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1:08
导语:在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 专业文化的界定
专业建设在职业学校内涵建设中的重点地位决定了专业文化建设势必成为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专业文化作为“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该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专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和陶冶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能驱使师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
2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文化及其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文化代表一个新的时代文化,它已经将一个人经过文化教育后所具有的能力由传统的读、写、算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即计算机运用能力(信息能力)。这种能力可通过计算机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得到实现,在职业院校普遍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就是其真实的写照。
计算机应用专业文化作为计算机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既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其内涵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文化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性”、“专业性”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要有良好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吃苦、任劳任怨、虚心学习、对人有礼貌,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尤其是英语)表达能力。
其次,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精通一到两门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程序开发软件,为新的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要有良好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素养。主要表现在有良好的理解力,通过学习快速掌握新的技术,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而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很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中职校不仅要对毕业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言传身教,更应向学生传授最新的教学理念与创新精神。
在激烈竞争的时代,综合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面对挫折的耐力等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养都与计算机专业文化相契合。在中等职业学校重视计算机应用专业文化的建设不仅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自身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整个学校的专业建设乃至内涵建设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3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文化优化的策略探究
3.1 以先进的理念引领计算机专业文化建设
理念先行。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指引专业(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航标,只有形成正确而核心的办学理念,才能塑造出职业学校的特色专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学生素养的要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的需要。
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企业环境中的学校”和“学校环境中的企业”的专业文化建设理念,“上善若水”、“以德立身、以能立足”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着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核心目标,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色,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着力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文化的建设水平,确立了“为专业建设塑造专业精神、营造专业氛围,创建校园专业文化精品”的专业文化建设目标。在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中引进企业化管理环境,实施“6S”管理,塑造规范、优良的实训环境;加强成本核算, 节约实训耗材;以企业为蓝本制定学生实训的岗位规范,加强学习,严格计算机操作规范;鼓励团结互助,发扬团队精神;让学生参与管理,让他们学会现场管理,学会服从管理。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质提供了良好的专业文化理念。
3.2 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计算机专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环境建设、氛围建设、专业特色建设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悟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精神,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专业文化的熏陶。
加强职业环境布置。环境布置精心安排,每条走廊、每堵墙都会“说话”,内容上体现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的发展历史和取得主要成果;二是往届优秀毕业生事迹;三是专业领域著名的技术能手、技能标兵;四是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趋势;五是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六是专业领域的名人格言警句。
加强职业氛围营造。根据职业岗位(群)特点,各教学、实验实训场所精细营造企业氛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合实训室建设,做好真实工作环境和职业氛围的营造;二是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精神;三是安全生产规范,按行业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流程、安全规程;四是生产流程介绍;五是企业的管理方法,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上岗实习。使计算机的教学场景与现代企业生产场景相接近,有浓厚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体现现代文明的专业特色和个性化育人环境,积极营造“学校环境中的企业”和“企业环境中的学校”。
强化专业格言、创意和标识设计。根据专业理念,精心设计各具不同、极具创意的励志格言、凝练出计算机专业格言、设计专业标识,并将之应用于专业文化建设的各种载体,图文并茂地宣传计算机的职业理念和专业精神,培植学生的职业情感和道德,用优美的环境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多策并举,打造计算机应用专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场所。专业文化建设内容必须通过合适的载体呈现出来,其主要载体有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具体可分为教师办公室、学生教室、实验实训室、走廊楼道、学生宿舍等。
3.3 强化制度文化建设,保障计算机专业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
加强组织保障机制。为保证计算机专业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成立专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专业文化建设的统筹、协调、指导、检查。把专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明确专业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和主要负责人员,形成有序的工作体系。
制度保障机制。根据IT行业和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着眼于专业文化建设的未来,通过宣传发动、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分析等工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制定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计算机专业文化建设方案;制定专业文化建设工作制度和规范,提高专业文化建设效率;制定专业文化建设的教育学习制度及考核、奖惩制度,调动师生员工对专业文化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物质保障机制。建立专业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做出资金预算、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落实到位,为专业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强专业文化建设的硬件实施建设,完善专业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师生员工文化活动场所、图书资料等专业文化设施;充分利用和完善专业文化建设的传播媒介,丰富和优化专业文化载体设计和运用,比如:专业文化手册、专业简介、实习实训安全操指南、宣传栏等。
3.4 完善教学模式,使教学成为计算机专业精神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中,按照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等要求,特别是项目教学的特殊要求,打破传统的模式,进一步研究实验、实训室的布局安排、流程设计、设施配备、环境布置等,创设有利于课程实施的教学情境。利用网络,消除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上所受到的传统时空限制,创造有利于培养师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参与创新活动的教学环境。
围绕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和考证,设计理论、实践课程合二为一,理论、实训指导教师合二为一的教室、实验、实训一体化的组合式教学区域,做到边教边练,边学边练,边练边考;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只有当教师具备了创新的品质,勇于打破常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活跃思维的过程。年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营造出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良好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出信息社会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5 善抓活动文化,丰富计算机专业文化建设的 内涵
计算机专业行为文化指师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具体表现在学生行为养成、教师行为示范、岗位管理规范等方面。
学生形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是行为文化的关键。如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管理和计算机实训室“6S”常规管理,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等都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并接受管理和考核。
教师行为示范应包括教师形象、语言表达、行为礼仪和工作作风等,这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细节,往往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行为示范在实验实训教学中的各种行为和语言对学生行为养成、职业技能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计算机实验实训室是学生学习、操作的实训场所,对学生操作岗位应该从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各个环节,参照企业标准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并严格执行。要求师生要规范各类设备操作流程,适应岗位管理制度。在管理上要将学校的教学管理转变成完全的企业管理,在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标准、安全规程制度等都应严格按照企业的标准来制定和执行。如进入实训室应统一着工装,岗位6S整理、上下课考勤等。
计算机应用专业文化的建设,促进了学校、教师及专业的发展,提升了师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推动了计算机应用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虽然我们 “ 以校为本”的专业文化建设正在起步,还在摸索阶段,但它已给了我们许多的收获与思考,这将激励我们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苦乐相伴,把计算机应用专业文化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字】教学周期 教材版本 教学活动安排 教学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09-02
现代社会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的社会,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没有计算机应用,我们的社会就无法持续进步和发展。而作为培养现代社会各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教十余年,教过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课、计算机网络专业课,但教得最多的还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现代办公设备方面的课程)。从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版本一年一个样,教学方式也比以前大为改观。但从所教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情况回馈来看,教学效果并不很理想,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不光自己教的学生,别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情况也都差不多,可以说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1年内有60%连一份像样的Word文档都做不出来,有的学生连安装一个简单的应用软件都不会,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绝大部分人都会上网,都能熟练的使用QQ和玩网络游戏,在工作中有什么不懂的操作能通过QQ与我这个教过他们计算机的老师联系请教,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种无奈。
静下心来对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和总结,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教学时间和周期过短
就大专层次而言,现在的所有专业包括计算机专业为了给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让出更多的教学时间,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压缩,有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四节的课时,这对于学生学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是很不够的。而且当学生在第一、二个学期学完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再经过两个学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习,早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忘得干干净净,以致于参加工作时做不出一个像样的Word文档,有很多学生在毕业时为找工作做一个表格形式的个人简历都做得乱七八糟,不规范。也就是因为教学时间和周期过短,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老师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有很多操作和问题都没有时间给学生讲深讲透,给学生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都只能说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一点皮毛,照本宣科,学生学不到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无法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精髓,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时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了。
二、教材版本过多过乱,模式不统一
自我从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来,所用教材版本自己都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了,好像是每年都会拿到一套新版教材,有些教材里就出现过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有的一套教材两本书(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书,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书),有的三本(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书分成上下册,一本实训书),还有四本的(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一本Word,一本Excel,一本实训)。这不仅导致老师教学有点无所适从,就是学生学习也不知应该掌握哪几种Office应用软件。
三、实训、实验环节不够,上机操作安排的内容不丰富
由于我们国家的教学改革,现在的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开始接触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当他们参加高考升入大学时,基本上是人人都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了,比如上网打开网页、进行网络通信(使用QQ聊天)、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等(除个别在比较偏远的农村读书的学生),但他们对于计算机基础操作中较深层次的操作(如文档的高级排版、数据的处理、幻灯片的制作等)都并不了解和熟悉。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训就应该着眼于这个基础之上而进行开设和安排,着重于学生对软件操作的强化练习和训练。现在的教材和教学活动安排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上机实训安排,时间不够,内容也不全面,在某些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书上的操作步骤中都出现了操作错误。而且由于国家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毕业必须要有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职业技能证等证才能拿到大学专业的毕业证,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基本上都是一种应试型教学,以计算机等级过级考试内容为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又如何能使学生学到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刚参加工作时出色地完成各种文档的排版、数据处理,做出让单位领导满意的文件来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学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从根本上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大家都知道,自计算机被发明以来发展到现在,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我们人类的第二自然科学知识了(第一自然科学知识就是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它已经不是其他科学知识的附属品,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了。要想让大学生能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改革:
(一)延长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周期,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实训的强度。不能因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削减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时间和周期,应该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把它和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性等同起来。
(二)要统一大学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材内容和模式,不能采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式,让各院校自主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材,应该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材像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一个统一的教材模式,这样既有利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普及,也有利于计算机等级的过级考试。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统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学生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操作,加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加大学生操作实训的强度,丰富学生操作实训的内容,让学生多学多练,熟能生巧。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和要进行改革的方面,我认为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解决:
(一)就大专层次的教学而言,学生一般在学习五个学期后的第六个学期都会出去实习,不会再在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大专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周期可定为五个学期。根据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在计算机应用于办公室方面的软件中,Word(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这三个软件应用得最多,操作要求也最高。同时现在是网络时代,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些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像机等)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都能用到,因此,可以把这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分配到五个学期教给学生。
(二)第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开设计算机应用的最基础的知识为主,如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技术指标、计算机病毒与安全、汉字输入方法等,这个学期的主要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对计算机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掌握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比如目录、文档的建立,对文件的管理等),最主要的是练习输入。现在的学生都知道如何输入汉字,绝大部分都是用的拼音输入法,但输入的速度都不快,因为拼音输入法重码多,同音字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打不出来,因此我认为这个学期主要应该让学生学习、练习并掌握五笔输入法,让学生多进行打字练习,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除能掌握基础知识,还能练出五笔输入法,打字的速度得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就能得到提高了。
(三)第二个学期以学习Word(文档编辑)为主。进入大学的学生都基本上知道如何进行Word的基本操作,这个学期主要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Word功能,如图文混排、中文版式、设置背景、首字下沉、艺术字、表格处理、模板的应用、文件管理与发送等,教会学生规范的文档排版格式,而进行Word实训的内容可以用第一个学期学习的那些基本知识作为排版编辑的内容进行练习(不要像现在的教材中的上机指导书上用一些诗歌、文章进行排版练习),这样学生既能掌握Word的高级排版功能,又能温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四)第三个学期主要学习Excel(数据处理)。这个学期要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对数据处理的强大功能,让学生掌握对数据的各种处理方法(包括数据的自动筛选、高级筛选、排序、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图表等),以及与Word进行联合操作的邮件合并等高级操作,多安排一些数据实例让学生多做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对数据进行各种处理,能适应工作环境中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各种要求。
(五)第四个学期主要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以及网络基础知识。幻灯片广泛应用于产品演示、公司介绍、会议演讲、学术报告及课堂教学等场合,可以形象化地表达演讲者的观点和演讲的内容,而PowerPoint就是一个集文字、图形、图像、图表、声音和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演示文稿编辑制作软件。让学生熟练掌握PowerPoint的操作(包括幻灯片的切换、动画效果、幻灯片中对象的动画效果,插入文字、表格、图表等),制作出生动的幻灯片,这对学生从事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开设网络基础内容,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Internet的基本知识,能上网浏览、搜索、下载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等,提高网络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容的在网上实现信息互动交流。这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第五个学期可以开设计算机系统的安装维护,计算机硬件的组装,现代办公设备的简单操作与维护课程。计算机系统的安装维护及计算机硬件的组装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一个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出去工作连计算机怎么安装,怎样简单地进行系统维护,保证计算机在工作时的可靠性都不能做到,这确实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种悲哀。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要让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对计算机的各项技术指标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组装计算机,如何对系统进行维护,做到计算机小故障都能独立排除,保证计算机工作的可靠性。同时学习现代办公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知道如何将打印机、扫描仪、数码像机等设备连接到计算机上,并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知道如何对办公室中计算机工作组的设定方法,实现办公室内部网络的资源共享。
关键词:计算机 应用软件 教学 现状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146-02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工作领域与教学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的价值和作用,就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各项基础应用软件。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不仅具有实践创造性,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其中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涵盖着三大内容,即课程教学和机房练习以及实训室练习等,所以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基本特点,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要求学生经常总结学习经验,并通过实践课程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内容。
1 分析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进着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发展,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实际上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教师是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课堂上的主体,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水平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其中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操作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全面提升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师的综合素养势在必行。当前绝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师在专业知识和学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等方面相差较大,缺少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致使计算机应用软件教W效果不够理想。
1.2 计算机应用软件教材内容和实际需求不符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教材可以划分为下面两种:一是偏向于专业理论教学。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教材偏向于理论知识,虽然此类教材内容比较完整和系统,但是缺少足量的实践操作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无法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二是偏向于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课程内容偏向于实践操作内容,此类教材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案例来指导学生学习,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展开实践操作。同时许多高校所使用的教材资料都比较陈旧,无法紧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导致计算机应用教学效果不理想。
1.3 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当前来说许多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过程中通常都会沿用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过度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内容教学而忽略实践技能教学,导致学生产生消极和厌倦的情绪,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学习热情。同时,计算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一,难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导致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许多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无法达到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只注重教材理论知识点的讲解,没有充分结合实践展开教学,学生无法内化许多专业理论知识,导致学习效果较差。
1.4 缺少系统的实践教学
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时,应当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相互融合。而实际上当前许多高校在设置教学课程时都会受到课程时间和操作设备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上机操作课程安排较少,导致许多学生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无法满足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软件方面的学习需求。
1.5 忽略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课程内容设置应当要以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为基础,确保课程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避免课程内容难度过高学生无法理解。目前许多高校在设置教学课程过于注重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无法掌握理论知识内容。同时,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只考评学生的理论知识,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忽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 概述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基本特征
为了不断创新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方法,就需要对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基本特征来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2.1 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
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时,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还需要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
2.2 对使用环境提出较高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各个行业中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具有不同的特点,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对于使用环境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2.3 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飞快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软件更新速度飞快。在进行计算机软件应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步骤和流程,而且还要求学生掌握多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2.4 计算机应用软件功能非常丰富和复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应用地位不断提升,计算机功能非常丰富和复杂。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时应当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使得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更加简便。
3 对创新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究
3.1 对创新应用软件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许多高校都已经相继开展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教学方式主要侧重于课堂教学和计算机机房练习以及实训室操作等3个方面,其中课堂教学是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主要基础,然后利用多媒体信息设备进行展示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并结合计算机教学案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再通过实训室上机练习巩固学习的知识内容。该种教育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设备和计算机教学案例来向学生直观展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充当着教学主体,并站在讲台上利用多媒体信息设备向学生展示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流程,学生在遇到困惑时无法和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导致学习效率急剧下降,同时,教师无法真切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致使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师应当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和软件操作步骤。教师在课堂中肩负着教导学生学习的责任,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当要熟练掌握课程章节的教学内容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步骤,综合思考课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各种疑问,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来解答学生提出的各项问题,从而有效提升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质量。基于此,为了不断创新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方法就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提高课堂活跃度。计算机应用软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作为教学课堂的主体应当要受到重视,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譬如:为了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课,对于上台讲课的学生应当适当予以鼓励,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度。
(3)选择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课程相互结合的教材。计算机应用软件课堂教材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选择合适的课堂教材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在选择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教材时应当要注重理论知识内容和实践操作课程相互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性,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2 使用创新的计算机机房考核方法
在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教学,还要在计算机机房进行实践操作教学。当前计算机机房的空间相对较大,学生数量相对较多,计算机教师无法全面监督和管理在机房学习的学生。因此,缺少教师的监督和管理,再加上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弱,许多学生没有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实践练习。虽然教师已经通过各种措施来改善此种现象,但实际上仍然没有得到良好的效果,即使教师将计算机机房网络断开,学生也会使用U盘携带游戏。因此,为了有效减少该种现象教师可以不断创新机房考核方法,在计算机机房实训时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下课时提交课堂作业,将实训课堂作业成绩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选用教育教学方式时还要对学生学习感受进行综合考虑,传统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教育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在进行Photoshop图像软件教学可以使用对比教学法,对比修复前和修复后的图片,再结合具体步骤来讲解PS软件的操作,此种教育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3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实践操作性能相对较强,并且非常丰富和复杂,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时应当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相互结合,例如:对电路仿真软件M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学生在实训室中制作仿真电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展开各项实践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因为计算机应用软件专业性相对较强,所以教师应当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实践内容,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相互结合,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4 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
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初步了解课程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信息设备向学生详细展示软件操作流程和步骤,再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结语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高校作为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重要机构,应当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再利用现代化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志光.基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原理与模式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8):173-174.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 教学做一体化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确立了课程建设总体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规划并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探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新,并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测试体系。在此基础上,为精品课程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争取出版优秀的教材、创建优秀教师队伍、树立优秀教学理念、组织科学的教学内容、开发优秀的教学手段、形成优秀的教学管理模式。
1 一体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协调教学系统的各方面因素,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配合用现代技术开发出来的软件平成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力求反映最新的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成果,通过案例来介绍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同时力争做到同一个应用针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表现为:
根据实际应用需要,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根据相关工作岗位的信息化能力需求,整合原有课程内容,按照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形成为主线,依据实用性、先进性、典型性、服务性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情境为载体,设计了计算机的配置与使用、认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基本网络应用共6个学习情境 。
教学活动全部在一体化实训室展开,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每个情境中通过若干个工作任务让学生进行案例同步训练、案例自主训练、案例拓展训练来让学生初识工具、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2 一体化教学模式各子系统
2.1教师队伍建设
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自成立以来,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与关怀。经过不断的锤炼,到今天打造成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这是一支职称、学历、年龄、专兼职、双师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稳定、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这是一支团结向上的团队,做到了资源共享,无私助人。课程组整体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一直保持着近距离接触,并及时将其融入教学和教改之中。目前,已形成一支具有团队精神,负于责任和使命感,以中青年教师为一线教学骨干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其中多数教师获得过院级各类教学奖项,形成了本课程教学和建设的后备力量。
2.2 教材建设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选用自编教材《计算机实用基础情境式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计算机实用基础情境式教程》是课程组目前根据工学结合思想,基于行动导向开发的适应我校一体化教学的教材,该教材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整合在计算机的配置与使用、操作系统的应用、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PPT、基础网络应用6个学习情境中,每个情境又以情境描述、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实施、工作任务总结和技能拓展几个部分组成,能够很好地适应一体化教学,方便教师“教”“学”“做”的开展,锻炼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的各项能力。
2.3 教学网站建设
学校有很好的网络环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建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通过网站学生可以了解课程,共享优秀资源。
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应用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网站已投入使用,可以满足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交流。网络教学资源库由教学文件、课程录像、习题库等组成,其中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PPT课件、FLASH课件、视频教程、案例、实训项目、学习指导、历年考题等;课程录像资源包括课堂实录、案例操作录像等;习题库中主要是书上的全部习题。学生还可以上传作业、在线测试等。教师可以实现在线批阅,推荐优秀作业等。
2.4一体化实训室建设
要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建立健全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重视综合性、创新性实训课程;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5 建立综合评价和网络考试系统
为了更好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我们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即“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方式”,两者各占50%,前者侧重于单项技能测试,后者侧重于综合运用。为了实现考试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我们开发了考试题库,并准备建立电子考试系统,以实现教考分离、实现个性化教学、标准化教学的重要工具。并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测试体系。
3 结语
高职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程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必要渠道,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多年的实践验证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我们精心进行全方位的课程建设,使教学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以其互动性强、协作性强、教学相长等特点在为提高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具有高级技能实用型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在竞相结合自己的企业运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尤其是互联网医疗更是现在热门的话题。计算机与医学的结合,能够给医学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医学类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公共课程,也是预示着将来医药行业人才对信息化技术掌握的前提。高职院校承担着医药卫生行业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相关技术熟练程度的艰巨任务。因此,对医学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至关重要,也是提升学生整体信息素养,提升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
2当前高职医学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面临的现状
一方面,课时投入少。由于近年来,出现的考证热,特别是医院卫生行业,就业的门槛多以资格证为标准。这就造成了医学类院校对医药专业课程的重视,不断修改培养方案,缩减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加大对专业课程的课时投入。这不仅从思想上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公共基础课不重要,可学可不学。作为一名医学类院校教计算机课程的教师,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每次上课大部分学生都在拿着专业课程的书在看,在圈重点,计算机书很少放在课桌上。毕竟学生考证压力大,有时候作为教师并不想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性。学生中间城市的大部分都已经学习过计算机有关方面的基础知识,有的学生出自偏远教育相对落后的地方,教学设备跟不上,学生甚至需要从开机学起。学生层次不同,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还需要兼顾各个阶段。另外,计算机属于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一、二学期。进入大学后,学生没有了升学压力,很难集中精力学习非专业课程。其次,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实训”结合,交替上课的教学模式。而且基本上一周一次理论课,再下一周实验课。基础薄弱的学生在上实训课时,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可能已经忘了三分之二,这就需要教师在上实验课时还要反复讲解之前的内容,对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就浪费了时间。教学效果不理想。
3医学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思路
3.1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重新定位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多以无纸化办公为主。医药卫生行业更是如此,学校培养的对象是未来医药卫生行业的主力。需要掌握计算机相关的应用能力,通过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教师都需要从观念上改变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把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学校可以采取抽查一部分专业把计算机课程作为期末考试课而不是考查课。这样,也可以让学生从思想上有所重视,行动上加强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真正让学生有所学,有所得,掌握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思维能力。
3.2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理论+实训”,教室和实验室分开上的教学模式。学校应加大力度投入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数量,学生理论和实训在一体化教室完成。可以实现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跟着练,容易对计算机操作知识点的掌握,步骤较清晰。然后,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设计较为实用,实战性强的教学案例,穿插理论知识点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优势。(1)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是office的三个办公软件的应用,Word文字处理能力应用,Excel电子表格应用,PowerPoint简报设计。教师可结合医学类专业,临床、护理、药学、中医、医学技术等,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从中得到启发,真正的把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运用到自己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本节课程的任务情景,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任务情景中涉及到的课程知识,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普通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学会以任务为驱动,自主分析问题,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出成果。教师通过分组完成的成果进行评价打分,并总结成果中所包含的重难知识点,加强学生对该节课程的掌握,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成果的展示也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组织演讲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具有多媒体功能的教学软件。给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提供了便利,例如微课,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好的微课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课下观看提前熟悉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课堂老师讲解新知识点时,能起到巩固加深知识点掌握的作用。课下,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平台进行自我测验,检查对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理解和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问卷星等小软件,做一些测试习题,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在课堂上就能通过手机APP进行测验。
3.3完善多元化考核模式
计算机教学考核的方式不能再仅仅停留在考试层面,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操作课程且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不再是理论知识上的了解和掌握,而重点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中来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将实践教学做为主要教学方式,这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解决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考核模式的实际教学改革中,考核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改革中要加大技能实操的分数比例,让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考核部分占比20%,实际问题实操部分占比60%,这是最终考核时的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实践测试比重的增加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还有20%的比例做为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组织阶段性的成绩测试及在实验课堂中随机抽取学生上机操作,在这些方面中的表现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注重平时课程的学习,不再出现考前突击型的应试学生,学生的知识会更加扎实有用。
4总结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普及,高职院校尤其是医学类院校要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整个院校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搜索所需信息、整合分析信息、应用计算机辅助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拓展知识面,更熟练地掌握岗位中的信息设备,提高工作能力。另外,伴随信息化的深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任务也更加重要,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未来的教师要能够紧跟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信息技术与实际接轨,培养出应用型、研究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计算机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必需适应技术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吴鸿娟.任务驱动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17(1).
[2]李英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技术,2017(3).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基础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学历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公共工具类必修课程,主要围绕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常用软件的使用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内容展开教学,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设计,突出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软件的操作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核心内容,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线,采取模块化设置;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基础理论和操作应用融为一体,讲解、示范与上机操作穿行。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六个模块。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对各个教学模块的了解情况,课前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基本上都使用过计算机,但个体差异较大大,大部分学生知道和使用过Windows操作系统,但没有系统学习和掌握过;部分学生使用过Office软件中的Word和Powerpoint等软件,但并不熟练;学生基本都会使用浏览器上网,但是对网络协议、IP地址等网络基础知识并不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学生特点,根据学生情况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同时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训内容,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根据各个教学模块的内容与特点,设置了不同种类的实训任务。如在Powerpoint 2010演示文稿制作模块中,根据六个学时的教学时间,将教学内容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对于演示文稿和幻灯片的了解和基本操作,幻灯片的版式、节的概念,以及向幻灯片中添加文本框、图形、图片等内容,并对添加的对象进行设置;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幻灯片的主题与背景设计,幻灯片的母版设计,以及向幻灯片中添加音频、视频等内容,并对音频和视频进行编辑;第三部分主要包括动画设计,演示文稿的打包与打印。根据内容的划分,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要求学生根据三个部分的学习内容完成不同的实训任务:第一个实训任务主要完成演示文稿的创建、保存、幻灯片的插入、版式选择与分节,幻灯片内容的输入与图形、图片、艺术字等对象的插入;第二次实训任务主要完成幻灯片的主题与背景设计,设计时借助母版设计,为幻灯片添加背景音乐和视频文件并编辑;第三次实训任务主要为添加的对象和幻灯片的切换设置动画效果,并将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打包和。通过三次实训任务,最终完成整个演示文稿的制作。
在教学与实训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演示文稿设计的主要思路和结果,幻灯片制作的必要资源,包括文本内容、图片、音乐文件、视频文件等。学生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后,教师做出总结与点评,帮助学生总结知识、修正错误,并且掌握一些快速、规范制作演示文稿的方法,如设计和制作演示文稿时,要首先设计好演示文稿的脚本,并根据脚本准备和搜集相应的材料,然后设计好要应用的母版,选择或设计主题、背景等,保证整个演示文稿风格的统一。设计完成后在开始制作演示文稿,而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打开PowerPoint软件开始制作,这样可以减少制作过程中对演示文稿和幻灯片的反复修饰,大大缩短演示文稿的制作时间。
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反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意识,同时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软件职业教育;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2+3+2”组织模式;过程化管理
近年来,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陆续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规范,明确指出“充分认识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特点”、“计算机科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IT专业中,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自2000年以来,我国软件职业教育的定位由知识传授改为能力培养,确立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把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作为软件IT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之一,全面均衡地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
实践教学是推动软件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的基本手段和途径。软件职业技术教育将职业技能作为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强调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造就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文章针对软件职业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实践阶段独立化、实践内容重复过多且缺乏渐进性、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且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等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软件职业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尝试,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软件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对软件职业教育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针对软件职业教育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我们总结出了“3个目标”,即课程教学以满足学期实训为目标、学期实训以满足综合实训为目标、综合实训以满足毕业实习为目标。通过设置3个目标,我们使教学环节条理化了,并明确了教学方向。
根据教学环节设置,每个阶段有对应的实训或实习,且多阶段实训或实习之间有支撑关系,即前阶段的实训实习均为后阶段的实训实习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Java技术开发方向,专科两年制)为例,我们构建了4个阶段的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的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要以满足第一学期实训为目标,并为第二阶段实训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要以满足第二学期实训为目标,并为第三阶段实训和综合实训(即岗位仿真)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的专业课程要以满足第三学期实训为目标,并为第三阶段综合实训(即岗位仿真)和第四阶段毕业实习(即岗位实习)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为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以满足当前社会IT岗位需求为目标,在第三阶段实训和综合实训的基础上,完成毕业实习(即岗位实习),为就业奠定基础。
2、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的组织模式与过程化管理
2.1 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我们围绕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这一核心,依据“2+3+2”模式进行组织实践教学。
“2”是指一个理念和一种模式。“一个理念”即课程教学与实训实习教学要始终坚持“学中做、做中学”这一理念;一种模式,即实践教学要全程采取“校企合作”这一模式,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引入企业优质教学实训资源,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达到职业素质与能力教育的良性持续循环。
“3”是指3个实践层次、3个目标和3种机制。“3个实践层次”即学期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3个目标”即课程教学以满足学期实训为目标、学期实训以满足综合实训为目标、综合实训以满足毕业实训为目标;“3种机制”是指小助教机制、专业教师协助教学机制和实训跟踪机制,用以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最后的“2”是指一种活动和一个竞赛。“一种活动”即“我的第一堂课”活动,以强化角色定位;“一个竞赛”即参加全国性、省部级和行业性的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相长。
2.2 实践教学过程化管理
针对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我们在每个学期期末均设置对应的实训实习环节。为了保障实训实习环节的实践教学质量、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化管理。实践环节过程化管理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开展“我的第一堂课”活动、3种保障机制、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参加IT技能竞赛。下面对前两项措施进行介绍。
2.2.1 开展“我的第一堂课”活动
针对大一新生对IT缺乏认识的现状,在开学第一周,学校组织专业负责人开展“我的第一堂课”活动,重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计划进行讲解,对之后两年的学习路径进行统一规划,强调学生尽早调整角色与定位,及时纠正学生对IT职业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培养学习IT的兴趣,建议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2.2 “3种机制”保障
如前文所述,“3种机制”是指小助教机制、专业教师协助实训教学机制和实训跟踪机制。3种机制用以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课程环节采用“助班+小助教”机制。新生第一学期伊始,学院应为每个班级配备助班和小助教,引导学生转变角色,根据个人特点定好自己的方向,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环境。
学期实训环节采用学期负责教师协助实训工程师教学机制。通过协助教学,建立与企业实训工程师的沟通通道,及时把握教学动态。为达到协助教学目的,完成协助教学任务,协助教师应定期到实训场所跟踪教学。协助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掌握外聘教师的教学进度,协助实训工程师做好教学考勤,了解和反馈实训工程师、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并及时给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环节采用专业负责教师和班主任全程跟踪机制。实训实习前,专业负责教师与实训机构进行联系沟通,并要求实训机构在实训教学前提供实训大纲、实施方案和实训指导书;实训教学过程中由实训管理人员和实训工程师考核学生出勤,填写教学日志,及时反馈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建议,必要的话对学生进行中期考核和总结;实训教学结束后需要提供实训作品、学生考勤表及成绩、项目评审成绩和实训总结等实训资料。
3、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
我们以两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专业(Java技术开发方向)为例,对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实践。根据社会需求,我们对Java技术开发方向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了调研和岗位培养定位,在设置的课程体系结构中嵌入实践教学体系,并给出了对应的实践教学路径。
3.1 实践能力需求与定位
职业岗位能力调研要实事求是,做到实践教学方案切实可行。以国内IT市场需求为调研目的,设计详细的调研计划,根据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通过调研分析得出IT市场岗位及能力素质需求,为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和教学计划的执行提供依据。我们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网络访问等多种形式对15所IT机构的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进行调研,明确IT企业岗位群的划分与职业能力要求。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其职业岗位定位为底层(低端)技能型服务人才,即“软件蓝领”,如初(中)级程序员、软件测试员、软件运维人员等。我们还对10所省内大专院校软件专业的设置和专业改革作了深度调研,汲取部分高校软件专业建设的宝贵经验,通过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管理模式的横向比对,理清了职业教育主要模式。
3.2 实践教学过程设置
依据IT实践能力需求及定位,我们设置了Java技术开发方向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遵循分层原则来设定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结构分4层:素质层、支撑层、核心层和实践层。实践教学设置在实践层。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课程体系结构采用“3+1”模式,即第1.3学期主要学习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第4学期进行毕业实习。
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采用“3+1+1”模式,即第1-3学期期末分别设置为期2周的学期实训,第3学期末2周的学期实训之后设置为期4周的综合实训,第4学期设置为期13周的毕业实习。学期实训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引入IT企业优质教学资源,由企业实训工程师负责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在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尽快进入实战角色,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3 实践教学路径
根据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设置,实践教学路径设置为3个层次的实训实习,即学期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通过3个目标条理化3个层次的实训实习教学环节,明确实训实习教学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与学习路径如图3所示。
4、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围绕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这一核心,依据“2+3+2”模式进行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11-2012年连续两年参加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并获得二等奖1个,区域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获得2011年度校级实践教学创新创优奖励,学生毕业率达97%以上,专升本率达到80%以上。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职校;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TP3-4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的现状
中职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学校信息化环境、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在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浪潮裹挟我们太多的期望滚滚而来时,首先泛起的是炫目的泡沫,泡沫中夹杂着我们始料未及的泥沙。实际上,在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已经随之而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全社会应试(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文化中的不适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体系不适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面对的学生的起点差异大;不同地区的学校计算机硬件环境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衔接性不强、计算机教师教育理念等差异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发展,当务之急是吹开这些让我们微感迷醉的泡沫,剖析其中阻碍发展的障碍和问题。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的学习观问题。在中职学校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课堂情景,讲台上的老师讲的口沫横飞,讲台下的学生却是各行其是,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睡觉,有的和同学聊天,真正有学习兴趣的、在听课的学生寥寥无几。
2.2 教材问题。与发达国家的计算机教育相比较,我国的计算机教育起步晚,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迅猛,相对于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速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建设开发却不尽如人意。
2.3 教师的教育观点短浅。在中职学校,很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很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认为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今后就业所必须的。这是一种很功利的教学观点,即“什么有用就教什么”,然而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活动,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作为教育者判断什么知识对学生最有价值时,应站在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
2.4 教学的环境落后。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由于经费欠缺等原因,导致计算机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且缺乏维护,另外机房配套设施的严重缺乏,比如机房里没有投影仪,没有话筒,应用软件(计算机一级考试用的办公软件是2010版,而目前学校的计算机安装的办公软件却是2003版)得不到及时的更新。
2.5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当。尽管“改变应试教育,实行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但是在中职校还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多少、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来评价学生。其次,评价方法单一,教师出于省事、方便的考量标准,往往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第三,评价主体单一,只是教师评价学生,缺乏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
3 针对问题实施的对策
3.2 加大投入改善学校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加强计算机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物质基础保证。硬件方面,必须借助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为学校添置必要的计算机教学设备及配套设施,以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正常开展。软件方面,学校应积极推动校园的信息化进程,组织相关的老师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在此平台可以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改善学生的学习观。作为中职学校教师的我们,虽然无法选择生源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学生入学后的学习观。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师要为学生解开思想上的束缚,给他们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给学生更多的展现个性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也就是时下我们学校所倡导的166课改,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三份之二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体。要想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应多采用基于问题或者主题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开放的学习环境如图1。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演示文稿”章节的基础知识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主题让学生利用演示文稿该办公软件进行主题的介绍和说明。为了激发学生的发散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定主题进行发表。
3.4 撰写校本教材。由于高教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不可能适用于全国各个地方所有类型的中职校。鉴于以上的情况,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实训条件、课程设置等具体情况,编写校本教材,使基础知识薄弱的中职生有适合他们知识水平的教材。当然我们学校(福建经济学校)也在积极编写校本教材,希望学校及课任老师能与时俱进,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和生源的实际情况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并定时更新教材的内容。
4 结束语
笔者根据自己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经验,展开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发现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观、教学环境、教材、学生的学习观以及评价体系等问题,这些看似教育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的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从而满足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及社会对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古燕莹.从“做题”向“做事”转变――基于职场需求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07).
[2]徐丽丽.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设想[J].教育时空,2013(01).
[3]刘向永,董玉琦.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的现状[J].现代教育技术,2011(0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近几年我校对二年级即将去参加顶岗实习的准毕业生进行应知应会的考核,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全校所有班级都必须考的科目;从近几年教务处得到的考核结果可看到,学生的文字录入速度不达标,在WORD的环境中排版一份证明操作不流畅,使用EXCEL处理分析数据更是无从下手;而21世纪如此普及的计算机却连最基本操作都不熟练,踏出校门如何立足社会;而我们对毕业生的评价的达标标准是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些都是值的我们思考的问题,分析原因有:
其一:由于学生的生源情况复杂,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了各地计算机硬件设备条件及教育普及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在中学时所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深度及应用能力也有所不同。入校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已达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要求,也有一部分仍处于零起点,比如我校每年招的新生,在进行暑假兴趣班的时候,老师们常用发现有的学生连最起码的键盘鼠标都不会用,在学习过程部分同学看到别人都会了,自己不会,自动放弃学习。
其二:有部分同学在入学之前对WORD套件使用有一定的基础,基本上老师开始安排的项目都能够不听讲的情况下自主完成,由此会造成一种心理,我都会了,于是不听课,不练习,由此会养成一种倦怠课程的行为,到后期的EXCEL、PPT也就不太用心学,造成了前期是优秀生后期又变成后进生的后果。
其三:现在的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如果能做到所学所练马上能出效果的话,就较容易坚持学习下去,但遇到困难时比如连续几题做不出来时就容易打退堂鼓,不愿意思考不愿意与同学讨论,如此累积又会造成放弃学习。严重缺少坚持、愿意吃苦、做事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一直以来为解决如何把学生的兴趣牵住在机房里,如何保持他们对课程的新鲜度,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每学期教材都是从网上搜索,购书中心、各图书馆查看对比,看是否有教材可以符合需求,几年内换了几种教也探索尝试了好几种教学方法,到最后都仍未觉得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因此这次我们在教务的支持下,全体上这门课的老师们利用我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在假期里准备材料,采用项目教学,不再依赖教材,而是依据我们前期对毕业生的岗位调研的结果中所涉及到知识、技能、能力制定我们项目目标及内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全方面的改革。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使他们获得信息时代所必备的技能。我们采用不再给学生预定教材,而是老师们分任务按照教学大纲及参考调研结果以实用为原则确定了采用项目教学。项目以模块为单位,每个项目中有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及达到的能力目标,每个项目中又根据知识的层次及难易程度分为多个层次的任务。例如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2》,该门课程周学时为4,除掉节假日之外,大概本门课程一学期的实际学时是56,我们将本门课程定为十个项目。例如项目一为制作办公类文档,该项目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在WORD的环境中对公文类的文档进行简单的编排,以达到掌握该WORD环境下字符格式、段落格式化、边框底纹和格式刷等常用工具的使用,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具备对一些纯文本素材可根据需求排出版式面,达到会使用软件排版的能力;项目中包含三个任务,任务一是制作文字录入比赛通知,任务二是制作我校的招生简章,任务三是制作获奖荣誉证书;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项目中的任务设置都是与学生相关的,对学校即将开展的文字录入比赛(知识点包含了字符、段落格式化的操作)列为任务一;学生入校第二学期,对学校的认识正处于摸索阶段,把制作招生简单(知识点包含字符、段落、项目符号编号、格式刷等的操作)列为任务二,学校准备举行奖学金的颁奖的荣誉证书(知识点为以上+边框底纹的操作)列为任务三,并且会在任务三中设置两个思考题为下个项目文本框的导入埋下伏笔。所有项目中的任务素材我们尽量用的是与学生贴近、工作岗位上用到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更加明确该门课程的学习目标。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现代教育的要求必须以学为中心,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分组讨论式教学,促进教学互动,注重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和研究性学生,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等方式进行改革。
例如我们项目一中的任务采用的是“演示讲解-学生实训+归纳总结”的授课方式进行讲授,利用教学辅助软件先将所有学生的电脑屏幕切换,老师先根据效果图分析素材,导入新知识点,演示将给定的素材做出效果图,然后让学生操作,老师要巡视,遇到学生不懂的地方加以指导,也让吸收的快先做完的同学辅导不会做的同学,最后对巡视过程中的普遍问题全体再演示进行归纳总结。
任务二采用的是“学生自行思考---老师做简要的分析---学生实训---教师演示―学生实训”的授课方式进行讲授,该任务不再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而只是依据效果图给出大致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先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做题,过程要求互相讨论寻求正确的答案,然后教师再介绍此任务中用到的新知识点,比如如何用格式刷快速进行排版,及详细讲解实现的步骤,最后再预留点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新知识的探索及思考能力。
任务三采用的是“学生演示---老师点评―学生实训”的授课方式。该任务的内容不再给具体题目及要求,只给出效果图,让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点仿照效果图做题。课前安排掌握的好同学预先发挥想象自己动手去创新,自己完成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向其同学演示他是如何实现获奖证书的制作,其他同学再根据该同学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反馈的结果进行归纳及演示具体的操作,最后让学生实训。此任务学生实训过程中让学生组成帮带活动,让个别同学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辅导其它同学,让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协作,有时学生辅导学生他们会更有感觉,收效更好。最后这个任务中的思考题让他们分组讨论,实现效果的进行加分。
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不断产生,旧的技术很快被淘汰,计算机的教育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做到灵活多变、不断创新。根据不同的项目,各个班学生的情况尽可能有效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互相之间形成一种氛围互相学生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结束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正确的课堂设计思路和科学的设计方法,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分层次导入教学内容,对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这次的从教学内容、方法、考核等方面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贺静.浅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改研究,2012.
[2]郭婷丽.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J].基础教育论谈者,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