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0:27
导语:在月亮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简约化教学 盐类的水解 等效平衡规律 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很多年,尝试变换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蓦然回首,却发现返璞归真、化繁就简方为大道。笔者就结合平时教学的两个案例呈现给各位同仁我是如何化繁就简,体现简约化教学的。不成熟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斧正,以待改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一:“盐类的水解”教学引入
师:(问题1)同学们都知道酸有酸性,碱有碱性,那么盐都是中性的吗?
生:不是。(因为在初中,学生就已经知道,那个叫纯碱的碳酸钠显碱性,但它是盐)
师:请举一例说明盐不是中性的。
生:碳酸钠。
师: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实际测一测0.1mol/l的这几种盐溶液的PH。
生活动:测CH3COONa、NaCl、NH4Cl溶液的PH。
师:下面我们找一个同学来回答他实际测的结果。
学生回答结果。
师:下面大家再干一件事情,就是分析一下这三种盐分别是由什么酸和什么碱中和得到的?这些酸碱是强的还是弱的?
2分钟后学生回答分析结果。
师:接下来你们再分析一下形成这三种盐的酸碱及其强弱,同时再结合盐的酸碱性,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3分钟后学生回答分析结果。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动脑,我们知道了,不是所有的盐溶液都呈中性。强酸弱碱盐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呈碱性,强酸强碱盐呈中性。大家分析得到了这些结论,那么如何解释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盐类的水解。
这段引入,从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认识出发,采用循序渐进、层层剥开迷雾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引入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课题,符合学生的真实认知层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增加课堂的求知气氛,为学生真实而又有效地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案例二:“等效平衡规律”的教学方法
探讨“恒温恒容体系”的等效平衡规律,分别以SO2和O2生成SO3、H2和I2蒸气生成HI为例。
探讨一:有两个体积相同、温度相同的恒容容器,容器一中加入2mol的SO2和1mol的O2,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容器二中加入4mol的SO2和2mol的O2,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这两个平衡状态是否为等效平衡状态?
方法就是以粉笔盒来说明:
把容器一当成一个粉笔盒,放入2mol的SO2和1mol的O2,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
把容器二中的4mol的SO2和2mol的O2分成两等份,放入两个粉笔盒中,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
问:这三个粉笔盒中达到的平衡状态一样吗?
生:一样。
接下来老师引导如何把后面的两个粉笔盒合并起来变成一个粉笔盒,这个合起来的粉笔盒就是容器二的真实状况。
然后让学生理解到“把两个粉笔盒合成一个粉笔盒的过程”就是增大压强的过程。学生知道,“增大压强,向着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上面的平衡会正向移动,从而使得容器二中的平衡状态与容器一中的不同,所以为非等效平衡。
这种解决了“恒温恒容”判断等效平衡的方法,我称之为“盒子法”或“先同后变法(先相同,后进行改变)”,这样就把一个很难解释的等效平衡化繁为简、轻松突破了。
总之,笔者在教学中慢慢体会到,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建模过程,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把一个专业的学科知识转换成生活中简单的模型,变得容易被理解、掌握和记忆,那么学习就会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实现简约化和效率最大化,我想这才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反复琢磨和实践的东西,这才是教学的本真。
【参考文献】
[摘 要]数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学科,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气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基础工作。教学只有顺应知识的逻辑起点、尊重和接纳学生的现实起点,有效实施“因材施教”,才能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学生的成长只有越过了学科本身和现实水平的瓶颈,才能实现自主性的伸展与跳跃。
[关键词]数学学习 伸展 跳跃 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05
“学有起点,但无终点。”这是对教育真谛的最好诠释。无论水平高低、能力强弱,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数学仍能保持一份兴趣,仍有思考的热情、沟通的欲望,仍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谨慎认真的品质,学生的生命就能获得伸展与跳跃,而这种伸展与跳跃就是学生最好的成长。
[案例一] “谢式做法”的“横空出世”
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竖式,形如“”时,一般会指导学生划去算式中的小数点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也是教材中的常规做法,但是竖式中原有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的彼此干扰增加了计算难度,我一直也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前不久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突发念想:什么都不讲,学生会怎么做?
根据已有经验,学生懂得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原有算式“7.98÷4.2”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于是我让学生尝试竖式计算。结果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呈现了不一样的状态:一部分学生因没有先例可循无从下手,示意他们看课本,但课本上也只有静静的课堂,火热的思考,各种想法都在悄然酝酿。
纵观全班,没有发现一名学生写成教材中的格式,看来教材推广的竖式不会自然生成。我先讲解了教材中的竖式,再把几种不同的做法集中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登台讲述思路。在一一解读与比较后,学生明白了书上的竖式书写既保持了原有算式的样式,又有转化之后的面貌,前后变化一目了然,但仍觉得不习惯而且有点繁,哪个更好并没有做出定论,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竖式。其实,好与不好得看具体情况,再说,除了除数的大小变化,就此题而言它们没有明显的难度差别。
随着情况的复杂、练习的深入,少数学生坚持采取书上的常规做法,大部分学生开始趋向于“谢式做法”。教材呈现的只是个例子,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受学生的感染,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经常运用“谢式做法”了。这个姓谢的学生学习仅仅处于下游水平,却这丝毫没有影响“谢式做法”的“横空出世”,“谢式做法”的诞生让他足足“美”了一个星期,这样的体验何尝不是他学习经历中的一次优美伸展与华丽蜕变?
回顾“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学习过程,教师介入很少,因为教师的“后退”成就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独立思考、自然生成、互相启发、彼此影响。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增强理解,在比较辨析中认同和接纳,在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中丰富认识,发展能力。“谢式做法”的“横空出世”正是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产生并得到普及,这正是学习的意义。
[案例二]直逼本质的数学发现
首先给出五年级教材中的一组习题:先算一算,再比较每组题的得数,你有什么发现?
4.8÷0.1= 2.6×0.5= 1.5÷0.25=
4.8×10= 2.6÷2= 1.5×4=
学生的描述不外乎:得数相等;一道是乘法,一道是除法;结果大于或小于被除数(或第一个因数)……显然,这些表象描述不够全面深入且不抵及编者意图。
题目涉及的要素比较复杂,我不再指望更有价值的发现,准备深度介入。突然,小林的手在我面前使劲地摇晃,大有不喊她回答绝不罢手之意。尽管知道这是个有点冲动的女孩,经常会有片面的理解和莫名的错误,但为了不挫伤她的积极性,还是让她来回答问题。小林颇为激动地说:“我发现除了大家说的,还有一个秘密——就是第一个算式里的除数和第二个算式里的后一个因数的积全部是1。”感觉其他同学还不能明白,她忍不住走上讲台对着算式比划着、讲述着……随着她的阐述,教室里有了短暂的沉寂,随即响起了一阵阵会意的声音,大家都明白了!
对于还没学习倒数的五年级学生,能有这样的发现已是最接近本质的思考了。我有责任让小林感受: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发现,而是知识的传递。于是我要求其他学生运用小林发现的规律各自写了一组算式,并再次计算验证,紧接着让他们把每组题中的第二个数交换位置,学生发现规律依然成立。数学的奇妙和有趣,以及它的再生长特点在此尽显。基于此,我提示学生,小林的发现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她是从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来思考的,而“关系”是把握一切数学的关键和核心。
毋庸置疑,小林在这节课上某个时段是深入观察与思考的,是努力交流与沟通的,是想方设法传递知识分享智慧的。生命的生长与跳跃有时就是一个机会的把握、一个平台的搭建,我不由得窃喜:我成就了一个女孩光芒四射的时刻,让一直不自信她有了伟大的发现,有了“重生”般的惊喜。
上述两个案例,虽说都是计算教学,但是,它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儿童的数学学习带有普遍性的启示意义。
首先,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舒展的、自由表现的过程。俗话说,闲暇出智慧。学习者只有在自由而宽松的氛围中,才能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在教师面前。只有每个学习者的思维、精力都展现出来,教师才能把握到他们最真实的起点。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如果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多样化的、有层次的,那教学就应该从这种差异出发,在平淡中开掘新奇,从独特中寻找精彩,将学习置身于充满挑战、思辨、探究、解惑、发现的场景中,学习自然就变得有意思、有意义。
其次,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伸展的、跳跃的过程。伸展意味着全方位的打开——知识的、能力的、思维的……只要全身“每个细胞”都被激活了,那学习就充满着无限的张力。数学学习不是在平地上行走,而是要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到果子”。这“跳”,是突破原有的定式,是另辟蹊径的发现,是灵感爆发后的豁然开朗,是学习成功后的激动喜悦。
关键词:STCW公约 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 体系 改革
1.引言
国际海事组织(IMO)《1978年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简称《STCW公约》)缔约国大会于2010年6月21日~25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以及附属规则的一系列修正案,从而确保了必要的全球化标准被应用于海员教育、培训和发证,以期在今后一段时间能技术化地操控先进船舶。
这次修正被命名为《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已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新修正案的通过和施行为我国航海教育和培训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应认清形势,顺应市场发展需要,及时做好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各项准备工作,勇于承担新使命,对航海院校适应未来航运的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与时俱进地培养国际化合格船员有着重要的作用。
航海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我们可以发现:公约的修订与航海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方向是紧密结合的,“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应与新公约的技术要求和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相适应。
2012年2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海船员[2012]257号,以下简称《规则》)要求:经修订的新《规则》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将按照新《规则》对船员培训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审核。因此,培训机构要根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新《规则》的变化和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革研究。
2.《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修订原则
通过对比分析,《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基本修订原则和主要解决的问题可归纳为如下表1所示。
3.“质量管理体系”的综合分析研究
3 . 1“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和对策
3.1.1“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我国许多院校和培训机构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成功运用的经验建立并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有些还通过了《ISO9000标准》的认证。从实践过程和效果来看,“质量管理体系”与其他各方面因素的相互配合,有效地促进了船员教育和培训管理的科学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按照国家海事局的要求和布置,我国的航海教育和培训机构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至今已走过了15个年头。
九十年代末期,把原来主要针对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建立并实施的《ISO9000标准》移植到教育和培训领域,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当时尚处在培育和发展阶段,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很多需要探索、研究与总结的地方。在当前我国高校进一步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背景下,应以实施“质量工程”和建设“航运强国”为契机,结合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状况,对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如何更好地推进实施“质量管理体系”问题开展深入思考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应针对目前正在施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相应措施,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机制来进一步保证和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3.1.2必须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宣贯工作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学习和宣贯工作,使质量管理理念成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思想先导,把质量管理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事实上,除了内审员和外审员,不少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必要的学习和理解,没有真正认识其重要性,没有真正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作用和意义,工作积极性不高,只做表面文章,停留在应付检查的层次,对反馈的整改意见落实不到位,工作缺少主动性。因此,应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内、外审员以及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教职工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真正理解体系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实践意义,从而变被动接受检查为积极主动做好有关工作、配合检查。
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从社会环境看,重外审,轻内审。由于外审约束力大于内审,因此不重视内审监督,不关注内审发展,内审地位得不到充分肯定,其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另外,通过外审可获得相应证书和资质、减免学生的考试科目等,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施行“质量管理体系”,最终目的是使这一体系能够长期地服务于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完善和促进内部质量管理,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整体教学质量,而这些往往都靠平时的内审工作来实现。因此,对内审和外审工作都要同样重视并举。
3.1.3采取积极措施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与持续运行
在实际工作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教育和培训机构相关教学和管理人员的支持和配合。然而实际上因为角色不同、重视程度不同,常发生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和要求不理解,导致对检查和审核工作缺乏主动性,甚至出现漠视检查、敷衍塞责的现象;对检查和审核过程中所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也不认真进行整改、跟踪落实。对此,要使自身管理制度与质量管理标准有机融合,一方面要强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宣贯工作,使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因为质量意识表现在每一位员工的岗位工作中,也表现在最高决策层的岗位工作中;另一方面,领导决策层和相关院系负责人对“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举世公认的现代质量管理领军人物朱兰博士“8020原则”指出:质量问题百分之八十出自领导者的责任。因此,领导决策层对“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介入和重视是其持续运行并得以有效贯施的基本条件,领导决策层在“质量管理体系”工作中切实做到了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开展学习调研,带头履行职责,将会产生积极的示范与表率作用。
此外,应适当加大“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检查和奖惩的执行力度,出台相应的行之有效而又切合实际的奖惩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积极施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受控部门和个人,要结合工作实效进行适当奖励;而对无视“质量管理体系”规定和要求,对监督、检查的整改建议和意见置之不理者,则采取必要的惩处措施。奖惩方法除了物质形式外,还可与“评先推优”、“创先争优”等活动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增强质量意识、推动质量发展,进一步调动受控部门和人员实施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积极性,使大家都建立良好的质量意识。
3.1.4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要明确
在我国航海教育和培训领域施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模式,尽管经历了一个探索、尝试的过程,经历了由单一化向系统化不断改进的过程,而且在当时是迫于国际组织和海事主管机关的要求,因此也就难免产生波折,但在今天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它是质量管理方式上的一种变革和创新,是与教育机构质量管理的内在需要相一致的,因为我们必须驱动管理方式不断地向创新、科学的管理方式变革。
3 . 2“质量管理体系”改革设想(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自1998年4月始筹建质量体系,并于1998年12月16日试运行。1999年12月通过了国家海事局审核专家组的首次审核。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要求,国家海事主管机关需定期向国际海事组织通报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随着《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正式生效,我国海事主管机关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船员管理质量管理规则》(海船员[2012]257号)。由于建立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公约和国家法规的一项强制性要求,所以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也必须按有关规则相应地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探索切合实际而又行之有效“质量管理体系”的新模式,加快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的履约步伐,促进船员教育和培训更好地开展,推动中国航运业与国际的接轨。
结合实际情况,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质量管理体系”新模式的主要特点,如表2所示。
建立并实施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质量管理体系”创新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加快我国实现从船员大国到船员强国的目标。
截止2012年,我国船员总数已近160万人,船员总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航运业担负着93%的对外贸易和46%的货物周转量运输任务。因此,我国是世界公认的船员大国和航运大国。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说:“船员为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公共安全和扩大对外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船员是航运业的重要骨干支撑,然而,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船员的培养和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船员的数量偏少;②船员综合素质偏低;③船员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尤其表现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占有份额上,人口第一的中国仅排名世界第4位,约仅占市场份额1/25左右。研究分析表明,船员强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通过建立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质量管理体系”新模式,以更好、更快地达到上述三个方面要求。
4.“质量管理体系”改革的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渐趋回暖,海运物流、海上保险、货运等服务产业蓬勃开展,大大推进了现代港口和综合物流的发展,为航运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国际航运业正处在增速发展的时期,国际、国内航运市场对高素质复合型航海类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经过权威机构――国际海运联合会和波罗的海航运公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船员劳务市场对高素质航海人才的需求量将长期稳定地增长。为了加快航海类人才培养,我国航海院校必须把握国际船员市场的脉搏,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拓宽培养渠道,提高培养质量,以适应市场需求。航海院校必须采取与国际规范接轨的更为先进、更为有效的培养途径和管理方法。在航海院校管理工作中建立并施行“质量管理体系”,能否对航海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能否有效解决航海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问题,根据十多年来“质量管理体系”在航海院校中运行的实际效果和经验,对“质量管理体系”改革的意义进行分析、研究。
4 . 1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对航海院校的教学工作起监督作用
“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内容、宗旨、特点、要求和作用体现在航海院校培养船员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培养出理解国际航海规则、符合国际航海需要的船员,使培养出的毕业生能顺利进入世界船员劳务市场,航海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必须引入“质量管理体系”,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和信息化是航海高校管理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船员管理质量管理规则》中明确规定:开展船员教育和培训的机构必须依据本规则建立、实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审核机构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通过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能实现对航海院校的教学组织、教学活动、教风学风状况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对不符合项及时采取整改措施,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改进、预防措施,并付诸实施。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和整改效果,从而使日常教学过程和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使之处于动态协调之中,在动态的环境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在《规则》中明确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应包含12项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全面地涵盖了航海教育和培训的全部过程,更好地规范了教学管理过程,强化了教学监控机制。
4 . 2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对航海院校的管理工作起促进作用
我们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依据《ISO9001标准》模式建立起来的,尽管只是一种质量管理方式,然而它是一种动态的、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它的创新和改革、提升内涵、提高质量的管理理念正是我们的船员教育和培训机构质量管理真正需要的。
围绕航海教学工作的开展,教育和培训机构相关部门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被纳入受控范围,教学和管理工作得到了监督和规范,充分调动相关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在“质量管理体系”的监控和推动下,教育和培训机构明确制定各受控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以及部门的质量分目标,理顺了各部门间的工作关系和职责关系,并按要求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接受审核机构组织的外部审核,从而确保各受控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有章可遵、流程优化、运转顺畅、有条不紊、衔接紧密,使各项工作职责更加明晰。而且,对审核工作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要求必须制定整改措施和实施计划,限期进行整改,并由内审员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验证。使每一项工作都得到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真正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凡事都有结果”,从而使教育和培训机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5.结语
“质量管理体系”在教育和培训机构中的实施是一种发展创新的管理模式,它通过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积极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按P(plan)D(do)C(check)A(action)步骤不断循环,确保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并以阶梯式或螺旋式不停顿地前进和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和培训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轨道,并日趋完善,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实现,必将有利于我国航海教育和船员培训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和培训机构为社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航运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祖星.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航海教育研究,2012,(1):29-32.
[2]孟祥武.《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中国船员教育与培训的影响和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0(3):3-5.
[3]刘正江,鲍君忠.STCW78/10修正案背景、特点、影响及履约对策[C]海峡两岸海上安全交流论文集,2009.
[4]崔向东.山东省航海教育的相遇与挑战[J].航海教育研究,2010(2):11-14.
[5]李恩洪.《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解读[J].世界海运,2011(1):20-24.
[6]潘文荣.浅谈新形势下海事部门的船员管理[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43-45.
上课了,您轻轻地走进教室,脚像踩着一路柔软的鹅毛,您悄悄地打开教案,像小鸟展开金色的翅膀。知识,像春雨滋润心田,语言,似百灵的歌声那么美妙,睿智的眼睛里,藏着多少诱人的光束,每分每秒,都在为我们燃烧!
您,站在两平方米的讲台上,领着我们围着地球飞跑。一会儿,钻进原始森林,一会,飞出昆仑雪坳。老师您的提示比蝴蝶会飞,比蝴蝶还美!逗我们瞪圆了眼睛,在科学的草丛里寻找,寻找,把中华屹立于民族前列的奥秘为爷爷奶奶早一点找到。于是您手中紧握搜索的小刀,在我们心灵中刻塑雕,彩色的粉笔燃着五颜六色的火苗,将通往成材的坎坷之道无穷的照耀!
仅仅是为了铲平一道难题中的“坎坷”,您手中的粉笔磨得那么短,那么小,您依然紧紧的握着,害怕那贵重的知识金线,在珍贵的时间里断掉。粉笔头儿,你扬扬洒洒,散掉了多少微屑。飞吧,沿着伟大的科学跑道;飞吧,去宣传塑造灵魂的崇高。
老师,千百位科学家都是您的小苗。蔫了的小花,让您染的喷红流彩,呆傻的小苗,让您浇灌的聪明潇洒。直至深深的夜晚您还伴着一半心血,一半辛劳。
作业本上,有多少珍珠成串,那是您的寄语,象浪花一样出自您的心潮!
【误区一】缺乏内化的任务式搜集
课堂上,当老师要求大家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开展交流时,学生们纷纷行动:有的拿出一叠十几页从电脑上直接下载的资料;有的拿出家长帮助查找摘录的龙飞凤舞的作业纸;还有的干脆拿出教辅用书翻到课前折好的那一页。交流过程中,他们或是没有任何选择性的、一字不落地读下来;或是自己读得结结巴巴,其他同学不知所云。如此收效甚微的资料交流,不但违背了教学的初衷,而且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对策】上述现状究其原因,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进行的任务式搜集,并没有按照教师要求实施有意义的搜集。资料的搜集是语文学习特有的形式之一,是锻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应该对学生课前的资料搜集提出明确要求,指导他们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搜集,并将资料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自信、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他人。如苏教版五下《水》一文的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多角度搜集我国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状况的资料。课上,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有的出示一张张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有的流利地说出一串串令人震撼的数据;有的声情并茂地介绍缺水地区人们一天的生活场景;还有的甚至把从网络上剪辑下来的视频带来播放。这些精心搜集筛选的资料,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误区二】缺乏倾听的形式化交流
课堂上,当一位学生在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时,其他同学或是迫不及待地举着手,期待老师下一个赶紧喊自己,或是悄悄地读着自己查到的资料准备发言,或是在默默地想着其他事情。至于那位正在介绍的学生究竟说了些什么,很少有学生仔细倾听,仿佛资料的交流对象仅限于这位同学和老师。而当下一位同学接着交流时,介绍的内容往往会和前面的同学重复,丝毫没有起到补充的作用,课堂交流因为缺乏倾听而流于形式。
【对策】课堂是信息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是思维相互碰撞的过程,而倾听作为交流和思维的前提,则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体现。为提高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耐心倾听、认真思辨,及时捕捉有效信息,并对没有说到的给予补充,使资料交流更加多元、丰富、深刻,真正促进文本内涵的解读。如教学《望月》一课,在品读了文中一组描写月亮的诗歌后,老师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月亮的各种意象的诗句,当几位学生都说的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思乡和羁旅惆怅的诗句时,教师提醒其他同学是否有不同意象的诗句补充。这样,就放开了学生的思维,一位学生说,她觉得月亮还有一份恬静的自然之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那轮月亮;一位学生吟诵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雄浑的边塞月;另一位学生也吟出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至此,月亮的意想逐渐丰满,博大精深的月文化也在学生心中悄然扎根。
【误区三】缺乏深究和评价的无效流
“你说,我说,他说……”课堂上,当几位学生依次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呈现后,教师或对这些资料不置可否,或只是象征性地给予肯定,随即便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如此的资料交流,只是教师在执行教案中的预设环节,而没有立足课堂,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将资料与文本融合,使之发挥最大价值。资料交流成为课堂上缺乏深究和恰当评价的无效交流。
九月十日,一个中国教师所期待的日子。因为他们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节日—教师节!
这天清晨,太阳公公还没起床,月亮婆婆让大地笼罩在银色的微光下。这时郊外的野菊地区性里,迎来了今天的第一批客人—一群可爱的小朋友们,她们的话语打破了沉寂,让死气沉沉的郊外充满欢声笑语。这么早她们来这里做什么呢?怎么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小剪刀?听了她们的谈话才知道,她们这么早来到这里是为了她们的恩师来的,她们要在教师节里为老师献上最真诚的爱,她们要用自己亲手采来的野向老师表达自己多年来对老师深深的爱。她们用剪刀剪下了一朵朵自己认为最美的九月菊,来献给老师。她们一朵一朵把自己采来的共给了一个新同学,让她代表全班同学向老师献上这些同学们亲手采摘的九月菊。这名同学是从农村转来的,她爸爸妈妈来到城里打工,可是没有钱让她来上学,留下她一个人在家。刘老师知道后,替她付了学费,让她来自己班里上课,而且每天都来她家为她补课,使从没上过学的她,第一次考试就在前20名,让她感动不已。今天是教师节,这不,她发动全班同学来亲手采一些九月菊献给老师,让老师的办公室弥漫芳香,为老师的节日献上最美的祝福!
她用丝带把这九月菊扎起来,扎成两束,把这些代表全班同学对老师真诚的爱捧在手心里,生怕有什么损伤,一路小跑来到了学校。她跟到老师窗前一看,桌上摆放的东西多么的熟悉啊!一副老师平常带着的老花镜,老师啊!您原来的视力是那么的好,可您教育我们使用权您白天为我们操劳,夜晚您为我们第二天又要备课,批改作业,才使您带上了老花镜。桌上的地球仪是您 对我们不听课,调皮时的鼓励我们的用品,您总是拿着地球仪对我们说:“你们看我们就生活在它上而,如果你们不好好学习,它的上而就没有 你的容身之地了,那时你后悔也没用了!”地球仪前而放着半瓶墨水。啊!老师,您用这墨水写下了多少好文章,您用这墨水写下了多少优秀的教案,您用这墨水为我们批改过多少作业!在同学们作业的字里行间,洒下了您多少汗水和心血!您那默默奉献着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无限的爱。一本摊开的语文书和翻到九月十日的小台历,不禁让她想到,老师昨天肯定又批改作业到了深夜了!她找来找去,怎么就是没有插花的地方呢?突然她眼睛一亮一个笔筒出现在她的眼前,她想:如果把花插在笔筒里,让老师取笔时看一看这些九月菊不是更好吗?说办就办,她小心地把放入笔筒里,然后甜甜地笑了。她想,如果老师能看到同学们亲手采摘、代表自己对老师真诚的爱的九月菊会笑得合不笼嘴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电脑网络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手段,使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有关电脑网络教学的问题,在我的电脑教学实践中摸索并探究一些经验和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教师提出一个新的任务,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随之提高,以达到与时代同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电脑网络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电脑技术,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新世纪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合格人才。
在教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我也遇到很多困难。如,在多媒体电脑教室给学生上课时,有时学生机操作系统出故障,缺少某一程序,电脑无法启动,就得重新安装操作系统,那就是进行网络拷贝。对这一技术,操作时不是很熟练,通过同事指导,自己虚心学习后,基本上运用自如。从此看来,光是掌握电脑的一般操作还是不够的,还得对电脑在正常使用中,学会软硬件的维护和维修的技能技巧。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课本的内容简明扼要的说明后,最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多操作,多练习,在操作中掌握要领、掌握技能技巧,让学生找到自己要学习的知识。
二、电脑网络教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很快。教育事业必须跟上现代化步伐,电脑网络教学势在必行,这是事实不可否认的。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介入了教师们的备课、上课和教学研究中,教师对应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建立了新的教学理念。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知识的探索者;教学的内容不仅是知识,还有方法、能力、品格;教学媒体是学生的认知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途径;教学方法应为“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商讨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方法综合运用;教学的进程必须是“问题──发现──探索──创造”。新的教学理念的建立使教师们不断的追求高效能的课堂教学模式,那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电脑网络教学中的优劣
1、网络教学的优点:是使用电脑网络教学,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直观性强,知识面宽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电脑教室这一软件进行教学演示时,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学生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直接可以观看操作的全过程,学生观看了以后,很快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操作。学生最喜欢上电脑课,兴趣很浓,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时上节课刚下课,就进微机室,就连休息的10分也不放过,下课时还恋恋不愿离去。
2、不足之处:①电脑网络教学缺少自己的应用软件,这有待于软件开发商的开发;②自己的课件制作还不完善,有待于自己开发制作。③网络教学不仅在多媒体教室上信息技术课运用,还应在其它各学科教学中应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共享,把网络教学落实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网络教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网络教学的前景美好,智能广大,应用广泛,技能技巧很多,有待于在网络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开创网络教学的新的里程碑。
四、理想的教学环境
计算机技术把文本、图形、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集成处理,使信息更生动更丰富多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应用在学科课堂教学当中,创设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与效益。首先网络化的教学系统实现了高度的资源共享。如在备课时,我们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教案库和计算机教学软件库中的资源,设计教案,以提高备课质量。教师通过浏览、选择、组编,设计成一个个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既快捷又高效。课堂上应用这些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网络化的教学系统可创设教学情景,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多媒体网络的介入使学生进入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学生常被友好的界面所吸引,思维得以激活。如在教学《看月食》这一课时,教师集“鹏博士”与VCD的长处组成了一个供学生观察分析、操作研究的较为完善的教学软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太阳、地球、月亮的关系,并亲自动手画了三者的位置图,深入地理解了月食 形成的原因。又通过软件的演示,观察并理解了月食形成的过程,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单机操作,让月亮恢复得又圆又亮。这样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就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教师更乐意在这样的环境中上课。
五、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培养了学生能力以及学科的探索和合作精神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实现课堂教育素质化,如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变得十分重要,《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在实际教学中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地、有效地学习,本文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谈几点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体会。
一、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去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过程。物理科的“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物理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所以教师应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变教学为导学,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只注重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做法,确立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我在讲解《自由落体》这一节时,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把学生全部带到实验室里去,然后把全班分成12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变速运动,而我在旁边只作引导,经检验此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自主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要想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众所周知,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都是由于他们本人对于这一事业的钟爱而成为“家”的。其实“钟爱”就是需要,有需要就能发动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了动机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应首先考虑调动学生的需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我们可以使用“创设情景,设置疑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这堂课的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投影仪上播放月亮绕地球慢慢旋转的动画时,提出“月亮为什么总在天上,不飞走呢?”“因为有一只看不见的叫万有引力的手把它拉着。”“那为什么不掉下来呢?”在我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学习动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
转贴于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单面灌输,学生被动学习,这样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和思想容易出现雷同,缺少个性,因而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特别是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探究精神,他们便有了学习的钥匙,思维就长了翅膀,自主学习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教学过程,有时候我会故意将某一个知识点讲错,然后假装不知道,过了一段时间如果有学生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借这个机会对他提出口头表扬,鼓励大家在科学上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
四、善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与学生平等相处,善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比如上习题课时,我会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讲解,这些到台上来的学生每人必须有一份亲自备好的教案,学生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力争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及最佳讲解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有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五、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一、提升理念,确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树木小的时候,常常需要人们的扶持,但其生长过程主要靠自己,没有人能代替它生长。“外因的力量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明显地告诉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不应成为一句空话,或是贴在墙上成为人们口中的标语。第一,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第二,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多”(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限制得多)和“三少”(即学生读得少、练得少、自主探究得少)的弊病。
二、读说画议演,让学生乐学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活动往往和兴趣密切相关,电影、录像、VCD、DVD、多媒体课件,可谓形象逼真、生动新颖,可为学生提供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1.读读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明显,事理简单,篇幅短小,易读易记。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儿童进行读书训练,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问题,从读中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获得读书的本领——“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品味语言,克服摒弃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式的重讲轻读。
2.说说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白事物的经过,提高儿童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月亮湾》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讲述“月亮湾村前的景色”。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都能围绕 “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月亮湾的美丽景色。这样的说话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的学习态度。
3.演演
当一个小演员,是每个儿童的心愿。孩子大都愿意表现自己。组织儿童分角色表演,这是一种帮助儿童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当自己化身为课文中的“人物”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的特点。如《小河与青草》这一课,通过小河与青草的对话,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再按小组分别扮演“小草”和“小河”,表演他们对话的经过。比一比,谁能把小草对小河的感激之情和谦虚谨慎的美好品德的动作和语言表达得准确、充分。学生便在这种愉快的学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小草对小河的感激之情和与小河同样具有的谦虚的美好品德。
4.议议
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他们各自的智慧火花相互碰撞,达成共识。如教《三袋麦子》一文,我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问题——“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那袋麦子的?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可以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畅所欲言,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连平时胆小的学生也不甘示弱,跃跃欲试,积极参与,气氛十分活跃。
5.画画
教师要紧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画一画关键词,唤起合理的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如教学《雨点》一文时,学生需要消化、巩固、积累所学的知识,这就需要熟读成诵,这样才能真正感受文字中蕴藏着的美。我在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散步”“奔跑”“跳跃”等词补充黑板上的画面。让学生尝试以画画的形式生动再现文中的内容,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乐趣。
三、传授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向课本挑战、向教师挑战、向标准答案挑战。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质疑问难,勤学好问,敢想、敢问、敢为、敢当。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对于低年级学生,教给正确的读书方法尤为重要。如《秋姑娘的信》一文,第2~5自然段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信的内容,结构相似,语言表达形式也完全一样:秋姑娘写信给谁?写了什么内容?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先精心教学第二段,从中总结学习方法。第3~5自然段就可放手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己去学,教师只需适当指导、点拨。这样就实现了“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