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1:13
导语:在干部短期培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支农政策 培训 建议
近年来,通过培训,农村人员执行财政支农政策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本领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农政策得到宣传和贯彻落实,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但离上级的有关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在培训过程中尚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需要解决。
一、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存在的不足
1 培训对象思想认识不到位
参加培训的一些乡镇干部、村干部和农村财会人员轻视和忽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没有把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对参加学习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以被动应付,对新形势下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缺乏主动的认识和积极的学习,影响培训效果。
2 培训对象文化程度偏低
调查中发现,财政支农政策的培训对象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农村财会人员,初中与小学学历约占到50%,大约50%的人员在45周岁以上。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其系统地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和支农惠农政策,达到预期的培训目的比较困难。
3 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培训工作中,一是未建立健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未明确培训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农村财务主管部门(农业部门)、乡镇政府、培训业务承担部门(各地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的职责分工,职能部门的协作关系未充分发挥。二是相关的制度体系不完善,培训考核机制不建全。主要是各地都刚开始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二、加强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建议
1 加大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宣传力度
一要提高领导者和受训者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搞好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关系到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二要彻底纠正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中的模糊认识,提高学习和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增强村干部和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的责任感及学习的紧迫感。
2 以教育培训制度的制约性促自觉性
有的学员一提学习就感到厌烦,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时也心不在焉。究其原因:有村干部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怎么学素质提高也不大;有的认为农村工作忙,没时间、没精力学;有的认为现行体制下,村干部在政治上发展空间不大,所以学习动力不足,劲头不大。要改变这种状况:l、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登记管理制度,将村干部学习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如实记入干部信息库,并将培训情况纳入干部人事档案。2、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纳入到干部培训范畴,干部学习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
3 培训工作与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相结合
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2005]第26号)规定:各单位不得任用(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而在调查中发现,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重点对象——农村财会人员,大部分是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少部分持有农经部门会计证书。对于农村中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因历史原因由农经部门管理),建议财政部门制定针对农村会计人员实际情况的相关政策,对参加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农村会计人员由承担支农政策培训机构组织考前辅导,财政部门单独组织考试,考试合格的农村会计人员颁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一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人员进行后续的跟踪管理,有利于对农村会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也有利于会计工作的健康规范发展。
4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培训对象中来
大学生村官具有学习能力强,文化基础扎实的特点,通过对他们进行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短期培训能够和经验丰富但文化程度较低的村工作人员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大学生村官的加入,能够给财政支农政策的培训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在短期培训结束后的长期工作中,大学生村官能够起到指导和提示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也有利于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5 不断创新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
关键词:企业竞争 后备干部 培训 成长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229-01
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各级管理干部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部分。随着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有更多管理经验丰富、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员充实管理干部队伍,后备干部的选拔与培养成为干部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如何使后备干部在上岗前得到系统的培训,从而促进后备副职干部的成长,为后备干部上岗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几种后备干部培训方式。
一、导师带徒
“导师带徒”是一种传统的培训方式,把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应用于后备干部的培训工作,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由人事组织部门牵头,针对后备干部的整体现状,规划出每一个时间段的培训内容,选择一些实践经验、理论知识丰富的现任管理干部,自愿与后备干部结成对子,明确双方的责任,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政策,由“导师”对徒弟进行个别辅导,单位定期考核。运用这种培训方式,选拔出优秀的兼职教师是前提,规划培训内容是关键,最后的考核是保证。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
二、参与管理
参与管理类似于职务见习,让后备干部参与管理,在管理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培养方式。很多后备干部之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一上手就能干出成绩,原因就是其在“试岗期”积累了大量的管理基础知识和相当的管理经验。让后备干部参与管理有很多方式:一是指定后备干部协助某一现任管理干部开展工作,协助的干部不在时,可由其行使干部职权,通过协助掌握、熟悉相应的业务知识。这种方式在很多组织中得以广泛应用,效果非常明显。二是定期安排后备干部组织单项工作,不同时段安排不同的内容。三是安排后备干部参加相关的会议,通过耳闻目睹,在思想观念上增强其管理意识。
三、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让后备干部在一种模拟的情境中演练一些工作中应表现的行为,直到熟练为止,然后将学到的技能或方法由模拟情境复制到实际的现场工作中。这是国外常用的一种培训方式,逐步为国内企业所认可,广泛应用于大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接替。这种方式在操作上比较复杂,需要有一定的场地和固定的组织人员,单位必须制定完备的培训方案、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丰富的培训内容、高度的计划性和阶段目标。只有以上条件具备了,才能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方案的制定重点考虑时间安排、人员组织、项目设定三个环节。项目设定要涵盖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关系、总结能力、相关知识等。这种培训方式虽然复杂,但比较科学、系统,后备干部可以从中得到更为全面的锻炼。
四、变换角色
把每一位后备干部都长时间抽调上来或进行系统的模拟训练不太现实。因为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后备干部必须在一定的岗位工作。这种情况下,单位就要有意识地调整其岗位或工种,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内进行不同的角色变换。不仅能够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适应能力,还能够使后备干部站在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这种方式看似简单,却难以把握,一旦处理不当,会打乱正常的工作程序,不利于单位的生产组织和队伍稳定。因此,必须把握好变换的频率和时间,角色的变换不宜太频繁。另外,这种培训方式的层次不高,且不系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培训方式。
五、开办讲座
开办讲座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培训办法,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一大批人员传授管理知识,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后备干部的培训同样有效。举办短期培训班,聘请现任干部或者曾经担任相同管理岗位,并且有一定总结和表达能力的干部授课,佐以幻灯、录像、图片等工具,中间穿插一些管理案例的分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员的管理意识。这种培训方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授课人的水平和授课方式。培训过程中利用一部分课时上课,留下另一部分课时供受训者提问、讨论,效果会好一些,如果仍采用“填鸭式”的方式,把学员置予被动的地位,则会降低培训的效果。
六、以会代训
很少有人把参加会议视为一种培训方式,实际上,参加会议能够相互交流信息,启发思维,吸取经验。以会代训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定期就某一主题召开研讨会,让后备干部在研讨中加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可以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让后备干部通过吸取别人的经验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也可以不定期召开阶段总结会,由后备干部的直接主管讲评学习和工作情况,指明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督促后备干部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七、自我学习
自学是依靠后备干部自己学习借以提高业务技能的方法,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培训方式,运用于后备干部培训中。形式上由组织部门指定一些必读的书籍、材料,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员通过阅读寻求答案。另外,也可以组织编写较为实用的管理案例供学员自学。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学员的积极性,学员可以自主地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培训。这种方法的效果取决于对教材的认定以及编印案例的针对性。
总之,后备干部的培训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综合运用,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农民受益”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核心,以普及农业先进技术和非农产业技能为重点,引导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务工培训与务农培训相结合,采取培训技术骨干、培养专业能人、培育示范典型、建设推广基地、普及科技成果等方法,通过办班培训、集中讲座、光盘学习、田间指导、技术承包、参观学习等形式,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全县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全县农民大培训活动分为县、乡两级开展。全县共举办短期培训班160期次,其中:县级培训班20期次;乡镇级培训班140期次;开展基层巡回讲座600场次,制作电视专题节目、讲座50期次,制作发放光盘11000张,开展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150期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10期次,组织参观学习20次。全县累计培训农民达到10万人次。
三、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农民、农村基础党员干部、农村财务人员、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等。
四、培训内容
全县农民大培训,要着眼于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着眼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非农产业技能、经营管理理念、信息获取手段和市场把握能力不断提升,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
(一)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深入宣传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各级党委、政府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包括农村宅基地流转、农村承包地管理、农民进城落户等方面。重点加强农民非农产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结合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加强农村劳动力二三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能力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鼓励农村劳动力到外地务工、创业,推进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
(二)围绕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抓好特色种养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植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相关知识培训,特别要抓好包尖白菜种植、瘦肉型猪养殖等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抓好农户分散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经纪人队伍建设、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产品流通等方面相关知识培训。
(四)围绕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各级扶植政策、龙头带动作用、利益联合机制、农产品基地建设、打造产业链经济等方面相关知识培训。
(五)围绕新民居建设,大力宣传新民居建设重大意义和各级党委、政府推进新民居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宣传各级新民居建设的规划、方案和各类新民居建设的模式、典型。鼓励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民居建设。
(六)围绕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村社区资产股份合作制、农村资金专业合作社、农村财富积累机制、基层民主管理与创新等方面政策宣传,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七)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抓好品牌农业、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相关知识培训。结合设施农业拓展工程,抓好先进适用农业保护地设施建设、设施蔬菜技术等方面相关知识培训。结合生态农业推广工程,抓好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沼气建设、秸秆气化等方面相关知识培训。结合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工程,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相关知识培训。
(八)围绕农业服务体系发展,抓好基层农技推广员、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村级动物防疫员、沼气物管员、基层监测员的知识更新培训,为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提供人才支撑。
(九)围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抓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
五、培训形式
(一)举办培训班。举办短期培训班,就单项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进行系统培训,让受训人员做到牢固掌握、熟练运用。
(二)开展基层巡回讲座。在乡镇、村举办专题知识讲座,让受训人员掌握知识要点和技术要领。
(三)开办电视专栏。在县电视台开办农民科技培训专栏,制作科技讲座、信息传播、典型示范、产品宣传等相关专题节目,扩大农业科技普及范围。
(四)光盘教学。县、乡两级购买、制作光盘,下发到村和重点农户,通过观看光盘让受训人员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
(五)现代远程培训。利用党建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农业信息网等网络,制作专题节目,相关信息、知识,达到培训目的。
(六)广播板报。主要利用村级广播和板报,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农时季节,有针对性地播放、刊登相关知识和技术,提高当地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七)典型示范。围绕培训内容,在各个方面大力培育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已有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成功典型参与全县农民科技培训,充实师资力量。同时县、乡、村围绕相关产业,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积极培育典型,依靠典型带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热情和积极性。
(八)大篷车流动培训服务。县、乡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大篷车,公开服务电话,为广大农民提供电话咨询和上门服务。
(九)现场指导。县、乡农业主管部门安排农业技术人员或聘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广大农民开展现场技术指导。
(十)技术承包。县、乡农业主管部门安排农业技术人员或聘请农业专家,对种植、养殖等重点场(户)开展技术承包服务。
(十一)参观学习。县、乡、村三级要组织村干部、农民、龙头企业管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人员等到周边先进典型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灵通信息,学习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
六、时间安排
全县农民大培训活动共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年12月10日—年12月25日)。全面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制定方案、成立组织、制作计划、安排课程、组织师资、购制资料、确定场地等。
(二)培训阶段(年11月26日—年5月31日)。县、乡、村三级全面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大培训活动,圆满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三)总结阶段(年6月1日—年6月15日)。全面总结培训阶段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收获的经验以及对今后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打算和建议。
七、保证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委副书记刘志峰同志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农工委书记张耀武同志任副组长,县委农工委、农牧局、畜牧水产中心、林业局、人劳社保局、供销社、科技局、县委党校、司法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委农工委,具体负责农民大培训活动各项具体工作的协调组织。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全面开展全县农民大培训活动。
(二)强化宣传发动。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科技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先进科技典型和工作典型,努力营造广大农民群众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传科技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培训力量。一方面,要制定培训计划,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按照县达培训任务,确定培训重点,制定具体方案,并于12月30日前报县农民大培训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另一方面,要完善培训档案。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根据自职能统一编印培训教材,建立培训档案(包括每个培训班次的培训安排、讲课材料、培训台账、现场全景照片)。同时,要整合培训资源。县直各有关部门要整合现有教室、场地、设施等培训资源,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达到大培训活动标准。
(一)各级政府和农村教育单位都要加强对青年农民的思想教育。过去由于习惯势力和认识的片面性,造成了一些农村青年对“成才”认识的狭隘眼界,身在农村、不爱农村,一提农字就头痛,总感到与土坷垃打交道没有成才希望,似乎只有考大学、当文学家、做工程师才有出路。其实,这完全是对成才的一种误解。从成才途径来看,有跨行成才的,有本行成才的,即在本行业、本职工作中,深钻进去成为专门人才。就农村来说,有不少东西,你只要钻进去,弄懂弄通它,利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加以总结提高,都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学问。近年来,有许多农村知识青年,怀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满腔热忱,刻苦钻研,自学成才,对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上海市青浦县涂泾镇的市劳模、种粮大户孙顺清。他是一个年富力强的农民,平时认真学习,掌握了拖拉机知识和技能,学会了科学种田,目前个人承包粮田数百亩,成为青浦种粮第一人,为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体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他的支持,今年由中国华源集团赠送给他两辆农用拖拉机和一辆农用运输车(价值10万元)。孙顺清更是如虎添翼,欢天喜地表示要在今年多收好粮,上交国库,为农业丰收贡献自己的力量。上海市劳模孙顺清成才的事例,给广大农村青年做出了榜样。由此可见,我们要对农村青年加强思想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我国加入世贸后,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性、艰巨性和农民对农业科学的迫切性,激发他们学农爱农的热情,培养他们对农业发展事业的感情,纠正他们对农业认识的偏见,增强他们的信心和责任感,并在认识国情民情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热爱我国的农业事业,并努力为之奋斗。
(二)国家要加强对农业教育的政策调控力度,提高农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农业与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像上述中国华源集团赠送给农民孙顺清的两辆农用拖拉机和一辆农用运输车就是典型例子。我国农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波折与坎坷,长期未引起社会的重视,发展缓慢,难以适应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我国21世纪率先进入世界农业强国的目标,国家应加强对农业教育的政策倾斜与调控,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保证对农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国家对农业教育应给予实行减免和财政补贴的保护政策,如投入专项资金设立农业教育的助学金、奖学金制度,免交或半免交学费制度和优先保证就业制度及鼓励毕业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边远山区工作的奖励制度等等,以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农村青年从事农业教育工作,吸引更多的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服务。
(三)建立监督制度,首先要严格实行择优录取制度。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在农科、农机、农电、畜牧、园艺、造林、教育、医疗、卫生、财会等各种类型方面,将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人员充实进去。对农村青年择优录取,纠正不正之风,建立监督制度,是保证这些人员技术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
关键词:任职教育;管理模式;实践锻炼
当前各国军事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各国军事人才的竞争,而军事人才大多是经过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磨练和锻造出来的。随着任职教育的不断深化,短期培训已经成为了中、高级军事院校教育的主要模式。作为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着力探索短期任职教育的特点规律,积极创新任职教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努力适应国防建设需求,积极推进军校任职教育,对于促进军事院校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军校任职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1.1管理模式单一,不利于个性发展
目前,大多数军校与其它军校之间以及与部队之间,都采用封闭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结构中,信息流的传输都按照纵向垂直树状模式逐级向上或向下传输,这就存在信息传输环节多、传输效率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军校内部任职学员与校外培养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军校之间任职学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这种封闭的管理模式,使得对管理对象层次区分不明显,出现为管理而管理的现象,造成了管理与教学想脱离,学习效率不高,任职学员个性化发展受限的弊端。
1.2管教分离,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军校管理模式单一,在对任职学员训练、生活和学习的管理中,多采取队干部和教员分离的管教模式:队干部的管理上还是采用以学员队的行政管理为主,强调更多的则还是要落实好一日生活制度,按照集中统一的要求实行管理;而教员则更希望任职学员大部分时间能在教室与实验室里度过,在教员的指导与监督下,切实掌握好本专业的各项基础知识并有所创新。
1.3对当兵锻炼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岗位能力的加强
虽然任职学员也利用了在原部队担任班、排、连级职务进行了锻炼,但由于绝大多数任职学员实践锻炼时间较少,缺乏系统连续的连队生活经历,对部队的实际缺乏深刻的了解。在对任职学员的调查问卷中, 90%以上的任职学员对部队现状不了解或了解的渠道仅仅是通过影视、广播或通过身边的人述说等方式。至于培训完回到原工作岗位后要面临的新问题有哪些,如何有效处理,他们更是茫然无措。
2.提高军校任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任职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完成高等(中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需要而进行的进修、培训教育,是为特定工作岗位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使培训对象获得特定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
2.1以工作准备为前提,积极创造任职学员有利的学习条件
加强调查研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任职学员入学前,学院要选配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干部担任任职学员队领队,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并积极与送学单位进行沟通,明确任职学员的选送标准和条件,提前掌握任职学员的基本情况,并根据任职学员的类别、工作单位、任职经历等基本情况,为每名任职学员建立“档案库”。入学后,队干部要主动和任职学员进行交流,掌握大家的知识需求和学习动机,当好任职学员与教员,任职学员队与机关之间的桥梁。
2.2以转变封闭管理模式为基础,充分展示任职学员个性风采的空间
校内外的交流学习是任职学员人才成长培养的重点所在。只有在具体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交流学习,人才的社会化、专业化和价值实现才能最终完成。因此,任职学员培养机制要立足本校,开拓思路,加强与其它院校的协作,加强与部队的长期交流与合作,实现军校间、军校与部队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跨校的高水平任职学员培养学科集群。同时充分发挥任职学员的优势,将自身的各项优势与军校提供的各方资源有效组合,充分展示任职学员的个性风采。
2.3以实践学习锻炼为重点,加强任职学员岗位能力的提升
任职学员培训以后能否快速的跟上部队日新月异的改革步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的任职培训。为了切实提升任职学员的岗位能力,适应新时期国防事业发展对其原工作的要求,相关管理部门首先应组织参观学习,在一定的时间点,有组织地安排任职学员到就近部队进行参观学习,了解部队发展最新动向,熟知部队的性质、职能的变化情况,强化军人职责意识,了解基层官兵的最新生活状况,认清自己现有岗位的具体状况。其次,在适当的时机下,组织代职锻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任职学员到附近部队代职。通过代职锻炼,切实让任职学员深层次地了解新时期部队需求,知道自己的职责与工作任务,并通过自己遇到的一些新问题,研究相关管理对策,寻找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总结管理经验,储备一些实用性强的管理方法,为回到原单位顺利展开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4以合理开发潜在资源为核心,切实提高任职学员的综合素质
一要科学合理编组,注重交叉搭配。为了促进任职学员之间的交流融合,要改变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分班编组模式,可以按照职务高低搭配、军兵种交叉组合的方法以及便于行政管理、利用学术交流的原则进行编组,实现年龄、职务、经历、军兵种的最优搭配,发挥任职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任命有较多管理经验的任职学员担任区队长、班长,充分发挥任职学员的自我管理,既有利于任职学员之间的互帮互学,为优势互补创造机会,又促进了任职学员之间的交流。二要挖掘任职学员自身资源,搭建适宜的交流平台。受训的任职学员中有不少来自各个地方,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日常管理中要注重充分挖掘任职学员的自身优势,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定期与不定期地组织各类型人员之间进行互访,互相交流各自部队的建设情况,经常开展“任职学员论坛”,组织学术研究能力强的任职学员登台授课,既满足了任职学员横向交流的学习需求,也充分调动了任职学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一)专业就业面向缺失。财政专业曾是财经(财政)类中专学校的主要专业,大多数高职院校目前环保留有财政专业,不论是中专时期还是现在的高职阶段财政专业的就业面向首先是各级财政部门,其中一部分毕业生也已经成为当地财政部门的精英,其次是税务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总体上看,财政专业就业面向的政府机关特色较强,毕业生就业习惯于依靠国家统一分配。但是,随着国家公务员招录制度和大专院校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国家公务员报考的基本条件是本科学历,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已经不具备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学历条件,也不可能直接分配到政府机关就业。高职院校的财政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专业主要就业面向缺失。如大多数考生及考生家长在报考高职院校的专业时首先考虑的是专业就业面向,当看到财政专业的就业面向时只好“望而却步”。
(二)专业招生萎缩。独立改制的财经类高职院校在中专办学时代,各级财政部门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财政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分配到财政部门等政府机关工作,到目前为止各级财政部门的大部分业务骨干都是由各省(市)当时的财经(财政)学校培养出来的,财政专业曾一度成为中专学校的“热门”专业,考生报考的积极性较高。财经(财政)类中专学校改制后,大多数学校原中专时期的财政专业也直接成为高职院校的财政专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也有学校将中专时期的财政专业的教学资源划归学院的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部门。从目前保留有财政专业的高职院校近年的招生情况来看,改制后考生及考生家长对财政专业缺乏兴趣,财政专业的招生计划很难完成,专业招生面临尴尬局面,专业招生的人数逐年减少,到目前为止只有个别高职院校招收财政专业,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停止招生,财政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有专业无学生的专业。
(三)专业教学资源闲置流失。独立改制的财经类高职院校在中专办学时代,与当地财政部门的业务往来密切,部分地区还形成了财政干部与学校教师的交流制度。学校依托当地财政部门建立了一大批较为稳定的教师社会实践和学生实习的基地,学校教师与财政部门业务人员密切协作共同完成财政科研课题,共同开发财政专业的教材和学生的实训资料,共同建立了学生的校内实训场所,提高了财政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锻炼了财政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丰富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升了专业的社会威望。财经(财政)类中专学校改制或并入高职院校后,学校的行政隶属关系由当地财政部门转入教育部门,过去与财政部门共同建立的教师社会实践和学生实训基地也形同虚设,过去共同开发的专业教材和实训资料也少见重新修订。由于学校与当地财政部门的业务往来越来越少,人员交流也逐渐停止,教师队伍中熟悉财政理论、钻研财政业务、致力财政课题研究的人越来越少。由于专业招生数的减少过去建立的校内实训场所也处于闲置状态,由于专业教学任务的减少财政专业的大部分专任教师为了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也逐步转入其他专业。如有些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会计老师由于长期不接触财政预算业务,只会讲企业会计不会讲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政、教育、卫生等部门偶然想从高职院校中招一名能讲政府会计、中小学校会计、医院会计的老师都很困难。
二、财政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预算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财政更多地关注民生,财政工作逐步走上依法理财的轨道,原有的财政预算编制办法、国库收付制度、专项资金的管理措施等不断完善和修订,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门预算改革、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这些改革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出台与实施,对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人员素质提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近年各级财政部门特别是县乡基层财政部门新增人员相对较少,且新进人员的渠道和人员的学源结构较为复杂,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财政业务岗位上真正具备财政基本知识和基本业务处理能力的人员所占比例相对较低,相当一部分业务岗位上的从业人员只能做到文件的上传下达,甚至影响了财政部门的形象,加大了改革精神贯彻落实的阻力。为了保证各项改革制度的顺利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往往由相关业务科室以短期业务培训的形式传达有关改革精神和具体操作办法,这种形式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财政主要业务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
(一)短期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较强但缺乏系统性。财政部门相关业务科室举办的业务知识培训班目的明确、时效性较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也较强,一般情况下只要有一项新的改革措施和管理办法出台都要从上到下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和培训。但是,由于财政部门特别是乡镇财政大部分人员文化基础较差、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从业人员中很少有财经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更谈不上懂得基本的财政理论知识,所以针对性较强的培训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保证能让大多数学员听懂学会,使大多数学员较为准确地领会一些新的改革措施的基本精神,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笔者最近几年在承担一些财政预算业务知识和新制度培训时就往往遇到以下类似的问题,有些参加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培训班的学员没有一点财政理论知识,甚至连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内容都一无所知而要直接学习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有些参加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部门预算编制培训班的学员没有一点政府预算的基础知识,甚至分不清政府总预算和单位预算的区别而要直接学习政府收支分类和部门预算改革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有些参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培训的学员没有学过基础会计,甚至连借贷都分不清而要直接学习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会计核算业务。/
(二)短期培训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较强但缺乏规范性。近年来,财政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有时要求财政部门相关业务部门直接负责组织,有时也将一些新制度新办法的内容融入当年的会计继续教育内容中,委托社会继续教育机构承担,也有相关业务部门和社会继续教育机构联合进行的,也有委托大专院校承办培训班的但委托高职院校的较少;承担培训任务的师资一般主要由系统骨干或领导组成,也有从大专院校聘请专家教授的,由于大多数授课人员不具备教师资格,缺乏教学经验,习惯于照本宣科读文件,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训的资料(教材)一般只有相关文件,很少有专门的教材或讲义,难以满足学院培训后自学和查阅的需要;培训时间一般选择在相关业务的淡季,一般也不安排考试,只考勤也不发证书,难以引起学员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三)短期培训的实施过程过分看重形式而忽视实效。财政部门相关业务科室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有一部分在当年部门的工作计划中安排,也有一部分是随着新制度新办法的出台由上级部门安排的硬性培训任务。笔者在接受当地财政部门有关培训业务知识任务时,有些组织者就留露出纯粹为完成完成工作计划和培训任务的思想,只满足于在年终总结时能理直气壮地写上“这项工作我已经完成了”就可以了。比这多年来承担的一些财政部门业务知识培训班的时间一般都只有 2—3天,第一天早上安排一个开班仪式,最后一天下午再来个总结,有时还要安排参观学习,真正授课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业务培训班的对外宣传报道主要就是几个领导的讲话和几张培训时的照片,培训的效果究竟怎样很少有考量的办法和报道。我们也发现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在承担财政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任务时与社会上的会计人员混在一起,不区分对象统一发放一些发放一些公共的培训资料,很少有学员坚持听课,考试组织也比较随意,这些机构其实是以收费为目的,学院几乎没有任何收获。
三、如何实现高职财政专业与财政人员继续教育的接轨
根据高职财政专业与财政业务人员继续教育目前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种学校的学历教育与部门、行业的非学历教育相贯通的多规格、多层次、多方向、多形式培养培训模式,促进学校的专业教育与部门、行业业务人员继续教育接轨,实现地区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通过这种培养培训模式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扭转高职财政专业招生、就业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各级财政部门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走上规范化道路,提高财政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按“基础模块+专业业务方向模块”的两部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年来,高职财政专业一直沿用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三年学制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等模块,方案的学科体系特色较强,难以适应专业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需求。高职财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的特色,细化财政部门业务人员的从业岗位群,突出不同专业业务方向模块的建立,灵活设置动态的、能自由组合的专业业务方向模块,使财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适应财政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的需要,如在财政专业基础模块的基础上设置预算编制方向、国库收付方向、非税收入管理方向、国有资产管理方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方向、依法理财方向、乡镇财政管理方向等,并按财政改革的进展情况不断充实和调整专业学习方向,组合不同培训对象的学习模块。
(二)按“三年制学历教育+不定期非学历教育”两个层次调整学制。高职财政专业的学历教育一般是三年学制,能满足高中毕业生系统接受专业教育的需要,难以满足财政部门不同层次不同业务岗位从业人员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需要。高职财政专业的学制设置应兼顾非学历教育的需要,实行注册入学和弹性学制,根据专业业务涉及的从业岗位灵活确定培样对象和培养规格,根据财政部门业务培训的需要灵活确定各专业方向模块的开班时间,根据各专业业务方向教学模块的内容及培训对象的基础灵活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课时,根据学员学习时间长短和选学模块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并将结业证书与财政部门对业务人员的继续教育规定的内容结合起来。
【关键词】学生干部 管理 问题 原因 能力
我院对于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非常重视,有着培养学生干部的特殊模式。为进一步全面了解学生干部的整体情况,提高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参与学院学生管理事务中的积极作用,特此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开展了关于学生干部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当前我院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现状和成因,并提出改进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概况
为了掌握在校学生干部的现状,我们以实证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发放问卷的方式,共向大学生随机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88份,回收率达到了96%。
二、数据分析
学生干部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楷模。每年新生入学,都是学生干部队伍新老更替的时期。根据《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方案》,学院各级学生干部是由推荐与自荐产生的。
调查问卷中设问“你竞选学生干部的理由是什么”,学生的选择包括锻炼自己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同学,广交朋友、扩大社交圈,为了方便获取一些利益,为了让自己的简历丰富些以后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选择这几项的学生占比依次为82.60%、66.00%、60.40%、13.50%、34.30%(如图1)。
图1
从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参加干部竞选的理由都是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希望能够为更多的学生服务,同时也能锻炼自身素质和能力,扩大交际圈子,对自己的将来有很大的益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获得更高层次的锻炼。
每年进入学生干部队伍的学生很多,当然,由于各方面原因,并不是每一位学生干部都能在其岗位有所发展。调查显示,有70%的学生干部表示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另外30%则表示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了解学生干部的受尊重情况,在调查问卷“在组织内部与在广大同学中,你觉得自己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吗?”题目中,有32.99%的学生干部感到非常受尊重,44.10%感到较受尊重,22.22%感到一般,0.69%感到不受尊重。
当问到工作中最大的困难,36%的学生认为是“与同学的交流”,19%认为是“与老师的合作”,剩下的43%表示“没有困难”。
当学生干部开展工作遇到了困难时,除了寻求帮助之外,就需要他们自身努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关于“如何提高学生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回答,学生们的答案主要包括传帮带、老师指导为主、自我锻炼、学习理论、反省总结。选择以上几项的学生占比依次为45.90%、33.70%、71.20%、31.90%、40.60%(如图2)。
图2
上图反映了一个比较良好的现象,为了提高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七成以上学生会以自我锻炼为主要解决方式,传帮带也是提升学生干部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调查中也问及“做学生干部对学习的影响”,40.63%的学生干部认为没影响,46.88%认为有一点影响,但问题不大,7.99%认为影响很大,力不从心,剩下的4.51%表示不知道。 基本上九成学生干部认为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但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干部表示从事干部工作对学习影响非常大。
学生干部开展工作中难免会被人误解,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73.26%的学生干部“能够主动解释清楚消除误会继续工作”,17.01%认为“事实上有时很难消除误解,只有默默忍受”,9.72%表示“心灰意冷,工作很难继续开展下去”, 这表明大部分同学的心理承受力较强,对待挫折的心态较好。
学生干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不断遇到难题又不断化解,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学生们认为实际工作中在这些方面得到了锻炼:组织能力、思维方式、自信心、沟通交流及人际交往能力、执行能力。在不同方面选择的学生占比依次为67.40%、60.40%、57.30%、60.10%、42.70%(如图3)。
图3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事学生干部工作最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其次还能在思维方式、沟通交流及人际交往能力、执行能力、自信心、耐心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发展。
学生干部是团体工作,调查问及“请问实际工作中你和你的团队成员协调配合情况如何”,有52%表示“很好,我们总是保持协调一致”,35%认为“还行,有点小摩擦,但问题不大”,13%表示“不好,我们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很容易产生分歧”。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干部工作配合得很好,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干部受限于个人性格、处理问题的态度与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干部的配合有待提高。
对于问题“影响你工作积极性的原因是什么”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种:虽然很好完成工作但并未得到肯定;自己的意见常常没有被接受;工作中常挨批评;和老师关系紧张;分配的工作与自己的能力不相适应;没有归宿感,总在孤军奋战;其他。认为以上几种原因会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学生占比依次为55.20%、38.10%、15.40%、11.50%、23.80%、10.80%、3.80%(如图4)。
图4
上图显示,最影响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原因是“虽然很好完成工作但并未得到肯定”,其次是“自己的意见常常没有被接受”和“分配的工作与自己的能力不相适应”;当然也还存在其他原因,如被批评、和老师关系紧张、没有归属感等。通过数据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干部希望自己的工作或者意见能够得到认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干部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
为了方便以后开展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和建设工作,我们设问“你认为下列哪些方式能够提高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选择主要包括职位晋升、挑战性工作、培训机会、领导认可、和谐人际关系、 工作成就感。选择这些选项的学生占比依次为35.40%、55.20%、50.30%、47.60%、49.70%、39.90%(如图5)。
图5
从图中可以看出,挑战性工作与培训机会相对而言最能提高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和谐人际关系、领导认可、工作成就感和职位晋升这几方面分别起着从高到低的作用。
关于问题“学生干部队伍内部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有1%的学生干部认为是不团结,39%认为是效益低下,34%认为是管理不得力,26%认为缺少骨干。而关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的回答,有社会风气、选拔不当、自身因素、培训不够、管理不到位等多种答案。
而关于与其他学生干部进行交流的方式,很大一部分学生干部比较认同文体活动和拓展训练,也有一部分认为座谈会和实际工作也是很好的交流方式。
三、学生干部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通过此次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工作,可以看出目前我院学生干部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干部队伍发展还不成熟。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其一,有一部分学生干部在其岗位并不能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其二,学生干部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干部对工作“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三,学生干部团体的和谐程度有待提升。学生干部在参与学生工作的动机上比较理性,但是奉献精神仍待提高。
第二,学生干部成员由不同学系、班级学生组成,开展工作的时候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时跟其他干事甚至个别部长关系处理不好、表现不出众、业务水平不高、两边兼职工作发生冲突、长期不得重用对工作失去信心等困难。
第三,学生干部普遍注重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对管理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管理意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工作方法上还需要引入新的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四、总结
学生干部是大学校园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队伍,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学生干部直接与学生发生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各项群体活动,对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参与学生干部工作,能够丰富见识,提升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也能扩大交际圈。同时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当学生干部有益于学习锻炼,提高自己。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了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工作:
第一,加强学生干部的管理与考核,确保学生干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主要包括:健全制度,有章可循;充分信任,大胆放手;总结经验,赏罚严明;定期考核,加强指导;交流经验,扩大视野。
第二,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例如,可以举办座谈会、听讲座、拓展训练、参观交流等形式的短期培训,并积极推荐优秀学生干部参加党校、团校培训。
关键词:人才强县 战略实践
一、茌平县“人才强县”战略实践经验
茌平县地处鲁西平原,一无能源秉赋,二无沿海优势,三无较多历史积累,2002年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527位。但是到了2011年,已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至91位。总结茌平县由“欠发达”到“百强县”的跨越式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锻炼和培养了一支“负责任、敢担当,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1.着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第一,县财政每年列支50万元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对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进行奖励。第二,除支柱企业每年吸纳有一定技能的大中专毕业生外,每年有序开展教育、卫生、事业单位、村官等就业安置招考工作。第三,建立柔性人才机制,对外来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十大优惠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目前,全县与98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2位院士、30多位高工、160多位“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与茌平“结亲”, 组建了信发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齐鲁、华鲁、金号等3家省级科研开发中心。
2.多种形式培育人才,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就是积聚财富,就是培育发展后劲。第一,建立人才库,累计推荐企业管理人才80多人。第二,着力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问题是企业家的竞争。县财政每年都安排培训专项经费近30万元,启动“百名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并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培训机制。第三,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班次设置规范,完成科级以下党政干部轮训任务。第四,建立技能培训网络,实施乡土人才“绿色证书工程”,累计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使1932位农民获得了各类“绿色证书”。
3.盘活人才资源,投身全县经济建设。第一,大胆使用人才。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在一线发现人才、锻炼人才、重用人才,对人岗不适等问题予以及时纠正。第二,以“双赢共利、风险共担”为核心,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目前,全县330名科技特派员与452个村结成了科技服务对子,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20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97个,引进推广科技成果112个,引进新品种39个,带动农户5.5万户,人均增收883元。
目前,茌平县各类人才共计22899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4.1%,与发达地区相比,人才占有率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对“人才强县”战略实践未来发展的建议
1.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才。第一,进一步优化环境,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吸引人才。茌平县要真正吸引人才的关键就是为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发展空间和事业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第二,在大中专毕业生招考方面提出以下建议:(1)在招考前征求人才需求计划,尽可能挖掘岗位需求潜力;(2)对于愿意来茌平工作的,或我县急需、紧缺的人才,可逐步放宽地域限制条件;(3)可设定专业限制条件,或增设面试环节,力争把最合适的人吸纳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去;(4)及时招聘信息,使人才招聘工作常态化。第三,抓住国家鼓励人才下基层的机遇,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多形式吸引高级人才。第四,探索更加开放、更加适宜的柔性人才管理原则,利用传帮带等多种形式较快地培养起本土的人才队伍。
近年来,总装部队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由于编制体制、人员配置、培养渠道、用人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财务干部队伍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队财务部门编制与事业任务不匹配、部队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与新形势下财务管理需要不匹配、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部队财务人员的培养生成机制不健全、选配使用观念不清等。目前,部队财务人员素质同高水平财务管理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培养技能,更新知识,建立一支高素质、善管理的财务干部队伍是当务之急。
1、财务人员培养生成机制不健全,渠道单一
部队财务干部的来源渠道主要依靠军事院校和各军兵种(后勤学院)以及从后勤干部训练大队的司务长选调。由于范围狭窄,加上培养质量及生源影响,财务人员来源渠道单一,而且因各种原因财务人员每年有大量的流失。在选才上,以地方院校财务专业毕业生充实部队的量也很少,地方院校生还存在着不熟悉部队工作性质、部队财务特点的情况,需要大量的岗位培训。同时还部分存在依靠各种社会关系,未经严格考察,素质偏低的人员进入财会队伍。
2、忽视财务人员政治素质的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一些财务人员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社会上一些腐败的人生观、价值观乘虚而入,有的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置党纪国法不顾,擅自挪用、贪污公款;有的为了迎合个别领导,不顾国家及集体利益,有意隐瞒或作假账,设“小金库”;有的违法违纪,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的单位在选用财务人员时,不讲政治素质,把是否听话作为用人标准,而对秉公办事、讲原则的财务人员排挤打击,弱化了企业财会队伍的建设。
3、财务人员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与新形势的要求不适应
当前,部队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的现象比较突出。与地方财务工作者相比,总体来说还有不少的差距。有的财务人员从未接受过本专业的正规培训,使财务工作仍停留在对经济事务的记账、算账和报账上,工作质量和标准有待提高。一些财务人员只熟悉本人分管的一摊业务工作,全面的理财业务能力还不强。一些财务人员只能应付日常业务工作,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还不强。一些财务人员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财务知识,还不熟悉本单位任务性质。一些财务人员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军队会计知识,还缺乏企业会计知识,特别是财政部新颁布的若干具体会计准则。一些财务人员只熟悉财会知识,还缺乏市场经济和管理知识。
当前的财务干部还缺乏较强的预测、参谋、计划、组织等的综合筹划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一些财务人员看不到新形势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一劳永逸,坐吃老本,不主动学习财务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和管理等知识技能,工作处以应付型,没有竞争及危机意识,延缓了单位财务职能由单纯的“反映”型向“规划、组织、控制、评价”型的转变,弱化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地配合党委理财。
二、目前总装财务干部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财务部的领导下,总装财务干部的教育培训已经展开。但总的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财务干部继续教育还没有形成制度
财政部于1998年7月1日颁布施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走上了一条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会计法》做出了“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应当加强”的规定,这就更加明确了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要求。当前地方财务人员依据《暂行规定》,继续教育相关制度得到落实和保障。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部队财务干部的教育培训还没有形成有约束的规范的制度。
2、教育培训开展不够广泛
在总装财务部领导下,财务
干部的教育培训已经展开。其中针对财务干部部分存在学历偏低的现实状况,已经举办了8期财会大专班,现正开设第一期专科升本科的学历教育班。其他的教育培训形式大都为财务部根据临时需要举办的有关新法规新制度的培训班,大多针对的是各大单位高层次的财务主管人员。从总的来说,不管是学历班还是短训班,培训面很窄,培训处于无序化和随意性状态,培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不强,培训层次不清晰,培训量少,初中级财务干部参加培训的机会少,远远满足不了财务干部提升自我素质的需要和部队财务工作发展的需要。另外,各单位在财务人员岗位配置上,往往人少事多,没有制度的硬性保障,即使有培训的机会,部分财务人员也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培训。
3、没有开展相关的培训研究,培训的效果和效益有待加强
由于教育培训开展不广泛,缺乏相关的投入,有关的研究如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育手段和方法等还没有成熟的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在培训的实践中,培训的效果和效益有待加强。
目前现有培训的教学多局限于“教室+黑板+粉笔”的集中面授的单一形式,在视觉时代,形式呆板,效果不尽人意。继续教育的方式应该不拘一格,一方面是授课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课程教学、案例教学、实例演示、问题讨论等;另一方面培训形式也可多式多样,如运用传统的面授、函授、研讨会、座谈会、交流会、专题讲座以及利用音像教材进行远程教学,出去参观学习、实习等形式也可以尝试,不断完善和发展财务人员继续教育的方式方法,拓展继续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为广大财务人员提供快捷、便利和高效的学习条件。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发展为会计继续教育的柔性化及个性化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传统会计继续教育给人的感觉是“让财务人员做”,而不是“为财务人员做”,财务人员是被动受训,其培训效率可想而知。而网上继续教育培训将教会财务人员自我指导的学习方法,它把在职的、知识更新的培训放到财务人员的终身培训、终身教育体系中去。此外,信息技术有效地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学习者在本地就可以听到世界各地著名专家、教授的精彩演讲和授课。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发展加快了知识的更新与传播速度。将成为提高财务继续教育培训效率和质量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而对于远程继续教育相关的实践和探索,目前总装系统才刚刚开始。
三、加强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依赖于继续教育,对财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发挥他们在部队建设中的作用,因此,这项工作必须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真正使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培训教育与工作相结合,甚至领先于工作。
1、加大对财务人员继续教育费用的投入
教育同样是一种投资,可以带来长期稳定的巨大收益。通过支付教育经费,完成对财务人员短期培训或专项培训,可使他们的素质实力适应于会计事业、部队建设事业的发展,甚至要超前于部队建设的发展。国外企业从制度上确立每个员工有权力接受至少每年40个小时的公司付费培训,更不用说常年的培训和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及高级人才的培养所支付的经费。中国80%的企业对此认识还不够,部队在这方面更有待于加强。形势要求部队必须加大培训投入,鼓励财务人员参加培训,提升学历和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充分体现重视培训、重视人才的管理理念。
2、专职机构负责财务人员继续教育
对财务干部的继续教育,必须有制度,有落实。在总部的领导下,利用现有的相关军校等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相应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紧密与总部配合,归纳和总结财务干部的继续教育需求,开发适合财务系统人员培训的课程方案,找到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方法和途径,使财务干部的继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3、制度上应使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奖惩挂钩