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生表扬信

时间:2023-03-07 15:01:02

导语:在小学生表扬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生表扬信

第1篇

一 、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必须以声传情、以情育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提高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

1、音乐教师首先应具备深厚的音乐知识素质。音乐知识实际就是音乐理论的掌握,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音乐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个精通语文、数学教学的教师不一定精通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乐理知识,教学中把自己掌握的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否则,长此下去,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2、音乐教师还要具备过硬的音乐技能素质。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声乐、演奏和指挥。声乐就是要求音乐教师要懂得怎样唱歌,不要求教师有多甜美的嗓音,最起码要能利用方法来唱歌,而且句句在调,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唱歌像说话,张嘴就跑调。演奏技能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本领,音乐课上能利用乐器如钢琴、手风琴等为学生伴奏,虽比不上演奏家但能让学生调动起学习兴趣。

3、音乐教师要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这种能力对音乐教师来说比其他课程更加重要。相对来讲,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数学等课程的兴趣要大。因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往往不好控制。出现这种状况,教师不能简单地迁怒于学生,而是要因势利导,变“废”为“宝”,充分体现音乐教师应有的教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强烈的学习兴趣,是巨大的动力,兴趣使学生去思考研究他所喜爱的学科。在教学中,运用直接兴趣,把枯燥的乐理知识用有趣的方法形象地传给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了解学生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激发大家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1、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如在《数鸭子》一课中,我根据情境教学的原理,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充满色彩的自然画面:大屏幕上是一个美丽的池塘,池塘边上有各种各样同学们熟知和未知的花朵,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许多小草和小树,当学生走进教室,漂亮曼妙的自然景象首先出现在大家面前,引起同学们的无限遐想和极大兴趣。借助这种被点燃的兴趣,让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数鸭子》这首歌歌谣,配上我美妙的钢琴伴奏,同学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加高涨,学习效果极佳。

2、注重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愉悦学生的身心。教师教学方法的应用直接决定着兴趣的高低。所以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最大的能动空间,并抓住学生渴望学习的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的心理状态下,体验情感、参与学习,激发互动,这样能收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3、灵活运用教材,让教学内容充满童趣。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活泼灵动,对新鲜的事情有着浓厚的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是多媒体,可以是情景剧,也可以是打击乐伴奏等等。

4、教学方式以游戏为主,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在教学《大树妈妈》时,我先给学生欣赏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因为熟悉这首歌,学生兴趣盎然,还摇头晃脑地跟唱,然后我根据歌词表达的意思,把学生分成几组,以游戏的方式展示歌曲内容。又如在教学《郊游》这首歌时,我首先问学生:喜欢旅游吗?你喜欢去哪儿旅游?喜不喜欢到大自然中去玩?然后让学生准备到野外旅游的道具,我用钢琴弹奏着《郊游》,学生模拟野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音乐素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1、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实现的保障音乐欣赏是学生音乐审美的过程,学生只有学会了怎样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才能分辨出这首音乐作品里所蕴含的情感和审美因素,才能得到美的享受。要实现音乐对学生的教化作用,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中包含的情感和审美效果,只能经过音乐欣赏来实现。因此,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爱好、扩大学生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我认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导,采用动静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的音乐认知途径和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第一,要引导学生“乐”听“会”听;第二,发挥视觉效应,视听结合欣赏;最后,我们可以采取结合表演欣赏音乐的方式来锻炼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2、对小学生音乐审美的锻炼

音乐审美的锻炼是新课标的本质要求在所有的音乐教育中,首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才能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然而,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而非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最终目的,它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具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学习的基础阶段更加如此。对他们而言提高音乐的学习爱好及音乐素养是首要任务。因此,音乐课的教学应是以审美教育为主、德育为辅的教学。《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来锻炼学生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中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他们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音乐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通过音乐的熏陶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品行修养各方面不断得到教化和提升,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态度。

3、对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

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新课标的基石音乐离不开节奏,节奏是音乐基本要素之一,是音乐所有表现力的基石、灵魂、生命。因此,音乐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学生节奏感能力的培养,为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在培养和加强学生节奏感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从生活中探寻节奏,并通过模仿和感知,去体会其中的节奏美,并能初步区别不同节奏之间的差别,来培养和锻炼他们感知节奏的水平。在模仿中学习,学生不一定要有高超的技能或出色的音质,每个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让学生在模仿学习中感知音乐的节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4、对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2篇

一、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树立创新意识教师不仅是人类知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在《新课标》标准下,更重要的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更加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积累有用的教学经验,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首先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一是变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观为以学生发展和创新为本的教学观。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有自主发展的能力,要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广阔的空间。如在课堂上多增加一些“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发现那些数字信息”、“你认为呢”、“除了这种方法外,你还有别的想法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等这些提高学生思维效益的提问,进一步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自主、充分、全面的发展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二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扭转“唯师独尊”的不正确观点。素质教育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一种适应所有儿童的教育。教师应努力创设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掌握与人的心境、情绪有直接的关系,当学生处于压抑中学习,其内因的门是闭合的,无论你传授的知识多么重要,学生往往是无动于衷,思维是僵硬的,对于知识是半知半解的。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把温暖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随时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态,随时改变教法,用一切办法使学生处于学习状态之中。

其次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对一些基础知识,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或做,可以独立掌握的,应尽量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对一些较难的知识,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他们逐步获得知识。教师起到启发、引导、点拨、解疑、总结提高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具体情况,通过周密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思维,主动获取知识。这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有争议的隐蔽的错误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并要求学生根据客观标准,细心权衡一切意见,达到明辨是非之目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深刻性、探索性、创造性等等。另外,教师要通过继续教育尤其是在实践中的学习钻研,努力吸收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科研的最新成果,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二、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珍视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学生的创新思维处处存在,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应站在发展的高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正确对待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思维,循循善诱,鼓励创新,让创新思维火花燃烧起来。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方法是兴趣。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更是创新的前提。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是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方式,便在头脑中产生了问题,引发他们的思维,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的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是引导的有效性。主动参与,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是质疑。学起于思,由于小学生是不太成熟的正在成长的群体,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很难能有效整合各种观点。因此,在学生习作时,教师要及时全面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例如:画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1厘米和2厘米后,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可以先将学生分组,在组内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在上述基础上,延伸思考得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结果: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___?如果长方形的长增加,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___?如果长方形的宽增加,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___?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每一位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只要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为21世纪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冒国平.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有效教学[J].吉林教育,2010,(06).

第3篇

关键词:喜欢阅读;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阅读在语文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学校教育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努力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发现,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自主发展的目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的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地读,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在教学工作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的,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课内课外紧密结合,也逐步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课内外阅读,懂得阅读的方法,提高课内外阅读能力呢?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必须要让学生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要想学好一样东西,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才能更加深入的进行学习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习起来会更主动积极,有兴趣的学习会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投其所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多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进行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必定事半功倍。

二、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的培养,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的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教师应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充分利用现有书籍,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个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就是对书刊上的经典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想到,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笔记法。此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笔记本”中,为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于是,在每周的阅读作业中,我们都会评选出“阅读之星”来更好的促使学生的摘抄效果。

4.默读法。默读就是对所读得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且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地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5.读书心得体会法。利用学校图书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通过自己的阅读,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三、创设生动的情境,享受学习的乐趣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四、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情感;培养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教育和对世界的认识不能统一起来,是造成对知识漠不关心态度并导致不想学习的最顽固也是最危险的根源之一。”“教育工作中最细致最困难的课题之一是培养学生从情感上非常灵敏而亲切地去感受别人的思想和感情。”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情感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正面调节、导向和能动作用,做到以情带知,知情统一。落实在学生数学学习上,所谓“积极”的情感则是指孩子对数学科目的一种好感,对数学教材的一种兴趣,对习得数学知识的一种内在需要,对数学活动探索的一种热情,对不断获取数学学习成功的一种动力,即:在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满自信、愉悦而充实的情感体验的总和。学生在这种情感体验的引领下能为完成学习任务付出更多的努力,能为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表现出更坚定的毅力,从而继发主动而快乐地学习数学,步入一种良性循环的数学学习历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呢?结合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学习论,感悟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尝试:

一、用美好的品格感染学生,以情育情

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培养。

“我们是平等的!”――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卢梭曾庄 严地提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平等对话,心灵交汇的生命历程。因此教师要在一贯的言行中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大家是一样的”、“我们大家是平等的““我们要互相尊重”。“唤醒”学生沉睡的民主意识。

“我努力,我进步”――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如果教师强调努力是成功或失败的起因,而不是强调能力或其他因素,他们工作得往往会更出色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努力”而淡化“能力”,让学生明白做好如静息、写字姿势、发言态度、书写等每一件小事就是在努力,明白取得好成绩不是说你特别聪明而是因为你努力了;这样就让那些做得不太好的学生不至于灰心而懈怠。在这样的暗示中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学习,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中保持学习的自信。

“别人有错要原谅,自己有错要改正”――让学生学会宽容。心理学家指出,“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能够使学生感到很自在的、被人所理解并受到尊重的教师,有可能使学生渴望学习。”教师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给学生一份理解,一个台阶,习惯于用眼神、手势、悄悄话、小动作(摸头、拍肩等)提醒学生注意,这种无声与细微的教育让孩子们少去指责别人,而尽可能地悄悄反省自己,在课堂上形成一股积极健康的社交氛围。

二、用数学的魅力吸引学生,以教激情

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一个人越是能够满足认知和理解的需要,越是有更强的动机去学习更多的东西。”这即是说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更感兴趣,“通过优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更少些”,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才会得以本质上的保持和不断推进。

首先,要创造多元风格的数学课堂教学――源于不同心理类型,个体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知觉和加工学习信息,学生的学习风格呈多样化。因此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对每个教学内容都要找到多个“切入点”,“打开多扇窗子”,尝试不同的切入点来适应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上得到启示、领悟与体验,以利于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其次,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奏响数学教学“四步曲”:

1.创设教学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与学生心理的实际需求的起点相吻合,关注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和兴趣,使数学学习活动顺理成章的进行,成为数学学习的催化剂

2.提供操作探究活动――数学教学中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表象,搭建数学抽象思维的脚手架,促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改变学生对理智活动(即数学学习)的态度。”

3.设计游戏活动――设计出孩子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游戏,尽可能让“静”止的教科书“动”起来,能非常有效的激活学生疲倦的大脑细胞,产生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是数学课堂学习的兴奋剂。

4.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数学学习不仅仅只是传承数学知识,更是传承的一种人类文化。让学生在课内外了解更多的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童话等等,从个体生命的高度将数学融入人类文明,融入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初步感悟数学意义学习,使命学习,把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另一方面,适当地让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的现实价值,不但“理解”而且应用。这无疑是促成学生积极经历数学学习过程的滋补品。

布卢姆所说――“学生在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会为他们进一步探索这门学科开辟道路”;当我们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有所进步”,学生才会有继续积极学习的“期望”。

三、用切实的评价激励学生,以评促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哺育了对更成功的向往,这种向往又哺育了成功。没有体验过学业成功的学生,往往失去这方面的动机,把动机转向他们感兴趣的其他事情上去。”所以教学需要过程性的评价。这种评价一要以赏识性为主,以促进学生纵向发展为本。二要了解学生对奖励的个体化评估,适时加以疏导,让学生对评价方式感兴趣。因为“学生必然会对奖励与评价作出自己的估价,学生对教师的赞扬、对分数或者对教师写的评语都有不同的心理接受程度”,三要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评价的常态化与及时性。因为多元智能强调简单、自然、定期的评估,评估应成为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应与学习同步进行,而不是在一年的学习时间的剩余部分中“外加”的内容。

总之,只有把教师品格熏染与真实的教学评价融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用爱心点燃孩子心中求知的激情,用激情唤醒孩子学习的灵性,用灵性拥抱孩子成长的生命,才能使得孩子们乐于经历激情与灵性飞扬的数学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第5篇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下面就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语言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2.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88×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88×25=11×(8×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80+8)×25)。

3.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3.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总结。如比、分数、除法之间的互化法:5:( )=( )÷45= ,可让学生叙述:比的前项是被除数也是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是除数也是分数中的分母。简单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4.注重数学语言的“翻译”

想要理解数学语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对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会翻译数学语言,将枯燥的数学语言翻译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反比例的意义这一内容,概念很抽象: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对应的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叫反比例关系。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非常困难,因此我用图像呈现,学生看到向右下降的曲线自然懂得横向的数字变大,纵向的数字就变小,但两个数字的乘积是不变的,这样就帮助学生理解了反比例意义的关键――相关联量的乘积一定。

5.表扬、赏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有效途径

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独到的天分,这种天分能否很好的发挥出来,关键在于我们老师能否发现并且去挖掘它,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素质和责任感。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后获得了肯定或者表扬,老师在作业本上加上一句称赞性的评语等等,这些都能使学生直接获得欢乐,心理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即可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批改作业时,我对不同层次学生给予不同的评语鼓励:"你理解的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学好!""你的作业给老师带来一种美的享受,继续努力吧!"。这些评价会使学生获得犹如沐浴着雨滋润的小树渐渐茁壮成长。对于有困难的同学要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我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鼓励,让其体验成功的欢乐,也让他们能够正视自己,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6.注重课堂艺术,让学生喜欢数学语言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方法探索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必备能力。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但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表现在口算能力下降,速度较慢,估算能力较差。学生计算失误在平时的作业和试卷中占了不小的比例,很多家长也表示非常担忧,孩子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计算错误,太可惜了。计算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考试的成绩,也削减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目前计算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师对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认识不到位。

只重视学生的笔算能力,忽视学生的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实际上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很重要。教师对学生的计算只重结果不重视过程。

1.2 教师对计算教学不够重视。

教学上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忽视计算能力的培养,觉得现在出现了高科技,能用电脑、计算器计算,学生只要会算就可以了,产生观念上的偏差。

1.3 学生不重算理只重算法。

学生在学习计算时,对算理也就是为什么这样算不去理解,对计算的算法却非常重视,以为只要能算就行。对计算题普遍缺乏兴趣,认为计算题不需要思考就能解出来,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以致做计算题时马马虎虎,不够认真。

1.4 学生简算意识不强。

学生的计算方法不够合理、灵活,到了小学高段,计算的方法应灵活多样,从多种解法中选择合理的算法,达到算法最优化,而实际上学生的简算意识不强,一道计算题如果没有要求简便,能简便计算的题目也不去简便计算,不能根据具体算式的特点去主动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措施

2.1 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亲密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作风,俯下身子和学生做朋友,在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要多与学生接触、谈心,以自己真诚的爱心、内心呼唤学生的童心,以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使他们由爱老师而爱数学,进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2 合理设置计算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目标更多地关注多元目标的整合。在确定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到什么”,更要思考“怎样学才是最有效的”。学生是学习的生命体,因此在确定目标时,我们不仅应考虑“内容侧面与结果性层次的目标”,更应关注并突出学习目标的“行为侧面与体验性层次”。在具体实施过程我们常常发现,不少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时求新求全求深,重视了过程学习,却忽视了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导致了课堂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2.3 采用多种形式,提高计算能力。

2.3.1 变通书本例题。

针对书本例题枯燥、呆板、单一的特点,抓住切入点变通,使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3.2 改造书本练习题。

课本中的计算题,往往是纯粹的只计算,而且答案唯一,没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针对此类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的特点,改造其结构方式,使之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最小的时间,做最小量的题,又能掌握较多的知识,发展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无论是在选例还是选题时,不要局限于精讲多练,而要注重选题的开性,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计算创新能力。

2.3.3 改常规题为非常规题。

教师可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出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成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此外,将题目条件,结论拓广,使其演变成一个发展性的问题,只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换一个层面去研究,是不难发现的。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是缺少开放性的题目,而是缺少开放性的眼光。

2.4 适当竞赛,提高兴趣。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驶,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比谁的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人多”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的形式多样,可全班比赛,可分男女同学比赛,可分小组比赛,还可将男女同学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得成功,想办法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2.5 多种课堂教学评价。

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相对于城市家长而言可能偏低一些,对孩子的培养意识也要淡薄一点。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切记简单粗暴。例如对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我会说:“不急,再想想,我相信你能想出来的!”;对害羞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我会说:“回答错了不要紧,老师也有说错的时候!”、“要大胆求学,你才会不断的进步!”对有独特想法的学生我会说:“你很聪明!”、“你的方法真好!”由于我常常采用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帮助学生鼓劲加油,使学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去学习数学,从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种形式、多方渠道,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让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生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重点一直都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而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下面结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

轻松愉快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就需要学会赏识学生。当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地表扬孩子,就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有时虽然和自己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如果富有创造性,就值得表扬和肯定,这样会更加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和说的欲望。

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营造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氛围,感受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情感,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掌握、运用语言文字,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注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培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以读助讲,以读促讲,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杜绝单纯的内容分析。如教学《草船借箭》的第二、三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说话的语气声调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周瑜妒忌心强,设计陷害诸葛亮,又不想露出马脚,读他的话要外松内紧,一步紧逼一步;诸葛亮遇事冷静、胸有成竹,他回答周瑜的话,要读得从容不迫,不卑不亢,语气肯定,多用降调;而鲁肃对朋友诚恳,所以他的话要读出对朋友的关切。而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把周瑜、诸葛亮、鲁肃的话一一作示范朗读,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口气朗读,这样,学生就能进入角色,增强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水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应该落实到中年级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说,朗读体现的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三、听、说、读、写训练有机结合

语言文字训练最常用的方法是听、说、读、写。实际上,目前的语文课要么是学生听得多,说得少,读得不透,练习则被忽略;要么就是说得多,读得少,练习则如蜻蜓点水等。学生被动听得多的,那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质疑问难和朗读的时间就少;学生说得过多、探究过多的,则语感训练和堂上练习往往被忽略。这样的语文教学都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方法,综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地整合听、说、读、写,并注意依据教学内容把握练习的度。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读写结合,就是在讲课中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理解精美词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遣词造句、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等写作方法的训练。为此,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完成“积累运用”中的习作练习,还应有机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运用性的造句训练、片段练习,如背诵精彩句段、扩展说(写)一段话、用上几个好词写一段话、用上一些句式仿写一段话、提供材料进行创作等。

四、重视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那么如何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一)用词口头说话训练

如《坐井观天》中的“无边无际”一词,要求学生会用它造句,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是表示大得没有边际,我们可让学生说说有哪些事物是大得看不到边际的,如沙漠、草原、大海等,然后再让学生用上“无边无际”一词来形容。

(二)句型模仿训练

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很多,我们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后,应抓住其中典型的句子进行句式训练。如《秋天的图画》一课中描写秋天的句子形象生动,我们可以让学生仿照其中的句式,摹写“春天的景色”。再如教学《四季》时,在学生感悟课文之后,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要求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同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春、夏、秋、冬不同景色的图片,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在我的点拨下,学生们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

(三)抓特色课文,进行写话训练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想象力,新课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过程;是人脑中旧经验重新组合,产生新事物的过程,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想象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在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更为重要。人们想象有一对鸟儿的翅膀,能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于是便有了飞机的发明;人们想象有飞天的本领,便创造嫦娥奔月的神话,又通过艰苦的探索,制造出了火箭、卫星、航天飞机等。想象力是创造奇迹的源泉,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对无穷奥秘的探索。

1.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1.1 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1.2 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再现,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随着教学的深入,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

1.3 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往往与现实不符,或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实。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已能够比较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其想象的内容也趋于现实。

2.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2.1 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课堂生态是指课堂中能使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宽松和谐的环境。营造宽松的课堂生态,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在课堂上只有允许思想上的自由,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真知灼见的出现,而被禁锢的思想是永远也产生不了独立的见解的。因此,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2 要指导学生积累表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记忆的表象越多,它所展开的想象内容越丰富。因此要指导学生在平时多积累表象,为想象写作打好基础。积累表象的主要方法有:

2.2.1 开设固定的阅读课,指导学生多读,让学生采用卡片摘记法和剪报法收集作文资料,积累丰厚的表象。

2.2.2 表象默记法。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或体验到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回忆、记忆,然后将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这种记忆是对观察的事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抓住其主要特征而记录的。

2.2.3 绘画法和照相法。将自己看到的最有特色的情景、人物用笔将其特征勾画出来,或者拍照下来,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为以后读书和作文用。这种做法更能引起人们对当时场景的回忆,为想象作文打下基础。

2.3 语言渲染,唤起想象力。

言语的发展与想象的发展关系密切。小学生的想象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以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小学生的言语发展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他们的想象才可能从直观形象提高到词语描绘的水平,使想象变得更加广阔、深刻,更加概括且富有逻辑性。例如阅读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讲述,可以激起学生浮想联翩;系统生动的复述,或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这些都能使学生不同程度上进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按情节发展所规定的情景,以及作者的心理状态去展开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用丰富、优美、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事物,这对提高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发展其想象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为他们表现想象力作出榜样。

2.4 利用课本插图,激发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画面是对现实情境的直观显示,是帮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直接凭借。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画面生动、色彩鲜艳的插图。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比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指着插图问学生:“小朋友在哪里看见了春天啊?”通过这样的发问,引导学生关注插图和文中的表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利用好课文的插图,符合低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让学生眼观画面,形象感染,加深理解,达到阅读的效果。在这领会的过程中,学生则完成了一次想象的过程。

2.5 在指导写作中培养想象力。

写作中所追求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那就离不开想象。首先要给学生设置各种情境。如画一幅画让学生写观察作文或出一段情境段落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声音、画面。其次,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校的一草一木、小商店、地摊、公交车上都可以是学生观察的地方。再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阅读,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最后,作文内容开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联想与想象,以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2.6 利用电教多媒体,拓宽想象。

想象不是凭空的,它需要有所依托,需要不断地刺激。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顺利进入有效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充分发挥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电视等电教多媒体的优势,将声音、形象与讲授有机结合,形成立体教学氛围,可以大大丰富学生想象空间。由于小学生视野的局限,在思维上无法认知一些视觉上不曾见到过的事物,利用电教多媒体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着教师直接用语言描述无法替代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想象力,并注意让学生从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及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储备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的想象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新课标 数学概念 思维能力

数学概念是揭示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特征属性的思维方式,其本身具有严密性、抽象性、科学性和明确规定性。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展示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概念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初始阶段。抓好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提出一些看法:

一、重视概念教学,强化概念意识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指向灯,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数学概念意识才能使数学思维能力向良性方向发展。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强化学生的概念意识。

笔者在给高一新生上的第一堂数学课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数学?”有些学生马上说:“是数的学问。”笔者提示道:“那数学就只研究数字不研究几何图形了吗?”有学生补充说:“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学问。”笔者告诉他们这还不是最好的回答,让他们在下面讨论一下到底什么是数学。

二、定向引导,深入研究,抓好概念教学的初始阶段,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是有一定惰性的,它常使人们对问题的理解停留在知识的表象,满足于一知半解。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定向引导,并且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概念同化、概念迁移等),让学生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地学习某个概念,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和优化。

例如,在教函数概念之前,笔者设计了一个引入部分:让学生来研究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之间相互变化的规律。先给出几组边长的数据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进而让学生来求:当边长为x时,正方形的面积y的值。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得出函数的初中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那么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然后,强调定义中的两个“一”即“每一”和“唯一”。此时抛出一个问题:用你所学知识给函数重新下一个定义。由于映射的概念刚刚学过,学生很容易得出函数的映射概念。由于是自己探索出来的概念,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学习兴趣提高。

三、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达到让学生主动思考的目的,从而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我在讲述对数概念时,先讲述对数的起源。对数起源于想把大数的相乘问题转化为加减问题的思想。我在黑板上写出两列数,如:

……-4,-3,-2,-1,0,1,2,3,4,5,6,7,8……

…… , , , ,1,2,4,8,16,32,64,128,256……

要计算8×16,只需在下一列数中找到8与16,在上一列数中找到其对应的数3和4,3+4=7,在上面一列数中找到7,7在下一列数中所对应的数为128,则8×16的值为128。再如,求16 ,可转化为寻找16所对应的数为4,4+4=8,则16 的值为256。这种特殊的算法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对对数学习的欲望。从教学反馈的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好较快地掌握对数概念,并且在学习对数运算性质log M•N=log M+log N时都能较快理解并接受。

2.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数学概念一般比较枯燥乏味。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述,学生容易失去兴趣,进而影响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讲述概念之前若能够创设一个求知情境,则不仅教学效果非同一般,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在讲述指数函数的概念时,我给学生提出“杨白劳的债务”问题:杨白劳三月初借黄世仁2元钱,月底要还4元钱,月底无法偿还,请求延期。四月底要还8元钱,仍无法偿还,又请求延期。如此下去,年关时要还多少钱?学生答:2 =512元。我又问:x月后要还的钱数y应该多少呢?学生答:y=2 元(x∈N )。此时,我说,若把这里的“2”推广到a(a>0,且a≠1),定义域推广到R,则可得到指数函数的概念是……学生很快理解我的意思,自己总结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从他们喜悦的表情可以看出:这个概念他们已经理解并接受了。

3.精确表述,细致剖析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因此,当概念形成后,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述概念。

例如:在讲述三角函数的概念时,对六个基本三角函数的定义,以正弦函数sinα= 为例进行如下分析:它本质上是一个比值,是角α的终边上任意一点的纵坐标y与这一点到原点的距离r的比值;由于y≤r,所以这个比值不超过1;与点在终边上的位置无关;这个比值的大小随α的变化而变化,当α取某个确定的值,比值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经过对正弦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分析之后,指出角的终边上的任意点P(x,y)一经确定,就涉及x,y,r这三个量。任取两个组成比值,共有六组,对应着六个基本三角函数。这样对三角函数的内涵和外延就都揭示得十分清楚了。

4.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在运用概念时,除了用典型的例子从正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概念之外,还应针对某些概念的定义中有些关键性的字眼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容易被忽视;某些概念的条件比较多,常顾此失彼,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与它的邻近概念相似,不易区别。通过举反例,从反面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反函数的概念在新课程中简单带过,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当学完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关系时,我让学生来判断:

(1)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2)关于直线y=x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是互为反函数的一对函数图象。

学生很容易判断出(1)是正确的,判断(2)却有些困难。我让学生来观察图1。这样,学生根据函数概念及反函数的概念可判断出(2)是错误的。同时,他们也对反函数的概念又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总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应重视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让他们通过概念的学习,锻炼自己的思维,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维想数学,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