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1:06
导语:在地理高考考点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考试说明》仍然表现出“稳定与创新”的特点,稳定指的是在命题指导思想、考点、考试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力求保持稳定。而“创新”是指地理学科的学习要贴近生产生活,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利用《考试说明》,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考点内容,及时回归课本
《考试说明》的20页至27页罗列了地理学科的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全部考点,绝大部分的考点都可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只有一小部分的考点在人教版教材中没有出现而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出现。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等。因此,我们要求学生:
1 通读《考试说明》的每一考点,找出课本对应的知识点,以点带面重新构建知识网络
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复习中,我们都是利用《创新设计》来作为复习蓝本,但是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复习中过度依赖复习材料而抛开课本,虽然《创新设计》为学生总结归纳了很多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但是学生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重新整理,以致于在屡次的考试中出现了答题不规范,缺乏条理性的问题。课本中语言的表述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并要求掌握的。利用《考试说明》,落实每个考点的内容,自查一下还有哪些是不太熟悉的知识点,及时回归教材,可以点、线、面有机结合,构建知识网络。
2 与《课程标准》结合,增加行为动词,明确各个考点的能力要求,提高答题能力
《考试说明》仅仅给出了高考考查的知识点,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讲,是粗线条的,不易掌握,因此我们可以结合一些行为动词,常见的行为动词有:描述、简述、说出、阐述、例析、评价、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不同的行为动词,对学生的答题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对这些行为动词的把握和答题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逐渐熟悉各类行为动词和答题要求,答题言简意赅,准确科学,在市质检和省质检的两次大型考试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3 适当补充,充实考点内容,不遗漏每个知识点
对于《考试说明》里面罗列的考点,人教版教材没有出现的,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必要的补充。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我们补充了对流层的基本特点:①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②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另外还补充了逆温现象,而且还配套了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
二、借鉴参考例题,把握能力要求
《考试说明》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归纳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又细分为13个水平层次,对每一个层次能力的具体要求,都配备一道近几年本省或其他省区的高考试题中较有代表性和带有典型意义的例题分别加以解释,具有很高的借鉴与参考价值。教师不仅要深刻领悟其能力要求的内在涵义,还要在平时练习与考试中体现各考点的能力要求,让学生逐渐适应高考考试的要求。
到了复习的第三阶段,复习的重点主要是学科内综合试题的分析和综合科模拟试卷的练习,我们尤其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每次的练习和考试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备课组老师分工协作,利用各种渠道,多方收集材料,去粗取精,选取比较好的命题角度,来考查学生对新材料、新情景的信息提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近阶段的强化训练,学生解答此类题目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三、熟悉试卷结构,合理安排时间
《考试说明》提供了一份参考试卷,我们通过解读可以了解试卷结构和试题比例: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地理学科单项选择题有12题安排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其中必答题1题占37分,选考题为3选1,占15分)。考查的必修模块内容占85分,3个必修模块在单项选择题中各有体现,在必考的非选择题中也有较为均衡的分布。试题基本都是以图表作为信息载体设计的,考查图的类型多样,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
我们平时训练的试卷都是以《考试说明》的参考试卷作为设计练习的蓝本。以相应的题型模式为主来训练,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类题型的考试要求。从几次的考试情况看,学生对文综试卷的整体结构比较熟悉,但是对文综三科的解题顺序和时间的安排还需要通过一定次数的训练来磨合。
地理学科在三个学科中的难度是最大的,又是安排在最前面的,学生对此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对解答地理学科中稍难的题目缺乏足够的信心,又担心在两个半小时的有限时间内完成不了三个学科的所有试题,从而放弃了地理学科中的一些题目,如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的地球运动部分,严重地影响地理学科的成绩,也影响了整个文科综合的成绩。
(一)目前困扰教师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个版本,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就相同问题不同版本教材所用的例子是不相同的,比如区域地理中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人教版是以荒漠化的防治与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为例,而其他版本教材是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湿地保护等为例,那我们复习中是否要作加法,把这些内容补充进来。我觉得对于教师,是应该讲的,但如果都补充,显然时间是不够的。
(二)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在刚上高三时,很多学生非常不适应,反映说,高一高二没有这么忙,学习也不是这么费劲,感觉平时上课很轻松,最后考试背背就行了,怎么现在老师上课讲的都是从前没有学过的。
(三)备课组活动有效性低,基本停留在事务布置或工作分工上,缺少真正有效和全员参与的研究和讨论。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对新课程及新高考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依然在老教材和新教材之间犹豫,在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徘徊。
(二)不了解新高考的考试信息、考试动态,对新课程高考考什么、怎样考不清楚。
(三)对学生及其学情的研究和把握不准,教师讲太多,占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了解学生的想法,讲解没有针对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备考的策略
(一)注重基础、科学传授,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地理教师有了自己的兵就要想办法带好他们。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现状,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起点低一些,要求适当些,不要急于求成,把教学中难度大的先放一下,在注意教学内容完整上做文章。教师要善于整合适合自己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知识模块,按照能力要求,采用下列知识系列1(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系列2(自然地理+人文+区域地理),系列3(自然地理+人文和区域)等等,教师选择好教学顺序对所教学生是很重要的,因为你选择的是学生如何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如何形成学生学习地理习惯和方法的过程,也是如何培养学生获得各种地理能力的过程,最终如何形成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的过程。
(二)重视地理基本能力的培养
学习地理不仅仅要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相关的地理能力。那么需要哪几方面的能力?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1)读图、析图的能力。该能力要求学生从各类地图中获得相应的区域地理信息;(2)处理图表和数据的能力。利用图表和数据归纳和说明相关的地理原理和理论知识;(3)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正确概括和解释的理论方法;(4)自学的能力。自学能使学生学到许多课本外的东西,补充课堂上学习内容的不足,增加更多学习素材,开阔学生视野。
(三)研究领会新课改背景下的命题设计理念
1.注重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1)考查学生独立获取地理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包括探究学习)独立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
2.注重考查学习方法
(1)空间定位的方法;
(2)对现实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进行抽象、模拟、假设的方法;
(3)区域比较的方法;
(4)案例分析及论证方法。
3.注重考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1)强调学习“有用的地理”;
(2)试题情境设计选用实际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4.注重考查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
(1)试题设计选取被普遍关注的全球或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2)考查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地理认识能力。
5.体现地理学的前沿性
(1)地理学研究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2)地理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考复习冲刺阶段要树立重点、难点知识,学生熟悉考点,掌握每个考点所包括的内容、要点以及层次,切实做到准确、系统、深刻,依据教材、梳理考点,在梳理过程中着重解决那些记得不准、理解不深、似是而非的问题。比如书本知识和课本插图要记准,特别是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源、褶皱、断层、板块学说等。这些都是历年常考的知识点。
一、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第一步。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倾听学生的诉说,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程度,师生共同剖析原因,商讨对策,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使学生增加学习劲头。
激励学生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第二步。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胜过无数次指责批评,即使是学生对知识答错了,也要给予肯定,加以鼓励,使学生看到希望。
典型进步事例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第三步。教师可以用往届学生学习地理的典型进步事例进行大肆宣扬。事实总是胜于雄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强大的精神鼓励。
二、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系统、合理的复习计划
高三复习的最终目的,是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考上理想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和理想,教师首先应让学生了解高三阶段复习的统筹安排和教师的复习计划,并帮助学生根据相应的要求制定出最符合学生实际,最有利于学生成绩提高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制定的越详尽越好,让学生感觉到有奔头,而且目标不遥远易实现。对每一次的阶段考试,尤其是摸拟考试,教师应帮助学生认真分析总结、查漏补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做到万无一失。
三、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
首先教师应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及高考考纲,对上一年与新一年的考纲进行对比,分析近年来考点、热点在往年高考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抓住重点。其次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理解、讨论归纳,自己找出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逐渐发现教材中粗体字的标题多为课时的重点。在一节课中教师费时、列举事例最多、强调次数最多之处,也多为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关于地理时事和热点问题,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随时加到教材中,使理论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脑海中刻上印象、留下记号,培养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收集地理时事与信息的习惯,引导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理理论去分析、解释地理时事,既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觉得地理有用而兴趣大增,又对相应的地理知识起到强化作用。
四、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和答题技能
指导学生运用记忆法复习地理概念、地名、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原理,因为这些知识是不变的。牢固掌握就可攻破诸多选择题。同时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图文结合记忆、比较记忆、联想记忆、理解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提高阅读与分析能力。在每一单元知识小结时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法,根据重点知识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整理出科学实用的知识网络,形成头脑中清晰的知识脉络。
地理的大多数知识都能转换成图表,所以图文对照法及图文转换法应该贯穿整个复习过程中。
不仅复习有方法,答题更有技巧。做题前审题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但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审题?我教给学生的做法是:用最平常的心去看懂题意,看清图示是最基本一步,然后寻找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地理背景等,审题要慢、下笔要快,才能做到不走题、不偏题、不漏题。具体到各类题型又有不同的方法。
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若老师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则学生不仅在地理高考乃至整个高考中受益,而且能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终身受益。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应考;复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88
在新课改实施后的高考应考,高三地理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及时调整高考应考策略,才能与时俱进。近几年的高考注重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综合考查了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理论、规律,但答案不直接来自于课本,需要联系所提供的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应考经验,笔者认为地理高考应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图表的训练和信息的提取
我们常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图表信息的判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图表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解答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准确判读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不仅是学生能否入题的关键,更是高考取胜的法宝。所以,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图表类型,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还要让他们建立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之间的变式、图文之间的联系。
如,在讲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笔者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这三层和这三层的特点。首先,笔者给出了大气层中各层的主要成分,然后要他们分析各成分的特点。结果学生很快得出对流层集中了大气成分的大部分,主要成分有氮、氧气、二氧化碳、水汽及尘埃等固体杂质,平流层主要成分是臭氧,高层大气有氧原子。然后根据各成分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天气晴朗适宜飞行。最后根据各成分在各层的分布推理出各层气温和气压的变化规律。如在对流层二氧化碳、水汽等成分集中在近地面,所以随着海拔的增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就少,从而对流层温度、气压是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减少。
二、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让学生对高考考点过关,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地表述出来。
高考地理主观题分值大,而解题答案中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需踩点得分。但有不少学生反反复复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又或者学生理解了但措词不规范所以也拿不到他该拿的分;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也拿不了高分。因此,主观题更能拉开考生的差距,而对于中等偏下生源的学校而言,这更是考生的致命弱点,是他们拿高分的瓶颈。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思维的严密性,笔者要求学生把每节课的主要原理规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然后再把他们做的优秀答案略经修改后张贴出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再次修改。这样,不仅能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而且,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切实提高应考效率。
三、开拓学生视野,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高考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应考中,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区位时,笔者以苍南和福鼎为例,要求学生比较这两个地区经济的差异与区位条件的关系;在讲工业区位时,笔者以龙港为例,从龙港的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产业结构及今后工业的发展方向;在讲农业和第三产业时,笔者以马站镇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马站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区位条件。
四、加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新考纲注重实践性,加强对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高考卷中考点不直接来自于教材,但是能够运用考生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因此,我们在应考时不能照本宣科,不是一味地要学生死记一些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分布,而是要让学生认识这些灾害的危害,提高减灾防灾意识。例如,在本学年的应考中,考虑到利用手表定向、利用地理知识野外定向因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笔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准备了钟表、直尺或直角三角板、绳子、竹竿等材料,在野外进行实地测量。这样,化抽象为直观,并且针对资料中问题的利用模型及时解决,效果显著。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入了地理实验,如证明地球自转、证明地转偏向力、大气的保温效应、热力环流、水循环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体验中去分析、去思考,在深入理解地理现象与原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学科素养。
五、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笔者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每次大考的错题汇编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周练、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模拟卷均圈起来,并用红笔修改。在临考前一个月看,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并且,在每次作业批改过程中,笔者都要针对性地写上评语,鼓励他们的进步,但同时指出问题、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一、夯实基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同学们丢分的原因,尤其是选择题的失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学段三个学科(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烂熟于心”,犹如电脑一般,鼠标一点,“记”上心来。
要达到这一点,一要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去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要适当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同时必须不断提高看书学习的速度,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三要学会从宏观上去把握知识,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考生在总复习过程中,应当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每一门学科的立体知识体系,以备需要时随“点”随“到”。
同学们一定要自己动手建构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会从总体上驾驭知识,提高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当然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整理,不过一定要自己动手,切不可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更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否则就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更谈不上印象深刻和融会贯通了。
二、把握重点,凸现理论联系实际
如何来识别和断定考试的重点呢?我们认为:
第一,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就是高考政治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比如说物质概念就是哲学大厦的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对整个哲学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是政治高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考生在全面复习过程中,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注重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路线,并学会将当年的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挂钩,实行“对号入座”,既要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善于发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卫生等热点问题,既要熟悉其时代背景、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引发的事件和导致的后果等,还要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侧面去设计问题,进而把握命题的切入点。
第三,当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必考点和新增加的考点是政治总复习的又一个重点。考试说明是每年高考命题的依据,而且每年都使用加减法。仔细分析这些考点,参照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涉及的频率,区分高考内容的必考点、选考点和盲点。对于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复习;对于选考点特别是当年新增加的考点必须倍加重视,并且要与当年时政热点(焦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作为政治总复习的重中之重。第四,针对各自的弱项加大复习的力度,通过强化复习和适度的练习,重点把握其内涵与要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明确方向,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考试说明,不仅明确规定了高考的性质、内容和能力要求,而且规定了试卷的结构、难度系数、考试方法和考查的知识范围等。这为高考命题提出了较为科学、规范的依据,也为高考的复习指明了方向。特别是考试说明中列举的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更为大家进行总复习提供了“拐杖”。这就要求考生在进行总复习之前,必须全面认真且深入地研究当年的高考试题以及考试说明,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创新之处,明确方向,进而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大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关键词:微课;教学;方式;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4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2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开始听到“微课”的话题,接受了“微课”的培训和学习,才欣喜地发现,原来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课堂。在不断的摸索、探讨和实践中收获良多,不仅个人制作的“微课”在省级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在节节提升,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也更是催人奋进,诱人前行,不止探索。收获的开心之余,我对自己学习应用“微课”的过程和学生使用“微课”的学习效果方面做了些总结,以求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一、正确认识“微课”的范畴
对一个新事物先要有一个了解,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去接受它、学习它、更好地利用它。有了正确的方向,才能保证实践的目的性和准确性。通过不断的学习,我对“微课”实践研究者胡铁生先生的理论感悟颇深。他认为“微课”应该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具有 “非常5+1”的框架:“1”是5-8分钟的微视频,以此视频为核心,整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这“5”个配套资源,共同来组成微课。“5”部分既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任意组合成完整的课堂,也可以单个分拆出来使用,满足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它可以用“短”“少”“小”“多”四个字来概括: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资源类型多。有了这些言简意赅的思想指引,我就基本做到了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不再盲目困惑,做事也有了底气。
二、掌握快捷的“微课”制作方法
“微课”的使用不是一次性,也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任务而交差,而是要做到经常化、常规化,始终服务于日常教学工作,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有效的操作过程,因此我采取了操作较为简单的录制方式,决定主要使用手机和电脑这两种工具,采用了KK录像机软件,既能保证个人随时随地能够把心中所想录下来,也保证了修改简单,提高实效。经过自己认真的学习,同事悉心的指点,以及网上的交流观摩,在多次的尝试后,已经能够熟练录制声音响亮、画面清晰、简短明确、结构完整的“微课”了,在教学中也已经尝到了不少甜头。
掌握了技能,接下来要做的录制工作就要有些难度了。由于地理学科包罗万象,牵涉到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及相互关系的方方面面,联系其他的学科知识也多,既兼具文理科又偏向理科,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在选材上就要准备充分,精而不泛。首先就要做到熟悉教材和学情,熟悉重难点与课标要求,结合高考考点,根据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掌握学生的困惑点和障碍点,有明确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策略和创意。在此基础上,做到精选知识点,侧重能力的培养,围绕主线,问题明确,设计合理,整体体现精炼简明,思路清晰的模式。提供了精神食粮以后,就要保障学生乐于享用,那其次就要看“微课”视频的吸引力了。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图表能够较直接、系统地反映地理知识及知识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可以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起到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如讲到“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就利用几张板图,简单直接,结构清晰,学生不仅易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同时在利用PPT精心制作课件时也做到了幻灯片画面简单,颜色干净透亮,不杂乱花哨,既吸引眼球又不分散注意力。平时及时搜集一些生活中的资料,随手录制一些视频资料,使问题设计新颖、有趣、感染力强,做到既符合地理学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观点,又能拉近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觉不到枯燥。
三、收获高效的“微课”效果
【关键词】复习 高中政治 策略
面对当前我国选拔人才的高考应试模式,如何搞好各科复习,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和考生都必须面前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复习课同其他学科一样,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把原先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疏理、概括、归纳、整理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这样,不但使学生在新课讲授时的知识缺漏可以得到弥补、巩固和加深,同时又可凭借复习课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复习效率,最大限度地取得优异成绩?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些肤浅认识,以期与同行共勉。在整个总复习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1 打牢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1.1 认真、仔细、深入、系统地阅读和熟悉课本基础知识。包括课本的前言、后记、正文、注解都要细读。全面、系统掌握知识点,切忌遗漏和知识死角。
1.2 要下功夫把难理解、未掌握或不甚理解掌握的内容弄懂、弄通、弄清楚,尤其要掌握重要原理的准确含义、适用范围以及在现实中的表现和意义。
1.3 把概念、原理进行纵横梳理,总结形成严密、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建立起概念、原理、方法等基础知识的网络结构。
2 科学灵活。力求复习实效
依据复习的目的要求,要精心选用适合自身特点的复习方法,合理安排复习程序。当然,正如讲授新课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一样,复习课的复习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并不是说复习课就可随心所欲,任意应付,而是“教而有法”、“学而有道”。
3 把握重点,彰显理论联系实际
3.1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这应该是高考政治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基础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得到而且在教学中反复强调的知识。比如“物质”这一概念就是哲学“大厦”的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对整个哲学的学习、复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的热点与焦点问题。这是高考中政治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考生在全面复习过程中,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注重全面理解、掌握党和国家所确定的方针、政策以及党的基本路线。并学会把当年的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相联系,实行“对号入座”,既要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善于发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
3.3 当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必考点和新增加的考点。这是政治总复习的重点。考试说明是每年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纲”,可以形象地说,考试说明每年都使用“加减法”。必须仔细分析这些考点,参照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涉及的频率,区分出高考内容的必考点、选考点和盲点。
4 夯实功底,自主架构知识体系
4.1 打牢基础,熟练掌握高中阶段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熟记于心,好象电脑一般,鼠标一点,记上心来。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去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并充分运用适合自身特点的科学记忆法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2 结合自身实际,适当增加通读教材的次数,同时必须不断提高看书学习的速度,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辩证地处理“把书本学薄”与“把书本学厚”的关系;
4.3 学会从宏观上去把握知识,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学生在总复习过程中,应当自觉做到每章有归纳,每节有提炼,每课有小结,自我建构每一门学科的立体知识体系,以备需要时随“点”随“到”。
关键词: 高三思想政治教学 备课 教学 训练
高中思想政治所有课程已在高二全部学完了,整个高三学年度都是复习、巩固、提升的过程。面对五本书,考点又比较多,而学生往往复习好后面的,前面复习过的已经遗忘得差不多,效果很不好。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呢?我认为应采取张弛有度、追求实效的复习策略,不仅可以增强复习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如何做到张弛有度、追求实效的复习呢?
一、精心备课,突出实效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加上教学内容又比较多,所以一定要注意避免浪费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好课堂的分分秒秒,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备好课,而且要精心备课,并注重突出其实效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做到游刃有余,师生共享。如果不充分、精心备课,这样的课堂则会出现随意的、死板的情况,教学失去方向,也就无章可循,张弛无度,其复习效果也不会好。
复习课不是新授课,不能按新授课备课,而应着眼于整课或整个单元,引导学生在复习每个考点的基础上学会归纳和总结,这样有助于有重点、有尺度地把握知识点,因此要做到精心备课,张弛有度,突出实效,首先必须明确本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认真备教材,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制定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要求,这样只有目标明确了,课堂复习才会有更强的针对性,课堂教学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充分考虑这节复习课应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点,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其重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重难点,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而不能面面俱到,或放任自流,这样我们一方面要研究高考说明,了解并把握与高考说明之间的联系,避免盲目,另一方面利用好多媒体与学生手中的复习资料,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用效率。最后,根据以上思考和要求,精心并研编教案,设计教学过程,这个过程我们一定要注意高考考点与所引用的资料及设计的问题把握好衔接、适度和简洁的原则,还要注意该把时间留给学生的就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发现、感悟、尽情地展示自我,而教师把握适度原则,适时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做真正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教学,灵活得体
精心备好课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和前提,那么具体实施过程是对备课的一种展现,其效果如何,是否实用得体,这要看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合作与配合及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因为是复习课,学生往往没有了新鲜感,上课精力不集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适时、适当、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积极性进行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要演员”,也就是说该放手时就放手,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展示自我风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使课堂活跃起来,教师必须有亲和力,有激情,来点适时的小幽默,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住学生,这样学生才会配合我们,敢于发挥自己,体会出成就感,但这不是完全地放给学生,该收的还是要收的,这里的收,应收得恰到点子上,体现在教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教会学生归纳与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这样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下,定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针对政治课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和其自身理论性强,比较乏味的特点,要经常利用课件来上课,因为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它不仅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知识量,扩大课堂容量,而且能运用丰富的资料、图片、趣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用性,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完全依赖多媒体,或把它当成个放映机,我们当个简单地“放映员”或“解说员”,而应在运用过程中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灵活、巧妙地使其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不拖泥带水,体现相得益彰,突出灵活性、实用性,使之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沉着冷静,灵活把握,抓住时机,张弛有度,师生相互配合,达成默契,才是成功的教学过程。
三、有效训练,提高能力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高考的应试能力,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我认为平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做到张弛有度,扎实推进,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
高三这一学年度,可以根据复习的不同情况、进度,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实效训练,每一次训练都要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做到有效,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我们可以分两个阶段,多次进行。第一阶段主要安排在第一轮复习期间,在这个阶段着重进行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训练,每周和每月都要精选并设计一些试题(以近几年高考真题或各地的模拟试题为主)组织一次以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的综合练习,题型多样,题量适中,并有一两个主观题,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综的原则进行分层设计。在练习时,要把时间交给学生,先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里独立完成并展示自己的成果,针对出现的问题及疑难点,我们要通过适时的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做题的规律,把知识组成网络、体系。通过多次的有效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成功的感觉,增强自信心。
第二阶段是在第二轮复习期间进行,这一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主要是综合知识的训练。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主观题的训练及解题方法的指导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类的效果。每年的思想政治高考试题与时政热点紧密相连,因此,在此阶段,要以时政热点(注重专题性)为背景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综合性比较强的试题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维,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能更好地展开分析说明,掌握解题思路,提升能力。在这个阶段,收放一定要衔接好,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而大部分时间还要放给学生自身去领悟,去体会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其内在潜力。
(一)紧扣“高、严、细、实”的工作思路
本届高三级一开始,年级部就紧扣学校提出的“高、严、细、实”的工作思路,总结了上届经验、制定了备考方案、明确了奋斗目标。
1.总结上届经验。学校于2018年7月份学校及时召开2018届高考总结,就2018年在高考备考中的成功做法、遗憾与不足、及对下届备考的建议等方面在全校范围特别是18届备考人员中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为本届高考备考奠定了厚实经验基础。
2.制定备考方案。上学期初,学校制定了《东方红中学2019年高考备考方案》,方案确定了三轮复习的时间段:第一轮复习从2018年8月中旬到2019年2月底,注重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性和精准性,考点知识覆盖的全面性,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策略性。第二轮复习从2019年3月初到2019年4月中旬,注重专题与训练的实效性,知识与能力的整合性,主干和分支的综合性。第三轮复习从2019年4月中旬到2019高考,侧重模拟演练的实战性,考场应试的技巧性,课本知识的回归性。
3.明确奋斗目标。学校上学期开学初,就确定了2019年的高考指标,并将指标落实到各班级。为此学校制定了《东方红中学20高考奖励方案》。
(二)围绕“三个抓手”的备考方法
一抓周考月考。
一是周考。本届高三从上学期开始就继续坚持实行周六考试制度。高三级各备课组指定专人命题,就本周内出现的高考热点和高频考点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具体情况,精心设计考题,突出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前一周出现问题的考点,下一周周考重复考,直到学生掌握,要求做到重点知识一贯考,热点知识反复考,争取所复习知识周周清,所复习考点段段清。二是月考。本学期组织三月份诊断考试、四月模拟考试和五月份的适应性考试共三次。三、四两月的月考参加全省统一诊断考试,五月份的月考,由学校自主命题。三是“裸考”。考试安排时,打乱班级,每个考场30人,要求学生只带透明文具袋,其他物品一律不准带入考场,监考教师严格监考纪律,杜绝作弊现象发生,尽量全仿真模拟高考考场。
二抓早晚自习。本届高三从一开始就加强了早晚读和两个晚自习的实效性,确保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对当天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学校把提高早晚读和晚自习质量作为提高学生整体成绩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抓“帮困扶优”。
本届高三“尖子生稀少,中等生量大,边缘生面宽”,为了帮助这些学生的提升薄弱学科成绩,同时促进他们的优势学科成绩,学校采取“盯人战术”,一人一册,精准帮困,努力提升这部分学生的成绩。 “边缘生”成绩的提升,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班主任给科任教师下清单,成立由 “边缘生”组成的“小班”,由科任教师精确指导。另一方面,班主任和学校从“边缘生”中再挑选出部分学生,由学校成立数学理、数学文、英语、地理、物理和化学6个辅导班,每班人数10人左右,共计160人,由学校和学科组指定专任教师进行辅导,下午自习上课辅导,每周不少于一节课,辅导内容以基础为重点,查漏补缺。对于成绩优异者,学校要求重点关照,冲击985和211院校。
(三)落实“多措并举”的精细管理。
1.签订责任书。根据学校和市、区主管局所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学校和级主任、级主任和班主任、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靠实责任。
2.制定备考细则。高三级各学科备课组根椐《东方红中学2019年高考备考方案》,制定了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学科备考实施细则,细则具体规定了什么时间做什么,怎么做,由谁负责做,应达到什么目的和程度。
3.实行分级管理。高三级分为两个年级部,杨勇东副校长担任年级主任,其它3位中层领导担任副级主任。学校将责任落实到年级,年级向学校负责,年级将责任落实到科任教师,科任教师向年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
4.研读考试大纲。学校组织教师研究近三年与2019年《考试大纲》的区别,进一步明确高考备考的方向。学校要求各学科组在教师自学的基础上,组织集体研讨,积极地参加省、市、区等各级各类的高考培训及校本培训。
5.组织专题讲座。高考各科的答题技巧,如时间怎么分配?做题的顺序如何?在涂卡时出现忘涂、漏涂、误涂、偏涂、圈涂、浅涂、勾涂、多涂、少涂等现象,这些都是所有学生面临的难题。学校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方法进行专题辅导,并通过周考、月考训练学生涂卡。
5.设立基础加强班
本届学生在高二学期末对各班的成绩最差的学生进行了整合,组建的了3个基础加强班,提出了“零指标、低起点、慢节奏。严要求、强训练”的要求,配备了骨干教师,优化了师生配置,有力地促进高考队伍。
(四)贯彻以“严格规范” 的教学要求。
一是严抓教师队伍建设。鉴于第一次上高三的青年教师较多,2018年12月就近三年高考试题,进行了考试。各备课组长要对本组教师进行新高考《考纲》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解读新高考《考纲》,使各位教师明确高考备考方向。
二是严抓课堂教学质量。高三级所有科任教师都要做到精心备课、精讲精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热点、落实考点、确保课堂教学堂堂有效,从而达到高效。
(五)实现“高能效率”的备考目标。
1.合理处理教学资料,提高复习效果。学校在上学期暑假安排20高三级备课组长对本届资料进行了初备,紧扣考纲和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对资料进行大胆删减和适当添加,并按章节提出了备考建议,使资料更好地为高考备考服务,提高复习效率。资料仅仅是参考书,学校杜绝把资料当教材的行为,杜决一本资料从头到尾上到底的现象。
2. 大力倡导集体备课,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大力推行集体备课,开学初学校安排同学科教师一起办公,使教师可随时教研,为集体备课创造了条件。备课组活动中,广泛深刻的讨论交流和阶段性的反思调整是共同提高、互相促进的智慧源泉。集体备课时教师要团结协作,做到资源共享,任务共担,互帮共进,发挥了集体智慧,提高了备课组的整体作战实力。
3. 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考纲认识。2018年9月份学校派高三级80多名教师到兰州参加了省教科所组织的全省高考研讨会,获取了专家对高考《考纲》的解读及其它高考最新动态和信息。2019年,派年级主任、高三级备课组长和年级组长于3月2日参加了兰州市教科所组织的高考备考研讨会,听取专家对新考纲的解读,以便指导后一阶段的高考备考工作。
4.召开高考誓师大会,提高备考热情。高考备考漫长而艰难,学生的紧张心理不可避免,部分同学迷茫、懈怠。为了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以高昂的斗志全力备战,上学期高三级组织了“成人礼”活动,本学期第二周学校举行了高三级全体师生的高考誓师大会。
(六)坚持“关爱学生”字备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