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11:59:58
导语:在动画艺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关于传统二维动画
谈及动画,远可以追溯到古时代刻在壁石上奔跑的动物,近则如古代民间的皮影戏、走马灯、变戏法的晷盘。但若提及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动画,业内都默认动画始于摄影技术出现之后。可见动画生来与科技即密不可分。科技的进步也在为动画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众所周知,动画顾名思义,即是让连续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并因医学“视觉暂留”现象,使人眼产生活动影像的视觉效果。根据“视觉暂留”原理,一个连贯流畅的动作需要24幅静帧画面组成。一般而言,若干个动作组成一个镜头,再由若干个镜头组成一部完整的动画片。可想而知,一部传统的二维手绘动画的工作量之大,所需人力物力之大。
2、传统二维动画的制作过程
一部二维手绘动画的制作是项大规模的集体团队协作工作:制作周期长,工作量中很大。传统手绘动画的制作过程分前期策划,中期创作,后期合成三大部分。
(1)、前期。前期策划。根据剧本导演设计场景和角色造型,绘制分镜头脚本,录制角色对白。为实现音画同步保证画面效果,角色口型及肢体动作需要与声音匹配,因此,需要依照已录制完成的对白素材重新绘制有声分镜头脚本。导演还需根据剧情和分镜头脚本完成控制进度规划的摄影表,以便集体作创作参考,协调统一。
(2)、中期。在导演完成的分镜头脚本及角色造型设计基础上,原画师画出设计稿、动作设计,再交由动画师根据原画完成逐个分镜头的动画、动检、清稿、描线。
(3)、后期。加工完成的动画对照摄影表完成扫描、上色,进入合成阶段,并结合剧情需要制作特效,配音,输出。
二、计算机辅助动画的制作
1、计算机动画的发展
新时代下,传统的纯手绘动画已经远不能符合时展的需求。计算机辅助动画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是动画技术革新的必由之路。196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创作了第一部计算机动画,拉开了计算机辅助动画的序幕。十年后一部奥斯卡最佳短片提名《饥饿者》,通过电脑生成两个关键帧中间的补间动画,虽然现在看来画面效果不尽如人意,但仍然是动画技术进步的一大壮举。前文有提到,传统的纯手绘动画的工作量是极大的,且主要集中于辅助动画师工作板块,即通俗所言的“加动画”——依据原画师提供的两张关键帧动画,基于运动规律完成关键帧中间补间动画,按每秒24帧的播放帧率,一秒钟的动作需要纯手工绘制24张画面。可见一个完整的镜头,乃至一个完成的影片所耗费之巨。介于此,为减轻工作量,简化工作流程,提升效率,计算机辅助动画在电脑硬件与图形图像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应运而生。
2、计算机动画的分类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动画技术的进步,同时动画对新技术的需求要求计算技术不断革新,二者的发展相辅相成。一般而言,计算机动画分为计算机辅助动画和计算机造型动画两种。
(1)、计算机造型动画计算机造型动画即是通常而言的三维动画。通过三维软件建模,设计模拟真实效果,进而进入动画设置,完成动作调试,最后生成动画。几乎整个操作流程均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
(2)、计算机辅助动画计算机辅助动画,则是动画创作者,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完成二维动画的创作。在计算机二维动画创作过程中虽然同样遵循传统二维动画的创作流程,但因为计算机技术的融入,极大程度地节俭了创作工序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计算机辅助动画的制作流程
(1)、关键帧前期工作与纯手绘的二维动画的基本工作大同小异,策划、剧本都完备的前提下,设计角色造型、场景、分镜头等前期工作。并可以根据需要绘制出动态分镜头脚本,这样更方便此后的原画和动画完成工作,有直接的可参照对象。在计算机辅助动画制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要数关键帧,即原画。关键帧可直接利用二维辅助软件绘制,也可通过扫描铅笔线稿以数字化形式输入。继而动画师再对扫描或直接绘制的关键帧进行动画补间制作,完成一个动作、一个镜头的制作。这样的数字化操作,大大简化了手工操作所不能避免的繁琐程序。数字化编辑的最大优势即是可以对编辑处理过的画面可以直接存储、再利用以及方便修改。
(2)、中间画中间帧即是两幅原画之间的动画帧。在传统手绘动画中,这些都是需要动画师手工绘制的。在在计算机动画中,这些中间帧可以通过电脑系统生成两幅关键帧(原画)之间的中间张动画。生成的动画流畅、精确,不仅节约成本且提升工作效率,优化画面效果。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也是传统审美思想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一观念上,道家表现得十分突出,老子提出:“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这是天、地、人都以自然为最高准则,最终在效法道和自然的基础上实现的“天人合一”。庄子在此基础上也明确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天地之谓也。”④到了唐初,著名道士成玄英直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谈:“夫人伦万物,莫不爱自然,爱及自然,是以人天不二,万物混同。”⑤明确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之道,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要“随造化之物情,顺自然之本性”。⑥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放在了重要位置,从人、天之间的互相感发、互相影响出发,审视和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独具民族特色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影响巨大,使从古到今的文人、艺术家在与自然的交流及融合中感受美,体验美,并抒写自己的情怀,这种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的审美传统对现代动画艺术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早期动画片《夹子救鹿》(1985年)取材于佛经“舍身救鹿”的传说,具有敦煌壁画的形式风格。动画片塑造了一位心地善良、与动物亲密无间的少年形象,处处彰显着对自然万物的歌颂,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地万物息息相通的思想。⑦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水墨动画《山水情》(1988年)犹如一首充满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蕴的古诗词,堪称中国民族动画的典范之作。该片讲述了一位老琴师与一个渔家少年结为师徒的故事,老琴师在最初的教弹之后,便让少年在大自然中体会、感悟、审美,以抽象的情节表达了人与山水、人与自然融合的喜悦。整部作品没有对白,以悠扬的叶笛声、幽深的古琴声配合水墨的浓淡与虚实,让人陶醉,深刻感受到自然之壮阔秀美。该片运用中国式隐喻,利用诗画般的自然景物,道法自然,具有空灵悠远的意境,对人的性情、品格进行陶冶,谱写出一曲人与自然水融的优美乐章,阐明了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在动画系列片《熊出没》(2013年)中,主人公“熊大”“熊二”竭尽全力保卫森林,与伐木工“光头强”斗智斗勇,上演了一个个搞笑有趣的故事,让小朋友们十分喜欢,也令成年观众津津乐道。虽然该片在暴力情节方面遭受诟病,但它以“保护自然环境”为特色主题,具有浓郁的生态意识,对今天的生态环境建设有积极作用,该片也荣获了全国绿色生态动漫作品展“最受观众喜爱动画片”奖。这些动画片中所展现的富有生命情调的“自然”之美,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等,正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天人合一”自然观的集中表现。
二、“美善相乐”的伦理观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非常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其形成与儒家的礼乐文化直接相关。以“乐”为最高境界的情感体验必须和“诚”“仁”结合起来,也就是把真、善、美统一起来,这种集伦理与美学于一体的对“乐”的体验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根本特点。孔子在《论语八侑》中谈论韶乐和武乐,就涉及“美”和“善”的关系问题:“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⑧在孔子看来,韶乐不仅符合音乐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的内容要求,是尽善又尽美的音乐典范;而武乐只有美的形式却无善的内容,不能称为完美的音乐。在这里,孔子实际上提出了审美标准的问题,即任何形式的美都必须以伦理道德内容为标准,必须与善的内容相结合,“尽善尽美”就是要求“美”与“善”高度融合统一的审美原则。儒家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从人心理情感的需要出发,主张“美”“善”结合,《荀子乐论》曰:“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⑨只有“美”“善”互相作用,和谐统一,才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及改善思想的双重作用。因而,“美善相乐”表达了情感与伦理、审美与道德相一致的境界,也肯定了艺术所特有之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进而影响社会风俗的功能。以“善”为“美”、“美”“善”统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突出特征。以弘扬民族精神、歌颂优秀道德品质为主旨的动画艺术作品能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一种“善”的情,这样的作品可以极大地促进观众对高尚审美情操的认同,有利于人们不断提升自我,增强社会道德责任感。如国产动画片《九色鹿》(1981年)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中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主要讲述一只九色鹿王冒险救了一名快要淹死的落水者,但反被此人出卖,最终忘恩负义的落水者自取灭亡。在艺术形式上,该片采用了敦煌壁画的造型特征、色彩体系与绘画风格。动画片描写了九色鹿的神圣、善良、勇敢和落水人的背信弃义,将善与恶、美与丑进行对比,使正义美好的形象得到加强,反映了大众惩恶扬善的愿望以及对“美”“善”的追求。该片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将佛经故事的精神元素进行了寓意表达,并蕴含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审美思想。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国产木偶动画片《崂山道士》(1981年)则讲述了一个以道教神话为题材的寓言故事,该片将木偶艺术与中国山水画的背景相结合,立体与平面虚实相宜,意境悠远。此片故事情节简单谐趣,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道教的伦理观念,教导人们不可心存邪念,要自觉遵守伦理道德,以“善”为“美”,发挥着对人类心灵的塑造功能。美国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1998年)整体风格借鉴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工笔水墨相结合,颇富东方韵味。动画片在内容上选用了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辞》中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更重要的是抓住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美善相乐”的伦理思想,即以“善”为“美”、忠孝两全、勇字当先,从而将中国的传统美德与伦理意识一展无遗,使该片深入人心,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通过此类优秀的动画作品,人们得到艺术熏陶和思想道德的教育,为现代德育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法,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这正是用“美”的艺术作品引起“善”的道德行为,此之谓“美善相乐”。
三、“意象之美”的文艺观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周易》最早提出“意”与“象”的概念,构筑了意象理论的雏形。《系辞上传》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⑩这里强调意象符号丰富的象征功能,可传达语言不能表述的内容,给了美学与艺术以重要启示:以形象来反映艺术,更能尽意。《系辞下传》对此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即《易经》每卦所述的名称虽细小,但它所概括的事物却很多,它无所不谈却又隐晦,话语曲折但极为中肯,用意深远。这段话用来谈论艺术同样合适。首先,每个艺术形象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可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其次,艺术形象的外在形式应鲜明生动,极富感观诱惑力;最后,艺术形象的内涵应深邃丰富,在隐晦、含蓄中给人留下无限想象。《周易》将意与象相联系、相统一的美学观奠定了“意象”美学论基础,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美学思想,如“比兴”“兴象”“气韵”“意境”等美学概念都是建立在“意象”理论基础上的。关于艺术作品中的“意象”,陈望衡先生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一书中有较为准确的解释:意象的基本要素是“象”与“意”。“象”包括物象、心象,二者相互联系。心象是物象的反映,物象是心象的基础。“意”包括“理”与“心”。“理”指物理,是客观事物的规律;“心”指心理,包括思想和情感。“意”与“象”的关系既体现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又体现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因此,“意象之美”的文艺观就是将审美心境中一切抽象的概念、观念、哲理、情感等转化为感性形式,不仅反映相关物的外部形态,而且还包含心理投射和主观体验,既可以表现为富于情感的形象塑造和生动的神韵刻画,也可以抒发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审美理想。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意象之美”的文艺观在很多艺术形式中都有所体现,如中国独有的水墨动画通过意象性的表现过程与写意性的艺术手法,利用墨色的渲染和浓淡变化而呈现出画面的自由灵动、虚实相生,创造出无限的意境,使作品在表现主题思想和故事情节时具有审美深度,是民族文化特性的鲜明体现。“动作的意象化是中国动画的独到之处,这植根于中国传统艺术中常常通过一招一式、一点一线表现生活对象的神、形、气,追求象外之意的美学特征。”
凤翔泥塑吉祥纹样中的每一种纹样都具有各自特殊的寓意,总的有几种:
①表达子孙绵延寓意的吉祥纹样。主要有:阴阳双鱼纹样、太极符号、莲生贵子等;
②表达驱灾辟邪寓意的吉祥纹样。主要有:虎面纹、五毒、艾草等纹样;
③表达福寿祥瑞富贵题材的吉祥纹样。主要有:牡丹、莲花、海棠等。在凤翔泥塑吉祥纹样纹饰的造型上,每每相互结合的纹样,从结构和形式上都显得很完美。例如:《哪吒闹诲》中哪吒由莲花化身,取自传统纹样中莲生贵子纹样。莲花有多子的含义,寓意历经苦难的哪吒重生。笔者认为将凤翔泥塑吉祥纹样纹饰造型运用到动画场景中去,会呈现出很好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向心力。
二、凤翔泥塑吉祥纹样动画未来发展前景
1、凤翔泥塑吉祥纹样在动画艺术中的可行性
由于凤翔泥塑吉祥纹样的表现形式有多样,在不同的领域内都会涉及到,因此,在纹样的运用选择上应该考虑到其所存在的寓意和被人们所能接受的价值,一旦这种形式的动画进入屏幕,只要被大多数的动画观众所接受,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将会得到很大的宣传、弘扬。传统泥塑动画的例子也很多,如《武松打虎》、《关公战秦琼》等,“涌动中国”系列则借鉴了中国泥塑的表现形式,使动漫形象充满立体感,人物活灵活现。因此,将凤翔泥塑吉祥纹样运用到动画中的设想是可以实现的。
2、凤翔泥塑吉祥纹样在动画产业中的优势
凤翔泥塑吉祥纹样的孕育与产生,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是非常密切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他的受关注程度和知名度已经大大提高。那么,凤翔泥塑吉祥纹样在动画产业中具有哪些优势,笔者认为有几点:一是凤翔泥塑本身所存在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凤翔泥塑自被受到关注以来,无论是在文化界还是在艺术界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样一来凤翔泥塑吉祥纹样的应用价值就被提高,涉及的范围就会扩大,从而,在动画艺术中的应用也会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而被不断的挖掘;二是独具本土特色。凤翔泥塑吉祥纹样作为传统元素,融入的是本地文化的精髓,如果将这一元素融入到动画角色中,将会呈现出特殊的视觉美感。凤翔泥塑吉祥纹样的注入,将会为动画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好的素材与设计元素。
3、现代技术的支持与辅助
动画艺术作为影视艺术中的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其发展历程与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工业革命使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为动画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照相技术及胶片的产生,动画才真正地“动”了起来,观众看到可以动的画面,感到多么神奇,就是这样的一个变化,动画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比如,早期温瑟麦凯的动画作品《恐龙Gertie》,其中所用的画稿有五千多张,其中重复的场景有很多,但是并不能重复使用同一画稿,使得每一个动画场景都要经过反复的绘制,制作这一动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2]进入21世纪以来,动画技术不断的发展与革新,经历了平面的二维模式,发展到如今的三维立体模式,这一系列动画科技方面的提高,将动画艺术的发展带到一个全新的新数字媒体时代。2009年由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上映了,这部电影预示着3D特效时代的来临,也象征着真人与动画技术结合的再次创新。这部电影虽然距离首映已经过去了五年,但是这部耗资5亿美元,耗时12年制作的科幻大片掀起了电影历史上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对人们来来的震撼久久不能忘怀。卡梅隆团队将大部分投入都花在了技术研发上。自主研发的3D摄影系统,将3D特效再次推上一个新的境界。“WetaDigita132作室运用为《阿凡达》研发并首次运用的特效技术一“携带式动作撷取设备”,用CG特技制作出了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人一10英尺高的蓝色类人生物,并与真人结合,逼真地诠释了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掠夺潘多拉星球的矿产,与当地人大战的场景。”
二、新媒体动画专业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
新媒体动画的传播与创作是建立在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信息传播媒介平台之上,同时动画艺术学科又是一门对技术性、操作性要求很高的应用型学科,这些因素都决定了高校“新媒体动画”专业是一门科技型、技术型、艺术型的学科。因此,高校“新媒体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动画相关制作软件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在这条看似简单但是曲折的道路上,动画专业教育者们一直在探索一条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道路,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总结出一套教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媒体动画专业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新媒体动画”要求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特征,高校中将“新媒体动画”专业的教学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创意思维的培养,第二部分是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是创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第三部分在一部分院校开始有进行重点经营,“校企合作”就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将企业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的同时,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获利”,这也是中国高等院校新媒体动画专业的一个有效的发展道路。黄河科技学院动画专业在2013年引进校企合作项目,将河南东鼎动画公司入驻艺术设计学院,建立“二维工作室”,让大三的学生在基本学习完成所有的动画专业基础课之后,择优进入工作室进行实际项目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将学习到的知识与企业带来的需要盈利的项目相结合,发现自身的不足,也快速地提高了各项能力,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14年7月黄河科技学院动画专业“二维工作室”出品动画作品《猛鬼画皮》的第二版预告片,传至优酷网一周,点击量超过二十万,这个简单的数字,可以充分地说明“校企合作”这一教学实践道路的是多么有力量。
三、结语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得到满足,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提供很好的契机。在动画艺术设计中运用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示先人的智慧魅力,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基础,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动画艺术设计中,提高了动画作品的艺术品质,促进了动画艺术设计的发展,同时借助动画艺术设计的影响力,通过动画作品,将我国传统文化展示出来,宣传和推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赋予当代文化精神,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需求。我国古代先人创作悠久的传统文化,推动了时代的进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环境下传统文化想要更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则需要在创新方面下功夫,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文化时代精神,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随着动画艺术设计在全球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动画艺术设计中是全新的尝试,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传播到世界。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可以发展中国自己的动画艺术设计品牌。动画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行业,从美国、日本引入到中国,我国动画设计师们想让其在中国生根发芽,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然而,我国的动画艺术设计水平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我们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我们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设计品牌,可以与美国、日本等动画艺术设计发达国家相比具有竞争优势。
2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艺术设计中运用分析
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不断地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谋求发展的新途径。
(1)中国传统图案纹样在动画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动画艺术设计中,传统图案纹样是动画艺术设计角色服饰设计中常用的一种装饰手法,在突出传统文化元素上起到潜移默化的艺术效果。广西少数民族苗族图案、铜鼓装饰图案、织锦图案等是古人留下的宝贵传统纹样,在动画艺术设计角色造型中运用到服饰装饰上,呈现出富有变化又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角色造型,使动画产品更富有民族性,也具有东方古国的风韵。我国的很多本土动画设计企业在动画艺术设计角色造型中应用到传统图案纹样,在造型上独具一格,鲜明的艺术效果,展示出强烈的美感意境,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特点。
(2)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在动画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是宝贵的传统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对动画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影响着动画艺术设计的发展。这些传统民间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反应底层人们的生活,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应用到动画艺术设计中风格朴实,传达出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皮影艺术,皮影戏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学习皮影戏文化制作皮影戏题材的动画,通过皮影戏题材的动画宣传传统民间文化元素,是反映底层劳动人们生活的新途径。民间传统文化元素为动画设计师们提供了更多创意,促进了动画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
(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民居在动画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动画艺术设计中,动画场景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剧情推动者和辅助者,可以营造故事气氛,增添剧情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民居具有对动画场景的设计起到很好的借鉴意义,如《凯尔经的秘密》整个动画中弥漫浓重的装饰味,整部剧的风格主要以装饰风格为主,民族色彩浓重。它把民族装修性深深的运用到动画场景设计中来,通过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民居更加突出动画作品的感染力,结合民族元素运用装饰手段对于民族风格动画的场景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既可以体现美感,也可以在动画场景中体现民族特色,加快传统文化传播速度。
3结语
(一)缺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继承观
传统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历经千年下来的历史积淀。然而到了现代社会,由于各种文化思想的交融以及价值观念的冲击,当代国人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越来越低,到这很多文化传承开始出现断层,民族文化与民族信仰岌岌可危。尽管现代国人的经济水平提高了,也展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但是缺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继承观,就会导致精神的空虚。同样对于中国现代动漫创作来说,在动漫创作中过于追求现代化以及泛西方化,对于传统文化中艺术创作方法、技巧、形象、构造、色彩等未能有效地利用,不能够对传统文化中多种多样艺术形式和元素进行传承,动漫创作中文脉缺失严重。
(二)形式华丽而内容空洞
对于中国现代动漫创作中,创作形式被认为是动漫创作核心,而题材内容则是次要的。这种片面的观点导致了当前动漫界认为只要与民族文化沾边的动漫就是民族动漫,用民族风的形式进行人物塑造以及动漫形式就是民族动漫的发展方向。这一错误认识就导致了中国现代动漫在形式上达到了民族化的要求,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上却远远达不到,造成大量的肤浅、片面民族化动漫作品的出现。中国传统动漫强调动漫与美术之间的联系,将中国传统绘画作为动漫“中国风”的表达形式。在造型上多讲究写意和黑白色彩的对比运用,用线条去还原人、物的本来形象。而现代动漫作品过于追求西方动漫艺术的夸张的造型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外貌特征,这就导致了中国现代动漫作品越来越失去本民族的文化传承。
(三)满足不了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人对于动漫的要求也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其审美取向逐渐从传统形式的审美风格转变为现代化气息浓郁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现代作品讲究快节奏,观众能够通过欣赏现代动漫作品缓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工作压力。而中国传统动漫作品注重寓意的表达,在观众观看动漫作品的时候能够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因此其创作形式过于注重说教,创作思维模式上较为固定和僵化,满足不了现代人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现代动漫创作缺乏创新,多沿用传统动漫的创作形式,导致动漫作品形式上显得僵硬和呆板,内容上缺少轻松、诙谐的幽默元素。尤其是是对于现代的“90后”、“00后”,其接受的西方思想较多,他们更倾向于欣赏时尚、新鲜的现代艺术作品,而对于传统说教式的动漫作品认可度较低。
(四)缺少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不同地区的文化开始融合与演变,文化产品的顺势倾销和价值观念不断向全球渗透。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文化发展相对强势,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冲击也较大,尤其是对于我国现代动漫作品来说,西方文化的强势渗入导致我国动漫民族化元素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国现代动漫呈现出被西方动漫同化甚至被其取代的困境。例如风靡一时的《我为歌狂》动漫作品中,其整体人物造型、情节构造以及表达形式多采用西方动漫的方式,而中国元素只是其装饰的外衣,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我国很多动漫创作者过于追求西式风格,丢掉了本民族的文化传承。
二、促进传统文化和动漫艺术设计创新性融合的策略
(一)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华文化传承
不仅仅是通过口耳相传或者是文字记录来传递、传接中华传统文化的民俗内容。更重要的是传承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是一种“传递”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演变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历史积淀与文脉传递,因此对于动漫创作来说要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化汲取中要注重以下特点:①多样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通过多种多样的传递方式来进行传递,其中包括诗歌唱诵以及音乐表演、戏剧、舞台剧等肢体行为表演、书籍文字记载以及观念意识传承,因此在动漫创作中要注重对于不同形式的文化作品的吸收;②发扬性。中华传统文化也不完全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动漫作品创作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元素,摒弃将那些消极否定的文化元素。
(二)促进神话、历史等题材与动漫艺术设计的结合
动漫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文化艺术,因此动漫的创作要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能够针对出特定时期观众的审美观点。面对当前中国现代动漫作品中创意不足的现象,应该从传统的题材以及内容入手,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表达形式结合起来,促进神话、历史等题材与动漫艺术设计的结合。将中华民族文化中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文化载体用动漫的形式传递出来,深层挖掘传统题材,将其赋予鲜明的时代含义,将其蕴含的精神实质、思想感情、表达线索等深层次的内容用现代动漫艺术展示出来,让观众在观看动漫作品的同时,能够深受动漫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感染,从而增加动漫民族化元素。
(三)增强动漫艺术的创新意识
对于中国现代动漫发展来说,将民族传统与现代动漫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与鲜明、快节奏的现代动漫表现形式联系起来,可实现中国现代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增强民族动漫的创新意识,提升民族动漫在国际动漫市场的竞争力,在中国现代动漫作品创作中应该深层次挖掘传统元素,将《沉香救母》、《大闹天宫》、《白蛇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一大批传统文化作品搬上动漫银屏,将创新性的理念贯穿整个创作过程,大胆创新动漫题材,将先进的动漫创作技巧、手法与作品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中国动漫产业在新时期泛发出新的活力。
(四)注重传统文化美德与动漫艺术设计
融合动漫作品的创作目的不仅仅是让观众欣赏到精彩纷呈的动漫作品本身,而是让观众在欣赏动漫作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真善美等积极向上的思想传递给观众。因此对于动漫作品的创作来说,要注重对于传统道德的弘扬,通过塑造的具有优良品格的人物,能够向观众传递正能量。例如以中国二十四孝故事改变的动漫作品《中华德育故事》,其通过动漫的方式将郭巨、董永、黄香等孝子的感人事迹呈现出来,从而对于年轻的观众心理产生较大的触动,从而对于父母更加孝顺。因此动漫作品在创作中一定要注重与传统文化美德的创新性融合,将传统文化中孝顺、忠诚、诚实、守信等美德元素用动漫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心灵上与观众产生真善美的共鸣。
三、结语
跨世纪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同时对工业垃圾的高效处理也变得十分迫切。除此以外,工业垃圾焚烧技术的改进也带动着热工仪表的更新换代,比如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而实现热工仪表性能更好且运行更可靠,并最终实现工业垃圾焚烧效率最大化。
据调查结果显示,DCS系统现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垃圾焚烧领域,且此系统对提升热工仪表自动化控制的安全适用性及经济可靠性非常重要,同时也对提高热工仪表自动化控制水平意义重大。
DCS系统(又称集散型或分布式控制系统)是指采用计算机技术把全部二次显示仪表集中显示到电脑上,同时全部调节阀及一次仪表等依然分散安装到生产现场的对应位置。由于现场控制站是DCS系统的核心,所以控制站发生的任何故障均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而若想避免此情况的发生,最好采用在线冗余技术来对DCS系统进行优化升级。DCS系统采用的基础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CRT显示技术,即DCS系统经某种通信网络把控制室及现场控制站的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等连接起来,由此实现对现场生产设备的集中操作管理及分散控制。
截至目前,DCS系统与个人计算机(PC)已经能够经可视化操作平台实现完美结合,因此工业垃圾焚烧热工仪表调控过程,DCS系统的操作变得更加方便。除此以外,随着DCS系统与PLC间共通性的增加,DCS接入PLC通讯接口的难度越来越低,如此便可实现信息参数的再加工或共享,进而方便对工业垃圾焚烧热工仪表运作的信息化管理。然而,随着DCS系统功能的增加,DCS系统的应用也遭遇诸多尴尬局面,例如把开关按钮设在控制台上会影响到DCS控制与主控室间的融洽度,进而影响到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效果。DCS系统被广泛应用的同时,FCS系统也被逐渐应用到工业垃圾焚烧炉热工仪表控制领域。
尽管DCS系统的应用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稳定可靠性明显改善,但就上位机体对信息的需求而言,DCS依然存在诸多缺陷亟待完善。考虑到DCS系统的分散控制性制约着现场整体的控制,因此FCS系统的应用能够实现上位机与热工仪表间的数据信息交换。
2结束语
关键词:三维动画艺术;技术美;运动美;意境美
1 三维动画艺术的概述
三维动画又称3D动画,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项新兴影视艺术。全电脑三维动画主要是指完全由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动画,它通过三维动画软件首先建立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设计师在这个虚拟的三维世界中按照要表现对象的形状、尺寸、位置建立模型,并对物体赋予颜色、肌理和材质,设置光源,然后根据要求设定模型的运动轨迹,最后通过模拟的摄像机镜头全方位的运动、漫游,输出生成最后的动态画面。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的设计、创作与制作,产生真实的立体场景与动画。
三维动画艺术是一种影视艺术,包括视觉上的美感、听觉上的享受等。虽然传统的影视艺术也满足这样的审美要求,但是动画审美所承载的内容远比传统艺术要多的多,它涉及到角色、场景、构图、景别、摄影机角度、灯光、色彩、音响等多方面的模拟设计制作。全电脑三维动画是相当于二维动画来说的,与二维的动画相比,它多了一个第三维的深度空间,并且它通过对现实拍摄的模拟,透视效果强,360度全方位空间,不受场景限制。
2 三维动画艺术的发展史
三维动画艺术以计算机为创作的工具和平台,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伴随着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真正的全电脑三维动画艺术的历史很短,可以追溯到80年代,它的发展与制作世界上第一部全三维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的皮克斯(Pixar)动画工作室息息相关,在这里笔者就以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成长为主线,对全电脑三维动画艺术的发展作一回顾。
技术酝酿期(1984—1994)。1984年到1994年可作为全三维动画艺术的技术酝酿期,在这十年间,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全三维动画艺术的产生做了充足的技术积累和铺垫,期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一直是这一领域的探路者。从1984年其前身——特效公司“工业光魔”创作第一部3D短片《Andre and Wally B。》开始,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就一直致力于数字电影的制作与技术的开发。1986年他在自动产生阴影、多重光源和动态模糊效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制作了动画短片《小台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此后又尝试了角色设计,制作出人体动作模型的动画短片《锡铁小兵》。接下来的几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又尝试实现动作的阴影和材质变化,并通过编制程序来制作雪花颗粒,开发电脑辅助制作系统,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研究方面不断产生新的突破。
起步发展期(1995—2000)。1995年到2000年可以说是三维动画的起步以及初步发展时期,制作出了第一部全三维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1》和世界上首部无胶片数字电影《玩具总动员2》。在这个时期,皮克斯还创作出了实验短片《棋局》,以测试制作具有真实效果的皮肤和具有柔顺感的衣料。在《玩具总动员2》中,皮克斯采用了粒子系统(用大约2。4百万个粒子来制作架上的灰尘)、毛发处理系统(用了6百万根毛发覆盖小狗Buster的身体),把数字化的讲故事和电脑数字动画发挥到了极至。
迅猛发展时期(2001—2003)。2001年到2003年可归为全三维动画艺术的迅猛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梦工场和福克斯两大公司也开始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计算机三维图像技术也不再是动画艺术的唯一支撑。2001年迪斯尼与皮克斯公司合作推出的短片《大眼仔的新车》用夸张的动作和角色的表情来吸引人,梦工厂推出的《怪物史莱克1》以恶作剧式的搞笑撼动了皮克斯/迪斯尼的霸主地位;2002年福克斯公司历时三年的《冰河世纪1》(如图1)以新巧夸张的形象、温暖紧张的剧情为法宝席卷了北美票房;2003年迪斯尼与皮克斯公司合作的第五部电脑动画长片《海底总动员》超越了一往以技术为亮点的原始阶段,回归到靠内容题材的升华和剧情的内在涵义为主旨的制作模式,将电脑技术与传统的人性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了感人至深的动画故事。
全盛时期(2004—)。从2004年开始,三维动画影片步入其发展的全盛时期,美国不再是唯一的一个全三维动画片的生产国,其他国家也逐渐步入到这个领域当中,全三维动画片的数量也急剧上升,如《超人特攻队》系列、《小鸡快跑》、《汽车总动员》、《欢乐的大脚》等等,影片的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整个三维动画艺术在技术的平台上绽放着异彩。
3 三维动画艺术的美学分析
3.1 三维动画的技术美
技术美是技术活动和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审美价值,是技术美学的最高范畴。技术美与技术紧密相连,没有技术也就没有技术美。全三维数码动画艺术是建立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它的审美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环境,在全三维动画产生发展之初,每一次视觉上产生的新冲击,都与新技术的采用密切相关,因此,全电脑三维动画艺术在成长发展的阶段,其审美价值多表现为技术美。
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是电脑三维动画制作的首要前提和最终目标,从皮克斯对三维动画的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发现:在形态方面,从简单拥有人体动作和模型的动画短片《锡铁小兵》,到《棋局》中老人的皱纹与关节,再到《超人特攻队》有机而多变的人体,角色的造型和动作越来越趋于优美和流畅;(如图2)在质感的处理方面,从《锡铁小兵》中的硬质短裤,到《棋局》中晃动的衣襟,到《怪物公司》中根根如丝的毛发,再到《For the Birds》中柔美的羽毛,其质地也一步步地趋于真实;在效果的营造方面,从《红色的梦》中夜晚的雨滴,到《小雪人大行动》中飘动的雪粒,再到《玩具总动员2》中架子上2。4百万个灰尘颗粒,其气氛的烘托也逐渐步入成熟;在光效方面,从生硬的光感到《小台灯》中的阴影、多重光源和动态模糊效果,再到《棋局》婆娑的光影,其画面效果也更加丰富和细腻。在这每一次视觉观感改变的背后,都是技术在做支撑,技术所能达到的这种虚拟的真实,让三维动画的受众不禁一次次的感叹于技术所创造的视觉冲击。
3.2 三维动画的运动美与造型美
三维动画艺术是一种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空间形式决定了它拥有美术绘画的色彩、光线、构图等造型特点,而“时间艺术”说明它能够体现力量、速度、变化的运动特征。同时,三维动画是建立在计算机虚拟空间中的运动艺术,因此无论是它的造型还是运动都具有很大的变换张力和表现空间,都可以用变换和夸张的设计手法烘托情感。
对于造型而言,角色形态和场景的构成是屏幕视觉的中心,动画在虚拟环境中的制作手段突破了现实中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对三维动画的场景、人物的形、色、质进行塑造的时候,可以有意的放大或缩小某些细节,以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受众获得奇特而新颖的审美感受(如图3)。同样,对于三维动画中的运动,不是由物理的表演而产生的,而是通过设计师意识的加工而形成的一种对运动效果的模拟,它能够表现出其它艺术所不能表现的运动美,使人类对运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也正是这些运动构成了影视动画富于表现力和吸引力的美学特征。但是,三维动画艺术中对造型和运动的夸张性演绎是设计师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双重作用下的产物,一方面它源于设计师对真实世界的运动和形态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另一方面,为了深刻地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环境的气氛,设计师可以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对其进行艺术的变形与加工,从而使三维动画艺术具有真实而夸张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3.3 三维动画意境美与精神美
《周易。系辞》中有一种说法叫“圣人立象以尽意”,《老子》中也有古语叫“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种“意”和“象”的关系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学内涵。动画创作者创造三维动画艺术,就是以虚拟性的动态影像和夸张性的叙事场景将人们的心绪和意识带入一种奇特的审美情景之中,产生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精神意象。
全电脑三维动画用虚拟而又不受现实条件限制的创作手法,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它能够创造出人类的视觉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感受到的光影景象,甚至拟造出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样在这种与原有视觉景象和心理完形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中,增强了动画受众的好奇心与欣赏欲望,并使其审美想象力得到自由的发挥,迅速地融入到动画影片的艺术氛围之中,构成审美意境(如图4)。同时,三维动画片依靠高科技手段,创造人类想象力所能抵达的任何情境、物像和人像,为观者塑造历史的、自然的、人文的、甚或魔域的“幻觉”场景,使生活在工业化社会中的人们在获得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复苏人类的原始记忆,重温童年时代的梦想与异念,洞察在现代工业文明车轮之下的人与自然互相戕害的残酷,从而感受到无比强烈的精神震撼力。
参考文献
[1]@罗业云。论动画艺术的运动美学[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
“北京文化周”系列活动
作为上一届奥运会主办方的北京,应伦敦市长办公室的邀请于2012年7月24日~7月31日在伦敦举办“北京文化周”系列活动。届时,由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主办的“2012中国油画艺术展”将在伦敦奥林匹亚展览西厅展出。本次展览意在用油画艺术的形式向奥运观众展示当代中华文化的风采。
本次展览由国子监油画艺术馆艺术委员会专家也以经典性和探索性为遴选原则,在众多参选油画作品中挑选出靳尚谊、詹建俊、钟涵、全山石、张祖英、闫振铎、许江、杨飞云等60多位中国当今具有艺术影响力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百余幅优秀作品参展。在此重要场合向英国公众展示具有本土情怀和艺术特质的中国油画,希望向英国社会公众和各国奥运观众展现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多姿多彩的艺术面貌和独特的中国文化精神。
李斌权“中国书法音乐会”助威伦敦奥运
在2012年伦敦第30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期間,由中国音乐书法家李斌权携手新伦敦交响乐团和英国现代芭蕾舞团、那尔斯现代舞团倾情奉献的“2012伦敦奥运中国书法音乐会”,将于8月10日在伦敦萨德勒斯舞剧院隆重上演。届时将邀请体育界领导、奥运冠军亲临演出现场,共同启动中国书法家向奥运冠军赠送书法作品的活动。
这次伦敦奥运书法音乐会,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奥地利奥中文化交流协会、书画新闻网等单位联合主办。据活动主力、方负责人常恺先生介绍,这将是一场别开生面,极具文化创意的中西艺术交流的艺术盛会。在新伦敦交响乐团的经典音乐背景,以及英国现代芭蕾舞的烘托下,李斌权的书法狂草泼墨挥洒,充分展示西方音乐和中国书法的艺术共性与共鸣。尤其是那尔斯现代舞团的黑人舞者与李斌权音乐书法的多重互动,将把中国书法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晚会上半场将由古琴曲《潇湘水云》开场,下半场将以中国古琴曲《琴歌》开场,整场音乐会将融汇中国书法、中国古琴、交响乐团、现代舞蹈等多种元素,是中西文化的一次深度“对话”。
时尚大型华服展览
伦敦这个时尚之都当然也不会被人所忘记。比如著名的时尚设计师Paul Smith和Matthew Williamson也都是从伦敦走向世界的。
在伦敦也有一些新兴的时尚品牌,包括Orla Kiely,Mary Katrantzou和J.W.Anderson,英国首都仍将在奥运会期間热衷于推广时尚活动,并已成立一个专门的网站Fashion 2012,来自世界各地的时尚爱好者们,可以在奥运会期間从网站上了解到时尚展览和活动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