二是为学生创造有效的提高自身德育素养的情境,可以是游戏、竞赛活动、故事导入、生活案例分析等等,让学生在情境交融的氛围中感受到德育的存在,并深深的认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真正的实现德育管理和教育工作能够从“强压式”到“引导式”的转变;三是加强教师的德育修养。在工作中,学校加强班主任和所有的任课教师能够在实际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注重学生的德育素养,做到时时的引导和指导,例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帮助,当学生难过时要主动安慰,学会爱自己、爱别人,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让更多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
3、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德育管理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加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就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从以下几个基本的方面着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切实的做好德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工作。1)创新德育工作管理的模式学生档案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管理者完全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施行档案电子化管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正规、科学和系统,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负担,还能够便于信息使用者从中提取信息,更多的了解学生,可以说,能够为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力量。而这就需要管理者注意的是,在运行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历史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三个基本的原则;此外,学校管理者利用德育软件,例如“班级与学生量化管理软件”等现代化的软件来优化德育评价工作;同时,还可以倡导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创建班级博客,来使得学生、家长和教师能够实现时时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使得德育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2)在学校搭建自己的德育工作平台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构建属于自己的德育管理工作平台,以确保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能够从自己的平台上掌握更多的德育管理方法,及时的获知最新的德育管理方向和要点。因此,学校的德育管理平台可以包括上级部门的德育网站、德育专题网站、校园德育网页等几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以便于管理者和教师们之间能够经常交流互动,探讨德育工作过程中的得与利,例如我们学校开通的学校网站,能直接地联接区教育信息网站和区内的其他学校网站,给教师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以达到一定的学习、互动的作用。3)拓宽既有的德育教育活动途径学校要引导教师创新既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让任课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校园网、远程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来改变既有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例如,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动画、影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创设教育虚拟社区,为学生组织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等。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站,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例如电子小报,调查活动等等,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
三、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德育工作成效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中,德育工作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所以加强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力度,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顺利地达成与促进。我们可以通过电话、手机、QQ、微信群等通讯,与家长加强联系。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现代通讯方式对家长进行教育宣传。例如学校有什么德育教育活动,以校讯通或微信群发出,达到宣传效果。这样可以先让家长了解学校开展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从中知道教育活动的内容以及活动的操作,然后通过家长的配合,完成每次的德育活动,并在家长的督促下加以强化。长此以往,就能够对家长起到一个潜而默化的效果,最后达到家校合作,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使整个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德育教育工作是促进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也是确保其实现更好发展的内在力量。所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改变思想,创新方法,不断研究和分析。使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以正确的办学思想为先导,以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改变思想,突出德育为首,以实际活动为行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注重行为习惯培养,避免空洞的说教,强化活动实践和情感体验;随着社会发展要丰富德育的活动内容;要创新方法,加强与社会、家庭等沟通合作,使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进而使得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好德育思想渗透。
作者:梁炳辉 单位: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屈洞小学
参考文献:
[1]廖容.论如何创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中华少年》.2016(32)
一、思想方面
在这学期里,我从思想上,利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一学期来,我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服从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与组内同事和睦相处,在教学上给予青年教师帮助及指导。
二、工作方面
这学期主要的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担任三、五年级共7个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二是担任政教处德育工作事务;三是学校相关平台及系统(智慧校园、智慧平台、禁毒、贫困资助、综合素质教育平台)的维护工作。
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即使在疫情期间也能顺利开展。本着“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展开了疫情下的教学工作。由于开学较晚,时间紧迫,我灵活使用教材,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三年级以学习输入中文为主,五年级以学习powerpoint软件完成电子报刊的制作为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信息的筛选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在转差促优上,让优生带动差生的做法,转化差生,促进他们的共同发展。教学中渗透孩子们要爱护机房的设施,并注重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信息素养,正确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不沉迷于游戏,提高综合素质。
三、业务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