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培训学校管理

时间:2023-03-07 15:00:43

导语:在培训学校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培训学校管理

第1篇

【论文摘要】培训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湖北省树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理念,并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了符合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师德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培训机制、内容、方式和方法。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方式、方法)与培训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这些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发挥独特作用的过程,就是模式生长、发展、形成的过程。培训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湖北省树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理念,并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了符合本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一、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运行管理模式的分析

1.“两线四级”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两线四级”组织运行管理体系。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省、市、县、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培训基地,组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保证培训工作的运行。

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政策;组织制定各类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计划;组织编审教材;审批全省高、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并加强对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指导;检查指导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统一要求,负责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和措施;负责本地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其基地建设,负责审批本地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筹措和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考核、评估并指导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本县(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筹措和管理继续教育经费;指导乡镇及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建立综合考评、奖惩制度等继续教育的驱动机制。

乡镇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有计划地选派、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筹集相应的师训经费。中小学校长负有组织和指导本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责任,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省、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托教师进修院校和师范院校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抓好本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成绩考核和证书登记制度。继续教育基地负责做好学员的培训、考核和登记工作。对完成了继续教育的规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者,颁发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结业证书。

2.“三位一体”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此项工程主要采取三位一体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是湖北省教育厅为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从2005年开始,用5年时间,将全省现有的10万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其中校长培训1万人),集中到武汉市进行免费培训10天。“工程”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的运作模式。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安排培训时间,统一设计培训课程,统一调配培训师资,统一规定培训方法,统一订购生活用品。在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省教育厅、培训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加强培训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监控。

省教育厅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培训师资的选配、资源建设,加强培训过程的质量监控。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参训学员的选送、组织与协调。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时组织好学员报到并提供交通便利,确保学员往返和培训期间的安全,敦促学员完成集中培训后的在岗研修任务。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按要求利用自身资源,提供优质培训服务,确保培训质量。“工程”参加单位及其领导都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省教育厅领导高度重视“工程”的统筹与协调、实施与管理。

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模式的个案分析

1.“三型十环”培训模式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中总结出“三型十环”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教师需求多元化和教师培训多样性理论。“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实践依据是校本培训经验的总结。教师校本培训,必须充分考虑欠发展类、发展类、优先发展类的不同实际及多种需求,设计教师培训的多样性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的构架主要有三种模式:学习——岗练——考评——分层模式;分层——研训——师导——定向模式;定向——专修——独创——发展模式。十堰市实验区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构建了九种校本培训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微格式)、问题探究式、专题讲座式、示范——模仿式、情境体验式、自修——反思式、研训互动式、网络信息交流式。目前十堰市教育局总结提炼出了适合各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校本培训“三型十环”模式,用于实验区的学校和县市部分中小学实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正由实验区向全市中小学辐射实施。

2.“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

在教师培训实践活动中,武汉市洪山区积极试行“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所谓“专家诊断”培训,即选出的专家组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前的调查研究后,针对不同的教师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中、分组、个人培训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专家“会诊”,因材施训。“专家诊断”培训的理论依据是皮亚杰的“临床法”和巴班斯基的“教育会诊”理论;成人个性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是可塑的;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具备鲜明特色与个性的教师。“专家诊断”培训遵循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专家诊断”培训采取一看、二听、三察、四议的诊断形式与方法。诊断标准与内容一要以学员个性特征为依据,二要以骨干教师标准作为依据,三要以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为依据。“专家诊断”培训的程序:①聘请专家,成立小组;②自我评价,提出问题;③专家诊断,确定目标;④制定方案,实施培训;⑤效果评价,总结提高。如此培训,形成了一批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和鲜明个性的骨干教师。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如实践场地难找,工学矛盾,经费紧缺教材缺乏,给参训教师备课造成了困难,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3.校本培训能级模式

2004—2007近三年来湖北荆门东宝区教育局着力于具有“针对实际、强化实训、突出实效”特点的校本培训模式创新,展开了构建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所谓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是一种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学生素质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目标,以学校为单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总体构架是:构建三大体系,形成三大平台,达成三大愿景。

(1)目标与内容体系:首先是明确总体目标定位,达成三大愿景。一是以构建“能级模式”为支撑,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是以发展教师“八项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特色争创能力)为支撑,切实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三是以优化师资团队“三型”(成长型、成熟型、成就型)能力发展结构为支撑,切实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其次是分能力项目、年度(学期)和具体实施培训活动项目,拟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要求。形成培训内容菜单:一般可分A培训能力项目、B必修课程要目、C能力实训要点三级来编制,并相应附加必要的实施说明。

(2)途径与方法体系:搭建自主研修、岗位培训、远程教育三大平台,突出“主体化”、“一体化”、“信息化”特点。

(3)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要求:落实机构,落实常规,落实评价。

4.课题驱动模式

2007年,蕲春县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实验区,申报的子课题《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研究》已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总课题组审定批准。参与课题实验为该县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提供新的发展支点。以课题为载体,以校情为依据,进一步深入探索校本培训的新模式、新策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在面上,积极构建“县、片、校”三级联动的教师培训机制。在点上,不断创新努力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导师引领模式;二是名师研修模式;三是课程开发模式;四是课题带动模式。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统一部署,全面推进,科研引路,示范先行,校长负责,评估奖惩。

第2篇

[关键词]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制度

英国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出台之后,学校改进压力剧增,对于校长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校长的角色发生了很大改变。之后,英国的校长培训制度经过了重大变革,目前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培训管理制度。其特征具体表现在《国家校长标准》的制定、校长培训的组织管理、校长培训的内容与方式三个方面。

一、国家校长标准

为了促使所有的校长都具备相应的条件,1998年英国师资培训署在吸收全国各地及有关行业经验的基础上,反复征求意见,颁布《国家校长标准》。《国家校长标准》不分校长所在学校的发展阶段和学校类型,适用于所有的校长,对校长专业角色和领导技能等作出了明确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增强校长资格培训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奠定了基础。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变化,2004年又对《国家校长标准》进行了修订。

《国家校长标准》承认校长在政府的教育政策执行和发展以及提高学生就学水平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体现了校长应有的发展方向。它包含以学习为中心、注重领导能力和表现出尽可能高的专业水准三项重要原则。《国家校长标准》的主要目标是制订教师职业核心领域明确的要求;在各方面帮助教师制订和调整职业计划并有效地工作以及制订旨在促进他们提高效能的明确目标;保证所有人都能关注提高学生的成就和教育的质量;帮助制订教师的专业和成就要求;帮助专业化发展和提供高质量的培训,能够满足个别教师和校长的需求,充分利用时间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

《国家校长标准》将校长标准分为五个组成部分,即校长的核心目标、领导的主要效果、专业知识和理解力、技能和品质、校长职务的主要领域。对于每个组成部分都进行了具体说明。其中校长职务的主要领域是《国家校长标准》的主要内容。

在核心目标方面,《国家校长标准》指出,校长要为学校提供专业的领导和管理,以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都达到高标准并得以不断改进。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校长必须确保全体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并实现所有学生的潜力,有效地管理教学和学习,使学生取得较高的成绩。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是学校领导和管理的专业人员,要确立学校愿景和发展方向,保证实现学校管理和组织目标。校长需要和其他人一起工作,保证所有人的机会公平,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整个教育系统方面,校长还必须有效地发展与其他学校、儿童服务机构、地方教育局、高等教育机构等的关系,以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作出贡献,为学生创设卓越、优质的学习氛围,激发所有学生的较高的期望。

领导的主要效果包括积极的校风、高度负责的教师、成绩优秀的学生、支持学校和帮助孩子的家长、胜任的董事和高效的资源利用。

在专业知识和理解力方面,强调校长所需的知识要不断更新,理解力要不断增强,并且要在每个领导的主要领域里显示出来。它包括教育质量、课程教学评价、领导风格与实践、全国的政策构架等13项内容。

在技能和品质方面,包括领导和管理人们为了共同目标奋斗、决策技能、交际技能、自我管理等以及可亲可敬、愉快、精力充沛、不屈不挠、自信、廉政等10项品质。

校长职务的主要领域涉及到规划未来、领导教与学、自我发展并与人合作、负责学校组织管理、确保承担责任、促进社区发展六个主要领域。每个领域都分别详细阐述了校长需要具备的知识(共49项指标)、专业品质(包括52项指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标准(包括48项指标)。这六个领域不分主次,共同展示了校长的职责。

规划未来指创设共享愿景和拟定战略计划。愿景表达学校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和道德目标;战略计划保证学校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并对鼓舞和激励学生、教职员工以及学校内的所有成员起重要作用。

领导教与学表明校长的核心责任是提高教和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业成就。校长要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有效运用资源,设计好课程计划,保证学生良好的纪律和行为。这就意味着要对学生予以高期望,监督并评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创建成功的学习文化,以便于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充满激情的、独立的学习者,并且使学生热诚于终身学习。

自我发展并与人合作要求校长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能够管理自己并和其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促进专业化的学习型社区的形成。通过绩效管理和有效的持续专业发展,校长支持所有工作人员达到高标准。校长还要使自己拥有应付复杂问题的能力,拥有职务所需要的领导技能和行为,注重自身的持续专业发展。

负责学校组织管理指校长建立合适的有效的组织机构,并以严格的自评为基础,寻找组织结构及其功能改进的方式。保证学校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有效组织和管理,来提供高效和安全的学习环境。这些管理责任意味着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校长应该同时通过与他人的有效合作,以建造成功的组织。

确保承担责任要求校长对相关群体负有责任,尤其是学生、家长、监护人、地方长官和地方教育局。校长有责任保证学生受益于高质量的教育。校长在法律上对学校管理机构、学校周围环境负有责任。“市场责任’意味着校长需要成为企业的经营者,‘去中央化’导致的责任意味着校长必须负责学校财政和文化的管理,使所有员工逐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责任是指校长必须在群英荟萃的地方‘智力超群’,从而保证员工能够对变革作出响应,而不仅是反抗;‘经营’责任是指校长必须是一名好的规划者,能够从策略上领导学校发展。”

促进社区发展表明,学校存在于一个与众不同的社会情境之中,这样的社会情境对学校内部发生的事情有直接的影响。学校领导应该对学校内部和外部社区负责,以保证公平和权利。校长应当和其他学校合作,给自己所在的学校和其他学校带来正面影响。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校长应当在战略和操作层面,与学生家长及所有与孩子茁壮成长有关的机构进行合作,致力于学校内外社区的工作。校长在更为广阔的教育系统中分享领导责任,应当意识到学校改进和社区发展是相互依赖的。

英国《国家校长标准》试图为校长专业发展和行动提供明确的要求,使希望成为校长的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也使校长对自己的工作和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它不仅用以招聘校长,而且用于评估校长绩效,指导校长专业行为。

二、校长培训的组织管理

英国政府对校长培训给予宏观指导,并不直接管理和控制。其具体组织管理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英国颁行《国家校长专业资格》,以便于实行资格证书制度和质量监控等措施。

第二,从大的培训路径看,英国的校长培训有国家学校领导学院及其分支机构、大学和校本培训三条途径。英国校长培训机构不仅包括大学内部的相关培训机构,而且包括中小学校,在一些优质的中小学校建立校长培训实践基地,为校长进行技能训练和管理实践提供场所。培训主要由国家学校领导学院负责,政府、行业、社会与学校相结合,其机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项目管理部、网上教育部和研究部各司其职。

1998年《教师面临变革的挑战》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学校领导学院的设想。2000年该学院成立。受教育部委托,国家学校领导学院接替了师资培训署的有关职能,代表英国政府组织管理中小学校长培训,负责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经费投入、组织协调、项目设计、课程开发、实施指导、培训研究、技术支持和管理评估等工作,成为校长培训专门的组织与认证机构。它依据地域特点和校长学习的实际,在西北部、东北部、中东部、中西部、英格兰西部、伦敦、西南部、东南部、约克郡等地区建立九个分支培训机构。其任务是:发展领导技能,继续实施教师培训署启动的三个校长培训项目并开发新的项目,包括覆盖领导的五个阶段的培训项目、战略项目、团队项目、出版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上提出相关讨论问题。每一种培训项目都是依据《国家校长标准》而设计的,只是根据参加者经验、知识和身份的不同加以有针对性的安排,切实适合校长需要。

第三,英国“学校与学院领导学会”(ASCL)是代表全英国校长和副校长的专业学会和工会组织,它通过问题咨询、学术研讨、网络辅导、现场诊断、研究出版等方式对校长培训学习提供帮助,注重满足独特需求和进行现场问题分析。

第四,采取市场机制。一方面,从培训机构的角度看,培训机构通过公开招标评估而获得培训资格,通过项目竞标的方式获得相应的培训项目。另一方面,从校长的角度看,英国政府为激励校长参加培训,对每个接受培训的新校长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英国校长使用这笔资金自己选择培训单位,满足培训需求,不被选择的培训机构将最终被淘汰。这样促进了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从而有益于培训质量的提高。

从上述组织管理特征可以看出,英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质量监控来宏观管理校长培训;委托专门机构组织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和控制中小学校长培训,政府与培训机构之间是指导和合作伙伴关系;各个地区培训机构在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培训项目研发、课程的设置、培训模式与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大多数培训机构通过竞争获得培训资格和吸引受训者。一言以蔽之,这种组织管理通过《国家校长专业资格》的认定、培训机构的合理架构、专业学会的学术引领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充分运用,来保障培训质量并满足不同需求。

三、校长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第一,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在国家校长领导学院成立之前,英国校长培训工作主要由师资培训署承担,师资培训署设计、实施了三类校长培训计划。1995年启动校长领导和管理项目,为任职两年的新任校长提供培训,这是入职阶段培训,是面向首次担任校长职务的人士提供的导人性课程。校长领导与管理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要帮助校长理清领导与管理任务,发展领导与管理能力。1997年《国家校长专业资格》颁布,规定从2004年4月1日之后,任何想申请成为中学或者小学校长的人必须拥有校长专业资格证书,接受符合国家校长标准的培训。《国家校长专业资格》出台不久就被国会以法案的形式通过,成为英国初任校长资格审核的依据和指南。这是一个初级阶段培训项目,对象为有潜质成为校长的人士,是拟任校长培训。1998年,在职校长领导项目启动,它以《国家校长专业资格》为基础,为任职三年以上的校长提供培训,目的是要为在职校长提供富于挑战性的、丰富的专业发展内容。国家校长领导学院成立之后,校长培训的三个项目得以调整和充实,形成了职前、入职和在职校长培训体系。

第二,强调分类培训。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形成了从“校长候选人”到“资深校长”一套相对完整而又统一的培训体系,存在明显的分类培训特点。国家学校领导学院的培训项目分为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反映着不同背景的受训者在学校领导事业上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以“中职领导”为主题的培训项目,是为挖掘和发现中小学校长后备人才而设计的,培训对象是学校中的学科组、年级组等的中层领导,包含“从中层开始领导”“快通道教学”“领导路径”“建立领导台阶”“领导战略”等具体培训项目。以“准校长”为主题的培训项目,培训对象是副校长、校长助理或者其他有志成为校长的人,包含“国家校长专业资格”“未来领导”等众多项目。以“新任校长”为主题的项目的培训对象是初次担任校长职务的校长,包含“早期领导”“新愿景”等众多项目。以“有经验的校长”为主题的培训项目,其培训对象是有经验、希望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的校长。这些不同的主题为不同层次的校长提供了培训项目。以“学校事务经营”为主题的培训项目,其对象是学校事务经营者和会计;以“团队项目”为主题的项目,其对象是希望增强领导成效的领导团队;等等。另外,英国还有为现职校长和愿做校长的人提供的“教育领导”硕士、博士学位课程培训。

第三,注重实践能力。这首先表现在培训地点和内容上注重实践需求。例如,“历时6个月至2年的‘英国校长专业资格’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仅9天,其中理论讲授不超过6天。将校长所在学校作为培训基地,要求校长将研究学校自身问题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其次表现在培训方式上,“充分体现关注现实、解决问题、指导实践、促进发展的价值取向,依据校长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和校长角色转变的规律,实现了培训过程以问题驱动、参与思考、集中交流研讨、分散实践尝试、导师引领、个人网上学习等多种有效方式的结合,真正使培训成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再次表现在培训者队伍建设上,把有实践经历和经验的资深校长作为培训者的主体队伍,以校长的任职学校作为培训的主要阵地,将校长培训置于真正的实践经验与情境之中。最后表现在培训成果上。“关注实践性研究,要求校长培训结业时所撰写的论文必须以自身学校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注重实证性研究”。

第3篇

xxxx,xx县中小学开展了第一期网络管理员的培训,来自xx县四十所中小学的网络管理员参加了本次培训。培训分为理论培训与实践实践,理论培训在xx县进修学校举行,实践培训在宁波大学进行,我作为我校的网络管理员参加了本次培训,并认真学习了有关学校网络管理的相关知识。

当前,中国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推进自己的信息化建设,并提出了当前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本世纪的头XX年内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科目,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上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而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各种教育网络如课堂作文网域网、校园网、教育资源中心等项目也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规划与建设之中,校园网络建设得到越来越多教育机构的重视。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有幸参与了这一培训,在此我先感谢xx县电教馆和xx县进修学校为我们提供这一次学习的机会,别人的感受我不知道,但我这一次真的学到了不少东西。本次培训分为三期前两期为理论培训,后有期为实践培训,通过前面两期的培训,大家对网络的基本原理有了全面的了解与认识,而本期培训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实践操作。

培训的设备主要为网线的制作、共享式以太组网实验、交换机(二层、三层)、路由器、防火墙,从基本的组网拓扑图到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的配置,从vlan的划分到nat转换及路由器的配置。其中vlan的划分、nat转换及路由器的配置对学校网络的组网及维护尤其重要,其相对来说又是网络中比较专业与复杂的工作,普通的中学校教师对这一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知道原理但没有具体实践的经验。通过宁波大学几位培训老师专业的讲解与演示,以及对应的操作练习,我对这一块内容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操作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在此也要衷心感谢我们培训班的两位班主任的辛苦管理。

通过本次培训,我对网络管理这一块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各种网络设备的操作也更加熟悉。相信本次培训的知识很快就能够运用到我校网络的管理与维护中。

第4篇

这次培训,我认真聆听了区消防大队王继艳所做的《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观看了平阴教师进修学校王立杰老师的《校园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理》的讲座;学习了济南市营东小学王秀云校长的《学校安全管理》的报告;学习区实验小学韩庆顺的《创建平安实验 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汇报,并参观了区实验小学的档案;与人保法屹博经里一起研读了《校园方责任险》的流程、要点及所需资料,使我受益匪浅。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是初升的太阳,在他们身心相对没有成熟的时候,往往很多悲剧就发生在他们的身上,作为一位小学安全管理干部,深知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疏漏和大意,务必把工作抓实做细,确保万无一失。

安全无小事,重在抓落实,常抓是保证,预防最重要。我们要力争做到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让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深入人心。一个学校,肩负着千钧重担,如何做好学校的安全工作,配合学校安全文化建设,让学校满意,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更让社会满意。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做到长期的警钟长鸣,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并做好这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工作。学校安全文化建设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作艰苦的努力方能实现。

第5篇

就像钱老师讲座里告诉我们的那样: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老师是决定性因素,老师采取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氛围和情境的主因。做为老师,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老师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心灵的媒介。老师可以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能受到感化决定权在于老师。

两位老师的演讲赢得了在场老师们的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中包含着真诚、佩服和赞扬,他们以声情并茂的经验之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智慧而又精干的班主任形象。我在敬佩之余,更多的是对过去自己工作的自查、自醒。

在这次的培训中,两位老师从如何打造班主任专业精神、班主任自主性发展及班级文化的建设等几个方面理论联系实践进行阐述的。

一、*老师在讲到如何做一名成功的班主任的时候,讲到了三心即树立自信心,永葆进取心,增强责任心,对我触动很大。使我认识到做为班主任,爱是教育的前提,由爱升华为责任,对孩子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通过学习,使我明白教育是心的事业,教育更是爱的事业。生活中我们要摆正心态,树立三个正确——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提倡三个快乐——顺境时助人为乐,逆境时自寻其乐,平静时知足常乐。人生漫漫,岁月悠悠,尽管我们不断被生活溶解,被阳光加热,被寒月冷却,但我们依然执着地用粉笔谱写着我们平凡的人生,用爱心托护着我们心中神圣的太阳。十年的教学历程,给我一个最深的体会:对于几岁的孩子,更需要爱心的呵护,“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要爱自己的职业,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我深深地知道,一名好班主任、一名好教师,既是知识的塑像,更是爱的化身,只有接近学生,用爱去感召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因此,教师只有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以学生的要求作为爱的起点,才能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出爱的感情,并使之升华。

二.*一小的*副校长则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学校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是他们学校的特色,更是我们学习的方向。*副校长详细介绍了什么是班级文化建设,即班级内部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作风和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

我一边听一边思考,我发现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班主任老师作为社会中的人,难免出现烦躁、敏感、恐惧、悲观、心理障碍等多种疾病,这些也将会间接影响到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班主任老师要学会不时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做一个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人。

钱老师,是用心、用情,用满腔热血在当班主任。*副校长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他的管理班级的先进理念: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幸福。及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第6篇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校本管理;校长素质能力;校长培养计划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质性地实行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简称SBM),这是美国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上的一项重大变革。校本管理是美国教育分权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学校在自身管理上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民主化和均权化,促使学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切实地负起责任,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实行校本管理的背景下,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地位和职能作用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小学管理的实践对校长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美国许多州修改了校长许可标准和证书制度,随之,作为校长培养培训单位的研究生院和学区相应地制定或修改了校长培养培训计划,从而使美国掀起了一场新的校长培养培训改革。

一、实行校本管理对校长的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一)校本管理的基本内涵与目标指向

在美国,校本管理首先是由弗莱希曼委员会 (Fleischmann Commission)于1973年在纽约州教育改革报告中提出来的,但当时这一主张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直到1986年全美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ication,简称NGA)重提弗莱希曼委员会报告的主张,校本管理才作为一项政策和制度在学校管理改革中落实到实践层面,并一直持续到今天。截止到1993年,肯塔基州和德克萨斯州已经明令在全州实行校本管理,此外,至少还有44个州在部分地区实行某种形式的校本管理,美国实行校本管理的中小学的比例约在25%-33%之间。因此可以说,校本管理已经成为美国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学校管理体制。

美国的校本管理主要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学区教育委员会(Board of Education)把人事、预算、课程等重大事项的部分或大部分权限下放到学校,这样既扩大了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决策自主权,同时又增加了学校的相关责任,这即是放权与问责的统一;二是学校的决策实行权力分享,亦即学校设置由社区居民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只在高中设置)等组成的学校委员会(School Council)或类似组织,这些代表在学校委员会内分享决策权力,其权力行使方式和程度由学校委员会的构成原理和地位所决定。在这里,“权力下放”、“自主决策”和“家长、社区参与管理”是三个关键词。另外,实行校本管理就是要使学校实现由外控式管理转变为民主式自我管理。并且,校本管理的成果应当反映出学生学习成果的改进。诚然,作为教育分权化改革之一环的校本管理,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正如美国会计总署(Ceneral Accounting Office)和大卫(J.L.David)所认为的那样,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学校层次的参与自主决策过程,达到最终提升学生学习表现的目的。

(二)校本管理背景下校长角色地位和职能作用的转变

实行校本管理首先意味着中小学管理的重心发生了下移,学校在自我管理上扩大了自主权。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校本管理改革实践以后,中小学管理的主要责任人由学区教育委员会及具体执行者教育局长(superintendent)转变成了校长或学校委员会。这样,实行校本管理使校长的角色与以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地说,在实行校本管理以前,校长是以分担学区教育局长权限的形式,负责执行学区教育委员会的政策,管理本学校的设施设备和人事等的“行政官员”(administrative officers)。而现在校长则演变成了具有独立自主权的学校经营责任人。

正是由于实行校本管理,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职能作用发生了转变,才使得其角色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过去,校长是受学区的委派,对学校行使管理职能的官员。其学校管理主要是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教育委员会)的政策和制度,管理方式是受学区教育委员会控制的,所管理的事务是受学区教育委员会限定的。而现在,校长则成了负责学校全面管理,对学校行使经营职能的责任人。亦即,校长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教育委员会)的宏观指导下,自主地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全方面地负责学校的各项经营。这样,校长由过去的从属地位相对地变成了现在前主体地位,校长的职责由过去被动地管理学校转变为现在自主地经营学校。

日本学者小岛弘道在谈到由校本管理的实施带来学校自主权的扩大,从而使校长的职能作用相应地发生变化时指出,学校自主权的扩大对校长形成了这样的期待:与过去所发挥的管理职能相比,现在更期望发挥经营职能;与过去只注重解决眼前的问题相比,现在更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与过去只思考战术性的局部问题相比,现在更需要作出战略性的全局思考;与过去只注重学校的教育经营相比,现在更需要谋划包括教育经营在内的学校整体的综合性经营。这一论断也适合于说明美国实行校本管理背景下中小学校长的职能作用的转变。

(三)实行校本管理要求校长应当具备的素质能力

实行校本管理并不仅仅意味着学校管理自主权的扩大以及学校内部权力实行分享,同时还意味着学校要承担更大的绩效责任。这也要求作为学校经营管理责任人的校长要在学校经营管理上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为此,校长要在相应素质能力上做好准备。

1996年11月,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证书联合会 (Interstate 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Consortium,简称ISLLC)颁布的《学校领导者标准》(Standards of School Leaders)明确提出了学校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能力。这个标准包括6项大指标和200项小指标,其中6项大指标为:1)促进制订、表达、实施并服务于学校共同体共享的、共同支持的学习的愿景;2)倡导、培育和保持一种有助于学习及教职员工专业成长的学校文化和教学计划;3)保证组织的管理、运作和资源服务于安全、有效的学习环境;4)与家庭和社区成员进行合作,回应各种社区的利益与需求,并调动社区的种种资源;5)将正直、公平和符合伦理的态度融于行动之中;6)能够理解、回应并影响更为宽广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背景。《学校领导者标准》不仅是在倡导推行校本管理的背景下制定的,而且其内容也力求适应实行校本管理对校长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应该说《学校领导者标准》草案的制定者强烈地意识到了“从事促进性、共同性行动这种(学校)领导者的责任”,这种对学校领导者的把握是与近年美国实行校本管理、推进教师专业化、扩大家长的学校参与等教育改革方向相吻合的。

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些州也在校本管理背景下,为适应培养、遴选和任用校长的需要,而制定或修改了自己的校长素质能力标准。例如,弗罗里达州早在1984年就颁布实施了由“弗罗里达州教育管理委员会”(Florida Council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简称FCEM)制定的校长素质能力标准,即《弗罗里达州校长的素质能力:基础的与高级的》(Florida Principal Competeneiec:Basic and High Performing)。可是,随着弗罗里达州于1992年发表《2000年蓝图:学校改善与绩效系统》(Blueprint 2000;A System of School 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并相应修改了相关法律,而在全州实行新的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系统,即引入校本管理体制,于是该州于1994年修改了上述校长素质能力标准。仅以其中能力标准中的“决断能力”为例,1984年的规定为:“作决定时要表现出刚强和自信。无论所作出的决定质量如何,要能够为作出决定、提出判断、发起行动、约束自己和他人做好准备。”而1994年的规定则为:“要对能发起行动进行适度干预,要灵活利用自己和别人所作出的约定,要具有用适宜方式作出决策和与有关人员共同作出决策的准备和自信。”从后者的规定中我们可以体味出对校长“决断能力”的要求包含了学校领导要“适度干预”、权力分享、共同决策这一校本管理所秉持的方针原则。再如,加利福尼亚州在《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许可委员会标准》(CCTC)中对校长的能力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它们具体包括:1)“教育领导”能力(第21条);2)“组织管理”能力(第22条);3)“教学计划”能力(第23条);4)“学校管理”能力(第24条);5)“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第25条);6)“财源与工作服务管理”能力(第26条);7)“法规适用”方面的能力(第27条);8)“政策与政治影响”方面的能力(第28条);9)“学校与社区合作”方面的能力(第29条);10)“技术利用”能力(第30条)。此外,加利福尼亚州对校长候选人还作出了两项规定,一是“现场经验的内容”,二是“(校长)候选人的能力的决定”。各州的校长资格标准对于本州及其学区的校长培养培训计划的制定和施行都具有直接指导作用。

二、研究生院和学区的校长培养与培训

众所周知,实行校本管理是教育行政分权化改革层面的问题,而校长培养培训是教师教育方面的问题,这两者几乎没有天然的联系。但是,由于实行校本管理使校长的角色地位和职能作用发生了重大转变,这要求校长要做出新的素质能力上的准备。同时,在美国,想取得校长资格必须有在研究生院学习的经历,想成为称职的校长需要参加学区组织的培训计划,所以校长适应实行校本管理这一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而相应地参加有关培养培训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校本管理改革的推进,美国就在改善校长许可标准和研究生院及学区的校长培养培训方面展开了种种议论,有关机构和组织也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一些研究生院和学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长培养培训改革。

(一)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

1.对研究生院校长培养的要求

在实行校本管理的背景下向大学的研究生院提出改革校长培养的要求,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校长许可证制度要求取得校长资格要有研究生学历。研究生院参与校长的培养是与美国独特的校长许可证制度分不开的。在美国,虽然各州规定的校长资格标准是不完全相同的,但也存在以下共同之处:1)持有教师许可证;2)有一定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一般为3-5年);3)取得硕士以上的学位;4)在研究生院修满规定的学分。其中后两项要求是和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想成为校长的教师,在从事一定年限的教育教学工作后,根据所在州的法律对校长资格标准的规定,在研究生院学习“教育行政”和“学校经营”等方面的课程,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即可以取得校长的基础资格。

其次,现在美国中小学校长的学历水平已经达到了研究生层次,因此也要求校长候选人去研究生院学习。根据1993-1994学年的数据,该年度全美公立小学和中学的校长共计79618人,其学历分布情况如下:有学士学位者仅占1.4%,有硕士学位者占63.4%,有教育专家(education specialist)证书者占25.8%,有博士学位者占9.3%。在美国,如果没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没有在研究生院学习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类课程,是很难争取到校长职位的。

第三,校长培训尚存在很大的不足。与准校长的培养相比,美国在职校长的培训明显存在不足。也就是说,学校领导发展在职前和职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对此,全美教育管理卓越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简称NCEEA)也承认,“缺乏系统的学校管理者专业发展”是美国教育管理的缺陷之一。因此,它建议加强学校领导者的职后专业发展。

第四,在研究生院培养校长是注重校长的专业性、进一步提升其专业化水平的需要。美国在研究生院开设教育管理课程,首先是从培养校长的专业性和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出发的。实行校本管理,更要求校长要具备“作为学校组织的经营者的独特‘专业性’”,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否则将很难适应被授权情况下学校管理的需要。

2.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

美国各州之间在校长培养上所采取的政策、制度和做法差别很大,因此在较短篇幅内全面阐述美国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仅以个案形式对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作以考察。

弗罗里达州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校长的素质能力标准、校长许可证制度及校长培养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革,到80年代末基本形成了大学、学区教育委员会和中小学广泛参与,涵盖校长培养培训、资格认证、遴选和任用的校长质量保障体系,这为90年代以后在全州范围内实行校本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校本管理体制的全面推行,弗罗里达州按照1994年修订的校长素质能力标准的规定,要求相关大学研究生院对校长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即“教育领导与管理”硕士学位课程)就是在此背景下实行的。

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是按照州的校长培养方针制定并实施的。该州在1985年制定的《新任校长培养方针》(Guidelines for Preparing New Principals)的基础上,于1994年10月修订的《弗罗里达州各学区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体系方针》(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 Development System Guidelines in Florida’s School Districts),明确提出了培养“促进型领导”(facilitative leader)的方针。“教育领导与管理”(educational leadership/administration)课程是为准校长取得校长许可证而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想到中小学、学区教育委员会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初期阶段的管理职位就职的教育工作者”,同时“进行强化学术训练,对作为(学校)领导志愿者的各位(校长)候选人进行职能开发”。

“教育领导与管理”课程由四部分构成:A.核心科目(Core Courses);B.调查研究性科目(Research Component);C.经验性科目(Experiential Component); D.硕士综合考试/硕士文件夹(Master’s Comprehensive Exam/Master’s Portfolio)(见表1)。其中,A类课程是按照弗罗里达州教育部(Florid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规定的取得校长许可证需具备的8项标准而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准校长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这8门课程并修得相应的学分是取得一级校长许可证的必要条件。B类课程是为使准校长基于学校现实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科学决策而开设的。在C类课程中,开设“领导能力开发入门”一科的目的在于,使准校长在充分理解教育领导知识、教育领导的作用、学校经营的效果的基础上,发现自己的潜能。修习“领导理论的应用”科目的前提条件是修完A类课程中的“公立学校管理中的各种法律问题”、“教育中的人事管理”和“学校财政”,开设该科目的目的在于培养准校长的综合应用能力。D类课程是美国硕士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表1

弗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硕士课程的构成

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的“教育领导与管理”课程的学习者几乎都是在职教师,修业年限基本为2学年。学员在学完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修满36学分(semester time)并通过“综合考试”,以及通过州的校长资格考试后,可取得一级校长许可证,即取得担任实习校长或副校长的资格。

(二)学区中的校长培训

1.学区培训校长的必要性

在美国,修完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课程,取得相应的硕士以上学位以后,只能获得担任校长职务的基础资格。教师要想担任正式校长,还必须参加由学区组织的校长培训。例如,弗罗里达州规定,准校长在取得一级校长许可证后只能担任实习校长或副校长,要成为正式校长(其前提是取得二级校长许可证)必须有10个月(1学年)以上的实际学校管理经验,同时参加学区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校长培训计划(即校长职务实习)。因此可以说,与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一样,学区组织的校长培训也是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的一个主要形式。这种培训对于校长掌握在学校经营管理实践中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具有实际意义。在实行校本管理的背景下,这种培训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2.学区教育委员会在校长培训中的领导作用

在美国,各学区不仅是校长培训的一个基本舞台,学区教育委员会还在校长培训中起着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例如,弗罗里达州就十分重视学区在校长培训中所起的作用,“弗罗里达州教育管理委员会”(FCEM)积极鼓励各学区教育委员会制定和实施校长培训计划。该审议会于1985年提出的《新任校长培养方针》明确指出了建立校长培养体系的方向,主张通过老校长、大学和学区教育委员会对新校长进行持续性的共同的支援。关于学区如何培训校长,弗罗里达州教育部于1999年修订的《弗罗里达州各学区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体系方针1999-2000(第三版)》(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System Guidelines in Florida’s School Districts 1999-2000 Third Edition)明确指出:“学区要奖励担负领导作用的所有人的持续性的职能成长和开发,实施面向取得校长许可证的认证计划”,“通过根据每个人的职务经历的连续性过程,提供学习领导能力的机会,扩大校长培养的概念。”这就是说,各学区不仅要重视以取得校长许可证为目的的校长培养,还要注重提供日常性的掌握学校领导能力的培训机会。

3.弗罗里达州布罗瓦德郡(Broward County)学区的校长培训计划

弗罗里达州布罗瓦德郡学区为了有效地规范本学区的校长培养和培训,首先根据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证书联合会(ISLLC)1996年制定的《学校领导者标准》和本州1994年修订的《弗罗里达州校长的素质能力》的规定,制定了本学区的学校领导者标准,即《布罗瓦德郡学区(学校)领导者标准》(Standards for Broward Leaders),并且根据这个标准,制定了本学区的校长领导能力开发计划,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计划2000-2003》(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Plan 2000-2003)。这项计划包括以下三个项目:1)“作为领导者的教师”(Teachers as Leaders,简称TAL)。这个项目是以在学校内的各种委员会、学科组、年级组等担任领导工作的教师为对象,为使其掌握领导能力和管理技能而开设的;2)“领导经验与管理能力的开发”(Leadership Experiences and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简称LEAD)。这个项目是以有志于成为学校领导者的教师(或者为取得一级许可证正在研究生院学习,或者已经取得一级许可证的教师)为对象,为使其掌握领导经验和管理能力而开设的,研修时间为3年;3)“临时任用的副校长”(Interim Assistant Principals)。这个项目是以想取得二级许可证的副校长为对象而实行的为期3年的校长职务实习。这三个项目中,第二和第三个项目正是以校长培训为目的的。

三、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的特点

近20年来的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改革是其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适应和促进其基础教育改革的行动。这一时期的校长培养培训改革可以从多方面来总结归纳其特点,但从与校本管理相联系的观点出发,这里仅对以下两点进行说明和分析。

第一,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的直接目的是促进校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其间接目的是从整体上全面地提高中小学生的教育质量,这与实行校本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从美国校长培养培训的政策、制度规定和现实行动看,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的直接目的有两个,一是使准校长取得校长资格,获得就职权;二是促进校长在学校经营管理上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其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是围绕促进校长的专业化进行的。然而应当认识到,近20年来,美国校长培养培训以专业化促进为指向的前提背景是,美国整体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向是追求“卓越”,提高学校效能,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教育“卓越运动”中,受美国新的社会政治思潮(分权化、民主化)的影响,实行校本管理成为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新亮点。实行校本管理的根本目标追求仍然是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实行校本管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假设。—因此可以说,实行校本管理是美国教育“卓越运动”的一环。在校本管理体制下,被赋权的校长适应新的学校改革需要而接受和参与培养培训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证书联合会制定的《学校领导者标准》把校长定位为“促进所有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把校长的作用规定为始终促进“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的成功”,以此为指导开展的校长培养培训,其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所以,校本管理和校长培养培训虽然不属于同一层面上的问题,但细究起来,两者具有同一目标指向性,前者为后者的改革提供了前提要求,后者为前者的有效推行提供了基本支持。

第二,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的基本原则或价值取向是谋求理论联系实际,既注重校长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又注重促进校长在学校经营管理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后者,即注重校长在实际工作中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是近年美国校长培养培训的重点,这与美国实行校本管理具有内在一致性。

过去,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教育管理课程具有注重学术性的传统,结果致使其学校领导者培养出现了理论性过强、不能适应他们实际工作需要的状况,一些校长抱怨“在研究生院学习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不起作用”,所以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当上校长以后,向前辈校长学习”。但是,这种经验式的学校领导者成长方式已经不适应美国目前学校改革的需要了,美国的学校改革实践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校长。因此,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阿什比(D.Ashby)教授指出,在研究生院的各科目教学中,向学员们提出与特定理论相关的中小学内需要解决的课题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说阿什比教授阐明了校长的培养培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理念。

事实上,近20年来的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突出体现了实践取向的特点,在谋求理论联系实际上迈出了一大步。早在1989年全美教育管理政策委员会(National Policy Boar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简称NPBEA)发表的《学校管理者培养的改善——面向改革的课题》(Improving the Prepar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An Agenda for Reform)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这样的方针:在校长的培养培训上,研究生院和学区要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二者的校长培养和培训要以临床研究和现场实习为指向。以此为指导,美国一些州表现出了研究生院和学区联合建立校长培养体系的趋向: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重点是让校长掌握在学校经营管理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注重校长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学区的校长培养计划核心是使校长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学校经营管理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在这一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应用。例如,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的“教育领导与管理”课程开设8个“核心科目”,其目的在于让准校长掌握关于教育管理的理论背景和相关知识,而它又开设“调查研究性科目”和“经验性科目”,这意在使准校长掌握实际学校经营管理能力。该州的学区校长培养计划更是具有强烈的实践取向和能力取向的特征,如布罗瓦德郡学区校长培训计划中的“领导经验与管理能力的开发”项目和“临时任用的副校长”项目就是实践本位和能力本位的。再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自2000年6月开始实行的“校长领导能力讲习”计划,也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近年的校长培养培训之所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强调实践取向和能力取向,一方面是因为此前的校长培养培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用弗罗里达州主管校长培养计划认定的哈瓦德(G.N.Howard)的话说就是,“美国研究生院(校长培养)计划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没有被处理好”;另一方面,实行校本管理要求校长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学校现实问题,要用长远眼光谋划学校的经营和管理。因此可以说,实行校本管理对于美国校长培养培训起到了规约作用。研究生院和学区分工合作的校长培养培训形式,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以人(准校长)为本、以问题为本、以实践为本的校长培养培训内容,无不体现了校本管理的主旨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俊生,林新发。学校本位管理及其实施成效评析[J].“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6(1):379-412.

第7篇

观察是心灵的门户,儿童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认识事物常常先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他们能从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从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社会中,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是学生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

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存在于整个生活里。”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第一、从兴趣抓起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观察,关键条件是培养起学生对观察的兴趣。学生的观察兴趣是推动学生观察活动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观察效果。

兴趣的培养,可以借助于学生身边的生活,选择新奇的,有趣的观察对象,引导学生自觉观察,既增长知识,又提高能力。教学中我们可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春暖花开时,带领学生在校外上作文实地观察课,让学生在美好的大自然中,摄取自己所爱的人、事、景、物等作为习作素材;星期日,让学生每人动手做一项有趣的小实验,然后把观察到的实验情况记下来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们的观察作业。因为细心体会观察,自然颇有收获,这种积极的意识,便转化为一种推动力,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二、积小流成大海,从“小”做起

一说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潭中鱼儿怎么游泳、林中鸟儿怎么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都是观察的内容。总之,要从“小”作起,这样,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全面细致观察生活实际

所谓全面,就是对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发展全过程、事物构成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头至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如对于人,可以从外貌、行动、语言等方面去观察。比如到火车站观察一次送别的场面,既要看到整个车站人群的活动,又要注意各种身份,各种年龄的人进站上车的情景,不同关系的人送别的情景,还要重视火车开动时最动人的送别情景,有人低头不语,有人眼眶红润,有人喜笑颜开,有人愁眉苦脸,如果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准确地判断得出这是父女送别,那是情人送别,这是一般的朋友送别,那是上下级的送别,那么,你们的观察算是比较全面细致的了。

观察要全面、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例如《三峡之秋》一文,作者对三峡一天之中不同时间段的景色特点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抓住了三峡秋季的特征,使人们对三峡的“早上”“中午”“下午”“夜晚”的景色特点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从而也教育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把事物的特点写细致、写全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要用自己的眼睛,真实地记录下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灵感,积累写作的素材。

第四、善于观察发挥想象

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加的知觉进程,它总是与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想象是对观察到的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处理、升华,可以加深观察的印象,牢记不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观察离不开思考。当你看到一处景致迷人,选什么样的词语,用什么样的比喻将它描述出来呢?这就需要思考。当你见到一件事而感动得泪盈满眶时,把这件事及这段情描述下来,这就需要思考。诗人李白看到庐山瀑布,就想到了“银河”,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如果只看不思,作家们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本质,产生独特的感受,自然也写不出传诵千秋的佳作了。同学们看自然景物要想,如看夏日天空的云朵,你就要想一想它像什么,或狮或虎或牛;看到了雾,又想象到雾像一团团白色的烟,从薄雾中的远处看,像隔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看人物的行为举止,言情神态时也要想,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第五、注重观察方法的系统训练

我们不但要勤于观察,而且要善于观察。有许多课文是学习观察的范本,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顺序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可以使观察程序清楚,作文条理清楚。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逻辑思维能力又不占主导地位,观察时容易出现顺序混淆的毛病,这样写出的文章也是杂乱无章。在观察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采用不同的观察顺序。按事物的发展观察,主要观察事物的活动情况,顺着时间的先后顺序,观察事物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按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观察,可按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等不同的角度,按一定的空间序进行,按事物的特点观察,可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

(2)分类法。根据不同类型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这样既可培养学生抓住不同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能力,又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如对于植物,主要观察它的根、茎、叶、花、果;对于动物,主要观察它的生活习性,样子;对于人,则主要观察外貌、行动、语言等。

(3)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时,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异同的能力。教师可让学生留心小孩,中年人的异同,就会发现小孩天真活泼,中年人稳重成熟。

第8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06―02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要“加强教师培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组织校长研修培训。”教育部为更好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1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已成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之所以流于形式,不仅是因为培训观念滞后、课程内容陈旧和培训方式单一,而且是因为培训机构管理不到位。如何建立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本研究的初衷。笔者在此试图建立适合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需要的有效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案例,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机制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实现的方式、方法。在本研究中,机制是指通过一套理性、科学和合理的制度来反映主体与客体或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功能。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是指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在对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制度和方式、方法。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性,即培训管理机制是经过培训实践检验的、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式、方法。第二,制度性,即培训管理机制是含有制度的因素。单纯的培训管理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而不是机制。第三,操作性,即培训管理机制是经过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具有可操作的特征。第四,多元性,即培训管理机制一般需要多种方式、方法的相互作用,因而表现出多元的特征。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理性思考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是一个系统,对这一系统的诸管理要素,即人力管理、课程管理、服务管理和质量管理宜进行整体研究,以探索各管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并从多角度、多方面形成立体的培训管理机制开放系统。在培训管理机制系统中,人力管理机制是核心机制,课程管理机制、服务管理机制和质量管理机制是基础,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关系。

1 人力管理机制。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培训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应该建立有效的人力管理机制,包括团队管理机制、学员管理机制等。(1)团队管理机制。培训团队是培训的第一要素,是重要的培训人力资源,它包括培训专家、教师和管理人员等。只有拥有优秀的培训团队,才能保证高水平的培训质量,才能保证培训产生良好的培训效果。因此,在组建和使用培训团队时,要形成良好的团队管理机制,如任课教师准入制度、专家(学员)资源库、教师评价机制等。(2)学员管理机制。这是针对学员而建立的有关管理机制,如考勤机制、请假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成果机制等。

2 课程管理机制。课程管理机制是在课程设计、运行和开发等方面建立的有关管理机制,如课程的设计机制、运行机制和开发机制等。(1)集中管理机制。在集中培训阶段,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要建立有关的管理机制,如对话机制、反思机制、效率机制、效果机制、时间机制、制约机制等。(2)分散管理机制。培训过程往往涉及学员的分散实践活动,如影子研修、考察学习、跟岗实践等,对此要注意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比如,指导教师的示范机制和指导机制等;学员的任务机制、说教机制、体验机制和跟岗机制等。

3 服务管理机制。在做好教学管理的同时,也要做好非教学管理,即培训服务管理,并形成良好的培训服务管理机制,如后勤管理机制、经费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机制等等。(1)后勤管理机制。这是培训机构在后勤服务(吃、住、行)方面建立的有关管理机制,如学员住宿管理办法、学员交通管理规定、学员安全管理办法等。(2)经费管理机制。为了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培训机构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培训经费,并形成对培训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有关机制。比如,学员生活费用管理办法、培训经费使用办法等。

4 质量管理机制。质量管理机制是指培训机构对培训质量进行监控而形成的管理机制,如评价管理机制和跟踪管理机制等。(1)评价管理机制。为了确保培训质量,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建立教师评价、学员评价、课程评价等机制。(2)跟踪管理机制。为了进一步监控培训质量,需要在培训后对培训学员进行质量跟踪,同样要建立有关的机制,如跟踪机制、交流机制等。

四、实证检验与相关启示

1 实践。根据培训的整体特性和个体差异性,在重庆市选择三类培训基地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进行了实证性研究,探索了各种培训管理机制的应用,包括选择性、适切性、有效性和操作性等四项研究指标。在同一培训机构中,探索不同管理机制在同一学科培训中的应用;探索同一管理机制在不同学科培训中的应用;探索不同管理机制在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课程模块、培训环节的应用。此外,还对培训管理机制进行了比较,探索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在培训管理机制的选择性、适切性、有效性和操作性等方面表现出的共性、个性和差异。

第9篇

关键词:物理管理 职业培训 多层次 和谐发展

随着物流行业在我国的蓬勃兴起、政府对物流企业的大力支持、社会对物流管理的关注,物流人才的需求巨大,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高校数逐年增加,截止到2009年达到了279所。尽管近年来我国物流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高校物流教育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高校物流教育缺乏专长及特色,物流实践环节匮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物流专业的发展方向,物流专业定位和学科设置混乱,教学方法的改革留于形式,物流人才教育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目标体系,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多层次、全方位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高等院校物流类专业理论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训和谐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物流人才成为物流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物流教育尚未形成初级、中级、高级阶段并存的多层次教育体系

由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面组织的学位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多渠道、梯度明显的物流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尚未建立起来,物流教学中没有形成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水准的教学过程,高职高专、研究性本科和应用性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多重叠部分,跨度也不大,教学方式也没形成差异。行业协会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缺少人才培养的合作,没有树立起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

(二)物流教育能力参差不齐

物流管理专业是具有实践性较强的新兴专业,培养物流理论素养高、管理岗位职业素质和技能高的人才是物流人才培养机构应承担的责任。我国高校管理专业由于开设的时间不同,物流教学方面投入不同,教师队伍构成不同,导致教育能力参差不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内容上也存在脱节。

(三)物流教育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较重视课堂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学生对实务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不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更谈不上创新。高校都缺乏市场需求具备何种素质的物流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这使得高校无法培养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无法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专业教材建设落后,内容更新慢

物流专业的建设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因此相关的教材建设远远落后于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而且出版的与物流相关的教材内容和质量也难以保证,更新速度也非常慢。难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教材的缺乏不利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而且也妨碍了教师视野的开阔及知识的更新,不能紧跟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缺乏战略人才培养方面相关课程设置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职业资格相关考试内容,培养不同领域最高经营者物流人才教育目的设计的课程。

物流专业教材的内容更新慢,没有及时反映出随着物流环境变化而采用的不断涌现的新技术的教学过程,没有明确区分,不同领域物流应用知识、技术、运营、管理、规划、战略等专业性内容。课程设计注重共同课程和盖伦为主,教学中通用的内容较多,缺乏时代性、新颖性,不适合产业不同、业务不同需求不同的专门人才的现实不符。

(五)物流教育手段传统、单一

传统教学中,基本上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引导和启发。教师单项灌输。基本上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时空,学生缺乏参与,造成学生只会简单的模仿,缺乏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物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传统的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宜。

二、建构我国高校物流理论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和谐发展的对策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经验可以少走弯路。通过学习借鉴和总结,将其结合到我国物流教育实际中,进一步的促进和提高我国高校物流教学水平,通过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元化和谐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物流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一)建构适合我国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的层次性特征日趋明显,其他行业和跨国公司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迫切需要通晓本行业专业知识,又熟悉物流管理和运作的专业物流人才。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方面的人才通过目前的高校教育很难以满足需求,只有构建将高效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资格认证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梯度明显的物流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才能提供合格人才。结合我国物流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与高校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二)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层次性的培养目标。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如各类物流管理高职高专及中专层次的物流教育重点应放在物流操作技能人才的培训方面。高校的物流管理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 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高校的优质的物流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高校物流教育与职业资格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要提高整个物流人员的素质,除了不断输入新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以外,还必须重视物流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智能型职业资格,不仅需要娴熟的动作技能,而且需要较为综合、复杂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这类资格的获得不仅需要长期的练习,而且还需要学习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智能型职业资格则比较复杂,既要看实际任务完成情况,又要看获得能力的过程如何、深层次的专业素养如何。当然重视通识课程的教育传统也不可忽视。在如何处理高校物流教育与职业资格关系问题上,我们应充分理解与认识两者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必须根据职业资格的属性特征,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资格与高校物流教育间的关系,任何不加区分地融合或排斥的做法都不利于职业资格制度的健康发展。应用范围是普通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单位资源整合与和谐发展。

(四)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应细分现有的物流师考试制度,比如可以分为企业物流师、物流技术师、国际物流师等,这有利于满足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物流职业层次多样性和物流岗位复合型的人才等物流人才培养多样化需求特征。我国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虽已起步,但较混乱。现有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笔试合格以后就可以拿到资格证,现行制度是通过考试培养了大量的物流管理者,但实质上他们在物流现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笔试通过后,还应该要求笔试通过者参与一定时间的物流实践学习才能为其颁发资格证,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同时,应适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对该体系的培训内容中与中国国情不符合的方面做适当的修改,推出了中国物流行业及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培训,同时承担资格认证或职称的评判与审定。

(五)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

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性质以及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确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物流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应涉及以下内容: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教育领域;物流信息领域;物流运营管理及运营领域。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研究内容及时要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重视实习这一环节。特别是中专与高职的学历教育,更要重视动手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