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1:05
导语:在教育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些名气较小的民办学校,为了达到招生目的,往往使用各种手段与名校搭上一点关系,提高自己地位。这些学校或把执教老师吹嘘成“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夸大学校教学设施设备;或故意隐瞒获取文凭的条件;或对学生取得文凭和就业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而实际上,有的学校根本未取得办学许可或根本不具备最基本的办学条件,校舍是租来的,老师是临时聘请的,有的甚至因为实际招生人数太少难于开课,开学不久就宣布停课。
2007年3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公办高校)与四川育达专修学院(民办学校)联合举办的成人教育办学点,上演了同样荒唐的一幕。这所办学不规范的民办学校,竟然悬挂“四川最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学校”招牌。
将近两年时间的“大学”生活,对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育达教学点学生陈峙屹来说,就像一场梦魇:招生时吹得天花乱坠的所谓“正规大学”,竟然像“打游击战”似的,一年之内三次搬迁,当初承诺的“一流办学条件”和“高素质教师队伍”纯属虚构,事情愈演愈烈,最终发展到2007年上半年开学半个月以来竟然“无教室、无教师、睡觉打地铺”。
陷阱二:招生“猫腻多”。
为了抢夺生源,一些民办学校采取高额回扣“提成招生”,将招生权给一些中介机构和个人。人往往对学校进行不符合实际的夸大宣传,诱使考生上当。西安市东郊一家民办学校在招收过程中,每招收一名学生学校给人1000元。
陷阱三:内部招生“诱惑”大。
每年高考过后,都会有一些中介机构和个人打出“内部招生”的招牌,拿着各大院校“内部招生表”,声称与某高校有关系,只要肯花钱,分数低一点也可以上正规重点大学。而这些“内部人士”往往拿到介绍费后一溜了之。内部招生对那些高考分数不高的考生诱惑力最大。
陷阱四:一味强调文凭等值,
忽视通报最新考试信息。
旧招生简章中对于北京市考试院自学考试办公室的,关于最新本科专业申请学位的要求没有做补充说明。与之相反,他们拿出国家的相关文件证明高自考文凭与全日制高校“等值”,以及高自考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证据。
陷阱五:不谈考试通过率。
众所周知,高自考是一个宽进严出的特殊考试。对于民办高校而言,通过率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数字。但是,令许多家长遗憾的是许多院校并没有提供准确的数字,这令现场咨询的家长和考生有一些不踏实。只有少数院校在招生简章上很不起眼的地方含糊地标注一个十几年的综合统计数字,三两句话一带而过。据可靠消息,某些信誉好的老牌院校成立10余年以来,只是有不到2000人拿到高自考大专以上文凭。而一些新院校由于老师指导的方向不利和学生实力不足等诸多原因,第一学期一个班通过2门以上的不足三分之一。
陷阱六:在文凭性质上含糊其辞。
一些只有考试培训或者专科教育资格的学校谎称自己能招大学本科甚至硕士。除此之外,一些民办高校还常常将自考助学、证书培训和学历教育混为一谈。一些民办高校常常标称,某专业发证院校是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其实这些名牌大学只是为这些民办高校参加高自考的考生颁发某一门单科的结业考试合格证书,并非大学毕业证。
陷阱七:对就业作不切实际的承诺。
例如“保证100%高薪就业”、“保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安排工作”。业内人士说:“为了吸引学生,什么都敢承诺,什么责任书都敢签,只要学生能来上学。几年以后,谁还管当初的承诺!”
广东梅州人小陈是广州天河一所民办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班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了,但他还没有找到工作。据他介绍,在自己所在的班级里,像他这样“毕业即失业”的同学占了大约50%。
小陈说:“3年前之所以报读这所学校,是因为学校招生办老师吹嘘这里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9%以上。”他在报名前,曾经同父母一起实地参观过这所学校。
在亲眼看到漂亮的校园环境,再加上招生老师吹嘘学校的师资力量如何雄厚、毕业生就业率如何好之后,小陈和父母当即决定报读这所民办高校。等到现在自己临近毕业,小陈才发现,“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的招生宣传是骗人的鬼话”。
陷阱八:编造虚假信息。
个别民办学校为推出更具诱惑力的招生条件,甚至不惜编造虚假信息。如山东一所职业学校自称教学设备精良,能使毕业学生成为“会微机、懂外语、能驾驶具有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级人才”,但实际上学校既无图书馆,也无语音教室,更无教练场,课程安排与当初的承诺大相径庭,甚至有的专业因为实际招生人数过少,不得不合班、学生不得不换专业。
陷阱九:故意隐瞒获得文凭的条件。
有的民办学校对学生取得文凭和就业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有的答应“无须参加入学考试就可获得国家承认学历”,而实际上成人高校或自修高校都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考试,取得学籍或单科合格证书才能毕业。那些故意隐瞒获得文凭条件的做法,很可能使学生上了学后却拿不到文凭。
陷阱十:学校夸大宣传,
1•1病人方面
1•1•1病人(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足[1]多表现在老年人群、农村地区;一旦老年人轻视自身疾病的观念形成,就很难改变过来,这是性格特征;由于农村部分地区卫生条件差,自我保健意识淡薄,长期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偏食、个人卫生差等影响了身体健康。加之经济条件受限,致使多数病人的需求仅限于求医治病,解除痛苦。
1•1•2病人自身文化层次差别大:病人中有来自领导阶层的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工厂职工、农民以及文盲人群,他们之间的理解力、意志力不同,能否接受健康教育并且落实到行动上,其差别很大。
1•1•3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偏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护士地位低下,只会打针发药),对护士健康教育能力持怀疑态度,凡事相信医生的解释,影响了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加上医生与护士之间对病人解释不一致也易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
1•1•4获得医学知识的渴望程度也不尽相同:自身疾病的重视程度、家庭负担轻重、社会地位的高低等相关。
1•2护士方面
1•2•1缺乏教育时间: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少,护士工作负担过重,时间缺乏,把健康教育与整体护理分割开来,视完成躯体护理的职责为重点是影响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因[2]。
1•2•2相对滞后的护理观:调查结果表明,护士普遍对现代护理缺乏全面的认识,许多认识仍受着传统医学的模式的影响。调查中17•3%的护士认为护理是非独立学科,从属于医疗;66%护士认为生物学因素是疾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11•4%的护士认为社会环境与人的健康无关。
1•2•3缺乏教育知识和技能:护士不能很好地运用护理程序为框架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往往对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缺少对教育效果的监测评价。由于目前医院的护士以中专毕业为主,占80%左右,其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的需求,不仅缺少相关专科疾病的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知识[3],而且缺少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缺乏有关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能及时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难以对患者实施完整高效的健康教育。
1•2•4不愿承担教育义务的心理倾向:传统的病房等级制度使护士个人没有教育的责任及权利,不愿增加工作的负担,缺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主动性。调查表明,护士能否主动给你讲解病情,护士能否经常与你交谈的肯定率较低,仅占63%[3]。
1•2•5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内容程式化,缺少个性特点,难以满足一部分文化层次较高的病人的需求。教育方法以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为主,缺少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不能激发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出院指导内容简单、抽象,病人不易接受。
1•2•6护理管理上缺少管理督促,如缺少对健康教育效果的监测评价,使之流于形式。
2对策
2•1普及对各层次护士现代护理理论的教育,使护士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3]。目前的临床护士多数接受的是中专教育,且教育内容偏重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加之长期在传统医学模式下工作,对现代护理观认识不足。有调查表明,护士对护理观认识的整体水平差距很大,仅8•66%的护理人员认识水平较好,而50•4%的人认识水平在较差以下。这一结果提示护理人员观念的转变已相对滞后于护理模式的变革,严重地制约了整体护理模式的推进。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护理管理者要自觉地学习现代护理理论,更新观念,将现代护理理论纳入护理继续教育项目,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教育,采取短期培训、业余自学、定期考核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方法,使护士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
2•2强化基础培训,提高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能力。根据护士的教育需求特点,努力抓好3个层次的教育培训:一是学校教育,在护校中要尽快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为临床培养有教育能力的适用型人才;二是继续教育,把护士教育能力的培训纳入国家继续教育大纲,规定不同职称护士接受健康教育培训的学分,如通过院内举办培训班、各种讲座、外送参加短期学习班的形式,使护士基本掌握有关行为科学、传播学和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开设病人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编写健康教育教材。三是临床带教,为不同职称、学历和年资的护士确定临床教育职责,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和高年资护士(重点对护师以上人员、本科和大专毕业的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带教作用,提高护士教育水平[4]。
2•3医院应适当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入,重视对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健康教育的作用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投入少、效果好的治疗方式,顺应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大趋势,对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降低保健费用有着积极的作用。医院应该适当增加健康教育的投入,组织人力物力,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特点与需要制成各种健康教育手册、幻灯、录像等,对住院病人进行完整有效的健康教育[7]。
2•4强化角色意识,明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4]:通过规范化培训和护士注册法学习,强化护士履行教育义务的法律意识,增强责任感,充分认识病人健康教育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护士是病人教育的主力军。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成效;存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1.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风暴来袭,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新时代。一切的事物都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的发生着变化,在这个时间的洪流可能随时重新翻牌的21世纪,唯一的不变就是我国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优秀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实现伟大复兴的保障,只要我们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我们就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教育的综合素质改革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培养的基地,大学生体育教育问题也因此被提上日程,但改革成就中存在的问题仍令人不容忽视。
1.1国外大学的体育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国外的大学一直以教育和实践的双重要求来培养学生,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的文化课成绩。他们也一直秉持着自由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于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课程也是如此要求,在体育教学中,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对于学生的意义,从增加体育课程的课时和提高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等方面着手,进行深度改革,成效显著。
1.2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应有其严谨科学的教学体系和严谨专业的指导教师,但是我国的体育教育却深受中国崇文不尚武的传统思想的影响,造成了当今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现状。
2.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的枯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的不完整使得体育教学上系统的缺失,专业指导教师的匮乏使得学生接受的训练和指导并不科学有效,高校体育设备资源的短缺和不完备使得学生想锻炼却没有合适的场所等问题均是影响我国体育教育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2.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呆板。
我国的教育理念一直深受高分才王道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地位仍居高不下。缺乏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课堂,必然是枯燥无味的,而且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型一定程度上会扼杀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再者,长期体育教育内容的模式化也使得教学缺乏灵活性和有效的弹性机制,容易造成学生长期的疲劳效应。
2.2课程设置单一。
在我国体育教学的理论体系的长期制约下,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容主要围绕着教科书式的单一体系进行体育教学。教育改革委员会将体育作为了大学课程的必修课,这样的目的主要是强制性提高高校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出发点的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却存在只为达标的现状,忽视了采取这一举措的初衷。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根本达不到教改委的要求,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健学生体魄方面收效甚微。同时,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日益丰富化和多样化,大学生的思想也紧跟时代的潮流。
2.3缺乏对学生体育训练的指导。
专业指导教师的匮乏是造成当今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的重要原因,部分高校聘请的体育教师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培训,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健身中动作的偏差,这样的锻炼起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会威胁学生的身体建康状况。
3.解决对策
建康的身体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具有强健的体魄才能进行学习活动的展开。大学体育教学这一课程的设置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它为学生在课余时间提供了丰富的锻炼选择,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可以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平台。而且体育锻炼不仅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要充实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体育教学的课堂设置,增加专业指导教师的数量,完善校园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从而更好的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3.1增加教学内容,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有趣的课堂内容是吸引学生兴趣的关键。由于各高校办学理念的差异,因此可以兴办独具高校特色的体育锻炼。这样既可以展示校园文化,又增加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感。其次,大学生是一个思想交叉迸发激烈的群体,高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为学校体育教育献计献策,这样主人翁的责任感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3.2提高教师素质,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事情,在高素质的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充分的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调动自身对于体育活动的热爱。同时教师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换位思考,寻找适合学生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在教学中,也要适当的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给达到者及时的鼓励,给未能完成任务者及时分析。
3.3优化教学方法,由模式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传统化的教学活动氛围严肃,缺失自由性。学生的自我发挥空间受到了抑制,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新课标中的体育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也强调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解学生学习类型,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准确具体的反馈。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解决措施的实施刻不容缓。只有解决我国体育教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才能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更加优秀的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晓梅,李军汉.浅析健康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S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教育管理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持续不断地增长。虽然国家在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由于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相关理念和思想没有得到更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会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农村家庭教育管理的能力比较弱。祖辈的教育监护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盲区,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大部分的祖辈教育监护人文化水平都不高、无法为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辅导,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管理和教导。其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比较紧张,学校教育比较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较差和教学硬件条件较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效果,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无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为了提升农村学校的升学率,教师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都运用到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身上,那些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无法得到教师的重视。另外,农村儿童教育管理的社会关注度不够,没有适用于留守儿童的公益性教育设施设备或者是文化教育传播区域,农村内仅有的文化书屋和文化活动室被成人所利用,并且这些公益性项目内的相关书目比较落后,也不适用于现代教育的需要。除此之外,农村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成为社会侵害的对象,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教和约束,社会上很多不良风气和行为会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的影响,对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优化和提升的对策和措施
1.强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管理农村家庭要高度地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外出的农民工要将留守儿童委托为比较可靠的监护人,受委托的监护人能够承担得起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和思想发展状况,并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管教和约束。其次,家长要与留守儿童保持紧密的联系。现达的通信手段为家长和儿童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儿童联系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习情况,而且要对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关心。联系的方式是多样化的,除了通电话,还可以通过短信、书信等与儿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2.学校要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要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以及教育管理创新等方面强化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对学校的硬件教育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宿舍等进行完善,保证学校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场所,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学校教育工作者也要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班主任要主动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与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另外,在留守儿童的节假日和双休日,教师也要对其进行轮流管理,做到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强化教育管理工作。3.社会各界要行动起来支持和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部门和团体的大力支持和关心。首先,政府要对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对违法的游戏厅、网吧等进行严厉查处,封堵不健康信息的传播,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优质的活动环境。其次,妇联、共青团部门要积极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发挥社会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以及团委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对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另外,其他相关社会团体要积极筹集资金,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已经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正常、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都要从多个角度思考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力所能及地采取措施,共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促进留守儿童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探究[D].南昌大学,2015.
[2]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64.
[3]谭明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问题探析[J].成功:教育,2012(10):194.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安全教育;意外伤害
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医学的进步,幼儿因健康问题引发的死亡率下降,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导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相关研究的数据显示,“跌落撞伤、烫伤烧伤、硬物夹伤和宠物咬伤在幼儿日常意外伤害事故中所占比率较高”〔1〕。在生活中,幼儿在家庭中的意外伤害事件频发,已造成一些幼儿伤亡。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对幼儿健康成长具有关键作用,但反思现今幼儿的家庭教育,发现其中的安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因此,家长需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便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一、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教育存在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作了明确规定,强调家庭要有教育意识,保障幼儿安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然而,在现实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在教育方面更加关注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忽略对幼儿安全知识及技能方面的培养,这与家庭保护的角色相悖,也是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缺位的重要表现。近几年,我国留守儿童问题凸显,而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饮食安全问题、交往安全问题、交通安全问题和游玩安全问题〔2〕,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教育缺位,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安全教育问题愈发突出。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位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尤其造成幼儿安全意识的薄弱,而且在学前期的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增加了其遭遇危险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其不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潜在危险,也不知道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更不知道当危险来临时自己应该如何做。
(二)家长安全教育内容仅限于书本,缺乏操作技能
部分家长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会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儿渗透一些安全知识,尤其当幼儿出现一些不安全的行为时,家长会告诉其行为的危险性。如,当幼儿要将手放在插线板的孔中并去抠时,家长会立即制止并告知幼儿不能这样做。但仅仅禁止幼儿做这些行为还不行,应该进一步告诉幼儿,这么做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不然有些幼儿会在家长不注意时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再去一探究竟。而且大多数家长对幼儿关于安全方面的教育仅限于绘本或是现实中遇到的情况,缺乏成体系内容的教育,更缺乏一些必备技能的训练,如在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中,溺水和交通事故占比较大〔3〕。倘若在幼儿时期就加大对儿童安全意识的教育,加强对其游泳技能的训练、交通知识的普及以及其他应急技能的训练,将会大大降低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保障儿童的生存权。
(三)家长教育方式存在滞后性与随意性
家长在安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式存在滞后性与随意性。如,部分家长会在幼儿发生意外之后再对幼儿进行教育,但有的意外对幼儿造成的伤害已无法弥补;还有的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具有随意性,家长随意的态度与方式会影响幼儿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使幼儿产生不用重视安全问题的错觉,这也违背了安全教育的目的。这些教育方式反映了家庭中对安全教育的不重视。但是,有的家长认为安全教育就是随机教育,具有偶发性,不用采取正式的教育方式,认为随着幼儿的成长,其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会随着经验的增加而增加。这些家长忽视了经验的增加有时会付出一些代价。如果家长在这之前就对幼儿进行系统、正式的教育,那么就会大大降低幼儿面对危险的风险性。除此之外,家长安全教育方式的随意性还表现在其对安全问题的讲述方面,部分家长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属于简单粗暴式,是命令式的,如“不可以动”“不可以摸”“停下”等,这样的方式一时能够起到震慑的作用,但有时反而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二、幼儿安全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家庭教育中关于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家长态度方面,同时也包括其知识层面及技能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家长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缺乏以及对安全培训不重视,具体表现如下:
(一)家长安全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
家长忽视安全教育,究其根本还是家长对安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这种心理也是造成现今安全问题多出现在家庭中的原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家长的安全意识与家庭中的安全隐患成负相关〔4〕。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家庭环境中的安全隐患也愈发隐蔽,也就逐渐弱化了家长的安全教育意识。如,现今很多家庭住在高层小区中,一些家长认为高层建筑更安全,防护措施更加严密,从而放松了对幼儿安全的警惕,从而造成幼儿从高层坠落事件频发,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家长不在场的几分钟之内发生。还有很多交通安全事故是由于家长玩手机而疏忽照看幼儿,从而造成悲剧的发生。这些意外的发生都表明家长不重视对幼儿的安全教育,甚至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安全都有所忽视。
(二)家长安全技能缺乏
目前,不少家长对安全教育的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一些安全问题时更需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即安全教育“既需要理性传达,还需要动作传达”。〔5〕幼儿家庭安全教育中也存在缺乏相关技能训练的问题,这是因为有的家长自身对安全技能的掌握就有所欠缺。如面对幼儿不慎跌伤或是骨折的情况,有的家长就会移动幼儿,正确的做法是不要移动幼儿,以免造成二次伤害。除此之外,对基本的急救措施,很多家长都是有所欠缺的,如面对异物卡住幼儿的喉咙时家长不知道怎么做;面对幼儿溺水时不知道怎样处置等。这些基本的急救措施都是家长应该学习的,不仅学理论,还要进行相关的实际操作练习,以防万一。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操作经验更有价值。
(三)家长对园所和社区的安全培训工作不重视
面对幼儿安全问题,幼儿园和社区都高度重视,同时注重向家长传授相关知识,如有的幼儿园定期举行安全培训活动,对容易出现的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进行剖析,并就相关措施予以展示或讲解;社区相关部门面对社区家长举行一些讲座或实践活动,向家长宣传相关安全教育知识,比如防火防盗、如何预防幼儿疾病等方面内容。大多数家长都会参加相关活动,但部分家长在讲座或培训现场做其他事情,没有学到相关知识,这体现了家长对幼儿园及社区培训工作的不重视;还有的幼儿的父母不去参加相关活动,让孩子的祖辈去参加,如果发生一些意外,老年人因为年老体弱等原因可能起到的作用不大,甚至弄错了一些急救措施,反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三、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教育策略
(一)家长要提高安全教育意识
安全教育意识是家长进行教育的首要条件,因此家长要认识到安全对幼儿的重要性,提高安全教育意识。首先,家长要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一个对自身安全都不重视的家长,很难意识到幼儿的安全问题;其次,家长要优化安全意识,不应只把眼光放在保障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上,而且对幼儿身心健康尤其是生命安全都要予以关注。不论是家长提升自身安全意识,还是优化安全意识,都是加强家长安全意识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家长才能够在脑中有安全这根弦,从而会有意识地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并成为一种习惯。
(二)家长要增加安全知识和提升安全教育技能
对安全知识的学习是家长提升其安全技能的重要基础,因此,家长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首先,家长可以通过书籍或是网络进行学习,尤其是现今网络资源的丰富,使家长可以通过视频对相关急救技能有更直观的感受,便于自己的操作练习;其次,家庭重视与幼儿园合作,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家长要重视园所及社区安排的培训活动,积极参与并有所反馈,切实提升自己在安全方面的能力,同时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与专业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以解决平时遇到的问题,建立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安全教育。此外,家长可以把一些简易的急救方法教给幼儿,提升幼儿的自救能力,为幼儿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家长要重视园所和社区的安全培训
目前,我国的整个安全教育系统并不完善,应建立从幼儿园到高校、从家庭到教育机构的完整安全教育体系,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同时将国外好的安全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改造,使整个安全教育系统完整而有效。首先,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幼儿园、中小学以及高校教职员工的安全教育;其次,各个教育阶段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将安全教育纳入平时教学中,如高校应该将急救这门课定为必修课;再次,卫生防疫部门可以连同医院为准父母提供相关培训,或是倡导产前培训机构增加这门课程。进一步完善安全教育系统,为家长的安全教育提供保障。家长对于园所和社区的安全培训工作一定要重视,配合整个安全教育系统的工作,重视加强自己的安全意识,认真参加各种安全培训,使自己的安全教育技能得到显著提升,为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安全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一个人的成长源于家庭教育,安全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幼儿时期就应该加强家庭教育中的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增长幼儿的安全知识,提升幼儿的自救能力,这些都与家长自身安全素质有关。家长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幼儿园的配合,从而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慧渊,何敬瑜.在园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47-49.
〔2〕张荻金.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3〕胡涵,郭琳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隐患:溺水、交通事故与被〔EB/OL〕.(2015-07-01)〔2017-03-16〕.
〔4〕来鑫.家庭中幼儿安全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5):40-41.
首先,很多的家长认为孩子受了个九年义务制的教育就不用在读了。原因之一是有些比较困难的家庭供不起孩子读书,就断了孩子的读书路;二是有少数的家长也认为读再多的书不也没多大的用处,最后大学生不还有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的吗?三是有些孩子实在是读不进书,九年义务教育都没读完就退学了,早早的就跑到社会上打拼,去吸收经验。就像是比尔盖茨一样,人家不一样大学没读完,就自己开创了微软公司,最后不也成为了大富翁吗?
对于一些思想比较封建的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读职中的都是一些扶不上墙的稀泥,整天在学校混日子,没一点文化素质,应该都是一些不良学生。认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职业学校去就是毁了一生,有的宁愿花大价钱买进普高、重点高中。他们是否想过,在那里读书,孩子是否跟得上课?接受知识能力上是否接受得了?而有的在接受过学校老师的劝导的家长,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将孩子送去了职中。最后,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这里,我想强调的观点是职中,也能学习成才。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们的素质越来越高,社会也朝着建设文明社会的方向发展。现在的社会要的是知识丰富的博士、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能以无私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干部、踏踏实实工作的农民……而最不缺少的就是一无是处在社会上混完一日就是一日的人。所以,这些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如果一个人,不学习、不进步、不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那么,他最后将会跌入社会的最底层。
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教育和学习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两句话:“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兴趣”、“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很多家长认为棍棒下能出孝子,就有很多的家庭采取暴力来教育孩子。往往,结局只会适得其反,反而给孩子留下了阴影。相信大家都看了电视上的一所这样的广告,很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花大量的钱在不符合孩子的年龄下就让孩子上早教班,接受各种培训。结果钱浪费了,却没有一点成效。反而是一部很便宜的动画教育,将小孩子培养成了小天才。这种事例告诉我们,拔苗助长的做法是错误的,一切学习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去培养。
在这个越来越模糊的社会中,人才渐渐被淹没,每个所谓的集体中都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相信这点凡是中国读书的学生们都深有体会吧。
所谓“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和“育”,是言传身教和育出英才,绝非填鸭式死板教育。最令所有学生痛恨的就是这填鸭式教育居然被老师与家长大力弘扬,还要将这种“传统”代代相传!填鸭,就是把鸭子给抓到笼子里,不管这只鸭子怎么挣扎,都要给它塞进去许多饲料。想想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并且填鸭式教育出来的“鸭子”更肥,绝对受市场推崇,却失去了本身的“野性”。很多家长喜欢拿自己成绩好的孩子来炫耀,这种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变成了一种常态,成绩好的孩子得拿出来“晒晒”。而你们知道吗,这些家长就在这个过程中无形的将自己的孩子变成了自己炫耀的资本。相信同学们有个深切的体会——每次出去和父母去参加什么集体活动的时候,必须得拿出来一点小“资本”,不然会遭到其他大人的“冷对”。成绩好的人不一定脑子聪明,成绩差的人也不一定学习勤奋。记得有一则小新闻,武汉的孩子拍了一个小型电影。讲的是一个班里竞选班长,有3个孩子,3个孩子有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第一个直接被淘汰了,原因是家庭背景不好,没有能撑腰的父母。另外2个就开始斗争了,上演了这样一幕——父亲是百万富翁的那个孩子,1人一盒糖,并且讲好话给同学们听,为自己拉选票。另一个孩子就不得了了,他爸爸是副省长,通过讨好老师,并组织同学出游,拉到了更多的选票。借用下周立波的台词“大吃小,是实力;小吃大,是智力;大小通吃,是权利!”。这个电影在华尔街引起了轰动,外国政治家都佩服不已,一个政治家说“这简直是一部政治纷争的代表作啊!”这就是一个事实,是每个集体中发生的很正常不过的事。而单纯的外国人可能死也不会理解吧。
令中国人伤心的事还不止这些,北大,清华,这两个教育最伟大的工程居然成了美国培养人才的基地。据统计,有百分之七十的从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都会去为美国科技事业“贡献一份力”。天啊,相信每个人的父母都是想让孩子去外国的吧,或许是中国没有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安全感,以至于考上个好大学就往外国跑得局面。以前中国是文物流失第一大国,现在是人才流失第一大国!那么多小时候被称为未来中国的花朵,现在得改称为未来美国的花朵了吧。美国发达还真要靠中国了,这么多人才,得为美国做出多少贡献啊。
我发的文章是警醒中国人,不要再麻木啦,为祖国一人出一份力,中国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就能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了!看过文章的朋友希望能醒悟,这篇文章不止是教育问题了,诸多社会问题也与教育问题联系到了一起,忠心希望中国能早日强大,是强大啊!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62-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层面的改革以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为主要的变迁方向,以城市化、城镇化、工业化为转变浪潮。在这一过程中,大规模、大范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迁移至城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界逐渐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研究,他们分别从人力资本的个人层面、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层面、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宏观层面纷纷进行研究。当然,我们更需要看到,作为“民工潮”持续发展的结果,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考虑到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一部分农民工将子女留在家乡,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般包括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频见报端,近年来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是社会各界讨论的重点,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同为最边缘群体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远离城市文明的熏陶与教育,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作为引导他们社会化重要途径的教育手段,理应在教育理念、教育软硬件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与努力。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一张于1994年提出,主要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其定义是从父母是否出国的角度来界定的,在今天外出务工潮的社会大背景下,它指的更多是父母在城市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农村的孩子。应该看到,“留守儿童”的定义忽视了留守儿童年龄、留守时间长短、外出父母存缺等外延的严格限定,究竟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孩子是留守儿童,还是父母中有一方外出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究竟以多长的时间跨度为计算标准?当然还有学界争论最多的关于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绝大多数研究并未明确讨论这个问题。只是直接将研究对象限定在义务教育年龄段,而对学前儿童和15至18周岁青少年没有给予关注。甚至一些研究因为“儿童”这一定义众说纷纭而放弃“儿童”内涵层面的严谨考察,而使这一学术问题一直搁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是0-18岁,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是0-18岁,医学界以0-14岁的儿童为儿科的研究对象,中国的儿童组织少先队的队员年龄在14岁以下,而共青团员的入团年龄为14岁以上。考虑到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2岁,因为此类人群都是正处学龄前和小学阶段,且年龄比较幼小,一些儿童活动也都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的。因此,本文讨论的留守儿童主要是12岁及12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一年及一年以上的而被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具有农村户籍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数量
目前我国农民工留守子女的规模十分庞大,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流动儿童共有1982万人,其中以小学阶段适龄儿童为主。而根据2009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的调研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由于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各种信息,基本是建立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基础之上的。但是,最近5年来,全国流动人口变动非常大,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在最近几年中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段成荣对国家人口计生委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一些有关留守儿童的权威资料: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人口中0-14周岁人口为26478万人,按留守儿童占16.53%的比重推算,全国0-14周岁留守儿童数量为4377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近2100万。其中,6-14周岁的学龄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57.9%,人数达到2535万人。0-5周岁的学龄前留守儿童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占42.2%,人数达到1843万人。而以往的研究往往关注6-14岁留守儿童,对学龄前的留守儿童较少关注。而段成荣推测,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为4015万人,是留守儿童的绝对主体。所以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高20.2%。也就是说,农村每5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这一数据是相当惊人的,要看到儿童阶段是人生命过程形成基本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留守儿童的成长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较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是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一文。该文中提出了关于流动人口中单独外出的打工者,将妻儿安置在家中,由于父母异地而居,家庭教育总量减少,遇事缺乏商量,父亲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作用削弱。其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父母的缺位有直接关联。
目前学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是留守儿童父母缺位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造成的影响问题。
(1)监护缺位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有的由祖辈抚养,有的是由父母一方监护,更有甚者,是由叔辈、邻居或亲朋好友监护。父母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作用不能被其他监护者取代,在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势必给儿童社会化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父母外出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减少,这会影响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作用的发挥。而且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被迫承担更多的家务,有时甚至需要自己做饭,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相对减少。此外,儿童期心理不成熟、自控能力差等特质在父母缺位的状态下更加明显。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中逃学、厌学、辍学、纪律差、迷恋网吧的现象比一般儿童严重。一些家长在外务工,被迫将孩子留在家里,对自己的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祖辈类型的监护人往往只把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而其他类型的监护人在管教孩子问题上,感到无能为力,对别人的孩子在管教上“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孩子的不妥当行为“有的不好管,有的管不住”。
2、心理和道德问题。齐美尔认为,“个体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获得一个特定的社会位置,并在他人对自我行为的期
许中成就自己本身。”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角色定位对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的长期外出,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合理的、合适的亲子互动机会,他们对父母的遵从感和信任度降低,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长期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与无助感会严重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使其变得内向、抑郁、自卑、敏感和脆弱。外显的行为就是不愿与别人交流。遇到事情也会有一些过激的表现。另外,内心还会缺少安全感。总的来说,学界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闭锁、自暴自弃、沉默寡言、悲观失望、孤僻寂寞;任性冲动、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性格内向、神经过敏,有的充满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对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满怨恨。虽然,也有少数孩子在父母出外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而且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上进,表现良好。但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生比男生突出。
四、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建议
首先、以学校为中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做出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以寻找问题的症结。可以尝试让学生过一种家庭式的学校生活,多筹建一些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建立留守生档案,这样班主任老师不仅可以进行跟踪教育,还可以与学生家长保持信息畅通。
其次、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应充分重视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工作。应尽可能把子女寄养在有一定学习环境,并且有一定责任感的亲朋好友处或者选择住校。最好父母中能够留一位在家与孩子共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的持续性和完整性,这样家长也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儿童的责任。如父母双方都外出,则要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为留守儿童建立一个温馨的农村社区。充分利用志愿者资源,比如组织当地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有社会责任心的人员参与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等工作。
最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制度层面的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变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状,这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举措。
农民工是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以农民身份在城市的制度空隙中寻找狭窄生活空间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城市中就业不稳定、收入较低和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在城市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作为国家的公民,有权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福利,其子女也应平等享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应该看到,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我们从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调整、政治体制改革的大局出发,依靠政府、社会、人三方面的因素良性互动、协调运作形成的合力,努力破除体制障碍和制度桎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1):29-31
[2]一张:留守儿童,望,1994(45):37
[3]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45-275
1.1幼儿音乐教育的定义
幼儿音乐教育是指通过有组织的音乐和旋律,启发未成年儿童(3~7岁未成年儿童)的思想感情和心智,使其逐步了解音乐基本知识,从而达到塑造人生个性的目的的过程[1]。
1.2幼儿音乐的教育现状以及研究现状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幼儿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幼儿音乐教育一直都无法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幼儿音乐事业的发展基础薄弱,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进行,幼儿音乐教育正逐步恢复生机,但仍然缺乏足够的发展条件。一直以来,我国音乐艺术教育的研究专注于高校研究。早在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幼儿音乐教育研究领域就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幼儿音乐教育的方法上走在世界前列[2]。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幼儿音乐教育上开始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与此同时,加大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就,正在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2幼儿音乐教育遇到的问题
2.1教育教学模式陈旧
音乐教育的课堂模式仍然遵循“三部曲”,即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3]。这样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是不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幼儿的好奇心和实践能力强都要强于其他成长阶段,幼儿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有效的帮助其完成理论上并没有完全理解的行为。幼儿的音乐教育需要新的模式,如果继续使用这种陈旧的教育模式将会使幼儿音乐教育背离其初衷。
2.2各种环境的缺乏
幼儿阶段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对幼儿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家庭氛围。一个有着良好音乐教育氛围的家庭和一个不具备这一氛围的家庭对幼儿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巨大,良好的社会和学校环境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如果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幼儿教育的发展将受到很大制约。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深受这一问题的困扰。
2.3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上充当着启蒙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幼儿对音乐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教师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并不乐观的是,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中师资队伍人才缺乏,教师整体音乐素质不高。这一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在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中幼儿音乐教育问题不在重点之列所导致的。师资队伍的高素质是幼儿音乐教育高质量的保证,我们的师资队伍急需提高整体素质,为我们的下一代开好头,带好路。
2.4相关学术研究团队不足,研究资料缺乏
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研究领域一直都缺乏专门的人才,从事这一研究的团队严重不足,这也是制约着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人才的缺乏,针对幼儿音乐教育研究的相关资料我们也很需要,没有研究创新就没有进步,研究团队和研究资料的缺乏使得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缓慢,始终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2.5教育教学资料的不实用性
目前,我国幼儿音乐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材内容空泛没有针对性,很多教材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教学资料的不实用性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甚至引起幼儿的抵制心理,幼儿的音乐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兴趣和启发思想,并不是以知识学习为主要目的,教学资料的实用与否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效果判断[4]。教学资料的不实用性严重制约着幼儿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根据幼儿音乐教育的现实状况编订符合幼儿学习特点新教材。
3解决问题的措施
3.1改革教育模式
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教育部门可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由单一的教育模式发展成多样性的教育模式,实现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例如教育部门可选择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改革,如果成功则可以进行推广,反之则可以进行优化或调整且不影响教育大局。
3.2营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家长的认知与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因此家长需要对幼儿音乐教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都需要关注这一问题,在面对幼儿音乐教育问题时都应给予大力支持,优先考虑幼儿音乐教育所需要的资源,在教育改革中着重解决幼儿音乐教育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学校是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纽带,幼儿的绝大部分学习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学校环境的好坏也至关重要。学校环境的营造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过程中灌输正确的思想价值,鼓励孩子对音乐的学习,这些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音乐学习。在促进三个环境的营造中,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例如相关机构可以组织学校和幼儿家庭在公共场合进行主题为《关注幼儿音乐教育,关心下一代未来》演讲宣传活动,这样的活动既体现了社会、学校、家庭在幼儿音乐教育上的密切配合,又能通过演讲的形式向听众传达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三个环境对于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宣传力和感染力。通过演讲和宣传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认清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3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在幼儿音乐教育方面,教师的整体音乐素质明显偏低,无法满足高质量幼儿音乐教育的要求。必须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是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定期召集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方法而且可以加深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在这样的聚会中还可以邀请幼儿及家长参与,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往往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性格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应变能力。
3.4培养相关人才并编纂系统性资料
相关人才的缺失和资料缺乏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方面相关学术机构的大力配合,集中力量进行人才的培养和资料的编纂。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资源,在几所有相关研究经验的高校中设立研究站点或者进行课题研究,广泛地吸收意见和建议。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有利的人才知识资源进行研究。
3.5革新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的革新极为重要,教材可以让教师有章可依,让幼儿有法可寻。教材缺乏实用性不但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误导教师,使其使用错误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料的不断革新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其所要接触的知识。在教材的革新中过程中,需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如幼儿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刻板的教材没有兴趣,我们便可以利用现在幼儿都很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进行兴趣激发。在教材中把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喜羊羊与灰太狼对话的形式进行传达,配合彩色插图就能到达预期的效果。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